一种调节胰腺内分泌功能的新方法

一种调节胰腺内分泌功能的新方法

一、关于胰腺内分泌机能调节的新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文[1](2021)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指在高糖状态下出现的以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是糖尿病相关心脏并发症之一。糖心平胶囊(tangxinping capsule,TXPC)是用于治疗和改善糖尿病心脏病的中药制剂,但其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基于北京市科委课题“十病十药研发-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新药糖心平胶囊成药性研究”,整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和验证TXPC药效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结合动物实验验证的研究方法挖掘并评价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究。研究方法1、方法一:本研究通过TCMSP、ETCM、TCMID、BATMAN中药材化学信息数据库挖掘TXPC组方中的活性成分化合物;通过Pubchem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筛选出组方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TXPC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利用Network Analyze插件分析筛选出TXPC组方中的核心成分;通过OMIM、Disgenet和Genecards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DCM靶点合集;通过R Studio软件映射出TXPC靶点及DCM靶点交集;利用String在线蛋白功能分析网站构建TXPC-DCM-靶点网络,并导入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构建PPI网络,通过Network Analyze分析筛选出PPI网络的核心靶点;通过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模块分析;最后通过Matescape在线富集分析平台对PPI网络进行GO及KEGG分析,得到核心靶点的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细胞组成(CC)及富集通路分析结果。2、方法二:本实验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联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制备DCM大鼠模型。在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一次性予35mg/kg STZ腹腔注射,STZ注射6周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高脂喂养大鼠分为模型组(Model)、糖心平高(TXPG)、中(TXPZ)、低剂量(TXPD)组及二甲双胍组(Met),正常饮食组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分组后连续给药6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采用0.9%NaCl溶液1ml/100g灌胃;糖心平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使用0.21g/kg、0.42g/kg、0.84g/kg TXPC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二甲双胍组采用每日0.15g/kg二甲双胍药粉水溶液1ml/100g灌胃。给药时于第2、4、6周测大鼠空腹血糖;给药结束后,生化测大鼠TC、TG、LDL-C、HDL-C、INs水平,计算HOMA-IR 值;ELISA 检测大鼠血清 CKMB、CRP、BNP、6-KPG、ET-1、TXB2、MDA水平,并通过心脏病理切片观察心肌组织损伤情况,以明确TXPC对DCM的治疗作用;通过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利用舌下注射垂体后叶加压素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TXPC治疗后大鼠心电图ST-T段位移;进一步组织学检测DCM大鼠心肌组织 TNF-α、IL-1β、SOD、ATP、ADP、ATP/ADP 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 NF-κBp65、GLUT4、TGF-β1、PI3KP85、P-AKT、P-GSK3 β 蛋白及 PI3KP85mRNA、P-AKT mRNA、P-GSK3βmRNA、NF-κBp65 mRNA、GLUT4 mRNA转录水平,以探究TXPC药效机制。研究结果1、方法一结果:糖心平组方中活性有效成分共107个;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等;共得到对应靶点192个,关键靶点主要包括:AKT1、EGFR、SRC等;通过模块分析共聚类出4个功能模块,其中模块1和模块2所包含靶点数目较多,对糖心平胶囊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整体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富集到生物过程961个;分子功能75个;细胞组成60个;信号通路218条,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等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方法二结果:①TXPC能够改善DCM大鼠的FPG,降低大鼠TG、TC、LDL-C水平,同时升高HDL-C水平,减轻心肌组织中的脂质沉积,发挥调节糖脂代谢得作用;②TXPC能够降低心肌损伤指标CRP、BNP、CKMB水平,改善心肌纤维断裂、损伤等,可能通过降低炎症水平,发挥心肌保护效应;③TXPC能够降低血清ET-I及TXB2,同时升高6-KPG水平,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心肌微血管病变;④TXPC能够降低血清MDA水平,缓解氧化应激损伤;⑤TXPC能降低DCM大鼠LVIDs水平,升高LVIDD、SV、FS及EF水平,维持心脏结构及形态的稳定,从而发挥心肌保护的作用;⑥TXPC能抵抗加压素所引起的ST-T抬高,提高心肌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抵抗能力,从而发挥心脏保护的作用。⑦TXPC能提高DCM大鼠的ATP及ATP/ADP水平,促进GLUT4蛋白及GLUT4 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通过激活PI3K/AKT/GLUT4信号通路,调节DCM大鼠能量代谢;⑧TXPC能降低DCM大鼠TNF-α水平,同时降低促炎因子IL-1β水平,抑制NF-κB蛋白表达及NF-κBmRNA转录,通过激活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⑨TXPC能降低DCM大鼠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降低大鼠大TGF-β1及SOD水平,通过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途径抑制GSK-3β蛋白及GSK-3βmRNA转录表达,发挥抗心肌细胞损伤的作用;TXPC能促进PI3K/AKT通路上靶蛋白PI3K、AKT的磷酸化及表达,同时能促进PI3KP85mRNA、p-AKT mRNA的转录水平的提高,提示TXPC对DCM治疗效应的发挥,与PI3K/AKT通路有关。研究结论1、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TXPC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2、TXPC能调节糖脂代谢,改善炎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发挥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的作用;保护心功能、抗心肌缺血,具有心脏保护的作用;3、TXPC药效的发挥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PI3K/AKT/GLUT4、PI3K/AKT/GSK-3β及PI3K/AKT/NF-κB途径发挥对DCM的治疗作用。

雍康[2](2021)在《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临床指标、粪便微生物及代谢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真胃左方变位(Left displaced abomasum,LDA)是奶牛产后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该病淘汰率高、诊疗费用昂贵且治疗后产奶量恢复较慢,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手术整复通常用于该病的治疗。目前,关于LDA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多指标、多层次的系统性探究,特别是奶牛罹患LDA后肠道菌群与机体代谢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术整复后LDA奶牛肠道菌群和代谢的变化。为此,本试验首先调阅了四川某牧场3年内(2018~2020)与LDA相关的基础性数据,用以分析LDA的发病特点;接着监测了健康奶牛和LDA奶牛产奶量和临床指标的变化,用以揭示LDA的临床特征;随后检测了健康奶牛与罹患LDA奶牛手术前后血液中生化参数、脂质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的水平,旨在评价LDA奶牛健康状况和手术疗效;最后分析了健康奶牛与罹患LDA奶牛手术前后粪便微生物组和血浆代谢物组的差异,并进行了生物学统计分析和功能解释,旨在进一步揭示LDA发病机理,并为手术疗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试验取得的结果如下:1.此牧场3年间LDA的平均发病率为3.8%,夏季(7月至9月)和冬季发病率(11月至3月)较高。LDA与胎次(头胎牛多发,占64.75%)、泌乳天数(集中在产后35 d之内,占94.97%)、胎儿初生重(在37~48 kg之间的发生率较高,占69.78%)、BCS(产前BCS越高,发病率越高)和伴发疾病(酮病、生产瘫痪、子宫炎、乳腺炎等)有一定关联,与胎儿性别无关。左肷部开口真胃固定法整复LDA后成功率高(94.52%),产奶量恢复快,是治疗LDA的首选方法。2.经过临床检查、血液相关指标检测及产奶量监控发现,奶牛罹患LDA后,心率和呼吸数均增加,瘤胃蠕动次数减少,产奶量下降,出现了代谢紊乱(GLU、NEFA、BHBA水平明显升高)、肝、肾、胰腺功能受损(ALT、GGT、ALP、TBIL、BUN、CREA、CHOL、LIPA水平显着升高)、电解质失衡(Cl-、Ca2+、K+水平显着降低),同时产生了明显的氧化应激反应(皮质醇、组胺和MDA升高,SOD和GSH-Px活性下降)。手术复位14 d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液生化指标得到改善,氧化应激得到缓解且产奶量得到回升。3.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产后健康奶牛和罹患LDA奶牛手术前后粪便中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并对菌群菌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多样性分析表明,Health(产后健康)组、LDA-0(LDA揭发当天)组、LDA-14(LDA术后第14d)组奶牛粪便中微生物多样性和菌群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LDA-0组奶牛粪便微生物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和种属差异性。对门、科、属三个分类水平上最大丰度排名前10的物种进行分析发现,相对于Health组,LDA-0组奶牛粪便中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蓝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p-2534-18B5菌科、艰难杆菌科(Mogibacteriaceae)、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和5-7N15菌属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而软壁菌门(Tenericu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TM7菌门、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的丰度显着下降(P<0.05)。与LDA-0组相比,LDA-14组奶牛粪便中Spirochaetes和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的丰度显着升高(P<0.05),Verrucomicrobia、Fusobacteria、p-2534-18B5菌科、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TM7菌门、Mogibacteriaceae和Oscillospira的丰度显着下降(P<0.05)。手术治疗后14 d,恢复到健康水平的微生物有Spirochaetes、Fusobacteria、Mogibacteriaceae、p-2534-18B5和Oscillospira。功能预测分析表明,罹患LDA奶牛的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速率显着上调。手术整复后,这两个代谢通路显着下调。4.采用UHPLC-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各组奶牛血浆中的代谢谱,统计分析结果显示Health组和LDA-0组之间共鉴定出102种差异代谢物,LDA-0组和LDA-14组之间共鉴定出65种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由氨基酸、氨基酸衍生物、脂质、核苷酸组成。罹患LDA的奶牛血浆脂质水平显着升高,氨基酸水平显着降低;手术矫正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氨基酸水平明显升高。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奶牛在罹患LDA后亚油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发生了明显变化,手术治疗逆转了LDA奶牛的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的变化。5.通过对58种血浆代谢物和16种肠道菌群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Moryella菌属、栖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rc4-4菌属等12个菌属与40%以上的代谢物存在显着性相关(P<0.05),说明这12个菌属是影响机体代谢的主要菌群。这些主要肠道菌属可能通过脂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介导了奶牛能量负平衡、酮病及氧化应激,进而在LDA的致病过程和手术恢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孙华君[3](2021)在《针刺效应本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刺效应是指通过毫针或电针等针刺疗法刺激穴位,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的生物过程、基因及基因产物等变化,进而调节人体或实验动物的生理功能或病理状态,使失调或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引入针灸学,针灸相关的基本理论、作用规律和作用原理研究逐步开展,针灸效应机制研究逐渐成为针灸现代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效应机制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大量针灸效应知识大多被记录在针灸效应相关文献中。为了指导针灸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规范化、科学化地运用针灸理论与技术,本研究以针刺效应文献为数据基础,借助本体的方法与技术,构建了针刺效应领域知识语义模型,包括穴位、针刺疗法、针刺手法、生物过程、基因及基因产物、失调、解剖结构七个方面的内容,共构建199个类,12个对象属性,1108个实例,5123条公理,建立起具有针灸学特色的语义网络,基本上实现了针刺效应知识的结构化表达。1目的为了将针刺效应知识从自然语言转换成计算机语言,本研究在系统整理针刺效应文献的基础上,从针刺效应机制研究现状出发,结合导师团队正在研制的国际标准“ISO/AWI TS 16843-6 Health Informatics-Categorial structures for representation of acupuncture-Part 6:Acupuncture effect(针刺效应语义范畴结构)”,基于本体的理论与方法,探索适合针刺效应的知识组织方法。本研究一方面将多源异构的针刺效应知识进行整合,提供一种结构化术语集和共享词表,为相关领域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探索针刺效应的知识表示方法,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直观且可靠的数据,满足针灸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对针刺效应知识的应用需求。2研究内容与方法2.1针刺效应知识源及研究范围本部分首先对近10年的针刺效应文献展开调研,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知识来源及研究范围,然后对非结构化及半结构化文本数据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基于针刺效应文献的知识抽取规则,通过针刺数据加工平台对文本数据中包含的针刺效应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进行抽取,最后收集并确定针刺效应本体的相关术语集合作为概念规范来源。2.2针刺效应本体构建及验证本部分在广泛了解中医药学领域本体构建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确定七步法作为针刺效应本体的构建方法,Protégé 5.5.0作为本体编辑工具。遵循七步法确定针刺效应本体的构建过程:确定本体的专业领域及范畴;列出本体有关的重要术语;复用已有本体的可能性;定义类及其层级结构;定义类的属性;定义属性的取值范围;创建实例。本体构建成功后,通过Protégé5.5.0自带的推理机对针刺效应本体进行逻辑一致性验证,并通过文献抽样对该本体的框架结构的通用性进行验证。2.3针刺效应本体的应用探索本部分在针刺效应本体构建完成的基础上,在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中进行了应用探索,一方面体现在优化了平台中针刺效应概念分类,在原有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织,形成新的针刺效应概念类型,另一方面体现在使平台中的概念更规范化。3结果3.1 明确了针刺效应知识源,梳理领域概念本部分通过文献调研,共计纳入6043篇针刺效应文献作为知识源及研究范围,其中包括针刺相关的临床机制文献1824篇、动物实验文献4219篇;重新梳理了针刺效应相关的7个核心概念、4431个相关重要粗术语及其之间的关系,核心概念包括:穴位、针刺疗法、针刺手法、解剖结构、失调、生物过程、基因及基因产物;针刺效应粗术语组成:针刺疗法119个,针刺手法379个,穴位1224个,疾病492个,疾病模型435个,证候96个,基因及基因产物1188个,证候模型13个,解剖结构435个,生物过程158个。针刺效应本体的规范术语来源为医学主题词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SH)、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ubject Headings,TCMeSH)、国际疾病分类第 1 1 次修订本(The 11th revised version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ofDiseases,ICD-11)、《人类动物疾病模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等。3.2构建针刺效应本体并进行验证本节结合“ISO/AWI TS 16843-6 Health Informatics-Categorial structures for representation of acupuncture-Part 6:Acupuncture effect”,运用七步法对针刺效应知识进行结构化表达,确定本体的专业领域和范畴为针刺临床机制文献1824篇、动物实验文献4219篇,梳理针刺效应相关的7个核心概念:穴位、针刺疗法、针刺手法、解剖结构、失调、生物过程、基因及基因产物;对象属性包括:“has part”“applied to”“located in”“regulates”“negatively regulates”“positively regulates”等;复用基本形式化本体,并结合其他领域本体或术语集对其层级结构进行构建。本研究运用Protégé 5.5.0对针刺效应本体进行编辑,总共构建199个类,12个对象属性,1108个实例和5123条公理(类公理、对象属性公理、注释公理等),基本实现了针刺效应知识的整合和结构化表达,系统地表示了针刺效应相关知识。本研究采用Protégé5.5.0版本中自带的HermiT 1.4.3.456推理机,结果显示针刺效应本体所构建的类及关系无逻辑性错误。文献验证通过在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中随机抽取的121篇针刺效应文献进行了人机协同标注,形成了 3124个实体,通过查重,得到620个实体,根据相关标准对去重后的实体进行规范化处理,形成300条规范术语,其中有292条在针刺效应本体中已涵盖,适用率达97.33%。3.3在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中进行应用探索本节在针刺效应本体构建完成的基础上,在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进行了应用,体现在优化概念分类及概念规范化两个方面。优化概念分类:穴位、针刺疗法、针刺手法保持不变;组织器官扩展为解剖结构;疾病(动物)重新归纳为疾病模型,区别于人体疾病;组织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微观机能、功能评分、其他水平重新分为生物过程、基因及基因产物。概念规范化:通过本体对针刺效应知识进行整合和重构,为穴位刺激效应可视化平台的概念规范提供参考,例如电针规范为电针+疗法,毫针规范为毫针+疗法;动物疾病高血压规范为高血压+模型;细胞组织水平的细胞凋亡归为生物过程。4结论本体技术可以实现针刺效应领域知识整合及知识表示,针刺效应知识的本体化有利于信息加工、重用与共享;针刺效应知识的可视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示针刺疗法、穴位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联关系,厘清针刺效应领域知识组织体系,为新知识的发现提供帮助;针刺效应本体可为针刺效应概念的分类及概念的规范化处理提供参考,为针刺临床和科研人员提供更增加直观的针刺效应知识以供利用。

何子豪[4](2021)在《多组学联合分析揭示十足目虹彩病毒1感染下日本囊对虾肠道的应答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肠道是对虾重要的免疫器官和消化器官,在维持内环境稳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及其共生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来抵御外来致病微生物。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相似,对虾缺乏特异性免疫,无法通过注射疫苗等手段获得抗体。因此,通过往水体或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和免疫增强剂来提高对虾的肠道先天免疫能力成为了防范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最佳方式。目前,对虾抗病毒免疫反应方面的研究主要依靠单个组学进行分析,缺乏多组学系统研究。十足目虹彩病毒1(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DIV1)是一种在虾类中新发现的高致死性病毒,严重威胁着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有关DIV1感染宿主的分子机制研究还很少。基于此,本文以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理生化、转录组、mi RNA测序、代谢组和微生物组多角度分析DIV1感染下日本囊对虾肠道的综合反应。研究结果为开发出效果良好的对虾抗病毒复合免疫增强剂和病毒防控技术提供了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人工注射的方法,确定了日本囊对虾是DIV1的宿主。感染DIV1的日本囊对虾出现空肠空胃,肝胰腺变黄,软壳和体色变红等现象。此外,还通过LD50实验测量了DIV1对日本囊对虾的毒性,获得了36 hpi、48 hpi、60 hpi、70hpi和84 hpi的半致死浓度。通过对感染DIV1的日本囊对虾的免疫酶和消化酶活性进行检测,发现感染DIV1后日本囊对虾的免疫酶活性普遍受到抑制,ROS清除能力减弱,肠道免疫功能受损。此外,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各个组织中均显着上升,宿主的代谢功能紊乱。通过对感染DIV1和未感染DIV1的日本囊对虾肠道进行m RNA测序,总共鉴定了1,976个差异表达基因,包含1,234个上调表达基因和742个下调表达基因。通过对DEGs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4条Warburg效应的标志通路、2条维生素代谢相关的通路和2条糖胺聚糖合成通路被显着富集。结果表明DIV1感染可以诱导Warburg效应从而为自身的成功复制提供能量和原料。肠道差异基因可以通过调节维生素A和维生素C代谢影响肠黏膜免疫功能、调节免疫酶的活性和ROS的产生,通过调节糖胺聚糖的生物合成参与宿主抗DIV1的免疫反应。通过对感染DIV1和未感染DIV1的日本囊对虾肠道进行mi RNA测序,总共鉴定了32个差异mi RNA,包括19个上调mi RNA和13个下调mi RNA。通过对DEMs的靶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3条免疫相关的通路、1条糖胺聚糖合成通路和3条与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的通路被显着富集。结果表明DIV1感染可以导致肠黏膜细胞间隙增大,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起细菌的入侵和感染。肠道差异mi RNA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相关通路和糖胺聚糖的生物合成参与宿主抗DIV1的免疫反应。通过LC-MS/MS方法,对感染DIV1和未感染DIV1的日本囊对虾肠道进行代谢组分析,分别在正离子模式和负离子模式下鉴定了41和24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有7种脂肪酸类脂质代谢物发生显着变化,有2种Warburg效应的标志代谢物显着上升,包括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二十二碳五烯酸(Docosapentaenoic acid,DPA)、9-氧代10(e),12(e)-十八碳二烯酸(9-oxo-10(e),12(e)-octadecadienoic acid)、γ-亚麻酸(Gamma-linolenic acid)、8(s)-羟基-(5z,9e,11z,14z)二十碳四烯酸(8(s)-hydroxy-(5z,9e,11z,14z)eicosatetraenoic acid)、16-羟基十六烷酸(16-hydroxyhexadecanoic acid)、L-(+)-乳酸(L-(+)-lactic acid)和丙酮酸(Pyruvic acid)。这9种代谢物可以作为DIV1感染的诊断标志代谢物。在通路富集中发现,3条氨基酸代谢相关通路、4条维生素代谢相关通路被显着富集。表明DIV1感染重塑了宿主肠道的脂质代谢,并通过Warburg效应影响宿主的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为自身的复制提供能量和原料。此外,DIV1感染还对肠道维生素代谢产生了显着影响,影响了日本囊对虾肠道的免疫功能。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感染DIV1和未感染DIV1的日本囊对虾肠道微生物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IV1感染后弧菌科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暗示对虾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值得注意的是,发光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在日本囊对虾感染DIV1后明显增加,而棒状菌属的相对丰度则明显减少,这2类菌可以作为判断DIV1感染的标志微生物群。PICRUSt功能预测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在碳水化合物代谢、维生素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miRNA-Seq和mRNA-Seq进行联合分析,总共鉴定到有21个差异mi RNA与194个差异m RNA负相关,有223个关联数。通过对差异共表达负相关基因进行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共有5个DEMs参与了Toll和IMD信号通路的调节,通过影响caspase 4、转录因子ATF-2(transcription factor ATF2,ATF-2)、双重氧化酶(dual oxidase,DUOX)、免疫缺陷同系物(immune deficiency homolog,IMD)和锚定蛋白(Ankyrin)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和ROS的产生,调控抗菌肽的合成,从而响应DIV1感染的免疫反应。此外,维生素A代谢、维生素C代谢以及糖胺聚糖合成相关通路在关联分析中也同样被显着富集,印证了转录组和mi RNA测序的结果。通过对代谢组和微生物组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肠道菌群与差异代谢物通路的相关性程度高,DIV1感染对肠道菌群和代谢物造成了显着的影响。对先前在代谢组中筛选出的9个标志差异代谢物与相对丰度在所有样品均大于0.5%的微生物类群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DIV1感染导致的脂质代谢的重塑。发光杆菌属和弧菌属相对丰度显着上升促进了Warburg效应及其相关代谢物上升,从而促使DIV1病毒成功复制。

茹笑影[5](2021)在《雌激素调控金钱鱼生长激素二态性表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姜松[6](2021)在《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文中认为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草虾、虎虾等,具有单个个体大、产量高、养殖利润大等特点,是世界主要养殖的对虾品种之一,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主养对虾品种。近年来,由于鱼粉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缺乏以及鱼粉价格的逐年攀升,斑节对虾养殖产业中饲料成本逐年加大,这严重压低了斑节对虾养殖的利润,制约了我国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利用遗传育种的方法,选育出适合粗饲料(饲料中含有的鱼粉蛋白较低)养殖的斑节对虾优良新品种系,对我国斑节对虾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遗传育种工作中,准确估计不同家系的育种值,是开展良种选育的基本保证。分析不同家系在不同养殖条件下的转录组特性及肠道菌群结构,估计选育家系经济性状的表型和内在分子机制相关性,是遗传育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工作基础。本论文首先进行了不同含量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的影响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专门化家系,通过对家系进行生长性能的评估以及遗传参数的估计,获得优良家系;利用F1代核心育种群体,构建F2代家系并进行遗传参数评估和形态差异分析,计算了斑节对虾耐粗饲料新品系F2代的育种值并通径分析方法分析F2代表型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体质量这一重要经济性状的贡献率;对筛选到的特定家系进行了不同饵料组间的转录组测序,获得了耐粗饲料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模式;进行了特定家系的肠道菌群分析,比较了不同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肠道特定菌群菌群及多样性特点。具体结果如下:(1)以斑节对虾(0.85±0.02g)为试验对象,进行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生长性能、肌肉成分、饲料利用、肝胰腺消化酶和抗氧化能力及肠道性状的影响,以期确定斑节对虾配合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根据斑节对虾营养需求,设计5种与对照饲料(饲料中鱼粉含量为30%)等氮等能饲料,饲料中浓缩脱酚棉籽蛋白用量分别为5%、10%、15%、20%、25%,分别替代16.67%、33.33%、50%、66.67%、83.33%的鱼粉,试验结果显示:在对虾饲料总蛋白含量充足的情况下,使用浓缩脱酚棉籽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其生长未受到明显影响,使用2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试验组效果最好,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饲料系数分别为206.27±12.09%、2.01±0.14%、60.83±2.05%、62.03±5.38%、2.08±0.2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使用66.67%的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饲料中的鱼粉,斑节对虾的生长性能不受影响,这为进一步进行耐粗饲料斑节对虾新品种系的筛选奠定了数据基础。(2)利用试验一得到的最佳替代比例,制作了对照组(鱼粉含量为30%)和试验组(鱼粉含量为1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含量为20%)两种饵料,以用36个斑节对虾家系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在两种不同蛋白水平饲料下的生长测试,试验时间为8周。结果显示:在相同饲料中,不同斑节对虾家系收获体质量存在显着差异,在绝对增重率方面,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饲料饲喂表现最优家系比最差家系分别高出97.16%和95.46%。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饲料饲喂下,斑节对虾平均存活率差异显着,分别为80.59%和77.88%。在生产性能方面,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家系产量最高值比最低值分别高出100%和124.44%。10号和6号家系在不同饲料组中均排在前10%,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试验的研究结果为耐粗饲料养殖的斑节对虾新品种选育奠定了数据和材料基础。(3)本研究建立了36个斑节对虾家系,每个家系选取150尾斑节对虾,在对照组(Diet A,鱼粉蛋白水平为30%)和试验组(Diet B,鱼粉蛋白水平为10%,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水平为20%)两种饵料下混养56 d,分析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遗传参数以及G×E互作效应。斑节对虾在Diet A组的生长性能优于Diet B组。在正常鱼粉蛋白饲料组中,斑节对虾体质量遗传力估计值为0.53±0.12,在试验组中为0.39±0.09,属高遗传力;存活性状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38和0.22,也表现为中高遗传力水平。两个饲料组间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G×E互作效应均表现为高度遗传相关(0.84-0.92),G×E方差组分与加性遗传方差组分比值均小于0.5,G×E效应均不显着。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斑节对虾的生长和存活性状在种饲料下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基因型与饵料条件的互作效应并不显着,由此认为在饲料鱼粉蛋白水平10%-30%的范围内,不需要针对不同的饵料条件建立不同的选育系。(4)采用全人工定向交尾方式,于2020年构建了15个斑节对虾第二代耐粗饲料品系的全同胞家系进行生长性状数据测定及遗传参数评估。斑节对虾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52-47.53%,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斑节对虾F2代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力范围为(0.25±0.03)-(0.41±0.13),属中、高度遗传力。体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38±0.11)和(0.41±0.13)。生长性状间遗传相关性的评估结果均为高度正相关,其中体质量和体长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最高,为0.99,头胸甲宽和第一腹节高的遗传相关性最低,为0.71。生长性状表型数据间均呈显着相关,属中、高度相关。综上:斑节对虾F2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改良潜力,采用家系选育结合个体选育可获得较好的选育效果;生长性状间呈高度遗传正相关,可选择将体长和体质量作为选育的重点性状纳入综合选择指数中,其余的生长性状通过正遗传相关可获得间接选育效果,最终提高其生产性能。(5)开展了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饵料对斑节对虾特异性家系转录组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家系间比较),有586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20个,下调表达基因66个。进一步分析,获得差异最显着的Top 10 GO注释条目。结果表明,差异富集基因最显着的基因群主要涉及“蛋白质转运”、“蛋白质消化吸收”、“脂质吸收”等生物过程,“钙离子结合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等信号转导的相关分子功能,位于“胞外区”、“细胞连接”等细胞部位。显着富集的KEGG调控通路也多为集中在蛋白质转运相关,包括“钙通路”、“谷氨酸能突触传导”等方面。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相关受体、调控蛋白及亚单位,吸收渗透调节中的各类通道蛋白、转运体,应激应答设计各类调控因子及酶等。(6)利用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构建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饵料下两个斑节对虾特异性家系肠道样品肠道菌群的基因测序文库,分析比不同鱼粉蛋白水平下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在属的水平下,不同饲料组中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相对菌属分布情况存在差异,高鱼粉蛋白饲料组中斑节对虾肠道菌群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是醋酸杆菌(Cetobacterium)、幽门螺旋菌(Paeniclostrdium)和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等,而低鱼粉蛋白饲料组中丰度较高的菌属为肠杆菌(Enterovibrio)和假单胞菌(Plesiomonas)等。从不同家系间比较分析的结果来看,X家系斑节对虾肠道的优势菌门分别是变形菌门(58.23%)和厚壁菌门(31.75%),其他菌门丰度较低(5.00%以下),Y家系以拟杆菌门(57.12%)和梭杆菌门(22.54%)为主。X家系中与营养代谢和生长相关的厚壁菌门显着增加,通过提高肠道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有望提高斑节对虾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对低鱼粉水平饲料的利用率。

田叶红[7](2021)在《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经新生已成为肿瘤的重要获得性特征之一,研究表明通过基因技术特异性操控乳腺癌神经,激活交感神经促进乳腺癌进展,激活副交感神经抑制乳腺癌生长。神经调控肿瘤的分子机制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阻断神经为抗肿瘤治疗提供重要靶标。然而,目前针对神经生长的相关因子及受体的抑制剂研究正处于初始阶段。围刺为传统中医刺法,可沟通局部经脉、络脉、浮络和皮部之间的联系,以理气活血、化瘀通络。针对肿瘤的围刺,即以肿瘤局部为中心,沿肿瘤边缘进行多针包围性针刺。前期研究显示电针围刺后肿瘤组织内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表达明显增多,与抑瘤率变化趋势一致,且参与调控了肿瘤内的轴突导向因子Sema3a表达,提示围刺可能影响肿瘤神经。但围刺是否能够调控肿瘤神经及相关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本研究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包括两方面:一是从临床应用角度,对围刺疗法及瘤周注射在肿瘤的运用和疗效进行整理、总结;二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梳理和总结了肿瘤神经新生及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目的:1比较不同围刺法对乳腺癌移植瘤肿瘤生长及癌细胞凋亡的影响;2观察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NTs)及相应受体的影响;3通过有参转录组测序获取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的候选靶基因和相关分子机制;4以p75NTR为突破口,通过电针围刺后抑制p75NTR信号转导,观察p75NTR对电针围刺调控神经、细胞凋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4T1乳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实验一分为TG组(模型组)、ETG组(电针围刺组)、ATG组(毫针围刺组),TG组小鼠每天抓握3min,ETG组予电针围刺3min/天,ATG组予毫针围刺3min/天,于干预后1周、2周、3周取材,绘制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比较电针与毫针围刺对肿瘤生长、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二分为TG组、ETG组、NG组(空白组)、ENG组(空白电针组),TG组、ETG组干预同实验一,NG组、ENG组均为正常小鼠,其中NG组每天抓握3分钟,ENG组电针围刺,其针刺部位、方法与ETG组一致,通过HE、IHC、ELISA检测,以明确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神经递质、NTs及受体的影响。实验三样本来自实验二,取TG组与ETG组干预1周的肿瘤组织冰冻样本,每组各3个,共6个样本用于有参转录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分析,以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基于前期研究电针围刺对p75NTR的上调作用,实验四分为TG组、ETG组、ETTG组(TP组,即p75NTR抑制剂组),TG组、ETG组干预同前,ETTG组电针干预同ETG组,并在电针后15分钟腹腔注射p75NTR受体抑制剂TAT-Pep5(75μg/kg·d),以明确抑制p75NTR信号传导对肿瘤神经、肿瘤细胞凋亡及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1电针与毫针围刺抑制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的比较(1)肿瘤生长曲线显示,ETG组肿瘤生长最慢,TG组最快,ATG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在实验干预第15天,三组肿瘤生长曲线开始趋于一致。肿瘤体积的组间比较显示,ETG组肿瘤体积于实验干预第5-18天较TG组显着缩小(p<0.05),ATG组肿瘤体积于实验干预第6-14天较TG组显着缩小(p<0.05)。(2)三个取材时点的瘤重比较,ETG组瘤重最小,TG组瘤重最大,ATG组瘤重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3)在三个取材时点,ETG组抑瘤率分别为36.93%、46.49%、27.89%,ATG组抑瘤率分别30.79%、26.61%、21.67%。(4)TUNEL染色结果显示,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着高于ATG组与TG组(p<0.05),且在实验干预2周的凋亡指数最高,ATG组的凋亡指数与TG组相当。2电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神经的影响(1)HE染色、IHC标记PGP 9.5均提示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有神经支配。(2)β3-tubulin+神经:ETG组β3-tubulin+神经束在实验干预1周、2周均少于TG组,至实验干预3周两组无差别;ETG组神经纤维在三个取材时点均多于TG组;IPP半定量分析β3-tubulin+表达面积显示,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β3-tubulin+表达面积均显着少于TG组(p<0.05)。(3)TH+交感神经:TH+神经纤维呈细丝状,分布于肿瘤间质,且多围绕在血管周围,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TH+神经纤维均显着少于TG组。(4)血清神经递质:ENG组NE、ACH、AD较NG组均有一过性升高趋势,其中仅干预3周的AD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ETG组NE、ACH、SP含量较TG组有一过性升高趋势,其中仅第3周NE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肿瘤组织神经递质: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NE含量均低于TG组,其中干预2周、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TG组 ACH水平均低于TG组,其中干预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血清NTs:NGF、BDNF、NT-3、NT-4含量在三个取材时点组间比较均无差异。(7)肿瘤组织NTs:ETG组在干预1周、2周的NGF含量均明显高于TG组(p<0.05),ETG组在干预3周的NT-3水平显着高于TG组(p<0.05),BDNF、NT-4水平在ETG与TG组均无差异,ETG组proNGF相对表达量在三个取材时点均显着高于TG组(p<0.05)。(8)NTs相关受体:E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p75NTR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TG组(p<0.05),TrkA、TrkB相对表达量在ETG与TG组均无差异。3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作用相较于TG组,ETG组共获得116个差异基因,其中66个上调基因,50个下调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显示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基因主要与免疫反应、细胞死亡与稳态、氧化应激、物质与能量代谢等生物学过程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电针围刺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神经、免疫反应、物质与能量代谢相关,其中在神经的生物学过程中,包含四个神经递质兴奋性突触通路和一个神经轴突导向通路,涉及1 1个差异基因,5-HT2、VGCC、COX、TRPC1、Ablim 下调,Gi/o、PLA2、GLS、CREB、Boc、Netin-G2上调,涵盖胞吐、钙离子内流、神经兴奋性、神经保护、轴突导向、神经递质释放的反馈抑制调节、突触可塑性等生物学功能。4 p75NTR介导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及癌细胞凋亡的机制腹腔注射TAT-Pep5以抑制p75NTR信号传导,观察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癌细胞凋亡的影响。(1)β3-tubulin+神经:ETTG组β3-tubulin+神经总数和神经纤维较ETG组和TG组均有减少趋势(p>0.05),而β3-tubulin+神经束比ETG组和TG组有增多趋势(p>0.05),此外,ETTG组在实验干预1周、2周β3-tubulin+表达面积显着高于ETG组(p<0.05)。(2)TH+神经:ETTG组TH+神经纤维在三个取材时点均显着多于ETG组(p<0.05);ETTG组在干预1周、2周的TH+神经纤维与TG组相当,至干预3周明显少于TG组(p<0.05)。(3)肿瘤组织神经递质(NE、ACH):ETTG组肿瘤组织NE含量介于TG组与ETG组之间;ETTG组肿瘤组织ACH含量在三个取材时点均高于ETG组,其中实验干预2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TG组无差异。(4)肿瘤组织NGF、proNGF:ET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NGF含量均显着高于TG组(p<0.05),在实验干预1周与ETG组相当,2周显着低于ETG组,3周高于ETG组;对于proNGF,在三个取材时点ETTG组proNGF表达均与ETG组相当,而显着高于TG组(p<0.05)。(5)肿瘤生长:ETTG组瘤体、瘤重均介于ETG组与TG组之间,三个取材时点ETTG组的抑瘤率显着低于ETG组(p<0.05)。(6)癌细胞凋亡:ETTG组在三个取材时点的凋亡指数均显着低于ETG组(p<0.05),而与TG组相当。结论:1单纯电针与毫针围刺均可抑制肿瘤生长,电针围刺较毫针围刺抑瘤作用更强、更持久,其中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之一为癌细胞凋亡增加。2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具体表现为促进神经新生、抑制神经浸润(PNI)和交感神经形成,调节肿瘤组织神经递质(ACH、AD、NE)、NTs(NGF、proNGF、NT-3)水平,上调 p75NTR 表达,可能为电针围刺抑瘤潜在分子机制。3电针围刺可能通削弱胞吐、抑制钙离子内流、调节神经兴奋性等作用抑制神经递质释放,及通过促进神经保护和轴突导向而诱导神经轴突生成,以调控肿瘤微环境。4电针围刺上调p75NTR/proNGF信号转导诱导癌细胞凋亡而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同时经由p75NTR介导以抑制PNI和交感神经支配,下调肿瘤组织NE、ACH水平,以调控肿瘤微环境而发挥间接抑瘤作用。

郭艾[8](2021)在《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损害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肌肉萎缩的作用。2.明确FGF19缓解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脂糖代谢紊乱的作用。3.明确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irisin表达降低的作用。4.探讨FGF19通过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1)5周与15月龄C57BL/6J雄性小鼠分别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对照+FGF19组、HFD组、HFD+FGF19组。HFD组与HFD+FGF19组采用高脂饲料(HFD)喂养构建肥胖以及肌少性肥胖小鼠模型,对照组与对照+FGF19组给予普通饮食喂养。喂养5个月后,HFD+FGF19组与对照+FGF19组小鼠分别给予腹腔注射FGF19(0.1mg/kg)每天注射一次,连续3周,对照组与HFD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处理。(2)通过电子天平测量各组小鼠体重以及腓肠肌重量,电子抓力仪测量小鼠最大抓力,双能量X射线骨密度仪DXA检测小鼠体脂成分变化。(3)收集各组小鼠血液,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并检测血糖、血脂、FGF19、irisin、胰岛素的表达情况。(4)H&E染色、透射电镜、油红O染色、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小鼠肌肉萎缩,脂质沉积以及FNDC-5蛋白表达情况。(5)Western blot检测肌肉萎缩(FOXO-3、Atrogin-1、Mu RF-1)、肌分化因子(MHC、Myo D、Myo G),葡萄糖代谢(IRS-1、GLUT-4)、irisin前体分子FNDC-5以及信号通路相关分子(AMPK、SIRT-1、PGC-1α)相关分子指标的表达。2.细胞实验:(1)细胞分组:对照组、FGF19组(100ng/m L)、棕榈酸(PA)组(0.5m M)、FGF19+PA组(100ng/m L+0.5m M)。(2)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肌肉萎缩、肌分化、葡萄糖代谢、irisin前体分子FNDC-5以及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3)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risin水平。(4)免疫荧光、2-NBDG、油红O染色检测肌管萎缩、葡萄糖摄取、脂滴蓄积情况。(5)使用AMPK与SIRT-1抑制剂抑制AMPK与SIRT-1,小干扰RNA(PGC-1α-si RNA)抑制PGC-1α后,检测FGF19改善PA诱导的肌萎缩,脂糖代谢紊乱以及irisin表达情况。结果:1.动物实验:(1)通过HFD喂养青年与老年小鼠,构建肥胖与肌少性肥胖模型,发现HFD组小鼠体重较对照组增加,脂肪质量增加,而肌肉质量与抓力明显下降。HFD组小鼠的血糖、血脂、血胰岛素升高,糖耐量异常,血浆FGF19以及irisin表达水平下降。FGF19干预后可减轻小鼠体重,提高肌肉质量与抓力,恢复血糖血脂以及irisin等的表达水平,提示HFD所致的肥胖(包括肌少性肥胖)可出现肌肉质量与功能下降,脂糖代谢的紊乱以及肌分泌因子irisin的表达降低,而FGF19可能缓解肥胖与肌少性肥胖的发生发展。(2)H&E染色、透射电镜、油红O染色、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FD组小鼠的肌纤维直径较正常对照组缩小,肌纤维结构排列紊乱出现萎缩。腓肠肌可出现大量的脂滴蓄积,并且腓肠肌中FNDC-5的表达下降。FGF19干预后可一定程度上缓解肌纤维的萎缩,缓解脂滴蓄积,增加FNDC-5的表达,提示FGF19可缓解HFD诱导的肥胖所致的骨骼肌肌肉萎缩,脂质沉积,irisin表达降低。(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FD组的腓肠肌中肌萎缩相关蛋白(FOXO-3、Atrogin-1、Mu RF-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而肌分化蛋白(MHC、Myo D、Myo G)、葡萄糖摄取相关蛋白(IRS-1、GLUT-4)、irisin前体分子FNDC-5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FGF19干预后可抑制肌萎缩蛋白升高,促进肌分化蛋白,葡萄糖摄取相关蛋白以及FNDC-5/irisin的表达,并且还可促进脂肪组织中能量代谢相关分子的表达,提示FGF19可缓解HFD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肌肉萎缩,脂糖代谢异常,FNDC-5/irisin表达下降。2.细胞实验:(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A组中肌萎缩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调,而肌分化蛋白,葡萄糖摄取因子以及FNDC-5的蛋白表达下降,FGF19的干预可缓解PA引起的上述相关因子的表达异常,提示FGF19在骨骼肌细胞中可缓解PA诱导的肌萎缩,糖代谢紊乱以及肌分泌因子的降低。(2)ELISA结果显示:FGF19组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risin的表达增加,而PA组表达下降。FGF19可缓解PA引起的irisin表达下降。分析irisin表达与肌萎缩因子以及糖代谢因子的相关性发现,irisin与IRS-1、GLUT-4表达呈正相关,表明FGF19可能通过irisin自分泌促进肌肉葡萄糖代谢。(3)免疫荧光、2-NBDG以及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通过MHC免疫荧光实验发现,PA可导致成肌细胞形成的肌管直径较对照组减小,肌管的融合指数也下降。通过2-NBDG葡萄糖摄取实验发现,PA可导致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下降。并且通过油红O染色发现,PA可导致脂滴在肌管明显的蓄积。FGF19可缓解PA所致的肌管萎缩,葡萄糖摄取异常以及脂滴蓄积。(4)通过AMPK和SIRT-1抑制剂以及si RNA沉默PGC-1α可抑制AMPK、SIRT-1、PGC-1α表达,导致FGF19无法缓解PA所致的肌萎缩因子表达上调,葡萄糖摄取因子以及FNDC-5的表达下降,提示FGF19可能通过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结论:高脂诱导的肥胖可引起肌肉萎缩,导致肌肉质量与功能下降,并引起脂糖代谢紊乱,肌分泌因子irisin的表达降低。而FGF19可通过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改善高脂引起的肌肉萎缩,脂糖代谢紊乱以及irisin的表达下降,进而缓解骨骼肌的质量和功能。因此,FGF19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肥胖与肌少性肥胖疾病的靶点。

董鲜祥[9](2021)在《Uox-/-大鼠组织器官尿酸分布及生物学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检测2月龄、11月龄的Uox-/-大鼠各组织器官、肠液中的尿酸含量,分析不同年龄段Uox-/-大鼠血生化指标,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防治的理想模型动物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1.Uox-/-大鼠各组织器官中的尿酸分布规律研究:取雄性Uox-/-青年鼠(2月龄)和中年鼠(11月龄)各10只,取血和心、肝、脾、肺、肾等组织,测定血清和各组织器官中的尿酸含量,分析Uox-/-大鼠各组织器官尿酸分布规律;检测Uox-/-大鼠肠道组织和肠液中的尿酸含量,测定各段肠液的pH,分析肠道组织尿酸含量和肠液尿酸含量的相关性。通过酶标法检测大鼠血清和各组织器官中的尿酸酶活性;通过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大鼠十二指肠、回肠、肝、肾、脑组织中的尿酸相关的黄嘌呤脱氢酶(Xdh)、腺苷脱氨酶(Ada),编码尿酸重吸收的 URAT1(Slc22a12)、GLUT9(Slc2a9)、OAT10(Slc22a13)等转运体,尿酸分泌和排泄相关的 BCRP(Abcg2)、OAT1(Slc22a6)、OAT3(Slc22a8)、UAT(Lgals9,尿酸盐/阴离子交换体)及NPT(Slc17a1、Slc17a3,磷酸钠盐转运体)的mRNA表达水平。2.Uox-/-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检测大鼠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空腹血糖以及脂代谢各项指标,评价大鼠肝肾功能、糖脂代谢情况;通过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肝、脾、肺、肾组织变化,分析大鼠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1.Uox-/-大鼠各组织器官中的尿酸分布规律与野生型SD大鼠相似,但尿酸含量较野生型SD大鼠高,其中肾上腺、十二指肠、回肠、肝、脾、肾组织中的尿酸含量较高;肠道组织中的尿酸浓度从十二指肠到回肠,逐渐递减,结肠和直肠中的尿酸浓度最低;肠液中的尿酸分布规律与肠道组织中的尿酸分布规律相一致,大鼠各段肠液显弱酸性,pH值变化不大;Uox-/-大鼠体内无尿酸酶活性,大鼠肝组织中的尿酸合成相关酶Xdh和Ada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肾组织中尿酸分泌及重吸收转运体URAT1、OAT10、UAT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此外,青年鼠回肠组织中Abcg2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中年鼠回肠组织中UAT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肾组织中OAT3、NPT1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2.Uox-/-青年鼠和中年鼠肝功能指标均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但与野生型SD大鼠相比,中年鼠血肌酐、尿素氮、葡萄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有升高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有降低趋势,HE染色结果中Uox-/-中年鼠肾组织、肺组织有轻微损伤。[结论]与野生型SD大鼠相比,Uox-/-大鼠体内血清尿酸水平较高,平均尿酸水平为62.77μg/ml,Uox-/-青年鼠各组织尿酸分布含量高低依次为肾上腺、十二指肠、肺、脾、回肠、肾等组织;Uox-/-中年鼠各组织尿酸分布含量高低依次为肾上腺、十二指肠、回肠、脾、肝、肾等组织;Uox-/-大鼠骨骼肌、脑组织中尿酸含量最低;Uox-/-大鼠肾组织中尿酸分泌及重吸收转运体UAT、URAT1、OAT10表达下调,回肠组织中尿酸排泄转运体Abcg2表达下调;尿酸水平的升高对各组织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其中肾组织损伤较为明显;Uox-/-中年鼠有糖脂代谢异常趋势。

杨建萍[10](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二、关于胰腺内分泌机能调节的新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胰腺内分泌机能调节的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心肌病的中医认识
        1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名
        2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因
        3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病机
        4 糖尿病心肌病治则
        5 糖尿病心肌病论治
        6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糖尿病心肌病现代研究进展
        1 糖尿病心肌病流行现状
        2 糖尿病心肌病病程特征
        3 糖尿病心肌病病理机制
        4 糖尿病心肌病诊断策略
        5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干预策略
        6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糖心平胶囊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糖心平胶囊对DCM的保护作用探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糖心平干预后大鼠心功能及对抗急性心肌缺血能力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糖心平胶囊药效机制探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临床指标、粪便微生物及代谢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奶牛真胃变位及多组学技术在奶牛围产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1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研究进展
        1.1 致病因素
        1.1.1 品种
        1.1.2 遗传因素
        1.1.3 营养因素和围产期疾病
        1.1.4 体况评分
        1.2 发病机理
        1.2.1 解剖学因素
        1.2.2 真胃收缩无力
        1.2.3 真胃体积扩张
        1.2.4 氧化应激
        1.3 诊断方法
        1.4 预测因子
        1.5 治疗方法
        1.6 预后
    2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2.1 奶牛胃肠道菌群特点
        2.1.1 瘤胃微生物的特点
        2.1.2 反刍动物肠道菌群的特点
        2.2 微生物组研究技术
        2.3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围产期疾病的关系
        2.3.1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真胃变位的关系
        2.3.2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乳腺炎的关系
        2.3.3 胃肠道菌群与奶牛酮病的关系
        2.3.4 胃肠道菌群与瘤胃酸中毒的关系
    3 代谢组学在奶牛研究中的应用
        3.1 代谢组学技术
        3.2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奶牛围产期疾病
        3.2.1 揭示疾病发生机理
        3.2.2 筛选疾病诊断标志
        3.2.3 评价药物治疗效果
    4 微生物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牧场奶牛真胃左方变位发病情况分析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数据收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LDA发病情况
        2.2 LDA对牧场经营的影响
        2.3 LDA与胎次、泌乳天数、胎儿初生重和胎儿性别的关系
        2.3.1 LDA与胎次的关系
        2.3.2 LDA与泌乳天数的关系
        2.3.3 犊牛初生重对LDA的影响
        2.4 BCS与伴发疾病对LDA的影响
        2.4.1 BCS对 LDA的影响
        2.4.2 伴发疾病对LDA的影响
        2.5 不同手术方法对LDA治疗效果评价
    3 讨论
        3.1 LDA发病情况及对牧场经济效益的影响
        3.2 LDA与胎次、泌乳天数、胎儿出生重和胎儿性别的相关性
        3.3 BCS与伴发疾病对LDA的影响
        3.4 不同手术方法对奶牛LDA的治疗效果
    4 小结
第三章 手术对真胃左方变位奶牛血液生化指标、氧化应激及奶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奶牛真胃左方变位诊断方法与手术治疗流程
        1.3 临床检查
        1.4 血液样品及产奶量信息的采集
        1.5 血清指标检测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检查结果
        2.2 血清能量指标分析
        2.3 肝/肾/胰腺功能相关指标分析
        2.4 血清电解质分析
        2.5 氧化应激指标分析
        2.6 产奶量分析
    3 讨论
        3.1 临床检查结果分析
        3.2 血清能量指标比较
        3.3 肝/肾/胰腺功能相关指标对比
        3.4 血清电解质指标对比
        3.5 氧化应激指标对比
        3.6 奶产量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揭示真胃左方变位手术对奶牛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的选择及饲养管理
        1.2 奶牛LDA的诊断流程及手术治疗方法
        1.3 样本采集
        1.4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1.5 样本检测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粪便细菌微生物序列及多样性分析
        2.2 粪便微生物结构组成分析
        2.3 粪便微生物结构差异性分析
        2.4 粪便微生物菌群差异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3 讨论
        3.1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粪便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比较
        3.2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粪便微生物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群落结构差异
        3.3 真胃变位奶牛手术前后粪便中微生物菌群变化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血浆代谢组变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1.3 主要分析软件
        1.4 样本采集
        1.5 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
        1.5.1 样本预处理
        1.5.2 上机检测
        1.6 数据分析
        1.6.1 数据预处理
        1.6.2 数据处理
        1.6.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与鉴定
        1.6.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质控分析
        2.2 多元统计分析
        2.3 单变量统计分析
        2.4 差异代谢物筛选
        2.5 代谢通路分析
        2.6 相同代谢物变化和通路分析
    3 讨论
        3.1 氨基酸代谢
        3.2 脂质代谢
    4 小结
第六章 真胃左方变位奶牛代谢物组和微生物组关联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分析软件
        1.3 肠道微生物数据筛选
        1.4 血浆代谢物数据筛选
        1.5 肠道微生物和血浆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张勇导师简介
曹随忠导师简介

(3)针刺效应本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文献综述
    一 针灸效应机制研究现状
    二 国内外本体的研究现状
        1 本体的定义及分类
        2 本体与语义网
        3 本体的构建原则及方法
        4 本体描述语言及工具
    三 本体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进展
        1 中医学领域本体
        2 针灸学领域本体
前言
1 针刺效应知识源及研究范围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1.3.1 数据来源一
        1.3.2 数据来源二
        1.3.3 数据处理
    1.4 小结
2 针刺效应本体构建及验证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本体构建过程
        2.3.1 确定本体的专业领域及范畴
        2.3.2 构建针刺效应本体框架
        2.3.3 复用已有本体的可能性
        2.3.4 定义类及其层级结构
        2.3.5 定义类的属性
        2.3.6 定义属性的取值范围
        2.3.7 创建实例
    2.4 本体验证
        2.4.1 本体一致性验证
        2.4.2 文献抽样验证
    2.5 小结
3 针刺效应本体的应用探索
    3.1 优化针刺效应概念分类
    3.2 规范针刺效应概念
    3.3 小结
4 结论及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纳入的概念及关系尚不全面
        4.2.2 多元关系的处理
        4.2.3 本体映射
        4.2.4 数据库的自动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多组学联合分析揭示十足目虹彩病毒1感染下日本囊对虾肠道的应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对虾养殖概况
        1.1.1 对虾养殖业发展历程
        1.1.2 日本囊对虾及其养殖现状
    1.2 对虾病毒性病害研究
    1.3 十足目虹彩病毒1的研究进展
        1.3.1 虹彩病毒的概述
        1.3.2 甲壳类动物虹彩病毒的发现
        1.3.3 十足目虹彩病毒1的宿主和鉴定方法
    1.4 对虾肠道免疫系统的构成
    1.5 组学技术在对虾抗病毒免疫中的应用前景
        1.5.1 转录组学
        1.5.2 miRNA测序
        1.5.3 代谢组学
        1.5.4 微生物组学
        1.5.5 多组学关联分析在对虾研究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DIV1毒力测定及对免疫酶和消化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日本囊对虾感染DIV1的临床症状
        2.2.2 DIV1对日本囊对虾的毒性检测结果
        2.2.3 DIV1感染对日本囊对虾免疫酶的影响
        2.2.4 DIV1感染对日本囊对虾消化酶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mRNA-seq文库构建与数据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mRNA文库测序和从头组装结果
        3.2.2 Unigene的功能注释和分类结果
        3.2.3 DEGs的鉴定和分析
        3.2.4 qRT-PCR验证
    3.3 讨论
第四章 miRNA-seq文库构建与数据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miRNA的分类注释结果
        4.2.2 DEMs的鉴定和分析
        4.2.3 DEMs的靶基因预测以及靶基因的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4.2.4 DEMs的qRT-PCR验证
    4.3 讨论
第五章 代谢组学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数据质控
        5.2.2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5.2.3 差异代谢物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微生物组学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OTU分析
        6.2.2 肠道菌群各分类水平物种相对丰度分析
        6.2.3 多样性分析
        6.2.4 物种差异分析
        6.2.5 肠道菌群功能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多组学联合分析
    7.1 miRNA和mRNA联合分析
        7.1.1 分析方法
        7.1.2 结果与分析
        7.1.3 讨论
    7.2 代谢组和微生物组联合分析
        7.2.1 分析方法
        7.2.2 结果与分析
        7.2.3 讨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
    8.1 构建了日本囊对虾DIV1感染模型
    8.2 筛选了DIV1感染的诊断标志代谢物和微生物类群
    8.3 多组学联合分析揭示DIV1感染下日本囊对虾肠道的应答机制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水产动物育种值估计研究
        1 育种值及其在育种中的重要性
        2 育种值的估计方法
    第二节 水产动物饲料蛋白质需求进展研究
        1 水产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研究
        2 饲料中蛋白质的转化效率
        3 水产动物低鱼粉饲料蛋白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1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疾病与免疫中的研究现状
        2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生殖与发育中的研究现状
        3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生长与营养中的研究现状
        4 转录组学在水产生物毒理与抗逆中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水产生物肠道菌群的研究
        1 生物肠道菌群来源及其作用
        2 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组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3 影响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的因素
        4 水生生物肠道微生物群的生理和免疫作用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饲料
        2.2 试验管理
        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蛋白源替代对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3.2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肌肉成分的影响
        3.3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斑节对虾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肠道组织的组织学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对斑节对虾家系生长和存活的比较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饲料组中斑节对虾生长性状的表型参数
        3.2 斑节对虾家系在不同饲料组中生长性能比较
        3.3 斑节对虾家系存活情况
        3.4 斑节对虾家系生产性能
    4 讨论
第四章 浓缩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部分鱼粉饲料下斑节对虾生长和存活性状遗传评估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生长性状统计
        3.2 不同饲料组斑节对虾体质量和存活率的遗传参数和G×E效应
    4 讨论
第五章 斑节对虾耐粗饲料选育品系F2 代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亲本交配及催产
        2.2 幼体培育及标记
        2.3 生长性状数据采集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斑节对虾生长性状数据统计
        3.2 生长性状表型相关及曲线拟合
        3.3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及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差异
        4.2 生长性状的表型相关性及生长特点
        4.3 生长性状的多性状遗传参数评估
第六章 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转录组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斑节对虾家系构建及特异性家系的筛选
        2.2 样品采集
        2.3 RNA-Seq文库的制备与组装
        2.4 基因的功能注释
        2.5 DEGs的鉴定及富集分析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
        3.2 基因功能及Nr数据库注释
        3.3 GO功能注释
        3.4 KEGG富集分析
        3.5 差异基因统计
        3.6 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
    4 讨论
第七章 不同鱼粉蛋白水平饲料组间斑节对虾肠道菌群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斑节对虾家系构建及特异性家系的筛选
        2.2 样品采集
        2.3 细菌总 DNA 提取及多样性分析
        2.4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3 结果
        3.1 质检结果与分析
        3.2 OTU聚类分析
        3.3 OUT韦恩图
        3.4 两个饲料组下斑节对虾肠道菌群门水平菌落结构的影响
        3.5 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3.6 Alpha多样性分析
        3.7 Beta多样性分析
        3.8 组间差异统计分析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围刺法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 围刺治疗单纯性囊肿
        2 围刺治疗甲状腺结节
        3 围刺治疗其他良性肿瘤
        4 围刺治疗恶性肿瘤
        5 瘤周注射治疗恶性肿瘤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新生及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1 神经新生在乳腺癌中的研究
        2 p75NTR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电针与毫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肿瘤生长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围刺对4T1小鼠乳腺癌神经新生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有参转录组测序探索电针围刺对肿瘤神经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 p75NTR对电针围刺调控肿瘤神经及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与不足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8)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损害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肌肉萎缩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脂糖代谢紊乱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irisin表达降低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FGF19通过AMPK/SIRT-1/PGC-1α通路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的损害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肌分泌因子是否可作为肌少性肥胖潜在的诊断指标以及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9)Uox-/-大鼠组织器官尿酸分布及生物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Uox~(-/-)大鼠组织器官中的尿酸分布研究
    第一节 Uox~(-/-)大鼠的饲养
    第二节 Uox~(-/-)大鼠血清及各组织器官中的尿酸酶活性测定
    第三节 Uox~(-/-)大鼠血清及各组织器官尿酸分布研究
    第四节 Uox~(-/-)大鼠肠道组织尿酸及肠液pH检测
    第五节 Uox~(-/-)大鼠体内尿酸相关酶及转运体基因表达谱测序
第二部分 Uox~(-/-)大鼠生物学性状及血生化指标评价
    第一节 Uox~(-/-)大鼠生物学性状评价
    第二节 Uox~(-/-)大鼠肝肾功能评价
    第三节 Uox~(-/-)大鼠各组织脏器系数及病理切片检查
    第四节 Uox~(-/-)大鼠体内糖代谢、脂代谢功能评价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总附录
综述 肠道途径降低血尿酸的可行性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RA的临床诊断
        1.4 RA的西医治疗
        1.4.1 治疗原则
        1.4.2 一般治疗
        1.4.3 药物治疗
        1.4.4 免疫净化
        1.4.5 外科治疗
        1.4.6 功能锻炼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2.2.1 病因研究
        2.2.2 病机研究
        2.3 RA的中医治疗
        2.3.1 辨证分型论治
        2.3.2 辨证分期论治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2.3.5 针灸治疗
        2.3.5.1 针刺治疗
        2.3.5.2 艾灸治疗
        2.3.5.3 耳针治疗
        2.3.6 推拿治疗
        2.3.7 药浴、热敷
        2.3.8 穴位贴敷
        2.3.9 穴位注射疗法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2.3.11 中医调护
    3 述评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资料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病案纳入标准
        2.4 病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3.3.2 病案数据清理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4 结果
        4.1 病案一般情况
        4.1.1 性别比例分布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5.3.1 一般情况
        5.3.2 临床症状
        5.3.3 舌象
        5.3.4 脉象
        5.3.5 病机与辨证
        5.3.6 病理因素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5.3.9.1 单味中药
        5.3.9.2 药对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缩写语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关于胰腺内分泌机能调节的新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糖心平胶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药效及机制[D]. 李晓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真胃左方变位奶牛手术前后临床指标、粪便微生物及代谢变化的研究[D]. 雍康.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3]针刺效应本体构建研究[D]. 孙华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4]多组学联合分析揭示十足目虹彩病毒1感染下日本囊对虾肠道的应答机制[D]. 何子豪.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5]雌激素调控金钱鱼生长激素二态性表达的研究[D]. 茹笑影.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6]斑节对虾适应低鱼粉蛋白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分子机制解析[D]. 姜松.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7]基于肿瘤神经新生学说探讨p75NTR介导的电针围刺的抑瘤机制[D]. 田叶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损害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郭艾.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Uox-/-大鼠组织器官尿酸分布及生物学评价[D]. 董鲜祥.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10]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一种调节胰腺内分泌功能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