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

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

一、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邬孙斌,房定斌[1](2022)在《“两征两退”背景下上海高校毕业班学生春季入伍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和问卷法,对上海56所高校进行面上调查统计,深入调查访谈了具有代表性的8所高职高专院校,并对1238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类别高校在毕业生征集难度上存在显着的差距,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征集潜力未完全释放,多方面导致毕业生兵源流失以及学生入伍意愿整体不强烈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邱芷莹[2](2019)在《物理公费师范生PCK发展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高质量的教育需求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首先需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自1986年美国学者舒尔曼首次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概念,经过各国学者三十多年的研究,学科教学知识(PCK)被认为是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PCK包括教学定位知识(OT)、物理课程知识(KSU)、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KIR)、教学策略知识(KC)和教学评价知识(KA)五个维度。本文从这五个维度出发,对物理教师的PCK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研究。笔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参考部分研究者的工作成果,自己编制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包括三个部分,分别调查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教师PCK发展现状和PCK发展影响因素。由于本次研究的调查主体对象为已经本科毕业并且在攻读公费师范研究生的在职物理教师,因此本次研究采用派发网络问卷链接的形式展开。本次研究共调查了 188位物理公费师范生,其中已毕业的物理公费师范生169人,在校公费师范生19人。已毕业的物理公费师范生的教龄为1-7年。教师PCK发展现状的问卷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教师整体PCK发展良好,其中教学定位知识的发展优于其他维度,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相对缺乏,教学评价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在群体差异方面,教学定位知识、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物理课程知识三个维度存在性别差异,且都表现为男老师群体的PCK发展情况优于女老师的PCK发展情况。根据教师工作地区进行城乡分组研究发现,五个维度的教师PCK发展不存在显着的城乡差异。PCK发展影响因素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素材来源多样,但网络资源应用较少;在职多年的教师认为工作经验和同行交流对其PCK发展影响较大;毕业班工作是教师PCK发展获得全面提升的关键,而学校的教师教育对在职教师PCK的发展缺乏深远的影响。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在最后一章对教师PCK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针对本次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的展望。

吴志斌[3](2019)在《浙江省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学生与优秀足球师资创新能力比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政策积极推动中小学足球运动事业的发展。随着足球运动的开展,许多现象表明很多中小学存在着足球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浙江省九所体育院校(杭州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的学生和浙江省优秀足球教师为调查对象,依托李青青学者中学教师创新能力理论,分别对两者的创新能力现状特征进行调查。然后再进一步对两者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浙江省体育教育足球专项学生与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之间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为进一步对足球专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体育院校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如下:(1)浙江省体育教育足球专项的学生特征方面,在不同教学年级、不同性别之间,学生创新能力四项都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男生创新能力比女生要好。(2)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特征方面,在不同教学年级、性别、教龄、学历、职称方面优秀足球教师都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浙江省体育教育足球专项学生创新能力与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方面,总体上两者之间创新能力四个维度都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创新能力四个维度都高于浙江省足球专项班学生,两者之间创新技能维度差异最大。

刘畅[4](2019)在《本专科学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比较研究 ——以Y大和Y职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大众对幼儿教师职业存在较多的刻板印象,相比专科学前师范生,本科学前师范生面临着更多的社会舆论压力与更强烈的心理落差,那么,本专科学前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是否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本科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以专科学前教育师范生作为比较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本科学前师范生与专科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分析本专科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建议。本研究对Y大学前教育专业102名本科生、Y职大学前教育专业138名专科生展开问卷调查,发现本科学前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与专科学前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不存在显着差异,而是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两者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均略高于中值;两者的教师职业认同均受到年级、报考意愿与见实习情况的影响,但与生源地无关、与直系亲属是否从事教师职业无关。其中,在年级与见实习两因素上,本科学前师范生与专科学前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变化具有相同的特征,均呈“V”字型。在年级因素上,新生年级职业认同最高,老生年级职业认同最低,毕业班年级职业认同较高;在见实习因素上,未参与的见习的学前师范生职业认同最高,仅参与见习的学前师范生职业认同最低,参与实习的学前师范生职业认同较高。在此基础上,归纳并分析本科学前师范生与专科学前师范生总体教师职业认同略高于中值且不存在显着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学前教育政策环境的更新、社会对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本专科学校对学前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与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改善程度。此外,本专科学前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在年级上存在内部差异,影响因素为学前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对专业学习资源的满意情况;本专科学前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在见实习情况上存在内部差异,影响因素为学前教育师范生见实习中的重要他人与重要事件;本专科学前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在报考意愿上存在内部差异,影响因素为学前师范生的自我定位与职业期望。基于本专科学前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从政府、高校、个人三方面提出提升本专科学前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建议。政府应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从而提高学前师范生的职业情感与职业忠诚;同时施行招生和就业倾斜政策,提升学前师范生的职业意志。高校应重视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过程,并优化职业指导教育,同时改良教学实践模式,帮助学前师范生幼儿教师角色的顺利转变。学前师范生个体应做到合理自我定位、调整归因方式与主动反思实践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认同。

滕曼曼[5](2018)在《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毕业率是国际通用的衡量高校教学绩效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关键观测点。然而,由于国情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同,各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差异显着,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困惑性,而这不利于探究大学本科毕业率所反映的真正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放眼全球,大学本科毕业率表现出三点特征:国别差异、院校差异和个体差异。例如,美国与法国的大学本科毕业率(学制内)不到40%,英国与日本(学制内)则达到80%,而这些国家同属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国家内部,不同类型院校和不同学生个体在大学本科毕业率上同样存在差异。与世界经验不同的是,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现状呈现整体偏高(98%的平均值超过任何一个OECD成员国)且院校间差异不大(不同类型大学的本科毕业率不存在明显差异)的特征。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高的现状遭到多方质疑,为了追溯根本问题所在,首先需要揭示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及其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探究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直面问题解决之道。从理论层面探究发现,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及其与高等教育质量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本质上,大学本科毕业率,即学生群体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而高等教育质量体现为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满足程度。因此,客观地说,大学本科毕业率和高等教育质量之间存在“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并可能引发矛盾。所谓“一元”,指的是大学本科毕业率仅意味着学生达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程度,评价者仅为大学;“多元”指的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对高等教育的价值期望,评价者为多元利益主体。“一元”与“多元”关系可能引发的矛盾是,大学评定“合格”的毕业生未必为其他利益主体所认可,由此可能会出现大学本科毕业率高,但高等教育质量低的现状,反之亦然。因此,不能简单线性地使用大学本科毕业率的高低来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是要看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是否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严守大学学业要求,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多元需求,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则是首要的一项;由此来看,以上两个条件是密切相关,首尾相合的。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一元与多元”的关系,要求以复杂性和多元性的视角对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借助“系统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及“院校影响理论”,从大学的外部系统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维度入手,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究。在“大学本科毕业率质量内涵分析框架”的指导下,本研究发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外部力量对高等教育提出自身价值期望,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不同程度的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大学。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思维和方式仍然支配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简单划一的刚性评价制度和绩效性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就业市场上对“学历本位”的推崇仍然牵制着高校的办学行为,体现为各类社会企事业单位对“双证”的要求;我国社会传统的文化观念依然强有力的“浸润着”大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呈现为社会对大学生不毕业的无法接受。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大学不得不追求高的本科毕业率,甚至于采取了一些明知是错和自损质量的措施,例如“清考”制度。因此,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的复杂过程,而且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可预见的是,如果不采取相关的改革措施,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未来仍将保持高走位趋势。在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一元与多元”的逻辑关系下,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的历史延续性以及多元影响因素,表明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表层问题”——大学内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严格性不足”或“灵活性不够”,造成部分学生未达到大学的学业要求或者人才培养目标而毕业,造成毕业率的“虚高”,违背了大学本科毕业率的“一元”本质;而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则是在行政化管理体制下,“计划性”的高等教育无法满足“市场性”的多元需求,造成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需求。应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表层问题”和“问题本质”,需“两条腿”走路:一是大学坚守学术标准并不畏艰难地进行相关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二是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社会的各方力量的协调和支持,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简政放权”。基于质量视角,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协调好政府、大学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各在其位,各司其职,达到互融共生。

闫海水[6](2015)在《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是高校毕业班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反映出学校、毕业班学生本身对于就业现象的不同认知。"空巢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对学生个体素质的培养。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针对毕业班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特殊心理,从加强心理教育、进行就业指导、实行日常科学管理等方面着手,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管理。

余国锋,余森艳,许爱华[7](2014)在《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班现象”及管理对策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独立学院本科生因求学费用高昂,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更大,"毕业班现象"更严重。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核心"的管理对策,为实现学校与学生共赢、缓解"毕业班现象"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丕兰[8](2012)在《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后继教育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毕业班部分学生党员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立足毕业班课程安排和毕业班学生党员管理的特殊情况,从五个方面提出加强毕业班学生党员后继教育的思路。

梁康建[9](2012)在《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班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毕业班管理的问题逐渐突出,如毕业生自我调节不足、就业压力大、学校管理疏漏等。本文论述了高校毕业班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危害,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期达到提高高校毕业班教学与管理质量的目的。

张海娣[10](2012)在《普通高校毕业班学生逃课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在大学中,逃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毕业班尤为严重。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毕业班学生逃课。毕业班学生逃课是一种群体行为,这种行为有传递性,能够在同学中相互影响。逃课形式有有显性和隐性逃课两种。本文在文献分析和个体访谈的基础上,以H大学的一个毕业班学生为深度访谈对象,讲了一个毕业生的逃课过程和心理感受,同时对另外两名毕业班学生和一名研一学生进行访谈,按照主题进行分类,以便对文章进行检验和补充。得出的结论表明:(1)毕业班学生逃课现象普遍,形式分显性和隐性逃课两种。(2)影响逃课的因素有就业市场信号、老师教学方面原因和学生自身原因和学校制度控制减弱。(3)逃课后去做对自己更重要的事情。(4)学生对逃课现象都持理解态度。(5)逃课的软约束。最后笔者从政府、高校和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建议。

二、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两征两退”背景下上海高校毕业班学生春季入伍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访谈法
    1.2 调查法
2 存在的问题
    2.1 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征集难度差距显着
    2.2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征集潜力未完全释放
        2.2.1 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毕业答辩或毕业设计
        2.2.2 学籍管理部门对政策的研究理解不到位
        2.2.3 学生培养模式的限制
        2.2.4 学生专业学习和生涯规划的冲突
    2.3 毕业生兵源的流失
        2.3.1 学生个人利益的冲突与选择
        2.3.2 高校和地方的兵源交叉与冲突
    2.4 学生入伍意愿整体上不强烈
3 解决对策
    3.1 鼓励高职高专院校分担本科院校毕业生征集压力
    3.2 全力释放高校毕业生征集潜力
        3.2.1 加强校内合作,探索符合学生培养规律和高校特色的答辩绿色通道
        3.2.2 加强上下沟通,落实推进毕业生征集相关政策通知
        3.2.3 加强军校合作,打通入伍毕业班学生继续教育通道
        3.2.4 校地双方协同,消除毕业生“夜长梦多”顾虑
    3.3 家校社三位一体,提高大学生参军入伍意愿

(2)物理公费师范生PCK发展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专业发展
        1.1.2 学科教学知识(PCK)
        1.1.3 公费师范生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概念界定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法
        2.3.2 文献法
    2.4 研究过程
        2.4.1 问卷编制
        2.4.2 调查过程
        2.4.3 问卷回收
    2.5 数据处理
        2.5.1 数据处理工具
        2.5.2 信效度分析
3 教师PCK发展现状结果分析
    3.1 正式问卷基本信息
    3.2 “教师PCK发展现状”总体情况分析
    3.3 “教师PCK发展现状”分量表差异分析
        3.3.1 教学定位知识的总体分析
        3.3.2 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的总体分析
        3.3.3 教学策略知识的分析
        3.3.4 物理课程知识的分析
        3.3.5 物理评价知识的分析
        3.3.6 总体分析小结
    3.4 群体差异分析
        3.4.1 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3.4.2 毕业班经验差异比较分析
        3.4.3 工作学校所在地区差异比较分析
        3.4.4 群体差异分析小结
4 教师PCK发展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4.1 研究对象
    4.2 教学素材来源
        4.2.1 总体分析
        4.2.2 分组对比分析
    4.3 教学定位知识
        4.3.1 总体分析
        4.3.2 分组对比分析
    4.4 物理课程知识
        4.4.1 总体分析
        4.4.2 分组对比分析
    4.5 教学策略知识
        4.5.1 总体分析
        4.5.2 分组对比分析
    4.6 关于学生物理理解的知识
        4.6.1 总体分析
        4.6.2 分组对比分析
    4.7 教学评价知识
        4.7.1 总体分析
        4.7.2 分组对比分析
    4.8 小结
5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教师PCK发展现状”研究结论
    5.2 “教师PCK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论
    5.3 研究展望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3)浙江省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学生与优秀足球师资创新能力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足球发展大环境的支持
        1.1.2 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1.1.3 高等体育院校对足球项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1.4 足球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需求不符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创新能力相关理论综述
        2.1.1 体育教育专业概念综述
        2.1.2 创新的概念
        2.1.3 能力的概念
        2.1.4 创造的概念
        2.1.5 创新能力的概念
        2.1.6 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
        2.1.7 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
    2.2 中小学校园足球师资研究综述
        2.2.1 足球师资人才的概念
        2.2.2 足球优秀师资概念
        2.2.3 校园足球师资研究现状
        2.2.4 浙江省足球师资研究现状综述
        2.2.5 足球优秀师资研究现状综述
    2.3 体育教育专业足球师资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2.4 体育教师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2.4.1 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结构的研究综述
        2.4.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2.4.3 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2.4.4 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研究综述
    2.5 足球教师和体育专业足球专项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2.6 评述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德尔菲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专家访谈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研究概念与依托理论
    4.1 研究概念
        4.1.1 体育教育足球专项班学生
        4.1.2 创新能力
        4.1.3 足球师资
        4.1.4 优秀足球师资
    4.2 依托的理论
5.浙江省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研究
    5.1 浙江省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学生基本情况信息
    5.2 不同性别浙江省体育教育足球专项学生创新能力特征
    5.3 不同教学年级浙江省体育教育足球专项班学生创新能力特征
6.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创新能力的现状研究
    6.1 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基本情况信息
    6.2 不同性别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创新能力特征
    6.3 不同教学年级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创新能力特征
    6.4 不同教龄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创新能力特征
    6.5 不同学历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创新能力特征
    6.6 不同职称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创新能力特征
7.浙江省体育教育足球专项学生创新能力与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
    7.1 浙江省体育教育足球专项学生创新意识与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创新意识的比较研究特征
    7.2 浙江省体育教育专业专项学生创新人格与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创新人格的比较研究特征
    7.3 浙江省体育教育足球专项学生创新思维与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创新思维的比较研究特征
    7.4 浙江省体育教育足球专项学生创新技能与浙江省优秀足球师资创新技能的比较研究特征
8.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9.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中小学体育足球教师创新能力调查问卷(优秀足球师资)
附件三:中小学体育足球教师创新能力调查问卷(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同学)

(4)本专科学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比较研究 ——以Y大和Y职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本专科学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认同理论
    二、积极心理学
第二章 本专科学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比较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工具的说明
    二、本专科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一) 本专科学前师范生的基本情况
        (二) 本专科学前师范生职业认同的总体差异
        (三) 本专科学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背景变量上的差异
        1. 不同生源地的本专科学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2. 不同年级的本专科学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3. 不同报考意愿的本专科学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4. 不同见实习情况的本专科学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5. 直系亲属是否为教师的本专科学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6. 不同入学方式的专科学前师范生职业认同差异
        7. 不同性别的本专科学前师范生职业认同差异
第三章 本专科学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本专科学前师范生职业认同总体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学前教育政策环境的更新
        (二) 社会对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
        (三) 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式
        (四) 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的改善程度
    二、本专科学前师范生职业认同内部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学前师范生的自我定位与职业期望
        (二) 学前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 学前师范生见实习中的重要他人与关键事件
        (四) 学前师范生对教学资源的满意程度
第四章 提高本专科学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建议
    一、政府完善学前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 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激发学前师范生的职业情感
        (二) 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坚定学前师范生的职业意志
        (三) 施行招生和就业倾斜政策,提升学前师范生的职业期望
    二、高校优化教师职前阶段职业认同的课程模式
        (一) 重视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过程,提高学前师范生的职业能力
        (二) 优化职业指导教育,塑造学前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
        (三) 改良教学实践模式,促进师范生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师范生积极自我调整,建构职业认同
        (一) 合理自我定位,树立适宜的职业期望
        (二) 调整归因方式,积累积极的职业情感
        (三) 主动反思实践,建构职业认同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5)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简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界定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理论探究
    第一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内涵
        一、本科和本科教育
        二、本科毕业
        三、本科毕业率
    第二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质量意蕴
        一、本科毕业率质量内涵的分析框架
        二、本科毕业率的内部质量意蕴逻辑分析
        三、本科毕业率的外部质量意蕴逻辑分析
    第三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逻辑关系探究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本质指向一元: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等教育质量指向多元: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
        三、一元与多元——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冲突
第三章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全球图景
    第一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世界图景——以OECD成员国为例
        一、OECD的教育指标体系及特征
        二、OECD的高等教育毕业率指标说明
        三、OECD成员国高等教育毕业率状况
    第二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典型国家——以美、法、英、日为例
        一、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二、法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三、英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四、日本大学本科毕业率
    第三节 基于全球视域下的典型国家大学本科毕业率特征分析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国别差异
        二、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院校差异
        三、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个体差异
第四章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历史回溯与现状考察
    第一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历史演变
        一、民国时期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二、建国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第二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现状研究
        一、2015年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
        二、2015年中国大学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
        三、2015年中国大学不同学科本科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
    第三节 对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历史与现状的反思
        一、尚未建立完善的大学本科毕业率统计制度
        二、从发展来看,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演变呈现历史延续性
        三、从现状来看,大学本科毕业率高且院校之间呈弱差异性
第五章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机制探析
    第一节 政府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行政管理体制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二、教育政策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政府评估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就业市场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二、传统文化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民众心理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第三节 学生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二、学生的课程考核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学生的就业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第四节 大学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形成
        二、学分制学籍管理的“严格性”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学分制学籍管理的“灵活性”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四、对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性”与“灵活性”的反思
第六章 对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探析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呈现“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二、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第二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现象剖析与趋势研判
        一、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特征
        二、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的复杂原因
        三、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发展的趋势研判
    第三节 基于当前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现实问题的思考
        一、回归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
        二、妥善处理大学组织本质与现实外部社会多元需求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原因分析
    (一) 社会:就业政策、就业压力增大是导致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的根本原因
    (二) 高校:学校教育管理的宽松是导致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的重要原因
    (三) 毕业生:毕业生的思想情绪是导致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应对策略
    (一) 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心理指导工作
    (二) 加强高校毕业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 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7)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班现象”及管理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出勤率低, 学生安全难以保障。
    2. 学习动力不足, 行为散漫。
    3. 毕业论文 (设计) 、毕业实习敷衍塞责。
    4. 思想情绪不稳定。
二、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班现象”原因
    1. 学校与学生均有就业压力。
    2. 用人单位看重经验。
    3. 毕业生自身素质存在不足。
    4. 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
三、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班现象”应对策略
    1. 以学生为本, 多种举措搭建学生差异化管理平台。
    2. 以教育为核心, 适应高校就业环境需求。

(8)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后继教育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毕业班学生党员的一些不良现象
    (一) 组织性、纪律性不强
    (二) 大局和服务意识缺乏, 个人主义澎涨
    (三) 政治素养不足, 理论水平不高
二、毕业班学生党员不良现象原因分析
    (一) 主观因素
        1. 入党动机不够端正
        2. 政治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二) 客观因素
        1. 高校党组织教育管理缺位
        2. 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3. 毕业班教学安排影响
        4. 就业因素影响
三、做好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后继教育的对策
    (一)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组织生活机制
    (二) 调整充实党务工作队伍,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党员的引导作用
    (三) 建立临时党支部, 打造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党建合作机制
    (四) 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 拓展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阵地
    (五) 以人为本, 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四、结语

(9)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班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期高校毕业班现状分析
    1.1 就业压力带来的问题
    1.2 教学管理存在的漏洞
    1.3 毕业生情绪波动大, 行为散漫, 逆反心理强
2 新时期毕业班管理工作缺失的危害
    2.1 影响教学质量
    2.2 助长不良作风
3 新时期高校毕业班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2 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
    3.3 实施弹性与刚性管理相结合
    3.4 优化课程设置, 调整教学计划
    3.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0)普通高校毕业班学生逃课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大学生逃课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重点难点
        1.3.3 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逃课概念的界定
        1.4.2 毕业班学生逃课的概念界定
        1.4.3 毕业班学生逃课的危害
第2章 研究过程
    2.1 研究方法的确定
        2.1.1 质的研究方法
        2.1.2 文献研究法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3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2.4 我的思考
        2.4.1 推论问题
        2.4.2 效度问题
第3章 一名大四毕业班学生的逃课自述
    3.1 毕业班任务多,心思不在学习上
    3.2 课程比较枯燥无用,老师整体水平需要提高
    3.3 “我”对逃课的认识:可以理解
第4章 逃课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4.1 “我”的课堂:学不到什么
    4.2 逃课后去做什么:“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4.3 对逃课的认识:可以理解
    4.4 关于逃课的控制系统:软约束
        4.4.1 学校的规定
        4.4.2 老师的规矩
        4.4.3 作业和考试
        4.4.4 “内疚感”
第5章 针对毕业班学生逃课的建议
    5.1 政府方面:做好就业服务平台
    5.2 学校方面: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5.3 学生方面:应该认识到毕业年的重要性,培养自律和自主教育的意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两征两退”背景下上海高校毕业班学生春季入伍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邬孙斌,房定斌. 中国军转民, 2022(01)
  • [2]物理公费师范生PCK发展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邱芷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浙江省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学生与优秀足球师资创新能力比较的研究[D]. 吴志斌.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4]本专科学前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比较研究 ——以Y大和Y职大为例[D]. 刘畅. 扬州大学, 2019(02)
  • [5]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D]. 滕曼曼. 厦门大学, 2018(06)
  • [6]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J]. 闫海水. 理论观察, 2015(11)
  • [7]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班现象”及管理对策探究[J]. 余国锋,余森艳,许爱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12)
  • [8]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后继教育的探讨[J]. 王丕兰.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6)
  • [9]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班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梁康建.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2(11)
  • [10]普通高校毕业班学生逃课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张海娣. 河北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如何加强高校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