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联固体矿产储量的圈定误差研究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陈国旭[1](2008)在《垂直剖面法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软件实现技术及自动分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产储量估算工作是矿产勘查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成果的总结和矿山生产管理的基础,它贯穿着矿山的整个生命周期。目前,矿产储量估算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以简单几何计算为基础的常用方法;一类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的数学地质方法。传统矿产储量估算方法是我国矿山在勘查和开采阶段都普遍采用的储量估算方法,其储量估算与分类过程多采用手工操作,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数据处理量大且比较复杂。矿产储量估算与分类的全程计算机辅助化、自动化是矿产储量估算的发展趋势,也是推动地矿工作信息化和“数字矿山”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研究人员借助数据库、EXCEL及CAD等辅助工具,或尝试开发相关储量估算软件来改善传统手工估算过程,提高处理效率;但这些辅助工具不具备相应的专业处理功能,数据处理方式、方法及效率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前期开发的专业软件由于版本较老、功能有限及可视化效果不理想等原因已经不满足当前应用要求。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虽然引进了国外具有先进克里格储量估算方法的矿山软件,但其估算过程需要详细的勘查资料,难于适合我国矿产勘查的特点;而且储量分类等功能还需要补充开发以符合我国标准,不能很好的解决我国矿产储量估算问题。在我国,由于矿产储量估算的计算机应用处于初步阶段,能够很好支持我国传统矿产储量估算方法的软件仍在进一步探索研究中;由于矿产储量估算过程的复杂性、储量估算模型的多样性、矿山的多金属矿产储量估算问题、以及新的储量分类标准中的分类要素相对复杂且不易量化,计算机辅助矿产储量估算与分类的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因此,研究以我国传统矿产储量估算方法为基础,能够支持复杂矿山矿产储量估算的软件系统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如何实现支持多金属的矿产储量估算系统为出发点,以常用的传统储量估算方法—垂直剖面法为切入点,以矿产储量估算与分类理论为指导,以地矿点源数据库为基础,结合GIS及相关计算机技术,从矿产储量估算系统建模、支持多金属的矿产储量估算系统实现方法及关键技术,以及矿产储量自动分类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重点研究解决了支持多金属的矿产储量估算系统实现、矿产储量自动分类等问题;初步实现了QuantyMine数字矿山软件中支持多金属的传统矿产储量估算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基于传统矿产储量估算方法的矿产储量动态估算与管理的平台,从而提高储量估算与储量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进一步推动地矿工作信息化和“数字矿山”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矿产储量估算软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确立对既适合我国自身特点,又支持多金属的传统方法矿产储量估算系统实现方法及关键技术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并对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进行了设计。接着在对传统矿产储量估算方法全面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矿产储量估算系统的系统模型和数学模型的构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探讨。主要讨论了系统模型中的系统功能结构模型、系统数据流程模型,以及数学模型中的工程样段平均品位计算模型、矿体剖面平均品位计算模型、矿体块段平均品位计算模型的构建问题。而后对支持多金属的矿产储量估算系统的实现方法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了新的能够支持多金属矿山矿产储量估算的软件实现方法,以及当量品位折算、变体重计算,夹石、小块段、采空区扣除等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实现。在全面研究我国新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对矿产储量自动分类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性研究,为矿产储量估算软件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最后,以新疆阿舍勒铜锌矿为应用对象,对垂直剖面法矿产储量估算子系统的储量估算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可实现复杂多金属矿山的矿产储量估算与自动分类,具有储量估算结果准确、可快速输出储量估算相关图件等优点,从而为矿产储量动态管理及矿山生产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1)研究了新的支持多金属的矿产储量估算系统实现方法,并对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同一矿山的多金属矿产储量估算相对复杂,现阶段的国产软件对多金属矿产储量估算不能很好的支持;另外,国外的一些矿产储量估算软件虽对多金属问题进行了研究,但这些软件往往不支持我国传统矿产储量估算方法,更不支持传统储量估算方法下的多金属矿产储量估算问题。本文以垂直剖面法为切入点,对支持多金属的矿产储量估算系统实现方法,以及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当量品位折算、变体重计算、夹石(采空区)扣除等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系统实现。(2)对适合我国新的分类标准的矿产储量自动分类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矿产储量分类是储量汇总的前提,本文在对我国矿产储量分类标准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研究了以矿产储量各分类要素定量化组合为前提,并结合地质知识进行综合判断储量类别的自动分类方法;可初步解决矿产储量自动分类问题,为矿产储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研究成果主要运用于支持多金属的矿产储量估算系统实现及相关计算机应用方面,其基本技术方法在包括金属、非金属在内的所有固体矿产储量估算软件实现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延凯[2](2017)在《斑岩型矿床露天开采储量动态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资源/储量分类分级对于政府部门、地勘单位、矿山企业而言都十分重要。储量评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贯穿于矿床发现、开发直至闭坑的整个生命周期,对储量动态评估理论、方法、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斑岩型露天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性两个维度对资源/储量分类分级体系进行了全面剖析,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针对斑岩型及类似矿床的特点,建立了一套从资源量估算到储量升级再到模型动态更新的露天矿储量动态评估方法体系。该体系结构清晰、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品位渐变、矿岩界限模糊的露天矿。(2)基于三维矿业软件的资源量估算关键技术研究和算法实现。研究并实现了基于RBF函数和MC算法的矿体模型构建、变椭球搜索算法、MSP算法及优化等关键技术,对资源量估算的效率和估计精度有较大提高,提升了国产软件资源量估算水平,缩小了与国际先进矿业软件之间的差距。(3)研究将资源地质可靠程度评价分为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基于地质统计学、块体模型和计算机技术,针对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的不同特点,分别从评价单元、资源量估算手段、估值精度影响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提出了量化评价指标,为完善资源分级体系奠定了基础。(4)在保留经济、可行性、地质(EFG)三轴分类框架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斑岩型露天矿资源/储量分类分级体系,形成了一个三大类13个类型三轴4代码的资源/储量分类分级系统。研究成果能够与国际接轨又不失我国特色,在国家矿产资源管理及矿山企业生产管理中都具有重要意义。(5)阐述了不同条件下,露天矿资源/储量估算模型动态更新的调整机制。论证了露天矿最终境界是资源整体经济性的宏观体现;选别开采单元块净价值是资源局部经济性的衡量标准;边际品位适时调整是对价格、成本、矿山地质条件的动态响应,是露天矿经济、管理、决策的核心内容。(6)选取有代表性的斑岩型矿床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储量动态评估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提高了资源/储量估算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资源评估和矿山生产都有指导意义,有推广应用价值。
倪平泽[3](2010)在《铜矿床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及其应用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立金估值技术,源于采矿设计阶段对矿块品位进行准确估计的问题,最早由南非采矿工程师D G Krige提出,即根据待估矿块内外不同矿石样品对矿块的平均品位进行最佳拟合与估计。法国数学家Matheron (1963)对Krige等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地质统计学理论。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与发展,地质统计学已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工作方法应用于矿产、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气象和农业等各领域。目前国际矿业界已将地质统计学克立金估值方法作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与评价的标准方法。地质统计学引入我国矿业与研究领域已近30年,但据报道,目前以地质统计学估值方法提交的固体矿产地质调查/勘查资源储量报告才只有十几份,可以说地质统计学资源储量估算与评价方法还没有在我国地质矿产勘查和矿山行业得到普遍的应用。但是随着矿业全球化的发展,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进行地质矿产资源储量的评估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国外矿业市场只承认利用克立金法估算证实的矿产资源储量,所以若不使用地质统计学法,则地质勘查成果和储量资产就无法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这对于我国开展国际矿业合作是非常不利的。然而地质统计学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在地勘和矿山行业一直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传统方法仍然是我国地质矿产勘查资源储量估算的主要方法,地质统计学法要被广大地质矿产勘查研究人员接受还需要一段过程;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沿用原苏联提出的地质块段法、剖面法等(简述“传统方法”)资源储量估算方法进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传统方法由于操作性较强、应用简单、计算方便,经过了近50年的应用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践方法和理论体系,而且传统方法在预查、普查等勘探程度较低的阶段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地质统计学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储量估算与评价方法,要被地质矿产研究人员普遍的接受还需要进一步的过程。(2)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地质统计学矿体储量估算的应用方案。地质统计学方法在我国地质矿产储量评价应用中难以推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地质研究人员对克立金估值方法的选择及模型构建中参数的确定存在疑问,缺少相关的参考准则,参数的选取无经验可依,不同参数设置、估值方法和约束边界设置所获得估计结果往往相差很大。虽然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地质统计学应用中的影响估值精度的因素进行过探讨:如Matheron(1984)从理论上讨论了数据分布和样品支撑对估值精度的影响;Journel(1977)和Pitard(1994)详细研究了块金值在操作中的生成原因及理论依据。Andre (1996)探讨了块金值在对偶克立金法估计精度的影响。但是目前任然缺少一套完整的地质统计学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应用方案,特别是应用地质统计学法资源储量估算前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保证后期估值精度;如何通过品位的分布信息、矿床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克立金估值方法;怎样通过结构分析获得满意的理论变异函数模型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地讨论。(3)缺少克立金估算方法与矿床类型及成矿因素之间的适用关系模型;虽然地质统计学在方法与理论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目前还没有真正在地质矿产勘查中形成一套通用的地质统计学矿床建模指导方法,缺乏针对具体某一类矿床的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分析与研究是主要原因之一;针对具体的某一类型矿床,如何选择合适的克立金方法进行变异函数分析,获得矿体空间品位分布模型与资源储量、不同的估值方法与模型精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地质统计学资源储量评估方法在我国一直无法得到普遍的应用,其主要原因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方案供地质矿产勘查人员在进行地质统计学法资源储量估算时进行参考。因此本文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资源量估算子系统模块开发2006-2008”、全国危机矿山资源接替找矿项目管理办公室“新技术新方法”项目:“2008年危机矿山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编制GIS系统开发课题”、“2009年危机矿山勘查项目成果报告编制GIS系统完善课题”等研究课题为依托,结合地质统计学理论、矿床建模理论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以实际铜矿床地质勘查数据为例,研究斑岩型(文中代号BYCu)、矽卡岩型(文中代号XKCu)、海相火山型(文中代号CJCu)等三类不同成因的铜矿床的地质统计学矿床模型构建过程。从地质勘查数据建库和预处理开始,详细讨论地质统计学法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中,如何结合矿床成因和数据分布选择合适的区域化变量,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获得稳健的实验变异函数、如何根据变异函数构建合适的拟合模型及如何根据数据统计特征选择合适的克立金估值方法对矿体进行赋值,最后研究总结归纳一套适用于斑岩型、矽卡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的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方法及其应用模式。获得的阶段性成果和认识如下:(1)论文结合地质矿产勘查实际业务流程,在现有矿床建模技术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更为完善的、面向数字矿产调查业务处理的矿床建模技术方案。应用于三实验铜矿区原始勘探数据的数据建库及后期的业务处理。具体过程如下:依据勘探编录规范构建地质矿产勘查信息数据库→根据工业指标自动圈定单工程矿体→在勘探剖面图上构建地质体及矿体的边界线→构建矿体、地质体的三维实体模型→矿体及地质体的空间域内进行规则块体的细分,构建出待估值的空块模型→基于地质统计学及其它统计学理论完成区域化变量分析、模型套合及块体赋值;(2)在进行地质统计学矿床模型构建之前,对矿区数据进行预处理与组合划分。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区域化变量的选择、特高品位处理、不同性质样品处理等三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对三矿区不同矿化带品位直方统计,获得了三实验数据基本特征:(a)BYCu矿区:主矿体位于矿化中心相,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与右英闪长斑岩中;(b) CJCu矿区:块状硫化物Ⅰ号铜锌矿体的品位直方分布存在明显的混合分布特征,矿体在Cu品位2%-6%区间内有二次富集的现象;(c) XKCu矿区:三个主要矿化带均呈现相似的品位直方分布,因此在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时对其进行整体处理。(3)取样间距、特高品位、比例效应和混合分布是影响铜矿床数据变异函数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随着取样间距的增大,变异函数的平稳性逐渐提高,但同时也掩盖了矿体中品位的微观变异信息。可以通过统计变异函数曲线值的离散程度来确定曲线的平稳性。而特高品位是使得实验变异函数平稳性下降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议在变异函数计算之前,将特高品位数据按品位上限值进行统一替换或剔除处理。比例效应的存在会使实验变异函数波动性变大,抬高块金值、基台值及估计方差,其中以正比例效应最为常见。对XKCu矿区矿化数据按内接触带、接触带、围岩带、似层状含铜黄铁矿等四类数据分别计算方位角10。,倾角35。方向上的实验变异函数,对比发现内接触带、围岩带、接触带存在较为明显的正比例效应。因此对XKCu矿区数据进行对数变换,获得较为稳定的实验变异函数曲线,有利于模型后期的拟合。(4)对确立的三矿区实验变异函数进行了地质解释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理论模型对其进行拟合。获得几下主要认识:(a) BYCu矿区矿化中心相矿体的品位变化呈现几何各向异性的特征,块金值为0.032,局部基台值为0.246。主轴方向,即矿化相变接触带方向的矿体,在滞后距为180m之内的矿化连续性较好,之后则呈现一定程度的空穴效应,推断是由于矿体与夹石层交替出现造成。由于成矿岩体受一背形穹窿构造控制,导致矿体在近水平方向(次轴方向)的变异性增大,稳定性较其它两方向稍差。而垂直轴方向代表了含矿岩体侵入方向上矿体品位变异性,变异函数在滞后距为280m处开始突变,因此推断矿体在该方向上的平均厚度在280m左右;(b) CJCu矿区Id矿化带的品位变化呈现带状各向异性的特征,垂直轴方向上的基台值高于主轴与垂直轴,且变程各不同。矿体在倾向方向上有较为明显的矿物相分带从而导致变异函数在该方向上自滞后距50m之后呈现明显空穴效应。同时由于混合分布的存在,导致变异函数自滞后距100m之后曲线出现上翘的情况。Id矿化带在矿体倾向与走向方向具有各向同性的特征。而在矿体的厚度方向。拟合模型的局部基台值为3.442,高于主轴与次轴的基台值。根据拟合曲线的变程推断矿体平均厚度在85m左右;(c)XKCu矿区矿化数据在三方向上呈现几何各向异性。碳酸盐岩体与中酸性斑岩体的接触带上,沿该方向主要发育侵染状、脉状铜矿体或透镜体。根据主轴变程推断,矿体的平均长度在232m左右。同时沿碳酸岩体倾向(次轴)与走向(垂直轴)方向矿体的矿化连续性较好,具有相同的变异程度;(5)进行克立金估值时,搜索椭球的设置对估值精度有一定的影响。搜索椭球半径的确定也是估值样品选择的主要参数,搜索椭球半径的设置一般与变异函数三方向上的变程一致。但是当拟合模型与实验变异函数拟合程度不高时,建议尽量使理论模型与实验变异曲线的前几个点吻合或相近,同时缩小搜索椭球半径以保证搜索范围内的样品品位变异性与拟合模型一致。另外在样品搜索时需要考虑矿体空间各方向上的变异性,尤其是前几个滞后距内数据的变异长度。如果数据在前几个滞后距内的变异性很大。呈带状各向异性则建议通过设置容差范围只搜索理论模型三方向上的样品进行估值;反之,则可以使用八分圆方式进行样品搜索。(6)利用XKCu矿区数据对不同数据方差、品位上限值及估值方法下获得的估值精度进行对比实验,建立了待估数据的方差与克立金估值方法选择的对应关系,应用于铜矿床地质统计学品位模型构建:当数据即不服从正态分布也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时,可以以数据方差和品位上限值为依据选择估值方法。当待估数据的方差大于1.0时,如果数据品位上限值大于数据均值+9倍标准差,则建议应用指示克立金法;如果数据品位上限值小于均值+9倍标准差,则建议应用普通克立金;当待估数据的方差介于0.5-1.0时,建议使用普通克立金;当待估数据的方差小于0.5且品位上限值小于均值+5倍标准差时,建议不剔除原始数据中的特高品位直接进行计算,普通克立金与对数克立金获得的估值精度基本一致;如果品位上限值大于均值+5倍标准差,则建议进行特高品位处理;若要使用对数正态克立金进行估值,如果待估数据方差大于0.5,则建议将待估数据的品位上限制设置为均值+2倍标准差左右进行估值;将上述结论应用到BYCu、CJCu矿区进行验证实验,初步证明了上述结论在铜矿床地质统计学建模与资源储量估算中的普遍性。
胡允栋[4](2007)在《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油气储量分类与评估方法》文中提出储量必须是已发现的、可采的、经济的和剩余的。油气资源/储量分类和定义,以SPE/WPC/AAPG /SPEE的标准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分类系统。经对比分析可以认为,我国的探明已开发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与SPE的证实已开发储量基本一致。但在建立储量的思维方式、立足点、阶段性、地质储量与可采储量的对应性、不同级别储量的依存性、经济内涵及其对储量的界定作用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对油气储量固有的不确定性存在不同的认识,是导致对储量分类采取不同方式的根本原因。从误差的角度看,储量数据有“四误差”来源:获取误差、预处理误差、转换误差和人为误差。而其不确定性也有“四性”特征:随机性、模糊性、灰色性和未确知性,针对这四性的特点,至少在我国的应用数学领域已经有了相应的处理方法或理论:概率论、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未确知数学。以容积法为基础,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参数误差如何影响计算结果的误差,进而可以基于参数的误差范围,估计出地质储量结果的误差范围。概率法是处理参数随机性并给出范围值的有效方法,经典的概率法要求首先对参数建立统计分布概型或预先设定分布模式,这使得其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改进的概率法——Warren法,以中心极限定律为理论基础,认为乘积参数的分布基本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进而用解析公式的形式简化了概率法,这必将推动和拓展概率法在储量计算中的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可以用来判断参数和结果的可靠程度,这种方法把所有可能影响参数的模糊因素逐级分解,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得到最终的评判向量,非常适用于对地质参数合理性的判断。实践中,知识、经验、规则和心态是降低油气储量评估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四大法宝”。对储量不确定性的把握途径,可以归纳为:按照规范录取资料、根据资料证实认识、凭借经验合理推断、合理选择体积模型、避免混淆三种边界、依据规则规避风险。这里,体积模型是基于等值线法的体积计算模型,包括台锥体积法、梯台体积法、环筒体积法,对于层状油气藏,还有Simpson数值逼近法;而三种边界指圈闭边界、油气藏边界和储量边界。实践中,构造圈闭线和流体界面是三级储量最大的边界线,而井钻遇的油气层底界是探明储量的最深底线,在平面最大和纵向最深的界线范围内,井控程度才是决定探明储量具体范围的控制因素。通过概率分析和广安气田的实例研究,可以认为,SPE把证实储量的概率下限定在90%(即未来累积采出量将大于或等于估算值的概率至少为90%)是非常保守的规定。相比而言,我国的新规范将其定在80%更加合理。
池顺都[5](1983)在《苏联固体矿产储量的圈定误差研究述评》文中提出固体矿产勘探精度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储量误差的研究。固体矿产储量误差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储量及其计算参数平均值的误差,这是从量和质的方面进行考察的误差,其二是矿体圈定误差(Oшибкагеометриэации),即矿体真实形态与矿体空间分布的歪曲
万昌林[6](2013)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研究 ——以紫金山金矿为例》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全球性问题时,经过深刻反思而选择的全新的发展道路。矿产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矿产资源在支撑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已面临严峻的挑战。开展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研究,对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提高矿产资源的承载能力和保证程度,为我国实施矿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分析,系统地阐述了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的指标体系、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指标和影响因素,地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以紫金山金矿为实例,运用地质统计学、三维模拟和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对矿产资源储量动态评估和矿床工业指标优化进行了研究。论文研究主要取得如下5个方面的成果:1、论证了矿产资源动态评估对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评述了各种动态评估的理论方法和影响因素,剖析了我国矿床工业指标在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矿床工业指标应该是动态的和可变的,应随着市场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优化。适时优化矿床工业指标是有效保护、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采用先进的矿业软件,建立了紫金山金矿三维矿床数学地质模型,进行品位估值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对矿体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特征有了更加准确直观的认识,定量地查明并直观地展示了矿石品位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变化特征,并可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和采矿信息的反馈,适时调整计算参数(如矿床工业指标),重新评价矿产资源,大大地提高了估值精度,实现了矿产资源的动态评估。为矿山生产的动态管理,提高矿山企业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3、通过建立矿床三维数学地质模型,实现了对每一个开采矿块的精确估值,并可根据产品价格、生产成本、技术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露天开采境界,有效地指导矿山建设和生产,降低矿山生产成本和采矿贫化损失,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发展矿山企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在已建立的矿床三维数学地质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净现值法、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和年值法等动态分析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对紫金山金矿矿床工业指标进行优化,通过五套指标方案的综合分析对比研究,确定了工业矿石边际品位0.5g/t,低品位矿石边际品位0.2g/t的单指标体系矿床工业指标,实现了矿床工业指标的动态优化和动态管理,使金矿资源量由最初地勘部门提交的5.45吨提高到183吨(扣除已采矿量),大大提高了矿床的经济价值和企业的经济效益。5、系统地分析对比了国内外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标准,探讨了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在分析对比了传统资源储量分类方法后,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最少样品个数和最大搜索距离)对紫金山金矿矿产资源储量进行分类,并取得较好效果。
刘浪[7](2010)在《新储量分类标准下矿产储量分类品位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在1999年6月发布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以下简称《新分类》),并于同年12月开始实施。新的分类方案按经济意义将储量/资源量分为4大类,即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其中经济意义确定的有3类。这就要求必须要有3条界线将不同的储量/资源量类型分开。因此,旧的品位指标已无法满足《新分类》的要求,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修改旧的品位指标,以满足《新分类》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按《新分类》的要求,必须要有4个品位指标来圈定矿体,本论文将它们分别命名为边界品位、边际品位、经济品位和矿床平均品位。全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对矿产资源新储量分类标准下品位指标研究意义、方法以及特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对影响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品位指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2)按《新分类》的要求,应用4个品位指标来圈定矿体。本论文将它们分别命名为边界品位、边际品位、经济品位和矿床平均品位。品位在边界品位—边际品位之间的资源量为次边际经济品位的资源量;品位在边际品位—经济品位之间的储量为边际经济品位;品位大于或等于经济品位的储量为经济储量;矿床平均品位是衡量矿床能否盈利的可采性判别指标。(3)分别对各个品位指标的计算方法及步骤作了介绍。对于边界品位,以lane的优化原理为基础,结合矿山实际,并将lane方法中的公式作了重新推导,得出以NPV最大为目标的品位优化数学模型;对于边际品位,采用了使净现值最大化的优化方法,并参考了市场经济下价格波动,对该指标做了动态的调整;对于经济品位,采用了盈亏平衡下的经济品位计算方法,并对该指标作了动态评价;对于平均品位,以矿山实际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值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对该品位进行了计算。(4)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NET为平台,设计了品位指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并结合矿石具体情况,分析其矿山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出各个品位指标,以供矿山企业管理决策参考。结合某金矿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分级指标确定和储量分类。
路璐[8](2012)在《新疆东天山彩霞山式铅锌矿多元地学信息找矿预测研究》文中认为东天山是中国有色金属、贵金属的重要成矿带,是全国固体矿产资源十六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该区地层分布齐全,沉积建造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变形作用明显,成矿历史悠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目前的工作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国土资源大调查在该区获得彩霞山大型铅锌矿的突破,说明该区找矿潜力巨大。本文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以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为基本方法,以东天山区域小比例尺度范围内彩霞山式层控热液型铅锌矿预测研究为研究方向,围绕多元地学综合信息的筛选及预测模型的合理构建的理论与方法为核心,在充分收集消化研究区以往地质、矿产、化探、物探、遥感和钻孔等勘查资料以及厘清了彩霞山铅锌矿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在MRAS矿产潜力评价平台上,从已知到未知,圈定了预测的远景靶区和资源量并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并对矿产资源勘查研究领域地学信息的部分问题开展了试验探索性研究。如何有效地识别和提取地球化学信息是本次论文地质定量化探研究的技术难点,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作者结合野外实测剖面和收集的区域化探扫面数据对矿体、矿区、区域三个维度的地球化学特征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数据处理角度对水系沉积物系统偏差校正问题在对比均值比值法、C型转换和移动衬值三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示范区As元素的应用效果择优选择适合本区的方法为移动衬值法,并使用非线性网络对重点的化探样品进行提取,然后将其取代传统方法中直接使用最高值样品点应用到化探预测因子的构建中。最后,如何将大比例尺原生晕发现的规律应用到小比例尺矿产资源量估算是本次论文的定量化研究的另外一个技术难点,针对这一问题作者以现代成矿成晕理论为指导,以实际矿床钻孔中高精度多元素的分析测试数据为支撑,建立深部成晕机制与地表地球化学示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资源量估算中引入剥蚀系数改进了传统的类比法。研究区共圈定出彩霞山式铅锌预测区39个,运用改进的类比法计算资源量为3288万吨。
林幼斌[9](2000)在《大厂锡矿92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与矿产经济研究》文中指出广西大厂是中外着名的锡产地,92号矿体是大厂矿田规模最大的锡多金属矿体。本文应用现代成矿理论对92号矿体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化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地质统计学作为一种先进的储量计算方法,已在国内外矿业界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次运用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建立了92号矿体的矿床数学经济模型,矿体数学经济模型的建立对于实现矿山生产的动态管理,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研究表明,92号矿体为喷流热水沉积—改造成因。矿体赋存在D31硅质岩中,呈似层状与地层整合产出,与围岩同步褶曲,主要由层状矿和脉状矿构成。前期海底喷流热液作用在矿区北东部和下部形成层纹条带状矿,后期构造改造作用形成了矿区西部和上部的细(网)脉状矿和大脉状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喷流作用,与燕山期花岗岩没有明显的物源关系,花岗岩主要为后期改造成矿提供了能量和动力。92号矿体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矿。上、下两层为Sn、Pb、Zn矿,中层为Zn、Pb矿,上层矿矿化最好,下层矿一般,中层矿较差;主要控矿因素为构造和地层。成因规律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大厂锡矿的成矿理论,而且为正确圈定矿体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立了92号矿体原始资料数据库,库中共有516个探矿工程,25000件样品,近90000个Sn、Pb、Zn、Sb、Ag化验分析数据和三维坐标,并对其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n、Pb、Zn品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变化系数依次为196%、153%、101%。数据库可供矿山生产动态管理随时调用。 计算并拟合了92号矿体五个方向的变异函数,各变异函数曲线均为跃迁型,分别建立了Sn、Pb、Zn三元素的品位变化的数学模型,结构分析表明92号矿体呈带状各向异性变化。交叉验证表明误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根据矿体形态、产状、空间变化大的特点,采用不同产状部分分别估值的新方法,首次在同一模型内分块段进行估值,建立了矿体岩性模型。 根据矿体地质特征和矿化富集规律,对92号矿体以10m×10m×2.5m的单元块为单位进行品位估值,以10种边界品位分别圈定了矿体,按层分别计算了Sn、Pb、Zn的储量,建立了品位经济模型。并对比优化了矿床工业指标。 应用矿业技术经济方法计算了多元素综合盈亏平衡地质品位和Pb、Zn相对于Sn的等值换算系数,建立了Sn、Pb、Zn综合品位模型和品位一吨位模型,为综合开发利用92号矿体提供依据。 优选了两个首期开采地段,并计算了其品位和储量。 研究确定了最佳勘探网度以及伴生组分与主金属的共生相关关系。 根据矿山生产的急需,计算了五个采场的品位和储量。 用计算机绘制了矿体剖面图、中段图110幅。 通过对锡资源开发利用形势分析,为华锡集团和铜坑矿可持续发展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刘占宁[10](2019)在《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储量估算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贯穿于矿山规划、开发直至闭坑的整个生命周期,对采矿工程师进行资源评估、采矿设计及计划编制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利用已有地质数据实现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的基础上,借助距离幂次反比法、克里格方法和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对铁矿、蛇纹岩矿、瓷土矿的矿石品位进行估计。研究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及其特殊形式对距离幂次反比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提升距离幂次反比法估值效果的方法;研究将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对并其估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获得了较好的估值效果;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研究采用了多个矿体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同种方法对不同矿体类型进行估值研究,检验了不同估值方法在不同矿体中的估值效果,为其它矿山使用该类方法进行估值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研究以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为对象,通过建立三个矿山的三维矿体模型与块体模型,分析了距离幂次反比法、克里格方法、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的估值效果。首先,研究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的其它特殊形式代替欧氏距离作为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方式,对闵可夫斯基距离用于距离权重计算中的估值品位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其次,研究了分形克里格方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的估值特征,将分形变异函数用于实验变异函数拟合。再次,研究使用训练图像代替变异函数,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并对其改进,提出了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分析了训练图像和离散区间区间数量对估值的影响。最后,横向比较不同估计方法的最优估计结果,分析不同估值方法的估值特征。通过研究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矿体品位的估值获得了以下成果。(1)分析了二维矿体剖面直接转换为三维剖面的原理,给出了二维转化为三维过程中的转换关系式,构建了铁矿、蛇纹岩矿和瓷土矿的地质数据库和矿体三维实体模型,确定了铁矿、蛇纹岩矿、瓷土矿的组合样样长。(2)使用闵可夫斯基距离的其它特殊形式替代欧氏距离,用于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是可行的,且计算结果具有稳定性。研究扩展了距离幂次反比法距离权重的计算方式,给出了闵氏距离权重时TFe、Ni、MgO、Li2O和Ta2O5估值品位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样品点数量和品位分布对估值的影响,确定了闵氏距离下最优的品位估值结果。(3)相比于球型变异函数,采用分形变异函数可提升拟合效果,使得估值过程更便捷、估值结果更准确;相比与普通克里格方法,而分形克里格方法的估计结果是有偏的,其有更大的均值偏差;研究给出了分形变异函数、普通克里格方法下品位最优估值结果。(4)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引入到资源储量估算领域,研究了训练图像和离散区间数量对估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训练图像分辨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多点地质统计学的估值效果,但太大训练图像严重影响计算效率,且其并不能完全解决数据事件与数据模式间的匹配问题。在理论上,提升离散区间数量可提高估值准确性,实际上其会降低数据事件与数据模式的匹配率,降低估值准确性。为此,提出了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该方法可克服单纯多点地质统计学估值中低频品位信息不准确的问题。研究给出了混合方法下TFe、Ni、MgO、Li2O、Ta2O5品位的最优估计结果。(5)研究对比了距离幂次反比法、普通克里格方法、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的品位估值结果,分析了估值偏差特征、品位趋势特征、变异函数特征,并获得了如下认识:距离幂次反比法、普通克里格方法、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和距离幂次反比法的混合方法估计的TFe、Ni、MgO、Li2O、Ta2O5品位的均值较为接近,Ni和MgO品位有较大最小值偏差,该偏差主要受取样方式、品位分布影响,减少参与估值的个样品点数量在一定程度减小最大值和最小值偏差;估值品位与样品品位在变化趋势一致,克里格方法估计的Ni和MgO品位有较大的平滑特性,估值的平滑性同时也受到了样品空间位置的影响;参与估值的样品点数量对估值结果有较大影响,样品点数量越多,样品品位变异函数与估值品位变异函数之间的差异就越大;距离幂次反比法中距离权重计算方式对估值品位变异函数的影响不明显;勘探工程和样品分布同样对估值品位的变异函数是有影响的。混合估值方法的估值结果与距离幂次反比法和普通克里格方法相近,混合方法的估值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且估值理论更为先进。
二、苏联固体矿产储量的圈定误差研究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联固体矿产储量的圈定误差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垂直剖面法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软件实现技术及自动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及结构组织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
2.1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概述 |
2.1.1 传统矿产储量估算方法 |
2.1.2 数学地质方法 |
2.2 垂直剖面法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原理与一般过程 |
2.2.1 垂直剖面法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原理 |
2.2.2 垂直剖面法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一般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系统建模研究 |
3.1 系统模型 |
3.1.1 系统功能结构模型 |
3.1.2 系统数据流程模型 |
3.2 数学模型 |
3.2.1 工程样段平均品位计算模型 |
3.2.2 矿体剖面平均品位计算模型 |
3.2.3 矿体块段平均品位计算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支持多金属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系统实现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 |
4.1 支持多金属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系统实现方法 |
4.2 支持多金属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系统关键技术方法 |
4.2.1 地矿点源数据库技术 |
4.2.2 数据字典技术 |
4.2.3 当量品位折算技术 |
4.2.4 基于规则的矿体边界自动圈定技术 |
4.2.5 矿石变体重计算问题解决方法 |
4.2.6 夹石(采空区)扣除问题解决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产资源储量自动分类方法研究 |
5.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概述 |
5.1.1 国外主要储量分类方案 |
5.1.2 我国储量分类的发展 |
5.1.3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简介 |
5.2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要素定量化 |
5.2.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要素组成 |
5.2.2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要素定量化 |
5.3 矿产资源储量自动分类研究 |
5.3.1 矿产资源储量自动分类方法 |
5.3.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与自动分类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系统实现与应用 |
6.1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系统实现 |
6.1.1 储量估算本地数据库 |
6.1.2 勘探线剖面图底图自动生成 |
6.1.3 工程样段自动圈定与交互修改 |
6.1.4 矿体边界交互圈定 |
6.1.5 矿体垂直纵投影图编绘 |
6.1.6 矿体块段的建立 |
6.1.7 矿体块段储量估算 |
6.1.8 储量估算报表及图件输出 |
6.1.9 系统特点 |
6.2 系统应用举例 |
6.2.1 目的与任务 |
6.2.2 矿区概况 |
6.2.3 储量估算结果对比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斑岩型矿床露天开采储量动态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资源/储量分类分级系统研究现状 |
2.1.1 资源/储量分类分级历史 |
2.1.2 国外资源/储量分类分级现状 |
2.1.3 我国资源/储量分类分级标准研究 |
2.2 资源量估算方法研究现状 |
2.2.1 传统几何法及其评述 |
2.2.2 距离幂次反比法及其评述 |
2.2.3 地质统计学法及其评述 |
2.2.4 SD法及其评述 |
2.2.5 其他资源量估算方法及其评述 |
2.3 矿产资源品位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2.3.1 双指标体系及其评述 |
2.3.2 单指标体系及其评述 |
2.3.3 级差品位指标研究 |
2.3.4 综合品位指标研究 |
2.4 露天矿开采境界优化研究现状 |
2.4.1 境界优化流程研究及其评述 |
2.4.2 境界优化算法研究及其评述 |
2.5 储量估算模型动态更新研究现状 |
2.5.1 非数值型地质数据更新研究及其评述 |
2.5.2 资源量估算模型更新研究及其评述 |
3 斑岩型矿床矿体实体模型动态构建方法研究 |
3.1 斑岩型矿床主要特征 |
3.2 单工程自动圈矿及实体建模研究 |
3.2.1 单工程矿体边界圈定指标选取 |
3.2.2 单工程自动圈矿的实现 |
3.2.3 基于剖面的实体建模研究 |
3.3 基于RBF函数和MC算法的矿体建模方法研究 |
3.3.1 基于RBF函数的隐式建模方法研究 |
3.3.2 基于RBF函数的矿体建模实现 |
3.3.3 基于MC算法的等值面生成研究 |
3.3.4 基于MC算法的实体显示 |
3.3.5 等值面模型的调整 |
3.4 本章小结 |
4 矿产资源地质可靠程度评价研究 |
4.1 我国资源地质可靠程度评价问题分析 |
4.1.1 资源地质可靠程度评价方法 |
4.1.2 资源量估算结果及主要问题 |
4.2 资源地质可靠程度的勘查区评价研究 |
4.2.1 勘查区界定的原则及作用 |
4.2.2 勘查区资源可靠程度的经验法评价 |
4.2.3 勘查区资源可靠程度的地质统计学法评价 |
4.3 资源地质可靠程度局部评价研究 |
4.3.1 局部评价的流程分析 |
4.3.2 块尺度对局部评价的影响研究 |
4.3.3 空间搜索参数对局部评价的影响研究 |
4.3.4 结构分析对局部评价的影响研究 |
4.3.5 资源局部估计精度评价指标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露天矿资源/储量经济评价及分类研究 |
5.1 资源经济评价的基本分析 |
5.1.1 资源经济评价的尺度分析 |
5.1.2 资源经济评价的作用和流程 |
5.1.3 资源量升级为储量的关键因素 |
5.2 露天矿境界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
5.2.1 单元块净价值模型构建 |
5.2.2 境界优化目标选择及排产 |
5.2.3 边坡角参数容差分析 |
5.3 资源量经济类型划分研究 |
5.3.1 资源量经济类型界定 |
5.3.2 经济类型分界点计算 |
5.3.3 资源/储量分类分级系统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6 露天矿资源/储量估算模型动态更新研究 |
6.1 矿山地质数据更新研究 |
6.1.1 矿山地质数据特点 |
6.1.2 矿山地质数据类型 |
6.1.3 矿山地质数据的更新方法研究 |
6.2 资源量估算模型更新研究 |
6.2.1 实体模型更新 |
6.2.2 块体模型更新 |
6.3 矿岩边际品位指标调整机制研究 |
6.3.1 边际品位的波动性 |
6.3.2 边际品位作用空间 |
6.3.3 边际品位指标调整 |
6.4 本章小结 |
7 斑岩型矿床露天开采资源/储量动态评估方法应用 |
7.1 鹿鸣钼矿基本情况 |
7.1.1 区位及自然地理 |
7.1.2 矿区地质特征 |
7.1.3 矿体地质 |
7.1.4 矿区地质工作概述 |
7.2 实体模型构建 |
7.2.1 建模信息筛选 |
7.2.2 断层模型构建 |
7.2.3 矿体实体模型构建 |
7.3 资源地质可靠程度分级 |
7.3.1 传统几何法资源/储量分类分级 |
7.3.2 基于IDW的资源/储量分类分级 |
7.3.3 资源量勘查区分级 |
7.3.4 基于地质统计学的资源量局部分级 |
7.4 资源量经济类型划分 |
7.4.1 钼精矿价格分析 |
7.4.2 境界优化技术经济参数分析 |
7.4.3 境界优化初始有向图生成 |
7.4.4 境界优化结果分析 |
7.4.5 资源/储量分类分级 |
7.5 储量模型动态更新 |
7.5.1 地质模型更新 |
7.5.2 边际品位调整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铜矿床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及其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我国地质矿产勘查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1.2 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矿产勘查与资源储量评估中的应用 |
1.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铜矿床地质勘查现状 |
1.2.2 地质统计学的发展 |
1.2.3 矿业地质统计学软件工具简介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3 软件工具的选择 |
第二章 实验数据准备与三维地质建模 |
2.1 面向地质矿产勘查业务的地质统计学矿床建模流程 |
2.2 实验矿区地质概况 |
2.2.1 斑岩型铜矿区地质概况 |
2.2.2 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及实验矿区地质概况 |
2.2.3 矽卡岩型铜矿及实验矿区地质概况 |
2.3 勘探数据建库 |
2.3.1 BYCu矿区编录 |
2.3.2 CJCu矿区编录 |
2.3.3 XKCu矿区编录 |
2.3.4 数据检查与校正 |
2.4 单工程矿体圈定 |
2.5 剖面矿体圈定与地质解译 |
2.5.1 BYCu矿区地质解译与矿体圈定 |
2.5.2 XKCu矿区地质解译与矿体圈定 |
2.6 实验矿区地质模型构建 |
2.6.1 实验铜矿区地质建模 |
2.6.2 矿区三维矿体实体建模构建 |
2.7 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预处理与样品组合 |
3.1 数据预处理 |
3.1.1 区域化变量选择 |
3.1.2 特高品位的处理 |
3.1.3 不同性质样品的处理 |
3.1.4 缺失样品的处理 |
3.2 样品的组合及统计分布特征 |
3.2.1 BYCu矿区样品的组合 |
3.2.2 CJCu矿区组合样 |
3.2.3 XKCu矿区组合样 |
3.3 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变异函数计算及影响因素讨论 |
4.1 变异函数的定义与性质 |
4.1.1 变异函数的定义 |
4.1.2 变异函数的性质 |
4.1.3 引起区域化变量之间品位变异的因素 |
4.2 影响实验变异函数的因素 |
4.2.1 取样间距对变异函数的影响 |
4.2.2 样品组合长度对变异函数的影响 |
4.2.3 特高品位对变异函数的影响 |
4.2.4 比例效应对实验变异函数的影响 |
4.2.5 混合分布对实验变异函数的影响 |
4.2.6 其它影响实验变异函数计算的因素 |
4.3 三实验矿区变异函数求取 |
4.3.1 数据变换 |
4.3.2 步长的确定 |
4.3.3 变异函数的确定 |
4.4 小结 |
第五章 变异函数理论模型拟合与结构分析 |
5.1 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 |
5.2 结构套合的方法 |
5.2.1 不同方向变异函数的套合 |
5.2.2 几何各向异性的套合 |
5.2.3 带状各向异性结构套合 |
5.3 矿区理论变异函数模型拟合与结构分析 |
5.3.1 块金值的获取 |
5.3.2 BYCu矿区变异函数理论拟合 |
5.3.3 CJCu矿区变异函数理论拟合 |
5.3.4 XKCu矿区变异函数理论拟合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克立金估值及相关影响因素讨论 |
6.1 应用地质统计学的前提 |
6.1.1 二阶平稳假设 |
6.1.2 本征假设 |
6.1.3 准二阶平稳假设与准本证假设 |
6.2 常用克立金估值方法简介 |
6.2.1 普通克立金法 |
6.2.2 指示克立金法 |
6.2.3 评价模型精确度的指标 |
6.3 搜索临域设置对估值精度的影响 |
6.3.1 数据空间变异性对估值的影响 |
6.3.2 搜索半径设置对估值的影响 |
6.4 数据方差、品位上限值对克立金估值方法选择的影响 |
6.4.1 不同方差数据的获取 |
6.4.2 数据方差、品位上限值对克立金估值精度影响对比 |
6.4.3 BYCu矿区矿化中心相数据验证 |
6.4.4 CJCu矿区Id矿化带数据验证 |
6.5 实验铜矿床品位模型构建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油气储量分类与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论文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
1.5.1 主要认识 |
1.5.2 创新点 |
2 油气储量的属性 |
2.1 油气储量的背景属性 |
2.2 油气储量的成分属性 |
2.3 油气储量的分类属性 |
2.4 油气储量的不确定性属性 |
2.4.1 油气储量的不确定性是固有的 |
2.4.2 油气储量不确定性的因素 |
2.5 油气储量的用途属性 |
3 国际油气储量定义与分类 |
3.1 国外资源/储量分类的历史沿革 |
3.1.1 矿产资源量/储量分类 |
3.1.2 以 SPE/WPC/AAPG 为代表的油气资源量和储量分类 |
3.1.3 前苏联/俄罗斯的油气资源量储量分类 |
3.1.4 挪威、丹麦的油气资源量储量分类 |
3.2 中国的油气储量管理与资源/储量分类的历史沿革 |
3.2.1 中国油气储量管理机构和职能的变迁 |
3.2.2 我国油气储量规范的形成与储量概念的演变 |
3.2.3 油气储量分类与计算规范新标准对储量管理的影响 |
3.3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油气储量分类系统 |
3.3.1 SPE/WPC/AAPG/SPEE 石油储量/资源分类与定义 |
3.3.2 联合国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分类框架(UNFC)—石油天然气部分 |
3.3.3 SEC 证实储量定义 |
3.3.4 加拿大石油学会的油气储量分类 |
3.3.5 俄罗斯油气资源和储量分类 |
3.3.6 英国 DTI 和伦敦证券交易所石油储量定义与分类 |
3.3.7 挪威的石油资源分类与定义 |
3.4 完整的油气储量分类系统应该包含的技术文本 |
3.4.1 以上市披露为目的——美国 SEC、加拿大 CSA、英国 SORP |
3.4.2 向政府和业界报告储量——挪威、俄罗斯、中国、美国 USGS |
3.4.3 建立国际参照的技术标准——联合国分类框架(UNFC),SPE |
3.5 中国油气储量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的比较 |
3.5.1 最高级别的储量具有最大的交集 |
3.5.2 储量分类与储量评估技术思路上的主要差异 |
3.5.3 我国的三级储量与 SPE 3P 储量的大致对应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油气储量参数确定方法 |
4.1 从误差角度分析油气储量不确定性的来源 |
4.2 油气储量不确定性特征与相应的分析方法 |
4.2.1 随机性 |
4.2.2 模糊性 |
4.2.3 灰色性 |
4.2.4 未确知性 |
4.2.5 信息转换 |
4.3 基于误差和不确定性分析认识油气储量的不确定性表现 |
4.4 国际上的油气储量定义中有关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 |
4.4.1 SPE/WPC 关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 |
4.4.2 SEC 关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 |
4.4.3 其它主要机构关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摘要 |
4.4.4 不同级别油气储量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概率界限 |
4.5 实践中地质储量参数的精度范围和我国规范对储量精度的要求 |
4.6 油气地质储量误差的数学表述 |
4.6.1 参数等误差情形下地质储量误差的理论计算 |
4.6.2 限定某些参数误差情形下其它参数的可变范围 |
4.7 参数变化导致容积法地质储量结果增减变化程度的算法 |
4.7.1 理论算法 |
4.7.2 近似算法 |
4.7.3 近似算法与理论算法的精度比较 |
4.8 概率分析法 |
4.8.1 几个必要的基本概念 |
4.8.2 实现概率分析的两个途径 |
4.8.3 经典概率法应用的局限性 |
4.8.4 Warren 参数法——改进的概率法 |
4.8.5 方案分析法 |
4.9 模糊综合评判法 |
4.10 本章小结 |
5 四川广安气田广安2 井区块须六气藏实例研究 |
5.1 勘探开发历程与现状 |
5.1.1 须六气藏的发现 |
5.1.2 勘探开发历程与累计探明储量情况 |
5.2 气田地质特征简况 |
5.2.1 区域地质简况 |
5.2.2 构造特征 |
5.2.3 储层特征 |
5.2.4 气藏特征 |
5.3 探明地质储量和技术可采储量计算 |
5.3.1 计算方法与计算单元 |
5.3.2 有效储层的下限标准与确定方法 |
5.3.3 探明地质储量计算参数 |
5.3.4 地质储量与技术可采储量计算结果 |
5.4 经典概率法地质储量估算 |
5.4.1 储量计算范围与含气面积概率参数 |
5.4.2 有效厚度统计分布规律 |
5.4.3 有效孔隙度统计分布规律 |
5.4.4 含水饱和度统计分布规律 |
5.4.5 气体偏差系数统计分布规律 |
5.4.6 概率参数间的相关性 |
5.4.7 带概率参数的地质储量计算与模拟 |
5.5 WARREN 参数法地质储量估算 |
5.6 地质储量落实程度的模糊综合评判 |
5.7 本章小结 |
6 实践中对储量不确定性的把握 |
6.1 合理选择体积模型 |
6.1.1 从规则球缺的体积计算中认识等值线法体积模型的一致性 |
6.1.2 井点平均与井点面积权衡的误差与处理办法 |
6.1.3 层状油气藏的等值几何形态与体积计算模型 |
6.2 避免混淆三种边界 |
6.2.1 圈闭成因的“六线四面”与储量划分的“三级两界” |
6.2.2 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圈闭线与储量边界 |
6.2.3 沉积型岩性圈闭油气藏的尖灭线与储量边界 |
6.2.4 成岩型岩性圈闭油气藏的物性与流体边界与储量边界 |
6.2.5 地层型岩性圈闭油气藏的圈闭线与储量的边界 |
6.3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SPE/WPC 石油储量定义 |
附录B 联合国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分类框架(摘译) |
附录C SEC 油气储量定义与应用指南 |
附录D 俄罗斯油气油气储量/资源分类(摘译) |
附录E 挪威油气资源量储量分类 |
附录F 中国油气探明储量定义与SPE/WPC 证实储量定义对比 |
附录G 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套改方案与SEC 或国际通行惯例对比 |
(6)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研究 ——以紫金山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方法和工作量 |
1.4 主要成果 |
2 我国矿产资源在支撑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
2.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2.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1.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2.2 经济学理论对资源的研究和认识 |
2.2.1 古典经济学对资源的研究和认识 |
2.2.2 新古典经济学对资源的研究和认识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资源的研究和认识 |
2.3 矿产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
2.4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 矿产资源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
3.1 矿床工业指标及矿床储量类型 |
3.1.1 矿床工业指标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重要性 |
3.1.2 矿床工业指标体系 |
3.1.3 矿床工业指标的确定 |
3.1.4 单指标体系和双指标体系的制定方法对比 |
3.1.5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
3.1.6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
3.2 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的矿床技术经济评价 |
3.2.1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历史和现状 |
3.2.2 影响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因素 |
3.2.3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
3.3 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的地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 |
3.3.1 地质统计的数学内核——变异函数 |
3.3.2 克里格方法(Kriging)及其选择 |
3.3.3 地质统计学在矿产资源动态评估中的应用 |
4 紫金山金矿资源储量的动态评估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1.1 位置交通自然地理概况 |
4.1.2 区域地质背景 |
4.1.3 矿区地质 |
4.1.4 矿化特征 |
4.1.5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4.2 矿床地质勘查和生产历史 |
4.3 矿产资源储量动态评估的研究程序 |
4.3.1 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 |
4.3.2 数据统计分析 |
4.3.3 变异函数模型的确定 |
4.3.4 克里格估值 |
4.3.5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及置信度分析 |
4.3.6 技术经济分析评价 |
4.4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
4.4.1 地质数据库 |
4.4.2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4.4.3 变异函数计算与拟合 |
4.4.4 模型估值 |
4.4.5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和分类 |
4.5 本章小结 |
5 紫金山金矿最优工业指标的动态评估 |
5.1 矿床工业指标优化的原则 |
5.2 矿床工业指标优化论证 |
5.2.1 原用工业指标 |
5.2.2 工业指标试算方案的选取 |
5.2.3 方案对比分析 |
5.2.4 低品位矿石利用 |
5.4 矿床工业指标优化 |
5.5 矿床工业指标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6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7)新储量分类标准下矿产储量分类品位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市场经济及矿产资源新储量分类标准背景 |
1.1.2 重新进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原因 |
1.1.3 矿产资源新储量分类标准下品位指标研究意义 |
1.2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
1.2.1 国外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状况 |
1.2.2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状况 |
1.2.3 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
1.2.4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实施 |
1.3 国内外品位指标体系 |
1.3.1 品位指标体系评述 |
1.3.2 关于品位指标体系的讨论 |
1.4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逻辑结构 |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2 本文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品位指标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1 决策行为界定因素剖析 |
2.1.1 决策选择单元——块状矿体模型 |
2.1.2 品位指标决策的阶段性 |
2.2 自然与技术因素剖析 |
2.2.1 采矿方法 |
2.2.2 矿床品位分析 |
2.2.3 生产能力结构 |
2.2.4 矿石回收率 |
2.2.5 矿石贫化率 |
2.2.6 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 |
2.3 经济因素剖析 |
2.3.1 矿石费用结构 |
2.3.2 矿产品销售价格 |
2.3.3 固定资产折旧 |
2.3.4 税收 |
2.3.5 矿山企业的盈利选择 |
2.4 投资环境剖析 |
2.4.1 取得矿业开发权 |
2.4.2 市场供需 |
2.4.3 矿山外部建设环境 |
2.4.4 投资环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储量分类标准下矿产资源储量定量分类 |
3.1 四项品位指标矿石储量分类的必要性 |
3.1.1 《新分类》标准矿体分类必须有四个品位指标 |
3.1.2 四项品位指标圈定矿体符合矿山实际 |
3.2 《新分类》标准下矿石储量分类原理与准则 |
3.2.1 矿石储量分类应遵循的准则 |
3.2.2 基于经济原理矿石储量分类判据 |
3.2.3 矿山企业的生产状况和资源/储量分类的关系 |
3.3 资源储量经济分类方法 |
3.3.1 最低边际品位 |
3.3.2 最低经济品位 |
3.3.3 矿床平均品位 |
3.3.4 边界品位 |
3.4 问题讨论 |
3.4.1 品位的时间效应 |
3.4.2 与有关规范的比较 |
3.4.3 关于矿体圈定问题 |
3.4.4 不同规模、工艺和产品方案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产资源新储量分类标准下品位指标优化研究 |
4.1 边界品位的优化原理和模型 |
4.1.1 边界品位的优化原理 |
4.1.2 边界品位的优化模型 |
4.1.3 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
4.2 使净现值最大的边际品位优化 |
4.2.1 使净现值最大化边际品位优化模型 |
4.2.2 价格波动下的边际品位调整 |
4.3 最小经济品位计算方法及动态评价 |
4.3.1 最小经济品位计算方法 |
4.3.2 最小经济品位的动态评价 |
4.3.3 关于动态法的讨论 |
4.4 矿产平均品位的确定方法 |
4.4.1 坑道中平均品位的计算 |
4.4.2 钻孔平均品位的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山品位指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及应用 |
5.1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1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5.1.2 系统组织结构 |
5.1.3 主要操作界面介绍 |
5.2 品位指标管理信息系统实例应用 |
5.2.1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
5.2.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5.2.3 成本与费用分析 |
5.2.4 销售收入及税金 |
5.2.5 数据输入与品位指标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由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8)新疆东天山彩霞山式铅锌矿多元地学信息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依托项目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全国铅锌矿开发及研究现状 |
1.2.2 东天山铅锌矿勘查及研究现状 |
1.2.3 矿产资源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化探数据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5 矿产总量预测方法国内外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条件和试验条件 |
1.3.3 工作量及技术路线 |
2 东天山区域地质及彩霞山铅锌矿地质 |
2.1 区域地理概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岩浆岩 |
2.2.4 变质作用 |
2.3 区域矿产综合成矿规律分析 |
2.3.1 区域矿产概述 |
2.3.2 矿床成矿系列划分 |
2.3.3 东天山铅锌矿情况 |
2.4 彩霞山矿区地质特征 |
2.4.1 矿区地理位置 |
2.4.2 矿区地层 |
2.4.3 矿区构造 |
2.4.4 矿区岩浆岩 |
2.4.5 围岩蚀变 |
2.5 彩霞山矿石及矿体分布特征 |
2.5.1 矿石特征 |
2.5.2 矿体分布 |
2.6 本章小结 |
3 彩霞山成矿机制、成矿规律及控矿条件 |
3.1 铅锌元素的物性及地球化学行为 |
3.1.1 铅锌物性 |
3.1.2 铅锌地球化学行为 |
3.2 彩霞山成矿机制剖析 |
3.2.1 物理化学条件 |
3.2.2 成矿模式 |
3.3 彩霞山成矿规律研究 |
3.3.1 地层岩性对成矿的制约 |
3.3.2 地质构造主导成矿 |
3.3.3 岩浆活动提供成矿热动力 |
3.4 控矿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4 东天山区域地质、物探、遥感找矿信息提取研究 |
4.1 地质找矿信息提取 |
4.2 地球物理找矿信息提取 |
4.2.1 岩矿石物性特征概述 |
4.2.2 重力构造提取 |
4.2.3 地磁构造提取 |
4.3 遥感找矿信息提取 |
4.3.1 影像预处理 |
4.3.2 地物解译 |
4.3.3 遥感蚀变特征提取 |
4.4 本章小结 |
5 东天山地球化学找矿信息提取 |
5.1 矿体地球化学特征 |
5.1.1 矿体地表地球化学 |
5.1.2 矿体钻孔原生晕 |
5.2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
5.2.1 统计分析 |
5.2.2 元素的聚类谱系 |
5.2.3 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5.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5.3.1 数据质量检查 |
5.3.2 元素含量统计分析 |
5.3.3 系统偏差及其校正 |
5.3.4 区域地质作用中元素特征 |
5.3.5 元素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 |
5.3.6 异常样品的模式识别 |
5.4 本章小结 |
6 东天山彩霞山式铅锌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
6.1 多元地学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 |
6.2 基于kohonen的成矿预测 |
6.2.1 研究区地质统计单元的划分方案 |
6.2.2 多元地学信息证据因子的遴选 |
6.2.3 预测区圈定 |
6.3 找矿预测靶区的地质依据剖析及评价 |
6.4 资源量估算 |
6.4.1 原理和方法 |
6.4.2 剥蚀系数与总资源量 |
6.4.3 参数确定 |
6.4.4 资源量估算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建议 |
7.1 主要结论与成果 |
7.2 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大厂锡矿92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与矿产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地质统计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数学地质的产生、现状与发展 |
一 数学地质的产生背景 |
二 数学地质发展简史 |
三 数学地质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
第二节 地质统计学及其应用 |
一 地质统计学的产生 |
二 地质统计学发展历史与现状 |
三 国内外地质统计学计算程序(软件)简介 |
四 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的应用 |
五 地质统计学的发展方向 |
第二章 地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一节 区域化变量的基本原理 |
一 区域化变量及其性质 |
二 区域化变量的数学特征与变异函数 |
三 平稳性假设 |
四 方差、协方差和变异函数三者关系及性质 |
五 协方差函数C(h)与变异函数r(h)的关系图 |
六 估计方差 |
七 离散方差 |
八 正则化的基本原理 |
第二节 变异函数与结构分析 |
一 实验变异函数的计算 |
二 区域化变量的平均值和先验方差的计算 |
三 变异函数曲线图的编制 |
四 变异函数曲线的类型 |
五 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 |
六 结构参数的确定 |
七 变异函数结构变化方向性和线性变换 |
第三节 克立格法及其应用 |
一 克立格法概述 |
二 克立格方程组及其方差 |
三 克立格法的实施 |
四 地质统计学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
五 应用软件DMS简介 |
第三章 矿床地质及勘探工作 |
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 |
一 大地构造位置 |
二 地层 |
三 构造 |
四 岩浆岩 |
五 矿产 |
第二节 矿区及矿床地质概况 |
一 矿区地层 |
二 矿区构造 |
三 长坡—铜坑矿床特征 |
第三节 92号矿体地质特征 |
一 矿体形态产状 |
二 矿化类型及其特征 |
三 矿石结构 |
四 矿石构造 |
五 矿物特征 |
六 围岩蚀变 |
七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划分 |
第四节 含矿硅质建造 |
第五节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 |
第六节 矿床勘探 |
第四章 矿床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一节 结构分析实施步骤 |
一 原始资料的准备 |
二 区域化变量的选择 |
三 概率统计 |
四 变异函数的计算和变异函数曲线图的编制 |
五 选择数学模型 |
六 确定结构参数 |
七 确定数学模型 |
八 确定理论模型的吻合程度 |
第二节 建模范围及基本参数 |
第三节 区域花变量的选择与原始数据情况 |
一 区域花变量的选择 |
二 原始数据情况 |
三 样品质量评价 |
第四节 原始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
一 原始数据的入库 |
二 数据库的维护 |
三 单样和组合样的统计分析 |
第五节 岩性模型 |
一 岩性建模方法 |
二 建模的具体步骤 |
第六节 矿床数学模型的建立 |
一 变异函数的计算和分析 |
二 理论模型的选择 |
三 实验变异函数拟合和模型确定 |
四 变异函数的交叉验证 |
第五章 矿床品位经济模型 |
第一节 矿床品位估值 |
第二节 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 |
第六章 92号矿体矿业经济研究 |
第一节 矿业经济研究概述 |
第二节 盈亏平衡地质品位与综合品位计算 |
一 盈亏平衡地质品位计算 |
二 综合品位计算 |
三 矿床综合品位模型的建立 |
第三节 首期开采地段的选择 |
第四节 主金属与伴(共)生组分共生相关关系的定量研究 |
第五节 矿床勘探网度的研究 |
第六节 采场储量计算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一 理论成果 |
二 方法成果 |
三 实践意义 |
四 经济效益分析 |
第二节 措施与建议 |
一 锡资源开发利用形势分析 |
二 措施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三维地质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储量估算与地质统计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分形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5.3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矿山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研究 |
2.1 矿山基本特征 |
2.1.1 铁矿矿山地质 |
2.1.2 蛇纹岩矿矿山地质 |
2.1.3 瓷土矿矿山地质 |
2.2 矿山地质数据库 |
2.2.1 铁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
2.2.2 蛇纹岩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
2.2.3 瓷土矿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
2.3 三维矿体模型的构建 |
2.3.1 铁矿三维矿体模型 |
2.3.2 蛇纹岩矿三维块体模型 |
2.3.3 瓷土矿三维矿体模型 |
2.4 样品统计与组合 |
2.4.1 铁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
2.4.2 蛇纹岩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
2.4.3 瓷土矿体样品品位统计与组合 |
2.5 本章小结 |
3 距离幂次反比法改进及应用研究 |
3.1 距离类型 |
3.1.1 闵可夫斯基距离 |
3.1.2 标准化距离 |
3.1.3 相关距离 |
3.2 距离幂次反比法及其改进 |
3.2.1 距离幂次反比法 |
3.2.2 品位估值研究方案 |
3.2.3 品位估值实现过程 |
3.3 铁矿矿体品位估值 |
3.3.1 距离权重对TFe品位估值的影响 |
3.3.2 样品点数量对TFe品位估值的影响 |
3.4 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 |
3.4.1 距离权重对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
3.4.2 样品点对蛇纹岩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
3.5 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 |
3.5.1 距离权重对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
3.5.2 样品点对瓷土矿矿体品位估值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克里格方法在矿石品位估算中的应用研究 |
4.1 分形理论 |
4.1.1 分形原理提出 |
4.1.2 分形特征与分形维数 |
4.1.3 矿石品位分形插值 |
4.2 变异函数 |
4.2.1 有基台模型 |
4.2.2 无基台模型 |
4.2.3 分形变异函数 |
4.3 克里格方法原理及矿石估值 |
4.3.1 普通克里格法 |
4.3.2 分形克里格方法 |
4.3.3 矿石品位估值方案 |
4.4 变异函数的拟合 |
4.4.1 铁矿样品品位变异函数拟合 |
4.4.2 蛇纹岩矿样品变异函数拟合 |
4.4.3 瓷土矿变异函数拟合 |
4.5 克里格方法估值结果 |
4.5.1 铁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
4.5.2 蛇纹岩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
4.5.3 瓷土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多点地质统计学的改进及应用研究 |
5.1 多点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 |
5.2 SNESIM方法基本原理 |
5.2.1 SNESIM方法 |
5.2.2 SNESIM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形式 |
5.3 SNESIM方法改进研究 |
5.3.1 品位估值中的特殊问题处理 |
5.3.2 训练图像的建立 |
5.3.3 一种新的矿石品位估值方法 |
5.4 铁矿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
5.5 蛇纹岩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
5.5.1 Ni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
5.5.2 MgO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
5.6 瓷土矿估值结果与分析 |
5.6.1 Li_2O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
5.6.2 Ta_2O_5品位估值结果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矿石品位估值方法的估值特征研究 |
6.1 铁矿估值品位对比 |
6.1.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
6.1.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
6.1.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
6.2 蛇纹岩矿估值品位对比 |
6.2.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
6.2.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
6.2.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
6.3 瓷土矿估值品位对比 |
6.3.1 估值品位偏差分析 |
6.3.2 估值品位趋势分析 |
6.3.3 估值品位变异函数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苏联固体矿产储量的圈定误差研究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垂直剖面法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软件实现技术及自动分类方法研究[D]. 陈国旭. 中国地质大学, 2008(10)
- [2]斑岩型矿床露天开采储量动态评估方法研究及应用[D]. 张延凯.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7)
- [3]铜矿床地质统计学模型构建及其应用模式研究[D]. 倪平泽. 中国地质大学, 2010(01)
- [4]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油气储量分类与评估方法[D]. 胡允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5]苏联固体矿产储量的圈定误差研究述评[J]. 池顺都. 地质科技情报, 1983(04)
- [6]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动态评估研究 ——以紫金山金矿为例[D]. 万昌林. 中南大学, 2013(03)
- [7]新储量分类标准下矿产储量分类品位指标体系研究[D]. 刘浪. 中南大学, 2010(02)
- [8]新疆东天山彩霞山式铅锌矿多元地学信息找矿预测研究[D]. 路璐.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09)
- [9]大厂锡矿92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与矿产经济研究[D]. 林幼斌. 昆明理工大学, 2000(01)
- [10]基于分形—地质统计学的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研究[D]. 刘占宁.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