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基1605等产品降低甲醇消耗(论文文献综述)
曹晨凯,李佳隆,张科春[1](2021)在《人工代谢途径合成有机醇有机酸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有机酸有机醇不仅是食品、化工、医药领域的原料,更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基燃料,相比于传统的石油基燃料,具有原料可再生,生产过程清洁的特点,是应对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对策。传统的代谢工程方法是通过在微生物中过表达产物相关的特异性酶实现的,应用时常有发酵原料单一,代谢效率不高,产物种类受限等问题。筛选并重新组合不同来源的酶来构建人工代谢途径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是代谢工程方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构建人工代谢途径生产有机酸有机醇取得的突破与进展,具体阐述了5种创新生物合成途径(一碳化合物同化途径、非磷酸化途径、酮酸途径、β-氧化逆循环途径和聚酮化合物途径)的相关机理,为未来构建低成本、高效、产物多样化的有机酸有机醇生物合成平台提供了可能。
刘金鑫[2](2021)在《京尼平苷调控小鼠糖脂代谢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肥胖和糖尿病俨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全球流行性疾病,也是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肾脏疾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重要诱导因素。因此,充分了解其发病机理,挖掘行之有效的干预或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控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栀子作为一种药食两用资源,应用在较多食品和药品中。栀子在作为健康食品开发时,主要是利用了其中的京尼平苷和藏红花素,前者具有较好的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然而,由于肥胖和糖尿病发病机理的复杂性,栀子中京尼平苷调控小鼠糖脂代谢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晰,京尼平苷通过哪些途径调控小鼠糖脂代谢的过程仍不全面。阐明京尼平苷调控小鼠糖脂代谢的作用机理,将会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功能研究提供重要思路,也会为健康食品的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论文拟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小鼠模型,结合体外细胞实验,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组织形态学观察、转录组学测序以及分子生物学分析,探究京尼平苷对小鼠机体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并挖掘其潜在的作用机理。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建立正常饮食、高脂饮食以及动脉粥样硬化(Apo E-/-)等不同小鼠模型,进一步验证京尼平苷对不同模型小鼠脂质代谢水平的影响。京尼平苷以50 mg/kg/d剂量腹腔注射4周或13周后发现,不同模型小鼠的食物摄入量和食物转化效率没有发生显着性变化,但明显降低模型小鼠的体重增加量和Lee’s指数;脏器组织称重发现,京尼平苷明显降低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模型小鼠的肝重比和白色脂肪(附睾脂和皮下脂肪)的脂重比,但并未影响褐色脂肪的脂重比;ELISA试剂盒检测发现,京尼平苷显着降低不同模型小鼠血清和肝脏中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含量;肝脏和血管组织形态学分析发现,京尼平苷明显减少模型小鼠肝脏中的脂肪沉积,缩减Apo E-/-小鼠主动脉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改善机体的脂质代谢水平。其次,通过建立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小鼠模型,进一步验证京尼平苷对不同模型小鼠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影响。京尼平苷以50 mg/kg/d剂量腹腔注射4周后发现,京尼平苷的干预明显降低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小鼠的随机血糖和空腹血糖水平;葡萄糖耐受实验和胰岛素耐受实验表明,京尼平苷能够增强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小鼠的葡萄糖耐受性,提高其胰岛素敏感性;ELISA试剂盒检测发现,京尼平苷可以降低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小鼠血清中胰岛素水平含量,减少肝脏中糖原的水平含量;肝脏组织形态学分析发现,京尼平苷明显减少模型小鼠肝脏中的糖原积累,能够改善机体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再次,基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探究京尼平苷对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小鼠胆固醇代谢的影响。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京尼平苷的干预能够激活肝脏胆汁酸合成的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促进胆固醇的分解代谢,引起肝脏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在转录水平的补偿性升高;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京尼平苷显着降低肝脏法尼酯X受体(FXR)介导的胆汁酸代谢的负反馈调节效率,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京尼平苷同样能够抑制肠道FXR介导的胆汁酸的重吸收,使得更多的胆汁酸通过肠肝循环进行循环利用,促进胆汁酸在粪便和尿液中的排泄,从而通过调控胆汁酸的代谢循环改善机体的胆固醇代谢。此外,通过建立不同的细胞模型,探究京尼平苷调控胆汁酸代谢的作用靶点。结果表明,京尼平苷的干预(100μM·L-1)抑制Hep G2细胞FXR的表达,从而促进HNF-4α和LRH-1蛋白质和m RNA的表达,激活胆汁酸的合成途径,降低肝脏胆汁酸代谢负反馈调节的效率;京尼平苷的干预(100μM·L-1)抑制Caco2细胞FXR的表达,从而降低回肠胆汁酸结合蛋白(I-BABP)和顶端钠依赖性胆盐转运体(ASBT)蛋白质和m RNA的表达水平,进而抑制肠道对胆汁酸的重吸收作用;然而,GW4064的干预(FXR激动剂,2.5μM·L-1)促进Hep G2细胞和Caco2细胞中FXR的表达,抵消京尼平苷对FXR的抑制作用,从而使得京尼平苷的生物学作用减弱甚至失效。因此,FXR是京尼平苷调控肝脏-肠道之间胆汁酸代谢信息交流的重要靶点。另外,利用高脂饮食小鼠模型,探究京尼平苷改善机体葡萄糖代谢稳态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京尼平苷的干预明显激活高脂饮食小鼠肝脏和骨骼肌PI3K-Akt-GSK3β介导的胰岛素信号通路,提高系统的胰岛素敏感性;京尼平苷还通过Fox O1-PDK4-PDH轴促进高脂饮食小鼠骨骼肌对循环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并刺激葡萄糖运载体4(Glut4)的表达以促进骨骼肌对循环葡萄糖的摄取,从而实现其对机体葡萄糖代谢稳态的调控。然而,经过数据筛选、评估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式分析发现,京尼平苷能够降低循环肝脏分泌因子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水平含量,RBP4是京尼平苷调控肝脏-骨骼肌之间葡萄糖代谢信息交流的重要靶点。最后,通过构建腺相关病毒载体、质粒以及si RNAs,利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结合人群以及动物实验进一步探究京尼平苷对RBP4的调控机理。通过序列比对发现,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5(STAT5)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序列均与RBP4的启动子区域存在结合位点;进一步的分子实验发现,生长激素受体(GHR)通过JAK2-STAT5轴促进肝脏RBP4的合成和分泌,从而提升循环RBP4的水平含量;GHR还通过PI3K-Akt-m TOR轴诱导肝脏HIF1α的表达,促进肝脏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的合成和分泌,从而维持循环RBP4的稳态。肝脏特异性过表达GHR小鼠以及肥胖人群数据表明,肝脏GHR参与机体的葡萄糖代谢过程,并且调控肝脏分泌因子RBP4的循环稳态。实验发现,京尼平苷的干预明显抑制肝脏GHR的表达,从而干扰循环RBP4的水平含量和循环稳态,进而改善高脂饮食小鼠系统胰岛素敏感性,实现其对机体葡萄糖代谢的调控作用。
张楠[3](2021)在《角蛋白纤维的化学-酶法协同降解及其产物结构表征和性能分析》文中认为角蛋白来源丰富、成本低廉、绿色安全,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除了部分纤细柔软的羊毛和羽绒可直接用于纺织工业外,大量角蛋白废弃物如毛纺工业下脚料、废弃羊毛织物、动物及人类毛发等被直接填埋或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常用的角蛋白降解方法如化学法、生物酶法和物理法存在对蛋白质主链和氨基酸损伤严重、试剂成本高、降解效率低等缺点,因此,研发一种绿色环保、高效可控的角蛋白废弃物降解方法,实现“变废为宝”显得尤为必要。本课题以羊毛和头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并探究L-半胱氨酸和蛋白酶为主要的化学-酶复合体系对角蛋白纤维的降解效率、产物及作用位置,揭示该体系对角蛋白纤维的作用机制和降解规律,最终实现对角蛋白纤维不同降解产物的可控制备和分离。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首先研究L-半胱氨酸溶液对羊毛纤维的作用机制,分析其在不同碱性pH条件下对羊毛的溶解效果、溶解位置和溶解产物的影响,并对未溶解羊毛纤维中二硫键的还原深度和溶解羊毛角蛋白的结构进行表征,从而揭示pH调控下L-半胱氨酸溶液对羊毛纤维的还原作用和溶解规律。调节L-半胱氨酸溶液的pH并处理羊毛,通过羊毛失重率评估溶解效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固体残渣形貌来判断溶解位置,采用荧光技术定性分析纤维截面中巯基的分布来判断L-半胱氨酸对纤维的作用深度,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红外光谱(FTIR)、热重(TG)分别表征溶液中角蛋白分子量、化学结构和热性能。结果表明:当pH为7-10时,L-半胱氨酸可向羊毛纤维内部渗透并且对二硫键的还原程度随pH增高而增强,但对纤维无明显损伤;随着pH增加(11-13.5),羊毛溶解率显着增加,皮质层角蛋白被溶解但鳞片结构保留,pH为11-12时提取的角蛋白(二聚体、I和II型角蛋白、角蛋白相关蛋白KAP)对应的典型条带完整保留,说明角蛋白间二硫键、氢键和离子键发生断裂;当pH≥13时,相应的典型角蛋白条带缺失,说明角蛋白肽键进一步发生断裂。基于此,本章筛选pH为12的L-半胱氨酸溶液替代传统巯基还原剂和尿素体系提取角蛋白,产率为56.03%,该方法无需使用尿素而成本降低。(2)在阐明L-半胱氨酸对羊毛纤维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L-半胱氨酸、8 M尿素和蛋白酶Esperase及其两两复配体系对羊毛的降解效果、降解位置和降解产物,从而建立一种绿色高效的角蛋白纤维降解体系,并明晰其降解规律。采用三种试剂及其不同复配体系在pH10.15的条件下处理羊毛纤维后,通过检测其失重率评估溶解效果,并对降解后的残渣和溶液中产物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通过SEM、FTIR、X-射线衍射(XRD)和氨基酸组分分析来表征残渣形貌和结构并判断降解位置,通过SDS-PAGE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检测溶液中的产物。结果表明:单一L-半胱氨酸和8 M尿素对羊毛无明显降解作用,Esperase对羊毛的降解效果有限,仅造成25.03%失重率;L-半胱氨酸分别与尿素和Esperase复配,羊毛失重率分别显着提升至60.03%和91.63%;其中L-半胱氨酸和8 M尿素联用可有效溶解皮质中角蛋白而使鳞片保持完整,溶解液中主要产物为角蛋白和可溶性多肽;而L-半胱氨酸-Esperase体系可有效降解角蛋白纤维,残渣为皮质细胞,水解液中主要成分为分子量低于1000 Da的可溶性多肽和氨基酸。(3)鳞片是羊毛纤维中的重要角蛋白组分,在提取皮质角蛋白过程中鳞片难被降解,其形貌结构保持完整。为了深入探究L-半胱氨酸-酶体系对羊毛鳞片的降解作用,首先分离出高纯度鳞片并深入分析其结构和性能,继而研究Esperase或角蛋白酶Ker Bv在有无L-半胱氨酸存在下对鳞片的降解效果和降解产物。通过甲酸法和超声法分别分离出鳞片Cuticle-FA和Cuticle-L+U;通过SEM、FTIR、拉曼、固态13C核磁共振(13C CP/MAS NMR)和热重(TG)等对比分析两种鳞片的物理化学结构和性能;采用Esperase或Ker Bv在有无L-半胱氨酸存在下处理两种鳞片,通过体积排阻色谱(SEC)检测水解液中产物,通过SEM观察降解处理后的鳞片残渣。结果表明:与原羊毛相比,鳞片中β-折叠和无规卷曲结构含量高(头发:38.40%Cuticle-FA:80.08%;Cuticle-L+U:52.32%),且热稳定优;与Cuticle-L+U相比,Cuticle-FA中二硫键含量和蛋白提取率高;经单独Esperase或Ker Bv处理后,两种鳞片片状结构几乎不变,Cuticle-L+U经两种酶处理后的水解液中可溶性多肽的氨基酸含量高于Cuticle-FA;在L-半胱氨酸存在下,两种酶均使片状鳞片降解成更小的碎片,水解液中可溶性多肽和氨基酸产量增多。(4)为了考察L-半胱氨酸-酶降解体系对其他角蛋白纤维的适用性,将该体系拓展应用于头发主要角蛋白组分的分离,建立基于L-半胱氨酸-酶体系的头发鳞片剥离方法,并分析和对比鳞片和脱鳞片头发的结构和性能。通过对比单一Esperase和Savinase对头发鳞片的剥离程度,建立鳞片分离和纯化方法,分离出鳞片和脱鳞片头发H-E,并探究其分离机理;采用L-半胱氨酸和Esperase或Savinase直接去除鳞片,建立快速去除头发鳞片的方法,制备出脱鳞片头发H-EL和H-SL;通过电子显微镜、FTIR、固态13C NMR、SDS-PAGE和TG和DSC等方法研究鳞片和3种脱鳞片头发的物理化学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Esperase处理头发纤维3天,可降解头发的鳞片内层和细胞膜复合物(CMC)等非角蛋白组分,经超声、离心和重悬浮等处理后可分离出高纯度鳞片,且产率为3.52%;引入L-半胱氨酸后,Esperase和Savinase均能在4 h内去除头发鳞片,脱鳞片头发H-EL和H-SL的鳞片去除程度高于H-E;鳞片角蛋白中β-折叠和无规结构含量占74%,α-螺旋结构含量进展26%,而头发和3种脱鳞片头发角蛋白α-螺旋结构含量占比48%-61%;鳞片的可提取率仅为26%,其提取的蛋白分子量约为10-20 k Da;3种脱鳞片头发中KAP和角蛋白总提取率和原头发相近,均约为60%,SDS-PAGE结果表明H-EL和H-SL由于鳞片去除程度高,其KAP提取选择性降低,而角蛋白分子量保持完整。(5)头发纤维除角蛋白外,还含有1-3%的多功能纳米组分—黑色素体。黑色素体的分离也需要降解角蛋白,因此建立基于还原剂-酶体系的头发角蛋白提取和黑色素体分离的连续加工方法,从而提升头发纤维的利用率。通过采用DTT-尿素体系依次从头发中提取KAP和角蛋白,再采用Esperase直接降解头发残渣分离出黑色素体,采用电子显微镜、FTIR、固态13C NMR和紫外可见光分析其物理化学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黑色素体产率为1.3%,其结构呈米粒状,长轴和短轴分别为904±171 nm和341±75 nm,表面具有纳米颗粒结构,其纵轴和横轴切面的超微结构与原黑色素体一致;黑色素体中具有典型的吲哚和吡咯结构及芳香结构,在150℃以下稳定性较好,并且黑色素体悬浮液和聚丙烯酰胺-黑色素体膜均具有优良的过滤紫外的能力。
谢跃亭,丁坤,胡益杰,罗智红,邢善静[4](2021)在《废旧纺织品清洁生产技术的脱色工艺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为促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产业化发展,综述了废旧纺织品预处理及脱色工艺技术的研究文献。相关研究认为:采用以氧化还原反应对染料分子进行破坏的化学脱色方法,会导致纺织品物理性能下降,同时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废水;物理脱色方法虽然工艺简单,但脱色率较低,难以实现产业化;废旧纺织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脱色工艺,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生物酶、光催化等新型脱色技术的脱色条件温和,使用化学物质的量小,因而对纺织品物理性能的损伤较小,能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符合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刘静月,侯洪波,李贤勇,曾宪光,蒲泽军,钟家春[5](2021)在《1,4-环己烷二甲醇型聚碳酸酯二元醇的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表明以1,4-环己烷二甲醇(CHDM)、碳酸二乙酯(DEC)、1,4-丁二醇(BDO)和1,6-己二醇(HDO)为原料,以钛酸正丁酯(TBT)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反应分别合成了聚1,4-环己基碳酸酯二醇(PCHDL)、1,4-环己基-丁基碳酸酯二醇(PCHBDL)和聚1,4-环己基-己基碳酸酯二醇(PCHHDL)。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NMR)、热重(TG)、差示扫描量热(DSC)及羟值与分子量测定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合成的聚碳酸酯二元醇产物分子量分别为1063 g/mol、1376 g/mol、1553 g/mol,FT-IR结果表明产物结构具有碳酸酯基与羟基,为聚碳酸酯二元醇的典型结构,与1H-NMR所表明PCHDL、PCHBDL和PCHHDL的结构一致。聚碳酸酯二元醇产物初始热分解温度大于200℃,玻璃化转变温度范围为-33.2℃~0℃。
重庆市人民政府[6](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提出渝府发[2021]18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7月19日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重庆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在创造经济价值、优化供给结构、承载创新活动和集聚高端要素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田相峰[7](2021)在《焦炉煤气脱硫过程的催化水解和吸收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焦炉煤气中无机硫化物和有机硫化物的高效脱除,对提高煤气品质、降低设备腐蚀、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下游产品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炼焦行业关注的重大课题。硫化氢(H2S)脱除技术相对成熟,多种湿法工艺在国内均有成熟的应用,特别是醇胺法的技术优势明显,但进一步节能降耗和提高酸性气体的分离选择性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与H2S相比,羰基硫(COS)因酸性低、化学性质相对稳定,脱除难度更大。COS催化水解技术可与现有煤气脱硫脱碳工艺耦合,但低温催化和高效水解,尚存较多困难。本论文集成耦合现有“COS催化水解”和“H2S胺法脱除”技术,创新性地提出了焦炉煤气中COS和H2S一体化脱除方法;通过COS低温水解催化剂和H2S吸收剂的遴选和优化,实现了焦炉煤气中硫化物的高效脱除。以活性氧化铝为载体,遴选K2CO3、Ba(OH)2、纳米ZnO和纳米NiO为活性组分,制备了低温水解催化剂。构建了 COS催化水解实验平台,测定了系列催化剂组成、煤气组成和操作温度条件下的COS水解效率,探究了煤气中的水汽、H2S和CO2含量对COS催化水解的影响规律,阐明了活性组分的作用机制和催化水解机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催化剂组成和操作条件。当水解温度为70℃时,相对湿度为60%的模拟焦炉煤气中COS水解效率可达92%。构建了甘氨酸和精氨酸离子液体促进的N-甲基二乙醇胺(MDEA)吸收剂。测定了粘度、吸收能力及吸收选择性等关键热力学参数,阐明了吸收剂浓度、温度和分压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吸收剂对H2S/CO2的表观吸收速率,阐明了吸收剂浓度和体系粘度对吸收速率的竞争影响机制。在自制的板式塔内验证了吸收剂对H2S和CO2的脱除效果,结果优于已商业运行的传统吸收剂。精氨酸离子液体促进的MDEA吸收剂对H2S的脱硫效率和选择性分别达到100%和2.17,气相体积总传质系数达到0.5167 Kmol·m-3·h-1·Kpa-1。阐明了吸收剂组成、进气量、进液量和塔板数对H2S和CO2的吸收选择性、脱除效率和气相体积总传质系数的影响规律。综上所述,本论文遴选了 COS水解催化剂和H2S吸收剂,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构建了焦炉煤气中COS和H2S一体化脱除系统,并验证了实际脱除效果。结果表明,焦炉煤气中COS在低温条件下可实现高效水解、H2S可被完全脱除,且吸收剂贫水程度(>55wt%)显着高于乙醇胺(MEA,30wt%)等传统吸收剂。因此,本论文提出的一体化脱除路线,对焦化行业提高煤气脱硫效率及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沈鸿波,李兴龙,傅尧[8](2021)在《生物质资源合成烷氧基甲基呋喃醚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生物质资源是自然界中唯一的有机碳资源,能用于合成多种高附加值的燃料和化学品。生物质醚类化合物是其中重要的一类衍生物,烷氧基甲基呋喃醚已经应用于柴油和柴油添加剂中,特别是5-乙氧基甲基糠醛(EMF)因其具有能量密度高、毒性低、稳定性好、流动性好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5-羟甲基糠醛(HMF)为基本结构的不同生物质原料来源合成烷氧基甲基呋喃醚的研究进展情况,讨论了催化剂的Lewis酸和Br?nsted酸对醚化产物选择性的影响。在总结烷氧基甲基呋喃醚合成方法的基础上,对其催化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彭珂[9](2021)在《环戊烷分离隔壁精馏塔的设计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内炼化一体化产业进程不断加快,乙烯产能连年攀升,C5副产物分离装置和产品数量也随之增加。有报告预计2021年裂解C5产能将增长14.3%,因此,提高C5资源利用率、开发新型节能工艺将成为炼厂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目前戊烷分离项目多采用一般精馏技术获取相应的产品,流程较为繁琐且分离装置能耗高,如何对现有装置进行合理改造,优化生产路线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原有的环戊烷分离项目,提出隔壁精馏流程的设计思路。环戊烷分离工艺分为预处理单元和环戊烷提纯单元,利用Aspen Plus软件分别模拟常规四塔精馏流程和双塔隔壁精馏流程。借助灵敏度分析初步优化隔壁精馏塔的多个设计变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各个变量进行全局优化,根据拟合后的响应函数,得到隔壁精馏塔的最佳工艺参数。基于不同溶剂对共沸物系相对挥发度的影响和价格因素,筛选DMF(N,N-二甲基甲酰胺)作为环戊烷/2,2-二甲基丁烷体系萃取剂。环戊烷提纯单元主要通过萃取精馏工艺获取环戊烷产品,将萃取精馏技术与隔壁精馏塔结合,构造出隔壁萃取精馏塔模型,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对比两种流程,环戊烷分离隔壁精馏技术具有显着优势:一是简化了分离流程,将原有的四塔流程改进为双塔流程;二是整体的投资成本与CO2排放量分别降低了15.2和22.2个百分点,改善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由两种流程的温度、组成、流率分布结果可以看出,隔壁精馏塔一方面克服了传统分离流程塔壁温差过大的缺点,提高能量利用率;另一方面减少了返混效应,提高精馏效率。根据有效能分析结果,隔壁精馏流程比原有的分离流程提高了5%的热力学效率。文中设计的隔壁精馏流程基于炼厂环戊烷分离项目,具备实际改造条件。
于俊萍[10](2021)在《改性HZSM-5催化甲醇/哈密褐煤热解组分耦合制轻质芳烃研究》文中指出
二、甲基1605等产品降低甲醇消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基1605等产品降低甲醇消耗(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代谢途径合成有机醇有机酸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一碳化合物同化途径 |
1.1 核酮糖单磷酸循环 |
1.2 丝氨酸循环 |
1.3 其他同化一碳化合物的天然途径 |
1.4 以C1化合物作为底物进行生产 |
2 木糖代谢途径为代表的非磷酸化途径 |
2.1 木糖的代谢途径 |
2.2 酿酒酵母及运动发酵单胞菌在木糖发酵方面的研究进展 |
2.3 木糖非磷酸化代谢途径的研究进展 |
3 酮酸/氨基酸途径 |
3.1 Ehrlich途径 |
3.2 酮酸途径 |
3.3 氨基酸途径 |
4 β-氧化逆循环途径 |
4.1 β-氧化途径 |
4.2 β-氧化逆循环 |
5 聚酮化合物合酶途径 |
5.1 PKS的种类及Ⅰ型PKS的反应机理 |
5.2 PKKSS产物多样性的探索 |
6 总结与展望 |
(2)京尼平苷调控小鼠糖脂代谢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栀子简介 |
1.1.1 栀子植物学特性及其分布 |
1.1.2 栀子成分及健康作用研究进展 |
1.2 肥胖与脂质代谢 |
1.2.1 肥胖的发生与发展 |
1.2.2 肥胖的发病机理与病因 |
1.2.3 胆固醇代谢与胆汁酸循环 |
1.3 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 |
1.3.1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
1.3.2 胰岛素信号通路与胰岛素抵抗 |
1.3.3 肝脏分泌因子与胰岛素敏感性 |
1.4 京尼平苷的研究进展 |
1.4.1 京尼平苷的来源 |
1.4.2 京尼平苷的理化性质 |
1.4.3 京尼平苷的吸收与代谢 |
1.4.4 京尼平苷的营养健康功能 |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京尼平苷对小鼠糖脂代谢水平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动物 |
2.2.2 主要材料和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小鼠实验操作 |
2.3.2 食物转化效率 |
2.3.3 Lee’s指数的计算 |
2.3.4 血糖检测 |
2.3.5 葡萄糖耐受实验(GTT)和胰岛素耐受实验(ITT) |
2.3.6 血清与肝脏中TC与TG的检测 |
2.3.7 胰岛素ELISA实验 |
2.3.8 石蜡切片的制作 |
2.3.9 肝脏H&E染色 |
2.3.10 油红O染色 |
2.3.11 肝脏PAS染色 |
2.3.12 肝脏糖原检测 |
2.3.1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京尼平苷对小鼠体重、摄食量及Lee’s指数的影响 |
2.4.2 京尼平苷对小鼠脏器质量变化的影响 |
2.4.3 京尼平苷对小鼠血脂、肝脏脂质沉积的影响 |
2.4.4 京尼平苷对高脂饮食ApoE~(-/-)小鼠脂质沉积的影响 |
2.4.5 京尼平苷对小鼠血糖、胰岛素含量的影响 |
2.4.6 京尼平苷对小鼠GTT、ITT的影响 |
2.4.7 京尼平苷对小鼠肝脏糖原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京尼平苷对肝脏胆固醇和胆汁酸代谢转化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动物及细胞 |
3.2.2 主要材料和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小鼠实验操作 |
3.3.2 细胞实验 |
3.3.3 细胞及组织RNA的提取 |
3.3.4 RNA检测 |
3.3.5 RNA转录组测序(RNA-seq) |
3.3.6 逆转录(R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3.3.7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s) |
3.3.8 胆汁酸ELISA实验 |
3.3.9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京尼平苷对小鼠肝脏胆固醇合成的影响 |
3.4.2 京尼平苷对小鼠肝脏胆固醇转运的影响 |
3.4.3 京尼平苷对小鼠机体胆汁酸储存和排泄的影响 |
3.4.4 京尼平苷对小鼠肝脏胆汁酸合成途径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京尼平苷对FXR介导的肝脏-肠道胆汁酸代谢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动物及细胞 |
4.2.2 主要材料和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小鼠实验操作 |
4.3.2 细胞实验 |
4.3.3 细胞及组织RNA的提取 |
4.3.4 RNA检测 |
4.3.5 逆转录(R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4.3.6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s) |
4.3.7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京尼平苷对小鼠肝脏胆汁酸代谢负反馈调节的影响 |
4.4.2 京尼平苷对小鼠肠道胆汁酸重吸收作用的影响 |
4.4.3 京尼平苷对FXR介导的肝脏-肠道胆汁酸代谢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京尼平苷对肝脏分泌因子RBP4介导的系统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动物 |
5.2.2 主要材料和试剂 |
5.2.3 主要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小鼠实验操作 |
5.3.2 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5.3.3 细胞实验 |
5.3.4 ELISA实验 |
5.3.5 骨骼肌糖原检测 |
5.3.6 细胞及组织RNA的提取 |
5.3.7 逆转录(R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5.3.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5.3.9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s) |
5.3.10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京尼平苷对高脂饮食小鼠不同组织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5.4.2 京尼平苷对高脂饮食小鼠骨骼肌燃料选择和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
5.4.3 京尼平苷对高脂饮食小鼠肝脏分泌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5.4.4 京尼平苷对高脂饮食小鼠循环RBP4稳定性的影响 |
5.4.5 京尼平苷对小鼠原代肝细胞RBP4和TTR合成及分泌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京尼平苷对肝脏GHR介导的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设备 |
6.2.1 受试人群 |
6.2.2 实验动物及细胞 |
6.2.3 主要材料和试剂 |
6.2.4 主要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小鼠实验操作 |
6.3.2 人群实验 |
6.3.3 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6.3.4 细胞实验 |
6.3.5 血糖检测 |
6.3.6 葡萄糖耐受实验(GTT)和胰岛素耐受实验(ITT) |
6.3.7 ELISA实验 |
6.3.8 凝胶过滤层析分析 |
6.3.9 细胞及组织RNA的提取 |
6.3.10 逆转录(R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6.3.11 质粒构建 |
6.3.12 PCR扩增DNA片段 |
6.3.13 琼脂糖核酸电泳 |
6.3.14 胶回收纯化DNA |
6.3.15 DNA酶切和连接 |
6.3.16 质粒的转化、鉴定与保存 |
6.3.17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6.3.18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反应(ChIP assay) |
6.3.19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6.3.20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s) |
6.3.21 数据分析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京尼平苷对肝脏GHR表达的影响 |
6.4.2 肥胖人群中GHR与RBP4的相关性研究 |
6.4.3 小鼠肝脏GHR过表达对血糖及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
6.4.4 小鼠肝脏GHR过表达对循环RBP4水平含量的影响 |
6.4.5 小鼠肝脏 GHR过表达对肝脏RBP4代谢的影响 |
6.4.6 GHR靶向调控RBP4和TTR的表达水平 |
6.5 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角蛋白纤维的化学-酶法协同降解及其产物结构表征和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角蛋白纤维的概述 |
1.1.1 角蛋白的来源和分类 |
1.1.2 羊毛和头发纤维的物理结构 |
1.1.3 羊毛和头发纤维中角蛋白的结构 |
1.2 角蛋白纤维再利用加工方式 |
1.2.1 酸碱法 |
1.2.2 还原法 |
1.2.3 氧化法 |
1.2.4 离子液体法 |
1.2.5 物理法 |
1.2.6 生物酶法 |
1.3 角蛋白纤维高值化应用现状 |
1.3.1 角蛋白纤维高值化应用领域 |
1.3.2 角蛋白纤维加工利用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L-半胱氨酸溶液对羊毛纤维的作用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L-半胱氨酸溶液处理羊毛纤维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 |
2.3.3 羊毛纤维中巯基的定性检测 |
2.3.4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2.3.5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3.6 热重(TGA)分析 |
2.3.7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pH调控的L-半胱氨酸溶液对羊毛失重率和残渣形貌的影响 |
2.4.2 pH调控的L-半胱氨酸溶液与羊毛反应机理讨论 |
2.4.3 L-半胱氨酸溶液(pH7-10)对羊毛中二硫键的还原 |
2.4.4 L-半胱氨酸溶液(pH11-13.5)溶解羊毛后角蛋白产物结构表征 |
2.4.5 L-半胱氨酸溶液(pH11-13.5)提取角蛋白的热稳定性分析 |
2.4.6 不同角蛋白提取方法的优缺点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半胱氨酸-Esperase体系对羊毛纤维的降解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L-半胱氨酸/尿素/蛋白酶及其不同组合对羊毛纤维的处理 |
3.3.2 L-半胱氨酸和蛋白酶用量对羊毛失重率的影响 |
3.3.3 巯基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3.3.5 红外光谱(FTIR)测试 |
3.3.6 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 |
3.3.7 氨基酸组成分析 |
3.3.8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 |
3.3.9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检测多肽分子量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L-半胱氨酸、Esperase和尿素对羊毛纤维的降解效果 |
3.4.2 L-半胱氨酸-Esperase体系对羊毛纤维的降解机制和过程 |
3.4.3 不同组合处理后羊毛残渣的形貌分析 |
3.4.4 不同组合处理后羊毛残渣的化学结构分析 |
3.4.5 羊毛降解液中的产物结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半胱氨酸-酶体系对羊毛鳞片的降解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Esperase和KerBv的酶活测试 |
4.3.2 Esperase和KerBv对羊毛纤维的作用深度检测 |
4.3.3 羊毛鳞片的提取 |
4.3.4 羊毛鳞片的形貌检测 |
4.3.5 羊毛及鳞片的红外(FTIR)测试 |
4.3.6 羊毛及鳞片皮质的固态~(13)C核磁(~(13)C CP/MAS NMR)测试 |
4.3.7 羊毛及鳞片的拉曼光谱测试 |
4.3.8 羊毛及鳞片的热性能测试 |
4.3.9 羊毛及鳞片蛋白的提取性和及其分子量测试 |
4.3.10 酶和L-半胱氨酸-酶降解羊毛鳞片及其产物的表征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Esperase和KerBv的酶学性质 |
4.4.2 Esperase和KerBv对羊毛纤维的降解程度和深度 |
4.4.3 鳞片Cuticle-FA和Cuticle-L+U的表面形貌 |
4.4.4 鳞片Cuticle-FA和Cuticle-L+U的化学结构 |
4.4.5 鳞片Cuticle-FA和Cuticle-L+U的热性能分析 |
4.4.6 鳞片Cuticle-FA和Cuticle-L+U的溶解性及其溶解角蛋白的结构 |
4.4.7 L-半光氨酸-酶体系对羊毛鳞片的降解作用和产物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半胱氨酸-蛋白酶体系分离头发的主要组分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头发的清洗和脱脂 |
5.3.2 蛋白酶分离鳞片和脱鳞片头发H-E |
5.3.3 L-半胱氨酸-蛋白酶联和法制备脱鳞片头发H-EL和 H-SL |
5.3.4 KAP和角蛋白的提取 |
5.3.5 头发及其分离组分的表面形貌检测 |
5.3.6 头发和鳞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 |
5.3.7 头发及其分离组分的FTIR检测 |
5.3.8 头发及其分离组分~(13)CCP/MAS NMR检测 |
5.3.9 头发及其分离组分的热性能检测 |
5.3.10 头发及其分离组分角蛋白提取和检测 |
5.3.11 头发及其分离组分对Cu~(2+)吸附能力的检测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头发鳞片分离条件的优化 |
5.4.2 头发鳞片的形貌及其超微结构分析 |
5.4.3 头发和三种脱鳞片头发H-E、H-EL和 H-SL的形貌分析 |
5.4.4 头发、鳞片和三种脱鳞片头发的化学结构表征 |
5.4.5 头发、鳞片和三种脱鳞片头发的溶解性及其溶解角蛋白的结构 |
5.4.6 头发、鳞片和三种脱鳞片头发的热性能和Cu~(2+)吸附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还原剂-酶体系提取头发中的黑色素体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头发中KAP和角蛋白的提取 |
6.3.2 Esperase分离头发残渣中的黑色素体 |
6.3.3 聚丙烯酰胺-黑色素体膜(PAM-M)的制备 |
6.3.4 黑色素体SEM检测 |
6.3.5 黑色素体的TEM检测 |
6.3.6 黑色素体的FTIR检测 |
6.3.7 黑色素体的~(13)CCP/MAS NMR检测 |
6.3.8 黑色素体的TGA检测 |
6.3.9 紫外-可见光检测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角蛋白提取后的头发残渣 |
6.4.2 黑色素体的形貌和超微结构 |
6.4.3 提取黑色素的化学结构分析 |
6.4.4 黑色素体的热稳定性 |
6.4.5 黑色素体悬浮液和PAM-M膜的过滤紫外的性能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废旧纺织品清洁生产技术的脱色工艺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 |
1.1 国内情况 |
1.2 国外情况 |
2 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的预处理技术 |
2.1 废旧纺织品分选技术 |
2.2 废旧纺织品消毒技术 |
3 废旧纺织品的脱色技术 |
3.1 纯棉织物脱色技术 |
3.2 涤棉混纺织物脱色技术 |
4 研究展望 |
(5)1,4-环己烷二甲醇型聚碳酸酯二元醇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原料与仪器 |
1.2 试样制备 |
1.3 测试与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
2.2 氢核磁谱测试(1H-NMR) |
2.3 热稳定性 |
2.4 羟值与分子量 |
3 结论 |
(7)焦炉煤气脱硫过程的催化水解和吸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焦炉煤气脱硫的必要性 |
1.3 COS净化技术 |
1.3.1 COS的理化性质 |
1.3.2 COS的脱除方法 |
1.3.3 COS水解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1.4 H2S净化技术 |
1.4.1 干式氧化法 |
1.4.2 湿式氧化法 |
1.4.3 湿式吸收法 |
1.4.4 其它脱硫溶剂 |
1.5 离子液体简介及其在脱硫中的研究 |
1.5.1 离子液体吸收H2S的研究 |
1.5.2 氨基酸离子液体吸收H2S的研究 |
1.6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6.1 COS催化水解效率及机制 |
1.6.2 H_2S吸收特性与机制研究 |
1.6.3 脱硫效率及验证 |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COS的催化水解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过程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催化剂制备 |
2.3.2 催化剂活性组分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2.3.3 水汽含量和温度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2.3.4 复杂气氛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2.3.5 水解反应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氨基酸离子液体促进的MDEA水溶液对H2S的吸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过程与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吸收剂对H_2S吸收能力及影响因素 |
3.3.2 吸收剂对H_2S和CO_2同时吸收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氨基酸离子液体促进的MDEA水溶液吸收H_2S的速率及影响机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粘度测定及关联 |
4.3.2 表观吸收速率及其竞争影响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拟焦炉煤气中H_2S在板式塔中的脱除效果验证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方法 |
5.2.4 参数计算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实时曲线分析 |
5.3.2 进气流速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5.3.3 进液流速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5.3.4 吸收剂浓度和塔板数对脱除效果的影响 |
5.3.5 与传统吸收剂脱硫效果的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生物质资源合成烷氧基甲基呋喃醚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5-乙氧基甲基糠醛 |
1.1 5-羟甲基糠醛合成EMF |
1.2 卤甲基糠醛合成EMF |
1.3 果糖合成EMF |
1.4 葡萄糖合成EMF |
2 其它烷氧基甲基呋喃醚 |
2.1 5-甲氧基甲基糠醛 |
2.2 其他单烷氧基甲基呋喃醚 |
2.3 2,5-二烷氧基甲基呋喃 |
2.4 5,5’-氧基双亚甲基-2-糠醛 |
3 总结和展望 |
(9)环戊烷分离隔壁精馏塔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戊烷生产概述 |
1.2.1 C5 馏分的来源和生产方法 |
1.2.2 戊烷产品的应用 |
1.2.3 混合戊烷的分离工艺 |
1.2.4 戊烷分离的节能技术 |
1.3 隔壁精馏技术 |
1.3.1 隔壁精馏技术简介 |
1.3.2 隔壁精馏塔构造原理 |
1.3.3 隔壁精馏塔设计方法 |
1.3.4 隔壁精馏节能原理 |
1.3.5 隔壁精馏应用原则 |
1.4 隔壁精馏塔应用和进展 |
1.4.1 隔壁萃取精馏塔 |
1.4.2 隔壁共沸精馏塔 |
1.4.3 隔壁反应精馏塔 |
1.5 响应面优化 |
1.5.1 响应面法简介 |
1.5.2 模型原理 |
1.5.3 设计方法 |
1.5.4 模型评价 |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创新点 |
2 隔壁精馏塔(DWC)在预处理单元的设计与优化 |
2.1 常规戊烷分离工艺 |
2.1.1 戊烷分离流程简介 |
2.1.2 物性方法的选择 |
2.1.3 预处理单元模拟 |
2.2 隔壁精馏塔的模拟 |
2.2.1 隔壁精馏塔的模型设计 |
2.2.2 单变量优化 |
2.2.3 基于响应面法的工艺优化 |
2.2.4 优化结果 |
2.3 剖面分析 |
2.3.1 温度分布 |
2.3.2 组成分布 |
2.3.3 流率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3 隔壁萃取精馏塔(EDWC)在环戊烷提纯单元的设计与优化 |
3.1 萃取剂的选择 |
3.2 环戊烷提纯单元模拟 |
3.2.1 流程简介 |
3.2.2 萃取精馏模拟 |
3.3 隔壁萃取精馏塔的模拟 |
3.3.1 隔壁萃取精馏塔的模型设计 |
3.3.2 单变量优化 |
3.3.3 基于响应面法的工艺优化 |
3.3.4 优化结果 |
3.4 剖面分析 |
3.4.1 温度分布 |
3.4.2 组成分布 |
3.4.3 流率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4 环戊烷分离隔壁精馏流程的评价分析 |
4.1 分离流程的改造 |
4.2 经济评价 |
4.2.1 年度总费用计算模型 |
4.2.2 年度总费用对比 |
4.3 环境评价 |
4.3.1 CO_2排放量计算模型 |
4.3.2 CO_2排放量对比 |
4.4 有效能分析 |
4.4.1 有效能分析模型 |
4.4.2 计算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符号说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甲基1605等产品降低甲醇消耗(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代谢途径合成有机醇有机酸的研究进展[J]. 曹晨凯,李佳隆,张科春. 合成生物学, 2021(06)
- [2]京尼平苷调控小鼠糖脂代谢的机理研究[D]. 刘金鑫. 江南大学, 2021
- [3]角蛋白纤维的化学-酶法协同降解及其产物结构表征和性能分析[D]. 张楠. 江南大学, 2021
- [4]废旧纺织品清洁生产技术的脱色工艺研究综述[J]. 谢跃亭,丁坤,胡益杰,罗智红,邢善静.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21(04)
- [5]1,4-环己烷二甲醇型聚碳酸酯二元醇的合成与表征[J]. 刘静月,侯洪波,李贤勇,曾宪光,蒲泽军,钟家春.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6]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5)
- [7]焦炉煤气脱硫过程的催化水解和吸收特性研究[D]. 田相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8]生物质资源合成烷氧基甲基呋喃醚的研究进展[J]. 沈鸿波,李兴龙,傅尧.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21(04)
- [9]环戊烷分离隔壁精馏塔的设计与优化[D]. 彭珂.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改性HZSM-5催化甲醇/哈密褐煤热解组分耦合制轻质芳烃研究[D]. 于俊萍. 中国矿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