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上血管神经束的病程及其与上睑下垂手术的关系

眶上血管神经束的病程及其与上睑下垂手术的关系

一、眶上血管神经束的走行及其与上睑下垂整复术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朱紫薇[1](2019)在《痰湿体质和上睑臃肿的相关性及ROOF切除治疗上睑臃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以中医痰湿体质学说理论为指导,探索痰湿体质与上睑臃肿患者之间的相关性及相关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通过体质调养法指导上睑臃肿患者术后护理与康复,改善其易感体质,减少易感因素的影响,辅助上睑臃肿患者获得更加满意的美容手术矫治效果。2.探讨应用眼轮匝肌后脂肪(Retro-orbicularis oculus fat,ROOF)定向片切的方法矫治上睑臃肿的临床疗效。方法1.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方法,以网络平台问卷星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咨询的144名上睑臃肿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数据,分析痰湿体质和上睑臃肿之间的相关性和相关因素。2.手术矫治上睑臃肿患者共112例,收治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37岁,平均年龄23岁。术前按眶睑沟、眶外上区、眶睑沟下区3个区域标记上睑臃肿部位,指导术中ROOF切除和眶脂的处理。均采用ROOF定向片切的方法矫治上睑臃肿,采用眶隔瓣内固法完成重睑成形术,倒L法完成内眦赘皮矫正术,切口放置引流片,术后加压包扎。术后第七天拆线。结果1.144名上睑臃肿患者中,痰湿体质患者人数为102人(占70.8%),非痰湿体质患者为42人(占29.2%)。2.痰湿质与非痰湿质上睑臃肿患者在遗传倾向、性格倾向和运动习惯方面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3.痰湿质与非痰湿质上睑臃肿患者在臃肿程度分级和各组间BMI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上睑臃肿得以改善,手术效果满意。并发症统计:3例单侧上睑血肿,2例轻度角膜炎,2例上睑内侧凹陷,4例上睑中外侧轻微偶发性疼痛,4例线结脓肿,5例局部滑脱,1例单侧全部滑脱,3例上睑皱襞过窄,2例出现双上睑皱襞不对称。结论1.痰湿体质与上睑臃肿具有相关性,痰湿是上睑臃肿形成的易感因素之一,痰湿体质形成与遗传、性格、运动、饮食等多方面因素有关。2.ROOF定向片切结合眶隔后脂肪处理可有效改善上睑臃肿,患者满意率高,手术操作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术中解剖定位ROOF切除范围、眶隔膜完整保留及眶隔后脂肪的妥善处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葛艳娜[2](2017)在《综合治疗在恢复中老年眼周年轻化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眼周的年轻化手术正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所接受,以改善上睑松弛,眉下垂和下睑袋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手术方式也越发的成熟。近年来注射美容项目快速发展,A型肉毒毒素和注射用透明质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改善面部动静态皱纹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何将传统的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方法良好的结合起来,用于改善眼周衰老恢复眼周年轻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也处于探索阶段。目的探讨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改善眼周衰老的方法,将眼周衰老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制定眼周的整体修复与重建的治疗方案,恢复眼周年轻化。方法门诊手术病例46例,女性40例,男性6例,年龄3565岁,均存在不同程度眼周老化,依据上、下睑松弛老化及眉部松弛下垂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分别采取重睑线切口;眉上切口;下睑皮肤切口;下睑结膜切口四种手术方法。术中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切除松弛皮肤,膨出的眶隔脂肪及松弛下垂的眼轮匝肌等,将所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术后一周给予眼周A型肉毒毒素和透明质酸注射,肉毒毒素注射量依据具体情况为2036u,透明质酸注射量为12ml,另一组不给予非手术治疗。结果共46例患者,其中22例行重睑切口改善上睑松弛,4例行眉上切口改善眉下垂,14例行下睑皮肤切口改善下睑眼袋,6例行下睑结膜切口改善下睑眼袋,其中术后给予A型肉毒毒素和透明质酸注射的患者比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满意度更高,眼周皱纹明显较少,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眼周老化明显改善,获得较满意疗效。结论对于中老年眼周老化的治疗,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采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在尽量减少创伤的同时可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范浩[3](2016)在《汉族人眶脂肪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眶周衰老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眼袋是眶周衰老最直接的表现。许多研究认为眼袋的形成和眶脂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眼袋手术中,对于如何处置眶脂肪的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议。虽然人们对眶脂肪及各部分之间的相通性进行了一系列的解剖研究,但并没有统一的结论。在本课题中,我们通过不同的解剖方法对眶脂肪的分隔情况、不同部位相互交通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情况进行研究,为眶周年轻化手术的术式改进提供解剖依据。方法:1、影像学研究选择10名志愿者,其中男性6名,女性4名,平均年龄53.6岁。使用3.0T MRI对志愿者的双侧眶部进行薄层扫描(层厚0.7mm,层间距0.8mm),获得眶内容物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的图像。选择脂相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各部分眶脂肪分布情况以及相互关系。2、解剖学研究(1)逐层解剖:选用5对(共1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眼眶部标本,其中男性标本3对,女性标本2对。对眼眶标本进行逐层解剖,了解眼眶部从外到内的解剖层次,明确各部分眶脂肪的分布、上下眶隔脂肪交通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2)断层解剖:选用5对(共1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眼眶部标本,其中男性标本2对,女性标本3对。剥除骨性眶壁并保留眶骨膜,以3mm的厚度对眼眶标本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的断层解剖,观察不同断面上眶脂肪的分布及相互交通情况。(3)染料注射实验:选用5对(共10侧)新鲜的眼眶部标本,其中男性标本4对,女性标本1对。以浅层穿刺和滴注的方式分别向标本上下眶隔脂肪中注入不同颜色的染料,通过大体观察及连续断层解剖观察染料在眶脂肪中的渗透情况。3、组织学研究选用断层解剖的标本,将其进行脱水、包埋和切片,并进行HE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各部分眶脂肪的细微结构及分隔情况。结果:1、影像学研究通过冠状位的脂相图像观察发现高信号的周围性眶脂肪在腱膜前由于低信号的内外眦腱和泪腺等结构的存在,内外两侧不能相延续。在内眦腱止点后方,可以观察到上下周围性眶脂肪出现相互交通。眶壁、眼外肌和视神经之间的间隙中填充了等信号的脂肪组织,肌肉间隙未看到低信号的隔膜,周围性眶脂肪和中央性眶脂肪相互延续。从矢状位和水平位的图像中可以发现高信号的周围性眶脂肪沿着肌肉和骨膜之间的通道自腱膜前向后部延续并没有低信号的隔膜出现,周围性眶脂肪是相延续的整体。2、解剖学研究(1)逐层解剖:上睑眶隔脂肪由内侧团和中央团脂肪组成,它们之间的隔膜是由上斜肌肌鞘发出。下睑眶隔脂肪有内、中、外三团脂肪组成,它们之间分别由弓状扩张和下斜肌向前发出的隔膜分隔开。在后部,各团脂肪之间相互融合。由于内外眦腱与骨膜之间连接紧密,周围性眶脂肪在腱膜前的内外两侧不能相通。但在内眦腱止点的后方,可见一通道,使上下周围性眶脂肪相互延续。(2)断层解剖:对矢状位和水平位的断面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周围性眶脂肪从前到后延续,未见明确的隔膜存在。在冠状位的断面中,可以发现周围性眶脂肪在腱膜前的各脂肪团之间有隔膜将其分隔开来。周围性眶脂肪在两侧由于内外眦腱存在,并不能相延续,但在内眦腱附着点后方,有相互交通的通道存在。四条直肌之间未见没有明显的隔膜组织分隔中央性眶脂肪和周围性眶脂肪。(3)染料注射实验:发现注入上下周围性眶脂肪腱膜前部的染料不仅可以在各脂肪团之间渗透,还可以沿着脂肪间隙向后完全渗透周围性眶脂肪和中央性眶脂肪。同时,上下睑的染料都可以进入巩膜上间隙。3、组织学研究在组织学切片中,发现眶脂肪是以不同大小、形态的脂肪小叶所组成。每个脂肪小叶表面都有一层包膜,包膜与周围组织连接较紧密。上下周围性眶脂肪在腱膜前的各脂肪团之间都存在着隔膜组织。周围性眶脂肪沿着肌肉和骨膜之间从腱膜前向后延续,肌肉的周围存在筋膜组织,与骨膜之间有纤维连接,但不能形成完整的隔膜结构。由于致密的内外眦腱的存在,上下周围性眶脂肪在腱膜前不能相互延续。但内眦腱后脚和内直肌周围筋膜之间形成一条通道,周围性眶脂肪在此处相互延续。眼外肌周围的筋膜组织之间有广泛的纤维连接,但相互之间并不能形成完整的隔膜结构,所以周围性眶脂肪和中央性眶脂肪相互延续。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认为眶脂肪由周围性眶脂肪和中央性眶脂肪组成,而周围性眶脂肪根据分布的位置不同,又分为腱膜前部和腱膜后部。周围性眶脂肪腱膜前部各脂肪团之间有隔膜组织存在,相互之间并不相通;但在腱膜后部各团脂肪相互融合。上下周围性眶脂肪腱膜前部在内外眦腱附着处无明确的交通,但在内眦腱止点后出现相互交通。肌肉周围存在着筋膜组织,其与脂肪小叶和骨膜之间有广泛的纤维连接,维持着眼球和肌肉的相对位置。周围性眶脂肪腱膜前部通过肌肉与骨膜之间的通道自前向后延伸,并没有发现完整的隔膜,周围性眶脂肪是一个延续的整体。四条直肌的筋膜组织之间有纤维连接,但并不能形成完整的隔膜,周围性眶脂肪腱膜后部和中央性眶脂肪通过肌肉间隙相延续。

李丹[4](2014)在《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眶距增宽症是指两眼眶之间骨性距离过度增宽的一类疾病,有许多病因可引起眶距过宽的临床症状,亦可见于各种先天性综合征,如0-14型颅面裂以及、Apert综合症和Crouzon综合症等。患者大多为先天性畸形,可伴发颅面器官的缺损或位置异常,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畸形有可能伴发大脑发育迟缓或脑组织受损,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眶距增宽症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而其中以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术最为经典且有效,它是由法国整形医师Paul Tessier于1968年首创,经颅内和颅外联合径路做眼眶四周的完全截骨术,游离移动和拼接重建松动的眼眶骨架,去除眼眶之间多余的骨组织以缩小骨性眶间距离。随着颅面外科的发展,该手术在手术方法、材料学及计算机三维辅助手术系统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对经典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进行了很多改进与补充。但因为手术过程复杂,需多科配合,安全性较差,可能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如:术中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很多整形科医生对其望而生畏。为什么我们会惧怕该类手术呢?对眼眶骨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不够透彻了解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令我们认识到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眼眶及其周围应用解剖学研究,分析眶距增宽症矫正术术中、术后并发症产生原因及对策,为更好地开展眶距增宽矫正术并减少其并发症提供相关理论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良好效果的同时,而不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本课题主要探讨与眶距增宽矫正术相关的眶区解剖,用局部解剖、断层解剖的方法观察、测量,探讨一个眼眶截骨术的安全截骨线区域,在其安全范围内,以最小的创伤、最小的并发症,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并将该技术改进应用于临床眶距增宽症病例的手术,术后进行临床随访,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第一部分眼眶骨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学研究目的眶距增宽矫正术是颅面外科较为经典的手术之一,手术过程复杂,主要是通过改变眼眶内部骨性结构的位置,同时处理眼眶软组织,以改善患者面部畸形。但眼眶内结构细小复杂且数量众多,互相之间的位置关系对其功能影响较大,在进行该手术时安全性较差,可能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为了避免术中损伤眼眶骨及其周围组织,我们需要对眼眶相关解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题主要针对眶周截骨术相关方面对尸体标本的眼眶进行大体解剖、断层解剖、组织学观察及相关测量,为国人眼眶骨组织测量补充数据资料,为安全进行眶周截骨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依据基础。材料和方法选取13例26侧成人干颅骨标本(性别不详),行常规观察测量各骨结构的位置比邻关系;10例20侧(其中男6例12侧、女4例8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8例16侧行常规局部解剖,其余2例行断层解剖。主要观察眼眶形态结构、测量与眶周截骨术相关的解剖项目、眼眶骨与周围器官的比邻关系、眼眶骨与内眦韧带的关系、眶内软组织及周围窦腔和眼眶的关系。最后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个测量项目的参考值范围。结果1.骨性眼眶的测量测量眶宽平均为40.44mm,眶高平均为34.21mm,内眶距平均为20.41mm,外眶距平均为95.29mm,眶深测得平均为41.73mm。眶上孔下距平均为2.86mm,眶下孔上距平均为8.01mm,眶上裂前距平均为35.26mm,眶下裂前距平均为15.72mm,视神经前距平均为36.85mm,筛前孔前距平均为16.82mm,筛后孔前距平均为20.46mm。2.眶壁解剖结构眶口略呈四边形,向前、下、外倾斜,由眶缘围成,眶缘可分为上、下、内侧、外侧四缘。眼眶骨为两个四棱锥状骨性深腔,由七块不规则骨组成:额骨、颧骨、蝶骨、筛骨、泪骨、腭骨、上颌骨。眶顶壁由额骨的眶板及蝶骨小翼构成,厚薄不均,除蝶骨小翼部分稍厚以外,其余均薄而脆弱,半透明,脑回压迹处可菲薄,甚至一部分可以被吸收。眶上壁在后部较平坦,前部则明显凹陷,凹陷最显着处与眼球的赤道部相当。眶上缘内1/3和外2/3交界处为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上壁前外侧为泪腺窝,后内侧为一椭圆形的视神经管。眶上壁前部内上方邻额窦,上方为颅前窝。眶内壁从前向后依次由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纸板、蝶骨体(仅有一小部分)四块骨从前向后连接。前部为泪囊窝,向下借鼻泪管与鼻腔相通。筛骨纸板构成眶内壁的大部分,是眶壁中最薄的部分,易骨折破碎。筛骨纸板与额骨眶板交界处有筛前孔和筛后孔。眶腔借此菲薄的筛骨眶板与筛窦相邻。前中部有Dacryon点,内侧壁后部中份有矢状位的额筛缝,最后部为视神经孔,它们基本在一水平位上。眶下壁由上颌骨眶面、颧骨眶面和腭骨眶突构成,其中以上颌骨的面积最大,颧骨构成其前外侧部,腭骨在上颌骨之后只占一小区,三块骨间的骨缝常难以辩认。在眶下壁眶下裂处可见眶下沟,向前形成眶下管,开口于眶下孔。眶下壁为上颌窦的顶部,与上颌窦关系密切。眶外壁后2/3由蝶骨大翼的眶面构成,前1/3由颧骨眶面构成,较坚固,不与鼻旁窦相邻。颧骨眶面的小突起为眶外侧结节,外直肌节制韧带、眼球悬韧带、上睑提肌腱膜及睑外侧韧带附着于此。3.眶壁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和裂,容纳一些重要的组织结构,提供血管、神经的通道。眶上孔位于眶上缘内1/3和外2/3交界处,可为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内为眶上神经血管束。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下方内1/3与外2/3交界,眶下血管神经出于此孔。眶上裂位于眶上壁与外侧壁之间,蝶骨大小翼间的裂隙,是眶外壁及顶壁之间的分界,内段有多条颅神经、动静脉通过,是眼眶与颅中窝最大的交通要道。眶下裂位于眶外壁与下壁之间,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颧神经、眶下动脉、翼腭神经节的眶支以及眼下静脉和翼静脉丛的交通支经过此处。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两个根构成,沟通眶尖与颅中窝,内容视神经。筛前孔和筛后孔位于眶顶和眶内壁间的额筛缝或缝附近的额骨内,内有鼻神经及筛前动脉通过;筛后管自筛后孔向内至筛窦,有筛后神经、血管通过。结论经过测量,眶外缘截骨在眶壁内沿着眶缘从眶上壁和眶外侧壁向后剥离可以达35mm,从眶下壁向后剥离最多可达15mm,而眶内侧壁有泪囊和鼻泪管的存在,需要在两者后进行骨膜下剥离,向后剥离深至筛前孔,深度约在Dacryon点后18.8mm。故在做眶骨膜剥离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血管神经束,注意在该区域有所缓冲,避免术后因神经受压、断裂而出现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眶壁截骨线可根据上述剥离的深度及临床需要适当调整,结合经典的眶周截骨术,我们设计出安全的截骨线:眶上、内、外侧壁的截骨线约在距离眶缘25-30mm处,眶下壁截骨线则在距离眶缘15mm左右。建议在上述安全范围内,充分保护眶内神经血管的前提下,尽可能从眶壁深部作截骨,更好的达到眼眶充分内移的效果。第二部分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治疗复习眶距增宽症的诊断和分类标准,探讨何时才是该手术最佳的手术时机,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给与相应的治疗手段,并讨论各种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提出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为安全开展眶距增宽矫正术理提供合理的参考信息。第三部分颅内外联合径路眶距增宽矫正术的临床应用临床资料本组共10例患者,均为重度眶距增宽症,IOD为3.9~4.4cm,其中2例伴有眼眶水平轴倾斜。行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术。其中正中截骨切除7例,旁正中截骨切除3例,截骨宽度2.0~3.4cm;鼻部多余皮肤切除6例,鼻尖采用肋软骨修复3例,局部切除骨回植隆鼻3例,术中假体隆鼻1例,鼻额成形2例;术前行两侧颞部软组织扩张2例。方法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术:经口气管插管内全麻。横颅冠状切口,如事先放置扩张器应同时取出两颞部的软组织扩张器。行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游离截骨,眶距增宽矫正术。以筛骨中线为中线行眶间正中截骨,截除包括额骨鼻突、鼻骨及部分软骨在内过宽的骨质。常规眶周截骨,彻底游离的框架只有鼻泪管与眶内容物相连。眼眶向中间靠拢,眶内容物无受压,无明显限制眼眶向内侧移的张力,钢丝固定,并行内眦韧带重建固定。最后修整鼻裂、发际线过低等合并畸形。结果10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不可逆副损伤。3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均自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侧鼻泪管堵塞,予眼科行鼻泪管再通术后恢复良好。2例患儿原本斜视症状有所改善。本组10例患者术后内眶距缩小2.0~3.4cm(头颅CT),外眦距离缩小1.7-2.8cm。10例患者均同时矫正合并畸形,所有患者面部外观得到明显改善,4例患者行二期、三期手术修复鼻、眼外形,如隆鼻术、内眦开大术、重睑成形术等。术后随访1-7年无其他异常。结论应用此方法进行眶距增宽矫正,手术效果确切,可明显缩短过宽的眶间距,术中还对合并畸形进行适当调整,是一种经典而实用的手术方式。然而,每种手术入路方式都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每位患者都因病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手术要求,我们在手术前要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姜兴超[5](2013)在《额肌瓣的相关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眶上神经血管束、面神经颞支的直径、行程、走行层次及临床上利用额肌瓣悬吊治疗上睑下垂的方式、方法、效果、注意事项等。以此来验证临床上常见的以眉中三分之一为标志作为切口的安全性,且通过对比试验,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中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为临床更合理地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解剖清理20具(共40例)尸体标本,年龄不详。其中男性10具,女性10具,额部完好无缺损。暴露研究区域,并对眶上神经血管束和面神经颞支走行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并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临床资料:采集从2010年7月到2012年10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中、重度上睑下垂患者男28例,女12例,行额肌瓣悬吊矫正上睑下垂手术,统计术后治愈情况及并发症。结果:1.眉毛的长度,眉毛严格三等分以后以靠近正中线的为起始点A、两个等分点B、C,以及终点D分别距离正中线的直线距离男女分别为A点10.06±2.08mm和9.58±2.16mm,B点32.36±5.88mm和30.42±6.24mm,C点57.28±8.50mm和55.76±8.64mm,D点80.22±12.72mm和76.46±11.36mm,眉毛的总长度为68.26±10.52mm和60.84±11.66mm。2.左侧额肌的内侧缘长度的平均值为65.78±0.85mm,右侧内侧缘长度的平均值分别为65.49±0.88mm,左侧外侧缘长度的平均值为70.48±0.95mm,右侧外侧缘长度的平均值为70.55±0.94mm,左侧前端宽度的平均值为56.14±0.75mm,右侧前端宽度的平均值为55.93±0.74mm,左侧后端的宽度平均值为61.09±0.82mm,右侧后端的宽度平均值为60.40±0.83mm,左侧中份厚度平均值为1.43±0.06mm,右侧中份厚度平均值为1.46±0.06mm。3.眶上神经在出眶上孔以后并不是完全垂直向上走行的,而是以一定角度由内下向外上走行,主干走行在额肌筋膜的深面及帽状腱膜下隙中,眶上神经本干出眶上孔直径为1.44±0.3mm,入肌点至眶上孔直线距离40.3±9.0mm,入肌点至眶上孔垂直距离33.7±8.5mm,入肌点至眶上孔水平距离30.5±8.6mm,本干与眶上孔切线的夹角52.7±7.4度;眶上动脉本干与眶上神经伴行出眶上孔。4.眶上动脉为眼动脉的分支,与眶上神经同出眶上孔,其主干倾斜一定角度行向外上方,大约在额部中点的水平穿过额肌及帽状腱膜的后鞘。眶上动脉在眶上缘水平线和额部中点水平线上距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2.5±4.1mm和33.3±5.9mm。5.面神经颞支进入额肌点的最低点和最高点距离眶上缘的上方分别为7.6±1.5mm和26.4±3.0mm,而它们距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50.0±1.9mm和51.3±2.1mm。结论:1.眉毛的长度与我们选定的眉毛严格三等分的中央部分有一定的差异性,即眉毛稍长的个体,切口可稍微偏向内一点;2.眉中三分之一的部分很少有神经的主干进入,因此该区域剥离额肌是比较安全的。

王飏[6](2010)在《眶周及内外眦韧带的应用解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眼作为五官之首,对于一个人的容貌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人类起源和人种学看,国人绝大部分都属于蒙古人种。蒙古人种拥有特殊的眼睑外貌,主要表现为单睑、内眦赘皮、饱满上睑和小睑裂。这种独特的眼睑外貌及中国文化的传承形成了关于眼及眼睑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在中国传统审美观中,人们较关注眼的曲线及眼与面部的整体比例,从而有三停五眼、单凤眼等提法,前者体现了眼与面部整体的比例,后者则体现了眼的曲线。因为在蒙古人种中普遍存在内眦赘皮及单睑,所以在传统的东方审美观中轻度内眦赘皮及单睑被认为是传统的内秀的东方美。尽管传统的西方审美观中也十分注重眼与面部的比例关系,但是由于内眦赘皮及单睑在高加索人种中较少遇见,所以传统的西方审美观并不认为内眦赘皮和单睑是美得表现。这种由于人种、文化背景造成的不同的审美观,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及审美观的相互融入,逐渐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表现为以原有文化为底蕴,交融其他文化背景,具有全球化的表现,较传统审美观而言有继承但更有改变。现在的中国社会普遍认为较宽的眼裂及流畅的重睑曲线是美的象征,而蒙古人种特有的上睑形态易产生没有精神、疲惫的外貌感觉,即单睑、饱满的上睑及内眦赘皮渐渐不符合现代的审美观点。蒙古人种的上睑一般比高加索人种的上睑要饱满,而且较多表现为单睑。由于这种饱满的上睑,使得眼部表现缺乏变化,立体及层次不分明,因而给人呆滞疲惫无神的感官印象。为改变这种过于饱满的上睑,很多人选择重睑手术并去除上睑眶隔脂肪予以改善,但术后仍有部分求美者并不满意。Y.Tanaka等提出蒙古人种过于饱满的上睑并不是由于脂肪过多引起,而是由于提上睑肌腱膜前脂肪低位造成,并提出上睑眶隔脂肪限制韧带的概念。我们通过对上睑的解剖研究,探寻国人产生饱满上睑的生理机制,并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依据。内眦赘皮在蒙古人种中有着较高发生率,可达50%-70%,因而我国有较多寻求改善内眦赘皮的求美者,现行针对内眦赘皮的手术方式有许多种。但由于蒙古人种的特点,使内眦赘皮矫正术并发症时有发生。其并发症主要为手术切口瘢痕和术后效果易发生反弹,长期手术效果难以维持。并发症的产生限制了内眦赘皮矫正术的开展,而较多的手术方式正式对如何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产生。我们通过对内眦部的解剖研究及组织学观察,阐述内眦韧带在内眦赘皮产生中的作用,对降低内眦赘皮手术术后并发症及针对内眦韧带的合理处置提供解剖依据。年轻美丽外眦应表现为:外眦角高于内眦角,内外眦连线与水平夹角一般为10度左右,这种内外眦关系表现出年轻、妩媚。随着机体老化,外眦角逐渐下降,这是低垂的外眦角给人老态、奸诈等不好的感官印象,并且伴随外眦的下降会出现下睑内翻、外翻、睑球分离及溢泪等情况。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外眦角下降至内眦角水平或低于内眦角是一种衰老的表现,以往仅仅通过睑袋矫正老龄化下睑的情况已逐渐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现在除了对下睑局部的调整外,人们更加关注眼内外眦的平衡,所以通过调整外眦韧带来改善上述情况的诉求逐渐增加。尽管国外相关解剖较多,研究较深,但是由于其解剖和研究多基于高加索人种。而国内关于外眦部特别是外眦韧带的解剖较少,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外眦部特别是外眦韧带的解剖描述及组织学观察,为临床提供解剖依据。目的通过对眼周解剖特别是内外眦韧带的解剖观察、测量及组织学研究,阐明内外眦区解剖层次、韧带走行、韧带与眶周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及组织学特点,阐述眼周解剖结构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探寻饱满上睑和内眦赘皮矫正术并发症发生的解剖原因,及改善饱满上睑和降低眦赘皮矫正术并发症发生的手术方式,并为外眦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1眼周解剖选取9具尸体标本(男6例,女3例),共18侧,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了解眼部解剖结构位置及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应用。2.1.内眦区解剖观察选取9具尸体标本(男6例,女3例),共18侧,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观察各解剖层次的解剖结构、内眦韧带分支及走行、内眦韧带与眶周肌肉的毗邻关系、内眦韧带与泪囊鼻泪管的毗邻关系、内眦韧带与眶周血管的毗邻关系、内眦韧带与眶周神经的毗邻关系。2.2.内眦区解剖测量采用上述标本,分别测量内眦韧带各个分支的长度,内眦韧带起点至眶缘距离、至降眉肌的距离、至皱眉肌的距离、至提上唇鼻翼肌的距离、至眶上神经的距离;各个分支止点之间距离,各个止点至眶缘距离、至降眉肌的距离、至皱眉肌的距离、至提上唇鼻翼肌的距离、至眶上神经的距离。2.3.组织学观察对测量后标本进行V.G染色,观察韧带纤维构成及组织层次3.1.外眦区解剖观察选取9具尸体标本(男6例,女3例),共18侧,进行大体解剖和显微解剖,观察外眦韧带分支及走行、外眦韧带与lockwood韧带毗邻关系、与眶隔脂肪毗邻关系、与外直肌毗邻关系、与泪腺的毗邻关系3.2.外眦区解剖测量采用上述标本,分别测量外眦韧带各个分支的长度与宽度,外眦韧带起点至眶缘的距离、外眦韧带至泪腺的距离。3.3.组织学观察对测量后标本进行染色,观察韧带纤维构成及组织层次。结果1.1内眦韧带前支长度为8.33mm±0.9mm,内眦韧带上支长度为6.41mm±1.09mm,内眦韧带后支长度为8.77mm±0.81mm,内眦韧带起点到上眶缘距离为21.06mm±2.82mm,到下眶缘距离为15.96mm±2.34mm,内眦韧带起点到降眉间肌的水平距离7.44mm±0.75mm,到滑车上神经血管束距离21.22mm±1.75mm,到内眦动静脉的距离9.33mm±1.15mm,内眦韧带前支止点到上支止点的距离12.85mm±1.33mm,内眦韧带前支止点到后支止点距离5.43mm±0.71mm,内眦韧带前支止点至上眶缘距离20.81mm±2.61mm,至下眶缘距离17.75mm±2.12mm,至降眉肌距离0.52mm±0.06mm,至滑车上神经血管束距离23.52mm±1.54mm,至内眦动静脉的距离0.79mm±0.14mm。1.2内眦韧带前支是致密的胶原纤维构成,其与皮肤之间有明显的、疏松的纤维连接。2.1.外眦韧带浅支长度9.83mm±0.55mm,外眦韧带深支长度12.89mm±1.09mm,外眦韧带深支宽度3.82mm±0.41mm,外眦韧带起点至上眶缘距离19.95mm±3.81mm,至下眶缘距离17.47mm±2.24mm,Whitnall结节至外侧眶缘距离为1.95mm±0.12mm,Whitnall结节至泪腺隐窝距离7.07mm±0.69mm。2.2.外眦韧带浅支纤维较粗,排列疏松;外眦韧带深支纤维较细,排列紧密。结论1.可以将眼及眼周解剖分为3个解剖层面,皮肤及皮下组织层,表情肌层,眶隔及眶内容物层,3个层次彼此间连接不紧密,无重要结构,是良好的手术平面。2.眼周整形美容手术重点是对解剖结构的生理复位3.错构的眼轮匝肌和内眦韧带前支纤维牵拉是内眦赘皮产生的主要原因。4.矫正内眦赘皮应在明确病人所属内眦赘皮形态、程度的基础上,选择尽可能避免产生内眦部明显瘢痕并能取得明确手术效果的手术方式。5.通过折叠内眦韧带前支降低内眦部皮肤张力,使内眦赘皮矫正术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6.外眦韧带分深浅2支,深支是外眦部悬吊的主要结构。7.外眦韧带浅支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夹有少量弹性纤维,纤维排列疏松,其中含有较多非胶原类结缔组织;外眦韧带深支主要有胶原纤维构成,可见弹性纤维分布于韧带周边,纤维排列紧密,非胶原类结缔组织含量很少。8.外眦部老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外眦韧带松弛导致眼睑悬吊的失衡。通过悬吊或者折叠外眦韧带深支可以有效的解决外眦部老化带来的并发症。

靳海涛[7](2009)在《眶区松弛的年轻化手术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一种适合中老年眶区松弛的整形方法,将眶区松弛视为一个整体,通过眶区整体年轻化手术方案从解剖学意义上修复重建年轻化的眶区特征。方法:依据眼、眉松弛程度及眉睑高度,选择眉下切口、睑袋切口,分别切除多余皮肤、多余脂肪、松弛下垂的眼轮匝肌,一次性完成眶区松弛的矫正。结果:26例眶区松弛患者,均实施上下睑区年轻化手术,一次性同时矫正了上睑皮肤松弛、习惯性眉抬高、下睑皮肤肌肉松弛、眶隔脂肪疝出等多个眶区老化表现,同时眶睑沟重新显现或加深,保持原有的重睑线,静态时鱼尾纹得到改善。术后随访2-12个月,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中老年以眶区松弛为重点,又不想进行面部除皱术者,此手术方式可一次性最大限度地改善松弛下垂的眶区软组织,并且此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易接受、效果佳。

张安利,黄泽春,梁志为,谭章梅,余涵[8](2009)在《改良式宽大额肌瓣悬吊治疗上睑下垂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应用保留眶上神经血管束的宽大额肌瓣悬吊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设计额肌瓣时,将传统额肌筋膜瓣的内侧纵切口由眶上神经血管束的外侧改为内侧,并且内侧纵切口长于外侧,使瓣的宽度与睑板水平宽度相等。结果:应用该方法治疗18例21侧重度上睑下垂,其中12例术后随访3~12月,除1例双侧上睑下垂术后左右重睑弧度不对称外,余11例术后效果满意,睑缘外形匀称,无复发和并发症。结论:宽大额肌瓣,血供非富,悬吊睑板力点分布均匀、牢固,符合生理和解剖结构的要求;术后提睑活动可靠,上睑闭合良好,睑缘和重睑线弧度及外观满意。适用于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治疗。

李学雷[9](2007)在《面部整复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颜面部软组织层次结构的应用解剖目的观测颜面部软组织层次结构的形态学特点,进一步深入阐明颜面部软组织层次结构特点,为面部整复术及相关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材料和方法选用8例(16侧)经动脉灌注的头部防腐固定标本,4例(8侧)新鲜头部标本。所有标本皮肤、软组织无破溃及损伤。额部、中面部解剖观察从颅项沿冠状面向耳前、颈部做切口;颞部从颅顶正中线做切口由浅入深逐层解剖,结合手术显微镜观测额部、中面部和颞部等区域的层次、结构及形态学特点。结果1.面中部软组织由浅入深为皮肤、皮下脂肪、SMAS-浅层表情肌、SMAS下脂肪组织、腮腺咬肌筋膜、深层表情肌。①SMAS位于皮下脂肪与腮腺咬肌筋膜之间,是中面部的独立组织层,由肌纤维和筋膜构成。直接延续于颈阔肌,下部主要为筋膜包裹的肌纤维,上部为薄弱的筋膜。SMAS向前延伸与降口角肌纤维融合,向前上方连于颧大肌外缘,向上与颞浅筋膜相延续。②SMAS深面有脂肪组织贴于腮腺咬肌表面,在颧弓附近相对较丰富并向上延伸至颞部。③腮腺咬肌筋膜延续于颈深筋膜浅层,包裹腮腺覆盖咬肌,向前延伸为面深筋膜;在腮腺表面较薄,在咬肌表面较厚。④表情肌被面深筋膜分隔为浅、深两层。浅层包括颧大肌、上唇的提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等;深层有提口角肌、颊肌和颏肌。⑤颧弓韧带、咬肌皮肤韧带、下颌骨韧带、下颌角韧带等支持韧带将皮肤与深部组织固定。⑥面神经出腮腺后走行在咬肌筋膜-面深筋膜中,在表情肌间隙内向浅、深面分支。除面神经外,腮腺导管、面横动脉、面动脉等也在腮腺咬肌筋膜-面深筋膜内走行。2.额部的软组织由浅入深有皮肤、皮下脂肪、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骨膜。额部皮肤、皮下脂肪及额肌紧密结合,额肌与颞浅筋膜相延续,额、颞部的疏松组织对应地连续,额骨骨膜与颞深筋膜相延续。面神经从额肌外缘的深面入肌。3.颞部软组织由浅入深为皮肤、皮下脂肪、颞浅筋膜、疏松组织、颞深筋膜浅层、颞浅脂肪垫、颞深筋膜深层、颞深脂肪垫、颞肌和骨膜。①颞浅筋膜与皮肤、皮下脂肪紧密结合在一起,与面部的SMAS相延续。颞浅筋膜深面有一层疏松组织,分隔颞浅筋膜与颞深筋膜,颧弓附近的疏松组织含少量脂肪组织并与SMAS下脂肪组织相延续,面神经颞支在疏松组织中紧贴颞浅筋膜走行。②颞深筋膜紧贴在颞肌表面,在眉弓上约1cm水平分为两层分别止于颧弓上缘的内、外面,两层之间包裹着颞浅脂肪垫,其中有颞中静脉、颞中动脉和颧颞神经穿行。③颞深筋膜深面有颊脂体颞突分布。④颧弓表面薄弱的颞浅筋膜与疏松组织及骨膜紧密结合在一起,面神经颞支在其中经过。4.颈部、面中部、颞部和额部的软组织相互延续,即颈阔肌与SMAS-浅层表情肌、颞浅筋膜及额肌相延续,颈深筋膜浅层与腮腺咬肌筋膜、颞深筋膜及额骨骨膜相延续,颈阔肌与颈深筋膜浅层间的脂肪组织对应于SMAS下脂肪组织和颞、额部的疏松组织。结论1.SMAS是面中部的独立组织层,存在于皮下脂肪组织层与腮腺咬肌筋膜之间。SMAS直接延续于颈阔肌,向前连于颧大肌外缘,向上经颧弓表面与颞浅筋膜相延续并与额肌、眼轮匝肌相连。表情肌表面及鼻唇沟区无SMAS分布。2.SMAS是面中部的标志层次,面神经包绕在SMAS深面的腮腺咬肌筋膜中,两层之间的脂肪组织是潜在的解剖分离平面。但SMAS下的分离向前只能到达颧大肌外缘。SMAS膜性部分较薄弱,游离SMAS瓣较难保证其完整性。3.在行SMAS下广泛剥离除皱术时,面部SMAS与腮腺咬肌筋膜之间的脂肪组织层是安全的解剖平面,在腮腺表面可以锐性剥离,在腮腺以前的咬肌表面通过仔细的钝性分离可不伤及腮腺咬肌筋膜中走行的面神经。由于SMAS向前连于颧大肌外缘,SMAS深面的分离只能到达颧大肌外缘。4.支持韧带是包含有脂肪组织的纤维组织束或纤维样结构,分布在颜面部特定区域的解剖层次之间,具有固定颜面组织和维持解剖形态的纤维结构。韧带是颜面分离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5.额肌肌纤维及其腱膜与眼轮匝肌眶部在眉区直接相连,且这种连接非常牢固。额肌深部肌筋膜与骨膜之间有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眼轮匝肌深部肌筋膜与眶隔筋膜间也有一层疏松组织,因此额肌及眼轮匝肌能够上下滑动,额肌收缩能够通过连接引起眼轮匝肌收缩。如果将眼轮匝肌固定在睑板前方,额肌收缩能够起到提上睑的功能。6.在颧弓表面,薄弱的颞浅筋膜与深面的疏松组织及骨膜紧密结合在一起。面神经颞支在疏松组织中越过颧弓,贴于颞浅筋膜深面向上方走行。在颞区的上部,颞浅筋膜与皮肤及皮下脂肪紧密结合,不易分离,深面与颞深筋膜经疏松组织易钝性分离,且面神经颞支总是携带在颞浅筋膜的底面被一并掀起,因此紧贴颞深筋膜浅面是自然而安全的分离平面。第二章面部血供的应用解剖目的观测面部血管的来源、起始处管径、行程、吻合和分布特征等形态学特点,进一步深入探讨面部血管的分布类型、皮瓣设计原理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选用12例防腐固定处理的成人尸体头面部标本,4例成人新鲜尸体头面部标本。所有标本皮肤、软组织无破溃及损伤。1.巨微解剖: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按层次由浅入深进行解剖,观察面部动脉的来源、分支及分布。2.血管铸型:3例成人新鲜尸体头面部标本,暴露其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加压注入红色过氯乙烯填充剂,经腐蚀后制成头面部的血管铸型标本。3.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新鲜女尸,从股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造影剂。灌注后24小时行CT扫描,首先行全身扫描,然后再取下头面部软组织在X线下拍摄X线片,并进行CT扫描。获取CT扫描图像资料后,用CT自带软件及Mimics软件进行血管的三维重建。结果1.面动脉及其分支面动脉在下颌骨下缘和咬肌前缘交界处由颈部转入面部,迂曲上行经口角外侧,再沿鼻唇沟附近向上达鼻翼外侧。其起始处外径为2.3±0.4mm,口角平面外径为1.8±0.4 mm,鼻翼下缘外径为1.4±0.3 mm。面动脉在面部的分支有前、后两组。前组分支有:①颏下动脉:其起点外径为0.9±0.2mm,出现率为43.8%。②下唇动脉:起点外径为1.2±0.4mm,出现率为87.5%。③上唇动脉:起点外径为1.3±0.3mm,出现率为93.8%。④与眶下动脉的吻合支:起点外径为0.6±0.2mm,出现率为46.9%。⑤鼻翼下缘动脉:起点外径为1.0±0.3mm,出现率为87.5%。⑥鼻翼动脉:起点外径为0.8±0.2mm,出现率为93.8%。⑦鼻外侧动脉:起点外径为0.8±0.2mm,出现率为84.4%。⑧内眦动脉:起点外径为0.5±0.1 mm,出现率为28.1%。后组分支有:①咬肌部支:起点外径为1.0±0.1mm,出现率为25%。②颊支:起点外径为0.7±0.2mm,出现率为90.1%。③颧支:起点外径为0.7±0.2mm,出现率为43.8%。2.颞浅动脉及其分支①面横动脉:起点外径为1.7±0.5mm,出现率为100%。②颧眶动脉:起点外径为0.8±0.2mm,出现率为50%。3.眼动脉及其分支①滑车上动脉:出眶处外径为1.3±0.3mm,出现率为100%。②眶上动脉:出眶处动脉外径为1.2±0.2mm,出现率为100%。③鼻背动脉:起点外径为0.7±0.2mm,出现率为56.2%。④眶下动脉:出眶处动脉外径为1.2±0.2mm,出现率为100%。结论面部动脉来自三大主干:面动脉、颞浅动脉和眼动脉。这些动脉分支相互吻合成网。面部的血管分布区域可以分为四个区:一区为眼眶下缘水平线以上的区域;二区为眶下缘水平连线与经鼻小柱下缘水平线之间的区域;三区为经鼻小柱下缘水平线与口角连线之间的区域;四区为口角连线与下颌骨下缘之间的区域。一区包含来自眼动脉的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及鼻背动脉,来自颞浅动脉的颧眶动脉;二区包含来自眼动脉的眶下动脉,来自面动脉的鼻外侧动脉、鼻翼动脉,及来自颞浅动脉的面横动脉;三区包含来自面动脉的上唇动脉及鼻中隔动脉;四区包含来自面动脉的下唇动脉及颏下动脉。以面动脉为蒂的鼻唇沟瓣,要在鼻翼下缘外侧1.5cm以外作切口,以避免切断弯曲的面动脉,该部供区切口缝合后瘢痕较隐蔽。唇动脉弓主要由两侧上唇和下唇动脉吻接而成,上下唇动脉弓较恒定存在,但又有不同类型,在制作蒂在外侧以唇动脉为血供的唇组织瓣时,应注意其血管来源,使转移的唇瓣有良好的血供。在设计眶下血管皮瓣时,不需解剖出眶下血管神经束,只要带上宽约1.0cm,厚约0.5cm的皮下组织,就可保证皮瓣的血供。眶下血管分支与眶下神经伴行,所以皮瓣存在感觉。滑车上动脉在两侧眶上缘出眶后向外上方走行,在两侧滑车上动脉间有一高约6cm的等腰三角形区域,在此区域无大血管走行,血管分支细小,也无重大吻合支,为血管稀疏区。所以临床上最好不要选用额正中皮瓣,即使要用,应增加蒂部宽度和皮瓣长度,以确保可靠血运,或将皮瓣蒂部设计在滑车上血管走行方向上而皮瓣本身设计在额正中,或改用旁正中皮瓣。第三章面神经干的显微解剖研究目的观测面神经干的显微解剖,为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材料与方法解剖9例18侧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头,分别利用二腹肌后腹作为标志,在肌肉内侧寻找面神经干;在腮腺上作切口分离,寻找面神经干;以茎突作为标志追踪至颈乳孔,于茎乳孔处寻找面神经干的3种不同方法暴露面神经干,观测面神经干长度、深度、直径、分支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面神经均由茎乳孔出颅。茎乳孔处面神经干直径为2.57±0.60mm,距皮肤的距离为22.62±2.88mm,面神经干长度为15.71±1.97mm,面神经干分叉至乳突尖的距离为18.20±4.41mm,分叉至下颌角的距离为39.91±8.38mm。乳突尖端至茎乳孔的距离为17.91±2.68mm,面神经干分叉前的主要分支有耳后神经、二腹肌神经和茎突舌骨肌神经。结论以茎突作为标志追踪至茎乳孔,在茎乳孔处寻找面神经干的方法安全可靠,面神经-部分舌下神经吻合是可行的。第四章大网膜在面部整复术中的应用解剖目的观测大网膜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主要血管,了解大网膜的大小形态及血管分布情况,探讨大网膜的设计剪裁,为临床手术取得良好的效果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12例防腐固定处理的成人尸体,3例成人新鲜尸体。所有标本腹部均无畸形、外伤及肿瘤。1.巨微解剖:观测大网膜的形态、大小、位置,解剖大网膜的血管进行测量和拍照。2.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新鲜女尸,从股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造影剂。灌注后24小时行CT扫描。首先行全身扫描,然后再取出胃、横结肠、脾及大网膜在X线下拍摄X线片,并进行CT扫描。获取CT扫描图像资料后,用CT自带软件及Mimics软件进行血管的三维重建。结果大网膜的长度为24.7±6.9cm,宽度为28.3±2.8cm,分为薄、中、厚三型,薄型占33.3%,中型占46.7%,厚型占20%。大网膜的血液供应丰富,它的动脉主要来自胃网膜左、右动脉吻合形成的胃网膜动脉弓。大网膜的主要动脉一般有4条:①大网膜右动脉由胃网膜动脉弓右侧分发出向下,分布于大网膜右侧份,起始处外径为1.0±0.4mm。②大网膜中动脉由胃网膜动脉弓中份发出向下,分布于大网膜中份,起始处外径为0.7±0.3mm。③大网膜左动脉由胃网膜动脉弓左侧发出向下,分布于大网膜左侧份,起始处外径为1.2±0.4mm。④大网膜副动脉由胃网膜动脉弓右侧端发出向下,位于大网膜右动脉的右侧,分布于大网膜右侧缘附近,起始处外径为0.5±0.1mm。结论大网膜系由四层腹膜折叠而成。胃前后壁的脏腹膜,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起始部向下延续形成大网膜的前两层,内含胃网膜左右动脉、静脉及脂肪组织,向下悬垂遮盖横结肠和小肠,约至脐平面以下返折向上形成后两层,上达横结肠,包绕横结肠并与横结肠系膜延续,贴与腹后壁。大网膜的血供来源于胃网膜左右动脉沿胃大弯连接而构成胃网膜血管弓,动静脉伴行。从胃网膜血管弓向大网膜发出血管分支,主要为大网膜右动脉、大网膜中动脉和大网膜左动脉。次要的分支为:大网膜副动脉和大网膜短动脉。根据大网膜前后弓血管的解剖特点、大网膜中动脉分叉位置的高低及与延长方法,将大网膜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在临床裁剪使用大网膜时,应根据5型的不同特点做不同的裁剪。

宋跃[10](2007)在《眼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及相关生物力学系列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人颅骨标本模拟人的颅部环境采用DH5937动态应变测试系统检测到不同部位和不同作用力撞击人颅骨后眼眶内壁筛骨为最容易受到应力作用的骨骼,遭受的应力、应变最大,是主应力方向。为临床上非爆裂性眶壁骨折病人中多伴发眶内壁骨折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通过系统分析眼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和视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重点提出了对爆裂性内、下以及内下眶壁爆裂性骨折的CT亚型分类的新观点和分类方法并报告了不同亚型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这对相对定量评价和指导临床研究有临床实用价值。同时首次总结出东北地区引起爆裂性和非爆裂性骨折的首要致伤因素分别是殴斗和交通意外;爆裂性眶壁骨折病人眶内壁骨折发生率最高,眶内下壁骨折复视发生率最高、眼球内陷程度最重。眼球破裂伤和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分别是导致爆裂性和非爆裂性眼眶骨折病人发生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伴有视神经管骨折的后部眶壁骨折患者的致盲率最高,应根据病人视力的具体情况决定激素和手术治疗方案。同时也论述了眼眶骨折整复手术残存复视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二、眶上血管神经束的走行及其与上睑下垂整复术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眶上血管神经束的走行及其与上睑下垂整复术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痰湿体质和上睑臃肿的相关性及ROOF切除治疗上睑臃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痰湿体质的相关研究
    二、上睑臃肿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痰湿体质和上睑臃肿相关性研究
    1.临床资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4.1 痰湿体质与上睑臃肿相关因素分析
        4.2 痰湿体质上睑臃肿患者术后调养护理建议
    5.展望
第三部分 ROOF切除治疗上睑臃肿的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1.上睑ROOF手术的应用解剖
        2.关并发症的分析
        3.手术操作要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问卷调查
附录二: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上睑下垂程度测定与上睑提肌功能测定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综合治疗在恢复中老年眼周年轻化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上睑年轻化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第二部分 下睑年轻化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第三部分 A型肉毒毒素联合透明质酸眼周注射
    1 资料与方法
    2 疗效评价标准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5 结论
    6 典型病例
    7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老年眼周年轻化的治疗方法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汉族人眶脂肪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汉族人眶脂肪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汉族人眶脂肪的大体解剖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汉族人眶脂肪的组织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眶脂肪及眶周脂肪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眼眶骨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1. 材料
    2. 方法
        2.1 断层解剖标本处理
        2.2 测量相关解剖项目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眶口及四缘解剖结构
        3.2 眶壁解剖结构
        3.3 眶壁的孔与裂
        3.4 眶骨膜
        3.5 泪道系统
        3.6 内眦韧带
    4. 讨论
        4.1 临床手术安全性与解剖研究关系
        4.2 与眶周截骨术相关的眼眶解剖要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治疗
    2.1 眶距增宽症概述
        2.1.1 病因
    2.2 临床表现及分类
        2.2.1 眶距增宽症诊断标准
        2.2.2 通过三维CT重建进行眶距增宽症的测量
    2.3 手术治疗
        2.3.1 手术时机选择
        2.3.2 手术方式选择
    2.4 术中、术后并发症
        2.4.1 术中出血
        2.4.2 颅内压增高
        2.4.3 脑脊液鼻漏
        2.4.4 眼科问题
    2.5 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处理
        2.5.1 术后护理
        2.5.2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2.6 二期修复
    参考文献
第3章 颅内外联合径路眶距增宽矫正术的临床应用
    3.1 资料和方法
        3.1.1 临床资料
        3.1.2 手术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手术照片
第4章 软组织扩张后眶距增宽矫正术的临床随访研究
    4.1 临床资料
    4.2 手术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额肌瓣的相关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一.文献综述
        1 上脸下垂
        1.1 定义
        1.2 分型
        1.3 治疗方法
        2 额肌瓣的解剖基础
        2.1 额眉区层次
        2.2 额肌
        2.3 眶上神经血管束
        2.4 眼睑静脉弓
        2.5 颞浅动脉额支
        2.6 面神经颞支
        3 额肌瓣悬吊术
        3.1 传统的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的上脸下垂
        3.2 经眼轮匝肌下的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的上脸下垂
        3.3 改良的宽大的额肌瓣悬吊治疗中重度的上脸下垂
        3.4 改良的单切口的额肌瓣悬吊术治疗重度的上脸下垂
        参考文献
    二.立题依据
    三、实验设计与预期结果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材料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3 临床资料
    2.4 试验方法
        2.4.1 暴露研究区域
        2.4.2 测量实验数据
        2.4.3 上脸下垂疗效试验
第3章 结果
    3.1 眉毛的长度研究
    3.2 额肌相关数据测量
    3.3 眶上神经
    3.4 眶上动脉
    3.5 面神经颞支
    3.6 临床研究
第4章 讨论
    4.1 眉区解剖
        4.1.1 眉毛的测量与意义
        4.1.2 眶上神经
        4.1.3 面神经颞支
        4.1.4 眶上动脉
    4.2 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完成后的注意要点
        4.2.1 手术中的注意要点
        4.2.2 手术后的注意要点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导师及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眶周及内外眦韧带的应用解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眶周及内眦韧带解剖研究
    第一节 眶周层次应用解剖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节 内眦区及内眦韧带应用解剖及组织学观察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本章小结
    本章附图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外眦韧带应用解剖及组织学观察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本部分小结
    本部分附图
    本章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7)眶区松弛的年轻化手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临床应用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切口设计
        1.2.2 上睑区年轻化手术
        1.2.3 下睑区年轻化手术
        1.2.4 结果
    1.3 典型病例
    1.4 讨论
        1.4.1 眶区老化的成因
        1.4.2 眶区老化的主要表现
        1.4.3 眶区相关应用解剖
        1.4.4 上睑区年轻化手术评价
        1.4.5 下睑区年轻化手术评价
    1.5 结论
第二章 手术过程及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图
致谢

(8)改良式宽大额肌瓣悬吊治疗上睑下垂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检查:
    1.3 手术方法
        1.3.1 术前设计:
        1.3.2 手术步骤:
    1.4 结果:
2 讨论
    2.1 先天性上睑下垂主要是由于提上睑肌发育不全或缺损、或支配提上睑肌的中枢性或周围神经损伤, 从而使上睑成下垂的异常状态。
    2.2 由于传统的额肌瓣, 着力宽度不够, 肌肉收缩力量不足, 易发生矫正不足或固定不牢靠, 而且睑板向上受力不均匀, 易造成术后“三角眼”、倒睫或复发等并发症。我们对此进行改建, 制作宽大带有眶上神经血管束的额肌瓣。

(9)面部整复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面部软组织层次结构的应用解剖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参考文献
第二章 面部血供的应用解剖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面神经干的应用解剖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网膜在面部整复术中的应用解剖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眼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及相关生物力学系列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主要名词中英文词表
前言
第一章 颅骨受外力撞击后对不同眶壁应力、应变及主应力方向影响的动态力学初步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取材及实验模型的建立
        二、试件的处理
        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
        五、数据预选
    结果
        一、理论公式
        二、编程计算
        三、数据分析及计算
    讨论
        一、眼眶的基础解剖学与眶壁骨折临床基础
        二、颅部受撞击后各眶壁骨承受破坏的能力
    结论
第二章 中国北方眶壁骨折病人的临床特征系列研究
    背景
    目的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检查方法
        1、眼科检查
        2、CT扫描及眼眶骨折的分类
        3、视力的评价标准
        4、眼球内陷和眼肌功能检查
        5、眼肌功能改变判定
        6、爆裂性眶壁骨折亚型分类标准
        7、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及视神经管骨折病人的治疗
    结果
        一、眼眶骨折病人的基本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1、致伤原因
        2、眶壁骨折病人的分类情况
        3、不同类型骨折病人的CT临床特征
        二、不同类型爆裂性眶壁骨折病人的主要临床特征及相关性
        三、眼眶骨折病人视力损伤特点
        1、眼眶骨折导致视力损伤的眼外伤类型
        2、眼眶骨折病人视力变化特点
        四、影响视神经管骨折病人视力预后的因素及治疗效果
        五、爆裂性眶壁骨折各亚型病人眼球运动功能障碍特点
        六、不同类型眶爆裂性骨折病人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后眼外肌功能状况
    讨论
        一、眶壁骨折概述
        1、眶壁骨折的影像学检查
        2、眶壁骨折CT特征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3、眶壁骨折CT影像中眼外肌的形态学改变特点
        4、CT对眼球和其他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意义
        二、眼科医生关于眶壁骨折诊断和治疗的新理念
        1、眶壁骨折病人的临床评估
        2、手术适应症
        3、手术时机
        4、眶底骨折的手术修复
        5、眶壁骨折的手术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三、中国北方眶壁骨折病人的临床特征
        1、眼眶骨折分类、发生机理
        2、眼眶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1) 致伤原因
        (2) 不同类型眶壁骨折的分布及临床特点
        (3) 爆裂性眶壁骨折各壁发生率的异同
        (4) 眼球内陷、复视的发生比率
        3、眶壁骨折与视力损伤
        (1) 眼眶骨折类型与视功能损害的特点
        (2) 导致视力损伤的眼外伤类型的问题
        (3) 眼眶骨折引起视功能损害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4) 眶壁骨折与视力丧失
        (5)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与视力损伤
        4、儿童及青少年爆裂性眶壁骨折的临床特点
        (1) 基本临床资料
        (2) 儿童及青少年骨折类型及CT特点
        (3) 眼外肌功能改变
        (4) 致伤原因与发生机制
        (5) 儿童单纯眶底骨折发生率及典型临床表现
        (6) 儿童眶壁骨折伴随的视力损害特点
        (7) 儿童眶壁骨折的手术治疗
        5、眶上壁及额窦骨折的临床特点
        (1) 基本资料
        (2) 眼眶上壁和额窦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
        (3) 导致眶顶及眶上缘骨折的发生机制
        (4) 临床表现
        (5) 眶上壁和额窦骨折的CT形态学特点和类型
        (6) 手术治疗问题
        6、视神经管骨折视力预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 闭合性脑外伤发生视力损伤的发生率
        (2)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问题的概述
        (2-1) 眶壁骨折的部位、治疗方法可能对视神经病变的治疗结果有影响
        (2-2)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临床治疗方向的研究与发生机制研究的差距与违背
        (2-3) 关于有眶周骨折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病人的视力预后的问题
        (2-4) 关于激素的治疗作用问题
        (2-5) 中国经验
        (3) 我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7、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障碍
        (1) 眶内结缔组织系统与眶壁骨折后眼外肌功能改变一新的理解
        (2) 眼眶创伤相关斜视的主要临床诊断方法及运用问题
        感觉检查
        运动检查
        遮盖-去遮盖检查、三棱镜检查和交替遮盖检查
        Lancaster红绿检查
        Hess屏
        复像眼肌功能检查方法
        同视机检查法
        其他外伤性斜视的检查
        (3) 眶壁爆裂性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变化的临床特征
        (4) 爆裂性眶壁骨折CT亚型分类的概念及其眼外肌功能损伤性质相关性的临床意义
        (4-1) 爆裂性眶壁骨折CT亚型分类标准
        (4-2) 不同亚型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的性质和特点
        (5) 眶壁爆裂性骨折病人手术后眼外肌功能变化的初步评价
        (5-1) 眼外肌功能损伤类型对与眼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5-2) 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手术时间对眼外肌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5-3) 眼外肌功能检查对预测术后眼外肌功能恢复情况的指导意义
    结论
第三章 眶壁骨折与斜视——文献综述
    第一节 眶骨骨折继发性斜视的诊断及非手术治疗
    第二节 眼眶骨折修复术后斜视的处置
    第三节 眼外肌直接创伤的处理
    第四节 外伤性颅神经麻痹性斜视的诊断
    第五节 颅神经麻痹性斜视的手术治疗原则
    第六节 麻痹性斜视的专科手术技巧
参考文献
2002-2007年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文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眶上血管神经束的走行及其与上睑下垂整复术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痰湿体质和上睑臃肿的相关性及ROOF切除治疗上睑臃肿的临床研究[D]. 朱紫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综合治疗在恢复中老年眼周年轻化的临床应用[D]. 葛艳娜. 郑州大学, 2017(02)
  • [3]汉族人眶脂肪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 范浩.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5)
  • [4]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D]. 李丹.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5]额肌瓣的相关解剖学研究[D]. 姜兴超. 吉林大学, 2013(09)
  • [6]眶周及内外眦韧带的应用解剖研究[D]. 王飏. 南方医科大学, 2010(04)
  • [7]眶区松弛的年轻化手术的临床应用[D]. 靳海涛. 中南大学, 2009(04)
  • [8]改良式宽大额肌瓣悬吊治疗上睑下垂的临床观察[J]. 张安利,黄泽春,梁志为,谭章梅,余涵. 中国美容医学, 2009(01)
  • [9]面部整复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 李学雷. 南方医科大学, 2007(02)
  • [10]眼眶壁骨折病人眼外肌功能损伤及相关生物力学系列临床与基础研究[D]. 宋跃. 吉林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眶上血管神经束的病程及其与上睑下垂手术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