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稳定实习基地 提高实习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王菠[1](2019)在《成果导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认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思想工具。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成果导向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育实习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有必要对当前教育实习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以成果导向教育为理念引领,建构教育实习课程预期学习成果,反向设计教育实习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等以优化与革新教育实习课程,进而推动教育实习课程质量的提升。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从静态层面分析了10所样本院校教育实习方案、教育实习手册等文本资料,并从动态层面深入访谈了实习指导教师、教育实习管理人员、园长、实习生等教育实习课程的重要参与人。在此基础上,从课程论视角深入分析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同时,以成果导向教育为突破点,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进行反思与重构,从实践课程层面回应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研究采用德尔菲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教育实习课程实施过程中“什么能力是在实习期间应该且能够培养的?”(即教育实习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果)做三轮专家咨询,并运用EXCEL、SPSS 22等软件统计工具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最终建置了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学习成果(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基于此教育实习课程学习成果,反向设计教育实习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为解决上述研究问题,本文拟从以下九个部分展开研究:引言部分聚焦研究缘起。主要阐释了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问题、研究意义以及相关概念等。基于现有研究的整体状况,本研究试图以“基于成果导向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设计”作为论题,运用斯派蒂(Spady)的成果导向教育作为理论基础,从课程论视角出发对教育实习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第一章是研究设计与实施,主要阐述了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范围与限制。本章对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方法进行了整体设计,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基于成果导向的本科学前教育实习课程设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对研究范围与研究限制进行解释说明。第二章至第三章是基础研究,通过文本分析、访谈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的现实样态进行考察,挖掘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同时,从理论视角探寻解决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症结的突破点。通过对成果导向教育理论进行深入剖析,本研究提出了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重构的价值选择,即“成果导向”。第四章至第八章是核心研究内容,基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学习成果,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的发展现状与问题,从教育实习课程目标的建构、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实施的路向及课程评价的优化四方面分别探讨其设计的基本思路、具体化的操作步骤及可借鉴的典型案例。第四章通过专家咨询和专家访谈,参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确定教育实习课程学习成果的维度及具体内涵(即核心能力及指标),共5个一级维度和22个二级指标;第五章是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目标的建构研究,对目标建构的设计思路、原则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以B1校为例,构建其教育实习课程目标;第六章依据教育实习课程学习成果(核心能力),构建序列化、可操作性的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内容,以学习成果(核心能力)为目标,以项目模块为组织形式,以典型任务卡为实践单位,以落实学习成果(核心能力培养),重构教育实习课程内容体系;第七章从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实施的路向出发,分别探讨了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实习课程实施的原则、课程实施的条件(配套措施)、课程实施的步骤;第八章明确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评价的设计思路与评价原则,构建多元评价主体、科学评价标准、多维结果认证的,以“成果为本位”,注重鉴定、反馈、管理、调控、引导、激励的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评价体系。第九章是研究结论与反思,基于前面各章节的描述与分析,对基础研究、核心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概述与总结,并反思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赵云[2](2019)在《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习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F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个案》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颁发与施行,学前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社会对幼儿教师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创新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将培养起点前移,要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学历幼儿教师。在新的历史机遇之下,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高质量幼儿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由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师范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特点,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幼教师资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最能够体现出“师范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实习质量的高低对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尽管高职院校的实习工作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相关部门与高职院校自身的高度重视,但是相关研究和实践皆表明当前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实习问题以促进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毕业生与幼儿园实现“无缝对接”显得尤为重要。鉴于目前国内对于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实习问题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因此本研究以F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F学院)为个案,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调查F学院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的实习现状,试图从中发现问题并探寻相应改进对策,以期通过此个案研究能够为F学院以及同类高职院校开展学前教育学生实习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进而能够为幼教师资质量的提高略尽绵薄之力。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介绍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实习的意义与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调查F学院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实习现状。第四部分通过对F学院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实习现状的分析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F学院五年制学前教育实习生实习存在的具体问题探寻相应的改进对策。结语作为最后一个部分,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展望。
张博伟[3](2013)在《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与指导策略研究 ——以D师范大学英语实习指导教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实习过程中,中学实习指导教师帮助实习生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实习生提供引导和反馈,减轻实习生经历的“现实的震撼”,缓解“理想的角色期望”与“现实的角色失望”冲突所带来的矛盾。本研究关注教育实习中学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和指导策略,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模式研究成果的梳理,综合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关于教师学习与发展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教育实习基本情况,分析我国教育实习中学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工作的现状。然后以个案研究方式,深描中学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与方法,对中学指导教师的角色以及指导策略获得解释性的理解。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源起与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目的和意义、问题、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文献综述。介绍了教育实习的理论基础、模式和意义,回顾了实习指导教师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内容,包括角色和指导策略的基本概念。第二章,本研究的设计方案。根据实习指导教师已有理论框架提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并对其进行具体解释说明。详细阐述了问卷的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提出个案研究方案,还对本研究的信度、效度、伦理与局限性做出说明。第三章,对D大学教育实习基地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模式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结果的分析,对D大学教育实习基地学校,中学实习指导教师选择运用的指导模式情况进行分析与考察。第四章,教育实习中学指导教师角色与指导策略的个案考察。通过对两所中学内,四位实习指导教师典型个案的追踪调查,对中学指导教师扮演的角色和实施的指导策略进行个案考察。包括空间层面和时间层面指导教师角色和指导策略的描述与分析;并对四位中学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和指导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第五章,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与指导策略形成的影响因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总结中学指导教师角色与指导策略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第六章,本研究的结论篇。研究发现,中学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具有多样性、客观性、自觉选择性、角色交叉性、实践性、社会性、对应性与不确定性;指导策略方面,指导方法丰富多样、个性化色彩浓厚,指导教师客体地位相对强势,指导目标明确、指导内容系统化、指导内容缺乏规范性,没有有效的评价标准。研究提出从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和思想道德作风三个方面加强中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陈霖[4](2014)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联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重要纽带,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最为重要的途径。其中,教育实习基地是承担教育实习的重要场所,合格的教育实习基地是教育实习成功的重要保证。质量是教育实习基地的生命线。没有质量,教育实习基地就没有价值。在高师院校高度重视教育实习工作的情况下,提升教育实习基地质量,确保教育实习基地发挥实效是对教育实习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为满足教育实习改革的需要,高师院校在推进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教育实习基地质量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提高教育实习基地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教育实习工作需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借鉴和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质量管理理论,以四川、重庆四所高校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法、访谈法等方法收集资料,探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问题,本研究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有:首先,通过梳理关于教育实习基地及质量保障方面的研究,探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人们关于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是什么、为什么保障、遵循的理论基础及保障什么等问题的价值判断与识别。其次,根据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分析框架,从“输入、过程、输出”质量保障三个方面分析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寻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的具体原因。最后,提出构建适合普通高师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的对策,以期为今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胡明茂,孙煜,齐二石,刘晓莉,李峰[5](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建设》文中认为实习是新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阐述了当前高校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近几年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做的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从国家、省、校3级基地建设,认识实习、实践实习及毕业设计实习3个层次开展实习,校企联合,实施3年在校、1年企业的"3+1"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师培养、专业学生社团建设、仿真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习实践教学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表明,该途径与方法可提高实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董洪学,张晴[6](2015)在《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思考》文中提出实习基地是翻译硕士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其建设理念直接影响实习基地建设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本文以其他专业学位相对成熟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为借鉴,提取出八个实习基地建设的影响因子,梳理出各因子的影响地位及因子间的互动关系,旨在探讨适合理工科院校翻译专业硕士实习基地建设的综合性理念,确保实习基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李慧丽[7](2016)在《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对本科教育实习的满意度研究》文中指出教育实习是培养未来幼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活动,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教师教育范式的演变对本科学前专业教育实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传统教师教育范式影响下,教育实习一直处于本专业人才培养中较为受忽视的地位,并存在着实习内容和形式单一、实习基地较少且不稳定、实习指导不足、实习评价随意低效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反思实践教学能力的养成和未来的专业化成长。因此,迫切需要厘清本科学前专业教育实习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随着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接受者和体验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评价权利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而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评估体系中,却缺乏大学生主体权利层面的评价。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以学生满意度为切入视角,以探寻本科学前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困境。高等教育服务效果的显现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此,本研究选取新入职幼儿园教师为调查对象,力图在“反思——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范式视角下探讨本科学前专业教育实习质量问题。理论研究方面,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顾客满意度及大学生满意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科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特征构建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对本科教育实习的满意度问卷测评维度;实证调查方面,本研究通过对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的访谈,在所构建的满意度测评维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并编制了《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对本科教育实习满意度调查问卷》,以此为研究工具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对本科教育实习的整体满意度一般,但针对具体指标仍有不满意的地方;(2)在各项服务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实习内容,满意度最高的是实习基地;(3)根据优劣态势象限分析结果,专业形象、实习内容、幼儿园实习指导是急需进行改进的服务项目,实习组织与管理是次需进行改进的服务项目。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应加快实施学生满意战略,提高学生满意度。而树立“实践—反思”实习观、加快改进和完善教育实习各项服务、畅通学生抱怨与投诉渠道是提升本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的可行建议。
袁江山[8](2013)在《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影响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新世纪我国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同时也承担了更大的责任,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从而具备更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是我国教师教育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师范院校开始大规模实施师范生顶岗实习,越来越多的师范生奔赴农村贫困地区参加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这一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将对我国师范生培养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未来中国教师队伍的发展乃至中国教育的未来。学术界对顶实习的相关问题有所研究,但是还有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北师范大学师范生顶岗实习进行个案研究,总结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顶岗实习这一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对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已经产生的有益以及因其中存在的问题而造成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以期能够给大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绪论部分论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方法。正文第一部分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辨析,分析了师范生专业素养的维度,并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正文第二部分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介绍了我国师范生顶岗实习产生的缘起和发展概况。正文第三部分是以对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进行的个案研究为依据,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分析了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产生的有益影响。正文第四部分分析论述了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高等师范院校、实习所在中小学校和参加顶岗实习师范生本人,存在的对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具有不利影响的那些问题。正文第五部分针对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尝试着提出了十条改革建议:政府高校学校协调联动,完善协调机制高效运转;建立长期稳定实习基地,加强同中小学伙伴关系;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多方筹措经费高效利用;高师院校精心组织规划,完善规章制度确保落实;高师院校合理设置课程,改进授课方式提升效果;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制度提升指导效果;构建网络交流共享平台,提高工作效率资源共享;重视实习期间心理辅导,疏导困惑障碍化解矛盾;重视实习总结加强交流,公正评定成绩树立榜样;师范学生加强自身锻炼,提升心理素质善于反思。
单作民[9](2014)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 ——以J职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政府的主导与大力推动下,作为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和在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承担重要使命的高等职业学院,与其它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一样,其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基本方向。作为其重要载体的校企合作活动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线。在这种业已推进的改革过程中,高职学院学生管理制度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已成为影响校企合作进程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主要以新制度主义相关组织理论为理解、分析框架,以高职教育的个体组织--J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为“J学院”)为例,以该学院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学生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个案研究为基本方法,综合运用调查访谈、文献研究、实地观察、演绎归纳和量化分析等具体方法,对J学院近三十年来学生管理活动的历史进行了考察,重点从组织和个体层面对该高职学院近年来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学生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制度变革的角度对J学院学生管理的变革举措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研究表明,J学院学生管理活动的开展深受国家政策影响,尤其是深受校企合作制度影响,同时也受到不断介入的其它内部和外部管理情境因素变化的制约。随着J学院校企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院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不适应问题日益凸显,在组织内部层面主要表现为学生管理职能的模糊性、某类校企合作方式(如“订单式教育”)的特定性以及学生管理形态的分散性。而在个体层面则主要表现为学院管理者和师生因不同的价值信念或不同的利益诉求所导致的,对校企合作中学生管理问题的不同理解。类似这些问题在合作企业一方也同时存在着。学院为了协调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活动,妥善处理学院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和矛盾,一方面采取强化学生管理“重心”的移动、加快顶岗实习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融合、协调校企合作参与方的多重利益关系以及学生管理流程再造等调适举措,使得校企合作中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得到加强,学生管理者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和态度有所转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另一方面在J学院变革举措之间又体现了一定的冲突性。J学院在后期又加强了院一级的统筹管理力度和频度,也因此造成了为适应某些校企合作项目而不断地“肢解”着该院相关学生管理制度和政策规定的统一,使合作项目在大多数情景下无章可循,从而延续着“一事一议”的管理模式,制约了下级实习教学单位拓展其校企合作空间的主动性;从整体上看,这种制度变革不仅带有一种冲突性、不确定性色彩,并且也是渐进的。论文根据当代美国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学者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nd Scott)所归纳的论点,分别以社会系统制度化的三种竞争性机制(回报递增、承诺递增和客观化)来理解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变迁;以制度三大基础要素(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的组织合法性观点来解析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运行现状;以组织场域的构成、冲突和协同来解释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变革;本研究在深入分析推进高职校企合作与学生管理制度变革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深化高职学生管理制度的变革提出了政策建议。论文在把组织理论运用于中国高职学院内部管理个案研究(组织个体研究)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尝试;论证了当今中国高职校企合作的开展与学生管理制度变革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密切相关:实地研究表明,个案所体现的高职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运行和变革并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个案对象在变迁中所呈现的不同侧面。
夏海兰,张文璐[10](2013)在《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更好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提高实习基地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真正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作用。在分析当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之后,提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模式,即在坚持校企共赢原则基础之上开展学生培养、科研活动、师资交流以及学生就业等多种渠道的深度合作,建立良性反馈机制从而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水平。
二、稳定实习基地 提高实习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稳定实习基地 提高实习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成果导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契合师范类专业认证成果导向的理念 |
(二)顺应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化”趋势 |
(三)符合国家对高素质幼儿园教师的迫切需求 |
(四)满足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发展的现实诉求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成果导向的研究 |
(二)关于教育实习的研究 |
(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相关研究 |
(四)现有研究的思考与启示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成果导向教育 |
(二)教育实习 |
(三)教育实习课程设计 |
(四)核心能力 |
(五)能力指标 |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思路与分析架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分析架构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本分析法 |
(二)访谈法 |
(三)德尔菲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三、研究范围与限制 |
(一)研究范围 |
(二)研究限制 |
第二章 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 |
(一)教育实习课程目标现状 |
(二)教育实习课程内容现状 |
(三)教育实习课程实施现状 |
(四)教育实习课程评价现状 |
二、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教育实习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缺少发展性 |
(二)教育实习课程内容:缺乏目标导引,未能有效聚焦预期学习成果 |
(三)教育实习课程实施:缺少规范化指导与管理 |
(四)教育实习课程评价:形式化,无法科学评估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
第三章 成果导向:学前专业教育实习课程设计的价值选择 |
一、成果导向教育的内涵释义 |
(一)成果导向教育的内涵 |
(二)成果导向教育的特点 |
(三)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的内涵 |
二、成果导向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目标教育理论 |
(二)能力本位教育 |
(三)精熟学习 |
(四)标准参照评量 |
三、成果导向教育的执行原则与架构 |
(一)成果导向教育的执行原则 |
(二)成果导向教育的执行架构 |
四、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设计的价值选择 |
(一)成果导向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理念引领 |
(二)成果导向是优化教育实习课程设计,促进教育实习课程发展的突破口 |
(三)成果导向是改善实习生学习体验,激发实习生内在潜力的关键 |
第四章 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学习成果的建置 |
一、教育实习课程学习成果构建的依据 |
(一)专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岗位职责 |
(二)领域内专家学者的研究 |
二、第一轮:教育实习课程学习成果的初步构建 |
(一)专家咨询问卷的初步设计 |
(二)专家咨询问卷草稿的分析和修正 |
三、第二轮:教育实习课程学习成果的修订与完善 |
(一)专家咨询的流程与步骤 |
(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四、第三轮:教育实习课程学习成果的确认 |
(一)专家咨询的流程与步骤 |
(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五、修改后的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学习成果 |
第五章 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目标的建构 |
一、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目标建构的设计思路 |
(一)领悟教育实习课程学习成果 |
(二)定义内部和外部需求 |
(三)开展多向度调研 |
二、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目标构建的原则 |
(一)清楚聚焦 |
(二)学生中心 |
(三)高度期许 |
(四)具体可测量 |
(五)沟通凝聚共识 |
(六)赋予时代意义与彰显特色 |
三、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以B1校为例 |
(一)案例高校背景分析 |
(二)实习生的学习需求 |
(三)实例分析 |
第六章 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内容的重构 |
一、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内容重构的设计思路 |
(一)基于核心能力需求,构建教育实习课程项目模块 |
(二)基于项目模块分析,编制典型任务卡 |
(三)基于典型任务完成,促进实习生的顶峰表现 |
(四)基于实践材料证明,落实核心能力培养 |
二、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
(一)练习目标的机会 |
(二)能达成多项目标 |
(三)任务多样化 |
(四)符合实习生的能力、兴趣和需要 |
(五)采用各种适当媒介 |
三、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内容重构 |
(一)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项目模块 |
(二)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项目模块 |
(三)班级工作与学习指导项目模块 |
(四)保教研究与专业成长项目模块 |
四、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内容的特征 |
(一)学习成果:教育实习课程内容重构的导航框架 |
(二)可操作性:教育实习课程内容重构的编制思路 |
(三)行动导向:教育实习课程内容重构的实施方式 |
第七章 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实施的路向 |
一、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实习课程实施原则 |
(一)清楚聚焦:明确学习成果及预期表现 |
(二)扩大机会:弹性回应实习生的个别学习需求 |
(三)学生中心:赋予实习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的权责 |
(四)协同指导:形成共同体,引导实习生获得预期成就标准 |
(五)合作学习:协同合作学习,促使实习生向高阶挑战 |
二、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实习课程实施条件 |
(一)加强教育实习理论研究,优化教育实习方案设计 |
(二)引领师生双方积极参与,强化指导教师遴选与培训 |
(三)加强教育实习的组织与领导,规范实习管理 |
(四)重视教育实习课程资源库建设,获得外部支持 |
三、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实习课程实施的具体步骤 |
(一)第一阶段:教育实习前的条件准备与定位 |
(二)第二阶段:实习中的过程管理与具体指导 |
(三)第三阶段:实习课程成果回顾总结与展示交流 |
第八章 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评价的优化 |
一、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评价的设计思路 |
(一)确定教育实习课程评价的范围 |
(二)明确教育实习课程评价的目的 |
(三)明晰教育实习课程评价的思路 |
二、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评价的理念 |
(一)评价主体:评价是利益相关者协同诊断的过程 |
(二)内容定位:评价是检视学习成果目标与标准的过程 |
(三)方法实施:评价是研判成果达成度的过程 |
(四)信息反馈:评价是提供成果改进资讯的过程 |
(五)结果呈现:评价是实习生教育实践能力可视化的过程 |
三、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评价体系 |
(一)评价主体 |
(二)评价标准 |
(三)评价方法 |
(四)评价实施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一)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分析研究结论 |
(二)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内涵的研究结论 |
(三)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学习成果建置的研究结论 |
(四)成果导向教育实习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一)研究存在的问题 |
(二)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习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F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政策背景 |
(二)社会背景 |
(三)笔者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高职院校 |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 |
(三)实习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
(二)研究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
第一章 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意义与理论基础 |
一、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意义 |
(一)有利于提高“校园合作”水平 |
(二)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准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质量 |
(三)有利于为幼儿园注入新鲜血液 |
二、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理论基础 |
(一)“教学做合一”理论 |
(二)情境学习理论 |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第二章 F学院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现状调查 |
一、调研背景 |
(一)F学院概况 |
(二)F学院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内容 |
二、F学院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三、F学院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实习现状调查结果 |
(一)实习生方面 |
(二)F学院方面 |
(三)实习幼儿园方面 |
第三章 F学院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F学院层面 |
(一)缺乏稳定的优质实习基地 |
(二)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指导力度小 |
(三)课程设置重艺术技能、轻教育理论 |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
(五)实习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 |
(六)缺乏合理的实习评价体系 |
二、幼儿园层面 |
(一)幼儿园对实习生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二)幼儿园指导教师安排随意 |
(三)实习生岗位安排缺乏合理性 |
三、实习生层面 |
(一)将“实习”误认为“就业” |
(二)实习准备不充分 |
(三)缺乏吃苦精神 |
第四章 提高F学院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习质量的对策 |
一、政府层面 |
(一)营造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
(二)健全实习法律规范 |
(三)加大对高职院校实习经费的投入 |
(四)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监管力度 |
二、F学院层面 |
(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
(二)落实“双导师制”指导模式,提高教师指导力度 |
(三)课程设置注意教育理论课程与艺术技能课程并重 |
(四)加强实习组织管理机构的建设 |
(五)推行五年“全程递进式”实习 |
(六)健全实习评价体系 |
三、幼儿园层面 |
(一)树立“校园合作”意识,加强实习指导与管理 |
(二)合理安排实习岗位 |
四、实习生层面 |
(一)正确认识实习,端正实习态度 |
(二)制定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 |
(三)做好充分的实习准备 |
结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与指导策略研究 ——以D师范大学英语实习指导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次 |
导论:教育实习指导教师: 一个被忽略的关键角色 |
第一节 研究源起与研究背景 |
一、 教育实习-新手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
二、 实习指导--提高教育实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与指导策略研究的阐释 |
第一节 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与指导策略概念的界定 |
一、 教育实习 |
二、 实习指导教师 |
三、 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 |
四、 实习指导策略 |
五、 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与指导策略的关系 |
第二节 教育实习:研究的理论梳理 |
一、 教育实习的理论基础 |
二、 教育实习的特征与模式 |
三、 教育实习的意义 |
第三节 国外实习指导教师的研究 |
一、 国外实习指导教师研究的历史进程 |
二、 国外实习指导教师研究的内容 |
第四节 国内实习指导教师的研究 |
一、 国内实习指导教师政策的历史沿革 |
二、 国内实习指导教师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与指导策略研究的设计 |
第一节 本研究理论框架 |
一、 “交流轮”理论 |
二、 互动式教师指导策略 |
三、 反思理论 |
第二节 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三节 问卷调查设计 |
一、 研究工具的编制与试测 |
二、 研究样本 |
三、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四节 个案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场景 |
二、 研究对象 |
三、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五节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
一、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二、 研究伦理 |
第三章 D 师范大学实习基地学校指导教师指导模式分析 |
第一节 D 师范大学的“U-G-S”培养模式 |
第二节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一、 问卷的信度 |
二、 问卷的效度 |
第三节 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模式调查结果的分布性分析 |
一、 背景变量分析 |
二、 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模式调查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
一、 研究假设 |
二、 结果与分析 |
第五节 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模式调查结果的总体分析 |
第四章 教育实习中学指导教师角色与指导策略的个案考察 |
第一节 对指导教师 LT 的追踪描述与分析 |
一、 LT 指导实习生的故事 |
二、 LT 实习指导工作的反思 |
三、 LT 的角色和指导策略 |
第二节 对指导教师 ZT 的追踪描述与分析 |
一、 ZT 指导实习生的故事 |
二、 ZT 实习指导工作的反思 |
三、 ZT 的角色和指导策略 |
第三节 对指导教师 DT 的追踪描述与分析 |
一、 DT 指导实习生的故事 |
二、 DT 的实习指导工作反思 |
三、 DT 的角色和指导策略 |
第四节 对指导教师 WT 的追踪描述与分析 |
一、 WT 指导实习生的故事 |
二、 WT 实习指导工作的反思 |
三、 WT 的角色和指导策略 |
第五节 四位中学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策略与角色的比较分析 |
第五章 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与指导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角色和指导策略形成的个体因素 |
一、 指导教师的个人成长经历 |
二、 指导教师对指导工作的认同态度 |
第二节 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角色和指导策略形成的组织环境因素 |
一、 实习基地学校因素 |
二、 社会需求因素 |
三、 实习生的个人素质因素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角色的特征、类型和扮演过程 |
一、 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角色的特征 |
二、 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角色的类型 |
三、 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角色的理解与扮演 |
第二节 中学实习指导教师指导策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中学实习指导教师指导策略现状 |
二、 中学实习指导教师指导策略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中学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议 |
一、 合理化的制度建设 |
二、 完善中学实习指导教师组织管理建设 |
三、 改变中学指导教师的观念,增加责任意识 |
结语 |
一、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 本研究的局限性 |
三、 研究愿景——创建理想的实习生实践空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教学指导模式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四、研究设计 |
第一部分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的基本理念 |
一、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的内涵 |
二、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的目的 |
三、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的理论基础 |
四、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的内容 |
第二部分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调查分析 |
一、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现状 |
二、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 |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质量文化的缺失 |
第三部分 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的具体策略 |
一、增强主体的质量意识 |
二、树立“共赢”的教育实习基地目标理念 |
三、建立健全教育实习基地制度 |
四、加强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
五、充分发挥实习生参与教育实习的主体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校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实习教学改革方法和途径 |
3 结语 |
(6)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MTI实习基地建设的影响因子及互动关系分析 |
2MTI实习基地的建设 |
2.1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
2.2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
2.3翻译实习 |
2.4软件设施建设 |
3结论 |
(7)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对本科教育实习的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一)提升教育实习质量是适应教师教育范式变迁的需要 |
(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质量遭遇现实困境 |
(三)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声音的湮没 |
(四)大学生满意度的研究视角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二、研究综述 |
(一)关于教育实习的研究 |
(二)关于本科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的研究 |
(三)关于大学生满意度的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新入职幼儿园教师 |
(二)教育实习 |
(三)满意度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部分 本科学前专业教育实习满意度测评问卷的编制 |
一、满意度问卷结构的理论构想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构想的主要来源 |
(三)满意度问卷测评维度构想 |
(四)满意度问卷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
二、满意度问卷的实证结构 |
(一)研究基本步骤 |
(二)预试问卷的编制 |
(三)正式问卷的修订 |
第二部分 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对本科教育实习满意度的现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数据处理 |
四、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对本科教育实习满意度现状调查分析 |
(一)满意度测评指标权重赋值 |
(二)各维度测评指标满意度得分情况统计分析 |
(三)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对本科教育实习的整体满意度统计分析 |
五、新入职幼儿园教师满意度的优劣态势象限分析 |
(一)整体满意度-重要性象限图分析 |
(二)各维度的满意度-重要性象限图分析 |
第三部分 提高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对本科教育实习满意度的建议 |
一、树立“实践—反思”实习观,构建专业成长生态场域 |
(一)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反思型实践者 |
(二)关注教师教育的生态场,强化人才培养实践程度 |
二、加快改进教育实习各项服务,立足学生专业发展需求 |
(一)制定适宜性、针对性的实习内容 |
(二)加强教育实习基地质量建设 |
(三)优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
(四)改革实习考核与评价方式 |
三、实施学生满意战略,培养学生专业忠诚度 |
(一)树立学生满意度经营理念,定期开展满意度测评 |
(二)建立学生抱怨与投诉通道,转学生抱怨为学生忠诚 |
研究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影响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三) 研究的意义 |
(四) 文献综述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二) 师范生专业素养的维度分析 |
(三) 理论基础分析 |
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的产生与发展 |
(一)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产生的原因 |
(二)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产生发展概况 |
三、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影响个案研究——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 |
(一) 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精神发展的影响 |
(二) 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知识发展的影响 |
(三) 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影响 |
四、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对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不利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
(一) 地方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
(二) 教育行政部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
(三) 高等师范院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
(四) 实习所在中小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
(五) 参加顶岗实习师范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
五、完善顶岗实习的建议 |
(一) 相关各方协调联动,完善协调机制并使之高效运转 |
(二) 建立长期稳定实习基地,强化同中小学的伙伴关系 |
(三) 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多方筹措经费并高效利用 |
(四) 高师院校精心组织规划,完善规章制度并确保落实 |
(五) 高师院校合理设置课程,改进授课方式以提升效果 |
(六)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制度以提升指导效果 |
(七) 构建网络交流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工作效率 |
(八) 重视实习期间心理辅导,疏导困惑障碍以化解矛盾 |
(九) 重视实习总结加强交流,公正评定成绩并树立榜样 |
(十) 师范学生加强自身锻炼,提升心理素质并善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 ——以J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基于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及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注 |
(二) 基于对高职校企合作及其学生管理问题的思考 |
(三) 基于研究者的工作与学习经历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 高职院校 |
(二) 校企合作 |
(三) 学生管理 |
(四) 高职学生管理制度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制度背景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适切性 |
(一) 关于新制度主义的组织制度理论 |
(二) 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
二、建国后校企合作制度的演进一案例的制度背景 |
(一) 新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兴起与发展 |
(二) 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与特征 |
第三章 校企合作与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变迁及运行 |
一、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 |
(一) 校企合作的端倪与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1982--1994年) |
(二) 学生量化管理与校企合作的初步尝试(1995--2001年) |
(三) 多校区时期的适应与升格后的探索(2002--2009年) |
(四) 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变迁的特征 |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运行考察 |
(一) J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基本情况 |
(二) J学院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学生管理制度运行 |
(三) 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
(四) 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运行的制度基础分析 |
第四章 校企合作与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调适 |
一、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调适基本措施 |
(一) 学生管理“重心”移动 |
(二) 顶岗实习管理与学生管理融合 |
(三) 协调校企合作参与方多重利益关系 |
(四) 有限条件下学生管理流程再造 |
二、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调适动因 |
(一) 政策导向及政策利益追求 |
(二) 学生管理认识的分化和片面化 |
(三) 学生管理与教育过程统一性和完整性诉求 |
三、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调适效果调查分析 |
(一) 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问题解决调查 |
(二) 调查结果及调适效能评价 |
四、J学院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特征 |
(一) 高职学院及其学生管理组织场域 |
(二) 高职学生管理场域中的合作与冲突 |
(三) 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多层次互动 |
第五章 深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的思考 |
一、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与深化学生管理制度变革 |
(一)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 |
(二) 校企合作的深化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 |
二、深化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的政策建议 |
(一) 必须加快推进高职校企合作的系统化进程 |
(二) 大力推动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创新机制形成 |
(三) 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内部学生管理体制改革 |
(四) 依托职业岗位规范共同谋划校企合作育人 |
(五) 合理地建构评估高职学生管理成效的标准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10)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困难 |
1.1 企业积极性不高 |
1.2 学校内部因素制约校企实习实训合作 |
1.2.1 缺少“双师型”教师 |
1.2.2 教学计划由高校制订且相对固定 |
1.2.3 高校实习经费投入有限 |
1.3 实习过程受限制,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
2 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
2.1 坚持校企双赢的原则建设实习基地 |
2.2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制订建设规划 |
2.3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
2.3.1 学生培养 |
2.3.2 科研合作 |
2.3.3 师资交流 |
2.3.4 职业资格认证 |
2.4 建立良性反馈机制提高实习基地管理水平 |
3 结语 |
四、稳定实习基地 提高实习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成果导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设计研究[D]. 王菠.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2]高职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习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F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个案[D]. 赵云.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3]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角色与指导策略研究 ——以D师范大学英语实习指导教师为例[D]. 张博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 [4]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质量保障研究[D]. 陈霖. 西南大学, 2014(09)
- [5]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建设[J]. 胡明茂,孙煜,齐二石,刘晓莉,李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07)
- [6]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思考[J]. 董洪学,张晴. 外语电化教学, 2015(02)
- [7]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对本科教育实习的满意度研究[D]. 李慧丽. 西南大学, 2016(01)
- [8]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影响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D]. 袁江山. 西南大学, 2013(12)
- [9]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 ——以J职业学院为例[D]. 单作民.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10]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 夏海兰,张文璐.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