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管水平仪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连接管水平仪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一、连通管水准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宇,王勇,唐超[1](2021)在《静力水准自动化测量技术应用于地铁隧道结构监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地铁隧道结构沉降主要采用水准仪进行人工测量。该监测方法不仅作业效率低、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并且无法实现全天候监测。针对传统人工监测无法满足地铁运营期间的实时监测需求的问题,本文引入静力水准自动测量技术,通过在地铁隧道道床布设静力水准仪,在远程采集端实时获取监测点数据,实现隧道结构保护区在施工时全程监测,为施工期隧道结构安全提供保障。最后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案例对工程中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现了地铁隧道自动化水准测量,为地铁运营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任怡东[2](2021)在《砂层顶管摩阻力控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道路进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方向逐渐迈入地下空间规划。顶管施工技术以其节约施工用地、对上部建筑物影响小、噪音小、周期短等优点,逐渐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以海口市美兰机场二期扩建场外排水工程为背景,采用理论推导、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工程分析的方法,对顶管摩阻力控制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以膨润土、CMC、纯碱和水为基本原料,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减阻泥浆各部分组成材料对泥浆性能的影响。以泥浆性能标准为参考,并提出了一种泥浆通用配方。2、以泥浆通用配方为基础,通过改变泥浆各成分比例,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配置的泥浆在砂层条件下的摩阻力影响值,分析了泥浆原料与顶管摩阻力之间的直接关系。确定了膨润土含量的改变对泥浆减阻性能影响最明显,膨润土应为泥浆配置的主体,膨润土比例在泥浆配置中应首要考虑,且其上限不应超过18%。泥浆中CMC的增稠效果是以增强膨润土与清水的结合能力为方式实现,CMC自身溶解所带来的增稠作用对泥浆的减阻效果极低。泥浆中纯碱含量对泥浆减阻效果不明显,但其降低泥浆粘度的作用明显,且随着膨润土比例的提高而增强。据此得到了一种砂层顶管减阻泥浆的最优配合比配方。3、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计算理论假设,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管壁摩阻力计算公式。与摩阻力实测值对比分析表明:理论计算值相较于实际监测值较小约3.9%,且理论计算的管壁摩阻力在整体顶力上的体现规律与实际监测规律基本吻合,因此也可以证明本文计算理论在管土无接触状态下的适用性。4、根据工程现场的顶管规格、地质条件、顶进距离等要素,采用ABAQUS软件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顶进距离的增加,顶管整体受力增加,顶管下方的土体引发应力释放,随着泥浆层的不断填充,顶管下部应力逐渐均匀,在良好的泥浆套形成情况下顶管受泥浆产生的上浮力影响,管壁受力极值出现减少现象。分析了在顶管顶进10m、20m、30m、40m、50m、60m处的管壁受力分布特点及各个距离的顶推力,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表明:顶管顶进过程中注浆不仅能减少摩阻力,同时亦能抑制施工过程中的土体产生的沉降。

朱栋梁[3](2021)在《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轨道交通工程综合了各类土木、建筑、岩土、矿业工程等高水平复合型工程,稳定、可靠、高效的监测技术是保障轨道交通工程安全施工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监测技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测要求。近年来发展的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凭借其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稳定性好、防水防潮、耐久性长、可实现远距离大范围分布式监测、可集成性好等优点,成为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行业中一种较为理想的监测手段。目前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多处于室内实验阶段,未能充分融入轨道交通工程的实际工程监测作业中,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存在成活率低、布设方法与实际工程匹配度低等实际问题。为此,本文针对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的需求和传统监测技术的不足,依托金义东城际轨道工程,以轨道交通工程中基坑工程围护结构以及盾构隧道管片结构为研究对象,解决了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在围护结构以及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变形的工程应用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近年来发展的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凭借其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稳定性好、防水防潮、耐久性长、可实现远距离大范围分布式监测、可集成性好等优点,成为轨道交通工程监测行业中一种较为理想的监测手段。目前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多处于室内实验阶段,未能充分融入轨道交通工程的实际工程监测作业中,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存在成活率低、布设方法与实际工程匹配度低等实际问题。为此,本文针对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监测的需求和传统监测技术的不足,依托金义东城际轨道工程,以轨道交通工程中基坑工程围护结构以及盾构隧道管片结构为研究对象,解决了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在围护结构以及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变形的工程应用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光纤类传感器性能研究:基于光纤传感技术制成的光纤类传感器的基础性能分析,对其封装方式以及传感特性进行研究,了解其监测物理量。标定了其应变、温度传感系数。(2)基于光纤传感技术(BOTDA)对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技术研究:针对基坑工程围护结构中的有无腰梁结构的两种钻孔灌注桩深层水平位移监测需求,改良了在腰梁结构下难以存活的单U型监测技术方法,相对应的提出了多U型监测技术方法,基于倾角法原理及材料力学应变转化原理推导了U型布设位移算法,设计了以PVC管为载体的室内简支梁模型试验,并于实际工程中与传统测斜管进行了监测效果对比,实验与实际工程结果均验证了多U型监测技术的正确性以及光纤传感技术的可靠性,解决了传统测斜管的监测精度不足、腰梁结构下传感器失活的问题。(3)基于光纤传感技术(BOTDA、FBG)的砼支撑受力变形监测技术研究:基于材料力学原理,对含有格构柱的砼支撑进行受力模型概化求解,解决了传感器安装参数以及受力计算方法不明确的问题,通过实际工程中与传统钢筋计的监测效果对比,说明了BOTDA与FBG的监测效果均优于传统钢筋计的监测效果,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4)基于光纤传感技术(BOTDA)的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变形监测技术研究:在原有Z型布设的二维位移监测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盾构隧道管片三维变形模式,设计了基于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菱型布设三维位移监测技术,并推导了相对应的三种位移计算方法,设计了以木板为载体的管片三维位移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菱型监测技术的正确性,解决了z型监测技术与管片实际位移不匹配的问题;

陈阜超[4](2020)在《GPS非构造垂直形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GPS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于“十一五”期间投资建设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简称陆态网络),该网络在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建成了260个GPS连续观测站和2000余个GPS区域观测站,为中国大陆构建了一个高精度、高密度的监测网络。陆态网络主要用于监测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重力场形态及变化、大气圈对流层水汽含量变化及电离层离子浓度的变化,为研究地壳运动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构造形变的三维精细特征、地震短临阶段的地壳形变时间、空间变化特征、现代大地测量基准系统的建立和维持、汛期暴雨的大尺度水汽输送模型、中国上空电离层动态变化图像和空间天气等科学问题提供基础资料和产品。2012年以来,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网络中的GPS连续站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可获得高精度的坐标时间序列。这些观测资料可以帮助学者们对板块运动、同震形变、地球动力学等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然而GPS时间序列中除了构造形变以外,受陆地水质量负荷、大气负荷、海潮负荷、热膨胀等环境负载的外界因素的干扰,使GPS观测时间序列中包含了很多非构造形变信息。虽然非构造形变的周期性成分对于大尺度构造形变的提取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会对构建参考框架使参考框架产生周期性影响,通过对GPS连续站观测资料的分析,寻求非构造的地球物理源并对其进行改正是剥离非构造形变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GPS观测成果的有效保证,同时对于板块运动以及地球动力学过程分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GPS连续站的观测资料,围绕造成GPS非构造形变的因素,如陆地水负荷、大气负荷、非潮汐海洋负荷、热膨胀效应以及土层周期形变等,深入研究其对非构造形变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下的影响。对于土层GPS连续站的非构造形变,提出了土层周期形变的研究方案,建立的静力水准测量连续观测站可对土层周期形变进行精确的测定。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概述了GPS的发展现状、近年来GPS非构造形变的主要研究成果,评述了GPS非构造季节性形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论述了土层周期形变对GPS连续站非构造形变的影响。(2)论述了GPS观测的计算方法和误差来源,解算了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60个GPS连续站观测资料,获得站点三维坐标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垂直向非构造形变中年周期信号和半年周期信号,并提取了垂直向非构造形变年周期信号。(3)计算了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大气负荷形变量,并对陆态网络中30个GPS连续站进行改正。结果表明大气负荷可解释GPS非构造垂直向形变约9%的年周期振幅,WRMS平均可减小3%;非潮汐海洋负荷对沿海地区影响较大,而随着与海洋之间距离的逐渐增加,对内陆地区的影响逐渐变小。计算结果表明:在渤海和黄海沿海的非潮汐海洋负荷垂直形变可解释GPS非构造形变约11%的年周期振幅,且WRMS改善效果明显,平均可减小5%。但位于东海和南海沿海的GPS非构造形变与非潮汐海洋负荷形变相关性较低,导致改正后GPS非构造的振幅增大,WRMS没有得到改善。这可能与开放海域与封闭半封闭海域受到的影响不同有关,开放海域所受风暴潮、海洋热交换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几率更大,因此单纯的利用洋底压强对非潮汐海洋负荷进行计算是不够严谨的,需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完善。(4)热膨胀效应对GPS非构造形变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热膨胀效应包括地上观测墩与地下基岩两部分受温度影响导致的形变。地上观测墩部分经过线性热膨胀公式进行计算,其结果可解释GPS非构造形变约5%的年周期振幅。但是由于陆态网络的GPS观测站全部都建设在房屋内,且部分房屋冬季会进行供暖,这使得大部分观测墩的热膨胀效应都被过高的估计。对比分析了两种基岩热传导模型,即半无限空间热传导模型与有限空间球体热传导模型。后者由于其模型顾及了有限空间的热衰减以及固定了地球的质心,其计算得到的结果相对于半无限空间热传导模型更大,物理意义也更明确。(5)基于GRACE时变重力场反演了陆地水负荷形变,结果表明:陆地水负荷形变与GPS相关性较高,与陆态网络中30个GPS连续站年周期项相关系数平均可达0.87。同时利用非线性自回归模型(NARX)基于GRACE与GLDAS数据模拟了8个GPS连续站的陆地水负荷形变日值结果,通过NARX模拟出的陆地水负荷形变值改正后可使GPS非构造WRMS减小1%-30%,改正效果较GLDAS平均可提高5%。(6)重点介绍了利用静力水准连续观测得到的土层周期形变,把李七庄基岩标水准测量成果与GPS连续观测的垂直向观测成果相联系,论述了水准测量成果、静力水准测量与GPS观测成果的同一同源性和不同之处。阐述了水准测量与GPS两种不同高程系统的关系。通过与水准测量数据的对比,验证了静力水准观测数据的可靠性,且静力水准连续观测的精度更高。通过观测得到的土层周期形变可解释CH01站约16%的年周期振幅。且该连续站的WRMS可减小约4%。通过静力水准连续观测成果对GPS非构造形变可以进行有效的改正,并且得到较好的效果,该方法也是目前土层周期形变最为有效的改正方法。(7)以天津市CORS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天津市基本地质构造条件,发现宝坻断裂南北两侧沉积层厚度差异巨大,小空间尺度的土层周期形变仅适用于宝坻断裂以南地区。经计算土层周期形变可以解释天津地区GPS非构造形变约14%的年周期振幅,改正后GPS非构造时间序列WRMS平均可减小2%。对于WRMS没有得到改善的GPS连续站,对比分析附近的地下水位资料,结果表明:在地下水超采的区域,导致了土层含水量采补失衡,影响了土层周期形变。

王大均[5](2020)在《高填方土体沉降监测系统》文中指出从在建和已建工程来看,高填方工程的特点和难点不断出新,导致有不少出现失稳或沉降变形过大的事故,然而大多数的工程缺少对地基沉降监测的手段或采取传统的检测手段进行监测,安全隐患极大。在夏季暴雨期间,高填方土体极易出现事故,传统人工检测手段对人员安全有很大威胁。此次由静力水准仪和数据采集系统构成的全天候智能沉降监控系统,不仅能够满足传统监测需求,还能实现沉降量陡增预报功能,实现危险预警,保障人员财产安全。

蒋国文[6](2020)在《远程无线静力水准监测系统在城市立交桥健康监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为了解决目前静力水准仪在桥梁变形监测中存在施工难、数据反馈不及时、自动化性能差、施工速度慢等缺点,提出采用一套远程无线静力水准监测系统对桥梁进行自动化监测。本文着重介绍了远程无线静力水准监测系统中硬件设备设计,其提高了远程无线静力水准监测系统在工程现场施工、安装与调试的便捷性。通过对某立交桥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说明本文提出的远程无线静力水准监测系统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强等特点,在桥梁变形监测领域具有实用价值。

杨榆璋[7](2020)在《大跨PC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形势下,交通事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的表现出。近年来由于超载车辆的不断出现和车流量的迅速增加,传统的桥梁设计规范的弊端也明显的表现出,如没有充分考虑到桥梁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导致服役公路桥梁病害大幅度增加。目前越来越多的连续刚构桥出现了各类型病害,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跨中下挠较大,梁体开裂严重问题,这对桥梁结构功能产生很不利影响,且导致其耐久性降低,因而很有必要研究其病害影响,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为提高桥梁的应用价值,降低工程造价,很有必要加固改造病害桥梁,这也是未来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以高墩、大跨径、不对称结构的澜沧江大桥加固为依托,深入分析桥梁病害产生的机理,总结归纳了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常见病害和影响因素,参考了已有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固设计方案,并分析了加固效果。以澜沧江大桥加固为案例,采用Midas Civil 2010建立了此桥的平面和空间实体模型,根据实桥的病害适当修订模型参数,与原设计结构对比研究,基于所得结果论证加固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桥梁加固施工监测发现:体外预应力钢束可满足这种类型连续刚构桥加固要求,设置转向块提高桥梁受力合理性,优化预应力索布置,这些措施对降低结构收缩、徐变引发的挠度影响有一定缓解作用,同时可减少主梁和跨中应力水平,改善其应力状态。

杨丹丹[8](2020)在《光纤陀螺线形检测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桥梁作为大型基础设施工程结构,在交通运输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我国《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与《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等相关行业规范可知,桥梁的几何结构能够反映桥梁结构的形变,为桥梁安全状态评估提供可靠依据。目前常用线形检测工具存在着测点离散、操作复杂的局限,因此发展能够连续、快速、高精度、省时省力的线形检测方案对桥梁、道路等大型交通结构的健康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此需求,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利用光纤陀螺FOG成功研发了光纤陀螺线形检测系统。光纤陀螺线形检测系统可实现快速、连续、高效的线形测量。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着内部误差和外部工程环境误差的影响,造成线形结果的失真。因此,为了抑制内部和外界误差干扰,本论文从数据处理的角度对线形测量结果进行了误差抑制和补偿,分析研究了各类误差的来源和特性,发现误差对线形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多种修正方法和误差抑制数据处理方法,对于桥梁结构线形检测精度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分析光纤陀螺固有特性误差、解算误差、运行过程误差产生机制,归纳了各类误差的产生原因和对线形结果的影响;设计实验考查运载体线速度大小以及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误差;通过结合汽车悬架仿真和路面仿真,探讨了运载体轴距对测量的影响;最后设计了控制点约束参考、线形调制校正和低通滤波等方法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初步消除了系统内在误差影响,提高了线形精度;(2)通过研究路面障碍对线形检测带来的路面冲击噪声和振动影响,分析冲击噪声的数据特性;采用小波变换识别冲击所在的准确位置;提出使用基于EMD和ICA的复合滤波误差抑制方法对该位置区间的噪声信号进行处理,通过设计桥梁模型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准确识别出路面不平引起的冲击噪声所在位置的前提下,该复合滤波误差抑制方法可有效滤除噪声影响,提高桥梁真实线形的准确性,为基于光纤陀螺的线形检测系统提供数据后处理方案;(3)将加入复合滤波误差抑制方法后的光纤陀螺线形检测系统应用于实际工程测量,实现桥梁结构连续检测,能够获取桥梁最大下挠与路面局部冲击噪声位置;通过长期监测下挠变化,可实现桥梁健康安全状态的定期评估;采用了复合滤波方法处理后的桥梁数据结果表明,光纤陀螺线形检测系统加入该方法后能够有效抑制误差数据,保证线形准确性,实现高精度修正,确定加入该方法后的光纤陀螺线形检测系统在实际工程测量中的显着优势;对多座桥梁线形高程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在不使用其他路面平整度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与国际平整度指数建立换算关系,间接获取多座桥梁路面平整状态,为路面平整度采集提供相关支持,为线形检测提供辅助参考。

张磊[9](2020)在《基于DFOS的库岸边坡变形机理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边坡失稳形成滑坡。滑坡地质灾害在我国分布广泛,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库岸边坡失稳形成的滑坡是指水库特别是大型水库建成后,受库水位波动影响,在重力作用下由库岸边坡变形孕育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岩土体整体滑移的地质灾害现象。库岸边坡失稳破坏往往伴随各种次生灾害,其影响范围广,造成的危害大。边坡是一个由固、液、气组成的复杂开放体系,其变形和破坏具有多场演化特征,对多场信息的监测可为边坡的变形机理研究和破坏预警提供必要的信息。传统的边坡多场监测方法和技术仍存在许多不足,难以满足库岸边坡多场信息获取、分析和评价的要求。本文基于DFOS技术研发了适用于边坡多场多参量监测的相关光缆和传感器,建立了库岸边坡多场多参量监测系统。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降雨和库水位波动作用下边坡的变形响应规律;结合三峡库区马家沟滑坡,将DFOS技术应用到库岸边坡多场多参量监测中,实现了全分布式全局监测,确定了边坡变形模式与关键变形位置;而准分布式实时监测,精确获取了边坡关键位置多场变化实时信息。然后,结合DFOS监测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马家沟边坡诱发因素和变形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提出了考虑边坡变形滞后效应的边坡位移预测模型,对马家沟边坡的变形进行了精确预测。论文开展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详细介绍了几类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展;介绍了课题组研发的适用于库岸边坡多场监测的新型光纤传感器;设计并研发了基于FBG的固定式测斜仪,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其用于边坡变形监测的可行性。(2)分析并推导了光纤测斜管位移的误差计算公式,发现位移误差与监测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与测斜管直径成反比。结合监测数据特点,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测斜管位移误差修正算法。(3)利用DFOS技术开展了降雨和库水位波动作用下边坡模型试验。通过对降雨作用下边坡含水量、孔隙水压力以及变形的监测,发现边坡是由于孔隙水压力的“骤增”引起土体强度的降低而失稳破坏的。此外,分布式应变传感光缆能有效识别边坡的变形范围,并且在边坡失稳破坏前5min,光缆监测到应变迅速增大的现象,这证明了分布式应变感测技术用于边坡监测及预警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通过在边坡内部水平向和竖直向布设FBG应变传感器,探究了在库水位波动作用下边坡内部的变形响应特征及破坏机理,发现当边坡内部水位快速上升以及库水位快速下降时,边坡安全系数迅速降低,边坡容易发生破坏。室内模型试验为野外监测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4)以三峡马家沟库岸边坡为例,将DFOS技术应用到库岸边坡多场多参量监测中,实现了全分布式全局监测,确定边坡变形模式与关键变形位置;准分布式实时监测,可精确获取了边坡关键位置位移场、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等多场实时信息。(5)通过抗滑桩应变光缆监测数据,对抗滑桩的内力进行了反演并对抗滑桩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评价;2015年3月之前,马家沟边坡整体变形较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之后抗滑桩逐渐发挥抗滑作用。根据抗滑桩内力,计算出评价抗滑桩工作状态的特征值K,得出抗滑桩弯矩尚有一定的安全余度但剪力已接近设计值的重要结论。目前抗滑桩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6)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多场监测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马家沟滑坡位移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分区现象。当库水位低于150m时,马家沟滑坡变形速率处于较高水平;当库水位介于150-160m之间且库水位波动速度<0.4m/d时,马家沟滑坡变形速率处于较高水平;而当库水位波动速度>0.4m/d时,马家沟滑坡变形趋于稳定;当库水位介于160m-175m之间时,马家沟滑坡变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马家沟滑坡的变形受库水位的控制,并且与库水位的涨落速度密切相关。(7)库水位和库水位变化速率通过改变渗流场来影响马家沟边坡稳定性状态。当库水位快速降低以及处于低水位时,由于边坡内外的水头差以及后缘水位变化滞后的效应,边坡前缘产生指向滑坡外部的渗流力,边坡变形加速;当库水位缓慢下降、快速回升以及处于高水位时,由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边坡渗流力以及静水压力的作用,边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8)提出了一种考虑变形滞后效应的基于机器学习的马家沟边坡位移预测模型。首先,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库水位波动是边坡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采用集对分析方法对周期项库水位和周期项位移的相关性进行了动态分析,确定了滑坡变形滞后时间。最后,基于滞后时间,选取最优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模型(SPA-PSO-SVM)并对边坡位移进行了准确预测。

裴辉辉[10](2020)在《基于强度调制的蝴蝶形光纤传感器挠度监测系统》文中研究说明挠度变形是桥梁等受弯构件在受力或遭受非均匀温度变化产生弯曲变形时,沿构件横截面轴线在垂直于轴线方向上的线位移。它能够直接反应桥梁构件的受力状况,是评估桥梁结构健康状态,分析桥梁潜在损伤的关键指标。无论是在桥梁建设过程中还是成桥稳定运营阶段,挠度监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现有挠度监测方法的局限性和当代桥梁挠度长期监测的新要求,研发适用于桥梁动态挠度长期实时监测的传感技术与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在本文中,作者首先探讨了挠度监测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总结了几种常见的挠度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在系统的介绍光纤传感器及塑料光纤的基础上,尝试选用导光能力、韧性、抗干扰能力以及稳定性都非常优异的塑料光纤作为传感元件,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基于强度调制原理的蝴蝶形光纤位移传感器,并以此搭建多点分布、实时在线的挠度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蝴蝶形传感元件几何形状的变化感知待测点位移状态,利用光功率计测量传感元件的几何形状变化,并传输到远程连接的计算机中,实现桥梁挠度的实时在线多点同步监测。该系统为桥梁挠度的长期稳定测量提供一种更加简单易行、稳定可靠且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包括:(1)介绍了光纤传输的基本理论,重点分析了光纤宏弯损耗原理和光功率调制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蝴蝶形塑料光纤传感元件,随后利用与传感元件几何形状相似的四叶玫瑰曲线推导出光功率损耗与位移之间的数学关系式。(2)然后利用光源、光功率计、传感元件等设备搭建并制造了蝴蝶形光纤位移传感器,并对其进行位移标定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在位移0-60mm范围内光功率损耗与理论公式的拟合曲线相关系数超过0.99,拟合效果良好,传感器初始测量精度3.63%,输出分辨率4.12%。此外,传感器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初始宽度D=12cm、纤芯直径d=1mm的蝴蝶形塑料光纤传感元件的稳定性和工作性能最好。在正常工作环境(温度-5℃~55℃、湿度30%~85%)下,传感元件工作稳定性、适应性较好。(3)最后将蝴蝶形光纤位移传感器安装在简支梁待测点,通过输出光功率变化检测挠度变形的发生及趋势,并与LVDT和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三者测量结果基本相近,最大绝对误差仅为1.5mm,最大相对误差为3.64%,小于桥梁工程挠度测量误差5%的要求。

二、连通管水准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通管水准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静力水准自动化测量技术应用于地铁隧道结构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静力水准测量系统
    1.1 静力水准测量原理
    1.2 系统组成
2 工程案例
    2.1 项目概况
    2.2 监测方案与实施
        2.2.1 静力水准仪选取
        2.2.2 监测点布设
3 监测数据分析
4 结 语

(2)砂层顶管摩阻力控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顶管施工减阻泥浆研究现状
        1.2.2 顶管施工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1.2.3 顶管施工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材料配比对减阻泥浆性能影响试验
    2.1 引言
    2.2 减阻泥浆的主要成分
        2.2.1 膨润土
        2.2.2 CMC
        2.2.3 纯碱
    2.3 减阻泥浆性能试验
        2.3.1 试验目的
        2.3.2 试验仪器
        2.3.3 泥浆性能标准
        2.3.4 试验步骤
    2.4 减阻泥浆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单膨润土配方下膨润土含量改变对泥浆性能的影响
        2.4.2 复合膨润土配方下膨润土含量改变对泥浆性能的影响
        2.4.3 复合膨润土配方下CMC含量改变对泥浆性能的影响
        2.4.4 复合膨润土配方下纯碱含量改变对泥浆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砂层顶管减阻泥浆摩阻力影响模型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设备与试验过程
        3.2.1 试验设备
        3.2.2 试验原理
        3.2.3 试验过程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泥浆中膨润土含量对顶管摩阻力影响与分析
        3.3.2 泥浆中CMC含量对顶管摩阻力影响与分析
        3.3.3 泥浆中纯碱含量对顶管摩阻力影响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泥浆减阻作用下顶管摩阻力计算
    4.1 基本假设
    4.2 泥浆减阻机理
    4.3 管周阻力理论计算
    4.4 实验验证
        4.4.1 试验过程
        4.4.2 理论公式中的参数确定
        4.4.3 对比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砂层顶管工程概况及有限元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工程概况
        5.2.1 地质条件
        5.2.2 水文条件
        5.2.3 现场监测
    5.3 模型建立
        5.3.1 本构关系与基本假定
        5.3.2 几何模型建立
        5.3.3 模拟顶进过程
    5.4 模拟结果与分析
        5.4.1 管壁受力分析
        5.4.2 摩擦阻力分析
        5.4.3 模拟结果与工程数据对比分析
        5.4.4 管周土体受力应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研究现状
        1.2.2 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基本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原理及其保护技术
    2.1 光纤传感技术
        2.1.1 光纤结构及导光原理
        2.1.2 全分布式光纤(BOTDA)传感技术原理
        2.1.3 准分布式光纤光栅(FBG)传感技术原理
        2.1.4 光纤传感信号解调系统技术参数及其使用方法
    2.2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传感器封装技术
        2.2.1 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封装技术
        2.2.2 准分布式光栅传感器的封装开发技术
    2.3 低温敏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特殊封装方式及研发
    2.4 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2.5 低温敏光栅传感器应变和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2.5.1 低温敏光栅应变传感特性
        2.5.2 低温敏光栅温度传感特性
    2.6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传感器的安装与保护方式研究
        2.6.1 传感器的布设安装方式
        2.6.2 传感器的保护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BOTDA)的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技术研究
    3.1 基于BOTDA技术的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原理
        3.1.1 基于BOTDA技术的倾角法位移计算原理
        3.1.2 U型回路位移监测原理
    3.2 基于BOTDA技术的桩体水平位移监测实验验证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过程
        3.2.3 实验结果分析
    3.3 基于BOTDA技术的桩体水平位移监测现场布设方法
        3.3.1 单U型回路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在钻孔灌注桩中的现场布设方法
        3.3.2 多U型回路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在钻孔灌注桩中的布设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BOTDA、FBG)的砼支撑受力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4.1 砼支撑受力模型简化求解
        4.1.1 支撑模型概化
        4.1.2 计算公式推导
        4.1.3 结论分析
    4.2 基于BOTDA、FBG传感技术的砼支撑受力监测布设方法
        4.2.1 全分布式光纤传感器(BOTDA)在砼支撑中的布设
        4.2.2 基于低温敏光栅传感器(FBG)的砼支撑中的布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BOTDA)的盾构隧道管片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5.1 基于BOTRDA传感技术的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变形监测原理
        5.1.1 Z型布设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变形监测原理
        5.1.2 菱型布设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变形监测原理
    5.2 基于菱型布设方法的位移理论计算公式推导
        5.2.1 K值计算法
        5.2.2 应变分解η法
        5.2.3 应变分解λ法
    5.3 菱形布设方法的实验验证
        5.3.1 实验材料
        5.3.2 实验过程
        5.3.3 实验结果分析
    5.4 基于BOTDA技术的管片结构变形位移监测菱型布设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的工程应用
    6.1 工程背景介绍
        6.1.1 金华市义乌市覃塘站
        6.1.2 金华市八一南街站
        6.1.3 金华市万达广场-大堰河街盾构区间
    6.2 传感器现场实际的布设保护
    6.3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BOTDA)的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结果
        6.3.1 金华市义乌市覃塘站
        6.3.2 金华市八一南街站
    6.4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BOTDA、FBG)的砼支撑受力变形监测结果
        6.4.1 金华市义乌市覃塘站
        6.4.2 金华市八一南街站
    6.5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BOTDA)的盾构隧道管片变形监测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GPS非构造垂直形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非构造形变研究现状
        1.2.1 大气负荷
        1.2.2 海洋非潮汐负荷
        1.2.3 热膨胀效应
        1.2.4 陆地水质量负荷
    1.3 土层GPS连续站的非构造周期形变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GPS基本理论及数据处理策略
    2.1 GPS观测原理
    2.2 GPS观测误差
        2.2.1 系统误差
        2.2.2 人为误差
        2.2.3 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误差
    2.3 选用的GPS观测数据及数据处理策略
    2.4 GPS时间序列功率谱分析
    2.5 参考框架的定义与统一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气、非潮汐海洋负荷与热膨胀效应
    3.1 地表负荷形变理论
    3.2 大气负荷
    3.3 非潮汐海洋负荷
    3.4 地表以上热膨胀影响
    3.5 地表以下基岩热膨胀影响
        3.5.1 半无线空间热传导模型
        3.5.2 有限空间球体热传导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陆地水负荷
    4.1 GRACE时变重力场数据
    4.2 陆地水储量反演计算
        4.2.1 高斯平滑
        4.2.2 去相关滤波
        4.2.3 冰川均衡调整
    4.3 GRACE 与 GLDAS 同化模型对比验证
    4.4 陆地水负荷形变对GPS非构造垂直形变的影响
    4.5 基于GRACE与 GLDAS的陆地水负荷形变模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层周期形变
    5.1 观测场地
    5.2 静力水准测量原理
    5.3 静力水准测量误差
        5.3.1 仪器误差
        5.3.2 环境误差
    5.4 高程系统的变化关系
        5.4.1 正高高程系统
        5.4.2 正常高系统
        5.4.3 大地高高程系统
        5.4.4 高程基准面
        5.4.5 两种高程系统的变化关系
        5.4.6 高程周期性变化关系
        5.4.7 水准与静力水准观测数据
    5.5 水准与静力水准观测数据对比
    5.6 土层GPS连续站周期形变的改正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层周期形变的应用与分析
    6.1 研究区介绍
        6.1.1 天津地区简介
        6.1.2 天津市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简介
    6.2 地质环境
    6.3 土层周期形变对GPS非构造形变的改正
    6.4 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工作与成果
    7.2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博士期间主要工作与成果
致谢

(5)高填方土体沉降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沉降监测手段
2 智能沉降监测系统
    2.1 静力水准仪
    2.2 数据采集系统
3 沉降监测系统工作原理
4 结束语

(7)大跨PC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发展现状及动态
    1.2 体外预应力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连续刚构桥主要病害成因及常用加固方案
    2.1 跨中下挠病害成因分析
    2.2 梁体开裂病害成因分析
    2.3 常用加固处理方法
        2.3.1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2.3.2 增大截面加固法
        2.3.3 粘贴钢板加固法
        2.3.4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2.4 常用加固方案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加固的受力分析和设计方法
    3.1 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加固的受力分析
        3.1.1 体外预应力加固的工作机理
        3.1.2 体外预应力损失的估算方法
        3.1.3 体外预应力应力增量及二次效应
        3.1.4 体外预应力张拉控制应力的制定
    3.2 体外预应力加固的设计方法
        3.2.1 体外预应力加固的设计理论
        3.2.2 体外预应力加固的设计步骤
        3.2.4 体外预应力加固的布束原则
        3.2.5 体外预应力加固的计算方法
        3.2.6 体外预应力加固的构造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澜沧江大桥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实例研究
    4.1 桥梁概况
    4.2 桥梁病害检查结果
        4.2.1 上部结构
        4.2.2 下部结构
        4.2.3 桥梁线形
    4.3 病害成因分析
        4.3.1 主跨跨中下挠
        4.3.2 主跨跨中箱梁底板裂缝
        4.3.3 箱梁顶板裂缝
        4.3.4 腹板斜向裂缝
    4.4 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案设计
        4.4.1 加固设计思路及依据
        4.4.2 体外预应力设计构思
        4.4.3 体外预应力束布置及构造
    4.5 桥梁加固状况计算分析
        4.5.1 技术标准和设计参数
        4.5.2 计算分析思路
        4.5.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析
        4.5.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分析
        4.5.5 新增齿板计算分析
        4.5.6 新增混凝土转向块局部应力分析
        4.5.7 新增钢质转向块计算分析
        4.5.8 跨中横向裂缝成因计算分析
        4.5.9 计算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澜沧江大桥体外预应力张拉施工监控和加固效果评价
    5.1 体外预应力张拉方案
    5.2 施工监测方案
        5.2.1 监测目的
        5.2.2 监测内容
    5.3 施工监测结果
        5.3.1 应力监测结果
        5.3.2 挠度监测结果
        5.3.3 索力监测结果
        5.3.4 其他监测结果
    5.4 加固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光纤陀螺线形检测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光纤陀螺相关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线形检测工具、数据处理方法与研究现状
        1.3.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1.4.1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文章结构
第2章 光纤陀螺线形检测原理和系统构架
    2.1 光纤陀螺的基本原理
        2.1.1 光纤陀螺的Sagnac效应
        2.1.2 光纤陀螺闭环工作原理
        2.1.3 光纤陀螺主要性能指标
    2.2 光纤陀螺线形检测系统构架及误差来源
    2.3 光纤陀螺线形检测原理
        2.3.1 线形检测系统的测量姿态研究
        2.3.2 线形检测系统积分近似算法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线形检测系统内在相关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
    3.1 线形检测系统内在特性及误差分析
        3.1.1 光纤陀螺的噪声分类及误差模型
        3.1.2 光纤陀螺的性能指标及误差来源
        3.1.3 光纤陀螺线形检测系统稳定性
    3.2 线形解算过程中的相关误差
        3.2.1 地球自转引起的零偏误差
        3.2.2 初始未对准产生的发散误差
        3.2.3 积分算法造成的误差累积
    3.3 运载体运行过程产生的相关误差
        3.3.1 运载体线速度大小对测量的影响
        3.3.2 运载体运行轨迹偏差对测量的影响
        3.3.3 运载体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输出误差
        3.3.4 运载体轴距对测量的影响
    3.4 系统内部误差数据处理方法
        3.4.1 控制点约束调控
        3.4.2 线形调制校正
        3.4.3 低通滤波处理发动机振动误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线形检测系统工程环境误差研究及处理方法
    4.1 测量路面不平整引起的线形误差
        4.1.1 线形检测中振动误差的分析
        4.1.2 线形检测中冲击噪声的分析
    4.2 路面冲击噪声的数据特性分析
        4.2.1 路面冲击噪声频域特性分析
        4.2.2 路面冲击噪声的建模仿真
        4.2.3 路面冲击噪声的概率密度函数
        4.2.4 路面冲击噪声的准确识别
        4.2.5 路面冲击噪声的平滑滤波
    4.3 路面冲击噪声信号误差数据的EMD滤波
        4.3.1 经验模态分解原理
        4.3.2 噪声信号IMF分量分析
        4.3.3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冲击噪声滤波
    4.4 路面信息与噪声信号的分离
        4.4.1 独立分量分析原理
        4.4.2 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信噪分离
    4.5 误差抑制方法EMD和 ICA处理路面冲击噪声信号
        4.5.1 误差抑制方法的设计
        4.5.2 基于复合滤波误差抑制方法的路面冲击噪声信号处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线形检测系统在实际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5.1 桥梁结构线形连续检测
        5.1.1 线形最大下挠位置寻址
        5.1.2 路面局部冲击噪声位置寻址
        5.1.3 桥梁几何形变长期监测
    5.2 基于复合滤波方法的高精度线形修正
    5.3 桥梁路面线形平整度数据挖掘
        5.3.1 路面平整程度分析研究
        5.3.2 桥梁路面平整程度间接获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与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DFOS的库岸边坡变形机理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库岸边坡变形演化机理研究
        1.2.2 库岸边坡多场特征及其耦合研究
        1.2.3 边坡监测方法研究
        1.2.4 边坡位移预测研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库岸边坡DFOS多场监测技术研究
    2.1 概述
    2.2 DFOS技术原理
    2.3 库岸边坡多场全分布式光缆监测技术
        2.3.1 基于BOTDR的变形监测
        2.3.2 基于ROTDR的温度监测
    2.4 库岸边坡多场准分布式光缆监测技术
        2.4.1 基于FBG的温度监测
        2.4.2 基于FBG的渗流场监测
        2.4.3 基于FBG的应力场监测
        2.4.4 基于FBG的固定式测斜仪研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渗流场作用下的库岸边坡变形响应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降雨作用下的边坡模型试验研究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过程
        3.2.3 试验结果
        3.2.4 边坡模型变形响应剖析
    3.3 库水位波动作用下的边坡模型试验研究
        3.3.1 试验设计
        3.3.2 试验过程
        3.3.3 试验结果
        3.3.4 边坡模型变形响应剖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马家沟边坡DFOS多场监测系统的建立
    4.1 地理环境特征
        4.1.1 自然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
        4.1.3 气象水文
    4.2 工程地质特征
        4.2.1 地层岩性
        4.2.2 地质构造
        4.2.3 水文地质条件
        4.2.4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4.3 全分布式光纤监测方案设计
        4.3.1 全分布式监测系统及其基本功能
        4.3.2 光纤测斜管变形监测
        4.3.3 抗滑桩监测
        4.3.4 坡表变形及温度监测
    4.4 准分布式实时监测方案设计
        4.4.1 准分布式监测系统及其基本功能
        4.4.2 数据实时监测单元
        4.4.3 远程处理单元
        4.4.4 决策单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峡马家沟边坡诱发因素及变形机理研究
    5.1 概述
    5.2 马家沟滑坡多场多参量监测结果
        5.2.1 温度场
        5.2.2 渗流场
        5.2.3 变形场
        5.2.4 应力场
    5.3 马家沟滑坡诱发因素分析
    5.4 马家沟滑坡变形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边坡变形预测
    6.1 边坡位移预测方法原理
        6.1.1 时间序列加法模型
        6.1.2 灰色关联分析
        6.1.3 集对分析
        6.1.4 支持向量机
        6.1.5 粒子群算法
    6.2 滑坡位移预测模型建立
    6.3 马家沟滑坡位移预测
        6.3.1 滑坡位移变形的滞后性
        6.3.2 趋势项位移预测
        6.3.3 周期项位移预测
        6.3.4 累计位移预测
    6.4 滑坡位移预测在早期预警中的重要意义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10)基于强度调制的蝴蝶形光纤传感器挠度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现有挠度监测方法及研究现状
    1.3 光纤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1.3.1 光纤传感器概述
        1.3.2 光纤传感器的组成及基本原理
        1.3.3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
        1.3.4 光纤传感器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
    1.4 塑料光纤及其特点
        1.4.1 塑料光纤概述
        1.4.2 塑料光纤的特点及应用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蝴蝶形光纤传感器的基本理论
    2.1 光纤传输的基本理论
        2.1.1 光纤中光线传播的几何条件
        2.1.2 光纤传输损耗理论
        2.1.3 光功率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
    2.2 蝴蝶形光纤的传感原理和数学模型计算
        2.2.1 蝴蝶形光纤的传感原理
        2.2.2 传感元件的数学计算模型及公式推导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蝴蝶形传感器的设计与参数分析
    3.1 传感器的整体设计
    3.2 传感器构件的制作
    3.3 蝴蝶形光纤传感器位移标定实验
    3.4 影响光纤传感器性能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蝴蝶形光纤传感器挠度监测系统
    4.1 蝴蝶形光纤传感器挠度监测系统的设计及搭建
    4.2 挠度监测实验及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连通管水准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静力水准自动化测量技术应用于地铁隧道结构监测[J]. 刘新宇,王勇,唐超. 测绘通报, 2021(08)
  • [2]砂层顶管摩阻力控制机理研究[D]. 任怡东.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研究[D]. 朱栋梁. 广西大学, 2021(12)
  • [4]GPS非构造垂直形变研究[D]. 陈阜超. 武汉大学, 2020(06)
  • [5]高填方土体沉降监测系统[J]. 王大均. 四川建筑, 2020(04)
  • [6]远程无线静力水准监测系统在城市立交桥健康监测中的应用[J]. 蒋国文. 广州建筑, 2020(04)
  • [7]大跨PC连续刚构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D]. 杨榆璋.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光纤陀螺线形检测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 杨丹丹.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9]基于DFOS的库岸边坡变形机理及预测研究[D]. 张磊. 南京大学, 2020(12)
  • [10]基于强度调制的蝴蝶形光纤传感器挠度监测系统[D]. 裴辉辉.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连接管水平仪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