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卵黄油延缓衰老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家伟[1](2019)在《氢化蛋黄卵磷脂的制备与精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纯度的氢化卵磷脂比天然卵磷脂具有更良好的稳定性、乳化性和分散性,广泛用于工业、食品和制药行业,可作为化妆品中的乳化剂,提高食品储藏的稳定性,作为抗癌药物和治疗心脏疾病等药物的研发。本文对高纯度氢化蛋黄卵磷脂工艺路线的研发和优化进行了研究,工艺路线分为蛋黄卵磷脂的粗提工艺的研究;粗提蛋黄卵磷脂的催化加氢工艺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精制高纯度氢化蛋黄卵磷脂的研究。(1)本文以新鲜鸭蛋黄的蛋黄液为原料,结合酶解法和低温沉淀法,对实验条件作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蛋黄卵磷脂粗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用无水乙醇作提取液多次提取,丙酮-正己烷体积比为1:4,冷却温度为-20℃,在此条件下测得卵磷脂含量为86.73%。(2)将经过粗提的磷脂(碘值72)为原料用氢化加氢的方法改性生成氢化蛋黄磷脂,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对氢化蛋黄磷脂的各个指标的影响,得到反应的最佳条件:15g粗提磷脂,添加适量20wt%Pt/C催化剂,正庚烷-无水乙醇混合物为溶剂,在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反应,反应温度为60℃,反应压力为0.6Mpa,氢化产物的碘值为0.3。(3)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精制氢化卵磷脂(HPC),经实验,最佳纯化条件为:采用高径比14:1的层析柱,上样浓度3mg mL-1,上样流速为1.5BV h-1,洗脱液为95%的乙醇-水溶液,经分离后,最终卵磷脂纯度为91.13%,回收率89.17%。本文所使用的卵磷脂粗提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更加高效,所得卵磷脂含量高,利于后期提高精制氢化卵磷脂的含量。氢化工艺与其他工艺对比,产品的酸价和HLB值较理想。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后的氢化卵磷脂产品与进口高纯度的产品性能基本一致,因此本文对磷脂行业的深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万俊,艾民珉,周佺,蒋爱民[2](2018)在《皮蛋加工过程中油脂氧化及抗氧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无铅方式锌铜铁法腌制皮蛋,监测了皮蛋蛋黄油脂氧化及抗氧化性变化,旨在反映皮蛋腌制过程中皮蛋蛋黄品质变化和皮蛋蛋黄油脂功能特性,揭示皮蛋蛋黄风味的形成与其油脂氧化的关系。结果显示皮蛋蛋黄腌制过程中,脂肪酶活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游离脂肪酸、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羰基价、酸价、过氧化脂质、共轭二烯和共轭三烯的含量均呈增加趋势(p<0.05),表明在腌制和后熟过程中皮蛋蛋黄油脂发生了氧化与分解,生成了部分皮蛋蛋黄风味前体物质。蛋黄油脂的清除DPPH·能力、还原力、清除·OH能力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第28天取得最大值,与皮蛋蛋黄油脂中总多酚含量变化相同。其中DPPH清除力最大为27.71%,还原力最大为0.162,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最大为32.6%。
邓杨敏[3](2017)在《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酶催化合成及表面活性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简称PG)作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重要组分,能够降低肺表面张力,能够较好地维持肺泡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等肺部疾病诊疗中具有应用潜力。PG作为天然表面活性剂在组织防冻、皮肤养护等领域也有应用前景。天然来源的PG同其他磷脂组分相同,结构上呈现不同脂肪侧链特点,动植物组织含量低,来源有限。本文利用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简称PLD)催化磷脂酰基转移反应,由易于获得的大豆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简称PC)制备混合侧链磷脂酸甘油(Different Fatty Acids Phosphatidylglycerol,简称 DFA-PG),研究提高产品产率的反应条件,以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DFA-PG工艺过程;表征所制备DFA-PG的脂肪酸组成、表面活性剂特性及其聚集行为,为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双液相体系中PLD催化磷脂酰基转移反应制备DFA-PG条件,得出了适宜的反应条件。有机溶媒为二氯甲烷,反应温度为28℃,底物甘油(G1)与PC摩尔比(G1:PC)为190:1,pH为5.5,两相体积比(有机相:水相)为2.5:1。在此条件下进行反应,DFA-PG的产率达85.59%。在此基础上,采用均匀试验进行U12(12l×63)混合水平试验设计考察因素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及响应面分析进一步优选的反应条件为:温度30.5℃、底物摩尔比(G1:PC)190:1、pH5.5、两相体积比(有机相:水相)1.7:1。在此条件下DFA-PG产率可达97.54%。以100~200目柱层析硅胶为固定相,采用柱层析法对酶催化合成的DFA-PG进行精制。优化常温常压柱层析分离条件,结果显示在洗脱液组成氯仿:甲醇为2:1(v/v)、上样量为0.03 g/g硅胶、流速为3 mL/min、硅胶含水量为9%(wt)条件下得到的DFA-PG纯度达97.6%,分离回收率为90.5%。同时,获得纯度达98.2%的高纯PC产品。通过气相-质谱联用(GC-MS)分析DFA-PG和原料PC脂肪酸种类,结果表明,产物与原料均含有5种脂肪酸,且种类及含量一致。表面活性剂特性表征显示,Wilhelmy吊片法测定的DFA-PG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4904mg/mL,而纯化的原料PC为1.4673 mg/mL,水溶液表面张力分别为35.3 mN/m和40.1 mN/m,表明DFA-PG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能力及效率均优于PC;透射电镜测试表明,DFA-PG聚集状态随着pH而变化,pH为7.4时,呈囊泡状,平均粒径为131.19 nm,结构比较稳定;pH为6.9时,呈棒状胶束,平均粒径为88.23 nm;pH为6.4时,呈球形胶束,平均粒径为25.98 nm。
许艳萍[4](2016)在《大黄鱼鱼卵磷脂制备、性质及降血脂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黄鱼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其主要副产物鱼卵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磷脂等重要营养成分。磷脂是一类具有磷酸基团的两性脂类化合物,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对生物体各项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预防或推迟老年痴呆症的发生;能延缓机体衰老;明显降低胆固醇含量;缓解因高血脂引起的各种不适;对防治高血脂、高胆固醇、动脉硬化具有显着的功效。本文通过研究超临界CO2流体法脱除大黄鱼鱼卵中的中性脂肪和乙醇溶剂提取磷脂的最佳工艺,提高了磷脂的提取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大黄鱼鱼卵磷脂的理化性质、组分、脂肪酸组成以及大黄鱼鱼卵磷脂对高脂血症小鼠的降血脂作用,为开发具有降血脂作用的磷脂保健品提供理论依据。(1)以大黄鱼鱼卵为原料,通过研究不同时间、温度和压力对鱼油脱除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CO2流体脱除大黄鱼鱼卵鱼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时间90 mmin,压力30 MPa,温度45℃,在此条件下大黄鱼鱼油脱除率达到86.12±0.56%.(2)采用乙醇溶剂法浸提大黄鱼鱼卵磷脂,通过研究不同的浸提次数、浸提时间、料液比、浸提温度和乙醇浓度对磷脂提取率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料液比、浸提温度和乙醇浓度对大黄鱼鱼卵磷脂提取率影响具有显着性,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出当浸提次数3次,浸提时间30 min,料液比1:10 g/mL,浸提温度40℃,乙醇浓度95%时,大黄鱼鱼卵磷脂提取率最高,达62±0.38%。(3)分析了大黄鱼鱼卵磷脂理化性质,并与食品添加剂磷脂的国家标准(GB28401-2012)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大黄鱼鱼卵磷脂呈现黄棕色膏状,具有磷脂的固有气味,正己烷不溶物、丙酮不溶物、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总砷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其中丙酮不溶物为68.7±0.53%。(4)利用TLC和HPLC-ELSD对大黄鱼卵磷脂进行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鱼卵磷脂中只含有PC和PE两种成分,PC含量为61.06±0.02%,PE含量为38.94±0.01%。同时,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大黄鱼卵磷脂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大黄鱼鱼卵磷脂中含有20种脂肪酸,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有9种,占总含量17.35±0.35%。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以n-3 PUFA为主,其中EPA和DHA之和占总含量15.19±0.21%,仅DHA就达到12.50±0.19%。(5)研究了大黄鱼鱼卵磷脂对高脂血症小鼠降血脂的作用。通过建立高脂血症小鼠模型,连续磷脂饲料喂养4w后,测定血清中的相关指标,并结合肝脏组织形态观察,初步研究了大黄鱼鱼卵磷脂的降血脂功能。结果表明:大黄鱼鱼卵磷脂可抑制小鼠体重的增加;从血清指标数据分析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大黄鱼鱼卵磷脂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TC、TG和LDL-C水平以及AI1、 AI2值,明显提高HDL-C水平,表明大黄鱼鱼卵磷脂在调节高脂血症小鼠脂质代谢方面,中、高剂量磷脂对其作用效果最佳。另外,从小鼠肝脏组织形态观察结果来看,低剂量组磷脂对小鼠肝细胞无显着改善作用,而中、高剂量组可以显着修复小鼠肝细胞变性,表明大黄鱼鱼卵磷脂可预防小鼠肝脏的脂肪性病变,有助于降低高血脂疾病发生的风险。
刘晓梅[5](2016)在《养阴生肌散联合蛋黄油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应用养阴生肌散联合蛋黄油换药对肛裂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如皋市中医院住院接受肛裂切除、内括约肌松解术的64例肛裂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养阴生肌散+蛋黄油组)和对照组(肛泰软膏组),实验组便后采用养阴生肌散联合蛋黄油创面换药,对照组采用肛泰软膏创面换药;观察两组患者换药前后疼痛评分、出血评分、红肿情况评分、分泌物评分、同等时间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养阴生肌散+蛋黄油组和肛泰软膏组在创面愈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养阴生肌散+蛋黄油组在创面出血、疼痛、红肿、渗出及同等时间创面愈合率、平均创面愈合时间方面均优于肛泰软膏组。说明养阴生肌散联合蛋黄油创面换药能明显改善肛裂术后患者的出血、疼痛等症状,减少创面红肿、渗出情况,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结论:运用养阴生肌散联合蛋黄油创面换药来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是安全有效的,具有传统医学简、便、廉等优点,是肛肠术后创面换药的有益补充。运用中医药来促进创面愈合,扩展中医药临床应用,让我们对中医药干预创面愈合有了更多的期望,为我们开展临床工作提供了更广泛思路。虽然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因应用较为局限,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报道较少,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梁春玮[6](2013)在《广西北部湾海鸭蛋营养及功能性组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鸭是放养于我国广西省北部湾地区,经过特殊人工培育的缙云麻鸭,主要食物来源为退潮后红树林中的鱼虾及沙虫等软体动物。本研究以海鸭蛋为原料,通过对海鸭蛋全蛋常规蛋品特征值及营养成分的分析,以油脂类组分为重点,对其中卵磷脂,胆固醇,类胡萝卜素,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得到了海鸭蛋与常规禽蛋组分的共性及其特定成分含量的差异性,从而对于海鸭蛋的可食性和功能性给予客观的评价。本文较全面的分析了海鸭蛋的营养成分,以蛋黄油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建立超声波辅助萃取技术和常规乙醇萃取技术的蛋黄油提取模型,采用配备自动进样器的气相色谱仪结合外标法,建立海鸭蛋DHA含量的测定方法;通过气相、气相质谱联用仪对蛋黄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对其中ω-3PUFA组分在磷脂和甘油脂中的分布进行确定,得到不能通过磷脂和甘油酯的分离达到纯化ω-3PUFA的目的,脂肪酸在磷脂和甘油酯中的分布具有随机性的结论;因此,建立了一种超声辅助蛋黄油乙酯化的方法,并通过响应面模型模拟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具体如下:1、采用国家标准推荐方法,对广西北部湾海鸭蛋常规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经过测定,测得海鸭蛋全蛋可食部分蛋白质含量约16%左右,卵磷脂含量约1.4%,胆固醇含量为429mg/100g鲜蛋液,说明海鸭蛋中油脂以胆固醇形式存在较少,该结果与产蛋鸭自身品种,日粮组成有关。海鸭蛋蛋黄颜色RYCF值大于13,且类胡萝卜素总量显着高于普通鸭蛋;脂肪酸组成方面,海鸭蛋与普通鸭蛋有显着差异,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更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这是本研究后续研究的主要部分。2、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到采用传统的热回流浸提工艺提取海鸭蛋蛋黄中的功能性脂类组分的最适合溶剂组合是CM混合溶剂,然而考虑到有机溶剂回收以及对试验人员的伤害,采用更为安全且提取率也很高的乙醇作为浸提溶剂,并对试验的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液料比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和L9(34)正交优化试验,得到了两个显着因素分别为液料比和浸提温度,两个最优水平即为料液比1:25,温度50oC,一组最优组合为料液比1:25,温度50oC,时间为3小时。之后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进行了超声波辅助萃取蛋黄油的试验,得到回归方程:Y=-3.55X1+1.37X2-0.564X3+62.05,回归方程显着,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各因素对提取率的主次影响顺序依次为X1(超声时间)>X2(超声功率)>X3(液料比)。经过计算,蛋黄油酸价为40.34mgKOH/g,皂化价为174.49mgKOH/g,平均分子量约是1225.3、本章节蛋黄油中DHA含量的检测方法,即通过外标法采用气相色谱法结合自动进样器对海鸭蛋中DHA含量进行测定。通过筛选,得到最适合的气相色谱条件,该方法对于检测海鸭蛋中DHA含量具有准确,重复性好,检出限低等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实验需要。实验同时建立了DHA的标准工作曲线,得到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802.1x+3.4093,R值为0.998。DHA浓度在0.005-0.05m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4、本章节试验表明,海鸭蛋中ω-3PUFA的比例为2.81%,ω-6PUFA的比例为5.15%,ω-9PUFA的比例为59.38%;其中ω-3PUFA/ω-6PUFA的值为0.545。蛋黄油中卵磷脂含量为37.576mg/g,标准差为0.107,其中脂肪酸组成与甘油三酯类似,但不同的脂肪酸比例多数有较大差别,尤其是18:1(ω-9)这一脂肪酸组分的分布差异极其显着。通过对各自其中的脂肪酸类物质分类定性,为ω-3PUFA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奠定了研究基础。并得到结论,ω-3PUFA的完全富集,衍生化是很难回避的一个步骤。5、通过对比发现,酯化率计算通过气相色谱峰面积比计算比通过酸价比计算得到结果更为精确。通过超声波辅助蛋黄油乙酯化,酯化率有显着提高。通过因素主次分析,醇油比、全程时间、超声时间、碱用量及醇油比与碱用量的交互作用对酯化率的影响具有显着性,P=0.05。超声功率,催化剂选择对于酯化率没有显着影响。通过响应面设计方法,构建出超声波辅助蛋黄油乙酯化的工程化回归模型为:Y=0.544-0.03X1-0.003X2-0.036X30.008X1X2-0.047X1X30.019X2X3-0.020X12-0.054X22-0.041X32优化出超声波辅助乙酯化的最佳工艺参数:当催化剂用量1.27ml、超声时间9.82min,全程时间4.96min时,蛋黄油酯化率最大,为54.87%。
和智坤[7](2013)在《卵白蛋白的干燥加热硒酸化及其性质和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对食品蛋白进行硒酸化。卵白蛋白(OVA)在亚硒酸存在,pH=3.0、60摄氏度的条件下,干燥加热硒酸化1d和3d。对硒酸化卵白蛋白(Se-OVA)的性质和结构进行了研究。首先,Se-OVA的有机硒含量分别为Se-OVA1d:0.67%:Se-OVA3d:0.88%。Se-OVA的电泳迁移速率也有所增加。其次,干燥加热使OVA溶解性降低,硒酸化使溶解性降低的幅度减小。硒酸化使OVA的巯基和二硫键之间的转化反应加强,表面疏水性提高;硒酸化使OVA在pH=7.0的溶液中的热稳定性提高;硒酸化使OVA的被消化性提高;硒酸化使OVA的抗氧化性,包括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还原能力、Fe2+鳌合能力、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通过圆二色谱(CD)谱图的研究表明,硒酸化对OVA的二级结构影响不大,通过测定分子中α-螺旋结构降低,这表明硒酸化是比较温和的反应。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谱图的研究表明,硒酸化使OVA的变性温度降低,由77.62℃降低为77.07℃,这个结果与硒酸化使OVA在pH=7.0的溶液中的热稳定性提高结果相反。硒酸化使OVA的色氨酸荧光强度非常低。这些结果表明,在亚硒酸存在下,干燥加热硒酸化使OVA处于“熔融球”状态。第三,通过质谱分析,检测出在一些胰蛋白酶酶解的富硒肽段上可能发生了硒酸化反应。并且,鉴定出在Se-OVA中引入硒的位点。综上所述,在干燥加热的条件下亚硒酸与OVA反应,成功制得Se-OVA。硒酸化提高了OVA的功能特性和抗氧化性。硒酸化对OVA的二级结构影响不大,但对三级结构影响明显。干燥加热硒酸化为食品蛋白硒酸化改性和改善食品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也为有机硒的制备提出了一种新的途径。
于娜[8](2012)在《卵黄多肽的分离纯化及降血脂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禽蛋在畜产品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禽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餐桌的必备佳肴,不仅富含蛋白质、脂类,也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特别是其中的蛋白质人体吸收利用率达99.7%,且必需氨基酸十分丰富。传统的禽蛋主要用于烹饪、生产蛋白粉和蛋黄粉等,许多活性物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合理开发利用禽蛋资源,本研究以卵黄蛋白为试材,系统研究水解多肽的制备工艺、分离纯化方法及其降血脂活性。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选出提取卵黄蛋白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脱脂蛋黄粉浓度为30%,乙醇溶液的浓度为45%,pH值为4.4,氯化钠浓度为0.02mol/L。此条件下卵黄蛋白质的提取率达72.20%,相对于使用其他方法提高近20%。根据响应面实验确定了复合风味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分别水解卵黄蛋白质的最佳条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确定使用以上两种酶分步水解卵黄蛋白质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为10%,碱性蛋白酶与复合风味蛋白酶的比是0.8:0.4,pH6.5,温度为55℃,两种酶水解时间均为2h。此条件下卵黄蛋白质的水解度达13.233%,多肽得率为45.573mg/ml。运用超滤技术对卵黄蛋白质水解液进行初步分离,得到分子量小于10000的多肽液,冷冻干燥后备用。用Sephadex G-25凝胶层析柱对卵黄蛋白质多肽进行初步分离,最佳条件为上样浓度30mg/ml,上样量2.6ml,流速1.3ml/min,以含有NaCl0.25mol/L的重蒸水为洗脱液时可以得到4个级分,它们的分子量分布为5810D的EYP-1、1330D的EYP-2、897D的EYP-3和557D的EYP-4。通常情况下,分子量小于5kD的多肽生物活性更高,故实验将EYP-2、EYP-3和EYP-4三个级分进行体外降血脂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以上三个级分结合的胆酸盐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557D的EYP-4的胆酸盐结合能力最强,即体外降血脂效果最佳。对EYP-4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纯化,优化纯化条件,得到较高的HPLC纯化条件为:C18色谱柱(5μm,4.6mm×150mm i.d);流动相为正丙醇与水,采用梯度洗脱(条件见表4-5);柱温35℃;上样量15uL;上样浓度60mg/ml;流速0.8mL/min;采用紫外检测器;采用以上条件,可以得到三个极性不同的组分EYP-4-1、EYP-4-2和EYP-4-3。将EYP-4利用高效逆流色谱(HSCCC)进行单体制备,最佳条件为:上样浓度为40mg/ml,流动相为聚乙二醇、磷酸盐的水溶液(配制方法为每1000ml流动相中含有聚乙二醇150g,磷酸盐170g),流动相中磷酸氢二钾和磷酸二氢钾的比例为3:1。EYP-4经HSCCC制备分离得到的三个组分,利用纳升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Nano-ESI-Ms/Ms)技术进行质谱分析,得到三个组分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分别为Lys-Glu-Pro-Ile、His-Ile-Pro-Leu和Lys-Glu-Tyr。将EYP-4进行小鼠的体内降血脂研究,将8组小鼠建立高血脂模型后,灌胃EYP-4多肽液四周,每周对小鼠进行称重。四周后对小鼠进行眼球采血,利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肝脂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总脂肪量,并计算动脉硬化指数。结果发现多肽液可以明显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p<0.05);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效果较明显(p<0.05);明显升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p<0.05)。具体表现为实验组小鼠的体重增长是空白对照组小鼠体重增长的76.79-90.44%;小鼠血清胆固醇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49.68-79.90%,是给药对照组的57.34-92.21%;血清甘油三酯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51.20-87.08%、是给药对照组的75.35-128%;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81.66-177%、是给药对照组的80.23-174%;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16-140%、是给药对照组的99.40-119%;动脉硬化指数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0.31-55.62%、是给药对照组的0.54-96.74%;肝脏中胆固醇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29.83-92.89%、是给药对照组的53.89-167%;肝脏中甘油三酯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43.10-87.76%、是给药对照组的47.51-96.73%。
王璐[9](2012)在《湿疹康凝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优选蛋黄油的提取方法,为制剂提供质量稳定、品质优良的原料药物;研究湿疹康凝胶剂的处方组成与制剂工艺,对其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并初步探索其体外透皮特性。[方法](1)以酸值、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等为指标,结合水分与挥发物、脂肪油、磷含量,对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蛋黄油进行质量评价。(2)以制剂的外观评定,黏度,涂展性,pH值,离心、耐热耐寒、留样稳定性等为质量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Topis综合评价法优选凝胶剂处方用量与制备工艺;再采用L9(34)正交试验进一步优选凝胶剂最佳基质配比与用量。(3)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冰片以及蛋黄油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湿疹康凝胶剂的质量控制进行系统研究。(4)采用透皮扩散实验,初步探索湿疹康凝胶剂的透皮规律。[结果](1)压榨法提取的蛋黄油含磷量较高,质量控制结果较好,且不需要溶剂提取,对皮肤刺激性较小,品质优良。(2)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优凝胶基质为卡波姆940,结合正交试验结果,最佳制备工艺处方为:油相(蛋黄油)为20%,水相(甘油:水)10%:60%,乳化剂(聚山梨酯80)4%,助乳化剂(丙二醇)3%。(3)建立了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冰片以及蛋黄油的鉴别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湿疹康凝胶剂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含量的方法。(4)湿疹康凝胶剂的累积透皮量、透皮速率、皮肤储量均高于油剂。[结论](1)综合考虑蛋黄油的质量评价结果与用药安全性,压榨法制得的蛋黄油为最适宜的湿疹康凝胶剂原料药物。(2)筛选出最优的湿疹康凝胶剂的处方配比与制备工艺,制得的湿疹康凝胶剂均匀细腻,黏度适宜,涂展性优,稳定性好,克服了原油剂使用污染衣服的缺点。(3)建立了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的测定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含量的方法。(4)湿疹康凝胶剂在透皮性能与皮肤储存量方面优于油剂。
王璐,刘立鹃,严建业,李顺祥[10](2012)在《卵黄油的药理作用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卵黄油又称蛋黄油、鸡子黄油(《日华子本草》)[1],为我国传统中药,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青睐。除了具有消肿解毒,敛疮生肌[2]之传统的功效外,现代研究结果表明卵黄油在医药业、食品业、化妆业、饲料业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卵黄油的药理作用、提取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
二、卵黄油延缓衰老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卵黄油延缓衰老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氢化蛋黄卵磷脂的制备与精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卵磷脂简介 |
1.2.1 依照磷脂甘油骨架的分类 |
1.2.2 依照取代基团分类 |
1.3 卵磷脂性质 |
1.4 卵磷脂对人体的功效 |
1.4.1 肝脏的保护神 |
1.4.2 预防心脏疾病 |
1.4.3 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 |
1.4.4 保护皮肤,延缓衰老 |
1.5 磷脂的应用 |
1.5.1 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
1.5.2 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
1.5.3 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 |
1.5.4 磷脂在动物饲料行业中的应用 |
1.6 改性卵磷脂的简介 |
1.6.1 物理改性 |
1.6.2 化学改性 |
1.6.3 酶改性法 |
1.7 卵磷脂氢化改性工艺 |
1.8 国内外氢化卵磷脂研究现状 |
1.9 催化加氢工艺比较 |
1.10 卵磷脂的提取精制方法 |
1.10.1 有机溶剂法 |
1.10.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10.3 柱层析法 |
1.11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二章 氢化蛋黄卵磷脂的检测方法 |
2.1 薄层层析法 |
2.2 HPLC法 |
2.3 碘值的测定 |
2.3.1 仪器和用具 |
2.3.2 测定方法 |
2.4 HLB值的测定 |
2.4.1 实验试剂 |
2.4.2 测定方法 |
2.5 酸价的测定 |
2.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5.2 测定方法 |
第三章 蛋黄卵磷脂的制备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 实验步骤 |
3.2.1 单因素实验的研究 |
3.2.2 正交实验的研究 |
3.3 分析检测方法 |
3.3.1 检测原理 |
3.3.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3.3 操作方法 |
3.4 复合提取法提取条件结果分析 |
3.4.1 单因素实验的结果分析 |
3.4.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3.4.3 检测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粗品蛋黄卵磷脂氢化改性工艺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装置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装置 |
4.2 实验步骤 |
4.3 实验结果研究 |
4.3.1 温度和压力对产品的影响 |
4.3.2 氢化磷脂含量的测定 |
4.4 实验小结 |
第五章 大孔吸附树脂精制氢化蛋黄卵磷脂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树脂的筛选 |
5.2.2 SP825 树脂动态实验 |
5.2.3 树脂吸附过程研究 |
5.2.4 树脂SP825 吸附氢化蛋黄卵磷脂的热力学性质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2)皮蛋加工过程中油脂氧化及抗氧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工艺流程 |
1.3.2 皮蛋中油脂的提取 |
1.3.3 过氧化脂质含量的测定 |
1.3.4 硫代巴比妥酸值的测定 |
1.3.5 酸价、羰基值和脂肪酶活度的测定 |
1.3.6 游离脂肪酸含量 (FFA) 的测定 |
1.3.7 共轭二烯和共轭三烯含量的的测定 |
1.3.8 总酚含量的测定 |
1.3.9 清除DPPH·能力的测定 |
1.3.1 0 还原力的测定 |
1.3.1 1 清除·OH能力的测定 |
1.3.1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腌制过程中皮蛋蛋黄脂肪酶活度的变化 |
2.2 腌制过程中皮蛋蛋黄油脂酸价、羰基值、TBA值变化 |
2.3 蛋黄油脂游离脂肪酸、共轭二烯、共轭三烯变化 |
2.4 腌制过程中蛋黄油过氧化脂质的变化 |
2.5 腌制过程中蛋黄油总多酚含量的变化 |
2.6 腌制过程中蛋黄油脂清除DPPH·能力的变化 |
2.7 腌制过程中蛋黄油脂还原力的变化 |
2.8 腌制过程中蛋黄油脂清除·OH能力的变化 |
3 结论 |
(3)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酶催化合成及表面活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磷脂简介 |
1.1.1 磷脂的来源 |
1.1.2 磷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
1.1.3 磷脂的用途 |
1.1.4 磷脂的改性方法 |
1.2 磷脂酰甘油 |
1.2.1 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分子结构 |
1.2.2 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制备 |
1.2.3 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生理功能 |
1.2.4 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用途 |
1.3 磷脂的提取精制方法综述 |
1.3.1 溶剂萃取法 |
1.3.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3.3 膜分离法 |
1.3.4 柱层析法 |
1.3.5 其他方法 |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磷脂酶D催化合成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条件优化 |
2.1 实验设备与试剂 |
2.1.1 主要设备 |
2.1.2 主要试剂 |
2.2 检测方法 |
2.2.1 酶活力检测 |
2.2.2 磷脂检测 |
2.3 研究内容 |
2.3.1 磷脂酶D催化合成磷脂酰甘油反应条件研究 |
2.3.2 响应面法优化反应条件 |
2.4 结果分析 |
2.4.1 酶活力 |
2.4.2 有机溶媒对合成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
2.4.3 底物用量对合成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
2.4.4 温度对合成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
2.4.5 pH值对合成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
2.4.6 两相比对合成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影响 |
2.4.7 均匀设计实验结果与回归分析 |
2.4.8 优化条件的检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表征 |
3.1 实验设备与试剂 |
3.1.1 主要设备 |
3.1.2 主要试剂 |
3.2 实验内容 |
3.2.1 硅胶的预处理 |
3.2.2 柱层析法精制DFA-PG、PC工艺研究 |
3.2.3 精制产品的表征 |
3.3 结果分析 |
3.3.1 流动相的确定 |
3.3.2 固定相含水量对精制效果的影响 |
3.3.3 洗脱流速的选择 |
3.3.4 上样量对精制效果的影响 |
3.3.5 精制产品的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表面活性及其聚集行为研究 |
4.1 实验设备与试剂 |
4.1.1 主要设备 |
4.1.2 主要试剂 |
4.2 实验内容 |
4.2.1 DFA-PG和PC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研究 |
4.2.2 DFA-PG表面活性剂聚集状态研究 |
4.3 结果分析 |
4.3.1 DFA-PG和PC表面活性对比 |
4.3.2 pH对DFA-PG聚集状态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大黄鱼鱼卵磷脂制备、性质及降血脂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大黄鱼鱼卵 |
2 磷脂的结构与性质 |
2.1 磷脂及其结构 |
2.2 磷脂的理化性质 |
3 磷脂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
3.1 磷脂的生理功能 |
3.2 海洋磷脂的生物活性 |
3.3 磷脂的应用 |
4 磷脂的制备方法 |
4.1 溶剂萃取法 |
4.2 酶解法 |
4.3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 |
4.4 柱层析法 |
4.5 膜分离法 |
5 磷脂测定方法的研究 |
5.1 比色法 |
5.2 薄层色谱法 |
5.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5.4 红外光谱分析 |
5.5 其他方法 |
6 磷脂的降血脂作用研究进展 |
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超临界CO_2流体法脱除大黄鱼卵(籽)鱼油 |
1 材料与设备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大黄鱼鱼卵预处理 |
2.2 大黄鱼鱼卵粉粗脂肪测定 |
2.3 大黄鱼鱼卵鱼油脱除率测定 |
2.4 单因素试验设计 |
2.5 大黄鱼鱼卵鱼油脱除率正交试验设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黄鱼鱼卵粉总脂肪测定结果 |
3.2 超临界流体CO_2流体法脱除大黄鱼鱼卵鱼油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
3.3 大黄鱼鱼卵鱼油脱除率正交试验设计 |
3.4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大黄鱼鱼卵鱼油脱除率工艺条件 |
4 小结 |
第三章 大黄鱼鱼卵(籽)磷脂乙醇提取工艺 |
1 材料与设备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脱油大黄鱼鱼卵粉制备 |
2.2 大黄鱼鱼卵磷脂的制备 |
2.3 磷脂消化液的制备及最大吸收波长测定 |
2.4 磷脂提取率测定 |
2.5 单因素试验设计 |
2.6 响应面法优化大黄鱼鱼卵磷脂乙醇提取工艺条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黄鱼鱼卵磷脂乙醇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
3.2 响应面法优化大黄鱼鱼卵磷脂提取工艺条件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四章 大黄鱼鱼卵(籽)磷脂理化性质、组分及脂肪酸的研究 |
1 材料与设备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大黄鱼鱼卵磷脂的制备 |
2.2 大黄鱼鱼卵磷脂理化指标检测 |
2.3 TLC法分析大黄鱼鱼卵磷脂 |
2.4 HPLC法分析大黄鱼鱼卵磷脂 |
2.5 大黄鱼鱼卵磷脂脂肪酸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黄鱼鱼卵磷脂理化指标检测结果 |
3.3 HPLC法分析大黄鱼鱼卵磷脂 |
3.4 大黄鱼鱼卵磷脂脂肪酸分析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五章 大黄鱼鱼卵(籽)磷脂降血脂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与设备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分组及高脂血症小鼠模型建立 |
2.2 观察指标和测定 |
2.3 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组织形态观察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大黄鱼鱼卵磷脂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3.2 大黄鱼鱼卵磷脂对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3 大黄鱼鱼卵磷脂对小鼠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 |
3.4 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清单 |
致谢 |
(5)养阴生肌散联合蛋黄油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肛裂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肛裂的概念 |
1.2 祖国医学对肛裂病因病机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肛裂的认识 |
2.1 肛裂的发病因素 |
2.2 肛裂的病理改变 |
2.3 肛裂的临床表现 |
2.4 肛裂的分类 |
2.5 肛裂的治疗 |
3、对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基本治疗方法 |
2.3 临床对比研究方法 |
2.4 疗效判断标准 |
2.5 数据统计学处理 |
2.6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养阴生肌散联合蛋黄油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中医分析 |
2. 现代药理分析 |
3. 本课题的思想来源 |
4. 临床疗效分析 |
4.1 疗效分析 |
4.2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分析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广西北部湾海鸭蛋营养及功能性组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海鸭蛋简介 |
1.2 蛋黄油提取方法 |
1.2.1 改良溶剂萃取法 |
1.2.2 超声波辅助萃取 |
1.2.3 微波辅助萃取 |
1.2.4 超临界 CO_2萃取 |
1.2.5 水相酶法分离蛋黄油 |
1.3 PUFA 发现发展史 |
1.4 ω-3 PUFA 常见来源 |
1.5 PUFA 纯化方法 |
1.5.1 冷冻结晶法 |
1.5.2 脲包法 |
1.5.3 分子蒸馏技术 |
1.5.4 银离子络合法 |
1.5.5 脂肪酶富集法 |
1.6 PUFA 测定方法 |
1.6.1 甲酯化 GC 分析法 |
1.6.2 GC-MS 法 |
1.6.3 HPLC 及 HPLC-MS 法 |
1.6.4 近红外检测技术 |
1.7 ω-3PUFA 营养补充剂氧化稳态化技术研究进展 |
1.8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海鸭蛋及蛋黄油理化性质及成分分析 |
2.1 仪器与药品 |
2.1.1 试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1.3 试验原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常规理化指标测定 |
2.2.2 类胡萝卜素总量测定 |
2.2.3 卵磷脂总量 |
2.2.4 胆固醇总量 |
2.2.5 脂肪酸组成测定 |
2.2.6 蛋品特征值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常规营养分析实验结果 |
2.3.2 类胡萝卜素分析实验结果 |
2.3.3 卵磷脂分析实验结果 |
2.3.4 胆固醇分析实验结果 |
2.3.5 脂肪酸测定结果 |
2.3.6 蛋品特征值测定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鸭蛋蛋黄油制备 |
3.1 仪器与药品 |
3.2 实验方法 |
3.2.1 蛋黄粉的制备 |
3.2.2 海鸭蛋蛋黄油静态浸提单因素试验 |
3.2.3 海鸭蛋蛋黄油静态浸提正交优化试验 |
3.2.4 超声辅助蛋黄油提取均匀设计优化 |
3.2.5 蛋黄油酸价、皂化价测定及平均分子量估算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海鸭蛋脂质成分提取溶剂的选择 |
3.3.2 时间、温度及液料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
3.3.3 正交优化试验及结果分析 |
3.3.4 超声提取均匀设计实验结果分析 |
3.3.5 蛋黄油酸价、皂化价测定及平均分子量估算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鸭蛋 DHA 含量的测定方法的建立 |
4.1 仪器与药品 |
4.1.1 仪器与设备 |
4.1.2 试验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海鸭蛋 DHA 含量的测定方法 |
4.2.2 海鸭蛋蛋黄油提取及衍生化 |
4.2.3 气相色谱最佳检测条件的确定 |
4.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5 海鸭蛋 DHA 检测方法的验证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气相色谱最佳检测条件的确定 |
4.3.2 标准工作曲线制作 |
4.3.3 海鸭蛋 DHA 检测方法的验证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气质联用测定海鸭蛋脂肪酸组成 |
5.1 仪器与药品 |
5.1.1 试验药品 |
5.1.2 实验仪器 |
5.2 试验方法 |
5.2.1 海鸭蛋蛋黄脂肪酸组成分析 |
5.2.2 蛋黄油中卵磷脂含量测定 |
5.2.3 蛋黄中卵磷脂及非磷脂酯类中脂肪酸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GC-FID 结合 GC/EI-MS-SIM 联用法测定海鸭蛋蛋黄油脂肪酸组成 |
5.3.2 蛋黄油中卵磷脂含量测定 |
5.3.3 海鸭蛋蛋黄油,卵磷脂及甘油三酯主要脂肪酸组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蛋黄油超声乙酯化工艺优化 |
6.1 材料与仪器 |
6.2 试验方法 |
6.2.1 脂肪酸乙酯得率检测方法 |
6.2.2 因素主次分析实验 |
6.2.3 超声辅助乙酯化的单因素设计 |
6.2.4 超声辅助乙酯化的响应面优化设计方案 |
6.2.5 响应面设计分析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因素主次分析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2 超声辅助乙酯化的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3 超声辅助蛋黄油乙酯化的数学模型 |
6.3.4 超声辅助蛋黄油乙酯化回归模型检验 |
6.3.5 响应面互作效应分析与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卵白蛋白的干燥加热硒酸化及其性质和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硒的简介 |
1.1.1 硒的理化性质和分布 |
1.1.2 硒的生理功能 |
1.1.3 硒与疾病的关系 |
1.1.4 硒的存在形式 |
1.2 卵白蛋白的简介 |
1.2.1 鸡蛋的组成成分 |
1.2.2 蛋清的组成成分 |
1.2.3 卵白蛋白 |
1.3 蛋白质的改性 |
1.3.1 物理改性 |
1.3.2 化学改性 |
1.3.3 酶法改性 |
1.3.4 生物工程改性 |
1.4 抗氧化性 |
1.5 本课题的研究创新点、目标和意义 |
第二章 OVA的纯化及Se-OVA的制备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材料 |
2.1.2 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OVA的纯化 |
2.2.2 Se-OVA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OVA的纯化 |
2.3.2 Se-OVA的制备 |
2.4 小结 |
第三章 硒酸化对OVA理化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设备 |
3.1.1 材料 |
3.1.2 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电泳 |
3.2.2 硒含量的测定 |
3.2.3 巯基含量的测定 |
3.2.4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电泳 |
3.3.2 硒的含量 |
3.3.3 巯基的含量 |
3.3.4 表面疏水性 |
3.4 小结 |
第四章 硒酸化对OVA功能特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材料 |
4.1.2 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溶解性的测定 |
4.2.2 热稳定性的测定 |
4.2.3 被消化性的测定 |
4.2.4 抗氧化性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溶解性 |
4.3.2 热稳定性 |
4.3.3 被消化性 |
4.3.4 抗氧化性 |
4.4 小结 |
第五章 硒酸化对OVA结构的影响 |
5.1 材料与设备 |
5.1.1 材料 |
5.1.2 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圆二色谱(CD)的测定 |
5.2.2 差示扫描量热(DSC)的测定 |
5.2.3 色氨酸荧光强度的测定 |
5.2.4 亚硒酸化肽的质谱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圆二色谱(CD) |
5.3.2 差示扫描量热(DSC) |
5.3.3 色氨酸荧光强度 |
5.3.4 亚硒酸化肽的质谱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附录 |
(8)卵黄多肽的分离纯化及降血脂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国内外蛋产品开发利用研究 |
1.1.1 鸡蛋的组成 |
1.1.2 国内外蛋产品的开发利用现状 |
1.2 蛋白酶概述 |
1.2.1 蛋白酶的分类 |
1.2.2 影响酶水解的因素 |
1.3 国内外生物活性多肽研究进展 |
1.3.1 活性肽的概念与分类 |
1.3.2 生物活性肽吸收机制的研究 |
1.3.3 生物活性肽的作用与功能 |
1.3.4 生物活性肽的生产方法 |
1.3.5 国内外蛋黄肽的研究现状 |
1.4 血脂异常及其危害 |
1.4.1 血脂异常的形成 |
1.4.2 高血脂的危害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卵黄蛋白提取工艺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卵黄提取工艺的筛选 |
2.2.2 卵黄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 |
2.3 结论 |
第三章 卵黄蛋白质酶解条件的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复合风味蛋白酶水解卵黄蛋白条件的确定 |
3.2.2 碱性蛋白酶水解卵黄蛋白条件的确定 |
3.2.3 碱性蛋白酶、复合风味蛋白酶分步水解卵黄蛋白条件的确定 |
3.3 结论 |
3.3.1 单酶水解卵黄蛋白 |
3.3.2 双酶水解卵黄蛋白 |
第四章 卵黄多肽的分离纯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凝胶层析最佳分离条件的确定 |
4.2.2 各级分的分子质量的测定 |
4.2.3 各级分体外降血脂活性的测定 |
4.2.4 具有降血脂活性多肽的纯化条件的确定 |
4.2.5 降血脂活性多肽的单体制备条件的确定 |
4.2.6 降血脂活性多肽的单体结构鉴定 |
4.3 结论 |
4.3.1 凝胶分离多肽的条件 |
4.3.2 各级分的分子质量 |
4.3.3 体外降血脂活性的筛选 |
4.3.4 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多肽的条件 |
4.3.5 逆流色谱制备多肽单体的条件 |
4.3.6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连用进行单体结构鉴定 |
第五章 卵黄多肽的降血脂活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灌胃多肽对小鼠生长率的影响 |
5.2.2 灌胃多肽液对血脂的影响 |
5.2.3 灌胃多肽液对肝脂水平的影响 |
5.3 结论 |
5.3.1 对体重的影响 |
5.3.2 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
5.3.3 对肝脂水平的影响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湿疹康凝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引言 |
第一章 蛋黄油的质量考察 |
1 仪器与材料 |
2 蛋黄油的提取 |
2.1 蛋黄粉的制备 |
2.2 蛋黄油的提取方法 |
2.3 不同方法提取蛋黄油的得油率 |
3 蛋黄油的质量控制 |
3.1 酸值的测定 |
3.2 碳值的测定 |
3.3 皂化值的测定 |
3.4 羟值的测定 |
3.5 过氧化值的测定 |
3.6 水分与挥发物的测定 |
3.7 脂肪油的含量测定 |
4 总磷量的测定 |
4.1 显色剂的制备 |
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4 测定法 |
4.5 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4.6 方法学考察 |
4.7 样品的含量测定 |
5 小结 |
第二章 湿疹康凝胶剂制备工艺的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湿疹康凝胶剂制备工艺设计 |
2.1 湿疹康凝胶剂制备工艺处方设计 |
2.2 评价指标与评分标准 |
2.3 统计方法 |
3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溶解度的考察 |
3.1 色谱条件 |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4 测定法 |
3.5 溶解度测定结果 |
4 湿疹康凝胶剂的制备 |
4.1 不同凝胶基质的筛选 |
4.2 制备方法的筛选 |
4.3 凝胶基质浓度的筛选 |
4.4 油相用量的筛选 |
4.5 甘油用量的筛选 |
4.6 乳化剂的筛选 |
4.7 助乳化剂的筛选 |
4.8 正交试验优选湿疹康凝胶剂的处方配比 |
5 小结 |
第三章 湿疹康凝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3 检查 |
2.4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含量测定的研究 |
3 小结 |
第四章 湿疹康凝胶剂体外透皮特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离体皮肤的制备 |
2.4 经皮渗透试验 |
2.5 皮肤储量试验 |
2.6 皮下脂肪储量试验 |
2.7 药物渗透试验 |
2.8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经皮渗透试验结果 |
3.2 皮肤储量与皮下脂肪储量试验结果 |
3.3 渗透试验结果 |
4 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发表的文章 |
附录2 卵黄油的药理作用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10)卵黄油的药理作用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
1.1 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的作用 |
1.2 解毒、护肝、预防脂肪肝的作用 |
1.3 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 |
1.4 润燥、止痛、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 |
1.5 健脑增智, 促进记忆力的作用 |
2 提取工艺 |
2.1 干馏法与烘焙法 |
2.2 有机溶剂提取法 |
2.3 超声提取法 |
2.4 酶法提取 |
2.5 超临界CO2萃取法 |
2.6 其他 |
3 小结与展望 |
四、卵黄油延缓衰老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氢化蛋黄卵磷脂的制备与精制研究[D]. 李家伟. 南昌大学, 2019(02)
- [2]皮蛋加工过程中油脂氧化及抗氧化特性研究[J]. 万俊,艾民珉,周佺,蒋爱民. 食品工业, 2018(09)
- [3]混合侧链磷脂酰甘油的酶催化合成及表面活性性能研究[D]. 邓杨敏. 西北大学, 2017(02)
- [4]大黄鱼鱼卵磷脂制备、性质及降血脂功能研究[D]. 许艳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 [5]养阴生肌散联合蛋黄油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D]. 刘晓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6]广西北部湾海鸭蛋营养及功能性组分的研究[D]. 梁春玮. 吉林大学, 2013(09)
- [7]卵白蛋白的干燥加热硒酸化及其性质和结构的研究[D]. 和智坤. 云南大学, 2013(01)
- [8]卵黄多肽的分离纯化及降血脂活性研究[D]. 于娜. 沈阳农业大学, 2012(12)
- [9]湿疹康凝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D]. 王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03)
- [10]卵黄油的药理作用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 王璐,刘立鹃,严建业,李顺祥.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