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技术在兽医学中应用的现状、评价与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张吟[1](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改善石漠化生态环境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进行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对揭示草地畜牧业的实施与成效间的协调性和畜牧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遥感学、草地学、畜牧学等关于空间异质性、地物光谱差异性、草地生态系统整体性等理论,针对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与信息化融合、因地制宜的定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等技术需求和科学问题,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关岭-贞丰花江、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以天空地一体化为技术手段,获取2015-2020年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数据,运用频度统计、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层次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不同石漠化等级草地畜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与综合效益实现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提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基于研究目标以及对数据的时间连续性、空间分辨率、数据获取成本等需求,获取了多平台、多时空、多分辨率、多尺度的数据:包括:2015和2020年两期Landsat-8中分辨率遥感影像,2020年的2m分辨率GF和ZY卫星数据,高精度无人机影像数据,地面草地样本数据,社会经济数据,集成了天空地一体化动态监测体系,满足了研究的时间、空间和精度需求,实现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动态监测评价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引入雷达遥感和高光谱地面监测数据,丰富数据类型和监测手段,更加有利于提升监测精度。(2)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与石漠化程度成正比,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增加速率与石漠化程度成反比,石漠化演变趋势整体呈现由高等级石漠化向低等级石漠化、有石漠化向无石漠化方向发展,石漠化程度越深的区域,石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越显着:从2015-2020年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来看,关岭-贞丰花江平均植被覆盖度由38.50%提升至57.87%,毕节撒拉溪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3.03%提升至61.19%,施秉喀斯特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8.45%降低至58.20%,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分别为52.63%、15.09%和0%。从2015-2020年,植被覆盖度随石漠化程度越深,增长速率越快,无-潜在石漠化的施秉喀斯特植被保护较好,潜在-轻度石漠化和中-强度石漠化区域的植被恢复较好,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关岭-贞丰花江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密度由478.55 g/m2增加至708.52 g/m2,增长率为48.06%;毕节撒拉溪由703.39 g/m2增加至1544.96 g/m2,增长率为119.64%;施秉喀斯特由1632.85 g/m2降低为1035.97 g/m2,增长率为-36.55%,草地地上生物量总体表现为石漠化程度越深密度越小,施秉喀斯特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草地生物量密度水平较高,关岭-贞丰花江和毕节撒拉溪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均较好。针对不同石漠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异质性较强特点,政府制定明确的草地治理与保护目标和具体措施,鼓励农民种草养殖可以有效降低地区裸土比率,提升地表植被覆盖度。(3)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实地调研法选定指标,构建了包括13个具体指标的指标层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准则层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给出相应指标权重,构建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为0.4934:0.3108:0.1958。轻度及以下石漠化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比重C4、人均畜牧业产值C6、植被覆盖度C1、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C3、人均耕地面积C12等五个指标对综合效益评价的影响最大,这5个指标权重之和达到目标层权重的61.78%,说明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主要由这5个指标来体现。针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多尺度评价缺乏因地制宜的规范指导问题,构建了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基于天空地一体化应用层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具有一定的试探性,后续研究可以尝试结合高光谱遥感,更系统科学地把宏观和微观指标相结合。(4)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在2015-2020年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变化表现为无-潜在石漠化区域的三类效益增长率最小,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经济效益增长率最大,中-强度石漠化研究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率最大:施秉喀斯特生态效益由0.4883下降至0.4503,毕节撒拉溪生态效益由0.3560增长至0.4217,关岭-贞丰花江生态效益由0.2774增长至0.3301。施秉生态效益增长率为负,但在不同时期施秉的生态效益都优于关岭-贞丰花江和毕节撒拉溪生态效益。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经济效益值在2015年时相对最低(0.1375),但在2015-2020年间的增长速率最快(85.98%)。在经济发展方面,潜在-轻度石漠化区域比中-强度石漠化区域和无-潜在石漠化区域更具发展优势。社会效益与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关系与生态效益变化规律相似,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无-潜在石漠化区域社会效益值最高,但增长率最低。说明石漠化程度越深的区域社会效益发展潜力越大。(5)在综合效益评价基础上,结合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精准扶贫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和可持续效益的联动分析手法:从2015-2020年间,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8173提升到0.8270,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6109提升到0.8095,中度-强度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6126提升到0.7589,就综合效益增长率来看,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增长率最小,但与同时期不同等级石漠化研究区相比,综合效益值最高。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在均在变好。施秉喀斯特“两山”效益保持为0.6424不变,毕节撒拉溪“两山”效益由0.4935提升到0.6774,关岭-贞丰花江“两山”效益由0.4879提升到0.6168。施秉喀斯特扶贫效益由0.3290提升到0.3766,毕节撒拉溪扶贫效益由0.2549提升到0.3878,关岭-贞丰花江扶贫效益由0.3352提升到0.4287。施秉喀斯特可持续效益由0.6631下降为0.6349,毕节撒拉溪可持续效益由0.4735提升到0.5539,关岭-贞丰花江可持续效益由0.4021提升到0.4722。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对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民的贫困扶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一定的贡献。要继续鼓励各单位、组织、机构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科技推广,加强石漠化治理与草地畜牧业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开发。
肖彬[2](2021)在《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典型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宠物行业的快速发展,宠物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中兽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兽医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中兽药和针灸术作为中兽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宠物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中兽药和针灸等中兽医技术在防治宠物犬疾病、维持宠物犬健康层面,调查了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内宠物医生对中兽医技术开展现状和宠物主人对中兽医技术需求情况,为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指导依据。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形式开展调研。对于宠物医生的调查,围绕宠物医生对中兽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中兽医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的应用频率和对中兽医技术治疗宠物犬疾病的疗效认可度,并对宠物医生针灸治疗犬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后肢瘫痪治疗选穴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宠物犬主人,主要调研其对中兽医技术防治疾病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以及具体接受过中兽医技术防治疾病的类型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参与宠物医生和宠物犬主人各264例,收集有效调查问卷525份,问卷合格率99.4%。调查结果显示:1.在中兽药认可程度上,61.69%的宠物医生和53.41%的宠物主人认为中兽药效果良好。在针灸认可程度上,62.45%的宠物医生和54.17%的宠物主人认为针灸效果良好。2.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药和针灸认可度较高,认为中兽药药效温和占比分别为78.16%和73.11%,其次为副作用小(77.01%和73.48%)。对针灸协同其它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疗效突出,分别为70.5%和53.41%。3.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推崇使用中兽药治疗宠物犬疑难杂症占比分别为67.43%和65.91%;推崇使用针灸治疗宠物犬运动障碍、瘫痪性疾病占比分别为85.06%和67.8%。4.在治疗宠物犬疾病中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选择使用中成药占比分别为75.48%和60.61%;宠物医生运用防治宠物犬疾病中白针术使用最多为63.98%,艾灸最高为70.88%;宠物主人选择运用白针术最高为48.11%,艾灸最高为68.18%。5.95.79%的宠物医生对中兽医在宠物诊疗领域的发展充满信心,89.02%的宠物主人认为中兽医很有发展前途。6.宠物医生在治疗犬瘟热、犬犬传染性肝炎、细小病毒病时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占比分别为65.15%、51.52%和58.33%;宠物医生在治疗宠物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老年性疾病时,运用中兽医疗法治疗犬腹泻、犬感冒、犬贫血、犬不孕症、犬肾炎、犬瘫痪、犬疥螨和犬老年性便秘,占比最高分别为65.15%、50.76%、48.48%、40.15%、42.05%、63.26%、46.59%和57.58%。7.对53例宠物犬IVDD导致瘫痪病例分析后发现该病京巴犬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例的39.62%;5-7岁病患犬较易发病占总病例的45.28%;雄性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例的79%;67.92%的患犬针灸治疗1-2月就可恢复健康。8.对宠物医生运用针灸治疗53例宠物犬IVDD导致瘫痪病例选穴规律进行调研后统计分析,发现排除阿是穴后,共涉及48个腧穴,使用总频次达726次。从使用频次分析,频次最高的是百会穴和后三里穴(53次);从腧穴所在部位分析,后肢腧穴共25个,使用频次343次,躯干部腧穴共21个,使用频次379次;从腧穴归经分析,足太阳膀胱经的使用频次最高,腧穴10个,共使用189次。从特定穴归属分析,五腧穴使用频次最高,共9个,使用176次。9.为验证选穴规律经验的有效性,选取一只椎间盘突出导致瘫痪的宠物犬进行针灸治疗。采用电针+白针:百会、命门、腰阳关、肾俞、尾根、后三里、二眼、环跳、阳陵泉、后六缝。水针:百会穴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每穴0.3 ml。配合按摩治疗,点压穴位手法点压华佗夹脊、委中穴、环跳穴、涌泉穴、阳陵穴及压痛点,治疗32天后,患犬基本恢复正常,可以正常走路、跑动。调查结果表明,中兽医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疗效确切。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孙燕燕[3](2021)在《基于不同微球标记非洲猪瘟病毒和口蹄疫A型病毒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胶体金颗粒作为功能性载体材料与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结合形成的相关诊断方法及产品,具有操作简单、反应快速、特异性高和稳定性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检验、食品安全、兽药残留、环境监测等领域。但由于胶体金颗粒本身存在一些灵敏度的限制,目前仅用于定性检测。因此,对于免疫层析技术,突破难以定量分析的瓶颈,建立灵敏、特异、直观、快速的定量检测方法,才会更好的满足基层生产单位的现实需求,具有重大的技术改进价值和应用前景。因此,本论文建立了非洲猪瘟病毒(ASFV)抗体的免疫层析定性检测方法和口蹄疫A型病毒(FMDV-A)的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ASFV抗体胶体金定性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将重组ASFV p30蛋白(特异性和抗原性已验证)用胶体金颗粒标记,制成捕获金标抗原;将p30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ASFV-p30-Ab)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NC)上,分别作为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组装试纸条。用该试纸条检测已知的ASFV阳性、阴性血清,检测可在5-10 min完成,灵敏度为1:256。平行检测口蹄疫病毒(FMD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等常见猪病毒病阳性血清20份,仅ASFV呈阳性反应,与其它血清无交叉,特异性可靠。用同一批次内、不同批次间的试纸条重复性检测ASFV阳性、阴性血清,结果差异不显着,变异系数CV均小于10%,稳定性良好。与进口ASFV竞争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平行对比检测50份健康猪血清,试纸条检测出阴性结果48份,ELISA检测出阴性结果49份;平行对比检测52份ASFV抗体阳性猪血清,试纸条检出阳性50份,ELISA检出阳性51份。以ELISA方法为参照标准,试纸条的特异性为92.00%,敏感性为92.59%。2.FMDV-A抗体定量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1)抗原筛选。分别对5种备选抗原:纯化的AF/72和Re-A/WH/09毒株146S病毒颗粒及其原核表达VP1蛋白、及原核表达的A/GD/MM/13毒株VP1蛋白,用间接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平行检测100份背景清晰的FMDV-A、O、AsiaⅠ型田间样本血清,基于FMDV-A血清的阳性检出率计算其敏感性,基于对O、AsiaⅠ血清的交叉阳性计算其特异性。结果:AF/72-146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间接ELISA(90%,95%)和GICA(95%,92.5%)中均为最高,A/GD/MM/13-VP1最低(P/N为1.95)。Re-A/WH/09-146S ELISA(86.67%,87.5%)、GICA(83.33%,87.5%)、AF/72-VP1 ELISA(78.33%,75%)、GICA(90%,62.5%)、Re-A/WH/09-VP1 ELISA(76.67%,70%)、GICA(85%,55%)。AF/72-146S为最合适的诊断用抗原。2)FMDV-A抗体的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用抗坏血酸(AA)还原K2Pt Cl4和Na2Pd Cl4,经超声水浴法制备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的Pt-Pd合金纳米颗粒,作为捕获纳米标记物标记FMDV-AF/72-A-146S,与其抗体(FMDV-AF/72-146S-Ab)同时包被在NC上,分别作为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组装试纸条。用该试纸条检测已知的FMDV阳性、阴性血清,检测可在10 min内完成,灵敏度为1:28。取已知液相阻断ELISA(LPB-ELISA)抗体效价为1:64、1:128、1:256和1:512的口蹄疫A型阳性血清,用试纸条进行检测,完成后用金标免疫分析仪扫描读取信号T/C值。以A型阳性血清样品的LPB-ELISA抗体效价为横坐标,金标分析仪读值T/C值为纵坐标作图,建立标准曲线。抗体效价与T/C比值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692。检测时将待检血清的T/C值带入标准曲线,即可对应获得该份血清的抗体效价。与胶体金试纸条平行比对检测50份FMDV-A血清,Pt-Pd合金纳米颗粒试纸条可检测出阳性结果49份,胶体金试纸条可检测出阳性结果48份,检测22份阴性血清,Pt-Pd合金纳米颗粒试纸条和胶体金试纸条均可检测出阴性结果22份,检测36份O、AsiaⅠ血清,Pt-Pd合金纳米颗粒试纸条可检测出阴性结果34份,胶体金试纸条可检测出阴性结果31份,Pt-Pd合金纳米颗粒试纸条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94.8%。用同一批次内、不同批次间的试纸条重复性检测不同抗体效价的FMDV-A阳性血清,结果差异不显着,变异系数CV均小于15%,稳定性良好。与LPB-ELISA平行检测102份背景清晰的血清样品,将二者抗体效价(Log10)进行比对,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2为0.9112。
马桂兰[4](2021)在《低成瘤性MDCK单克隆细胞系的建立、成瘤性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MDCK细胞是从犬肾组织中分离培养得到的上皮型贴壁细胞,但目前国内引进的该细胞系具有明显的成瘤性特点,并不是最佳的疫苗生产细胞基质。本研究首先对新引进的MDCK细胞系建立了三级细胞库,并对主库细胞的生长特点、成瘤性等特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单细胞克隆技术筛选并建立了具有低成瘤性的MDCK单克隆细胞系,该细胞系能够高效、稳定的用于流感病毒的增殖。我们还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具有不同成瘤性的MDCK细胞的基因转录组学特点,初步揭示了与低成瘤性密切相关的潜在分子及相关机制。最后,利用微载体将贴壁型低成瘤的MDCK-C09在250m L悬浮瓶和75L生物反应器中进行适应性培养,旨在将该细胞株应用于疫苗生产实践。本研究进行了以下实验:(1)为建立低成瘤性、高增殖率的单克隆MDCK细胞系,本研究对新引进的MDCK细胞系建立了原始细胞库、主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并对主细胞库细胞的形态学、生长特点、外源污染物、成瘤性等进行了初步检定。检测结果表明,该MDCK细胞系经贴壁后生长形态规则,增殖速度快,生长旺盛;对于扩大培养-冻存-复苏后的细胞,其平均细胞活力为98.8%,为典型的“S”型生长曲线。微生物污染检测结果发现,MDCK细胞在培养过程中未被细菌、真菌、病毒及支原体等微生物感染。此外,鸡胚接种法以及乳鼠、成鼠接种法也均证明MDCK细胞系未被病毒性外源因子污染。但细胞成瘤性检查发现,引进的MDCK细胞对裸鼠成瘤率为100%。因此,该细胞并不是最佳的疫苗生产细胞。该细胞系为驯化筛选出低成瘤性MDCK细胞提供了材料基础。(2)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由流感病毒引起。而接种流感疫苗被广泛认为是预防该疾病发生于传播的最好方式。MDCK细胞是流感病毒培养、分离流感病毒的主要细胞基质,但其高成瘤性是生产流感疫苗的主要不确定因素。本研究通过对单细胞克隆培养,筛选建立了低成瘤性的MDCK单克隆细胞系。首先挑选出10个单克隆细胞建立原始细胞库,通过进一步扩大培养,发现MDCK-C23,C25,C26,C35细胞形态成细胞岛样,单层形成时间为72~96h,而MDCK-C01,C04,C09,C19,C20,C21细胞形态成纤维样,单层形成时间为48~72h。通过染色体分析,发现MDCK-C09,C23,C35细胞群中含2n=78±2染色体占到了80%以上。通过裸鼠注射、病理组织切片及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发现MDCK-C09、MDCK-C23、MDCK-35成瘤率分别为0/10、1/10和3/10;进一步通过低成瘤性单细胞克隆株增殖流感病毒的敏感性测试,发现H1N1和BX-35流感病毒可以在MDCK-C09和MDCK-C35中快速稳定地增殖。因此,MDCK-C09和MDCK-C35具有进行高效流感疫苗生产的潜力。(3)针对细胞成瘤性的问题,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相关分子调控网络,探讨成瘤机制。通过进一步对MDCK-C09、MDCK-C35和MDCK-W73细胞进行RNA-seq分析,构建与肿瘤分子相关的差异中心表达基因的相互作用网络。结果分析表明,APP、Huwe1、CUL3和EGFR可能在MDCK-C(MDCK-C09和MDCK-C35)和MDCK-W(MDCK-W73)细胞的成瘤性差异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对细胞增殖调控相关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显示,JUN和MYC基因表达下降,并介导了细胞的增殖增加。本研究通过分析其低成瘤性和高增殖率的潜在分子机制,为高效流感疫苗生产奠定了基础。(4)探究低成瘤性的单克隆细胞株MDCK-C09在微载体中的适应性,在250 m L PC悬浮培养瓶中细胞传球培养以及在75L生物反应器中的初步应用。采用微载体培养MDCK-C09细胞,考察因素对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处理方式、细胞接种量和不同来源的血清都会影响细胞在微载体上的生长和增殖。用250m LPC悬浮培养瓶培养MDCK-C09细胞时,使用GF240微载体传代培养,可以采用不离心的传代方式,以30个/球的细胞接种量可以有效地促使细胞生长和增殖,另外,初步降血清的结果表明,MDCK-C09细胞能够逐渐适应低血清环境。在75L日泰生物反应器中细胞代谢分析表明,反应器运行过程中能够提供细胞所需的充足的葡萄糖、谷氨酰胺,而乳酸和氨等代谢废物积累未对细胞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本文由MDCK贴壁细胞逐步筛选建立了具有低成瘤性、高病毒增殖率的MDCK单克隆细胞系,并进一步研究了该细胞系潜在的成瘤性分子机制和生产应用特性,以期为更高效地生产流感疫苗提供工艺开发中的细胞基础。
张璐[5](2021)在《鸡源沙门氏菌血清型、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和食源性病原菌,对禽类养殖业和人类的健康危害巨大。其血清型众多,不同血清型对鸡的致病性不同。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使得沙门氏菌耐药水平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对我国多年代、多地区鸡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和耐药性的系统分析较少,因此研究我国鸡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变化趋势,有利于为我国沙门氏菌流行病学的研究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生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析细菌全基因组序列(WGS)提供了技术支持,尤其在沙门氏菌的血清分型、耐药性以及分子分型等方面,WGS测序与生物信息技术的结合(WGS测序分析技术)能够快速、简便地分析并得出结果,且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有望成为研究沙门氏菌流行性、耐药性、分子分型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本研究收集我国不同地区近50年的鸡源沙门氏菌,运用常规检测方法和WGS测序分析技术进行了血清型、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分析,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收集1970~2020年北京、广东、江苏等11个省市的鸡源沙门氏菌412株,复苏鉴定后分别用平板凝集方法、WGS测序分析技术对沙门氏菌进行了血清分型,并对两种分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代、不同地区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不同,2000年前和2000年后沙门氏菌的优势血清型分别为鸡白痢和肠炎,四川、北京等6个地区的优势血清型均为肠炎,广东、江苏主要为鸡白痢。两种血清分型方法的总体符合率为94.9%。此外,本研究还对液相芯片分型技术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均低于平板凝集方法和WGS测序分析技术。其次,运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WGS测序分析技术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近50年的鸡源沙门氏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对磺胺异恶唑、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对美罗培南敏感;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差异较大,其中肠炎沙门氏菌对粘菌素、奥格门汀、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鸡白痢沙门氏菌,而对磺胺异恶唑的耐药率低于鸡白痢沙门氏菌。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分离株的耐药性不同,除黏菌素外,沙门氏菌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对磺胺异恶唑、四环素和粘菌素的耐药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WGS测序分析技术预测的耐药性结果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的总体符合率为94.1%,其中对于耐药基因与耐药性具有明显相关性的药物(磺胺类、β-内酰胺类和四环素类),两种结果的一致性较高,而对于染色体突变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药物(黏菌素)耐药性,结果一致性较差。然后,利用WGS测序分析技术进行了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毒力基因和噬菌体分型的研究,并与分子分型、血清型、耐药性等结果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结果具有多样性,其中多序列位点分型(MLST)分型方法共鉴定出26种ST型,优势型为ST11,沙门氏菌的ST型与血清型和分离地区之间具有相关性;沙门氏菌携带多种毒力基因,所有菌株均携带inv A、mgt C、mis L基因;超过半数的沙门氏菌携带前噬菌体500465-1;对沙门氏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血清型、耐药性、毒力基因等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进化时间和分支,其中肠炎沙门氏菌进化时间最早,相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具有较高的亲缘性,未发现沙门氏菌的SNP与耐药性和毒力基因之间的明显相关性。总之,本研究对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鸡源沙门氏菌进行了血清型、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并比较分析了常规方法和WGS测序分析技术的优劣,为我国鸡源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性研究及WGS测序分析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刘畅[6](2021)在《磁性免疫层析试纸的制备及其在喹诺酮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s)是兽医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但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超过一定限度会危害食品安全,威胁消费者健康和生态环境,建立灵敏、可靠的快速检测方法对于保证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用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标记单克隆抗体,制备了侧流免疫层析(Lateral flow immunoassay,LFIA)试纸,建立了牛奶中FQs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了MNPs标记抗体,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标记抗体进行表征,二喹啉甲酸(bicinchoninic acid,BCA)法测定单抗的偶联率,分析MNPs标记抗体的生物活性。FTIR图谱表明,偶联产物在1391cm-1和1651cm-1处有吸收峰,说明中有酰胺键存在。通过测定标记抗体对待测物的吸附能力,进一步验证了MNPs与抗体之间成功偶联,且标记抗体仍保持生物活性,能够在短时间内识别、结合待测物。对抗体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做了优化,发现抗体用量为40μg时,偶联率较高,抗体与MNPs反应得较为充分。偶联时间控制在2~4 h之内,标记抗体的活性不受影响。以MNPs标记抗体为识别元件,制备了一种快速、可靠的LFIA试纸。对试纸的组成、抗原和羊抗鼠Ig G的包被浓度以及预处理缓冲液中的各个成分进行了优化。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硝酸纤维素膜,发现Vivid 90膜的显色效果更好,线条宽度适中,灵敏度较高。通过摸索T线和C线的包被浓度,发现在0.8 mg/m L抗原和0.8 mg/m L羊抗鼠Ig G时T线的显色最好,且此时C线和T线的颜色强度相当,方法的灵敏度较高,结果判定方便。之后,对表面活性剂、糖分子、高聚物和Na Cl几种因素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含有4%吐温-20、10%蔗糖-5%海藻糖和0.1%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的缓冲液是对样品垫和共轭垫进行预处理的最佳处理体系。试验中并未观察到Na Cl对LFIA分析有积极作用,因此不添加Na Cl。用MNPs-LFIA试纸对牛奶中残留的FQs进行检测。10种FQs(环丙沙星、达氟沙星、二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麻保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奥比沙星和沙拉沙星)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在0.90477~0.9992之间,LOD范围在0.063~0.756 ng/m L,方法的灵敏度较高,能满足规定的检测要求。该方法对二氟沙星和奥比沙星的回收率较低,对另外几种FQs的回收率在31.42%到83.67%之间,RSD在0.12%~7.13%。对牛奶样品和生牛乳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均为阴性,未检出FQs残留,分析结果与UPLC-MS/MS的结果一致。
陈志英[7](2021)在《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精子对温度极其敏感,在冷冻解冻过程中易于应激损伤,导致在生产中使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时产仔率比常规液态保存精液低20~30%。研究发现将0.10 mmol/L他克林加入猪精液冷冻稀释液中可以显着地提高猪精子的冻后质量,其对猪精液常温及低温保存也具有积极作用,说明稀释液中他克林能够延长精子的寿命从而显着地改善猪精子的保存效果。但有关他克林对猪精液保护作用的机制未有相关研究报道。因此,作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选取浓度为0.10 mmol/L他克林开展试验,以杜洛克公猪为研究对象,探究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评价保护作用的机制,为促进猪精子冷冻保存提供参考资料。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下:1.他克林对猪精子冻后表观指标的影响。在猪精子冷冻稀释液中添加浓度0.10 mmol/L的他克林,冷冻后检测精子表观指标(活率、顶体完整率、质膜完整性、畸形率、DNA完整性、线粒体膜电位)。结果提示:与鲜精相比,冻融后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顶体完整率、线粒体膜电位、DNA完整性均极显着下降,畸形率极显着升高(P<0.01)。与冷冻组相比,他克林显着提高冻后精子顶体完整率、DNA完整率(P<0.05),极显着提高精子活率、质膜完整率、线粒体膜电位,极显着降低畸形率(P<0.01)。结论:他克林能够提高猪精子的冻后质量。2.他克林抑制冻融猪精子凋亡的作用评价。试剂盒检测猪精子Ach E活性和Ach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精子内Bcl-2、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含量;RT-PCR检测他克林对精子Bcl-2、Caspase-8、Hsp70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提示:与鲜精组比较,冷冻组Ach E活性、Ach含量极显着增高(P<0.01),与冷冻组比较,他克林极显着降低冻融猪精子Ach E活性和Ach含量(P<0.01)。与鲜精组相比,冷冻组凋亡基因Caspase-8和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表达量极显着升高,凋亡基因Bcl-2、Hsp70和凋亡蛋白Bcl-2表达量极显着降低(P<0.01)。冷冻试验组较冷冻组Caspase-8基因(P<0.01)和凋亡蛋白Caspase-3(P<0.01)、Caspase-9(P<0.05)表达显着降低,Bcl-2、Hsp70基因(P<0.01)和Bcl-2蛋白(P<0.05)表达量显着升高。结论:冷冻导致精子凋亡,他克林能够抑制冻融过程中猪精子凋亡。3.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抗氧化能力的影响。RT-PCR检测他克林对冻融精子SOD、CAT、GPX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试剂盒检测他克林对冻融精子T-AOC、SOD、MDA、ROS的影响。结果提示:(1)与鲜精组相比,冻融后精子GPx、CAT、SOD基因m RNA表达量均极显着下降(P<0.01)。与冷冻组相比,他克林极显着提高冻后精子GPx、CAT、SOD基因m RNA表达量(P<0.01);(2)与鲜精组相比,冻融后精子SOD、T-AOC含量均极显着下降,ROS、MDA极显着上升(P<0.01)。与冷冻组相比,他克林极显着提高冻后精子T-AOC,极显着降低MDA和ROS水平(P<0.01),显着提高SOD活性(P<0.05)。结论:他克林可以显着改善冻融猪精子的抗氧化能力。4.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糖代谢水平的影响。试剂盒检测他克林对冻融精子TC、HK、PA和乳酸含量的影响,荧光酶标仪检测Ca2+含量,酶联免疫法检测冻融精子中PKA、PKG和AKT活性。结果提示:(1)与鲜精组相比,两个冷冻组中TC、HK、PA、乳酸和Ca2+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冷冻试验组比冷冻组TC、PA、乳酸和Ca2+含量极显着增加(P<0.01),HK含量显着增加(P<0.05)。(2)鲜精组PKA、PKG和AKT活性极显着高于冷冻组(P<0.01),冷冻试验组中PKA、AKT活性极显着高于冷冻组(P<0.01),PKG活性与冷冻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他克林可以增加精子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促进其能量代谢。总之,在猪精子冷冻稀释液中添加他克林对猪精子的冻后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可能机制是他克林可以减少精子的凋亡、提高精子抗氧化能力和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试验为进一步研究他克林对精子的保护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乌拉木别克·对谢喀德尔[8](2021)在《牛角蛋白蒸汽闪爆处理及酶解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家畜家禽屠宰副产品牛羊角、皮毛、蹄壳和羽毛等角蛋白类有机物产量超过400万吨,目前尚未开发出合适的加工处理技术,这些废弃物在自然界生物代谢缓慢,性质稳定,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利用蒸汽闪爆技术和复合酶解技术处理角蛋白生产氨基酸液体肥,可以变废为宝,既增加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文章的主要研究情况和结果如下:(1)牛角(牦牛角)蛋白蒸汽闪爆处理工艺优化。经过蒸汽闪爆处理得到压力4.0 MPa,保压时间5 min下溶解度最好,牛角蛋白水溶解度达到48.16%,胃蛋白酶消化率是在压力4.0 MPa,保压时间5min时达到52.18%,是没有经过处理的牛角粉的4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发现,不同试剂进行处理后得到在尿素溶剂中牛角蛋白溶解度最好。方差分析溶解度最佳工艺是温度50℃,浓度1.5%尿素,时间50 min,料液比1:50 g/m L,牛角蛋白溶解度为60.05%。(2)牛角蛋白蒸汽闪爆解聚效果及其构效关系研究。SEM(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蒸汽闪爆压力越大,角蛋白二级结构受到了明显的破坏,其牢固、有规则、完整的结构被完全破坏。XRDX(射线衍射仪)结果显示:通过蒸汽闪爆处理牛角蛋白得纤维晶面之间的距离变大,结晶度大量减少。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结果显示:角蛋白的二级结构破坏变化较大,牛角纤维大分子肽段构象由分子间β折叠向分子内β折叠转变,形成有大量的无规卷曲结构。QDTA(差示热分析)结果显示:牛角蛋白晶体的微观结构完全被破坏,蛋白熔融温度缓慢降低。随着汽爆压力的增加,蛋白立体结构被打开,肽链断裂,蛋白片段集中在5~10 k D。牛角粉样品经蒸汽闪爆处理后角蛋白立体结构解聚效果明显,α-螺旋结构减少,晶体微观结构被破坏。(3)牛角蛋白复合酶解工艺优化。先选用风味蛋白酶,角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分别对蒸汽闪爆处理的牛角蛋白做单酶水解试验,然后选用酶解率最好的风味蛋白酶和角蛋白酶,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酶解条件。影响因素:复合酶比例>底物浓度>p H。优化后的最佳酶解条件为:复合酶比例3.33:2,最佳酶解底物浓度7.0%,最佳酶解p H 8.50,最佳酶解时间8 h,最佳酶解温度60℃,酶解率为50.76%。经4.0 MPa蒸汽闪爆处理的牛角蛋白溶解度达到48.16%,胃蛋白酶消化率达到52.18%,是没有经过处理牛角蛋白的4倍。闪爆后的牛角粉以1.5%尿素溶液溶解度最高,为60.05%。复合酶比角蛋白酶水解效果好,水解度最高达50.76%。通过酶解液微量元素、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多肽含量的测定,证明利用蒸汽闪爆技术结合复合酶解技术处理角蛋白生产氨基酸液体肥技术路线可行。
孙文静[9](2021)在《基于食品组学犏牛不同部位组织品质差异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犏牛是由牦牛和本地黄牛杂交而得的改良一代种,在生产性能、屠宰性能等方面具备显着的杂交优势。目前,关于犏牛肉品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对不同部位犏牛肉中的基因表达差异,以及种类丰富的脂质分子类型和小分子代谢物的含量差异等,尚缺乏系统了解。基于此,本研究为深入探讨犏牛品质的分子机理,开展了不同部位犏牛肉的多组学整合分析。首先,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犏牛臀肉、臀肉和腰大肌三个部位肌肉样品进行定量转录组分析,筛选并分析不同部位犏牛肉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基于高通量的UPLC-MS/MS广泛靶向脂质组和代谢组方法,对不同部位犏牛肉的脂质分子、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筛选不同部位犏牛肉的显着差异脂质分子/代谢物。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不同部位犏牛肉间的显着差异基因、脂质分子、代谢物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整合分析结果,发现了不同部位犏牛肉中的差异代谢过程,从而为探明肉质差异机理提供重要信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犏牛臀肉与腰大肌组、后腱与臀肉和后腱与腰大肌组分别获得780个(上调:513;下调:267)、838(上调:459;下调:379)和962个(上调:624;下调:379)差异表达基因;犏牛臀肉与腰大肌组、臀肉与腰大肌组和后腱与腰大肌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被分类到53个、49个和54个GO条目中,结合GO富集分析发现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肌球蛋白复合物条目可能与臀肉与腰大肌色泽、嫩度差异有相关联系,钙调蛋白结合条目主要参与糖原的合成与分解;KEGG的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与胰岛素-葡萄糖代谢相关,可能对犏牛宰后肌肉的p H、色泽和嫩度等品质造成影响。(2)从犏牛三个组织样品中共检测到296种脂质代谢物;犏牛不同组织部位之间分别有44个(臀肉与腰大肌),102个(后腱与臀肉)和130个(后腱与腰大肌)差异脂质分子(DALs);犏牛的臀肉与腰大肌的比较中,磷脂酰乙醇胺和酰基肉碱是主要的DAL,在后腱与臀肉的比较中,甘油三酯是主要的DAL,而在后腱与腰大肌的比较中,甘油三酯和酰基肉碱是主要的DAL;这些差异脂质分子可能与不同部位肌肉的活动强度相关,并可能影响宰后生理过程和食用品质。(3)从犏牛肌肉样品中鉴定得到415个代谢产物;犏牛不同组织部位之间共有40个(臀肉与腰大肌),52个(后腱与臀肉)和32个(后腱与腰大肌)差异代谢物。通过分析与犏牛肉质有关的差异代谢物发现,臀肉中的香兰素的丰度显着低于腰大肌和后腱组,因此推测宰后犏牛的臀肉可能要比腰大肌和后腱更容易氧化变质;与腰大肌组相比,后腱部位的差异代谢产物DL-甘油醛-3-磷酸的丰度较高,推测宰后犏牛后腱部位肉色的稳定性可能要高于腰大肌部位。
周双[10](2020)在《婴儿肠源乳酸菌对小鼠肠道免疫功能和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乳酸菌可调节人或动物肠道内环境生态菌群平衡,改善机体免疫保护能力,促进炎症修复,还能提高机体营养代谢,促进营养成分转化吸收,改善食品风味,其作为保健食品添加剂的开发被广泛关注。但乳酸菌的来源和生物学特性对乳酸菌发挥其作用效果有重要影响。本试验从健康婴儿粪便中筛选抗异性能好、对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调节效果优良的乳酸菌,为保健益生菌种质资源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试验结果如下:1.利用乳酸菌常规分离鉴定方法和16S rDNA分子生物检测技术从健康婴儿粪便种筛选出3株婴儿肠源乳酸菌菌株(LE-3、LE-7、LE-9)。2.pH3.0酸性条件下粪肠球菌LE-3、LE-7、LE-9存活率分别为80.57%、84.73%、87.67%;经0.3%胆盐处理后,存活率仍在60%以上;3株粪肠球菌均能抑菌大肠杆菌生长,但仅LE-7可抑制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达14.43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没有抑菌作用。3.3株粪肠球菌最佳培养条件为,以MRS液体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糊精、牛肉膏、红薯汁分别作为培养基碳源、氮源、增菌物质,经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设计乳酸菌LE-3、LE-7、LE-9发酵最优结果分别为3.5%、3.5%、3.6%(糊精)、1.8%、1.8%、2.0%(牛肉膏)、12.6%、12.6%、14%(红薯汁)。4.通过评价3株粪肠球菌对小鼠体重、脏器指数、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效果,证实3株乳酸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生长,提高肠道有益菌丰度和菌群物种多样性。5.3株乳酸菌可提高健康小鼠肠道中IgG、SIgA分泌水平,增加抗炎因子(IL-2、IL-4、IFN-γ)水平,降低促炎因子含量,表明3株粪肠球菌对小鼠肠道免疫功有调控作用。综上所述,利用常规分离鉴定方法和16S rDNA分子生物检测技术从健康婴儿粪便筛选出3株婴儿肠源粪肠球菌(LE-3、LE-7、LE-9),其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长、适应酸性和胆盐环境优良生物特性,能调节肠道菌群和提高肠道免疫功能,同时优化了其培养条件,为人类保健微生态制剂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二、生物技术在兽医学中应用的现状、评价与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技术在兽医学中应用的现状、评价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 |
(二)喀斯特环境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 |
(三)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四)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
(一)数据挖掘 |
1 航天数据 |
2 航空数据 |
3 地面监测数据 |
(二)数据处理 |
1 航天数据处理 |
2 航空数据处理 |
3 地面数据处理 |
四 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因子分析 |
(一)生态环境因子 |
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
2 植被覆盖 |
3 石漠化 |
4 草地地上生物量 |
(二)社会经济因子 |
1 人口与GDP |
2 畜牧业GDP |
3 生产与生活水平 |
4 劳动力结构与文化水平 |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
(一)指标体系构建 |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 指标筛选方法 |
3 指标体系 |
(二)指标权重确定 |
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2 指标权重确定 |
(三)指标因子标准化 |
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
2 指标值标准化结果 |
(四)评价模型构建 |
1 模型建立 |
2 模型确定 |
六 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
(一)单一效益评价分析 |
1 生态效益 |
2 经济效益 |
3 社会效益 |
(二)综合效益分析 |
1“两山”效益 |
2 扶贫效益 |
3 可持续效益 |
4 综合效益 |
七 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2)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典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中兽医学 |
1.2 中兽药在宠物临床的应用 |
1.3 中兽医针灸在宠物临床的应用 |
1.4 宠物行业现状 |
1.5 宠物疾病防治现状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调查内容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5 问卷调查范本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中兽药和针灸相关问题的调研结果 |
3.1.1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药和针灸的认可程度情况 |
3.1.2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中药的优缺点认识情况 |
3.1.3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针灸的优缺点对比分析 |
3.1.4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选择中兽药和针灸防治疾病的原因对比分析 |
3.1.5 中兽药形式防治宠物犬疾病情况 |
3.1.6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使用针灸形式对比 |
3.2 宠物医生临床中使用中兽医诊疗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调研结果 |
3.2.1 宠物医生防治宠物犬常见传染病中西疗法对比 |
3.2.2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情况 |
3.2.3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情况 |
3.2.4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循环系统疾病情况 |
3.2.5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泌尿系统疾病情况 |
3.2.6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生殖系统疾病情况 |
3.2.7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情况 |
3.2.8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寄生虫疾病情况 |
3.2.9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老年性疾病情况 |
3.3 宠物犬IVDD导致的后肢瘫痪病例针灸治疗及选穴规律分析 |
3.3.1 IVDD导致后肢瘫痪患犬病例分析 |
3.3.2 针灸治疗犬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后肢瘫痪治疗选穴规律 |
3.4 针灸治疗宠物犬IVDD导致后肢瘫痪治疗选穴验证 |
3.4.1 病例简述 |
3.4.2 临床检查与诊断 |
3.4.3 治疗方法 |
3.4.4 治疗结果 |
3.5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医在宠物犬临床未来发展建议 |
4 讨论 |
4.1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药和针灸的认可程度 |
4.2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中药的优缺点认识 |
4.3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针灸的优缺点对比 |
4.4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选择中兽药和针灸防治疾病的原因对比 |
4.5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使用中兽药形式 |
4.6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使用针灸形式对比 |
4.7 宠物医生临床中使用中兽医诊疗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调研结果 |
4.8 宠物犬IVDD导致的后肢瘫痪病例针灸治疗及选穴规律分析 |
4.9 针灸治疗宠物犬IVDD导致后肢瘫痪治疗选穴验证 |
4.10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医在宠物犬临床未来发展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3)基于不同微球标记非洲猪瘟病毒和口蹄疫A型病毒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篇 综述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非洲猪瘟病毒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
1.2 以纳米颗粒为标记物的免疫层析技术在口蹄疫病毒抗体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
2 动物疫病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2.1 新一代测序技术 |
2.2 液相阻断ELISA |
2.3 间接血凝试验 |
2.4 病毒分离 |
2.5 RT-PCR |
2.6 生物传感器技术 |
3 免疫层析技术简介 |
3.1 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原理 |
3.2 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特点 |
4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4.1 胶体金标记技术经历的发展阶段 |
4.2 胶体金颗粒的结构和特性 |
4.3 胶体金颗粒制备方法 |
4.4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 |
5 纳米标记物新型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
5.1 新型纳米标记物的种类 |
5.2 具有类酶活性的纳米材料的结构及特点 |
5.3 具有类酶活性的合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
5.4 免疫合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二篇 试验部分 |
第一章 非洲猪瘟病毒抗体胶体金定性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ASFV p30 基因重组质粒和血清样品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3 ASFV 重组 p30 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
2.4 猪抗ASFV p30 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2.5 猪抗ASFV p30 蛋白抗体的纯化 |
2.6 胶体金颗粒的制备 |
2.7 ASFV p30 蛋白胶体金颗粒标记及纯化 |
2.7.1 蛋白最适标记量 |
2.7.2 蛋白最适标记p H |
2.8 试纸条组装及诊断方法的建立 |
2.9 特异性试验 |
2.10 敏感性试验 |
2.11 重复性试验 |
2.12 ASFV抗体检测试纸条与ELISA方法平行比对试验 |
2.13 稳定性试验 |
2.14 临床应用评价试验 |
3 结果 |
3.1 ASFV重组p30 蛋白的鉴定和纯化 |
3.2 猪抗 ASFV 重组 p30 蛋白抗体的纯化 |
3.3 胶体金颗粒紫外吸收光值以及电镜结果 |
3.4 p30 蛋白胶体金颗粒最适标记条件 |
3.4.1 非洲猪瘟病毒p30 蛋白最适标记量 |
3.4.2 最佳pH的选择 |
3.5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 |
3.6 反应时间的确定以及阴、阳性判定标准的建立 |
3.7 特异性试验结果 |
3.8 敏感性试验结果 |
3.9 重复性试验结果 |
3.10 试纸条与进口竞争 ELISA 方法平行比对试验结果 |
3.11 稳定性实验结果 |
3.12 临床应用评价试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口蹄疫A型病毒抗体定量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一节 抗原筛选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抗原 |
2.1.2 检测血清 |
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方法 |
2.2.1 口蹄疫 A 型病毒 AF/72、Re-A/WH/09 株 146S 抗原的制备 |
2.2.2 口蹄疫 A 型病毒 AF/72、Re-A/WH/09、A/GD/MM/13 株原核表达 VP1 蛋白纯化与鉴定 |
2.2.3 抗原筛选实验 |
2.2.3.1 抗原活性比较实验 |
2.2.3.2 间接ELISA方法建立 |
2.2.3.3 间接ELISA方法对不同抗原免疫反应验证 |
2.2.3.4 GICA方法建立 |
2.2.3.5 GICA方法对不同抗原免疫反应验证 |
3 结果 |
3.1 口蹄疫A型病毒AF/72、Re-A/WH/09株146S抗原含量 |
3.2 AF/72、Re-A/WH/09、A/GD/MM/13 株原核表达 VP1 蛋白鉴定结果 |
3.3 抗原筛选结果分析 |
3.4 建立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结果分析 |
3.5 建立GIC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结果分析 |
4 讨论 |
第二节 FMDV-A抗体的免疫层析定量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抗原和血清样品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3 FMDV标记抗原与检测抗原的制备 |
2.3.1 病毒液PEG浓缩 |
2.3.2 病毒液脱脂处理 |
2.3.3 病毒液超速离心浓缩 |
2.3.4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 |
2.3.5 146S 病毒颗粒提取与含量测定 |
2.4 兔抗口蹄疫A型病毒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
2.4.1 兔抗口蹄疫A型病毒抗体制备及检验 |
2.4.2 兔抗口蹄疫A型病毒抗体的纯化 |
2.4.2.1 盐析 |
2.4.2.2 脱盐 |
2.4.2.3 亲和层析 |
2.4.2.4 纯化抗体含量测定 |
2.5 Pt-Pd合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
2.6 Pt-Pd合金纳米颗粒最适标记条件与标记量 |
2.6.1 Pt-Pd合金纳米颗粒最适缓冲体系的确定 |
2.6.2 Pt-Pd合金纳米颗粒最适标记抗原量的确定 |
2.7 Pt-Pd合金纳米颗粒试纸条的制备 |
2.8 样品检测及结果判定 |
2.8.1 定性检测 |
2.8.2 定量检测 |
2.8.2.1 判定值(CUT-OFF)的确定 |
2.8.2.2 定量检测结果判定 |
2.8.2.3 定量检测重复性试验 |
2.9 敏感性与特异性试验 |
2.10 Pt-Pd合金纳米颗粒试纸条与LPB-ELISA抗体效价相关性分析 |
2.11 稳定性试验 |
3 结果 |
3.1 FMDV纯化146S抗原含量的确定 |
3.2 兔抗口蹄疫A型病毒抗体的制备及检验 |
3.3 纯化抗体含量测定 |
3.4 Pt-Pd合金纳米颗粒的电镜结果 |
3.5 最适标记条件的确定 |
3.6 检测线与质控线最佳包被量的确定 |
3.7 金标垫、检测线与质控线最佳点喷量的确定 |
3.8 试纸条结果判定 |
3.8.1 定性检测结果判定标准 |
3.8.2 定量标准曲线建立 |
3.8.3 定量检测结果判定标准 |
3.9 重复性试验结果 |
3.10 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
3.11 灵敏度最低检测限试验结果 |
3.12 Pt-Pd合金纳米颗粒试纸条与LPB-ELISA比对实验相关性分析 |
3.13 稳定性试验结果 |
3.13.1 37℃加速实验 |
3.13.2 4℃保存期实验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4)低成瘤性MDCK单克隆细胞系的建立、成瘤性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动物细胞培养与MDCK细胞系的研究进展 |
1 动物细胞培养概述 |
1.1 动物细胞培养的发展 |
1.2 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 |
1.2.1 基础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1.2.2 动物细胞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
1.2.3 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1.2.4 在基因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
1.2.5 在环境和动物保护中的应用 |
1.3 动物细胞培养的类型 |
1.3.1 细胞培养的程序 |
1.3.2 细胞系 |
1.3.3 原代细胞系 |
1.3.4 干细胞系 |
1.3.5 细胞形态类型 |
2 MDCK细胞系特性与应用研究 |
2.1 MDCK细胞系特性 |
2.2 MDCK细胞培养 |
2.3 MDCK细胞种类 |
2.3.1 亲本MDCK(NBL-2)细胞株 |
2.3.2 MDCK Ⅰ和 MDCK Ⅱ |
2.3.3 可形成超级圆顶和超级管的细胞株 |
2.3.4 MDCK细胞作为感染模型的研究 |
2.4 MDCK细胞在流感疫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 |
2.5 MDCK细胞的成瘤性 |
第二章 MDCK贴壁细胞系的培养与检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用细胞 |
1.1.2 试剂 |
1.1.3 实验动物 |
1.1.4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MDCK贴壁细胞系引进和培养 |
1.2.1.1 MDCK贴壁细胞的传代培养 |
1.2.1.2 MDCK贴壁细胞的冻存 |
1.2.2 MDCK贴壁细胞三级细胞库的建立 |
1.2.2.1 三级细胞库的活力分析 |
1.2.2.2 三级细胞库的生长曲线 |
1.2.3 主细胞库(MCB)细胞检定 |
1.2.3.2 MBC微生物污染检测 |
1.2.3.3 MBC细胞成瘤性检查 |
2 结果 |
2.1 MDCK贴壁细胞三级细胞库建立 |
2.2 三级细胞库的形态学观察 |
2.3 三级细胞库的活力分析和生长曲线 |
2.3.1 复苏细胞的活力分析 |
2.3.2 生长曲线 |
2.4 主细胞库(MCB)的细胞检定 |
2.4.1 MCB微生物污染检测 |
2.4.1.1 细菌、真菌检测结果 |
2.4.1.2 支原体检测结果 |
2.4.1.3 细胞病变外源因子检查 |
2.4.1.4 鸡胚接种法检查 |
2.4.1.5 乳鼠和成鼠接种法检查 |
2.4.2 成瘤性检查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成瘤性MDCK单克隆细胞系的筛选与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用细胞 |
1.1.2 试剂 |
1.1.3 实验动物 |
1.1.4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细胞的复苏 |
1.2.2 单细胞悬液制备 |
1.2.3 单细胞培养 |
1.2.4 单克隆细胞株的筛选 |
1.2.4.1 单克隆细胞株的挑选 |
1.2.4.2 单克隆细胞株扩大培养 |
1.2.5 单克隆细胞原始细胞库的建立 |
1.2.6 单克隆细胞染色体数测定 |
1.2.7 MDCK-C09 细胞传代稳定性 |
1.2.8 单克隆细胞株的成瘤性初步检查 |
1.2.9 低成瘤性单细胞克隆株成瘤性复检 |
1.2.10 皮下(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 |
1.2.11 皮下(肿瘤)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1.2.12 低成瘤性单细胞克隆株增殖流感病毒敏感性测试 |
1.2.13 低成瘤性单克隆细胞系的建立与保藏 |
2 结果 |
2.1 单克隆MDCK原始细胞库的建立 |
2.2 MDCK单克隆细胞的染色体分析 |
2.3 MDCK-C09 细胞株的传代稳定性检测 |
2.4 低成瘤性MDCK单克隆细胞的成瘤性检查 |
2.5 裸鼠皮下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2.6 裸鼠皮下肿瘤细胞的上皮细胞标志物的免疫组化检测 |
2.7 低成瘤性单细胞克隆株增殖流感病毒的敏感性测试 |
2.8 低成瘤性单细胞克隆株细胞系的建立与保藏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成瘤性MDCK细胞株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用细胞 |
1.1.2 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细胞的复苏 |
1.2.2 特异性文库测序实验流程 |
1.2.2.1 提取细胞中的总RNA |
1.2.2.2 RNA片段化 |
1.2.2.3 反转录合成cDNA |
1.2.2.4 接头连接 |
1.2.2.5 UNG酶消化cDNA的第二链 |
1.2.2.6 使用Illumina Hiseq平台上机测序 |
1.2.3 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的鉴定和功能注释 |
1.2.4 分子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
1.2.5 网络中关键基因的RT-qPCR验证 |
1.2.5.1 细胞总RNA的提取 |
1.2.5.2 反转录成cDNA |
1.2.5.3 RT-qPCR检测基因的表达 |
1.2.5.4 与细胞测序结果进行比对 |
2 结果 |
2.1 MDCK-W与 MDCK-C细胞株之间成瘤性差异分析 |
2.2 MDCK-W与 MDCK-C细胞株之间细胞增殖相关差异分析 |
2.3 与MDCK成瘤性相关分子互作网络分析 |
2.4 与MDCK细胞增殖调控分子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
2.5 MDCK细胞成瘤性与增殖关键基因的RT-qPCR验证结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成瘤性单克隆MDCK-C09 细胞株微载体培养及生物反应器的初步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用细胞 |
1.1.2 试剂 |
1.1.3 材料 |
1.1.4 仪器设备 |
1.1.5 溶液配制 |
1.2 方法 |
1.2.1 Cytodex-1 载体处理方法 |
1.2.2 MDCK-C09 细胞株的复苏和扩大培养 |
1.2.3 不同培养条件对微载体培养单克隆细胞株的影响 |
1.2.3.1 硅化剂处理对培养单克隆细胞株的影响 |
1.2.3.2 细胞接种量对培养单克隆细胞株的影响 |
1.2.3.3 血清对培养单克隆细胞株的影响 |
1.2.3.4 单克隆细胞株的传代培养 |
1.2.4 单克隆细胞株在75L生物反应器中的代谢分析 |
2 结果 |
2.1 MDCK-C09 细胞株的复苏和扩大培养 |
2.2 不同培养条件对微载体培养单克隆细胞株的影响 |
2.2.1 硅化剂处理对培养单克隆细胞株的影响 |
2.2.2 细胞接种量对培养单克隆细胞株的影响 |
2.2.3 血清对培养单克隆细胞株的影响 |
2.3 单克隆细胞株的传代培养 |
2.4 单克隆细胞株在75L生物反应器中的代谢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5)鸡源沙门氏菌血清型、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沙门氏菌概述 |
1.2 沙门氏菌的流行状况 |
1.2.1 沙门氏菌的感染状况 |
1.2.2 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 |
1.3 沙门氏菌血清分型方法 |
1.4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
1.4.1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 |
1.4.2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 |
1.5 WGS测序分析技术在沙门氏菌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
1.5.1 MLST分型方面 |
1.5.2 毒力基因检测方面 |
1.5.3 SNP分型方面 |
1.5.4 噬菌体分型方面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鸡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及不同血清分型方法的比较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试验菌株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方法 |
2.3.1 沙门氏菌复苏鉴定 |
2.3.2 血清分型 |
2.4 结果 |
2.4.1 沙门氏菌的复苏鉴定 |
2.4.2 血清分型 |
2.5 讨论 |
2.5.1 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 |
2.5.2 沙门氏菌血清分型方法比较 |
2.6 小结 |
第三章 鸡源沙门氏菌耐药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试验菌株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方法 |
3.3.1 药敏试验 |
3.3.2 全基因组测序、组装 |
3.3.3 耐药基因的检测 |
3.4 结果 |
3.4.1 耐药表型 |
3.4.2 耐药基因 |
3.4.3 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符合率 |
3.5 讨论 |
3.5.1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 |
3.5.2 耐药基因型与耐药表型 |
3.6 小结 |
第四章 鸡源沙门氏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 |
4.2.1 试验菌株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及应用软件 |
4.3 方法 |
4.3.1 全基因组测序、组装 |
4.3.2 MLST分型 |
4.3.3 毒力基因分析 |
4.3.4 SNP分型 |
4.3.5 前噬菌体分型 |
4.3.6 不同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 |
4.4 结果 |
4.4.1 MLST分型 |
4.4.2 毒力基因分析 |
4.4.3 SNP分型 |
4.4.4 前噬菌体分型 |
4.4.5 不同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 |
4.5 讨论 |
4.5.1 MLST分型 |
4.5.2 毒力基因 |
4.5.3 SNP分型 |
4.5.4 前噬菌体 |
4.5.5 不同方法分析结果的比较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
5.2 |
5.3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磁性免疫层析试纸的制备及其在喹诺酮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氟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
1.1.1 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 |
1.1.2 残留危害和牛奶中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限量标准 |
1.1.3 常用的检测方法 |
1.2 免疫层析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免疫层析技术的发展和基本原理 |
1.2.2 标记材料的发展与分类 |
1.2.3 定量LFIA的发展 |
1.2.4 LFIA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情况 |
1.3 超顺磁性材料在样品前处理和检测中的应用 |
1.3.1 超顺磁性材料的性质特点 |
1.3.2 超顺磁性材料在样品前处理方面的应用 |
1.3.3 超顺磁性材料在样品检测方面的应用 |
1.4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磁性纳米颗粒标记抗体的制备与条件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MNPs标记抗体的表征和鉴定 |
2.2.2 抗体用量优化 |
2.3 讨论 |
2.3.1 制备MNPs标记抗体的原理 |
2.3.2 MNPs标记抗体的表征与鉴定 |
2.3.3 偶联条件的优化 |
2.4 小结 |
第三章 磁性免疫层析试纸的制备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剂与材料、设备 |
3.1.2 免疫层析试纸的制备与条件优化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MNPs-LFIA试纸组成结构的研究 |
3.2.2 NC膜类型的选择 |
3.2.3 NC膜上包被浓度的优化 |
3.2.4 缓冲液中各种成分用量的优化 |
3.3 讨论 |
3.3.1 免疫层析的结构和各部件的作用 |
3.3.2 NC膜的类型的影响 |
3.3.3 包被浓度的优化 |
3.3.4 缓冲液体系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磁性免疫层析方法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反应时间的确定 |
4.2.2 标准曲线的建立和灵敏度的确定 |
4.2.3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
4.2.4 方法特异性分析 |
4.2.5 实际样本分析 |
4.3 讨论 |
4.3.1 LFIA方法的原理 |
4.3.2 灵敏度分析 |
4.3.3 添加回收率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
4.3.4 与其他方法的对比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附录二 几种FQs的标准曲线 |
附录三 FQs的灰度分析结果 |
附录四 FQs的眼观结果 |
附录五 各药物在牛奶中的添加回收率 |
作者简介 |
(7)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索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猪精液冷冻保存研究进展 |
1.2.1 猪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简介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精子质量检测方法 |
1.3.1 精子运动能力 |
1.3.2 精子质膜完整性 |
1.3.3 精子顶体完整性 |
1.3.4 线粒体膜电位 |
1.3.5 DNA完整性 |
1.4 精子冷冻保存的影响因素 |
1.4.1 冻融对精子的影响 |
1.4.2 ROS对精子的影响 |
1.4.3 糖类物质对精子的影响 |
1.4.4 离子物质对精子的影响 |
1.5 他克林研究进展 |
1.5.1 他克林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2 他克林在猪精子保存中的应用现状 |
第二章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质量的影响 |
2.1 材料 |
2.1.1 样品采集与分组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药品与试剂 |
2.1.4 溶液配置 |
2.2 方法 |
2.2.1 精液的冷冻与解冻 |
2.2.2 精子活率检测 |
2.2.3 精子质膜完整性检测 |
2.2.4 精子顶体完整率及畸形率检测 |
2.2.5 精子DNA损伤率检测 |
2.2.6 精子MMP检测 |
2.2.7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活率的影响 |
2.3.2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 |
2.3.3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顶体完整率和畸形率的影响 |
2.3.4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DNA损伤率的影响 |
2.3.5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MMP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凋亡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样品采集与分组 |
3.1.2 主要仪器 |
3.1.3 主要试剂 |
3.1.4 试剂配制 |
3.2 方法 |
3.2.1 猪精子AchE活性检测 |
3.2.2 猪精子Ach含量检测 |
3.2.3 猪精子凋亡蛋白表达检测 |
3.2.4 猪精子凋亡基因相对表达量检测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AchE活性的影响 |
3.3.2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Ach含量的影响 |
3.3.3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凋亡蛋白的影响 |
3.3.4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凋亡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抗氧化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样品采集与分组 |
4.1.2 主要仪器 |
4.1.3 主要试剂 |
4.2 方法 |
4.2.1 猪精子T-AOC、SOD检测 |
4.2.2 猪精子MDA、ROS检测 |
4.2.3 猪精子抗氧化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 |
4.3.1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T-AOC和SOD活性的影响 |
4.3.2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MDA含量和ROS水平的影响 |
4.3.3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抗氧化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糖代谢的影响 |
5.1 材料 |
5.1.1 样品采集与分组 |
5.1.2 主要仪器 |
5.1.3 主要试剂 |
5.2 方法 |
5.2.1 猪精子HK活性、TC和PA含量检测 |
5.2.2 猪精子乳酸、Ca~(2+)含量检测 |
5.2.3 猪精子中PKA、PKG和AKT的活性检测 |
5.2.4 数据处理 |
5.3 结果 |
5.3.1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HK活性、TC和PA含量的影响 |
5.3.2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乳酸、Ca~(2+)含量的影响 |
5.3.3 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PKA、PKG和AKT活性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牛角蛋白蒸汽闪爆处理及酶解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金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语表 |
第一章 牛角蛋白变性及酶解工艺研究进展 |
1.1 角蛋白研究概况 |
1.1.1 角蛋白来源及主要结构 |
1.1.2 角蛋白分类 |
1.1.3 角蛋白的应用 |
1.2 角蛋白结构变性的种类与方法 |
1.2.1 物理变性 |
1.2.2 化学变性 |
1.2.3 变性检测方法 |
1.3 角蛋白酶概述 |
1.3.1 角蛋白酶的生物来源 |
1.3.2 角蛋白酶的分类与结构成分 |
1.3.3 角蛋白酶的特征 |
1.3.4 角蛋白酶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
1.4 本研究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牛角蛋白蒸汽闪爆处理工艺优化 |
2.1 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牛角破碎处理 |
2.2.2 牛角干燥处理 |
2.2.3 牛角粉蒸汽闪爆处理流程 |
2.2.4 常规成分测定 |
2.2.5 溶解度的测定 |
2.2.6 胃蛋白酶消化率的测定 |
2.2.7 氮溶解指数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经蒸汽闪爆处理后牛角蛋白溶解度测定 |
2.3.2 经蒸汽闪爆后牛角蛋白胃蛋白酶消化率的影响 |
2.3.3 在氢氧化钾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影响 |
2.3.4 在尿素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影响 |
2.3.5 在盐酸胍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影响 |
2.3.6 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正交试验 |
2.3.7 蒸汽闪爆牛角粉的营养评价 |
2.4 讨论 |
2.4.1 经蒸汽闪爆处理后牛角蛋白溶解度变化 |
2.4.2 经蒸汽闪爆处理后牛角蛋白胃蛋白酶消化率变化 |
2.4.3 经蒸汽闪爆处理后牛角蛋白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变化 |
2.4.4 蒸汽闪爆牛角粉的基本营养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牛角蛋白蒸汽闪爆解聚效果及其构效关系分析 |
3.1 材料 |
3.1.1 实验原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 方法 |
3.2.1 蒸汽闪爆处理 |
3.2.2 圆二色谱分析 |
3.2.3 X射线衍射分析 |
3.2.4 红外光谱的测定 |
3.2.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3.2.6 扫描电子显微镜 |
3.2.7 SDS-Page(凝胶电泳)测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圆二色谱分析 |
3.3.2 X-射线衍射分析 |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测定 |
3.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 |
3.3.6 SDS-Page(凝胶电泳)测试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牛角蛋白复合酶解工艺优化 |
4.1 材料 |
4.1.1 实验原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单酶酶解试验 |
4.2.2 复合酶酶解的选择 |
4.2.3 单酶响应面 |
4.2.4 复合酶响应面 |
4.2.5 肽含量测定 |
4.2.6 原子吸收测定微量元素含量 |
4.2.7 牛角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牛角粉单酶酶解工艺优化 |
4.3.2 单酶酶解响应面结果 |
4.3.3 牛角粉复合酶酶解工艺优化 |
4.3.4 复合酶酶解响应面结果 |
4.3.5 微量元素结果测定 |
4.3.6 肽含量测定结果 |
4.3.7 牛角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
致谢 |
(9)基于食品组学犏牛不同部位组织品质差异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犏牛的简介 |
1.1.1 犏牛的类型及形态特征 |
1.1.2 犏牛的养殖特点 |
1.2 犏牛的杂交优势 |
1.2.1 犏牛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 |
1.2.2 犏牛肉的品质特点 |
1.2.3 犏牛产乳性能 |
1.3 食品组学概述 |
1.3.1 转录组学技术在肉品质分析与研究中的应用 |
1.3.2 脂质组学技术在食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
1.3.3 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犏牛不同组织部位转录组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仪器与设备 |
2.2.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2.2.3 犏牛不同组织部位的总RNA提取 |
2.2.4 转录组测序 |
2.2.5 数据处理 |
2.2.6 功能注释和富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RNA-seq测序与质量检测 |
2.3.2 样品相关性分析 |
2.3.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2.3.4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与富集 |
2.3.5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与富集 |
2.3.6 不同部位差异基因表达与肌肉宰后生理 |
2.3.7 不同部位差异基因表达与肉质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犏牛不同组织部位脂质组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3.2.4 脂质提取 |
3.2.5 UPLC-MS/MS法及靶向脂质组分析 |
3.2.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犏牛肌肉组织脂质的鉴定与分类 |
3.3.2 犏牛不同组织部位脂质组的OPLS-DA分析 |
3.3.3 不同部位犏牛肉脂质分类的比较 |
3.3.4 犏牛不同肌肉组织之间的差异脂质组分的筛选 |
3.3.5 差异脂质KEGG富集与分类 |
3.3.6 不同组织部位的活动强度与脂质组差异的相关性 |
3.3.7 脂质组差异对犏牛不同部位宰后生理活动的潜在影响 |
3.3.8 脂质组差异对犏牛不同部位食用品质的潜在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犏牛不同组织部位代谢组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4.2.4 代谢物提取 |
4.2.5 UPLC-MS/MS液相条件 |
4.2.6 质谱条件 |
4.2.7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犏牛不同组织部位代谢组OPLS-DA分析 |
4.3.2 不同部位犏牛肉代谢物分类的比较 |
4.3.3 犏牛不同肌肉组织之间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4.3.4 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 |
4.3.5 犏牛不同部位差异代谢物的功能分析 |
4.3.6 与犏牛肉质有关的差异代谢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S1 |
附表S2 |
附表S3 |
附表S4 |
附表S5 |
附表S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婴儿肠源乳酸菌对小鼠肠道免疫功能和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母乳对肠道菌群影响 |
1.1.1 婴儿母乳喂养的现状 |
1.1.2 母乳喂养婴儿肠道菌群结构 |
1.1.3 非母乳喂养婴儿肠道菌群结构 |
1.1.4 婴儿肠道菌群结构与健康 |
1.2 乳酸菌对肠道健康的调节作用 |
1.2.1 乳酸菌概述 |
1.2.2 乳酸菌生理特性及其种类 |
1.2.3 乳酸菌益生功能 |
1.2.4 婴儿肠道菌群构成 |
1.3 乳酸菌在肠道保健方面应用情况 |
1.3.1 乳酸菌在肠道保健药物研发方面的应用 |
1.3.2 乳酸菌在具有保健功能食品加工研发方面的应用 |
1.3.3 乳酸菌应用前景和局限性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婴儿肠源乳酸菌分离鉴定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乳酸菌分离纯化 |
2.2.2 乳酸菌鉴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菌落形态学特征 |
2.3.2 生理生化鉴定 |
2.3.3 乳酸菌16SrDNA基因测序鉴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婴儿肠源乳酸菌肠道耐受性研究 |
3.1 材料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2 方法 |
3.2.1 菌种活化 |
3.2.2 乳酸菌抑菌活性测定 |
3.2.3 乳酸菌耐酸能力测定 |
3.2.4 乳酸菌耐胆盐能力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乳酸菌抑菌结果分析 |
3.3.2 耐酸试验结果 |
3.3.3 耐胆盐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婴儿肠源乳酸菌培养基优化研究 |
4.1 材料 |
4.1.1 菌种 |
4.1.2 主要试剂 |
4.1.3 试验设备 |
4.2 方法 |
4.2.1 三株乳酸菌生长曲线绘制 |
4.2.2 单因素试验 |
4.2.3 响应面BOX-Behnken Design培养条件优化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乳酸菌生长曲线分析 |
4.3.2 菌株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4.3.3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婴儿肠源乳酸菌对小鼠肠道菌群影响 |
5.1 材料 |
5.1.1 主要试剂 |
5.1.2 仪器设备 |
5.2 方法 |
5.2.1 粪肠球菌菌液制备 |
5.2.2 动物试验 |
5.2.3 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测定 |
5.2.4 采集小鼠肠道内容物 |
5.2.5 肠道内容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
5.2.6 肠道内容物总基因组Real-time PCR |
5.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小鼠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分析 |
5.3.2 粪肠球菌LE-3、LE-7、LE-9 对小鼠盲肠组织菌群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婴儿肠源乳酸菌对肠黏膜免疫功能影响 |
6.1 材料 |
6.1.1 试验材料 |
6.1.2 主要试剂 |
6.1.3 仪器设备 |
6.2 方法 |
6.2.1 乳酸菌菌液制备 |
6.2.2 动物试验 |
6.2.3 样品采集 |
6.2.4 样品处理 |
6.2.5 测定方法 |
6.2.6 数据分析 |
6.3 结果及分析 |
6.3.1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变化 |
6.3.2 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变化 |
6.3.3 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变化 |
6.3.4 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变化 |
6.3.5 免疫球蛋白(IgG)含量的变化 |
6.3.6 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变化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四、生物技术在兽医学中应用的现状、评价与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张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典型病例分析[D]. 肖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基于不同微球标记非洲猪瘟病毒和口蹄疫A型病毒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D]. 孙燕燕.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4]低成瘤性MDCK单克隆细胞系的建立、成瘤性分析及应用研究[D]. 马桂兰.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5]鸡源沙门氏菌血清型、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张璐.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2021(01)
- [6]磁性免疫层析试纸的制备及其在喹诺酮快速检测中的应用[D]. 刘畅. 天津农学院, 2021
- [7]他克林对冻融猪精子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志英. 广西大学, 2021(12)
- [8]牛角蛋白蒸汽闪爆处理及酶解条件优化[D]. 乌拉木别克·对谢喀德尔. 西北民族大学, 2021
- [9]基于食品组学犏牛不同部位组织品质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 孙文静.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10]婴儿肠源乳酸菌对小鼠肠道免疫功能和菌群的影响[D]. 周双.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