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盐边石炭纪腕足动物组合带(论文文献综述)
佟正祥[1](1983)在《四川盐边石炭纪腕足动物组合带》文中研究表明 四川盐边的石炭纪地层分布于筹河北东向构造带的西北部白果坪、干海子、西番村等地(图1)。 干海子剖面,主要是一套浅灰白色厚层一块状灰岩,除下统岩关阶外,中、上统产较丰富的腕足动物,厚393.87米。现列该剖面如下: 上覆层:下二叠统梁山段,暗紫色粉砂岩及灰绿色粘土岩
高茏[2](2014)在《中国腕足动物化石研究历史》文中提出本文对国内目前所发表的专着以及在CNKI期刊论文会议全文数据库所有关于腕足动物研究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汇总分析,按照时间顺序及研究特色,分阶段进行了总结。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研究历史的阶段性:根据我国研究腕足动物的历史过程划分,将我国腕足动物研究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即:解放前腕足动物化石认识的奠基阶段、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阶段和80年代以来的繁荣阶段。2、各研究阶段特点及标志性成果:(1)建国以前:是我国对腕足动物研究的奠基阶段。在该阶段,从事腕足动物研究工作的人员少,研究区域零星,取得研究成果较少,主要为产地报道及零散化石的描述。此期最具代表性的着作是赵亚曾(1927,1929)的英文着作“中国的长身贝类”和“中国的石燕贝类”,对早前腕足动物化石积累的资料做了系统总结(2)建国初期-80年代:是我国对腕足动物研究的发展阶段。尤其伴随大规模的1:50万区域调查工作的开展,从事研究者逐步增多,专业队伍及研究机构相继建立,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我国各地不同时代的海相地层均有腕足动物化石发现,积累了大量化石资料。此期研究内容主要为腕足动物化石的系统分类描述及时代意义讨论。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着作当属王钰、金玉玕、方大卫1964年的《中国的腕足动物化石》,对此前的腕足动物化石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归纳和修订。此书至今仍为腕足动物化石鉴定最经典、最具权威的着作。(3)80年代至今:是我国腕足动物研究的繁荣阶段,伴随全国性开展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开展,发现和积累了更多的腕足动物化石,古生物工作者一方面延续了传统的古生物研究,以腕足动物生物地层学研究为重点,致力于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另一方面开始注重腕足动物化石的生物古地理、生态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该阶段最为重要的成果无疑当属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陆续出版的各大区古生物图册,所有这些图册中对腕足动物化石的描述都占由相当大的比重。此后,对腕足动物的研究在重视分类描述的同时,越来越多开始重视腕足动物的环境意义,腕足动物生物古地理研究、生态地层学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如戎嘉余院士对华南志留系腕足动物群落古生态的研究,陈源仁老师对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纪腕足动物群落古生态的研究,此期以陈源仁(1989)的“生态地层学原理”为代表。(4)针对当前腕足动物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郄文昆,马学平,徐洪河,乔丽,梁昆,郭文,宋俊俊,陈波,卢建峰[3](2019)在《中国泥盆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文中认为国际泥盆系标准年代地层单位7个阶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与点位(GSSP)于1996年已全部确立,目前迫切需要开展"后层型"精细地层对比研究.中国高精度泥盆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的建立对实现全球不同古地理背景下沉积记录的精细对比和理解这一关键转折期生物与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概述了中国泥盆纪年代地层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以华南及邻区研究程度较高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格架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碳同位素地层、事件地层和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的研究成果,首次建立中国泥盆纪综合地层框架,为实现区域地层高精度的划分与对比奠定坚实基础.目前,中国泥盆纪天文旋回地层和高精度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的研究比较薄弱,是今后中国泥盆纪年代地层研究的主要方向.
刘磊,李钰欣,杨宝忠,葛延鹏,于博宾[4](2017)在《新疆柯坪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新疆柯坪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康克林组和巴立克立克组腕足动物化石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46属82种,根据垂向分布将腕足动物群划分为5个组合,其中康克林组自下而上划分为Avonia-Dictyoclostus组合,Schizophoria-Brachythyrina组合,Orthotetina-Chonetes组合和Compressoproductus-Enteletes组合;巴立克立克组划分为Plicatifera-Liraplecta组合。区域对比表明,研究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生物古地理区属于特提斯大区,混有少量北方大区冷水型分子,早二叠世混生的冷水型分子较晚石炭世明显增加。从Orthotetina-Chonetes组合开始,明显出现早二叠世分子。腕足动物的演化阶段特征表明,腕足动物群对石炭系-二叠系界线的响应明显滞后于牙形刺和类等生物门类,即明显变化发生在康克林组的中下部。
金淳泰,万正权,陈继荣[5](1997)在《上扬子地台西北部志留系研究新进展》文中认为上扬子地台西北部志留系研究新进展1金淳泰万正权陈继荣2(地矿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上扬子地台西北部龙门山地区(包括广元一带)是否存在志留纪文洛克世的沉积及志留系统界的划分,是古生物学者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自1993年9月始至1995年12月,先后...
高芸芸[6](2013)在《准噶尔东部地区晚石炭世腕足动物古群落及其环境意义》文中指出论文根据新疆准噶尔东部地区双井子剖面石钱滩组腕足动物化石的研究,建立了晚石炭世腕足动物组合,并与国内外同时代腕足动物组合进行了对比。在详细分析化石的产出层位、组合特征及其产出岩性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腕足动物群落,确定了各群落的底栖生态位,并对其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根据双井子剖面600多块腕足动物化石标本的研究,共鉴定腕足动物化石46属56种,制作化石图版3个,丰富了该区石炭系腕足动物的化石内容。2.建立Muirwoodia quadrata组合,并通过与国内外同时代化石组合的对比,对其时代意义进行了详细讨论,认为其时代属于晚石炭世早期。3.通过埋藏学分析,结合化石的自然产出层位,将双井子剖面的腕足动物化石划分为4底栖群落。进而根据群落产出围岩的岩性特征、组成结构和个体生态等,确定底栖群落的生态位,并分析了其环境意义,认为该区石炭纪腕足动物群落主要是一些较低能环境下的产物,其底栖生态位主要介于BA2-BA3之间,水深范围不超过60m。4.通过对剖面岩性、岩相的研究,分析沉积相并划分沉积旋回。最终,将群落在纵向上的取代规律和沉积旋回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群落取代与相对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控制群落取代的最直接因素是相对海平面变化,而基底性质、食物供给和海水盐度等因素也对群落取代有一定影响。
李莉,杨德骊,冯儒林[7](1987)在《广西隆林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的腕足类及其界线》文中认为千余块腕足类标本采自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马平石灰岩和栖霞组,划分出五个组合带、二个组合亚带,时代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相当于格热尔阶—阿丁斯克阶。根据腕足类特征,确定石炭二叠系界线划在马平石灰岩(马平群)内部的Ae-B-Li组合亚带和C-L组合带之间,相当于(竹蜓)类的Pseudoschwagerina(s.s.)带之顶部。文中讨论了各组合的特征及其时代。C-L组合和Om-Co组合为讨论对比龙吟阶和隆林阶,提供了腕足类证据。
芮琳[8](1981)在《扬子区的二迭系》文中提出 二迭纪时,扬子区是相对稳定的地块。区内除两个长期隆起的古陆,即康滇、江南(确切地说是武陵、雪峰、九岭等一系列岛屿)古陆外,基本上是个陆表海,为特提斯海的一部分。沉积物以海相稳定组合类型为主,但在其东部和东南部的边缘,却发育一套与江南区十分类似的沉积物。由于两者之间呈渐变的关系,故本区的南界、东南界不易确定。本文考虑到栖霞期以后,特别是茅口、吴家坪期时,两者在岩相和生物相上的明显差异,将本区的南界与东南界置于芒街、钦州、柳州一线,沿江南古陆的南缘、东缘折向北至彭泽、黄梅一线。其北界和西界则与传统的界线一致。
侯章帅[9](2020)在《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文中认为华南板块二叠纪沉积分异显着,发育多套烃源岩层,古地理面貌较为复杂。本研究在最新的二叠纪综合年代地层框架下厘定了各区域岩石地层单元的时代,并基于812条综合长剖面资料重建了目前最高分辨率的古地理图(根据地质年代和重要地质事件恢复18张二叠纪古地理图)。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阿瑟尔期-亚丁斯克期中期,华南板块以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台地和范围较大的康滇古陆为特征,在亚丁斯克期中晚期海平面达到该时期的最低点,各区域的陆源剥蚀区连成一片,而华南南部和北部边缘仍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2)亚丁斯克期晚期-罗德期,海平面逐渐上升,在华南北部边缘、湘黔桂和下扬子地区发育深水盆地,康滇古陆范围极度萎缩;沃德期-卡匹敦期,海平面逐渐下降,盆地范围缩减,华夏古陆逐渐扩大,并在西侧形成了浅海碎屑岩沉积体系;到中二叠世末期,华南板块处于晚古生代海平面最低的时期,除桂中、湘南等少数区域外,华南板块主体位于海平面之上,广泛发育沉积间断。(3)吴家坪期-长兴期中期,海平面逐渐上升,充沛的物源供应和频繁的海平面波动为华南广泛发生的聚煤作用提供了条件;长兴期晚期,华南海平面再次回退,各盆地范围明显缩小;到二叠纪末,华南板块海平面位于该时期最低值。本研究认为华南板块古地理变迁主要受控于区域海平面变化,但东吴上升运动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极大地重塑了华南板块晚二叠世古地理格局,并大幅提高了陆源供给量。本研究采用GPlates软件首次精准地恢复原型原位的华南古地理变迁,并讨论了二叠纪华南板块的定量动力学特征。在大数据支撑下,区域高分辨率古地理重建图可用于修正和改良全球古地理重建结果。华南二叠系发育有多套烃源岩层,主要赋存于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隆组等沉积层位。本研究统计并分析各期优质烃源岩厚度和牙形类色变指数资料,认为川东-鄂西和下扬子区域的二叠系碳酸盐岩处于有利生烃阶段,而其它区域热演化程度较高,生烃潜力较差。总体来看,华南板块二叠系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叶干,杨菊芬[10](1988)在《四川龙门山石炭纪珊瑚组合序列》文中研究指明四川龙门山地区石炭系发育完整,生物化石丰富,是研究石炭系良好的地区之一。本文依据珊瑚化石演化序列,提出本区石炭系8个珊瑚组合序列。本区石炭系厚约220m,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上界与二叠系为假整合;下界和泥盆系连续沉积。在其下伏的地层中发现有孔虫Quasiendothyra Communis(Rauser),可归入上泥盆统,相当于西欧的艾特隆层。因此本区的下界和西欧的泥盆—石炭界线是接近的。
二、四川盐边石炭纪腕足动物组合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盐边石炭纪腕足动物组合带(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腕足动物化石研究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腕足动物基本概况 |
2.1 腕足动物的早期认识 |
2.2 腕足动物的主要硬体构造及演化特点 |
2.2.1 硬体主要构造 |
2.2.2 地史分布及演化趋势 |
2.3 分类体系 |
第三章 我国腕足动物化石的研究概况 |
3.1 研究概况 |
3.2 我国腕足动物主要产地及研究成果 |
3.2.1 祁连山区 |
3.2.2 昆仑山西部 |
3.2.3 内蒙古阿巴嘎旗-索伦地区 |
3.2.4 西藏地区 |
3.2.5 西南地区 |
3.2.6 四川盐边哇落地区 |
第四章 我国腕足动物研究的阶段划分 |
4.1 解放前我国腕足动物研究工作概况及主要成果 |
4.2 解放后我国腕足动物研究工作概况及主要成果 |
第五章 我国腕足动物古生态学研究历史 |
第六章 腕足动物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6.1 存在问题 |
6.2 发展趋势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中国泥盆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泥盆纪年代地层研究历史 |
3 中国泥盆纪综合地层框架 |
3.1 泥盆纪生物地层序列 |
3.1.1 牙形刺 |
3.1.2 笔石 |
3.1.3 介形类 |
3.1.4 腕足类 |
3.1.5 四射珊瑚 |
3.1.6 孢粉 |
3.1.7 植物 |
3.2 泥盆纪碳同位素地层 |
3.3 锶同位素地层 |
3.4 中国泥盆纪事件地层 |
3.4.1 志留系-泥盆系界线 (S/D) 事件 |
3.4.2 埃姆斯早期Basal Zlichov、Chebbi和郁江事件 |
3.4.3 艾菲尔期Chote?和Ka?ák事件 |
3.4.4 吉维特期Taghanic和Frasne事件 |
3.4.5 F-F生物大灭绝事件 |
3.4.6 Hangenberg事件 |
3.5 旋回地层与地质年龄 |
4 中国主要地层区对比 |
5 结论和存在问题 |
(4)新疆柯坪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
2 腕足动物群特征及组合 |
2.1 Avonia-Dictyoclostus组合 |
2.2 Schizophoria-Brachythyrina组合 |
2.3 Orthotetina-Chonetes组合 |
2.4 Compressoproductus-Enteletes组合 |
2.5 Plicatifera-Liraplecta组合 |
3 腕足动物组合对比及地质时代确定 |
4 腕足动物群生物地理分区及石炭系-二叠系界线 |
4.1 晚石炭世腕足动物古生物地理分区 |
4.2 早二叠世腕足动物古生物地理分区 |
4.3 腕足动物群对石炭系-二叠系界线的响应 |
5 结论 |
(6)准噶尔东部地区晚石炭世腕足动物古群落及其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区域地质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岩石地层 |
2.1 研究区石炭系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
2.2 剖面描述 |
第3章 生物地层 |
3.1 研究区腕足动物组合特征 |
3.2 腕足动物组合的地层学意义 |
第4章 群落划分与分析 |
4.1 古生物群落的概念及腕足动物的古环境意义 |
4.1.1 古生物群落的概念 |
4.1.2 腕足动物的生态类型及环境意义 |
4.1.3 化石群落的研究方法 |
4.2 本区石炭纪群落划分与分析 |
4.2.1 双井子剖面 |
4.2.2 石钱滩剖面 |
第5章 群落取代与相对海平面变化 |
5.1 群落取代的概念 |
5.2 研究区沉积特征 |
5.3 群落取代与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
第6章 结束语 |
6.1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
6.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附录 |
(9)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进展与前沿 |
1.3 研究概况及进展 |
第2章 区域地质及地层综述 |
2.1 区域地质演化 |
2.1.1 全球构造背景 |
2.1.2 华南演化历史 |
2.2 地层对比和综述 |
第3章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
3.1 数据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单因子的选取及意义 |
3.2.2 ARCGIS简介 |
3.2.3 GPLATES简介 |
第4章 华南二叠纪古地理重建 |
4.1 阿瑟尔期 |
4.2 萨克马尔期 |
4.3 亚丁斯克期 |
4.4 空谷期 |
4.5 罗德期 |
4.6 沃德期 |
4.7 卡匹敦期 |
4.8 吴家坪期 |
4.9 长兴期 |
第5章 全球框架下的华南古地理动态重建 |
5.1 全球重建模型的选择 |
5.2 原型原位重建 |
5.3 小结 |
第6章 华南二叠系烃源岩展布规律研究 |
6.1 烃源岩评价指标 |
6.2 华南二叠系烃源岩类型 |
6.3 各期烃源岩厚度分异 |
6.4 基于牙形类色变指数的烃源岩成熟度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四、四川盐边石炭纪腕足动物组合带(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盐边石炭纪腕足动物组合带[J]. 佟正祥. 地层学杂志, 1983(04)
- [2]中国腕足动物化石研究历史[D]. 高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 [3]中国泥盆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郄文昆,马学平,徐洪河,乔丽,梁昆,郭文,宋俊俊,陈波,卢建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
- [4]新疆柯坪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J]. 刘磊,李钰欣,杨宝忠,葛延鹏,于博宾. 地质科技情报, 2017(03)
- [5]上扬子地台西北部志留系研究新进展[J]. 金淳泰,万正权,陈继荣. 特提斯地质, 1997(21)
- [6]准噶尔东部地区晚石炭世腕足动物古群落及其环境意义[D]. 高芸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S2)
- [7]广西隆林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的腕足类及其界线[A]. 李莉,杨德骊,冯儒林. 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 1987
- [8]扬子区的二迭系[J]. 芮琳. 地层学杂志, 1981(04)
- [9]华南二叠纪高精度定量古地理研究[D]. 侯章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四川龙门山石炭纪珊瑚组合序列[J]. 叶干,杨菊芬. 地球科学, 19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