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现代档案事业的三大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唐启[1](2021)在《生态哲学视阈下中国档案文化生态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档案是人类“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文化载体,档案文化研究,也是档案学的一项具有持续研究价值的重要课题。基于对该选题下的中外文献所作的文献调研,笔者发现学界对档案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是当前的重要盲点之一。通过阐释“生态—生态学—生态哲学”,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通过阐释“文化—文化生态—档案文化生态”,阐明了本文的研究主题后:首先,基于生态哲学理论,从历史维度对夏代至新中国的档案事业史作了五个阶段的历史分期,并分别概括了每一时期档案文化生态的存在形态,并对形成原因做了历史分析。然后,基于生态哲学理论、文化生态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笔者构建起了一个包含“九大要素”“六种关系”“三项运动”的档案文化生态立方体模型。最后,笔者分别从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和环境维度,提出了档案实体文化、档案制度文化、档案观念文化的发展之道。
王艳明,杨艺,王雁[2](2016)在《档案文化发展解读》文中研究说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是新常态下党和国家对建设和发展档案工作、档案文化的重要决策性、指导性文件,从普世价值物态文化与知识文化一体性,高势能文化、工具文化与制度文化等5个方面对档案文化进行解读,能够奠定社会对档案文化发展的价值认同,说明档案工作者本身必须练好内功,实现自我完善,实现对全社会的共同观照,唯有如此,才能开创档案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罗满玲[3](2014)在《论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及其实现》文中提出档案学术共同体学术行为偏差、档案学科的不断发展为档案学术共同体价值及其实现研究提出了客观要求,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档案学术共同体相关研究的开展为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价值及其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都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档案学术共同体价值及其实现的研究有利于提升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尊严与学术地位,推动档案学学术研究,进而推进档案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达到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的。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主要由档案理论部门研究者、档案实务部门研究者和档案相关部门研究者构成,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主要进行档案研究活动、档案业务活动和档案教育活动,并通过这三项活动达到探求档案学术真理、推动档案业务实践以及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目标,最终推动整个档案事业的发展;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具有内聚性与排他性、独立性与自主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的主要特征。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处于不断演化的状态,经历了以保存社会记忆为目的的价值形成、以促进行政管理为目的的价值衍生、以完善公共服务为目的的价值拓展,以建构社会记忆为目的的价值回归等四个历史阶段。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实现面临档案学人的研究困境、档案机构的发展困境、学术环境的净化困境。摆脱档案学术共同体价值困境,寻求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实现,需要关注档案学人的自我发展,注重档案机构的自我完善,强调学术环境的自我净化。
于源[4](2013)在《关于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对文化经济的关注和重视,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社会经济进入渴望通过文化产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档案文化产业,被信息文化赋予信息时代的特点和新的运作模式。在信息文化时代的影响下,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扩大时空范围、深化服务内容以及拓展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了在新形势下实现档案文化产业的适时快速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带动档案事业更好的健康运行,因而建立一套适应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档案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根据时代发展对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行性和发展趋势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为当前信息文化环境下创新适合档案产业发展的模式提供参考,有利于指导今后档案相关部门的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工作,以提高档案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实现档案馆事业可持续地发展,促进档案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能力,满足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全民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赵生辉[5](2012)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体系架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作者所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统一归档研究(项目号:11XZJC870001)”的研究成果。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是国情的基本特征。伴随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和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如何稳妥、科学、有效地管理随之产生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Electronic Records),是民族地区档案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是融合了管理、技术、法律、政治、文化等多领域需求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具有环境复杂、目标多重、主体多元、客体多样、技术异构、资源分散、方法综合等特点;在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和长期可读性等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还需考虑“跨语种信息共享”、“跨媒体信息整合”和“跨地域协作管理”等特殊需求。作为国家档案事业的组成部分,民族地区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档案管理机制具有很多优点,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面临的重重矛盾,无法有效满足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的多种特殊需求,使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处于高风险状态的同时限制了其档案价值实现的空间。“集成管理”是从国家战略视角对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进行宏观规划和统筹之后提出的新模式。该模式以系统科学和集成理论为指导,在民族地区现有档案事业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将境内语种多样、类型丰富、地域分散、技术异构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视为整体进行管理,建立一体化的制度体系、技术平台、组织架构、流程规范,平衡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多元性需求”和“一体性需求”,整合电子文件形成机构、档案管理机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和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的力量,化解分级分散管理所无法有效解决的诸多风险和矛盾,最终为全国各族人民提供集成、高效、便捷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利用服务,满足多层次的利用需求。本文紧扣“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体系架构”这一主题开展论证。全文共分7章,除第0章的引言和第6章的结语外,主体部分的内容按照“战略层”、“战术层”和“实施层”的逻辑结构进行组织,重点探讨了“为什么要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集成管理?(Why to do)"、“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体系如何构成?(What to do)"、“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如何实施?(How to do)”这三个核心问题,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战略构想(第1章)。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是一类特殊的电子文件,除具备一般性电子文件的属性外,还具有应用的非孤立性、社会功能的多样性、信息处理技术的异构性、支撑技术的非成熟性、地理分布的分散性等特征。按照通用模式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面临长期可读风险、编码冲突、文化冲突、理解障碍、获取障碍、整体低效等重大缺陷。集成管理是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将各地区、各语种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视为整体进行管理,形成单一语种和分散管理难以实现的部分功能,达到“1+1>2”的效果,实现系统整体性能的优化。集成管理模式在档案、政治、文化、经济、信息、科研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第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体系的架构(第2章~第4章)。本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内容,第2章在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集成管理架构模型,第3章详细分析了“价值链”模型当中的“基本增值活动”,第4章详细分析了“价值链”模型当中的“支持性活动”。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整体上分为“民族地区(事务)电子文件管理”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两个阶段,其核心是“单元归档”和“集成归档”环节。“单元归档”体现“分级管理原则”,按综合档案馆建设和管理的思路进行,“集成归档”体现“面向用户原则”,按专门档案馆建设思路进行;“单元归档”侧重于完整地保存历史记忆,“集成归档”侧重于跨越地域和语言的障碍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基于“价值链”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模型整体上分为三部分:价值分析、基本增值活动、支持性活动。价值分析主要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多维价值来体现;基本增值活动包括前端控制、单元归档、集成归档和集成服务四个环节,称为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的生命周期;支持性活动分为基础设施、制度体系、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四个方面。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的各项任务,实现集成管理的各类价值。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生命周期当中,前端控制重点关注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编码方案、存储格式、数据结构的标准化问题;单元归档重点关注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双语对照、双语着录、非通用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归档留存等问题;集成归档关注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电子文件存储体系、可读性支撑中心、信息安全灾备等问题;集成服务关注基于双语对齐语料库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机器辅助翻译系统、集成服务平台建设等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支持体系探讨与基本环节所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法律制度体系、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流程设计等问题;第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的实施策略(第5章)。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正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领域受到足够重视。无论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基础如何,战略规划必须先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是根据电子文件的不同类型,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推进的过程,整体上需要经历“虚拟平台”、“逻辑平台”、“实体平台”和“云平台”四个阶段。当前重点关注使用人口较多、影响较大少数民族语种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做好“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共享工程(同心工程)”的前期规划工作。经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本文以“多元一体”为核心理念,建构了基于“价值链”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模型,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多语种电子文件协同管理与集成共享体系”。该体系可以解决“面向来源”的整理保存和“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之间的矛盾;立足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地区实际,对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各类矛盾和关系做出战略性安排;在民族地区现有档案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跨地区、跨语言、跨媒体共享机制;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文字权的前提下,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集成管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该体系的实施将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的理论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集成管理战略。从国家整体角度进行战略思考,提出“集成管理”模式的战略构想,为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提供了战略参照体系;(2)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模型并探讨模型相关部分的实现思路,为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战略规划提供了基本思路;(3)分析论证了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的若干实施策略,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共享的工程实践提供了策略指导。
杨永慧[6](2011)在《论信息时代的河南省高校档案管理》文中认为21世纪是信息时代,河南省高校档案工作应加强法制化建设、推进文档一体化管理进程、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加快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速度,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王春晖[7](2010)在《我国公共档案馆职能现状分析与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档案馆职能问题是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基本问题之一。公共档案馆应该行使哪些职能、如何行使这些职能并进行合理的职能定位关系到公共档案馆的发展步伐和整个档案事业的发展进程。本文把档案馆职能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动态考察,对我国档案馆职能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以总结出自古至今档案馆职能构成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和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部分。对我国公共档案馆职能现状的分析是本文的一个重点,笔者结合公共档案馆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分析公共档案馆履行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重点研究了当前我国公共档案馆的职能定位问题,阐述了目前公共档案馆的核心职能以及各项职能间的关系。此外,本文还对新形势下公共档案馆如何分析利弊条件顺利实现职能拓展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公共档案馆职能拓展的前景。
黄晓毅,赵华[8](2009)在《基于全过程控制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新思维管理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际上在档案信息资源的构建,特别是数字档案资源的构建过程中已经直接影响了后期的开发利用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审视档案资源的整个管理过程,只有档案管理人员从档案信息资源的构建、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资源的提供利用各个方面及管理过程入手,以现代管理理论及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创新思维来辨析其本质才能做好航空企事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齐建萍[9](2008)在《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谐的外部工作环境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基础,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构建和谐的档案管理工作环境,是我们档案管理工作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发展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构建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体系,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和谐社会服务。
赵晖[10](2008)在《信息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21世纪是信息时代,高校档案工作应加强法制化建设、推进文档一体化管理进程、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加快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速度,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二、论现代档案事业的三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现代档案事业的三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哲学视阈下中国档案文化生态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数据资料来源与检索式设置 |
(二)基于各检索字段的数据分析 |
(三)基于文献内容特征聚类分析 |
(四)档案文化研究的结构性矛盾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视角:生态哲学与档案文化生态理论的本体阐释 |
第一节 理论基础:生态哲学理论思想的演进轨迹梳理 |
一、“生态(Ecology)”一词的中外词源 |
二、“生态学”的出现及其研究衍变 |
三、“生态哲学”的概念及其三大灵魂 |
第二节 理论推导:档案文化生态概念体系的理论推导 |
一、“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三大基本层次 |
二、“文化生态”的内部特征及其三项构成要素 |
三、“档案文化生态”的创造提出及其三种研究视野 |
第三节 理论切入:结构主义学术研究视角下模式内涵 |
一、“结构主义”与还原主义学术研究方法 |
二、“模式”在结构主义学术研究中的规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历时视角:中国档案文化生态发展模式演进的历史梳理 |
第一节 夏朝-春秋时期(约前 2070 年-前476 年)档案文化生态 |
一、存在模式 |
二、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
第二节 战国-魏晋南北朝(公元前476 年-581 年)档案文化生态 |
一、存在模式 |
二、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
第三节 隋唐-宋辽金时期(公元581 年—1271 年)档案文化生态 |
一、存在模式 |
二、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
第四节 元朝-明清时期(公元1271 年—1912 年)档案文化生态 |
一、存在模式 |
二、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
第五节 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 年——1949 年)档案文化生态 |
一、存在模式 |
二、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共时视角:中国档案文化生态存在形态的立方体模型 |
第一节 微观要素层(α):档案文化生态存在形态的九大要素 |
一、档案实体文化生态线(A)下的主体、客体、环境要素 |
二、档案制度文化生态线(B)下的主体、客体、环境要素 |
三、档案观念文化生态线(C)下的主体、客体、环境要素 |
第二节 中观关系层(β):档案文化生态构成要素的六种关系 |
一、“实体·制度·观念”三要素的扇形相关性 |
二、“主体·客体·环境”三要素的环状相关性 |
第三节 宏观系统层(γ):档案文化生态系统内部的三种运动 |
一、档案文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二、档案文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三、档案文化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展视角:生态哲学指导下中国档案文化生态发展路径 |
第一节 生态主体维度的发展路径 |
一、实体主体:改善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学历结构业务水平 |
二、制度主体:建立立法主体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动态机制 |
三、观念主体:实现档案学者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公众 |
第二节 生态客体维度的发展路径 |
一、实体客体:确保档案实体生态安全、拓展档案信息开放利用 |
二、制度客体:整合档案局馆生态结构、建立档案法治运行体系 |
三、观念客体:推动档案学术生态发展、构建档案核心价值观念 |
第三节 生态环境维度的发展路径 |
一、实体环境:完善以资本、技术、实物为核心的物质环境 |
二、制度环境:调节以政策、机构、法律为核心的规范环境 |
三、观念环境:营造以学术、意识、观念为核心的社会环境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术语索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2)档案文化发展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价值认同——— 提升社会档案文化意识 |
(一)档案文化是一种普世文化 |
1.普源性文化 |
2.权益性文化 |
3.原生态文化 |
(二)档案文化是物态文化与知识文化的统一体 |
(三)档案文化是一种高势能文化 |
1.档案文化的多维度特征 |
2.档案文化的强能量特点 |
3.档案文化的逆控制属性 |
(四)档案文化是一种工具文化 |
1.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
2.档案是计划、决策的基础 |
3.档案是促进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手段 |
4.档案是科技创新的条件 |
5.档案是反腐防腐的利器 |
6.档案是文化繁荣的基石 |
(五)档案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 |
二、自我完善 ——— 档案工作与时俱进 |
三、社会观照 ——— 全社会共同努力 |
(3)论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文献调研说明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小结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预期创新点 |
第2章 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基本认知 |
2.1 档案学术共同体的内涵 |
2.2 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主体构成 |
2.2.1 档案理论部门的研究者 |
2.2.2 档案实务部门的研究者 |
2.2.3 档案相关部门的研究者 |
2.3 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活动内容 |
2.3.1 档案学术真理探究活动 |
2.3.2 档案工作业务实践活动 |
2.3.3 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活动 |
2.4 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
2.4.1 内聚性与排他性 |
2.4.2 独立性与自主性 |
2.4.3 封闭性与开放性 |
第3章 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价值演化 |
3.1 价值的形成:保存社会历史 |
3.1.1 形成背景 |
3.1.2 主要表现 |
3.2 价值的衍生:促进行政管理 |
3.2.1 形成背景 |
3.2.2 主要表现 |
3.3 价值的拓展:完善公共服务 |
3.3.1 形成背景 |
3.3.2 主要表现 |
3.4 价值的回归:建构社会记忆 |
3.4.1 形成背景 |
3.4.3 主要表现 |
第4章 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困境 |
4.1 档案学人的研究困境 |
4.1.1 研究对象的分散性 |
4.1.2 研究目的的模糊性 |
4.1.3 研究方法的单一性 |
4.2 档案机构的发展困境 |
4.2.1 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性质功能定位模糊 |
4.2.2 档案业务管理机构功能作用定位不当 |
4.2.3 档案人才培养机构培养目的定位不明 |
4.2.4 档案学术交流机构功能定位层次不高 |
4.3 学术环境的净化困境 |
4.3.1 学术制度机制的不合理 |
4.3.3 学术平台建设的不健全 |
4.3.4 学科专业归属的不明确 |
第5章 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实现 |
5.1 档案学人的自我发展 |
5.1.1 学术尊严的自我维护 |
5.1.2 学术责任的自我承担 |
5.1.3 学术行为的自我规范 |
5.1.4 学术内容的自我把握 |
5.2 档案机构的自我完善 |
5.2.1 档案行政管理机构 |
5.2.2 档案业务管理机构 |
5.2.3 档案人才培养机构 |
5.2.4 档案学术交流机构 |
5.3 学术环境的自我净化 |
5.3.1 优化政策导向 |
5.3.2 健全制度机制 |
5.3.3 强调社会认同 |
第6章 结论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关于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文化产业与档案文化产业 |
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内涵 |
第二节 档案文化产业的内涵 |
第三节 档案文化产业开发的产品 |
第二章 档案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
第一节 理论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档案文化产业下涉及产品的开发现状 |
第三节 档案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
第三章 档案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方针政策为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 |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
第三节 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为档案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馆(室)藏基础 |
第四节 档案文化产业兴起的相对滞后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后发优势 |
第四章 促进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第一节 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 |
第二节 档案文化产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妥善处理档案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
第四节 培育和确立档案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 |
第五节 找准培植档案文化产业的切入点 |
第六节 引导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体系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 |
0.1.1 研究背景 |
0.1.2 问题提出 |
0.1.3 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0.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0.2.3 研究现状总结评述 |
0.3 问题界定 |
0.3.1 核心概念界定 |
0.3.2 拟解决的问题 |
0.3.3 拟达到的目标 |
0.4 研究方案 |
0.4.1 研究定位 |
0.4.2 研究思路 |
0.4.3 论文结构 |
0.4.4 研究方法 |
0.5 本章小结 |
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战略构想 |
1.1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概述 |
1.1.1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来源 |
1.1.2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类别 |
1.1.3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特征 |
1.2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的复杂性 |
1.2.1 环境的复杂性 |
1.2.2 目标的多重性 |
1.2.3 主体的多元性 |
1.2.4 客体的多样性 |
1.2.5 方法的综合性 |
1.3 以通用模式管理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缺陷 |
1.3.1 长期可读风险 |
1.3.2 编码冲突风险 |
1.3.3 文化冲突风险 |
1.3.4 信息理解障碍 |
1.3.5 便捷获取障碍 |
1.3.6 整体低效问题 |
1.4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战略的提出 |
1.4.1 “集成管理”的概念 |
1.4.2 “集成管理”的内涵 |
1.4.3 “集成管理”的特征 |
1.5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多维价值 |
1.5.1 档案价值 |
1.5.2 文化价值 |
1.5.3 政治价值 |
1.5.4 经济价值 |
1.5.5 信息价值 |
1.5.6 科研价值 |
1.6 本章小结 |
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架构模型 |
2.1 核心理念 |
2.1.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启示 |
2.1.2 欧盟“墨卡托语言多样性网络”的经验借鉴 |
2.1.3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核心理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档案学相关理论 |
2.2.2 电子文件管理相关理论 |
2.2.3 多语言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
2.2.4 大规模信息集成系统参考模型 |
2.3 需求分析 |
2.3.1 真实性保障需求 |
2.3.2 完整性保障需求 |
2.3.3 可读性保障需求 |
2.3.4 安全性保障需求 |
2.3.5 可获性支持需求 |
2.3.6 可理解性支持需求 |
2.3.7 单语种专业化管理需求 |
2.4 体系规划 |
2.4.1 整体思路 |
2.4.2 阶段划分 |
2.4.3 功能模型 |
2.4.4 技术架构 |
2.4.5 体系分布 |
2.4.6 可行性分析 |
2.5 架构建模 |
2.5.1 “价值链”理论 |
2.5.2 价值分析 |
2.5.3 基本活动 |
2.5.4 支持活动 |
2.5.5 架构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基本环节 |
3.1 生命周期 |
3.2 前端控制 |
3.2.1 功能需求嵌入 |
3.2.2 信息编码标准 |
3.2.3 保存格式标准 |
3.2.4 数据管理标准 |
3.3 单元归档 |
3.3.1 通用归档模式 |
3.3.2 双语对照归档 |
3.3.3 双语着录归档 |
3.3.4 软件系统归档 |
3.4 集成归档 |
3.4.1 多原件共存原理 |
3.4.2 文件资源的导入 |
3.4.3 分布式存储网络 |
3.4.4 可读性保障网络 |
3.5 集成服务 |
3.5.1 跨语言共享策略 |
3.5.2 跨语言信息检索 |
3.5.3 跨语言辅助翻译 |
3.5.4 集成服务平台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支持体系 |
4.1 体系概述 |
4.2 基础设施 |
4.2.1 网络基础设施 |
4.2.2 存储基础设施 |
4.2.3 安全基础设施 |
4.3 制度体系 |
4.3.1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
4.3.2 国家档案管理的基本制度 |
4.3.3 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标准 |
4.3.4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规范 |
4.4 组织架构 |
4.4.1 战略层机构 |
4.4.2 集成层机构 |
4.4.3 单元层机构 |
4.4.4 来源层机构 |
4.5 管理流程 |
4.5.1 流程模型 |
4.5.2 关键流程 |
4.6 本章小结 |
5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管架构的实施策略 |
5.1 现实起点 |
5.1.1 相关法规 |
5.1.2 相关实践 |
5.1.3 现状总结 |
5.2 规划先行策略 |
5.2.1 民族地区的信息生态与电子文件管理 |
5.2.2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战略规划 |
5.2.3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共享工程”的规划 |
5.3 分类管理策略 |
5.3.1 基于符号类型的分类管理 |
5.3.2 基于语言活力的分类管理 |
5.3.3 基于功能特征的分类管理 |
5.3.4 基于初始特征的分类管理 |
5.4 阶段推进策略 |
5.4.1 “虚拟平台”阶段 |
5.4.2 “逻辑平台”阶段 |
5.4.3 “实体平台”阶段 |
5.4.4 “云平台”阶段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
附录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示例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后记 |
(7)我国公共档案馆职能现状分析与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公共档案馆及其职能概述 |
2.1 公共档案馆要素及"公共性质"界定 |
2.2 公共档案馆的来源 |
2.3 公共档案馆职能的含义 |
3 公共档案馆职能现状分析 |
3.1 公共档案馆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 |
3.1.1 政府职能的转变 |
3.1.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
3.1.3 公众权利意识的提高 |
3.2 公共档案馆职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公共服务意识不强 |
3.2.2 职能定位不够明确 |
3.2.3 职能实现形式相对单一 |
3.2.4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
3.3 公共档案馆的应对策略 |
3.3.1 树立公共服务理念 |
3.3.2 合理的职能定位 |
3.3.3 丰富职能实现形式 |
3.3.4 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
4 公共档案馆职能定位与拓展 |
4.1 档案馆职能的演变历程 |
4.1.1 古代档案馆职能分析 |
4.1.2 近代档案馆职能分析 |
4.1.3 现代档案馆职能分析 |
4.2 公共档案馆"五位一体"的职能定位 |
4.2.1 以存史为基本职能,加强馆藏资源建设 |
4.2.2 以档案信息服务为核心职能,提高利用服务水平 |
4.2.3 以教育为重要职能,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
4.2.4 以现行文件服务为辅助职能,发挥政府信息公开窗口作用 |
4.2.5 以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公共档案馆职能拓展 |
4.3 公共档案馆实现职能拓展的条件及前景 |
4.3.1 公共档案馆实现职能拓展的有利条件 |
4.3.2 公共档案馆实现职能拓展的不利因素 |
4.3.3 公共档案馆职能拓展的前景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信息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高校档案事业法制化建设 |
1、建立健全高校档案管理法规制度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保障 |
2、档案管理标准化是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
二、利用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从文件到档案的转化 |
三、加强高校电子档案的管理 |
四、加快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 |
第一、制定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 |
第二、做好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标准化。 |
四、论现代档案事业的三大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哲学视阈下中国档案文化生态发展模式研究[D]. 唐启.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档案文化发展解读[J]. 王艳明,杨艺,王雁. 决策与信息, 2016(04)
- [3]论中国档案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及其实现[D]. 罗满玲. 湘潭大学, 2014(02)
- [4]关于发展档案文化产业的探讨[D]. 于源.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5]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体系架构研究[D]. 赵生辉. 武汉大学, 2012(09)
- [6]论信息时代的河南省高校档案管理[J]. 杨永慧.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05)
- [7]我国公共档案馆职能现状分析与定位研究[D]. 王春晖. 郑州大学, 2010(05)
- [8]基于全过程控制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创新思维管理探析[J]. 黄晓毅,赵华. 航空档案, 2009(Z1)
- [9]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J]. 齐建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 [10]信息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赵晖. 办公自动化, 2008(02)
标签: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论文; 档案管理系统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价值定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