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评估方法的变化

羊毛评估方法的变化

一、原毛评定方法的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吴立坡[1](2020)在《菌酶制剂发酵秸秆以及对绵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文中认为我国秸秆资源丰富,巨大的农作物副产物不能够被合理利用,导致一系列环境污染等问题。玉米秸秆因其低蛋白,高纤维等特性,限制了其利用效率,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作物副产物,不仅可缓解人畜争粮这一矛盾,还可以降低秸秆处理的成本并减少焚烧处理带来的环境污染。本试验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通过黄孢原毛平革菌和复合酶制剂(纤维素酶、木聚糖酶)作为发酵制剂共同发酵玉米秸秆,筛选出菌酶复合发酵的添加比例,并继续探究该发酵饲料对绵羊瘤胃发酵和瘤胃降解率的影响,进而为非常规饲料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1)菌酶复合制剂发酵玉米秸秆的最佳发酵条件筛选运用均匀设计试验,以NDF降解率、ADF降解率为目的指标,对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接种量、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添加量及发酵天数4个因素进行筛选,并对发酵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菌酶复合制剂发酵玉米秸秆的DM、CP含量显着高于未发酵秸秆组(P<0.05);NDF、ADF、ADL含量显着低于未发酵秸秆组(P<0.05);筛选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添加量分别为0.2 g/kg和0.1 g/kg,黄孢原毛平革菌接种量20%,发酵天数19 d;在此条件下,玉米秸秆的NDF降解率和ADF降解率分别达到23.47%和20.13%。发酵验证试验结果显示,菌酶复合制剂发酵玉米秸秆显着改善了其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并且评分良好。(2)菌酶发酵玉米秸秆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分组设计。试验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未发酵秸秆组为对照组,试验组包括菌酶复合发酵组和商品型酶制剂组,分别在培养3、6、12、24、48 h测定瘤胃发酵指标。结果表明:菌酶复合发酵组和商品型酶制剂组的产气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菌酶复合发酵组>商品型酶制剂组>对照组;三组瘤胃液的pH范围为6.366.74,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且差异不显着(P>0.05);菌酶复合发酵组和商品型酶制剂组的NH3-N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菌酶复合发酵组>商品型酶制剂组>对照组;在2448 h菌酶复合发酵组和商品型酶制剂组的BCP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菌酶复合发酵组>商品型酶制剂组>对照组。(3)菌酶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试验采用拉丁方设计,选取6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年龄相近绵羊羯羊分三组,饲喂相同的基础日粮,用尼龙袋法分别在瘤胃孵育6、12、24、48、72 h,测定DM、CP、NDF和ADF的降解率。结果表明,菌酶复合发酵组和商品型酶制剂组在各时间点的DM降解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菌酶复合发酵组和商品型酶制剂组在各时间点的CP降解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培养的2448 h,菌酶复合发酵组显着高于商品型酶制剂组(P<0.05)。NDF、ADF降解率在06 h降解率较慢,且两试验组和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1272 h两试验组的NDF、ADF降解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孵育72 h菌酶复合发酵组的ADF降解率显着高于商品型酶制剂组(P<0.05),其有效降解率两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菌酶复合发酵组显着高于商品型酶制剂组(P<0.05)。综上所述,菌酶复合制剂发酵玉米秸秆,改善了其营养价值,有助于体外瘤胃发酵,并提高了绵羊瘤胃降解率。

蒋帅[2](2020)在《秸秆厌氧发酵过程中白腐真菌预处理对产甲烷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秸秆厌氧发酵既可产生清洁沼气,又避免了传统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是高效清洁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但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复杂结构限制了厌氧发酵的甲烷转化效率。白腐真菌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秸秆中木质素含量,改变纤维素结构,提高生物质利用效率。目前对白腐真菌预处理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良菌种的筛选上,对预处理过程的优化研究较少。本论文以典型白腐真菌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和我国典型农作物秸秆小麦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实验法、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和响应曲面法等方法,进行了白腐真菌预处理对厌氧发酵产甲烷潜力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为白腐真菌预处理最优条件的选择和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对提高秸秆厌氧发酵的产甲烷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不同因素对预处理的影响。通过调研数据建立了秸秆木质纤维素组分与产甲烷潜力的模型来评价白腐真菌预处理的秸秆,即BMP=360.148–481.252lig+216.066hemi–299.981cell,模型的相关系数R2=0.912,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均在5%以内,模型可靠性较高。结果表明,孢子接种量和预处理时间的增加能促进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并提高秸秆的产甲烷潜力,但是随着接种量和预处理时间的逐渐增加,其产甲烷潜力提高的比例也在逐渐下降。产甲烷潜力随着秸秆含水率、反应p H值、反应温度和外源碳源浓度、外源氮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在达到最高点后逐渐下降。在单因素实验中,产甲烷潜力最高的条件分别为:孢子接种量1×107、预处理时间30 d、秸秆含水率75%、反应p H值4.5、反应温度30℃、额外碳源浓度20 mg g-1TS、额外氮源浓度10 mg g-1TS、Mn2+浓度0.01 m M g-1TS。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进行了Plackett-Burman筛选实验来判断各影响因子的显着性。结果表明,孢子接种量、预处理时间、秸秆含水率及反应p H这4个影响因素对产甲烷潜力的影响是显着的,这四个因素影响产甲烷潜力的强弱顺序为:孢子接种量>预处理时间>秸秆含水率>反应p H。采用响应曲面优化法对Plackett-Burman筛选实验中具有显着性的4个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预处理过程的参数变量组合为:孢子接种量8×105、预处理时间20 d、含水率65.91%和反应p H 5.58,该条件下对应的产甲烷潜力模型响应值和实验实测值分别为330.4487 m L g-1VS和355.97m L g-1VS,与未经预处理的小麦秸秆相比分别提高了23.49%和34.53%。对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的机制研究表明,小麦秸秆的纤维结晶度由预处理前的0.659降低至预处理后的0.589,秸秆压片在空气中与水的接触角由预处理前的69.2°降低至预处理后的46.6°,预处理降低了秸秆的结晶度并增加了秸秆的表面亲水性。而且,经过白腐真菌预处理后的小麦秸秆的酶吸附性和酶水解性显着增加,当纤维素酶浓度为1.2 mg/m L时,纤维素酶的吸附率提高51.9%。未经预处理的小麦秸秆和预处理后的小麦秸秆经酶解产生的还原糖量分别为153.46 mg/g和261.17 mg/g,预处理使得酶解产生的还原糖量提高了70.19%。

马婧璇[3](2019)在《废旧纺织品再利用毛纤维织物风格评价与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纺织大国,我国对纺织原料需求量巨大,优化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系统,完善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纤维织物性能评价体系,有助于缓解纺织行业资源紧张局面,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提高及优化废旧纺织品回收应用及开发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课题从纤维与织物两个角度进行对比探究再利用羊毛纤维物理性能及再利用羊毛/涤纶混纺织物服用性能特征。纤维角度测试再利用纤维与原毛纤维长度、细度、表面形态及单纤维强力差异。织物角度分别从耐用性能、热湿舒适性能及外观性能进行对此实验。同时,对8种废旧纺织品毛涤混纺织物通过KES织物风格测试仪进行风格评价,利用主因子分析法得到影响织物风格的5个主因子,分析影响织物风格的因素。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将影响织物风格主因子与织物规格参数相关联,探究不同织物规格参数指标对再利用混纺织物织物风格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羊毛纤维较原毛纤维断裂强度损失率约18%;再利用羊毛纤维平均长度损失率约43%,且短毛率较高,达15.8%;再利用羊毛纤维表面鳞片完整性差,损伤严重。纤维力学性能损失导致再利用羊毛混纺织物耐用性能总体低于原毛混纺织物,但不同纤维组成比例差异不同,且在不同耐用性能指标方面差异不同,硬挺度略低于原毛混纺织物,两种织物间松弛收缩率、湿膨胀率、织物折皱回复性和尺寸稳定性均无显着差异,吸湿性及抗静电性略优于原毛混纺织物。以上力学性质均在KES测量结果上得到证明。以期更有目的性的指导物风格设计及生产。

冀敏敏[4](2017)在《低阶煤的生物多级絮凝研究》文中指出选煤厂对煤炭的加工处理多以水为介质,产生了很多废水。为了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实际生产中主要采用絮凝剂对它的进行处理。工业生产中应用较广的絮凝剂主要是机高分子絮凝剂、无机絮凝剂这两类。但这两类作为化学药剂,存在较高的环境和安全隐患。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絮凝剂,高效、安全、无污染,是传统化学絮凝剂的良好替代品,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多级添加对低阶煤絮凝效果的影响。本论文的试验菌种包括真菌和细菌,其中细菌有枯草芽孢杆菌、球红假单孢菌,真菌为黄孢原毛平革菌。以煤泥水上清液透光率作为评定指标,通过对单菌种进行单因素试验,找到低阶煤煤泥水絮凝的最佳水平范围。以培养时间、煤泥水pH值、絮凝剂添加量、助凝剂添加量作为主要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低阶煤煤泥水絮凝沉降的最优因素组合。进而设计生物多级絮凝试验和进行生物与非生物复配絮凝试验,寻找生物多级絮凝和复配絮凝低阶煤煤泥水的最优组合。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絮凝剂多级添加对低阶煤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枯草芽孢杆菌(细菌)与球红假单孢菌(细菌)两级添加:1#(褐煤)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2ml、球红假单孢菌添加量lml、助凝剂添加量1 ml、pH值为6时透光率为74.9%;2#(不粘煤)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1.5ml、球红假单孢菌添加量lml、助凝剂添加量2ml、pH值为6时透光率为75.9%;3#(弱粘煤)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2ml、球红假单孢菌添加量1.5ml、助凝剂添加量3ml、pH值为8时透光率为58.9%。絮凝效果明显好于单一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或球红假单孢菌。枯草芽孢杆菌(细菌)与黄孢原毛平革菌(真菌)两级添加:1#(褐煤)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2ml、黄孢原毛平革菌添加量lml、助凝剂添加量3ml、pH值为5时透光率为74.3%;2#(不粘煤)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2ml、黄孢原毛平革菌添加量Iml、助凝剂添加量2ml、pH值为8时透光率为76.8%;3#(弱粘煤)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2ml、黄孢原毛平革菌添加量2ml、助凝剂添加量2ml、pH值为7时透光率为57.8%。絮凝效果明显好于单·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或黄孢原毛平革菌。枯草芽孢杆菌(细菌)、黄孢原毛平革菌(真菌)、球红假单孢菌(细菌)多级添加:1#(褐煤)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2ml、黄孢原毛平革菌添加量1.5ml、球红假单孢菌添加量2ml、助凝剂添加量4ml、pH值为8时透光率为78.6%;2#(不粘煤)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2ml、黄孢原毛平革菌添加量1ml、球红假单孢菌添加量0.5ml、助凝剂添加量3ml、pH值为7时透光率为74.8%;3#(弱粘煤)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2ml、黄孢原毛平革菌添加量1.5ml、球红假单孢菌添加量2ml、助凝剂添加量3ml、pH值为7时透光率为69.8%。絮凝效果明显好于微生物絮凝剂单一添加,而且相比于微生物絮凝剂两级添加,微生物絮凝剂多级添加大大提升了 3#(弱粘煤)的絮凝沉降效果。球红假单孢菌(细菌)、黄孢原毛平革菌(真菌)与聚丙烯酰胺复配絮凝:1#(褐煤)球红假单孢菌添加量0.5ml、黄孢原毛平革菌添加量0.5ml、聚丙烯酰胺添加量0.2ml、助凝剂添加量4ml、pH值为8时透光率为81.8%;2#(不粘煤)球红假单孢菌添加量lml、黄孢原毛平革菌添加量0.5ml、聚丙烯酰胺添加量0.15ml、助凝剂添加量2ml、pH值为9时透光率为95.8%;3#(弱粘煤)球红假单孢菌添加量1.5ml、黄孢原毛平革菌添加量1.5ml、聚丙烯酰胺添加量0.2ml、助凝剂添加量4ml、pH值为9时透光率为94.9%。絮凝效果明显好于微生物絮凝剂单一添加或微生物絮凝剂多级絮凝。最后,对生物絮凝剂进行生化反应分析、红外光谱(FTIR)以及对干煤泥和絮凝前后煤泥絮体进行XRD、FTIR、SEM分析。在电性中和、卷扫、网捕等物理化学过程共同作用下,低阶煤形成絮团,微生物絮凝剂对煤泥水实现絮凝。经过生物絮凝剂絮凝处理后的低阶煤煤泥水,其絮体沉降速度很慢但絮体较结实不易破碎。经过生物絮凝剂与聚丙烯酰胺复配絮凝处理后的低阶煤煤泥水,其絮体易碎但沉降速度非常快。

翁辰[5](2017)在《黄孢原毛平革菌促进凤眼莲发酵产乙醇效率的研究》文中指出利用入侵物种凤眼莲作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不仅可以解决凤眼莲的污染问题,而且能适当缓解能源危机,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因凤眼莲结构复杂,使得预处理成为其产醇过程中的限速步骤。本研究选用黄孢原毛平革菌作为预处理凤眼莲的菌种,研究单一微生物预处理、化学法联合微生物预处理等方式对凤眼莲发酵产乙醇的影响,优化预处理过程中的各个工艺参数,为提升乙醇产率提供研究基础。首先,以接种量、降解时间和降解温度为优化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考察单一微生物预处理法的最优预处理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主要因素进行进一步优化,得出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预处理凤眼莲的最佳预处理条件为接种量5.09环、降解温度30.09℃、降解时间58.23h。该条件下,最高还原糖产量可达208.57 mg·g1凤眼莲。通过回归方程分析发现,三种因素对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凤眼莲产糖均有显着的影响,且影响顺序为:降解温度>降解时间>微生物接种量。其次,对化学法联合微生物预处理凤眼莲开展研究。选取接种量、温度和酸/碱浓度三个因素,采用正交实验分别对稀酸联合微生物法和稀碱联合微生物法进行预处理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利用稀酸联合微生物处理时,最优的预处理条件为接种量为4环、1%稀酸处理、酸处理温度100℃。在此条件下,可得最高还原糖为430.66 mg·g-1;利用稀碱联合微生物处理时的最优条件为接种量为4环、4%稀碱处理、碱处理温度100℃,此条件下可得402.10mg·g-1还原糖。然后对凤眼莲降解前后的主要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降解后纤维素含量明显增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降低。利用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预处理前后凤眼莲结构与形貌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降解后凤眼莲的茎和叶被严重破碎化,各官能团的连接键断裂明显。其中,以木质素与芳香环相连的羧基断裂最为显着,表明木质素被充分破坏。最后,对凤眼莲产燃料乙醇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分步糖化发酵过程中,6mL酵母悬液发酵24h时可得到最大的乙醇产量1.4g·g-1;在同步糖化发酵过程中,72h时乙醇产量达到最大,为1.45g·g-1。同步糖化发酵较分步糖化发酵具有操作简便、耗时短、占用空间少且乙醇产量更高的优点,因而是凤眼莲产乙醇发酵工艺的最佳选择。

张立霞[6](2014)在《纤维降解菌组合的筛选、优化及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文中提出本论文首先对已知来源的9株真菌进行刚果红试验和纤维素酶活测定,筛选出4株纤维酶活高的真菌菌株,对菌株进行不同组合,研究其对玉米秸秆的降解作用,并采用尼龙袋试验进行瘤胃降解率测定,;再对不同真菌组合降解玉米秸秆前后的酚酸含量以及电镜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和观察,旨在筛选并优化出一组降解秸秆效果最优的真菌组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试验一秸秆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及其不同组合对秸秆降解的效果试验目的是为了获得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菌株或者组合,并应用于农作物秸秆的降解,提高其营养利用率。利用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和测定纤维素酶活性的方法筛选纤维素降解真菌,并与黄孢原毛平革菌组合发酵玉米秸秆,测定降解秸秆的效果。利用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和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酶活测定筛选出黑曲霉、青霉、木霉共3株菌·,分别与黄孢原毛平革菌组合在PDB中培养7d,每天测定纤维素降解酶的活性,滤纸酶活、β-葡糖苷酶均在第4天酶活性最高,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在第2天的酶活较高。黑曲霉、青霉、木霉3株纤维素分解菌的酶活性高于其他菌株。筛选出这3个真菌菌株与黄孢原毛平革菌进行单菌及复合菌的多重组合,进而发酵玉米秸秆,测定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率,降解效果较好的组合为黄孢原毛平革菌+黑曲霉+青霉+木霉,分别为29.60%、12.02%、29.10%。通过本试验筛选出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效果最优的菌株组合为PC+黑曲霉+青霉+木霉组合。试验二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组合的固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及优化试验二旨在提高筛选的黄孢原毛平革菌、黑曲霉、绿色木霉、青霉复合菌的产滤纸酶活活性,制成干粉应用于农作物秸秆的降解,提高其降解粗饲料所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的能力。采用单因素试验对该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筛选;利用Placket-Burman (P-B)方法对培养基的组成成分进行重要性排序,选择可信度>85%的因素进行后续试验;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筛选得到的的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得到纤维素酶活最高时各因素的水平。表明结果:最适碳源和最适氮源分别是麸皮和豆粕;P-B试验筛选了三种培养基成分豆粕、硫酸铵、蛋白胨;响应面分析优化后发酵培养基的成分为麸皮20g,豆粕8.97g,与营养液等比例搅拌均匀;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产纤维素酶活达到0.2621U/mL,比优化前提高了。培养条件为:接种量8%,培养温度32℃,发酵时间为5d。试验三秸秆纤维降解菌及其组合对玉米秸秆瘤胃降解率的影响试验三旨在研究不同真菌菌株及其组合处理玉米秸秆对瘤胃降解率的影响。使用单菌株、2菌株组合、3菌株组合和4菌株组合共计7个组合处理玉米秸秆,利用6只装有瘤胃瘘管的杜寒杂交F1代杂交羯羊,采用半体内法(in situ)分别对玉米秸秆的干物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0、6、12、24、48、72h的动态瘤胃降解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经本试验的不同真菌菌株及其组合处理,其主要成分的瘤胃有效降解率均得到显着提高(P<0.05),不同菌株及菌株组合的处理效果不一致。黄孢原毛平革菌+木霉组合的效果优于其他菌株或组合。试验四秸秆纤维素降解菌及其组合处理对玉米秸秆结构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不同真菌及其组合对玉米秸秆发酵处理后的酚酸含量测定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不同真菌组合处理对玉米秸秆的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以及物理结构的变化。试验采用7种真菌及其组合发酵处理玉米秸秆,分别测定样品中9种酚酸(给出具体的酚酸)的含量,以及进行电镜扫描观察。结果表明,处理组酚酸的总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含有所测定的9种酚酸,但是处理组中只有黄孢原毛平革菌组Pcl和对照组含有对羟基苯甲酸,且黄孢原毛平革菌组Pcl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他处理组没有检测到。黄孢原毛平革菌组+黑曲霉+青霉PAP3、黄孢原毛平革菌组+黑曲霉+木霉PAT3、黄孢原毛平革菌组+黑曲霉+青霉+木霉PATP4、黄孢原毛平革菌组+黑曲霉PA2均没有检测到咖啡酸,对照组显着高于黄孢原毛平革菌组、青霉、黄孢原毛平革菌组+木霉PT2。对照组原儿茶酸的含量显着高于处理组,处理组只有黄孢原毛平革菌组Pcl、黄孢原毛平革菌组+黑曲霉PA2检测到了原儿茶酸。扫描电镜样品的观察发现不同真菌降解秸秆的效果和效率各不相同,Pc1、PA2、PT2的叶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光滑整齐的表面结构被破坏,叶片细胞轮廓解体,整体解体严重,叶肉组织结构无定型状,细胞结构被破坏。PAP3处理组的叶片结构变化不大,表面有少量菌丝附着,叶片细胞之间出现了少许的裂痕。Psl、PATP4处理组菌丝附着较多,细胞壁之间的断裂清晰。

王云嫒[7](2013)在《生物技术改善真姬菇菌糠营养价值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净蛋白体系(CNCPS)评定生物处理对改善真姬菇菌糠营养价值效果,为真姬菇菌糠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一:采用袋装方式进行真姬菇菌糠添加复合酶青贮,设5种复合酶添加水平(0%、0.1g/kg、0.3g/kg、0.6g/kg和0.9g/kg),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常温下青贮60d,研究添加复合酶对真姬菇菌糠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其中以T3组(0.6g/kg)效果最佳,其ADF、NDF、ADL和NH3-N等含量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9.06%(P<0.01)、14.67%(P<0.01)、16.39%(P<0.01)、20.10%(P<0.01),CP和SP含量分别提高了8.77%(P<0.01)和36.05%(P<0.01),同时PC组分和CC组分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8.55%(P<0.01)和15.41%(P<0.01)。试验二:采用袋装方式将真姬菇菌糠与杂交狼尾草进行不同比例混合青贮(10:0、9:1、8:2、7:3、6:4和5:5),研究其对真姬菇菌糠青贮品质的影响,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常温下青贮60d。结果表明:随着杂交狼尾草添加比例的升高,混合青贮料的营养价值呈线性提高,其中以55SP组(菌糠:杂交狼尾草为5:5)青贮效果最佳,其ADF、ADL、PC组分和CC组分分别降低了7.47%(P<0.01)、29.69%(P<0.01)、28.55%(P<0.01)和15.47%(P<0.01)。试验三:用香菇、竹荪、巴西蘑菇、米曲霉、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朊假丝酵母、木霉和白地霉等8种真菌处理真姬菇菌糠,研究其对改善真姬菇菌糠营养价值的效果,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28~30℃下培养至长满瓶底后10d。结果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组降解ADF、NDF和ADL的效果最好,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0.67%(P<0.01)、8.95%(P<0.01)和30.37%(P<0.01);米曲霉组和香菇组效果其次,其ADF、NDF和ADL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6.27%(P<0.01)、9.10%(P<0.01)、30.40%(P<0.01)和13.60%(P<0.01)、5.56%(P<0.01)、21.51%(P<0.01):竹荪组的效果中等,ADF、NDF和ADL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9.26%(P<0.01)、8.64%(P<0.01)和14.41%(P<0.01)。试验四:将香菇、竹荪、巴西蘑菇、米曲霉、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朊假丝酵母、木霉和白地霉等8种真菌进行组合,研究蛋白质产生菌与纤维降解菌复合处理对改善真姬菇菌糠营养价值的效果,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28~30℃下培养至长满瓶底后10d。结果表明:米曲霉菌与产朊假丝酵母菌(CA1)、黄孢原毛平革菌菌与产朊假丝酵母菌(CP1)、黄孢原毛平革菌蓖与白地霉菌(CP2)、香菇菌与白地霉菌(CM2)及竹荪菌与白地霉菌(CB2)等5种组合菌种之间存在共生作用,其发酵处理的真姬菇菌糠的ADF、NDF和ADL分别为40.31%~43.69%、51.24%~54.50%和15.18%~19.27%,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1.45%(P<0.01)~18.30(P<0.01)、11.05%(P<0.01)~16.37%(P<0.01)和13.47%(P<0.01)~31.84%(P<0.01),极显着降低于其他试验组(P<0.01),CC组分和PC组分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5.16%(P<0.01)~21.19(P<0.01)和16.94%(P<0.01)~24.71%(P<0.01)。试验五:研究2种纤维降解菌与1种蛋白产生菌复合处理对改善真姬菇菌糠营养价值效果,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28~30℃下培养至长满瓶底后10d。结果表明:F1(产朊假丝酵母+黄孢原毛平革菌+米曲霉)组和F2组(香菇+黄孢原毛平革菌+白地霉)效果相对较好,F1组中黄孢原毛平革菌、米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三菌之间在真姬菇菌糠发酵中存在协同作用,处理后的菌糠CP含量为18.55%,较对照组提高了68.79%(P<0.01),ADF和ADL含量分别为41.14%和14.17%,较CP1与CA1组分别降低了3.11%(P<0.01)与4.96(P<0.01),4.92%(P<0.01)与18.94%(P<0.01),NDF和PC组分差异不显着(P>0.05),CC组分较CP1与CA1组分别降低了13.30%(P<0.01)和26.26%(P<0.01)。同时,F2组中香菇、黄孢原毛平革菌和白地霉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其CP含量为18.95%,较对照组提高了72.27%(P<0.01),其ADF、NDF和ADL较CM2组分别降低了8.06%(P<0.01)、4.60%(P<0.05)与15.93%(P<0.01),与CP2组相比差异不显着,但CC组分与PC组分分别较CM2与CP2组降低了20.16%(P<0.01)与8.94(P<0.01)和27.93%(P<0.01)与25.72%(P<0.01)。

吴丹[8](2011)在《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不同预处理白酒糟的效果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三个实验研究了不同加工预处理对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白酒糟(DG)中木质素(ADL)的影响,评定了不同方法处理的DG的营养价值及利用效果。实验一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不同预处理白酒糟中木质素降解效果的比较设4个粉碎粒度(未粉碎、30目、60目、100目),4个尿素氨化浓度(0%、4%、6%和8%)。试验采用两因素4水平完全交叉分组设计,共1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根据设计获得处理样品后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20d。试验结果显示:黄孢原毛平革菌能够降解DG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4.11%和17.27%,纤维素降解率/木质素降解率(CELD/ADLD)为4.2。随着粉碎粒度增加,ADL的降解先增加后降低,粉碎60目组ADL的降解率最大,为17.26%,其CELD/ADLD为2.79;随着氨化浓度的增加,ADL降解先升高后降低,4%尿素处理组ADL的降解率最高,为10.26%,其CELD/ADLD也为最低(1.82);两者的联合处理(粉碎+氨化)条件下白酒糟中的ADL降解率更高(P<0.05),其中60目粉碎+4%氨化+发酵组的ADL降解率最高(33.85%)。其CELD/ADLD为1.45。粉碎粒度对ADL的降解率的提高影响最大,其相关系数r=0.633。以上结果显示粉碎和氨化与微生物发酵相结合,不仅能提高ADL的降解率,还能减少CEL的损失,提高黄孢原毛平革菌对ADL的降解效果。实验二不同加工方法对白酒糟产气特性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在试验一的基础上筛选出不同预处理方法中木质素降解效果最好的各组,不同加工组的白酒糟包括未作预处理的白酒糟、60目粉碎后的白酒糟、4%尿素氨化后的白酒糟和60目粉碎+4%尿素氨化后的白酒糟。采用人工瘤胃产气法考察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前后不同加工组(共8个处理组)的白酒糟分别在2h、4h、6h、9h、12h、24h、36h、48h和72h的产气量,计算产气参数。发酵结束测定pH、氨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和挥发性脂肪酸(VFA)等发酵参数。每个处理5个重复。结果表明:与未发酵白酒糟相比,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能提高DG产气量和DM消失率(P>0.05)。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对DG体外发酵各指标也无显着的影响(P>0.05)。而经过60目粉碎、4%氨化和60目粉碎+4%氨化后再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后的DG,其理论最大产气量和产气速率均提高。其中4%氨化+发酵和60目粉碎+4%氨化+发酵(联合发酵组)可极显着提高DG的理论最大产气量(P<0.01)和产气速率(P<0.01),联合发酵组的产气量、理论最大产气量和产气速率均最高(P<0.01)。4%氨化+发酵和联合发酵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60目粉碎+发酵、4%氨化+发酵、联合发酵组的丙酸比例显着高于直接发酵白酒糟和未发酵白酒糟(P<0.05),4%氨化+发酵和联合发酵组的乙丙比例均低于直接发酵白酒糟和未发酵白酒糟组(P<0.05),并且60目粉碎+发酵、4%氨化+发酵和联合发酵组的氨氮浓度均显着降低(P<0.01)。4%氨化+发酵和联合发酵的氨氮浓度高于发酵后的其余各组(P<0.05)。联合发酵组的微生物蛋白浓度最高(P<0.05)。各组的瘤胃液pH都在6.0-7.0的正常范围内。以上结果表明,60目粉碎、4%氨化以及联合处理能更好的改善白酒糟的瘤胃发酵特性。与单一的加工方法比较而言,联合发酵组对瘤胃发酵改善效果和产气量的提高效果最好。实验三不同加工方法对白酒糟瘤胃降解率的影响试验以安装瘤胃瘘管的宣汉黄牛为试验动物,不同加工组的白酒糟包括:未作预处理的白酒糟、60目粉碎后的白酒糟、4%尿素氨化的白酒糟和60目粉碎+4%尿素氨化后的白酒糟,采用尼龙袋法比较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前后不同加工组的白酒糟(共8个处理组)的瘤胃尼龙袋降解效果,考察DM、NDF、CEL、ADL、CP在瘤胃中3h、6h、12h、24h、48h、72h降解率的情况,每个时间点6个重复。结果表明:直接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的白酒糟其DM、NDF、CEL和CP的降解率分别为40.63%、28.88%、31.83%和70.38%。进行了预处理后再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的各组白酒糟在72h时的各成分降解率都高于直接发酵的白酒糟。联合发酵组的DM消化率、NDF、CEL降解率均最高(64.58%、59.04%、72.52%),CP降解率最高的为4%氨化+发酵组(88.55%)。经过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后,60目粉碎后的白酒糟DM的快速降解部分(b)显着提高(P<0.05);4%氨化后的白酒糟的DM慢速部分(b)显着提高(P<0.05);60目粉碎+4%氨化处理组其发酵后DM的a和b值均显着高于发酵前(P<0.05)。而各处理组发酵前后的DM的降解速率(c)差异不显着(P>0.05)。与发酵前相比,经过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后的白酒糟的NDF与CEL的快速和慢速降解部分差异均不显着,而60目粉碎+发酵、4%氨化+发酵、联合发酵组的降解速率却显着高于发酵前(P<0.05)。联合发酵组的降解参数优于其余各组。综上所述,氨化与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提高了白酒糟的营养价值,与直接发酵白酒糟相比,60目粉碎与4%氨化处理有助于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白酒糟中的木质素,显着提高了木质素的降解率,减少了纤维的损失,并且粉碎粒度对促进ADL的降解效果比氨化更好。粉碎、氨化结合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处理改善了白酒糟的瘤胃发酵特性,白酒糟DM瘤胃消化率提高是由于提高了白酒糟瘤胃快速降解参数与慢速降解参数、NDF和CEL降解率提高与加工处理后白酒糟瘤胃降解速率的提高有关。60目粉碎+4%尿素氨化+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组合处理效果最好。

蒋晓云[9](2009)在《几种污染环境下五氯酚的微生物修复研究》文中指出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PCP)作为有机氯农药广泛地用作杀菌剂、杀螺剂、杀藻剂、杀虫剂和除草剂,此外也用作木材防腐剂等,从而进入水体、河流与湖泊的沉积物、土壤等环境。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残效期长、毒性高,对生物和人体具有广谱毒性和致突变性,五氯酚被认为是环境中主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优先监测污染物之一,而其生物危害性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降解等规律与降解和生物修复研究也一直是全世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白腐菌在对五氯酚这类难降解有机物的生物修复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为这种担子菌类降解污染物具有非专一性、彻底性、广谱性及适于固液两种基质等特点,它还有着独特的胞外酶系,对许多异生物质有独特的降解能力和降解机理,其中对白腐菌研究得最多的是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本课题针对五氯酚污染的几种典型环境:农业废物、污水、河流底泥和土壤,模拟其污染清情况,分别用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游离菌、所产漆酶和固定化菌对其进行处理和生物修复。而后探讨了湘江河流底泥吸附五氯酚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点,为评价和预测五氯酚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归宿及人工控制这类污染物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本课题首先选取典型农业废物——稻草,利用稻草基质在固态发酵条件下研究白腐菌降解五氯酚的效果。通过研究发酵过程中黄孢原毛平革菌的生物量、酶活变化及降解五氯酚和木质素的降解情况发现黄孢原毛平革菌的生长趋势、酶活变化以及五氯酚和木质素的降解速度都呈基本一致的趋势,前10d生物量、酶活增长非常迅速,到第10d,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五氯酚和木质素的降解率也随之变化,证明了微生物的生长情况、酶系的活性是和降解率紧密相关的。同时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也表明在白腐菌的作用下,稻草中的木质素结构遭到严重破坏,难降解的大分子长键烃被切断成易降解的小分子短键烃。因而,白腐菌在降解五氯酚的同时,也达到了处理难降解稻草木质素的独特效果。其次研究了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漆酶的优化条件,以及所产出的漆酶对水中五氯酚的降解。黄孢原毛平革菌虽然长时间被认为是不能产漆酶的白腐真菌,但本研究证明它在特定培养基上——利用农、林、食品工业的残渣(香蕉皮和玉米芯)作为固态发酵的底物,具有较好的产漆酶能力。这样既解决了这些含碳水化合物高的废物引起的环境的问题,又能生产更有利用价值的真菌漆酶。当香蕉皮与玉米芯混合比例为1∶2、诱导剂为0.4mMCuSO4时,黄孢原毛平革菌能获得最高漆酶活,使用硫酸铜和藜芦醇做诱导剂都可提高漆酶酶活。同时利用该条件下所产的漆酶酶液对五氯酚污染的污水进行了处理,比较了粗酶液与纯化酶液以及添加介质与不添加介质体的处理效果,发现纯化漆酶优于粗酶液,添加介质ABTS能提高漆酶活性,提高处理率。利用低成本的农林业残渣作为发酵底物生产真菌漆酶并应用到污染物修复中去,这将是一条既经济又高效的途径,对环境污染治理产生一定意义。然后探讨了固定化和游离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五氯酚降解效果及堆制过程中添加黄孢原毛平革菌和未加菌时各种参数的变化,包括有机质、碳氮比、木质纤维素、腐殖质、种子发芽、微生物量碳等。在经过近两个月的堆制后,堆料达到腐熟和稳定并基本消除五氯酚的毒害。实验结果说明了堆肥是对五氯酚污染的土壤进行生物修复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堆肥中添加白腐菌有助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和腐殖质的形成,而且固定化技术也是生物修复中可行的方法之一。最后对湘江长沙河段5个断面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了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吸附动力学性质,吸附等温线类型以及吸附热力学性质。研究分别用抛物线模型和线性模型对五氯酚吸附动力学进行拟合,结果是线性方程对湘江沉积物的拟合情况更好,实验还分别测定了五氯酚在湘江不同沉积物上的吸附等温线,并分别用线性吸附模型、非线性的Freundlich吸附模型、双模式吸附模型行了拟合,可以推断出在沉积物吸附五氯酚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并不是线性分配作用,而是非线性吸附,其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由吸附热力学实验得到五氯酚在湘江沉积物上的吸附热值,由此推断五氯酚在湘江沉积物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主要吸附机理为疏水键力,同时一定程度上存在范德华力、偶极间力和氢键力。这一研究对评价和预测五氯酚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归宿及处理这类污染物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冯冲凌[10](2007)在《黄孢原毛平革菌及其在堆肥中对木质素生物降解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固体废物的数量急剧增加。如何有效的将大量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课题。堆肥化是将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传统的堆肥方法堆置周期长,堆肥肥效差,因此有效提高堆肥处理技术也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固体废物(尤其是农业废物)中往往含有大量木质纤维素,而其中木质素作为堆肥过程中难降解的大分子物质之一可被某些微生物利用并最终转化成为腐殖质,它是植物营养的储存库,也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因此堆肥中木质素的降解与转化成为缩短堆肥时间的限制环节和提高堆肥品质的关键环节。白腐菌通过特殊的降解酶系可以有效降解木质素,因此本课题对白腐菌的典型菌—黄孢原毛平革菌产酶体系以及其降解天然木质素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且最终将其应用到堆肥中研究其在堆肥过程中对木质素生物降解特性的影响。本课题首先对黄孢原毛平革菌产酶体系进行了研究,在液态培养条件下,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本实验条件下黄孢原毛平革菌产酶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复合碳源体系下,微量的芳香化合物可以有效促进该菌的产酶,复合碳源体系中不同结构碳源的配比也能显着影响该菌的产酶。其次,采用固态发酵方法研究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木质素的降解作用,研究发现该菌所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活性高时,则木质素降解程度也高,通过紫外光谱分析的结果表明,经该菌降解后,稻草中的木质素结构被严重破坏,难降解的大分子长键烃被切断成易降解的小分子短键烃,从而使木质素被有效降解。最后,本研究将黄孢原毛平革菌应用于堆肥体系中,通过对堆肥过程中pH、水溶性C/N、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含量、胡敏酸各级分子量分布变化、富里酸各级分子量分布变化、腐殖质结构各参数的监测发现黄孢原毛平革菌可以加速堆肥的腐熟,成熟堆肥中腐殖质主要是由微生物降解木质素所形成的。实验结果表明,接种了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堆料中,木质素的含量和有机质的含量明显低于未接种的堆料,进一步分析腐殖质中胡敏酸、富里酸的各级分子量分布发现,在堆肥过程中,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木质素并非只发生在其次生代谢阶段,在堆肥初期它也可以降解、转化木质素并且从而产生大量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以被黄孢原毛平革菌和其它土着微生物作为碳源和能源而利用。由于黄孢原毛平革菌同土着微生物协同作用最终导致接种了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堆料提早腐熟。此外,还通过对堆腐始末堆料中腐殖质结构的FTIR波谱分析发现黄孢原毛平革菌有利于基质中甲基、亚甲基等基团的降解,而这些基团主要来源于木质素,因此可以说明该菌在堆肥过程中有利于木质素结构的降解。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后腐殖质中脂肪族物质的含量减少,而其芳构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最终使得堆肥成品的品质也得到了提高。

二、原毛评定方法的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毛评定方法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菌酶制剂发酵秸秆以及对绵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农作物秸秆的营养特性
        1.2.1 秸秆细胞壁结构
        1.2.2 秸秆的营养特点
    1.3 玉米秸秆处理方法
        1.3.1 秸秆物理处理法
        1.3.2 秸秆化学处理法
        1.3.3 秸秆生物处理法
    1.4 微生物发酵技术及其应用
        1.4.1 微生物发酵饲料及作用机理
        1.4.2 发酵饲料的应用
    1.5 混合发酵的优越性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菌酶复合制剂发酵玉米秸秆的筛选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3 最佳发酵条件验证
        2.3.1 试验材料
        2.3.2 菌酶复合发酵
        2.3.3 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
        2.3.4 发酵秸秆感官评定
        2.3.5 有机酸和氨态氮(NH3-N)浓度的测定
    2.4 最佳发酵条件验证结果
        2.4.1 营养指标的验证
        2.4.2 发酵感官评价
        2.4.3 发酵品质
    2.5 讨论
    2.6 小结
3 菌酶复合发酵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动物及饲养
        3.1.3 试验设计
        3.1.4 体外培养试验
        3.1.5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3.1.6 数据的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发酵处理对秸秆营养成分的影响
        3.2.2 发酵玉米秸秆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菌酶复合发酵对绵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
        4.1.4 试验测定方法
        4.1.5 计算方法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总体讨论与结论
    5.1 总体讨论
    5.2 总体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秸秆厌氧发酵过程中白腐真菌预处理对产甲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秸秆木质纤维素的组成及其对产甲烷的影响
        1.2.1 秸秆的木质纤维素组成
        1.2.2 秸秆木质纤维素对产甲烷的影响
    1.3 秸秆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物理预处理
        1.3.2 化学预处理
        1.3.3 生物预处理
    1.4 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研究进展
        1.4.1 白腐真菌菌种筛选研究进展
        1.4.2 白腐真菌降解木质素机制研究进展
        1.4.3 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4.4 白腐真菌预处理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单因素实验研究
    2.1 实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供试小麦秸秆理化性质
        2.2.2 秸秆产甲烷潜力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2.3 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单因素实验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Plackett-Burman实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lackett-Burman实验结果
        3.2.2 预处理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3.2.3 Plackett-Burman实验产甲烷潜力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响应曲面优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响应曲面优化实验结果
        4.2.2 响应曲面优化产甲烷潜力模型构建
        4.2.3 预处理过程参数影响
        4.2.4 最优控制条件预测
        4.2.5 最优条件产气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白腐真菌预处理影响产甲烷潜力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设计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白腐真菌预处理对小麦秸秆的傅里叶红外(FTIR)分析
        5.2.2 小麦秸秆的亲水性分析结果
        5.2.3 小麦秸秆酶吸附性及酶水解性的测定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废旧纺织品再利用毛纤维织物风格评价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纤维国内外研究近况
        1.2.1 废旧纺织品国外开发现状
        1.2.2 废旧纺织品国内开发现状
    1.3 织物服用性能及其风格评价
        1.3.1 织物服用性能
        1.3.2 织物风格评价
    1.4 主要统计学方法
        1.4.1 因子分析
        1.4.2 灰色关联理论
        1.4.3 模糊数学
        1.4.4 相关性分析
        1.4.5 人工神经网络系统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样品
        2.1.1 纤维试样
        2.1.2 织物规格参数
    2.2 实验环境
    2.3 试样性能测试
        2.3.1 纤维性能测试
        2.3.2 织物服用性能测试
        2.3.3 织物风格的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再利用毛纤维物理性能研究
    3.1 纤维断裂强度
    3.2 纤维表面形态
    3.3 纤维长度
    3.4 纤维细度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再利用毛/涤混纺织物服用性能研究
    4.1 织物耐用性能研究
        4.1.1 拉伸性能
        4.1.2 撕破性能
        4.1.3 顶破性能
        4.1.4 耐磨性能
    4.2 织物热湿舒适性研究
        4.2.1 织物导湿性能
        4.2.2 织物吸湿性能
        4.2.3 织物尺寸稳定性能
    4.3 织物外观性能
        4.3.1 起毛起球性能
        4.3.2 抗静电性能
        4.3.3 折皱回复性
        4.3.4 硬挺度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再利用毛纤维/涤纶混纺织物的风格评价
    5.1 织物KES测试
        5.1.1 KES拉伸与剪切性能测试
        5.1.2 KES弯曲性能测试
        5.1.3 KES压缩性能测试
        5.1.4 KES表面性能测试
    5.2 再利用毛纤维/涤纶混纺织物风格的主因子分析
    5.3 再利用毛纤维/涤纶混纺织物风格的线性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低阶煤的生物多级絮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低阶煤的特性及特点
        1.1.1 低阶煤的特性
        1.1.2 煤泥水絮凝的作用和意义
    1.2 煤泥水絮凝剂
    1.3 微生物絮凝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3.2 微生物絮凝剂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概述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2 课题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研究的主要试剂和设备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试验用煤泥水性质分析
        2.2.1 煤泥水的配制及相关特性的测定
        2.2.2 试验结果分析
    2.3 试验所用菌种
    2.4 试验研究方法
        2.4.1 微生物形态学研究方法
        2.4.2 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
        2.4.3 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
        2.4.4 煤泥水透光率的测定
        2.4.5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3 枯草芽孢杆菌絮凝低阶煤工艺优化实验
    3.1 菌种来源
    3.2 实验材料
        3.2.1 试验试剂和仪器
        3.2.2 培养基
    3.3 枯草芽孢杆菌的活化与培养
        3.3.1 枯草芽孢杆菌的活化
        3.3.2 枯草芽孢杆菌的增殖培养
        3.3.3 枯草芽孢杆菌生长量的测定
    3.4 枯草芽孢杆菌絮凝低阶煤煤泥水絮凝工艺条件优化
        3.4.1 煤泥水pH对透光率的影响
        3.4.2 絮凝剂投加量与煤泥水透光率关系
        3.4.3 助凝剂投加量对煤泥水透光率的影响
        3.4.4 枯草芽孢杆菌絮凝低阶煤煤泥水正交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黄孢原毛平革菌絮凝低阶煤工艺优化试验
    4.1 菌种简介
    4.2 实验材料
        4.2.1 试验试剂和仪器
        4.2.2 培养基
    4.3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活化与培养
        4.3.1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活化
        4.3.2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增殖培养
        4.3.3 测定黄孢原毛平革菌的生长量
    4.4 黄孢原毛平革菌絮凝低阶煤煤泥水絮凝工艺条件优化
        4.4.1 煤泥水pH对透光率的影响
        4.4.2 絮凝剂投加量对煤泥水透光率的影响
        4.4.3 助凝剂投加量对煤泥水透光率的影响
        4.4.4 黄孢原毛平革菌絮凝低阶煤煤泥水正交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球红假单孢菌絮凝低阶煤工艺优化试验
    5.1 菌种来源
    5.2 实验材料
        5.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5.2.2 培养基组成
    5.3 球红假单孢菌的活化与培养
        5.3.1 球红假单孢菌的活化
        5.3.2 球红假单孢菌的增殖培养
        5.3.3 球红假单孢菌生长量的测定
    5.4 球红假单孢菌处理煤泥水絮凝工艺条件优化试验
        5.4.1 煤泥水pH对透光率的影响
        5.4.2 絮凝剂投加量对煤泥水透光率的影响
        5.4.3 助凝剂投加量对煤泥水透光率的影响
        5.4.4 球红假单孢菌絮凝低阶煤煤泥水正交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生物多级絮凝低阶煤的试验研究
    6.1 枯草芽孢杆菌与球红假单孢菌两级絮凝低阶煤正交试验
        6.1.1 试验设计
        6.1.2 试验方法、步骤及试验结果
        6.1.3 试验结果分析与最佳絮凝效果
    6.2 枯草芽孢杆菌与黄孢原毛平革菌两级絮凝低阶煤正交试验
        6.2.1 实验设计
        6.2.2 试验方法、步骤及试验结果
        6.2.3 试验结果分析与最佳絮凝效果
    6.3 枯草芽孢杆菌、黄孢原毛平革菌、球红假单孢菌三级絮凝低阶煤正交试验研究
        6.3.1 试验设计
        6.3.2 试验方法、步骤及试验结果
        6.3.3 试验结果分析与最佳絮凝效果
    6.4 本章小结
7 生物两级絮凝再与非生物复配絮凝低阶煤煤泥水试验研究
    7.1 正交试验设计
    7.2 试验方法、步骤及试验结果
        7.2.1 1# (褐煤)煤泥水絮凝试验结果
        7.2.2 2# (不粘煤)煤泥水絮凝试验结果
        7.2.3 3# (弱粘煤)煤泥水絮凝试验结果
    7.3 试验结果分析与最佳絮凝效果
        7.3.1 1# (褐煤)煤泥水絮凝试验
        7.3.2 2# (不粘煤)煤泥水絮凝试验
        7.3.3 3# (弱粘煤)煤泥水絮凝试验
    7.4 本章小结
8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研究
    8.1 试验材料与设备
    8.2 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成分分析
        8.2.1. 糖类成分分析
        8.2.2 蛋白质组分测定
    8.3 微生物絮凝剂的结构分析
        8.3.1 枯草芽孢杆菌絮凝剂光谱分析
        8.3.2 黄孢原毛平革菌絮凝剂光谱分析
        8.3.3 球红假单孢菌絮凝剂光谱分析
    8.4 煤泥的扫描电镜观察及XRD分析
        8.4.1 煤泥絮体的电镜分析
        8.4.2 煤泥的XRD分析
    8.5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
        8.5.1 微生物絮凝剂的一般絮凝机理
        8.5.2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分析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黄孢原毛平革菌促进凤眼莲发酵产乙醇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凤眼莲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1.2.2 纤维素乙醇预处理方式的研究进展
        1.2.3 白腐真菌在纤维素乙醇中的应用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凤眼莲植株
        2.1.2 黄孢原毛平革菌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激活及培养
        2.2.2 黄孢原毛平革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2.3 还原糖含量及各组成成分的测定
        2.2.4 乙醇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 单一微生物法处理凤眼莲水解产糖条件的优化
    3.1 实验材料准备
        3.1.1 降解体系的制备
        3.1.2 降解后糖化样品的提取
    3.2 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凤眼莲的单因素实验
        3.2.1 接种量对产糖量的影响
        3.2.2 降解温度对产糖量的影响
        3.2.3 降解时间对产糖量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接种量水平的选取
        3.3.2 降解温度水平的选取
        3.3.3 降解时间水平的选取
    3.4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降解条件的优化
        3.4.1 回归模型与显着性分析
        3.4.2 响应面分析及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化学法联合微生物法对凤眼莲水解产糖条件的优化
    4.1 实验材料准备
    4.2 化学法联合微生物法对凤眼莲的降解条件优化研究
        4.2.1 稀酸联合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凤眼莲降解条件的优化
        4.2.2 稀碱联合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凤眼莲降解条件的优化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稀酸联合黄孢原毛平革菌实验的方差分析
        4.3.2 稀碱联合黄孢原毛平革菌实验方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凤眼莲降解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及形貌表征
    5.1 实验材料准备
    5.2 凤眼莲预处理前后木质纤维素成分的变化
    5.3 凤眼莲预处理前后的形貌表征
        5.3.1 扫描电镜形貌表征
        5.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形貌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凤眼莲发酵产燃料乙醇工艺的选择
    6.1 实验材料准备
        6.1.1 凤眼莲原料
        6.1.2 实验菌种准备
        6.1.3 酵母菌培养液
        6.1.4 酵母菌悬液配置
    6.2 凤眼莲发酵产燃料乙醇工艺的选择
        6.2.1 乙醇标曲的制备
        6.2.2 分步糖化发酵实验
        6.2.3 同步糖化发酵实验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分步糖化发酵实验
        6.3.2 同步糖化发酵实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纤维降解菌组合的筛选、优化及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秸秆的结构组成
        1.1.2 秸秆的有效利用方式及利用现状
        1.1.3 秸秆的处理方式及其机理
        1.1.4 秸秆的结构变化的测定技术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及其不同组合对秸秆降解的效果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酶活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复合纤维素降解菌固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及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固体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3.2.2 Placket-Burman优化
        3.2.3 响应面试验
        3.2.4 发酵条件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微生物菌株及其组合对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关联)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方法
        4.1.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微生物处理玉米秸秆的DM、OM在瘤胃中的降解规律
        4.2.2 不同微生物处理玉米秸秆的NDF、ADF、ADL、纤维素、半纤维素在瘤胃中的降解规律
        4.2.3 不同微生物处理玉米秸秆的CP在瘤胃中的降解规律
    4.3 讨论
        4.3.1 微生物菌株处理玉米秸秆DM、OM瘤胃降解特性
        4.3.2 微生物菌株处理玉米秸秆NDF、ADF、ADL、纤维素、半纤维素的瘤胃降解特性
        4.3.3 微生物菌株处理玉米秸秆CP瘤胃降解特性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微生物菌株及其组合处理对玉米秸秆结构的影响的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
        5.2.1 不同微生物处理后玉米秸秆的酚酸的种类及含量
        5.2.2 不同微生物处理后玉米秸秆的扫描电镜观察
    5.3 讨论
        5.3.1 不同微生物处理后玉米秸秆的酚酸的种类及含量
        5.3.2 不同微生物处理后玉米秸秆的扫描电镜观察
    5.4 结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论文总体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生物技术改善真姬菇菌糠营养价值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乳酸菌发酵
        2.1.1 生物性添加剂
        2.1.2 混合青贮
        2.2 真菌发酵
        2.2.1 单一真菌发酵
        2.2.2 混合菌发酵
        2.3 CNCPS体系
    3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_试验一 真姬菇菌糠添加复合酶青贮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青贮原料
        1.2 添加剂
        1.3 主要试验仪器
        1.4 试验设计
        1.5 青贮调制
        1.6 样本的制备
        1.7 青贮品质分析
        1.7.1 感官评定
        1.7.2 发酵品质评定
        1.7.3 营养成份测定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贮的感官评定分析
        2.2 青贮的发酵品质
        2.3 青贮的化学成分和DMR
        2.4 营养特性分析
        2.5 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杂交狼尾草与真姬菇菌糠混合青贮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青贮原料
        1.2 试验设计
        1.3 青贮调制
        1.4 样本制备
        1.5 青贮品质分析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贮料感官评定分析
        2.2 青贮的发酵品质
        2.3 青贮的化学成分和DMR
        2.4 营养特性分析
        2.5 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三 真姬菇菌糠生物处理菌种筛选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真姬菇菌糠
        1.1.2 菌种
        1.1.3 培养基和试剂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菌种复活与保藏
        1.2.2 生长曲线的制作
        1.2.3 菌种发酵真姬菇菌糠
    2 试验结果
        2.1 生长曲线的制作
        2.2 菌种发酵菌糠的生长速度和感官评定
        2.3 不同菌种发酵菌糠的CP和细胞壁组分的影响
        2.3.1 不同菌种发酵对真姬姑菌糠CP含量的影响
        2.3.2 不同菌种发酵对真姬姑菌糠ADF含量的影响
        2.3.3 不同菌种发酵对真姬姑菌糠NDF含量的影响
        2.3.4 不同菌种发酵对真姬姑菌糠ADL含量的影响
    3 小结
试验四 纤维降解菌与蛋白质产生菌复合处理真姬菇菌糠组合优化初探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分析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菌种的生长速度和感官评定
        2.2 蛋白质产生菌与纤维降解菌复合处理真姬菇菌糠的发酵品质
        2.3 蛋白质产生菌与纤维降解菌复合处理真姬菇菌糠的营养特性
        2.4 蛋白质产生菌与纤维降解菌复合处理真姬菇菌糠的蛋白组分分析
        2.5 蛋白质产生菌与纤维降解菌复合处理真姬菇菌糠CHO组分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五 纤维降解菌与蛋白质产生菌复合处理真姬菇菌糠组分优化再探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分析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F1组与CP1及CA1组常规成分效果分析
        2.2 F2组与CM2及CP2组常规成分效果分析
        2.3 F3组与CB2及CP2常规成分效果分析
        2.4 F4组与CM2及CB2常规成分效果分析
        2.5 用CNCPS体系对F1及F2组的营养特性进行评定
        2.5.1 F1组与CP1及CA1组营养特性分析
        2.5.2 F2组与CM2及CP2组营养特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总结
    1 青贮试验结论
    2 菌种发酵试验结论
    3 创新特色
    4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不同预处理白酒糟的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酒糟的营养特性及其饲料资源化研究
        1.1.1 白酒糟的营养特性
        1.1.2 白酒糟作为饲料的研究
        1.1.2.1 白酒糟传统的利用方法
        1.1.2.2 白酒糟的微生物发酵
        1.1.3 限制白酒糟作为饲料的主要因素
    1.2 提高粗饲料利用效率的加工方式
        1.2.1 粗饲料加工的目的和意义
        1.2.2 机械粉碎
        1.2.3 氨化
        1.2.4 微生物发酵
        1.2.5 各加工方法存在的问题
    1.3 白腐真菌对木质素降解的研究
        1.3.1 木质素降解菌——白腐真菌
        1.3.2 白腐真菌降解的机理
        1.3.2.1 降解启动条件
        1.3.3.2 降解的主要酶系统
    1.4 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
        1.4.1 瘤胃发酵
        1.4.1.1 产气量
        1.4.1.2 瘤胃发酵参数
        1.4.2 瘤胃降解
    1.5 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存在的问题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的意义
        1.5.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不同预处理白酒糟木质素降解的影响
        引言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设计
        1.1.3 试验方法
        1.1.3.1 菌种的保存
        1.1.3.2 菌种的培养
        1.1.3.3 发酵降解白酒糟
        1.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1.1.5 数据统计
        1.2 结果及分析
        1.2.1 未发酵白酒糟及发酵白酒糟营养成分含量与AIA比值情况
        1.2.2 不同加工方法对白腐真菌发酵处理白酒糟中ADL的影响
        1.2.3 不同加工处理与ADL降解的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3.1 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降解白酒糟中木质素的情况
        1.3.2 不同加工处理对白腐真菌发酵处理白酒糟中木质素降解的影响
        1.4 小结
    试验二 不同加工方法对白酒糟产气特性和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试验指标及分析方法
        2.1.5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加工处理后白酒糟的营养成分
        2.2.2 不同加工处理对白酒糟产气参数的影响
        2.2.3 不同加工处理对白酒糟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加工方法对白酒糟营养成分的影响
        2.3.2 产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2.3.3 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
        2.4 小结
    试验三 不同加工处理对白酒糟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
        3.1.4 试验指标
        3.1.5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加工方法对白酒糟干物质消失率的影响
        3.2.2 不同加工方法对白酒糟NDF降解特性的影响
        3.2.3 不同加工方法对白酒糟CEL降解特性的影响
        3.2.4 不同加工方法对白酒糟CP降解特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加工方法对白酒糟在瘤胃中降解率的影响
        3.3.2 不同加工方法对白酒糟的瘤胃降解参数的影响
        3.4 小结
第三章 总体结论和研究展望
    1. 全文结论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几种污染环境下五氯酚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中五氯酚的来源、特征及其污染情况
        1.1.1 五氯酚的理化特征及来源
        1.1.2 五氯酚对人体的危害
        1.1.3 五氯酚的降解途径
    1.2 白腐菌及其酶系
        1.2.1 黄孢原毛平革菌概述
        1.2.2 酶系
        1.2.3 黄孢菌对五氯酚的降解研究
        1.2.4 白腐真菌固定化技术
    1.3 固态发酵技术
        1.3.1 固态发酵概述
        1.3.2 固态发酵技术在酶生产中的应用
    1.4 堆肥
        1.4.1 堆肥法介绍
        1.4.2 影响堆肥化过程的因素
        1.4.3 腐熟度的概念与评价
        1.4.4 堆肥的优点
    1.5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选题依据
        1.5.3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稻草基质固态发酵下白腐菌降解五氯酚和木质素研究
    2.1 前言
    2.2 白腐菌的分离、筛选、保藏与活化
        2.2.1 白腐菌的分离与筛选
        2.2.2 菌种保藏
        2.2.3 活化
    2.3 材料与方法
        2.3.1 实验药品、仪器和设备
        2.3.2 培养基及菌悬液的制备
        2.3.3 降解体系
        2.3.4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黄孢原毛平革菌生长情况
        2.4.2 五氯酚降解过程中酶活变化
        2.4.3 五氯酚的降解
        2.4.4 木质素的降解情况
        2.4.5 稻草在最佳发酵条件下降解前后的结构分析
    2.5 结论
第3章 白腐菌产酶降解五氯酚废水的研究
    3.1 引言
    3.2 黄孢原毛平革菌产漆酶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试验方法
        3.2.3 粗酶液的浸提
        3.2.4 分析方法
        3.2.5 结果与分析
        3.2.6 讨论
        3.2.7 结论
    3.3 黄孢原毛平革菌所产漆酶对五氯酚的降解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接种固定化白腐菌堆肥法修复五氯酚污染土壤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试验设想
    4.3 材料和方法
        4.3.1 实验试剂与设备
        4.3.2 菌种
        4.3.3 固体生长培养基
        4.3.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3.5 固定化菌的制备
        4.3.6 实验设计
        4.3.7 分析检测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一般物理化学指标
        4.4.3 生物学指标
        4.4.4 五氯酚降解情况
    4.5 结论
第5章 湘江底泥吸附五氯酚特性分析
    5.1 研究背景
    5.2 吸附理论和模型
        5.2.1 吸附动力学模型
        5.2.2 等温吸附模型
        5.2.3 吸附热力学
    5.3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1 试剂与仪器
        5.3.2 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5.3.3 样品物理化性质分析
        5.3.4 上覆液制备
        5.3.5 五氯酚的测定
        5.3.6 吸附动力学实验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吸附动力学研究
        5.4.2 吸附等温线
        5.4.3 吸附热力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编写的着作目录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与国际合作项目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发明专利
致谢

(10)黄孢原毛平革菌及其在堆肥中对木质素生物降解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 论
    1.1 木质素生物降解研究
    1.2 白腐菌降解木质素的研究
    1.3 堆肥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复合碳源体系中微量芳香化合物对白腐菌液态产酶体系的影响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基于固态发酵法研究白腐菌对木质生物质的降解
    3.1 研究背景
    3.2 固态发酵
    3.3 材料与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稻草在最佳发酵条件下降解前后的结构分析
    3.6 结论
第4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应用于堆肥中对木质素生物降解特性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原毛评定方法的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菌酶制剂发酵秸秆以及对绵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D]. 吴立坡.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
  • [2]秸秆厌氧发酵过程中白腐真菌预处理对产甲烷的影响[D]. 蒋帅.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废旧纺织品再利用毛纤维织物风格评价与研究[D]. 马婧璇. 北京服装学院, 2019(03)
  • [4]低阶煤的生物多级絮凝研究[D]. 冀敏敏. 安徽理工大学, 2017(08)
  • [5]黄孢原毛平革菌促进凤眼莲发酵产乙醇效率的研究[D]. 翁辰.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纤维降解菌组合的筛选、优化及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D]. 张立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1)
  • [7]生物技术改善真姬菇菌糠营养价值效果研究[D]. 王云嫒.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1)
  • [8]黄孢原毛平革菌发酵不同预处理白酒糟的效果比较研究[D]. 吴丹.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7)
  • [9]几种污染环境下五氯酚的微生物修复研究[D]. 蒋晓云. 湖南大学, 2009(01)
  • [10]黄孢原毛平革菌及其在堆肥中对木质素生物降解特性的影响研究[D]. 冯冲凌. 湖南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羊毛评估方法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