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化”是“经济货币化”的延伸和发展

“经济金融化”是“经济货币化”的延伸和发展

一、“经济金融化”是“经济货币化”的延伸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曾康霖[1](2022)在《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为中国金融立论》文中研究说明考察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参照外国名家的思想、理论,更要结合中国现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结构的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中国金融体制的形成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始终没有摆脱以外源性融资为主、内源性融资为辅的状态;国内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确立经济与金融互动、多元化差异化和中性竞争三大原则,需要以创新思维研究国内货币超额增长现象;金融机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取决于交易成本和信息对称,中国金融产能是否过剩,要界定金融产能的含义和范围,要考察金融业发展的效率;中国需要地方银行,需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需要建立和发展互助性金融平台。同时,需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胡禛[2](2021)在《科技型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文茜[3](2021)在《CEO金融背景与创业企业金融化 ——来自中国创业板公司的经验研究》文中提出

杨旭[4](2021)在《企业金融化、股权结构与研发投入 ——基于我国创业板企业的经验数据》文中认为

闫明[5](2021)在《非金融类上市公司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王岚[6](2021)在《实体企业金融化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 ——以HM股份为例》文中提出全球经济在过去的四十年间高速发展,金融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的中坚力量。从国际市场而言,金融化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已成主导趋势,全球共同基金总产量从2014年起到2017年止三年内增长近3倍,股票交易额占GDP总比重也逐年攀升,金融市场十分繁荣,金融化趋势十分明显。从国内市场来看,宏观上,我国金融化现象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再加上信息与网络科技的发展,大量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出现,金融业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19年底,股票总市值也以63.6万亿元的总额占据GDP69%,债券市场规模也从2008年6.6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底的96.15万亿元,足足增长了13.6倍;微观上,实体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股票、期货、房地产等金融部门,企业金融化程度日趋加深。因此,实体企业受国内外环境影响,再加上自身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而房地产等金融行业的回报率越来越高,导致了众多实体企业转向金融投资,造成我国实体企业出现了金融化趋势,且此种趋势正在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并分析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金融化的相关文献;其次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了理论基础;再对一般实体企业金融化度量、常见模式、动因以及经济后果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选取典型案例公司HM股份作为实体企业金融化的研究对象,并将其从2001年至2019年近20年间的金融化历程划分为三大阶段,剖析其金融化进程、模式、动因,重点分析三个不同的金融化阶段中财务绩效变化情况,总结不同金融化阶段或程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就实体企业金融化发展提出合理建议。通过对案例公司三个不同金融化阶段的财务绩效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实体企业——HM股份在早期金融化阶段出于预防性储备动机,实业资产持有量占比较大而金融投资比例较小,金融化程度较低,此时的金融化投资尚未挤压主业生产,相反可能会辅助于主营业务,同时,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盈利、营运等财务绩效发展。虽然实体企业金融化在短期内会对财务绩效产生一定促进作用,但是长期金融化发展势必会挤压主营业务、损害财务绩效。HM股份在金融化中后期阶段出于资本逐利动机,通过持有国泰君安、广发证券等证券公司的股份获得分红,但其通过金融资产投资获得的资金仍然用于扩大金融资产投资,而不是扩大企业的纺织生产进而忽视了实业生产,同时,企业将过多的资源倾注于金融领域投资,会造成实体业务管理效率的低下,企业盈利、营运、偿债、成长以及企业价值都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HM股份在金融化后期,于2015年起开始缩减金融投资规模,抑制过度金融化,逐渐回归主业,使得盈利、营运、偿债以及企业价值等财务绩效显露出向好发展趋势。因此,虽然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带来了短期的高收益,但长此以往,金融化对实体业务产生损害,实体企业财务绩效水平不断降低,实体部门发展必定会错过良好的扩大再生产机会,造成实体业务的衰落。鉴于此,实体企业应该端正经营理念,合理适度进行金融化,更好地发挥金融化的积极效果,让金融服务于实体,而非挤压实业发展。

张凯霖[7](2021)在《金融化对非金融企业利润率的影响 ——以中国A股制造业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的金融化现象日益成为学者专家们关注的热点。经济的金融化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重心逐渐从生产转移到金融领域,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比如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大规模扩张、金融行业获取的利润水平占社会总体利润的比重大幅增长、经济活动普遍由实体转移至金融行业上,还表现在微观层面的“企业金融化”,即非金融企业投资于金融领域的资金的扩大和由此导致的金融收益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全球化和世界经济金融化不断渗透,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向金融化发展的趋势。在微观层面,金融企业和金融部门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非金融企业投资于金融领域的资本比例快速提升,基于金融相关渠道的利润累积已成为部分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在非金融企业中,制造业作为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金融化的发展,表现出以金融和房地产投资为代表的金融活动的扩大。那么制造业企业的“金融化”程度到底如何?它会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盈利能力造成哪些影响?本文基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这一热点问题,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包括金融化的定义,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动机和影响,并对金融化进行重新界定,将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定义为实体企业把资金配置于金融资产的行为。其次,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金融化给非金融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和相应的传导机制,解释了“蓄水池效应”和“挤出效应”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和利润率本身如何产生反向调节效应。再次,利用2007-2019年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的数据,以金融资产份额为关键解释变量、经营利润率和总体利润率为被解释变量,构建时间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其利润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增加金融资产配置会抑制企业的经营利润率,但对总体利润率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进一步在模型中加入金融资产份额和利润率的交互项进行回归,发现企业扩大金融资产份额对利润率的抑制效应与利润率自身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利润率水平越高,则抑制作用越不显着,而利润率水平越低,配置金融资产产生的抑制作用越强。最后,根据前述实证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包括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金融监管,逐步推动金融业改革等。本文的研究为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参考,对于实体企业适度参与金融活动和正确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余声启[8](2020)在《经济金融化与中国实体企业发展研究 ——基于中国上市非金融企业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表现为经济的金融化过程,经济金融化是当代资本主义最为显着的特征。资本主义世界过度金融化正驱使金融资本逐渐偏离服务产业资本的正轨,同时朝着马克思所憎恶的高利贷资本方向发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经济金融化不过是高利贷资本的“复归”。这种“复归”不断削弱产业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破坏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由此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但是,部分学者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刻意忽视经济金融化的破坏性,认为经济金融化不过是金融发展的短期失真。不可否认,有序的金融市场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但过度金融化的严重后果也不容忽视。一个例证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尽管已过去十余年,但世界经济的脆弱性有增无减。正如福斯特所言:“(1)实体经济停滞意味着,资本家日益依赖金融部门的增长来获取和扩大货币资本;(2)资本主义经济的上层建筑不能脱离其在实体生产经济中的根基而完全独立地自我膨胀,因而,投机性泡沫破裂成为周期性发生并不断加剧的新问题;(3)金融化无论会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不可能破解生产停滞的难题。”金融化不但不能为经济停滞找到出路,反而一再加重了资本主义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等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再工业化”的方式促进经济再腾飞,但一些列的政策措施并未取得显着成效。事实上,发达国家工业化早已完成,再次强调工业化的举措不得不引发深思: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也呈现出金融化特征,FIRE部门(金融、保险和房地产泛金融部门的缩写)膨胀式发展,导致资产价格迅速上升,居民负债水平随之提高,实体企业也越来越依赖金融投资获取利润。经济发展对金融的依赖性逐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能过剩、创新不足等问题,经济面临结构性失衡困境。为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同时,也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国内学者就经济金融化的现象、成因、运行以及后果展开了大量论述,也对经济金融化与实体企业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但在研究中国经济金融化和企业发展问题时,把经济金融化看作既定事实,缺乏对经济金融化不同成因与特征的思考。本文认为研究金融化问题不能只局限于一国范围内,不能以日益复杂的金融手段或模式为立足点,而要以纳入国际背景的实体经济运行为着眼点,流于金融化表面的研究只会丧失对问题根本的思考。因此,本文以经济金融化问题为切入点,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基础和核心地位的立场,结合马克思系统而严密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理论,努力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化与企业发展的分析框架,在此过程中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历史与现实等多角度分析,试图总结经济金融化过程中实体企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探寻金融化掩盖下的实体经济运行状况,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金融化问题的不同之处,并实证分析金融化对实体企业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过程,以期为更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防止经济“脱实向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这里需要做出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企业发展与当前学术界流行的企业管理理论不同。在马克思的相关着作中并未明确提出企业发展理论,但他把产业资本主导的资本积累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关键脉络和基础,本质上是对企业发展趋势规律的研究。这与当前认为企业发展只体现在绩效管理、人力资本储备、财务管理等方面相区别。马克思把影响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高度抽象并纳入到产业资本积累体系中,以资本积累演变的宏观视角透视企业的发展的微观基础。本文对中国实体企业发展的研究也坚持这一思路,把资本积累能力作为衡量实体企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在从宏观上探寻金融化对企业发展总体趋势的影响,在微观上尽可能地思考金融化背景下企业行为的演变过程。本文的主要逻辑如下:首先,概括经济金融化内涵,总结并归纳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接着在马克思金融资本、产业资本、资本积累和利润率等理论的基础上,借鉴金融化的相关理论,包括希法亭金融资本理论、凯恩斯金融投资理论、大卫·哈维资本空间修复理论等,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金融化分析框架;紧接着,研究经济金融化过程中,金融资本对企业发展影响的一般机制。从资本由商业资本到产业资本再到金融资本最后实现金融化的职能演变角度,论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系。由于资本固有矛盾的限制,资本要想在时空上得以发展延续,必须不断地突破自身的限度。但基于原有形态的矛盾解决手段和更高生产力维度的突破尝试,都难以逃脱资本自身的陷阱。因此,资本需要更多途径实现利润修复,而资本积累模式中潜藏着“解决”问题的手段。资本积累可区分为产业资本积累和金融资本积累的双轨制,在此基础上,利润获取也存在双轨制。由于商品实现困难、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等因素,产业资本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而金融资本却依靠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国际价值链体系、国际资本流动等方式,获取超额利润。产业资本积累体系逐渐被金融资本积累所取代,产业部门利润的来源越来越依靠金融投资而不是商品生产。金融资本重构了产业资本的循环与积累模式,并实现自身独立循环,这导致价值异化、资本关系异化等一系列问题,但仍难克服资本固有矛盾。接下来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中心国家(美国等)内生的经济金融化与“去工业化”和边缘国家外生金融化与“早熟去工业化”的不同演变过程与和传导机制;其次,结合上述分析,系统思考中国是否存在去工业化和经济金融化倾向。再次,结合计量经济学的统计优势,以中国实体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利润率为主要指标,实证分析金融化对中国实体企业投资率(量的角度)和创新(质的角度)的微观影响;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并据此提出参考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1)在现象上,经济金融化是经济从物质扩张向金融扩张的转变,反映了劳资关系、资本关系以及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变化过程。在市场经济中,决定上述关系演变的最终落脚点只能是生产,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越来越依靠金融手段获取利润,从根本上影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企业金融化更直接的反映出产业资本的衰落与金融资本的膨胀。(2)在原因上,“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是经济金融化的内在驱动因素,为了补偿利润率下降所引起的利润量的相对减少,实业企业将产业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利用金融资本积累的独立化倾向,进行市场套利,以获取高超额利润。(3)从利润本质上看,经济金融化并未改变价值的来源,金融利润的源泉是在实体经济部门中产生的剩余价值,金融的天职在于服务实体经济。(4)在金融化结果表现上,资本主义中心国家金融化具有内生性,尽管挤出了物质生产,但是依旧具有技术优势;边缘国家受新自由主义影响,金融化表现出外生特征,同时金融化中断了边缘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5)中国经济金融化同时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特征。中国金融化问题更多是经济结构性失衡导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过度金融化具有抑制作用。中国工业化进程尚在继续,金融化发生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实体企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中国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承担更多的制度、资源以及环境等成本。这些决定中国不能走以金融化代替工业化道路。(6)在微观上,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多维度特征。从“量”上看,金融化挤出了企业的实业投资率;从“质”上看,金融化抑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诱使企业追求研发投入“数量”而不关注专利产出“质量”。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是以下几点:(1)马克思关于企业生产的资本积累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以产业资本主导的资本积累模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但在经济金融化新背景下,资本积累的模式发生深刻地变化,金融资本开始主导资本积累进程。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为基础,构建金融资本主导的资本积累分析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下,首先考察了资本本身的限度以及产业资本积累的现实困境,提出经济金融化不过是资本尝试破解利润率下降难题的外在手段。尽管这种手段伴随着资本积累的产生而产生,但由于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被长期忽视。因此,本文进一步提出资本积累应分为产业资本积累与金融资本积累的双轨制,进而内在地包括利润分配的双轨制,这对系统梳理当前关于资本、利润的研究有所助益。紧接着,指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品实现难度加大,产业资本的利润率趋于下降,而金融资本依靠独立循环、高速周转等方式,获取超额利润。证实了在初始状态下,产业资本利润率下降源于资本的内部矛盾,金融资本积累并不是导致产业资本积累困境的根本原因。最后认为,基于资本的逐利性分析,产业资本主导的积累模式逐渐让位于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实现自身独立循环与驱动,并开始重构产业资本循环与周转模式。这一点拓展了当前对经济金融化的研究停留在金融资本或影响后果上的局限,深化了对金融资本主导下产业资本积累过程、规律、机制的认识。(2)资本积累过程是资本内部、资本间矛盾动态演绎的结果,本文以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为根本分析方法,认为经济金融化是资本无限扩张与有限空间对立的结果。同时结合历史归纳、对比分析、计量实证等具体方法,考察资本采用经济金融化手段突破自身限度的可能性。拓展了当前研究仅采用实证方法,缺乏辩证思考的局限。(3)当前对经济金融化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宏观领域,缺乏微观分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经济金融化微观基础的分析。首先在理论上抽象演绎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的一般机制,之后将这种机制应用到微观企业内部,具体分析企业面对金融化的行为选择。“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的不合理跨越会导致‘合成的谬误’”,而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天然地将宏观和微观有机结合,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依据。(4)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心——边缘”国家经济上工业化-去工业化-经济金融化-再工业化的一般过程,探寻不同发生机制。为研究中国经济金融化问题提供借鉴。同时,提出去工业化的两种逻辑,一是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二是金融资本积累对工业资本积累的替代过程。后者破坏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归纳总结中国工业化-经济金融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演绎逻辑,发现规避经济金融化的制度优势。这拓展了学者通常以美国金融化问题为对象的研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金融化的理论内涵,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5)根据马克思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各类资本都要参与价值分配,参与利润平均化过程,基于部门间以及企业内部不同资产间利润率的差距,提出企业潜在金融化和实际金融化概念,采用计量实证的方法,研究两种金融化对我国实体企业实业投资和创新的影响。同时,重点研究了金融化背景下,企业是实质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的选择问题,加深了当前关于经济金融化与企业发展的认识。

田新民,武晓婷[9](2018)在《中国经济金融化的测度及路径选择》文中提出基于中国经济金融化的典型特征,在参考国内外金融化测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中国的金融化指数,以此衡量中国经济金融化的走势及周期波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化指数的估计结果能较好地描述和评价我国经济金融化的走势和波动状况,样本期内中国经济的金融化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金融化的发展趋向和周期性波动不仅与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密不可分,而且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和力度都紧密联系。

武晓婷[10](2018)在《中国经济金融化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计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世界经济发展演变的进程,金融化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的一个过程,金融化现象将作为一种长期趋势持续下去。我国经济金融化的发展趋向和周期性波动不仅与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态势密不可分,而且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和力度都紧密联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经济金融化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重要的联动关系。深入理解金融化的本质并探讨金融化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动态作用机制,对当前我国的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金融化的基本理论,对金融化的涵义进行界定;接着,基于中国经济金融化的典型事实分析,同时参考国内外关于金融化测度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中国金融化指数;最后,基于合成的金融化指数,运用宏观计量模型研究中国金融化对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关于金融化涵义的界定,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可以达成的共识是:金融部门或者金融资本与产业部门或者产业资本相比,有着不同的性质和运行规律,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金融化意味着,金融部门或金融资本能够获取更多利润;在质的方面,金融化意味着金融部门或金融资本的地位占据主导性。第二,基于中国经济金融化的典型事实分析,同时参考国内外对金融化测度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7个代表性的基础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中国金融化指数。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的金融化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第三,采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构建最优金融化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并对最优金融化的动态特征、偏离稳态及恢复机制进行分析,为金融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分别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金融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制转移”特征。当经济增长处于高波动区制时,金融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但正向关系并不是很显着;当经济增长处于低波动区制时,金融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显着负相关;(2)金融化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双门限”效应,即过高或者过低的金融化水平都会抑制经济增长,而只有当金融化处于合理区间时,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这两种非线性模型都能较好地解释近年来我国资金“脱实入虚”的现象。第四,建立含有金融化、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三个变量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并通过等间隔和时点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金融化对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时变影响。结果表明:尽管金融化冲击的“产出效应”没有“价格效应”明显,但金融化冲击对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都产生了显着的时变影响,并且作用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短期金融化发展会迅速导致产出缺口扩大和通货膨胀上升,经济的波动效应和通胀压力比较明显,长期随着金融体系的日趋发达和金融监管制度的不断健全,金融化冲击导致的经济波动效应和通胀效应会显着弱化,最终导致产出缺口缩小和通货膨胀下降,对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起到抑制作用,而且金融化对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的影响都具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经济金融化”是“经济货币化”的延伸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金融化”是“经济货币化”的延伸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为中国金融立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考察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样借鉴外国名家的思想和理论
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和货币供给
三、金融机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取决于交易成本和信息对称
    (一)中国金融产能是否过剩
        1. 金融产能的含义和范围界定
        2. 考察金融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3. 考察金融业发展的效率
    (二)中国需要地方银行
        1. 需要把握的问题
        2. 地区金融业发展需要深入分析当地的金融需求、金融供给和金融环境
    (三)民营企业怎么办银行
        1. 为什么要“尝试”?
        2. 怎样理解“自担风险”?
        3. 怎样理解“民间资本”?
        4. 怎样选择资质良好的民营企业办银行?
        5. 如果说民间资本主要指的是民营企业的资本,那么什么是民营企业?是否非公有制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是否民营企业就是私有制企业?
    (四)建立和发展互助性金融平台
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注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一)靠人际关系和利益相关防范小贷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风险存在弊端
    (二)金融监管思路需要研究和修正

(6)实体企业金融化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 ——以HM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化定义的相关文献综述
        1.2.2 企业金融化定义的相关文献综述
        1.2.3 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综述
        1.2.4 企业金融化造成的经济影响文献综述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存在的创新点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实体企业金融化
        2.1.2 财务绩效分析
        2.1.3 财务绩效分析方法
    2.2 理论基础
        2.2.1 “蓄水池”理论
        2.2.2 “投机、替代”理论
        2.2.3 “实体中介”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3 实体企业金融化相关理论分析
    3.1 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度量
        3.1.1 资产金融化
        3.1.2 收益金融化
        3.1.3 现金流金融化
    3.2 实体企业金融化常见模式
    3.3 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动因
        3.3.1 外部条件分析
        3.3.2 内部动机分析
    3.4 实体企业金融化经济后果
4 HM股份公司金融化案例分析
    4.1 HM股份公司简介
        4.1.1 公司简介
        4.1.2 公司实业部门简介
        4.1.3 公司金融部门简介
    4.2 HM股份公司金融化进程和度量
        4.2.1 HM股份公司金融化早期阶段
        4.2.2 HM股份公司金融化发展深入阶段
        4.2.3 HM股份公司金融化后期阶段
    4.3 HM股份公司金融化动因
        4.3.1 外部条件分析
        4.3.2 内部动机分析
    4.4 HM股份公司金融化模式
5 HM股份公司财务绩效分析
    5.1 基于杜邦框架的财务指标分析
        5.1.1 HM股份公司三阶段盈利能力分析
        5.1.2 HM股份公司三阶段营运能力分析
        5.1.3 HM股份公司三阶段偿债能力分析
        5.1.4 HM股份公司三阶段成长能力分析
    5.2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分析
        5.2.1 EVA简介
        5.2.2 税后经营业利润的调整计算
        5.2.3 资本投入总额的调整计算
        5.2.4 加权平均成本的计算
        5.2.5 HM股份公司EVA值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2.1 企业正视金融风险,合理制定战略,抑制过度金融化
        6.2.2 企业克服短视逐利行为,加强实业发展力度
        6.2.3 政府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加大金融监管力度
        6.2.4 政府加强引导,鼓励实业投资
参考文献
致谢

(7)金融化对非金融企业利润率的影响 ——以中国A股制造业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经济金融化进程加快
        1.1.2 经济金融化向非金融企业渗透
        1.1.3 我国制造业企业金融化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化的含义
        2.1.1 国外文献对金融化的定义
        2.1.2 国内文献对金融化的定义
    2.2 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
        2.3.1 预防性储蓄动机
        2.3.2 投机动机
        2.3.3 资本过度积累
        2.3.4 逐利动机
        2.3.5 公司治理模式变化
    2.4 金融化对非金融企业的影响
        2.4.1 宏观层面
        2.4.2 微观层面
    2.5 综合评述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金融化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
        3.1.1 对企业经营利润率的影响
        3.1.2 对企业总体利润率的影响
第四章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分析
    4.1 变量选取
    4.2 数据来源
    4.3 模型设计
    4.4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 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金融资产份额对经营利润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5.1.1 基准回归结果
        5.1.2 引入金融资产份额与经营利润率的交互项
    5.2 金融资产份额对总体利润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5.3 企业属性分样本回归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更换变量检验
        5.4.2 缩尾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的结论
    6.2 政策和建议
        6.2.1 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2.2 加强金融监管,逐步推进金融业改革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闼及答辩情祝表

(8)经济金融化与中国实体企业发展研究 ——基于中国上市非金融企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2.1 拟解决的问题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唯物辩证法对金融化理论研究的根本性指引作用
        1.4.2 具体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2.文献综述
    2.1 经济金融化概念的界定争论
        2.1.1 国家视角下的经济金融化定义
        2.1.2 企业视角下的金融化定义
        2.1.3 个人视角下的金融化定义
    2.2 经济金融化的测度指标探讨
        2.2.1 测度经济金融化的宏观指标
        2.2.2 测度经济金融化的微观指标
    2.3 经济金融化原因分析
        2.3.1 垄断资本学派经济停滞论
        2.3.2 自由竞争学派金融不稳定论与破坏性竞争论
        2.3.3 结构凯恩斯主义金融不稳定论
        2.3.4 积累的社会结构论
        2.3.5 新自由主义论
        2.3.6 利润驱动论
        2.3.7 股东价值导向
    2.4 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2.4.1 金融与经济增长
        2.4.2 经济金融化对企业实业资本积累的影响
        2.4.3 经济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3.经济金融化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经济金融化的定义
        3.1.2 关于实体经济与实体企业概念的说明
    3.2 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
        3.2.1 金融资本积累理论
        3.2.2 产业资本理论
        3.2.3 资本积累理论
        3.2.4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3.2.5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3.3 几种典型的经济金融化相关理论
        3.3.1 希法亭金融资本理论
        3.3.2 凯恩斯主义金融发展理论
        3.3.3 大卫哈维资本时空修复理论
    3.4 本章小结
4.经济金融化的机制分析:基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积累关系的一般性思考
    4.1 金融化起源与过程
        4.1.1 商业资本中偶然的金融化形式
        4.1.2 产业资本主导下扩大的金融化形式
        4.1.3 金融资本主导下一般金融化形式
    4.2 经济金融化发生机制:部门间的分析
        4.2.1 资本的限度
        4.2.2 资本积累的双轨制:产业资本积累与金融资本积累
        4.2.3 资本分利的双轨制: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利润分化机制
        4.2.4 金融资本超额利润形成的原因分析
        4.2.5 金融资本主导下的积累模式:从产业资本积累到金融资本积累
    4.3 金融资本主导下产业资本循环与积累挤出过程:基于产业部门内部的分析
        4.3.1 货币资本的循环
        4.3.2 生产资本循环
        4.3.3 商品资本循环
    4.4 经济金融化体系中的金融资本循环
        4.4.1 金融资本循环的独立化
        4.4.2 金融资本循环的驱动机制
    4.5 金融化阻碍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
    4.6 本章小结
5.“中心—边缘”国家去工业化与经济金融化的比较研究
    5.1 资本主义中心国家去工业化与经济金融化
        5.1.1 中心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本积累
        5.1.2 中心国家去工业化趋势
        5.1.3 中心国家经济金融化趋势
        5.1.4 中心国家再工业化与经济金融化
    5.2 从中心国家到边缘国家的经济金融化
        5.2.1 世界体系视角下的经济金融化过程
        5.2.2 依附理论中的经济金融化倾向
        5.2.3 金融抑制与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经济金融化过程
    5.3 资本主义边缘国家去工业化与金融化
        5.3.1 边缘国家积累阶段分析
        5.3.2 边缘国家工业化与去工业化:以巴西为例
        5.3.3 边缘国家经济金融化的发生
        5.3.4 边缘国家金融化具有深刻的经验教训
    5.4 本章小结
6.中国经济“去工业化”与“经济金融化”的可能性分析
    6.1 中国工业发展阶段及困境
        6.1.1 关于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6.1.2 去工业化的两种逻辑
        6.1.3 中国去工业化的可能性分析
    6.2 中国经济金融化的表现、原因及影响
        6.2.1 中国宏观领域经济金融化的表现及测度
        6.2.2 中国经济金融化趋势的原因分析
        6.2.3 中国经济金融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3 中国与“中心—边缘”国家工业化和金融化问题的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经济金融化与实业投资:基于中国上市非金融企业的研究
    7.1 企业实业投资
        7.1.1 企业实业投资
        7.1.2 实业投资的影响因素及表现
        7.1.3 实业投资、资本集聚与经济发展
    7.2 实体企业金融化
        7.2.1 实体企业金融化内涵
        7.2.2 实体企业金融化表现
        7.2.3 企业金融化过程中的资本转移
    7.3 金融化影响企业实业投资的机制分析
        7.3.1 企业金融化与资本集中
        7.3.2 金融化对企业实业投资的抑制作用
        7.3.3 金融化对企业实业投资的促进作用
    7.4 金融化对企业实业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分析
        7.4.1 计量模型构建
        7.4.2 选取的变量数据说明
        7.4.3 实证结果分析
        7.4.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8.经济金融化与实体企业创新
    8.1 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
        8.1.1 企业创新的定义
        8.1.2 企业创新与实业资本积累
        8.1.3 我国实体企业的创新现状
    8.2 金融化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设
        8.2.1 金融化背景下的企业创新分类:实质性创新与策略型创新
        8.2.2 融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8.2.3 金融化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分析
        8.2.4 研究假设
    8.3 金融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分析
        8.3.1 计量模型构建
        8.3.2 选取的变量数据说明
        8.3.3 实证结果分析
        8.3.4 进一步研究和稳健性检验
    8.4 本章小结
9.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和资本积累理论在回答经济金融化问题上的科学性
        9.1.2 经济金融化问题产生的一般性原因
        9.1.3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再确立
        9.1.4 中心边缘国家经济上去工业化和金融化现象严重
        9.1.5 中国存在去工业化和经济金融化的可能性
        9.1.6 经济金融化对中国实体企业发展存在显着的挤出效应
    9.2 政策建议
        9.2.1 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9.2.2 加强金融监管
        9.2.3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更加尊重劳动
        9.2.4 发扬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中国经济金融化的测度及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中国经济金融化的典型事实分析
    (一) 金融部门的膨胀
    (二) 金融资产规模的增加
    (三) 债务规模的扩张
四、中国经济金融化的测度与分析
    (一) 指标选取及说明
    (二) 中国金融化指数的合成方法
    (三) 中国金融化指数的构建及分析
五、中国经济金融化的路径选择
    (一) 深化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二) 鼓励产业资本积累, 促进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融合
    (三) 拓展股权融资渠道
    (四) 适度控制国际金融资本

(10)中国经济金融化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金融化涵义的界定
        1.2.2 金融化的动因
        1.2.3 金融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金融化的相关理论回顾
    2.1 经济金融化测度的文献回顾
    2.2 金融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的理论回顾
        2.2.1 早期金融发展理论
        2.2.2 金融发展内生理论
        2.2.3 金融与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研究
    2.3 金融与经济波动关联性的理论回顾
        2.3.1 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
        2.3.2 金融不稳定与经济波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经济金融化的测度研究
    3.1 中国经济金融化的现状分析
        3.1.1 金融部门的膨胀
        3.1.2 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
        3.1.3 债务规模的扩张
    3.2 中国经济金融化的测度
        3.2.1 指标选取及说明
        3.2.2 中国金融化指数的合成方法
        3.2.3 中国金融化指数的构建
    3.3 中国经济金融化指数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化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研究
    4.1 金融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4.2 金融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制转换特性
        4.2.1 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估计原理
        4.2.2 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设定
        4.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 金融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门限效应
        4.3.1 门限回归模型的估计原理
        4.3.2 门限回归模型的设定
        4.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时变影响研究
    5.1 中国金融化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5.2 TVP-VAR模型的设定及估计方法
        5.2.1 TVP-VAR模型的设定
        5.2.2 TVP-VAR模型的估计方法
    5.3 金融化对经济波动影响的时变特征分析
        5.3.1 数据选取及处理
        5.3.2 TVP-VAR模型估计结果
        5.3.3 时变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经济金融化”是“经济货币化”的延伸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为中国金融立论[J]. 曾康霖. 征信, 2022(01)
  • [2]科技型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胡禛. 山东大学, 2021
  • [3]CEO金融背景与创业企业金融化 ——来自中国创业板公司的经验研究[D]. 刘文茜. 四川大学, 2021
  • [4]企业金融化、股权结构与研发投入 ——基于我国创业板企业的经验数据[D]. 杨旭.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非金融类上市公司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 闫明. 长春大学, 2021
  • [6]实体企业金融化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 ——以HM股份为例[D]. 王岚.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7]金融化对非金融企业利润率的影响 ——以中国A股制造业企业为例[D]. 张凯霖. 山东大学, 2021
  • [8]经济金融化与中国实体企业发展研究 ——基于中国上市非金融企业的实证分析[D]. 余声启. 西南财经大学, 2020
  • [9]中国经济金融化的测度及路径选择[J]. 田新民,武晓婷. 商业研究, 2018(08)
  • [10]中国经济金融化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计量研究[D]. 武晓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经济金融化”是“经济货币化”的延伸和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