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林业内部审计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加强林业内部审计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一、加强林业内部审计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1](2008)在《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加速积累,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我们痛苦地反思:我国的天然林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然林在调节气候、防御自然灾害、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天然林资源这种明显的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的典型特征,客观上要求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的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确立以国家长期、稳定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机制,这是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收缩生产建设职能,退出经营性和一般竞争性领域,把投资重点转到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天保工程的资金需要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机遇。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财政的供给保障能力。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本文指大农业含林业)新阶段。国家通过资金和政策向农林倾斜,改善农林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确立天保工程建设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快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通过对天保工程进行评价分析:工程建设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工程区社会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工程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工程设计方案存在先天缺陷、林区必要的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投入、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木材替代产业发展缓慢和地方财政困难等。发达国家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普遍做法,是由政府对林业提供保护和支持,制定一套促进林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所不同的只是各国对林业保护和支持的程度、重点以及具体财政政策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点是,各国均把林业作为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天保工程是一项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公益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一个与林业生态建设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分配体系,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为加快林业特别是公益林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为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天保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天保工程的资金投入机制自身就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林区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天保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

刘静[2](2012)在《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是新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及地方对林业经济的日趋重视,林业项目资金的投入逐年加大。随之也带来林业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问题。探索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而建立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完善的新疆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制度,实现财政预算的绩效管理,为地方政府制定林业支出预算提供科学依据,切实构筑公共财政体系;同时,可以转变林业资金管理的观念,加强林业资金使用管理与监督,及时发现地方财政林业支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林业资金的使用成效。本文主要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新疆林业财政专项支出项目的分类、绩效目标体系构建、共性和个性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指标的权重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按照新疆财政专项资金的功能不同,把林业项目分成了五类,即:生态效益类、技术推广类、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类、林业病虫害防治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林业项目类。制定了各类项目的绩效目标,进而根据项目绩效目标构建了共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个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建立了林业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对新疆特色林果业项目和乡镇林业站建设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本文的主要的创新之处是对新疆林业财政支出项目进了科学的分类,在林业专项项目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共性、个性两类绩效目标,结合项目开展的阶段,设计了基于项目分类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了新疆林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对完善绩效管理理论建设及新疆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张岩[3](2010)在《我国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框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78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四大防护林体系建设起,林业工程建设拉开了序幕。林业工程成为我国重建与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加速林业发展的重要手段。1998年开始试点,2001年正式实施的林业六大重点工程使我国林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工程建设牵动着全国林业的发展,林业工程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成败。为了推动工程建设,国家投入了巨资,而这些资金管理和使用状况如何又直接关系着工程是否能够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是否能够最终将这项庞大的公共政策落到实处。因此,建立一套与林业工程相适应的审计制度,指导林业工程审计实务,强化和规范林业工程资金管理,意义十分重大。通过林业工程审计制度的构建,既拓展了审计制度的范围,又有利于提高对工程资金监督的法律效力,维护工程资金安全完整,提高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这样的前提下,作者选择了这一论题进行研究。本文运用利益协调、受托责任等理论阐述了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框架构建的动因,并从林业工程发展对审计的需求和林业工程审计的特点两个方面论述了林业工程审计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是我国审计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审计制度运用在具体领域内的一项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没有否定原有的制度,而是将制度规则及制度要素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制度安排。根据制度经济学观点,通常制度构成要素包括实施主体、客体、内容、目标和制度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本文遵循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构建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时,主要研究了(1)林业工程审计主体。审计主体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而产生,其职责在于解决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矛盾。审计主体行为结果,对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在审计关系结构中,审计主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林业工程审计目标。运用微观经济的供需理论,分析了影响林业工程审计目标确定的因素,提出了林业工程审计目标三层次结构的审计目标体系,并分析了每一层次审计目标的内涵。(3)林业工程审计的内容。不同性质的林业工程,国家支持的方式和力度不同,根据林业工程不同项目资金来源的不同,研究规划出林业工程审计内容应包括林业工程投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林业工程财务收支审计和林业工程绩效审计三方面内容。(4)林业工程审计模式与方法选择。林业工程审计模式与方法选择是审计实践的重要环节,不同审计模式影响审计程序的规划和审计方法的选择。在分析传统审计模式与跟踪审计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基础上,提出林业工程审计理想模式和现实模式选择;在借鉴先进国家审计程序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林业工程审计业务的特征,分析了我国林业工程审计程序的特征及内容;研究了林业工程审计的方法,分析了林业工程审计收集证据方法和分析证据方法的具体内容和运用。(5)林业工程审计制度运行保障的研究。信息、信息披露和林业工程内部控制制度是影响林业工程审计制度运行的基本问题,本文分析了现行林业工程信息、信息披露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的林业工程信息、信息披露体系;着重研究了林业工程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内容和构建的方法。本文遵循规范理论研究的思路,依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分析了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框架构建的动因,并根据制度构成要素规范,提出了林业工程审计制度的框架内容。本文研究目的是试图通过论文研究成果的运用,能够对林业工程审计的实践活动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遵循林业工程审计制度的定义,初步构建了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框架,并对制度构成要素进行研究,提出了林业工程审计以国家审计为主导,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共同参与的“一体两翼”的审计监督体系;提出了林业工程审计三层次目标体系观点,强调了林业工程审计战略目标的意义;将林业工程审计内容细化,提出林业工程审计内容分为林业工程投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林业工程财务收支审计和林业工程绩效审计;提出了当前林业工程审计模式选择结果是传统模式与跟踪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审计模式,体现了林业工程审计模式选择的前瞻性和适用性原则;研究了影响林业工程审计制度运行的两个基本问题,提出了林业工程审计所需信息及披露内容要求;强调了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对林业工程审计的影响,提出了构建林业工程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方法。

祁琪[4](2020)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联动机制的探析》文中指出日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尽管各级政府已经实施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效果并不显着,究其根源,主要是相关责任没有落实到个人,领导干部没有严格履行他们在保护、管理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资产方面的责任。为了扭转这个局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的审计要求,即对领导干部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项工作。本文查询了大量的文献并综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及各地区审计厅对离任审计的相关报道,发现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中的各个“成员”共同协作产生联动效应才能提高该项审计工作的效率。然而,现阶段我国对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研究大多数放在审计目标、主体、内容、范围、评价等多个角度的理论探究上,很少有研究探索如何构建联动机制的基本框架以促进离任审计的实施。因此,本文在对该项审计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后,结合各学者和各审计厅的资料搭建出离任审计联动机制在离任审计执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基本框架,再以我国X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工作经验作为案例,来进一步验证联动机制的可行性,并据此按照阶段相应提出诸如建立数据分析平台、完善审计执行依据、结合其他时点与类别的审计方法,转变审计模式等优化建议,继而对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及外部审计资源这四个维度间的联动效应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将理论探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联动机制的实施。

易爱军[5](2011)在《我国国有林场贫困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生态建设、社会稳定和林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国有林场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半数以上的国有林场在资源、经济、生态和人才等方面都陷入了危困状态,林场发展举步维艰。其贫困局面不仅影响了国有林场自身的发展,对我国的生态安全也构成了巨大的隐患,同时损害了社会公平的原则,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研究国有林场的贫困问题,不仅有利于帮助国有贫困林场摆脱困境,逐步改善其经营状况,促进国有林区的稳定和发展,提高林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可以为国有林场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确保实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国有林场为研究对象,利用国有林场的普查资料,结合问卷调查和典型调查,对我国国有林场的贫困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对其贫困的形成因素进行研究,探寻反贫困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探究我国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变迁过程。(2)对贫困国有林场进行界定,并构建统一的国有林场贫困标准指标体系。(3)对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4)提出我国国有林场脱贫的系统性对策建议。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初步摸清了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现状。我国国有林场贫困主要体现为森林资源支撑乏力、经济发展落后、人力资源状况不合理三个方面。森林资源支撑乏力集中表现为平均经营面积和有林地面积增长趋势不明显、营林及管护资金投入不足、森林经营状况差、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平亟待提升、林木资源存量和质量都偏低等方面。经济发展落后集中表现为基础设施落后、收入来源渠道单一、资产负债率高、职工生产生活困难。人力资源状况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林场职工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不顺,人力资源投资不足,职工培训难以正常开展等方面。(2)科学的界定了国有林场贫困的概念,认为国有林场贫困是指由于历史、政策以及各林场自身原因导致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支撑乏力、经济发展落后和人力资源状况不合理,无法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3)根据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现状和特点,构建了由资源、经济和人力资源3个系统层,森林经营水平指标、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指标、基础设施指标、人力资源质量指标等7个状态层和林地利用率、资产负债率、职工居住危房比例、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等23个变量层构成的国有林场贫困标准指标体系,并采用赋值法依次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国有林场贫困综合指数,以确定国有林场贫困的程度,为如何确定扶贫主体提供了思路。(4)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成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国有林场贫困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职工教育培训和森林资源;层次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根本原因依次为政策因素、管理体制因素、国有林场自身因素和自然历史因素,其中政策因素为最主要的因素。(5)系统的提出了国有林场脱贫的对策建议。针对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改革完善林业政策,改革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和加强国有林场自身建设等对策建议。其中,改革完善林业政策是实现国有林场尽快脱贫的关键所在,而改革完善林业政策的重点是要完善现行林业政策体系,尽快制定专门针对国有林场的相关政策并切实保障相关政策的执行。

邹育霖[6](2020)在《华菱湘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我国供给侧改革政策提出钢铁行业去产能等多项政策,标志着我国经济增速步入新态势,企业各项改革面临的风险愈发严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保证国有资产价值进一步实现增值为目标,增加企业改革力度,重点关注企业持续性的风险抵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被称之为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首先由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倡导并逐渐推行,它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和经营环节风险为导向的一种新审计模式。2006年IIA颁布新《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简称IPPF),随后于2003年和2016年进行调整和补充。201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准则进行全面修订,在审计流程、审计内容及技术方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搭建内部审计体系需要进行不断开拓创新,但在各行业中的具体应用还需在实际业务中不断探索,其研究重点在于判断组织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可能出现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新挑战。本文重点将文献归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基于风险导向内审的当前趋势,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系统控制论、风险管理理论以及控制自我评价(CSA)方法,选择华菱湘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现代风险内审研究。适逢钢铁企业的内审面临新一轮发展变革,钢铁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向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转变是必然趋势。作为国有钢铁企业,华菱湘钢集团公司规模庞大、业务涉及广泛,本身存在诸多风险,若企业内部审计治理不到位,将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通过“华菱湘钢淘汰旧锅炉回收煤气节能技术改造评估项目”展现华菱湘钢具体内部审计应用程序执行情况,制定计划、审计测试审计发现、得出审计结果制定报告、后续审计。结合华菱湘钢所属的钢铁行业状况和治理结构、经营状况、财务风险分析,了解其内部控制情况及存在的重大风险。通过以上对华菱湘钢内部审计体系的分析研究,发现其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中存在风险管理标准缺失、内部审计基础建设不完备、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等问题,针对问题本文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华菱湘钢具备可行性及必要性,据此结合ERM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及CSA全面控制评估的特点,完善包括风险评估坐标图在内的湘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设计,以期寻找符合本土钢铁企业的现代内审体系,强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的突出地位。

苏宗海[7](2010)在《基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随着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林业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建设,首次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林业的定位并赋予林业以重大使命:“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林业适应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时调整林业建设思路和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将发展现代林业作为林业工作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林业工作的总目标,促进科学发展作为林业工作的总要求来构建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格局。林业财政政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基石。加速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完善财政支持林业的政策、机制,是现代林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时代命题。本文在现代林业建设应用理论以及公共财政理论、体制与我国财政政策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现行林业财政政策成效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明确提出现行林业财政政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目前的财政政策仍不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其次,分析了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特点,并对其进行总体评价,提出了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应该借鉴的相关政策;第三,依据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及其发展趋势,认真分析现代林业发展与公共财政的关系,判断未来发展呈现以下趋势:林业越来越倾向于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需要,越来越依靠政府职能亦即公共财政配置资源;第四,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比较借鉴国外经验,明确了构建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框架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建立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的构成框架、实现机制和政策使用取向,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综述,在科学评价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重点。从现代林业建设应用理论研究入手,客观评述了现代林业的内涵、特征、主要建设任务和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对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对比研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经验与问题,探讨我国现代林业研究的一般理论和实践、我国现行财政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财政政策与现代林业的关系,系统分析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目标和途径,研究探索现代林业对公共财政政策的需求变化及趋势,进而探讨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规律的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林业财政政策支持机制,使林业发展稳定地、更好地、有效地契合于公共财政体制,形成支持现代林业生态、产业、森林生态文化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借鉴国际林业发展经验,为我国林业财政政策的完善与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1)林业财政政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基石。现代林业是以多目标可持续经营为基础,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林业。现代林业注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公共财政与现代林业内在关联的纽带是不断增加社会福利。(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林业财政政策有广泛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所制订的林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明确,采取的措施符合本国国情,并具有针对性。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加速我国现代林业建设,形成财政有效支持林业体制、机制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深入研究现行林业财政政策的现状、成效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信我国林业财政政策框架体系已基本建立,同时现行林业财政政策存在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要按照现代林业建设对公共财政需求的变化,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政策的逻辑关系,确定合理有效的路径选择。(4)通过对现代林业发展目标、实现途径的分析,提出了构建现代林业发展财政政策框架体系的原则与理论依据,并以现代林业的需求为基点,深入分析了现代林业建设资金要求与国家财力及公共财政支出能力的可行性,提出了建立现代林业财政政策的总体构想和各项机制措施。

徐龙[8](2010)在《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林业生态工程的公共物品特征,国家投资一直是其建设的主导形式。其中,投资管理体制是影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与核心。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滞后于国家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影响和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因此,探索建立符合林业生态工程特点、科学合理的投资管理体制,已成为理论和实践的迫切需求。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对林业投资管理体制演变过程的研究表明:随着林业分类经营模式的改革,商品林投资主体已经形成多元化格局,其经营模式也不同程度的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但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管理体制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传统的“基数法”管理模式,较之计划经济时期没有明显的改变。只是在管理权限上强化了国家综合部门计划资金管理职能,弱化了部门管理职能,明显表现出“一放一收”的特征。第二,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特征研究表明:相对其他工程而言,林业生态工程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特征。其中,自然属性将导致投资管理的不可控性加大;社会属性将导致诸如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对投资效果的潜在威胁更加明显;而经济属性中的公共物品特征将导致投资管理中可供选择的激励和约束等市场工具明显缺乏。第三,显然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和其投资管理特征的研究,还不足以构成构建合理投资管理体制的有效依据。为此本文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对目前中国“五大”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投资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全面评价。这一研究表明:在投资结构方面,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有所加强,但政府主导投资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变;在投资总体规模上,林业生态工程呈现快速、持续上升趋势,但单位投资增长并不明显;在投资管理上,虽然明确责任到省,但由于宏观管理体制的原因,林业生态工程的责任主体实际处于虚置状态;在投资规划与决策方面,尚未建立起十分有效地科学规划与决策机制。第四,划分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阶段。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实践,研究确定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五个阶段,分别是:投资前期准备阶段、投资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竣工后管护阶段与后评估阶段,明确了不同投资建设阶段的特点与任务。第五,构建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了林业生态工程长效投入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稳定的投资渠道、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纳入公共财政范畴、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等;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结构模式,研究确立了中央和省级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中心的组织管理系统应按矩阵式设置;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构建的框架与建议等。第六,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研究确定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主体是建设单位、政府与社会,客体是经济业务与投资管理活动;提出了投资前期准备阶段、投资实施阶段、竣工决算阶段投资内部控制的重点架构;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五个阶段与内部控制体系八要素可以构成一个包括四十个点的矩阵等。

李萍[9](2007)在《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对林业重点工程投资的不断加大,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已进入中期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客观、准确地反映工程运行情况和实施效果;保证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安全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和管理的效益性;评价工程最终产生的效果和工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这些问题亟待解决。而绩效审计就是从一定的层面来评价资源的消耗及其结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的审计行为。为此,本文针对林业重点工程展开绩效审计研究,系统评价林业重点工程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工程建设的效果性,以及工程建设对推进生态建设的作用,并且通过对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开展我国绩效审计工作的途径。围绕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这一中心问题,分别从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的相关理论基础、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现状及问题、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总体框架设计、林业重点工程绩效评价及指标体系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并给予实证,提出制度保障措施。分别构建了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的理论结构、绩效评价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模型,并且运用AHP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和分析,建立了林业重点工程绩效评价体系,得出综合绩效模型。从整体上构建了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的框架体系。通过分析了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开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目前有对林业重点工程开展绩效审计的需求,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中也同时存在制约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不利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首要是建立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体系,根据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背景,提出以绩效审计环境为起点构建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的理论结构。在该理论结构的指导下,分别从审计主体、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方面阐述了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的具体实施方式。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绩效审计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将政策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对林业重点工程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价的观点。并根据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四个方面共计48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方法分别确立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层次对林业重点工程综合效益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基层指标对总体指标的影响程度,通过实证检验,实现了对林业重点工程综合绩效评价的突破。选取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作为绩效评价对象,以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为审计目标,分项目分阶段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在实地调研,大量数据支撑的基础上,验证了成本——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对天保工程综合运用的可行性,并且从已构建的林业重点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得到综合评价模型,且其分析结果与实地审计结论相符,最终得出了审计结论,提出了审计建议。在对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绩效审计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五个共性问题,从审计制度的完善、绩效审计准则的建立、审计资源的整合、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和完善审计报告等层面,对我国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进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全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绩效审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分析问题的角度、研究的体系、范围上,同现有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相比,更为全面深入且密切结合实践,可以说是对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丰富。对我国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江国才[10](2014)在《提高农民满意度视角的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农民生活满意度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课题。农民满意度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相关研究发现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效率和效果、公共服务质量、社会公平性、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洁状况、农村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惠农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农民的民主权利行使情况等因素都是影响农民满意度的关键与重点所在。农村政府直接服务于农民,接受委托对农村、农民和农业进行管理,其管理效果必然会影响上述因素从而影响农民满意度。对农村政府的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和监督,发现管理问题或者隐患并提出改进建议正是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主要职能之一。农村政府作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管理者承担的是公共受托管理责任,其公共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如何,仅凭财务报表审计显然是不够的。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可以对农村政府工作进行评价,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重点关注的是财务信息是否按规定的会计准则和适用的财务制度进行编制,以及是否客观公允地反应政府财务收支和财政收支活动,对农村政府的管理效果、管理效率评价不足,对政府管理过程中的公平性、效益性、效率性、环境性、可持续发展性等诸多重要因素没有进行全面评价,而这些正是管理审计的主要功能。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是事后审计,只能起到事后评价的作用,而管理审计将审计的监督时间提前至事前,并贯通事中和事后,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前规划、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的作用。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依赖于外部审计,而管理审计在依赖外部审计的同时强调内部审计,这样就有助于农村政府及时发现问题,改进管理方法,达成管理目标。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也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只关注与财务报表相关部分,并且就算对财务报表相关部分也不进行评价,而管理审计要对全部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存在的这些局限可以通过管理审计进行有效弥补,加强对农村政府的管理审计,可以帮助其改善管理,从而提高农民满意度。因此,从提高农民满意度的视角研究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调查了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需求状况,发现农村政府确实需要管理审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证实了加强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对提高农民满意度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体系,对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原则、审计路径和方法等内容进行探索性分析。并提出了推进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章对管理审计和农民满意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第3章分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满意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并界定了本文使用的几个核心概念,包括农村、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等。第4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在理论部分,首先分析了农村政府当前的管理审计现状,调查发现目前的农村政府以管理审计为名进行审计的情况比较少见,一些相关领域以其他审计的方式在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履行着管理审计的部分职能,但当前的各种审计不能有效涵盖对农村政府整个管理过程的评价和监督。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审计体系,又缺乏管理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当前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管理审计环境薄弱,审计主体也比较混乱,对管理审计客体缺乏统一认识,管理审计方法和管理审计标准缺失等。然后分析了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和农村政府管理之间的互动作用。农村政府受托公共管理责任是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切入点,一方面,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可以促进农村政府改善管理,更好地履行其受托公共管理责任。另一方面,农村政府良好的管理也可以促进管理审计的开展。在实证部分,采用问卷方式对农村政府管理审计需求进行调查,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二十三个与农村政府管理审计需求有关的问题,运用统计软件分析发现,农村政府的确迫切需要实行和加强管理审计。第5章分析了农民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二十个主要因素作为观测变量对农民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通过因子分析提炼出三个主因子,即“农民对农村公共投资与服务的满意程度”、“农民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满意程度”和“农民对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的满意程度”。在第6章的分析中以此三个主因子作为二级潜变量。第6章对农村政府管理审计是否可以提高农民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由于“农民满意度”和“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不能直接测量,所以把这两个变量作为一级潜变量。本文用第5章分析得出的三个主因子作为“农民满意度”的二级潜变量,对应设置十个观测变量进行观测。同时将“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一级潜变量细分成了“乡(镇)政府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财务报表审计”、“乡(镇)政府财务信息审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和“公共投资及其他专项审计”四个二级潜变量,因为目前对农村政府开展的上述四个方面的审计在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履行着部分管理审计职能,对于四个二级潜变量,设计了二十六个观测变量进行观测。在整理调查数据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在统计上显着地验证了“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对农民满意度的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假设。第7章对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体系进行了构建。农村政府管理审计是对农村政府受托公共管理责任的审计。本文从提高农民满意度视角,结合农村政府实际工作,对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体系进行了构建。对于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主体,本文研究认为,不能如传统观念那样将管理审计囿于内部审计范畴,管理审计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内部审计主体和政府审计主体,这两种审计主体在管理审计的不同领域发挥各自对农村政府管理受托责任的审计作用。对于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客体整体上应该是农村政府的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具体内容本文总结为“3+1”模式,即三个“审计业务循环”加一个“领导干部归口责任评价”。三个审计业务循环分别是农村政府内部控制和财务信息审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和农村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活动审计。对不同业务循环,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审计路径。第8章首先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实行和加强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政策建议,然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对提高农民满意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二,把管理审计视为内部审计是不全面的,管理审计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其审计主体应该具有多元性。第三,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客体可以归结为“3+1”模式。第四,农村政府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可以进行整合。第五,职能部门管理活动审计可以从管理决策、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三个方面开展。第六,提出了两种可供选择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第七,农村政府管理审计除可以使用一般审计方法以外,还有一些特殊审计方法。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管理审计理念的措施建议,二是建立健全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建议,三是加强农村政府管理审计有效实施的措施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对提高农民满意度的正向促进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管理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领域的定性研究,本文则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和农民满意度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对提高农民满意度具有显着地正向促进作用。(2)本文构建了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体系。该体系包括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原则、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等内容。特别是提出了农村政府“内外向综合型”管理审计主体模式和“3+1”管理审计客体模式,“3+1”管理审计客体模式是指三个“审计业务循环”加一个“农村政府领导干部归口管理责任评价”为内容的审计客体模式。(3)提出了农村政府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整合审计思路,重点分析了二者进行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设计了整合审计流程,研究了整合审计的实施方案,并从“内外向综合型”管理审计的角度建立了一套审计报告体系。审计报告可以合并出具,也可以分别出具。如果合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对内合并报告整合审计结果;二是内部审计机构对外合并报告整合审计结果;三是外部审计机构对外合并报告整合审计结果。如果分别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包括五种类型: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对内报告财务报表审计结果;二是内部审计机构对内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结果;三是内部审计机构对外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结果;四是外部审计机构对外报告财务报表审计结果;五是外部审计机构对外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结果。(4)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整合审计的审计依据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不同审计主体分别针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时的主要依据,并提出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议。本文建议出台相关审计指引等作为审计依据,这些审计依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议出台农村政府内部审计准则(指引),用以指导农村政府内部审计部门对财务报表开展内部审计并对内报告;二是建议出台农村政府内部控制规范和农村政府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用以指导农村政府内部审计部门评价农村政府内部控制有效性并对内报告;三是建议出台农村政府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用以指导农村政府内部审计部门评价农村政府内部控制有效性并对外报告;四是建议出台农村政府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用以指导国家审计机构等外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外报告。

二、加强林业内部审计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林业内部审计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合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体系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之处
        1.3.4 研究方法
        1.3.5 研究技术路线
2 我国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背景分析
    2.1 我国天然林资源概况
        2.1.1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规模与分布
        2.1.2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特点
    2.2 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
        2.2.1 我国森林资源破坏比较严重
        2.2.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3 天然林资源破坏的原因分析
        2.3.1 人口急剧增长和毁林开垦
        2.3.2 对森林认识的偏差
        2.3.3 山区老百姓生活贫困
        2.3.4 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政策导向失误
        2.3.5 市场失灵的存在
        2.3.6 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与环境污染
    2.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2.4.1 林区森林资源枯竭,经济陷入困境
        2.4.2 林区社会发展出现困难
    2.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启动
        2.5.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目标和特点
        2.5.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点
        2.5.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内容
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的理论分析
    3.1 天然林资源的经济学特征
        3.1.1 天然林资源作为环境要素的价值
        3.1.2 天然林资源的外部性
        3.1.3 天然林资源的公共物品特征
    3.2 天然林保护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必然性
        3.2.1 公共财政—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行为
        3.2.2 天然林保护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性分析
        3.2.3 国家要从宏观层次上支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3.2.4 对营林造林者给予财政支持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经验
    3.3 积极财政政策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提供资金保障
        3.3.1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3.3.2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
        3.3.3 积极财政政策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提供了财力支撑
        3.3.4 中央财政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资金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3.3.5 公共财政的构建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提供了财政支持
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分析
    4.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政策设计
        4.1.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2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要素的确立
    4.2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宏观分析
        4.2.1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总量分析
        4.2.2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分析
    4.3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资金支出的区域分析
        4.3.1 长江中游、黄河中上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规模和标准
        4.3.2 东北、内蒙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规模和标准
    4.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4.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职工“四险”补助和混岗职工安置的财政政策
        4.4.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免除的财政政策
5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评价
    5.1 天然林保护的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分析
        5.1.1 公共财政支持天然林保护的目标
        5.1.2 天然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
    5.2 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5.2.1 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的总体评价
        5.2.2 天然林保护工程县的生态效益评价
        5.2.3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
    5.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效益评价
        5.3.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的社会效益
        5.3.2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效益
    5.4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
        5.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的经济效益
        5.4.2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经济效益
    5.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5.5.1 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工程建设成为中央财政的长期负担
        5.5.2 后续产业缺乏有效引导,尚未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5.5.3 工程投资选择静态标准不合理
        5.5.4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5.5.5 工程方案中遗漏项目较多,缺乏党政工青妇等管理人员工资
        5.5.6 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经济发展步履艰难
6 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的财政政策分析与经验借鉴
    6.1 保护森林的公共财政支出政策的比较
        6.1.1 发达国家与森林相关的公共财政支出政策
        6.1.2 发展中国家的林业财政政策
    6.2 保护森林资源的税收政策的比较
        6.2.1 发达国家的林业税收政策
        6.2.2 发展中国家的林业税收政策
    6.3 保护森林的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3.1 发达国家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3.2 发展中国家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4 政府性收费与基金政策
        6.4.1 美国的林业基金政策
        6.4.2 德国的森林灾害补助措施
        6.4.3 英国的林业基金政策
        6.4.4 日本的造林补助政策
        6.4.5 瑞典的林业基金制度
    6.5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共性与特性分析
    6.6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经验与借鉴
        6.6.1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经验总结
        6.6.2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借鉴
7 案例研究:小陇山实施天保工程财政投资绩效分析
    7.1 小陇山林区基本概况
        7.1.1 自然地理状况
        7.1.2 社会经济状况
        7.1.3 森林资源状况
        7.1.4 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7.2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执行情况
        7.2.1 木材产量调减
        7.2.2 森林资源管护任务加大
        7.2.3 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增加
        7.2.4 育苗面积扩大,出圃苗木增加
        7.2.5 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确保了资金使用足额到位
    7.3 小陇山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7.3.1 建立适应工程管理需要的干部队伍和新的管理体制
        7.3.2 建立了森林资源管理管护机制
        7.3.3 积极培育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
        7.3.4 实行了会计委派制、资金报账制和内部审计制,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7.4 小陇山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投入绩效分析
        7.4.1 全局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7.4.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
        7.4.3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7.4.4 职工分流安置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8 完善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投入政策建议
    8.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对策
        8.1.1 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8.1.2 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地方财政补偿
        8.1.3 公共财政要及时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农民的利益补偿
        8.1.4 公共财政按照分类经营原则对林场、森工企业进行支持
        8.1.5 公共财政要大力支持公益林的建设,建立政府赎买公益林制度
        8.1.6 公共财政要扶持商品林的生产
    8.2 加大长江、黄河上游贫困山区政府扶贫力度的政策建议
        8.2.1 抓好工程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进行分类经营
        8.2.2 加大扶贫力度,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
        8.2.3 加快工程区贫困山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8.2.4 对贫困山区实行特殊的补偿政策
        8.2.5 把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
        8.2.6 鼓励全社会参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转产项目和扶贫开发
        8.2.7 坚持天然林保护与扶贫移民搬迁相结合
    8.3 加大政府对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8.3.1 建立和完善林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
        8.3.2 健全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8.4 拓宽社会资金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投入以及加强资金监管
        8.4.1 调整信贷政策,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转产项目的扶持力度
        8.4.2 完善天保工程的保险制度,保证工程稳健运行
        8.4.3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项目资金运营的监管和稽查
9 结论与讨论
附表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免除情况表(第一批)
附表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触机构债务免除情况(第二批)
参考文献
获奖成果目录清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绩效管理的要求日益凸显
        1.1.2 新疆林业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1.1.3 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不完善
    1.2 选题意义
        1.2.1 有利于促进新疆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
        1.2.2 有利于树立林业资金管理的新观念
        1.2.3 有利于对林业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政府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1.3.2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1.3.3 林业专项及其管理方面的文献综述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思路框架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公共财政理论
    2.2 “5E”理论
    2.3 委托代理理论
    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2.5 相关概念的界定
        2.5.1 财政与公共财政的相关概念界定
        2.5.2 财政支出与林业财政支出界定
        2.5.3 绩效、绩效评价与林业资金绩效评价界定
3 新疆林业专项资金管理与绩效评价现状
    3.1 新疆林业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
        3.1.1 林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3.1.2 林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探索
        3.1.3 初步确立了财政支林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体系
        3.1.4 基本规范了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内容
    3.2 新疆林业支出项目分布情况及其绩效评价现状
        3.2.1 新疆林业专项支出项目的基本情况
        3.2.2 新疆林业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现状
    3.3 新疆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改进依据与实行项目分类评价的基础
    4.1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的主要依据
        4.1.1 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精细化的要求
        4.1.2 其他省市绩效评价的成功经验借鉴
        4.1.3 改进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需要
    4.2 新疆林业支出项目的特征与分类
        4.2.1 新疆林业支出项目的特征
        4.2.2 新疆林业支出项目的分类原则
        4.2.3 现有新疆林业支出项目的基本分类
5 基于新疆林业支出项目分类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5.1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5.1.1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分析
        5.1.2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5.2 构建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体系
        5.2.1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规范
        5.2.2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规范
    5.3 构建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组织体系
        5.3.1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界定
        5.3.2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范围的界定
        5.3.3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客体
        5.3.4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5.4 制定基于项目分类评价新疆林业财政专项绩效目标体系
        5.4.1 绩效目标的含义及重要性
        5.4.2 开展绩效目标管理的意义
        5.4.3 绩效目标制定的原则
        5.4.4 制定新疆林业绩效评价的考核目标体系
        5.4.5 确定绩效目标对绩效评价的意义
    5.5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考核指标的设计
        5.5.1 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5.5.2 绩效指标的类别
        5.5.3 筛选绩效评价指标的思路和方法
        5.5.4 以多目标决策法建立多层次、多目标、多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5.6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方法
    5.7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体系
        5.7.1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分类
        5.7.2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标准的档次划分
        5.7.3 构建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计分模型
    5.8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运用
6 特色林果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6.1 新疆特色林果业的概况
    6.2 特色林果业财政专项资金作用
    6.3 特色林果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6.3.1 指标体系设计
        6.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6.3.3 确定标准值和评价方法
        6.3.4 特色林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优点
    6.4 新疆特色林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案例
    6.5 基于评价结果的情况分析
        6.5.1 绩效得分情况
        6.5.2 绩效考核表反映出专项资金管理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6.5.3 几点建议
7 新疆地方乡镇林业站建设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7.1 乡镇林业站建设概况
    7.2 乡镇林业站建设专项资金的作用
    7.3 构建乡镇林业站建设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3.1 指标体系设计
        7.3.2 乡镇林业站建设指标体系的优点
    7.4 新疆乡镇林业站建设绩效评价案例
    7.5 基于评价结果的情况分析
        7.5.1 绩效得分情况
        7.5.2 绩效考核表反映出专项资金管理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7.5.3 几点建议
8 结论与不足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我国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框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框架研究的动因
        1.1.2 建立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框架的必要性
        1.1.3 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框架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1.3 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框架构建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 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础
    2.1 受托责任理论
        2.1.1 受托责任理论的一般描述
        2.1.2 受托责任理论对建立林业工程审计制度的影响
    2.2 代理理论
        2.2.1 代理理论的一般描述
        2.2.2 代理理论对建立林业工程审计制度的影响
    2.3 信息理论
        2.3.1 信息理论一般描述
        2.3.2 信息理论对建立林业工程审计制度的影响
    2.4 审计理论与会计理论
        2.4.1 审计理论对建立林业工程审计制度的影响
        2.4.2 会计理论对建立林业工程审计制度的影响
3 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框架研究中的概念范畴
    3.1 工程与林业工程
    3.2 审计与林业工程审计
    3.3 制度、审计制度与林业工程审计制度
        3.3.1 制度
        3.3.2 审计制度
        3.3.3 林业工程审计制度
    3.4 本章小结
4 林业工程审计主体选择
    4.1 一般审计主体理论
    4.2 审计主体选择的影响因素
        4.2.1 经济活动的重要程度
        4.2.2 资源与资产的所有权属性
    4.3 林业工程审计主体选择的影响因素
        4.3.1 林业工程的重要性对审计主体选择的影响
        4.3.2 林业工程资源与资产的所有权属性对审计主体选择的影响
    4.4 林业工程审计主体的选择
    4.5 本章小结
5 林业工程审计目标及目标体系
    5.1 审计目标理论概述
        5.1.1 审计目标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5.1.2 审计目标体系研究
        5.1.3 影响审计目标确立的因素
    5.2 林业工程审计目标体系分析
        5.2.1 影响林业工程审计目标确立的因素
        5.2.2 林业工程审计目标体系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林业工程审计内容
    6.1 林业工程投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6.2 林业工程财务收支审计
        6.2.1 资金筹集、使用、管理的审计
        6.2.2 林业工程财务报表审计
    6.3 林业工程绩效审计
        6.3.1 绩效审计概述
        6.3.2 林业工程绩效审计的计量内容
        6.3.3 林业工程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6.4 本章小结
7 林业工程审计模式与方法选择
    7.1 林业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研究
        7.1.1 跟踪审计模式与传统审计模式的比较分析
        7.1.2 林业工程审计模式的选择
    7.2 林业工程审计程序
        7.2.1 确定审计项目
        7.2.2 制定审计计划
        7.2.3 实施审计与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7.2.4 完成审计报告与跟踪检查
    7.3 林业工程审计的方法
        7.3.1 林业工程审计收集证据的方法
        7.3.2 林业工程审计分析证据的方法
    7.4 本章小结
8 林业工程审计制度运行保障
    8.1 林业工程信息与信息披露
        8.1.1 信息与信息披露
        8.1.2 林业工程信息及其信息披露
    8.2 林业工程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8.2.1 内部控制制度与审计
        8.2.2 林业工程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8.3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4)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联动机制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综合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归纳推理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联动机制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自然资源资产
        2.1.2 离任审计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2.1.3 联动机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2.2 权力监督理论
        2.2.3 分工理论
3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联动机制的框架构建
    3.1 联动机制的现状
    3.2 联动机制探究的必要性
    3.3 联动机制的基础框架构建
        3.3.1 数据分析平台的构建
        3.3.2 按审计流程进行联动机制的框架构建
4 X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分析
    4.1 X乡简介
    4.2 X乡审计模式现状
        4.2.1 审计目标、计划及范围
        4.2.2 重点审计内容及措施
        4.2.3 审计工作安排
        4.2.4 审计结论
    4.3 X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联动不足的体现
        4.3.1 尚未建立数据分析平台
        4.3.2 独立型审计使得审计计划阶段确立的范围不全
        4.3.3 审计实施阶段的不足
        4.3.4 审计完成阶段的不足
5 完善X乡离任审计的措施并优化联动机制
    5.1 按审计流程完善X乡离任审计联动机制
        5.1.1 建立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5.1.2 完善审计执行依据
        5.1.3 强化人才建设以改变独立型审计模式
        5.1.4 审计实施阶段的完善措施
        5.1.5 审计完成阶段的完善措施
    5.2 按审计主体间关系优化X乡离任审计联动机制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5)我国国有林场贫困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态及评价
        1.2.1 研究动态
        1.2.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的目标、技术路线、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及其解决的主要问题
        1.3.4 研究内容
2 研究基础
    2.1 贫困的涵义和特征
        2.1.1 贫困的涵义
        2.1.2 贫困的特征
    2.2 贫困的成因
        2.2.1 贫困成因理论
        2.2.2 我国贫困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2.3 贫困的测度
        2.3.1 贫困线的确定
        2.3.2 贫困程度测度的基本指标
        2.3.3 贫困程度测度的指标体系
    2.4 反贫困的策略
        2.4.1 发达国家反贫困的策略
        2.4.2 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主要策略
        2.4.3 我国反贫困的主要策略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国有林场的改革与变迁
    3.1 我国国有林场概况
        3.1.1 国有林场的产生和发展
        3.1.2 国有林场的性质和现状
    3.2 国有林场经营环境的变化
        3.2.1 国有林场社会环境的变化
        3.2.2 国有林场政策法律环境的变化
        3.2.3 国有林场经济环境的变化
    3.3 国有林场经营目标的变化
        3.3.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目标体系
        3.3.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目标体系
    3.4 国有林场经营手段的变化
        3.4.1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变化
        3.4.2 森林经营决策手段的变化
        3.4.3 森林培育采伐技术方面的变化
    3.5 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的变化
        3.5.1 改革内部经营管理阶段
        3.5.2 转换经营机制阶段
        3.5.3 综合配套改革阶段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现状分析
    4.1 国有林场贫困现状研究概况
        4.1.1 国有林场贫困现状研究的总体框架
        4.1.2 国有林场的区域划分
        4.1.3 实地调研基本情况
    4.2 我国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4.2.1 我国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总体演化趋势
        4.2.2 部分省(自治区)森林资源现状
        4.2.3 调研林场森林资源状况
        4.2.4 我国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评述
    4.3 我国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4.3.1 我国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4.3.2 部分省(自治区)国有林场经济现状
        4.3.3 调研林场经济资源状况
        4.3.4 我国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现状评述
    4.4 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4.4.1 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的总体演化趋势
        4.4.2 部分省(自治区)人力资源现状
        4.4.3 调研林场人力资源状况
        4.4.4 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现状评述
    4.5 国有林场贫困的涵义
        4.5.1 国有林场贫困的传统定义
        4.5.2 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国有林场贫困的涵义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标准的设计
    5.1 当前我国各省(自治区)国有林场贫困的确认标准
    5.2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标准设计的基本原则
    5.3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标准指标体系的构建
        5.3.1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指标体系的构成
        5.3.2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标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释义
        5.3.3 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3.4 变量层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5.3.5 国有林场贫困综合指数的计算和分级
    5.4 实证研究—调研林场贫困综合指数计算
        5.4.1 万全县国有林场贫困综合指数的计算
        5.4.2 黑龙山林场贫困综合指数的计算
        5.4.3 褒忠山林场贫困综合指数的计算
        5.4.4 各林场贫困综合指数计算结果分析
    5.5 全国国有林场贫困综合指数测算
    5.6 本章小结
6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成因分析
    6.1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辨识
        6.1.1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6.1.2 数据收集
        6.1.3 因子分析的过程
    6.2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根本原因分析
        6.2.1 分层构建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成因的判断矩阵
        6.2.2 排序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我国国有林场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7.1 改革完善林业政策
        7.1.1 完善林业政策体系
        7.1.2 制定直接针对国有林场的相关政策
        7.1.3 切实保障相关政策的执行
    7.2 改革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7.2.1 明确国有林场的职能和权利
        7.2.2 明确国有林场的性质定位
        7.2.3 明确国有林场的产权归属
        7.2.4 明确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权
    7.3 加强国有林场自身建设
        7.3.1 改进经营管理方式
        7.3.2 因地制宜调整国有林场产品和产业结构
        7.3.3 加大职工培训的力度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主要创新点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华菱湘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理念的研究
        1.3.2 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的研究
        1.3.3 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2.1 内部审计的概念与特征
    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念与特征
    2.3 内部审计的业务类型
    2.4 研究理论基础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
        2.4.3 全面风险管理(ERM)
        2.4.4 CSA控制自我评价方法
3 华菱湘钢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3.1 华菱湘钢基本情况
    3.2 华菱湘钢内部审计现状
        3.2.1 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3.2.2 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
        3.2.3 内部审计业务流程
    3.3 华菱湘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现状
        3.3.1 审计计划的制定
        3.3.2 审计测试与审计发现
        3.3.3 审计结果与报告
        3.3.4 后续审计
    3.4 华菱湘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4.1 当前华菱湘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3.4.2 湘钢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4 华菱湘钢面临的风险分析与评估
    4.1 战略风险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4.1.2 产业环境分析
        4.1.3 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SWOT分析)
    4.2 经营环节风险分析
        4.2.1 采购环节
        4.2.2 生产环节
        4.2.3 销售环节
        4.2.4 研发环节
        4.2.5 内部治理与内部管理
        4.2.6 湘钢经营业务风险评价
    4.3 财务风险分析
        4.3.1 筹资风险分析
        4.3.2 投资风险分析
        4.3.3 资金周转风险分析
    4.4 内部控制分析与评价
        4.4.1 控制环境
        4.4.2 风险评估
        4.4.3 信息系统与沟通
        4.4.4 风险控制活动
        4.4.5 内部监督
        4.4.6 湘钢内部控制评价
    4.5 风险评估矩阵
5 华菱湘钢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5.1 建立风险应对流程
    5.2 建立CSA风险自我评估机制实现全员风险管控
    5.3 风险管理信息的传递
6 华菱湘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途径
    6.1 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健全内审制度
    6.2 引进大数据分析人才,提升内审人员综合素质
    6.3 搭建风险控制平台,加强企业风险控制信息化建设
    6.4 重视后续审计,强化整改措施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1.2.1 现代林业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1.2.2 林业财政政策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认识与评价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总体思路
        1.3.3 研究基本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3.5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
2 现代林业建设的应用理论与实践
    2.1 现代林业建设的应用理论
        2.1.1 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法正林学说)
        2.1.2 近自然林业理论
        2.1.3 森林多功能理论
        2.1.4 林业分工论
        2.1.5 新林业理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方法)
        2.1.6 生态林业理论
        2.1.7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1.8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2 现代林业建设的实践
        2.2.1 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
        2.2.2 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
        2.2.3 现代林业建设的目标
        2.2.4 现代林业建设的任务
        2.2.5 现代林业建设的成效
    2.3 本章小结
3 公共财政理论、体制和我国财政政策演进
    3.1 公共财政理论
        3.1.1 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观点、提出及功能
        3.1.2 我国公共财政的观点、提出及功能
    3.2 公共财政体制
        3.2.1 公共财政体制内涵
        3.2.2 公共财政体制基本特征
        3.2.3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演进及发展趋势
    3.3 我国财政政策演进
        3.3.1 我国财政政策的内涵
        3.3.2 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作用
        3.3.3 我国财政政策的演进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现行林业财政投入分析与政策评价
    4.1 我国现行国家林业投入分析
        4.1.1 国家林业投入总规模分析
        4.1.2 国家林业投入资金来源构成分析
        4.1.3 国家林业投入资金分配结构分析
    4.2 我国现行林业财政政策成效评价
        4.2.1 林业丛建投资政策成效评价
        4.2.2 专项财政政策成效评价
        4.2.3 财政经费政策成效评价
        4.2.4 育林基金与林业基金政策成效评价
        4.2.5 林业贷款贴息及林业金融政策成效评价
        4.2.6 税收优惠政策成效评价
    4.3 我国现行林业财政政策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4.3.1 林业投入数量赶不上林业建设"量"的扩张要求
        4.3.2 林业投入基本未考虑林业建设"质"的改善要求
        4.3.3 建设成本呈快速上升趋势
        4.3.4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标准低
        4.3.5 分级、分类财政扶持体系还未真正建立
        4.3.6 林业财政投入增长幅度小
        4.3.7 财政配套政策亟待完善
        4.3.8 林业财政相对分散
        4.3.9 林业金融支撑不足
    4.4 林业财政政策总体评价
        4.4.1 不同时期林业财政政策侧重不同
        4.4.2 林业多功能是现在和未来财政政策的主导目标
        4.4.3 林业政策政策需伴随社会发展不断完善
    4.5 本章小结
5 国外现行林业财政政策演变与发展
    5.1 公共财政支出政策
        5.1.1 财政补贴
        5.1.2 特殊奖励
        5.1.3 生态补偿
        5.1.4 科技支出
    5.2 林业税收优惠政策
        5.2.1 美国税收政策稳定
        5.2.2 日本税收优惠多
        5.2.3 德国税费规范
        5.2.4 瑞典政策鼓励
        5.2.5 法国税收优惠大
        5.2.6 巴西税收激励
        5.2.7 芬兰税政透明
        5.2.8 南非税制规范
        5.2.9 加拿大优惠明显
        5.2.10 俄罗斯政策灵活
        5.2.11 新西兰税制统一
        5.2.12 马来西亚依法纳税
    5.3 政府性收费与基金制度
        5.3.1 美国的林业基金制度
        5.3.2 德国的森林灾害补助措施
        5.3.3 英国的林业基金制度
        5.3.4 日本的林业基金制度
        5.3.5 法国的林业基金制度
        5.3.6 瑞典的林业基金制度
        5.3.7 芬兰的森林改造基金制度
        5.3.8 印度解决林业资金的主要措施
        5.3.9 巴西的林业投资基金
        5.3.10 菲律宾的林业重点项目
    5.4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共性与特点
        5.4.1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共性
        5.4.2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特点
    5.5 本章小结
6 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6.1 社会对现代林业需求变化分析
        6.1.1 历史时期社会对林业的需求
        6.1.2 20世纪中后期我国林业的主导需求
        6.1.3 影响现代社会对林业需求转变的有关因素
        6.1.4 我国对林业需求呈现明显多样化趋势
        6.1.5 国际社会对林业定位的变化
    6.2 财政政策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6.2.1 财政政策对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影响
        6.2.2 财政政策对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
        6.2.3 财政政策对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影响
        6.2.4 财政政策对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6.3 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6.3.1 林业生态建设的财政政策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6.3.2 林业产业建设的财政政策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6.3.3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6.3.4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6.3.5 林业改革的需求变化及趋势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框架构建
    7.1 框架构建的指导思想
    7.2 框架构建的基本原则
        7.2.1 坚持导向性原则
        7.2.2 坚持协调性原则
        7.2.3 坚持效率性原则
        7.2.4 坚持稳定性原则
    7.3 框架构建依据
        7.3.1 理论依据
        7.3.2 实践依据
    7.4 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构成框架
        7.4.1 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内容
        7.4.2 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框架
    7.5 框架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7.5.1 构建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必要性分析
        7.5.2 现代林业建设资金需要与公共财政体制吻合度分析
        7.5.3 现代林业建设的资金要求与国家财力可能支持度分析
    7.6 构建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实现机制
        7.6.1 建立林业财政扶持资金总量增长机制
        7.6.2 建立适宜的林业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7.6.3 建立"分级"财政支出机制
        7.6.4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7.6.5 建立林业发展财政补贴机制
        7.6.6 建立林业税费激励机制
        7.6.7 建立林业金融支持和服务机制
        7.6.8 建立健全林业资金监督保障机制
    7.7 适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使用方向
    7.8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简述
    8.2 政策建议
        8.2.1 制定科学的财政政策体系
        8.2.2 形成林业投入规模增长的长效机制
        8.2.3 完善现行财政政策,研究探索新财政政策
    8.3 研究的创新与展望
        8.3.1 创新或新颖之处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生态工程与林业生态工程
        2.1.2 林业投资与林业投资管理体制
        2.1.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与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
    2.2 林业生态工程的特征
        2.2.1 林业生态工程的自然范畴特征
        2.2.2 林业生态工程的社会范畴特征
        2.2.3 林业生态工程的经济范畴特征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制度经济学理论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3 内部控制理论
        2.3.4 公共选择理论
        2.3.5 委托—代理理论
    2.4 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2.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4.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
    2.5 本章小结
3.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演进及变革趋势
    3.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程
        3.1.1 中国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演进过程
        3.1.2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的演进过程
    3.2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与宏观经济体制的关系
        3.2.1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的类别
        3.2.2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3.2.3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与金融体制的关系
    3.3 中国林业投资管理体制的变革趋势
        3.3.1 中国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新要求
        3.3.2 林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新要求
        3.3.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的变革趋势
    3.4 林业生态工程属性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影响
        3.4.1 自然属性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影响
        3.4.2 社会属性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影响
        3.4.3 经济属性对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评价
    4.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实践与投资概况
        4.1.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实践
        4.1.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概况
    4.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主体与结构
        4.2.1 投资主体
        4.2.2 投资结构
        4.2.3 投资规模
        4.2.4 责任主体
    4.3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规划与决策
        4.3.1 投资规划
        4.3.2 投资立项决策
        4.3.3 投资风险约束
    4.4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与标准
        4.4.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计划管理机制
        4.4.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资金管理机制
        4.4.3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管理机制
        4.4.4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标准机制
    4.5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监督与调控
        4.5.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审计机制
        4.5.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效益评价与调控机制
    4.6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动力与控制机制
        4.6.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动力机制
        4.6.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内部控制机制
    4.7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4.7.1 组织管理存在着责任管理建设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4.7.2 规划管理存在着建设目标不科学且缺乏操作性的问题
        4.7.3 计划管理存在着投资下达时效性差的问题
        4.7.4 项目管理存在着项目管理流于形式的问题
        4.7.5 资金管理存在着投资效益相对较低的问题
        4.7.6 工程评估与评价存在着投入产出缺乏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的问题
        4.7.7 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缺乏组织实施和管理工程建设的手段
    4.8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产生的根源
        4.8.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4.8.2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没有实行项目管理
        4.8.3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忽视过程管理
        4.8.4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缺乏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4.9 本章小结
5.国外林业生态工程实践及主要国家林业生态建设投资管理
    5.1 国外林业生态工程实践
    5.2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建设投资管理
        5.2.1 美国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5.2.2 英国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5.2.3 日本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5.2.4 法国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5.2.5 印度林业建设投资与管理
        5.2.6 国外林业生态建设投资管理的共性与特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阶段划分与实施影响研究
    6.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阶段划分
        6.1.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前期准备阶段
        6.1.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实施阶段
        6.1.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竣工验收与决算阶段
        6.1.4 林业生态工程竣工后管护阶段
        6.1.5 林业生态工程后续评估阶段
    6.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实施的影响因素
        6.2.1 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
        6.2.2 实施主体的影响因素
        6.2.3 目标群体的影响因素
    6.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风险分析
        6.3.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多目标管理风险
        6.3.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风险
        6.3.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实施风险
        6.3.4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监督评价风险
    6.4 本章小结
7.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构建
    7.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实施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与基本框架
        7.1.1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构建的制度选择
        7.1.2 政府在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建设中具有局限性
        7.1.3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解决"政府失灵"
        7.1.4 构建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
    7.2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机制
        7.2.1 明确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主体
        7.2.2 健全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原则
        7.2.3 确定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程序
        7.2.4 确定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决策内容
    7.3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投入保障机制
        7.3.1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稳定的投入渠道
        7.3.2 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重点支持范畴
        7.3.3 细化和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财政投入政策
        7.3.4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7.3.5 完善林业基金制度
        7.3.6 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7.3.7 完善有利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优惠政策
    7.4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科学有效的投资组织管理机制
        7.4.1 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7.4.2 影响组织管理结构设计的因素
        7.4.3 建立组织结构模式
    7.5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项目管理机制
        7.5.1 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7.5.2 坚持的方针和原则
        7.5.3 实行"三制"管理制度
        7.5.4 投资计划直接到项目建设单位
        7.5.5 明确建设单位前期和管理经费
    7.6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资金管理机制
        7.6.1 国库资金集中支付制
        7.6.2 资金使用报帐制
        7.6.3 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机制
    7.7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质量管理机制
        7.7.1 完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质量管理考核内容
        7.7.2 建立投资质量全过程管理制度
    7.8 建立科学有效的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成本管理机制
        7.8.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成本管理的分析
        7.8.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成本管理的原则
        7.8.3 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资标准,实行动态管理
    7.9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7.10 本章小结
8.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机制构建
    8.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原则
        8.1.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主体
        8.1.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客体
        8.1.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
        8.1.4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原则
        8.1.5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组成要素
    8.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重点与环节
        8.2.1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环境
        8.2.2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前期准备阶段的内部控制
        8.2.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实施阶段的内部控制
        8.2.4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竣工验收与决算阶段的内部控制
    8.3 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的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
        8.3.1 信息与沟通
        8.3.2 投资管理内部监督
    8.4 本章小结
9.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在三北工程中的应用
    9.1 三北工程的主要内容
        9.1.1 三北工程实施范围与期限
        9.1.2 三北工程任务目标
    9.2 三北工程实施效果与问题分析
    9.3 新型投资管理体制在三北工程中的应用
        9.3.1 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9.3.2 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9.3.3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9.3.4 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9.3.5 建立质量管理机制
        9.3.6 建立资金管理监督机制
        9.3.7 建立监督评价与核查验收机制
    9.4 本章小结
10.研究结论
    10.1 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不足之处
    10.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致谢

(9)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相关理论基础
    2.1 绩效理论
        2.1.1 "绩效和效益"
        2.1.2 绩效的含义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绩效审计的关系
    2.3 委托代理理论
        2.3.1 基本的委托代理理论
        2.3.2 林业重点工程的双层委托代理结构
    2.4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5 新公共管理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现状
        3.1.1 林业重点工程存在资金管理低效问题
        3.1.2 林业重点工程审计现状
    3.2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问题分析
        3.2.1 绩效审计外部环境不充分
        3.2.2 绩效审计理论支撑不足
        3.2.3 绩效审计资源供给不足
        3.2.4 绩效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3.2.5 绩效审计制度不完善
    3.3 本章小结
4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框架的构建
    4.1 绩效审计理论框架设计
        4.1.1 审计理论结构评述
        4.1.2 以审计环境为起点构建绩效审计理论结构
        4.1.3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理论构建思路
    4.2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理论要素解析
        4.2.1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的基本问题
        4.2.2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假设
        4.2.3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的本质
        4.2.4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目标
        4.2.5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的概念
    4.3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主体
    4.4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的审计程序
    4.5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方法
        4.5.1 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
        4.5.2 结果导向分析和问题导向分析
        4.5.3 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
    4.6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的框架
    4.7 本章小结
5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评价的标准与方法
    5.1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5.1.1 西方发达国家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借鉴
        5.1.2 我国林业重点工程绩效评价标准的确定
        5.1.3 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5.2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评价理论模型
        5.2.1 林业重点工程的效益构成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模型
    5.3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评价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5.3.1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概念
        5.3.2 林业重点工程的成本和收益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AHP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AHP(层次分析法)方法的原理和运用
        6.1.1 AHP方法概述
        6.1.2 AHP的基本原理
    6.2 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回顾及评价
        6.2.1 公共工程绩效指标体系的评价
        6.2.2 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
        6.2.3 美国GAO采用平衡记分卡设计的绩效指标体系
        6.2.4 林业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6.3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
    6.4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6.4.1 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
        6.4.2 指标体系的设置
        6.4.3 指标体系的说明
        6.4.4 要素指标的解释说明
    6.5 AHP计算权重的结果
        6.5.1 系统层对总体层的影响权重
        6.5.2 变量层对总体层的影响权重
        6.5.3 要素层对总体层的影响权重及各指标排序
        6.5.4 计算权重后的指标体系
    6.6 本章小结
7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的实证研究
    7.1 兴隆林业局概况
        7.1.1 自然情况
        7.1.2 经营情况
    7.2 天保工程实施情况
        7.2.1 公益林项目实施情况
        7.2.2 天保经费拨入及使用情况
        7.2.3 企业利润情况
        7.2.4 管护经营情况
        7.2.5 木材生产任务情况
        7.2.6 富余人员安置情况
    7.3 成本—效益方法的运用
        7.3.1 直接收益的计算
        7.3.2 间接收益的计算
        7.3.3 公益林项目的综合收益
    7.4 AHP评价指标的运用
        7.4.1 天保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4.2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7.4.3 排序结果分析
    7.5 林业重点工程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7.6 本章小结
8 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的保障措施
    8.1 营造良好的绩效审计环境
    8.2 建立完整的绩效审计规范
    8.3 加大预算执行审计和跟踪审计的力度
        8.3.1 建立绩效预算制度
        8.3.2 完善跟踪审计工作
    8.4 提升绩效审计的有效供给
        8.4.1 聘用外部专家
        8.4.2 提高绩效审计人员素质、改善人员结构
        8.4.3 培养和强化绩效审计职业思维
        8.4.4 建立协调机构
    8.5 完善绩效审计报告制度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提高农民满意度视角的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 本文创新点
2. 管理审计与农民满意度相关文献回顾
    2.1 管理审计相关文献回顾
        2.1.1 内部审计文献回顾
        2.1.2 管理审计文献回顾
        2.1.3 政府管理审计文献回顾
    2.2 农民满意度相关文献回顾
        2.2.1 顾客满意度文献回顾
        2.2.2 公众满意度文献回顾
        2.2.3 农民满意度文献回顾
    2.3 文献述评
3.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3.1 理论基础
        3.1.1 满意度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3.2 本文相关概念范畴界定
        3.2.1 农村与农村政府的概念范畴界定
        3.2.2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概念界定
    3.3 本章小结
4.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需求分析
    4.1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需求的理论分析
        4.1.1 当前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现状
        4.1.2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农村政府管理和农民满意度的互动作用
    4.2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需求的实证分析
        4.2.1 问卷设计
        4.2.2 问卷发放与样本选择
        4.2.3 问卷回收情况
        4.2.4 样本结构分析
        4.2.5 问卷信度分析
        4.2.6 单因素方差分析
        4.2.7 调查项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农民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1. 农民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5.2 农民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2.1 调查问卷
        5.2.2 研究方法
        5.2.3 变量选择
        5.2.4 数据来源
        5.2.5 样本结构分析
        5.2.6 因子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对农民满意度的促进作用研究
    6.1 理论分析
    6.2 实证研究
        6.2.1 实证研究思路
        6.2.2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6.2.3 本文选择结构方程模型的理由
        6.2.4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中路径图的图标规则
        6.2.5 结构方程模型评价指标的选择
        6.2.6 理论模型与假设研究
        6.2.7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6.2.8 数据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体系构建
    7.1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内涵
    7.2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体系的主要内容
    7.3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主体
    7.4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客体
    7.5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原则
    7.6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思路
        7.6.1 农村政府内外型管理审计框架
        7.6.2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业务循环一: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
        7.6.3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业务循环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
        7.6.4 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业务循环三:职能部门管理活动审计
        7.6.5 农村干部管理责任归口评价
    7.7 管理审计方法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强化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理念的措施建议
        8.2.2 建立健全农村政府管理审计法律法规的建议
        8.2.3 加强农村政府管理审计有效实施的措施建议
    8.3 本文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8.3.1 本文的不足之处
        8.3.2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农村政府管理审计需求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2:农民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3: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对农民满意度的促进关系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4: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测量指标不同数量下的因子分析结果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加强林业内部审计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D]. 曹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2]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刘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3]我国林业工程审计制度框架构建研究[D]. 张岩.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
  • [4]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联动机制的探析[D]. 祁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我国国有林场贫困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易爱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6]华菱湘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D]. 邹育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基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 苏宗海.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8]中国林业生态工程投资管理体制研究[D]. 徐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9]林业重点工程绩效审计研究[D]. 李萍.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 [10]提高农民满意度视角的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研究[D]. 江国才.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加强林业内部审计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