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加装白灯补偿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何倩[1](2018)在《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是铁路信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列车的运行时速在不断提升,车载信号设备已逐步成为控制列车安全运行的主要信号设备,同时维护检修车载信号设备任务的加重,要求新入职职工必须快速掌握标准化作业程序。然而目前铁路的培训体系依然保持传统既有的模式,部分培训与学习不能在现场实施,造成了相关标准化作业流程培训环节薄弱,维修人员缺乏故障处理经验,出现沿线员工须集中培训以及培训成本高、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故现存的最主要矛盾是:现场缺乏直观化、系统化、单元模块式的培训手段。因此急需一套能解决此矛盾的先进培训与管理模式,研制一套面向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的仿真培训系统,能够完全模拟仿真车载设备工作场景、蕴涵多种培训模块及经典事故处置模块,使得培训人员能够在培训系统中高效学习,从而快速适应现场工作。本文首先根据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的分类,分别对LKJ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系统以及机车信号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原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在校学生、铁路一线职工的培训需求,设计了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系统的培训功能:设备工作原理介绍、检修标准化作业流程演练以及常见故障处理流程学习。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系统是基于VRP(Virtual Reality Platform)平台的虚拟仿真系统,以先进的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为手段,高度还原车载信号设备的真实架构。本系统根据车载信号设备的分类,设计了LKJ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系统模块、机车信号系统模块、LKJ数据换装作业流程演练模块。两组系统模块均包含以下三种功能模块:设备工作原理模块、检修标准化作业流程演练模块、常见故障处理模块。其中,检修标准化作业流程演练模块同时具有学习以及练习的培训功能,用户不仅可以通过观看虚拟仿真动画演示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练习模式进行自主操作,以实现交互式体验。本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采用Photoshop、Autodesk 3ds Max、VRP等技术手段,完成了上述功能模块的制作。在3D的仿真环境中,用户不仅可以直接学习标准化检修作业,根据熟练程度还可以有目的的自由学习,同时通过虚拟场景中的练习功能真实的体验到现场标准化作业,这样学员在未到真实现场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很多的铁路一线知识以及现场经验。
宋晓峰[2](2018)在《列车车载监控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列车车载监控系统是旨在保障列车行驶安全的速度控制系统,是铁路信号体系的关键所在,也是保证铁路运营安全、提升运输效率的重中之重。然而,恶劣的运用环境和复杂的干扰因素使得监控系统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研究分析列车车载监控体系的故障问题,提出可行性强的优化策略,对科学有效解决该系统故障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次论文以机车上广泛使用的LKJ2000型监控装置为核心的监控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实际安全生产和近两年工作现状,对车载监控体系的故障及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体系本身的性能薄弱环节,提出改善策略和优化方案。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针对数据换装的人工实施弊端,设计了基于应答器的自动换装解决方案。2、对速度传感器故障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设备性能进行实验,提出改进方案,故障率明显下降,速度采集信息更流畅。并对包括显示器在内的现有监控系统的故障问题,提出优化策略。3、深入分析了信号系统中常见的几种信号异常,提出优化策略。同时,针对信号主机与监控主机通信弊端引发的列车紧急制动问题,设计了基于CAN的串行通信,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4、针对乌鲁木齐铁路局长期以来视频监控空白的窘状,设计了视频监控系统方案,并对主要设备进行了选型与设计。
邱锦生[3](1998)在《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加装白灯补偿电路》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在机车信号发生故障关机(关机车信号)后不能对列车进出站进行控制的问题,对JK-2H型监控装置进行加装白灯补偿电路的改造,改造后监控装置运用效果良好。
潘梁生[4](2016)在《列车车载语音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安全是铁路运营永恒的主题,随着我国铁路系统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对列车行车安全监控系统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列车司机作业语音的监管是列车监管中的重要内容,对列车司机语音操作实行智能化管理、识别与评判更是列车安全系统研究的当务之急。本文对列车司机语音作业过程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用于列车司机语音识别及作业情况评判的列车车载语音识别系统。论文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列车司机的语音识别的算法设计,第二部分结合第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完成列车车载语音识别系统的设计,基于此论文最终成功设计了和实现了一个准确、实时、鲁棒的列车车载语音识别系统。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列车司机语音信号与一般语音信号的共性,系统分析了列车司机语音信号的形成机理以及语音识别的基本流程并针对预加重、加窗以及特征提取等通用手段进行研究与改进。(2)针对列车司机语音信息的特殊性,列车车载语音环境的特点以及两者相互作用对语音信号产生的影响这三方面入手,设计了适用于列车司机语音的端点检测算法、谱减去噪算法、模板库建立算法以及趋势项消除算法,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并对端点检测算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3)针对列车司机的语音信号,辅之于列车监察人员具体作业时工作目的分析,确定了适用于列车车载环境的语音识别算法。随后,深入分析了现有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的工作特点,结合该装置中用于记录车载语音信号的运行记录仪,获得语音识别子系统的控制信号,以此来确定列车车载语音识别系统中语音识别子系统的具体工作时间以及识别内容,提高了系统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4)设计了语音识别结果的输出子系统。接下来的工作中为语音识别的结果,提供了多种输出方案。基于单片机和FPGA的开发,实现了整个系统具体的软硬件设计。最后,在对整个论文进行总结之后,分析了系统的缺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系统的完善提供了方向。
陈政[5](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李清[6](2010)在《CTCS-2级列控系统安全可靠性分析及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通信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了铁路行业的方方面面,而我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作为保证铁路行车安全、提高行车效率的重要手段,更是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技术创新。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运用于时速大于200km/h的提速干线、客运专线新线,其作用是保证铁路的行车安全,所以其自身必须具备相当高的可靠性。本学位论文从列控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的分析入手,重点对CTCS-2级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CTCS-2级系统控车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地面子系统、车载子系统和信息传输子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实现基础上的。本文从列控系统功能实现的角度,建立了系统的结构可靠性模型。对系统设备中的双机并联子系统、二取二子系统以及CTCS-2级系统的串联结构模型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本文运用Markov状态转移法,分析计算了上述模型的稳态有效度,并通过实例计算,证明了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很高,能够满足行车安全的需求。本文还提出了会降低CTCS-2级系统在运用中的可靠性,从而造成行车事故的人、机、环及管理四个方面的具体因素。本文对这些具体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按照它们对行车安全的影响能力大小进行排序,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最后,文章对CTCS-2系统在实际运用中,关系到行车安全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例如CTCS-2级应该应用于何种速度等级的问题、CTCS-2级系统与其他系统设备兼容以及级间转换的问题、CTCS-2系统故障应急处理的问题。
刘武[7](2012)在《轨道车监控装置(GYK)道岔区段控制模式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全是铁路运营的重要保障。随着铁路运营速度的增加、各类新的设备不断投入使用,如何提高调度行车中的安全问题日益重要。本论文主要针对铁路自轮运转特种车辆(轨道车、作业车等)在既有线的行车实际情况,结合挤道岔这一典型的行车事故,分析挤道岔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一种解决的方案。发生挤道岔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据对近些年大量的挤道岔事故的分析,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由于在通过道岔前司机没有认真确认好信号。对司机确认信号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可知,司机人工作业一旦发生失误就会造成事故。而作为监控轨道车安全运行的GYK(轨道车运行监控设备)在车辆侧线进出站(通过道岔)时的监控模式,实行的是目视行车控制,司机人工控制运行。车站值班员开放进路之后,线路上的信号确认就交由司机控制,作业难免发生失误,客观上造成了挤岔事故发生的可能。为了最大程度上消除由司机人工确认信号带来的安全隐患,就需要使GYK在道岔区段,特别是在侧线道岔区段轨道电路的盲区监控行车的安全。论文中提出的解决途径是通过在车站中的道岔前后的进出站信号机处加装点式应答器,通过应答器来传输进路的信号开通和限速。车辆通过车载设备接受并分析进路相关信息并作为车辆在进路开放后自动控制的依据信息。优化的GYK监控模式下,司机在侧线进出站时,确认进路的开放是通过人工确认信号机色灯信号和GYK确认进路开放信号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行车的安全。
蒋大炜[8](2008)在《列车监控系统仿真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列车监控系统是保证列车安全和进行事故分析的重要设备,对列车监控系统进行仿真和应用研究,可为监控系统提供测试和应用实验平台;可应用与培训教学;也可应用于列车驾驶仿真器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好的使用价值。鉴于LKJ2000型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已经在我国批量使用,所以,我们研制了一种模拟机车信号的模拟接口电路,用以模拟产生机车速度信号、工况信号等,可以用来离线检测LKJ2000型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同时,也可以用于机车仿真器。接下去对地面信号种类及其特点做出详细分析,提出了两种移频信号发生器的实现方法,并提出了对地面信号的识别方法,其中分析了目前使用较多的3种制式地面信号的过绝缘节判别方法,同时分析了3种制式信号的制式区分方法。然后对监控装置的速度控制模式进行了研究,同时用PC机研制一个列车监控装置的全数字仿真器,由于造价便宜且使用方便,可以方便的应用于教学,也可以连接于机车仿真器,用作教学及试验。将来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的研究列车监控系统,并且积极发展它的应用,对我国铁路事业的进步做出一份贡献。
孙上鹏[9](2014)在《无绝缘轨道电路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无绝缘轨道电路是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基础设备,是一种典型的安全苛求系统,且是影响铁路运输效率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轨道电路的故障诊断技术及维护手段尚不能满足我国铁路运输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其中存在的一些“惯性故障”甚至成为铁路安全生产的突出薄弱环节,开展轨道电路故障诊断方法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我国铁路系统广泛应用的ZPW-2000A无绝缘轨道电路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二端口网络理论建立了轨道电路空闲状态时的等效电路模型,并通过轨道电路模拟盘实验数据和实际监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然后,总结了空闲状态时轨道电路存在的典型故障模式,分析了故障模式与各监测参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被占用状态时的轨道电路做了类似的工作。特别地,本文基于电接触理论对导致分路不良发生的关键因素——轮轨接触电阻进行了建模分析,从理论层面对分路不良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解释。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论文重点研究了轨道电路空闲状态时典型故障模式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提出了以空闲状态时轨道电路地面监测数据为观测量,以支持向量机和基于组合法的多分类策略为主要方法的故障诊断方法,并给出了诊断输出结果的概率化表示方法和考虑误判损失时诊断结果的修正方法。针对上述方法无法实现补偿电容故障精确定位的不足,进一步提出了以被占用状态时轨道电路车载监测数据(感应电压)为观测量,以集合经验模式分解和相空间重构理论为主要方法的补偿电容故障诊断方法。论文通过仿真数据、模拟盘实验数据以及现场实际监测数据对上述诊断算法的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对轨道电路的典型故障模式具有很好的诊断效果,对外界干扰因素具有良好的免疫能力,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论文通过以下创新性工作,对轨道电路故障诊断方法体系进行了拓展与丰富:(1)基于符号有向图、独立分量分析及线性拟合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无绝缘轨道电路故障模式与监测参量间影响关系的特性总结,为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先验知识。(2)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接触理论的轮轨接触电阻建模方法,定量研究了轮轨接触电阻的变化机理以及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在理论层面对分路不良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解释,为分路不良的预测和处理提供了研究基础。(3)提出了一种以空闲状态时轨道电路地面监测数据为观测量,以支持向量机和基于组合法的多分类策略为关键算法的轨道电路故障诊断方法,算法扩展性能好,泛化能力强。(4)提出了一种基于Sigmoid函数模型和扩展的Bradley-Terry模型的诊断输出结果的概率化表示方法,提高了诊断结果表达的科学性。(5)提出了一种以被占用状态时轨道电路车载监测数据为观测量,以集合经验模式分解和相空间重构理论为关键算法的补偿电容故障诊断方法,算法能够有效诊断补偿电容的早期故障,且对外界干扰因素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
刘凯[10](2016)在《基于CTCS应答器的防挤岔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枢纽,铁路线路的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保障铁路线路的作业安全至关重要。以轨道车为例,轨道车在站场内的调车作业需要通过道岔来实现,但是轨道车过岔时常发生挤道岔(简称挤岔)事故,尤其是在频繁调车的道岔区段。挤岔事故不但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而且大大降低了站内的运输和作业效率。所以,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如何避免挤岔事故的发生。本文针对轨道车站内调车作业中的挤岔的问题,首先通过挤岔事故的实例对挤岔的致因进行了分析。结合岔区地面设备,分析GYK在防挤岔方面的功能缺失,由于GYK在无码区段不能有效监控行车,从而不能避免挤岔事故。在GYK不能避免挤岔的情况下,提出基于应答器的防挤岔方案,将GYK-B运用于防挤岔的方案,利用应答器以报文信息的方式将行车信息传递到轨道车GYK-B上,进一步实现轨道车的安全调车。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轨道车的挤岔问题,所以在设置应答器时需要考虑到轨道车不同速度下的紧急制动距离。应答器组在具体设置时,参照CTCS-2级列控系统中应答器的应用,通过计算轨道车不同限速下的紧急制动距离,对站内调车场的岔区进行应答器布置,并通过生成目标距离控车曲线,让GYK设备控制轨道车按该曲线行车,即使发生冒进调车信号机或道岔开通方向错误的情况,也能确保轨道车在道岔前可以有效制动。在应答器设置好之后,对应答器在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的具体安装条件和安装要求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应答器系统运用在轨道车的防挤岔方案中,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挤岔事故的发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站场内的调车效率。只要确保控车速度的峰值低于线路或道岔的允许通过速度,就能够在提高效率的同时确保调车作业的安全性。
二、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加装白灯补偿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加装白灯补偿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的发展现状 |
1.2.2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仿真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仿真系统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 |
1.4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2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
2.1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系统分析 |
2.1.1 LKJ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系统分析 |
2.1.2 机车信号系统分析 |
2.2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仿真系统总体需求 |
2.2.1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仿真培训系统基本功能 |
2.2.2 模拟仿真培训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2.2.3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车载培训子系统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3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系统的设计 |
3.1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系统设计 |
3.1.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
3.1.2 系统实现方案设计 |
3.1.3 设计思路 |
3.2 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及相关设备功能仿真设计 |
3.2.1 LKJ运行监控记录模块的设计 |
3.2.2 人机交互界面模块的设计 |
3.2.3 机车安全信息综合监测模块的设计 |
3.3 机车信号设备功能仿真设计 |
3.3.1 机车信号主机模块的设计 |
3.3.2 双面八显示机车信号机模块的设计 |
3.3.3 机车接收线圈模块的设计 |
3.4 LKJ数据换装作业流程仿真演练模块设计 |
4 轨道交通车载设备三维仿真演练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开发平台及关键技术 |
4.2 素材的采集与处理 |
4.3 三维场景的实现 |
4.3.1 三维模型的建立 |
4.3.2 模型的贴图 |
4.3.3 模型的烘焙 |
4.4 VRP交互的实现 |
5 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演练系统的应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列车车载监控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列车车载监控系统概述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列车车载监控系统的设备质量现状分析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5 本文章节结构 |
第2章 列车运行监控系统 |
2.1 系统结构组成与主要原理 |
2.2 列车运行监控装置 |
2.2.1 应用范围与主要特点 |
2.2.2 主要功能与工作状态 |
2.3 机车信号系统 |
2.3.1 JT1-CZ2000 型机车信号 |
2.3.2 内部重要设备工作原理 |
第3章 监控系统故障分析及性能研究 |
3.1 改进车载数据换装方式的解决方案 |
3.1.1 现状分析及解决的总设计思路 |
3.1.2 地面方案的设计实施 |
3.1.3 车载端方案的设计实施 |
3.1.4 服务器端版本卡控的设计实施 |
3.2 传感器及阀类设备故障分析 |
3.2.1 速度传感器概述及现状 |
3.2.2 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 |
3.2.3 故障原因确认与性能分析 |
3.2.4 解决方案与实验验证 |
3.3 监控系统其他故障分析与优化策略 |
第4章 机车信号系统故障分析与性能研究 |
4.1 机车信号系统设备的故障判断 |
4.2 常见故障分析与性能研究 |
4.3 机车信号通信方式的改进设计 |
4.3.1 方案设计 |
4.3.2 串口通信的编码及相关调整 |
4.3.3 串口通信协议及通信内容 |
4.3.4测试与仿真实验 |
4.4 可靠性分析 |
第5章 列车车载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
5.1 系统功能定位与必要要求 |
5.2 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
5.3 机车车载端设计 |
5.4 地面服务器端与监控端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列车车载语音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机务管理部门监控标准现状分析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 |
1.2.1 车载或机载监控装置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2 国内语音记录装置现状分析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列车司机语音信号共性研究及相关算法的选取与改进 |
2.1 语音信号的产生机理分析 |
2.1.1 激励模型 |
2.1.2 声道模型 |
2.1.3 辐射模型 |
2.2 列车司机语音识别的基本流程介绍 |
2.3 列车司机语音信号预加重算法研究 |
2.4 列车司机语音信号加窗算法研究 |
2.5 列车司机语音信号的特征提取算法研究 |
2.5.1 线性预测倒谱系数 |
2.5.2 Mel频率倒谱系数 |
2.5.3 列车司机语音信号特征参数提取算法的选取 |
2.6 本章小结 |
3 列车司机语音信号特性研究及相关算法的选取与改进 |
3.1 列车司机语音信号的特性分析 |
3.1.1 列车司机语音识别的特点 |
3.1.2 列车司机语音信号端点检测算法的选取 |
3.1.3 列车司机双门限法端点检测的改进 |
3.2 列车车载环境的噪声分析 |
3.2.1 列车车载环境噪声的特点 |
3.2.2 列车司机语音信号减噪方法的选取 |
3.2.3 列车司机语音识别模板库建立算法研究 |
3.3 列车司机语音趋势项消除算法研究 |
3.3.1 列车司机语音趋势项产生原因 |
3.3.2 列车司机语音趋势项消除算法的选取 |
3.4 本章小结 |
4 列车语音识别子系统控制信号获取方法研究 |
4.1 LKJ型列车监控系统研究 |
4.1.1 LKJ型列车监控系统的组成 |
4.1.2 LKJ型列车监控系统的功能分析 |
4.2 机车安全监控装置(TAX)箱 |
4.3 TAX通信协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列车车载语音识别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5.1 系统总体硬件设计 |
5.1.1 语音识别控制信号获取子系统 |
5.1.2 语音识别子系统 |
5.1.3 语音识别结果输出子系统 |
5.2 系统总体软件设计 |
5.2.1 单片机程序设计 |
5.2.2 FPGA程序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系统的实现与验证 |
6.1 语音识别系统在MATLAB平台的验证 |
6.2 FPGA平台验证 |
6.3 单片机平台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7.1.1 论文工作小结 |
7.1.2 论文研究创新点小结 |
7.2 本论文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行业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
2.1 产业创新系统 |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
2.2 历史友好模型 |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
2.2.2 理论基础 |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
3.1 蒸汽机车时代 |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
3.1.3 小结 |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2.7 小结 |
3.3 电力机车时代 |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3.8 小结 |
3.4 高速铁路时代 |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
3.4.7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知识层面 |
4.1.2 技术层面 |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
4.2.3 组织类型 |
4.2.4 出口活动 |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国家政策 |
4.3.2 铁路企业规模 |
4.3.3 企业研发 |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研发合作环境 |
4.4.2 服务环境 |
4.4.3 大气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
5.5 产业动力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内容 |
6.2 建议 |
6.2.1 技术创新方面 |
6.2.2 技术扩散方面 |
6.2.3 体制改革方面 |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CTCS-2级列控系统安全可靠性分析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列控系统概述 |
2.1 列控系统的定义和功能 |
2.1.1 列控系统的定义 |
2.1.2 列控系统的功能 |
2.2 列控系统的结构 |
2.2.1 车站列控中心 |
2.2.2 列控系统的信息传输设备 |
2.2.3 列控车载设备 |
2.3 列控系统速度控制原理 |
2.3.1 速度控制模式 |
2.3.2 测速定位方法 |
2.4 中国列控CTCS系统 |
2.4.1 CTCS的定义 |
2.4.2 CTCS系统分级 |
2.4.3 CTCS的基本功能 |
第3章 CTCS-2级系统的结构及可靠性分析 |
3.1 CTCS-2级列控系统简介 |
3.1.1 CTCS-2系统总体结构 |
3.1.2 CTCS-2系统的技术特点 |
3.1.3 CTCS2-200H型车载设备的控车功能 |
3.1.4 CTCS2-200H型列控车载设备的工作模式 |
3.1.5 ZPW-2000A轨道电路 |
3.2 CTCS-2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设计 |
3.2.1 列控中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 |
3.2.2 CTCS2-200H型列控车载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设计 |
3.2.3 应答器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设计 |
3.2.4 ZPW-2000A轨道电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设计 |
3.3 CTCS2-200H型列控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3.3.1 CTCS2-200H型ATP系统的功能结构分析及可靠性建模 |
3.3.2 子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分析及计算 |
3.3.3 CTCS2-200H型ATP列控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第4章 CTCS-2级系统运用的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系统运用可靠性的因素分类 |
4.1.1 人的不安全因素 |
4.1.2 机(设备)的不安全因素 |
4.1.3 管理中的不安全的因素 |
4.1.4 环境的不安全的因素 |
4.2 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
4.3 提高列控系统运用可靠性的措施 |
第5章 CTCS-2级列控在运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5.1 关于CTCS-2级应该应用于何种速度等级的问题 |
5.2 CTCS-2级系统与其他系统设备兼容以及级间转换的问题 |
5.3 CTCS-2级系统故障应急处理的问题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轨道车监控装置(GYK)道岔区段控制模式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行车安全设备的发展及现状 |
1.2 现场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
1.3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思路 |
1.4 主要内容和安排 |
第2章 相关背景知识 |
2.1 道岔的结构及挤道岔类型 |
2.1.1 道岔的定义 |
2.1.2 道岔的组成 |
2.1.3 挤道岔及挤岔类型 |
2.2 轨道电路原理 |
2.2.1 轨道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
2.2.2 道岔区段轨道电路 |
第3章 优化的GYK控制方案提出 |
3.1 GYK的组成及应用 |
3.1.1 GYK的组成 |
3.1.2 GYK的控制原理 |
3.1.3 GYK的控制模式 |
3.2 GYK的特点及不足 |
3.2.1 GYK的特点 |
3.2.2 GYK现场应用的不足 |
3.3 控制方案的优化 |
3.3.1 现行GYK的控制方案 |
3.3.2 GYK的控制方案优化 |
第4章 进路控制方案的优化 |
4.1 车站区间的联锁系统及其控制 |
4.1.1 车站联锁控制系统的概况 |
4.1.2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基本结构 |
4.2 站内轨道电路电码化 |
4.2.1 站内电码化范围 |
4.2.2 站内电码化方式 |
4.3 点式应答器的应用 |
4.3.1 点式应答器的组成及作用 |
4.3.2 点式应答器的工作原理及类型 |
4.3.3 点式应答器在优化方案中的使用 |
4.4 优化控制方案的具体化 |
4.4.1 自动闭塞区间 |
4.4.2 半自动闭塞区间 |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8)列车监控系统仿真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 |
1.3 LKJ2000型监控装置的特点和功能 |
1.3.1 LKJ2000型监控装置的特点 |
1.3.2 LKJ2000型监控装置的功能 |
1.4 课题来源与目的 |
第2章 列车监控装置模拟接口设计与实现 |
2.1 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模拟接口的要求 |
2.2 方案设计 |
2.2.1 单片机简介 |
2.2.2 信号发生器综述 |
2.2.3 设计原理 |
2.3 具体模块的实现 |
2.3.1 模拟速度脉冲信号产生原理 |
2.3.2 机车速度信号 |
2.3.3 柴油机速度信号 |
2.3.4 模拟量输出 |
2.3.5 开关量输出、输入 |
2.3.6 三个CPU之间的协调 |
2.4 软件结构及流程 |
2.4.1 主CPU的软件流程图 |
2.4.2 产生机车速度信号的软件流程图 |
2.4.3 产生柴油机转速脉冲的软件流程图 |
2.5 实现结果及分析 |
第3章 地面信号研究及仿真识别 |
3.1 地面信号介绍 |
3.1.1 交流计数 |
3.1.2 微电子交流计数 |
3.1.3 极频脉冲信号 |
3.1.4 移频 |
3.1.5 法国多信息信号系统 |
3.2 移频信号产生 |
3.2.1 简易移频信号发生器 |
3.2.2 基于DDS技术的移频信号发生器 |
3.3 信号识别 |
3.3.1 地面信号制式判别 |
3.3.2 绝缘节检测原理 |
3.3.3 信号检测和处理系统的组成 |
3.3.4 实现原理 |
3.3.5 软件设计框架 |
3.3.6 结论 |
3.4 结论与展望 |
第4章 列车监控装置全数字仿真实现 |
4.1 监控装置速度控制模式设计研究 |
4.1.1 速度监控的依据 |
4.1.2 速度监控基本原理 |
4.1.3 速度控制模式设计 |
4.2 轨道交通中的速度控制模式 |
4.2.1 超速防护系统的速度控制模式 |
4.2.2 实现一次制动控制模式的关键因素 |
4.2.3 一次制动控制模式的实现和运用 |
4.3 LKJ2000中的速度控制模式 |
4.4 仿真方法及仿真工具 |
4.4.1 实现方法 |
4.4.2 仿真工具简介 |
4.5 LKJ2000监控功能框架及关键技术 |
4.5.1 内部功能软件 |
4.5.2 显示功能软件 |
4.6 实现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硬件原理图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无绝缘轨道电路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术语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篇章结构 |
2 故障诊断基础理论与方法综述 |
2.1 基本概念介绍 |
2.2 发展历史回顾 |
2.3 故障诊断方法综述 |
2.3.1 模型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 |
2.3.2 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空闲状态时轨道电路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
3.1 轨道电路基本组成与功能 |
3.2 空闲状态时轨道电路的等效电路模型 |
3.2.1 二端口网络理论概述 |
3.2.2 空闲状态时的轨道电路建模 |
3.2.3 模型准确性验证与分析 |
3.3 空闲状态时轨道电路的故障模式 |
3.3.1 基于FTA的红光带故障现象原因分析 |
3.3.2 导致红光带故障现象的主要故障模式 |
3.4 故障模式与监测参量间的影响关系分析 |
3.4.1 基于理论模型的影响关系分析 |
3.4.2 基于SDG及ICA的影响关系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被占用状态时轨道电路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
4.1 被占用状态时轨道电路的等效电路模型 |
4.1.1 被占用状态时的轨道电路建模 |
4.1.2 模型准确性验证与分析 |
4.2 被占用状态时轨道电路的故障模式 |
4.2.1 基于FTA的分路不良故障现象原因分析 |
4.2.2 导致分路不良故障现象的主要故障模式 |
4.3 故障模式与监测参量间的影响关系分析 |
4.4 轮轨接触电阻建模与机理分析 |
4.4.1 电接触理论概述 |
4.4.2 轮轨接触电阻的等效电路模型 |
4.4.3 轮轨接触电阻变化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空闲状态时地面监测数据的轨道电路故障诊断 |
5.1 问题分析 |
5.2 支持向量机概述 |
5.3 多分类策略 |
5.3.1 单机器法 |
5.3.2 组合法 |
5.4 诊断结果的概率表示方法 |
5.4.1 标准SVM输出结果的概率估计 |
5.4.2 多分类输出的概率估计 |
5.5 考虑误判损失情况下的诊断结果修正方法 |
5.6 诊断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5.6.1 数据获取 |
5.6.2 数据预处理 |
5.6.3 特征提取及相关性分析 |
5.6.4 诊断模型的训练 |
5.6.5 误判损失系数矩阵 |
5.7 算法验证与结果分析 |
5.7.1 基于轨道电路理论模型仿真数据的验证与分析 |
5.7.2 基于轨道电路模拟盘实验数据的验证与分析 |
5.7.3 基于信号集中监测系统采集数据的验证与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基于被占用状态时车载监测数据的轨道电路故障诊断 |
6.1 问题分析 |
6.2 分路电流信号的集合经验模式分解 |
6.2.1 集合经验模式分解概述 |
6.2.2 分路电流信号的EEMD结果分析 |
6.3 信号的相空间重构 |
6.3.1 相空间重构原理 |
6.3.2 延迟时间 |
6.3.3 嵌入维数 |
6.3.4 伪相图 |
6.4 诊断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6.5 算法验证与结果分析 |
6.5.1 基于轨道电路理论模型仿真数据的验证与分析 |
6.5.2 基于轨道电路模拟盘实验数据的验证与分析 |
6.5.3 基于车载机车信号记录数据的验证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CTCS应答器的防挤岔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挤岔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挤岔原因分析 |
2.1 道岔与限速 |
2.1.1 道岔及分类 |
2.1.2 道岔号数与限速 |
2.2 联锁设备与道岔 |
2.3 挤岔的致因分析 |
2.3.1 挤岔的形式 |
2.3.2 挤岔的实例分析 |
2.3.3 挤岔的原因总结 |
第3章 岔区地面设备与GYK |
3.1 岔区轨道电路 |
3.1.1 轨道电路原理 |
3.1.2 道岔区轨道电路 |
3.1.3 站内轨道电路电码化 |
3.2 轨道车运行控制设备 |
3.2.1 GYK的组成 |
3.2.2 GYK的主要功能 |
3.2.3 GYK监控模式及模式限速 |
3.3 GYK与机车信号机 |
3.4 GYK在防挤岔方面的不足之处 |
第4章 应答器在防挤岔中的运用分析 |
4.1 应答器描述 |
4.1.1 应答器作用 |
4.1.2 应答器分类 |
4.2 应答器的工作原理 |
4.2.1 报文信息的编制 |
4.2.2 LEU的信息传递 |
4.2.3 应答器工作流程及接口描述 |
4.3 CTCS-2级列控系统 |
4.4 基于BTM的GYK设备系统 |
4.5 应答器在防挤岔中的运用 |
第5章 基于CTCS应答器的防挤岔设置方案 |
5.1 应答器的设置因素分析 |
5.1.1 轨道车安全制动距离 |
5.1.2 应答器的设置位置 |
5.2 调车速度控制模式设计 |
5.2.1 目标距离控车曲线 |
5.2.2 多应答器信息冗余 |
5.3 应答器防挤岔运用的具体问题 |
5.3.1 应答器的主要尺寸 |
5.3.2 应答器安装轴、角的定义 |
5.3.3 安装要求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加装白灯补偿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轨道交通车载信号设备三维仿真系统研究[D]. 何倩.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2]列车车载监控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性能研究[D]. 宋晓峰. 天津大学, 2018(06)
- [3]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加装白灯补偿电路[J]. 邱锦生. 机车电传动, 1998(01)
- [4]列车车载语音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潘梁生.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7)
- [5]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 [6]CTCS-2级列控系统安全可靠性分析及运用研究[D]. 李清.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1)
- [7]轨道车监控装置(GYK)道岔区段控制模式的优化研究[D]. 刘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8]列车监控系统仿真及应用研究[D]. 蒋大炜. 同济大学, 2008(10)
- [9]无绝缘轨道电路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孙上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10]基于CTCS应答器的防挤岔技术研究[D]. 刘凯.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