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马立克氏病免疫抑制机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1](2006)在《东营地区鸡马立克氏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制方法的改进》文中研究表明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细胞增生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特点是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等发生淋巴细胞浸润,肿大,形成肿瘤。引起该病的马立克氏病病毒毒株种类较多,毒力的差别很大;传播方式很多,传播迅速;所造成的死亡率很高,对养鸡业的危害极大。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依靠免疫接种来防制该病。然而,由于马立克氏病病毒强毒株的出现,不但一往的免疫方法屡屡失败,马立克氏病的传播、流行更加严重,而且带有明显的地区流行病学特点。为探讨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有效方法和对策,本论文针对山东省东营地区近3年内马立克氏病的流行情况,对该地区部分鸡群所发生的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调查,展开了有关免疫学检测、试验,并提出了适合当地情况的防制改进方法和建议,取得了如下的结果: 1.对山东省东营市及其附近养鸡比较集中、马立克氏病高发的9个县(市)其中包括广饶县、垦利县、利津县、淄博、桓台县、青州市、寿光市、诸城市和滨洲市的部分养鸡场(专业户)进行了马立克病流行情况调查、临床剖检、病料采集,结合实验室血清学、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测,共确诊了62个鸡群为马立克氏病。对马立克氏病的患鸡和死鸡进行剖检后,共观察到5种临床表现:神经型、内脏型、眼型、皮肤型和混合型,其中以内脏型为主,神经型次之。并对各种类型的组织病理变化分别进行了分析、总结。 2.利用马立克病病毒强毒株(MDV京-1株)进行人工攻毒、感染的方法,对国内外6种质量较好、蚀斑单位(PFU)均在4000单位以上的疫苗的免疫效力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在该攻毒条件之下,进口CVI988/Rispens和进口CVI988-Ⅰ型液氮苗2种马立克病细胞结合疫苗的免疫保护指数最高(96.16-100%),显着高于其它4种,国产CVI988/Rispens液氮苗次之,但也显着高于其余3种冻干苗。这3种细胞结合疫苗的80日龄马立克病致死率均为0,且进口CVI988/Rispens、国产CVI988/Rispens和进口CVI988-Ⅰ型液氮苗在80日龄马立克病阳性率分别为0、6.90%和3.70%,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病毒能力,对被免疫鸡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相比之下,3种马立克病冻干疫苗(Ⅲ型HVT冻干苗、GA+SB—Ⅰ双价冻干苗、国产HVT+SB—Ⅰ双价冻干苗)在该攻毒条件之下,被免疫鸡群的80日龄马立克病致死率均在36.00%以上、80日龄马立克病阳性率均高达58.62%以上、免疫保护指数均低于25.94%。此证明,鸡群在类似MDV京-1株等马立克病强毒株攻击、侵染的情况下,无力发挥其保护作用。 3.在东营地区部分养鸡场或专业户,应用火鸡疱疹病毒冻干疫苗免疫失败且马
李俊平[2](2015)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与A亚群白血病病毒共感染的致病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鸡群中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和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的感染比较普遍,且存在共感染现象。禽源活疫苗中污染REV被认为是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主要传染源。本论文从鸡马立克氏病(MD)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中分离到1株REV,完成了其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建立了REV与ALV-A共感染试验模型,分析了共感染对鸡的致病性;成功构建了REV的感染性克隆,初步分析了碱基突变对病毒拯救的影响;建立了检测鸡MD活疫苗中污染REV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完善了禽源活疫苗中外源病毒检验的国家标准。从鸡MD火鸡疱疹病毒冻干活疫苗中分离到1株REV,命名为MD-2。对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表明,MD-2与美国野鸡源毒株APC-566、中国台湾鹅源毒株3410/06和中国东北鸡源分离毒株HLJR0901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9%以上,而与我国南方分离毒株HA9901同源性为96.7%,与美国鸭源毒株SNV同源性相对最低,为93.5%。用REV、ALV-A进行了1日龄SPF鸡的单感染和共感染试验,分析了REV和ALV-A共感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REV和ALV-A共感染对鸡呈现出明显的协同致病作用,表现为共感染组鸡的病死率较高,体重下降,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法氏囊比重和胸腺比重显着降低。在常规免疫、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状态下,低日龄(1日龄)和高日龄(10日龄)感染均会引起免疫鸡的体重下降和一定的死淘率,其中共感染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常规免疫下,共感染组会引起低日龄感染鸡胸腺比重和法氏囊比重显着下降,各种感染组对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影响均不显着,但共感染组CD4+/CD8+比值一直低于其他各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出抑制体液免疫的趋势。灭活疫苗免疫下,共感染和REV单感染引起新城疫(ND)血凝抑制(HI)抗体效价、H5亚型禽流感HI抗体效价和H9亚型禽流感HI抗体效价显着下降,其中共感染组下降幅度更大,此外,共感染和REV单感染还均引起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抗体阳性率降低。活疫苗免疫下,ND首免后共感染和REV单感染组的HI抗体效价均显着高于ALV-A单感染组和对照组,加强免疫后又低于后两组。总体而言,REV感染对灭活疫苗免疫造成的免疫抑制作用强于对活疫苗免疫造成的抑制,ALV-A单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弱。此外,试验还表明,REV感染未发生垂直传播,而ALV-A能够引起严重的垂直传播。ALV-A单感染与共感染组到达产蛋日龄时(131日龄),ALV-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和48%,子代9日龄鸡胚ALV-A分离阳性率分别为57.9%(11/19)和20%(3/15),7日龄雏鸡ALV-A分离阳性率分别为66.7%(6/9)和36.4%(4/11)。随着日龄的增大,鸡对ALV-A耐受感染迅速下降,10日龄鸡单感染或共感染ALV-A后,ALV-A抗体阳性率达80%以上。各感染组对血清中9种细胞因子浓度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7种Toll样受体mRNA转录水平总体影响不明显,无明显规律性。构建了REV MD-2的感染性克隆,拯救病毒的生长特性与亲本毒一致,且遗传标记能够稳定遗传。并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对env基因中5个碱基进行了分别突变,发现第1433位碱基由T突变为G,导致env前蛋白第47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为精氨酸,为致死性突变。建立了鸡MD活疫苗中污染REV的IFA检测方法。该方法对Ⅰ型MD活疫苗、MD火鸡疱疹病毒活疫苗和MD二价活疫苗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每500羽份疫苗中污染5、10和15TCID50的REV。综上结果,本研究揭示了REV和ALV-A共感染对鸡的协同致病作用,为养禽生产中重视其共感染的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徐世文[3](2001)在《三氧化二砷抗鸡MD肿瘤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主要根据三氧化二砷(As2O3)抗肿瘤作用,将其试用于鸡马立克氏病(MD)的防治,以观察As2O3对MD肿瘤的抑制效果,为寻求防治鸡MD及其它肿瘤性疾病的化学药物开辟一条新路,与此同时,通过体内、体外多项指标的检测,为阐明其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体外实验部分为As2O3体外诱导鸡MD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通过体外肿瘤细胞系的培养,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As2O3,观察其对MD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相关指标的检测,揭示体外抗肿瘤的机制。体内实验部分为As2O3体内抗MD肿瘤效果的研究,在对1日龄雏鸡人工感染马立克氏病毒(vMDV)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实验,观察饲料添加不同剂量As2O3对人工感染vMDV雏鸡的临床效果,并通过相关指标的检测,揭示As203抑制鸡MD肿瘤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首次证明As2O3能够诱导体外培养的MD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荧光显微镜检查可见凋亡肿瘤细胞的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呈浓染黄绿色的块状或颗粒状荧光,并见有许多黄绿色碎片,有的细胞膜向外突伸形成凋亡小体。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在细胞周期G1期前出现明显的亚二倍体峰,结果证明As2O3能够诱导MD肿瘤细胞系发生凋亡。 2.首次发现As2O3能够诱导体外培养的MD肿瘤细胞系产生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T),此结果可能是引起细胞凋亡的原因和机理之一。 3.As2O3能够改善感染vMDV的SPF雏鸡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SPF雏鸡感染vMDV后血清中细胞因子IL-1和IL-2含量减少,IL-6和TNF含量升高,饲料中添加As2O3能够降低感染雏鸡体内IL-6和TNT的含量而提高IL-2和IL-1的含量。 4.As2O3能够改善感染vMDV的SPF雏鸡的抗氧化功能。SPF雏鸡感染vMDV后,体内抗氧化功能降低,表现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增加,饲料添加As2O3能够增强感染雏鸡体内抗氧化功能,表现为SOD、GSH-Px活性升高和MDA含量减少。实验结果为阐明机体抗氧化系统与MD发病机制的关系以及As2O3对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提供某些理论依据。 5.SPF雏鸡感染vMDV后,体内氧自由基和NO含量升高,饲料添加As2O3在初期能够提高体内氧自由基和NO的含量,至24~36日龄后体内自由基含量开始下降。实验结果为阐明自由基与肿瘤病变的发生机理,提供了某些理论依据。 6.雏鸡感染vMDV后,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口服As2O3能够提高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提高红细胞肿瘤花环率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张训海[4](2003)在《鸡马立克氏病监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通过对商用CVI988疫苗细胞培养上清液浓缩与检测,鉴别出了其分泌性抗原成分,且琼扩滴度可达到1:4,而用该疫苗分别免疫SPF鸡和罗曼鸡后,在免疫后第3~8周内均未检测到特异性羽囊病毒沉淀抗原,但该羽囊浸提液经15~20倍浓缩后再测,则在免疫后第3~4周。SPF鸡和罗曼鸡都呈阳性,其后则迅速减小。在对商品CVI988疫苗和HVT(Fc-126)疫苗免疫及其免疫强毒感染的SPF鸡,分别进行羽囊病毒沉淀抗原和血清病毒沉淀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单纯免疫鸡群均呈阴性;CVI988免疫接毒后的第一周即可检出羽囊病毒沉淀抗原,较HVT免疫接毒组早2周;而循环沉淀抗体的出现,却较HVT免疫接毒组迟2周,与同期攻毒对照组沉淀抗体的检出时间相当。此外,接毒后的第7~18d,尤其是9~18d,在接毒对照组的血清中发现有MDV沉淀抗原。我们对上述的检出现象分别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较合理的解释。应用该MDV抗原和抗体同步琼扩检测法,对以安徽省为主的29个的县市部分饲养鸡群随机进行了MD污染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8个品种(系)、日龄幅度为31~434d的93个不同免疫状况饲养群中,呈检测阳性的为76个群,总阳性率为81.7%(76/93)。在有效检测报告为阳性的1386只(总计2071)鸡中,则MDV琼扩抗原和抗体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34.1%(472/1386)和64.7%(866/1386),剔除其中的抗原和抗体阳性重叠部分(>115只),MD污染鸡群琼扩法总检出阳性率达88.3%(1223/1386)。此结果与已报道的MDV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在其它地区的调查结果有较好的符合率。 由此并综合我们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而得出以下结论:疫苗CVI988和HVT的免疫鸡,虽然都含有不能为常规AGP法直接检测到的阶段性且低水平的羽囊MDV抗原,但并不影响羽囊病毒抗原经典AGP法对鸡群MDV强毒感染的特异性诊断;单纯疫苗CVI988和HVT的免疫抗体可能是低水平的,故亦不能被敏感性较低的经典AGP法所检出;在感染鸡的羽毛囊中所发现的MDV抗体,且其消长与血液中的病毒抗体消长呈正相关;而与羽囊病毒抗原消长呈负相关。MDV琼扩抗体与琼扩抗原一样,都是鸡只MDV强毒感染的特异性指征;该抗原和抗体的同步琼扩检测法对MDV强毒污染的检测,不仅简便、快捷、特异,而且重复性好、准确率高,可作为MDV强毒感染诊断的标准技术与方法。
韩博[5](2016)在《Gga-miR-103-3p,gga-miR-130a和linc-GALMD3在鸡马立克氏病肿瘤形成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感染后引起的一类高度传染性的T淋巴瘤细胞增生的肿瘤疾病,给家禽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MD肿瘤模型研究了miRNAs和lincRNAs在马立克氏病肿瘤形成过程的作用机制。前期通过Solexa测序发现gga-miR-103-3p和gga-miR-130a在MDV感染组织中显着下调。本试验用荧光定量的方法验证了gga-miR-103-3p和gga-miR-130a在MDV感染的脾脏肿瘤、肝脏来源的淋巴瘤、未感染的脾脏和未感染的肝脏中的表达。利用TargetScan和miRDB预测gga-miR-103-3p和gga-miR-130a的靶基因并用GO进行富集分析,再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gga-miR-103-3p的6个候选靶基因和gga-miR-130a的9个候选靶基因的结合位点,结果显示,gga-miR-103-3p可结合CCNEl和TFDP2的mRNA 3’UTR, gga-miR-130a可结合1NSIG1,ACVR1,HOXA3和MDFIC的mRNA3’UTR.随后利用荧光定量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发现gga-miR-103-3p抑制CCNE1和TFDP2蛋白表达,降低CCNE1 mRNA表达,但不能调控TFDP2 mRNA表达:gga-miR-130a抑制HOXA3和MDFIC蛋白表达,但不影响它们mRNA表达。综上所述,CCNEl和TFDP2是gga-miR-103-3p的靶基因;HOXA3和MDFIC是gga-miR-130a的靶基因。细胞增殖和迁移试验显示gga-miR-103-3p抑制MDCC-MSB1细胞的迁移却不能明显影响细胞的增殖,gga-miR-130a抑制MDCC-MSB1细胞增殖和迁移。本试验从马立克氏病抗性品系63和易感品系72正反交后代攻毒MDV的CD4+T细胞中首次鉴定出linc-GALMD3,其在两个正反交后代MDV感染的CD4+T细胞中表达上调。利用降落PCR和Sanger测序的方法证实了linc-GALMD3在CD4+T细胞和MDCC-MSB1细胞中序列一致,因此,MDCC-MSB1细胞可用来探索linc-GALMD3在MD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设计合成shRNA沉默MDCC-MSB 1细胞中linc-GALMD3的表达,结果显示shRNA3-1657的干扰效率最高(53%)。利用shRNA3-1657干扰MDCC-MSB 1细胞中linc-GALMD3的表达,并用RNA-Seq检测干扰前后转录本变化,发现748个差异表达基因(FDR<0.01)。利用GO和KEGG通路分析探究748个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差异基因显着聚集到12个生物学过程,19个细胞内组分组成和2个分子功能条目,主要涉及细胞周期、线粒体和核苷酸结合等。此外,大部分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到亨廷顿疾病、帕金森疾病和阿兹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通路中,8个基因在三个疾病通路中均被发现,可参与线粒体功能紊乱中氧化磷酸化作用,与多种癌症的发生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验证了gga-miR-103-3p和gga-miR-130a与其对应靶基因作用,并探索了其对淋巴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Linc-GA LMD3在鸡马立克氏病中首次被发现,并与其表达相关的748个差异基因共同参与马立克氏病肿瘤形成过程。本研究为探索非编码RNA在马立克氏病肿瘤发生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源和理论依据,也为遗传抗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鲍恩东[6](1995)在《鸡马立克氏病胚胎免疫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利用孵化至18日龄时的京白904系种蛋进行HVT疫苗的胚胎免疫,对18日龄胚胎的最佳免疫途径、MD胚胎免疫对孵化率和健雏率的影响、胚胎免疫对雏鸡生长发育以及对MDV BJ-1强毒株攻击的免疫保护力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探索MD胚胎免疫的可行性。试验结果显示,经尿囊腔、钝端垂直进针和长轴中点垂直进针3种不同免疫途径对有母源抗体的18日龄鸡胚免疫接种HVT疫苗均有效,但以钝端中央垂直进针途径的效果最佳,不降低鸡胚的孵化率和健雏率,并有利于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胚胎免疫HVT对雏鸡免疫器官的早期发育具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而且相同饲养条件下胚胎免疫雏鸡的增长速度高于非免疫对照鸡;同一日龄攻毒的试验雏鸡中,以胚胎免疫组对阻止MD肿瘤形成的效果最佳。不同日龄攻毒时,1日龄雏鸡免疫组于15日龄后获得坚强免疫保护,而胚胎免疫组于出壳后3日龄即可产生抵抗MDV的良好保护。
刘桂林[7](2016)在《鸡马立克病发病与meq、pp38、PRNP、SPRN、akt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探明meq、pp38、PRNP、SPRN、akt在MD鸡体内的表达规律以及与鸡马立克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拟用MDV-MD5毒株复制鸡MD肿瘤病例,通过Real-time PCR对meq、pp38、PRNP、SPRN和akt基因m RNA水平的相对转录量进行检测,分析攻毒鸡各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探讨上述基因表达量与MDV感染以及与MD肿瘤形成、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它们在肿瘤发病学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通过琼脂扩散、分子生物学以及蚀斑试验对MDV-MD5毒株进行鉴定,以人工攻毒建立鸡MD肿瘤病例,从攻毒60d开始,每隔30d剖检感染阳性鸡和对照鸡,150d全部扑杀,记录感染率、死亡率和致瘤率。(2)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将150d的感染鸡分成肿瘤病变鸡、无肿瘤病变鸡和阴性对照鸡。(3)每个实验组随机选取3只,无菌采集14个组织样品,提取各样品总RNA并反转录,以c DNA为模板进行meq、pp38、PRNP、SPRN、akt和β-actin的Real-time PCR,分析3个实验组鸡14个不同组织样品间各基因在m RNA水平的相对转录差异。【结果】(1)经琼脂扩散、RT-PCR扩增meq和pp38以及蚀斑试验鉴定MD5毒株为阳性,TCID50=10-5.6363/0.1m L,以MD5株复制内脏型MD肿瘤病例。30d后经RT-PCR检测,感染率为85.42%,攻毒60d后出现死亡,90d剖检肉眼最早发现肿瘤,肿瘤发生率为17.07%,死亡率为24.39%,肿瘤多见于肝脏、脾脏和肾脏。(2)MD有肿瘤病变鸡的多个内脏有肿瘤病变,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的灰白色结节,镜下正常组织结构被破坏,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MD无肿瘤病变鸡和阴性对照鸡未见明显的病理组织学变化。(3)3个实验组中14个组织样品meq、pp38、PRNP、SPRN和akt的m RNA转录水平,meq仅在MDV攻毒鸡中表达,阴性对照鸡中不表达。除心脏和卵巢外,其余12个肿瘤病变组织meq的表达量均高于无病变组织;肿瘤病变鸡眼睑、卵巢和胰腺pp38表达量与无病变鸡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11个肿瘤病变组织pp38的表达量均高于无肿瘤病变鸡;除肌胃和肠外,其余12个肿瘤病变组织PRNP的表达量均高于无病变鸡和对照鸡,脾脏和肾脏的表达差异最高。无肿瘤病变鸡14个组织相对于对照鸡表达差异不显着(P>0.05);SPRN在肌胃中不表达,腺胃、肠和眼睑中微量表达。除皮肤和坐骨神经,肿瘤病变鸡其余8个组织SPRN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鸡。无肿瘤病变鸡14个组织SPRN的表达量与对照鸡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肿瘤病变鸡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和皮肤相比于对照鸡akt表达量差异显着(P<0.05),其余8个肿瘤病变组织与对照鸡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无肿瘤病变鸡14个组织akt的表达量与对照鸡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MD肿瘤组织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皮肤中,meq、pp38、PRNP、akt同时过表达,而除肺脏外,SPRN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1)本试验成功复制出鸡MD肿瘤病例。(2)Real-time PCR检测发现,MDV标志性基因meq和pp38在MD肿瘤病变鸡中显着表达,meq表达量与肿瘤的形成相关,pp38表达量与肿瘤的形成不相关。(3)PRNP表达量与MDV感染相关联,PRNP在MDV攻毒鸡组织中过表达。PRNP的差异表达与肿瘤组织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肿瘤组织病变越严重,PRNP表达量的上调幅度越大;(4)SPRN在鸡组织中的表达量与MDV感染以及MD肿瘤的形成均不相关,且与PRNP的表达量也不相关;(5)MDV感染不引起akt表达量上调,akt在MD肿瘤组织中过表达。(6)meq、pp38、PRNP、akt在MD肿瘤组织中同时过表达,而SPRN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褚秀玲[8](2007)在《分子修饰前后的人参皂苷抗马立克氏病毒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参皂苷是中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对药物分子的化学改造和修饰是研制新药与改变药效的主要途径之一。本实验以马立克氏病毒为模型,通过体内、外抗病毒实验,系统比较了分子修饰前后的人参皂苷抗马立克氏病毒的作用及效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药物在高浓度时,表现为细胞毒性效应,抑制CEF细胞的生长;中、低浓度时促进细胞的生长。人参皂苷衍生物7具有更好的抗病毒效果,其感染阻断、增殖抑制和直接杀灭三种途径抗MDV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20.83μg/mL、61.98μg/mL和125.43μg/mL,选择指数SI分别是13.47、4.61和2.28。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7对MDV具有直接的破坏作用,并可以减轻MDV对CEF的损伤程度,降低单位视野中的病毒粒子数。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衍生物7能够显着降低实验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实验鸡脏器肿瘤阳性率,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并且可以改善免疫器官的形态,降低病毒抗原在组织中的表达,促进免疫器官发挥抗病毒作用。
石梦雅[9](2020)在《2017-2019马立克氏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分离株GX18NNM4的致病性研究》文中认为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s,MD)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s virus,MD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T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在过去的六十年,随着MD疫苗的成功研制及广泛应用,有效控制了疾病的发生。但近年来,特超强毒株的出现和野毒株毒力的增强成为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给养禽业带来新的威胁以及更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鸡群中自然流行的MDV进行流行病学监控,对了解病毒的进化趋势以及现有MD疫苗保护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广西是我国优质鸡的生产大省,具有品种繁多和饲养周期长等特点,在生产中更容易发生MDV的感染。本课题对2017-2019年广西及其周边地区MDV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IFA鉴定和致瘤基因meq的序列测定,共分离到23株MDV分离株。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3株分离株相似性较高,与中国广西早期分离株GX0101亲缘性较近;根据其氨基酸位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均有中国超强或特超强毒株的特点;对分离株病例背景进行分析发现,均从免疫过MD疫苗的鸡群中所分离,且多以与其他两个肿瘤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和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混合感染(73.9%,17/23)。结合本课题所分离的23株MDV的meq基因和Gen Bank数据库里过去55年(1964-2019)已发表的149株MDV meq基因序列,分别构建三个数据集,通过贝叶斯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分析。系统发育树显示,全球172株MDV被分为2个clusters,Cluster 1有71株,包括温和型毒株、疫苗毒株和国外强毒株;Cluster 2有101株,主要以中国强毒分离株为主,本课题的23株分离株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进化簇;地理系统分析显示,揭示中国早期的MDV源自国外(美国、日本),并呈现由北方到南方蔓延扩散的趋势;种群动态分析发现,自2005年起,中国分离株meq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并分别在2007-2012和2015-2019呈现强的上升趋势。本课题对从免疫了MD疫苗的种鸡群中临床暴发MD病鸡中分离到的GX18NNM4分离株进行了致病性研究,内容包括人工感染试验和商品疫苗免疫保护试验,从临床肿瘤发生及其病理组织学观察、MDV病毒载量的动态检测、细胞因子PD-1和PD-L1的m RNA表达水平检测、免疫保护指数(protection index,PI)等方面进行评价,探究分离株的致病性以及现有商品疫苗的保护效果。未免疫攻毒组鸡只出现垂翅、羽毛粗乱、消瘦、精神沉郁等临床症状,最早于攻毒后16天出现死亡,剖检发现在心脏、肝脏、脾脏和胰腺等器官有肿瘤;免疫CVI988和814疫苗攻毒组的鸡只最早出现死亡分别在攻毒后22天和18天,剖检发现部分鸡只心脏、胰腺等器官有肿瘤;未免疫攻毒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病毒载量在攻毒后28天达到峰值103.7copies/106个细胞,而两个疫苗免疫攻毒组的病毒载量在各个检测时间点均低于未免疫攻毒组的;对MDV感染鸡的脾脏和盲肠扁桃体进行PD-1和PD-L1 m RNA表达水平检测,发现PD-1或PD-L1 m RNA脾脏的表达明显高于盲扁(P<0.05),但总体趋势基本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在未免疫攻毒组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免疫攻毒组(P<0.05)。未免疫攻毒组肿瘤发生率为70.7%(41/58),CV1988疫苗攻毒组的肿瘤发生率为42.5%(17/40),保护指数39.9%。免疫814疫苗攻毒组的肿瘤发生率为27.5%(11/40),保护指数61.1%。本课题研究揭示了早期中国MDV的来源及其传入我国后的传播扩散方向以及中国分离株meq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同时证明目前MD在南方优质鸡中仍呈地方性的流行并严重危害养鸡业,出现了目前的商品疫苗已不能提供完全保护的vv或vv+MDV的分离株。
李勇生[10](2006)在《凉州区鸡马立克氏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病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 MD)是鸡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可以引起鸡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鸡产业的健康发展。凉州区是我省养鸡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近几年出现了鸡马立克氏病新的流行,并有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值得广泛重视和研究。本文通过广泛查阅资料、走访养鸡户、血清学检测和病理学研究等方法,对MD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结果如下:1.2001年~2005年,MD在凉州区流行的特点和规律是:主要流行皮肤型、神经型和内脏型鸡马立克氏病。2001年~2005年发病率依次为:0.12%、0.14%、0.10%、0.09%、0.07%,病死率依次为88.1%、89.2%、93.1%、90.4%、90.5%;且多发生于肉鸡和饲养密度较大的鸡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季节;环境卫生较差和饲养管理不善可诱发本病。2.发病后应用疫苗免疫是预防本病的唯一途径,可减轻危害。3.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皮肤型病变主要是肿瘤性滤泡形成;外周神经主要表现为增生性病变和渗出性病变;内脏病变为增生性的,血管周围都有显着的细胞增生,局部组织会发生变性坏死,并被瘤细胞取代。4.目前防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引种检疫不严;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养殖环境较差;从业人员不专业,存在侥幸心理;隐瞒疫情等。结合目前MD流行的实际情况和病理学特点,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安全引种、群防群治、全进全出、免疫预防、隔离消毒、加强免疫。
二、鸡马立克氏病免疫抑制机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马立克氏病免疫抑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东营地区鸡马立克氏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制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鸡马立克氏病防制基本概况 |
1.2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原学特点 |
1.2.1 鸡马克氏病病毒毒株分类 |
1.2.2 鸡马克氏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1.3 我国鸡马立克氏病流行病学特征 |
1.3.1 流行特点 |
1.3.2 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 |
1.3.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1.3.4 发病机理 |
1.3.5 鸡马克氏病的易感性 |
1.3.6 鸡马克氏病病毒感染模式 |
1.3.7 鸡马克氏病病毒的免疫抑制作用 |
1.4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毒力变化趋势 |
1.5 鸡马立克氏病的免疫预防 |
1.5.1 马立克氏病疫苗种类 |
1.5.2 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机理 |
1.5.3 马立克氏病疫苗应用趋势 |
1.5.4 疫苗效力比较 |
1.6 鸡马立克氏病的免疫失败原因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被检病料 |
3.1.2 试验鸡群 |
3.1.3 标准抗原、阳性血清及鸡MD疫苗 |
3.1.4 主要药品和试剂 |
3.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 方法 |
3.2.1 临床诊断 |
3.2.1.1 流行情况调查 |
3.2.1.2 临诊症状分析 |
3.2.1.3 病理变化观察 |
3.2.2 实验室检验 |
3.2.2.1 病理组织学检查 |
3.2.2.2 琼脂免疫扩散实验 |
3.2.2.3 细菌培养 |
3.2.3 动物试验 |
3.2.3.1 攻毒试验 |
3.2.3.2 血液中T淋巴细胞活性的测定 |
3.2.3.3 血浆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 |
3.2.4 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效力比较试验 |
3.2.5 数据分析方法 |
3.2.5.1 免疫保护力计算 |
3.2.5.2 卡方检验(χ~2)统计分析 |
3.2.5.3 方差分析 |
3.2.5.4 表型相关分析 |
4 结果 |
4.1 鸡马立克氏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4.1.1 鸡马立克氏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 |
4.1.2 临诊症状 |
4.1.3 病理观察 |
4.1.3.1 内脏型 |
4.1.3.2 神经型 |
4.1.3.3 皮肤型 |
4.1.3.4 眼型 |
4.1.3.5 混合型 |
4.2 鸡马立克氏病实验室诊断 |
4.2.1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
4.2.2 琼脂免疫扩散实验 |
4.2.3 鸡新城疫微量血凝抑制试验 |
4.2.4 细菌分离培养鉴定 |
4.3 鸡马立克氏病疫苗的效力比较 |
4.3.1 不同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效力评价 |
4.3.2 不同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保护应用效果比较 |
4.4 血浆激素含量与鸡抗马立克氏病的关系 |
4.4.1 不同激素水平的T淋巴细胞活性比较 |
4.4.2 血浆激素含量与马立克氏病抗病力的相关分析 |
5 讨论 |
5.1 关于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血清学鉴定 |
5.2 关于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效力评价 |
5.3 关于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接种 |
5.4 关于血浆激素含量与马立克氏病抗病力的关系 |
5.5 鸡马立克氏病防制方法的改进与建议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略词表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图1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致谢 |
(2)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与A亚群白血病病毒共感染的致病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与附表清单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鸡马立克氏病HVT活疫苗中污染REV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序列分析 |
摘要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REV与ALV-A共感染对SPF雏鸡的致病性分析 |
摘要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REV与ALV-A共感染对疫苗免疫鸡的致病性分析 |
摘要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REV分离株MD-2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突变分析 |
摘要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鸡MD活疫苗中污染REV检测方法的建立 |
摘要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第八章 创新点 |
第九章 文献综述 |
9.1 病原学 |
9.2 流行病学比较 |
9.3 检测与诊断 |
9.4 生物制品中的病毒污染 |
9.5 预防和控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三氧化二砷抗鸡MD肿瘤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砷 |
1.1.1 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
1.1.2 砷的应用历史 |
1.1.3 砷在体内的代谢 |
1.1.4 砷的生物学功能 |
1.1.5 砷的作用机理 |
1.1.6 砷的毒副作用 |
1.2 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1.2.1 细胞凋亡的概念 |
1.2.2 细胞凋亡的生化机制 |
1.2.3 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
1.2.4 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特征及其与坏死的区别 |
1.2.5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
1.2.6 活性氧与细胞凋亡 |
1.2.7 细胞因子与细胞凋亡 |
1.2.8 细胞凋亡的检测 |
1.3 马立克氏病的研究进展 |
1.3.1 马立克氏病致病的分子机理 |
1.3.2 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抑制机理 |
1.3.3 MD的疫苗免疫机理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体外实验部分 |
2.1.1 总体设计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3 项目与方法 |
2.2 体内实验部分 |
2.2.1 总体设计 |
2.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3 检测项目与方法 |
2.3 实验数据统计与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体外实验结果 |
3.1.1 As_2O_3对MD肿瘤细胞系细胞生长的影响 |
3.1.2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
3.1.3 细胞凋亡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
3.1.4 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的检测结果 |
3.1.5 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3.2 体内实验结果 |
3.2.1 临床表现与剖检变化 |
3.2.2 SPF雏鸡的As_2O_3急性毒性实验(LD_(50))结果 |
3.2.3 血清砷含量测定结果 |
3.2.4 血清中某些细胞因子的测定 |
3.2.5 血清和组织中SOD活性的测定结果 |
3.2.6 血清和组织中GSH-Px活性测定结果 |
3.2.7 血清和组织中MDA含量的测定 |
3.2.8 血清和组织中NO含量的测定结果 |
3.2.9 全血氧自由基含量的测定结果 |
3.2.10 红细胞功能的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三氧化二砷对体外培养马立克氏病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4.2 三氧化二砷对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4.2.1 三氧化二砷对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
4.2.2 三氧化二砷对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含量的影响 |
4.2.3 三氧化二砷对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2含量的影响 |
4.2.4 三氧化二砷对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IL-6含量的影响 |
4.3 来克亨SPF鸡三氧化二种半数致死量 |
4.4 添加三氧化二砷对SPF雏鸡血清中砷含量的影响 |
4.5 三氧化二砷对人工接种vMDV的SPF雏鸡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4.5.1 三氧化二砷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影响 |
4.5.2 三氧化二砷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的影响 |
4.5.3 三氧化二砷对血清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 |
4.5.4 三氧化二砷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
4.6 三氧化二砷对人工感染vMDV的SPF雏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6.1 感染vMDV对SPF雏鸡抗氧化功能的变化 |
4.6.2 三氧化二砷对感染vMDV的SPF雏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7 三氧化二砷对人工感染vMDV的SPF雏鸡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
4.7.1 三氧化二砷对vMDV感染雏鸡NO含量的变化的影响 |
4.7.2 三氧化二砷对人工感染vMDV的SPF雏鸡全血氧自由基的影响 |
4.8 氧化二砷对人工感染vMDV的SPF雏鸡红细胞功能的影响 |
4.8.1 人工感染vMDV雏鸡红细胞膜ATPase活性的影响 |
4.8.2 三氧化二砷对感染vMDV的SPF雏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鸡马立克氏病监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名称及缩写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马立克氏病病原学概述 |
1 马立克氏病的历史 |
2 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分类 |
3 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形态 |
4 马立克病病毒抵抗力特点 |
5 马立克氏病病毒致病型及其毒力演化 |
6 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复制 |
7 MDV基因组及结构特点 |
8 MDV的编码主要糖蛋白与抗原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马立克氏病及其防制研究的进展 |
1 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学 |
2 马立克氏病的发病机理 |
3 马立克氏病疫苗的类型 |
4 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机理 |
5 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失败可能原因 |
6 马立克氏病的实验室诊断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疫苗病毒CVI988/Rispens株MDV琼扩抗原的检测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四章 不同试验条件下鸡群MD污染常规AGP法的检测与分析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五章 MD污染监测技术的应用及其检测标准的制定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件: 鸡马立克氏病诊断技术(复审稿) |
附录: 应用证明材料 |
全文总结 |
致谢 |
(5)Gga-miR-103-3p,gga-miR-130a和linc-GALMD3在鸡马立克氏病肿瘤形成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试验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鸡马立克氏病 |
1.1.1 马立克氏病病毒 |
1.1.2 鸡马立克氏病发病机制 |
1.1.3 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与防控情况 |
1.2 非编码RNA研究进展 |
1.2.1 非编码RNA的特征 |
1.2.2 非编码RNA的分类 |
1.2.3 miRNA研究进展 |
1.2.4 LincRNA研究进展 |
第二章 Gga-miR-103-3p与gga-miR-130a在鸡马立克氏病肿瘤形成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样本 |
2.2.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2.2.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
2.2.5 试验方法与流程 |
2.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2.3 结果 |
2.3.1 总RNA质量检测 |
2.3.2 gga-miR-103-3p和gga-miR-130a在肿瘤组织中表达下调 |
2.3.3 候选靶基因生物学预测和聚类分析 |
2.3.4 候选靶基因双荧光素酶验证分析 |
2.3.5 靶基因突变载体双荧光素酶验证分析 |
2.3.6 gga-miR-103-3p和gga-miR-130a靶基因定量表达结果分析 |
2.3.7 gga-miR-103-3p和gga-miR-130a抑制靶基因蛋白表达 |
2.3.8 gga-miR-103-3p和gga-miR-130a影响细胞增殖和迁移 |
2.4 讨论 |
2.4.1 gga-miR-103-3p与马立克氏病肿瘤形成相关 |
2.4.2 gga-miR-130a与马立克氏病肿瘤形成相关 |
2.5 小结 |
第三章 Linc-GALMD3在鸡马立克氏病肿瘤形成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样本 |
3.2.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3.2.4 主要试剂配置方法 |
3.2.5 试验方法与流程 |
3.3 结果 |
3.3.1 linc-GALMD3在CD4~+T细胞中差异表达分析 |
3.3.2 linc-GALMD3的定位与序列保守性分析 |
3.3.3 shRNA慢病毒感染效率分析 |
3.3.4 shRNA慢病毒干扰linc-GALMD3表达结果分析 |
3.3.5 干扰linc-GALMD3表达后RNA-Seq测序质量分析 |
3.3.6 干扰linc-GALMD3表达后差异基因的分析与验证 |
3.3.7 干扰linc-GALMD3表达后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性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6)鸡马立克氏病胚胎免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鸡马立克氏病(MD)概述 |
1.1 MD的发展历史 |
1.2 MD疫苗 |
2.鸡马立克氏病(MD)病理发生和免疫机制 |
2.1 MD病理发生 |
2.2 MD免疫机制 |
2.3 分子机制 |
3.鸡马立克氏病(MD)免疫中存在的问题 |
3.1 疫苗因素 |
3.2 宿主因素 |
3.3 超强毒力MDV(vvMDV)的感染 |
3.4 环境因素 |
4.鸡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 |
4.1 哺乳动物的胚胎免疫 |
4.2 鸡的胚胎免疫 |
4.3 MD的胚胎免疫 |
第二篇 鸡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方法和效果的研究 |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最佳免疫途径的研究 |
摘要 |
1.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鸡胚孵化 |
1.3 鸡胚接种部位的观察 |
1.4 MD鸡胚免疫对孵化率的影响 |
1.5 出雏率和健雏率的检测方法 |
2.试验结果 |
2.1 鸡胚接种部位的观察 |
2.2 不同部位接种HVT疫苗对孵化率和健雏率的影响 |
3.讨论 |
3.1 疫苗接种部位的观察 |
3.2 MD胚胎免疫对孵化率和健雏率的影响 |
第二章 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对雏鸡生长发育的影响 |
摘要 |
1.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分组 |
1.3 免疫器官组织学观察 |
1.4 胚胎免疫及胚胎免疫后攻毒对体重和免疫器官增重的影响 |
1.5 数理统计 |
2.试验结果 |
2.1 HVT胚胎免疫雏鸡免疫器官的组织学 |
2.2 胚胎免疫后5日龄攻毒对体重和免疫器官增重的影响 |
2.3 胚胎免疫后10日龄攻毒对体重和免疫器官增重的影响 |
3.讨论 |
3.1 胚胎免疫雏鸡免疫器官的组织学 |
3.2 胚胎免疫后5日龄攻毒对雏鸡体重和免疫器官增重的影响 |
3.3 胚胎免疫后10日龄攻毒对雏鸡体重和免疫器官增重的影响 |
第三章 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保护力研究 |
摘要 |
1.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鸡胚胎免疫 |
1.3 雏鸡免疫 |
1.4 试验设计 |
1.5 攻毒方法 |
1.6 组织学检查方法 |
1.7 MD阳性率判定标准 |
1.8 数理统计 |
2.试验结果 |
3.讨论 |
第二篇 结论 |
第三篇 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机理的探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四章 鸡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组织学基础 |
摘要 |
1.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染色方法 |
1.4 超微结构检查 |
2.试验结果 |
2.1 鸡胚淋巴器官发育的组织学 |
2.2 18日龄胚胎免疫后1日龄雏鸡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 |
2.3 18日龄胚胎免疫后1日龄雏鸡免疫器官组织化学染色 |
2.4 胚胎免疫效果的电镜观察 |
3.讨论 |
3.1 鸡胚淋巴器官的组织发育 |
3.2 胚胎免疫雏鸡免疫器官的组织化学 |
3.3 胚胎免疫效果的电镜观察 |
第五章 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攻毒后病毒抗原的定位研究 |
摘要 |
1.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荧光抗体的制备 |
1.3 胶体金探针的制备 |
1.4 荧光抗体工作效价的测定 |
1.5 试验设计 |
1.6 石蜡切片的染色方法 |
2.试验结果 |
2.1 免疫荧光阳性细胞的形态和分布 |
2.2 各脏器组织中MDV阳性细胞的分布 |
2.3 器官组织中MD阳性细胞 |
2.4 免疫金银染色(ZGSS)结果 |
3.讨论 |
第六章 马立克氏病(MD)胚胎免疫后免疫病理的比较观察 |
摘要 |
1.材料和方法 |
1.1 疫苗和病毒 |
1.2 胚胎免疫 |
1.3 雏鸡免疫 |
1.4 试验设计 |
1.5 组织形态学检查 |
2.试验结果 |
2.1 非免疫对照组鸡攻毒后的病理性损伤 |
2.2 HVT胚胎免疫雏鸡对MDV的免疫应答 |
3.讨论 |
第三篇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鸡马立克病发病与meq、pp38、PRNP、SPRN、akt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鸡马立克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病原学 |
1.1.2 流行病学特性 |
1.1.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1.1.4 发病机制 |
1.1.5 致瘤相关基因 |
1.2 PRNP基因 |
1.3 SPRN基因 |
1.4 akt基因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1 MD肿瘤病例的复制 |
1.6.2 马立克病鸡组织中meq、pp38、PRNP、SPRN、akt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第二章 鸡马立克病肿瘤病例的复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药品和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毒株、鸡胚和动物 |
2.1.4 CEF的制备 |
2.1.5 病毒的增殖 |
2.1.6 MDV的鉴定 |
2.1.7 MDV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
2.1.8 MDV的蚀斑试验 |
2.1.9 MDV人工攻毒 |
2.1.10 MD5毒株攻毒的感染率、死亡率和致瘤率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琼脂扩散试验 |
2.2.2 总RNA的提取 |
2.2.3 MDV的meq、pp38基因RT-PCR扩增检测 |
2.2.4 MD5的蚀斑试验 |
2.2.5 MDV的TCID50的测定 |
2.2.6 MD5毒株攻毒鸡的感染率、死亡率和致瘤率 |
2.2.7 MD5攻毒肿瘤鸡的各内脏发生肿瘤情况 |
2.3 讨论 |
第三章 马立克病鸡组织中meq、pp38、PRNP、SPRN、akt的表达量测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病料来源 |
3.1.2 主要试剂 |
3.1.3 病理组织学观察 |
3.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3.1.5 各组织样品总RNA的提取 |
3.1.6 cDNA的合成 |
3.1.7 组织样品meq、pp38、PRNP、SPRN、akt的mRNA表达量测定 |
3.1.8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病理组织学观察 |
3.2.2 各组织样品总RNA的提取结果 |
3.2.3 RT-PCR检测结果 |
3.2.4 荧光定量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
3.2.5 各组织样品中meq的mRNA表达量测定 |
3.2.6 各组织样品中pp38的mRNA表达量测定 |
3.2.7 各组织样品中PRNP的mRNA表达量测定 |
3.2.8 各组织样品中SPRN的mRNA表达量测定 |
3.2.9 各组织样品中akt的mRNA表达量测定 |
3.2.10 肿瘤组织中meq、pp38、PRNP、SPRN和akt的表达差异 |
3.3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分子修饰前后的人参皂苷抗马立克氏病毒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缩略词表(续)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 |
1 病毒的致病机理和机体的抗病毒免疫 |
2 中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和途径 |
3 中药抗病毒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4 中药抗病毒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
5 小结 |
第二章 皂苷与人参皂苷的研究进展 |
1 皂苷 |
2 人参皂苷 |
3 小结 |
第三章 马立克氏病毒研究进展 |
1 MDV 生物学研究进展 |
2 MDV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3 小结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体外抗马立克病毒鸡胚成纤维细胞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对鸡胚成纤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体外抗马立克氏病毒的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体外抗马立克氏病毒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体内抗马立克氏病毒的疗效观察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体内抗马立克氏病毒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详细摘要 |
导师简历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2017-2019马立克氏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分离株GX18NNM4的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所用缩写符号说明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M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1.1.1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
1.1.2 病毒的基因组特征 |
1.1.3 病毒的主要致瘤基因概述 |
1.2 MD的致病机制 |
1.2.1 病毒早期的溶细胞感染 |
1.2.2 病毒的潜伏感染 |
1.2.3 病毒的第二次溶细胞感染 |
1.2.4 病毒转化T细胞形成肿瘤阶段 |
1.3 MD的流行病学 |
1.3.1 病毒的流行情况 |
1.3.2 病毒的毒力进化特征及毒株致病型的界定 |
1.3.3 病毒的自然感染宿主 |
1.3.4 病毒感染的发病日龄 |
1.3.5 病毒的传播方式 |
1.3.6 病毒与其他肿瘤性疾病病毒的共感染 |
1.4 MDV的诊断 |
1.4.1 临床诊断 |
1.4.2 病毒分离 |
1.4.3 病毒抗原检测 |
1.4.4 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 |
1.4.5 DNA探针技术 |
1.5 针对MDV的防控措施 |
1.5.1 疫苗接种方案 |
1.5.2 生物安全 |
1.6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2017-2019广西及其周边地区马立克氏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2.1 材料 |
2.1.1 试验所需的主要材料 |
2.1.2 试验中所用到的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临床样本信息及来源 |
2.2 方法 |
2.2.1 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制备与培养 |
2.2.2 病鸡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的分离 |
2.2.3 组织病料的处理 |
2.2.4 病毒的接种与分离 |
2.2.5 病毒的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 |
2.2.6 病料组织或细胞培养物基因组总DNA的抽提 |
2.2.7 肿瘤病病原PCR鉴定 |
2.2.8 MDV meq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2.3 结果 |
2.3.1 送检病鸡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
2.3.2 肿瘤病病原鉴定及MDV病毒分离结果 |
2.3.3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结果 |
2.3.4 MDV分离株meq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 |
2.3.5 基于meq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2.3.6 广西地区MDV毒力变化趋势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meq基因系统动力学分析揭示MDV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 |
3.1 材料 |
3.1.1 样本序列及信息来源 |
3.1.2 处理数据所用的软件 |
3.2 方法 |
3.2.1 MDV meq基因序列数据集 |
3.2.2 最佳核苷酸替代模型分析 |
3.2.3 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 |
3.2.3.1 构建全球最大似然树 |
3.2.3.2 构建全球MDV早期地理系统动力学分析 |
3.2.3.3 构建中国MDV强毒分离株地理系统动力学分析 |
3.2.3.4 中国MDV强毒分离株种群动态分析 |
3.3 结果 |
3.3.1 MDV meq基因序列最佳核苷酸替代模型的选择 |
3.3.2 MDV系统发育分析 |
3.3.3 MDV地理系统分析结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分离株GX18NNM4的致病性及疫苗免疫保护试验 |
4.1 材料 |
4.1.1 相关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毒株 |
4.1.4 实验动物和疫苗 |
4.2 方法 |
4.2.1 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制备及培养 |
4.2.2 GX18NNM4分离株的复苏和病毒增殖 |
4.2.3 GX18NNM4分离株纯化 |
4.2.4 GX18NNM4 分离株PFU测定 |
4.2.5 对试验鸡分组及疫苗免疫方案 |
4.2.6 对各试验组鸡生长增重情况的检测 |
4.2.7 对试验鸡免疫器官发育情况的检测 |
4.2.8 对试验鸡PBLs中病毒载量表达水平的动态检测 |
4.2.9 对鸡细胞因子PD-1、PD-L1的标准曲线的构建 |
4.2.9.1 PD-1和PD-L1引物合成及标准样品质粒的获得 |
4.2.9.2 PD-1、PD-L1 q-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4.2.9.3 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 |
4.2.10 对试验鸡组织中细胞因子PD-1和PD-L1的m 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4.2.11 对试验鸡临床症状、鸡只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 |
4.2.12 对试验鸡发病情况及疫苗保护指数和毒力等级的测定 |
4.3 结果 |
4.3.1 GX18NNM4 分离株PFU的测定结果 |
4.3.2 试验鸡生长性能的测定结果 |
4.3.3 试验鸡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结果 |
4.3.4 MDV感染后PBLs中病毒载量动态检测结果 |
4.3.5 鸡细胞因子PD-1和PD-L1的标准曲线 |
4.3.5.1 鸡细胞因子PD-1、PD-L1 基因的RT-PCR扩增及克隆结果 |
4.3.5.2 质粒浓度及拷贝数结果 |
4.3.5.3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标准曲线的获得 |
4.3.5.4 灵敏度和重复性试验 |
4.3.6 MDV感染后试验鸡组织中PD-1、PD-L1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7 试验鸡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
4.3.8 试验鸡发病情况及疫苗保护指数结果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凉州区鸡马立克氏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
1.3 调查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2 发病情况 |
2.3 流行情况 |
3 讨论 |
第二章病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观察 |
2.2 剖检变化 |
2.3 组织学变化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血清学诊断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操作方法 |
2 结果观察与判定 |
3 讨论与注意事项 |
第四章 诊断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综合诊断 |
2.2 实验室诊断 |
3 讨论 |
第五章 综合性防制措施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综合防制技术 |
2.1 行政措施 |
2.2 生物安全措施 |
2.3 严把引种制度,及时捕杀淘汰病鸡,尽可能消灭传染源 |
2.4 加强饲养管理 |
2.5 疫病监测与控制 |
2.6 防疫 |
2.7 正确选择和应用疫苗 |
3 应用综合防制技术的效果观察 |
4 社会效益 |
5 讨论 |
6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鸡马立克氏病免疫抑制机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营地区鸡马立克氏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制方法的改进[D]. 徐慧.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2]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与A亚群白血病病毒共感染的致病性分析[D]. 李俊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3]三氧化二砷抗鸡MD肿瘤效应及其机理的研究[D]. 徐世文. 东北农业大学, 2001(01)
- [4]鸡马立克氏病监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 张训海. 南京农业大学, 2003(04)
- [5]Gga-miR-103-3p,gga-miR-130a和linc-GALMD3在鸡马立克氏病肿瘤形成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D]. 韩博.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6]鸡马立克氏病胚胎免疫的研究[D]. 鲍恩东. 南京农业大学, 1995(12)
- [7]鸡马立克病发病与meq、pp38、PRNP、SPRN、akt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 刘桂林.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8]分子修饰前后的人参皂苷抗马立克氏病毒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褚秀玲. 吉林大学, 2007(03)
- [9]2017-2019马立克氏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分离株GX18NNM4的致病性研究[D]. 石梦雅. 广西大学, 2020(02)
- [10]凉州区鸡马立克氏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病理学研究[D]. 李勇生. 甘肃农业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