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产权流动重组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

正确认识产权流动重组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产权流动与重组对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飞雁[1](2019)在《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很难找到不存在国有经济的国家,承担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国有企业,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承担的功能和作用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为其政党服务,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企业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纵观国有企业演变历程,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有企业都经历改革,在不同的制度下国有企业的改革目的与路径必然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有其制度的必然性,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所决定。中国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创造“中国奇迹”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巨大成就。回顾中国国企发展和改革路径,改革开放前30年,建成了“统购统销”、“统分统包”、“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40年,中国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围绕国有企业控制权进行改革,从“简政放权”、“股份制”、到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基本上具备现代企业特征的基本构件。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当前的国企再也不再是单一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已是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基本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是,国有企业也积累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把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到制度层面,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写进国家重要文件,这为中国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路径——混合所有制。文章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问题进行分析,从国有企业发展改革的实践路径入手,对国企改革路径以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中西方的相关理论,提出解释国企混改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中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方式。文章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法。笔者比较分析国内外国企改革的路径特点以及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实践,为构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路径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国企混改的背景和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献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既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理清本文写作可行性、目的及意义;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明确本文可能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即第一章,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改革的逻辑发现公有制制度前提下可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理论上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的问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就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国有企业的来源、发展历程,以及从整体和局部对国有企业治理的现状、运行状况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萌芽、形成、发展并不断向成熟推进的过程,在国有企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第四部分,即文章的第三、四、五章,这部分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分析,首先分析现阶段实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几种主要路径的模式的内涵、特征,并从整体上对各种路径的效果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其次是分析对国有企业改革中两个典型案例和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路径中典型的模式特点研究,分析国有企业在实践的路径中出现的问题及国企改革的启示;第三,通过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和国内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第五部分,即第六章,是在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企混改优化的具体路径和政策建议,为国企改革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一)许多学者认为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有经济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笔者认为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并不仅仅通过国有企业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实现,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现形式都可以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二)实践中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点,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突破点要注重人力资本在价值增中的作用,形成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要素利益共同体。(三)学术界与理论界一致认为,混合所有改革的关键是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化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垄断,而没有指出切实可行的实现市场化的路径。笔者认为职经理人的市场化机制是实现市场化的重要方式,最主要是政府放弃对国有企业人事的行政垄断权,使职业经理人选聘完全由市场决定。进一步探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运行需要市场经济驱动,但政府也要发挥作用,需要市场与政府二者共同协调。随着经济的演化与发展,国有经济的运行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崭新的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有助于解决公有制制度体系下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揭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吴进良[2](2000)在《中国改革中的企业并购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并购自从80年代在我国出现以来,便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它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发展。我国的企业并购理论的研究明显滞后于企业并购的实践,企业并购的迅速发展对理论研究提出了严重挑战。目前的企业并购理论都是以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其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和交易费用论基础上的,它无法合理地解释和解决我国改革时期的企业并购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研究改革时期的企业并购问题是企业并购实践的客观需要,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既有紧迫性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我国改革时期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渡时期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并购作为研究课题,选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我国企业并购实践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都是典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并购未曾有过的,有其特殊性和阶段性,如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导致的政府行为如何界定,产权转让收入如何处置,被并购企业职工如何安置等。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加以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我国企业并购就难以进一步推进和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就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最终将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可见,选择改革中的企业并购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分为八章和一个附录共九个部分。第一章 企业并购概述 对企业并购的概念作了界定,并对西方的企业并购理论作了简要介绍。西方企业并购的两大动因一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二是竞争压力的结果。企业并购效应首先是经济协同效应,它包括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和人力资源协同效应,其次是提高企业发展效率,再次是市场份额效应,最后是实现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正是因为企业并购有如此多的好处,西方的企业并购高潮才一波接一波不断。第二章 改革时期中国企业并购的起源与特点 我国企业并购的兴起,既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企业并购经历了从单纯的政府甩包袱消灭亏损企业到企业为了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而主动进行并购、重组的过程,通过并购、重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章 并购的主体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关系表现为:“全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多层次代理的产权结构模式,<WP=3>这种产权结构安排,造成了企业产权的条块分割,使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变得模糊不清和混乱,既构成了企业并购的体制障碍,又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国有经济产权结构的重组和治理结构的重塑,使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经济的所有者代表职能分开。第四章 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政府既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我国企业的并购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的行政范围,政府对企业并购能否实现起决定作用。各级政府又不是一个纯粹的利益共同体,国有企业的并购必然引起与此相关的各方面利益发生改变,这势必造成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许多经济和非经济的因素被掺杂到企业并购中来,使企业并购的运作变得非常困难,并购成本非常高,同时,也造成了政府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矛盾冲突。政府职能的二重性,使政府在行使管理者职能和行使资产所有者职能时容易产生混淆和职能的重叠,导致了政企无法分开。政府职能的混淆使企业并购行为行政化而非经济化。政府在企业并购中应发挥规划作用、规范作用和协调作用。政府的资产所有者职能应分离出来,政府只管政府的事,即只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第五章 并购的社会环境 企业并购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任何的企业并购都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企业并购首先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这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行业管理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其次是法律的支持与保护。目前既需要建立统一的企业并购法律体系,也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并购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最后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逐步实现普遍化、社会化、规范化。第六章 并购的中介机构 企业并购能否高效率除政府的影响外,对其影响较大的还有并购的中介机构。并购中介的作用长期被西方并购理论和我国并购实践所忽视。成熟的企业并购需要成熟的中介服务,缺少并购中介的并购市场是不健全的。企业并购运作的实践表明必须尽快培育我国的并购中介机构,它包括:投资银行、并购顾问公司、并购经纪人、商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第七章 跨国并购问题 进入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成为第五次并购浪潮的主流。各国之间的相对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的发展是跨国并购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不一致是跨国并购的另一重要原因。近年来外资投入少量资本并购和控制我国国有企业,并在境外上市,已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必须加强利用外资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政策和法律,鼓励对外投资,推动我国的跨国?

蓝定香[3](2009)在《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研究 ——基于股权控制力耗散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我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逐步转轨为市场经济的国家,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大型国企)既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实行的“中坚”力量,也是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最深的典型代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包括大型国企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型国企的改革进展相对缓慢,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企改革攻坚的最后“堡垒”。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工业企业虽然仅1272户,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0.38%,但是,其资产总额、利税总额的比重占到了30%左右;其户数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总户数的44%,但其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都在60%左右,特别是利税总额高达74%。这就充分说明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工业企业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这就要求大型国企的改革既要大胆,使之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牵引力”,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又必须稳妥,使之健康稳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阀”、“减震器”,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因此,研究大型国企的制度创新、产权改革和机制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寻找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在比较、评析中外企业产权理论的基础上,探析国有产权原始主体“虚置”以及国有产权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国有股权控制力严重耗散的过程。大型国企由于其国有股权(经济)控制力低下,需要搭非国有股东的“便车”,因此,应当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二)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实践进程及现状评价分析我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历程,评判我国大型国企产权结构现状,剖析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弊端。(三)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目标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笔者认为,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应当是:除了两个“极少数”大型国企——极少数处于“公共性”领域的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和极少数必须关闭破产的企业外,其余大型国企都应当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建立控股股东制衡的混合股权结构。(四)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的主要方式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的总体方式有:增资扩股的增量型方式、转让国有产权的存量型方式和比较特殊的股权置换型三种方式。其具体方式较多。在实践中,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往往是多种方式结合使用的。(五)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具有动态性,本文归纳如下表所示:表中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的重点(六)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措施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体地位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分离国资管理部门的双重职能,明确其角色定位,理性推进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国家有关政策,鼓励非国(公)有经济参与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此外,要完善有关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规范操作程序,既促进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又防止国资流失;消除大型国企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筹措改制成本,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为加快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创造条件。三、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一)研究可能的创新1.本文提出:应当从股权控制力耗散视角研究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问题。由于国有股权的原始委托人虚置,加之大型国企的国有股权经过多层次多环节的(行政性)委托—代理后,国有股权的控制力严重耗散,原始委托人的控制力极弱,没有真正的权利主体与责任主体,因此,需要借助其它非国有股权的控制力(“搭便车”)及其治理中的制衡作用来保障大型国企的健康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引进非国有股东,即推进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2.本文提出:不同性质的股权的控制力是不同的。由于产权界定和明晰程度的差异,在同一股份制企业中,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同等数量比例的不同股权的控制力是不同的,其强弱关系大致可以表述如下:个人股权的控制力>法人股权的控制力>国有股权的控制力。类似地,企业经营层个人股权的控制力>内部职工个人股权的控制力>外部个人股权的控制力。3.本文提出:在大型国企国有股权的委托—代理链条中,不同节点(代理人)对国有股权控制力的耗散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是高耗散,有的是低耗散,有的还是不确定耗散。这对于不同大型国企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过程中国有股比例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4.本文提出: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除了两个“极少数”(公共性国企和必须关闭破产的国企)外,其余大型国企都应当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建立控股股东制衡的混合股权结构。5.本文提出: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具有动态性。由于改革的内外部条件是变化的,有关的政策也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而不断调整,因此,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也是逐步深入的,其改革的重点具有动态性。在最初阶段或者说近期阶段,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是非公共领域和半公共领域企业、较小的大型企业、经营一般甚至较差的企业、地方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孙公司及子公司;而在中长期阶段,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则是公共领域的企业主要是其非关键和非核心环节的企业、特大型或航母型企业、优势企业、央企、国家绝对和相对控股公司、集团(母)公司。6.本文提出:国资管理部门作为国资的出资人代表(国有股的股东代表),对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理性推进大型国企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必须分离目前国资管理部门作为行政管理者与“出资人”的双重职能,消除其角色冲突,明确其角色定位——国资管理部门作为宏观的行政管理者,而国有投资控股公司作为出资人。(二)研究的不足1.对国有股权与非国有股权控制力的定量比较研究不够。2.对大型国企国有股权与非国有股权等多元产权主体相互制衡(制衡度)的定量研究不够。3.对公共性领域中的非基础、非关键环节国有大型企业引入非国有产权的数量比例及引入方式的研究不够深入。

董少明[4](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指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朱孔生[5](2003)在《国有资本运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试图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资本运营实践和理论 研究现状,创立可以称之为“国有资本运营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并以 此为依据对我国国有资本运营进行系统研究。 通过回顾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和总结国外市场经济国 家的国有资本运营模式的经验,结合理论分析,找出我国现行国有资本运 营体制从观念、运营的主体、客体及市场机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本文认为,我国国有资本运营效益低下的根源是:国有资产管理权能被分 割,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产权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相当一部分国有 资产处于失控状态,“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国有资产流失” 现象严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国有资本将面临着世界范围的 激烈竞争,目前我国的资本运营状态远远不能适应来自国际资本市场强有 力的竞争。将“国有资本”从“国有资产”的大范畴中独立出来,还原国 有资本作为资本的天然属性,从中央到地方构造一个以资本为中心纽带的 独立运营体系,重构国有资本的运营主体、客体。为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 的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 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 产管理体制。塑造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本运营的新型关系,进行制度创 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以解目前决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所引起的 效益低下的问题。 本文根据功能定位和行为取向分析,设计出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运营 主体明确、客体范围清晰、目标层次分明的国有资本运营的三层次模式。 第一层国有资本运营部,即在中央设立以国有资本运营为专职的管理机 构,以实现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本所有者职能相分离;第二层国有 控股集团公司,国有资本运营部拥有所有权,但他不应成为直接运营国有资 本的经济实体,必须通过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进行资本运营,以维护国有资 产的独特性、更好地发挥它的特殊功能;第三层占有国有资本法人化实体 公司,对企业投资,在基层形成占有国有资产自主经营的法人化实体公司。 这个三层次模式能够解决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问题,使国有资本运营 2 <WP=3> 第一章绪 论 主体和市场机制融为一体。在这一框架中,国有资本运营部、国有控股集 团公司和占有国有资本的法人化实体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一 个重要环节。文中对各层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定义。其 中国有资本运营部与国有控股公司之间的授权经营关系是处于上游的委 托——代理关系。由于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处于国有资本运营的市场主体 地位,因此通过授权经营构建国有资本运营的主体可以说是国有资本运营 的起点。在授权经营的基础上,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及占有国有资本法人化 实体公司可以在市场机制中进行具体的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论文中对控 股集团公司的组织形式、性质、构建模式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得出明确的结论,以解决国有资本运营主体的构建和结构优化问题,力求 对实践工作有所指导。为保证国有资本的高效运营,结合国有资本运营框 架体系,从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企业内部监督等三方面提出了国有资本 运营有效监督管理体系。 本文围绕构建国有资本运营系统这一中心问题,以国有资本运营理论 构建、国有资本运营模式设计、运营机构及运营监管方式这一主线进行研 究。首次从整体上提出国有资本运营的理论框架大系统。这是本文的中心 论点,也是本文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上游管理主体上,即政府序列设立以 国有资本运营为核心职

刘学侠[6](2000)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研究 ——从国有企业改革角度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论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问题,从国有企业改革的角度研究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完善,探讨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资本市场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资本市场是一年期以上资金交易关系的总和,它既包括证券市场,也包括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这样在概念上区别于把资本市场等同于证券市场的说法。本论文认为,资本市场的发展、规范和完善与国有企业改革既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资本市场具有本身独特的功能,即产权流动、资源配置、信息反馈等功能,而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改组以及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都必须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资本市场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同其他所有制成份的企业一样,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是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的微观主体,是资本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只有通过改革使国有企业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才能不受约束地参与资本市场的运行,通过各种融资活动、改制上市、完善治理结构、以及资产的调整和改组,都将不可避免地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二者之间必须相互结合,协调进行。论文从规范和实证的角度分别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进行了分析探讨。 论文首先在探讨资本市场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尤其是与企业制度方面的关系,阐明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规范与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股份制公司制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资本市场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资本市场的活动,从而也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其次,论文介绍了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本市场发展状况与企业治理结构方面的情况。西方国家由于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及历史传统的不同,主要存在着两种企业融资及治理结构模式:即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及企业治理结构,以美、英为代表的以证券市场融资为主的融资及企业治理模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上两种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对这两种模式的优劣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对我国企业融资和治理结构方面的借鉴意义,认为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从长远来看应该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在企业治理结构上则应当既发挥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增加银行的监控和企业法人之间的相互持股,以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从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企业的融资过分依赖银行融资,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企业化、市场化,证券市场还不发达、不规范等。因此,我们在选择和构造我国的融资方式及企业治理结构时,应当既要改革现有的银行融资为主的方式,实现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又要借鉴英、美证券融资模式,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证券市场,大力发展证券融资,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使公司治理结构构建与资本市场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在上文基础上,论文从规范化的角度分析资本市场在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企业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够健全和完善;二是国有经济布局分散,战线过长,重复建设严重等。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在于改革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大部分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着眼于从整体上搞好公有制经济,对整个国有经济进行战略调整,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

丁传斌[7](2013)在《地方国有资本运营法制探索》文中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资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物质基础,对我国经济发展乃至政治生活都有巨大影响。新中国建立以来,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发展始终受制于体制而存在很多不可克服的弊端,虽然经过多次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分权,但国有企业一直都没有摆脱政府附庸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举措有力促进了国有资产的发展。近年来,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逐渐从对具体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经营的干预向国有资本的运营转变,国有资产的载体从具体企业向资本运营转变。因应这种趋势,在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对国资运营规范的同时,学界对国有资本运营给予了高度关注。作为整个国资系统的组成部分,地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国有资本的运营对于国资的整体发展和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合理、合法运营地方国有资本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受制于“分税制”财政体制,地方政府面临着财权与事权不平衡的境地。如何扩大财源、如何获取政绩是地方政府尤为关注的问题,而在地方不能发行政府公债、土地财政又遭受宏观调控而无法持续的情况下,通过所掌握的国有资产创造财政来源、获取政绩,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大量地方融资平台的涌现即是明证。由于运营目标设定不当,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规范。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看,如何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和避免地方政府的过度竞争,在集权与分权之间需要做好平衡,这也说明了研究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制度的重要性。目前的地方国有资本运营体制,是在“统一所有,分级代表”的前提下建立的。地方政府在运营国有资本时只能根据中央授予的权限进行制度设计和调整。随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传统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运营体制客观上急需进行改革,以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积极性的要求,在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中,如何进行资本的运营以带来财政收入是目前地方政府更为关心的问题。而“分级代表”制度下,地方政府在运营国有资本时较受限制,希望能有较大的自主权。理论界对此认为,“分级所有”是较为可取的方式。如何在“分级所有”体制下进行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制度设计也就成为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围绕构建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系统这一中心问题,在对现行地方国资运营状况作出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为指导,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国有资本运营制度的有益经验,以国有资本运营理论构建、运营机构设置、运营模式设计、运营监管、运营收益分配为主线,设计出以产权关系为纽带、运营主体明确、目标层次分明的地方国有资本运营模式。在行文时,为能详细解构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历史、现状及国有资本运营制度包含的内容,从而针对性地对地方国有资本运营进行制度设计,本文没有采用理论基础—历史和现状—国外借鉴—制度改革的常见论文写作模式,而是首先在界定相关概念和概述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主要影响因素,按照国有资本运营模式、主体、监督、分配的内容分章论述。应当承认,这种写作方式能够较为完整地论述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制度设计,但也减弱了文章结构的紧凑性。按照这个思路,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首先从基础概念入手对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地方国有资本等作出界定,分析地方国有资本的属性及其功能定位,对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和地方国有资本运营法制的概念作出界定;在系统分析地方国资分布和运营状况之后,阐释现行体制下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效果及存在的弊端和暴露出的问题,说明地方国资运营还需要进一步改革。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本部分探讨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主要制约因素,即中央与地方产权关系、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对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影响。第二章从中央与地方产权关系入手,通过回顾传统“统一所有,分级管理”及现行“统一所有,分级代表”制度,分析其中隐藏的弊端。对于目前的中央与地方产权关系,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宪法视角、委托代理理论、地方国有资产的实践需求方面论证了实行“分级所有”的合理性和优势。第三章论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关系。在目前“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呈现不平衡状态,地方在财政减缩的同时还需要承担过重的公共服务职能。面对这种状况,作为公法主体的地方政府在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时兼具了私法主体身份,地方政府也就具有了“经济人”的属性。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运营国有资本时会利用控制的现有资源最大化自身的利益,造成国有资本的全民属性减损或丧失。为此,地方政府职能急需转变。在有限性政府的目标模式下,地方政府在国有资本运营中需做好公权、调控、管制、监督等角色。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到第八章,是对地方国有资本独立运营体系的构建,分别从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主体、模式、监督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展开。第四章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关系的角度架构地方国有资本独立运营体系。从整体上说,国有资本运营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部分,是管理、运营、监督中的一个环节。在现行以国资委为出资人代表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由于国资委的定位和职能承担没有能够完全实现政企分开、为全民创造福利的目标,因此必须根据国有资产的全民属性重新设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资本运营体系。在新的国有资本运营体系下,宜将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解为投资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部分:将投资的预算决策权赋予人大以体现终极所有者的权利,由财政部门具体执行投资的预决算;明确定位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职能,将其作为政府机构和统一执法主体行使对国有资产的政府监督权;设立独立运营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并根据国有资本存在领域分类设立,实现与政府的分离,真正作为私法主体参与市场,按照市场化方式运营国有资本。第五章从现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模式出发,研究“两层次”与“三层次”运营以及分类运营的制度设计。在地方国有资本主要存在于非竞争性领域的情况下,宜以授权经营为主,实施分类、分层运营。本章对目前实践中热议的地方国资委直接持股形成“两层次”运营和地方金融类国有资产本运营作了分析。第六章分别从宏观构建和微观治理方面对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主体,即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作出探讨。本部分首先分析了目前地方政府构建国有资本经营公司时存在的问题,对引人注目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了探讨,建议分类、分层次设立独立运营的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微观上,构建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处理董事会、党委会、经理层之间的关系。第七章为对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监督的探讨。目前,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监督形成了以国资委为主导的监督格局,但国资委出资人监督和政府行政监督职能不分,其定位依然不清。在其他监督方式中,行政监督面临立法真空和实践中的交叉情形,而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一直处于薄弱地位。建构合理而强势的监督体系对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大有裨益,为此需强化人大的监督,弥补政府监督立法空白、回归国资委的监督角色,加强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维护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确保司法监督独立地位、建立国有资产公益诉讼制度。第八章是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探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于国有资本运营起到投资决策、收益分配的作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目前还很不完善,地方政府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做了较多的探索,在取得较多成绩的同时也有许多值得再讨论的空间,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的衔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的选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范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等。

晋入勤[8](2010)在《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文中提出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对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强化国有企业治理、发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均具有重要意义,而法律制度对于规范和促进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当持续进行法律制度创新以保障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科学发展。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创新涉及到产权、国有产权、企业国有产权和企业国有产权交易这样几个有争议的核心概念,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研究对象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是在狭义上理解的,并将其界定为企业国有产权主体通过有形的产权市场(所、中心)将其合法拥有的可转让交易的产权依法进行的有偿转移的法律行为,其基本操作流程包括交易委托、转让申请、受理与审核、信息披露、登记受让方、洽谈并确定交易方式、成交签约、结算交割和出具交易凭证。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关系就体现在这一操作流程中,由于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关系是以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并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而且产权中所含有的国有因素又要求必须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加以有效监管。因此,本文就从立法、主体、客体、定价机制及监管五个方面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创新进行系统探讨。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在于国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相比所体现出来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委托代理链条更长;终极所有者的所有权不可分割性和不可转让性;代理人的非人格化;行政性委托和资本性委托并存;兼具营利性和公益性双重属性。创新的实践价值包括宏观价值、中观价值和微观价值。在立法创新方面,由于我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立法存在《企业国有资产法》的立法出发点过于偏重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企业国有资产法》中的规定过于原则并有空白之处;专门性立法层次较低,性质存在悬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法律定位可能影响立法的公正性;地方性立法和部门规范过于膨胀,立法中出现诸多矛盾之处;立法滞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立法的理性架构缺失,未形成互补性、配套化的法律体系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制定《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条例》;进一步完善《企业国有资产法》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者的行政机构定位;创新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配套法律制度加以完善。本文所建议制定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条例》的法域归属属于经济法部门,在经济法部门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应当是“经济法——国有经济法——国有资本经营法——《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条例》”;其法律特征包括:组织法与行为法相统一;综合性;政策性较强;国际性极弱;基本原则包括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竞争性原则;干预原则;安全和效率兼顾原则。在交易主体制度的法律创新方面,本文认为应当通过重新确定可实施MBO的国有企业范围,修改限制壳公司的法律规定,完善相关规定,疏通融资渠道,理顺MBO法律制度;通过明确职工持股会的法律地位,给予职工受让较高力度的税收优惠,健全职工持股法律制度以及尽快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这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来拓展受让方。在产权市场法律制度创新方面,本文认为产权市场是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制度中的重大法律创新和我国对世界的创造性贡献,而有形的产权市场的实质是企业国有产权是否必须“进场”的问题,对此,本文认为应当继续保持其有形性。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产权市场目前还存在法律定位有较大的理论分歧;数量过多、布局缺乏科学性;法律性质比较混乱;运行模式不统一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秉承产权市场为资本市场的立法规范思路;建立产权市场的准入制度;明确产权市场事业单位法人的法律性质;以会员制为产权市场基本运作模式对产权市场加以法律重塑。在交易客体制度的法律创新方面,本文提出了产权证券化的创新措施。产权证券化的理论基础在于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必要性在于能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产权流动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权正义;有利于建设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也符合产权交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行性在于产权证券化在我国已获得了正反两反面的经验和教训;企业改制已经趋于完成,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已经在实践中进行了初步尝试;目前的法律制度框架也为产权证券化提供了相应的政策空间;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托管业务和股权转让业务已经在产权市场普遍开展;天津股权交易所已正式成立;资本市场的风险性不在于是否进行了证券化交易,而在于监管、自律、进场交易的产权质量等多种因素。因此,应当取消不得拆细、不得标准化、不得连续交易的“三不”限制,消解产权证券化交易的制度障碍。产权证券化之后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实际上就转变为证券场外交易,相应的,产权市场也就演变为场外交易市场。借鉴国际范围内场外交易市场的制度经验,本文认为我国产权证券化的基本制度应当包括市场准入制度、混合做市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转板制度。在定价机制的法律创新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的定价机制包括信息披露制度、交易方式制度和资产评估制度三个方面,创新也应当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由于目前还存在信息披露制度没有在全国实现完全统一;信息的广泛覆盖及真实性难以充分保障;信息披露的最低期限过短;受让方资格条件的规定还不够细致和具体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在《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条例》中全面规定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强制性要求扩大信息披露的覆盖面;延长信息披露的最低时限;明确何谓合理的受让方资格条件,并针对不同的情形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明确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加以创新。在交易方式制度方面,由于目前还存在直接协议转让方式的规定过于原则,难以保证企业国有产权的进场交易;对经公开征集后的协议转让没有强制性规定,使得公开竞价交易率提高缓慢;没有规定何谓网络竞价,网络竞价究竟有哪几种方式,竞价交易方式的具体适用情况;拍卖的具体方式没有明确,“一人竞拍”的效力存在争议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在法律法规层面明确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范围;强制性规定各地产权市场将协议转让控制在一定的比例;明确网络竞价的概念,网络竞价所包括的几种具体形式及竞价交易方式的具体适用情形;修订《拍卖法》,明确拍卖的几种具体类型及具体适用情形;修订《招标投标法》加以创新。在资产评估制度方面,由于目前的资产评估制度还存在立法层次较低,法制建设滞后,未形成统一、严谨、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五龙治水”的多头政府管理格局;评估方法的规定过于原则;资产评估师个人直接承担民事责任仍是一片空白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修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及时制订和出台《资产评估管理法》和《资产评估师法》;理顺资产评估的行政管理体制;细化规定每种资产评估方法的具体适用情形;以市场化为基础,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构建资产评估师的民事赔偿制度加以创新。除了从以上五个方面加以创新之外,由于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市场环境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市场缺陷,而国有产权的特殊性又进一步强化了该市场缺陷,导致市场机制在目前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中还很难有效的发挥作用,因此,必须还要创新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管制度,加强对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管。针对我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管制度的现状,本文认为应当通过重新定位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架构科学的产权市场监管模式;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这三个宏观方面加以创新。

宋韶君[9](2020)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文中认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的高增长,与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绩效分不开。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央企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然而与国有资产规模大幅增长形成对比的是,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相对不高、国有企业产业竞争力不足,从制度因素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管理体制与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已不相容。在此背景下,以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把国有资本运营权利授权给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简称“两类公司”),重构国资监管、国资运营、国企经营分开的三层国资管理体系,除了有利于减少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更重要的是实现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各司其职,引导国资管理目标从“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导向,转向“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资本价值导向,为国有资本价值增长可持续创造有利制度条件。“管资本”导向下三层次国资管理体系重构,需要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聚焦国有资本价值,重构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为国资监管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而且对引导国有资本价值管理、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已有相关研究,虽然不乏从“政企分开”、“两权分离”视角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管资本”改革逻辑的解释,但针对“两类公司”绩效评价的研究,要么是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孤立研究国有资本增值绩效,要么把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因素,作为外在于资本增值目标函数的因素研究,由此导致国有资本增值目标体系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的理论与现实“脱节”。本文所尝试的理论推进,就是使两者融合,把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因素分析,引入国有资本增值绩效目标体系,构建一个开放的、融合组织功能与系统目标的绩效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主要借鉴马克思资本理论及西方产权理论,结合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的现实考察,构建了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下的绩效评价体系。从“两类公司”职能侧重来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注重产业培育,兼顾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等政策职能;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追求投资收益,市场化程度更高。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本文具体选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重点阐述在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下,聚焦国有资本价值管理产权层,使国有资本增值绩效释放的实现机制,由此提出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和思路,指导指标体系构建。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三章,通过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以马克思资本理论为源头,借鉴公有制理论,构建了国有资本增值的目标体系;引入西方产权理论,从理论层面论证了绩效评价动因、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及评价方法;为分析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是什么、如何评价”做理论铺垫。第二部分包括第四至五章,通过对“管资产”国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效率的现实考察,将“管资本”改革逻辑引入国有资本增值目标体系,从而论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职能,确立重构国有资本运营产权层绩效评价体系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构建了融合国资管理目标与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为绩效评价体系“如何构建”提供方法指导。第三部分包括第六至八章,依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思路,探索性筛选绩效评价指标,并对其中核心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指标有效性,得出研究结论,提出绩效评价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及政策建议,旨在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如何评价”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管理体制下,由于独立行使产权职能的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缺位,依附于行政关系的国有产权管理和国有企业经营,与“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保值增值”的绩效观念相互强化,使国有资本增值目标被异化为无限做大资产规模,导致资本增值潜力和企业创新活力被束缚。通过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构造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把国有资本运营权利授权给“两类公司”,从而形成国有资产行政管理层、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国有企业产业经营层相互分权、相互制衡的三层次国资管理体系,为重塑国有资本增值的动力机制提供有利的制度安排,就是“两类公司”设立的改革逻辑。2.随着“管资产”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的三层次国资管理体制重构,一方面,绩效评价目标及观念,应从关注国有资产账面价值,转向强调国有资本产权价值,实现国有保值增值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另一方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作为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定位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市场职能以及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等政策职能,相应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逻辑与国有企业产业经营层应有所区别。着眼资本价值,构建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绩效评价与国资管理目标的“激励相容”,成为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3.以国有资本增值为目标,聚焦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在绩效评价目标层,以资本价值统筹市场绩效和政策绩效子目标;在绩效评价标准层,以提升国有资本流动性(活力)、增值能力、防风险能力、布局优化能力、对社会资本带动力、对国计民生支持力“国有资本六力”为评价标准;在绩效评价指标层,以国有资本形态转换机制、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机制、国有股权减持市场化退出机制“三大机制”作为核心价值驱动指标选取依据;在指标权重和绩效标准值区分上,依据市场化程度、行政层级及资产规模、产融关系,构建不同分类视角下的“三维分类模型”,形成融合产权职能与国有资本增值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上,将“价值驱动指标”与“基础财务指标”相结合,实现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衔接,把反映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及国有资本价值变动趋势的指标纳入中长期评价体系。4.按照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和构建思路,结合绩效评价重点,选取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资产周转率,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实证结果表明,三个指标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具有较好区分度和解释力。在数据层面,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与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好互补性;国有资产周转率与国有资产资本化率之间,存在弱相关性,三大指标能较好刻画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目标的价值驱动逻辑。其中,国有资产周转率是描述国有资本流动性的结果指标,国有资产资本化率是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的驱动指标,有利于引导国有资本价值放大,是提高国有资产周转率的前提;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是描述国有资本潜在增值能力的预测性指标,有利于引导国有资本价值发现,以及对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1.选题的前沿性。现有文献缺乏把“国有资本”从“国有企业”的研究范畴中抽离出来,专门构建的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绩效评价体系。针对这一缺失,本文具体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了专门针对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的绩效评价体系,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2.研究视角及方法体系的创新。本文打破了孤立的从国有资本增值视角,或者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视角的绩效评价研究,以马克思资本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产权视角、融合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与国有资本增值目标、包含“国有资本六力评价标准”、指标权重及标准值区分的“三维分类模型”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深化了对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理论解释,为绩效评价实践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支持。3.核心绩效评价指标的创新。聚焦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而设计的“核心价值驱动指标”,特别是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等创新指标,突出体现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管资本”改革导向,能够较为准确反映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能力和增值能力,对指导绩效评价实践具有较强应用价值。

王习农[10](2004)在《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加速经济全球化步伐,另一方面加速其自身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向自由化、开放化发展,而任何国家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无动于衷都无异于自甘落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加入WTO,又为我国面向全球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从而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走向开放,将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以开放经济中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为主线,通过建立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全面研究当前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取向问题。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主要是在说明论文选题背景和国内外跨国并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简要说明全文的主体结构和框架构思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跨国并购实践及理论: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指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即国际投资以跨国并购投资为主。同时,在总结全球跨国并购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开放经济内涵,给出跨国并购概念,分析跨国并购实质,梳理当前国际上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以国内企业并购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吸收利用并加以创新。本章对跨国并购和跨国新建两种FDI方式加以比较,进而说明在总体上跨国并购优于跨国新建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的原因。第二章,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MCCAT):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是在评价利用国际各种跨国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理论创新,目的在于架构解释跨国并购动因的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本章核心观点在于: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企业试图利用自身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并购或跨国并购去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以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和持久利润。本理论以企业客观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为前提,提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和函数,分析形成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探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成、作用和选择方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战略目标,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战略重点,以合作性战略、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宏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战略方式。以下四章则以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本章以合作性战略为指导,在归纳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外国企业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和现状,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重新定位,进而提出我国企业<WP=4>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构想。同时强调在外资并购大举进攻的挑战下,我国企业必须加快自身并购进程,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在知识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作相应调整。最后,阐述通过打造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我国产业竞争力进而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本章以进攻性战略为指导,在分析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我国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竞争优势的策略和技术问题,并对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相应对策。第五章,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本章以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指导,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着力从政府管理、法律、金融和市场等四方面探讨如何为开放经济中我国企业构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章,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本章以防御性战略为指导,重点论述跨国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民族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其他国际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几方面内容,旨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树立风险防范和经济安全意识,进一步保护和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研究表明,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只有适应开放经济的要求,通过主动引进外资并购和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通过重塑宏观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运行条件,不断增强经济安全意识,从而面向世界、面向开放、面向未来,确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相应调整和改革,积极打造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才能快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二、正确认识产权流动与重组对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认识产权流动与重组对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混合经济思想
        (二)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三)国内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四)文献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文章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
        二、混合所有制
        三、企业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三、启示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分析框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基本逻辑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制度——产权制度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
第二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来源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过程
        一、混合所有制萌芽阶段
        二、混合所有制产生阶段
        三、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阶段
        四、新时代混合所有制深化阶段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整体运行状况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行业与地区分布状况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状况
第三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缘由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条件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路径分析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模式
        二、并购和重组模式特点分析
        三、整体上市模式特点分析
        四、公私合营模式特点分析
        五、员工持股模式特点分析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特点分析
        一、推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二、以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
        三、资产监管方式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思维怪圈
        一、概念认识误区:混合所有制概念的误区
        二、围绕产权和控股权的争论
        三、“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制度缺陷
        一、产权制度缺陷
        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
        三、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缺陷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同产权主体的矛盾问题
第五章 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路径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分析
        一、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与改革方案介绍
        二、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和效果分析
        三、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第二节 中钢集团案例分析
        一、中钢集团并购重组简单回顾
        二、中钢集团扩张过程
        三、中钢集团并购重组分析
        四、中钢集团重组给其他国企的启示
    第三节 国外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分析
        一、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三、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四、金股制度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突破口
        一、重视国企的人力资本
        二、分类改革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优化
        一、优化的原则
        二、适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范围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骤
        四、优化方案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坚持增量改革,不轻易放弃控股权
        二、国有资本要积极入股非国有企业
        三、要注重员工持股公平公正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四、要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正确的定位
        五、正确认识“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四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改革顶层制度设计
        二、打破“政企不分”的瓶颈方法
        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向
        四、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机制
        五、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中国改革中的企业并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企业并购概述
    1. 企业并购的定义
        1.1 国际通用的兼并与收购概念
        1.2 我国对兼并与收购概念的定义与理解
        1.3 本文对并购的定义
    2. 西方企业并购的发展
    3. 企业并购的动因与效应
        3.1 企业并购的动因
        3.2 并购的效应
    4. 企业并购的成本与风险
        4.1 并购的交易成本
        4.2 并购的风险
第二章 改革时期中国企业并购的起源与特点
    1. 中国企业并购的背景
        1.1 理论背景
        1.2 社会经济背景
    2. 中国企业并购的发展阶段、各阶段动因及特点
    3. 企业并购在我国改革中的作用
    4. 目前企业并购在中国的地位
第三章 并购的主体问题
    1. 国有企业产权模糊构成并购的体制障碍
        1.1 多层次代理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
        1.2 对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的理论纷争
        1.3 对解决并购中国有企业产权问题的制度建议
    2. 国有企业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3. 企业并购中产权主体结构落差的问题
    4. 企业并购中的产权体系残缺
        4.1 我国企业并购的产权体系残缺
        4.2 国内现存的产权交易机构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章 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1. 目前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2. 并购中政府行为导致的利益冲突
        2.1 国有企业并购中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
        2.2 政府干预对企业并购的负效应
    3. 政府在并购中的地位与职能
    4. 正确行使政府在企业并购中职能的措施
第五章 并购的社会环境
    1. 政策问题
        1.1 财税政策
        1.2 金融政策
        1.3 行业管理政策问题
    2. 法律体系
        2.1 西方国家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
        2.2 我国并购的法律现状
        2.3 构建我国的并购法律环境
        2.4 我国企业并购中的法律服务
    3. 社会保障
        3.1 社会保障体系
        3.2 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
        3.3 企业并购中人员安置问题
第六章 并购的中介机构
    1. 并购中介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2. 培育我国的并购中介机构
        2.1 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
        2.2 并购顾问公司
        2.3 并购经纪人
        2.4 商业银行
        2.5 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
第七章 跨国并购问题
    1. 跨国并购的产生与发展
        1.1 跨国并购产生的原因
        1.2 跨国并购的发展
    2. 跨国并购的利弊
        2.1 跨国并购的有利因素
        2.2 跨国并购的不利因素
        2.3 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对策及应注意的问题
    3. 外资对我国企业的并购
        3.1 外资对我国企业并购现状
        3.2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特点
        3.3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4. 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4.1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4.2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3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未来
第八章 当前企业如何搞好并购
    1. 当前我国各种并购模式的利弊分析和经验教训
        1.1 目前我国的并购模式
        1.2 多种并购模式的存在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1.3 我国企业并购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
    2. 在现有条件下我国企业如何搞好并购
        2.1 我国企业并购的背景环境分析
        2.2 我国企业并购存在障碍
        2.3 我国企业并购应遵循的原则
        2.4 我国企业搞好并购的对策分析
附录Ⅰ:并购案例
    案例一:多种形式的并购──赛格模式
    案例二:反向收购、并购后的运营──万向模式
    案例三:并购动因、程序、并购后的整合、并购中的政府行为
    案例四:跨地区收购──中集模式
    案例五:并购动机、中介作用、并购后的整合
    案例六:并购动机、并购后的整合──君安投资
    案例七:收购动机、收购对象的选择、收购后的整合的反例
    案例八:强弱联合──常柴模式
    案例九:跨国并购──柯达公司购并中国感光行业案例分析
    案例十:并购的社会环境
附录Ⅱ: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研究 ——基于股权控制力耗散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主要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可能的创新
        1.3.2 研究的不足
2.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产权理论
        2.1.1 产权基本理论
        2.1.2 产权与企业
        2.1.3 中国企业产权理论
    2.2 国有产权的委托—代理理论
        2.2.1 产权的委托—代理理论
        2.2.2 国有产权的委托—代理理论
    2.3 股权控制力耗散理论
        2.3.1 耗散论与股权控制力概念
        2.3.2 影响股权控制力的因素
        2.3.3 不同股权的控制力分析
        2.3.4 股权控制力耗散的节点差异
        2.3.5 结论
3. 中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实践
    3.1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背景
        3.1.1 大型国企的基本情况
        3.1.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原因
    3.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进程
        3.2.1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历程
        3.2.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现状
        3.2.3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4. 中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化改革的目标
    4.1 股权控制力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4.1.1 股权控制力与股权结构
        4.1.2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4.1.3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定量研究
    4.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目标
        4.2.1 确定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目标的原则
        4.2.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总体目标
        4.2.3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
        4.2.4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分类目标
5. 中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方式
    5.1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总体方式
        5.1.1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方式的含义
        5.1.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方式的主要类型
        5.1.3 各种产权多元化方式评析
    5.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分类方式
        5.2.1 改制上市
        5.2.2 引进战略投资者
        5.2.3 相互持股
        5.2.4 股权激励
        5.2.5 管理层持股与MBO
6. 中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
    6.1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重点的动态分析
        6.1.1 国资管理新体制建立以前,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
        6.1.2 国资管理新体制建立以后,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
    6.2 今后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重点
        6.2.1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宏观重点
        6.2.2 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微观重点
    6.3 大型国企集团公司的产权多元化改革
        6.3.1 大型国企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的意义
        6.3.2 大型国企集团公司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内容
7. 中国大型国企产权多化改革的措施
    7.1 转变观念,努力消除认识误区
        7.1.1 关于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认识误区
        7.1.2 转变观念,消除认识误区,推进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7.2 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7.2.1 国资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
        7.2.2 中国国资管理部门的角色定位与大型国企产权改革
        7.2.3 消除国资管理部门的角色冲突,推进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7.2.4 正确处理国资管理部门与其它有关部门的关系
    7.3 鼓励非国(公)有经济参与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7.3.1 加快发展和鼓励非国(公)有经济参与大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意义
        7.3.2 非国(公)有经济参与大型国企产权改革的制约因素
        7.3.3 加快发展和鼓励非国(公)有经济参与大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措施
    7.4 其它配套措施
        7.4.1 完善有关政策制度及法律法规,规范操作程序
        7.4.2 消除大型国企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
        7.4.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筹措改制成本
        7.4.4 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大型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国有资本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国有资本运营研究的背景
    §1.2我国资本运营研究的现状
    §1.3本文研究的思路和特点
    §1.4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国有资本运营理论的构建
    §2.1资本运营的内涵
    §2.2资本运营的基本原理
    §2.3资本运营的先导条件
    §2.4资本运营的原则、目标
    §2.5资本运营的正确理念
    §2.6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有资本运营模式研究
    §3.1市场经济国家国有资本运营机制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借鉴
    §3.2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内在矛盾分析
    §3.3构建我国国有资本运营新模式
    §3.4各级委托——代理链的产权实现形式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有资本运营机构研究
    §4.1组建(控股)集团公司几种渠道的比较
    §4.2企业集团及其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
    §4.3企业集团运行可靠性及其控制原理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有资本运营方式研究
    §5.1资本运营的起点——授权经营
    §5.2资本运营的具体方式阐释
    §5.3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有资本运营监管研究
    §6.1国有资本运营监督管理体系
    §6.2国有资本运营监管的架构
    §6.3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有资本运营的博弈关系研究
    §7.1国有资本运营博弈分析原理
    §7.2国有资本运营博弈关系的构成分析
    §7.3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全文工作总结
    §8.2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近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研究 ——从国有企业改革角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基本观点
    三、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资本市场的基本理论
    一、资本市场的内涵
        (一) 马克思关于资本及股份经济的理论
        (二) 资本市场的概念
        (三) 资本市场的功能
        (四) 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
    二、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
        (一) 储蓄、投资与资本市场
        (二) 货币制度与资本市场
        (三) 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
    三、资本市场机制与现代企业运行
        (一) 银行信贷市场与企业运行
        (二) 证券市场与企业运行
第二章 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与企业治理结构
    一、英、美的证券融资方式与企业治理结构
        (一) 美国资本市场的特点
        (二) 英、美以证券融资为主的模式
        (三) 美国的企业治理结构模式
    二、日、德的银行融资模式及企业治理结构
        (一) 日本的融资模式
        (二) 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 德国的企业融资模式及治理结构
    三、两种融资及企业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一) 对英、美模式优劣的分析
        (二) 对日、德模式优劣的分析
        (三) 两种模式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第三章 资本市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
    一、我国国有企业的困境及原因
        (一) 国有企业的困境
        (二) 原因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弊端
        (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三、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分析
        (一) 拓宽国有企业融资渠道
        (二) 增强对企业经营的监督
        (三) 为国有产权的流动提供市场机制
        (四) 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五) 推动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改变
        (六) 通过股权解决债权问题
第四章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资本市场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条件
        (一) 多元财产主体的形成
        (二)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三) 融资制度的改革
        (四) 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
        (五) 国有企业的改革
    二、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 中长期信贷市场
        (二) 证券市场
第五章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本市场发育结构失衡
        (一) 融资结构不协调 间接融资比重过大
        (二) 证券市场上债券市场发展不足
        (三) 组织结构单一
        (四) 金融资源的分配结构扭曲
        (五) 国有股权不能流通存在股权分割
        (六) 股市参与者的资金结构扭曲
        (七) 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合理
    二、市场机制扭曲
        (一) 政府行为扭曲市场机制
        (二) 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低
        (三)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差
        (四) 股市投机过度 泡沫成分严重
        (五) 证券公司行为不规范
第六章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
    一、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一) 大力发展证券市场 协调发展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二) 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三) 发展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
        (四) 解决国有股的流通和股权分割问题
        (五) 拓宽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
        (六) 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
        (七) 改革和完善政府监管方式
    二、改革和重建银行体系 完善信贷市场
        (一)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
        (二) 改革信贷管理体制建立内部管理制度
        (三) 化解不良资产
        (四) 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 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五) 发展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
        (六) 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
        (七)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第七章 国有企业改革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一、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与国有企业的改组
        (一) 国有经济的战略定位
        (二) 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政策措施
        (三) 稳步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
        (四) 正确实施企业集团化战略
    二、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一) 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
        (二) 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 实行职工持股制度
    三、其他配套改革
        (一)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二)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三) 改革投融资体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地方国有资本运营法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现状与改革之必要
    第一节 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基本范畴
        一、地方国有资本的法律界定
        二、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内涵
        三、地方国有资本运营法制的含义
    第二节 地方国有资本的功能定位
        一、国有资本的双重属性和国家法律人格的二重性
        二、国有资本在不同法域中体现的功能
        三、地方国有资本的功能定位
    第三节 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状况概述
        一、地方国有资产分布
        二、部分省市国有资本运营状况
        三、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制度探索
        四、地方国有资本运营面临新一轮改革
第二章 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理论基础——国有资产“分级所有”
    第一节 国有资产中央与地方产权关系基本理论
        一、对产权概念的不同界定
        二、两大法系对产权认识的差异
        三、对国有资产产权的分析
    第二节 国有资产的归属:分级代表抑或分级所有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
        二、对现行中央与地方产权关系的解读
        三、国有资产产权分级代表与分级所有之争
    第三节 最终目标:分级产权
        一、地方国有资产产权结构的非对称性
        二、产权分级所有的理论与实践
        三、产权分级所有的依据和障碍
        四、产权分级所有的层级划分
    第四节 分级产权下的中央与地方国资立法
        一、国资改革中的地方立法先行
        二、我国国有经济法律体系
        三、我国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立法现状
        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立法范围
第三章 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实践需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第一节 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
        一、地方政府职能的理论阐释
        二、我国地方政府职能定位的偏差
        三、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方向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职能分配与博弈:财权与事权的平衡
        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基本历程
        二、现行财政体制造成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三、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对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的影响
    第三节 地方政府在国有资本运营中的角色定位
        一、市场失灵与地方政府行为
        二、预算软约束下地方政府职能错位
        三、合理确定地方政府在国有资本运营中的角色
第四章 地方国有资本独立运营体系框架
    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应然设计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立法基础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选择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应然设计
    第二节 地方国有资本运营体系构建
        一、现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二、现行体制的问题剖析
        三、构建地方国有资本运营体系的影响因素
        四、地方国有资本独立运营体系构建
第五章 地方国有资本运营模式选择
    第一节 国有资本运营的起点——授权经营
        一、授权经营制度的历程及依据
        二、授权经营的积极意义和现实困境
        三、授权经营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 分层运营:“两层次”与“三层次”的动态选择
        一、“两层次”与“三层次”运营域外实践
        二、我国国有资本分层运营制度的演化
        三、国资委对“三层次”运营突破的尝试:直接持股
        四、“三层次”与“两层次”运营的动态选择
    第三节 分类运营: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平衡
        一、国有资本分类运营的基础
        二、地方国有资本分类运营实证分析
        三、地方国有资本分类运营的完善
第六章 地方国有资本运营主体设计
    第一节 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宏观构建
        一、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功能和定位
        二、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探索
        三、地方国有资本运营中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四、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宏观构建
    第二节 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微观治理
        一、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特色考量
        二、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董事会建设:成效与问题
        三、地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董事会模式构建与选择
第七章 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监督机制
    第一节 国有资本运营监督理论探讨
        一、逻辑起点:国有资本运营监督的正当性
        二、国有资本运营监督的目标
        三、国有资本运营监督主体及监督权分配
        四、国有资本运营监督范围
    第二节 国资委主导的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监督实践
        一、国资委主导下的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监督
        二、行政监督的立法真空和实践中的交叉
        三、薄弱的人大、司法和社会监督
    第三节 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监督体系构建
        一、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监督体系构建原则
        二、人大监督:终极所有权的实现
        三、政府监督:主体的明确与定位
        四、企业内部监督:内外平衡的加强
        五、社会监督:信息披露的强化
        六、司法监督:最后一道防线
第八章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第一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价值和作用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内涵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价值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目标定位
    第二节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设计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框架
        二、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
        三、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基本问题分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产权
        二、国有产权与企业国有产权
        三、产权交易与企业国有产权交易
    第二节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基本操作程序概要
    第三节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关系分析
        一、主体
        二、客体
        三、内容
第二章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权交易的一般理论
        二、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特殊理论
        三、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国有产权的特殊性
        四、制度创新的历史演进趋势
    第二节 实践价值
        一、宏观价值
        二、中观价值
        三、微观价值
第三章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立法创新
    第一节 立法现状梳理
        一、《宪法》和《立法法》
        二、市场经济基本法
        三、国有资产基本法
        四、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
        五、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
    第二节 立法缺陷研评
        一、《企业国有资产法》存在的问题
        二、专门性立法存在的问题
        三、地方性立法膨胀
        四、立法滞后,理性架构缺失
    第三节 缺陷的弥补
        一、三种可选的基本思路
        二、第三种思路的具体化
    第四节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条例》的法理分析
        一、法域归属——经济法
        二、在经济法中的地位
        三、法律特征考察
        四、基本原则研判
第四章 交易主体制度的法律创新——拓展受让方的视角
    第一节 理顺 MBO 法律制度
        一、重新确定可实施 MBO 的国有企业范围
        二、修改限制壳公司的法律规定
        三、完善相关规定,疏通融资渠道
    第二节 健全职工持股法律制度
        一、明确职工持股会的法律地位
        二、给予职工受让较高力度的税收优惠
    第三节 尽快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第五章 产权市场法律制度创新
    第一节 产权市场是重大制度创新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产权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法律定位还存在着较大的理论分歧
        二、数量过多、布局缺乏科学性
        三、法律性质比较混乱
        四、运行模式不统一
    第三节 产权市场的法律重塑
        一、规范思路应当秉承资本市场的法律定位
        二、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产权市场的全国统一
        三、明确产权市场事业单位法人的法律性质
        四、以会员制为基本运行模式
第六章 产权证券化:交易客体的法律创新
    第一节 产权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产权证券化的必要性分析
    第三节 产权证券化的可行性论证
    第四节 产权证券化制度障碍之消解
    第五节 产权证券化交易的基本制度——以股权为例
        一、市场准入制度
        二、交易机制——混合做市商制度
        三、信息披露制度
        四、转板制度
第七章 定价机制的法律创新
    第一节 信息披露制度之完善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现状
        二、信息披露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三、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创新
    第二节 交易方式制度之检讨
        一、交易方式的制度现状
        二、交易方式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三、交易方式制度的法律创新
    第三节 资产评估制度的重构
        一、资产评估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资产评估制度的法律创新
第八章 监管制度的法律创新
    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重新定位国资监管机构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二、国资监管机构双重角色定位之缺陷
        三、国资监管机构之再定位
    第二节 创新的关键——架构科学的产权市场监管模式
        一、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监管模式的比较借鉴
        二、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
        三、上海地区的地方经验
        四、学界的主要观点及笔者的设想
    第三节 创新之司法衍生——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一、公益诉讼制度概说
        二、引入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三、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的初步设想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9)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内涵及范畴界定
        1.2.1 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及国有企业
        1.2.2 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
        1.2.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1.2.4 绩效及绩效评价
    1.3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设立
        2.1.2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定位
        2.1.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思路及核心指标选取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有投资公司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2.2.2 产业基金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2.2.3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2.3 文献评述
        2.3.1 已有研究的启示
        2.3.2 已有研究的不足
        2.3.3 本文研究方向
    2.4 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学派资本理论
        2.4.2 所有制、公有制及产权理论
        2.4.3 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
3 理论分析
    3.1 资本运营及资本增值的理论分析
        3.1.1 资本形态转换:从实物形态资产到价值形态资本
        3.1.2 资本运营的收益是对产业利润的分割
        3.1.3 资本加速增值主要依赖资产资本化的价值经营
    3.2 国有资本运营的理论分析
        3.2.1 国有资本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形式
        3.2.2 政府授权专业机构履行国有产权代表职能
        3.2.3 着眼社会总资本结构而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3.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3.3.1 绩效评价动因: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与受托责任
        3.3.2 绩效评价目标:国有资本价值增值可持续
        3.3.3 绩效评价重点:国有资本价值管理和经营
        3.3.4 绩效评价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职能及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现实需求
    4.1 “管资产”国资管理体制现实问题及其运行效率考察
        4.1.1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与产业经营职能混杂
        4.1.2 国有企业依赖资本运营而盲目做大规模扩大产能
        4.1.3 国有企业忽略产业经营导致创新能力被弱化
        4.1.4 行政力量主导的国企合并导致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
    4.2 国资管理体制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逻辑
        4.2.1 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缺位导致资本增值潜力被束缚
        4.2.2 构造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而重塑资本增值动力机制
    4.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职能定位
        4.3.1 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市场职能
        4.3.2 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的政策职能
    4.4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
        4.4.1 国资管理目标从关注资产规模转向资本价值
        4.4.2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适合“两类公司”
        4.4.3 聚焦资本价值重构国有产权层绩效评价体系
    4.5 本章小结
5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及思路
    5.1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层次结构逻辑
        5.1.1 绩效评价目标层的划分及其构建逻辑
        5.1.2 绩效评价标准层的划分及其构建逻辑
        5.1.3 核心评价指标选取依据及价值驱动逻辑
    5.2 指标权重及标准值区间设定的三维分类模型
        5.2.1 三维分类模型的设计思路
        5.2.2 三维分类模型的维度划分及其内涵
        5.2.3 三维分类模型量化分级标准探讨
    5.3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5.3.1 价值驱动指标与基础财务指标结合
        5.3.2 评价周期及中长期绩效评价重点
        5.3.3 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衔接
    5.4 本章小结
6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及实证分析
    6.1 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筛选
        6.1.1 反映国有资本流动性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6.1.2 反映国有资本增值能力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6.1.3 反映国有资本防风险能力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6.1.4 其它政策绩效评价指标
    6.2 核心评价指标的确立及实证分析
        6.2.1 核心评价指标确立
        6.2.2 国有资产资本化率的实证分析
        6.2.3 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的实证分析
        6.2.4 国有资产周转率的实证分析
    6.3 实证结果比对分析及结论
        6.3.1 核心评价指标实证结果比对分析
        6.3.2 核心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6.3.3 实证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配套措施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及绩效评价配套措施的完善
        7.2.1 政策建议
        7.2.2 绩效评价相关配套措施完善
    7.3 研究展望
        7.3.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7.3.2 三维分类模型的指标权重与标准值区间设定
        7.3.3 绩效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优化
        7.3.4 “管资本”导向下分层分类的国有资本考核体系构建
附件1 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相关的政策脉络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
    二、国内外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现状与评述
    三、论文的实践意义
    四、论文的主体结构与框架构思
    五、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六、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全球跨国并购发展实践及理论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并购
        一、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二、 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三、 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及趋势
        四、 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与跨国并购
    第二节 跨国并购的概念
        一、 企业并购
        二、 跨国并购
        三、 跨国并购类型、方式、模式与方法
    第三节 跨国并购实质分析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三、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四、 从企业控制权转换和企业产权角度分析跨国并购实质
        五、 跨国并购实质概括
    第四节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一、 跨国并购微观动因理论概括
        二、 跨国并购宏观动因理论概括
        三、 跨国并购微观、宏观动因理论简评
    第五节 以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之比较分析跨国并购效应
        一、跨国并购正效应分析
        二、跨国并购负效应分析
        三、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之间的选择
第二章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竞争优势
        一、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二、 企业存在竞争优势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函数及作用机理
        一、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及函数
        二、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构成分析
        三、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企业竞争优势双向转移
    第三节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选择
        一、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概念
        二、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选择
        三、 由知识要素形成的竞争优势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
    第四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评价
        一、以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对目前跨国并购理论和实践简释
        二、评论
        三、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五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与中国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
        二、跨国并购时代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三、跨国并购时代我国企业发展战略
第三章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
    第一节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动因分析
        一、 外部因素
        二、 国内因素
        三、 中国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 对中国企业存在的竞争优势排序的统计考证
    第二节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现状
        一、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二、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方式或类型
        三、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特点
    第三节 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制度、机制创新
        一、 外资并购中的“表象并购”问题探析
        二、 外资并购下的国有企业制度创新
        三、 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创新
        四、 规范经营,提高效益
    第四节 外资并购与中国企业规模经济形成
        一、 西方国家内部企业间并购的作用及其经验借鉴
        二、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
        三、 企业集团合理规模的理论界定与途径选择
        四、 我国形成企业规模经济的政策取向
    第五节 知识并购与企业战略调整
        一、 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并购
        二、 知识并购的含义
        三、 外资对我国企业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并购
        四、 调整企业战略,尤其经营战略,构建以知识优势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第六节 外资并购与产业结构优化
        一、 外资并购中国产业状况
        二、 调整我国外资并购政策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三、 未来外资并购我国产业趋势预测
        四、 在外资并购中逐步形成我国主导产业并相应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四章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
    第一节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分析
        一、 推动我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主导动因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有利环境
        三、 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利益驱动机制
        四、 外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现状
        一、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历史演进与趋势分析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目标公司的寻找及跨国并购操作
        一、 目标公司所在国宏观经济态势分析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对目标企业的审查
        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行业选择
        四、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地区选择或区位选择
        五、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般程序
    第四节 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
        一、 发达国家企业跨国成长轨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二、 企业层面上的对策措施
        三、 政府层面上的对策措施
        四、 保持清醒头脑,稳步跨国并购
第五章 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
    第一节 跨国并购与政府管理
        一、 国外政府对跨国并购的规制与管理
        二、 我国对跨国并购的政策现状及问题
        三、 调整我国宏观规制管理政策应对跨国并购
    第二节 跨国并购与法律环境
        一、 发达国家法律与跨国并购
        二、 我国跨国并购法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 构建和完善我国法律环境应对跨国并购
    第三节 跨国并购与金融环境
        一、 跨国并购中金融的作用
        二、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并购的优势及投资银行功能的重新定位
        三、 构建与跨国并购相适应的金融环境
        四、 我国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我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
        五、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第四节 跨国并购与市场环境
        一、 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
        二、 推进外资并购的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三、 培育和完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第六章 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
    第一节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与防范
        一、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二、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三、 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
        四、 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措施
    第二节 跨国并购与保护民族经济
        一、 跨国并购下“民族经济”概念重新界定
        二、 跨国并购中我国民族经济面临的风险
        三、 “外资有限并购论”或“外资适度并购论”
    第三节 企业跨国并购防御
        一、 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概念
        二、 企业跨国反并购原因
        三、 企业跨国反并购技术
    第四节 企业风险国际化与风险控制及管理
        一、 企业风险国际化
        二、 学习风险控制与管理技术
        三、 按照国际惯例管理海外企业
        四、 跨国并购国际化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其他操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正确认识产权流动与重组对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D]. 张飞雁.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中国改革中的企业并购问题研究[D]. 吴进良. 西南财经大学, 2000(01)
  • [3]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研究 ——基于股权控制力耗散视角[D]. 蓝定香.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
  • [4]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5]国有资本运营研究[D]. 朱孔生. 天津大学, 2003(03)
  • [6]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研究 ——从国有企业改革角度探讨[D]. 刘学侠. 中共中央党校, 2000(01)
  • [7]地方国有资本运营法制探索[D]. 丁传斌.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1)
  • [8]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 晋入勤. 华东政法大学, 2010(04)
  • [9]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D]. 宋韶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10]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 王习农.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3)

标签:;  ;  ;  ;  ;  

正确认识产权流动重组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