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В.И.维尔纳茨基时代至今的金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鹰[1](2010)在《俄国古典欧亚主义研究》文中提出欧亚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初在俄国侨民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一个政治思想流派,并且20年代中期具有了运动的性质。后来由于内部发生分裂等原因,到了30年代只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存在,以至于30年代末归于沉寂。半个世纪后,在苏联解体前欧亚主义又复兴,90年代中期俄罗斯社会掀起了一场“欧亚主义热潮”。欧亚主义无论其产生还是复兴,都是在俄国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历史关键时刻而展现的,由此可见欧亚主义是和自己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欧亚主义出现的真正动因和目的,就是一些流落他乡的俄国知识界精英殚精竭虑、上下求索,努力为俄国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本文研究重点是古典欧亚主义,主要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深入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全面研究这一思潮包括在其指导下的社会运动整个历史过程;着重阐述几个方面思想观;同时努力对欧亚主义做总体的评价。欧亚主义者在诸多论述方面有合理性,但也存在严重的片面性和极端性。总的来说,欧亚主义是俄罗斯思想发展史不可缺少的阶段,对其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也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赵万鑫[2](2020)在《哈里顿与苏联核计划的实施(1945-1953)》文中研究指明1945年8月,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核轰炸。原子弹的恐怖威力极大地触动了斯大林,促使他深刻认识到核武器在国际政治中的战略意义。为应对美国核威慑,维护和加强国家安全、巩固和扩大胜利果实,斯大林于1945年8月20日签署了国防委员会第9887сс/оп号决议,拉开了全面实施苏联核计划的序幕。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1953年8月12日,苏联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苏联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为基础,以强制性的行政命令为手段,采取军事化的全民总动员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物质和精神资源,仅用了4年时间即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军事政治实力,阶段性地实现了核计划目标,对人类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苏联核计划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抗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一个有力工具,也是促使延续半个多世纪之久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核计划实施过程中,以哈里顿为代表的苏联科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哈里顿从1946年出任第11设计院总设计师,直到后来的全俄实验物理学研究所,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到后来苏联几代热核武器的研发、量产,为苏联核事业奉献了半个世纪。从核物理学理论研究到核武器实验研制,他几乎全程参与核计划,完整经历了苏联核军事工业从无到有,筚路蓝缕,发展壮大,乃至与美国展开核军备竞赛的历史见证者,被誉为“热核武器时代的缔造者之一”。
肖晶波,张明雯[3](2006)在《维尔纳茨基及其智慧圈》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俄罗斯和苏联科学技术的发展维尔纳茨基是不可跨越的,在前苏联他被称为20世纪的罗蒙诺索夫.他的生物圈学说和智慧圈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平等共生,描绘出人与生物圈共同进化的图景,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В.А.Нарсеев,В.М.Яновский,傅德彬[4](1990)在《从В.И.维尔纳茨基时代至今的金的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总结了从В.И.维尔纳茨基时代至今的金的地球化学研究情况,肯定了В.И.维尔纳茨基关于金的地球化学的论述,介绍了金在高温气流、碳质陆源岩石(黑色页岩)、碱、盐等介质中的性状,指出了金的地球化学研究的方向。
达·奥索洛娃,罗见今[5](2012)在《维尔纳茨基关于智力圈学说的现代意义》文中指出俄罗斯宇宙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维尔纳茨基(1863-1945)在研究生物演化和地球化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从生物圈向智力圈过度的学说,主张人类社会的统一进步、人类与生物圈的和谐一致,这在今天的环境保护和社会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林英梅[6](2017)在《俄罗斯生态法制研究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镜鉴》文中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生态文明建设被首次列入国家战略。俄罗斯作为一个生态资源大国,历来十分重视生态法制理论研究,也十分重视生态立法实践。我国经历了与俄罗斯几乎相近的体制改革,有着较强的关联性。俄罗斯生态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论文对中俄两国在生态法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对比研究,在借鉴俄罗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生态文化、公众参与、法律体系、制度体系以及国际合作层面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界定了俄罗斯生态法的概念、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发展脉络、基本原则以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等问题,明确俄罗斯生态法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论述了由俄罗斯在自然资源与生态部统领下的集中统一的生态管理体制,并在研究俄罗斯生态管理体制新动向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扩大公众参与生态管理的对策建议。第三章对俄罗斯生态文化建设的哲学原理和内涵做出述评,并提议将生态文化纳入我国法制轨道来夯实生态法治的社会基础。第四章对俄罗斯生态法律体系的内容做出归纳和评价,并在借鉴俄罗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完善我国生态安全立法方面着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律体系。第五章归纳和评析了俄罗斯注重从源头预防污染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生态制度,总结归纳出其制度的基本内涵、程序、原则、特征和作用,揭示出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在分析和对比中俄两国生态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全链条的生态制度体系的路径。第六章概述了俄罗斯生态国际合作机制的形式、工作框架和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开展生态国际合作的侧重点。第七章在论文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概括性结论。从俄罗斯生态法制建设的视角研究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镜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涉及多门交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充分运用法学、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等基本学科的理论,剖析俄罗斯生态立法体系涵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尝试梳理总结出其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管理体系、生态法律体系、生态制度体系、生态国际合作机制等具有特色的做法和经验,力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法制建设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路径。
李九玲,亓锋,徐庆生[7](1996)在《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成矿过程中碳和有机质的作用》文中认为在众多关于黔滇桂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本类型金矿含碳及有机质的特征;金能形成金属有机化合物及原子簇化合物的特征的研究。提出金以金属有机化合物形式在本区上二叠统富含生物成因有机质的煤系地层中形成预富集;在区域热变质作用中,金以气相金属有机化合物方式向上运移,蓄积在上二叠统至中三叠统各层位的背斜和穹隆部位;动力变质带的断裂活动引起物理化学突变,使金的气相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构造断裂带解体、裂化从而形成了含细分散碳质的微细浸染型含金硫化物原生矿化;并探讨了主成矿期后与有机质解体有关的叠加热液活动和表生氧化作用对原生矿化的改造。从而从有机质演化角度初步建立了此类型的成矿模式
梁红刚[8](2021)在《莫斯科大学与苏联核计划》文中提出在核物理学研究领域,莫斯科大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莫斯科大学的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了带电粒子回旋加速器,并对链式裂变反应和火药燃烧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获悉欧美强国研究原子弹的消息后,莫斯科大学的科学家开始积极呼吁政府制定完备的核计划,这些呼吁得到了政府高层的重视。美国对日本实施核打击后,苏联立即开启核计划,莫斯科大学成为苏联最重要的核物理人才培养基地。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莫斯科大学的科学家解决的技术难题主要有:从中子辐照铀中提取钚、建造试验和工业反应堆、研发核装药、解决数学模拟计算问题、完成核爆炸过程的模拟试验、评估核爆炸释能和处理核废料等。莫斯科大学在苏联核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Ф.И.Вольфсои,章振根[9](1984)在《苏联科学院院士Д.И.谢尔巴科夫》文中研究表明 Д.И.谢尔巴科夫是苏联着名的学者,地质学家,在金属矿床,矿床成因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他还以地理学家、旅行家、科普专家和地球科学组织者而着名。谢尔巴科夫在1893年元月1日(新历元月14日)诞生于诺沃兹布科夫城的一个交通工程师家庭,于1966年逝世。1908年,谢尔巴科夫到彼得堡;1911年文科中学毕业后进入彼得堡综合技术学院冶金系学习。从1913年起他开始听Ф.Ю.列文生-列辛格讲授的大学课
崔永强[10](2018)在《现代石油地质学——幔源油气理论》文中指出现代科学理论、实验、航天探测、勘探开发实践成就已经证明,石油的大规模存在不以生命物质的存在为前提,石油源于地球100 km以下的深部,由先存的碳氢元素合成;而属于C—H—O体系的生物分子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向重于甲烷的C—H体系烃类分子转化;烃类是地幔烃碱流体的组成部分,地幔烃碱流体上升过程中与围岩发生碱交代作用,在临界温度转化成富含金属、非金属和稀土元素的石油热液;石油热液在上升通道中发生分异,形成金属、非金属、稀土和油气矿藏。断陷盆地油气上升通道是小断距基底走滑断层,油气成藏于该类断层控制的花状断裂体系内部,分布距离花状断裂不超过2 km;压陷盆地油气上升通道是仰冲型造山带和盆地之间的逆冲断层,油气成藏于逆冲断层附近。进入断陷盆地水体中的石油热液,经历分异作用后,形成化学沉积层和油层;油层由于水化和氧化作用,进一步转化为石油沥青,石油沥青经历埋藏和热解将转化为煤层。进入大洋底部和陆地冻土带的烃类,在合适的温压条件下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大洋热液喷口、大洋和陆地泥火山是地球现代排气的窗口,盆地和油气藏正在接受深部油气的供给。
二、从В.И.维尔纳茨基时代至今的金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В.И.维尔纳茨基时代至今的金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俄国古典欧亚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
三、论文结构、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章 欧亚主义概述 |
1.1 社会文化的孕育 |
1.1.1 欧亚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生于忧患 |
1.1.2 欧亚主义产生的思想根基——路在何方 |
1.1.3 欧亚主义的奠基人——流亡境遇 |
1.2 思想渊源 |
1.2.1 反西方主义的同盟者——斯拉夫主义 |
1.2.2 独特而完整的欧亚洲——文化历史类型理论 |
1.2.3 独立的精神世界——拜占庭主义 |
1.3 思想历程和运动始末 |
1.3.1 思想产生和运动萌芽 |
1.3.2 思想发展和运动兴起 |
1.3.3 思想危机和流派分裂 |
1.3.4 思想沉寂和运动消亡 |
第2章 欧亚主义的思想观 |
2.1 宗教哲学观 |
2.1.1 东正教——欧亚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 |
2.1.2 日常忏悔——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结合 |
2.1.3 宗教是文化中心,教会是文化主体 |
2.1.4 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
2.2 文化观 |
2.2.1 对欧洲和罗马-日耳曼文明的批判 |
2.2.2 俄国-欧亚洲——一个特殊的文化域 |
2.2.3 个体理论 |
2.2.4 俄国文化分裂的问题 |
2.3 地缘政治观 |
2.3.1 俄国-欧亚洲的地理特点 |
2.3.2 “发展地”理论 |
2.3.3 大陆经济与大洋经济 |
2.4 民族观 |
2.4.1 全欧亚民族主义 |
2.4.2 图兰因素和斯拉夫-图兰的统一 |
2.5 国家、法制观 |
2.5.1 真理之国 |
2.5.2 民生之国 |
2.5.3 思想制 |
2.5.4 国民制 |
2.5.5 执政选举制 |
2.6 经济观 |
2.6.1 国家-私有经济体制 |
2.6.2 仁慈雇主制 |
第3章 欧亚主义的俄国历史观 |
3.1 俄罗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内部特点 |
3.1.1 欧亚洲“整体发展地”的形成 |
3.1.2 欧亚洲国家的内部体制 |
3.1.3 俄罗斯民族的自我意识 |
3.2 蒙古统治的影响 |
3.2.1 东西方定位问题 |
3.2.2 俄国统一国家的形成 |
3.2.3 蒙古统治的其他影响 |
3.3 对十月革命的评价 |
3.3.1 革命本质和意义 |
3.3.2 革命原因 |
3.3.3 革命分期及其历史比较 |
第4章 对欧亚主义的批评 |
4.1 来自宗教哲学方面的批评 |
4.2 来自自由主义方面的批评 |
4.3 来自斯拉夫主义方面的批评 |
第5章 欧亚主义的复兴与传承 |
5.1 “最后一个欧亚主义者” |
5.2 “新欧亚主义”流派 |
5.3 现代欧亚主义学院派 |
5.4 古米廖夫欧亚主义流派 |
5.5 现代左倾欧亚主义流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2)哈里顿与苏联核计划的实施(1945-1953)(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哈里顿与战前苏联核物理学的发展 |
2.1 战前苏联核物理学研究状况及主要成就 |
2.2 哈里顿的生平和学术贡献 |
第3章 哈里顿与苏联核计划的全面启动 |
3.1 战时核研究的中断与重启 |
3.1.1 学界先声与核研究的中断 |
3.1.2 铀研究的恢复 |
3.2 核计划的出台 |
3.2.1 核计划组织领导体系的建立 |
3.2.2 德国核力量的引入 |
第4章 哈里顿与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 |
4.1 核裂变材料的制备 |
4.2 第11 设计院与原子弹的构型设计 |
4.2.1 第11 设计院的建立 |
4.2.2 哈里顿与核计划管理体制 |
4.2.3 原子弹的构型设计 |
4.3 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 |
第5章 哈里顿与苏联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
5.1 国外核情报与热核武器的理论探索 |
5.2 “РДС-6c”研制工作的启动 |
5.2.1 “千层饼”和“水管”:两种构型的考量 |
5.2.2 “РДС-6с”的构型和测试 |
5.3 第一颗氢弹的试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维尔纳茨基及其智慧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20世纪的罗蒙诺索夫 |
2 从生物圈到智慧圈 |
3 小结与展望:雅努斯神的启示 |
(5)维尔纳茨基关于智力圈学说的现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圈和人类的和谐一致 |
2 科学作为智力圈内的主要因素 |
3 建立智力圈的任务 |
4 结论 |
(6)俄罗斯生态法制研究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镜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引言 |
第1章 俄罗斯生态法概述 |
1.1 俄罗斯生态法的基本概念 |
1.2 俄罗斯生态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 |
1.3 俄罗斯生态法的发展历史 |
1.4 俄罗斯生态法的基本原则 |
1.4.1 俄罗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
1.4.2 俄罗斯生态学说 |
1.5 俄罗斯生态法同其他法律的关系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俄罗斯生态文化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镜鉴 |
2.1 俄罗斯生态文化建设述评与现状分析 |
2.1.1 俄罗斯生态文化的概念与哲学基础 |
2.1.2 俄罗斯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其评析 |
2.2 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述评及其问题剖析 |
2.3 借鉴俄罗斯经验对完善我国生态文化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3章 俄罗斯生态管理体制研究及对我国的镜鉴 |
3.1 俄罗斯联邦国家生态管理机关的职能划分 |
3.2 俄罗斯生态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决策模式 |
3.3 俄罗斯生态管理体制的动态评析及对我国的镜鉴 |
第4章 俄罗斯生态法律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镜鉴 |
4.1 俄罗斯生态法律体系述评与现状分析 |
4.1.1 俄罗斯生态法律体系的内容 |
4.1.2 俄罗斯生态法律评析 |
4.2 我国生态法律体系述评及其问题剖析 |
4.3 借鉴俄罗斯经验对完善我国生态法律的对策建议 |
第5章 俄罗斯生态制度研究及对我国的镜鉴 |
5.1 俄罗斯生态制度述评与现状分析 |
5.1.1 俄罗斯生态制度的内容 |
5.1.2 俄罗斯生态制度评析 |
5.2 我国生态制度述评及其问题剖析 |
5.3 借鉴俄罗斯的经验对构建我国生态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6章 俄罗斯国际生态合作机制研究及对我国的镜鉴 |
6.1 俄罗斯的国际生态合作机制概述 |
6.2 我国国际生态合作概述 |
6.3 借鉴俄罗斯经验对构建我国国际合作联动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 |
(8)莫斯科大学与苏联核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一、莫大与核计划的开启 |
二、莫大与核物理技术的发展 |
三、莫大与核装药的研发 |
四、莫大与数学计算的保障 |
五、莫大与核武器模拟试验 |
(10)现代石油地质学——幔源油气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幔源油气概念 |
2 幔源油气的生成和演化 |
3 幔源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
4 幔源油气上升的动力 |
5 已发现油气藏的储量供给 |
6 煤和天然气水合物 |
7 结论 |
四、从В.И.维尔纳茨基时代至今的金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俄国古典欧亚主义研究[D]. 张海鹰. 吉林大学, 2010(08)
- [2]哈里顿与苏联核计划的实施(1945-1953)[D]. 赵万鑫. 吉林大学, 2020(08)
- [3]维尔纳茨基及其智慧圈[J]. 肖晶波,张明雯.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6(04)
- [4]从В.И.维尔纳茨基时代至今的金的地球化学研究[J]. В.А.Нарсеев,В.М.Яновский,傅德彬. 地质地球化学, 1990(01)
- [5]维尔纳茨基关于智力圈学说的现代意义[J]. 达·奥索洛娃,罗见今.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
- [6]俄罗斯生态法制研究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镜鉴[D]. 林英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7]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成矿过程中碳和有机质的作用[J]. 李九玲,亓锋,徐庆生. 矿床地质, 1996(03)
- [8]莫斯科大学与苏联核计划[J]. 梁红刚.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4)
- [9]苏联科学院院士Д.И.谢尔巴科夫[J]. Ф.И.Вольфсои,章振根. 地质地球化学, 1984(10)
- [10]现代石油地质学——幔源油气理论[J]. 崔永强. 新疆石油地质,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