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商学院名单

世界知名商学院名单

一、世界着名商学院一览(论文文献综述)

周心怡[1](2021)在《独具优势的欧洲商学院》文中认为近几年,欧洲各大商学院以其独特的优势开始在全球商学院中崭露头角。商科是留学生们出国深造时常选择的专业,美国与英国是商科留学的两大热门目的地。近几年,欧洲各大商学院以其独特的优势开始在全球商学院中崭露头角。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各国的出入境限令很大程度影响了国际学生的留学计划,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也逐渐成为常态。但从实际数据来看,2020年欧洲商学院的研究生申请量在世界各地保持稳定,并有46%的课程显示申请量增加。欧洲各大商学院以其学制短、学习成本低、优质教学水平与质量,正日益受到全球商科学生的青睐。

倪晓明[2](2021)在《《论衡》会通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会通”的角度切入《论衡》的研究。文章从书与人两条线交融的视角出发,试图挖掘作家身份与文本形态的融会贯通属性。总体上,文章又分文体、文本、文心、文脉四个范畴,而王充的士大夫身份是勾连四个范畴的桥梁。第一章谈王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化动因。《论衡》是王充创作实践与认识观念的统一体。在“论”体层面,王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体意识。与兰台文人作家群相比,王充的批判气质使其能对“论”体进行深入探索。从王充到刘勰,展现的是文体探究由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文体发展历程。“论”体的正俗功能,促使王充将其作为“疾虚妄”的选择;王充的博通之学,则为其驾驭“论”体提供客观保障。越文化、书肆、班氏家族,共同铸就王充的博通学风。王充的个人气质与学术素质使其与“论”体交融为一,相互成就。第二章从文本素材角度还原了王充的士大夫身份。《验符》篇涉及的素材大多是汉代的文书,王充对文书内容进行节录与转写处理后,将其移入《论衡》的文本之中,而官吏身份是其能够阅读官方文书的前提,他对文书的熟悉也是其官吏身份的反映。这表明王充的真实身份应当是融“文人”与“官吏”于一身的士大夫。王充征引文书有两大意义:其一是文书的史料价值。《论衡》所载汉事与常见史书存在详略不同、文字出入等差异。其二是征引素材的宣汉意义。王充将政府公文用于文章写作,含有宣汉的政治意味。此举致力于匡正儒生的复古观念,是从素材到理念的双重纠偏。第三章谈王充颂汉的文化意味。为汉辩护是王充创作《论衡》的首要动机,是其为文之用心。首先,王充的颂汉理念与其对《春秋》的继承密不可分。《春秋》“惩恶劝善”的理念为王充“颂汉”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王充与东汉前期的其他文士存在颂汉理路的细微差异。王充依违五经,东汉文士依附五经。东汉其他文士对汉德的歌颂不出经义的范畴,王充的颂汉则超出了五经的界限。东汉文士通过依附往圣的方式抬高汉圣,王充则通过对比往圣的方式以凸显汉帝王的优越性。第四章谈《论衡》在后世的接受。总体来讲,20世纪以前的《论衡》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由于历代的文章评判标准不同,《论衡》的评价也随之起伏不定。黄晖撰写的《论衡校释》是融“会校”与“通释”于一体的“会通型”学术专着。张舜徽先生对《论衡》之接受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张氏由《论衡》崇博尚通的学风奠定自身博通的治学路径。其二,张氏服膺《论衡》贬斥师法与其自身转益多师的学术阅历有关。其三,张氏以《论衡》“作”、“述”、“论”三科为依托,由考辨体例到编纂语选,实现了体用的会通。其四,张氏由认同《论衡》“反是古非今”理念,到推崇知今之学,将教学与科研、时代与学术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张倩文[3](2021)在《基于空间体验的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环境营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十一世的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不仅仅是独属商业范畴的售卖空间,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城市需要商业公共空间丰富活化居民公共生活,显示城市经济的活力与文化多样性。因商业步行街的本质属性为消费,过去的研究中商业步行街营建的主要立足点是消费行为,在当下互联网经济趋势下,实体商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商业空间消费吸引力低迷的情况下,应着重强调商业氛围营造下的空间体验性。本研究以城市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为突破口,关注人群多样化需求特征,在传统消费的基础上探索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的体验变体,使之既适应消费需求同时满足城市开放空间的职能。从细部设计出发引导人群以商业为媒介体验空间的环境魅力,激发人群参与公共生活的兴趣,提升城市活力。通过文献综述的整理与总结,阐述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与空间体验基本发展历程与概念,论述体验空间与传统消费空间的区别;分类研究学习大量国内知名商业步行街案例,总结商业步行街外部体验空间组成部分与基本功能,通过对以上案例中体验空间特征的总结,得出体验空间的类型、对象、存在方式、设计特点、体验目的、影响体验的因素六部分。得出空间体验的基本结构,分析结构中主体与客体的构成,论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得出主客体内在联系的建立与体验要素。体验要素结合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形态得出循序渐进的体验观,结合案例分析中析出的“商+文旅娱”空间布局模式,确立空间体验的基本价值观。在基本价值观的引导下推出体验秩序,建立空间体验的具体策略,针对空间布局、细部设施、宏观文化层三方面,得出社交体验策略、造景体验策略、文化体验策略三大方向,以此细分十二小项,指导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的体验营建。结合策略选取场地进行设计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与设计分析,推敲策略的优势与不足。

王美[4](2021)在《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文中认为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承袭清末的基础上,破旧立新、中西融合,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充实、完善,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近代转型,保障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存续发展,实现了功能与价值的合一。本研究基于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历程的回顾,呈现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其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样态,并累积了特殊时期高等教育政策革新与完善的历史经验。本研究以一种找寻与回溯的历史视角,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结合全面与局部高等教育发展概况,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展现了高等教育政策内容要素变化和政策运行过程,让色彩斑斓的民国高等教育政策图景生动地铺展开来,从动态中去把握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轨迹与特征,阐释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合理性与局限性,从而为当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着眼于挖掘民国历史的大格局之异,与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关联,侧重分析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社会背景,从政治局势的杌陧、经济形势的起伏、文化运动的洗礼,以及教育轨迹的转换四个方面展开。其次,按照回溯性的政策分析方式,根据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组成要素分类,对办学政策、经费政策、学科与课程政策、招生与考试政策、教员与学生政策的演进轨迹进行深度把握。在纵向深描政策变迁的同时,又以横向的视角,来透视不同阶段各类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内容、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并将高等教育政策的要素变化、地方应对、大学实践、校长活动穿插起来,构成一个动态、丰富的叙述结构,使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过程得以真实的复原呈现。再次,聚焦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进程的关键之处,分析影响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外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包括社会诉求的不断牵引、知识分子及教育团体的持续呼吁、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变化等;从内部因素来看,涉及权威集团理念的转变、议案审议方式的变化、目标群体价值偏好选择的差异等。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发生了回应性与适应性的变迁。与此同时,归纳凝练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并探究其中的利益逻辑。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演进呈现出“工具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不断强化、政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政策施行手段逐步多样化等重要的历史特点。其背后的利益逻辑则主要是利益群体矛盾调和的分期变化、利益群体价值博弈的纵向映现以及政策利益与代价之间的成本考量。最后,审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所呈现的先进性与局限性。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在新潮与旧浪的冲击下流变绵延,一直在努力谋求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当融合,不断通过立法建设来规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是铺陈理想与务实选择的产物,其生命力既来源于预先的理论准备,更扎根于实践中的丰富与拓展。但回溯历史,对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变迁进行审慎的考量后,发现其也有局限性。如高等教育政策数量与质量的不匹配、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阻隔、“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沟通与协调的非一贯性等。探赜索隐、以史鉴今。本研究将目光投射到那段逝去的历史中,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进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现实启示,即在当下高等教育政策建设过程中,要秉承一种辩证视角和开放心态,既坚持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化视野,又要积极建构中国化坐标,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政策的法制化建设,兼顾高等教育政策的“质”与“量”的双重效益,靶向高等教育需求精准施策,完善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机制,并合理定位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使当下高等教育政策改革与发展能够真正助力“双一流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霍珊珊[5](2021)在《天津工商大学史研究》文中认为清末,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除割地赔款,各教会还传播教义,拥有开办教会学校的自由权力。1921年7月,法国天主教在天津马场道筹建天津工商大学,这一举措实现了法国天主教在北方创办一所教会大学的夙愿。天津工商大学以培养工、商两科专业人才为主,学校的办学主导权在教会,具有遵循大学办学规律、中外贯通的特点,是一所典型的天主教会学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天津工商大学。天津工商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独具特色,一方面背负天主教传教使命,培养高级布道士。另一方面为满足当时中国社会对于西学技术人才的需求,实现学校发展“中国化”,天津工商大学以“实事求是”为方针,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工商专门人才。精简高效的教育行政组织管理、严格科学的办学规章制度、高待遇的教师管理与合理的经费管理构成了天津工商大学的教育管理体系。在学校领导领导组织下,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师资力量加强,天津工商大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设备不断增加完备,规模越办越大。天津工商大学的办学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其教学、校园文化与组织、所培养的毕业生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价值,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天津工商大学的教学活动与形式均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学校重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教学,学科知识学习与实地实习并重,有意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社会意识与创造精神。受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天津工商大学形成了特征鲜明的校园文化与组织,孕育出“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校风精神。天津工商大学时期学生团体较少,除体育运动外,学生活动主要是公教活动与社会活动,虽带有传教意图,但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校友会更是在学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天津工商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广受好评。另外,天津工商大学的特别机构——北疆博物院虽然是一所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但由于和天津工商大学同在一处,互通互补,犹如一家。北疆博物院的设立,为天津工商大学的师生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条件,加强了学校的学术风气。天津工商大学经历12年的办学探索,取得了不错的办学成效,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工商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然而,天津工商大学的办学亦存在局限性,宗教色彩浓厚,办学规模小,过分崇拜西学、弱化国学。现代高等教育应吸取现实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史勇[6](2020)在《民国高校博物馆探要》文中提出民国高校博物馆源于教学和研究需要,包括教会大学博物馆、公立大学博物馆和私立大学博物馆,涵盖综合类、历史类和自然科学类等主要博物馆类型,在馆藏资源、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领域各具优势和特色,是近代中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分析民国高校博物馆主要特点,对于当代中国高校博物馆建设发展亦具借鉴意义。

王瑞超[7](2020)在《民国时期上海女律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三从四德”的礼教道德要求将女性置于屈从的地位,传统社会妇女的主要职责也始终是辅佐夫婿、教育子女等家庭义务。在这一道德标准的衡量与牵引下,女性几乎完全被禁锢于家庭这一私人生活领域之内。长久的家庭生活将传统女性与社会职业领域隔断,使得她们成为男性眼中肢体纤弱、思想狭隘、意志柔弱、优柔寡断的弱势群体。在现代人的认知中,中国传统社会法律活动的参与者仿佛只有男性,女性几乎完全被排除出法律相关活动之外。有关中国传统社会真实的女性法律活动者记述模糊、含混,甚至有关传统女性与法律活动的记载亦零星,犹如沧海之一粟。女性正式获得官方允准参与法律职业的空白局面直到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政府修改律师法,去除了对律师执业资格的性别限制始被打破。自1927年中国女律师被准许执业至今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回望中国女子法学教育以及女律师的沉浮变迁可以发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国家教育与社会职业不断发展完善的根本保障。就女性法律职业而言,尽管历史演进过程中女律师的发展状态各不相同,但性别差异及其带来的男女职位差距却始终存在,女律师始终无法突破职业进路中的玻璃天花板。始终存在的性别差异的背后,是女性法律职业者无法回避的来自工作与婚嫁家庭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压力,是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女性法律职业者的必然经历。本文以女性法律职业人中的典型代表——女律师为例,通过对民国时期律师制度的演进、上海女子法政教育、上海女律师及其执业状况的梳理与考察,探寻民国女律师兴衰沉浮的历程。通过对女律师发展进程的历史审视,进而找出中国女性法律职业者弱势地位形成的历史成因,以期启发当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民国上海女律师的兴起。随着西方国家的军事入侵,律师制度在领事裁判权的庇护下,通过租界进入中国。为了收回法权,清政府变法修律引入律师制度。辛亥革命的爆发,使这一制度未来得及实施。民国政府初建后即颁布《律师暂行章程》,律师制度在我国最终建立起来,然而这一章程明确地将女性排斥在律师行业之外。1912年通过的《律师暂行章程》只赋予男性律师从业资格,女律师被排斥在外,直至1927年7月23修订后的《律师章程》公布,律师职业的性别限制被彻底打破。这一权力的实现过程始终以男性为主导,中国女性表现得沉默而被动。中国女律师执业资格实现的背后力量凸显了中国“赋权式”女性解放运动的性别悖论。第二章介绍了与女律师职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民国女子法政教育的开展情况。没有法学教育就没有法律职业。近代女子教育诞生于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女子学校中,女子学校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上层女性。上海的女子法政教育脱胎于这一教育理念中,同样也在艰辛的努力中形成自己的模式。早期女子法政教育带有极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争取女权,实现完全参政权是这些法政学校创办的根本目的,这种实用主义体现在近代女子法政学校的方方面面,“速成”“预备”“参政权”等字眼异常醒目。凭借不服输的个性和努力,法学院女学生在学业上追求卓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她们见识前瞻,让同校的男同学汗颜。考察法学院女学生的就业情况发现,她们在职业的选择上同今天的法学院女学生相似,同样可以选择与法律专业相关或者不相关的多种工作,但律师职业似乎更加被她们偏爱,很多法科女毕业生直接会选择律师这一职业。第三章立足民国实际,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女律师执业状况的考察,追溯第一代女律师在案件代理中遭遇的困境,找出中国女性法律执业者弱势地位形成的历史成因,以期启发当下。随着民国女律师的出现,中国女性参与法律职业的近乎空白状态终于被打破,成为中国男女在法律职业上平等之起点。由于“赋权”式执业资格的实现方式,女律师执业权利实现后的经营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初入职场的女律师备受时人瞩目,但旧有的律师评价体系仍旧用“女流之辈”这类标签,高傲地认为妇女与法律职业是相矛盾的。民国女律师在执业过程中要同时克服来自时代、自身以及同业男性律师三重困境。面对既存的男性律师网带来的压力,她们没有甘心屈居“他者”的地位,反而调动一切资源开展业务,试图跻身民国律师中的佼佼者行列。第四章描述民国时期上海女律师的职业生涯。女律师在执业过程中更多地展示了自己作为女性的特别责任,她们将维护女权、提高妇女地位当作自己从事律师行业的初衷和动力。同时,在执业过程中,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妇女事业中。女律师本着维护女权的执业初衷,在执业过程中积极加入妇女组织,并利用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参与了大量的女权保障活动。在执业生涯中,同样本着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使命感从业,受到了妇女界的广泛认可。加入妇女团体之后,她们积极参与社会改造,真正为妇女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较为突出的例子是以女律师为代表的妇女团体对中国近代刑法演进中“通奸罪”的贡献。作为新兴的职业女性,社会各界给予她们不同于男性的评价标准,女律师的社会评价较男律师要高。除了诉讼业务以外,她们也同样参与到法律顾问等非诉讼业务。由于人数、从业时间、律师职业特点本身的影响,她们的职业圈子狭小,力量相对薄弱。第五章讲述民国时期上海女律师的幕后人生。女性走上律师这条执业道路固然离不开法律的开放,也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教育资源和工作环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女律师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家庭背景因素的重要影响。女律师鲜明特立的性格让她们对自由、平等、维权等等意识较之一般女性更加强烈。她们的家庭背景既为她们走上律师道路开阔了视野,也为她们提供了物质基础。女律师的婚嫁观念以及婚嫁情况恰好反映出她们的独立、自主的时代新女性一面,因而加以提及。女律师的婚嫁观念以及配偶从很多层面都更能反映她们在所处时代的社会地位。民国时期上海的律师在从事律师业务活动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社会政治,并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国家存亡攸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时,上海律师对政治活动的参与也越来越直接,越来越踊跃。

张玉婷[8](2020)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文中提出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离乱纷杂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一流的教育水准、自由的学术风气及坚毅的民族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赞誉其“物质上得不了,精神上了不得”。作为民国研究院所的中坚力量,西南联大继承和发扬了此前就颇具名望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所高等学府的兴学传统,形成了研究生教育特色,培育出了众多闻名中外的专家学者,为中华民族储存了抗战建国的力量。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不仅成为民国高级人才培育的典范,也为当今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案例参考。因此,本文以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其形成基础、管理体系及培养过程等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探究其特色和教育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回溯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的背景。通过对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所学校在合校前各自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溯源,以对联大建校时研究生教育的背景有一个基础性的把握。第二,梳理西南联大研究生的管理体系。从组织结构、招考选拔、奖励资助体系、科研经费和留学交流等方面对西南联大的研究生管理情况作出系统的阐释,力求明晰研究生的组织管理情形。第三,剖析西南联大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在培养模式上,联大构成了联合一体下的院所独立培养体系,形成了以“教学科研型”为培养导向的学、教、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课程与教学上,教师结合个人研究和前沿理论开设了数量不多但内容精深的课程,并将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学术演讲及专题讨论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兼顾中、西学的研究方法;在学生的研究训练上,文、理、工、法、商各科结合着学科发展、国家需要和地域资源,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方向;在师生互动上,教师与研究生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并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了学生热心真切的指导与关照。第四,阐述西南联大研究生的培养成效与教育局限。从研究生的毕业去向看,学生大都进入大学或研究所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推动着学术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发展,并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秀的做人品质。虽然联大的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但战争的环境、西方移植的教学模式,以及西南联大以本科为人才培养重心的教育取向,也使得当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受到了许多限制。最后,基于前文的分析,对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分析其教育颇具成效的原因,以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

王薇[9](2020)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世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领头雁,代表了国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最高水准和最新动向,在美国本土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学科种类较为单一,结构体系尚不完善,质量建设仍有待提升。如以追本溯源的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对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源头、发展和变革作深刻的历史剖析和经验规律的探究,深入分析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考察其制度建构及理论演进的基本规律,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本文应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及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内在发展呈现特点作为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梳理并分析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用主义哲学提倡的实用主义人才教育观铺垫了其成长的思想基础;《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直接催生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早期专业协会推动了专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无法规避的局限性,使得创办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大势所趋。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化肇始阶段为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1908年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由此开启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19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发布开启了专业认证活动,此后各专业协会陆续制定各专业认证标准并展开专业认证活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范化推进阶段为二战后至1970年代末。该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增长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尤为重视对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复合化发展阶段为19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特点,不仅出现了大量新兴应用性学科专业硕士,还出现了联合学位和交叉学科专业硕士学位。专业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全国性认证机构许可组织和社会评估媒介,评估指标呈现出学生结果导向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跃升至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强势的数量优势压倒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得更为成熟和完善。最后在归纳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其对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及启示。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特点,在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学科领域中开设,且与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紧密衔接,始终体现着职业导向;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学院实施教学,实现了理论性与应用性的高度统一,且通过专业认证和专业资格认定来引导和保障其培养方向和教育质量;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灵活多样的学位类型、学制年限、课程种类和教学方法,高度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为此,我国在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倡导探索灵活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健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胡心彦[10](2020)在《意见领袖影响下的社交媒体受众行为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网络意见领袖基于社交媒体,对普通网民形成行为和价值观上的影响。本研究将设计学和传媒学结合,将“社交媒体、受众、意见领袖”三者串联。“意见领袖”包括网络意见领袖、网络红人等。“社交媒体”指网络意见领袖驻扎的社交媒体平台。“受众”指使用社交媒体追随意见领袖的广大网民。“受众的行为及体验”指的是用户的互动、行为反馈等,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被网络意见领袖影响的网民在社交媒介平台上的行为及体验,以建立能持续性驱动用户的社交媒体,保证平台上的网络意见领袖能持续向受众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让追随意见领袖获取信息并参与探讨成为受众生活的一部分。具体研究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研究意见领袖和受众的交互关系。本研究通过观察法明确了意见领袖能影响受众,但受众仍保有理性评价的能力。再基于意见领袖能激发受众的不同类型行为反馈,将网络意见领袖分为“观赏级”、“偶像级”、“现象级”三类。而“偶像级”和“现象级”意见领袖(尤其是后者)更能对受众输出有持续价值的信息。因为意见领袖是基于社交媒体对受众施加影响的,因此接下来研究意见领袖和社交媒体的关系。基于上文网络意见领袖的分类将其所在的社交媒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驻扎观赏级与偶像级意见领袖,以感官层内容为主,名为“感官类社交媒体”。另一类主要驻扎偶像级与现象级意见领袖,以信息层和价值观层为主要内容层,名为“信息类社交媒体”,因为“偶像级”和“现象级”意见领袖能带来更可持续的信息价值,因此为了达成输出持续有价值信息的目标,“信息类社交媒体”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平台类型。再研究意见领袖所在社交媒体上的受众行为,即“信息类社交媒体”及“感官类社交媒体”这两类社交媒体和对应受众的交互关系,并以“信息类社交媒体”为发展方向的社交媒体受众触点分析。具体步骤如下:先基于生活方式设计“IDR方法论”将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触发点分为“驱动注册、新手入门、长期使用”三个使用阶段。因此先通过分析平台的交互逻辑,归纳出社交媒体的出发点。再通过用户访谈明确了用户内部动机,总结成社交媒体触发总模型。而触发的目的是驱动行为,因此基于福格行为模型和相关用户访谈,明确了社交媒体的新手入门阶段是驱动行为难度最高的阶段,并结合前文研究总结出意见领袖所在社交媒体的受众触发策略。

二、世界着名商学院一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着名商学院一览(论文提纲范文)

(1)独具优势的欧洲商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2021年欧洲最佳商学院排行榜出炉
欧洲商学院一览
    巴黎高等商学院HEC
    伦敦商学院LBS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
    IESE商学院
    圣加仑大学

(2)《论衡》会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论”体意识与博通之学
    第一节 自然与自觉: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一、关于“文体意识”
        二、自然:王充文体意识的整体面貌
        三、自觉:王充“论”体意识的明确
        四、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第二节 王充“论”体意识的文学史意义
    第三节 “论”体与王充的博通学风
        一、王充与“论”体的交融
        二、博通与越文化
        三、博通与书肆
        四、博通与班氏家族
第二章 士大夫身份与《论衡》征引文书的意义
    第一节 文本素材与身份重估
        一、以叙述代议论:从《验符》篇“庐江湖水出金事件”谈起
        二、偏重主旨:《验符》篇研究史略
        三、以文书为素材:《验符》篇素材来源剖析
        四、士大夫:王充身份重估
    第二节 史料与宣汉:《论衡》征引文书的双重意义
        一、史料价值:对东汉史书记载的补充
        二、政治意味:文书与宣汉
第三章 《论衡》颂汉的文化意味
    第一节 《春秋》与颂汉:王充颂汉动因析论
        一、历史意识的缺失:王充颂汉动因研究史略
        二、采善贬恶:王充对《春秋》的接受及其颂汉学术基础的确立
    第二节 依违五经:王充颂美汉帝王的独特理路
        一、 “五、三”与王充颂美汉帝王的背景
        二、高汉于周:王充对汉代圣王图谱的勾勒
        三、依违与依附:王充与东汉文士颂汉的差异
    第三节 颂汉视野与王充对东汉文章的推崇
        一、知行合一:王充对兰台文士颂汉理念的认同与实践
        二、颂汉无罪:王充赋论观平议
第四章 《论衡》接受发微
    第一节 历代《论衡》接受举隅
        一、六朝:对书与人的全面肯定
        二、唐代:肯定《论衡》与贬低王充
        三、宋代:“非圣无法”与“以人废言”
        四、清代:官学打压与私学赞扬
    第二节 文脉不绝:黄晖及其《论衡校释》平议
        一、黄晖与《论衡校释》成书始末
        二、“会校”:校勘的方法与理念
        三、“通释”:归纳与分类方法的结合
    第三节 通人通学:《论衡》对张舜徽先生治学理路的影响
        一、弃专尚通:博通的治学路径
        二、不拘师法:学术为天下公器
        三、体用结合:考辨体例与撰述实践
        四、古为今用:知今之学最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基于空间体验的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环境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
        1.1.2 互联网背景下居民消费方式变化
        1.1.3 城市商业步行街消费休闲环境的提升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2 理论综述
    2.1 空间体验
        2.1.1 背景——体验经济
        2.1.2 主角——人
        2.1.3 媒介——体验消费
        2.1.4 舞台——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
    2.2 商业体验空间与传统商业空间的区别
        2.2.1 从传统消费到体验消费
        2.2.2 从商品消费到空间体验消费
        2.2.3 商业体验空间与传统商业空间的区别
    2.3 小结
3 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案例分析
    3.1 国内商业步行街分类与案例分析
        3.1.1 分类与案例分析
        3.1.1.1 文化历史步行街
        3.1.1.2 新建商业步行街
        3.1.1.3 部分改建步行街
        3.1.1.4 滨水商业步行街
    3.2 商业步行街外部体验空间组成部分与基本功能
        3.2.1 组成部分
        3.2.2 基本功能
    3.3 商业步行街外部体验空间发展特点
        3.3.1 外部体验空间的类型
        3.3.2 外部体验空间的对象
        3.3.3 外部体验空间的存在方式
        3.3.4 外部体验空间的设计特点
        3.3.5 外部体验空间体验目的
        3.3.6 影响空间体验的因素
4 空间体验的主体与客体
    4.1 空间体验的结构
    4.2 主体与客体的构成
        4.2.1 主体构成
        4.2.2 客体构成
    4.3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3.1 矛盾关系
        4.3.2 内在联系
        4.3.3 体验要素
5 营建策略
    5.1 基本价值观
    5.2 空间体验营建秩序
        5.2.1 建立体验动线
        5.2.2 社交节奏嵌入
        5.2.3 反复加深感官
        5.2.4 确定印象节点
        5.2.5 深入体验层次
    5.3 空间体验具体策略
        5.3.1 社交体验策略——归属认知
        5.3.2 造景体验策略——接触认知
        5.3.3 文化体验策略——思考认知
6 项目实践
    6.1 燕郊方舟广场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环境营建设计
        6.1.1 现状调查
        6.1.2 设计分析
    6.2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4)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社会的变化: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背景
    一、政治局势的杌陧
        (一)共和体制初建催发民初教育新气象
        (二)一元权力制度促使教育权向上集中
        (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引发教育态势迫紧
    二、经济形势的起伏
        (一)实业经济初步发展对教育的有限投入
        (二)稳定财政格局促使教育经费短暂平稳
        (三)强化收支控制导致教育陷入生存困境
    三、文化运动的洗礼
        (一)复古逆流回澜与反复古主义的斗争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多元思想碰撞
        (三)三民主义文化涌现与国家意志统制
    四、教育轨迹的转换
        (一)“以日为师”教育基准的破除
        (二)德美教育理念由边缘走向主流
        (三)法国教育模式在近代中国的延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期的探索:高等教育政策实现多样化起步(1912-1926)
    一、民主决策机制及其多样高等教育政策制定
        (一)学制的趋新改造与办学新规定
        (二)教育经费“指定专款”的设想
        (三)学科规程“现代性”的融入
        (四)招考办法“独立化”的尝试
        (五)教员与学生管理规程的初拟
    二、“悬浮型”政权管理下的高等教育政策实施
        (一)自由治学改革实践的进行
        (二)管理中的纷乱:教育财政方案执行失范与索薪运动
        (三)自由中的无序:单独招生政策的实施困境
    三、革新起步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近代政策体系初具,引导高等教育事业初步发展
        (二)政策设计缺乏规划,导致大学规模过度扩张
        (三)政策实施效果式微,管理高等教育能力有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秩序的选择:高等教育政策趋向规范化与体系化(1927-1936)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深嵌及其高等教育政策选择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下办学法令的颁布
        (二)国家对教育经费筹拨的权威保障
        (三)训政时期学科政策内容的不断充实
        (四)“单独招生”向“计划招生”的政策过渡
        (五)教员与学生管理规定的“规范化”完善
    二、“压力型”强权推动下的高等教育政策落实
        (一)大学整顿工作的有力推进
        (二)中央财政训令下发与地方应对
        (三)“党化”与“秩序化”:训育政策的强化执行
        (四)“取舍”与“统一”:各校师生管理办法的实施
    三、发展与控制双重奏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政策体系逐步规范,立法建设取得成果
        (二)政策实施效力增强,推动高等教育秩序化管理
        (三)政策强制性加大,促使府学互动和博弈增多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失序的应对:高等教育政策进行应急调整与迁变(1937-1949)
    一、抗战建国及其高等教育应急政策部署
        (一)教育方针的仓促调整与学校布局规划
        (二)教育经费“减成拨发”办法的采用
        (三)配合战时需求的学科训令变化
        (四)“统一招生”到“多元选拔”的政策转衔
        (五)教员与学生相关事项的“调适性”补充
    二、“挽救性”动员督促下的高等教育政策执行
        (一)抗敌御辱与内迁方案的临危施行
        (二)统一招生政策的短暂实施与终止
        (三)恢复秩序的艰难努力:复员与甄审计划的开展
        (四)困境中的生存维系:各校有限的师生救济方案和措施
    三、喜忧参半的高等教育政策效果
        (一)政策纵向供给较为密集,立法数量得到扩充
        (二)确立战时教育政策体系,挽救高等教育事业
        (三)政策执行效果欠佳,影响大学稳定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因的探寻: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外部因素
        (一)社会诉求与国家危机的回应——外部场域发生的改变
        (二)知识分子与教育团体的起弊——政府与民间的自主互动
        (三)教育问题凸显及严重性变化——决策主体关注度的提升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内部因素
        (一)政党规约的折射与渗透——执政集团理念的转变
        (二)决策程序的失调与规范——议案审议方式的变化
        (三)目标群体的规避与适从——价值偏好选择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演进的归结: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表征与利益逻辑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表征
        (一)“工具本位”的政策价值取向不断强化
        (二)政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与成熟
        (三)政策施行手段逐步多样化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利益逻辑
        (一)利益群体矛盾调和的分期变化
        (二)利益群体价值博弈的纵向映现
        (三)政策利益与代价之间成本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历史的审思: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评析与启示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经验借鉴
        (一)谋求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当融合
        (二)通过立法建设来规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三)从理论构建和实践需求中生成教育政策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局限
        (一)政策“质”呈现与“量”供给的脱节
        (二)政策设计“幻象”与执行“真相”的阻隔
        (三)“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的摇摆
    三、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现实启示
        (一)建构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化视野与中国化坐标
        (二)推进高等教育政策法制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并轨
        (三)兼顾“质”“量”效益,靶向高教需求精准施策
        (四)完善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与约束机制
        (五)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与选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天津工商大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法国在华天主教耶稣会
        1.2.2 教会大学
        1.2.3 天津工商大学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1.3.2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历史研究法
        1.5.3 个案研究法
    1.6 创新点与难点
        1.6.1 创新点
        1.6.2 难点
第二章 天津工商大学历史沿革
    2.1 法国天主教在华办学背景
        2.1.1 法国获得在华“保教权”
        2.1.2 20 世纪初法国天主教在华所办的高等教育
    2.2 天津工商大学的筹备与设立
        2.2.1 法国天主教办学筹备
        2.2.2 天津工商大学正式创建
    2.3 天津工商大学的历史延伸——天津工商学院
        2.3.1 政府立案,更名“天津工商学院”
        2.3.2 力争上游,共创辉煌
第三章 天津工商大学的办学活动
    3.1 天津工商大学的培养方向
        3.1.1 宗教使命
        3.1.2 “实事求是”的办学方针
        3.1.3 造就专业技术人才
    3.2 天津工商大学的教学
        3.2.1 教学目标
        3.2.2 教学计划
        3.2.3 教学活动
        3.2.4 教学特色
    3.3 天津工商大学的校园文化与组织
        3.3.1 校风
        3.3.2 学生与活动
        3.3.3 校友会
    3.4 天津工商大学毕业生情况
        3.4.1 毕业生规模
        3.4.2 毕业生就业
第四章 天津工商大学教育管理
    4.1 教育行政组织管理
    4.2 办学规章制度
    4.3 教师管理
        4.3.1 教师队伍
        4.3.2 师生关系
        4.3.3 教师待遇
    4.4 经费管理
        4.4.1 经费收入
        4.4.2 经费支出
第五章 天津工商大学特别机构——北疆博物院
    5.1 北疆博物院的创立与变迁
        5.1.1 创建
        5.1.2 战略迁移
        5.1.3 历史结局
    5.2 北疆博物院的院藏及特色
        5.2.1 院藏
        5.2.2 特色
        5.2.3 主要奠基人
第六章 天津工商大学办学的历史思考
    6.1 天津工商大学的办学效益
        6.1.1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6.1.2 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6.2 天津工商大学的办学局限
        6.2.1 宗教色彩严重
        6.2.2 学生规模小,系科设置不完备
        6.2.3 重视西学,弱化国学
    6.3 天津工商大学办学的现实启示
        6.3.1 实事求是,科学办学
        6.3.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6.3.3 加强中法教育交流
        6.3.4 培养实用型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民国高校博物馆探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础研究
    (一)民国高校博物馆的界定
    (二)民国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和类型
    (三)民国高校博物馆的时空分布
        1. 阶段划分
        2. 空间分布
    (四)民国高校博物馆的宗旨
    (五)高校博物馆在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二、藏品来源
    (一)田野采集
    (二)考古出土
    (三)征集、捐赠与调拨
三、陈列展览
    (一)综合类陈列展览
    (二)自然科学类陈列展览
    (三)历史类陈列展览
    (四)教学类陈列展览
四、社会影响
五、余论

(7)民国时期上海女律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民国上海女律师的兴起
    第一节 中国律师制度初创与早期律师行业
        一、中国律师制度的初创与律师资格
        二、早期律师行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 女律师执业资格的实现进程
        一、民国上海女律师产生的独特背景
        二、女律师执业权利的实现过程
    小结
第二章 民国上海女子法政教育
    第一节 女子法政学校教育背景
        一、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对象
        二、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理念
    第二节 民国上海早期法政教育的开展
        一、女子法政速成科
        二、女子法政学堂
        三、女子法政讲习所(女子法政学校)
    第三节 法政学院女生与女律师
        一、民国女律师的法政出身
        二、法科女生的个人素养
        三、法科女生的职业选择
    小结
第三章 民国上海女律师的执业困境与成就
    第一节 男权话语下的女律师职业形象建构
        一、备受瞩目的职场新人
        二、旧有的男性评价体系
    第二节 庭审内外的执业困境
        一、台子:五忍难忍
        二、圈子:五难实难
        三、女子:性别禁忌
    第三节 艰难困境中的自我成就
        一、发挥关怀特性
        二、开拓人脉资源
        三、突出女性特质
    小结
第四章 民国上海女律师的职业生涯
    第一节 女权运动的护法使者
        一、女律师与维护女权
        二、女律师的业务优势
    第二节 社会改造的推动尖兵
        一、难产的“配偶奸”
        二、以女律师为代表的上海妇女团体的声援
    第三节 女律师的事业成就与局限
        一、独特的律师职业事功
        二、律师业务的拓展力量
        三、弱小的职业圈子
    小结
第五章 民国上海女律师的幕后人生
    第一节 时代新女性与不俗背景
        一、个性鲜明的新女性
        二、显赫的家庭出身
        三、才华横溢的时代新女性
    第二节 婚嫁观念与现代婚配
        一、妇女解放从我做起
        二、现代版的才子佳人
    第三节 时局动荡与女律师的人生沉浮
        一、关心政治共赴国难
        二、上海沦陷与人生挣扎
        三、去与留: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艰难抉择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国上海女律师名录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历史认识的需要
        (二)现实改革的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资料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价值
    四、核心概念
        (一)研究生教育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形成的基础
    第一节 抗战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
        一、清朝末期研究生教育的萌芽
        二、民国初年研究生教育的起步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西南联大建校前三校的研究生教育
        一、国立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二、国立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三、私立南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四、三校培养模式的特点小结
第二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管理体系
    第一节 三足分立的教育组织机构
    第二节 严格要求的学生招考选拔
        一、高标准的专业分组招生考试
        二、高质量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源
    第三节 鼓励研学的奖励资助体系
    第四节 政府与社会的科研经费支持
    第五节 公费择优的留学交流管理
第三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过程
    第一节 培养模式
        一、联大一体下的各院所独立培养体系
        二、以科研为导向的“学、教、研”一体模式
    第二节 课程教学
        一、各专业教师自定开设的课程科目
        二、联系前沿并融汇西学的教学内容
        三、由通至专且本硕衔接的课程体系
        四、重视学术讨论和报告的教学方式
        五、欧美教材与外语授课的普遍应用
    第三节 科学研究
        一、注重国学文化的文科
        二、因时制宜的理、工科
        三、结合社会实际的法科
        四、联系战时经济的商科
    第四节 师生互动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严谨求真的学术指导
        三、热心真切的人生关照
        四、学术救国的价值追求
第四章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成效与局限
    第一节 学生毕业及三校复员
        一、研究生的毕业或离校去向
        二、联大解散后三校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恢复
    第二节 教育成效
        一、推进学术理论的深化与创造
        二、引领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三、塑造学子的治学方向与品质
    第三节 教育局限
        一、战争环境对科研条件的约束
        二、西方教学模式的移植缺陷
        三、有限的研究生培养规模
第五章 西南联大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总结
    第一节 科研为主与精化课程的教研体系
    第二节 自由包容与多元导引的教学理念
    第三节 融会中西与紧跟前沿的国际化教育
    第四节 联系国情与结合地域的研究训练
    第五节 德学并重与言传身教的教师指导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位
        (二)专业硕士学位
        (三)第一职业学位
        (四)专业认证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一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动因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第二节 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 《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
    第四节 早期专业协会对专业教育的推动
    第五节 传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局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肇始(20世纪初~二战结束)
    第一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理论的倡导
        一、艾略特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张
        二、全美大学联合会对专业硕士教育体系的确立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初创
        一、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专业硕士
        二、密歇根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陆续出现
    第三节 专业认证活动的出现
        一、《弗莱克斯纳报告》开启专业认证活动
        二、专业协会成为专业认证主体
        三、各专业认证标准陆续出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推进(二战后~1970 年代末)
    第一节 战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
        一、新型产业结构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联邦政府对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大力资助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专业硕士教育的推动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系列标准的出台
        一、全美大学联合会建立专业硕士教育标准
        二、国际商学院促进协会规范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标准
    第三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规范化发展
        一、哈佛大学教学文硕士课程的规范
        二、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计划及其标准化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扩张及规范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确立
        一、建立全国性专业协会许可制度
        二、制定统一的专业协会认证标准
        三、规范专业认证的程序和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复合化发展(1980 年代至今)
    第一节 世纪之交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变革的需求
        一、高技术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联邦政府对跨学科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三、学科高度融合推动跨学科教育发展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革新政策的颁布
        一、《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推动跨学科发展
        二、《美国竞争法》之“专业科学硕士课程计划”
    第三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复合化发展
        一、凯克研究所开设“生物加商学”交叉学科学位
        二、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与工程硕士联合学位计划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多样发展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成熟
        一、设立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
        二、出现社会评估媒介
        三、强化学生学习结果评估指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始终体现鲜明的职业导向
        二、依托专业学院与专业协会
        三、灵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
    第二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
        二、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三、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
        四、倡导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五、建立健全专业硕士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美国部分专业学位发展史概览
附录2 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类型一览表
附录3 美国专业认证机构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意见领袖影响下的社交媒体受众行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意见领袖引领社会价值取向
        1.1.2 意见领袖扎根于社交媒体发声
        1.1.3 设计构建社交媒体触点以驱动受众行为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意见领袖研究现状
        1.2.2 社交媒体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意见领袖相关理论及其与受众的关系概述
    2.1 意见领袖的理论综述
        2.1.1 传统传播流的意见领袖概念
        2.1.2 互联网时代的意见领袖概念
        2.1.3 网络意见领袖与网红概念
    2.2 意见领袖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力调研
        2.2.1 意见领袖对受众反馈的影响力调研
        2.2.2 意见领袖对受众情绪的影响力调研
    2.3 受众对意见领袖观点价值的评判标准
        2.3.1 受众评价观点的理性程度调研
        2.3.2 受众对观点价值的评价标准
    2.4 基于受众行为差异的意见领袖分类
        2.4.1 意见领袖分类的研究现状
        2.4.2 意见领袖分类与其受众行为阐述
    2.5 基于受众评价标准的意见领袖发展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意见传播中社交媒体的内容类型与设计特征
    3.1 社交媒体的理论综述
        3.1.1 社交媒体在意见传播中的威力
        3.1.2 社交媒体的发展渊源
        3.1.3 社交媒体的作用概述
    3.2 基于意见领袖类别的社交媒体分类策略
        3.2.1 研究内容与目的
        3.2.2 典型案例选择
    3.3 调研各类社交媒体包含的主题类型
        3.3.1 “感官类社交媒体”的内容主题提取
        3.3.2 “信息类社交媒体”的内容主题提取
        3.3.3 调研“感官类社交媒体”和“信息类社交媒体”各主题比重
    3.4 基于所包含主题类型的社交媒体分类标准确立
        3.4.1 “感官类社交媒体”与“信息类社交媒体”的定位区分
        3.4.2 区分“感官类社交媒体”和“信息类社交媒体”的筛选流程
    3.5 “感官类”和“信息类”社交媒体交互设计特征
        3.5.1 感官类社交媒体交互设计特征
        3.5.2 信息类社交媒体交互设计特征
        3.5.3 对比“感官类”和“信息类”社交媒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交媒体触发点界面研究
    4.1 基于劝导式设计的研究策略
        4.1.1 基于受众背景的案例选择
        4.1.2 基于“IDR模型”的社交媒体使用阶段划分
        4.1.3 基于“Fogg行为劝导模型”的研究方法
    4.2 “信息类社交媒体”触发点的界面研究
        4.2.1 驱动注册阶段的触发点
        4.2.2 新手入门阶段的触发点
        4.2.3 长期使用阶段的触发点
        4.2.4 “精选型”与“宽泛型”信息类社交媒体的触发点差异
        4.2.5 “信息类社交媒体”外部触发模型总结
    4.3 “感官类社交媒体”触发点的界面研究
        4.3.1 “感官类社交媒体”触发点研究
        4.3.2 “感官类社交媒体”外部触发模型总结
        4.3.3 “感官类社交媒体”发展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交媒体触发点的设计要素评估
    5.1 社交媒体触发点影响力调研
        5.1.1 基于触发点模型的调研方法
        5.1.2 驱动注册阶段触发点影响力评价
        5.1.3 新手入门阶段触发点影响力评价
        5.1.4 长期使用阶段触发点影响力评价
        5.1.5 社交媒体各维度触发点影响力总结
    5.2 社交媒体受众内部动机挖掘访谈
        5.2.1 访谈方法
        5.2.2 访谈成果
    5.3 社交媒体触发总模型建立及行为难度研究
        5.3.1 社交媒体触发总模型建立
        5.3.2 社交媒体受众触发难度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交媒体交互设计策略研究
    6.1 社交媒体触发点设计策略
        6.1.1 驱动注册阶段,吸引新用户
        6.1.2 新手入门阶段,引导用户进入状态
        6.1.3 长期使用阶段,培养用户习惯
    6.2 “信息类社交媒体”的界面交互设计原型
        6.2.1 新手入门阶段界面原型
        6.2.2 长期使用阶段界面原型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意见领袖案例观察
    附录B:预调研问卷及信效度分析
    附录C:正式问卷
    附录D:用户访谈记录
    附录E: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实践活动
    附录F:论文中图片及表格来源索引

四、世界着名商学院一览(论文参考文献)

  • [1]独具优势的欧洲商学院[J]. 周心怡. 留学, 2021(23)
  • [2]《论衡》会通研究[D]. 倪晓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空间体验的商业步行街外部公共空间环境营建研究[D]. 张倩文.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4]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研究(1912-1949)[D]. 王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天津工商大学史研究[D]. 霍珊珊. 河北大学, 2021
  • [6]民国高校博物馆探要[J]. 史勇. 博物院, 2020(05)
  • [7]民国时期上海女律师研究[D]. 王瑞超.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8]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研究[D]. 张玉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2)
  • [9]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王薇. 河北大学, 2020(08)
  • [10]意见领袖影响下的社交媒体受众行为设计研究[D]. 胡心彦. 江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世界知名商学院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