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北农村养老的现状和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张元[1](2021)在《空间信息采集技术在绿色宜居村镇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以苏北地区睢宁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孔咪咪[2](2021)在《Y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已经是目前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水平的加深,养老问题在我国备受关注。特别是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是关注热点。因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地区产生大量的空巢老人。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水平偏低、子女不在身边等,给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也逐渐成为了我国养老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中西部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老人养老认识和需求也不尽相同,因为诸多差异化,要解决好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绝对不能“一刀切”,因地制宜显得尤为重要。Y区地处我国鲁西南地区,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北方东部县级区。Y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普遍性。在阅读大量关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相关文献后,对Y区农村养老现状展开实地调研。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了解家庭养老的Y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整理问卷和访谈资料后,分析Y区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支持、看护照顾和医疗需求、感情和精神需求,“体面”养老需求。通过调查发现在居家养老的农村空巢老人中,五分之一的老人有参与机构养老的意愿,为了解Y区机构养老的状况,实地走访观察Y区公办养老院、村集体养老互助院和民办养老中心各一处,这三种机构养老模式是Y区目前机构养老的典型模式,以SWOT分析为理论基础,分析三个机构的机遇和不足,总结发展经验。然后,通过Y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和需求分析,找出目前Y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中,政府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府财力有限,养老资金单一,基层工作开展不扎实,养老理念转变不到位,政府监管养老行业相对滞后。最后,为解决Y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提出六个方面建议。一是模式层面,构建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基础的多中心居家治理养老模式和协同发展机构养老;二是经济层面,提高养老金、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三是医疗层面,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医疗保险统筹;四是法律层面,通过普法宣传等,增强老年人法律保护意识;五是政策层面,制定有利于人才吸引和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六是文化层面,重视老年人的文娱生活,引导养老观念转变等。
于阳[3](2021)在《时间银行嵌入农村居家互助养老模式探究 ——以杨屯乡为例》文中认为时间银行作为一种新型互助养老模式,志愿者通过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后获得的公益时可以存入时间银行,未来为自己或者亲人兑换所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养老成本,弥补服务人员短缺的现状,有效推动养老服务建设。目前,高唐县杨屯乡并没有开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建设,就目前严峻的养老形式,利用劳动换取日后的服务更符合相对落后贫穷的农村地区的养老需求,本研究通过调查杨屯乡老年人参与该模式的意愿并分析影响其参与意愿的因素,为提高参与意愿,进一步推动时间银行居家互助养老模式在杨屯乡甚至是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首先说明文章的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关于互助养老、时间银行的观点;其次对文中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简要阐述,再次说明时间银行嵌入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最后根据高唐县杨屯乡的实地调研数据,展开老年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实证研究,主要采用了交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刚性的养老需求下,杨屯乡老年人参与该模式的意愿较高但存在疑虑,其参与意愿受个人基本情况、经济及身体状况、养老现状等五个大方面因素影响,具体包括了解程度、当前养老状况的满意度、时间银行建设地点等13个因素影响。从实证结果来看,统计检验值最显着的变量有三个,受教育程度、了解程度、资金来源;统计检验值相对显着的变量有养老状况满意度、服务建设地点等;统计检验值较为显着的有健康状况自评、居住方式、服务时间等六个变量;根据具体因素的影响来提升老年人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意愿,第二,合理规划运行标准与内容,例如就近选址、基于服务评价、服务内容强度进行服务报价;第三,建立一系列的保障设施工程,维护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包括强调政府责任,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设完善风险保障机制,信息网络系统;第一,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村老年人了解。
方盈[4](2021)在《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风险意识的增强,人身保险凭借其分散风险、经济补偿功能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然而,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人身保险只面向中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往往被排斥在外。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具有保费少、保单简单明了、理赔速度快等突出特征,符合广大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对风险管理的需求。当前,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或地区的保险服务相对完善,而位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思想观念、政策保障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保险的保障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农村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建设中的一大难题,保障农村妇女的福利问题更是难题中的难题,保障农村妇女利益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以小额人身保险作为研究内容,以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并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本文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等作了介绍。第二章涉及小额人身保险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首先介绍了小额人身保险以及农村妇女的内涵与特征,其次从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底层理论和普惠金融理论阐述了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分别从发展环境、发展现状两个方面介绍了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现况。第四章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在宏观层面上包括政府政策、监管、市场环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在微观层面上包括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面临的风险、保险支付能力以及保险认知能力。第五章进行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需求实证分析。将农村妇女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健康预期、家庭地位、保险素养和理赔预期作为自变量,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的需求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第六章提出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政府要加大政策和监督力度,扩大宣传;保险公司应进一步完善产品设计、营销和理赔等环节;消费者要维护农村妇女权益,并积极提高家庭保险素养。第七章是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研究的结论和展望。
赵艳[5](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老龄化”逐步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目标:将健康的概念延伸到老龄化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的涵义进入了强调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性、满意度及老年尊严阶段。中国老龄化存在着城乡倒置问题,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本文首先界定了养老服务供给等相关概念。运用需要理论、社会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福利多元主义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做了四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归纳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和规律。接着,本文构建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模型,使用CHARLS数据,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及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分析,将城乡老年人获得家庭养老服务供给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进行对比,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具体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变迁、非正式照料、“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家庭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政府责任不到位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法制权威性不足、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是社会组织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为此,本研究从福利多元主义四个维度入手,从社会治理的责任边界划分出发,基于多元主体合作意愿和利益博弈,倡导政府与其它主体在养老服务生产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核心任务是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政策供给,培育其他供给主体力量,主导市场化的方式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与家庭、市场、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提供支持,为家庭赋权增能,家庭从责任取向转为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引导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满足农村老年人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导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推动社会组织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依据上述模式,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筹资机制,包括国家、社会和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以流动式养老服务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对乡村养老价值予以再认识,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1)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行了探索式推进。现代社会下,福利多元主义面临内生性和外源性困境。本文尝试对政府、市场化养老服务企业、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家庭主体进行功能定位和边界厘清,不只强调责任分配和分散化,而是注重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合作关系,探索构建政府“一核”主导,多方合作的目标模式。研究为福利多元主义本身困境的克服提供了新机制。(2)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着重探究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之路,创新乡村养老模式,使得农民健康养老,农村成为理想的生活之地,从而稳定农村、繁荣农业。研究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贡献了新方案。
朱晓慧[6](2021)在《江苏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路径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中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中国的减贫事业并未停止,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亟需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还需进一步缩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早在2015年底就提前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并于2016年起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程,开展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探索实践。本文通过对江苏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路径探索研究,从江苏“十三五”时期,对江苏推进解决相对贫困工作的组织架构、具体做法、取得成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对相对贫困相关概念、标准、测算方法和救助政策不统一、低收入农户稳定脱贫基础不稳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依然很大等问题,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判,并借鉴国内外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实践经验及有益探索,围绕加快构建解决相对贫困制度体系、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和经济薄弱村发展长效机制和统筹推进其他重点区域帮促四个大方面,从统一相对贫困相关概念、标准、测算方法和救助政策,建立健全部门之间互通共享的信息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做好新老政策过渡和衔接,激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加强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强化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促进经济薄弱村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振兴,以及加强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推动乡村振兴重点支持县率先崛起、加快重点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思路举措。
魏璐瑶[7](2021)在《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方案与差异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分化和“重城轻乡”的战略驱动下,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日益严峻,乡村地域系统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实施,为破解乡村病、激活乡村发展要素、提高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契机。它明确指出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乡村发展,以破解乡村地域振兴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以弥补城乡一体化的乡村发展短板为目标,分区分级分类探讨乡村地域优化发展路径。一定地域范围和历史发展阶段,由人文、经济、社会等要素构成的主体系统以及由资源、环境等构成的本体系统在一定范围的乡村地域空间内影响制衡,经过物质循环、能量传递和信息交流等,推动乡村地域人口、产业、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变化。在内核驱动力、城市外援力、城乡交互力的共同影响下,乡村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演变趋势。深入剖析乡村地域多样化分异演化规律和比较优势,是重塑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命题,也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落实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村庄是乡村地域生产关系和社会文化传统的外在表征,反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作用反馈机制。当前中国乡村人口处于大规模流动迁移时期,人居分离现象加剧,村庄面临空间优化与重构的客观现实需求。在历史渊源、生活习俗、传统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乡村地域建房热潮兴起,原本农民自发布局的村庄无序扩张,越来越多的“空心村”产生,土地资源低效粗放浪费现象严重。江苏省作为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前沿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村庄内部空间格局、要素和组织结构等呈现出加速变动和重构趋向,并体现为多样化的空间分布格局。分区是基于一定的发展条件、生产结构、历史文化等特征,揭示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从而进行的地域类型划分,同一乡村地域发展类型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相似性。诊断识别不同地域类型村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和发展路径有利于明确不同乡村地域村庄发展短板,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城乡统筹背景下重构乡村发展格局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综合构建江苏省村庄空间布局优化分区方案,明确不同地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分类实现路径。并选择典型案例区域,对不同类型乡村地域内村庄推进重点集聚优化、特色集聚优化和均等集聚优化研究,分别围绕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传统农耕文明特色保护和完善满足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需求视角,深入探讨江苏省典型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研究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主要论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并对相关概念内涵、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加以阐释,明确本研究的科学问题。第二部分为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地域类型划分部分,包括第3章和第4章。首先,基于江苏省村庄集聚和脆弱性耦合关联特征,明确村庄布局现状评价的分区结果;其次,在考虑到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差异的同时,结合公众和政府在村庄空间布局优化过程中的参与意愿和推进能力,综合集成判别形成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分区方案,并探讨不同类型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总结凝练典型地域分区村庄发展特色、优化思路、优化方法、实现路径等的差异之处以及共同特点。第三部分为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典型地域分区的不同实现路径探讨,包括第5章、第6章和第7章,分别选择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的典型乡村地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村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其中,第5章针对徐淮平原区内村庄布局优化的发展现状,突出村庄空间布局合理优化的必要性,并形成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体系。通过选取代表性案例区,探讨不同耕作条件下村庄空间布局的动态保留方案,最终明确村庄空间布局的科学整理途径。第6章针对里下河及沿海平原区村庄空间布局现状,明确该类型地区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并选取典型案例区,探讨个体层面和区域尺度下农耕文明的特色保护与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协调发展模式。第7章针对太湖平原区内村庄布局现状,明确经济发达且交通优势突出的乡村地域系统内村庄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推动下,对标城市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构建涵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活圈体系,满足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和生活福祉,并据此优化村庄空间布局。第四部分为结论与展望部分,包括第8章。主要阐述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归纳并展望未来的深入研究方向。本研究形成的主要结论为:(1)江苏省村庄空间异质性和集聚形态的方向性特征明显;县域乡村脆弱程度存在地域分区不均衡现象,子系统相关性较弱,空间耦合特征尚不明显;村庄集聚与脆弱性关联评价可形成低集聚高脆弱型(LH)、高集聚低脆弱型(HL)、中集聚中脆弱型(MM)以及高集聚高脆弱型(HH)四类现状分区。(2)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形成“两片六区”的分区方案,“两大片区”为长三角片区和淮海片区,“六大分区”包括太湖平原区、宁镇山岭丘陵区、沿江平原区、里下河及沿海平原区、淮河流域区和徐淮平原区。(3)徐淮平原区应以村庄重点集聚优化为实现路径。在满足农业生产耕作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不同耕作条件下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和合理路径。秉承“自下而上适宜”和“自上而下统筹”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优化适宜性评价—空间竞合迭代评价—地域功能网络评价”的空间组合识别方案。(4)里下河及沿海平原区应以村庄特色集聚优化为实现路径。基于区域尺度和个体层面探讨江南水乡特色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经验,剖析村庄布局优化与生态红线划定之间的矛盾关系,并系统梳理形成谨慎使用生态红线优化村庄布局、加快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确立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体系的村庄整理途径。(5)太湖平原区应以村庄均等集聚优化为实现路径。构建形成包括“基本生活圈”、“一级生活圈”和“二级生活圈”在内的生活圈体系,利用综合配置模型对生活圈构建基础上的村庄空间布局进行进一步优化,最终得到重点保留村庄、优先保留村庄和适度保留村庄的分类布局优化方案。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区域特色创新:江苏省是城乡二元转型的前沿区域,同时不同地域具备明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差异。基于江苏省发达省情的基本前提,统筹考虑政府、农民等不同利益方在空间布局优化过程中的意愿与能力差异,提供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科学落地性的村庄布局优化方案。(2)研究内容创新:构建县域村庄空间优化布局分区的总体分析框架,形成省域范围内村庄布局分类优化的基本方案,重新发现了传统集镇在新时期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从地理学视角解构乡村公共空间基本内涵,进一步丰富了乡村地域类型研究内容。(3)技术方法创新:综合集成构建村庄布局动态优化的技术方法体系,有机融合“自上而下统筹”与“自下而上适宜”双重视角,为不同耕作条件下村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的确立提供了多情景和多场景的技术方法支撑。并基于内在逻辑完整的技术方法论,对县域村庄功能进行了动态模拟与综合分析。
祖亮[8](2021)在《某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某省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满意度和影响因素,以及养老服务现状,为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模式构建、政策制定、养老服务完善等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即自制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以某省深度贫困农村1560名老年人和180名养老服务人员为调查对象进行养老现状、养老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具体方法如下:1.自制问卷调查法。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对该省两个深度贫困地级市农村老年人及养老服务人员大样本调查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2.半结构式访谈法。通过编制访谈提纲对该省两个深度贫困地级市农村老年人和养老服务人员进行访谈,整理资料后进一步探索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和养老服务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3.综上两种方法获得该省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养老服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一、问卷调查结果(一)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问卷调查结果1.养老现状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71.3%),仅有15%的考虑机构养老。老年人总体满意度为70.9%,其中国家政策的满意度为57.2%,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为64.8%,生活照料的满意度为73.4%,医疗护理的满意度为71.8%,精神文化的满意度为76.1%。2.影响因素年龄、地区、文化程度、子女情况、养老方式、自理状况、保险数量状况、患病数量状况、是否考虑入住养老院是养老现状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二)农村养老服务现状问卷调查结果1.养老服务现状深度贫困农村养老服务人员没有职业证书的为67.8%。服务人员养老知识总体了解率为76.7%,其中国家政策知识了解度为77.2%,生活照料知识了解率为88.0%,医疗护理知识了解度为58.6%,精神文化知识了解度为92.2%。2.影响因素文化程度、年龄、持证情况是其了解度影响因素(P<0.05)。二、访谈调查结果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分别对老年人养老现状及养老服务现状进行总结归纳以下主题,(1)老年人养老现状主题: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农村老年人政策重视度不够;农村老年人经济保障处于低水平的;家庭成员是农村老年人重要的生活照料提供者;免费体检项目少、护理人员数量少、家庭医生签而不约成为制约农村老年人医疗护理的原因;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不满意的原因包括子女关怀程度与频率有待提高、文娱活动形式单一。(2)养老服务人员养老服务现状主题:对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国家政策了解率不高,养老政策宣传形式需要多样化;亟需改善所在机构硬件软件状况,提高其薪酬待遇;生活照料总体水平较好;医疗护理培训有待完善,医疗护理水平有待提高;精神文化现状心理关怀以陪伴聊天和志愿者服务为主,娱乐活动形式单一,在减轻养老服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价值观和期望水平上需努力。三、养老现状及养老服务现状结合问卷和访谈发现,(1)深度贫困农村养老现状:老年人国家政策了解率较低,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有待完善,政策宣传途径有待多样化;经济状况满意度较低,经济上自我养老普遍,医疗开支比较大;生活照料依然是家庭养老为主,邻居间紧急救援满意度有待提高;医疗护理基本认可,医疗护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精神文化状况比较满意,家庭成员是其主要精神支持来源,家庭支持力度有待提高。(2)深度贫困农村养老服务现状: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国家政策了解率不高,养老政策宣传形式单一;所在机构硬件软件状况亟需改善,薪酬待遇有待提高;生活照料总体水平较好;亟需提升医疗护理基本技术水平,积极培育医疗护理人才;精神文化现状心理关怀以陪伴聊天和志愿者服务为主,娱乐活动形式单一,在减轻养老服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价值观和期望水平上需努力。结论:1.在养老现状上,深度贫困农村老年人口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养老现状满意度受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影响,关注老年人个人影响因素,加大老年人家庭及社会的投入,提高其满意度。2.在养老服务现状上,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对养老知识了解率有待提高,建议提升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素养,提高持证率,加强专业医疗护理知识和精神文化知识的培训。
高云亮[9](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赵奇,郭运宏,杨玉珍,陈丽培,罗青[10](2021)在《蔗糖浸种缓解玉米幼苗铜胁迫及其生理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文中认为为探究蔗糖浸种缓解玉米幼苗铜胁迫的能力,采用浸种法研究了342.3 mg·L-1蔗糖浸种处理对0、100、200、400 mg·L-1硫酸铜处理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进行生理生化指标与玉米铜胁迫恢复指数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蔗糖浸种可显着提高一定程度铜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株高、根长、相对根长、相对株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生理生化指标与蔗糖处理对铜胁迫恢复指数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为:相对根长(0.799)>相对株高(0.775)>根长(0.767)>脯氨酸含量(0.749)>POD活性(0.740)>可溶性蛋白含量(0.699)>可溶性糖含量(0.673)>CAT活性(0.664)>叶绿素含量(0.647)>SOD活性(0.601)>株高(0.579)。综上可知,蔗糖浸种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玉米幼苗的铜胁迫,抗性鉴定时选择相对根长、相对株高、根长、脯氨酸含量、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CAT活性等强关联指标可以提高选择效率,这为玉米抗性育种提供了参考。
二、苏北农村养老的现状和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北农村养老的现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2)Y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空巢老人养老研究 |
2.国内空巢老人养老研究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创新之处 |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空巢老人 |
2.养老模式 |
(二)理论基础 |
1.生命周期理论 |
2.需求层次理论 |
3.SWOT分析 |
4.多中心治理理论 |
二、Y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和需求分析 |
(一)现状分析 |
1.调查样本的选取和资料收集情况 |
2.Y区家庭养老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 |
3.典型访谈个案 |
(二)需求分析 |
1.经济支持、看护照顾和医疗需求 |
2.感情和精神需求 |
3.“体面”养老需求 |
三、Y区现有机构养老走访个案 |
(一)X镇敬老院 |
(二)NL社区互助养老院 |
(三)LH老年颐养院 |
(四)机构养老情况分析汇总 |
四、Y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政府层面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问题分析 |
1.农村养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
2.政府与老年人之间信息沟通断层 |
3.养老产业发展缓慢 |
4.政府针对老年人的宣传引导不足 |
(二)原因分析 |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2.农村养老顶层设计和统筹不足 |
3.政府财力有限,养老资金单一 |
4.基层工作开展不扎实 |
5.养老理念未跟随时代转变 |
6.政府监管养老行业滞后 |
五、Y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解决建议 |
(一)模式层面 |
1.构建农村多中心治理居家养老模式 |
2.协同发展农村养老机构 |
(二)经济层面 |
1.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金 |
2.利用农村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
3.助力发展“老有所为” |
(三)医疗层面 |
1.逐步完善农村基础医疗建设 |
2.坚持和完善医疗保险 |
(四)法律层面 |
1.建立健全老年人权利保障相关法律 |
2.加强法制宣传,做好“知法、懂法、用法”教育 |
(五)政策层面 |
1.制定指导性、鼓励性的养老产业发展政策 |
2.制定吸引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 |
(六)文化层面 |
1.引导养老观念的转变 |
2.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逐步完善文娱建设 |
3.老年智能化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Y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Y区农村空巢老人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时间银行嵌入农村居家互助养老模式探究 ——以杨屯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关于农村互助养老的研究 |
二 关于时间银行的研究 |
(一)关于时间银行的可行性研究 |
(二)关于时间银行的问题研究 |
(三)国外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技术路线图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居家互助养老与时间银行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互助养老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
一 互助养老的界定 |
二 互助养老的理论阐述 |
(一)社会交换理论 |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二节 时间银行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
一 时间银行的界定 |
二 共享经济理论 |
第三章 时间银行嵌入农村互助养老分析 |
第一节 时间银行运行框架 |
一 时间账户 |
二 时间存单 |
三 存时取时 |
第二节 养老服务时间的计酬 |
第三节 养老服务时间的继承与转让 |
一 养老服务时间的继承 |
二 养老服务时间的转让 |
第四节 时间银行养老服务系统的运行机制 |
一 多方效益最大化的驱动机制 |
二 市场主导的多主体竞价机制 |
三 规范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 |
第五节 时间银行农村互助养老的5W2H分析 |
一 5W2H分析的介绍 |
二 运用5W2H进行分析 |
第四章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一 概念模型的构建 |
二 变量设置及假设 |
第二节 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调研地点选择 |
三 研究流程 |
四 调研实施 |
第三节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五章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分析 |
一 个人基本情况的描述 |
二 经济及身体状况的描述 |
三 基于养老状况的描述 |
四 基于选址建设状况的描述 |
五 基于设计服务运行状况的描述 |
第二节 单因素交互分析 |
一 个人基本状况与互助养老参与意愿 |
二 经济及身体状况与互助养老参与意愿 |
三 养老状况与互助养老参与意愿 |
四 选址建设状况互助养老参与意愿 |
五 设计服务运行状况互助养老参与意愿 |
第三节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与思路 |
二 模型的选择 |
第四节 变量选择及预期作用方向 |
一 变量选择 |
二 预期作用方向 |
第五节 回归模型分析 |
一 个人基本状况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
二 经济及身体状况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
三 养老状况方面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
四 选址建设状况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
五 设计服务运行方面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
第六节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结论 |
一 养老参与意愿高但存隐忧 |
二 养老意愿受多因素影响 |
三 时间银行养老认知度低 |
第六章 基于参与意愿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方案设计 |
第一节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方案设计 |
一 确定加入标准,就近选址协助参与 |
二 依据服务内容强度报价 |
三 基于服务评价进行绩效考核 |
四 对互助养老参与者免费基本专业培训 |
五 实时动态存储与兑换方式 |
第二节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运行保障机制 |
一 政府主导建设加强支持力度 |
二 开拓资金渠道多主体共建 |
三 多方合作应对突发风险 |
四 高效网络系统管理完善监督机制 |
第三节 广泛宣传加强养老模式推进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不足 |
第二节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方式意愿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农村妇女含义及特点 |
二、小额人身保险内涵及特点 |
第二节 基本理论 |
一、需求层次理论 |
二、金字塔底层战略理论 |
三、普惠金融理论 |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现况 |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环境 |
一、经济社会环境 |
二、农村金融环境 |
三、政策环境 |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现状 |
一、产品体系 |
二、覆盖情况 |
三、运作模式 |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 |
一、政策支持方面 |
二、监管方面 |
三、市场环境方面 |
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方面 |
第二节 微观层面 |
一、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面临的风险 |
二、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保险支付能力 |
三、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保险认知水平 |
第五章 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需求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和指标体系 |
第二节 实证分析方法 |
第三节 实证分析过程 |
第四节 实证分析结论 |
第六章 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发展对策 |
第一节 政府层面 |
一、加大对小额人身保险的政策倾斜 |
二、加大对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的监管力度 |
三、扩大对农村妇女的宣传与教育覆盖面 |
第二节 保险公司层面 |
一、完善小额人身保险产品的开发与运营 |
二、拓宽小额人身保险的营销渠道 |
三、注重小额人身保险的理赔工作 |
第三节 消费者层面 |
一、维护农村妇女自身权益 |
二、提高家庭保险素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5)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 |
1.1.2 我国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养老 |
2.1.2 养老服务 |
2.1.3 养老服务供给 |
2.1.4 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需要理论 |
2.2.2 社会公平理论 |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对养老服务理念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
2.3.2 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及其关系的研究 |
2.3.3 对养老服务照护模式的研究 |
2.3.4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历程 |
3.1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四个发展阶段 |
3.1.1 第一阶段:1949--1979年,集体和家庭承担主要责任阶段 |
3.1.2 第二阶段,1980--2000 年前,家庭和个人独担养老服务阶段 |
3.1.3 第三阶段,2000 年--2012 年,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阶段 |
3.1.4 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多方力量创新提质阶段 |
3.2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 |
3.2.1 养老服务的对象在逐步扩大 |
3.2.2 养老服务项目逐步丰富 |
3.2.3 运用市场化政策管理工具增多 |
3.2.4 注重养老服务质量意识增强 |
3.3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规律 |
3.3.1 家庭是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 |
3.3.2 政府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 |
3.3.3 市场化是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 |
3.3.4 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补充方式 |
4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
4.1.1 数据来源说明 |
4.1.2 样本选择描述 |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变量选取 |
4.3 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
4.3.1 农村样本描述性统计 |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3.3 主要结论 |
4.4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影响因素 |
4.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4.4.2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
4.4.3 主要结论 |
4.5 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城乡对比分析 |
4.5.1 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城乡对比研究 |
4.5.2 城乡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对比研究 |
4.5.3 主要结论 |
5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
5.1 农村家庭(非正式部门)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 |
5.1.1 社会变迁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减少 |
5.1.2 非正式照料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水平不高 |
5.1.3“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窘迫 |
5.2 政府部门供给农村养老服务责任不到位 |
5.2.1 公平理念欠缺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 |
5.2.2 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 |
5.2.3 养老服务政策的法制权威性不足 |
5.2.4 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 |
5.3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
5.3.1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 |
5.3.2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 |
5.3.3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阻碍养老服务市场供给 |
5.4 社会组织(社区)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 |
5.4.1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 |
5.4.2 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 |
5.4.3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
6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构建 |
6.1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意愿 |
6.1.1 政府的合作意愿 |
6.1.2 家庭的合作意愿 |
6.1.3 市场的合作意愿 |
6.1.4 社会组织的合作意愿 |
6.2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利益博弈 |
6.2.1 政府和家庭(农民)之间的博弈 |
6.2.2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
6.2.3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博弈 |
6.3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责任边界 |
6.3.1 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 |
6.3.2 家庭: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 |
6.3.3 市场:产业化供给差异性养老服务 |
6.3.4 社会:社会化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 |
7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合作筹资机制 |
7.1.1 国家筹资支柱的建立 |
7.1.2 社会筹资支柱的建立 |
7.1.3 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 |
7.2 以共享合作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
7.2.1 增加医疗服务的流动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
7.2.2 通过流动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 |
7.3 提升乡村养老价值,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
7.3.1 乡村养老价值的再认识 |
7.3.2 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
7.3.3 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
7.4 融合科技力量,促进乡村养老的现代化 |
7.4.1 科技创新会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
7.4.2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 |
7.5 合作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
7.5.1 政策上要对养老服务人才建设进行规范 |
7.5.2 发挥城市到乡村的人才辐射效应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江苏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贫困及贫困线 |
2.1.2 相对贫困及相对贫困人口 |
2.1.3 经济薄弱村及重点帮扶片区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反贫困理论 |
2.2.2 收入贫困理论 |
2.2.3 不平衡增长理论 |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3章 江苏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做法与成效 |
3.1 江苏推进解决相对贫困工作的组织架构 |
3.1.1 建立省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机制 |
3.1.2 建立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 |
3.1.3 引导协调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帮扶 |
3.2 江苏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具体做法 |
3.2.1 对帮扶对象建档立卡、动态管理 |
3.2.2 对低收入农户精准滴灌 |
3.2.3 对经济薄弱村精准发力 |
3.2.4 对重点片区精准施策 |
3.3 江苏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成效 |
3.3.1 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明显 |
3.3.2 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和省重点帮扶县区全部“摘帽” |
3.3.3 扶贫开发重点片区面貌得到显着改善 |
3.3.4 区域协调发展得到有效推进 |
3.3.5 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在基层得到探索实践 |
第4章 江苏解决相对贫困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江苏解决相对贫困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相对贫困相关概念、标准、测算方法和救助政策不统一 |
4.1.2 低收入农户脱贫基础不稳固 |
4.1.3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平衡 |
4.1.4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依然很大 |
4.2 江苏解决相对贫困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解决相对贫困工作制度不健全 |
4.2.2 低收入农户普遍存在内“输血”外“输出”现象 |
4.2.3 经济薄弱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
4.2.4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 |
第5章 国内外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
5.1 国际做法 |
5.1.1 相对贫困标准设定 |
5.1.2 相对贫困对象识别方式 |
5.1.3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政策设计 |
5.1.4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推进机制 |
5.2 国内做法 |
5.2.1 构建减缓相对贫困的新格局 |
5.2.2 开展农村扶贫到统筹城乡扶贫的探索 |
5.2.3 加快产业扶贫组织化发展 |
5.2.4 推动扶贫改革试验区的“两个赋权” |
5.3 主要启示 |
5.3.1 贫困标准设定以相对贫困为主 |
5.3.2 相对贫困识别以多维评价为主 |
5.3.3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重视社会保障作用 |
第6章 完善江苏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路径的建议 |
6.1 加快构建解决相对贫困制度体系 |
6.1.1 统一相对贫困相关概念、标准、测算方法和救助政策 |
6.1.2 建立健全部门之间互通共享的信息动态监测管理系统 |
6.1.3 做好新老政策的过渡和衔接 |
6.2 加快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长效机制 |
6.2.1 进一步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 |
6.2.2 加强帮扶项目资产收益管理和监督 |
6.2.3 健全兜底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 |
6.3 加快构建经济薄弱村发展长效机制 |
6.3.1 加快经济薄弱地区产业振兴发展 |
6.3.2 加快经济薄弱地区人才振兴发展 |
6.3.3 加快经济薄弱地区生态振兴发展 |
6.3.4 加快经济薄弱地区文化振兴发展 |
6.3.5 加快经济薄弱地区组织振兴发展 |
6.4 统筹推进其他重点区域帮促 |
6.4.1 加强南北共建园区建设 |
6.4.2 推动乡村振兴重点支持县率先崛起 |
6.4.3 加快重点片区巩固发展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方案与差异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创造重要机遇 |
1.1.2 村庄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
1.1.3 乡村地域系统呈现多元化发展和演化特征 |
1.1.4 地理学科特色将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基本保障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科学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区概况 |
1.6 数据来源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乡村地域系统 |
2.1.2 县域村庄 |
2.1.3 乡村脆弱性 |
2.1.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2.1.5 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地关系理论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城乡统筹理论 |
2.2.5 综合区划理论 |
2.2.6 中心地理论 |
2.3 相关研究进展 |
2.3.1 乡村地域类型研究 |
2.3.2 村庄布局优化研究 |
2.3.3 脆弱性研究 |
2.3.4 人居环境研究 |
2.3.5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第3章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的基本现状评价 |
3.1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现状的评价思路 |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3 江苏省村庄集聚特征分析 |
3.3.1 研究方法 |
3.3.2 村庄集聚规模分析 |
3.3.3 村庄集聚方向分析 |
3.4 江苏省县域乡村脆弱性特征分析 |
3.4.1 研究方法 |
3.4.2 县域乡村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 |
3.4.3 乡村脆弱性致因特征分析 |
3.5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现状的地域分区 |
3.6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现状的分区发展方向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地域分区识别 |
4.1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地域分区识别思路 |
4.1.1 村庄布局优化的核心关联机制 |
4.1.2 村庄布局优化分区的思路框架 |
4.2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分区的影响因素 |
4.2.1 “自下而上”视角识别 |
4.2.2 “自上而下”视角识别 |
4.3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地域分区特征 |
4.4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分区发展导向 |
4.5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典型地域发展特征 |
4.6 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的典型地域发展导向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徐淮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与实现路径 |
5.1 徐淮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问题诊断 |
5.2 徐淮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
5.3 典型案例地选择 |
5.4 案例地数据来源与处理 |
5.5 案例地村庄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 |
5.5.1 优化适宜性评价 |
5.5.2 空间竞合迭代评价 |
5.5.3 地域功能网络评价 |
5.5.4 空间组合识别评价 |
5.6 案例地村庄布局优化方案与整理途径 |
5.6.1 “自下而上适宜”优化方案 |
5.6.2 “自上而下统筹”优化方案 |
5.6.3 空间组合识别优化方案与整理途径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里下河及沿海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与实现路径 |
6.1 里下河及沿海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问题诊断 |
6.1.1 水乡文脉及农耕文明有待传承 |
6.1.2 特殊地理环境下村庄布局特征迥异 |
6.1.3 生态红线划定与村庄布局优化矛盾突出 |
6.2 典型案例地选择 |
6.3 案例地村庄布局优化方案与整理途径 |
6.3.1 谨慎使用生态红线优化村庄布局 |
6.3.2 加快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
6.3.3 确立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太湖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与实现路径 |
7.1 太湖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问题诊断 |
7.2 太湖平原区村庄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
7.3 典型案例地选择 |
7.4 案例地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分析 |
7.5 案例地村庄布局优化的技术方法 |
7.5.1 交通可达性分析 |
7.5.2 生活圈体系构建 |
7.5.3 区位配置模型构建 |
7.6 案例地村庄布局优化方案与整理途径 |
7.6.1 构建基于交通可达性的生活圈体系 |
7.6.2 基于生活圈体系优化村庄空间布局 |
7.6.3 基于区位配置模型优化村庄空间布局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可能的创新点 |
8.3 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一、学术论文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某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基础 |
4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调查结果 |
1.1 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
1.1.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
1.1.2 农村养老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
1.1.3 农村养老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
1.2 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访谈结果 |
1.2.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
1.2.2 农村养老现状访谈结果 |
2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调查结果 |
2.1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
2.1.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
2.1.2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问卷调查结果 |
2.1.3 养老服务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
2.2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访谈调查结果 |
2.2.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
2.2.2 农村养老服务现状访谈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养老现状 |
1.1 养老现状特点 |
1.2 养老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
2 养老服务现状 |
2.1 养老服务现状特点 |
2.2 养老服务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
3 建议与对策 |
第五部分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承德医学院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申请表 |
附录三 某省贫困地区农村调查问卷 |
综述 国内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问题意识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梳理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成果评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
3.1.1 样本选择 |
3.1.2 现实表现 |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蔗糖浸种缓解玉米幼苗铜胁迫及其生理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试指标与方法 |
1.3.1 玉米生长状况指标测定 |
1.3.2 生理指标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蔗糖浸种对铜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蔗糖浸种对铜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 蔗糖浸种对铜胁迫下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蔗糖浸种对铜胁迫下玉米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2.5 灰色关联度的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苏北农村养老的现状和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信息采集技术在绿色宜居村镇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以苏北地区睢宁县为例[D]. 张元.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Y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D]. 孔咪咪.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时间银行嵌入农村居家互助养老模式探究 ——以杨屯乡为例[D]. 于阳. 烟台大学, 2021(12)
- [4]长三角地区农村妇女小额人身保险需求研究[D]. 方盈.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5]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D]. 赵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6]江苏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路径研究[D]. 朱晓慧. 扬州大学, 2021(09)
- [7]江苏省县域村庄布局优化方案与差异化路径研究[D]. 魏璐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某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调查与研究[D]. 祖亮.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9]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10]蔗糖浸种缓解玉米幼苗铜胁迫及其生理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J]. 赵奇,郭运宏,杨玉珍,陈丽培,罗青. 核农学报,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