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赏石文化,返朴归真(论文文献综述)
解明[1](2018)在《《云林石谱》与宋代文人赏石趣味》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人古有玩石的传统,赏石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诗歌、绘画、音乐、戏剧等传统艺术相同,是中国古代文人通过长期艺术实践以及自身的艺术修养所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赏石艺术同其他艺术形式都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和繁荣,在赏石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以宋代文人赏石最具代表性。《云林石谱》作为一部带有总结性质的宋代赏石艺术专着,对宋代一百一十六种石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品鉴,并记载了众多以宋代文人审美趣味为主,具有广泛影响的赏石理念和赏石活动。对研究宋代赏石艺术,还原宋代赏石活动的繁荣风貌,以及探究宋代文人的赏石审美趣味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将以杜绾《云林石谱》为核心,结合宋代诗歌、绘画等文学艺术形式,梳理宋代文人赏石的整体风貌,对宋代文人的赏石观念、赏石类型以及赏石方式进行探究,解读宋代文人眼中观赏石的多样化审美形态,重点探究宋代文人在赏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文人化审美趣味,以及宋代赏石美学思想的后世影响。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杜绾《云林石谱》的主要内容及其赏石特色。首先对宋代之前的赏石艺术发展作以简要概述,论述从史前时期、先秦两汉时期、魏晋时期以至唐宋时期,人们对石的初步认识以及石的人文内涵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宋代《云林石谱》的成书及其主要内容。接着进一步点明《云林石谱》的赏石特色,主要体现为:科学赏石观念的运用、审美文化意蕴的探求以及对宋代文人石的重点品赏,力求从多角度认识《云林石谱》一书。第二章从《云林石谱》文本出发探究宋代文人的赏石活动,对宋代赏石活动进行整体上的梳理和把握。其具体体现在宋代文人的赏石观念、赏石类型以及赏石方式三个方面。宋代文人的赏石观念以苏轼的“丑石观”、米芾的“四字相石法”为代表且影响最为深远,宋徽宗的艮岳园林用石同样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普遍赏石喜好。宋代文人的赏石类型多样,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对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的赏玩,对奇石、怪石的赏玩以及对文房之石:砚石的赏玩。赏石类型的多样化衍生出了赏石方式的多样化,雅室供石、案头清玩、以石置园皆是宋代文人推崇的赏石方式。通过对这三方面的梳理,以求还原宋代文人赏石活动的整体风貌。第三章以宋代文人赏石活动为基础,探究宋代文人眼中观赏石审美形态的多样化,包括观赏石的自然形态美,宋代诗歌和绘画中所呈现的观赏石的文化意蕴美,以及观赏石座架和命名的艺术美。然后从观赏石的审美形态出发重点探究宋代文人赏石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精神。在对观赏石的欣赏品鉴过程中,宋代文人崇尚“寓意于物”的审美趣味,将观赏石作为承载思想情感的载体,体现了其长寿永生的生命追求、崇逸尚雅的高洁风骨、劲健痩硬的不屈品格。最后,宋代赏石美学思想对后世文人赏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素园石谱》、《长物志》等诸多着作中广泛沿用宋代的赏石理论,并传承着宋代文人赏石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精神。
李方联[2](2008)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构景观的审美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典型艺术特点是:叠石掇山,艺术地再现自然山势,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审美取向和园林石文化的内容、意义、功能、表现形式、空间环境、艺术特征和石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掇山置石理论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不一定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但任何一种文化艺术的发展都是在一定原有基础上开始的,同时还要有所借鉴和进一步创新。在当今社会提出创建生态文明时,中国传统的绿色空间园林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展开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重点剖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构景观的审美取向,以及形成这种审美取向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揭示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构景观的审美取向对于现代石构景观设计的启示意义。从园林石造景技法所遵循的美学原则来分析,中国园林艺术创造的渊源是中国人内心深处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原初观念和宇宙意识。也来自于老子“道法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美学思想。“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自然与人是不可分割的。中国古代的文人和隐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移情山水的人生哲学,其嗜石、相石、品石中的审美原则,其山水画作中的对意境营造的讲究,对中国古典园林石景营造有着极大的影响。
孙淮滨[3](2019)在《赏石文化与人类文明同筑共进——观赏石文化历史回眸》文中研究说明石乃常物,随处可见,然而上升到文化意识及美学观念,却玄妙深奥,桀鹜声价。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雅士为其倾倒,如痴如醉;又有多少鸿儒硕彦为其着文赋诗,图谱系赞。从原始人的击石取火到琢石佩饰,开创人类文明;从"女祸炼石补天"到"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创造出美轮美奂的动人故事;从张良殉石到米芾拜石;从宋徽宗的"花石纲"到乾隆皇帝的灵璧"天下第一石";从蒲松龄的《石
杜汝霖[4](2002)在《浅谈中国赏石文化的历史》文中研究表明观赏石又称奇石、异石、石玩、美石、怪石或雅石,是一种特殊的矿产资源,也是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它既是一种宝贵的物质财富,也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
付伟,丘志力,周永章[5](2004)在《浅谈中国玉文化和观赏石文化的几点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玉文化”和“观赏石文化”都是当前宝玉石学者和收藏爱好者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 ,但是目前大家较多地单独讨论它们 ,而很少对这两种亲缘关系很近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尤其是对这两种文化的联系纽带则谈之更少。为此 ,文章选取了四个具有比较意义的文化要素对“玉文化”和“观赏石文化”展开讨论 ,以此来丰富我们对这两种文化的理解
王玉红[6](2009)在《灵璧石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朝的乾隆皇帝御赐灵璧石为“天下第一石”,位居中国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之首。灵璧石具有极为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从灵璧石文化的背景研究入手,旨在分析灵璧石在景观环境中美学价值的体现,将灵璧石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元素,一种素材,用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将其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环境中,人们在以自然天成为主要特质并有审美价值客体的接触中,鉴赏其天然美质与内在意韵;并与主体自身和理念、气质、情感、趣味相结合,获得一种超越性的高峰体验和高层次的美好享受。本文试图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及环境景观学上对灵璧石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一定的探讨研究。也就是如何将灵璧石与景观环境更好的融合应用方面作一些研究探讨,希望其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邵晓峰[7](2005)在《中国传统家具和绘画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绘画中描绘了大量家具图像,这些图像不仅为研究家具史带来了便利,还为一些在断代上有争议的重要绘画解开迷团带来了重要佐证;中国传统家具上装饰有不同的绘画,这些绘画对于家具的美化和意蕴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二者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论文第一部分为中国传统家具和绘画的关系概论,探讨了两大艺术的概念和联系。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研究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家具。在总论中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家具基本造型、装饰和透视问题,在专题研究中选择了前人尚未深入涉及的五个方面进行研究:① 汉代绘画中的特色家具;②中国最早的椅子图像辨析;③敦煌壁画在中国传统家具嬗变研究中的独特价值;④家具与《韩熙载夜宴图》断代新解;⑤《清明上河图》与宋代市井家具。 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研究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绘画。在总论中探讨了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绘画类型、发展历程和不同绘画之间的关系,在专题研究中选择了五个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研究:①战国楚地家具上的漆画;②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绢、纸画;③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石画”;④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瓷画;⑤中国传统家具上的“雕画”。 第六部分探讨了中国传统家具上绘画的现代制造技术,其中重点以中国传统家具上“雕画”为例探讨了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和CNC(数控机床)技术在“雕画”现代制造中的运用。 第七部分对论文作了总结,并对课题的继续研究提出了建议。 以上研究填补了家具和绘画研究的一些空白,而且对于当代家具汲取绘画因素,绘画研究借助家具佐证以及使用现代制造技术深化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绘画装饰皆有重要意义。
龙宇锋[8](2010)在《中日庭园景石艺术比较及科学内涵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于东方园林,在世界园林历史上占有其独特的地位。由于其地理环境、人文思想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不同,在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最具传统特色的庭园也是如此。中国的造园受神仙思想、传说、儒、道、释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园艺术,而日本曾受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在生活习惯和思想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然而日本文化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注意选择并进行再创作,创造出属于日本的造园风格。本文以景石为研究对象,因为景石在中日园林特别是庭园这类型园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无石不成园,很多传统庭园都以景石为重心。中、日两国庭园景石受自身景石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风俗、社会、文化思想等条件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庭园景石艺术表现。对庭园景石进行分析和探讨,可有助于了解中日庭园设计的艺术手法、空间布局及整体庭园美。中国庭园景石无论是从功能还是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从中国早期产生的对石头的崇拜,发展成为的石头文化,然后再到假山叠石,景石的成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有无数的优秀作品出现,我们在研究这些作品的时候,从中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庭园乃至整个园林的发展历程,景石是这些名苑佳作的历史见证者。本论文对中、日两国景石文化发展及传统庭园景石的艺术创作来进行比较,探讨中、日庭园在各时期的表现形式及艺术内涵,在受本国社会文化影响下所呈现的特征,以及所蕴含的哲学、人文传统等思想,探究其在表现形式、思想内涵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方式,说明景石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下,如何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及功能,并由人与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社会、文化思想等关系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在庭园景石的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分析出其有用的东西,对我们以后的设计有借鉴作用。
程少明[9](2006)在《关于禅石文化的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在筹备编辑出版《禅石大观》的过程中,逐渐深刻地感到,在赏石艺术范畴中,作为一大门类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禅石已脱颖而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收藏家、鉴赏家、赏玩家所认同和热捧,并且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一脉相承。而作为“舶
赵振山[10](2010)在《泰山石造型及纹理审美之浅见》文中研究表明泰山岩石,造型奇特;石画之韵,精美绝伦;赏石养性,赏石陶情;普通的泰山石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赏石文化。泰山奇石不仅在石文化中内涵丰富而珍贵,亦因泰山石独特的人文景观而大放异彩,人们无不以在室内或案头放置一块泰山奇石为得意之举。
二、赏石文化,返朴归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赏石文化,返朴归真(论文提纲范文)
(1)《云林石谱》与宋代文人赏石趣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国内外研究综述 |
2.研究意义和价值 |
3.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章 杜绾《云林石谱》及其赏石特色 |
1.1 文人赏石传统与《云林石谱》 |
1.1.1 文人赏石艺术的历史渊源 |
1.1.2 杜绾《云林石谱》的成书 |
1.2 《云林石谱》的赏石特色 |
1.2.1 科学赏石观念的运用 |
1.2.2 审美文化意蕴的探求 |
1.2.3 宋代文人石的重点品赏 |
第2章 《云林石谱》中的宋代文人赏石活动 |
2.1 宋代文人的赏石观念 |
2.1.1 苏轼的“丑石观” |
2.1.2 米芾的“四字相石法” |
2.1.3 宋徽宗的艮岳园林用石 |
2.2 宋代文人的赏石类型 |
2.2.1 四大名石之赏玩 |
2.2.2 奇石、怪石之赏玩 |
2.2.3 文房之石:砚石之赏玩 |
2.3 宋代文人的赏石方式 |
2.3.1 雅室供石 |
2.3.2 案头清玩 |
2.3.3 以石置园 |
第3章 《云林石谱》中的赏石美学思想 |
3.1 观赏石审美形态的多样化 |
3.1.1 观赏石的自然形态美 |
3.1.2 观赏石的文化意蕴美 |
3.1.3 观赏石座架与命名的艺术美 |
3.2 寓意于物的文人化审美趣味 |
3.2.1 长寿永生的生命追求 |
3.2.2 崇逸尚雅的高洁风骨 |
3.2.3 劲健痩硬的不屈品格 |
3.3 《云林石谱》赏石美学思想的后世影响 |
3.3.1 赏石理念的广泛沿用 |
3.3.2 赏石审美精神的传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2)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构景观的审美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起 |
1.2 概念的界定 |
1.2.1 中国古典园林 |
1.2.2 石构景观 |
1.2.3 审美取向 |
1.3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思路 |
1.3.1 选题的意义 |
1.3.2 研究思路 |
1.4 国内外园林石景艺术研究的现状 |
1.4.1 国外园林石景理论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园林石景理论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构景观的营造 |
2.1 中国古典园林中以石构景的历史源流 |
2.1.1 秦汉时期园林石景 |
2.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石景 |
2.1.3 隋唐及宋时期园林石景 |
2.1.4 明清时期园林石景 |
2.2 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构景观的营造材料与类型 |
2.2.1 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构景观营造材料 |
2.2.2 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构景观的类型 |
2.3 中国古典园林石构景观的营造手法 |
2.3.1 叠石掇山 |
2.3.2 独石成峰 |
2.3.3 点石成景 |
2.3.4 与其他园林要素的组合造景 |
第3章 中国古典园林以石构景的审美取向 |
3.1 有真为假,做假成真:掇山置石中的自然美追求 |
3.1.1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崇尚自然的由来 |
3.1.2 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景营造的自然美体现 |
3.2 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的石道因缘 |
3.2.1 石之于园林景观的深层涵义 |
3.2.2 “皱、漏、透、瘦”的园林景石审美标准 |
3.2.3 禅宗悟道与品石 |
3.3 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中国古典园林石景中的意境美创造 |
3.3.1 深意画图,余情丘壑:文人意识与石景意境营造 |
3.3.2 “未山先麓”与“意在笔先”:山水画意境对石景营造的启示 |
3.3.3 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石景意境营造手法 |
第4章 中国古典园林石构景观审美取向的现代启示 |
4.1 注重石构景观设计中的文化性 |
4.2 关注石景营造中的生态性,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4.3 建立现代审美观,在石构景观中体现时代美学特征 |
4.4 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浅谈中国玉文化和观赏石文化的几点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玉石和观赏石的文化源头比较 |
2 玉文化和观赏石文化的审美趋向比较 |
3 玉石文化和赏石文化的宗教情结比较 |
4 玉文化和观赏石文化对人性修养意义的比较 |
5 结语 |
(6)灵璧石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目的 |
1.1.3 课题意义 |
1.1.4 课题国内外状况 |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1.2.1 主要内容 |
1.2.2 拟解决的问题 |
1.3 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
第二章 灵璧石概述 |
2.1 奇石概念的理解 |
2.2 灵璧石的定义 |
2.3 灵璧石的成因 |
2.4 灵璧石产地的地理位置与地貌 |
2.5 灵璧石现象的解释 |
2.5.1 灵璧石独立成形的现象 |
2.5.2 灵璧石有正面、背面之分的现象 |
2.5.3 灵璧石与其他名石的现象比较 |
2.5.3.1 灵璧石与太湖石的比较 |
2.5.3.2 灵璧石与英石的比较 |
2.5.3.2 灵璧石与济南青石的比较 |
2.6 灵璧石的分类 |
2.6.1 用途分类法 |
2.6.2 形态色彩分类法 |
2.6.3 品种分类法 |
2.6.3.1 有声类灵璧石 |
2.6.3.2 无声类灵璧石 |
2.7 灵璧石的独特之美 |
2.7.1 灵璧石的音韵美 |
2.7.2 灵璧石的形态美 |
2.7.3 灵璧石的质地美 |
2.7.4 灵璧石的色彩美 |
2.7.5 灵璧石的纹理美 |
第三章 灵璧石的美学价值 |
3.1 奇石美学思想 |
3.2 灵璧石的美学本质 |
3.3 灵璧石美学价值的表现 |
3.3.1 灵璧石的外在美 |
3.3.2 灵璧石的意境美 |
3.3.2.1 灵璧石意境美的内涵 |
3.3.2.2 灵璧石意境美的特征 |
3.3.3 灵璧石意境美的表现形式 |
3.3.3.1 灵璧石意境的品格美 |
3.3.3.2 灵璧石意境的空灵美 |
3.3.3.3 灵璧石意境的朦胧美 |
3.3.3.4 灵璧石意境的悟性美 |
3.3.3.5 灵璧石意境的神韵美 |
3.3.4 灵璧石综合的美 |
3.4 灵璧奇石的审美赏评标准 |
3.4.1 灵璧石自然主体“形”的客观审美鉴赏标准 |
3.4.2 灵璧石自然主体“色”的客观审美鉴赏标准 |
3.4.3 灵璧石自然主体“纹”的客观审美鉴赏标准 |
3.4.4 灵璧石自然主体“质”的客观审美鉴赏标准 |
3.4.5 灵璧石自然主体“声”的客观审美鉴赏标准 |
第四章 灵璧石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艺术 |
4.1 景观的概念 |
4.2 中国的石文化以及恋石情结探因 |
4.2.1 东西方赏石文化差异 |
4.2.2 在中国文化心理史上,影响恋石情结的因素 |
4.3 灵璧石具有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中的品石美学特质 |
4.3.1 表现为"形"的内涵风格之美的品评 |
4.3.2 表现为形式美的品评范畴 |
4.4 灵璧石的环境美 |
4.5 灵璧石作为景观设计元素的优势 |
4.6 室内景观空间里灵璧石的审美处置规律 |
4.7 灵璧石的庭院文化 |
4.7.1 庭园景观中灵璧石置放艺术设计与审美情趣体现 |
4.7.2 庭院景观中灵璧石假山的设计与营建 |
4.7.2.1 灵璧石假山概念 |
4.7.2.2 中国园林景观中山的类型极其空间特征借鉴 |
4.7.2.3 灵璧石假山的营建 |
4.8 灵璧石在景观环境中的置放艺术 |
4.8.1 灵璧石置放艺术在景观环境中的作用 |
4.8.1.1 人文作用 |
4.8.1.2 使用作用 |
4.8.2 灵璧石置放艺术的布局要点 |
4.8.3 灵璧石置放艺术常用的方法与特点 |
4.8.4 灵璧石的组景 |
4.8.5 灵璧石置放与灵璧石山石景观的艺术再现 |
4.8.6 现代园林景观中灵璧石置放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
4.8.7 现代园林景观中灵璧石置放艺术的发展趋势 |
4.8.8 现代园林景观中灵璧石置放艺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 |
4.8.9 现代园林景观中灵璧石置放艺术的讨论与建议 |
4.9 灵璧石艺术与景观环境空间情感 |
第五章 总结 |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引文出处 |
附录三 图片来源 |
附录四 论文发表 |
(7)中国传统家具和绘画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中国传统家具和绘画的关系概论 |
1.1 中国传统家具的概念 |
1.2 中国传统绘画的概念 |
1.2.1 中国传统绘画的概念 |
1.2.2 绘画和装饰纹样的区分 |
1.3 中国传统家具和绘画的关系 |
1.3.1 概述 |
1.3.2 中国传统家具和绘画在形式上的联系 |
1.3.2.1 中国传统家具和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语言 |
1.3.2.2 中国传统家具和中国传统绘画色彩 |
1.3.2.3 中国传统家具和中国传统绘画章法 |
1.3.3 结语 |
2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家具总论 |
2.1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家具基本造型 |
2.1.1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低型家具 |
2.1.2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低型向高型过渡的家具 |
2.1.3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高型家具 |
2.1.4 结语 |
2.2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家具装饰 |
2.2.1 概述 |
2.2.2 实例详解 |
2.2.3 结语 |
2.3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家具透视 |
2.3.1 中国传统绘画中采用的透视法 |
2.3.2 斜俯透视 |
2.3.2.1 45°斜俯透视 |
2.3.2.2 30°斜俯透视 |
2.3.3 “反透视” |
2.3.4 焦点透视 |
2.3.4.1 一点透视 |
2.3.4.2 两点透视 |
2.3.5 结语 |
3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家具专题研究 |
3.1 汉代画像中的特色家具 |
3.1.1 概述 |
3.1.2 汉代画像中的特色家具 |
3.1.2.1 长连席 |
3.1.3.2 特殊的几 |
3.1.3.3 特殊的案 |
3.1.3.4 连俎 |
3.1.3 结语 |
3.2 中国最早的椅子图像辨析 |
3.2.1 椅子进入中国的背景 |
3.2.2 西魏敦煌285 窟壁画中的“绳床”图像辨析 |
3.2.3 北魏司马金龙漆屏上的肩舆图像辨析 |
3.2.5 结语 |
3.3 敦煌壁画在中国传统家具嬗变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
3.3.1 概述 |
3.3.2 低坐风尚的延续 |
3.3.3 本土家具的发展 |
3.3.4 高坐家具的进入 |
3.3.5 外来家具的汉化 |
3.3.6 结语 |
3.4 家具与《韩熙载夜宴图》断代新解 |
3.4.1 《韩熙载夜宴图》的意义和对其断代的研究状况 |
3.4.2 从家具看《韩熙载夜宴图》的断代 |
3.4.2.1 《韩熙载夜宴图》中高坐家具种类的完备 |
3.4.2.2 《韩熙载夜宴图》中家具的风格 |
3.4.2.3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椅子 |
3.4.2.4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桌子 |
3.4.2.5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屏风 |
3.4.2.6 与《清明上河图》中家具图像的对照研究 |
3.4.2.7 宋代史料对高坐普及时期的证明 |
3.4.3 结语 |
3.5 《清明上河图》与宋代市井家具 |
3.5.1 《清明上河图》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
3.5.2 《清明上河图》中的家具图像 |
3.5.2.1 桌 |
3.5.2.2 凳 |
3.5.2.3 椅 |
3.5.2.4 轿 |
3.5.3 结语 |
4 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绘画总论 |
4.1 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绘画类型 |
4.2 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绘画介绍 |
4.3 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绘画之间的关系 |
5 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绘画专题研究 |
5.1 战国楚地家具上的漆画 |
5.1.1 战国楚地家具上的漆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
5.1.2 战国楚地家具上的漆画 |
5.1.2.1 《二十八星宿图》 |
5.1.2.2 《弋射图》 |
5.1.2.3 《击鼓舞蹈图》和《撞钟图》 |
5.1.2.4 《车马出行图》 |
5.1.3 结语 |
5.2 中国传统屏风上的绢、纸画 |
5.2.1 概述 |
5.2.1.1 中国传统屏风概述 |
5.2.1.2 屏风和绢、纸画的关系 |
5.2.2 绘画用绢、纸的发展 |
5.2.3 绢、纸画的特色 |
5.2.4 屏风上绢、纸画的题材和种类 |
5.2.5 实例详解 |
5.2.6 结语 |
5.3 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石画” |
5.3.1 “石画”的概念 |
5.3.2 “石画”被装饰于中国传统家具上的原因 |
5.3.2.1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形成的喜好奇石的风尚 |
5.3.2.2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取向 |
5.3.2.3 大理石的天然属性 |
5.3.3 关于中国传统家具上“石画”的历史记载 |
5.3.4 实例详解 |
5.3.5 结语 |
5.4 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瓷画 |
5.4.1 瓷画的概念 |
5.4.2 瓷画的发展历程 |
5.4.3 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瓷画 |
5.4.4 实例详解 |
5.4.5 结语 |
5.5 中国传统家具上的“雕画” |
5.5.1 “雕画”的概念 |
5.5.1.1 “雕画”的广义和狭义 |
5.5.1.2 “雕画”和“雕花”的区分 |
5.5.1.3 游弋于雕塑与绘画之间的“雕画” |
5.5.2 “雕画”的表现形式 |
5.5.3 “雕画”的传统工艺 |
5.5.4 “雕画”的题材和风格 |
5.5.5 实例详解 |
5.5.6 结语 |
6 中国传统家具上绘画的现代制造技术 |
6.1 概述 |
6.2 中国传统家具上“雕画”的现代制造技术 |
6.2.1 概述 |
6.2.2 CAD/CAM和CNC原理 |
6.2.3 CAD/CAM 和 CNC 在“雕画”现代制造中的运用 |
6.2.3.1 单线浅雕 |
6.2.3.2 块面浅雕 |
6.2.3.3 浅浮雕 |
6.2.4 CAD/CAM 和 CNC 在“雕画”现代制造中广泛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
6.2.5 结语 |
7 结论 |
7.1 总结 |
7.2 研究中有意义的创新之处 |
7.3 建议 |
8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8)中日庭园景石艺术比较及科学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动机 |
2 研究方向及目的 |
3 研究范围及方法 |
3.1 研究范围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中日景石文化对比及影响 |
1 中国景石文化 |
1.1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
1.2 中国景石艺术审美观 |
1.3 中国赏石种类及特点 |
1.4 中国赏石文化 |
2 日本景石文化 |
2.1 石头的信仰与传说 |
2.2 石头的应用 |
2.3 日本赏石文化及历程 |
3 中国思想对日本传统庭园的影响 |
3.1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
3.2 禅宗思想 |
3.3 儒家思想 |
3.4 文人思想 |
3.5 茶文化 |
第三章 中日庭园及景石创作表现比较 |
1 中日庭园的发展史 |
1.1 中国庭园历史 |
1.2 日本庭园历史 |
2 中日传统庭园审美观的比较 |
2.1 书香与禅意 |
2.2 乐感与物哀 |
2.3 中和与枯淡 |
3 中日庭园景石处理手法比较 |
3.1 中国庭园景石处理手法 |
4 中日庭园石组处理的理论之差异 |
4.1 中国石组的造园理论 |
4.2 日本石组的造园理论 |
第四章 中日庭园景石创作内涵的比较 |
1 中日庭园景石景观创作缘由 |
1.1 中国 |
1.2 日本 |
2 影响中日庭园景石创作的因素 |
2.1 中国 |
2.2 日本 |
3 中日庭园景石中意境美的营造 |
第五章 庭园景石的科学内涵研究 |
1 庭园景石功能性的科学内涵 |
1.1 可作为自然山水园的主景和地形骨架 |
1.2 可作为园林划分空间和组织空间的手段 |
1.3 可作为点缀园林空间和陪衬建筑、植物的手段 |
1.4 可用作驳岸、挡土墙、护坡、花台和室外器设 |
1.5 构成园林"家具" |
1.6 庭院景石的实用性 |
2 庭园景石艺术性的科学内涵 |
2.1 景石的审美特性 |
2.2 景石中的绘画理论 |
2.3 庭园景石的意境美 |
3 山石景观艺术在现代庭园中的应用 |
3.1 自然地貌式山石景观 |
3.2 艺术造型式山石景观 |
3.3 意境式山石景观或称散点式山石景观 |
3.4 抽象山水式山石景观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泰山石造型及纹理审美之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泰山石分类及其造型特点分析 |
二、泰山石鉴赏及其品评标准 |
三、泰山石纹理之美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
四、赏石文化,返朴归真(论文参考文献)
- [1]《云林石谱》与宋代文人赏石趣味[D]. 解明. 西南大学, 2018(01)
- [2]中国古典园林中石构景观的审美取向研究[D]. 李方联. 湖南大学, 2008(12)
- [3]赏石文化与人类文明同筑共进——观赏石文化历史回眸[J]. 孙淮滨. 宝藏, 2019(01)
- [4]浅谈中国赏石文化的历史[A]. 杜汝霖. 地质学史论丛(4), 2002
- [5]浅谈中国玉文化和观赏石文化的几点比较[J]. 付伟,丘志力,周永章. 珠宝科技, 2004(01)
- [6]灵璧石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研究[D]. 王玉红.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7]中国传统家具和绘画的关系研究[D]. 邵晓峰. 南京林业大学, 2005(03)
- [8]中日庭园景石艺术比较及科学内涵研究[D]. 龙宇锋.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 [9]关于禅石文化的特性[J]. 程少明.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06(11)
- [10]泰山石造型及纹理审美之浅见[J]. 赵振山.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