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FIG)第十七届大会在索非亚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栾波[1](1980)在《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FIG)简介》文中研究指明 一、FIG的发展及其性质除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国际摄影测量协会(ISP)和国际地图制图协会(ICA)以外,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Geometres,简称FIG)是又一个较大的国际性测量组织。
中国测绘学会40年回顾编写组[2](1999)在《中国测绘学会40年——创业、曲折、复苏、奋进、跨越的组曲》文中认为 中国测绘学会自1956年筹建、1959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一段坎坷之途和若干蹉跎岁月,进入了不惑之年。在纪念中国测绘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一下有关中国测绘学术组织发展的历史。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抵制列强侵略和使中国富强,在知识界成立科学会形成时尚。清光绪22年(1896),邹代钧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民间地图学术团体——武昌舆地学会;光绪23年(1897),谭嗣同等创办了金陵测量会;光绪24年(1898),罗辉山等在郴州成立了舆算学会。民国时期,未曾建立测绘学术组织,测绘人员是以个人身份参加中华地学会(葛绥成曾任会长)、天文学会(曹
李翔[3](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从这次全会开始,全国上下思想解放,进入了波澜壮阔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其中,中国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成就的缩影,是由“边缘化”到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典型代表。中国体育取得的成就与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是密切关联的,一定意义上,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的成就决定了中国体育的成就。目前,关于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的研究甚少,特别是运用史学研究方法,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进行史料性研究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意义深远的鸿篇巨着的基本时代背景、结合30多年来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对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情况进行描述,运用文献资料法、史学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国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关系、中国与区域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中国与各个国家的双边体育关系为基本架构,以重大事件、主要人物为基本素材和索引,系统梳理,形成特定历史阶段的专题性文献。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的基本史料系统梳理,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与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是密切关联的,而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本身而言,改革开放是原始动力,世界变化是历史机遇,中国体育的自身努力是根本原因。在今天,中国体育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扎实基础、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体育领域获得的制高点与话语权,应该也能够在体育本质的回归、人类共同社会理想追求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诠释,从而影响其他,满足国家与世界的和谐发展需求,引领人类文化的大同。
李岩松[4](2012)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与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及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代以来,西乐东渐。在接受西方音乐的同时,中国音乐家也向往着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宣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展示掌握西方音乐艺术的优异成绩,这是我国近代音乐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这个理想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参加历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以下简称联欢节)开始逐步实现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年代,正值“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开始对峙的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通过“联欢节”开展外交纵横,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而社会主义新中国也通过“联欢节”这个国际化的舞台,走向了世界,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封锁。“联欢节”由“世界民主青年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DemocraticYouth)组织,早期每两年一届,轮流在东欧和北欧诸国举办。联欢节的主要的内容是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表演、展示和竞赛。其中音乐活动是最为主要的部分。我国负责参加“联欢节”活动的领导机构是共青团中央、文化部、外交部、全国青联、全国学联等有关部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与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及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史学课题。新中国在1949~1962年间,连续参加了七届联欢节,历时十四年。联欢节对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及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由于1957年后我国“左”的错误的不断发展,直至“文革”的影响,致使有关联欢节的研究成为一个禁区,无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人们已经陌生甚至将它淡忘。从国际上看,上世纪受1989年东欧剧变的影响,国际上也很少有人研究联欢节。至今,国内外关于联欢节的专着尚付阙如。因此,本题研究难度较大,写作这篇论文是具有开拓性的劳动。本人在导师陶亚兵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本文的研究与写作。在广泛搜集并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联欢节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揭示并阐述了一系列的创新点。本文阐述了联欢节由来发展及潮起潮落的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厘清了其历史发展及其所呈现的阶段性,并据此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历史分期;对新中国参加联欢节以及后来又退出的原因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探讨了新中国连续参加七届联欢节的历史全貌,并对其初期参加、走向高潮和高潮回落进行了分阶段的研究与论述,真实地再现了这段光辉而难忘的历史。本文着重探讨并阐述了联欢节对新中国音乐事业建设及发展的推进和影响;以及联欢节所给予的我国音乐艺术对外交流的规律性的启示及其基本经验。联欢节是新中国音乐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和强有力的推动。每届联欢节举办前的筹备时间为一年,节后巡演时间也是一年,即“两年一届、一届两年”,新中国连续参加七届联欢节,十四年间的七届联欢节的相关工作从未间断,因此联欢节对新中国音乐事业建设的推动是一个持续不断而有力的过程。这种推动是全面的、具体的、有效的:发现并培养了新中国一代音乐精英;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经典作品,构建了中国特色的音乐体系;以联欢节获奖者为骨干力量,陆续组建了国家级音乐院团;通过联欢节,独具魅力的中国音乐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流传,我国艺术家的足迹遍及东欧、北欧、西亚,为新世纪的中国音乐艺术再度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参加联欢节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于拓展和深化中西音乐交流史的研究,对于我国在新时期扩大对外交流的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文化,增强我国国际竞争的软实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与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张思遥[5](2009)在《中国平面设计30年 ——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历程》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平面设计也走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三十年。中国的平面设计是伴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迅猛发展起来的,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设计作为新兴行业的兴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的时间,但中国社会的整体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水平、审美水平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加之20世纪末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世界已经变的越来越“平”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部分美术或工艺美术人员,认识到了设计对社会重要的一面,开始把目标转向了设计。这是中国第一代设计师的雏形。经过近30多年自身的发展,社会对设计从认知到认可设计与经济和商业互动,平面设计现已逐步走向成熟,并使其成为现代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文章以社会经济政策发展为导向,把1978年后的中国平面设计分成四个阶段:萌芽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繁荣期。文章首先阐述了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文化大革命后所处的尴尬困境,然后深入分析了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在各个时期的推动因素。通过对平面设计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具有重要推动意义的事件、人物的总结,对整体平面设计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性分析,并总结出每一时期平面设计的时代特征。最后论述总结了21世纪初平面设计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面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预测。
刘自健[6](1983)在《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FIG)第十七届大会在索非亚召开》文中研究指明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简称FIG)第十七届大会,于1983年6月19日至28日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召开。以中国测绘学会副秘书长刘自健同志为团长的中国测绘学会代表团一行8人出席了这次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共六十多个国家。会议期间,召开了三次常设委员会、两次大会和七十八次各种专业论文讨论会,举办了国家测绘成就展览和新仪器设备展览,开展了各种会外活动。
刘成[7](2010)在《体育竞争情报及其对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竞争情报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首先崛起的一个崭新情报概念,是市场竞争激化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作为情报学研究的重要发展,竞争情报把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信息活动,成为继资金、技术、人才之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四大管理要素和构成元素。核心竞争力也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产生的一个新理念,是传统意义上竞争概念的深化与延伸。本课题结合体育自身特有的行业特征以及具体运动项目,把竞争情报及核心竞争力理论扩展到竞技体育领域,目的是希望为形成我国竞技体育科学化发展新的“增长点”带来新的思路。本课题基于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视角,以举重、体操、羽毛球3个优势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规范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经验研究、典型案例分析、数理统计等实证研究方法,结合逻辑分析对比法,严格遵循“文献资料查阅与访谈一提出命题—形成研究假设—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规范,将体育竞争情报的学科渊源、学科归属、概念、内涵、本质属性,与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逻辑关系,体育竞争情报的价值与价值链流程,运动队体育竞争情报获取路径、需求内容与特征,以部分优势项目运动队为基础的体育竞争情报发展动力机制及实施策略等内容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入细致的讨论体育竞争情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举重、体操、羽毛球等部分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与实现机理,构建出体育竞争情报活动范式和提升我国竞技体育部分项目核心竞争力的绩效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绝对存在。它蕴含在各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之中,由各运动项目的单项核心竞争力整合而成。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应该分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项目两类,其中,绝对优势等同与核心竞争力,是指优势项目中成绩最好、最稳定的项目。跳水、乒乓球、举重、体操、羽毛球、射击6个项目在最近5个奥运周期里是我国的绝对优势项目,并且已经具备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优势项目则并不等于具备了核心竞争力。与上述6个绝对优势项目相比,女子柔道应该只能归于我国竞技体育相对优势项目,女子柔道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待于进一步形成。绝对优势项目是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主体。2.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是能给竞争主体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诸多要素系统的有机融合。它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具有生命周期。要想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真正的来源在于竞争主体及时将自身现有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并不断保持与维护的能力。举重、体操、羽毛球等部分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是由竞技体育制度、竞技体育精神、优秀教练员及运动员成长机制、竞技体育科技保障4个一级指标,以及从国家到地方的竞技体育财政支持体系、后勤保障服务机制、竞技体育制度文化、从国家到地方的“一条龙”运动训练体制、优秀的教练员团队、优秀的科技服务团队、高效的体育竞争情报采集传递系统等8个二级指标组成。3.体育竞争情报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产品。从体育竞争情报的研究过程来看,包括体育竞争情报收集、整理、加工、分析、服务等环节;从体育竞争情报的分析要素来看,包括竞争对手分析、竞争环境分析和竞争策略分析三大内容,这两大部分构成了体育竞争情报的二维结构。其中,进行竞争对手分析是体育竞争情报活动必须解决的核心任务,竞争性和效用价值是体育竞争情报的突出特征,这也是其区别于体育信息的两个本质属性。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是由需求判断、数据挖掘与信息采集、信息集成与加工处理、情报甄别与深度分析、总结提炼体育竞争情报产品、体育竞争情报评估、智能决策、付诸于具体战略战术行动八个环节构成的一个将原始数据及体育信息最终转换为体育竞争情报,提供优质情报服务的网络闭合回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流程中,人们搜集的是信息,产出的是情报。4.体育竞争情报不仅是举重、体操、羽毛球等部分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它还可以同时作用于这些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其他关键构成要素,能够培育各项目运动队的制度创新和技战术创新能力、科学化训练能力、战略战术决策能力、科技攻关与服务能力、参赛风险评估与预测能力、教练员执教能力,并间接影响竞技体育精神等文化软实力,从而进一步巩固竞争力与竞争优势,进而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和倍增效应,使各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和延展,实现其生机转换,维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周期性发展。5.脱胎于“竞争情报”和“体育情报”的“体育竞争情报”,是新时期对旧有“体育情报”概念的全新理解与认识,属于“情报”与“竞争情报”的下位概念。和竞争情报在企业经济技术领域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一样,与企业界有着很多共通之处的体育领域,同样也给予了体育竞争情报广阔的施展运用空间。将Information和Intelligence划清界限,摒弃体育信息与体育情报的冲突和争端,大胆将Intelligence广泛运用于体育科学技术研究和竞技体育实践,恢复体育情报之本原,以开启一股学术新风,应该逐步成为体育界人们的共识。6.体育竞争情报活动实实在在的存在于举重、体操、羽毛球等项目各级运动队的日常运动训练实践中。各项目运动队在围绕国内外重大体育竞赛,积极开展体育竞争情报的同时,还比较重视反体育竞争情报活动,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7.举重、体操、羽毛球等优势项目运动队体育竞争情报发展的驱动力可以分为初始动力、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三个方面。但在实践运行中,这些优势项目运动队体育竞争情报的发展依然受到了相关专业情报人员不足,缺乏高效、迅速反应的体育竞争情报团队,体育竞争情报的价值与有效性很难度量等一些阻力因素的制约。因此,以优势项目运动队为基础,基于提升各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体育竞争情报实施策略应该包括:(1)组建以运动队为基础的复合型体育竞争情报团队,培养“全员情报竞争意识”;(2)树立正确的体育竞争情报观,科学评价体育竞争情报的绩效价值;(3)加强体育竞争情报学术研究力度,扩大相关专业研究队伍人员数量;(4)进一步加快运动队体育信息化建设速度,形成从国家到地方的“刊、库、网一体化”体育信息资料交流、合作与共享良性机制;(5)高度重视教练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中的体育竞争情报教育;(6)积极开展运动队反体育竞争情报工作,增强防范意识,保障情报安全。
刘绍堂[8](2005)在《2005年6月2008年部分国际测绘会议》文中研究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基础资料研究室[9](1987)在《国际社会科学大事记(1985年1月-1986年6月)》文中认为在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学术信息和情报资料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体制的开放,我国的社会科学事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面向世界,了解世界将成为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迫切愿望.为适应这种形势,本刊自今年起,将每年向读者系统介绍前一年国际社会科学界的重大事件.由于这是一个新的栏目,加之目前社会科学领域尚未形成有效的情报检索网络,因此我们刊登的资料不可能包罗万象.尽管如此,编辑部将尽力逐步完善这件工作,以便有助于广大读者及时了解国际学术界动向,并对我国学术界的国际交流事业尽一分力量.本刊也迫切地盼望所有关心本刊的读者能为这个栏目提供资料,以便使这个栏目的内容逐步完备和系统.本期所载内容包括1985年1月至1986年6月的学术会议;其他方面将于以后续登.
曹语庭[10](2017)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文化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阿拉伯国家联盟(以下简称“阿盟”)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政策建构的价值基础、文化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文化政策的沿革及其主要内容、实践应用、实施体系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结合21世纪阿盟文化政策下的中阿文化交流,全面解析和研究阿盟的文化政策。阿盟文化政策对内的核心内容和目标是促进阿拉伯身份认同和统一阿拉伯文化,对外是以语言作为整体布局的出发点,实行阿拉伯语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推广政策。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分为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国内外相关阿盟文化政策研究的文献综述、关于本文“文化”和“文化政策”的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理论、难点与创新之处、拟解决的问题与主要观点等环节。本文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从文化的定义、文化政策的定义、文化政策的衍变和基本框架、文化政策的理论建构等四方面阐述文化与文化政策的相关概念。第二章首先论述阿盟文化政策建构的价值基础,包括民族身份的一体化构建、伊斯兰教的属性、文化多样性理论和国家文化安全政策;其次,从阿盟文化政策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合作文化机构和赞助文化项目、奖励机制等方面,全面解析阿盟的文化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最后,从文化预算和资金运营、成员国文化政策的实施类型等两方面对阿盟文化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论述。第三章分析阿盟文化政策的沿革及其主要内容。首先,分析阿盟文化政策的沿革及其文化背景。阿盟文化政策的沿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45-1985年的萌芽雏形阶段,二是1986-1999年的完善规划阶段,三是2000年-至今的发展细化阶段。从沿革历程来看,阿盟文化政策内容范畴在不断拓展、发展和深化,更加注重文化整体性和应用性方面的研究,同时从最初的对阿拉伯国家内部文化政策,拓宽到对非阿拉伯国家的外部文化政策。从文化政策内部研究来看,以宗教和语言为前提,实现阿拉伯文化统一是阿盟文化政策追求的终极目标。从文化政策的外部研究来看,阿盟各时期制定的文化政策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时代背景下蕴含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其文化政策的走向,有些甚至被单独列入文化政策议程中,这也是研究阿盟文化政策沿革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从文化政策方针、“新文化话语”与文化措施等两方面来论述阿盟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最后,列举阿盟文化政策的主要载体,包括文化会议和论坛、文化相关事务规范、专门性文化项目计划等。第四章从文化政策领域和文化相关政策领域两部分来分析阿盟文化政策是如何具体实践应用的。从形式上来看,一类文化政策的实践应用是由阿盟或阿盟专属文化机构亲自调控的文化活动,另一类则是阿盟通过资助扶持部分非阿盟文化机构,或与地方文化机构建立伙伴合作关系的方式开展文化政策的实践应用。文化政策领域包括语言文字、文化遗产、音乐与表演艺术、出版业、互联网媒体和电影产业;文化相关政策领域包括旅游业和体育产业。通过这两个领域的案例分析,对阿盟文化治理运作模式、阿拉伯地区的文化运作机制和发展道路开展经验性研究。第五章围绕阿盟文化政策的实施体系和绩效评估两方面展开。实施体系涵盖两部分。首先,以阿盟专属文化机构——阿拉伯教科文组织为例,分析其文化政策的实施体系、文化政策制定的体系功能、文化政策的评估体系;其次,论述阿盟采取内部文化治理和文化外交“软实力”的实施策略。最后,从文化测度和文化指标、文化近用和参与度、文化支出预算等三方面论述和分析阿盟文化政策的绩效评估。第六章研究21世纪阿盟文化政策与中阿文化交流。中阿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中阿合作论坛,中阿文化交流的最大机遇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阿盟文化领域的合作实践,最后论述当前中阿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本文最后一部分为结语,分析阿盟文化政策的绩效评估体系存在信息障碍、社会障碍、文化障碍、实践障碍、经济障碍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指出研究阿盟文化政策的意义:一是为中国对阿盟各国外交提供参考;二是阿盟文化政策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服务能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着一定借鉴意义。
二、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FIG)第十七届大会在索非亚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FIG)第十七届大会在索非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四、 相关概念与内容安排 |
(一) 相关概念 |
(二) 内容安排 |
上篇 1977-1992 年中国体育对外关系的变革与发展 |
第一章 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
一、 “奥运模式” |
(一) 国际奥委会的努力 |
(二) 中国的努力 |
(三) “奥运模式”的意义 |
(四) 新中国的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 |
二、 1977-1992 年,中国与奥运会 |
(一) 1980 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 |
(二) 抵制 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 |
(三) 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 |
(四) 萨拉热窝、卡尔加里、阿尔贝维尔 |
三、 受邀来访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
第二章 中国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 |
一、 积极争取重新加入相关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
(一) 足球、羽毛球、田径 |
(二) 其他项目 |
二、 广泛邀请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负责人访华 |
(一) 1977-1984 年 |
(二) 1985-1992 年 |
三、 全面参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事务 |
(一) 亮相国际单项体育组织 |
(二) 参加国际体育组织竞选 |
四、 参加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各项重要赛事 |
(一) 1977-1984 年 |
(二) 1985-1992 年 |
五、 承办单项国际体育赛事和承接国际体育组织会议与培训 |
(一) 承办单项国际体育赛事 |
(二) 承接国际体育组织会议与培训 |
第三章 中国与亚洲地区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 |
一、 亚洲运动会 |
(一) 1978 年曼谷亚运会 |
(二) 1982 年新德里亚运会 |
(三) 1986 年汉城亚运动会 |
二、 成功举办第 11 届亚洲运动会 |
(一) 中国申办第 11 届亚洲运动会 |
(二) 第11 届亚洲运动会的筹办过程 |
(三) 第11 届亚洲运动会的胜利召开 |
三、 努力在各种亚洲体育组织中发挥作用 |
(一) 承担亚洲体育组织委托的任务 |
(二) 争取在亚洲体育组织的话语权 |
第四章 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西欧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东欧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美洲大洋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美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大洋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三、 中国与亚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东亚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三) 中国与西亚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四) 中国与南亚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四、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北非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东非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三) 中国与西非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四) 中国与中部和南部非洲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上篇小结 |
下篇 1993-2008 年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 |
第一章 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
一、 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 |
二、 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 |
(一) 不申办 2004 年奥运会 |
(二) 酝酿申办 2008 年奥运会 |
(三) 确定北京再次申奥 |
(四) 北京获胜 |
三、 1993-2004 年,中国与奥运会 |
(一) 亚特兰大、悉尼、雅典 |
(二) 利勒哈默尔、长野、盐湖城、都灵 |
四、 北京成功举办第 29 届夏季奥运会 |
第二章 中国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关系 |
一、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中国的往来 |
(一)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负责人频繁来华 |
(二)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中的中国声音 |
二、 中国参加的国际单项体育比赛 |
(一) 世界锦标赛 |
(二) 世界杯赛 |
(三)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
三、 中国承办的国际体育比赛和重要会议 |
(一) 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 |
(二)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其他重要国际比赛 |
(三) 国际重要体育会议和体育培训 |
第三章 中国与亚洲地区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 |
一、 中国在亚洲地区国际体育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
二、 中国与亚洲运动会和东亚运动会 |
(一) 中国与亚洲运动会 |
(二) 中国与东亚运动会 |
(三) 中国承办的亚洲锦标赛和亚洲杯赛 |
第四章 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欧洲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亚洲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三) 中国与美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欧洲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三) 中国与非洲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四) 中国与拉美地区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三、 中国与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一) 中国与亚洲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二) 中国与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三) 中国与大洋洲最不发达国家的体育双边关系 |
下篇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与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对象 |
(一) 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称谓的提出与演变 |
(二) 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内涵及历史发展的概况 |
(三) 参加联欢节对新中国音乐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影响 |
二、 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
(一) 研究的现状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
第一章 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由来发展及其历史地位与传统 |
一、 联欢节的由来 |
(一) 联欢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和平运动的产物 |
(二)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发起举办联欢节 |
(三) 世界各国青年热烈响应踊跃参加联欢节 |
(四) 世界进步力量对联欢节的支持 |
(五) 反动势力的阻挠破坏阻挡不住和平的潮流 |
二、 联欢节的历史分期及其潮起潮落的原因 |
(一) 联欢节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
(二) 由一种历史分期引出的分期标准问题的探讨 |
(三) 联欢节的历史分期 |
(四) 联欢节潮起潮落的原因解析 |
三、 联欢节的历史地位及特征与传统 |
(一) 联欢节的历史地位 |
(二) 联欢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
(三) 联欢节的光荣传统 |
第二章 新中国青年代表团连续参加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历史全貌(1949年第二届~1962年第八届) |
一、 精彩的亮相光辉的纪元(1949年8月~1951年8月) |
(一) 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二届布达佩斯联欢节(1949年8月14日~28日) |
(二) 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三届东柏林联欢节(1951 年 8 月 5 日~19 日) |
二、 高潮迭起快速发展(1953年8月~1957年8月) |
(一) 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四届布加勒斯特联欢节(1953 年 8 月 2 日~16 日) |
(二) 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五届华沙联欢节(1955年7月31日~8月14日) |
(三) 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六届莫斯科联欢节(1957 年 7 月 28 日~8 月 11 日) |
三、 风云突变高潮回落(1959 年 7 月~1962 年 8 月) |
(一) 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七届维也纳联欢节(1959 年 7 月 26 日~8 月 4 日) |
(二) 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八届赫尔辛基联欢节(1962 年 7 月 28 日~8 月 6 日) |
第三章 联欢节有力推动了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
一、 新中国音乐史上的丰碑 |
(一) 中国是联欢节上的获奖大国 |
(二) 累累硕果铸就历史的丰碑 |
(三) 获奖数量变化的原因分析 |
二、 联欢节培养造就了新中国一代音乐精英和领军人 |
(一) 为国争光的青年艺术家 |
(二) “十年浩劫”中的守望者 |
(三) 中国音乐再度走上世界舞台的领军人 |
三、 联欢节推动了国家级艺术院团的建立发展和全国性音乐活动的开展 |
(一) 旧中国的音乐“家底”和联欢节给予的启示 |
(二) 创建国家级专业艺术院团的实践 |
(三) 联欢节推动了全国性音乐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 |
四、 联欢节打造、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经典曲目体系 |
(一) 组织遴选,摸底淘宝,打造精品 |
(二) 精品建设的国际标准 |
(三) 执行标准,认真选拔 |
(四) 联欢节精品节目的鲜明特色 |
五、 联欢节为中国音乐再度走上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一) 打开了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大门 |
(二) 开通了对外音乐交流的渠道 |
(三) 登上了各种世界级音乐艺术大赛的舞台 |
结论 新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联欢节的启示 |
一、 积极开展对外音乐艺术交流是加快音乐事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
二、 “以我为主”、“三个三分之一”是开展对外交流的根本指导方针 |
三、 让中国音乐在对外交流中走向世界必须坚持“四性”原则 |
四、 将对外交流与国内建设相结合才能切实推进中国音乐事业建设与发展 |
五、 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决定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状态和效果 |
六、 加强音乐艺术对外交流可以推进民间外交促成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注释 |
附录1 《中国参加联欢节获奖一览表(1949~1962年)》 |
附录2 《联欢节举办一览表(1947~2010年)》 |
附录3 联欢节相关照片 |
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中国平面设计30年 ——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2 本文的研究现状及目的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基本写作思路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研究范围与使用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中国平面设计的探索期(1978-1987) |
2.1 20 世纪80 年代之前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回顾 |
2.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时代背景 |
2.2.1 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 |
2.2.2 社会经济发展与消费观念的转变 |
2.3 设计发展概述 |
2.3.1 80 年代经济生产的恢复与设计复兴 |
2.3.2 艺术设计教育蓬勃发展 |
2.3.3 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 |
2.3.4 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大胆引入 |
2.4 包装装潢设计发展的新阶段 |
2.4.1 曲折中前进的中国包装设计 |
2.4.2 专业奖励机制激励发展 |
2.4.3 改革开放初期包装装潢设计的风格嬗变 |
2.5 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起点 |
2.5.1 国内外书籍设计交流活动的开展 |
2.5.2 书籍设计理念的全面更新 |
2.5.3 书籍装帧设计的现代风格 |
2.6 广告艺术设计行业的复兴 |
2.6.1 广告复兴(为广告正名) |
2.6.2 各种广告协会组织的成立和交流活动 |
2.6.3 外商广告机构的进入 |
2.6.4 中国现代广告的设计意识 |
2.6.5 改革开放初期平面广告的设计形式 |
2.7 改革开放初期平面设计发展总体特征与趋势 |
2.7.1 商业美术的设计思想的转变 |
2.7.2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平面设计 |
2.7.3 表现手法的日渐丰富 |
第三章: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期(1988-1993) |
3.1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概况 |
3.2 广东平面设计的崛起 |
3.2.1 广东平面设计市场的形成 |
3.2.2 深圳平面设计的发展 |
3.2.3 跨时代的中国第一次平面设计展 |
3.2.4 中国首个平面设计协会的成立 |
3.2.5 商业繁荣造就一线平面设计师 |
3.3 CI 战略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深刻变化 |
3.3.1 CI 概念的发展背景 |
3.3.2 中国CI 概念的导入 |
3.3.3“太阳神”企业形象设计的成功 |
3.3.4 标志设计形态的视觉语言与品牌功能 |
3.4 招贴画设计的进步 |
3.4.1 改革开放前招贴画的发展回顾 |
3.4.2 招贴画的发展与大型活动比赛 |
3.5 港台地区平面设计对中国内地的影响 |
3.5.1 香港平面设计的发展概况 |
3.5.2 香港平面设计对内地的影响 |
3.5.3 台湾平面设计对内地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国平面设计的成长期(1994-2000) |
4.1 社会文化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 |
4.2 计算机开辟设计新天地 |
4.2.1 中国计算机视觉设计热潮 |
4.2.2 计算机对平面设计创造性的影响 |
4.3 探索中国CI 设计发展方向 |
4.3.1 中国CI 设计现状 |
4.3.2 全方位发展的企业形象设计 |
4.4 招贴画设计风格的多元化 |
4.4.1 大型活动比赛催生招贴画繁荣发展 |
4.4.2 招贴画视觉语言的嬗变 |
4.5 90 年代后期的书籍装帧设计发展 |
4.5.1 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 |
4.5.2 20 世纪末书籍装帧艺术的时代特征 |
4.6 平面设计教育的革新 |
4.6.1 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
4.6.2 创造性思维的改革 |
4.7 20 世纪末中国平面设计的时代特征 |
4.7.1 探索现代化的中国风格 |
4.7.2 设计理念日趋完善 |
4.7.3 科技发展后的丰富表现 |
4.7.4 品牌设计的意识增强 |
4.7.5 环保设计成为新的设计导向 |
第五章:中国平面设计的成熟期(2001—2008) |
5.1 21 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概况 |
5.2 WTO 与中国平面设计 |
5.2.1 平面设计语言的国际化与民族化 |
5.2.2 知识产权保护与本土品牌设计 |
5.3 国际间设计交流日趋频繁 |
5.3.1 中国举办多种国际性的设计活动 |
5.3.2 AGI 与中国平面设计界 |
5.4 面向未来的平面设计教育 |
5.4.1 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 |
5.4.2 跨平面的学科交叉 |
5.4.3 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5.4.4 文化素质的培养 |
5.5 信息时代数码科技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
5.5.1 设计形态的扩展 |
5.5.2 设计领域的推陈出新 |
5.5.3 设计表现的变革 |
5.5.4 设计分工综合化和精细化 |
5.5.5 电脑设计的弊端 |
5.6 未来中国平面设计发展趋势 |
5.6.1 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观念 |
5.6.2 注重本土化设计 |
5.6.3 设计风格多样化 |
5.6.4 个性和共性的融合 |
5.6.5 设计理念国际化 |
5.6.6 中国平面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国平面设计大事记(1978 年—2008 年) |
附录二:图片及表格来源 |
附录三: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体育竞争情报及其对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依据 |
1.2.1 信息化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
1.2.2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奋斗目标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1.2.3 情报学和体育情报学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 |
1.3 文献研究综述 |
1.3.1 国外体育情报的研究动态 |
1.3.2 国内体育情报的研究动态 |
1.3.3 对四个发展阶段我国体育情报研究的述评 |
1.3.4 我国体育竞争情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假设 |
1.7 可能的创新点 |
1.8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1.9 本研究的论文结构说明 |
2 本研究相关理论渊源与基础论纲 |
2.1 现代竞争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 |
2.1.1 现代竞争理论 |
2.1.2 战略管理理论 |
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1 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
2.2.2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
2.2.3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
2.2.4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
2.3 情报学理论与竞争情报理论 |
2.3.1 情报学理论 |
2.3.2 竞争情报理论 |
2.4 本研究相关理论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联系 |
2.5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
3 我国竞技体育部分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
3.1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逻辑前提、概念内涵与特征 |
3.1.1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逻辑前提:竞技体育是否存在核心竞争力 |
3.1.2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
3.2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演化与判断识别 |
3.2.1 竞争力、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
3.2.2 基于生命周期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纵向分析 |
3.2.3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判断与识别 |
3.3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3.3.1 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概念界定 |
3.3.2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分析 |
3.4 我国竞技体育部分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4 体育竞争情报的价值与价值链流程 |
4.1 我国部分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关键构成要素指标体系层次分析 |
4.2 体育竞争情报的价值分析 |
4.2.1 体育竞争情报价值的认同度 |
4.2.2 体育竞争情报对部分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
4.2.3 体育竞争情报提升部分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数学函数和结构分析模型 |
4.3 超竞争环境下的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流程 |
4.3.1 超竞争环境下的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模型构建 |
4.3.2 超竞争环境下的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流程分析 |
4.3.3 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流程有效循环缺失的案例分析 |
4.4 数据、体育信息、知识、与体育竞争情报(体育情报)之间的转化关系 |
5 体育竞争情报分析要素和分析框架的理论与实证 |
5.1 体育竞争情报分析要素 |
5.1.1 竞争对手分析 |
5.1.2 竞争环境分析 |
5.1.3 竞争策略分析 |
5.2 体育竞争情报分析框架 |
5.3 反体育竞争情报活动 |
5.3.1 确定须保护的敏感信息范围、内容、级别、时限及主要防范对象 |
5.3.2 控制自身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方式 |
5.3.3 评估竞争对手的体育竞争情报活动 |
5.3.4 查缺堵漏,发现本方须加强信息安全防护的薄弱环节 |
5.3.5 识别虚假信息 |
5.4 体育竞争情报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 |
5.4.1 SWOT分析法的概念和实施步骤 |
5.4.2 具体案例分析:中国体操队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
6 运动队体育竞争情报获取路径与需求特征的实态调查 |
6.1 国家和省市运动队教练员对体育竞争情报知识的了解程度 |
6.2 国家和省市运动队教练员获取体育竞争情报的途径与方法 |
6.2.1 不同层面教练员获取体育竞争情报的途径与方法之异同比较 |
6.2.2 不同职称教练员获取体育竞争情报的途径与方法之异同比较 |
6.3 运动队在日常运动训练竞赛中所需体育竞争情报类型 |
6.3.1 不同层面教练员所需体育竞争情报类型之异同比较 |
6.3.2 不同职称教练员所需体育竞争情报类型之异同比较 |
6.4 教练员对互联网传播体育竞争情报效用的认识 |
6.4.1 不同层面教练员认为互联网传播体育竞争情报效用之异同比较 |
6.4.2 不同职称教练员认为互联网传播体育竞争情报效用之异同比较 |
6.5 运动队内传播扩散体育竞争情报的有效性途径 |
6.5.1 不同层面教练员认为运动队内有效传播扩散体育竞争情报方法之异同比较 |
6.5.2 不同职称教练员认为运动队内有效传播扩散体育竞争情报方法之异同比较 |
6.6 运动队搜集体育竞争情报的人际网络 |
6.7 运动队体育竞争情报获取路径与需求特征的实态调查小结 |
7 以优势项目运动队为基础的体育竞争情报发展动力机制与实施策略 |
7.1 举重、体操、羽毛球等优势项目运动队体育竞争情报发展的驱动力 |
7.1.1 初始动力 |
7.1.2 内在动力 |
7.1.3 外在动力 |
7.2 举重、体操、羽毛球等优势项目运动队体育竞争情报发展阻力 |
7.2.1 举重、体操、羽毛球等优势项目运动队体育竞争情报发展存在问题的调查 |
7.2.2 阻力分析 |
7.3 举重、体操、羽毛球等优势项目运动队体育竞争情报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
7.4 以优势项目运动队为基础的体育竞争情报实施策略 |
7.4.1 组建以运动队为基础的复合型体育竞争情报团队,培养"全员情报竞争意识" |
7.4.2 树立正确的体育竞争情报观,科学评价体育竞争情报的绩效价值 |
7.4.3 加强体育竞争情报学术研究力度,扩大相关专业研究队伍人员数量 |
7.4.4 进一步加快运动队体育信息化建设速度,形成从国家到地方的"刊、库、网一体化"体育信息资料交流、合作与共享良性机制 |
7.4.5 高度重视教练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中的体育竞争情报教育 |
7.4.6 积极开展运动队反体育竞争情报工作,增强防范意识,保障情报安全 |
8 结论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本人大学本科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经历介绍 |
附录6 三年读博期间本人的科研工作情况介绍 |
(9)国际社会科学大事记(1985年1月-1986年6月)(论文提纲范文)
会议部分 |
总类 |
哲学、宗教 |
经济 |
历史、民族、考古 |
文学、语言 |
社会学、人口学、教育 |
政治学、法学 |
未来学 |
情报、图书、档案及其他 |
(10)阿拉伯国家联盟文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词 |
中文摘要 |
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文化和文化政策的相关概念 |
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 |
第二节 文化政策的定义 |
第三节 文化政策的衍变和基本框架 |
一、文化政策的衍变 |
二、文化政策的内容和目标 |
三、文化政策的价值 |
第四节 文化政策的理论建构 |
一、文化政策的研究维度 |
二、文化政策的话语结构 |
第二章 阿盟文化政策建构的价值基础和机构设置 |
第一节 阿盟文化政策建构的价值基础 |
一、民族身份的一体化构建 |
二、伊斯兰教的属性 |
三、文化多样性理论 |
四、国家文化安全政策 |
第二节 阿盟文化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
一、管理机构 |
二、执行机构 |
三、合作文化机构和阿盟赞助的文化项目 |
四、奖励机制:文化奖项的设置 |
第三节 阿盟文化政策具体实施方案 |
一、预算和资金运营 |
二、阿盟成员国文化政策的实施类型 |
第三章 阿盟文化政策的沿革及其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阿盟文化政策的沿革及其文化背景 |
一、1945-1985 年:萌芽雏形阶段 |
二、1986-1999 年:完善规划阶段 |
三、2000 年-至今:发展细化阶段 |
第二节 阿盟文化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阿盟文化政策方针 |
二、阿盟“新文化话语”与文化措施 |
第三节 阿盟文化政策的主要载体 |
一、文化会议和论坛 |
二、文化相关事务规范 |
三、专门性文化项目计划 |
第四章 阿盟文化政策的实践应用 |
第一节 阿盟文化政策领域的实践应用 |
一、语言文字 |
二、文化遗产 |
三、音乐与表演艺术 |
四、出版业 |
五、互联网媒体和电影产业 |
第二节 阿盟文化相关政策领域的实践应用 |
一、旅游业 |
二、体育产业 |
第五章 阿盟文化政策的实施体系与绩效评估 |
第一节 阿盟文化政策的实施体系 |
一、阿盟文化政策的实施 |
二、阿盟内部文化治理 |
三、阿盟的文化外交 |
第二节 阿盟文化政策的绩效评估 |
一、文化测度和文化指标 |
二、文化近用和参与度 |
三、文化支出预算 |
第六章 21世纪阿盟文化政策与中阿文化交流 |
第一节 中阿文化交流的成果 |
一、中阿合作论坛 |
二、文化交流意向 |
第二节 中阿文化交流的新机遇 |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阿盟文化领域的合作实践 |
二、把握中阿文化交流新机遇 |
第三节 中阿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四、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FIG)第十七届大会在索非亚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FIG)简介[J]. 栾波. 测绘科学, 1980(02)
- [2]中国测绘学会40年——创业、曲折、复苏、奋进、跨越的组曲[A]. 中国测绘学会40年回顾编写组. 纪念中国测绘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 1999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对外关系变革与发展研究[D]. 李翔. 苏州大学, 2013(10)
- [4]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与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及发展[D]. 李岩松.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04)
- [5]中国平面设计30年 ——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历程[D]. 张思遥. 江南大学, 2009(05)
- [6]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FIG)第十七届大会在索非亚召开[J]. 刘自健. 测绘学报, 1983(04)
- [7]体育竞争情报及其对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刘成.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5)
- [8]2005年6月2008年部分国际测绘会议[J]. 刘绍堂. 测绘科学, 2005(03)
- [9]国际社会科学大事记(1985年1月-1986年6月)[J].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基础资料研究室. 国外社会科学, 1987(02)
- [10]阿拉伯国家联盟文化政策研究[D]. 曹语庭.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