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肉毒杆菌素注射液治疗小儿脑瘫

A型肉毒杆菌素注射液治疗小儿脑瘫

一、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论文文献综述)

黄若诗[1](2020)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脑性瘫痪(Cerebralplasy,简称脑瘫)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48‰,是造成儿童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与反射异常的主要原因。该病具有治疗困难、致残率高等特点,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是改善患儿远期预后的关键。脑瘫儿童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医推拿治疗等)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虽然常规康复可促进脑瘫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但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恢复过程,若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但会降低患儿及家长治疗的积极性、依从性,还会影响患儿的远期预后。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较多,如何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发展迅速,其主要通过阻滞交感神经而使血管舒张、循环改善,从而达到促进神经元供血供氧,增加神经支配功能的作用,对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功能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然而关于SGB对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SGB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一步探究SGB对脑瘫患儿康复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03月—2019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房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包括双瘫、偏瘫、四肢瘫)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阻滞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阻滞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脱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脑瘫分型、GMFCS分级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予常规性的康复治疗项目(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医推拿治疗等),阻滞组在此基础上增加SGB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fine motor,PDMS-FM)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分析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GMFM-88评分比较,t=9.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GMFM-88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12.25,P<0.05,对照组t=-4.33,P<0.05,两组各自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PDMS-FM中抓握能力评分比较,t=3.0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PDMS-FM抓握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6.595,P<0.05,对照组t=-2.904,P<0.05,两组各自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PDMS-FM中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比较,t=7.6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PDMS-FM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13.450,P<0.05,对照组t=-7.884,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常规康复训练以及常规康复训练配合SGB,两种方式均能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2.常规康复训练联合SGB能更加有效地改善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功能。

汪杨[2](2020)在《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Fine motor,PDMS-FM)分值的影响,从而揭示针灸对痉挛型脑瘫的可能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结合Bobath疗法)和对照组(单纯采用Bobath疗法),每组各20例。治疗组在针刺、温和灸结束后再采用Bobath疗法,对照组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Bobath疗法。28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连做三个疗程。40名患儿在治疗前后均接受GMFM88、PDMS-FM评估,通过两种量表治疗前后评分变化以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从而比较两种方法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结果:1.GMFM88评估:治疗前两组GMFM88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GMFM88分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GMFM88分值增加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2.PDMS-FM评估:治疗前两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增加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与单纯Bobath疗法均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进而改善整体运动功能障碍。(2)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明显优于单纯Bobath疗法。

秦春媛[3](2019)在《揿针结合康复训练改善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揿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在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的临床疗效,为儿童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及研究纳入标准的6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照治疗开始的时间1: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揿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治疗前,对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分值、痉挛指数(CSI)分值比较,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疗效指标的变化,对比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分析部分基线资料与疗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了 93.55%,高于对照组的67.7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痉挛指数的评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表明,康复训练联合使用揿针治疗痉挛型脑瘫,能够降低肌张力和改善痉挛状态,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治疗。而且,揿针在治疗过程中操作简单,易于患儿接受,无不良反应,有临床推广价值。

郭文英[4](2018)在《不同方式注射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不同方式注射肉毒毒素(BTX-A)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4例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7例,A组采用肌电图定位注射BTX-A,B组采用反向徒手牵拉定位注射BTX-A,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程度、功能区的运动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A组治疗后的MAS评分低于B组(P<0.05)。A组GMFM量表总百分比高于B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在肌电图定位引导下注射BTX-A治疗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患儿的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为显着。

付玲玲[5](2018)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眼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眼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合并眼功能障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20例,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行斜视度、肌张力及眼运动功能检查。通过SPR手术前后各组数据的分析,观察SPR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眼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结果(1)SPR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而SPR术后6个月较术后2周,患儿下肢肌张力无明显改变。(2)SPR术后20例伴斜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中,斜视度改善者为6例(30%),无变化者14例(70%)。SPR术后斜视度有变化的6例患儿,术前斜视角平均值32.5度,术后半年斜视角平均值14.83度。(3)SPR术后6个月伴斜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平滑追踪眼动(SPEM)相关系数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SPR术可明显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2)SPR术可以使部分伴斜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斜视度数减小。(3)痉挛型脑瘫患儿眼运动功能的改善可能与SPR术相关。(4)SPR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眼功能的影响,支持“外周-皮层-外周”理论。

刘小晓,王永芹[6](2017)在《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儿童脑瘫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亦称Litter病,是围生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而导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主要表现为中枢性异常障碍及姿势异常[1],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知觉障碍、语音及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2006年我国脑瘫学术会议把脑瘫分为6型,即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其中最常见

吴值荣,马彩云,尚清,张继华[7](2016)在《中医康复理疗结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医康复理疗结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收治住院的脑瘫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中医康复理疗,观察组给予中医康复理疗联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5%(33/4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2.5%(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3个月患者痉挛程度评分为(2.74±0.36)分,显着低于对照组(3.85±0.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理疗联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显着,可改善患儿认知功能,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张艳娇[8](2016)在《超声定位引导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超声定位引导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了解BTX-A对缓解患儿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的疗效以及其治疗的时效性。材料和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于安徽省儿童医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确诊为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男性15例;女性6例)和对照组(21例:男性16例;女性5例),对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建档。治疗组患儿在入院后完成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检测等相关检查后予超声定位引导下行BTX-A注射,注射后次日开始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运动疗法+物理疗法);对照组入院后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每个患儿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和6个月后分别运用改良Ashworth修正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对双下肢肌肉的痉挛程度和粗大运动功能进行相关性评价。MAS按照肌张力的高低共分为0级、Ⅰ级、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是评定者的临床观察记录、操作经验和多次测试;GMFM采用的是GMFM-88评估量表,分为躺和翻身,坐位,爬与跪,站立位和行走、跑、跳共五个功能区,将每项得分分别输入GMFM统计软件(GMAE)会自动处理分析每个功能区的得分比值及总分比值。结果:(1)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和6个月后其M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和6个月后其GMF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各个同时间点比较MAS评分和GMFM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后和6个月后其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患儿的肌张力不同程度得到了缓解,但BTX-A更能够在短期内降低患儿的肌张力,减轻了的患儿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因肌张力高而引起的疼痛等痛苦,同时提高了康复功能训练的效果;(2)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因BTX-A在降低肌张力的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康复训练治疗创造了条件,使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的更为显着;(3)经BTX-A注射后行康复训练的患儿,其肌肉痉挛程度的改善及粗大运动功能的提高均较行常规康复训练的患儿明显,其能够更有效地解除患儿肌肉痉挛、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步态;(4)BTX-A缓解痉挛的时间可达3-6个月;(5)应用GMFM和MAS两个评估量表来综合评估运用BTX-A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更能够较全面的反应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变化趋势,进而提高了评估的可靠性。

刘春明,刘芸[9](2015)在《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小儿脑瘫临床上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及混合型5种,其中,痉挛型占60%70%,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最主要脑瘫类型。脑瘫一旦确诊多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包括功能训练,物理疗法,中医针刺,按摩,药物治疗等。近年来,临床上开始广泛使用毒杆菌毒素A(botulinum toxin A,BTX-A)局部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安全、有效,但在治疗过程中应该严格掌握使用该药的适应证,禁忌证,而剂量的选择和靶肌的准确定位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李延菊[10](2014)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单纯康复治疗为对照,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针对小儿脑性瘫痪患者筛选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准确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将40例脑性瘫痪患儿采用随机方法分为针刺结合康复组(治疗组)和单纯康复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结束后先给予传统推拿15min,再采用Bobath法。对照组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康复方法。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4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接受粗大运动功能(GMFM)量表积分评定、儿童功能独立性(WeeFIM)量表积分评定和Gesell发育量表评定,通过积分改变情况,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对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儿童功能独立性功能和患儿发育商的改善情况,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GMFM量表评定: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GMFM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积分较对照组的GMFM量表的评分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WeeFIM量表评定: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WeeFIM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积分较对照组的WeeFIM量表的评分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Gesell量表评定:治疗组患儿治疗后Gesell量表中,社会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等,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明显提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针刺结合康复与单纯康复方法均可以改善小儿脑性瘫痪的功能独立性能力、粗大运动功能和发育商。2.针刺结合康复方法在改善小儿脑性瘫痪的功能独立性能力、粗大运动功能和发育商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方法。

二、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论文提纲范文)

(1)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及脑性瘫痪相关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历史回顾
    1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脑瘫的研究进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中止、剔除标准
    1.6 质量控制
    1.7 医学伦理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量表
    2.4 意外情况处理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GMFM88量表评分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PDMS-FM量表评分
4 讨论
    4.1 温和灸治疗脑瘫立法依据探讨
    4.2 Bobath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治疗脑瘫立法依据探讨
    4.3 实验结果分析
    4.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3)揿针结合康复训练改善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 随机分组方案
        (二) 治疗方案
        (三) 补偿方案
        (四) 观察指标与方法
研究结果
    一、脱落、剔除病例
    二、一般资料的比较
        (一) 胎龄、出生体重、月龄、病程比较
        (二) 性别、分娩方式比较
        (三) 临床分型比较
        (四) 病情分布比较
    三、治疗前疗效指标的组间比较
        (一) 治疗前GMFM88量表总分值比较
        (二) 治疗前痉挛指数(CSI)比较
    四、治疗前后疗效指标的比较
        (一) 治疗前后GMFM88量表总分值比较
        (二) 治疗前后GMFM88量表差值比较
        (三) 治疗前后痉挛指数(CSI)比较
        (四) 临床疗效分析
    五、月龄、性别、病情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一) 月龄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二) 性别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三) 病情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六、安全性观察、不良反应
讨论
    一、痉挛型脑瘫的探讨分析
        (一) 祖国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二、粗大运动功能在康复治疗中的重大意义
        (一) 粗大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二) GMFM-88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
    三、揿针疗法的探讨分析
        (一) 中医理论对揿针疗法作用机理的认识
        (二) 现代研究对揿针疗法作用机理的认识
        (三) 揿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作用机理分析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 治疗前组间基线资料的分析
        (二) 治疗前组间疗效指标比较
        (三) 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的分析
        (四) 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的分析
        (五) 月龄、性别、病情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六) 安全性分析
        (七) 随访结果分析
        (八) 总结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简述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不同方式注射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临床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3]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GMFM量表比较
    2.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讨论

(5)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眼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脑瘫的中医认识概况
        1 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治疗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概念
        2 病因学
        3 病理
        4 诊断
        5 常见合并症
        6 治疗
    综述三 脑性瘫痪伴发眼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1 脑性瘫痪伴发眼功能障碍的常见类型
        2 脑性瘫痪伴发眼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及机制
        3 脑性瘫痪伴发眼功能障碍的治疗
第二部分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眼功能的影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的选择
        2 病例来源
        3 常规腰段SPR手术操作
        4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基本病例资料
        2 肌张力检查结果
        3 斜视度检查结果
        4 眼运动功能检查结果
    讨论
        1 斜视与眼运动功能
        2 脑性瘫痪与眼功能障碍
        3 痉挛与斜视
        4 SPR与眼功能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儿童脑瘫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BTX-A的药理作用
2 BTX-A在脑瘫中的临床应用
    2.1 BTX-A治疗脑瘫的适应证
    2.2 靶肌的选择
    2.3 注射部位的定位
    2.4 药物剂量的选用
    2.5 临床疗效
    2.6 BTX-A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3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脑瘫的展望

(7)中医康复理疗结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1.5.2 观察组
    1.6 观察指标
    1.7 疗效判定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比较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8)超声定位引导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材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肉毒毒素的发展史
2 BTX-A的药理作用和特点
3 BTX-A在痉挛型脑瘫儿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3.1 BTX-A的安全性
    3.2 BTX-A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治疗时机的选择
        3.2.1 适应证
        3.2.2 禁忌证
        3.2.3 治疗时机
    3.3 BTX-A的应用方法
        3.3.1 治疗剂量及浓度
        3.3.2 靶肌的选择
    3.4 治疗效果及疗效评价
    3.5 不良反应
4 小结

(10)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5. 存在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四、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论文参考文献)

  • [1]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D]. 黄若诗. 郑州大学, 2020(02)
  • [2]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D]. 汪杨.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揿针结合康复训练改善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D]. 秦春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不同方式注射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疗效分析[J]. 郭文英.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18)
  • [5]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眼功能的影响[D]. 付玲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7)
  • [6]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儿童脑瘫的研究进展[J]. 刘小晓,王永芹. 儿科药学杂志, 2017(11)
  • [7]中医康复理疗结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 吴值荣,马彩云,尚清,张继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6(03)
  • [8]超声定位引导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观察[D]. 张艳娇.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9]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研究进展[J]. 刘春明,刘芸. 中国民康医学, 2015(17)
  • [10]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D]. 李延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A型肉毒杆菌素注射液治疗小儿脑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