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压成型C型铁心(论文文献综述)
魏顺航[1](2020)在《SMC-Si钢组合铁心盘式轴向磁通永磁无刷伺服电机的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升级和工业发展的需求,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伺服电机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之一,受到机器人各关节安装空间、重量等因素的限制,如何进一步减小伺服电机的体积、重量,提高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相较于目前常见的径向磁通永磁无刷电机,轴向磁通永磁(Axial-flux Permanent Magnet,AFPM)电机具有轴向长度短、重量轻、体积小、高转矩密度和高转矩/转动惯量比的特点,适合应用于高端伺服场合。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轴向磁通盘式永磁电机的定子铁心多为硅钢片卷绕而成,由于硅钢片的二维磁路结构,其绕组端部在径向上相对于定子突出,占用电机空间却不产生能量转换,阻碍了轴向磁通电机转矩密度的进一步提升。软磁复合材料(Soft magnetic composite,SMC)是一种粉末冶金技术制造的新型材料,是由铁粉颗粒外裹绝缘层形成,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模压成复杂的电机铁心形状。SMC相较于硅钢片具有磁热各向同性的特点,并且由于其独特的制造工艺,适合应用于具有三维磁路结构的电机中,有利于创新电机结构,提高电机转矩密度。但同时SMC材料相比于硅钢片,也存在导磁率低、正常工作频率下铁耗大、机械强度低等缺点。本文基于SMC材料和叠压硅钢片材料在铁磁和机械性能上的互补性,研究分析SMC-Si钢组合铁心的双定子盘式轴向磁通永磁无刷伺服电机,创新了电机的装配工艺,提高了电机的性能,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简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包括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背景、国内外轴向磁通永磁电机研究现状、SMC材料永磁电机研究现状和本文设计的SMC-Si钢组合铁心AFPM电机的主要内容;(2)对SMC-Si钢组合铁心盘式永磁无刷伺服电机的原理结构、性能表现和初步设计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 SMC-Si钢组合铁心盘式轴向磁通永磁无刷伺服电机的原理结构,然后对作为参考的商用径向磁通永磁无刷伺服电机进行了电磁方案的分析。基于这一商用伺服电机,对SMC-Si钢组合铁心AFPM电机进行了电磁设计的研究,最后对SMC-Si钢组合铁心AFPM电机和硅钢AFPM电机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3)针对设计的SMC-Si钢组合铁心AFPM电机进行齿槽转矩的分析和优化,以达到降低额定运行时的转矩脉动的目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于转矩脉动和齿槽转矩的分析、提出三个影响齿槽转矩的设计变量并利用仿真分析其对于齿槽转矩和反电动势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模型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所提出的三个设计变量进行整体优化,得出优化结果并进行仿真验证;(4)根据之前的分析和优化设计,进行样机的制作和测试。包括样机的装配、空载发电实验、负载实验、温升实验以及与仿真结果的对比总结。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胡欣[2](2015)在《C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风力发电是人类利用风能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故研究风力发电系统的核心能量转换部件——风力发电机,对风电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C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不仅继承了常规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低速直驱、高效率、高可靠性等诸多优点,并可以较好的解决常规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齿槽转矩大、振动和噪声污染严重等问题,且具有更轻的结构质量。但作为一种新型结构的发电机,目前对其研究还较少,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本文对风力发电的意义和背景、包括无铁心电机在内的直驱式风力发电机发展现状、以及无铁心电机的一般分类做了较为全面地阐述;对电机的一般设计结构以及合理的性能参数范围进行了总结;对C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的结构及特点做了详细的介绍。根据C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的结构特点,利用RMxprt设计了一台常规外转子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其次,通过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搭建了常规磁钢的C型转子直驱式风力发电机模型,采用电磁场有限元分析软件Maxwell2D,分析了其磁钢尺寸变化对气隙磁密的影响,并在磁钢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空载电压的谐波畸变率。最后,针对采用常规磁钢的C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风力发电机存在转子质量过大的问题,提出了采用组合式磁钢取代常规磁钢的方法,并进行了如下研究:1)对使用柱坐标磁化公式的传统组合式曲面Halbach阵列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因为第一块磁钢参考角度不同,造成的相邻闭合磁路出现共用与不共用磁钢两种情况对气隙磁密的影响;2)通过分析每极3块磁钢的磁化方向特点,定义了矩形磁钢夹角的概念。研究了磁钢不同磁化夹角对气隙磁密的影响,以及电机的三相短路特性,并与常规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的转矩进行了对比分析;3)对分别采用常规磁钢、组合式磁钢的两种同功率C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主要材料的质量进行了分析比较。
张昌锦[3](2019)在《一种新型外转子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横向磁通永磁电机(Transverse Flux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TFPMM)因为实现了电机的齿槽解耦,转矩密度往往能达到传统电机的25倍。高转矩密度、高功率密度的特点让国内外专家学者对TFPMM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多种新型TFPMM拓扑结构。本文针对一种新型外转子横向磁通永磁电机(External Rotor TFPMM,ERTFPMM)展开研究。首先,用Matlab的simulink模块搭建ERTFPMM的等效磁网络(Equivalent Magnetic Network,EMN)模型,用电磁类比法将磁路转化为电路。该方法将三维磁场简化为了二维磁场,在允许的精度条件下,有效缩短了电机设计初期的仿真时长,能够快速寻找电机电磁特性随尺寸的变化趋势。根据磁链最大原则,用结合响应面模型(Respo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的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对初步确定的电机结构尺寸进行进一步精确优化,求得电机最优尺寸,并用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方法搭建三维模型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完成电机的尺寸设计。齿槽转矩显着是所有永磁电机的通病,为了削弱ERTFPMM的齿槽转矩,对电机齿槽转矩波形进行了傅里叶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电机每相转子的一侧齿偏移某一角度从而使电机齿槽转矩得到有效削弱。在上述设计的基础上,运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四相TFPMM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电机单相、两相和四相结构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电磁特性。在完成了电机的设计后,研制了相应的样机,并且搭建了电机实验平台,在该平台上完成了电机发电状态下,包含空载、负载以及短路故障等情况的实验验证。
许思佳[4](2018)在《定子无磁轭模块化轴向永磁电机弱磁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定子无磁轭模块化轴向永磁同步电机(Yokeless and Segmented Armature Axial Flux Motor,YASA)是一种新型轴向永磁同步电机,有定子铁耗小、绕组端部短、槽满率高等一系列优点,适用范围广,尤其是轴向尺寸有限的应用场合,如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飞轮储能等相关领域,其特点是定子采用无磁轭且模块化的结构,由若干个相同的小模块组成,小模块中的铁芯与极靴可由硅钢片堆叠,也可采用软磁复合材料(Soft Magnetic Composites,SMC)或非晶合金等新型材料制作,绕组通过绝缘材料处理直接绕在铁心外,无磁轭结构减轻定子铁心重量,简化了电机制造工艺。轴向永磁同步电机多采用永磁体表贴式结构,电机交、直轴电感相等且数值很小,矢量控制难度巨大且永磁体有不可逆退磁的风险,同时,过度增大直轴去磁电流会导致电机损耗增加、效率降低。首先,为了对新型电机进行深入分析与优化,本文建立了定子无磁轭模块化轴向永磁同步电机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基于其特殊的磁场分布,气隙磁场方向由N极指向S极,垂直于气隙平面,不能采用类似径向磁场电机将电机磁场转化为二维电磁场进行仿真分析的方法,必须采用复杂的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论文简述了不同结构下的轴向永磁电机以及SMC的特性,详细分析了软磁材料对电机磁场分布的影响。其次,为了改善永磁体表贴式定子无磁轭模块化轴向永磁同步电机的弱磁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组合式新结构磁极,形成低磁阻磁路,灵活控制磁通。建立新结构下的数学解析模型,分析不同组合方式下电机的空载反电势、电磁转矩和气隙磁通,并采用有限元法对电机进行仿真分析,探究软磁材料对电机气隙磁通的影响,仿真结果验证了解析分析的正确性。最终,为了合理选择转子磁极软磁部分与永磁部分的组合方式,得到最优定子无磁轭模块化轴向同步永磁电机模型,本文设计了适用于该新型电机的优化目标函数,在不影响电机基速性能的前提下使其弱磁性能最大化,具有实际研究意义。
杨小宝[5](2020)在《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区别于传统径向磁通、轴向磁通电机中存在的电磁负荷间的严重制约关系,横向磁通电机的电磁负荷在空间内耦合性相对较弱、设计自由性相对较强,其通常具有转矩密度高、各相间磁路解耦、结构模块化程度高等优点,在电动车辆与电动舰船推进、大功率风力发电等需求低转速、大转矩的直驱电机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现有横向磁通电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Dual-consequent-pole transverse flux permanent magnet motor,DCP-TFM),该电机方案相比于现有典型单边励磁式横向磁通电机具有更高的内部空间利用率和转矩密度。本文将以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为研究对象,围绕其数学模型的建立、电磁设计方法的总结、转矩特性的分析和电磁性能的分析等方面对该电机展开基础性研究工作。阐述新型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建立了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三维等效磁路模型,并基于该电机独特的磁路分布特点将三维等效磁路模型简化为由径向导磁平面等效磁路和轴向导磁平面等效磁路相并联的二维等效磁路。针对由复杂磁通分布为等效磁路参数求解带来的困难及局限,引入了子域分析法来求解径向导磁平面等效磁路中的磁势、磁阻等磁路参数,并考虑了铁心局部饱和及端部效应带来的影响,将子域法计算得到磁路参数与二维简化磁路模型相结合以求解电机的气隙磁场分布。基于气隙磁场计算结果,推导电机的永磁磁链、空载反电势、电感、电磁转矩等电磁参数的表达式。给出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电压方程及转矩方程,建立了电机的基本数学模型,为后续设计方法的总结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拓扑结构特点,研究该电机的电磁设计方法。推导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主要尺寸方程,建立转矩与主要尺寸间的对应关系。分析了电机最小磁路重复单元内极距、永磁体厚度、永磁体极弧系数及定子铁心横向齿槽比等主要结构参数对转矩密度的影响规律,以提高电机转矩密度为主要目标归纳各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及设计规律。总结了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基本电磁设计流程,设计并研制一台实验样机,通过反电势测试验证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基于对比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与单边励磁式横向磁通电机中励磁永磁体的磁通分布情况,阐述该电机的转矩提升机理。分析电机的电磁转矩特性,揭示造成电机转矩波动的原因。分析电机定位转矩的特点,并研究电机主要结构参数对定位转矩的影响。针对电机的特殊结构特点,研究该电机定位转矩的抑制方法,并分析各定位转矩抑制方法对电机电磁转矩及转矩波动的影响。基于对比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与单边励磁式横向磁通电机中永磁磁链与电感,阐述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功率因数特点。研究电机主要结构参数及电流控制方式对功率因数的影响。分析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中定转子铁心及永磁体内部的磁密变化规律,揭示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中铁心损耗及永磁体涡流损耗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转速、电流、铁心材料等对损耗的影响。基于损耗计算结果,讨论了电机不同转矩、转速条件下的效率分布情况,为该类电机的后续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李建新[6](2006)在《电工专用设备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1 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近几年电工专用设备的发展进程中归纳起来大体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低水平重复生产,生产集中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生产,如硅钢片纵剪生产线全国有7家企业生产,电机、变压器、电器产品用卧式绕线机全国有20多家企业生产。
吴方涛[7](2009)在《深圳市海光电子有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种现象表现的更加突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不高,进入的起点相对较低,因此同一行业出现了众多企业,这些企业都大同小异,营销趋于同质化,结果导致盈利能力下降、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用户缺乏忠诚度,企业被迫要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2007年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国际方面:美元持续走弱,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在国内,CPI屡创新高,政府不断地采取措施以防止经济过热。新的经济环境不可避免地对企业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作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产品利润已经很薄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制定适合本企业未来发展的市场营销战略?海光公司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作为一家专业的电子变压器生产厂家,海光公司在进入市场初期凭借着产品的优良性能和服务,企业实现了快速的增长。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海光公司的增长一度出现了停滞。2005年,海光公司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随后其市场销售出现了高速增长,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海光公司当前的营销战略是否能够支持其公司的发展战略是需要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海光公司营销战略的研究,结合差异化营销理论与方法,为其指出问题的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其他企业开拓市场、回避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变压器产品在中国发展的内部及外部环境,研究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等外部因素,并重点对市场上同类产品和厂家之间的品牌和竞争态势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详细描述了海光公司及其产品、市场和经营等情况,并对海光公司经营上的优势与劣势等内部因素进行了探讨。在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中,本文分别运用了PEST、波特的五力模型、EFE矩阵、IFE矩阵等分析方法和工具,并通过SWOT矩阵对于海光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了综合的评价。接下来,本文从市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着重研究了海光公司的营销策略和所遇到的问题,并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据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调整营销理念和由营销组合向差异化营销策略的转变的思想,并介绍了价值分析方法以及在差异化营销中的运用。在前面的分析和理论基础上,本文就海光公司现有的营销策略提出了调整方案,将差异化的思想贯彻到产品、价格、渠道和服务等四个方面,从目标市场的定位、产品结构的组合、定价策略的调整、定制服务的加强等角度,为企业构建了新的营销策略。最后,为了使新的营销策略能够得到正确执行,本文引入了平衡记分卡的方法将该营销策略分解到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以确保其实施的效果。
章荣正[8](2007)在《纸基蜂窝芯零件高速铣削加工固持系统中激磁单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纸基蜂窝芯材料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工业中。但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的固持方法在高速铣削成型过程中,无法达到可靠固持纸基蜂窝芯材料的目的,从而制约了这种材料的推广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浙江大学柯映林教授于2001年申请了发明专利(专利号:ZL O1 1 35679.0)“蜂窝类柔性结构材料的加工方法”,该专利中首次提出了基于磁场与摩擦学原理的纸基蜂窝芯零件固持方法。与传统的固持方法相比,基于磁场与摩擦学原理的蜂窝固持方法,具有稳定可靠、使用方便、对环境和操作工人无污染、成本低等优点。使用这种固持方法,可大大提高蜂窝芯零件的加工效率与加工精度。目前,基于磁场和摩擦学原理的永磁固持平台已经成功应用于纸基蜂窝芯零件的加工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安装困难、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针对这些不足,本文通过理论分析、ANSYS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纸基蜂窝芯零件电磁固持系统中激磁单元的磁场和力学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论证了激磁单元的可行性,丰富了固持系统的实现形式。另外,本文采用的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方法可看成是对前人以实验为主的研究方法的补充和完善。铁粉填充区域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是这种新的固持方法能否有效固持的关键。因为固持力产生主要是因为磁吸力的存在。而获得填充有铁粉的蜂窝芯材料的磁导率又是计算或分析磁感应强度的一个前提条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铁磁性粉体集合体的特性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都是围绕粉体与绝缘体和粘合剂组成的集合体展开的,而缺乏针对铁粉和蜂窝芯集合体的研究。本文通过实验测定了填充有铁粉的蜂窝芯材料的截面内磁导率,并根据磁阻的公式对轴向磁导率进行了估算。然后,把测得的铁粉磁导率应用于理论计算和ANSYS有限元分析中,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为了确定磁感应强度在铁粉填充区域的分布,首先从有限元计算结果中提取出了有效的磁感应强度值,再利用MATLAB软件将这些离散值分三部分拟合成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在得出铁粉填充区域磁感应强度分布情况的基础上,计算出铁粉柱单元之间的磁吸力,并把由于磁吸力的存在而产生的最大静摩擦力与铁粉的自重作比较。调整相关的磁场参数使得最大静摩擦力大于铁粉自重,这就意味着,铁粉将被“吸附”在蜂窝芯侧壁上。然后定义一种新的实体材料,它的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与蜂窝芯材一样,它的密度和填充有铁粉的蜂窝芯密度一样。这样把切削力作为集中力施加在这种等效材料上,利用ANSYS软件可分析得出局部最大Z向变形。当变形在工程许可的范围内,则可以证明激磁单元是可行的。最后,本文研究了磁感应强度以及磁吸力与铁粉填充高度的关系,论述了固持系统的发热功率与线圈匝数的关系,确定了线圈匝数和线圈电流,并利用ANSYS软件的优化功能对激磁单元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以达到铁芯材料体积最小、成本最低的目的。
二、模压成型C型铁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压成型C型铁心(论文提纲范文)
(1)SMC-Si钢组合铁心盘式轴向磁通永磁无刷伺服电机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轴向磁通永磁电机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SMC材料的永磁电机研究现状 |
1.2.3 组合铁心永磁电机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SMC-Si钢组合铁心AFPM电机的原理结构、性能分析及电磁计算 |
2.1 引言 |
2.2 SMC与叠压硅钢材料性能对比及其在电机中的应用 |
2.3 SMC-Si钢组合铁心AFPM电机的结构与原理 |
2.4 SMC-Si钢组合铁心AFPM电机的有限元分析设计研究 |
2.4.1 某商用机器人伺服电机结构参数及分析计算 |
2.4.2 SMC-Si钢组合铁心AFPM电机的设计及分析计算 |
2.5 SMC-Si钢组合铁心AFPM电机与硅钢AFPM电机性能对比分析 |
2.5.1 硅钢AFPM电机结构原理及尺寸对比 |
2.5.2 空载仿真对比对比 |
2.5.3 负载仿真对比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SMC-Si钢组合铁心AFPM电机齿槽转矩的优化 |
3.1 引言 |
3.2 SMC-Si钢组合铁心AFPM电机齿槽转矩分析 |
3.3 不同参数变化对齿槽转矩和反电动势的影响 |
3.3.1 槽口宽度α对齿槽转矩和反电动势的影响 |
3.3.2 定子盘错开角度β对齿槽转矩和反电动势的影响 |
3.3.3 转子盘斜极角度γ对齿槽转矩和反电动势的影响 |
3.4 基于响应面模型和遗传算法的齿槽转矩优化 |
3.4.1 响应面法确定函数模型 |
3.4.2 遗传算法优化目标函数 |
3.5 优化结果仿真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样机的制作及测试 |
4.1 引言 |
4.2 样机制作 |
4.3 空载发电实验 |
4.4 负载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C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常规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2 无铁心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3 无铁心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结构的分类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C 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的特点及 RMxprt 应用 |
2.1 C 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的特点 |
2.1.1 C 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的基本结构特点 |
2.1.2 C 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
2.2 电机的等效磁路法及 RMxprt 软件简介 |
2.2.1 电机的等效磁路法简介 |
2.2.2 RMxprt 软件简介 |
2.3 电机主要结构设计依据及主要性能参数合理性分析 |
2.4 基于 RMxprt 的外转子常规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采用常规磁钢的 C 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风力发电机有限元分析 |
3.1 基于 Maxwell 2D 的有限元分析基础 |
3.2 矩形磁钢对气隙中定子绕组可用空间的影响 |
3.3 常规磁钢 C 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的静磁场有限元分析 |
3.3.1 电机模型建立及网格剖分设置 |
3.3.2 磁钢的尺寸对气隙磁密的影响 |
3.3.3 C 型块内外臂厚度的优化分析 |
3.4 空载电压的分析 |
3.4.1 空载电压的谐波畸变率分析 |
3.4.2 转子初始位置角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采用组合式磁钢的 C 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分析 |
4.1 Halbach 阵列介绍 |
4.1.1 Halbach 阵列研究现状及特点 |
4.1.2 曲面组合式 Halbach 阵列θm1角度对磁场的影响 |
4.2 采用组合式磁钢的 C 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的静磁场有限元分析 |
4.2.1 组合式磁钢磁化方向夹角的定义 |
4.2.2 C 型块材料与夹角关系对气隙磁密的影响 |
4.2.3 内外臂组合式磁钢单独作用对气隙磁密的影响 |
4.2.4 内外臂组合磁钢共同作用对气隙磁密的影响 |
4.2.5 外臂组合磁钢外形的优化分析 |
4.3 采用组合式磁钢的 C 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的负载特性分析 |
4.3.1 三相突然短路故障分析 |
4.3.2 额定负载转矩分析 |
4.4 电机材料质量简单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一种新型外转子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一、缩略词 |
二、基本符号与名称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研究现状 |
1.2.1 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拓扑结构 |
1.2.2 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优化方法 |
1.2.3 SMC在横向磁通电机中的应用 |
1.3 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应用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型外转子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结构与初步设计 |
2.1 新型外转子横向磁通永磁电机拓扑与工作原理 |
2.1.1 新型外转子横向磁通永磁电机拓扑 |
2.1.2 新型外转子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运行原理 |
2.2 非线性动态等效磁网络模型在外转子TFPMM初步设计中的应用 |
2.2.1 等效磁网络的理论分析和磁阻计算 |
2.2.2 TFPMM等效磁阻的分析与建模 |
2.2.3 电机一对极磁网络模型的搭建 |
2.2.4 仿真结果分析与验证 |
2.3 四相横向磁通电机的结构设计 |
2.3.1 单相结构的设计 |
2.3.2 单元结构的设计 |
2.3.3 四相结构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合响应面模型的粒子群算法对横向磁通电机尺寸的优化 |
3.1 响应面模型的理论分析及具体应用 |
3.1.1 响应面模型的理论分析 |
3.1.2 中心复合设计法 |
3.1.3 响应面模型的应用 |
3.2 粒子群算法的理论分析及具体应用 |
3.2.1 粒子群算法的理论分析 |
3.2.2 基于响应面模型的粒子群算法的应用 |
3.3 优化结果的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外转子横向磁通电机齿槽转矩的削弱方法 |
4.1 TFPMM各相解耦的理想化假设 |
4.2 转子齿偏移削弱齿槽转矩的原理与应用 |
4.2.1 转子齿偏移法的理论分析 |
4.2.2 转子齿偏移法在新型外转子横向磁通永磁电机优化中的应用 |
4.3 齿槽转矩削弱结果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外转子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电磁分析与计算 |
5.1 单相TFPMM电磁场分析 |
5.2 单元结构TFPMM电磁场分析 |
5.3 四相TFPMM电磁场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型外转子横向磁通永磁电机发电实验验证与分析 |
6.1 实验样机的研制 |
6.2 实验平台介绍 |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3.1 空载实验验证与分析 |
6.3.2 负载实验验证与分析 |
6.3.3 短路实验验证与分析 |
6.4 样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课题工作总结 |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定子无磁轭模块化轴向永磁电机弱磁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现状 |
1.1.1 轴向永磁电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轴向永磁电机弱磁研究现状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定子无磁轭模块化轴向永磁电机结构特点 |
2.1 电机基本结构及主要特点 |
2.2 软磁复合材料在电机中的应用 |
2.3 电机主要设计内容 |
2.3.1 电机主磁路结构分析 |
2.3.2 永磁体的选择与极槽配合 |
2.3.3 定子结构及绕组的选择 |
2.4 电机主要设计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转子磁极结构对定子无磁轭模块化轴向永磁电机的影响 |
3.1 磁极组合结构对电机运行方式的影响 |
3.2 磁极组合式转子结构电机设计原则 |
3.3 磁极组合式新转子结构 |
3.4 新转子结构对电机磁场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磁极组合式定子无磁轭模块化轴向永磁电机数值解析方法研究 |
4.1 数值解析法 |
4.2 电机空载反电势研究 |
4.3 电机电磁转矩研究 |
4.4 气隙磁通量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磁极组合式定子无磁轭模块化轴向永磁电机有限元法分析 |
5.1 有限元法理论基础 |
5.2 电机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
5.2.1 转子结构与仿真模型 |
5.2.2 定子结构与仿真模型 |
5.3 电机空载气隙磁密和反电势 |
5.4 电机负载工况分析 |
5.5 电机最优化模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5)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横向磁通电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拓扑结构的演变与创新 |
1.2.2 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 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4 定位转矩抑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5 研究现状的简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及其数学模型建立 |
2.1 引言 |
2.2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1 电机的基本结构 |
2.2.2 电机的工作原理 |
2.3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等效磁路模型 |
2.3.1 三维等效磁路模型 |
2.3.2 二维等效磁路模型 |
2.4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气隙磁场计算 |
2.4.1 径向导磁平面等效磁路参数的计算 |
2.4.2 铁心局部非线性饱和的影响 |
2.4.3 径向导磁平面的轴向端部漏磁效应 |
2.4.4 轴向等效漏磁阻的计算 |
2.4.5 气隙磁密的计算 |
2.5 非对齐定子铁心区域内转子永磁体的影响 |
2.6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数学模型 |
2.6.1 电压方程 |
2.6.2 转矩方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设计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主要尺寸方程 |
3.3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参数设计 |
3.3.1 极距对转矩密度的影响规律 |
3.3.2 定子永磁体厚度对转矩密度的影响规律 |
3.3.3 定子永磁体极弧系数对转矩密度的影响规律 |
3.3.4 转子永磁体厚度对转矩密度的影响规律 |
3.3.5 转子永磁体极弧系数对转矩密度的影响规律 |
3.3.6 定子铁心横向齿槽比对转矩密度的影响规律 |
3.3.7 绕组的设计 |
3.4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电磁设计流程 |
3.5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样机研制 |
3.5.1 样机参数 |
3.5.2 样机装配 |
3.5.3 样机反电势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转矩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电磁转矩特性 |
4.2.1 转矩提升机理 |
4.2.2 电磁转矩分析 |
4.3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定位转矩特性 |
4.3.1 定位转矩分析 |
4.3.2 结构参数对定位转矩的影响 |
4.3.3 定位转矩的抑制方法 |
4.4 样机定位转矩及静转矩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电磁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功率因数特性 |
5.2.1 横向磁通电机的功率因数特点 |
5.2.2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功率因数特点 |
5.2.3 结构参数对功率因数的影响 |
5.2.4 控制方式对功率因数的影响 |
5.2.5 功率因数特性的实验验证 |
5.3 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损耗及效率特性 |
5.3.1 铁心损耗的分布规律 |
5.3.2 铁心材料对损耗的影响 |
5.3.3 永磁体涡流损耗的分布规律 |
5.3.4 效率的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深圳市海光电子有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海光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1.1 宏观环境分析 |
1.1.1 政治法律环境 |
1.1.2 社会环境 |
1.1.3 经济环境 |
1.1.4 技术环境 |
1.1.5 宏观环境PEST 分析 |
1.2 行业基本情况 |
1.2.1 磁性器件行业的特点 |
1.2.2 磁性器件的主要客户群 |
1.3 行业需求分析 |
1.3.1 世界电子元器件产品需求现状 |
1.3.2 中国电子工业需求状况 |
1.3.3 中国汽车及电动自行车市场需求分析 |
1.3.4 中国磁性材料市场需求分析 |
1.4 行业市场竞争分析 |
1.4.1 现有主要竞争厂家分析 |
1.4.2 潜在的进入者 |
1.4.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1.4.4 客户的议价能力 |
1.4.5 替代品的威胁 |
1.4.6 波特五力竞争力分析 |
1.5 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海光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2.1 海光公司基本概况 |
2.2 当前营销策略 |
2.2.1 产品策略 |
2.2.2 价格策略 |
2.2.3 渠道建设 |
2.2.4 市场推广与客户关系管理 |
2.3 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其他内部因素分析 |
2.3.1 供应链 |
2.3.2 人力资源 |
2.4 内部环境因素综合评价(IFE 矩阵) |
2.5 海光公司 SWOT 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光公司营销面临的问题及根源分析 |
3.1 海光公司当前的营销策略及问题指出 |
3.1.1 产品 |
3.1.2 价格 |
3.1.3 渠道 |
3.1.4 市场促销以及客户关系的维护 |
3.2 对营销产生影响的其他问题 |
3.2.1 用户对产品的反应 |
3.2.2 用户对供应链的要求 |
3.3 海光公司营销中问题的根源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光公司营销策略的调整 |
4.1 营销理念的调整:从传统营销到差异化的定制营销 |
4.2 价值分析在差异化营销中的运用 |
4.2.1 海光公司高端市场的价值分析及新价值曲线塑造 |
4.2.2 海光公司中端市场的价值分析及新价值曲线塑造 |
4.2.3 海光公司低端市场的价值分析及新价值曲线塑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光公司差异化营销方案与实施控制 |
5.1 差异化营销的指导思想 |
5.2 产品差异化 |
5.3 价格差异化 |
5.3.1 定价策略调整 |
5.3.2 客户需求 |
5.3.3 价格合理性与透明化 |
5.4 渠道差异化 |
5.4.1 供应链策略 |
5.4.2 渠道策略 |
5.4.3 地域差异 |
5.4.4 库存管理 |
5.5 服务差异化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海光公司差异化营销方案的实施控制 |
6.1 海光公司差异化营销策略实施的指导思想 |
6.2 平衡计分卡(BSC)的导入 |
6.3 平衡记分卡在海光公司差异化营销方案实施中的应用 |
6.4 战略实施的过程与改进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纸基蜂窝芯零件高速铣削加工固持系统中激磁单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
1.2 蜂窝复合材料及其应用领域 |
1.3 论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和总体框架 |
1.3.1 论文研究背景 |
1.3.2 研究的内容 |
1.3.3 论文的框架 |
第2章 蜂窝芯零件固持方法介绍 |
2.1 通常采用的三种固持方法介绍 |
2.2 基于磁场和摩擦学原理的纸基蜂窝芯固持方法介绍 |
2.3 激磁单元基本结构及加工精度要求 |
2.3.1 激磁单元基本机构 |
2.3.2 待加工零件及加工精度要求 |
第3章 激磁单元磁路的磁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 |
3.1 激磁单元设计的总体思路 |
3.2 磁场基本公式 |
3.2.1 麦克斯韦方程组 |
3.2.2 一般形式的电磁场微分方程 |
3.2.3 磁路和磁路定律 |
3.3 填充有铁粉的蜂窝芯磁导率的实验研究 |
3.3.1 实验原理 |
3.3.2 测试参数的选择 |
3.3.3 实验步骤 |
3.3.4 实验结论 |
3.4 激磁单元磁场的计算 |
3.4.1 计算原理 |
3.4.2 磁场计算的实现 |
3.5 激磁单元的磁场有限元模拟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激磁单元的力学模型研究 |
4.1 铁粉受到磁场力的研究 |
4.2 激磁单元的可行性验证 |
4.3 本章小节 |
第5章 激磁单元的参数优化 |
5.1 磁感应强度与铁粉填充高度的关系 |
5.2 激磁单元参数的优化 |
5.2.1 激磁单元线圈匝数以及电流的确定 |
5.2.2 激磁单元结构参数的优化 |
5.3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模压成型C型铁心(论文参考文献)
- [1]SMC-Si钢组合铁心盘式轴向磁通永磁无刷伺服电机的研发[D]. 魏顺航. 山东大学, 2020(11)
- [2]C型转子无铁心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分析[D]. 胡欣. 上海电机学院, 2015(11)
- [3]一种新型外转子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研究[D]. 张昌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4]定子无磁轭模块化轴向永磁电机弱磁能力研究[D]. 许思佳. 天津大学, 2018(04)
- [5]双交替极横向磁通永磁电机的基础研究[D]. 杨小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6]电工专用设备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J]. 李建新. 电气制造, 2006(01)
- [7]深圳市海光电子有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D]. 吴方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09(12)
- [8]纸基蜂窝芯零件高速铣削加工固持系统中激磁单元的研究[D]. 章荣正. 浙江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