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学者尼基夫洛夫谈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栾文莲[1](1994)在《俄学者尼基夫洛夫谈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文中研究说明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尼基夫洛夫教授于1993年11月4日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作了有关俄罗斯经济改革情况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谈及了前苏联及俄罗斯改革关键时期的政策措施实施情况及当时的背景,并对“休克疗法”、私有化问题、建立混合经济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将报告内容整理如下。 1.前苏联80年代初就已潜伏着深刻的危险,但当时改革表面化,没触及到深层的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犯了战略选择性的错误,他把行政措施与经济改革混在一起。改革的
魏梦莹[2](2020)在《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源于俄罗斯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传播,既是俄罗斯传统中国形象的延续,同时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变化。本论文以佩列文、索罗金、克鲁萨诺夫等八位作家笔下涉及中国形象的文学文本为研究基础,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将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归纳为三种类型:寓意深刻的中国哲学经典形象、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传统形象、令人反思的负面中国形象,分别具有哲理性、独立性、实验性等特点。寓意深刻的中国哲学经典形象,源于18世纪俄国人构建的“哲人之邦”形象。在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它依然是作家关注的重点,以库切尔斯卡娅笔下的“墨家经典”,佩列文笔下的“梦境典故”和道家学说为代表。他们对中国经典的理解更深刻,引用更准确,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库切尔斯卡娅塑造的“墨家经典”是主人公精神迷茫期的“避风港”,其目的在于借“异国情调”消解当代俄罗斯人文化身份迷失的焦虑。佩列文在借鉴中国“梦境典故”时,常掺杂着对道家学说的思考。他将中国哲学思想消融于主体意识之中,并提升到美学高度,使其笔下的中国形象具有一种诗意和神秘主义特性。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传统形象,是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尤为突出的一类中国形象。在当代俄罗斯作家眼中,中国不再是考量西方问题的参照物,而是具有自身特色和独立性的世界大国。中国的成功引起他们注意,于是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流行起“中俄联姻”的主题,其根源可追溯至19世纪“欧亚主义者”对中国的畅想。克鲁萨诺夫笔下的“中俄混血沙皇”、扎伊奇克笔下的“欧亚帝国”就属这种类型。而这类形象的产生,与近年我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影响力的扩大紧密相关,是俄罗斯作家对当代中国认知的一种呈现和理解。令人反思的负面中国形象,源于19世纪“黄祸论”对俄罗斯人的影响。在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它依然是作家关注的重点,且表现出鲜明的实验性,主要体现在克利莫夫斯卡娅笔下诡异的“中国蓝烟”,多连科笔下“滑稽可笑”的中国道士,索罗金笔下令人担忧的“CHINA XXI”(21世纪的中国)等形象中。克利莫夫斯卡娅的中国书写,在于借中国劳工形象审视苏联社会,影射肃反运动给人民留下的恐惧与创伤。多连科笔下的“滑稽”道士,在于借中国道教讽刺普京,与他个人的政治立场紧密相连。索罗金笔下的中国书写,则体现出当代俄罗斯人在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时,所产生的危机意识和“羡嫉心理”。
张美[3](2015)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研究 ——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为例》文中提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这一方面表现在其产生于苏联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并作为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反叛,以“地下”文学、“另类”文学的面貌长期与苏联官方意识形态对峙;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对俄罗斯民族追求终极信仰的精神性传统的坚守。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将前辈作家对苏联神话的批判激情引入民族文化场域,解构俄罗斯文化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力图重新建构能够包容个性化、多元化真理中心的俄罗斯民族精神。东正教与村社性构成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其中,东正教尤其成为俄罗斯民族精神性价值取向的形而上基础。东正教“神选”意识在奠定俄罗斯民族文化心理中弥赛亚主义的同时,也埋下民族中心主义的种子。俄罗斯民族性的这种悖论性特质被完整地包含于传统民族理念“神圣罗斯理念”之中。神圣罗斯理念神性与尘世性的双重指涉在俄罗斯文学的神性叙事传统与民族主义叙事传统中得到鲜明体现。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俄罗斯性体现为在其戏谑游戏、亵渎神圣的面孔下仍然保持着对俄罗斯文学神性精神性传统的继承。当代俄罗斯民族精神危机体现为精神性传统的失落以及民族主义思潮的迭起。后现代主义作家索罗金、佩列文和马卡宁是当代俄罗斯后现代文化语境中重要的文学创作个性中心。索罗金的后现代主义诗学旨在解构俄罗斯文学神性言说中的帝国神话;马卡宁在其“合成”书写中立足人之个性,对当代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后现代“混沌”状态进行了深入思考;而佩列文以其虚幻空间诗学和“虚空”美学为陷入文化转型进退两难中的俄罗斯民族精神建构了一个别样的“避难”时空。从根本上来讲,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基于后现代主义个性化、多元化的诗学美学立场所解构颠覆的并非本民族追寻终极信仰的精神性取向,而是与其相伴随的权力话语体系。
陶林[4](2011)在《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俄罗斯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和重组,利益集团的出现是必然的政治现象。分析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形成及演变,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途径、特征、影响和趋势,得出有益的启示对于转型国家出现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正是基于此,本文以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等方法对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包括八大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方法,论文的重要概念界定,论文框架、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一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分析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历史演变,首先系统探讨俄罗斯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是历史根源;俄罗斯转型时期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是政治根源;俄罗斯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导致利益分化是经济原因;转型时期俄罗斯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根源;俄罗斯转型时期阶级阶层的分化是社会根源。其次认为俄罗斯利益集团形成发展演变有三个历史时期: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叶利钦时期的发展壮大和普京梅德韦杰夫时期的转变。指出苏联时期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发展和蜕变既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根源之一,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利益集团的雏形。第二章介绍转型时期俄罗斯的主要利益集团。研究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应当对于转型时期俄罗斯主要的利益集团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俄罗斯转型时期大体分为叶利钦时期和普京时期两个阶段。首先对于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分类进行了阐述。然后介绍了叶利钦时期的以金融工业集团、石油天然气工业集团、军工利益集团、地方利益集团为主要代表的利益集团概况。最后介绍了普京执政后打击寡头干政,原七大寡头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现状以及俄罗斯新寡头的兴起和强力部门利益集团的出现。第三章分析了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为了达到和维护自己集团的切身利益,进行政治参与的六个案例。包括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1996年俄罗斯总统大选;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尤科斯事件的折射;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安大输油管线之争的折射;俄罗斯军工利益集团与俄罗斯军火出口;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与俄罗斯里海能源政策决策;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1997年银行家的战争。第四章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剖析。阐述和总结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四个主要途径。在对美国和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比较的过程中提示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特征: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主体发展不平衡、政治参与的游说对象比较集中、制度供给有限、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大、自身成熟度低、对寡头政治的治理可谓初见成效。第五章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和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的互动。强调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与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供给密切相关。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为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提供了特殊的社会大环境。而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对于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社会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对于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均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深远影响。第六章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治理与展望。首先提出了对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治理对策:其次分析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与俄罗斯政治民主化的互动效应。认为利益集团政治参与是俄罗斯政治民主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俄罗斯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推动作用是有限的。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转变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应当在俄罗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谨慎的推进和扩大俄罗斯利益集团有序政治参与。最后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趋势展望;分析了当前俄罗斯政治民主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俄罗斯政治民主化进程任重道远,带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使俄罗斯利益集团从寡头政治参与向有序政治参与转变,重视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及其治理,是一个长期的重大课题。结束语部分,总体评价俄罗斯转型时期的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得出基本的结论,并认为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及治理对于广大的转型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李英玉[5](2010)在《欧亚主义与俄罗斯的复兴》文中研究说明地跨欧亚的俄罗斯是世界大国,也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中俄有着十分密切的地缘政治关系。历史上俄国就是一个扩张性的国家,俄罗斯的兴衰变化时刻引起世人包括中国的关注。在并不漫长的千余年历史中,俄罗斯在国家发展道路上始终在东西方摇摆中艰难前行。公元10世纪皈依源于西方基督教的支派东正教开始,拉开了俄国“西方化”的序幕。然而,从13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发展道路却几经转向,十月革命后又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化新路,然而在这条道路上走过不足一个世纪的苏联,顷刻问突然解体,俄罗斯重新思考起国家的未来。始于19世纪的俄罗斯与东西方关系的争论,西方化与东方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困扰着一代又一代学者,他们不停地思索民族的命运,探寻国家的出路。不同思想流派的社会思潮对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俄罗斯独立以来,欲重新融入欧洲的进程未能实现,在社会转型和国家复兴全面受挫之后,俄罗斯思想文化界开始了又一轮的反思。基于民族传统与文化的欧亚主义,以其东西方平衡的独特内涵成为知识分子及政治家讨论的热点,也成为俄罗斯国家选择国家发展道路的指南。欧亚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为俄罗斯民族在对国家定位和处理国际关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何春龙[6](2013)在《“和平演变”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弈》文中认为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格局被划分成为两部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东方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美国在一战和二战中战火远离本土轻重工业保存完整,参战前期仅依靠贩卖军事物资积累了大量的罪恶财富,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战争创伤难愈一蹶不振,战后的美国自然而然的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领导者。苏维埃政权虽然在二战期间受损极为严重,但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迅速崛起,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出极大的魅力。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红色政权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这让西方世界极为恐慌。如何遏制红色政权对西方世界的侵蚀,如何遏制红色政权快速崛起的发展势头,一个个严峻的问题摆在西方首脑面前。在不可能再次发动一场东西阵营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发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加“理智”。围绕着这场战争两个阵营展开了角力,结果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人类共产主义事业陷入低谷。全世界无产者开始反思,西方的左翼学者开始发问,问题出现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反制?苏东剧变无疑是人类共产主义事业的大挫折,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由此为后来者所积累下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中国开始高举人类共产主义事业的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以及经济高速发展再一次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有生命力的,苏联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人类共产主义事业的希望在中国露出曙光。本文力图通过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和后冷战时代美国对中国,以苏东剧变为分界对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梳理。对于冷战期间的“和平演变”研究很多前辈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细致的研究,而缺少对后冷战时代特别是奥巴马执政美国时期的对华政策没有以“和平演变”为基础进行顺延,因此在本文第二部分对后冷战时代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整合研究,梳理出较为全面的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基本框架。本文第三章以“和平演变”为背景对苏联解体进行了总结,这对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意义重大。俄罗斯人民对苏联的感情是复杂的,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是苏共内部的问题,俄罗斯人民对那个曾经的超级大国也只是一少部分人持有消积态度。基于种种原因,本文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俄罗斯复兴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当然也应当认识到重返社会主义面临的障碍,笔者从俄罗斯国内及国外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涉及到俄罗斯国内混乱的党派,国外势力的压力,本国内部反动寡头势力和社会转型期形成的黑手党集团所带来的阻碍等等。最后通过对俄罗斯社会主义复兴可能性同普京执政新思维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笔者突然产生了一种新奇的联想,俄罗斯总统普京执政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是否正在为俄罗斯重返社会主义道路扫清障碍,而普京似乎正在暗自去完成某一艰巨任务,也许是个不成熟的想法,有待于读者的批评和指正。本文第四部分对美国对华“和平演变”战略的嬗变进行了论述,首先同样以冷战为轴对中美两国在“和平演变”背景下的博弈进行论述,研讨在这个背景下中国能否走上苏联的老路,同时提出新形势下中国反“和平演变”的核心要素,借用习主席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以此为延伸指出唯有国家实力才是反“和平演变”的基础和重心,并就弗朗西斯·福山在其《历史的未来》的一文中提出的对中国的批评给予正面的回应,指出我们应当直面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自我反省,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作得更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直是我们自我觉醒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反“和平演变”的思想手段。本文最后一部分从若干角度对“和平演变”大背景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研究,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关于反“和平演变”理论,特别是中国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总结。纵观全文以“和平演变”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博弈为轴,其中有苏联模式的失败的研究,也有中国模式的成功原因的思考,并探究了俄罗斯社会主义复兴的可能性、以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契机掀起新一轮人类共产主义运动高潮的未来前景,最终取得反“和平演变”的胜利。
林跃勤[7](2003)在《俄罗斯经济改革与独联体发展前景——2002年秋季访俄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2年10月13~19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前副所长冒天启研究员为团长,张平、李仁贵和林跃勤为团员的经济所代表团应邀访问了俄罗斯科学院经济所以及独联体国家间议会协调委员会。代表团与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讨论。这里将访问中了解到的情况和俄专家学者的一些观点整理如下。
二、俄学者尼基夫洛夫谈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学者尼基夫洛夫谈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
二、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俄罗斯研究现状 |
三、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源起与流变 |
第一节 古代罗斯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一、“中国”概念的产生:从“希诺瓦”到“契丹” |
二、栋宇峥嵘·物产丰富·勤劳聪慧 |
第二节 沙俄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一、贤明的皇帝·品德高尚的智者·勤劳聪明的百姓 |
二、“僵化落后的国家”·“停滞保守的民族” |
第三节 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一、骁勇善战·渴望和平·勤劳淳朴 |
二、发展迅速·文化底蕴丰富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寓意深刻的中国哲学经典形象 |
第一节 库切尔斯卡娅笔下的中国文化与“墨家经典” |
一、《莫佳阿姨》中的中国文化空间构建 |
二、《莫佳阿姨》中的墨家经典与“兼爱”思想 |
第二节 佩列文笔下的“梦境典故”与道家学说 |
一、《苏联太守传》中的“南柯梦”典故及其故事形态构建 |
二、《夏伯阳与虚空》中的“庄周梦蝶”典故及其象征含义 |
三、《变形者圣书》中隐含的道家思想与“神变”主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传统形象 |
第一节 克鲁萨诺夫笔下的“混血沙皇”与中国文化传统 |
一、《天使咬伤》中的人物形象体系划分 |
二、《天使咬伤》中的中国文化传统及其误读 |
第二节 扎伊奇克笔下的“欧亚帝国”与中国儒家文化 |
一、《欧亚交响曲》中的“欧亚帝国”形象构建 |
二、《欧亚交响曲》中的中国儒家文化符号 |
第三节 佩列文与索罗金笔下的中国文化传统书写 |
一、佩列文笔下“天”的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
二、索罗金笔下汉语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令人反思的负面中国形象 |
第一节 克利莫夫斯卡娅笔下诡异的“中国蓝烟” |
一、《中国蓝烟》中“危险”的中国劳工形象 |
二、《中国蓝烟》中的中国空间构建 |
第二节 多连科笔下“滑稽狡诈”的中国道士 |
一、《2008年》中具有讽刺意味的道教符号 |
二、《2008年》中“滑稽可笑”的道士形象 |
第三节 索罗金笔下令人担忧的“CHINA XXI” |
一、《尤》中的负面中国饮食文化隐喻 |
二、《特辖军的一天》中停滞保守的“俄罗斯的长城”意象 |
三、《糖制的克里姆林宫》中令人焦虑的“中国商品”形象 |
四、《暴风雪》中冷酷无情的中国“拯救者”形象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基础研究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研究 ——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一、本论文研究对象的范围划分 |
二、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文化语境 |
三、当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文化语境研究 |
四、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任务与方法 |
五、本论文的结构体系及主要内容 |
第一章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与当下形态 |
第一节 俄罗斯文学的当代形态与发展趋势 |
第二节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文化思潮 |
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
二、俄罗斯后现代与西方后现代文化语境 |
第三节 苏联解体后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图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罗斯民族精神及其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体现 |
第一节 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历史形成与核心理念 |
一、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民族精神 |
二、神圣罗斯理念 |
第二节 俄罗斯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感性言说 |
一、俄罗斯文学的神性传统——神圣苦难、弥赛亚意识与圣愚形象 |
二、俄罗斯文学的民族主义传统——对民族命运的忧思与帝国形象的维护 |
第三节 当代民族精神危机及其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体现 |
一、当代俄罗斯民族精神的现代性危机 |
二、当代后现代主义文学视域中的俄罗斯民族精神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解构“话语”:索罗金对俄罗斯帝国诱惑的消解 |
第一节 爆破与休克:索罗金解构权力话语的诗学 |
一、索罗金小说对权力话语体制的爆破 |
二、索罗金小说的“休克”审丑美学 |
第二节 拷问帝国意识:权力话语的“身体化” |
第三节 反新帝国主义叙述:俄罗斯的未来难题 |
一、对俄罗斯文化神话主义的解构——以“冰的三部曲”为例 |
二、俄罗斯未来道路:两种模式,一种困境——以《特辖军的一天》和《暴风雪》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宙”的建构:马卡宁对民族精神失序的思考 |
第一节 个性与传统:马卡宁创作民族性的诗学体现 |
第二节 后现代混沌图景中的民族文化反思 |
一、《洞口》:从当代向文化原型的延伸 |
二、《高加索俘虏》:“美”的另一种言说 |
第三节 《地下人,或当代英雄》建构民族精神的“混宙” |
一、“合成”叙事中个性与权威的游戏 |
二、解构“地下”神话与对“道”的追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我与虚空:佩列文的民族精神“拯救”方案 |
第一节 一种逃离现实之后的“Happy end” |
第二节 进入虚空:当代俄罗斯精神分裂症的诊治 |
第三节 立足自我:俄罗斯民族精神狂热症的诊治 |
一、荒诞虚像中解构苏联英雄神话 |
二、自我视域中审视民族精神弊病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二、二十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述评 |
(一)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研究 |
(二) 利益集团政治的研究 |
(三) 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研究 |
(四) 已取得的成就、不足和深入研究的路径 |
三、研究方法 |
四、重要概念界定 |
(一) 社会转型与俄罗斯的社会转型 |
(二) 利益集团与俄罗斯的利益集团 |
(三) 政治参与和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 |
五、研究框架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俄罗斯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 |
一、苏联时期官僚特权阶层的蜕变 |
二、政府强力推动及政治制度的发展 |
三、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导致利益的分化 |
四、俄罗斯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
五、转型时期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分化 |
第二节 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演变过程 |
一、苏联时期:官僚特权阶层的出现与发展 |
二、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正式形成 |
三、普京—梅德韦杰夫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的转变 |
第二章 转型时期的俄罗斯主要利益集团 |
第一节 叶利钦时期的主要利益集团分类 |
第二节 叶利钦时期代表性的金融工业集团 |
一、叶利钦时期的八大金融工业集团 |
二、叶利钦时期金融工业集团的共同特征 |
第三节 叶利钦时期的军工利益集团和地方利益集团 |
一、叶利钦时期的军工利益集团 |
二、叶利钦时期的地方利益集团 |
第四节 普京时期的利益集团 |
一、普京打击下的老寡头现状 |
二、普京时期俄罗斯寡头的新特点 |
三、普京时期强力部门利益集团的崛起 |
第三章 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案例 |
第一节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1996年俄总统大选 |
第二节 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尤科斯事件的折射 |
第三节 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安大线之争的折射 |
第四节 俄罗斯军工利益集团与俄罗斯军火出口 |
第五节 俄罗斯石油工业集团与俄里海能源政策决策 |
第六节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参与—1997年银行家的战争 |
第四章 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剖析 |
第一节 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 |
一、直接游说 |
二、外部游说 |
三、参与选举 |
四、其他途径 |
第二节 俄美两国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特征比较 |
一、俄美两国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相同点 |
二、俄美两国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不同点 |
第五章 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和俄罗斯社会转型的互动 |
第一节 俄罗斯社会转型对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影响 |
一、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的特殊社会环境 |
二、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环境对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影响 |
第二节 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对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的影响 |
一、对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影响 |
二、对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政治的影响 |
三、对转型时期俄罗斯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六章 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治理与展望 |
第一节 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治理的对策 |
一、转变政府理念,树立利益集团均衡发展的政府治理观 |
二、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培育规范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 |
三、加强国家政权的作用,构建利益集团的制衡机制 |
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 |
第二节 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和俄罗斯政治民主化 |
一、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和俄罗斯政治民主化的互动效应分析 |
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趋势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欧亚主义与俄罗斯的复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四、本论文的创新点、难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
五、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俄罗斯欧亚主义及其历史渊源 |
第一节 欧亚主义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古典欧亚主义的由来及其发展 |
二、古典欧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
第二节 古典欧亚主义产生的根源 |
一、历史根源 |
二、文化根源 |
第三节 古米廖夫欧亚主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欧亚主义及其俄罗斯复兴思想 |
第一节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主要社会思潮 |
一、欧洲—大西洋主义 |
二、新斯拉夫主义 |
三、民族主义 |
第二节 新欧亚主义及其兴起的现实因素 |
一、俄罗斯疆域的缩小 |
二、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失败 |
三、俄罗斯民族心理失衡 |
第三节 新欧亚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 |
一、地缘扩张主义 |
二、欧亚文明主义 |
三、地缘稳定主义 |
四、地缘经济主义 |
第四节 新欧亚主义核心思想 |
一、新欧亚主义的经济复兴思想 |
二、新欧亚主义的外交复兴思想 |
三、新欧亚主义思想的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欧亚主义与俄罗斯国家定位 |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定位的基础 |
一、俄罗斯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变 |
二、普京的国家复兴理念 |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定位 |
一、"欧亚国家"的趋向 |
二、外交上"大国地位"的追求 |
三、政治上的"主权民主" |
四、经济上追赶"发达"国家 |
第三节 俄罗斯国家定位的意义 |
一、全面体现欧亚大国的地位 |
二、积极寻求经济合作 |
三、发挥制衡作用 |
四、扩大军事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欧亚主义与俄罗斯大国外交实践 |
第一节 俄罗斯的独联体战略 |
一、国家安全的"战略屏障" |
二、灵活的多边与双边关系 |
三、矛盾中发展的俄乌、俄白关系 |
第二节 俄罗斯的欧洲战略 |
一、加强对欧经济与政治合作 |
二、俄罗斯的欧洲战略变化 |
三、发展与欧洲关系牵制美国 |
四、加强与北约的联系 |
第三节 俄罗斯的美国战略 |
一、冷战后俄罗斯对美政策的变化 |
二、近年俄罗斯对美政策的新举措 |
第四节 俄罗斯的亚洲战略 |
一、俄东部发展战略 |
二、俄与亚洲国家关系 |
三、俄与亚太各类国际组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欧亚主义与俄罗斯对华关系 |
第一节 新欧亚主义与俄对华的外交方针 |
一、叶利钦时期的俄对华关系 |
二、普京时期俄对华关系的进展 |
三、俄罗斯对华关系中的西方因素 |
四、俄罗斯对华关系中的帝国思想 |
第二节 新欧亚主义与中俄合作 |
一、经贸合作 |
二、能源合作 |
三、军事合作 |
四、国际事务中的合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和平演变”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不足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写作不足 |
第2章 美国“和平演变“战略大格局 |
2.1 冷战时期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 |
2.1.1 “和平演变”的产生 |
2.1.2 “和平演变”战略的发展 |
2.1.3 “不战而胜”:最后十年(1981—1991) |
2.2 后冷战时代美国“和平演变”大战略 |
2.2.1 老布什“和平演变”战略转移 |
2.2.2 克林顿对华“遏制”加“接触”战略 |
2.2.3 小布什“理性”对华政策 |
2.2.4 奥巴马“亦亲亦离”战略东移剑指中国 |
第3章 “和平演变”下苏联的过去与俄罗斯的未来 |
3.1 “围堵”下的苏联兴衰 |
3.1.1 耀眼的流星:布尔什维克曾经的荣耀与伤痛 |
3.1.2 历史的辩解:苏联解体 |
3.1.3 “和平演变”:美国“阴谋”得逞 |
3.2 国外学者对苏联解体的研究与看法 |
3.2.1 前苏联政要及学者的研究 |
3.2.2 西方政要及学者的研究 |
3.3 俄罗斯的反思与社会主义再兴 |
3.3.1 俄罗斯社会主义的潜生力量 |
3.3.2 俄罗斯重返社会主义面临的障碍 |
3.3.3 普京执政与俄罗斯社会主义再兴的另一种思考 |
第4章 美国对华“和平演变”战略的嬗变 |
4.1 美国对华“和平演变”战略 |
4.1.1 冷战时期“和平演变”在中国 |
4.1.2 后冷战时代中美博弈的双重内涵 |
4.2 中国能否走上苏联剧变的老路 |
4.2.1 苏联的前车之鉴 |
4.2.2 中国发展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
4.3 新形势下中国反“和平演变”的核心战略 |
4.3.1 提升国家实力:反“和平演变”的核心 |
4.3.2 批评与自我超越:反“和平演变”战略问题的重要一环 |
第5章 “和平演变”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5.1 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5.1.1 国际共产党政权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 |
5.1.2 国际非共产党政权国家社会主义运动 |
5.2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背景下关于反“和平演变”的理论与实践 |
5.2.1 列宁关于反“和平瓦解”早期论断 |
5.2.2 中国领导核心的反“和平演变”理论与实践 |
5.2.3 关于反“和平演变”的几点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四、俄学者尼基夫洛夫谈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俄学者尼基夫洛夫谈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J]. 栾文莲. 经济学动态, 1994(01)
- [2]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 魏梦莹. 黑龙江大学, 2020(01)
- [3]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研究 ——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文本为例[D]. 张美.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4]转型时期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研究[D]. 陶林.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7)
- [5]欧亚主义与俄罗斯的复兴[D]. 李英玉. 黑龙江大学, 2010(10)
- [6]“和平演变”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弈[D]. 何春龙. 吉林大学, 2013(08)
- [7]俄罗斯经济改革与独联体发展前景——2002年秋季访俄报告[J]. 林跃勤. 经济学动态,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