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刷联合伤后的血液粘度及血小板粘附试验

烧-刷联合伤后的血液粘度及血小板粘附试验

一、烧冲复合伤后血液粘度和血小板粘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际刚[1](2016)在《高压电烧伤大鼠血清5-羟色胺、儿茶酚胺的变化及乌司他丁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高压电烧伤是一种特殊原因的烧伤,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微循环障碍则是其中重要的病理变化之一。以往动物实验发现,高压电不仅引起外周组织的微循环变化,并可引发远隔器官的微循环紊乱。以往的动物实验中发现电烧伤后软脑膜[1]、深筋膜[2]、肠系膜[3]、肾脏皮质[4]、肝脏[5]及胰腺[6]等组织及脏器微血管内均发现微血管口径缩小、血液流速变慢、微血管收缩、微循环血液淤滞甚至有微血栓的出现,表明微血管血流的变化、血小板凝集及血栓形成,是引起微循环变化的重要原因。5-羟色胺(5-HT)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外周组织,5-羟色胺是一种强血管收缩剂和平滑肌收缩刺激剂。儿茶酚胺(CA)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A或NE)、肾上腺素(Ad或E)和多巴胺(DA)。5-HT及CA是血小板释放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因子,通过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损伤部位的炎症和免疫反应,研究电烧伤后5-HT与CA的变化与炎症发生、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等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乌司他丁(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UTI)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抑制凝血异常亢进与继发性纤溶,减轻高凝状态,减少血小板释放反应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因此,我们设计本实验,研究高压电烧伤早期大鼠5-羟色胺、儿茶酚胺表达的变化,并通过乌司他丁(UTI)进行治疗干预,研究烧伤后微循环调节机制,探讨UTI治疗高压电烧伤的可行性。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健康成年SD大鼠(由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合格证编号为1211057)18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即假高压电烧伤组(对照组)、高压电烧伤组(电伤组)、高压电烧伤乌司他丁(UTI)治疗组(治疗组),每组各60只。每组又按观察时间分为电击前15min、电击后即刻、电击后1h、2h、4h、8h六个时相组,每时相10只。2实验前准备:将大鼠编号、称重,左上肢、右下肢及前胸脱毛。将实验药品按实验需要配成所需浓度。3高压电烧伤模型制作:连接好实验用变压器及调压器,用水合氯醛按3ml/kg的剂量腹腔内注射以麻醉实验大鼠,麻醉成功后,大鼠固定于实验台上,呈仰卧位,将两个1cm×1cm电极片分别置于大鼠的左上肢(电流入口)及右下肢(电流出口)脱毛区。连接升压器,调整调压器,输出电压调节至2k V,接通电源,使高压电流通过大鼠3秒。对照组制作假电伤模型,不合闸通过电流,其余步骤与电伤组一致。电伤5min内,治疗组腹腔注射2×104u/kg UTI,对照组及电伤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4标本采集与保存:将高压电烧伤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开胸暴露心脏,直视下心脏抽血6m L,其中3m L置于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管(红)中轻轻颠倒数次后静置30min,上离心机,以3000转/min离心10min,真空采血管中取上清液置于Eppendorf管中在-70℃条件下保存。5指标检测:离心分离置于冰箱的血清采ELISA双夹心抗体法,检测5-HT及CA的含量。6实验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行两因素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t检验。以P<0.05为显着性检验水准。结果:1大鼠血清5-HT含量变化电伤组5-HT含量总体高于对照组(P<0.05),且5-HT含量受伤后随时间有显着差异(P<0.05),呈增高趋势。治疗组5-HT含量总体低于电伤组(P<0.05),且5-HT含量治疗后随时间有显着差异(P<0.05)。2大鼠血清CA含量变化电伤组CA含量总体高于对照组(P<0.05),且CA含量受伤后随时间有显着差异(P<0.05),呈增高趋势。治疗组CA含量总体低于电伤组(P<0.05),且CA含量治疗后随时间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伤后5min8h各时相均低于本组伤前值(P<0.05)结论:1实验高压电烧伤早期大鼠血清5-HT、C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证明烧伤后存在5-HT、CA大量分泌,微血管收缩从而导致微循环障碍。2高压电烧伤UTI治疗组5-HT、CA与电伤组比较含量降低,提示UTI治疗可以抑制5-HT、CA分泌,减少微血管收缩,从而改善微循环,减轻机体损伤。

屈纪富,郑怀恩,林远,闫国和,程天民[2](2003)在《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在烧冲复合伤肺损伤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内皮素 (Endothelin ,ET)和一氧化氮 (NO)在烧冲复合伤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制作大鼠烧冲复合伤模型 ,用 99Tcm 人聚巨蛋白 ( 99Tcm macro aggregatedalbumin ,99Tcm MAA)标记方法观察肺部血液循环状况和肺血管通透性 ,并检测血液流变学和动脉血气变化 ;分别用ET受体 (ETR)拮抗剂PD 14 2 893和NO合酶 (NOS)抑制剂硝基左旋精氨甲酯 (Nitro L argininemethylester ,L NAME)干预 ,观察其对上述与肺损伤密切相关的指标变化。结果 烧冲复合伤大鼠全血粘度、动脉血气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 ,BALF)放射性活性和肺部血液循环状况均出现了显着变化 (P <0 .0 5 ) ,给予PD 14 2 893和L NAME分别可减轻和加重这些指标的变化 (P <0 .0 5 )。结论 烧冲复合伤大鼠可出现明显肺损伤 ,ET和NO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烧冲复合伤肺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周继红,朱佩芳,王正国,刘大维,吴泽志,宋关斌,龙勉[3](1997)在《高渗盐溶液治疗对烧冲复合伤后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观察烧冲复合伤后高渗盐溶液治疗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及可能机制,观察了致伤后狗的血浆和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的变化,同时用微管吸吮法观测了大鼠烧伤后高渗盐溶液治疗对红细胞膜粘弹性影响。结果显示,伤后致伤对照狗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均明显迅速升高,血浆粘度在24h时也明显增加;烧伤后大鼠红细胞粘性系数和弹性模量都非常显着地升高;高渗盐溶液治疗后狗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均明显改善,但对烧伤大鼠红细胞膜的粘性系数和弹性模量改善不显着.提示烧冲复合伤后红细胞膜硬度增加、变形性下降,血液流变学特性恶化,高渗盐液治疗能显着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此作用与单个红细胞膜力学特性改变关系不明显,而可能与其它因素有关.

朱佩芳,刘怀林,周元国,周继红,邹用志,刘大为,冷华光,李晓炎[4](1991)在《烧冲复合伤后血液粘度和血小板粘附试验》文中指出狗致成25%Ⅲ°烧伤合并中度冲击伤。伤后2小时开始给液。对照组给基础水量;治疗Ⅰ、Ⅱ、Ⅲ、Ⅳ组给不同液体和不等量钠盐。伤后检测血液粘度和血小板粘附。结果表明:各组血小板伤后均呈进行性下降,而粘附率均有增加,尤以高渗盐液治疗组为着;血液粘度和血球比积伤后均有增加。治疗各组在伤后24小时各项指标均有所恢复,晶胶和高渗盐组恢复更佳。作者提出血浆粘度、微量血球压积和低切变情况下的全血还原粘度变化对指导早期复苏有重要参考意义,血小板数进行性减少表明伤情严重。

朱佩芳,刘怀林,周元国[5](1991)在《烧冲复伤合后血小板粘附和血液粘度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用狗50只致成25%Ⅲ°烧伤合并中度肺冲击伤(BST-Ⅰ型激波管致伤)。实验分为五组:烧冲对照组;治疗Ⅰ、Ⅱ、Ⅲ、Ⅳ组。伤后两小时开始静脉输入不同液量和钠盐的液体。于伤后2、4、8、24小时作血小板数、血小板粘附、血球压积、血浆和全血粘度测

二、烧冲复合伤后血液粘度和血小板粘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烧冲复合伤后血液粘度和血小板粘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电烧伤大鼠血清5-羟色胺、儿茶酚胺的变化及乌司他丁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乌司他丁对烧伤后血小板流变行为的干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在烧冲复合伤肺损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分组及致伤
    1.2 血气分析
    1.3 血液流变学检测
    1.4 肺血管通透性和肺脏血液循环状况的观察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2.2 动脉血气分析
    2.3 肺脏血液循环和肺血管通透性变化
3 讨论

(4)烧冲复合伤后血液粘度和血小板粘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动物与分组
    二、致伤与观察
实验结果
讨论

四、烧冲复合伤后血液粘度和血小板粘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电烧伤大鼠血清5-羟色胺、儿茶酚胺的变化及乌司他丁干预作用[D]. 王际刚.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2]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在烧冲复合伤肺损伤中的作用[J]. 屈纪富,郑怀恩,林远,闫国和,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15)
  • [3]高渗盐溶液治疗对烧冲复合伤后血液流变学的作用[J]. 周继红,朱佩芳,王正国,刘大维,吴泽志,宋关斌,龙勉.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1997(04)
  • [4]烧冲复合伤后血液粘度和血小板粘附试验[J]. 朱佩芳,刘怀林,周元国,周继红,邹用志,刘大为,冷华光,李晓炎. 中华创伤杂志, 1991(S1)
  • [5]烧冲复伤合后血小板粘附和血液粘度变化[A]. 朱佩芳,刘怀林,周元国. 全国第三届烧伤外科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 1991

标签:;  ;  ;  ;  

烧-刷联合伤后的血液粘度及血小板粘附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