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郑武铁路电化后武汉枢纽能力不足的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唐奇[1](2017)在《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当前的运营安全管理要求,如何预知安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降低或消除安全生产中的风险,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将故障或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确保铁路安全稳定运营,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安全风险管理及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对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专业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比较。在继承了安全管理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基础上,提出当前安全管理存在的弊端,并用鱼刺图、风险矩阵、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识别的风险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并用案例来论证实施的效果。在参与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期间,提出了构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和建议,着重构建安全保障、安全风险管控、安全评价为主的三大体系。经过现场生产实践,提升了广大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增强了安全管理基础,强化了各级管理人员抓现场安全生产的能力,确保了合武客运客专(湖北段)接触网的安全、稳定、优质供电。通过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责任故障和跳闸件数逐年下降,体现了安全风险管理的效果。目前,该安全风险管理经验已经在全段进行推广,同时对其他客运专线接触网专业的安全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高美洁[2](2009)在《大型铁路枢纽、区域编组站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枢纽是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枢纽运输对于保证网线与网点能力协调,搞好全路运输工作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编组站作为铁路枢纽内重要的运输设备,其规划与布局是否合理、设备规模是否适应路网货物运输需求,对于保证实现全路合理的车流组织方案,保证路网车流顺利输送,适应各方向车流波动,并适应路网车流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铁路的全面发展,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建设已全面展开,随着这些新线的投入运营,铁路运输组织方式、货物运输径路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我国机车牵引动力的提高,机车动力已全面实现了以电力为主、内燃为辅的格局,列车检查现代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牵引交路趋向长交路。所有这些新的发展对铁路枢纽的规划与布局,编组站的合理布局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铁路最新的发展、探明铁路进一步的发展需求,提前规划铁路枢纽及路网性、区域性编组站,对搞好铁路今后车流组织、实现优化运输,保证网线协调、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提高货物运输送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是基于张超老师的铁道部科技司立项科研项目《铁路枢纽规划及能力配置研究——大型铁路枢纽、区域编组站布局规划研究》,以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枢纽、编组站、客运站、货运站等能力、分工、布局等方面的论文和论着为基础,对北京、沈阳、南京、郑州、兰州、武汉、哈尔滨、上海、成都、重庆等多个枢纽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向有关规划、设计、研究和使用单位专家进行了多方面的咨询,通过研究铁路枢纽与铁路运输网络的协调配合问题,研究铁路枢纽各组成车站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路网建设、运输需求、车流组织等因素,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对编组站进行区域性的划分和定位,并对大型铁路枢纽在路网中的功能作用进行定位、提出其合理的规划布局。
李俊芳[3](2007)在《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投融资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从根本上解决铁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推进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铁道部已经把大规模修建铁路客运专线的目标纳入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之中。由于耗资巨大,按照我国现行的铁路融资模式,将远不能解决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资金需求。如何拓展融资渠道,进行多元化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结构,这一系列铁路客运专线融资的相关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铁路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正是顺应上述时代背景,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首先,在大量调研国内外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融资现状的基础上,从融资方式、融资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归纳,恰当地确定了本论文的切入点。其次,针对我国国情和铁路建设项目的具体特点,指出我国铁路客运专线融资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初步给出了客运专线的融资方式和资金来源。第三,指出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客运专线的建设是客运专线融资的关键。从资本市场化和项目市场化两个方面研究了我国铁路客运专线进行多元化融资的几种可行模式,其中资本市场化融资包括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两种,项目市场化融资包括BOT(Build-Operate-Transfer)、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TBT(Transfer-Build-Transfer)、ABS(Asset-Backed-Securities)等,并分析了各种融资方式在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中的可行性,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以及运作时相应的配套改革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四,研究了铁路客运专线的融资成本,通过对几种主要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我国铁路现状,为客运专线提出了降低融资成本的可行方法。第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确定我国铁路客运专线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将多目标方法运用到客运专线融资结构的综合决策中,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理想解法建立了客运专线融资结构综合决策的指标体系和决策模型,通过一个简例得到了验证,取得满意效果。第六,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铁路客运专线融资方案综合评价的概念,建立了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目标决策技术分析研究各指标间的关系,建立了铁路客运专线融资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最后编制了相应的可视化程序。最后,将以上研究成果应用于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融资中,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取得满意效果。
朱家荷,韩绍祖[4](1992)在《开行5000t重载列车双线铁路区段待避点选定及运营效果预测》文中认为本文以京沪线和京广线上的一些具体区段为例,阐述了在双线铁路上开行5 000 t 重载列车时待避点的选定原则和设置方案,分析了邻接线路(区段)车流交换对重载运输实际运营效果的影响。
刘志军[5](1991)在《关于郑武铁路电化后武汉枢纽能力不足的分析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对电化后武汉枢纽能力不足的分析郑武铁路电化工程完成后,武汉枢纽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八五”期间的运量要求相比,缺口仍然很大。这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确太复杂,一方面是在发展铁路的导向上有偏差,正是主客观原因相互交织,其问题才显得尤为严重。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就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从分析的情况看,武汉枢纽能力之所以适应不了“八五”运量增长的需要,主要原因如下。
刘志军[6](1991)在《浅谈郑武铁路电化后武汉枢纽能力不足及其对策》文中提出文章介绍了武汉枢纽的现状;分析了郑武铁路电化后武汉枢纽能力不足的情况和原因;并从增强区间疏解能力,调整车流组织,提高主要编组站改编能力,加强货运设施等方面阐述了近期对策和远期规划。
陈佐,刘离[7](1990)在《京广线郑州武昌段铁路电气化改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扼要地介绍了贯穿我国南北的京广线郑州武昌段铁路电气化改建工程(郑武电化工程,下同)对环境的影响。在大量的调研、现场监测及统计分析类比的基础上得出:郑武电化工程实施后全线大气污染物总等标污染负荷约降低84%,将明显改善沿线及重点城市铁路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全线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油排放量下降约63%;同时,通过适当可行的防护措施将不会加重对噪声电磁环境的影响。因此,郑武电化工程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工程是可行的。
二、关于郑武铁路电化后武汉枢纽能力不足的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郑武铁路电化后武汉枢纽能力不足的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第二章 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安全管理与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
2.1 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安全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
2.1.1 安全风险的基本概念 |
2.1.2 风险管理 |
2.2 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安全管理现状 |
2.2.1 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概况 |
2.2.2 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安全管理 |
2.3 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安全管理与风险管理的联系和区别 |
第三章 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安全管理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
3.1 风险识别 |
3.1.1 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 |
3.1.2 风险识别的方法 |
3.2 风险源的确立 |
3.2.1 风险源确立原则 |
3.2.2 确立风险源 |
3.3 风险评估 |
3.3.1 风险评估分级 |
3.3.2 风险评价的方法 |
第四章 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风险控制与消除 |
4.1 风险控制 |
4.1.1 风险控制的原则 |
4.1.2 强化基础管理 |
4.1.3 加强安全风险过程控制 |
4.2 安全风险预警 |
4.2.1 风险预警的原则 |
4.2.2 预警类别 |
4.2.3 安全预警启动条件 |
4.2.4 预警处置 |
4.3 风险应急处置 |
4.4 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的运用实例 |
第五章 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安全风险体系构建 |
5.1 安全保障体系 |
5.1.1 人防子体系 |
5.1.2 物防子体系 |
5.1.3 技防子体系 |
5.2 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
5.3 安全评价体系 |
5.4 实施的效果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工作回顾 |
6.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大型铁路枢纽、区域编组站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作用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编组站的发展情况 |
1.2.2 当今我国铁路编组站和枢纽面临的问题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
2 铁路枢纽与铁路运输网络的协调配合 |
2.1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概述 |
2.1.1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内涵 |
2.1.2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目标和功能 |
2.1.3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影响因素 |
2.2 我国铁路生产力布局现状及趋势 |
2.2.1 路网布局及趋势 |
2.2.2 站段布局 |
2.2.3 近年我国铁路站段布局的调整 |
2.3 铁路枢纽与路网布局的协调关系 |
2.3.1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内涵 |
2.3.2 机务、车辆、运检设施布局与路网布局的协调 |
3 铁路货运发展对铁路枢纽、编组站的影响分析 |
3.1 我国近年铁路货物运输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
3.2 铁路货运市场前景分析 |
3.3 铁路货运发展对铁路枢纽、编组站的影响 |
4 铁路客运发展对铁路枢纽的影响分析 |
4.1 客运专线概述 |
4.2 我国客运专线线网与规划 |
4.3 客运专线引入枢纽概况 |
4.4 客运专线的运输组织 |
4.5 客运专线对枢纽布局的影响分析 |
5 区域编组站布局分析 |
5.1 区域编组站的选定条件 |
5.2 区域编组站影响因素分析 |
5.3 区域编组站聚类分析 |
5.4 区域编组站布局分析 |
5.5 区域编组站分析结论 |
6 大型铁路枢纽布局分析 |
6.1 大型铁路枢纽的内涵及设置条件 |
6.2 路网客运中心布局分析 |
6.2.1 路网客运中心的聚类分析 |
6.2.2 大型铁路枢纽路网客运中心布局分析 |
6.3 大型铁路枢纽布局分析 |
6.3.1 大型铁路枢纽布局分析 |
6.3.2 对大型铁路枢纽布局点设置的评价 |
6.4 选定枢纽概述 |
6.4.1 路网性编组站和路网性客运中心枢纽 |
6.4.2 路网性编组站和区域性客运中心枢纽 |
6.4.3 区域性编组站和路网性客运中心枢纽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投融资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我国铁路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1.1.3 我国铁路投融资发展的方向 |
1.1.4 铁路客运专线与我国铁路投融资发展 |
1.2 国内外融资基本理论现状综述 |
1.2.1 国外基本理论现状综述 |
1.2.2 国内基本理论现状综述 |
1.3 境内外铁路客运专线融资实践现状综述 |
1.3.1 境外融资实践现状综述 |
1.3.2 境内融资实践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章节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铁路客运专线融资的基本问题分析 |
2.1 铁路客运专线的经济属性 |
2.2 铁路客运专线融资的基本要求 |
2.3 铁路客运专线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分析 |
2.3.1 权益融资 |
2.3.2 债务融资 |
2.4 铁路客运专线吸引民间资本的问题研究 |
第三章 铁路客运专线多元化融资方式分析 |
3.1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资本市场化融资方式分析 |
3.1.1 股票市场融资 |
3.1.2 债券市场融资 |
3.1.3 资本市场融资的支持政策 |
3.2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市场化融资方式分析 |
3.2.1 BOT融资模式 |
3.2.2 TOT融资模式 |
3.2.3 TBT融资模式 |
3.2.4 ABS融资模式 |
第四章 铁路客运专线融资成本和融资结构分析 |
4.1 铁路客运专线融资成本分析 |
4.1.1 铁路客运专线融资成本的定性分析 |
4.1.2 铁路客运专线融资成本的定量分析 |
4.1.3 铁路客运专线降低融资成本的途径 |
4.2 铁路客运专线融资结构分析 |
4.2.1 铁路客运专线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 |
4.2.2 铁路客运专线融资结构的优化决策 |
4.2.3 铁路客运专线融资结构的TOPSIS优化决策 |
第五章 铁路客运专线融资方案的综合评价 |
5.1 铁路客运专线融资方案综合评价概述 |
5.2 铁路客运专线融资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5.2.2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程序 |
5.2.3 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
5.2.4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 铁路客运专线项目融资方案比选方法简述 |
5.3.1 不同融资渠道的局部比较 |
5.3.2 不同融资方案的整体比较 |
5.4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改进的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组合法 |
5.4.1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
5.4.2 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
5.4.3 AHP-FUZZY模型的计算步骤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项目概况 |
6.1.1 基本情况和建设意义 |
6.1.2 资金需求量及盈利能力 |
6.2 郑武客运专线融资方案设计研究 |
6.2.1 融资的基本思路 |
6.2.2 融资方式分析 |
6.2.3 融资渠道分析 |
6.2.4 融资结构和融资成本分析 |
6.2.5 建设期分年度资金安排 |
6.3 郑武客运专线融资方案综合评价 |
6.3.1 程序的设计及实现 |
6.3.2 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7.2 对今后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关于郑武铁路电化后武汉枢纽能力不足的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合武客运专线(湖北段)接触网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唐奇. 华东交通大学, 2017(11)
- [2]大型铁路枢纽、区域编组站布局研究[D]. 高美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3]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投融资相关问题研究[D]. 李俊芳. 中南大学, 2007(06)
- [4]开行5000t重载列车双线铁路区段待避点选定及运营效果预测[J]. 朱家荷,韩绍祖. 中国铁路, 1992(07)
- [5]关于郑武铁路电化后武汉枢纽能力不足的分析及对策[J]. 刘志军. 铁道运输与经济, 1991(01)
- [6]浅谈郑武铁路电化后武汉枢纽能力不足及其对策[J]. 刘志军. 中国铁路, 1991(01)
- [7]京广线郑州武昌段铁路电气化改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J]. 陈佐,刘离.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19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