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五倍子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碧华[1](2019)在《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文中认为目的: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传统中医治疗脾胃病历史悠久且疗效显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凤斌教授在辨治脾胃消化病、脾胃肝病及脾胃肌肉病等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想,本研究通过刘教授的口耳亲授、跟师笔记、临证诊疗医案的记录、刘教授的交流与访谈和文献研究等,系统总结刘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统中医传承并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学术思想内涵及其诊疗过程的具体方法进行系统深入剖析,找寻刘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提高中医药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方法:一、检索、筛选、整理、总结刘凤斌教授诊疗脾胃病相关文献,对刘凤斌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撰写定性访谈研究报告,通过提炼分析、归纳文献资料及访谈研究报告,总结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与成才之路的内容。二、研读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技术专长、处方用药的相关文献,并对刘凤斌教授进行定性访谈,收集相关资料,总结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三、收集并筛选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吐酸、泄泻、便秘、胁痛的临床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该软件系统做报表分析、药物频次统计、常用药物用量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基于复杂系统化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分析等挖掘分析。病例资料按不同疾病进行挖掘,从而探讨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探析他对该病的辨治特点。结果:一、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及成才之路。本部份通过对刘凤斌教授学术思想背景及学术思想渊源、学术思想萌芽过程的阐述,学习与借鉴名中医刘教授的成才之路,领会和继承他的治学精神。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萌芽源于他苦心钻研中医典籍,学习前人的医学智慧,继而建立对诊疗脾胃病的坚实基础。他坚信读经典、跟名师、多临证是中医成才之道,因此他熟读多部中医经典,先后师从多位名老中医如中医儿科专家卓权教授、名中医王建华教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河南省名老中医孙一民教授、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临诊学习,通过学习医家的临床诊疗经验,积极参与临证工作,积累治疗脾胃病的丰富经验,总结出一套诊治脾胃病的系统方法及实践经验。二、刘凤斌教授诊治脾胃病学术思想:1.调和脾胃,治病之本。脾胃的调和以保脾气,养胃阴为原则,顾护脾胃的基本功能;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纳疏转枢,斡旋一身之气,善用药物的升降浮沉的特性,使人体气机升降有度,气血调畅则脏腑平和,诸症皆安;百病首治脾胃,脾胃健运,元气充足,脏腑得安,百病皆除。2.四诊合参并用,以舌诊为要。四诊之中,望诊位列于首,透过观察整体及探查局部能完善望诊所需的讯息,而望舌更是重中之重,透过舌体厚薄与润燥反映脾胃的气血及津液的充盈,舌苔的厚薄与色泽有助判断胃气的盛衰与病邪深浅,根据舌象反映患者的体质状况。3.辨病与辨证的结合模式。以传统结合四诊合参及病因病机的辨证理念,同时沿用现代化的辨病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掌握该疾病发生的病理及辨病要点,对病下药,以辨证为主,兼以辨病两者全面相互为用。4.三因制宜,治人为本。根据人体体质的变化与差异设立治疗原则,此为因人制宜;根据人所在地的季节气候的转变设立的治疗原则,乃因时制宜;根据人的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候而制订的治疗原则,为因地制宜,刘教授以传统中医三因制宜结合岭南医学文化,善用岭南药材,针对个体体质,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始终贯穿以人的整体为根本的理论。5.五脏相关学说的传承发挥。刘教授继承与发挥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学说理论,从“肝脾胃肺”相关论治胃痛、胃痞,创新性地提出调胃气八法及从“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同时提出从肝论治六法及“治肝先治肝脾,扶脾养肝补肾”的理论;调胃气八法包括健脾法、疏肝法、平肝法、纳肾法、温阳法、清热法、宣肺法、通腑法;从肝论治六法包括疏肝法、平肝法、柔肝法、养肝法、清肝法、泻肝法。6.病位于肝,治于肝脾。由“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为理论基础,提出治疗慢性肝病,病位在肝而治于肝脾,以治脾(健脾、运脾、温脾、清脾)、治肝(养肝、柔肝、平肝、疏肝、清肝)的治法治疗慢性肝病,根据“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肝体阴而用阳”及“人卧则血归于肝”的基础理论治疗慢性肝病。7.中医量表进行疗效评价。刘教授首创把量表的评价方法引入中医药临床疗效的评价,能客观地量化和评价临床疗效,研制中医疾病特异性量表,“中华健康状况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慢性胃炎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肠易激综合征量表”、“中华脾胃系疾病PRO-便秘”、“中华慢性肝病PRO量表”、“重症肌无力PRO量表”,将中医的脾胃病的证候、疗效进行评价,为中医研究脾胃病提供具体实质的数据。8.传统中医与现代诊断结合的模式。刘教授根据中医治法治则的思维理论,结合现代化的疾病诊断方法及治疗技术,发展中医现代化的诊疗技术,同时提出围手术期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刘教授提出术后禁食不禁药的崭新理论,患者于手术后随即继续使用内服药治疗,令药直达病所;开展不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阐述胃炎消、胃炎1号、胃萎清颗粒、肠安菌泰等药的疗效,带领传统中医迈向现代化。刘凤斌教授的治疗思路:1.健脾清热、化瘀散结法。通过胃萎清颗粒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适用于病机为脾虚热毒血瘀证,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法,药物有黄芪、五指毛桃、白术、半枝莲、莪术、枳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症状有改善,同时能改善患者胃脘痛、痞满嗳气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法。通过邓氏胶七散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阿胶珠粉及炒三七末二药,能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化瘀而不伤新血,止血而不留瘀,修复消化道粘膜溃疡,能抗凝血,促纤溶,改善血管炎症。3.开郁降逆法。通过开郁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适用于脾气不足,肝郁不疏,气机上逆之证,开郁降逆方有健脾益气,开郁降逆之功,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枳壳、大腹皮、浙贝母、海螵蛸、黄连、吴茱萸、代赭石、沉香等药,有效地改善反酸的症状。4.益气养血,活血散结法。通过三甲散结散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纤维分割性难治性腹水、对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并发的难治性腹水,机体正气虚伴血瘀阻滞肝络,常用三甲散结散穿山甲、鳖甲、鸡内金三药配伍,益气养血,活血散结以通肝络,肝之脉络畅通能消除肝硬化及难治性腹水。5.以益气健脾,补肾振元治法治疗重症肌无力,通过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不足,肾气不固的重症肌无力,药用黄芪、五爪龙、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紫河车、当归、千斤拔及牛大力治之。刘凤斌教授的诊疗经验概述:1.专病专方,特色用药。对于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便秘、慢性肝炎等病常采用专病专方,特色用药,药性柔和。2.对药配伍,用药精准,药效显彰。经辨病辨证后,刘教授经常使用主方与对药随症加减,即两药相配作用加强治疗效果,刘教授经辨病、辨证、辨治后处方用药,合理地应用医家的偏方及验方,经临床的证实其疗效再推而广之。3.三位一体,内外合治。有内服汤剂、中成药及外用穴位埋线、针刺、中药封包治疗、药敷穴位、热敷肝区、通络宝、按摩、耳穴压豆、拔火罐、栓塞灌肠等方法对人的整体进行治疗,根据五脏一体的观念,运用上病下治,内病外治及腹病背治的中医药特色疗法,以三位一体,内外合治的体系治疗。4.重视后天,调神养生。包括治未病的思想防治脾胃病变,未病先防,扶正祛邪;见微知着,及早诊治;既病防变,防邪深入;病后调理,以防复发。三、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1.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主要是脾虚湿滞、脾胃不和、肝胃不和,治法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主。胃脘痛药物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白术、麸炒枳壳、大腹皮、紫苏梗、太子参、茯苓、海螵蛸、五指毛桃、木香、蒲公英等,主要以补虚药、理气药、清热药、消食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0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依次为白术,麸炒枳壳;白术,大腹皮;太子参,白术;白术,紫苏梗;大腹皮,麸炒枳壳;紫苏梗,麸炒枳壳;白术,大腹皮,麸炒枳壳;白术,茯苓;太子参,麸炒枳壳;白术,紫苏梗,麸炒枳壳。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太子参及麸炒枳壳,大多情况下会与白术同用;太子参及大腹皮及麸炒枳壳同用时,大多情况会出现白术。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有白术、麸炒枳壳、大腹皮、紫苏梗、太子参、茯苓、海螵蛸,为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健脾和胃核心药物组方。演化成八首新方,处方1:建曲、焦山楂、炒麦芽、白花蛇舌草、制吴茱萸;处方2:茵陈、白豆蔻、通草、苦杏仁;处方3:焦山楂、佩兰、乌梅、芒果核;处方4:黄芩、柴胡、红曲、漏芦;处方5:薏苡仁、紫苏梗、土茯苓、藿香、麦芽;处方6:玄参、芦根、芒果核、栀子;处方7:煅磁石、首乌藤、炒白术、茯神、百合;处方8:海螵蛸、醋莪术、五指毛桃、土鳖虫、肿节风、半枝莲。以上八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养阴、活血化瘀、宣肺、祛湿解毒等功效,新处方能治脾胃虚弱,兼有热毒血瘀、气滞郁结、痰湿阻滞等因素而致的胃脘痛,符合调胃气八法中的健脾法、清热法、疏肝法的原则,扶正同时能祛邪,祛而不伤正气。综合刘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基本治法多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主,与刘教授提出“肝脾胃肺”相关论治及调胃气八法治疗胃痞、胃痛的学术思想基本符合,与调和脾胃,乃治病之本相符,遵循保脾气,养胃阴的理论,调节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使全身气机升降有度,气血畅旺,恢复脏腑功能,经辨证论治以四君子汤基础方配合新处方灵活加减治疗胃脘痛有一定效果。2.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脾虚湿热,治法健脾和胃,清热燥湿,开郁降逆为主,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胃经与肝经,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黄连、海螵蛸、大腹皮、茯苓、制吴茱萸、浙贝母等,主要以理气药、补气药及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2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依次为白术,麸炒枳壳;海螵蛸,麸炒枳壳;煅赭石,麸炒枳壳;黄连,麸炒枳壳;白术,海螵蛸;太子参,麸炒枳壳;白术,海螵蛸,麸炒枳壳;大腹皮,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煅赭石。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大腹皮及海螵蛸,一定会与麸炒枳壳同用;蒲公英大多情况下会与麸炒枳壳同用;大腹皮及海螵蛸出现时,同时大多与麸炒枳壳同用。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有麸炒枳壳、白术、煅赭石、太子参、黄连、海螵蛸、大腹皮、茯苓、制吴茱萸为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健脾和胃,开郁降逆的核心药物组方。经分析演化成十一首新方,处方1:大黄、前胡、麸炒枳壳、麸炒枳实、鸡骨香、槟榔;处方2:姜厚朴、法半夏、瓜蒌皮、旋复花、栀子炭;处方3:姜厚朴、海螵蛸、沉香、降香;处方4:布渣叶、土茯苓、首乌藤、远志;处方5:浙贝母、当归尾、降香、沉香;处方6:制佛手、鸡骨香、大腹皮、赤芍;处方7:瓦楞子、紫苏梗、黄连、大腹皮、五指毛桃;处方8:蒲公英、制吴茱萸、黄柏、黄连;处方9:土茯苓、茯苓、藿香、石菖蒲;处方10:煅赭石、知母、鸡内金、防风;处方11:黄柏、枇杷叶、五指毛桃、大腹皮。以上十一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平肝泻火,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治脾胃不和,肝火上逆,湿热血瘀阻滞等因素而致的吐酸,能扶正祛邪,新处方与刘教授倡调节脾胃气机升降,开郁降逆,斡旋一身之气的学术思想一致,与调节脾胃气机以安脏腑及调和脾胃,乃是治病之本的理论相符。刘凤斌教授处方开郁降逆方及四君子汤治疗吐酸,临床上适宜配合新处方的主治功效进行加减使用。3.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分析参照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脾虚、脾虚湿热、脾胃虚弱,治宜疏肝健脾,理气和胃,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胃经与肺经,以性温味苦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频率最高的有白术、太子参、木香、黄连、茯苓、白芍、防风、蒸陈皮、炙甘草、藿香等,主要以补气药、渗湿药及理气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15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白术,茯苓;白术,木香;黄连,木香;黄连,白术;黄连,茯苓;太子参,白术;茯苓,木香;太子参,茯苓;黄连,白术,木香;太子参,木香。设定置信度0.9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太子参及防风同用,一定会出现茯苓;防风与白术或白芍同用一定会出现茯苓;防风出现时,较常出现茯苓。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白术、太子参、木香、黄连、茯苓、白芍、防风、蒸陈皮核心药物组方,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治法。演化成九首新方,处方1:合欢花、首乌藤、珍珠母、煅赭石、郁金;处方2:黄芩、连翘、柴胡、木香、百合;处方3:制佛手、炒白术、百合、白术;处方4:肉豆蔻、藿香、太子参、石斛、砂仁;处方5:建曲、制吴茱萸、栀子炭、制佛手、炒麦芽、苍术;处方6:白芍、茯苓、防风、茯神;处方7:山药、芡实、砂仁、五倍子、乌梅;处方8:炒白术、神曲、茯神、茯苓、白术;处方9:蒸陈皮、炙甘草、白芍、防风、茯神。以上九条新处方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祛湿、涩肠止泻的功效,多用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湿热阻滞,肠失固涩等证,其治疗原则与刘教授提倡以调和脾胃,乃是治病之本的思想符合,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调和,气机和顺,恢复胃肠固涩的功能。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以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的治法,运用由四君子汤合痛泻要方组成的肠易泻综合症协方配伍九条新处方治疗,以提高疗效。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分析根据频数统计,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慢性便秘)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血不足、脾胃不和、脾虚湿滞,治法宜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润肠通便,常用药物归经按顺序是胃经、脾经与肝经,以性温味甘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瓜蒌子、炒莱菔子、煅赭石、白术、蒲公英、大腹皮、麸炒枳实、桑椹、五指毛桃、芦根等,主要以理气药,化痰药,补气药,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9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瓜蒌子,炒莱菔子;瓜蒌子,煅赭石;白术,瓜蒌子;煅赭石,炒莱菔子;瓜蒌子,煅赭石,炒莱菔子;蒲公英,瓜蒌子;白术,炒莱菔子;蒲公英,煅赭石;白术,煅赭石;蒲公英,炒莱菔子。设定置信度0.90,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当芦根出现时,一定同时出现瓜蒌子;当瓜蒌子及五指毛桃出现时,同时出现白术的机率较大。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瓜蒌子、炒莱菔子、煅赭石、白术、蒲公英、大腹皮、麸炒枳实、桑椹、五指毛桃、芦根、燀桃仁,符合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益气健脾,滋阴清热治法。经分析演化成八首新方,处方1:燀桃仁、炙甘草、白芍、生地黄、山楂;处方2:浙贝母、荔枝核、瓜蒌子、海螵蛸;处方3:浙贝母、茯苓、紫苏梗、党参;处方4:炙甘草、白芍、煅赭石、党参;处方5:醋莪术、鸡内金、黄连、珍珠母;处方6:土茯苓、川芎、薏苡仁、蚕砂、火麻仁;处方7:沉香、柴胡、白术、山楂;处方8:黄芪、大腹皮、五指毛桃、蒲公英、当归、制何首乌、熟地黄。以上八条新处方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的功效,能治气血亏虚,脾胃不和,肝气郁结,瘀血阻络等因素而致的便秘,治则治法与刘教授的调和脾胃,是治病之本的临床思维基本一致,调和脾胃之气,使全身上下之气机升降有序,恢复肠动力,补虚泻实,便秘虚证以经验方当归补血汤合枳术丸为基础加减新处方治疗,实证以经验方六磨饮子为基础加减新处方治疗。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用药规律分析频数统计,显示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肝损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肝肾不足,归经按顺序是脾经、肝经与胃经,以性寒味甘的性味药出现频率最高,常用药物有白术、赤芍、五指毛桃、黄芪、半枝莲、当归、丹参、紫苏梗、鸡内金、苦参等,主要以补气药、补血药、清热药及活血药为主。关联规则在支持度个数为80的条件下,药物组合频次排列首十位的组合为白术,五指毛桃;赤芍,白术;黄芪,白术;黄芪,五指毛桃;赤芍,五指毛桃;赤芍,丹参;白术,半枝莲;白术,紫苏梗;丹参,白术;白术,当归。设定置信度0.8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发现丹参与白术同用,出现赤芍的机率最高;赤芍,丹参同用,出现白术的机率较高。经关联规则得到的核心药物为白术、赤芍、五指毛桃、黄芪、半枝莲、当归、丹参、紫苏梗、鸡内金,为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治法有益气养血,健脾养肝,清热活血祛湿的功效。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获得八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处方1:葶苈子、炒九香虫、桂枝、车前草、姜厚朴、防己;处方2:叶下珠、虎杖、山楂、大腹皮;处方3:建曲、覆盆子、猪苓、茯苓;处方4:白芍、丹参、赤芍、炒白术;处方5:甘草、白花蛇舌草、鸡内金、紫苏梗;处方6:菟丝子、石斛、灵芝、太子参;处方7:虎杖、枳实、苏铁贯众、蒸陈皮;处方8:泽兰、甘草、白花蛇舌草、水牛角、白术。以上八条新处方有清肝利胆、温阳化气、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补益肝肾的功效,能治肝胆湿热,肝脾血瘀,肝肾不足等因素而致的胁痛,扶正祛邪,补益健脾,与刘教授提出的“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及从肝论治六法的疏肝法、平肝法、柔肝法、养肝法、清肝法、泻肝法基本符合;以“见肝之病当先治肝脾”理论;慢性肝病病位于肝而治肝脾之法,治疗肝脾两脏之法及胁痛的用药规律符合,八首新处方能达到治疗胁痛的基本治法要求。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以益气养血,健脾养肝之中药配伍八条新处方加减治疗。结论:全文通过总结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归纳其辨治脾胃病的理论与方法,刘教授推崇脾胃理论的整体观,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纳疏的枢纽,斡旋中焦气机,气机升降有度,脏腑平和,诸症皆安。治疗原则力倡以调和脾胃为主,认为脾胃和顺,人体趋向平衡,而致阴阳中和,此乃治病之本;百病首治脾胃,主张调理脾胃,有利于脏腑的功能协调,人体之气血阴阳充盛,遵循保脾气,养胃阴的原则,首治脾胃,脾胃恢复健运,元气充足,脏腑安和,百病皆除。“见肝之病当先治脾”为理论基础,提出治疗慢性肝病,病位在肝而治于肝脾之法,同时兼顾治疗肝脾两脏,扶助中州,调节肝木。刘教授所研制的中医疾病特异性量表,有效地量化和评价症状、证候、疗效,提高临床疗效,解决现时中医欠缺数据指标的问题,使中医标准化趋向新的局面。本文透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刘凤斌教授在胃脘痛、吐酸、泄泻、便秘、胁痛等中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归纳药物组合并由此提出新的药物处方,分析结果有效验证其学术思想,以期传承。
马尚清[2](2018)在《致康胶囊对活检后胃镜下止血疗效及胃镜后患者不适症状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技术已经成为消化科不可缺少的诊断治疗利器。消化内镜下止血已成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治疗,但中医在该领域还存在很多空缺,即使在已经应用的内镜下止血中仍存在着治疗药物不一致,药品质量无统一把控的问题。同时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患者常对胃镜后不适存在顾虑,但是对于该方面相关的一些调查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1、致康胶囊对活检后胃镜下止血的疗效观察目的:将中成药致康胶囊作为内镜下喷洒止血药,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活检后出血止血治疗,观察其即时止血效果,同时对比致康胶囊混悬液与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对活检出血的即时止血效果。为内镜下止血提供一种中医方案,以便于临床推广。方法:根据检查先后顺序将符合标准的6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活检后予致康胶囊混悬液(10粒+100mL生理盐水)喷洒止血,对照组予去甲肾上腺素溶液(4mg+100mL生理盐水)喷洒止血,观察其即时止血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即时止血时间中位数为78.50(40.75)s,对照组患者即时止血时间中位数为129.50(69.00)s,两组比较P=0.00<0.05,存在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中致康胶囊对内镜下活检出血的止血有效,并且优于去甲肾上腺素。2、胃镜后患者不适症状的调查目的:针对患者反映的胃镜后,不适症状长期不缓解的情况,对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患者进行胃镜后不适症状发生情况的调查,为患者对胃镜后不适的顾虑提供可靠的解答。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行胃镜检查的20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胃镜检查前采用电话方式采集患者一般情况及胃镜前不适症状,不适程度采用VAS模拟量表由患者完成。检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镜中心医师操作完成,结束后6h采用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存在的胃镜后不适症状,程度采用VAS模拟量表进行。如果患者6h后无不适症状则结束调查。若患者6h后仍有不适症状则于胃镜后24h随访,依次类推,随访7日或者至患者胃镜后不适症状消失为止。结果:对患者咽痛、咽部异物感、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烧心、腹痛、腹胀、腹鸣、排气这11项指标进行观察,有24例患者胃镜后6h仍有咽痛存在,后症状逐渐缓解,至胃镜后24h患者症状逐渐消失,但仍有6例患者咽部疼痛,胃镜后48h,3例患者仍有咽痛,至72h内症状逐渐缓解;有7例患者在胃镜后6h仍有咽部异物感,至胃镜后24h仍有3例患者咽部有异物感,至胃镜后48h症状缓解;有4例患者胃镜后6h仍有恶心感,胃镜后24h有1例患者仍有恶心感,至72h症状可解;胃镜后6h有1例患者有轻度呕吐,后即缓解;2例患者胃镜后6h嗳气增多,在24h内即缓解;1例患者胃镜后6h有反酸加重,在24h内即可缓解;3例患者胃镜后烧心症状加重,24h内可缓解;33例患者胃镜后腹部疼痛症状加重,后逐渐缓解,24h后仍有5例患者腹部疼痛,48h后仍有1例患者腹部疼痛,该患者症状持续至96h内方缓解;3例患者胃镜后6h腹部胀满加重,至胃镜后24h仍有1例患者腹部胀满,后症状在48h之内缓解;3例患者胃镜后6h腹鸣明显,24h内症状逐渐缓解;患者在胃镜后6h排气无明显变化。结论:胃镜检查后存在一定的不适症状,但症状持续时间大多不会超过24h,对于患者反映的胃镜后不适可能属于很少发生的个体的差异或其他原因所致。
康文林[3](2017)在《三黄泻心止血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上消化道出血通常是指trize韧带以上的消化道部分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疾病是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临床上通常给予对症支持治疗,防止出血过多导致休克、死亡[1]。中医学将上消化道出血归为"便血"、"吐血"等范畴,在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2]。本研究采用三黄泻心止血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取得满意疗效。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王丽丽[4](2017)在《复方紫倍煎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复方紫倍煎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2)对复方紫倍煎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1)选取60例确诊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并且分级为轻中度患者,按1:1的原则区组随机化分成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2)对照组患者,予对症支持处理加用兰索拉唑静脉滴注,每次30毫克,每日两次;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上加用复方紫倍煎,一日一剂,每次90ml,分早晚两次顿服。两组均以1周为一疗程。(3)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组的安全性评价。结果:(1)治疗组痊愈率83.00%,显效率10.00%,有效率6.67%,对照组痊愈率60.00%,显效率23.33%,有效率16.6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复方紫倍煎结合兰索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兰索拉唑组更好。(2)治疗组大便隐血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西医病情评分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以及西医病情评分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一疗程结束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西医病情评分对比有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头晕、心悸、倦怠乏力、烦躁、口干、畏寒、胸闷、肠鸣、大便次数、大便量单一症状积分对照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改善头晕、乏力、口干、胸闷、大便次数等症状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单纯兰索拉唑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悸、烦躁、畏寒、肠鸣、大便量单一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组未发现一例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患者,表明复方紫倍煎安全性高。结论:复方紫倍煎结合兰索拉唑用于治疗ANVUGIB,较单纯兰索拉唑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效果更好,同时复方紫倍煎患者使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为中医药治疗ANVUGIB开拓了新思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张焕兰[5](2016)在《生肌止血散内镜下喷洒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及药理实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患者进行内镜下喷洒生肌止血散治疗,观察其止血疗效及临床安全性,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止血方法。同时通过观察生肌止血散对胃出血大鼠模型的作用,探讨其止血机制,为该方临床应用提供药理依据。方法:一、临床研究:选取2014年3月到2016年1月期间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住院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热盛迫血型ANVUGIB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胃镜下喷洒生肌止血散)和对照组(胃镜下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每组3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予泮托拉唑制酸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于出血24小时内给予胃镜下药物喷洒治疗,内镜下治疗后两组患者均继续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治疗方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内镜下止血治疗后5min内即时止血情况,对两组治疗后的即时止血率、大便潜血转阴率、平均止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总有效率等数据观察比较,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二、实验研究: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采用吲哚美辛灌胃复制胃出血大鼠模型,将造模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阳性对照组(10只)、实验组(10只),实验组给予生肌止血散溶液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云南白药溶液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造模后0.5h和3h各灌胃1次。14h后腹主动脉取血,并摘除大鼠全胃。比较各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胃黏膜出血点情况,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探讨生肌止血散的止血机制。结果:一、临床研究:即时止血率方面,试验组的即时止血率为96.67%,试验组优于对照组(76.67%)(P<0.05)。再出血率方面:试验组的再出血率3.33%,试验组的显着低于对照组(20%)(P<0.05)。大便潜血转阴率方面:试验组的大便潜血转阴率为90%,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60%)(P<0.05)。平均止血时间方面:试验组的平均止血时间为31.43±7.67h,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44.20±17.15h)(P<0.01)。住院时间方面: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为6.400±1.482 d,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7.267±1.680 d)(P<0.05)。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6.67%,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P<0.05)。二、动物实验方面:PT:空白组的平均PT为11.020±1.698秒,模型组的为12.650±0.642秒,对照组的为10.860±1.318秒,实验组为9.600±0.804秒,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阳性对照组、试验组均显着性降低(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显着性降低(P<0.05)。APTT:空白组的平均APTT为21.850±3.101秒,模型组的为25.980±3.602秒,对照组的为20.900±2.428秒,实验组为20.540±2.208秒,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阳性对照组、试验组均显着性降低(P<0.01)。TT:空白组的TT为58.650±4.880秒,模型组的为64.810±3.704秒,对照组的为54.190±3.990秒,实验组为52.730±5.865秒,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阳性对照组、试验组均显着性降低(P<0.01)。胃粘膜出血点:空白组的胃粘膜无出血点,模型组的为30.400±4.858个,对照组的为16.200±3.615个,实验组为10.800±2.378个,与模型组胃粘膜出血点水平比较,空白组、阳性对照组、试验组均显着性降低(P<0.01);与阳性对照组胃粘膜出血点水平比较,试验组显着性降低(P<0.01)。结论:临床试验表明:1.生肌止血散治疗能迅速止血,提高ANVUGIB患者的止血率、大便的转阴率及治疗的总有效率。2.生肌止血散治疗能缩短ANVUGIB患者的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3.在本试验中生肌止血散治疗后未出现不良反应。动物实验表明:1.生肌止血散可能启动大鼠的内源性凝血及外源性凝血,改善大鼠的凝血功能。2.生肌止血散能促进损伤粘膜的愈合,降低大鼠的胃粘膜出血点。综合上所述,生肌止血散内镜下喷洒止血临床疗效好,无不良反应,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罗丹[6](2015)在《中医药配合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常见疾病的研究现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纤维内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医师选择用它来诊断、治疗疾病,国内学者对消化内镜与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也更多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开辟了一条新路。现如今内镜下喷洒或注射中药、成药可治疗多种常见消化道疾病,在消化内镜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消化道疾病也不少见。本文就其有关文献整理如下:1内镜下喷洒或注射中药、成药1.1消化道出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
程胜平,周世龙,陆维宏[7](2014)在《内镜直视下应用中药复方石榴皮五倍子诃子液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对上消化道出血(UGIH)的作用。方法:将102例患者按半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采用内镜直视下喷洒凝血酶治疗,观察组50例加用中药复方石榴皮五倍子诃子液。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38.00%、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治疗组治疗后第1 d继续出血人数分别为15例、18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 d继续出血人数分别为9例、15例,第3d为4例、10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治疗组止血时间分别为(31.45±4.32)h、(50.25±6.68)h;住院时间分别为(7.02±0.53)d、(9.86±2.14)d;输血量分别为(15.20±3.16)U、(28.78±4.54)U。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患者均未发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内镜直视下喷洒中药复方石榴皮五倍子诃子液可明显缩短UGIH患者的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继续出血率和输血量,且不良反应轻微,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江波[8](2014)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验证“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形成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的中医诊疗方案。方法:在全国49家医院开展“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收集“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571例,采用3:1(治疗组3例,对照组1例,按患者入院顺序纳入)的对照研究方法,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治疗3天、7天后中医症状评分,西医病情评分,各单一中医症状改善,出血停止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指标,观察治疗过程中可能的不良反应,验证中医诊疗方案的有效性、经济性及安全性。利用SPSS14.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最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571例(治疗组430例,对照组141例)。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病情评分,治疗3天后(PP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优于西医治疗组。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在治疗7天后的中医症状评分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头晕、心悸、倦怠乏力、烦躁、口干、畏寒、胸闷等中医单项症状改善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诊疗方案组患者出血停止时间优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等情况相当(P>0.05),但中医诊疗方案组输血量(FAS)少于西医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路径完成时间相当,但中医诊疗方案组治疗总费用少于西医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腹泻及踝部水肿,经减低药物剂量等处理后均消失,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验证,本“呕血、便血(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能提高总体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医疗费用,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体现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特色和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静晓秋[9](2013)在《内镜检查与局部喷洒中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6例》文中研究指明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内外科的急重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用中药复方五倍子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6例,收到了较显着的效果,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中,年龄18~68岁,平均42.6岁;病史1~30年不等,其中男27例,女9例。部分病例有反复发作出血病史,凡急性上消化道
王慧芬[10](2012)在《益气摄血中药复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益气摄血中药复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医类核心期刊,收集益气摄血中药复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所有检索均截至2011年12月。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中文,质量评价显示大部分研究的质量不高,其中3篇研究Jadad评分为3分,等级B级,3篇研究Jadad评分为2分,5篇研究Jadad评分为1分,等级均为C级。绝大多数研究未对远期疗效进行评价。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方面,11个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益气摄血中药复方组优于对照组,[比值比3.74,95%置信区间(2.34,5.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大出血休克患者治疗24h后休克分布情况方面,2个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益气摄血中药复方组优于对照组,[比值比0.33,95%置信区间(0.12,0.95)],5个研究观察了患者平均止血时间,Meta分析显示[均数差-1.31,95%置信区间(-1.53,-1.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个研究观察患者大便潜血实验转阴时间,Meta分析显示[均数差-1.32,95%置信区间为(-1.57,-1.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常规方面,2个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益气摄血中药复方组提高患者的红细胞计数优于对照组[均数差0.21,95%置信区间(0.02,0.40)],及提高血红蛋白值优于对照组[均数差5.19,95%置信区间(4.44,5.9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个研究报告了治疗组不良反应,其中3个研究报告出现不良反应,2个研究报告未出现不良反应。余研究未提及不良反应情况。故没有足够的证据揭示益气摄血中药复方的不良反应,其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调查。结论应用益气摄血中药复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①有提高总有效率作用,②能改善大出血休克患者治疗24h后休克分布情况,③能缩短平均止血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④提高治疗后平均红细胞计数(RBC)水平、平均血红蛋白(HB)值。但结果②③④由于纳入研究较少或各研究间的异质性明显,降低了结论的可靠性。对于药物远期疗效及其安全性尚无足够证据评价。尚有待于严格设计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临床对照试验和在此基础上的全面的系统评价为循证医学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二、复方五倍子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五倍子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渊源及成才之路 |
第一节 刘凤斌教授的简介与学术业绩 |
第二节 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 |
一、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的萌芽阶段 |
二、刘凤斌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的形成 |
三、刘凤斌教授成才之路 |
第二章 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 |
第一节 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 |
一、调和脾胃,治病之本 |
二、四诊并重,舌诊为要 |
三、辨病辨证,结合模式 |
四、三因制宜,治人为本 |
五、五脏相关,传承发挥 |
六、病位于肝,治于肝脾 |
七、中医量表,疗效评价 |
八、传统中医,现代模式 |
第二节 刘凤斌教授的治疗思路 |
一、健脾清热,化瘀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
二、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法治疗各种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 |
三、开郁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
四、益气养血,活血散结法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硬化、纤维分割性难治性腹水、对逆转肝纤维化-肝硬化、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失代偿期以及并发的难治性腹水 |
五、益气健脾,补肾振元治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
第三节 刘凤斌教授的临床经验概述 |
一、专病专方,特色用药 |
二、对药相伍,用药精准 |
三、三位一体,内外合治 |
四、重视后天,调神养生 |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刘凤斌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 |
第一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第二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吐酸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第三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第四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第五节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刘凤斌教授治疗胁痛的用药规律分析 |
一、研究目的及内容 |
二、研究标准 |
三、数据收集和管理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五、数据挖掘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八、医案举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致康胶囊对活检后胃镜下止血疗效及胃镜后患者不适症状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现代医学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止血研究进展 |
1、食管与胃的血液供给的解剖基础 |
1.1 食管的血液供应 |
1.2 胃的血液供给 |
2、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 |
3、消化内镜下止血术 |
3.1 机械止血法 |
3.1.1 金属夹止血法 |
3.1.2 结扎法 |
3.1.3 缝合止血法 |
3.1.4 止血绫止血法 |
3.2 局部注射法 |
3.2.1 高渗盐水-肾上腺素与无水酒精 |
3.2.2 乙氧硬化醇与聚桂醇 |
3.2.3 组织粘合剂 |
3.3 热凝固法 |
3.3.1 电凝止血术 |
3.3.2 微波止血术 |
3.3.3 热探头止血术 |
3.3.4 激光光凝止血术 |
3.3.5 氩离子电凝止血术 |
3.4 药剂喷洒法 |
3.4.1 去甲肾上腺素溶液 |
3.4.2 生物蛋白胶 |
3.4.3 凝血酶 |
3.4.4 其他药物 |
3.4.4.1 TC-325 |
3.4.4.2 Ankaferd Blood Stopper (ABS) |
3.4.4.3 EndoClot |
3.5 联合止血法 |
3.6 其他止血方法 |
第二章、中医对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治疗的研究进展 |
1、中医内镜下止血术 |
1.1 单药治疗 |
1.2 复方治疗 |
1.3 中成药治疗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三章、致康胶囊对活检后胃镜下止血的疗效观察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统计方法 |
5、统计结果 |
6、结论 |
7、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胃镜后患者不适症状的调查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观察指标 |
4、调查方法 |
5、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 |
6、统计结果 |
7、结论 |
8、讨论 |
结语和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三黄泻心止血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止血效果判定标准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2组患者止血时间比较 |
3.2 2组患者止血治疗效果比较 |
4 讨论 |
(4)复方紫倍煎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ANVUGIB的祖国医学研究进展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治疗进展研究 |
2. ANVUGIB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ANVUGIB的病因 |
2.2 ANVUGIB的诊断及监测 |
2.3 ANVUGIB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脱落标准 |
3.6 中止研究标准 |
4. 试验方法 |
4.1 分组 |
4.2 治疗方法 |
4.3 观测指标 |
4.4 疗效标准 |
4.5 统计方法 |
5. 结果 |
5.1 总体疗效分析 |
5.2 两组患者大便隐血转阴时间比较 |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西医病情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5.4 两组患者治疗后西医病情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5.5 中医单项症状改善 |
6.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展望 |
3.1 急则治其标为早期治疗ANVUGIB的治则关键 |
3.2 中药治疗的可行性及优势 |
3.3 复方紫倍煎的药物组成及药理作用机制分析 |
3.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呕血、黑便病情分析表 |
2. 缩略语表 |
致谢 |
(5)生肌止血散内镜下喷洒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及药理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ANVUGIB的认识 |
一、ANVUGIB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
二、ANVUGIB的相关发病因素 |
三、ANVUGIB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ANVUGIB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二、证候分型 |
三、中医治疗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判断标准 |
五、统计结果 |
第二节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组方分析 |
第二节 疗效分析 |
第三节 结论 |
第四节 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6)中医药配合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常见疾病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下喷洒或注射中药、成药 |
2内镜治疗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汤剂 |
(7)内镜直视下应用中药复方石榴皮五倍子诃子液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2治疗方法 |
3观察项目与统计学方法 |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
5讨论 |
(8)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案 |
2.1 总体设计 |
2.2 病例选择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研究完成情况 |
3.2 病例分布 |
3.3 人口学信息及基线 |
3.4 疗效评价 |
3.5 治疗费用比较 |
3.6 满意度比较 |
3.7 安全性评估 |
3.8 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中医辨证论治 |
4.2 中成药治疗 |
4.3 针灸等穴位疗法 |
4.4 护理调摄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1 中医古代文献综述 |
1.1 上消化道出血在中医古代文献中的病名对照 |
1.2 中医历代医家对呕血和便血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历代医家对呕血和便血的辨证论治 |
2 现代中医药诊疗进展 |
2.1 现代中医对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对上消化道出血病机的认识 |
2.3 现代中医药治疗 |
2.4 现代中医药理研究 |
3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西医诊疗进展 |
3.1 定义 |
3.2 ANVUGIB的诊断 |
3.3 ANVUGIB的病因诊断 |
3.4 ANVUGIB的定性诊断 |
3.5 出血严重度与预后的判断 |
3.6 ANVUGIB的治疗 |
3.7 原发病的治疗 |
图1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西医诊治流程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益气摄血中药复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系统评价 |
1 研究设计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3 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对研究的描述 |
3.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4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3.5 倒漏斗图分析 |
3.6 敏感性分析 |
4 讨论 |
4.1 应用益气摄血中药复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 |
4.2 关于益气摄血中药复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研究设计的不足 |
4.3 关于异质性的原因分析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中医药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概况 |
西医药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复方五倍子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刘凤斌教授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D]. 杨碧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2]致康胶囊对活检后胃镜下止血疗效及胃镜后患者不适症状的观察[D]. 马尚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3]三黄泻心止血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J]. 康文林.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7(05)
- [4]复方紫倍煎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D]. 王丽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5]生肌止血散内镜下喷洒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及药理实验[D]. 张焕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6]中医药配合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常见疾病的研究现状[J]. 罗丹. 福建中医药, 2015(02)
- [7]内镜直视下应用中药复方石榴皮五倍子诃子液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 程胜平,周世龙,陆维宏.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02)
- [8]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验证研究[D]. 江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9]内镜检查与局部喷洒中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6例[J]. 静晓秋.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8)
- [10]益气摄血中药复方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 王慧芬.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