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V175Z型柴油机配气定时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张培田[1](1967)在《12V175Z型柴油机配气定时的调整》文中研究指明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12V175Z 型柴油机的配气传动机构由配气定时齿轮、凸轮轴、气阀推杆、挺杆、摇臂及进、排气阀、阀弹簧等组成。定时齿轮直接与曲轴主动齿轮啮合,并与凸轮轴用六个螺栓及一个定位销紧固成一体。曲轴驱动凸轮轴旋转后,由推杆、挺杆变成往复运动再传至摇臂,摇臂直接控制进、排气阀的开启与关闭,从而完成配气。在该机构中,定时齿轮与
李保国[2](2005)在《12V190B柴油机故障诊断系统知识工程研究》文中认为《12V190B型柴油机性能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是东北大学设备诊断工程中心与辽河油田机修总厂针对Z12V190B型柴油机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的实际需求,联合研发的一个实际项目。本文所研究的课题——《12V190B柴油机故障诊断系统知识工程研究》则是该实际项目实施中的重要基础内容。 本文首先对知识工程这一智能化的学科领域,在其构成、原理以及在故障诊断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分析了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在知识工程研究方面的特点。其中针对专家系统在柴油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系统分析研究了故障树分析法(FTA)的原理、方法和步骤。论文对知识工程自学习功能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阐述了知识工程在故障诊断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知识工程在未来故障诊断应用中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论文对12V190B柴油机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建立了该型号柴油机的功能分类层次模型。论文从知识工程的角度,建立了12V190B柴油机知识工程构架;结合知识工程在对12V190B柴油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方法中的运用,研究了两者在知识获取和知识表示方面的特点和方法,提出了建立12V190B柴油机专家系统知识库和神经网络样本集的方法和步骤。 论文以12V190B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在认真分析故障诊断机理的基础上,从知识获取和知识表示两个方面,具体研究并建立了12V190B柴油机燃油子系统专家系统知识库和神经网络样本集,为顺利实现对12V190B柴油机燃油子系统的故障诊断提供了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源。 为验证神经网络样本集建立方法的正确性,本课题在设备运行信息获取、特征参数提取、知识表达等方面,设计了实验并进行了相关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文中所阐述的建立样本集的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由于柴油机自身结构和运行条件的复杂性,文中有关12V190B柴油机各子系统的故障征兆与故障原因对应关系的建立,还需要大量的现场实际数据进行验证。
李全武[3](2008)在《H12V190ZLT型高增压、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的设计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了H12V190ZLT型高增压、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的开发。了解分析国内外天然气发动机发展现状,并结合工作单位天然气发动机开发历史,决定此天然气发动机的型式和功率、热效率、排放等性能指标。采用AVL Boost热力学计算软件,对整个发动机的热力学循环过程进行计算,预测发动机整体性能,确定了增压匹配方案和发动机的配气定时。为实现既定的指标,需采用稀薄燃烧、Miller循环、提高涡流比、预燃室火花塞等技术和手段,同时需要采用先进控制系统,对发动机的空燃比、爆振检测等进行控制,对发动机的运行参数进行检测保护发动机。根据需采用的关键技术和热力学计算结果对发动机各系统进行设计。在试验台架上对H12V190ZLT型天然气发动机进行了性能开发试验,对控制系统空燃比控制和爆振检测功能进行了标定,调整了增压器性能,确定最佳点火提前角,并给出H12V190ZLT型天然气发动机试验结果。台架性能开发试验表明,H12V190ZLT型天然气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型和排放指标均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在国内天然气发动机中处于领先水平。最后,对开发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进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
石磊[4](1967)在《怎样辨别12V175Z型柴油机活塞上死点的性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了得知12V175Z 型柴油机活塞上死点性质的辨别方法,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必需了解其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已知12V175Z
李丹[5](2012)在《12V26/32发动机的研究开发》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针对12V26/32型柴油机,介绍了该机型的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以及后期台架试验的研发过程。通过调研国内外大功率发动机市场、对比国内外同等功率档的发动机的技术现状、国内外先进柴油机各系统技术指标与企业制造、装配及试验水平,同时兼顾实际发动机设计水平与相关法规对发动机整机、发动机各系统以及主重要件的相关要求,确定了该发动机的功率、转速、型式、缸径、冲程、最大爆发压力以及热效率、排放等性能指标。通过采用高压共轨系统、高压比的增压等技术,结合先进的电控电喷监控系统系统应用对高压共轨系统以及进气旁通等关键点进行控制与监测以确保达到发动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在整个发动机设计过程中,使用PRO/E软件进行发动机数字样机的建立;使用AVL WORKSPACE系列软件,对发动机各系统进行了热力学、轴系以及燃油系统以及燃烧模拟开发、冷却系统的热交换等方面性能计算;使用ABAQUS软件对发动机的机体组件进行了多体动力学分析、对发动机连杆组件进行了结构分析;使用FEMFAT软件对部分零件进行了疲劳分析。整个设计过程组合应用了多种软件的优势模块,高效准确地完成了发动机的设计与设计分析。在试验阶段,首先进行了单缸机试验,将单缸机确定相关配置移植到多缸机并开始多缸机的试验开发,本文也给出12V26/32型柴油机台架性能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台架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2V26/32型柴油机燃烧组织和增压匹配良好、燃油共轨系统及、控制系统工作稳定且可靠。柴油机经济性、动力性、排放性和适应性指标[2-5],均达到或优于设计要求,可完全满足船用主机工程船动力需求。
王斌[6](2007)在《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紧张的石油资源使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了满足对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的要求,使用对环境友好的清洁汽车,以替代消耗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并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内燃机动力汽车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压缩空气发动机(气动发动机)将高压空气中存储的能量转化为扭矩形式的机械能输出,不消耗石油燃料,作为汽车动力可以使汽车真正成为“绿色”、“零污染”的清洁汽车。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压缩空气发动机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组工作经验基础之上,创新性地提出并开发了四冲程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总结第一轮机械控制配气机构的二冲程压缩空气发动机基础上,针对压缩空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高压空气在压缩空气发动机中能量释放的特点,提出四冲程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的整体设计方案。2.进行压缩空气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制作及调试,选择适合的传感器和执行器。3.进行压缩空气发动机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编程及调试,确定不同工况下的进气控制策略,实现进气喷射正时和喷射脉宽的精确、灵活控制。4.设计、制作试验用单级膨胀单缸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搭建压缩空气发动机的综合试验台架和测试装置,完成压缩空气发动机台架的初步试验。
张培田[7](1967)在《12V175Z型柴油机压缩比的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用12V175Z 型柴油机压缩比的调整,是柴油机在正确的配气定时、燃油喷射定时的基础上,保证性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调整,依靠调整气缸头与气缸套间的密封圈来达到。
张培田[8](1967)在《12V175Z型柴油机燃油喷射定时的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采用12V175Z 型柴油机。该机使用分列于左右两侧的整体 Z 型汲熙式高压射油泵。左侧高压射油泵(面对输出端而言,以下同)还带有全制式调速器,负责供应左排(总第1
尹晓青[9](2006)在《135型柴油机气门定时及升程的电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约能源,控制有害排放,已成为内燃机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电控可变气门系统是改善发动机性能、提高热效率和减少其有害排放物最有效的技术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电控可变气门系统的分析和比较,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柴油机中压共轨、液压驱动、电子控制可变气门系统及其性能测试台架,并对电控可变气门系统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该系统以润滑油作为工作介质,取消了传统柴油机配气机构的凸轮顶杆和摇臂等,结构简单可行。通过对共轨压力大小和自主开发的电磁阀的通电时间的控制来实现对配气正时和升程的灵活调节,以适应柴油机不同工况的需求。 论文首先分析了可变气门技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然后以2135G柴油机的配气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并试制了电控可变气门系统的驱动机构,为中压共轨液压源设计了气囊式蓄能器,改善了系统的性能,建立了该系统的试验台架。 对可变气门系统性能进行了台架测试,得出了部分结构参数与运行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气门正时、气门开启持续期、气门升程等参数的调节途径。对电控可变气门系统的气门动态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高、低转速时,电控可变气门系统均具有气门落座速度低的特点;对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及各参数的可控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参数调节灵活,并能够适应不同转速的需要,尤其适用与中速柴油机。 对2135G柴油机的配气系统进行了改造,设计了空气流量计,在实机上进行了初步的试验,测量了进气流量,通过计算了解了电控配气系统的充气效率,通过对缸内压力的测量,了解了进气门关闭延迟角对发动机压缩比的影响。 最后,论文对研制开发的中压共轨电控可变气门系统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继续完善和改进系统的想法。
陈红[10](2008)在《航空涡轮增压汽油机特性及其优化匹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涡轮增压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改善经济性的最有效措施。汽油机的增压研究对于节约能源及提高发动机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涡轮增压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高空飞机的发动机。高空环境条件对飞机发动机提出了功率恢复的特殊要求。目前国外小型航空活塞式发动机技术成熟,国内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航空活塞式增压发动机的高度特性及优化匹配开展了研究工作。在对发动机可国产化零部件进行选型的基础上,应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航空活塞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仿真计算模型,与ROTAX 914说明书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信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动机不同工况的性能预测,结果合理。为了能够为发动机各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分析时优化变量的选取提供依据,本文对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燃烧系统、增压系统以及冷却系统等系统的主要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进行了变参数研究。总结分析了各系统不同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及其规律,为优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针对航空发动机的工作环境,进行了发动机高空特性的预测。在考虑压气机特性随海拔高度变化时,不同海拔下发动机与增压器的匹配情况。获得了发动机与压气机的联合运行线。研究了海拔高度对增压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发动机总体性能下降。将发动机GT-POWER模型与优化软件modeFRONTIER耦合,对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结构进行了以容积效率为目标函数的优化。结果表明,可以采用优化发动机进、排气系统来提高发动机容积效率,进而改善发动机的各项性能。在此基础上,对发动机续航工况进行了以油耗率为目标函数的优化。结果表明,空燃比、压缩比和增压比的增加有利于燃油消耗率的降低,可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但同时会使发动机热负荷和机械应力增加,并可能使发动机发生爆燃。
二、12V175Z型柴油机配气定时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V175Z型柴油机配气定时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2)12V190B柴油机故障诊断系统知识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柴油机故障诊断方法概述 |
1.2.1 基于振动信号的时域、频域特征提取分析法 |
1.2.2 油液分析诊断法 |
1.2.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诊断方法 |
1.2.4 基于神经网络的诊断法 |
1.2.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化诊断方法 |
1.3 国内外柴油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1.3.1 国内外对柴油机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对柴油机故障诊断技术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
第二章 12V190B柴油机结构性能分析和工作原理研究 |
2.1 12V190B柴油机结构性能分析 |
2.1.1 12V190B柴油机基本结构分析 |
2.1.2 12V190B柴油机主要性能分析 |
2.2 Z12V190B型柴油机工作原理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知识工程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与研究 |
3.1 人工智能理论研究 |
3.2 知识工程研究 |
3.2.1 知识工程涵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3.2.2 知识工程自学习功能的研究与探讨 |
3.3 知识工程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与研究 |
3.3.1 专家系统与神经网络中的知识工程 |
3.3.2 知识工程在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3.3.3 知识工程在故障诊断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2V190B柴油机故障诊断系统中的知识工程研究 |
4.1 12V190B柴油机功能的层次分类 |
4.2 12V190B柴油机知识工程构架 |
4.2.1 12V190B柴油机专家系统知识工程 |
4.2.2 12V190B柴油机神经网络知识工程 |
4.3 12V190B柴油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 |
4.4 12V190B柴油机故障诊断用神经网络样本集的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2V190B柴油机燃油子系统知识库的建立 |
5.1 12V190B柴油机燃油子系统的诊断机理 |
5.2 12V190B柴油机燃油子系统专家系统知识库建立 |
5.2.1 燃油子系统专家系统诊断知识获取 |
5.2.2 燃油子系统专家系统诊断知识表示 |
5.3 12VB柴油机燃油子系统神经网络样本集的建立 |
5.3.1 燃油子系统神经网络诊断知识获取 |
5.3.2 燃油子系统神经网络诊断知识表示及相应样本集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样本集的实例验证 |
6.1 验证实验的设计 |
6.2 验证实验的实验数据分析及处理 |
6.3 验证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H12V190ZLT型高增压、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的设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开发背景及意义 |
1.1.1 开发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天然气发动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燃烧系统发展 |
1.2.2 部分国内外机型对比 |
1.3 开发技术基础 |
1.3.1 12V190ZDT-2型天然气发动机 |
1.3.2 G12V190Z_LT型天然气发动机 |
1.3.3 G12V190Z_LDT型天然气发动机 |
1.4 开发目标和过程 |
1.4.1 开发目标 |
1.4.2 开发过程 |
第二章 热力学模拟计算 |
2.1 概述 |
2.2 模型单元 |
2.2.1 气缸 |
2.2.2 涡轮增压器 |
2.2.3 中冷器 |
2.2.4 进(排)气管 |
2.3 仿真计算模型及计算结果 |
2.3.1 仿真计算模型 |
2.3.2 仿真计算结果 |
第三章 关键技术及布置设计 |
3.1 燃烧系统 |
3.1.1 稀薄燃烧 |
3.1.2 预燃室火花塞 |
3.1.3 增强缸内涡流 |
3.1.4 提高几何压缩比 |
3.2 Miller循环 |
3.3 高压比高效增压器 |
3.4 控制系统 |
3.5 布置设计 |
3.5.1 增压器和中冷器 |
3.5.2 进气系统 |
3.5.3 排气系统 |
3.5.4 气缸盖 |
3.5.5 活塞 |
3.5.6 防爆装置 |
第四章 试验数据和结果 |
4.1 空燃比运行线 |
4.2 点火提前角调整试验 |
4.3 爆振检测功能的实现 |
4.3.1 爆振燃烧 |
4.3.2 准备工作 |
4.3.3 爆振检测 |
4.3.4 爆振控制 |
4.4 爆振和失火极限测量 |
4.5 负荷特性 |
4.6 混合气温度变化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12V26/32发动机的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开发背景及市场分析 |
1.1.1 船舶动力市场 |
1.1.2 石油工业市场 |
1.1.3 社会发电机组市场 |
1.1.4 燃气机市场 |
1.1.5 国际市场 |
1.2 国内外同类产品对比 |
1.2.1 国外公司 |
1.2.2 国内公司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26/32系列发动机概念设计 |
2.1 发动机整体设计思路 |
2.2 概念热力学性能分析 |
2.2.1 推进工况 |
2.2.2 发电工况 |
2.2.3 热力学性能分析模型 |
2.2.4 整机性能预测 |
2.2.5 增压匹配和进气旁通系统 |
2.2.6 概念设计布置设计 |
2.2.7 概念设计小结 |
第三章 12V26/32型柴油机详细设计 |
3.1 12V26/32型柴油机详细设计 |
3.2 12V26/32柴油机热力学性能分析 |
3.2.1 12V26/32柴油机性能预测 |
3.2.2 12V26/32型柴油机增压器匹配 |
3.3 12V26/32柴油机详细布置设计 |
3.4 12V26/32柴油机详细布置设计分析概要 |
3.4.1 12V26/32柴油机连杆有限元分析 |
3.4.2 12V26/32柴油机其它设计分析 |
3.5 详细设计小结 |
第四章 12V26/32型柴油机各系统设计 |
4.1 增压进排气系统 |
4.1.1 进气系统 |
4.1.2 排气系统 |
4.2 燃油系统 |
4.3 润滑系统 |
4.4 冷却系统 |
4.5 起动盘车系统 |
4.6 发动机管理系统 |
4.6.1 发动机控制 |
4.6.2 发动机监测报警系统 |
4.6.4 独立的安全保护系统 |
第五章 性能试验及分析 |
5.1 试验概述 |
5.2 试验台架介绍 |
5.3 测试设备 |
5.4 试验引用标准 |
5.5 单缸机台架试验开发及结论 |
5.6 12V26/32型柴油机台架性能试验 |
5.6.1 推进特性试验 |
5.6.2 负荷特性试验 |
5.6.3 各缸工作均匀性试验 |
5.6.4 常规热力参数计算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压缩空气发动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工作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的整体设计方案 |
2.1 基本思路及方案提出 |
2.2 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的总体设计方案 |
2.3 高速电磁阀的选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发动机管理系统的硬件总体结构 |
3.2 传感器与执行器 |
3.3 电子控制单元(ECU) |
3.3.1 单片机选型 |
3.3.2 输入通道 |
3.3.3 时钟、复位和串行通讯电路 |
3.3.4 I/O口和内存扩展电路 |
3.3.5 高速电磁阀的功率驱动电路 |
3.3.6 电源电路 |
3.3.7 印刷电路板(PCB)及外壳的设计 |
3.4 硬件调试及改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发动机管理系统的软件总体框架 |
4.2 喷射过程控制时序及实现 |
4.2.1 从单片机SPI通讯程序 |
4.2.2 喷射过程控制时序的实现 |
4.3 发动机管理模块的程序设计 |
4.3.1 发动机的转速计算子模块 |
4.3.2 数据采集子模块 |
4.3.3 工况确定子模块 |
4.3.4 查找MAP图子模块 |
4.3.5 与从单片机通讯子模块 |
4.3.6 与 PC机通讯子模块 |
4.4 软件调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的试验研究 |
5.1 单缸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 |
5.1.1 配气系统 |
5.1.2 高压空气喷射系统 |
5.1.3 排气系统 |
5.2 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初步试验 |
5.3 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进一步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今后工作展望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135型柴油机气门定时及升程的电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可变气门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1.1 凸轮驱动可变气门系统 |
1.1.2 无凸轮驱动可变气门系统 |
1.1.3 小结 |
1.2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可变气门对发动机急性能的影响 |
2.1 可变气门技术的理论依据 |
2.2 可变配气正时 |
2.2.1 可变进气正时 |
2.2.2 可变排气正时 |
2.2.3 可变气门重叠角 |
2.3 可变气门升程 |
2.3.1 降低能耗 |
2.3.2 加大进气流动速度 |
2.3.3 控制气体流动 |
2.4 可变气门速度 |
2.4.1 提高充气效率 |
2.4.2 降低能量消耗 |
2.5 停滞气门 |
2.5.1 发动机可变排量 |
2.5.2 改变气流流动方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压共轨电控可变气门系统的设计 |
3.1 总体方案的选定 |
3.1.1 方案选择 |
3.1.2 新系统开发的意义 |
3.2 系统的主要构成与工作原理 |
3.2.1 系统的构成 |
3.2.2 系统的工作过程 |
3.2.3 系统的控制原理 |
3.3 气门驱动机构的设计与计算 |
3.3.1 结构及工作原理 |
3.3.2 密封设计 |
3.3.3 驱动机构参数的确定 |
3.4 系统的稳压设计 |
3.4.1 共轨管的设计 |
3.4.2 蓄能器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控可变气门系统的台架试验研究 |
4.1 试验台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4.2 系统运行参数对其工作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
4.2.1 电液气门驱动系统的动态响应分析 |
4.2.2 电磁阀性能对电液驱动气门系统性能的影响 |
4.2.3 共轨压力对电液驱动气门系统性能的影响 |
4.2.4 控制脉宽对电液驱动气门系统性能的影响 |
4.2.5 油管长度对电液驱动气门系统性能的影响 |
4.3 驱动机构在不同工况下的适应性试验研究 |
4.3.1 在额定转速下的动态响应 |
4.3.2 在不同转速工况下的动态响应 |
4.4 电控可变气门系统稳定性的分析 |
4.4.1 电磁阀的温度试验 |
4.4.2 共轨油压的稳定性 |
4.5 电控可变气门系统气门运动特性可控性分析 |
4.5.1 持续期的控制 |
4.5.2 气门升程的控制 |
4.5.3 配气相位的控制 |
4.6 小结 |
第5章 电控可变气门系统在2135柴油机上的试验研究分析 |
5.1 概述 |
5.2 活塞与气门的避碰分析 |
5.3 上止点传感器的选型与安装 |
5.4 空气流量计的选型和设计 |
5.5 实机试验研究及分析 |
5.5.1 电液可变气门系统对充量系数的影响 |
5.5.2 电液可变气门系统对压缩比的影响 |
5.6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航空涡轮增压汽油机特性及其优化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
1.2.2 海拔变化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工作 |
1.3.3 研究方法 |
2 涡轮增压发动机总体方案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1.1 发动机参数选择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
2.1.2 发动机总体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 |
2.1.3 发动机各系统构成及参数 |
2.2 主要国产化零部件的初步确定 |
2.2.1 活塞的选型 |
2.2.2 气门的选型 |
2.2.3 连杆的选型 |
2.3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3 涡轮增压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 概述 |
3.2 涡轮增压发动机工作过程的物理数学模型 |
3.2.1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物理模型 |
3.2.2 气缸内工作过程 |
3.2.3 进排气管内过程 |
3.2.4 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数学模型 |
3.3 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软件GT-POWER简介 |
3.3.1 GT-POWER的功能 |
3.3.2 GT-POWER的结构 |
3.4 发动机工作过程GT-POWER仿真模型的建立 |
3.4.1 主要技术参数的选取 |
3.4.2 工作过程仿真模型的建立 |
3.4.3 模型的主要参数设置 |
3.5 涡轮增压发动机仿真计算模型的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发动机性能预测及变参数分析 |
4.1 发动机性能的预测分析 |
4.1.1 起飞工况 |
4.1.2 最大续航工况 |
4.2 发动机主要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的变参数研究 |
4.2.1 燃烧系统 |
4.2.2 增压系统 |
4.2.3 配气系统 |
4.2.4 进排气系统 |
4.2.5 冷却系统 |
4.2.6 发动机燃料及空燃比 |
4.3 本章小结 |
5 海拔高度变化对发动机增压系统及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
5.1 引言 |
5.2 增压器的压气机特性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分析 |
5.2.1 压气机特性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
5.2.2 压气机海拔高度变化特性的确定方法分析 |
5.3 海拔高度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分析 |
5.3.1 增压器与发动机匹配特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
5.3.2 海拔高度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发动机性能优化的仿真研究 |
6.1 概述 |
6.2 发动机性能优化相关参数的选择与分析 |
6.3 优化模型及优化仿真软件modeFRONTIER |
6.3.1 优化模型 |
6.3.2 modeFRONTIER功能及结构 |
6.3.3 优化算法 |
6.4 进排气系统结构参数的优化 |
6.4.1 优化模型 |
6.4.2 优化过程及优化结果 |
6.4.3 优化结果分析 |
6.5 主要运行参数的优化 |
6.5.1 优化模型 |
6.5.2 优化过程及优化结果 |
6.5.3 优化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12V175Z型柴油机配气定时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12V175Z型柴油机配气定时的调整[J]. 张培田. 火车头, 1967(02)
- [2]12V190B柴油机故障诊断系统知识工程研究[D]. 李保国. 东北大学, 2005(07)
- [3]H12V190ZLT型高增压、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的设计开发[D]. 李全武. 山东大学, 2008(05)
- [4]怎样辨别12V175Z型柴油机活塞上死点的性质[J]. 石磊. 火车头, 1967(04)
- [5]12V26/32发动机的研究开发[D]. 李丹. 山东大学, 2012(05)
- [6]电控喷射式压缩空气发动机的研究[D]. 王斌.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7]12V175Z型柴油机压缩比的调整[J]. 张培田. 火车头, 1967(04)
- [8]12V175Z型柴油机燃油喷射定时的调整[J]. 张培田. 火车头, 1967(05)
- [9]135型柴油机气门定时及升程的电控技术研究[D]. 尹晓青.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 [10]航空涡轮增压汽油机特性及其优化匹配研究[D]. 陈红.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