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无损治疗胆石症的机理研究方法

磁场无损治疗胆石症的机理研究方法

一、磁场无损治疗胆石症的机理研究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沪生,曾繁清,张晴川,刘宏清,黄兴鼎,张少平,夏惠天,祝维稀,胡淑玉,周义生,王宪华,陶开武,袁传照,钱立平[1](1990)在《磁场无损治疗胆石症的机理研究方法》文中提出根据胆结石含有1~4%的铁原子,利用生物磁学原理,研究胆石的形成及磁场疗法破碎胆石的机理和方法。

夏惠天[2](1991)在《穴位磁场疗法治疗胆石症320例总结》文中认为 胆石症发病率高,美国成人为10%,瑞士15%,国内顾倬云等报道,尸检1993例,尸检胆石发生率7.02%;武汉珞珈山地区老年人胆石症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为12.7%。胆石症的非手术疗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0年4月~9月我院胆石症专科应用穴位磁场疗法治疗胆石症320例,取得了显着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周义生[3](2004)在《胆石病的旋磁治疗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岳志华[4](2004)在《人体胆结石成分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胆石症已成为一种常见病。资料表明,它占普通外科疾病的11.53%。近年来随着体外碎石和药物溶石等治疗方法的出现,需要明确了解胆结石的成分,以便根据不同类型来选择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此外,胆结石的成分研究也为研究结石症的成因、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人体胆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和胆红素,以及各种胆酸、蛋白、游离脂肪酸及钙、镁、钠等微量金属元素。目前对其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有薄层扫描法、分光光度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但这些测定方法的特点都是分别测定人体胆结石中的某种单一成分,缺乏整体性,方法也繁琐。 本文对16例人体胆结石样品进行了全面的定性分类和定量分析研究,内容如下: 1.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联用对胆结石中的主要成分胆固醇、胆红素及各种胆酸同时定量分析的方法; 2.应用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不仅对胆结石进行了定性分类研究,还对胆结石中的胆固醇和胆红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并和本文建立的HPLC方法进行了比较; 3.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胆结石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 本论文所建立的人体胆结石的分析方法均可靠、专属、简便,同时为胆石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张沪生,曾繁清,张晴川,刘宏清,黄兴鼎,张少平,夏惠天,祝维稀,胡淑玉,周义生,王宪华,陶开武,袁传照,饯立平[5](1990)在《磁场无损治疗胆石症的机理研究方法》文中研究指明 根据现代生物磁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祖国医学的传统疗法,发明了磁力防治胆石症。此疗法已在全国29个省市,一千多家医院推广,治疗病人数超过十万,排石率为94%,排净胆结石约10%,这一医学的统计数字说明,本疗法能减轻胆石症症状,而治愈率尚有待提高。我国病人的常见胆石有三种类型。量的规律中包含有质的规律,上面统计数字说明,本疗法只对溶解某些类型,或某些成分的胆石特别有效,而对溶解另些类型或另些成分的胆石效果

凌秋玲[6](2019)在《《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整理九针针具的相关文献,对九针针具的古今发展进行梳理,分析针具的发展与针具材质、生产力水平的关系,从而为针刺针具的创新提供思路。方法:本文以九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搜集与《内经》九针有关的古代文献资料,结合相关出土文物的考证及现代针刺针具的革新情况,梳理出《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脉络,分析针具的发展与针具材质、生产力水平的关系,为针刺针具的创新提供思路。成果:对针灸针具以朝代梳理分析,春秋战国之前常用针具为砭石、陶针、骨针、草木针、青铜针;战国时期,出现铁制针具,并对人体的脉、经络及穴位等有较深入的认识,一直至秦汉时期古医家们在长期针刺治疗实践过程中,对金属针具的尺寸、形状及大小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功能、形制、尺寸不同的“九针”,而《黄帝内经》中九针相关的文献则是对早期金属针具发展成果的理论总结。后世医家以《内经》为基础,后世医家不断努力,使九针的治疗范围逐渐扩大到了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皮肤等各科疾病。元代医家通过文字记载的描述,绘制了有不同的九针图像,明末还创制眼科针具,即《审视瑶函》“金针拨障术”中使用的“金针图”,明清时期九针中毫针在针刺疗法、刺禁、临床治疗等方面得以扩充发展。针具的发展史不是单纯的“砭石→陶针→骨针→骨针→草木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电针、激光针”的过程,而是螺旋式发展,相互交错,相互促进。针具发展是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上的革新和创造,与针具在提高治疗效率上是一致的。结论:按朝代梳理分析针刺针具材质的发展,表明每个时期的针具使用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叠的,并且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针具的发展息息相关。

海汇,曾繁清,童华,牛菲,谷荧红,金利凡,翟达凯[7](2000)在《珍珠形胆结石的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磁疗获得的珍珠形胆结石是罕见的病例 ,作者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对该胆结石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该胆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 ,并混有少量的蛋白质和无机钙盐 ,说明珍珠形胆结石虽然和珍珠具有相似的形貌 ,但组成是完全不同的。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照片 ,作者推测结石的珍珠外形可能是因为片状的胆固醇分子形成胆甾型晶体而形成的。

颜静[8](2015)在《龙安柚品质特性及四个地区柚子的产地鉴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分别于2012和2013年在四川省广安市、重庆市、福建省平和县、广西省容县采集共80份柚子样品和相应的80份土壤样本;利用电子鼻(E-nose)、气质联用仪(GC-MS)、氨基酸自动分析仪(AAA)、原子吸收光谱仪(AA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等检测柚子样品中各指标含量:结合方差分析(ANOVA)、多重比较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系统研究龙安柚的品质特性及四个地区柚子的产地鉴别技术,分析了各指标对产地的差异鉴别效果:并建立柚子的产地判别模型。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地区龙安柚的可溶性固形物、黄酮、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组氨酸、铜、铁、锰和锌含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通过对龙安柚各指标的平均值比较发现,龙安柚品种起源地龙安乡的柚子的营养价值最高。(2)四个地区柚子色素和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能够用于产地鉴别。其中龙安柚的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达到了2.58μg/g;重庆市柚子番茄红素含量最高,达到0.24μg/g。共检测出8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D-柠檬烯、大根香叶烯和D-荜澄茄烯的含量最高,分别为38.46%~5.05%、4.35%~7.92%和0.24%-5.26%。(3)四个地区柚子常规理化指标含量、氨基酸含量和矿质元素含量都存存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其中四川省龙安柚营养价值更高,其次是重庆柚;三种指纹技术用于柚子的产地判别是可行的,其判别正确率高低依次为矿物元素指纹>常规理化指标指纹>氨基酸指纹,且其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1.74%、90.06%和89.01%,证明三种指纹技术用于柚子产地鉴别较为可靠。若结合三种指纹图谱技术综合分析柚子产地差异,结果的正确判别率会大大提高。(4)利用电子鼻无损检测技术对四个地区柚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差异分析,判别得分的总体贡献率为100%,但从判别得分散点图看出,重庆市和福建省样品相对分散且有个别重叠现象,其整体正确判别率为78.42%。证明利用电子鼻无损检测技术对柚子产地差异鉴别有一定的鉴别效果,可为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谢萍[9](2008)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用于塑料包装材料中增塑剂迁移检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分为四章。在第一章中,首先介绍了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应用于串联质谱仪中的软电离技术:质子转移电离技术、真空紫外灯电离源和大气压下在线直接分析电离技术。并针对不同的电离方法简单评述了其性能及应用,同时介绍了在串联质谱方面的新发展,以及串联质谱在仪器微型化方面的进展及其应用,还对串联质谱仪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在第二章中,详细介绍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综述了近年来液相色谱-质谱接口技术的研究进展概况,并且详细描述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生物制药、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组学、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的分析应用,展示了它们的发展前景。在第三章中,详细研究了采用GC/MS和LC-MS/MS联用技术对栽培小刺猴头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的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实际检测出了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二种增塑剂,这是在国内外首次详细报道了增塑剂对栽培食用菌的二次污染。另外还研究建立了有可能造成栽培食用菌被污染的9种常见增塑剂的同时检测方法。为我国相关食品安全的技术监测、预警和控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在第四章中,着重描述了所完成的科研项目——《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用于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增塑剂迁移检测的研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研项目,课题编号:2004IK078)的内容:以我国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广泛使用的13种增塑剂为研究对象,通过食品模拟迁移试验、储存条件、温度、时间、食品模拟物的影响及提取净化和检测方法试验等,在国内外首次研究建立了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13种增塑剂迁移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和阳性确证方法,填补了我国在食品模拟迁移技术方面的空白,为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监测检验、预警和控制以及破除国外技术壁垒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蔡浩锋[10](2017)在《绿茶微粉及有效成分环糊精超分子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千年历史,发展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和黑茶六大类茶。茶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色素、茶氨酸、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质等等有着广泛的生理作用,有健身、治疾之医学疗效,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高。其中绿茶使用最早,也是用量最大的茶类,目前绿茶大致有三种用法:“开水冲泡”为主的传统饮茶方式;溶剂浸提、纯化等制得有效成分,加工成速溶茶或保健茶;超微粉碎制成抹茶粉,应用于糕点、糖果等食品中。传统的“开水冲泡”饮茶方式营养成分溶出慢,利用率低,易造成茶叶资源的浪费,此外,冲泡时间延长,温度下降可导致有效成分氧化,茶汤滋味变淡等,需趁热饮用,竟而对口腔食道造成一定的损伤;通过溶剂浸提、纯化等手段得到的单一有效成分虽提高了产品效率,但绿茶中的茶多酚、叶绿素等有效成分在光照和空气下易发生氧化、降解、聚合、差向异构化等,稳定性较差,且制备过程繁琐,成本较高,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制成的抹茶粉虽提高了绿茶的利用效率,但在制备、储存、运输过程中易造成儿茶素类等物质的损失。本课题目的是研制出有别于传统、服用方便、性能优良的绿茶制剂产品。运用超微粉碎技术结合环糊精包合技术,促使绿茶中营养成分充分释放,同时提高其溶出效率、溶解度、增强稳定性;促进绿茶的多种成分协同作用,提高其生物利用率;以此开发出茶叶新制品,为茶叶的利用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绿茶中水溶性茶多酚,并进行了方法学的验证,另根据GB/T8313-2008方法测定绿茶中茶多酚含量;紫外光谱法研究绿茶有效成分与环糊精形成超分子的可能性,测定包合常数;干/湿法对比制备绿茶/环糊精超微粉(简称超微粉)探索有效成分与环糊精干法形成超分子的可行性;以茶多酚溶出和性价比为指标确定绿茶微粉-环糊精最佳比;正交试验筛选研磨最佳的时间、转速和球料比组合;采用DTA、UV-vis DRS、DR-FTIR和TEM等技术表征超微粉;测定超微粉对有效成分的增溶情况及其稳定性,优选超微粉的制备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对绿茶微粉片的处方和工艺进行筛选,并通过影响因素试验测定其稳定性;UV-vis和HPLC 比较绿茶茶叶与微粉片的区别。紫外光谱实验表明绿茶微粉有效成分与环糊精易形成超分子体,其中β-CD优于α-CD;干/湿法研磨的超微粉均能够提高茶多酚的溶出,但干法明显优于湿法;选取β-CD时,绿茶与β-CD质量比1:1为最佳;干法研磨条件:研磨珠与物料的质量比为10:1,转速600 r/min,时间 15min;DTA、UV-vis DRS、DR-FTIR、TEM表明绿茶有效成分与β-CD形成了新的结构体系;超微粉使得茶多酚增溶2倍左右,且提高了稳定性,茶多糖增溶3~4倍,确定干法制备超微粉;单因素筛选绿茶片的最终处方为69%的绿茶/β-CD超微粉,20%的MCC,10%的立崩,75%的乙醇水溶液适量,1%的硬脂酸镁,制片压力4~6Kg,总片重0.65g;影响因素试验表明,自制绿茶微粉片在高温下稳定性良好,对光照和湿度较敏感;UV-vis和HPLC均表明绿茶微粉片有效成分的溶出明显高于传统茶叶饮用方法,且溶出更快、食用方便兼具吞服和冲泡功能。综上,超微粉碎技术结合包合技术研制的绿茶微粉片,为茶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磁场无损治疗胆石症的机理研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场无损治疗胆石症的机理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3)胆石病的旋磁治疗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旋磁治疗胆石病适应证
2 旋磁的临床效应
3 磁场临床实验研究
4 旋磁治疗胆石病机制研究
5 问题及展望

(4)人体胆结石成分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本文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人体胆结石成分研究现状
    第二节 人体胆结石的分类和定量分析研究
    第三节 人体胆结石成分定量分析的意义
第二章 人体胆结石HPLC法定量分析
    第一节 HPLC-ELSD-UV法同时测定人体胆结石中胆固醇、胆红素及各种胆酸的含量
    第二节 ELSD在HPLC测定中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人体胆结石FTIR法分析研究
    第一节 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FTIR-ATR)简介
    第二节 FTIR-ATR法对人体胆结石的定性分类研究
    第三节 FTIR-ATR法对人体胆结石中胆固醇和胆红素的定量分析研究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HPLC法和FTIR-ATR法对胆结石含量测定的比较
第五章 人体胆结石ICP-MS分析
    第一节 ICP-MS简介
    第二节 ICP-MS法测量人体胆结石中的多种金属元素
    第三节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Summary
致谢

(6)《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对“九针”古代文献的研究
        1.1 九针之源
        1.2 九针之形
        1.3 九针之用
        1.4 使用要领
        1.5 《内经》九针的临床应用研究
    2. 现代九针针刺针具的文献研究
        2.1 传统针具的改进
        2.2 现代技术的引进
    3. 常用针具的分类
        3.1 浅刺针具
        3.1.1 无创痛浅刺针具
        3.1.2 浅刺营卫针具
        3.1.3 深刺针具
        3.2 带刃针具
        3.3 穴位刺激针具
        3.4 针刺治疗中的针具选择
        3.4.1 针具选择与疾病不同病期局部病理相应
        3.4.2 针具选择应与疾病所在层次及部位相应
        3.4.3 针具选择应与患者体质和适应性相合
        3.4.4 因病施治,注重手法
        3.4.5 多种针具配合,以求实效
    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一部分 针具的发展史
    1. 战国及以前针具的发展
    2. 战国后至秦汉时期针具的发展
    3. 内经时代后至建国前针具的发展
第二部分 针具材质的发展分析
第三部分 针具发展与生产水平的关系
第四部分 针具的发展对针刺治疗的影响
    1. 丰富针刺治疗方法
    2. 促进针刺理论发展
    3. 扩大疾病治疗的范围
    4. 加强针针刺安全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8)龙安柚品质特性及四个地区柚子的产地鉴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国内外对柚子的品质特性研究
    1.3 差异性分析技术及研究进展
        1.3.1 感官评价
        1.3.2 常规理化指标分析
        1.3.3 特殊化学成分分析技术
    1.4 农产品的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4.1 基于电特性的无损快速检测技术
        1.4.2 电子鼻快速检测技术
        1.4.3 近红外光谱技术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柚子样本
        2.1.2 土壤样本
    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实验主要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感官评价
        2.4.2 常规理化指标测定
        2.4.3 特殊化学成分测定
        2.4.4 电子鼻无损检测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龙安柚品质特性比较分析
        3.1.1 龙安柚常规理化分析
        3.1.2 龙安柚氨基酸分析
        3.1.3 龙安柚矿质元素分析
    3.2 四个地方特色品种差异性分析
        3.2.1 感官分析
        3.2.2 常规理化指标差异分析
        3.2.3 特殊化学成分分析
        3.2.4 元素指纹图谱分析
        3.2.5 无损检测技术-电子鼻挥发性成分分析
4 讨论
    4.1 龙安柚的品质特性
        4.1.1 常规理化指标
        4.1.2 氨基酸含量
        4.1.3 矿质元素含量
    4.2 不同地区柚子化学成分差异
        4.2.1 感官评价
        4.2.2 常规理化指标
        4.2.3 特殊化学成分
    4.3 不同地区柚子元素指纹图谱
    4.4 不同地区柚子电子鼻无损检测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用于塑料包装材料中增塑剂迁移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质谱技术及其一些新进展
    1.1 质谱仪概述
        1.1.1 质谱仪分类
        1.1.2 质谱仪分析原理
    1.2 质谱电离新技术
        1.2.1 质子转移反应电离
        1.2.2 单光子紫外光电离
        1.2.3 电喷雾解吸电离
        1.2.4 大气压下放电电离
    1.3 串联质谱技术新进展
        1.3.1 MS/MS 基本原理
        1.3.2 IMS/TOF-MS
        1.3.3 MS/MS
        1.3.4 Ion-trap/TOF
    1.4 质谱微型化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2.1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2.2 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接口技术与检测器种类
    2.3 液相色谱-质谱/串联质谱接口技术的进展
    2.4 LC-MS 各种联用技术的比较
    2.5 化合物鉴别
    2.6 目标化合物分析
    2.7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应用
        2.7.1 药物及体内药物分析
        2.7.2 生物大分子分析
        2.7.3 农药,兽药残留量分析
        2.7.4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2.7.5 有机金属化合物分析
        2.7.6 激素类物质的分析
        2.7.7 其它污染物分析
    2.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用于小刺猴头菌子实体中污染物增塑剂检测的研究
    3.1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生物学特征及生态分布
        3.1.1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生物学特征
        3.1.2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生态分布
    3.2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营养价值
        3.2.1 蛋白质与氨基酸
        3.2.2 脂肪和脂肪酸
        3.2.3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3.3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3.3.1 多糖类物质
        3.3.2 萜类物质
        3.3.3 酚类物质
        3.3.4 甾醇类物质
        3.3.5 吡喃酮类物质
        3.3.6 脂肪酸类物质
        3.3.7 氯化苔黑酚衍生物
        3.3.8 腺苷化合物
    3.4 药理学研究
        3.4.1 抗溃疡和抗炎症作用
        3.4.2 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作用
        3.4.3 抗突变作用
        3.4.4 抗衰老作用
        3.4.5 神经生长因子合成促进作用
        3.4.6 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
        3.4.7 降血糖作用
        3.4.8 抗辐射
    3.5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的开发应用
    3.6 小刺猴头菌子实体中污染物增塑剂检测方法的研究
    3.7 实验方法
        3.7.1 样品来源及前处理方法
        3.7.2 仪器与试剂
        3.7.3 分析条件
    3.8 结果与讨论
        3.8.1 小刺猴头菌组分A 的定性分析
        3.8.2 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的定性结果分析
        3.8.3 方法的线性范围、回收率、精密度和检出限
        3.8.4 样品中增塑剂的测定
    3.9 本章特点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用于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增塑剂迁移检测的研究
    4.1 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问题
    4.2 项目开展的必要性
        4.2.1 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增塑剂的残留与迁移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4.2.2 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增塑剂的残留与迁移问题已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4.2.3 国际上对食品包装安全质量要求日趋严格
        4.2.4 国内对食品包装安全质量重视程度不够
        4.2.5 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食品贸易
    4.3 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分析
        4.3.1 常用增塑剂简介
        4.3.2 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增塑剂的检测技术
    4.4 本研究技术特点
        4.4.1 开展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增塑剂迁移方法研究
        4.4.2 建立常用增塑剂的迁移数学模型
        4.4.3 研究目的
    4.5 实验部分
        4.5.1 食品包装用塑料的主要形式
        4.5.2 食品塑料包装的分类、成分及特性
        4.5.3 食品和包装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4.5.4 食品塑料包装样品
        4.5.5 模拟迁移试验
        4.5.6 样品处理
        4.5.7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
        4.5.8 方法的线性范围、回收率、精密度和最低检测限
    4.6 结果与讨论
        4.6.1 检测对象的确定
        4.6.2 样品种类的确定
        4.6.3 模拟迁移试验
        4.6.4 聚合物分析
        4.6.5 接触条件的选择
        4.6.6 接触温度的影响
        4.6.7 接触时间的影响
        4.6.8 食品模拟物的影响
        4.6.9 食品印刷塑料包装袋与无印刷包装袋比较
        4.6.10 完整塑料瓶与瓶壁条中增塑剂迁移量比较
        4.6.11 提取净化方法的选择
        4.6.12 提取溶剂的选择
        4.6.13 凝胶色谱(GPC)净化
        4.6.14 分析方法的选择
        4.6.15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条件选择试验
        4.6.16 色谱柱的选择
        4.6.17 流动相的选择
        4.6.18 质谱检测条件选择试验
        4.6.19 线性关系
        4.6.20 检测限
        4.6.21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4.6.22 方法验证试验
    4.7 本章总结
    4.8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附录
    作者简历
    作者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和其它科研成果
致谢

(10)绿茶微粉及有效成分环糊精超分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绿茶概况
        1.1 化学成分
        1.1.1 茶多酚
        1.1.2 茶多糖
        1.1.3 咖啡碱
        1.1.4 茶氨酸
        1.1.5 维生素
        1.1.6 微量元素及矿物质
        1.2 药理作用
        1.2.1 抗氧化与抗衰老
        1.2.2 防癌抗癌
        1.2.3 降压、降脂和预防心血管疾病
        1.2.4 降血糖和防治糖尿病
        1.2.5 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1.2.6 预防胆囊结石的形成
        1.2.7 其他的保健作用
        1.3 绿茶相关产品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1 传统绿茶茶叶
        1.3.2 速溶茶
        1.3.3 保健茶
        1.3.4 抹茶
        1.3.5 相关制剂产品
    2. 药物/环糊精超分子包合技术研究进展
        2.1 环糊精概述
        2.2 包合常数(Ka)的测定
        2.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2.2 相溶解度法
        2.3 包合比的确定
        2.4 包合物的制备
        2.5 包合物的鉴定
    3. 超微粉碎技术研究概述
        3.1 食品中的应用
        3.2 中草药中的应用
        3.3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应用中的优势
        3.4 超微粉碎技术存在的缺陷
    4. 结语
第二章 绿茶水溶性茶多酚分析方法的确立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测试液的制备
        2.2 测定波长的选择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 最低检测限测定
        2.5 溶液稳定性实验
        2.6 重复性实验
        2.7 加标回收率实验
        2.8 绿茶茶多酚含量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测定波长的选择
        3.2 标准曲线绘制
        3.3 最低检测限的测定
        3.4 溶液稳定性实验
        3.5 重复性实验
        3.6 加标回收率实验
        3.7 绿茶茶多酚含量测定
    4. 小结
第三章 绿茶/环糊精超微粉的制备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包合常数的测定
        2.2 绿茶/环糊精超微粉的制备及方法选择
        2.2.1 干法研磨
        2.2.2 湿法研磨
        2.2.3 水溶性茶多酚的测定
        2.3 包合材料及比例的确定
        2.3.1 不同包合材料及比例的绿茶/环糊精超微粉制备
        2.3.2 茶多酚溶出量及性价比的考察
        2.4 正交试验优化干法研磨工艺
        2.5 粒径检测--扫描电镜(SEM)
        2.6 包合作用的鉴定
        2.6.1 差示热分析(DTA)
        2.6.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2.6.3 红外漫反射光谱(DR-FTIR)
        2.6.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7 增溶作用的考察
        2.7.1 茶多酚增溶作用研究
        2.7.1.1 常温水中茶多酚的增溶作用
        2.7.1.2 热水中茶多酚的增溶作用
        2.7.2 茶多糖增溶作用研究
        2.7.2.1 葡萄糖(Glc)标准曲线绘制
        2.7.2.2 常温水中茶多糖的增溶作用
        2.7.2.3 热水中茶多糖的增溶作用
        2.8 稳定性实验
        2.8.1 高温实验
        2.8.2 光照实验
        2.8.3 高湿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包合常数的测定
        3.2 绿茶/环糊精超微粉的制备及方法选择
        3.3 包合材料及比例的确定
        3.3.1 不同比例的超微粉茶多酚溶出量测定
        3.3.2 性价比考察
        3.4 正交试验优化干法研磨工艺
        3.5 粒径检测--扫描电镜(SEM)
        3.6 包合作用的鉴定
        3.6.1 差示热分析(DTA)
        3.6.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3.6.3 红外漫反射光谱(DR-FTIR)
        3.6.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7 增溶作用的考察
        3.7.1 茶多酚增溶作用研究
        3.7.1.1 常温水中茶多酚的增溶作用
        3.7.1.2 热水中茶多酚的增溶作用
        3.7.2 茶多糖增溶作用研究
        3.7.2.1 葡萄糖(Glc)标曲绘制
        3.7.2.2 常温水中茶多糖的增溶作用
        3.7.2.3 热水中茶多糖的增溶作用
        3.8 稳定性实验
        3.8.1 高温实验
        3.8.2 光照实验
        3.8.3 高湿实验
    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绿茶片剂处方工艺研究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体外溶出方法的选择
        2.1.1 溶出介质的选择
        2.1.2 实验装置的选择
        2.1.3 转速的确定
        2.1.4 温度的确定
        2.1.5 取样时间点的确定
        2.1.6 溶出介质体积的确定
        2.2 片剂制备流程
        2.3 处方工艺关键参数的单因素筛选
        2.3.1 填充剂的筛选
        2.3.2 崩解剂的筛选
        2.3.3 制片压力的筛选
        2.4 绿茶微粉片的制备
        2.5 片剂的质量检查
        2.5.1 片剂外观的观察
        2.5.2 片重差异检查
        2.5.3 片剂硬度测定
        2.5.4 脆碎度测定
        2.5.5 崩解时限的测定
        2.5.6 溶出度测定
        2.6 绿茶微粉片稳定性试验
        2.6.1 高温试验
        2.6.2 高湿试验
        2.6.3 光照试验
        2.7 绿茶茶叶与绿茶微粉片的比较
        2.7.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2.7.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7.2.1 茶氨酸测定
        2.7.2.2 儿茶素类物质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填充剂的筛选
        3.2 崩解剂筛选
        3.3 制片压力的筛选
        3.4 片剂的质量检查
        3.4.1 片剂外观观察
        3.4.2 片重差异检查
        3.4.3 片剂硬度测定
        3.4.4 脆碎度测定
        3.4.5 崩解时限测定
        3.4.6 溶出度测定
        3.5 稳定性实验
        3.5.1 高温试验
        3.5.2 高湿试验
        3.5.3 光照试验
        3.6 绿茶茶叶与绿茶微粉片的比较
        3.6.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3.6.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3.6.2.1 茶氨酸测定
        3.6.2.2 儿茶素类物质测定
    4. 讨论与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磁场无损治疗胆石症的机理研究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场无损治疗胆石症的机理研究方法[J]. 张沪生,曾繁清,张晴川,刘宏清,黄兴鼎,张少平,夏惠天,祝维稀,胡淑玉,周义生,王宪华,陶开武,袁传照,钱立平. 大自然探索, 1990(04)
  • [2]穴位磁场疗法治疗胆石症320例总结[J]. 夏惠天. 湖南中医杂志, 1991(04)
  • [3]胆石病的旋磁治疗和实验研究[J]. 周义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12)
  • [4]人体胆结石成分的分析研究[D]. 岳志华.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004(04)
  • [5]磁场无损治疗胆石症的机理研究方法[J]. 张沪生,曾繁清,张晴川,刘宏清,黄兴鼎,张少平,夏惠天,祝维稀,胡淑玉,周义生,王宪华,陶开武,袁传照,饯立平. 医学物理, 1990(02)
  • [6]《内经》九针针具的发展研究[D]. 凌秋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珍珠形胆结石的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J]. 海汇,曾繁清,童华,牛菲,谷荧红,金利凡,翟达凯. 分析测试学报, 2000(04)
  • [8]龙安柚品质特性及四个地区柚子的产地鉴别技术研究[D]. 颜静.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7)
  • [9]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用于塑料包装材料中增塑剂迁移检测的研究[D]. 谢萍. 吉林大学, 2008(11)
  • [10]绿茶微粉及有效成分环糊精超分子研究[D]. 蔡浩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磁场无损治疗胆石症的机理研究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