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产业重点建设项目投产后实施还本付息价格的几点看法

对基础产业重点建设项目投产后实施还本付息价格的几点看法

一、对基础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投产后实行还本付息价格的几点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高铁生,刘文[1](1992)在《对基础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投产后实行还本付息价格的几点看法》文中指出 本世纪最后10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价格体制改革至关重要的时期,我们要在合理调控物价总水平上升幅度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体制改革,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

葛乐夫[2](2001)在《政府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政府投融资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与财政、金融具有密切联系的一种政府投融资行为。政府投融资遵循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主要投资于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这些产业由于具有投资时期较长、微利甚至无利等特点,商业性资金难以或不愿进入。因此,政府投融资不仅具有投融资的一般性功能,而且具有明显的政策性。政府投融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运用,成为政府配置资源,推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投融资主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由于公共产品和劳务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如果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就会出现“免费搭车”现象,从而造成所谓的“公地的悲剧”,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外部效应的存在,使一些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的基础科学、基础技术研究,可能出现投资不足,也需要运用政府投融资加以弥补。 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的波动,给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效率损失。“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成为政府稳定与发展经济的重要职责。政府投融资调控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当宏观经济出现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投融资手段将一部分民间资本集中起来,压缩社会的一般性投资,控制投资膨胀;而当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政府可以增加投融资的资金,刺激社会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因此,研究政府投融资问题,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政府投融资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第二章为政府投融资的理论依据。主要分析政府投融资产生的理论基础。 政府投融资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政府的职能所决定的。政府作为一个广泛代表全体民众利益的组织,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公共产品是指公众可以共同享用的物品。公共产品具有两大特征: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可以被社会公众共同享用,不能排除他人享用。如国防等。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所增加的边际成本为零,即 二 内容摘要每增加一人消费所引起的边际成本为零。公共产品山于消费的非竟争性和非排他性,当公共产品出市场来提供时,将导致公共产品的闲置,造成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因此需要政府投资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政府的经济职能,决定了政府投融资存在的方式与投融资范围。 第三章为政府投融资的宏观经济效应。主要研究政府投融资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 政府投融资能够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主要是因为政府投融资具有宏观经济效应。也就是说,政府投融资对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融通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政府投资对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资本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威廉·阿瑟·刘易斯等发展经济学家都认为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决定性因素。而政府投资是促进资本形成,实现经济增长,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重要因素。 政府投融资在促进技术进步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由于技术特别是基础性技术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投资资本和投资风险巨大,投资周期相对较长,并具有较大的外部性,私人资本常常不愿或不能介人,这就要求政府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推动技术进步,以促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政府投融资一般是通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加以实施的。1998年,为推动经济增长,国家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政府投融资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增加了基础设施项目、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以及科教基础设施等投资,对于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是政府投融资的范围和领域界定。在分析政府投融资的宏观经济效应之后,我们对政府投融资的范围和领域加以界定。原则上讲,政府投融”资主要用于社会效益大,同时存在一定经营效益的产业、部门,主要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等的建设性投资。 在我国,政府投资的范围大致集中在社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部分重大基础工业项目以及国防、航天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投资方面。 内容摘要3 在界定我国政府投融资领域范围的同时,我们要对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 政府的投资领域加以界定。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具有区域性特征。有些公共 产品的受益范围是全国性的,如国防:也有一些公共产品具有区域性特征,

高铁生,刘文[3](1992)在《对基础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投产后实行还本付息价格的几点看法》文中研究表明 本世纪最后十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价格体制改革至关重要的时期,我们要在合理调控物价总水平上升幅度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体制改革。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价格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是解决能源、交通运输以及部分原材料价格偏低问题。近些年来煤炭、石油全行业亏损,财政补贴负担日益加重。对此,一些经济界人士提出,对“八五”期间一些新开工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重点建设项目,在其投产后可以实行还本付息价格,使其有还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一

孙波[4](2003)在《国家重大项目监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项目建设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项目建设是否成功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项目建设的状况以及产生的效益已成为政府部门和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项目建设的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突破。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的审批和投资的分配方面,对建设项目的外部制约和监督管理不够重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建设项目投资的计划和控制、对工程概算进度质量控制、对招投标及采购、投资效益等项目实施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项目前期工作不深不透、招投标工作不规范、投资严重失控、工程质量低劣、建设周期延长、项目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挪用资金现象严重、非生产性设施建设增加、项目领导班子素质不高、腐败问题和浪费严重等等,使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复杂性和客观条件局限性,我国的项目监管仍然处在实践、探索和完善的阶段中,特别是如何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如何行使对项目的监管职能,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这对我国经济管理部门来说还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 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强化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计委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代表政府对国家出资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管。经过四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初步国家重大项目监管模式研究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作体系。包括设置了从中央到省(市)一级的监管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工作程序,初步形成了以监督检查为主体的项目监管的工作模式,对国家出资的项目监管工作己经全面展开。但是,由于我国项目监管的工作起步较晚,对项目监管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项目的监管方式和技术手段也比较落后,如何加强监管以实现最优目标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重大建设项目,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其涉及到多种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远比一般项目要复杂,现有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难以对数量众多、行业广泛、内容复杂的国家重大项目进行有效监控,也很难对项目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项目监管的有效性。因此,目前急需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项目监管模式,构造一套比较成熟的项目监管理论体系,以保证项目建设按照预期的目标实施完成,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本文在研究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机构项目监管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监管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重大项目的监管法制化建设、监管的机构保证、监管方式、监管内容、监管信息体系和监管的执法保证构成了监管模式。同时结合几个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

蒋先玲[5](2002)在《项目融资模式及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一花[6](2002)在《中国地方政府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地方政府投资问题的研究历来是我国财政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一现状己受到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是世界范围内财政分权化的冲击。其次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持续实施,需要发挥地方政府投融资的作用。再次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不能依靠市场自发进行,必须发挥各级政府投资的能动性。最后从建立公共财政来看,以往政府投资的范围、结构也要进行调整。有鉴于此,本文选取地方政府投资作为研究的主题,无疑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关于投资内涵的界定有多种。本文作者认为,投资是由融资(聚财)、投资(用财)、回收(生财)三阶段构成的一个连续的资本形成过程。融资是投资的基础;投资的中心环节是运用资金,即用财,而用财,从宏观来说包括规模和结构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生财是投资的目的,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健全的投资决策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围绕投资的此种理解,本文的内容框架是这样安排的:第1章导论。首先对论文涉及到的主要概念--投资、地方政府投资进行界定,此后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分析方法加以说明,继而阐明论文的主要观点,最后说明论文的结构安排。第2章分析地方政府投资的理论依据及其职能作用。本章作为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首先要回答地方政府投资存在的必要性,这就涉及到公共财政与“吃饭财政”的关系问题,正是剖析了公共财政所含有的生产建设性因素,本项研究的意义才得以成立;而且地方政府投资是否退出竞争性、盈利性领域也与本章的主题密切相关,对此文中有详细的分析。最后集中探讨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的职能和作用。第3章讨论地方政府融资。投资(用财)必需先聚财(融资)。本章首先阐明地方政府融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分析了地方政府融资的特点和方式,接下来对融资来源(预算内建设资金、财政周转金、预算外建设资金等)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地方政府融资的现状进行评析(直接融资渠道受阻变窄),由此引发出如何完善我国地方政府融资体系的讨论,那就是近期发展间接融资如贴息、BOT、ABS,远期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为了借鉴发达国家地方政府融资的经验,文中主要介绍了日本政府融资的情况。 中国地方政府投资研究 第4章讨论地方政府投资适度规模问题。首先界定了衡量投资规模的两个指标,即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接着分析了影响投资规模的若干因素:继而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发展变化进行数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地方政府投资规模普遍降低但地区之间不均衡,发达地区要高于落后地区;接下来对地方政府投资的适度规模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财政投资应占财政支出的30%左右,最后对保持地方财政投资适度规模提出对策。 第5章分析地方政府投资结构优化。地方政府投资结构包括投资产业结构、投资规模结构、投资区域结构三方面内容。对地方政府投资结构进行理论分析,必然涉及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范围分工,分工应遵循受益范围原则、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原则以及宏观经济影响原则;对地方政府投资结构的实证分析,笔者是把它划分为80年代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表现为受中央严格控制的全能型投资结构,后一阶段无论从投资领域、投资产业结构、还是从投资规模结构以及投资区域结构上看都呈现出转轨期的特点;上述投资结构形成的原因何在?笔者把它归纳为投资体制改革滞后、中央与地方分权不规范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优化地方政府投资结构也就应从改革投资体制入手、加强对重点产业的投资和加快配套改革。 第6章探讨地方政府投资管理。目前地方政府投资管理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投资决策约束软化、投资计划指导弱化、调控手段缺乏、项目管理问题多多、部门配套管理协调较差以及社会中介服务亟待规范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选取投资管理比较健全的法国、日本加以借鉴,主要从投资立法、计划、财政干预、多层次监督等方面展开。最后对改进、健全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管理提出若干建议。 总起来说,本文有以下创新之处:()关干投资内涵的理解。考虑到投资资金的运动过程将投资理解为投资融资、投资运用和投资管理构成的一个连续的资本形成过程。这种理解既。洛守了经济意义上的投资的基本内涵——即实际固定资本的形成,又不同干大多数人对投资侧重于某一阶段的理解,同时它还保证了研究内容上的全面性和研究方式上的连续性。(二)关于地方政府从竟争性、盈利性投资领域中退出的问题,笔者认为,笼统的坚持上述主张是过于武断和不科学的,我国政府的双重身份所对应的双重职能以及所体现的双重经济关系,都让我们对 二 论 文摘要此问题的认识不同于西方。进一步说,我国地方政府不能从竟争性投资领域中全部退出,也是由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经?

刘克崮[7](2000)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财政货币政策》文中提出财政货币政策,不仅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更是发展中国家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本文运用理论探讨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基本概念入手,对经济发展中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系统地分析,并对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进行了相应的剖析。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一、讨论了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概括地分析了需求管理中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等问题,特别是对经济发展中的财政货币政策理论进行了一般性的评价;二是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运用实证及比较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研究,提出政府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三、研究了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促进资本形成的财政货币政策;四、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推动经济增长的财政货币政策,特别是针对我国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策;五、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棘手问题,也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方面,在此,我们着重探讨了经济结构的有关理论,以及优化经济结构的财政货币政策;六、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经济波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稳定宏观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七、探讨了在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特别是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八、公平分配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财政货币政策对于公平分配应该着眼于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九、分析了国债的经济功能,探讨了国债政策的具体运作;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对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了祥细的分析;十一、系统阐述了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财政货币政策,从战略高度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财政货币政策及相关政策建议。

林国庆[8](2003)在《公共债务·地方财政·经济发展 ——中国地方公共债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主题:本文从分析地方公共债务,主要是地方政府债务,研究和探讨公共债务与地方财政、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重点阐述公共债务对地方财政、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目的是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公债管理的最新成果上,建立一个地方公共债务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地方公债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力求在解决问题上有所创新。 研究思路:公债作为财政政策的工具,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有其确定性的一面,也有不确定性的一面。中国地方公共债务的形成与发展,应与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相结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地方财政发展相结合,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变迁轨迹。笔者认为,只有将地方公债问题放在地方财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中才能予以全面认识,才有其研究的意义。因此,本文研究的实质内容是与地方财政、地方经济发展相联系的转轨时期的地方公债理论与经验问题,既不是单纯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也不是将地方公债理论置在空泛的框架内的分析。 本文研究运用三个相结合的方法:1、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相结合:2、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3、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内容安排:本文共7章,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导论 简要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和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此外,在第一章中还对中国地方公共债务的基本定义、特征以及全文结构和研究范围作了说明。 第二章 中国地方公共债务实证分析。其一是对我国地方公共债务规模和结构作出初步的判断。关于债务规模的(含直接显性、或有显性)的估计,与现有文献分析差别很大,主要原因是信息披露的不完整、不真实,甚至有债不报;其次采用的统计口径上的差异。本文根据调查,对不同类型的省域进行抽样、测算。现有文献选用的数据时点在1998年左右,与当前地方情况出入很大,债务规模大大低估,尤其对县、乡两级的估计。其二是对各种类型的地方公共债务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其三是对四级地方政府债务以及村级债务的规模、特征进行分析。为了说明情况,本文还归纳、整理各种实证案例。 实证分析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在调查的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甄别,力求能基本反映债务存量;对增量部分则根据相关趋势进行测算。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但本文的实证分析考虑的因素还是比较全面的,数据没有夸大,存在的误差仍不会影响定性分析的质量。 第三章地方公共债务形成机理分析。要全面考察地方公共部门,主要是地方政中国地方公共债务闷超研究府的举债动机是复杂的,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伦理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政策变迁,政治、经济、财政分权等因素是产生地方债务的政治因素;而区域经济竞争、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下降、地方公共产品范围的扩大、“政府、企业、银行”三位一体等是其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公债幻觉以及模仿行为。预算、管理和道德等主要反映在技术和伦理上的机理因素‘ 本章对地方债务形成的主要机理分析力求客观、全面。但是,机理是一项动态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经济条件,产生地方债务的主要机理也是各不相同的。 第四章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财政发展。本章首先研究地方公共财政与地方债务的关系,认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是解决地方债务问题的根本途径,接着分别就地方财政赤字、地方财政收支和地方财政体制等方面与地方债务的关系进行阐述。 债务对地方财政的影响是深刻和广泛的,促进地方财政发展的债务政策选择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力求多角度、多方面地论述这个问题,力求建立举债与解债相结合的理论模式。 第五章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经济发展。本章从理论与实证方面研究探讨地方经济发展的效应问题,重点分析地方债务的投资效应和再分配效应。地方政府的举债偏好主要动因是促进经济发展,两者是互为因果关系。那么,在转轨时期,特别是在法律禁止地方举债的情况下,其政策选择显得极其重要。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逻辑思路是把债务政策放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i背景下来进行分析。 第六章地方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分析。庞大的地方债务,能否持续是本文关注的焦点。这一章重点研究地方债务的适度规模凤题,指出现行国际上判断标准的缺陷,尝试建立符合国情的地方债务适度规模标准,分析债务适度规模与公共投资效益关系,深入研究地方债务风险问题,最后就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提出政策建议。 地方债务的可持续性是理论界与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章从这几方面构建可持续理论框架:(l)地方债务适度规模,(2)地方债务最优结构,(3)地方债务效益标准,(4)地方债务风险预替系统。 第七章地方公共债务政策与管理。从第四章至第六章是本文在通过地方公共债务问题研究后的一些具体成果,旨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提高论文指导性意义。就政策与管理建议而言,侧重点各有不同,本章首先论述地方发行公债问题。从短期看,中国还不具备发行

赵庆国[9](2013)在《高速铁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自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运营以来,经过40余年发展,世界高速铁路形成了以日本新干线N700系与E5系、法国TGV和德国ICE为代表的列车技术系统。我国建设高速铁路方案于1990年进入决策层视野,到90年代末付诸实施。跨入21世纪,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颁布,我国高速铁路在短短的几年间取得了迅猛发展。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列车通车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高铁客运专线达到9356公里,超过了世界所有其它国家高铁运营里程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中国CRH高速铁路技术谱系以崭新的面貌,汇入了世界高铁技术体系之列。高铁发展初期,人们普遍认为高铁发展只意味着铁路行业内部高等级路网的铺设、高速列车装备的使用。随着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技术路径取得重大成就,以及高速铁路网建设给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革命性影响,高速铁路成为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在2010年底召开的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上,国务院领导明确宣布:中国政府已将高速铁路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十二五”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之一就是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把高速铁路发展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成就之一给予充分肯定,高速铁路成为宇宙空间技术、海洋探测技术之外地面运输高新技术的代表。尽管高铁发展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但高速铁路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高铁是否需要发展、如何发展等论争贯穿在高铁发展全过程。甬温线动车组安全事故,以及融资债务、安全运营、施工质量、管理失控和领导腐败等问题的暴露,使高铁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压力。如何加强高速铁路技术设备的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高速铁路设备的技术成熟度和运营管理水平,如何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速度与安全、质量与工期、效益与效率、标准和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对高铁产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2013年初《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出台,铁路实行政企分开总体性改革。这一重大体制改革对已建高铁资产的运营管理、高铁建设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国家已有产业政策保持稳定不变的情况下,高铁产业如何保持应有地位和获得更大发展、如何解决好高铁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如何解决高铁建设投资资金来源、如何解决高速铁路发展安全监管、如何处理好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如何应对来自国际高铁技术的激烈竞争等问题,摆在了高铁产业发展面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适应,有针对性回答并解决上述不同层面问题,是本论文研究的立足点和落脚点。论文第一大部分,系统梳理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定位,重点分析高铁产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贡献作用,并从管理体制、运价规制、运输资源配置及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等角度入手,剖析了影响高铁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而阐明高铁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这部分内容创新点是把高铁产业视为完整系统,以整个产业发展为立足点,研究高铁产业内各子系统、产业核心层与外部产业链系统的关系,使产业发展研究视野更开阔、针对性更强。高铁产业以高速动车组运营和服务为核心,包括技术研发、客运专线基础设施建设、机车车辆装备制造、牵引供电及现代通信和信号技术、产品设计和服务等诸多环节的战略性产业。置于国民经济大系统中考察,高铁产业可分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高铁技术层。二是高铁产业核心层,可分为技术研发、机车车辆装备制造、工务工程建设、高铁运营和运输管理等四个子系统。三是高铁产业涉及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层。论文着重以高铁产业核心层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体制和政企分开体制下高铁产业发展比较,分析了高铁技术引进研发和创新、技术链向产业链转化、产业内各子系统相互影响和制约协调推进的关系,以及高铁产业系统对其它国民经济产业系统、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相关效应,明确了高铁产业的发展定位,揭示了高铁产业发展政策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论文第二大部分,主要围绕政策制定过程、政策重点内容及政策实施手段,分别在高铁产业发展的管制体制、运价及安全规制、技术发展、投融资改革以及高速铁路区域布局等领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管制体制方面,我国高铁产业管制目标是重新调整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规制能更迅速灵活地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变化。从管制机构和管制主体来说,当前重点抓好两大任务:一是统一管制机构,坚持一体化管理,铁路产业、高铁产业须由一个隶属人大或国务院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步调一致、独立运作的统一管制机构来完成,对路网建设规划、高铁价格、安全监控、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市场准入退出等领域实施监管。二是依法合理管制,坚持立法先行原则。管制标准、内涵、手段、方法和实施细则必须有明确具体的立法规范,并在切实保障企业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有利于企业合法经营的前提下实施合理管制。从管制对象即高铁产业企业来说,深化市场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在高铁产业发展的四个子系统中,其它三个子系统市场化水平较高,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唯独作为高铁产业经营管理子系统的铁路企业,尚未完全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营还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高铁产业发展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通过高速铁路营运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确立运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使高铁产业现有速度优势、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和服务优势得到更充分展示。铁路企业市场化改革,除《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已经确定的基本方向主要措施外,需要从两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一是现有客运专线在中国铁路总公司模式下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建立铁路公益性运输补贴机制,为高铁产业发展提供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在产业规制政策方面,高铁产业规制内容丰富,包括价格规制政策、市场准入规制、市场退出规制、产品和服务质量规制、安全规制等。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高铁产业规制着重强化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加快运价机制改革,确立灵活机动、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强的经营机制。高铁产业要建立符合市场体制需要的价格形成、价格结构和价格变动制度,在遵守社会公共利益和普遍服务原则下,根据特定的管制标准、程序和方式,赋予铁路运输企业在价格上下限之间灵活浮动的权利,应该成为未来高铁运价确定的一个方向。二是应借鉴国家高铁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经验,成立独立、权威的高铁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机构,专门负责工程项目的开工和交付使用,铁路运营设备投入使用的审批,机车车辆的建造、购置许可,事故调查、分析及事故责任、赔偿数额和责任者的处罚,以及路网准入和互联互通的审查监督,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包括计划、实施及资金预算)等,从制度上确定高速铁路的安全生产和运营。在技术创新政策方面,论文提出,推动高铁产业技术发展,仍然是高铁产业发展必须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高铁技术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重大发展和突破,与我国政府在高铁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组织、强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我国高铁技术虽然在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突破,但许多技术是否已经成为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尚需时间考验,而且在高铁产业国际化进程中,世界各国技术竞争愈演愈烈。在继续发挥政府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中的战略规划和组织引导作用同时,要持续推进高速铁路技术的技术创新,防止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建立符合我国铁路实际和世界高速铁路技术发展趋势的技术标准体系;重视高铁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为高铁产业国际化方向打好基础;加强高铁产业技术应用人员培养和培训。在区域布局规划方面,高铁区域布局要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城市化发展速度和城市群分布格局、与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密度、与特定政治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与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的发挥等相适应、相匹配。论文在总体分析了高铁产业布局的技术结构、路网结构、时间序列结构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地位之后,针对高铁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两条对策建议。一是充分发挥高速铁路网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担纲作用,确保高铁既能高效汇聚其他运输方式客流,又能将客流高效分流到公路、民航及城市公交、轨道交通方式中去,强化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协同效应。二是高铁布局应综合考虑各种运输方式路线、枢纽选择和选址对区域经济的开发作用,即关注高速铁路或高速公路等运输方式配比对区域经济的开发性和先导性。在投融资政策方面,论文提出,以原铁道部为主导的负债融资的发展模式已经步入制度收益递减阶段,当前必须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与高铁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注重完善高铁交易规则;采取以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为主的多种融资方式时,要注意政策设计与高铁公司成长周期的匹配;建立公益性线路与公益性运输补贴制度;加快建立铁路发展基金。由于高铁建设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报期长特点,无论采取何种刺激措施,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资高铁建设的规模和数量都会有很大局限,因此高铁投资主要应以政府投资为主。最为直接手段是争取国家财政加大对铁路建设支持力度。目前一个紧迫措施是加快建立铁路发展基金,既为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创造条件,又扩大铁路建设资金来源。鉴于区域性铁路和城际铁路的地方公共产品特征,地方政府作为区域铁路外部性主要和直接受益者,理应承担高铁建设投资主体责任。高铁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应用性很强。产业经济一般规律与我国铁路产业发展要求之间并不全是简单对应关系。理论推导与现实抉择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对高铁这种自然垄断性、公益性和经营性、社会性和赢利性集于一身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其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划分存在一定难度,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弹性。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铁路运输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由于国情、文化传统差异,没有统一模式可循,每个国家都有其不同特点。论文在运用经济学一般规律同时,从我国高铁产业发展所处特定历史、人文和制度环境的内在要求出发,力争把阶段性产业政策与产业长远发展目标、把局部性政策手段与全局性综合举措结合起来,努力使研究做得更理性和更有针对性。因此在对体制改革、产业规制、技术创新、区域布局、投融资等具体政策进行分门别类分析基础上,为保证不同领域的政策主张能够形成综合效应,论文结合我国国情、路情,提出了若干整体性的战略策略。一是要把高铁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之一,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重视高铁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技术研发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加强对相关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三是要提高政府产业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和效能水平;四是要加强立法建设,为促进高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五是要积极培育高铁文化品牌,打造高铁文化产业链。高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尚处于成长壮大中,其综合经济影响还在不断发酵,因此论文针对我国高铁产业发展进行的对策研究还需在实践中继续深化和发展。

孙晓光[10](2004)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投融资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各级政府对其不断拓展和完善都十分重视,但如何建设、运营好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使用、系统运行和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自身特点,又由于受社会认识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设施配套滞后和需求增长过快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从国际、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现状入手,总结发达国家成功与失败经验教训,剖析国内有代表性城市存在的共性问题,强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适度超前并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综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融资并重研究的必要性,指出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有机结合是良性循环的根本途径。通过对建设项目评价研究,分别从政策因素、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方面构建了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为资金短缺情况下建设项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建立了趋势外推的三次多项式和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预测模型,对投资规模预测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数据为依据,探讨了投资构成和投资水平,进行实例分析,从城市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和建设条件四个方面分析了建设需求和供给总量的影响因素。指出单一政府投资是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突出问题,投资多元化是发展方向。进而研究了资本市场中BOT、ABS和PPP三种在融资模式和投融资运作模式与实证。通过对建设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影响因素分析,建立了城建举债规模预测模型,提倡适度举债和健全举债偿还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将投资规模预测模型应用到沈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在收集、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后若干年沈阳市城建投资规模,为政府制订规划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对基础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投产后实行还本付息价格的几点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基础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投产后实行还本付息价格的几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2)政府投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 论
    1.1 政府投融资的概念及其特点
        1.1.1 政府投融资的界定
        1.1.2 政府投融资的特点
    1.2 政府投融资的功能和作用
        1.2.1 政府投融资的功能
        1.2.2 政府投融资的作用
第2章 公共产品、市场失灵与政府投融资:政府投融资理论依据的简单分析
    2.1 政府的经济职能与政府投融资
    2.2 更为具体的分析:三种政府经济职能理论与政府投融资
第3章 政府投融资的宏观经济效应
    3.1 政府融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3.1.1 政府融资的资源配置效应的一般性分析
        3.1.2 更为具体的分析:公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3.2 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
        3.2.1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3.2.2 基础产业投资与资本形成:四种理论评析
        3.2.3 政府投资乘数与政府投资的反周期理论
        3.2.4 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政府投资选择
        3.2.5 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简单的图形说明
    3.3 政府投融资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4章 我国政府投融资范围和领域的界定
    4.1 政府投融资范围和领域的理论界定
    4.2 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投资领域
        4.2.1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投资领域的共性
        4.2.2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投资领域的差异
    4.3 我国政府投融资领域的界定
        4.3.1 政府投资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和范围
        4.3.2 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领域界定
第5章 发展和完善我国政府投融资体制的一般性分析
    5.1 政府投融资的现状与主要特征
    5.2 政府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5.3 发展和完善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基本思路
        5.3.1 发展和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的原则
        5.3.2 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没想
        5.3.3 建立政府投融资体系应注意的几个政策性问题
第6章 我国政府投融资方式的完善和创新
    6.1 我国政府投融资方式的历史演进历程
    6.2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投资方式的比较
        6.2.1 政府直接生产时的投资方式
        6.2.2 政府间接生产时的投资方式
        6.2.3 两种投资方式绩效的比较
    6.3 我国政府投资方式的完善
    6.4 政府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
        6.4.1 市场主导型的政府融资模式
        6.4.2 政府主导型的政府融资模式
        6.4.3 市场主导、政府督办的政府投融资模式
    6.5 我国政府融资方式的改进与完善
        6.5.1 积极有效利用国外贷款筹资
        6.5.2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公债筹资
        6.5.3 加强和改革社会保障筹资
        6.5.4 适当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
        6.5.5 利用可交换债券,推进政府融资市场化
        6.5.6 BOT与TOT融资:政府融资方式的一种创新
        6.5.7 利用ABS融资方式融通资金
        6.5.8 个案分析:基础设施融资证券化
        6.5.9 利用产业投资基金为基础产业融资
第7章 我国政府投融资机构的重塑
    7.1 国际经验:政府投融资机构的国际比较
        7.1.1 美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作体系
        7.1.2 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其运作
        7.1.3 亚洲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7.2 完善我国中央政府投融资机构的体系与功能的几点思考
    7.3 规范与重塑地方政府投资机构
        7.3.1 从广国投看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的构建
        7.3.2 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建立稳定、规范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可供选择的方案
        7.3.3 地方政府借用国债:一种近期可以考虑的替代方案
第8章 我国政府投融资管理机制的构建
    8.1 建立政府投融资的预算硬约束机制
        8.1.1 政府预算的经济功能
        8.1.2 预算软约束的体制性分析
        8.1.3 改进支出审查方法与强化财政监督
    8.2 推广政府投资项目业主责任制与项目资本金制度
        8.2.1 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项目业主责任制
        8.2.2 贷款风险与项目资本金制度
        8.2.3 规范与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业主责任制
        8.2.4 项目资本金制度改进与完善
    8.3 完善政府投融资审计机制
        8.3.1 政府投资的风险性与政府投资审计
        8.3.2 政府投资中的公共性与投资效率损失
        8.3.3 改进我国政府投资审计的机制
    8.4 建立政府投融资项目的设备采购招标制度
参考文献
后 记

(4)国家重大项目监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1 重大项目监管模式的内涵
        1.1.2 研究重大项目监管模式的必要性
    1.2 重大项目监管的回顾
        1.2.1 发达国家重大项目监管的发展状况
        1.2.2 我国重大项目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重大项目监管的法制化
    2.1 我国现有项目监管相关法规
        2.1.1 《招投标法》
        2.1.2 国务院《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2.1.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通知》
        2.1.4 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建设部《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
        2.1.5 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2.1.6 国务院《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
    2.2 构建比较完善的项目监管法律体系
    2.3 依法监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大项目监管的机构及执法保障
    3.1 重大项目监管的机构
        3.1.1 设立稽察特派员机构
        3.1.2 建立项目监管机构体系
        3.1.3 现行两级机构的职责划分
        3.1.4 监管专家网络建设
    3.2 重大项目监管的执法保障
        3.2.1 项目监管机构的执法权限
        3.2.2 项目决策与项目监管的结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大项目监管的内容及方式
    4.1 重大项目监管内容研究的总体原则
    4.2 重大项目监管的内容
        4.2.1 前期准备工作监管
        4.2.2 项目实施过程监管
        4.2.3 项目后评价
    4.3 重大项目监管的方式
        4.3.1 项目专项稽察
        4.3.2 项目跟踪稽察
        4.3.3 举报稽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大项目监管的方法
    5.1 进度网络计划法
        5.1.1 影响进度的因素分析
        5.1.2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5.1.3 案例分析
    5.2 财务评价法
        5.2.1 赢得值分析法
        5.2.2 有无对比法
        5.2.3 案例分析
    5.3 综合评价法
        5.3.1 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的概念
        5.3.2 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的必要性
        5.3.3 综合评价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5.4 其他方法
        5.4.1 信息收集法
        5.4.2 因果分析法
        5.4.3 风险分析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大项目监管的信息体系
    6.1 重大项目监管的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6.1.1 监管机构的信息系统互通总体框架
        6.1.2 重大项目监管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6.2 重大项目监管信息系统子控制体系
        6.2.1 法律、法规子控制体系
        6.2.2 招投标控制体系
        6.2.3 建设项目合同管理控制体系
        6.2.4 建设项目设计控制体系
        6.2.5 项目建设质量控制体系
        6.2.6 项目建设进度控制体系
        6.2.7 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体系
        6.2.8 建设项目财务控制体系
        6.2.9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评价
        6.2.10 后评价控制体系
    6.3 重大项目监管信息系统软件系统方案设计
        6.3.1 总目标
        6.3.2 技术原则
        6.3.3 系统平台
        6.3.4 系统拓扑结构
        6.3.5 系统框架
        6.3.6 系统关键技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大项目监管的案例分析
    7.1 某高速公路项目案例分析
        7.1.1 项目概况
        7.1.2 稽察情况
        7.1.3 稽察中发现的重大问题
        7.1.4 稽察建议
    7.2 某中央粮库项目案例分析
        7.2.1 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7.2.2 工程质量的检测情况
        7.2.3 发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7.3 某机场项目案例分析
        7.3.1 项目建设背景
        7.3.2 项目前期工作评价
        7.3.3 项目实施情况
        7.3.4 项目投资
        7.3.5 项目管理评价
        7.3.6 项目财务和经济评价
        7.3.7 建设项目影响评价
        7.3.8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项目融资模式及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项目融资理论与实践概述
    第一节 项目融资的界定和特征
    第二节 项目融资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项目融资适用领域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项目融资在国际上的发展
    第五节 项目融资与中国
第二章 项目融资模式的法律研究
    第一节 项目融资模式的基本法律结构
    第二节 BOT项目融资模式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模式
    第四节 项目租赁融资模式
    第五节 产品支付型项目融资模式
第三章 项目投资结构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项目投资契约的法律问题
    第二节 股权式项目投资结构的法律分析
    第三节 契约式项目投资结构的法律分析
    第四节 有限合伙制项目投资结构的法律分析
    第五节 我国项目投资结构的法律选择
第四章 项目融资风险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政治风险的法律分析
    第二节 金融风险的法律分析
    第三节 环境风险的法律分析
    第四节 完工风险的法律分析
    第五节 经营风险的法律分析
    第六节 市场风险的法律分析
    第七节 中国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实证
第五章 项目融资担保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项目融资中担保的法律内涵
    第二节 项目融资中物权担保的法律分析
    第三节 项目融资中信用担保的法律分析
    第四节 项目融资中担保的法律效力分析
第六章 项目融资中特许权协议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特许权协议及其法律性质
    第二节 特许权协议在项目融资中法律地位分析
    第三节 项目融资中特许权协议的法律内容
    第四节 特许权协议在项目融资中的法律效力分析
    第五节 特许权协议在项目融资中的运用
第七章 项目融资贷款结构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项目贷款的主要方式———银团贷款
    第二节 项目银团贷款中的法律问题
    第三节 国际项目借贷协议的法律适用问题
    第四节 国际项目借款中的法律管制问题
    第五节 贷款银行在项目融资中的法律保护措施
第八章 中国项目融资法规的重构
    第一节 政府在项目融资中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现行项目融资政策法规的实绩与不足
    第三节 对中国项目融资法规重构的思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6)中国地方政府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 论
    1. 1 基本概念
    1. 2 研究背景
    1. 3 研究方法
    1. 4 主要观点
    1. 5 结构安排
第2章 地方政府投资的理论依据及其职能作用
    2. 1 公共财政不等于“吃饭财政”
        2. 1. 1 公共财政与“吃饭财政”的一致之处
        2. 1. 2 公共财政并非只管“吃饭”
        2. 1. 3 我国地方政府介入投资领域的特殊理论依据
        2. 1. 4 地方政府是否从竞争性、盈利性投资领域中退出的问题
    2. 2 地方政府投资职能
        2. 2. 1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投资职能的定位
        2. 2. 2 体制转型期地方政府投资职能的再界定
        2. 2. 3 正确界定地方政府投资职能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2. 3 地方政府投资的经济作用
第3章 地方政府融资
    3. 1 发展地方政府融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 2 地方政府融资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3. 3 地方政府融资的方式
    3. 4 地方政府融资的实证分析
        3. 4. 1 预算内安排的建设资金
        3. 4. 2 财政周转金
        3. 4. 3 预算外建设资金
        3. 4. 4 借助地方信托企业进行融资
        3. 4. 5 住房资金
        3. 4. 6 世界银行贷款
        3. 4. 7 外国政府贷款
        3. 4. 8 简要评析
    3. 5 国外地方政府的融资经验及其借鉴
        3. 5. 1 国外地方政府融资的情况
        3. 5. 2 可借鉴的主要经验
    3. 6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融资体系的对策思路
        3. 6. 1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融资体系的基本原则
        3. 6. 2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融资体系的近期举措
        3. 6. 3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融资体系的长远思路
第4章 地方政府适度投资规模的确定
    4. 1 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衡量指标及影响因素分析
    4. 2 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实证分析
        4. 2. 1 纵向比较
        4. 2. 2 横向比较
    4. 3 保持地方政府适度投资规模的几点建议
        4. 3. 1 保持地方政府适度投资规模的战略意义
        4. 3. 2 地方政府适度投资规模的数量标准
        4. 3. 3 提高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几点建议
第5章 地方政府投资结构优化
    5. 1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投资结构的理论分析
        5. 1. 1 地方政府投资范围的基本规定性
        5. 1. 2 地方政府投资结构的基本规定性
    5. 2 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结构的实证分析
        5. 2. 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型地方政府投资结构
        5. 2. 2 转轨期地方政府投资结构
    5. 3 转轨时期地方政府投资结构形成的原因分析
        5. 3. 1 投资体制改革的滞后
        5. 3. 2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分权不规范造成地方政府投资动机异化
        5. 3. 3 投资体制的配套改革滞后使政府投资缺乏市场与金融环境
    5. 4 优化地方政府投资结构的对策分析
        5. 4. 1 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投资体制
        5. 4. 2 加强对重点产业的投资,优化地方政府投资结构
        5. 4. 3 优化政府投资规模结构
        5. 4. 4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克服产业结构趋同
        5. 4. 5 加快配套改革,为政府投资的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6章 地方政府投资管理
    6. 1 问题的提出
    6. 2 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管理的现状分析
        6. 2. 1 缺乏健全的投资决策及约束机制
        6. 2. 2 投资计划的指导作用趋弱
        6. 2. 3 缺少适用的调控手段和执行监督体系
        6. 2. 4 项目管理方面暴露的问题很多
        6. 2. 5 部门配套管理方面有待协调
        6. 2. 6 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亟待规范
    6. 3 发达国家地方政府投资管理的经验借鉴
        6. 3. 1 日本政府投资管理基本情况
        6. 3. 2 法国政府投资管理基本情况
    6. 4 改进、健全地方政府投资管理的若干建议
        6. 4. 1 健全投资决策与约束机制
        6. 4. 2 综合运用经济调控工具
        6. 4. 3 改进项目管理方式
        6. 4. 4 理顺政府投资管理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
        6. 4. 5 注重发挥财政部门在政府投资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6. 4. 6 健全外部服务监督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财政货币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 研究方法和体系结构
三、 主要观点
第一章 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财政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第二节 财政货币政策理论分析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中的财政货币政策
第二章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永恒的主题
    第二节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货币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第三章 促进资本形成的财政货币政策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
    第二节 国民储蓄的形成与结构变化
    第三节 政府储蓄
    第四节 外国储蓄
    第五节 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财政货币政策
第四章 推动经济增长的财政货币政策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
    第四节 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
第五章 优化经济结构的财政货币政策
    第一节 经济结构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对我国现实的考察
    第三节 优化经济结构的财政货币政策
    第四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财政货币政策
第六章 宏观经济稳定的财政货币政策(上)
    第一节 转轨时期的经济波动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形成与治理
    第三节 通货紧缩成因与对策
第七章 宏观经济稳定的财政货币政策(下)
    第一节 新因素的引进
    第二节 进出口规模与结构
    第三节 汇率变动及其影响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
第八章 公平收入分配的财政货币政策
    第一节 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 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
    第三节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四节 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财政政策
    第五节 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金融机制
第九章 国债政策
    第一节 国债的双重经济功能
    第二节 国债的适度规模
    第三节 国债市场的合理结构
第十章 中国加入WTO后财政货币政策选择
    第一节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理论
    第三节 尽快调整现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建立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宏观调控新机制
第十一章 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节 市场主导型的财政货币政策
    第二节 政府主导型的财政货币政策
    第三节 若干分析与评价
    第四节 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前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公共债务·地方财政·经济发展 ——中国地方公共债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内容提要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1.2 地方公共部门与地方公共债务的含义
        1.2.1 地方公共部门
        1.2.2 地方公共债务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宏观经济环境和地方公共债务
        1.3.2 地方公共债务的经济效应
        1.3.3 地方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
        1.3.4 地方公共债务管理政策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1.5 研究范围与基本框架
        1.5.1 研究范围
        1.5.2 基本框架
第2章 中国地方公共债务实证分析
    2.1 地方公共债务规模的初步判断
        2.1.1 直接负债
        2.1.2 或有负责
        2.1.3 债务规模的初步判断
    2.2 地方公共债务结构分析
        2.2.1 直接负债的结构
        2.2.2 或有负债的结构
    2.3 不同层次公共债务的特征分析
        2.3.1 总体特征
        2.3.2 地方各级公共债务特征
    2.4 对地方公共债务存量的几点看法
    2.5 对地方公共债务增量的分析:趋势、增长速度
第3章 地方公共债务形成的主要机理
    3.1 引言
    3.2 经济因素
        3.2.1 经济体制变迁与地方公共债务形成
        3.2.2 经济性分权
        3.2.3 财政分权
        3.2.4 “政府、企业、银行”三位一体
    3.3 政治因素
        3.3.1 权力
        3.3.2 政治分权
    3.4 技术因素
        3.4.1 债务管理技术
        3.4.2 债务决策技术
        3.4.3 债务预算技术
    3.5 社会心理与行为因素
        3.5.1 “经济人”行为
        3.5.2 机会主义
        3.5.3 公债幻觉
        3.5.4 示范人-模仿人的行为
        3.5.5 寻租
第4章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财政发展
    4.1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公共财政框架
        4.1.1 问题的提出
        4.1.2 一般模式与特殊模式
    4.2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财政赤字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地方财政赤字的构成
        4.2.3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财政赤字的关系
        4.2.4 地方财政赤字规模估计
        4.2.5 地方财政赤字特征
        4.2.6 地方财政赤字与地方经济增长
    4.3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财政收入
        4.3.1 地方财政收入规模
        4.3.2 地方财政收入结构
    4.4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财政支出
        4.4.1 地方财政支出总量
        4.4.2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4.5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财政体制
        4.5.1 现实描述
        4.5.2 事权与地方公共债务
        4.5.3 财权与地方公共债务
        4.5.4 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债务
第5章 地方公共债务与地方经济发展
    5.1 问题的提出
    5.2 地方公共债务的经济学分析
    5.3 地方公共债务的投资效应
        5.3.1 地方公共投资行为分析
        5.3.2 地方公共债务投资效应
    5.4 地方公共债务的再分配效应
        5.4.1 再分配效应理论述评
        5.4.2 地方公共债务的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
    5.5 地方公共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
        5.5.1 经验推理
        5.5.2 现实考察
第6章 地方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
    6.2 地方公共债务的适度规模
        6.2.1 现行评价指标及其缺陷
        6.2.2 转轨时期地方公共债务适度规模标准探讨
        6.2.3 适度规模的理论分析
    6.3 地方公共债务风险源分析
        6.3.1 地方公共债务是否存在风险
        6.3.2 地方公共债务风险源分析
    6.4 地方公共债务可持续的政策建议
        6.4.1 出售部分国有资产问题
        6.4.2 大力扶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6.4.3 建立有效的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第7章 完善地方公共债务政策与管理
    7.1 我国地方政府能否发行债券?
        7.1.1 国外经验借鉴
        7.1.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历史演变
        7.1.3 地方发行债券的效应分析
        7.1.4 发行地方债券的必要性
        7.1.5 发行地方债券的可行性
        7.1.6 发行地方债券的总体构想
    7.2 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创新
        7.2.1 问题的提出
        7.2.2 创新的特征
        7.2.3 创新的模式
        7.2.4 创新的路径
    7.3 地方或有债务管理
        7.3.1 管理的两面性
        7.3.2 管理政策选择
    7.4 完善地方公共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
        7.4.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7.4.2 完善公共决策机制
        7.4.3 建立公共债务预算制度
        7.4.4 优化公共支出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高速铁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
        1.2.2 关于交通运输产业政策的研究
        1.2.3 基于自然垄断特性的铁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2. 高速铁路发展定位及其产业属性
    2.1 高速铁路是世界铁路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引擎
        2.1.1 当今世界铁路最先进的客运技术
        2.1.2 面向未来的绿色交通运输方式
        2.1.3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2.2 高速铁路产业属性及其发展定位
        2.2.1 高铁产业经济属性
        2.2.2 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2.2.3 优化铁路运输结构和技术升级的必由之路
    2.3 高铁产业在曲折中发展
        2.3.1 有关热点争论及其后果
        2.3.2 负重前行仍面临产业发展机会
3. 高速铁路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评价
    3.1 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
        3.1.1 建设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分析
        3.1.2 建设投资对扩大就业的贡献分析
    3.2 发展高速铁路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3.2.1 对我国制造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影响
        3.2.2 对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影响
        3.2.3 对公路民航业发展的影响
        3.2.4 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影响
    3.3 高速铁路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器
    3.4 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4. 高速铁路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分析
    4.1 政府在基础性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4.1.1 政府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主要工具
        4.1.2 对国民经济相关基础性产业发展政策效果评估
    4.2 我国铁路与公路民航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4.2.1 公路民航快速发展根本原因
        4.2.2 铁路需要更加宽松的产业政策
    4.3 我国高铁产业发展政策需求
        4.3.1 巩固和深化对高铁发展的产业政策
        4.3.2 利用政府对基础性产业政策支持高铁发展
5. 构建适应高速铁路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5.1 传统条件下高铁产业管理体制利弊分析
    5.2 促进高铁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创设
        5.2.1 重构与高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管制体系
        5.2.2 以国家立法保护高铁产业发展
        5.2.3 按现代企业制度确立高铁产业组织政策
    5.3 构建对高铁产业战略管理新体制
6. 高速铁路产业发展的规制政策
    6.1 影响铁路发展的主要规制政策
        6.1.1 价格规制
        6.1.2 市场准入规制
        6.1.3 市场退出规制
    6.2 高铁发展规制现状及制约因素
        6.2.1 国内外铁路产业规制政策变迁
        6.2.2 高铁产业发展规制政策现状
        6.2.3 利益冲突对规制政策的制约作用
    6.3 高铁产业发展规制政策建议
        6.3.1 放松固定运价管制
        6.3.2 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6.3.3 加强质量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6.3.4 推动“走出去”国际化战略
7. 高速铁路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
    7.1 我国高铁产业技术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7.1.1 不同阶段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变化发展
        7.1.2 国家高铁产业发展技术政策的确定
    7.2 我国高铁产业发展技术政策特点及效果
        7.2.1 “三步走”技术引进创新反超战略
        7.2.2 政府主导下技术需求与供给一体化管理
        7.2.3 依托产学研用联盟的技术创新机制
    7.3 深化高铁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7.3.1 推进重点领域自主技术创新
        7.3.2 继续完善产学研用联盟体系
        7.3.3 强化高铁技术标准化建设及推广运用
8. 高速铁路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政策
    8.1 制定高铁发展区域布局政策的依据
        8.1.1 影响高铁区域布局的主要因素
        8.1.2 高铁发展区域布局的结构特点
    8.2 高铁区域布局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
    8.3 高铁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3.1 高铁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
        8.3.2 完善高铁产业区域布局的政策建议
9. 高速铁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
    9.1 铁路投融资体制及政策发展
    9.2 铁路投融资体制政策不能适应高铁发展要求
        9.2.1 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9.2.2 体制不适应造成的投融资困难
    9.3 推进高铁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9.3.1 创设政府对高铁产业的投资责任和方式
        9.3.2 完善高速铁路项目规划审批制度
        9.3.3 优化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
        9.3.4 完善高铁运营市场交易规则
        9.3.5 超前谋划资本运营和多渠道融资
10.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投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研究综述
        1.2.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基础理论综述
        1.2.3 有关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综述
        1.2.4 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结构与创新点
第二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概述
    2.1 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与性质
    2.2 城市基础设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2.1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特点
        2.2.2 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益特性
        2.2.3 城市基础设施发挥作用的理论基础
        2.2.4 城市基础设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新理念——“经营城市”
        2.3.1 城市资产与经营概念的理论依据
        2.3.2 关于“经营城市”综述
    2.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概述
        2.4.1 国外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
        2.4.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
    2.5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体制改革的设想
        2.5.1 确立城市资本运营的指导思想
        2.5.2 构建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价研究
    3.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价概述
        3.1.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特点与分类
        3.1.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价的目的与特点
    3.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2.1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2.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价指标的处理方法
    3.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价方法研究
        3.3.1 灰色关联度评价法
        3.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3.3.3 理想解评价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预测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4.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成与投资水平
    4.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影响因素分析
        4.2.2 沈阳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4.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预测
        4.3.1 预测方法简介
        4.3.2 基于标杆瞄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预测
        4.3.3 基于趋势外推法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预测
        4.3.4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城建投资规模预测[44] [45]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研究
    5.1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状况分析
    5.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融资方式研究
    5.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市场融资研究
        5.3.1 城市基础设施股票市场融资
        5.3.2 城市基础设施债券市场融资
        5.3.3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资基金融资
    5.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场化融资方式
        5.4.1 BOT(build-operate-transfer)融资模式
        5.4.2 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融资模式
        5.4.3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融资模式
    5.5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改革与对策
        5.5.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改革
        5.5.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对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沈阳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运作模式——城投公司实证研究
    6.1 资产运作模式研究
        6.1.1 资产界定分类
        6.1.2 资产运作模式
    6.2 资金运作模式研究
        6.2.1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分类实施的量化指标
        6.2.2 资金运作模式
    6.3 投资监管模式研究
        6.3.1 投资监管中心的组织架构与职能
        6.3.2 投资监管方式
    6.4 完善城投公司运作模式的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举债规模与偿还机制研究
    7.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举债规模的需求分析
        7.1.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总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7.1.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总量预测模型
    7.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举债规模的供给分析
        7.2.1 常规途径的城建资金供给分析
        7.2.2 城建举债规模与相关因素分析
    7.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举债规模的确定(以沈阳市为例)
        7.3.1 举债规模的内外部相关因素分析
        7.3.2 城建举债规模预测研究
    7.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偿还机制研究
        7.4.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偿还机制现状分析(以沈阳市为例)
        7.4.2 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偿还机制的对策措施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与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四、对基础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投产后实行还本付息价格的几点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基础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投产后实行还本付息价格的几点看法[J]. 高铁生,刘文. 经济研究参考, 1992(Z2)
  • [2]政府投融资问题研究[D]. 葛乐夫. 东北财经大学, 2001(01)
  • [3]对基础产业的重点建设项目投产后实行还本付息价格的几点看法[J]. 高铁生,刘文. 计划经济研究, 1992(01)
  • [4]国家重大项目监管模式研究[D]. 孙波. 河海大学, 2003(03)
  • [5]项目融资模式及法律问题研究[D]. 蒋先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02)
  • [6]中国地方政府投资研究[D]. 李一花. 厦门大学, 2002(02)
  • [7]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财政货币政策[D]. 刘克崮. 东北财经大学, 2000(01)
  • [8]公共债务·地方财政·经济发展 ——中国地方公共债务问题研究[D]. 林国庆. 厦门大学, 2003(02)
  • [9]高速铁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 赵庆国. 江西财经大学, 2013(10)
  • [10]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投融资研究[D]. 孙晓光. 天津大学, 2004(11)

标签:;  ;  ;  ;  ;  

对基础产业重点建设项目投产后实施还本付息价格的几点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