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容易混淆的中草药识别(一)(论文文献综述)
黄晖[1](2000)在《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 ——从混淆的可能到联想的可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普及和跨国贸易的日益频繁,商标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正与日俱增,二十一世纪企业最有力的竞争手段无疑将是商标。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别和表彰的符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商标正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商标,尤其是驰名商标已经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标记,在一个高度竞争的世界里,对它合理的保护关系到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确定商标权利范围的各国立法与实践作一全面的比较,为我国下一步商标立法的修改和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除开绪言和结语,本文分四编展开,第一编从制止混淆的角度划定商标保护的范围,传统的商标保护主要集中在商品本身及商标的区别功能上,保护的是商标的自然属性。商标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先占权,其他人的使用只要可能与在先商标所有人的使用产生混淆就应该予以禁止,否则就不能加以干涉。 第二编从制止联想的角度划定商标保护的范围,该部分分析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商标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商标不仅能够区别商品的出处,而且成为商品使用人表彰自身地位、价值的重要手段,成为具有商业磁力从而能招睐顾客的标志,因而具有社会属性。因此,有必要从保护商标的创造权的角度出发,由单纯制止混淆发展为同时制止联想,防止商标淡化。 第三编则从权利限制的角度从反面限定保护范围,避免商标权利范围过大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包括合理使用、比较广告、权利用尽、限制竞争。 第四编则主要分析未经许可进入该范围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侵权的主客观要件,管辖、时效,举证,民事、行政及刑事处罚。 本文的着眼点主要在于突破传统商标保护理论仅仅定位在制止混淆的局限性上,通过挖掘现代商标功能演变的现象和原因,并在分析驰名和着名商标的出现和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制度的利害得失的基础上,吸取世界上最新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全面阐述商标的联想理论和淡化理论,为更大范围和更强力度的商标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在商标的功能已发生变化的情况上,对商标的保护必须作相应的调整,不仅要制止混淆,而且要制止联想,对强商标实行强保护,对弱商标实行弱保护,同时,也要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强商标利用商标保护取得或维持垄断地位,通过对其权利的适当限制为善意使用或注册的在后商标留出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本文希望通过对合理划定商标尤其是驰名和着名商标权利范围的研究,使商标能鼓励和奖励更多的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好的产品,同时防止商标所有人滥用权利,最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张平[2](2008)在《中草药的太赫兹光谱鉴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赫兹(THz,1THz=1012Hz)波段指的是波长在0.1THz~10THz(波长在3mm~30μm)区间的远红外电磁辐射,其波段位于微波和红外光之间。近年来,由于超快激光技术的发展,为太赫兹脉冲的产生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光源,使得太赫兹光谱成像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它以THz辐射作为探测源,利用电光采样或光电导采样方法直接记录THz辐射电场的振幅时间波形,通过傅立叶变换得到测量信号振幅和相位的光谱分布,进而获得材料在THz波段的吸收和色散等信息。中药材质量评价与标准制定研究包括3个方面内容:安全性、真实性与质量优劣评价。众所周知,中药之所以能发挥治病功效,是它所含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对机体作用的结果。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的质量优劣评价方法和相应的质控标准长期以来一直是个难题,这也是影响中药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只有以客观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和实验数据表明中药及原料药材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可控性,才能使中药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为此许多人对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其中,由于光谱技术是依据中草药中有效成分或特征成分进行鉴别的,可以避免一般鉴别方法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药材的内在质量而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中红外光谱的研究进展最为迅猛。将THz辐射用于中药材研究是对其有效的补充,有益的尝试。将THz辐射用于中药研究有一些特殊的优点。这主要包括:1)中药的大分子振动或转动谱有一部分在THz波段;2)用THz时域光谱技术可以测量中药的色散,有可能作为中药鉴别的辅助指标,而红外光谱仪不能测试色散特性;3)THz辐射具有相干性,有可能得到与位相有关的信息;4)THz辐射脉冲宽度在皮秒到飞秒量级,可以测量中药时域谱和中药瞬态特性。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分为两部分:第一、应用太赫兹脉冲时域光谱系统对于易混淆的6组中草药进行光谱实验研究。获得各种中草药的太赫兹吸收光谱和数据。观察并分析其光谱间的区别,进行初步鉴别,并为BP神经网络的鉴别和识别建立训练数据集合和测试数据集合。第二、应用BP神经网络技术和基于分形理论对中草药进行鉴别。其一是应用BP神经网络对6组易混淆的中药进行鉴定和识别,通过改变网络的设置,特别是改变其隐含层的数值,提高其识别效果。结果,6组易混淆的中药大多数都得到了很好的鉴别。这为THz光谱技术用于中草药识别和鉴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其二是基于分形理论的太赫兹光谱识别,实验中测得了两种中药的太赫兹光谱,算出了它们的盒维数并进行了比较。通过这种方法使不同的药品得到很好的鉴别。这一部分工作为最终使太赫兹光谱识别技术用于实际做出了一定的基础性研究,同时对于太赫兹光谱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本论文章节安排如下:论文第一章概述了太赫兹光谱技术的基本内容,包括太赫兹脉冲的产生、探测和太赫兹脉冲所具有的特性。综述了中草药常用的鉴别方法。说明了本选题的意义和本论文所包含的主要工作。论文第二章详细阐述了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太赫兹实验室自行搭建的太赫兹系统光路原理,以及实验测量步骤和样品制备等情况。着重讲述了本论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样品光学常数的提取算法。论文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概况和误差反传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BP神经网络的算法推导,BP神经网络的主要特性和局限性。论文第四章是在采用THz时域光谱技术对易混淆的6组中草药进行实验研究并得到它们在0.2~2.6THz频率范围的特征吸收谱的基础上,首次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这6组中草药的THz吸收光谱进行了训练和识别,通过改变网络设置,特别是改变中间层的数值,识别率多数达100/%,识别结果充分表明,用BP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对易混淆的中草药识别和鉴定,可以对不同炮制的中药进行鉴别,为THz光谱技术用于中草药识别和鉴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论文第五章是介绍了分形的基本概念和分形盒维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太赫兹光谱识别方法。实验中测得了两种中药的太赫兹光谱,算出了它们的盒维数并进行了比较。通过这种方法使不同的药品得到了很好的鉴别。论文第六章是总结了本论文的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结果,讨论了太赫兹光谱识别技术在中草药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胡科[3](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贝母分类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正品贝母资源匮乏,价格昂贵,药用价值高,难以满足临床的需要,因而市场上伪品较多,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问题。而在真伪鉴别的过程中,贝母类药材来源复杂,种类繁多,各种类之间具有不同的外形特征,常人难以辨认,因此如何有效准确的鉴别贝母就变得极其关键。目前,鉴别贝母主要依靠传统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法,传统性状鉴别主观性较强且对操作人员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显微鉴别以观察淀粉粒的显微结构为主,需要破坏样本;理化鉴别预处理工作繁琐,成本较高。本文采用深度学习方法提取贝母外形特征从而达到分类鉴别的目的。为此,本文进行了以下工作:(1)采集贝母样本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建立了首个多视角下的贝母图像标准数据集;(2)采用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贝母的分类,证明了计算机视觉在贝母分类识别上的可行性;(3)引入深度学习方法,基于单视角实现了贝母鉴别分类;(4)为建立更为精准的分类模型,并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应用场景中,融合多个视角贝母图像,实现了多视角贝母的鉴别分类。通过以上工作,本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贝母真伪鉴别平台,实现从数据输入到贝母分类的自动化流程,提升识别效率,识别精度可达84%以上,为中草药行业中贝母分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同时本文的思路可以推广到其它中草药的鉴定和识别上,从而为中草药行业实现批量自动化鉴定中草药奠定基础。
李晓民[4](2005)在《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机制研究 ——以景德镇地理标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商标的主要功能就是将一个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与其他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区分开来,我们可以说,商标的主要作用在于构建一种市场中的“身份”。这一点有点像人的姓名可以确认人的身份一样。同理,地理标志也起着同样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是,地理标志区分的是一群企业而不是某一家企业。如果对地理标志不进行保护的话,情况就会有所不同了。其他非该地区的企业也可以使用这一地理标志,从而使得该产品的“地理性”身份丧失。如果产品失去“地理性”这一种市场身份的话,那么于该地区相联系的良好市场商誉也就同时失去了。如果某一商品无法与它同类的其他商品区别开来的话,此时商家只可能以最低市场价格出售其商品,这往往只是接近于边际成本。所以可以说是地理标志保护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防止其他非该地区的市场竞争者“搭便车”,获得不正当的利益。地理标志具有非常巨大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地理标志的重要经济作用就如同驰名商标一样,能够大大提高一国的产品出口。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地理标识可以使他们获得农产品和加工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法国的葡萄酒产业之所以兴旺发达,是与该国对其葡萄酒地理标志保护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法国以“原产地”命名的葡萄酒产品有400多个,年销售额超过610亿法郎,再加上烈酒,法国葡萄酒和其他酒类每年为法国实现贸易顺差350亿法郎。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有助于大力发展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的特色农业。正是由于地理标志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各国也纷纷加强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就地理标志的保护形式来说,目前存在的主要有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模式、行政管理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将地理标志纳入商标法体系的“商标法模式”以及以法国为代表的专门地理标志或原产地标是保护法的“专门立法模式”。从表面上看,这只是这几种不同模式之间的争论,但是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看,这实际上涉及到背后的经济利益问题,从本质上说,不同模式之间的争论是一种利益之争。正是因为不同的保护模式会对地理标志保护带来不同的影响,也会带来不同的经济利益,因此,我们才有必要研究清楚不同模式之间保护的特征,从而选择并构建最为适合我国国情的保护模式。
闵洁[5](2019)在《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传统文化资源作用于品牌的构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与经典传统符号的分析,结合品牌理论、文化观念、审美活动以及社会、经济、时代发展状况等因素,对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品牌背景、概念、特征进行梳理与归纳。阐述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激活“品牌构建”的主要路径,并结合传统文化品牌案例来研究品牌构建的类型特征与营销应用,期望对丰富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方向有所助益。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量西方品牌充斥于市场,但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中国本土品牌明显不足。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与变革,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多元文化思潮交融与互动的局面加剧,这迫切需要深入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价值内涵,以此来激活中国品牌的内在基因。目前,面对构建具有中国本土品牌的路径研究相对缺乏的现状,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梳理传统文化的脉络与分类、运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品牌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尝试以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为本文研究的立足点,对于我国当下品牌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继而从宏观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我国商业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其次,以传统文化品牌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品牌构建”,不断适应市场和消费趋势,形成产品与服务组合特色,并且伴随着城市商业文明互利共生加以思考。最后,立于品牌完整价值体系的立场,以系统的、深层次的视角来解析传统文化资源与品牌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传统文化创新不仅在品牌的视觉设计上,而且需要贯彻到品牌的整体塑造与管理上,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运用品牌构建路径把传统文化精神与文化符号进行重新演绎,并通过跨媒体的网络营销传播,以达到传统文化资源激活中国品牌的塑造,这对于促进我国本土品牌的建设与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章绪论对如何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发展提出了相关问题,通过阐述研究背景、依据、意义和范畴,对传统文化资源作用于品牌的观点做了初步分析。第二章分别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资源分类,以及对中国品牌塑造的影响,阐述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资源与品牌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传统文化资源支撑品牌构建的意义。第三章概述了中国经典文化符号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集中表现,从其特征的角度分类并举例加以解析,对文化符号在品牌应用中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其在中国品牌形象建设上的现代性考量。第四章主要探讨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激活品牌的构建。从其构成条件、路径步骤,到促进“品牌构建”的两大基本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了品牌策划者与设计者要准确表达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成不变的复制,也不能曲解与盲目改动,而是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成分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性开发。特别在品牌构建的三大步骤中,将传统文化通过文化灌注的方式融入品牌,使其与现代的、世界性语言进行转换与再创新,尝试探寻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品牌发展的新路径。第五章结合相应的案例分析,阐述了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四大类型特征:文化思想特征、时代更新特征、传统文化识别特征、传奇功效特征,进一步规范品牌的优化与重塑的方法。第六章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叠的语境下,对品牌构建和文化再造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解读,探究动态跨媒体营销策略对传统文化品牌发展带来的启示,以及品牌的管理与维护,从而达到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品牌发展。
刘家水[6](2013)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南板蓝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药质量评价是中药科研和生产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建立科学、合理及可行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对中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临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难题,迫切需要建立全面、有效的中药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且急需发展快速、高效、准确的新型分析检测技术。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由于具有分析速度快、样品处理简单、可同时分析多种成分、对样品破坏性小、无化学污染等特点,在农业、食品、石油化工、制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NIRS用于中药产地、真伪优劣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本文以南板蓝为研究对象,应用NIRS对中药材南板蓝根和地上茎的相似性、不同产地、栽培与野生及真伪优劣进行定性分析,同时对南板蓝根和地上茎的水、醇浸出物、多糖及总生物碱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以达到从药材整体方面控制南板蓝质量的目的。方法:第一章,首先对NIRS进行了概述,其次阐述了NIRS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并对南板蓝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第二章,首先考察了近红外光谱的采集条件;应用NIRS结合聚类分析和相似度计算对南板蓝根和地上茎进行了定性分析,以阐述南板蓝根茎和地上茎之间的共性;在此基础上应用NIRS结合聚类分析和相似度计算对不同产地、栽培与野生及真伪优劣南板蓝根和地上茎分别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一致性检验及相关系数法对南板蓝根和地上茎的真伪优劣分别进行了鉴别研究,并建立了定性模型。第三章,按照药典方法测定了南板蓝根和地上茎中水、醇浸出物的含量,在基础数据基础上建立NIRS对南板蓝水、醇浸出物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南板蓝根中多糖的提取工艺,测定了南板蓝中多糖的含量,在基础数据基础上建立NIRS对南板蓝多糖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考察了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南板蓝根提取物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南板蓝根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测定了南板蓝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在基础数据基础上建立NIRS对南板蓝总生物碱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采集条件为:取低温干燥的样品,粉粹过80目标准筛,取约3g样品粉末放入试管中,混合均匀,用光纤探头压平,将光纤探头对准试管底部照射,扫描得到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每个样品重复扫描6次,求平均光谱图。OPUS采集参数:扫描范围12000-4000cm-1,样品背景和样品扫描时间均为32s,分辨率8cm-1,温度18~25℃,扫描次数64次。2.栽培南板蓝根和地上茎的鉴别及野生南板蓝根和地上茎的鉴别:选用“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预处理方法,在8998.6-5457.8cm-1、4937.1~4050cm-1区域,基于聚类分析的模式识别法可鉴别野生南板蓝根和地上茎,但有少数样品出现假阳性;选用“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预处理方法,在8998.6-5457.8cm-1、4937.1-4050cm-1区域,基于聚类分析的模式识别法鉴别栽培南板蓝根和地上茎时出现了较多的假阳性。相似度计算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似,并给出了光谱间具体的相似度。结果表明南板蓝根与南板蓝地上茎化学组分相似,建议将南板蓝地上茎加入南板蓝的入药部位,提高资源利用率。3.不同产地南板蓝的鉴别:选用“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法”预处理方法,在8989.9-7478.9cm-1、6989.1-5427cm-1和4979.5~4038.4cm-1区域,基于聚类分析的模式识别法可以有效鉴别不同产地的南板蓝根;选用“矢量归一化法”预处理方法,在9010.2-5373cm-1和4937.1-4023cm-1区域,基于聚类分析的模式识别法可以有效鉴别不同产地的南板蓝地上茎。相似度计算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似,并给出了光谱间具体的相似度。模型经过验证比较合理。4.栽培与野生南板蓝的鉴别:选用“二阶导数+矢量归一化法”预处理方法,在7980.4-5427cm-1,4979.5-3999.8cm-1区域,基于聚类分析的模式识别法可以有效鉴别栽培与野生的南板蓝根;选用“矢量归一化法”预处理方法,在8983.2-5361.4cm-1,4937.1~4023cm-1区域,基于聚类分析的模式识别法可以有效鉴别栽培与野生的南板蓝地上茎。相似度计算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似,并给出了光谱间具体的相似度。模型经过验证比较合理。5.真伪优劣南板蓝的鉴别:选用“矢量归一化”预处理方法,在8983.2-5388.4cm-1、4964.1~4050cm-1区域,基于聚类分析的模式识别法可以有效鉴别真伪优劣南板蓝根;选用“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法”预处理方法,在8998.6-5373cm-1、4961.1~3999.8cm-1区域,基于聚类分析的模式识别法可以有效鉴别南板蓝地上茎真伪优劣。相似度计算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似,并给出了光谱间具体的相似度。模型经过验证比较合理。6.一致性检验模型的建立与验证:选用“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法”预处理方法,在8998.6-5373cm-1、4937.1~4023cm-1区域建立一致性检验模型,可看到南板蓝根真伪优劣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对于限度控制,采用最大CI法,即直观指定CI=4限度值。选用“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法”光谱预处理方法,在8998.6-5346cm-1、4937.1~4038.4cm-1区域建立一致性检验模型,可看到南板蓝地上茎真伪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对于限度控制,采用最大CI法,即直观的指定CI=4限度值。检验光谱均已超过CI=4限度,表明正品与伪劣品可以较好的分开。7.相关系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选取“二阶导数化”光谱预处理方法,在6200-5500cm-1、5000-4700cm-1区域建立相关系数模型,相关系数的限度设置为0.99,该限度设置条件下,相关系数法可以将伪品、劣质药材与正品南板蓝根区分开,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但是将南板蓝地上茎来检验样品集则较难将两者分开;选取“二阶导数化”光谱预处理方法,在6200-5500cm-1、5000-4700cm-1区域建立相关系数模型,相关系数的限度设置为0.99,该限度设置条件下,相关系数法可以将伪品、劣质药材与正品南板蓝地上茎区分开,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但是将南板蓝根来检验样品集则较难将两者分开。8.水、醇溶性浸出物校正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南板蓝根校正模型R2(水)=95.92%,RMSECV(水)=0.602,R2(醇)=96.49%,RMSECV(醇)=0.481,最佳主因子数为8和7。近红外光谱法预测值与参考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均在±2%之间,两个模型的建立较为成功。南板蓝地上茎R2(水)=96.35%,RMSECV(水)=0.509,R2(醇)=96.42%,RMSECV(醇)=0.509,最佳主因子数为7和9。近红外光谱法预测值与参考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均在±2%之间,两个模型的建立较为成功。南板蓝根验证模型R2(水)=97%,预测均方差RMSEP(水)=0.498,R2(醇)=96.43%,RMSEP(醇)=0.485,预测值与参考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均在±2%之间,模型的建立较为成功。南板蓝地上茎R2(水)=96.68%,预测均方差RMSEP(水)=0.521,R2(醇)=96.42%,RMSEP(醇)=0.398,预测值与参考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均在±2%之间,模型的建立较为成功。9用正交设计方法设计水提取工艺,以提取物中多糖含量为测定指标,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三个因素对有效成分多糖提取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为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0min,水料比30:1,南板蓝根多糖的提取率为9.53%,该方法是一种简单、快捷、高效的提取方法。10.多糖校正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南板蓝根和地上茎多糖校正模型R2(根)=96.6%,RMSECV(根)=0.53,R2(茎)=97.69%,RMSECV(茎)=0.393,最佳主因子数为7和5,预测值与参考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均在±2%之间,两个模型的建立较为成功。南板蓝根和地上茎多糖验证模型R2(根)=98.8%,预测均方差RMSEP(根)=0.401,R2(茎)=98.57%,RMSEP(茎)=0.202,预测值与参考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均在±2%之间,模型的建立较为成功。11.通过酸性染料比色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南板蓝根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确定适宜的含量测定方法。得到了南板蓝根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于415nm的检测波长下,以靛玉红为对照品,在3.29-32.9ug/ml范围内对照品含量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338x+0.004(r2=0.9994),精密度RSD=0.30%,加样回收率为99.24%,RSD=1.02%。该方法回收率、稳定性、重现性、精密度良好,可用于南板蓝根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12.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南板蓝根总生物碱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和液料比3个因素进行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利用响应曲面法对其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在提取时间20.23min,乙醇体积分数83.21%,液料比21.16:1时,南板蓝根总生物碱的最高理论提取率达0.781%。根据实际试验情况,将其修正为提取时间20.5min,乙醇体积分数83.0%,液料比21.0:1,在此条件下南板蓝根总生物碱提取率为(0.78±0.024)%(n=3),与理论值较为接近,修正后的南板蓝根总生物碱提取工艺优化参数准确可靠,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13.总生物碱校正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南板蓝根和地上茎总生物碱校正模型R2(根)=94.76%,RMSECV(根)=0.0256,R2(茎)=96.21%,RMSECV(茎)=0.0885,确定的最佳主因子数为7和4,预测值与参考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均在±2%之间,两个模型的建立较为成功。南板蓝根和地上茎总生物碱验证模型R2(根)=93.2%,预测均方差RMSEP(根)=0.0189,R2(茎)=97.92%,RMSEP(茎)=0.0607,预测值与参考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均在±2%之间,模型的建立较为成功。结论:上述研究表明,NIRS能够较好的区分开不同产地、栽培与野生及真伪优劣南板蓝根和地上茎;NIRS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复杂繁琐的前处理,可以快速对南板蓝根和地上茎分别进行定性分析。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南板蓝根提取物中总生物碱的含量;采用响应曲面法和正交设计优化南板蓝根中总生物碱和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可靠。NIRS还可以同时定量分析多种组分,分析速度快、结果准确,具有常规分析方法所不具有的显着优点,因此,NIRS在中药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三种方法的最终目的是从整体上较好的对中药整体质量进行控制。
孙霞[7](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草药粉末的显微图像鉴别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草药识别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传统的图像鉴别算法在大数据量和多类别的显微特征图像鉴定中存在准确性低和普适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识别方法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根据中草药粉末显微图像检测分类的实际需求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显微特征图像分类标准,创建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数据集。为了去除图像数据库中光照变化、角度偏移、尺度不同等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用多种图像增强的预处理方法来获得更具多样性的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数据,提高了显微特征图像检测和识别的准确率。(2)提出了一种基于SSD网络的改进型检测算法。针对显微特征图像中存在的目标断裂残缺的问题,在SSD网络的预测卷积图之后添加SE模块,对检测结果起较大作用的特征通道获得较大的权重,使网络更好地对重要的特征通道信息进行充分学习。另外改进后的网络将前后层特征图包含的信息进行充分融合,有利于网络对显微特征图像信息的有效学习,提高了最终的检测效果。对厚壁细胞、导管和花粉孢子这三类显微特征图像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改进后算法的检测均值平均精度(Mean Average Precision,m AP)提升到81.5%。(3)提出了二值图转化方法与图像类型多通道融合识别算法。针对导管的显微图像特点,将第三章检测网络输出的图像进行类型转化,并且将RGB图像、灰度图和二值图通过数据类型的多通道融合来丰富和扩充图像的信息,使得深度学习网络能学习到更多层次和更有效的图像信息。对融合后的图像采用ACNet算法进行中草药类别的识别判定,结果表明融合的显微特征图像的正确识别率达到94.5%。
崔建新[8](2012)在《基于多元图表示的中药指纹图谱可视化模式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现代化是目前国内外医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现代化的有力工具,可以用来鉴别中药的真伪,控制中药质量及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药指纹图谱的解析与处理通常借助于计算机,分析其化学成分测定值及相关的药理作用,快速、准确地寻找出内在规律,作为中药材质量控制的指标。由于中药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所以图谱数据的整体性对研究至关重要。但是,在当前的研究中,有的在分析过程中打破了这一整体性,有的保证了数据的整体性却又直观性差,不易理解。因此,在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中,如何在保证图谱数据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分析过程的可视化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多元图表示的理论基础,针对中药指纹图谱的数据处理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视化的模式分析新方法,实现了中药指纹图谱数据处理的整体性和可视性的统一,为中药的鉴别及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处理手段。主要研究了三个基本方面的问题:多元数据的多元图表示方法及特征提取方法;中药指纹图谱的雷达图分类模型的建立;标准指纹图谱的建立。1.研究了多元数据多元图的表示方法及基于多元图表示原理的特征提取方法。提出了多元数据的类间重叠系数矩阵以剔除方差大而分类信息差的向量;对传统散布矩阵进行了优化以区分类别均值与全局均值之间距离比较相近的向量;采用样本点与各个类别之间的距离表示样本点,再进行分类研究;对人机交互在多元图特征提取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及优越性。2.研究了基于雷达图表示原理的中药指纹图谱的分类。在多元数据雷达图表示及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将雷达图的重心图特征进行了拓展,并对相邻幅值比图特征进行了优化。针对中药指纹图谱的分类问题,提出了重心特征峰参数以及多层雷达图表示的分类模型。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研究了标准指纹图谱的建立。针对标准指纹图谱传统构建方法存在的问题,基于聚类原理,将多参数距离融合聚类规则作为标准指纹图谱。该方法以分类为目的,结果生成的不再是传统的有意义的特征指纹图谱或是特征库,而是一种分类标准。实验分析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4.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分别获得了葛根(纯葛根粉及掺假葛根粉)以及不同种类的人参的指纹图谱,采用多层雷达图模型及相关技术对葛根的真伪及人参的种类进行了鉴别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可视化中药指纹图谱模式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魏妙洁[9](2020)在《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蒙药复方德都古日古木-7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随着全球市场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持续增长,草药产业已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民族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蒙药摄取了藏医、中医等其他民族在实践中得到的相关技能与理论,蒙药方剂流传下来并有疗效的达数千首,常用制剂有400多首,其中蒙药复方制剂德都古日古木-7(G-7)为治疗肝病的特色药,收载于《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1998年版),鉴于原标准中收载的相关定性定量指标不够全面,为有效控制该复方制剂的内在质量,保证药物的品质,建立可靠且准确的实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为解决部颁标准中检测方法的单一性,本课题对G-7进行了真伪优劣的研究,以期为复杂组方的成药制剂建立一种全面有效的质量评价方法,推进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方法:首先收集蒙药复方制剂G-7处方规定的原料药材作为对照,经性状鉴别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两种方法对原料药材进行鉴定,以确保对照药材来源准确;然后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规定方法自制2份G-7对照样品(RS01和RSO2),RSO2加入人参作为阳性对照;此外,收集3份市售G-7样品(SS01-SS03),及内蒙地区12份院内制剂G-7样品(YN01-YN12)。以4种不同的基因区ITS、ITS2,rbcL和matK作为分子标记片段,对2份对照、3份市售及12份院内制剂G-7样品基于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将测序得到的clean data通过过滤去除低质量序列,高质量序列通过组装和序列评估,然后对测序深度和覆盖度进行计算,去除测序深度小于3和覆盖度低于95%的不可靠序列;使用TCM-BOL数据库、GenBank和BOLD数据库进行药材基原鉴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3份市售及12份院内制剂G-7样品中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没食子酸进行含量测定和样品间比较。色谱柱采用YMC-Pack ODS-A(250 × 4.6 mm,5 um);柱温30℃;以乙腈(A)-0.1%磷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9 min:5%A,9-30 min 5%-12%A,30-40min 12%-100%A,流速 1.0 mL/min,检测波长分别为 274nm 和 400nm,进样量10 uL。结果: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共获得约120 G的原始数据,约8亿个reads,经处理后获得500,000余条高质量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结合4种DNA条形码ITS、ITS2、rbcL和matK可检出2份对照样品中规定的全部生物组分,且RSO2能够检出阳性对照药材人参Panaxginseng C.A.Mey,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同时显示ITS和ITS2序列的鉴定效率比rbcL和matK序列的鉴定效率高。结合ITS2、rbcL和matK序列在3份市售G-7样品中检出均检出4味原料药材,在12份院内制剂G-7样品中检出的原料药材数目不一,其中检出组方物种数最多的是YN04样品,共检出5味原料药材,检出组方物种数最少的是YN11样品,只检出2味原料药材;此外,在15份样品中只有YN12样品中检出正品药材木通Akebia quinata,其余样品均不同程度检出木通的常见混伪品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和威灵仙 Clematis chinensis,在YN02样品中检出关木通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本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红花和诃子中的主要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没食子酸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两种成分分别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回归方程为:y=2×107x-293586,r2=0.999;没食子酸的回归方程式:y=3×107x-64310,r2=0.999。3份市售G-7样品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没食子酸两种成分的含量相近,说明3份市售G-7样品的质量无明显差异;12份院内制剂G-7样品两种物质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YN09含有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最高,YN02含量最低;YN08含有的没食子酸最高,YN07含量低。结论:高通量测序技术可有效鉴定蒙药复方制剂G-7中的生物组分,对于复方制剂的质量评价应包含处方成分的鉴定又包括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因此,将高通量测序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结合,对复方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胡宏雁[10](2020)在《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到单边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国际投资规则和格局变化使得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获取与利用呈现出复杂化的状态,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日益增加,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价值评估与转移等环节的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与跨国并购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重点分析了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认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和知识产权国家安全审查等方面问题。本文从跨学科的视角,运用经济学与法学相关理论对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进行理论论证与实证考量,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政府如何应对外资为获取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并购提供有益指导。厘清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基本原理与主要法律问题,是文章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前提。其一,在界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的基础上,总结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独有特点。其二,通过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不完全专属性与激励性阐述,分析知识产权纳入投资的经济特殊性。由知识产权资本的评价可能性、转让可能性分析知识产权资本的适格要件。其三,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和知识产权对并购投资实践影响的实证分析,探究知识产权获取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其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待解决的法律问题,文章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在既有文献基础上,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各阶段相伴而生的相关的法律问题归结为: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考量、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及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既有平等主体也有国家层面的法律问题。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过程并不是仅仅考量知识产权“是什么”,更应该考虑在其司法管辖权内知识产权潜在的权利扩展,即“可以做什么”。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从而减少潜在并购风险,并为确定合适的并购价格奠定基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中各方主体不尽责将导致合同、公司和知识产权的法律层面的责任问题,涉及到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违反重大事项告知义务的法律责任,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律师等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中的违约和侵权等方面责任,分清各方责任保证知识产权调查的尽职、审慎地进行。知识产权资产具有可评估性,评估是了解目标方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手段,科学的估值能为并购出价提供决策依据。知识产权的特质决定了其评估方法选择的独特性,其价值受到不同于其他资产的法律因素影响。论文首先分析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满足企业的战略发展、交易定价、税收设计、融资及法律诉讼等诸多领域现实需求,探究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其次,剖析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结合知识产权资产具体情况,探究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评估方法的选择。最后,结合并购具体情形,探究影响不同知识产权类型价值评估的法律因素考量。同时,注意考察跨国并购中的价值评估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参考性。评估对象限于此次并购中目标方的知识产权,评估针对本次跨国并购而进行,评估具有参考而不是决定作用,不能将知识产权评估值等同于成交价。反垄断审查与规制已成为重大跨国并购能否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的交叉具有历史与现实性,识别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垄断行为,基于相对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利益问题,探究如何对专利、着作权、商标滥用进行反垄断规制和救济是关键因素。此外,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还事关企业存亡和国家安全问题。具体而言,以获取专利为目标的并购可能引发的科技安全问题,基于着作权的并购可能引发文化安全问题,与商标品牌密切相关的并购可能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分析与应对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垄断和知识产权转移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需要平衡并购方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并购投资目的与东道国利用外资并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必要,加强国家安全审查,以期在相对利益平衡中促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良性发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不仅事关企业知识产权获取,更是事关国家的整体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经济与法律活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完成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战略转移。并购投资方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投资方式选择,其中获取知识产权成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重要驱动力。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以反垄断、国家安全审查之名大行投资保护之道,使得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运行艰难。同时,“引进来”过程中,来华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利用并购中形成的市场优势破坏有序的市场竞争,利用并购获取中国企业稀缺的知识产权资源并引发国内知识产权层面安全问题,需要中国构建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和国家安全审查的防火墙。中国要在创新驱动中提升“走出去”的能力,在完善规则中提高“引进来”水平,积极参与新一轮投资规则重构,并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中的话语权。
二、几种容易混淆的中草药识别(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容易混淆的中草药识别(一)(论文提纲范文)
(1)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 ——从混淆的可能到联想的可能(论文提纲范文)
绪言 |
第一编 以混淆理论为基础的商标权利范围 |
第一章 商标保护的前提 |
第一节 商标权产生的一般渠道-使用及注册 |
一、 商标权基于使用产生 |
二、 商标权基于注册产生 |
第二节 商标权产生的特别渠道-驰名 |
一、 巴黎公约确立的驰名原则 |
二、 TRIPS协议对驰名原则的重要补充 |
三、 WIPO《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的新贡献 |
四、 各国对驰名商标保护的初步实践 |
第二章 混淆理论的提出 |
第一节 混淆理论的法律基础 |
第二节 混淆的定义 |
第三章 混淆的可能的认定 |
第一节 认定混淆的可能的总体原则 |
第二节 认定混淆的可能的具体因素 |
一、 商标的显着性 |
(一) 商标显着性的认定方式 |
(二) 固有显着性 |
(三) 获得显着性 |
二、 商标的相同或近似 |
(一) 同种语言商标的比较 |
(二) 不同语言商标的比较 |
三、 商品或服务的类似 |
第三节 混淆的可能的具体认定 |
第四章 混淆理论的扩张 |
第一节 商标显着性概念的扩张 |
第二节 商标近似概念的扩张 |
第三节 商品类似概念的扩张 |
第四节 混淆概念的扩张 |
一、 赞助混淆 |
二、 售前混淆 |
三、 售后混淆 |
四、 反向混淆 |
第五章 混淆理论在其它侵犯商标权行为上的运用 |
第一节 反向假冒 |
第二节 企业名称与商标的冲突 |
第三节 网上商标侵权行为 |
一、 域名与商标的冲突 |
(一) 域名注册机制的演变 |
1 域名注册的变迁:从NSI到ICANN |
2 IAHC的谅解备忘录及 WIPO的最终报告 |
3 ICANN的《域名争议解决统一方案》(UDRP)以及美国《制止网络抢注保护消费者法》(ACPA) |
(二) 我国解决域名与商标冲突的探索 |
二、 网上其它形式的商标侵权行为 |
(一) 网上传统的商标侵权 |
(二) 网上特有的商标侵权 |
1 纵深链 |
2 加框 |
3 设置元标记 |
4 灌爆 |
第二编 以联想理论为基础的商标权利范围 |
第六章 联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混淆理论的局限 |
第二节 商标功能的发展 |
第三节 品牌资产的法律地位 |
第四节 联合商标及防御商标制度的评价 |
第七章 欧洲对联想理论的贡献 |
第一节 欧洲联想理论的源起-解决非近似商标保护的问题 |
一、 比荷卢联想理论的提出 |
二、 比荷卢联想理论在欧共体一号指令中的地位 |
(一) 英国的WAGAMAMA案 |
(二)德国的PUMA案 |
第二节 欧洲联想理论的发展-解决非类似商品保护的问题 |
一、 欧洲对非类似商品的保护标准 |
二、 声誉商标 |
三、 不当得利及损害 |
(一) 不当得利 |
(二) 损害 |
第三节 欧洲联想理论存在的问题 |
一、 比荷卢联想理论存在的问题 |
二、 欧洲在非类似商品上的商标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八章 美国对联想理论的贡献-淡化理论 |
第一节 美国淡化理论的源起 |
第二节 淡化的三种形式 |
一、 因“弱化”产生的淡化 |
二、 因“丑化”产生的淡化 |
三、 因“退化”产生的淡化 |
第三节 美国淡化理论存在的问题 |
第九章 联想理论的整体思路及发展趋势 |
第一节 联想的定义 |
第二节 产生联想的相关因素 |
一、 商标的显着性 |
(一) 固有的显着性或理论上的显着性 |
(二) 获得的显着性或事实上的显着性 |
二、 商标知名的地域范围和行业范围 |
(一) 知名度 |
(二) 知名度的地域范围 |
(三) 知名度的行业范围 |
三、 没有正当理由 |
四、 商标注册 |
五、 竞争关系 |
第三节 联想的后果 |
一、 不当得利 |
二、 损害 |
(一) 弱化 |
(二) 丑化 |
(三) 退化 |
第四节 联想理论的发展趋势 |
第十章 联想理论在其它侵犯商标权行为上的运用 |
第一节 企业名称与商标的冲突 |
第二节 网上侵权 |
一、 网上弱化 |
二、 网上丑化 |
第三编 商标权利范围的限制 |
第十一章 合理使用 |
第一节 商业性使用 |
一、 叙述性使用 |
二、 指示性使用 |
第二节 非商业性使用 |
一、 滑稽模仿与言论自由 |
二、 新闻报道及新闻评论 |
三、 字典中使用 |
第十二章 比较广告 |
第一节 美国的比较广告 |
第二节 欧洲的比较广告 |
第三节 我国对比较广告的态度 |
第十三章 商标权利用尽与平行进口 |
第一节 国际公约对商标权利用尽的立场和态度 |
第二节 欧共体对商标权利用尽及平行进口的判例和立法 |
一、 第7条第1款:商标权利用尽的原则 |
二、 第7条第2款:商标权利用尽的例外 |
(一) 重新包装问题 |
(二) 重贴标识问题 |
(三) 广告方式问题 |
(四) 改换商标问题 |
第三节 何谓“经商标所有人同意投放欧共体市场的商品” |
第四节 美国对商标权利用尽及平行进口的立法和实践 |
第五节 我国处理商标权利用尽及平行进口的对策 |
第十四章 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的限制竞争条款以及对商标权利滥用的处罚 |
第一节 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的限制竞争条款 |
第二节 对商标权利的滥用的处罚 |
第四编 商标侵权的认定和处罚 |
第十五章 商标侵权的主客观条件 |
第一节 商标侵权的客观条件 |
第二节 商标侵权的主观条件 |
一、 主观过错在商标确权程序中的意义 |
二、 主观过错在商标侵权程序中的意义 |
(一) 主观过错不是认定商标侵权的要件 |
(二) 认定网络域名抢注者的条件-主观恶意 |
第十六章 商标侵权的管辖与时效 |
第一节 商标侵权的管辖 |
一、 现实空间中商标侵权管辖的确定 |
二、 网络空间中商标侵权管辖的确定 |
第二节 商标侵权的时效 |
一、 一般诉讼时效 |
二、 商标争议程序及时限 |
三、 容忍、默许以及懈怠对商标权的限制 |
第十七章 商标侵权的举证 |
第一节 民意测验 |
一、 显着性的证明 |
二、 知名度的证明 |
三、 混淆或联想的证明 |
四、 不当得利或损害的证明 |
第二节 知情权及举证责任倒置 |
第三节 临时措施 |
第十八章 商标侵权的救济 |
第一节 民事救济 |
一、 禁止令 |
二、 损害赔偿 |
第二节 行政救济 |
一、 商标权的海关保护 |
二、 其他行政机关的处罚 |
第三节 刑事救济 |
一、 监禁及罚金 |
二、 其他刑事处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2)中草药的太赫兹光谱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太赫兹辐射简介 |
1.2 太赫兹辐射的产生与探测 |
1.2.1 太赫兹辐射的产生 |
1.2.2 太赫兹辐射的探测 |
1.3 太赫兹辐射的特性 |
1.4 太赫兹光谱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中草药鉴别与质量鉴定 |
1.5.1 传统鉴定技术 |
1.5.2 常用鉴定技术 |
1.5.3 中药指纹图谱 |
1.5.4 人工神经网络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及前景 |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
2.1 THz时域光谱技术 |
2.2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和样品制备 |
2.2.1 实验装置 |
2.2.2 实验步骤 |
2.2.3 样品制备 |
2.3 数据处理基本原理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BP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 |
3.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3.2 BP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 |
3.2.1 BP神经网络的基础知识 |
3.2.2 BP神经网络的算法推导 |
3.2.3 BP神经网络的主要特性和局限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P神经网络对六组中草药的鉴别 |
4.1 BP神经网络对月季花和玫瑰花进行鉴别 |
4.1.1 样品简介 |
4.1.2 对于月季花和玫瑰花的太赫兹光谱研究 |
4.1.3 BP神经网络对月季花和玫瑰花进行鉴别 |
4.2 BP神经网络对南柴胡、北柴胡、银柴胡进行鉴别 |
4.2.1 样品简介 |
4.2.2 对于南柴胡、北柴胡、银柴胡的太赫兹光谱研究 |
4.2.3 BP神经网络对南柴胡、北柴胡和银柴胡进行鉴别 |
4.3 BP神经网络对山豆根和北豆根进行鉴别 |
4.3.1 样品简介 |
4.3.2 对于山豆根和北豆根的太赫兹光谱研究 |
4.3.3 BP神经网络对山豆根和北豆根进行鉴别 |
4.4 BP神经网络对地骨皮、五加皮和香加皮进行鉴别 |
4.4.1 样品简介 |
4.4.2 对于地骨皮、五加皮和香加皮的太赫兹光谱研究 |
4.4.3 BP神经网络对地骨皮、五加皮和香加皮进行鉴别 |
4.5 BP神经网络对阿胶、鹿角胶和龟甲胶进行鉴别 |
4.5.1 样品简介 |
4.5.2 对于阿胶、鹿角胶和龟甲胶的太赫兹光谱研究 |
4.5.3 BP神经网络对阿胶、龟甲胶、鹿角胶进行鉴别 |
4.6 BP神经网络对生大黄、熟大黄和酒大黄进行鉴别 |
4.6.1 样品简介 |
4.6.2 对于生大黄、酒大黄和熟大黄的太赫兹光谱研究 |
4.6.3 BP神经网络对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进行鉴别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分形理论的太赫兹光谱识别 |
5.1 引言 |
5.2 分形和分形盒维数 |
5.3 基于分形特征的太赫兹光谱识别 |
5.4 太赫兹光谱实验 |
5.5 盒维数计算,分析鉴别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所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基于深度学习的贝母分类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计算机视觉发展现状 |
1.2.2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中草药分类识别研究现状 |
1.2.3 贝母分类识别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
2.1 数据采集 |
2.2 数据预处理 |
2.2.1 数据增强 |
2.2.2 色彩空间转换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贝母鉴别分类 |
3.1 传统机器学习框架和流程 |
3.2 特征提取 |
3.2.1 灰度共生矩阵 |
3.2.2 方向梯度直方图 |
3.3 特征分类 |
3.3.1 多分类支持向量机 |
3.3.2 支持向量机分类 |
3.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单视角贝母鉴别分类 |
4.1 卷积神经网络介绍 |
4.2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的设计 |
4.2.1 基于特征重标定的双通路U型卷积神经网络 |
4.2.2 基于特征重标定的双通路模块 |
4.2.3 挤压和激励模块单元 |
4.3 算法流程 |
4.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4.1 特征可视化 |
4.4.2 分类结果 |
4.4.3 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多视角融合的贝母鉴别分类 |
5.1 多视角数据融合 |
5.2 多视角贝母分类模型的生成 |
5.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机制研究 ——以景德镇地理标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地理标志保护概述 |
第一节 地理标志的内涵与意义 |
一、地理标志的内涵 |
二、地理标志的构成要素 |
三、保护地理标志的重要意义 |
四、地理标志争议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二节 地理标志与商标、货源标志的异同 |
一、地理标志与商标的异同 |
二、地理标志与货源标志的异同 |
第三节 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研究 |
一、地理标志是否可以用于服务 |
二、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 |
三、地理标志保护的排除 |
第四节 酒类地理标志额外保护的扩展问题 |
一、TRIPS协议对地理标志的不同保护 |
二、酒类地理标志额外保护扩展的争议 |
三、扩展保护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二章 地理标志保护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侵害地理标志形式的研究 |
第二节 地理标志保护形式的比较研究 |
一、地理标志的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方式 |
二、地理标志专门权保护方式 |
三、地理标志行政管理保护方式 |
四、地理标志商标权保护方式 |
第三节 目前地理标志的保护现状研究 |
一、景德镇地理标志保护现状 |
二、我国地理标志法律规定的概况 |
三、国际上地理标志保护现状 |
第四节 国际地理标志保护先进经验的借鉴 |
一、主要国家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
二、主要的国际公约 |
第三章 完善和加强地理标志商标权保护机制 |
第一节 一般商标保护机制与地理标志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
一、几个典型的案例 |
二、两者发生冲突的法理分析 |
三、地理标志与商标保护的协调 |
第二节 证明商标与集体商标保护方式的长处与不足 |
一、集体商标与证明商标法律个性分析 |
二、集体商标与证明商标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
三、集体商标与证明商标对道理标志保护方式的长处与不足--商标保护方式的学理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地理标志商标权保护机制的构建 |
一、我国目前地理标志保护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地理标志保护机制的重新构建的设想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传统文化与品牌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 |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资源 |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分类 |
二、传统文化与品牌的关系 |
第三节 传统文化资源支撑品牌构建的基础 |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
二、中国文化根植入品牌的基因 |
第二章 传统文化资源的符号转换特征 |
第一节 经典中国文化符号概述 |
一、符号的概念 |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概念 |
第二节 经典中国文化符号的解析 |
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资源类型 |
二、中国文化符号的特征分类 |
第三节 传统文化符号在品牌上的应用方式 |
一、传统文化符号的常见运用形式 |
二、传统文化符号在品牌上的误用 |
三、传统与现代在品牌战略中的考量 |
第三章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路径 |
第一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条件 |
一、品牌构建中的文化意识构成 |
二、品牌构建中的趋向 |
第二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路径 |
一、文化精神提炼 |
二、文化灌注方法 |
三、文化形象成形 |
四、文化传播演绎 |
第三节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契合性 |
二、传统文化品牌的精神共鸣性 |
第四章 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的特征 |
第一节 品牌构建的文化思想特征 |
一、文化价值评估 |
二、文化思想创造价值 |
第二节 品牌构建的时代更新特征 |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 |
二、结合时代潮流理念 |
三、品牌的生命再造 |
第三节 品牌构建的传统文化识别特征 |
一、发掘历史遗产 |
二、传统文化视觉识别 |
第四节 品牌构建的传奇功效特征 |
一、传奇品质保证 |
二、传奇延伸价值 |
三、品牌的资产组合 |
第五章 传统文化品牌的营销拓展与管理 |
第一节 传统文化品牌的市场营销 |
一、文化再造市场营销策略 |
二、品牌的本土化与全球化 |
第二节 文化在跨媒体传播策略中的运用 |
一、跨媒体营销策略 |
二、文化与技术的互动 |
三、品牌的跨媒体营销策略 |
第三节 传统文化品牌的管理 |
一、管理与释放文化理念 |
二、传统文化品牌的管理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
(6)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南板蓝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概述 |
第一节 近红外光谱技术概述 |
1 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历程 |
2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理论基础 |
3 近红外光谱特征、应用特点及适用范围 |
4 近红外光谱技术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
第二节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定性鉴别中的应用 |
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
3 中药材提取工艺研究 |
4 在线质量控制 |
第三节 南板蓝研究进展 |
1 本草学考证 |
2 基源、性状及显微鉴别 |
3 栽培研究 |
4 化学成分 |
5 质量及质量标准问题 |
6 南板蓝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南板蓝的定性鉴别研究 |
第一节 光谱采集条件的考察及定性建模的基本流程、评价参数 |
1 光谱采集条件的考察 |
2 近红外光谱技术定性建模的基本流程 |
3 近红外定性分析模型的评价参数 |
第二节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聚类分析及相似度计算鉴别南板蓝根和地上茎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南板蓝药用部位的选择探讨 |
4 小结 |
第三节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聚类分析及相似度计算鉴别不同产地南板蓝根和地上茎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四节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聚类分析及相似度计算鉴别栽培与野生南板蓝根和地上茎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五节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聚类分析及相似度计算鉴别真伪优劣南板蓝根及地上茎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六节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一致性及相关系数法鉴别南板蓝根和地上茎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南板蓝的定量分析研究 |
第一节 光谱采集条件及定量建模的基本流程、评价参数 |
1 光谱采集条件 |
2 近红外光谱技术定量建模的基本流程 |
3 近红外定量测定模型评价参数 |
第二节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南板蓝根及地上茎中水、醇浸出物的含量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三节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南板蓝根及地上茎中多糖的含量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 |
第四节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南板蓝根及地上茎中总生物碱的含量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3 小结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实验图片 |
附录2 英文缩略语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基于深度学习的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草药识别技术介绍 |
1.2 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鉴别的特点和优势 |
1.3 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的研究现状和重点研究问题 |
1.3.1 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的研究现状 |
1.3.2 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识别的重点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数据库的建立与图像增强 |
2.1 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数据库的建立 |
2.1.1 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的采集 |
2.1.2 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的类别划分 |
2.2 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识别研究方案 |
2.2.1 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识别方法选择 |
2.2.2 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检测识别技术方案 |
2.3 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增强 |
2.3.1 图像数据的色彩调整 |
2.3.2 图像裁剪 |
2.3.3 随机水平翻转 |
2.3.4 去均值 |
2.4 实验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改进型SSD算法的中草药特征检测 |
3.1 基于SE模块的SSD检测算法 |
3.1.1 SSD算法 |
3.1.2 SE模块 |
3.1.3 基于SE模块的改进型SSD算法 |
3.2 基于特征融合和SE模块的SSD检测算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类型的多通道融合的中草药种类识别 |
4.1 显微图像数据类型 |
4.1.1 RGB图像 |
4.1.2 灰度图 |
4.1.3 二值图像 |
4.2 基于数据类型融合的图像识别 |
4.2.1 ACNet分类识别网络介绍 |
4.2.2 基于数据类型的多通道融合识别 |
4.3 实验结果 |
4.4 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图像检测与识别系统 |
4.4.1 多种显微特征图像决策融合 |
4.4.2 显微图像检测识别应用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多元图表示的中药指纹图谱可视化模式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概述 |
1.2.1 中药指纹图谱的定义和特点 |
1.2.2 中药指纹图谱的分类 |
1.2.3 中药指纹图谱的数据处理 |
1.2.4 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
1.3 模式识别研究现状 |
1.3.1 模式识别的分类 |
1.3.2 模式识别研究现状 |
1.4 中药指纹图谱模式识别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元图表示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多元图表示理论 |
2.2.1 多维数据多元图表示的数学理论基础 |
2.2.2 多维数据到多元图表示的一般化映射模型 |
2.2.3 多元图的图形特征提取 |
2.3 基于多元图表示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2.3.1 类间重叠系数矩阵 |
2.3.2 散布矩阵 |
2.4 基于多元图表示的样本特征距离表示方法 |
2.4.1 方法及原理 |
2.4.2 数据实验 |
2.5 人机交互在多元图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药指纹图谱的雷达图表示及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雷达图 |
3.2.1 雷达图的表示原理 |
3.2.2 雷达图的特征参数 |
3.2.3 雷达图图形特征提取的优化方法 |
3.2.4 数据实验 |
3.3 中药指纹图谱的数据处理及可视化表达 |
3.3.1 数字化中药指纹图谱 |
3.3.2 中药指纹图谱的雷达图表示 |
3.3.3 中药指纹图谱的重心特征峰表示 |
3.4 基于雷达图表示的中药指纹图谱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3.4.1 基于多层雷达图表示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3.4.2 雷达图表示与相似度特征相结合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参数距离融合聚类原理的标准指纹图谱的构建 |
4.1 引言 |
4.2 传统标准指纹图谱构建方法 |
4.3 聚类分析 |
4.3.1 聚类的定义 |
4.3.2 聚类分析的主要方法 |
4.4 基于多参数距离融合聚类原理的标准指纹图谱的建立 |
4.4.1 标准指纹图谱建立的原理 |
4.4.2 标准指纹图谱建立的步骤 |
4.4.3 数据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元图表示的近红外光谱中草药鉴别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与研究方法 |
5.2.1 实验仪器 |
5.2.2 研究方法 |
5.3 近红外光谱的中药葛根粉真假鉴别研究 |
5.3.1 中药葛根 |
5.3.2 近红外光谱中药葛根粉真假鉴别 |
5.3.3 结果及讨论 |
5.4 近红外光谱中药人参的种类鉴别研究 |
5.4.1 样品来源及光谱测量 |
5.4.2 各种人参样本的近红外光谱曲线的峰值检测和特征表示 |
5.4.3 近红外人参样本的多层雷达图特征融合 |
5.4.4 结果及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蒙药复方德都古日古木-7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综述 |
第一节 民族药及其成方制剂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
一、民族药及其成方制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民族药及其成方制剂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
第二节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
一、测序技术的发展现状 |
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技术平台及应用 |
三、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
第三节 蒙药复方制剂德都古日古木-7的研究进展 |
一、组方药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二、质量标准研究概况 |
三、药理及临床研究 |
第二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蒙药复方制剂G-7处方物种鉴定 |
前言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
四、小节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HPLC法的蒙药复方制剂G-7含量测定 |
前言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致谢) |
(10)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创新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要 |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界定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特点总结 |
第二节 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理论基础 |
一、作为“投资”的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 |
二、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依据 |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 |
一、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 |
二、基于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实证考量 |
第四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主要环节的法律问题 |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
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
三、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
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 |
第二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独特性 |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内涵界定 |
二、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特征 |
第二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解决的法律问题 |
一、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 |
二、识别目标方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 |
三、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 |
四、识别目标方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 |
五、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 |
第三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法律责任认定分析 |
一、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责任 |
二、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 |
三、管理层违反相关义务的法律责任 |
四、律师等中介机构的违约或侵权责任 |
第三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
第一节 并购中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界定 |
一、知识产权价值来源分析 |
二、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特点 |
第二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需求 |
一、价值评估的战略需求 |
二、价值评估的交易需求 |
三、价值评估的税收需求 |
四、价值评估的融资需求 |
五、价值评估的诉讼需求 |
第三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及选择 |
一、市场评估方法 |
二、成本评估方法 |
三、收益评估方法 |
四、并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四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依据 |
一、专利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二、商标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三、着作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四、商业秘密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
第四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 |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垄断行为辨析 |
一、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滥用界定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一般垄断行为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滥用规制的理论基础 |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关系之辩 |
二、禁止权利滥用理论 |
三、相对利益平衡理论 |
第三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实践分析 |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内实践评析 |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际实践评析 |
第五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 |
第一节 知识产权层面的国家安全界定 |
一、基于专利权的科技安全 |
二、基于着作权的文化安全 |
三、基于商标权的产业安全 |
第二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实践的思考 |
一、美国为代表的并购中新兴技术国家安全审查 |
二、加拿大为代表的并购中国家文化产业安全审查 |
三、中国为代表的并购中品牌依存度产业安全审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几种容易混淆的中草药识别(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商标权利范围的比较研究 ——从混淆的可能到联想的可能[D]. 黄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01)
- [2]中草药的太赫兹光谱鉴别[D]. 张平. 首都师范大学, 2008(03)
- [3]基于深度学习的贝母分类算法研究与实现[D]. 胡科. 成都大学, 2020(08)
- [4]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机制研究 ——以景德镇地理标志为例[D]. 李晓民. 中国政法大学, 2005(06)
- [5]传统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构建研究[D]. 闵洁. 上海戏剧学院, 2019(10)
- [6]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南板蓝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D]. 刘家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7]基于深度学习的中草药粉末显微特征研究[D]. 孙霞.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多元图表示的中药指纹图谱可视化模式分析方法研究[D]. 崔建新. 燕山大学, 2012(08)
- [9]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蒙药复方德都古日古木-7质量评价研究[D]. 魏妙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 胡宏雁. 吉林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