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热器内筒为什么要用金属做?(论文文献综述)
李灵芳[1](1990)在《量热器内筒为什么要用金属做?》文中指出 量热器的内筒为什么要用金属做?有些资料介绍,用保温杯来代替量热器作测量比热的实验。量热器的内筒是用金属做好还是用玻璃做好呢? 肯定的回答是:应当用金属来作量热器的内筒,而不应当用玻璃(如保温杯之类)来做量热器的内筒。理由有下面四点: 第一、一个好的量热器,应从结构上保
李灵芳[2](1990)在《量热器内筒为什么要用金属做?》文中研究说明 量热器的内筒为什么要用金属去做?有些资料介绍,用保温杯来代替量热器作测量比热的实验。量热器的内筒是用金属做好还是用玻璃做好呢?回答是肯定的:应当用金属来作量热器的内筒,而不应当用玻璃(如保温杯之类)来做量热器的内筒.理由有下面四点.第一、一个好的量热器,应从结构上保证热交换只是在系统内进行.尽量减少量热器由于传导、对流、辐射等方式向外界散发热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量热器的外筒采用热的不良导体——瓷器去做;内筒用木架垫起,使内、外筒间保留一些空气作为隔热层;在筒的上面
杨修文,谢红,路素彦[3](2002)在《量热器内筒材料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
冯珊珊[4](2019)在《近代西方热学在中国的传播(1855-1902)》文中提出19世纪下半叶,来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扮演着科学知识传播者的重要角色,翻译出版了很多着作、创办报刊、开办学堂等,为我国近代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在查阅原始文献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和比较法,旨在考察这一时期通过传教士着作传入的热学知识的内容水平、翻译情况、存在的问题、特色、以及影响等。此外,还探讨了传教士着作对清末民初我国物理学教科书编写的影响。本文所做的具体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较为完整的收集和分析了晚清来华传教士翻译出版的物理学着作及报刊,介绍了这些译着的底本信息、原作者、译者、出版背景和缘由等,将其所载热学知识分为热本质、传热学、胀缩知识、量热学、相变等几部分,并对比了中译本与底本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差异。2.考察了传教士对热本质问题的介绍。其中,《博物新编》的作者持热质说观点,《格致启蒙》较早引入了热动说。重点分析这两部着作对热本质的论证,并结合其他着作论述传播特点。研究认为,晚清传入的热学内容很多是陈旧的、不完善的,以现在的认知水平看,还有不少错误,这是当时科学传播的特点之一。3.考察了胀缩知识传播的特点。《物体遇热改易记》是晚清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热学着作,原着是19世纪下半叶西方重要的化学辞典。在掌握一些原始材料的基础上,首先对原书的作者与底本、内容和特色、翻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其次,分析了书中的胀缩实验和计算,指出了实验和计算中存在的不足。此外,还考察了晚清期刊及着作对温度计的介绍,分析了温度计在原理、制作、类型等方面的特点。认为晚清传入的温度计知识非常全面,是当时西学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温度计知识对清末民国社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当时民众学习、认识科学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研究表明,像温度计这类简单、实用、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科学知识较那些需要高等数学才能解决的物理难题来说,更适宜在晚清的社会及知识背景下传播。4.考察汉语热学概念和术语的形成及演变情况。热学中如温度、热量、潜热、热值、比热容等核心概念是较难理解的、极易混淆的。早在西方量热学发展初期,将这些概念区分开就用了很长时间。晚清来华传教士最早创立了热学相关译名,曾出现过表述上不合理、不恰当、不一致的情况。对此进行研究有益于了解晚清汉语科学语言形成及统一工作的重要性。5.考察了传教士译书工作的意义和影响。法国教育家阿道夫·迦诺的《基础物理学》在晚清有三个中译本,分别是赫士的“揭要”系列物理教科书、李杕的《形性学要》、伍光建的《最新中学教科书·物理学》。首先介绍《基础物理学》原着的风格和特点,其次考察了李杕的《形性学要》和伍光健《最新中学教科书》使用的底本及在晚清的编辑出版情况。最后以热学为例,分析了中译本与底本在内容和翻译方面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传教士译书对清末国内学者编写教科书的影响。6.文章从内容的来源、内容的时效性、内容的优缺点等三方面概述了传教士译书的特点,并整理了叶企孙、王冰、胡化凯等学者对传教士译书工作的评价。通过与清末译自日本的教科书做对比,认为从大纲内容看两者相差不多,教授的知识范围基本一致。传教士着作不如日译教科书印刷精美、书写规范、层次感强。综上,来华传教士的汉译近代西方科技书籍的工作促进了晚清科学思想的启蒙,对中国物理教育的诞生和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深远。
二、量热器内筒为什么要用金属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量热器内筒为什么要用金属做?(论文提纲范文)
(3)量热器内筒材料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理与讨论 |
1.1 热损失 |
1.2 材料吸热 |
1.3 热交换时间 |
1.4机械强度 |
2总结 |
(4)近代西方热学在中国的传播(1855-190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问题的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思路和框架 |
1.6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热学着作概述(1855—1902) |
2.1 着作统计 |
2.2 传教士自编的着作 |
2.2.1 合信与《博物新编》 |
2.2.2 丁韪良的《格物入门》及其修订本 |
2.2.3 傅兰雅的《热学图说》和《热学须知》 |
2.3 传教士翻译的着作 |
2.3.1 最早的蒸汽机译着《汽机发轫》 |
2.3.2 最早的格致学译着《格致启蒙》 |
2.3.3 其他热学译着 |
2.4 小结 |
第3章 热本质说与传热学在晚清的传播 |
3.1 热本质说在晚清的传播 |
3.1.1 热本质说历史概述 |
3.1.2 《博物新编》对“热质说”的诠释 |
3.1.3 《格致启蒙》较早论证“热动说” |
3.1.4 传教士对热本质的认识 |
3.1.5 小结 |
3.2 传热学知识在晚清的传播 |
3.2.1 传热学历史概述 |
3.2.2热传导的理论与实验 |
3.2.3热对流的理论与实验 |
3.2.4热辐射的理论与实验 |
3.2.5 小结 |
第4章 胀缩知识在晚清的传播 |
4.1 胀缩理论专着《物体遇热改易记》研究 |
4.1.1 《物体遇热改易记》的原作者和底本 |
4.1.2 《物体遇热改易记》的内容及特色 |
4.1.3 《物体遇热改易记》的翻译 |
4.1.4 小结 |
4.2 晚清传入的胀缩理论及计算 |
4.2.1 胀缩理论历史概述 |
4.2.2 固、液、气的胀缩原理 |
4.2.3固、液、气的胀缩实验 |
4.2.4 固、液、气的胀缩计算 |
4.3 胀缩理论的应用:温度计知识在晚清的传播 |
4.3.1 温度计的原理 |
4.3.2 温度计的制作 |
4.3.3 温度计的种类 |
4.3.4 小结 |
第5章 量热学与相变知识在晚清的传播 |
5.1 历史概述 |
5.1.1 量热学的早期发展 |
5.1.2 古代对气象的观测 |
5.1.3 “永久气体”的液化 |
5.2 比热容知识在晚清的传播 |
5.2.1 《博物新编》首先提出“本热”概念 |
5.2.2 《格物入门》最早表达“比热”涵义 |
5.2.3 比热容概念的翻译 |
5.2.4 比热容实验及应用 |
5.2.5 清末教科书中的比热容 |
5.3 相变知识在晚清的传播 |
5.3.1 相变的内涵与本质 |
5.3.2 相变术语的形成 |
5.3.3 相变潜热 |
5.3.4 水的相变与气象成因 |
5.3.5 小结 |
第6章 传教士译作的影响及评价 |
6.1 影响:以迦诺《基础物理学》的译介为例 |
6.1.1 《基础物理学》的成书背景及特色 |
6.1.2 《基础物理学》中译本的底本及出版情况 |
6.1.3 《基础物理学》中译本的翻译 |
6.1.4 小结 |
6.2 传教士热学译作(1855—1902)评析 |
6.2.1 内容特点及影响 |
6.2.2 翻译特点及影响 |
6.2.3 实验特点及影响 |
6.2.4 晚近学者的评价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量热器内筒为什么要用金属做?(论文参考文献)
- [1]量热器内筒为什么要用金属做?[J]. 李灵芳. 物理教师, 1990(01)
- [2]量热器内筒为什么要用金属做?[J]. 李灵芳. 物理教学, 1990(03)
- [3]量热器内筒材料的选择[J]. 杨修文,谢红,路素彦. 湖北中小学实验室, 2002(03)
- [4]近代西方热学在中国的传播(1855-1902)[D]. 冯珊珊.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