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农行资金紧缺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常玉栋[1](2020)在《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和农村低收入人群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城乡收入差距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严峻。在制约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和农户收入增长的因素中,信贷资金投入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因素。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农户金融需求被满足程度较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关注金融扶贫,信贷减贫的发展经验值得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信贷资源对农户收入是否带来影响,影响程度为多大,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地域、环境等有较大差别的不同农村地区,其信贷资源的投入差别和发展趋势如何,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的问题。本文以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要素分配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农户信用、农村金融与农户收入的关系、农村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等进行了文献回顾。通过分析美国、韩国、孟加拉等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及促进农户增收方面的经验,发现发达国家更多关注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与合作社、农户的紧密联系,强调政策性金融作用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推进合作社专业化并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的是贫困群体,以提高贫困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为目标,从而提升金融支持农户的自我“造血”能力。这些经验给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带来的启示是,农村金融发展既要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也需要关注贫困农户的各种金融需求,注重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于信贷支持农户减贫的减贫效应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宏观层面,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对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对农户收入差异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微观层面,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百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于影响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进行了量化的分析。在宏微观分析做出了分析判断后,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案例,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更加准确的剖析信贷影响农户收入增长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的主要结论:第一,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减贫上,扶贫贴息贷款的商业化运作方式难以使贫困农户获得贴息贷款的支持,小额信贷的广泛普及扩大了信贷在贫困农户中的覆盖范围,非正规金融在农村仍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有偏向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信贷资金在农村的供给和需求存在规模、结构上的双重不均衡,农村仍存在资金外流的现象。信贷资金不能在农村地区找到有效的投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仍存在功能缺位。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但对极度贫困农户的金融支持仍有许多不足。第二,信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低。信贷本身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无法单独发挥作用,需要在与农户特征、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保障农户身体健康是实现农户脱贫的重要因素。信贷对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与创新的支持不足。第三,在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上,农户借款选择正规金融还是非正规金融并不关键,非贫困农户易于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支持,贫困农户更易于从非正规金融获得贷款。贷款金额大小与农户能否脱贫关联度不高,而贷款用途和借款经历对于农户增收影响显着。农户借款用途用于生产的,对于农户增收的正向效应显着。农户对于贷款便利性的要求不高。农村地区工资性收入对于非农业经营收入有一定的替代效应,但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可以有效抵消非农业经营收入的减少。这对信贷支持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实证支撑。第四,信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减贫的效果显着。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扶贫成功实践在于由地方政府主导、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经济逻辑发展农业产业。细化产业链条分工,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做好基层干部的激励引导,用好用活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政策。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厘清信贷与政府的边界。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村正规金融规模,规范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通过政府信用和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和背书,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农户形成有效的利益联合体,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弥补信贷资金单独发挥作用支持农村发展的诸多不足。政府政策的制定应关注改善产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和制度环境,给市场稳定的预期,减少政府意志的补贴激励。第二,加强信贷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深度。强化金融对农业产业的理解程度,重视对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的收集和数字化,建设基于完整产业链数字信息的供应链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评价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农业产业链,为金融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科技创新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第三,加强农村组织与配套设施对信贷的支持。政府进行积极引导,强化农村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逐步拓展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的产业发展闭环。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知识普及,与农户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相关制度与配套措施,保障金融机构处置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权益。第四,以市场化为基础强化信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大力扶持贴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创新政府、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户贷款与龙头企业的利益绑定,使信贷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匹配,提升贷款的支农效率。注重农产品的品牌打造,优化产品体验,加强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品牌打造中发挥的作用,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信贷倾斜。
舒景慧[2](2016)在《金融扶贫发展实践探索 ——以内蒙古农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扶贫开发作为自治区“六大工程”之首,并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核心内容。在自治区扶贫、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行内蒙古分行按照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在全区57个贫困旗县全面开展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农总行对内蒙古分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工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在专项信贷产品的出台、业务流程的设计、合作协议的签订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两年的实践,“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已发展成为内蒙古地区的亮点工程。全力支持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既是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三农三牧”水平的具体要求,更是中国农业银行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对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全区广大农牧民的一份庄严承诺。本文着重分析农行内蒙古分行开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做法、实施的效果,分析探讨金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进一步促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发展的建议。因此,本文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李明贤[3](2003)在《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的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状况的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金融体系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金融体系便通过自身功能的发挥能动地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如果金融体系的状况不适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它便会阻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近几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停滞,农民收入增幅回落甚至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就地转移困难,大量农民工异地劳顿,寻找工作,苦不堪言……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障碍是什么呢?是什么因素造成当前农村如此多的问题呢?本文认为目前困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金融制约,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资金,投资机会白白失去;农民受教育的机会丧失,劳动技能不能提高等,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本文在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状况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并对新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构建,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措施和政策要求。 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从金融体系的功能出发,在广泛借鉴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村经济要发展,必须有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撑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部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在回顾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历史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了考察,认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分化不足、效率低下、风险较大、农村金融体系脆弱等;并得出基本结论:由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求,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应的,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政策有偏斜,也制约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即出现了“相互制约”的局面。 第三部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从总体上来讲,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是由于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我国一直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进行严格的管制,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外生的,是政府一手制造的,缺乏农村经济主体的主动参与,因而与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相适应。 在从总体上对当前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分析之后,本部分还分机构对当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民间借贷、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合作基金会陷入被关闭状况进行了反思。 第四部分:外国(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实践及经验借鉴。本部分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外国(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及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发达国家介绍了包括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在内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及运行情况;发展中国家(地区)介绍了包括台湾、韩国、印度等在内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及运行情况,并对其经验进行了总结。 第五部分:我国农村新的金融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的特点及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提出了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第六部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分析了新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方法,并分金融机构的性质提出了不同性质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构建的方略及改革措施。 第七部分:为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创造基础环境和条件。提出要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必须建立农村金融体系规范运行的金融基础设施,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等。 为了保证研究结论在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及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了农业经济学、金融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多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并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改革的实践,运用了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
王俊文[4](2007)在《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尔基曾说:人类生活一切不幸的根源就是贫困。贫困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消除和缓解贫困,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和繁荣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0年的3%左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目前我国农村仍有2800万人尚未脱贫。这些地方地域偏远、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文化教育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素质低下,脱贫难度越来越大。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民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现代化,没有农民小康就没有全国小康。农村稳则全国稳,农民兴则国家兴。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即改革不合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农民积极性,那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民问题,则主要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和所追求的就是要消灭贫困,使人民过上民主文明、幸福富裕的生活。当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深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贫困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因此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和战略要求,关注贫困问题、研究贫困问题,解决贫困问题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分六章对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及观点简述如下:第一章是导言,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缘由;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当代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意义,即中国反贫困进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中国反贫困进程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和睦团结和社会安全稳定创造了条件;中国反贫困进程,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和良好示范效应;中国反贫困进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从文献学角度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反贫困理论研究现状;第四部分对当代主要贫困理论进行了阐析,即贫困的经济学解释;贫困的人口学解释;贫困的社会人类学解释;贫困的政治学解释,尤其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贫困学说;第五部分界定了众说纷纭的贫困基本内涵与反贫困要义,提出了贫困类型的划分,对贫困测定的价值取向及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变化、贫困地区分布及其社会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贫困区域进行了释义;第六部分主要确立了本文研究方法,即理论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共性与特性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第二章由四个部分组成,主要阐述分析了当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形成的多维原因。第一部分主要阐析了形成贫困的环境原因,即对我国贫困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进行考察;对我国贫困地区区域环境条件与经济发展进行考察;对我国贫困地区环境与人口的相关性考察;第二部分主要阐析了形成贫困的历史原因,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政治性根源;城乡“剪刀差”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经济性根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导致农村贫困的社会性根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政策差异性是导致我国地区贫困的基础性根源;第三部分主要阐析了形成贫困的文化原因,即文化贫困对形成贫困的影响;民族文化对形成区域贫困的影响。第四部分阐析了形成贫困的体制、机制原因,主要有政府经济行为的缺位与错位对我国贫困的影响;基层组织作用虚化对我国贫困的影响;基层组织作用虚化对我国贫困的影响。第三章由五个部分组成,主要对我国反贫困绩效评价、历史经验及其轨迹演进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第二部分主要对我国反贫困历史进程及其轨迹演进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是正确认识我国反贫困绩效及其评价;第四部分对我国反贫困基本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五部分分析了我国反贫困过程及其政策存在缺陷,并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反贫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四章由三个部分组成,主要阐述了国外反贫困经验及对我国农村反贫困启示。第一部分对发达国家贫困特征及反贫困措施进行了阐述,并以美国、意大利、日本反贫困政策措施为例;第二部分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特征及反贫困实践进行了阐述,并以印度、巴西、孟加拉反贫困政策措施为例;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反贫困的当代启示。第五章由六个部分组成,主要探讨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治理结构框架。第一部分主要解读了反贫困治理结构内涵;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反贫困治理结构要素及相互关系,即反贫困目标体系和战略实施;反贫困政策、制度制定及法规;反贫困组织机构网络及管理体系;贫困人口参予与组织;利益相关者的主动参予。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反贫困治理结构监督机制及其作用;第四部分对反贫困治理结构内容进行了阐析;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制定反贫困法,走依法反贫困发展之路;第六部分主要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是贫困治理结构的基础和前提,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含义;“可持续反贫困发展”的基本理解;贫困地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扶贫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第六章由七部分组成,主要对当代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选择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形成;第二部分对我国反贫困战略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我国反贫困战略进行了反思,即在反贫困主体确定上,过高估计政府对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利益分配中的作用;在反贫困客体确定上,重视宏观区域贫困,忽视微观层面的贫困村、贫困户;在反贫困方式上,注重物质资本输入,相对忽视人力资本开发和塑造;在反贫困内容上,重视改善供给,轻视剌激需求;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选择指导思想;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了21世纪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宏观选择;第六部分对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具体操作进行了实证分析,即建立坚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加强我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消除或缓解贫困;信息扶贫;政策扶贫;人力资源开发扶贫;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邱相宇[5](1992)在《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农行资金紧缺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国家应采取强有力政策,规定农业资金统一由农业银行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通过各种形式筹集的支农资金,都应在农行开立帐户,凡已在多家金融机构开立帐户的,都应进行清理并归口管理,增强农行的信贷实力。 (二)应给予贫困地区农行宽松的政策。解决当前贫困地区农行资金紧张的问题,是落实向农业实行“倾斜”政策的主要环节,由于农行资金紧缺,每年仅靠增加存款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为此,需给贫困地区农行较为宽松的政策。(1)增加贫困地区农行基数借款。贫困地区商品经济起步较晚,再加上资金先天不足,近几年农业生产资
孔庆辉,邓小飞[6](1993)在《贫困地区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缓解资金供求矛盾,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我们通过专题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一些思路。 一、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北贫困地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纵观十多年发展的历程,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生产力水平较低,农
杨红丽[7](2009)在《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通过金融支持减少农村的贫困现象,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实现农村经济良性发展,是各国政府和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有效赋予目标农民以贷款权和发展权,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如今,农村小额信贷正在成为惠及全球农村的一种金融扶贫及发展方式,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本研究在国际和国内小额信贷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小额信贷的发展经验及启示,并对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小额信贷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明晰了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供求实际,力图找出适合新疆农村发展要求的小额信贷发展思路和方式,提高新疆农村综合发展实力。本研究以新疆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为背景,立足于大量的实际调研资料,从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对新疆农村小额信贷需求主体——农户――进行分析,认识到:大量的新疆农户存在着信贷需求,新疆农户的信贷需求首先是小额信贷需求,新疆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与供给错位;其次,对新疆农村小额信贷的主要供给主体的供给现状及特征进行了逐一分析,认为新疆农村信用社具有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的相对优势;随后,以新疆农村最主要的小额信贷供给主体——新疆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农户小额信贷活动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了该类机构在农村小额信贷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后,对影响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并对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建设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本研究从金融视角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具体的现实分析与抽象的逻辑分析相结合。不仅调查分析了新疆农户的信贷需求,而且全面调查分析了新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供给活动,此外,还对新疆其他农村小额信贷供给机构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使新疆农村小额信贷的研究更加系统、全面,充实了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研究内容。通过对南北疆典型地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历史及现实分析,肯定了农村信用社在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提出欠发达农村地区小额信贷发展的基本思路,具有一定的制度创新意义。在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实践层面,本研究所得出的若干金融发展对策和经济发展对策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孔庆辉,邓小飞[8](1994)在《对贫困地区资金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贫困地区飞快脱贫致富,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自十四大报告,而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缓解资金供求矛盾,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我们通过专题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一些思路。由于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加之许多地
黄颂文[9](2005)在《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旨在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现状做出综合、系统的归纳,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化特点、趋势和原因进行探讨,对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战略、内容和途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对策,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更为科学的农村反贫困战略、决策提供咨询意见。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少数民族人口和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重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根据少数民族人口少、居住分散、地理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等特点,实施特殊的民族政策,尤其是进行扶贫开发20多年来,西部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种种原因,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仍远远滞后于其他地区,贫困状况依然严峻,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绝对贫困人口多、面广、程度深、返贫率高,由此构成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严峻挑战。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还面临许多新的困境。主要是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移民搬迁难度大,民族地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等等。致贫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区域环境恶劣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的客观条件,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贫困的深层原因,扶贫政策的内在缺陷,贫困地区优惠政策被弱化等也严重地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步伐。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走势。西部民族地区出现扶贫开发速度趋缓,脱贫人口呈递减趋势,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贫困程度更加严重,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衡量贫困的水平指标将趋高位,历史致贫因素趋弱,致贫新因素却日益趋强,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已接近“合理”区间的上限,妇女、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将成为贫困人口中最受关注的群体等基本走势。 21世纪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战略应该由过去单纯关注贫困户的收入贫困,更多地转向关注知识贫困(获取、吸收、交流、创造知识的能力)、权力贫困(就业机会、收入机会)和人力贫困(识字水平、营养卫生健康),在贫困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进一步认识到农村反贫困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及时调整反贫困战略的政策导向。采取特殊对策,解决少数民族剩余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逐步把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稳定巩固下来,为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1世纪初,我国政府需要制定一个综合性的反贫困的政策体系,要注意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适时地提升为法规,使我们的反贫困工作由过去主要靠政策逐步地转向依靠法律法规,确保反贫困具有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和法律的保障性,真正能够“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快反贫困立法。农村发展要有新思路,要统筹城乡发展,停止对“三农”的剥夺,充分调动城乡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变“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形成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要完善和调整利于贫困人口减负的税费制度,进一步完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尤其是移民新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解决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属、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结构等问题。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真正让贫困农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必须对民族地区财政扶贫政策进行调整改革,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信贷机制。要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各种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21世纪初,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
孔庆辉,邓小飞[10](1994)在《贫困地区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金紧缺制约着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流向、供求矛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二、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农行资金紧缺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农行资金紧缺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结构与数据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逻辑与结构 |
三、数据来源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简要评述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四、国外研究简要评述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贫困 |
二、反贫困 |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
四、金融扶贫与信贷减贫 |
五、龙头企业 |
六、兼业农户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
三、要素分配理论 |
四、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
五、信贷配给理论 |
第三章 信贷减贫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信贷减贫经验 |
一、美国的减贫方式 |
二、韩国的减贫方式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减贫经验 |
一、孟加拉的减贫经验 |
二、小额信贷2.0模式 |
第三节 其他国家信贷减贫经验 |
一、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减贫经验 |
二、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减贫经验 |
第四节 经验总结与评价 |
第四章 我国信贷减贫的历史进程、成效及问题 |
第一节 我国信贷减贫的基础环境 |
一、信贷减贫的外部环境变迁 |
二、信贷减贫的政策环境变迁 |
第二节 我国信贷减贫的历史实践 |
一、扶贫贴息贷款的实施 |
二、扶贫小额贷款的实施 |
第三节 当前我国的信贷减贫实践 |
一、信贷减贫的政策体系 |
二、信贷减贫的资金支持体系 |
三、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形式 |
第四节 当前信贷在农村地区的投入情况 |
一、涉农信贷资金分布 |
二、从农村存贷款余额分析资金流出 |
三、信贷资金在扶贫中的作用 |
第五节 新金融形式的补充 |
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布局 |
二、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 |
三、金融科技的作用 |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顺势发展 |
第六节 我国信贷减贫效应的总结与评价 |
第五章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及弹性分析 |
第一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间接作用机制 |
一、模型构建 |
二、模型分析 |
三、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户收入关系 |
第二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直接作用机制 |
一、正规金融直接作用分析 |
二、非正规金融直接作用分析 |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作用机制的关系分析 |
四、信贷发挥作用的配合机制分析 |
第三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弹性分析 |
一、思路和方法 |
二、模型、变量和数据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基本情况 |
一、数据来源与概况 |
二、所使用的调查问卷说明 |
三、数据描述性分析 |
第二节 农户贫困的影响因素及信贷减贫方式分析 |
一、理论分析 |
二、变量选取 |
三、模型选择 |
四、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农户收入与信贷的关联分析 |
一、概述 |
二、变量统计特征 |
三、模型选择 |
四、模型估计结果 |
第四节 主要结论 |
第七章 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
第一节 菏泽牡丹产业发展案例 |
一、菏泽牡丹产业介绍 |
二、信贷对菏泽牡丹产业的作用分析 |
三、信贷支持牡丹产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第二节 龙头企业与贫困县携手并进的“镇平模式” |
一、合作背景 |
二、关于“产业+资本”项目运作模式 |
三、以信贷为纽带的收益模式 |
四、正在实施的“想念农场”模式 |
第三节 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评价 |
一、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不足 |
二、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成功经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减贫作用 |
二、信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低 |
三、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四、信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减贫效果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厘清信贷与政府的边界 |
二、加强信贷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深度 |
三、加强农村组织与配套设施对信贷的支持 |
四、以市场化为基础强化信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2)金融扶贫发展实践探索 ——以内蒙古农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 创新和不足 |
1、本文的创新点 |
2、本文的不足 |
一、“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相关概念和理论 |
(一) 相关概念 |
1、风险补偿 |
2、精准扶贫 |
3、金穗强农贷 |
4、金穗富农贷 |
5、履约保证保险 |
(二) 相关理论基础 |
1、金融扶贫理论 |
2、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3、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4、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二、开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背景及意义 |
(一) 开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背景 |
(二) 开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意义 |
三、“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具体内容、实施现状、效益及风险质量 |
(一) 具体内容 |
1、政府层面的核心内容 |
2、农行层面的核心内容 |
(二) 实施现状及成效 |
1、“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投放情况 |
2、“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推广情况 |
(三)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效益情况 |
1、社会效益 |
2、银行效益 |
(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风险质量 |
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存在问题 |
(一)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过程中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
1、“工程”未覆盖全区范围,政府资金贴息不及时 |
2、贷款出现风险后,政府风险补偿不及时 |
(二)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过程中银行层面存在的问题 |
1、“工程”覆盖面广,运行成本高 |
2、银行网点服务能力、人员不足问题 |
3、信贷规模相对紧缺 |
4、精准扶贫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 |
(三)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过程中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
1、百姓认识问题 |
2、社会宣传导向问题 |
3、贫困地区信用环境问题 |
五、“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工程”起步阶段,探索和摸索阶段 |
(二) 各层面认识“工程”实质内容有待加强 |
(三) 业务创新面临新的挑战 |
(四) 农行服务能力相对有限 |
(五) 客户抵押担保难仍亟待破题 |
(六) 政府审批风险补偿资金及贷款贴息资金效率有待于提高 |
六、国内外的经验与启示 |
(一) 国内的经验 |
1、“担保公司+贷款对象”模式——甘肃分行“双联惠农贷” |
2、“保险公司+贷款对象”模式——安徽分行“家庭农场保证保险贷款” |
3、“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对象”模式——吉林分行“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 |
(二) 国外的经验 |
1、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小额信贷 |
2、玻利维亚阳光银行 |
(三) 国内外的启示 |
七、完善“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的对策 |
八、与金融扶贫发展实践探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一、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
二、 金融体系的概念、变迁、功能及争论 |
三、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五、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
六、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简要回顾 |
二、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考察 |
三、 基本结论 |
第三章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
一、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
二、 农村商业性金融-农业银行的运行状况分析 |
三、 农村政策性金融-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行状况 |
四、 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社的运行状况分析 |
五、 农村民间金融的运行状况分析 |
六、 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反思 |
七、 农村小额信贷的运行状况 |
八、 农村邮政储蓄的运行情况 |
第四章 外国(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实践及经验借鉴 |
一、 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 |
二、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和农村金融体系 |
三、 国外(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
一、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的特点及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
二、 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 |
三、 新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六章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
一、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方法 |
二、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
第七章 为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创造基础环境和条件 |
一、 建立农村金融体系规范运行的金融基础设施 |
二、 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
三、 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4)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论文选题缘由 |
二、当代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意义 |
(一) 中国反贫困进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在要求 |
(二) 中国反贫困进程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和睦团结和社会安全稳定创造了条件 |
(三) 中国反贫困进程,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和良好示范效应 |
(四) 中国反贫困进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
三、国内外反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
(一) 从不同方向和领域分析了贫困问题成因,并提出解决贫困问题对策 |
(二) 各流派都没有用阶级分析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贫困问题 |
(三) 理论研究成分多,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与对策 |
四、当代主要贫困理论阐析 |
(一) 贫困的经济学解释 |
(二) 贫困的人口学解释 |
(三) 贫困的社会人类学解释 |
(四) 贫困的政治学解释 |
五、相关理论概念流变及界定 |
(一) 贫困的界定描述 |
(二) “反贫困”的内涵把握 |
(三) 贫困类型的轨迹划分 |
(四) 贫困测定的价值取向 |
(五) 对贫困区域的理解 |
(六) 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变化及其特征分析 |
(七) 我国贫困地区分布及其社会经济特征描述 |
六、研究方法 |
(一) 理论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
(二) 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
(三) 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
(四) 共性与特性分析相结合 |
(五)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形成原因的多维透视 |
一、形成贫困的环境原因 |
(一) 对我国贫困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考察 |
(二) 对我国贫困地区区域环境条件与经济发展的考察 |
(三) 对我国贫困地区环境与人口的相关性考察 |
二、形成贫困的历史原因 |
(一)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政治性根源 |
(二) 城乡“剪刀差”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经济性根源 |
(三) 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导致农村贫困的社会性根源 |
(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政策差异性是导致我国地区贫困的基础性根源 |
三、形成贫困的文化原因 |
(一) 文化贫困对形成贫困的影响 |
(二) 民族文化对形成区域贫困的影响 |
四、形成贫困的体制、机制原因 |
(一) 政府经济行为的缺位与错位对我国贫困的影响 |
(二) 基层组织作用虚化对我国贫困的影响 |
(三) 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对我国贫困的影响 |
第三章 我国反贫困绩效评价、历史经验及其轨迹演进 |
一、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
(一)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
(二) 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
(三)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 |
(四) 小结 |
二、我国反贫困历史进程及其轨迹演进 |
三、正确认识我国反贫困绩效及其评价 |
(一) 中国农村反贫困主要成就 |
(二) 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成绩显着 |
四、我国反贫困基本经验和做法 |
五、我国反贫困过程及其政策存在缺陷分析 |
(一) 我国反贫困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我国反贫困政策存在缺陷反思 |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反贫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四章 国外反贫困经验及对我国农村反贫困启示 |
一、发达国家贫困特征及反贫困措施 |
(一) 发达国家贫困状况 |
(二) 发达国家贫困的一般特征 |
(三) 发达国家反贫困措施 |
(四) 美国反贫困政策措施 |
(五) 意大利反贫困政策措施 |
(六) 日本反贫困政策措施 |
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特征及反贫困实践 |
(一) 发展中国家贫困基本特征 |
(二) 发展中国家反贫困基本举措 |
(三) 印度反贫困实践: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战略 |
(四) 巴西反贫困实践:发展极战略 |
(五) 孟加拉小额信贷扶贫 |
三、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反贫困的当代启示 |
第五章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治理结构框架 |
一、“反贫困治理结构”内涵解读 |
二、反贫困治理结构要素及相互关系分析 |
(一) 反贫困目标体系和实施战略 |
(二) 反贫困政策、制度制定及法规 |
(三) 反贫困组织机构网络及管理体系 |
(四) 贫困人口参予与组织 |
(五) 利益相关者的主动参予 |
三、反贫困治理结构监督机制及其作用 |
四、反贫困治理结构主要内容阐析 |
五、制定反贫困法,走依法反贫困发展之路 |
六、“可持续发展”是反贫困治理结构的基础和前提 |
(一) “可持续发展”含义 |
(二) 对“可持续反贫困发展”的基本理解 |
(三) 贫困地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四) 扶贫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
第六章 当代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选择 |
一、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形成 |
二、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特点分析 |
三、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反思 |
(一) 在反贫困主体确定上,过高估计政府对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利益分配中的作用 |
(二) 在反贫困客体确定上,重视宏观区域贫困,忽视微观层面的贫困村、贫困户 |
(三) 在反贫困方式上,注重物质资本输入,相对忽视人力资本开发和塑造 |
(四) 在反贫困内容上,重视改善供给,轻视刺激需求 |
四、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选择的指导思想 |
五、21世纪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宏观选择 |
六、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具体操作的实证分析 |
(一) 建立坚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
(二) 加强我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
(三) 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消除或缓解贫困 |
(四) 信息扶贫 |
(五) 政策扶贫 |
(六) 人力资源开发扶贫 |
(七) 精神扶贫 |
(八) 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7)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本文对小额信贷内涵的理解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1 本文对小额信贷内涵的理解 |
1.3.2 本文对小额信贷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小额信贷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依据 |
1.4.1 小额信贷研究综述 |
1.4.2 小额信贷相关理论依据 |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特色与不足 |
1.6.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6.2 研究特色 |
1.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小额信贷发展实践及启示 |
2.1 小额信贷发展概况 |
2.1.1 小额信贷的含义 |
2.1.2 小额信贷起源及发展 |
2.1.3 小额信贷基本模式比较 |
2.2 国外小额信贷的发展 |
2.2.1 国外典型国家的小额信贷实践 |
2.2.2 国外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 |
2.3 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 |
2.3.1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背景 |
2.3.2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阶段及分类 |
2.3.3 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实践 |
2.3.4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特点 |
2.4 国内外小额信贷比较及经验启示 |
2.4.1 国内外小额信贷发展比较 |
2.4.2 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三章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背景 |
3.1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农村经济背景 |
3.1.1 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
3.1.2 新疆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3 小额信贷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
3.2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农村金融背景 |
3.2.1 新疆农村金融概况 |
3.2.2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3 小额信贷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
3.3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概况 |
3.3.1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相关主体 |
3.3.2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规模与结构 |
3.3.3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 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分析 |
4.1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需求分析 |
4.1.1 小额信贷需求主体界定 |
4.1.2 农户信贷需求层次 |
4.1.3 样本农户经济特征分析 |
4.1.4 农户信贷需求特征及满足途径分析 |
4.1.5 农户小额信贷需求面临的问题 |
4.1.6 小结 |
4.2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供给分析 |
4.2.1 小额信贷供给主体界定 |
4.2.2 小额信贷供给主体分类及特征 |
4.2.3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供给分析 |
4.2.4 财政扶贫贴息小额信贷供给分析 |
4.2.5 非政府小额信贷供给分析 |
4.2.6 创新型小额信贷供给分析——呼图壁模式 |
4.2.7 农信社小额信贷供给优势分析 |
4.2.8 小结 |
4.3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均衡分析 |
4.3.1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均衡的含义与表现 |
4.3.2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供求失衡分析 |
4.3.3 小结 |
第五章 新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实证分析 |
5.1 SW 县农信社小额信贷实证分析 |
5.1.1 县域自然及经济特征 |
5.1.2 县域金融结构分析 |
5.1.3 县农信社存贷款缺口分析 |
5.1.4 县农信社的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的影响分析 |
5.1.5 县小额信贷利率执行情况分析 |
5.1.6 县农信社小额信贷规模分析与质量评价 |
5.2 NM 县农信社小额信贷实证分析 |
5.2.1 县域自然及经济特征 |
5.2.2 县域金融结构分析 |
5.2.3 县农信社存贷款缺口分析 |
5.2.4 县农信社的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的影响分析 |
5.2.5 县农信社小额信贷利率执行情况分析 |
5.2.6 县农信社小额信贷规模分析与质量评价 |
5.3 农信社小额信贷与农户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5.3.1 模型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
5.3.2 参数估计及模型检验 |
5.3.3 结论 |
5.4 新疆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整体评述 |
5.4.1 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存在区域差异 |
5.4.2 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是多方利益的共同追求 |
第六章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
6.1 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
6.1.1 内部制约因素 |
6.1.2 外部制约因素 |
6.2 财政扶贫贴息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
6.2.1 财政扶贫贴息小额信贷制约因素机理 |
6.2.2 财政扶贫贴息小额信贷制约因素 |
6.3 非政府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
6.3.1 非政府小额信贷所有权制约 |
6.3.2 小额信贷业务合法性制约 |
6.3.3 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发展制约 |
6.3.4 小额信贷业务人员素质和管理制约 |
6.3.5 小额信贷监管缺失制约 |
6.4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其他制约因素 |
6.4.1 竞争性小额信贷供给缺乏 |
6.4.2 小额信贷风险缓冲机制尚待完善 |
第七章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思路及对策 |
7.1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总体思路及远景展望 |
7.1.1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总体思路 |
7.1.2 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远景展望 |
7.2 完善新疆农村小额信贷运行机制 |
7.2.1 完善新疆农村制度主义小额信贷运行机制 |
7.2.2 完善新疆农村福利主义小额信贷运行机制 |
7.3 建立健全新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机制 |
7.3.1 创建新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
7.3.2 构建新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危机缓冲机制 |
7.3.3 建立新疆农村正规小额信贷机构退出机制 |
7.3.4 健全新疆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
7.4 完善新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管理体制 |
7.4.1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
7.4.2 完善农户小额信贷质量评价方法 |
7.4.3 完善贷后管理及信贷总体风险评价 |
7.4.4 改进小额信贷信息管理 |
7.4.5 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管理 |
7.5 有效管理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商业性小额信贷 |
7.5.1 严格管理非政府小额信贷 |
7.5.2 合理控制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发展 |
7.6 完善新疆农村扶贫贴息贷款制度 |
7.6.1 确定农村信用社作为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机构 |
7.6.2 改革贴息方式 |
7.6.3 地方政府协同配合,为扶贫贴息贷款创造外部条件 |
7.6.4 对扶贫贴息贷款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巩固贷款成果 |
7.6.5 充分重视和发挥财政扶贫贴息贷款的社会效益 |
7.7 加强地方政府在新疆农村小额信贷中的作用 |
7.7.1 地方政府在推动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的定位 |
7.7.2 地方政府在推动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的措施 |
7.8 强化新疆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建设 |
7.8.1 加强对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放主体的监管 |
7.8.2 明确和严格履行各类银行支农责任 |
7.8.3 邮政储蓄银行尽快开展资产业务,形成新疆农村金融市场适度竞争格局 |
第八章 基本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第一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文地理的基本情况 |
一、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陆上边疆区域 |
二、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集中自然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区域 |
三、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自然环境最不平衡经济发展层次多样化的区域 |
第二节贫困和贫困的演变 |
一、贫困和贫困的标准 |
(一)贫困的概念 |
(二)贫困线和贫困标准 |
二、测量贫困的办法 |
(一)采用货币收入与消费额来确定和测量贫困 |
(二)采用健康与教育来确定和测量贫困 |
(三)采用脆弱性来确定和测量贫困 |
三、贫困的演变 |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化的基本情况 |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历史回顾 |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继续存在并且高度集中的区域 |
三、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贫困强度指数最高的区域 |
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区域 |
五、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返贫率最高的区域 |
第二章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面临的困境和原因探究 |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 |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 |
二、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环境因素分析 |
(一)绝对贫困人口高度集中地区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 |
(二)相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地区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 |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贫困问题和移民搬迁问题越来越突出 |
一、贫困问题仍然是21世纪初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最突出和最普遍的问题 |
二、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移民搬迁难度加大 |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扶贫资金筹措和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
一、扶贫资金筹措困难,资金投入后所有权归属不明 |
二、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不够规范 |
三、贫困农户难以得到信贷资金支持 |
第四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区域环境恶劣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客观条件 |
二、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不同社会阶段逐渐退于劣势地位 |
三、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深层原因 |
四、扶贫机制、政策的内在缺陷,西部贫困地区优惠政策被弱化 |
(一)地方政府偏离既定的扶贫宗旨和目标 |
(二)优惠政策被弱化 |
(三)信贷扶贫政策的基本缺陷 |
第三章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基本走势 |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速度趋缓 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 |
一、扶贫开发速度趋向缓慢,脱贫人口呈递减趋势 |
二、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贫困程度更加严重 |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 贫困人口趋向三元化 |
一、贫困人口处于不稳定解决温饱状态,无条件享受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好处 |
二、贫困指标将趋高位,贫困人口趋向三元化 |
第三节导致贫困的因素日益趋强 妇女老人儿童等将成为弱势群体 |
一、历史致贫因素趋弱,致贫新因素却日渐趋强 |
二、妇女、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将成为弱势群体 |
第四节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已接近“合理”区间的上限 |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低于全国水平和国定贫困县的平均水平 |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牧民收支高于全国和国定贫困县的平均水平,少数民族贫困县之间收入差距悬殊 |
三、少数民族贫困县的恩格尔系数分别比全国和国定贫困县的要高 |
四、少数民族贫困县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
第四章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战略、内容和途径 |
第一节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
一、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 |
二、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 |
(一)要认清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及时调整反贫困战略的政策导向 |
(二)采取特殊对策,解决民族地区剩余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
(三)逐步把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稳定巩固下来,为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
第二节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的内容和途径 |
一、以“整村推进”的扶贫机制改善民族地区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
二、积极做好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是加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
(一)实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
(二)实现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保证 |
(三)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城镇化建设和劳务输出,是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 |
三、积极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优势特色农业,扶持扶贫龙头企业 |
(一)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途径 |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扶贫龙头企业 |
第五章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保障走向法制化研究 |
第一节尽快使反贫困走上法制化轨道 |
一、使农村反贫困走向法制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一)农村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客观上决定了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保证基本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二)加强农村反贫困立法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 |
(三)依法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是国内外开发贫困地区的基本经验,扶贫开发法制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
二、使农村扶贫开发走向法制化的若干建议 |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使反贫困走向法制化的基础和前提 |
(二)构建《贫困地区促进法》的框架设计建议 |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探析 |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 |
(一)建立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生有所靠” |
(二)在民族地区逐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老有所养” |
(三)在民族地区建立和恢复农村合作健康医疗保险制度,保证“病有所医” |
(四)确立自然灾害分级救济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探讨 |
(一)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对西部农民的影响和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必要性 |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则 |
(三)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总体框架设计 |
第六章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和发展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政策 |
第一节统筹城乡全面发展 停止对“三农”的掠夺 |
一、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
二、建立城乡统一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
(一)统一的产权制度使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优化并顺利配置 |
(二)统一的价格制度彻底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
(三)统一的户籍制度促使农民合理流动 |
(四)统一的就业制度使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优化配置 |
(五)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使农民公平地享有各种福利保障和教育待遇 |
(六)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是农民减负的重要环节 |
第二节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巩固扶贫成果的有力保证 |
一、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使用权长期化 |
二、不断强化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分权,逐步实现“耕者有其权” |
三、集体土地应当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明确承包范围,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
四、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承包期限,允许有条件地进行小调整 |
五、要明确土地承包费提取办法、承包合同的确定和完善承包纠纷处理机制 |
第三节完善西部民族地区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
一、完善民族地区财政扶贫政策的建议 |
(一)重点加大对西部极贫人口集中地区的投入,配套资金不能“一刀切” |
(二)根据新阶段扶贫特点,调整民族地区财政扶贫政策 |
(三)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方式,加强民族地区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 |
(四)利用民族地区财政政策推动全社会参与扶贫 |
二、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信贷机制建议 |
三、在民族地区农村实践和创新小额信贷模式 |
(一)继续借鉴小额信贷在国际和中国发展的经验 |
(二)民族地区开展小额贷款应注意的问题 |
(三)借鉴国际经验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模式开展小额贷款 |
(四)小额贷款方式要创新,要有民族地区特色 |
第四节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调整和发展民族政策 |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
二、完善和实行照顾及鼓励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政策 |
三、完善和实行优惠金融政策,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融资机制 |
四、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在资源开发中照顾少数民族利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五、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非国有经济,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民族地区发展乡镇企业 |
六、继续和完善开展边境贸易与实施沿边开放政策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四、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农行资金紧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 常玉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金融扶贫发展实践探索 ——以内蒙古农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为例[D]. 舒景慧.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3]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D]. 李明贤.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 [4]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 王俊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9)
- [5]如何解决贫困地区农行资金紧缺问题[J]. 邱相宇. 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2(04)
- [6]贫困地区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研究[J]. 孔庆辉,邓小飞. 农金纵横, 1993(06)
- [7]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D]. 杨红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09(01)
- [8]对贫困地区资金问题的研究[J]. 孔庆辉,邓小飞. 江苏农村金融, 1994(01)
- [9]21世纪初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法制保障研究[D]. 黄颂文.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10]贫困地区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研究[J]. 孔庆辉,邓小飞.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