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磷钼兰法测定钢铁中磷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孙彩兰,王茹[1](1999)在《分光光度法测定卵磷脂中磷》文中研究说明微量磷的测定,常采用磷钼兰光度法,近年来有报道应用极谱分析法[1] 。磷钼兰光度法利用P(V) 与钼酸铵形成磷钼杂多酸,应用不同还原剂还原为磷钼杂多兰,测定吸光度。应用NaF- SnCl2 作还原剂,基于酸性介质中磷钼兰光度法,以淀粉作稳定剂,在室温下(15 ~25 ℃) 显色。该方法具有颜色稳定、试剂易得、酸度范围大的特点。用于具有重要生物功能的保健性药物卵磷脂中磷的测定,结果与传统方法测定结果相一致。摩尔吸光系数ε= 2 .2 ×104 L/(mol·cm) ,相对标准偏差0 .5 % ~1 .1 % ,加标回收率在96 .6 % ~106 .7 % 之间,结果满意。
安中庆,赵德平,方海燕,刘维理,刘英波,周娅[2](2016)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硅中磷》文中提出采用氢氟酸-硝酸溶解样品,高氯酸冒烟驱除硅、氟,加入抗坏血酸、显色溶液后直接显色测定,建立了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硅中0.001%0.27%磷含量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溶液中磷质量浓度在0.051.40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中磷的检出限为0.000 46μg/mL;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825=2.75×104 L·mol-1·cm-1;样品中其他共存离子不干扰测定。不同实验室应用实验方法测定3个工业硅行业标准样品中磷的结果均与认定值吻合;按照实验方法测定2个工业硅行业标准样品中磷的结果与国标方法 GB/T 14819.4-2012和GB/T 14819.5-2012的测定值均基本一致。将实验方法用于工业硅行业标准样品和工业硅实际样品中0.001%0.27%磷的测定,实验所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22)为1.4%4.5%。
冯志华[3](2008)在《海洋沉积物中磷化氢的分布、释放与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化氢(PH3)是磷循环的气相载体,以气体自由态和基质结合态(MBP)两种形式存在于环境中。自然环境中磷化氢的发现是对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补充,它在磷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及产生机制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在湖泊、陆地土壤及大气中已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是关于海洋中的研究还较少。开展磷化氢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其释放通量、与其它磷形态的转化、对微藻生长的影响等行为研究对弄清海洋环境中磷化氢的迁移转化机制及其在磷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论文以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海洋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验与室内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改进的柱前二次低温冷阱富集和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联用技术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了海洋沉积物中磷化氢的分布特征、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沉积物磷化氢向水体、大气中的释放、迁移、转化规律;初步了解了海洋沉积物中结合态磷化氢的分布特征及其释放通量;揭示了磷化氢对海洋环境的可能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MBP广泛存在于海洋沉积物中。中国沿海表层沉积物中MBP的浓度范围为:0.89-25.86 ng/kg, dry,其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同一离岸断面上,有近岸浓度高,远岸浓度低的分布规律;在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北部海域、东海南部海域和南海海域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57±3.78、3.78±2.81、5.27±3.07、5.48±4.05和13.52±7.86 ng/kg dry,与其它海域相比,南海海域的MBP浓度要相对较高一些。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MBP的浓度范围为:1.93-94.86 ng/kg, dry。其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和季节分布特征。上游河口沉积物中MBP的浓度要普遍高于下游河口,平均浓度分别为31.34和4.79 ng/kg, dry。靠近石洞口、竹园排污口以及黄浦江口的S3和S4站位处MBP的浓度要显着高于其它站位,季节平均浓度分别为43.01和61.54 ng/kg, dry。MBP浓度的季节差异并不显着,上游河口和下游河口MBP浓度表现出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一般来说8月和11月要稍高于2月和5月。澳大利亚伊拉瓦拉海湾柱状沉积物中的MBP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布特征。两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均在中下层存在MBP的高值区,且该海湾MBP的含量要远高于中国近海及长江口海域MBP的含量,两个柱状沉积物中MB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37.3和542.6 ng/kg, dry。环境因子与MBP含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TP、OP、IP、OC、TN含量均有利于高浓度MBP的产生;TP、OP、OC与MBP含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是控制MBP分布的主要因素;氧化还原电位与MBP含量存在着显着的线性负相关,说明还原环境更有利于沉积物中高浓度MBP的存在;平均粒径与MBP含量存在着一定的线性负相关,说明小粒径有利于高浓度MBP的存在;水深、上升流引起的扰动等也是影响MBP分布的可能原因。并且,在本论文对中国沿海沉积物、长江口沉积物和澳大利亚海湾沉积物的研究中,均得到了MBP含量与OP存在着强烈的线性相关关系,而与IP的线性相关关系较弱或不相关的结论,说明海洋沉积物中的MBP更可能来源于微生物对有机磷成分的降解。另外,长江口海域沉积物中MBP含量与上层海水中活性磷酸盐、总磷、叶绿素a的含量也存在着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沉积物中磷化氢的释放可能会对上层水环境产生影响。静态箱法释放通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胶州湾海域沉积物存在着磷化氢的释放现象。沉积物-大气界面和水-大气界面磷化氢的释放通量分别为:27.77和17.37 ng/(m2·h),该结果要高于Louisiana湿地、水稻田和太湖水体磷化氢的排放通量。并据此估算出胶州湾的磷化氢年排放量为75.75kg/y,高于太湖及比利时垃圾填埋场的磷化氢年排放量。不同底质沉积物释放磷化氢的顺序为:虾池沉积物>滩涂沉积物>海滩黑泥沉积物>海滩排污口旁的砂质泥;践踏能显着促进磷化氢的释放。磷化氢的释放通量与沉积物中MBP的含量有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胶州湾养殖池、滩涂沉积物及海域水体是大气中磷化氢的重要来源,沉积物中的磷化氢可连续向上层水体或大气中释放。晴天,胶州湾近海海域空气中磷化氢的浓度范围为1.06-16.90 ng/m3,且表现出早上和傍晚高,中午时分相对较低的变化规律;空气中磷化氢的浓度与光照强度及释放源释放量的大小有关。利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磷化氢在海水中的转化过程及其对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日光灯照射条件下,通入海水中的磷化氢可部分转化为磷酸盐和总磷,并且转化后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环境条件会对该转化过程产生影响,避光条件下,磷化氢的转化率较低,日光灯照射和紫外灯照射均能促进该转化过程,特别是紫外灯照射,促进效果显着;添加氧气或三价铁离子氧化剂也能促进该转化过程。微藻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适量磷化氢气体的通入,能显着刺激并促进磷限制条件下东海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的生长,但这种刺激作用并不是无限制的,后期刺激生长作用会变弱或停止生长;低量磷化氢气体的通入,刺激作用不明显;高量磷化氢气体的通入,则会抑制两种海洋微藻的生长。东海原甲藻和赤潮异弯藻对通入磷化氢的响应略有差异,后者对磷化氢的反应更为灵敏;次磷酸盐和亚磷酸盐也都能刺激两种海洋微藻的生长,但与磷化氢相比,其影响作用相对较小。本论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磷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需要考虑磷化氢的作用,其长期、连续的释放对磷循环的贡献不可忽视,并可能是磷限制海域赤潮形成的补充机制。
王崇惠,麦秋娇[4](1985)在《高钛渣、金红石中磷的测定——正丁醇—氯仿萃取钼兰比色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钛渣、金红石中磷的测定,采用正丁醇—氯仿萃取钼兰比色法。试样以碱熔融,水浸分离钛、铁等干扰元素,用硝酸调整滤液酸度,加钼酸铵生成磷钼杂多酸,可被正丁醇—氯仿萃取,然后用氯化亚锡反萃取、在水相使磷钼杂多酸还原为磷钼兰。该法稳定,易于掌握,干扰元素少,由于磷的富集,可提高灵敏度三倍以上,测定范围为0.1~0.001%的P.
刘殿森[5](1967)在《改进磷钼兰法测定钢铁中磷的方法》文中提出 为了提高钼兰法测定磷的稳定性。我们试验在磷钼黄被还原之前加入阿拉伯树胶,效果很好。还原后的磷钼兰色泽可稳定20分钟以上。阿拉伯树胶的加入量即使勿严加控制,对结果也无显着影响。但加入量过少,磷钼兰的色泽稳定时间短。本法采取加1%的阿拉伯树胶5毫升。
万楚筠,黄凤洪,李文林[6](2006)在《抗坏血酸-钼蓝光度法测定油脂中磷脂含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国标(GB 5537-1985)中钼蓝比色测磷脂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混酸湿法消化样品,并用抗坏血酸代替具有致癌性的硫酸肼作为显色还原剂。对显色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后,测定了两种油品的磷脂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方便、快速,准确度较高。
江西东乡磷肥厂化验室[7](1980)在《钙镁磷肥中磷测定方法的改进——磷钒钼黄比色法》文中研究说明 钙镁磷肥中磷的测定方法,过去我们是采用部颁标准规定的钼酸喹啉容量法。这一方法较钼酸铵容量法和磷酸铵镁重量法都要准确快速,但是作为指导工艺生产的炉前分析来说,还是不够简便快速的,因此我们采用了磷钒钼黄比包法试验。试验证明,只要在严格控制比色条件的情况下,测得结果的准确度和重现性
二、改进磷钼兰法测定钢铁中磷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磷钼兰法测定钢铁中磷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分光光度法测定卵磷脂中磷(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工作条件的确定 |
2.1.1 温度的影响 |
2.1.2 酸度影响 |
2.1.3 淀粉溶液用量 |
2.1.4 其它溶液用量 |
2.2 以淀粉作稳定剂与以尿素作稳定剂比较 |
2.3 共存元素的影响 |
2.4 线性范围 |
3 样品分析 |
3.1 样品消化 |
3.2 样品测定 |
(2)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硅中磷(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样品预处理 |
1.2.2 显色测定 |
1.3 标准溶液系列的配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吸收光谱 |
2.2 样品预处理条件 |
2.2.1 溶解方法 |
2.2.2 驱除硅、氟时间 |
2.2.3 称样量 |
2.3 显色体系硫酸酸度 |
2.4 显色温度与时间 |
2.5 校准曲线和检出限 |
2.6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7 不同实验室分析结果的比对 |
2.8 与国标方法的比对 |
3 样品分析 |
(3)海洋沉积物中磷化氢的分布、释放与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磷化氢及其源和汇 |
1 磷化氢的研究概述 |
2 磷化氢的性质 |
3 磷化氢的源和汇 |
第二节 磷化氢的分析方法 |
1 磷化氢检测与分析研究进展 |
2 不同环境介质中磷化氢测定的前处理方法 |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中磷化氢的分布特征 |
1 磷化氢在大气环境中的分布 |
2 磷化氢在固体基质中的分布 |
3 磷化氢在水体中的分布 |
第四节 磷化氢的释放、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 |
1 磷化氢的释放过程 |
2 磷化氢的迁移过程 |
3 磷化氢的形态转化 |
4 磷化氢的环境效应 |
第五节 磷化氢的产生机制 |
1 磷化氢形成的热力学过程分析 |
2 亚磷酸盐的歧化反应形成机理 |
3 磷化氢的微生物形成机理 |
4 微生物产生磷化氢的前体物类型 |
5 磷化氢的金属腐蚀形成机理 |
6 磷化氢的等离子化学形成机理 |
7 磷化氢的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还原机理 |
第六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海洋沉积物中 MBP 的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一节 中国沿海表层沉积物中 MBP 的分布特征及环境控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中国沿海表层沉积物中 MBP 的分布特征 |
3.2 环境因子对中国沿海 MBP 分布的影响 |
3.3 海洋沉积物中 MBP 的产生机制 |
3.4 中国沿海沉积物中 MBP 的含量水平及与其它基质的比较 |
4 小结 |
第二节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 MBP 的时空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 MBP 的分布 |
3.2 长江口海域沉积环境特征及其对 MBP 分布的影响 |
3.3 长江口海域水环境特征及其与 MBP 分布的关系 |
3.4 与其它介质中 MBP 含量的比较及对海洋磷循环的可能影响 |
4 小结 |
第三节 澳大利亚海湾柱状沉积物中 MBP 的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MBP 的垂直分布状况 |
3.2 MBP 的水平分布状况 |
3.3 MBP 与沉积物环境因子的关系 |
3.4 该海域 MBP 含量与其它海域的比较 |
4 小结 |
第三章 海洋沉积物中磷化氢的释放、转化及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
第一节 胶州湾沉积物中磷化氢的释放通量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胶州湾各站位沉积物—大气界面磷化氢通量的测定 |
3.2 胶州湾各站位水—气界面磷化氢通量的测定 |
3.3 胶州湾各站位沉积物中 MBP 及上方空气中气态磷化氢的分布 |
3.4 胶州湾近岸海域大气中磷化氢浓度的日变化 |
3.5 胶州湾海域磷化氢释放通量的分析及估算 |
3.6 不同站位底质沉积物对磷化氢释放通量的贡献 |
3.7 磷化氢参与下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
4 小结 |
第二节 海水中磷化氢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光照条件下,磷化氢的转化过程 |
3.2 环境条件对海水中磷化氢向磷酸盐、总磷转化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节 磷化氢及其转化中间产物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磷化氢对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
3.2 次磷酸盐对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
3.3 亚磷酸盐对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及完成论文情况 |
致谢 |
(6)抗坏血酸-钼蓝光度法测定油脂中磷脂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10%的抗坏血酸配制[3] |
1.3.2 钼酸铵及硫酸溶液的配制 |
1.3.3 磷标准贮备液及应用液的配制 |
1.3.4 测定波长的选择 |
1.3.5 测定条件的确定 |
1.3.5.1 酸度对显色的影响 |
1.3.5.2 钼酸铵添加量对显色的影响 |
1.3.5.3 抗坏血酸用量对显色的影响 |
1.3.5.4 显色温度和水浴时间对显色的影响 |
1.3.6 显色物质的稳定性 |
1.3.7 标准曲线的绘制 |
1.3.8 样品消化 |
1.3.9 样品测定 |
1.3.10 样品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测定条件的确定 |
2.1.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1.2 酸度对显色的影响 |
2.1.3 钼酸铵添加量对显色的影响 |
2.1.4 抗坏血酸用量对显色的影响 |
2.1.5 显色温度和水浴时间对显色的影响 |
2.2 显色物质的稳定性 |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样品的测定 |
2.4 回收率的测定 |
3 结 论 |
四、改进磷钼兰法测定钢铁中磷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光光度法测定卵磷脂中磷[J]. 孙彩兰,王茹. 抚顺石油学院学报, 1999(04)
- [2]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硅中磷[J]. 安中庆,赵德平,方海燕,刘维理,刘英波,周娅. 冶金分析, 2016(12)
- [3]海洋沉积物中磷化氢的分布、释放与转化研究[D]. 冯志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8(09)
- [4]高钛渣、金红石中磷的测定——正丁醇—氯仿萃取钼兰比色法[J]. 王崇惠,麦秋娇. 钢铁钒钛, 1985(02)
- [5]改进磷钼兰法测定钢铁中磷的方法[J]. 刘殿森. 理化检验通讯, 1967(02)
- [6]抗坏血酸-钼蓝光度法测定油脂中磷脂含量的研究[J]. 万楚筠,黄凤洪,李文林. 中国油脂, 2006(04)
- [7]钙镁磷肥中磷测定方法的改进——磷钒钼黄比色法[J]. 江西东乡磷肥厂化验室. 化肥工业, 19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