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岭挽马选育技术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经农,高文仲,李隆祥[1](1983)在《铁岭挽马选育技术的分析》文中提出铁岭挽马为我国培育的挽乘兼用型马。其外貌结构良好,繁殖性能及生产性能均高,堪称国内优良马种。文中叙述了铁岭挽马的选育过程,并实测了体尺、繁殖力、役用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并合理选择杂交亲本;注意性状选择序列;采用“多留复选”的方法选择种公马;适当导入外血;加强使役和调教;合理应用亲缘繁殖手段;营养与环境适当控制等7个方面做了详尽的报道和分析。铁岭挽马选育手段承典有宗又另辟蹊径,可供马匹育种工作者借鉴。
杨慧[2](2011)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历经了300多年的风雨历程,先后呈现三次高潮,两次中断,道路极其坎坷不平。这里的农业交流包括物的交流(即粮食、牲畜、大豆、茶叶等农产品贸易),也包括人及其科技的交流(即中国东北引进俄罗斯农畜良种和先进农机具、双方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互访、签订科研合作项目、相互交换物种资源、相互学习农业技术等)。新中国成立以前,双方农业交流以物的交流为主;建国以后,双方农业交流呈现贸易和科技交流并举的局面。中国与俄罗斯本不是邻国,俄国原本地处欧洲,与中国相距很远,只是由于俄国的不断向东扩张,才开始与中国接壤,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东北黑龙江地区,彼此有了交流的可能。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在平等基础上中国东北与俄国开始了正式的“互市”贸易往来。鸦片战争后沙俄逼迫清政府先后订立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领土的重新分割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东北与俄国的农业交流性质由平等转变为不平等,贸易地点也推进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沿江边区和松花江内陆地区。在粮食、牲畜、毛皮等农畜产品贸易的同时甘蓝、铃当麦等俄国品种传入中国。这一时期由于俄国远东的移民政策和清政府土地的开禁,双方农业交流得到初步发展。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俄国远东地区的移民不断增加,各种农产品严重短缺,需求量迅速扩大,于是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俄国远东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贸易刺激了东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移民人数的增多,双方农业交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东北输入俄国的主要农产品有大豆、粮食和牲畜,俄国在中国东北还兴办各种农畜产品加工业。同时,因为中国东北与俄国远东茶叶贸易的扩大,中国种茶技术传入俄国。从俄国远东也传入中国一些俄国或其他国家的农作物新品种、农机具。俄国十月革命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的农产品贸易有所减弱,但大批俄国人逃往东北所带来的农业良种和农机具却促进了双方的技术交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完全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中国东北与苏联的经济关系骤然萎缩最后停止消失;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经过多次商洽才打通与苏联贸易的大门,1946—1949年与苏方先后签订三个出口农产品贸易合同,主要以农副产品换取急需的日用军需产品,从而促进了东北解放区经济发展,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建国初期(即1949年至1961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和封锁,我国政府只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科学技术合作。在两国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指导下,双方的农业交流随之进入飞跃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东北向苏联输出大量优质农产品,同时引进苏联农畜良种为农畜品种杂交繁育提供条件、引进农业机械为我国农机实现国产化奠定基础。双方进行人员交流,苏联专家到我国帮助建设国营农场、进行技术指导,我国派遣留学生去苏联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改革开放的政策也为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段时期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得到较为稳定而全面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农产品贸易等方面。总体来说,300余年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呈现出间断性、受国际市场制约性和一定盲目性等特点。双方农业交流的成效显着,无论是农产品贸易还是农业科学技术与人员交流,都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俄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影响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地缘因素为双方农业交流提供了方便条件,中俄东部边境线全长4300多公里,有公路、铁路相通,山水相连,方便的地缘地理条件成为两区域交流与合作的给力因素。第二,政治因素是国家间能否开展友好往来的基础和前提,是影响农业交流的外部条件,尤其是中俄两国国家政府间所签订的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约,更是两国农业交流的路标和指南针,在中俄交往过程中,各个时期所签订的不同性质条约深深影响着中俄农业的交流与合作。第三,优势互补的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双方农业交流的重要因素,早期俄国毛皮和中国大豆茶叶的相互输出就是明显的例子;现阶段中国人多地少,俄罗斯人少地多的经济状况为中俄两国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农业劳务输出创造了条件。第四,文化因素也影响着双方的农业交流,中华民族深受儒家学派和学说的影响,讲究忍让、礼仪,如早期的京师互市贸易为俄国使团免费提供食宿。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双重性、两面性和极端性特点,建国初期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正处于高潮阶段因为赫鲁晓夫的鲁莽之举而骤然停止就是明显的例子。在当代,随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进一步深入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从双方的农业科技合作、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和农产品贸易三个方面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看法。
叶再华[3](2008)在《伊犁马种质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伊犁马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伊犁马生长发育规律、骑乘性能、乳用性能、肉用性能等,其结果如下:1、主要生物学性状:通过对伊犁马的外部特征和体尺的测量,对伊犁马产区自然条件、外部形态、生长发育规律等进行了描述。2、骑乘性能的研究:通过对伊犁马和纯血马、哈萨克马在1000米、2000米、3000米、5000米赛程速度的比较,研究在不同的赛程中不同品种体尺、年龄和速度的关系。表明伊犁马较为擅长中长距离比赛。3、乳用性能的研究:选择昭苏马场的伊犁马共15匹,测定其体尺(体高X1、体长X2、胸围X3、管围X4、尻高X5、尻宽X6)、乳头直径X7、年龄X8、体重X9、产奶量Y共10项指标,并统计15匹伊犁马90天的产奶量,计算出平均日产奶量,对不同的体尺指标及年龄、体重与产奶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经回归分析,得出影响产奶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体高X1、胸围X2和尻宽X5,其最优回归方程Y=4350.72+28.97x1+32.58x3+51.37x6(P<0.05)。此外,对伊犁马与阿尔登马和奥尔洛夫马等不同品种间的乳用性能进行比较,为乳用性伊犁马的选育提供科学的依据。4、肉用性能的研究:从待屠宰伊犁马中随机选出35匹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按4岁以下、4–6岁、6–12岁及12岁以上四个不同年龄阶段分组,测定各组马匹主要屠宰性状指标及器官重量。在终年放牧条件下,伊犁马平均活重317.62公斤,平均净肉率37.21 %,屠宰率47.8 %,肉骨比3.9:1。而4–6岁的伊犁马平均活重308.5公斤,净肉率39.84 %,屠宰率49.09 %,肉骨比4.21:1,其主要屠宰性能指标均显着优于其他三组年龄阶段伊犁马。结果表明,伊犁马的4–6岁为适宜屠宰年龄阶段。
崔堉溪[4](1980)在《养马业对我国的重要性及其前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畜牧业中的养马业,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几年来在大力提倡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情况下,社会上却出现了所谓“马匹无用”的说法,这是目前极需讨论和明确的问题,否则势
裴红罗[5](2003)在《个体年度性能指数和体尺细分法在竞赛用伊犁马选择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伊犁马为对象,研究体尺与竞赛性能的关系,以确定伊犁马的选择指标,并探讨在不同条件下,选用合理的指标对伊犁马进行选择;根据参赛马的奖金数计算IIPA值,通过细分体尺与IIPA值把体型结构评定与竞赛性能评定相结合用于伊犁马的选择。数据来源:1、深圳赛马会96赛季伊犁马各赛程成绩、赛马的奖金数和基本体尺及年龄。2、采用瑞典的体尺细分法,测定了乌鲁木齐马术俱乐部24匹伊犁马19个细分体尺及1000米速度成绩。借助DPS统计软件分析基本体尺、细分体尺与速度的相关性,结果为:基本体尺中,体高、胸围、管围、年龄与速度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细分客观体尺性状中颈长、肩长、肱骨长、股骨长、胫骨长、肩倾角、股骨倾角、髋骨倾角与速度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采用因子分析,按85%的贡献率从细分客观体尺中提取出三个主因子,依次为牵引力因子、支持力因子、推动力因子,经因子分析剔除剩余信息后进行聚类分析,可将24匹伊犁马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类。相对细分体尺结果表明:伊犁马的速度不但和各个关节的绝对长度有关,而且和其比率有关,比率在一定范围内才利于速力的发挥。采用颈长率、肩长率、肱骨率、胫骨长率、股骨长率及体高建立最优回归方程(P<0.05),通过该方程可对成绩进行预测。深圳赛马会96赛季伊犁马IIPA值计算结果为:87匹马超过了群体均值100,占总数的44.162%,25匹马的IIPA值超过120,占总数的12.690%,4匹马IIPA值超过140,占总数的2.030%。因此,可根据不同的条件,选用不同的体尺指标或IIPA对伊犁马进行选择。用马者与育马者在选马、交易或拍卖马匹、选种选配、淘汰马匹、性能评定等都可以细分体尺指标或IIPA值作为衡量依据。其作为双方均认可的指标,将用马者与育马者结合在一起,两者相互促进,不断培育出竞赛性能优良的马。
刘玲玲[6](2014)在《新疆伊犁马早期泌乳性状及体型外貌与泌乳性能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新疆伊犁州昭苏马场60匹第4、5胎次的伊犁马成年母马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和测定的1374条泌乳记录、14个体尺和乳房性状指标,建立数据库。利用SAS8.1软件比较3种泌乳曲线模型对伊犁马泌乳曲线的拟合效果,选择出最优的拟合模型,制定伊犁马产奶量的校正系数,为客观准确评定伊犁马的产奶量提供科学依据;利用SPSS17.0软件对最高日产奶量及早期泌乳性状与150d校正产奶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筛选可预测产奶量的早期泌乳性状;通过研究体尺及乳房性状与150d校正产奶量的相关性,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并开发相应程序用以预测伊犁马的实际产奶量,为伊犁马的早期选种提供技术支持。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最优泌乳曲线拟合模型的选择及150d校正系数的制定通过比较Wood不完全伽玛函数模型、逆多项式模型和六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选出最佳泌乳曲线拟合模型——逆多项式模型,该模型对伊犁马第4、5胎次的泌乳曲线拟合效果比较理想,拟合度分别为0.88、0.93。在此基础上,根据最优泌乳曲线模型计算得出伊犁马150d的校正产奶量,为个体间的客观评定、伊犁马的遗传评定及伊犁马产奶量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2、最高日产奶量及早期泌乳性状与150d校正产奶量的相关性对伊犁马的最高日产奶量及早期泌乳性状(30、60d产奶量)与150d校正产奶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用SPSS软件计算最高日产奶量、30、60d产奶量与150d校正产奶量的相关系数,并进行显着性检验,建立最优回归方程,探索早期泌乳性状是否能作为预测产奶量的性状。本研究得出最高日产奶量(X1)及30d产奶量(X2)与150d校正产奶量(y)建立的回归方程为最优回归方程,方程为y=408.44+43.28X1-0.27X2,最高日产奶量及30d产奶量是影响产奶量的主要因素。3、体尺及乳房性状与150d校正产奶量的相关性通过研究伊犁马14个体尺及乳房性状与150d校正产奶量的相关性,选择影响产奶量显着的体尺性状,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方程:Y=-537.75+18.58x1+5.72x2-97.59x7-40.51x8+92.38x9-42.65x10-39.30x12-156.94x13+18.12x14。利用体尺性状对伊犁马实际产奶量进行预测,为及早选出产奶量高的伊犁马以及为专门化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利用计算机将最优线性回归模型打包成为一种输入体尺数据即可得出产奶量的程序,降低计算的复杂度,为农牧民提供简便可行的计算程序。
芒来,张焱如,孟青龙,乌尼尔夫[7](2004)在《中国马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国马的类型及分布特点、中国马遗传特性研究现状、生物技术在马育种中的应用及中国马遗传育种研究前景4个方面综述马的育种进展,为我国马产业化发展提供依据。
侯浩宾,李海静,张莉[8](2018)在《马、驴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马、驴是重要的草食家畜,在人类的历史变迁和生产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马、驴的初始功能主要以役用为主,多用于乘骑或驮运物品。随着机械化程度和交通方式的进步,其役用功能逐渐降低甚至消失。现代马产业主要以竞技、休闲娱乐及副产品加工为主,而驴产业则以皮、肉、乳及其生物制品的开发利用为主。马经济性状主要包括体型、毛色、竞赛能力、疾病、极端环境适应能力等,在驴上更关注生长、皮用和泌乳等性状。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马、驴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基因的发掘更为有效和精准:如与马体重、体尺相关的基因被定位于LCORL/NCAPG基因区域;MSTN基因与骨骼肌的发育相关,进而影响马竞赛性能;与设特兰矮马、德保矮马矮小性状相关的主要基因分别为HMGA2和TBX3基因;ACAN基因突变会导致设特兰矮马侏儒;DMRT3基因突变影响马的步态特征;KIT基因与白斑毛表型相关,MC1R基因是控制栗色毛的主要基因,ASIP基因与黑色毛相关;EDNRB基因突变会导致致死白色马驹综合征;EPAS1基因和线粒体NADH6基因在高原适应性进化中起重要作用。作者对马、驴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开展马、驴分子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罗玉柱[9](2005)在《中国高原型细毛羊种质特性研究 ——微卫星DNA标记分析》文中提出生物的种质应该指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即其基因组。每个物种都有其种质特征,从而使得一种生物有别于另一种生物。甘肃高山细毛羊和青海细毛羊是中国育成的高原型细毛羊品种,它们都繁育在海拔3000 m左右的地区,已成为当地农牧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为了阐明高原型细毛羊的部分分子遗传标记特征,阐述高原型细毛羊品种间的遗传相关和遗传差异,为国内外评价细毛羊品种种质特征和遗传多样性提供基础数据,选择甘肃高山细毛羊和青海细毛羊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藏羊、滩羊、湖羊、小尾寒羊、岷县黑裘皮羊5个国内绵羊品种共7个群体及国外引进品种无角陶赛特羊和特克赛尔羊2个品种为比较研究对象,共11个群体采集血样432份,运用15个微卫星座位,对绵羊群体的微卫星DNA标记开展研究。实验数据采用相关的软件通过计算机处理。结果如下:(1)11个绵羊群体的15个微卫星座位共发现201个等位基因,青海细毛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群体中的等位基因数均为128个。每个微卫星座位上都有占有优势的等位基因,且对于不同群体在相同座位上的优势基因是不同的,如青海细毛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在HSC座位上的优势基因分别是281 bp(频率为23.86%)和279 bp(频率为21.59%);在ILSTS005座位上的优势基因均为196 bp(频率分别为34.44%和51.11%)。在15个微卫星座位上,在甘肃高山细毛羊和青海细毛羊群体中所发现的等位基因平均数相同,均为8.53个。(2)在11个绵羊群体中,2个引进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对于中国9个绵羊群体较低。青海细毛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的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7465和0.7435,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577和0.7565。(3)在准确性检验、杂合子缺失检验和杂合子增加检验中,分别有25个、
李群[10](2003)在《中国近代畜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具有悠久的畜牧业发展史,在长期的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一格的畜牧科技与文化,这些传统畜牧科技与文化曾经为我国传统畜牧业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只是到近代,由于西方实验科学的兴起和飞速发展,才显得相形见绌,落后于世界。1840年后,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打开我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在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掠夺我国农畜产品的同时,也陆续传入许多西方先进的畜牧科学技术,促使我国传统畜牧业向近现代畜牧业发展。因此,近代(1840—1949年)既是我国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又是传统畜牧科技与现代畜牧科技相互交汇、融合发展时期,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畜牧业发展状况,认真总结其发展经验和教训,不但对于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畜牧业在其转型初期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深刻领会影响我国近代畜牧业发展的内在与外在原因,丰富我国经济史、科技史、农村社会史研究内容,在学术和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国今天仍在进行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我国是世界畜牧起源中心之一。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形成南北农牧分区,这种分区直到近代仍没有多大变化。在这个分区线以南,由于水热条件较好,生物生长发育较快,粮食作物一年可二熟或三熟,是我国种植业发达地区;在这一地区,家畜以舍饲为主,主要发展以耕牛、驴、骡为主的役畜和猪、鸡、鸭等肉畜,牧业处于副业地位。这一区域以北以西,由于气温较低,长年干旱,发展种植业受到限制,而草食家畜马、羊、牛等得到发展,因此称之为牧区。农牧分区是长期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我国近代畜牧业得以发展的自然基础。 近代畜牧业无疑是在古代畜牧业基础上发展的,虽然我国近代经历了无数次残酷战争,国外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和军事入侵;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以及我国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近代畜牧生产从总体上看,仍取得很大进步。如近代我国养马业,随着清王朝对民间养马管制的松懈,民间养马业得到较大发展,从统计资料显示,1935年全国养马已达800多万匹,成为世界上养马最多国家之一;我国近代的养驴、养骡业也并未因民间养马业的发展而受到冲击,随着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我国驴、骡的饲养更加普遍,如1912年全国养驴仅500余万头,养骡不到200万头,而1935年养驴已达1200多万头,养骡近500万头,成为世界上第一养驴、养骡大国;其它家畜,如牛、羊、猪、鸡、鸭等,亦均随着我国近代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畜产品对外贸易上,188O年我国出口畜产品价值仅八万关两,约占当时全国出口产品总值的1%,而19几年,我国出。畜产品价值已达4000万关两,已占当时全国出口产品总值的10%,1934年,我国出口畜产品更占到全国出口产品总值2054以上,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的第一大类别,为我国近代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近代既是我国传统畜牧业发展时期,亦是我国畜牧科技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一方面我国传统畜牧科技持续发展,在我国广大农牧业基层地区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国外先进畜牧科技不断弓IA我国,促使我国传统畜牧科技迅速向现代畜牧科技转化。当时我国引进国外先进畜牧科学的主要途径是:翻译出版国外畜牧兽医科技着作;聘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和工作;向国外派遣畜牧科技留学人员;积极引进国外畜牧科技实物成果等。我国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同时,还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畜牧管理与科研体系,并积极开展畜禽改良活动,如用黑白花奶牛、娟奶牛、哈犁佛牛改良我国黄牛,用美利奴绵羊、考力代羊改良我国蒙古羊,用巴克夏猪、约克夏猪、杜洛克猪改良我国本地猪,用来航鸡、洛克鸡改良我国土种鸡,用英国纯种马、俄国马、美国马改良我国蒙古马等。通过利用这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级进杂交改良我国地方言禽品种,虽说直到解放前,还禾育出一个新的言禽品种,但通过这些改良实践,一方面促进我国畜禽品种品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为解放后我国新品种的形成打下良好M。 这一时期,我国的畜牧科学研究工作亦取得很大进展,畜牧科学研究机构从无到有,研究人员从少到多,研究队伍由小到大,当时不仅对许多正待解决的饲养管理问题进行一定研究,如对畜禽饲料利用能力的研究,对各种饲料营养成份的研究,对各种饲养方法与措施的比较研究,对纯种畜禽与杂交畜禽及上种畜禽增长潜力的研究等;而且对畜禽的科学繁殖方法、家禽的人工孵化技术、开辟我国畜禽饲料来源以及南北方青饲料的贮藏等均进行有益探索。 随着我国畜牧科技的发展,西兽医在这一时期亦获得迅速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一大批西善医机构的建立和人才的培养以及对传染病的诊疗与防治上。当时不仅利用西兽医的方法制备了大量血清与疫苗,对我国许多地区较严重的畜禽传染病如牛瘟、猪瘟等采取较为有效的防治措施,而且对许多畜禽传染病进行较为深入研究,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扑灭部分畜禽传染病打下基础,为保障我国近代畜牧业的发展
二、铁岭挽马选育技术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岭挽马选育技术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内容的界定 |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初步发展(1689~1897)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的互市贸易 |
一、齐齐哈尔互市贸易 |
二、库克多博—祖鲁海图边境互市贸易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国沿江边区农产品贸易 |
一、黑龙江以北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初步发展 |
二、乌苏里江以东边区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
第三节 俄商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
一、清政府对俄国商人深入东北内地进行农产品贸易的态度 |
二、松花江流域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初步展开 |
第二章 中国东北与俄国农业交流的快速发展(1897~1917) |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俄大豆贸易的兴起 |
第二节 粮食贸易及俄资粮食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发展 |
第三节 中俄农业交流的进一步深化 |
一、畜产品贸易与技术交流 |
二、茶叶贸易及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 |
三、中俄农业技术交流的进一步开展 |
第三章 中国东北与苏俄、苏联农业交流的曲折发展(1917~1949) |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的曲折发展 |
一、十月革命至“九·—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
二、伪满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停滞 |
三、解放战争时期农产品贸易的开展 |
第二节 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在中国东北的衰变 |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前的曲折发展 |
二、伪满时期俄资农产品加工业的萎缩 |
三、解放战争时期俄资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局部恢复 |
第三节 农业技术交流的曲折发展 |
一、十月革命至“九·一八”事变期间农畜新品种、农机具的引进 |
二、伪满时期农业技术交流成果的延续 |
三、东北解放区积极学习苏联先进农业科技 |
第四章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交流的飞跃发展(1949-1961) |
第一节 中国东北对苏联农产品贸易 |
一、东北地区对苏口岸的农产品贸易 |
二、苏联对输出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与东北农作物质量安全措施 |
三、黑龙江省对苏农产品贸易 |
第二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业优良品种 |
一、苏联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
二、苏联畜牧良种的引进 |
第三节 中国东北引进苏联农机具与进口农机具国产化 |
一、苏联半机械化农具的推广使用 |
二、苏联机械农具的引进与东北机械农具国产化 |
三、苏联拖拉机的引进与东北地区拖拉机制造业的发展 |
四、中国东北地区引用苏联农机具的特点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苏联农业人员交流与互访 |
一、农业专家及领导人互访 |
二、聘请苏联专家来东北 |
三、选派留苏学生 |
四、苏联专家管理工作 |
第五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全面发展(1980~)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
一、设立专门农业科研机构、搭建对俄科技合作平台 |
二、通过农业部“948计划”实施对俄农业科技合作 |
三、通过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项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
四、通过举办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实现科技交流与合作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科技人员的交流与互访 |
二、黑龙江省农科院与俄罗斯农科院全俄大豆所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
三、地方科研机构农业合作项目与技术培训内容 |
四、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良种、技术的引进与输出 |
第三节 劳务输出与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 |
一、农业劳务输出的形式 |
二、吉林省对俄农业劳务输出情况 |
三、中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措施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 |
第六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述评 |
第一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特点 |
一、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 |
二、中国东北对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受国际市场制约 |
三、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具有一定盲目性 |
第二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成效 |
一、农产品贸易的成效 |
二、科技交流的成效 |
三、人员交流的成效 |
四、负面影响及失误 |
第三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的影响因素 |
一、地缘因素 |
二、政治因素 |
三、经济因素 |
四、文化因素 |
第四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3)伊犁马种质特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马品种的形成及分类 |
1.2 国内外马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二章 伊犁马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
2.1 伊犁马概况 |
2.2 伊犁马生长发育规律 |
第三章 伊犁马骑乘性能的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和分析 |
3.3 讨论和结论 |
第四章 伊犁马乳用性能的研究 |
4.1 伊犁马产奶量与主要体尺及年龄、体重的相关性分析 |
4.2 伊犁马与阿尔登马和奥尔洛夫马产奶量的比较分析研究 |
第五章 犁马肉用性能的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与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个体年度性能指数和体尺细分法在竞赛用伊犁马选择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养马业的发展概况 |
2.2 作为发展运动型用马的伊犁马所具备的条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目前国外最先进的选育措施 |
2.3.2 对成绩性状的研究方法 |
2.4 国内研究现状 |
3 试验研究 |
3.1 研究深圳赛马会伊犁马的基本体尺、IIPA值和速度的关系 |
3.1.1 赛场概况 |
3.1.2 测定指标和数据分析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2 采用体尺细分法研究伊犁马的体型结构和速度的关系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4.1 深圳赛马会体尺与速度关系的研究 |
4.1.1 成绩作为数量性状的基础 |
4.1.2 方法讨论 |
4.1.3 深圳赛马会马匹成绩性状分析 |
4.1.4 IIPA值的结果讨论 |
4.2 细分体尺性状与速度关系的研究 |
4.2.1 关节长度性状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
4.2.2 相对细分结构体尺性状分析 |
4.3 性状的筛选 |
5 结论 |
附图1细分体尺关节点标记图 |
附图2细分体尺示意图 |
附图3获取关节长度的示意图 |
附图4获取关节角度的示意图 |
附表1相对细分体尺各性状的平均值 |
附表2回归方程观测值与回归值的拟合表 |
附录1获取关节长度和角度数据的BASIC程序源代码 |
参考文献 |
(6)新疆伊犁马早期泌乳性状及体型外貌与泌乳性能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近代畜牧业发展 |
1.2 我国马业的现状 |
1.2.1 马匹数量及分布 |
1.2.2 我国现有马匹品种 |
1.2.3 我国马业展望 |
1.2.4 发展马业的意义 |
1.3 新疆马业的发展 |
1.3.1 新疆马匹数量及分布 |
1.3.2 新疆马乳制品及马文化 |
1.3.3 新疆马乳产业的发展优势、制约因素及对策 |
1.4 马泌乳的生物学概述 |
1.4.1 乳房结构 |
1.4.2 乳的生成过程 |
1.4.3 乳的分泌过程 |
1.4.4 乳的排放 |
1.4.5 挤乳技术 |
1.4.6 泌乳量测定方法 |
1.4.7 体尺测量方法 |
1.5 影响产奶量的因素 |
1.5.1 泌乳天数的标准化 |
1.5.2 其他因素对产奶量的影响 |
1.6 泌乳曲线 |
1.6.1 非线性回归模型 |
1.6.2 泌乳曲线的数学模型 |
1.6.3 泌乳曲线参数估计方法 |
1.6.4 解非线性方程中的迭代方法 |
1.6.5 泌乳曲线数学模型的选择标准 |
1.7 线性模型预测产奶量 |
1.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伊犁马 150 d 产奶量校正系数的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分析方法 |
2.2 结果分析 |
2.2.1 最佳泌乳曲线模型的选择 |
2.2.2 泌乳曲线的绘制 |
2.2.3 泌乳天数校正系数的计算 |
2.2.4 泌乳天数校正系数的应用 |
2.3 讨论 |
2.3.1 泌乳曲线模型的分析 |
2.3.2 泌乳曲线变化趋势的分析 |
2.3.3 150 d产奶量校正系数的分析 |
第3章 伊犁马最高日产及早期泌乳性状与 150 d 校正产奶量的相关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最高日产及早期泌乳性状与全期产奶量的表型参数 |
3.2.2 最高日产量及早期泌乳性状与 150 d校正产奶量的相关性分析 |
3.2.3 通过最高日产及早期泌乳性状预测全期产奶量 |
3.2.4 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3.2.5 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产奶量与实际 150 d校正产奶量的相关 |
3.3 讨论 |
3.3.1 最高日产与全期产奶量的相关性 |
3.3.2 早期泌乳性状与 150 d校正产奶量的相关性 |
3.3.3 预测 150 d校正产奶量回归方程的确定 |
第4章 伊犁马体尺指标与产乳量的相关性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对象 |
4.1.2 仪器设备 |
4.1.3 伊犁马乳的采集 |
4.1.4 产奶量数据处理方法 |
4.1.5 体尺指标的测量方法 |
4.1.6 统计分析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体尺指标与校正产奶量的基础参数 |
4.2.2 体尺指标及产奶量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2.3 体尺指标与产奶量的回归方程的建立 |
4.2.4 模型的优化 |
4.2.5 最优回归方程预测产奶量与实际产奶量相关 |
4.2.6 回归方程程序的开发 |
4.3 讨论 |
4.3.1 体尺性状对产奶量的影响 |
4.3.2 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及程序的开发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马、驴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马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 |
1.1 马体型相关基因 |
1.1.1 体尺和体重 |
1.1.2 矮小性状 |
1.2 马竞赛能力相关基因 |
1.2.1 速度、耐力 |
1.2.2 步态、跳跃能力 |
1.3 马毛色相关基因 |
1.4 马致病基因 |
1.5 马极端环境适应性相关基因 |
2 驴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 |
2.1 驴生长性状相关基因 |
2.2 驴毛色与长毛表型相关基因 |
2.3 驴乳用性状相关基因 |
2.4 驴皮用性状相关基因 |
3 小结 |
(9)中国高原型细毛羊种质特性研究 ——微卫星DNA标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插图目次 |
附表目次 |
摘要 |
SUMMARY |
1 文献综述 |
1.1 种质与种质资源 |
1.1.1 种质学说 |
1.1.2 种质 |
1.1.3 种质概念的应用——种质资源和遗传资源 |
1.1.3.1 有关作物方面的应用 |
1.1.3.2 有关畜禽方面的应用 |
1.1.3.3 关于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 |
1.1.3.4 关于种质资源的机构及信息网 |
1.2 中国细毛羊繁育与种质 |
1.2.1 新疆的细毛羊繁育和生产 |
1.2.1.1 细毛羊育种场及基础设施 |
1.2.1.2 细毛羊群体结构与育种方案 |
1.2.1.3 细毛羊育种体系 |
1.2.1.4 细毛羊生产与技术推广体系 |
1.2.1.5 细毛羊营养研究 |
1.2.1.6 细羊毛生产 |
1.2.1.7 细毛羊育种和生产建议 |
1.2.2 甘肃的细毛羊选育和生产 |
1.2.2.1 甘肃高山细毛羊种质特性 |
1.2.2.2 甘肃高山细毛羊选育与生产建议 |
1.2.3 青海细毛羊选育 |
1.2.4 细毛羊种质特性研究 |
1.3 微卫星DNA 标记 |
1.3.1 形态学方法 |
1.3.2 蛋白质多态技术 |
1.3.3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
1.3.3.1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标记 |
1.3.3.2 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标记 |
1.3.3.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标记 |
1.3.3.4 小卫星DNA 标记 |
1.3.3.5 微卫星标记 |
2 选题依据和意义 |
3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1 血样制备 |
3.2 实验室体系建立 |
3.2.1 DNA 提取 |
3.2.2 引物设计 |
3.2.3 PCR 体系的建立 |
3.2.4 胶液的配制及灌胶 |
3.2.5 Marker 的配制及点样 |
3.3 数据分析 |
3.3.1 原始数据的获得 |
3.3.2 微卫星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等位基因的变异 |
4.1.1 等位基因数变异 |
4.1.2 等位基因频率变异 |
4.1.3 等位基因平均数变异 |
4.2 基因多样性(杂合性)分析 |
4.3 哈代——温伯格比率的偏差 |
4.4 系统发育分析 |
4.4.1 遗传距离估计 |
4.4.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4.5 主成分分析 |
4.6 群体遗传结构的推导 |
5 讨论 |
5.1 绵羊群体内遗传多样性 |
5.2 绵羊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
5.3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中国近代畜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第一章 近代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 近代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自然环境与农牧业分区 |
二、 鸦片战争前我国畜牧业发展基本状况 |
三、 近代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
四、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近代我国畜牧生产发展概况 |
一、 近代我国主要畜禽的发展 |
二、 近代我国畜牧生产关系 |
三、 近代我国新型畜牧企业的创立和发展 |
四、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代我国畜禽饲养数的统计与校正 |
一、 统计与校正的意义 |
二、 校正的原则和方法 |
三、 校正结果与评价 |
第四章 近代我国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
一、 我国驼毛及羊毛的输出 |
二、 我国猪鬃输出 |
三、 蛋及其蛋制品的输出 |
四、 皮类的输出 |
五、 肠衣的出口 |
六、 其它输出畜产品 |
七、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代我国畜牧科技的发展 |
一、 传统畜牧兽医科技的继承和发展 |
二、 近代西方先进畜牧科技的引进 |
三、 我国畜牧科研机构的建立 |
四、 近代我国畜种改良事业的发展 |
五、 畜牧科研事业的发展 |
六、 兽医科技事业的发展 |
七、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一、 近代我国畜牧业发展阶段划分 |
二、 近代我国畜牧业发展基本特征为“非均衡性发展” |
三、 近代我国畜牧生产总体呈现为“两低一高”特点 |
四、 战争是导致我国近代畜牧业停滞或衰退最重要因素 |
五、 农业、对外贸易和畜牧科技是畜牧业发展重要支撑力量 |
六、 自然环境、人口、政治经济、文化亦是影响畜牧业发展重要因素 |
七、 几点启示 |
附录: 近代我国各省历年畜禽饲养数统计(未校正)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着目录 |
四、铁岭挽马选育技术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铁岭挽马选育技术的分析[J]. 郑经农,高文仲,李隆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83(04)
- [2]中国东北与俄罗斯农业交流史研究 ——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D]. 杨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
- [3]伊犁马种质特性的初步研究[D]. 叶再华. 新疆农业大学, 2008(10)
- [4]养马业对我国的重要性及其前途[J]. 崔堉溪. 畜牧兽医简讯, 1980(03)
- [5]个体年度性能指数和体尺细分法在竞赛用伊犁马选择上的应用研究[D]. 裴红罗. 新疆农业大学, 2003(01)
- [6]新疆伊犁马早期泌乳性状及体型外貌与泌乳性能关系的研究[D]. 刘玲玲.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7]中国马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芒来,张焱如,孟青龙,乌尼尔夫.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4(03)
- [8]马、驴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研究进展[J]. 侯浩宾,李海静,张莉. 中国畜牧兽医, 2018(10)
- [9]中国高原型细毛羊种质特性研究 ——微卫星DNA标记分析[D]. 罗玉柱. 甘肃农业大学, 2005(04)
- [10]中国近代畜牧业发展研究[D]. 李群. 南京农业大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