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股减持大事记(论文文献综述)
陶桅[1](2019)在《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发达国家,成熟的股票市场被视为国家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然而,中国股市的有效性以及其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功能却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质疑。究其原因,既有中国股市存在制度缺陷、股市规模总体较小和市场定位存在偏差等诸多内在原因,又有政策性因素影响的外在原因。纵观中国股市近30年的发展历史,政府监管部门频繁干预股市的现象屡见不鲜,股市历次大起大落均有不同的政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中国股市有“政策市”之称。频繁失度的金融监管政策干预会对中国股市内在稳定机制的形成造成巨大阻碍,致使市场机制受到扭曲,亦会削弱股市的有效性,致使其晴雨表功能难以发挥。因此,深入研究金融监管政策与中国股市波动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中国股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股市波动、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以及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政策事件(尤其是金融监管政策)对股市波动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本文对中国沪深两市指数收益的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两市的波动特征高度相似。基于此,本文选取更具代表性的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的ICSS算法对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的方差结构性变点进行检测,并确定与之相对应的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重大政策事件,包括经济政策、国际事件和市场资讯,其中金融监管政策占比最高(达到52.38%),可见金融监管政策是造成沪市收益率波动结构性突变的主要原因。然后,为了进一步探析金融监管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本文构建GARCH族模型和ARMA-GARCH族模型对上证综指日对数收益率序列进行拟合,通过比较分析,最终选用拟合效果最优的ARMA(3,3)-EGARCH(1,1)模型进行研究。我们将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对应的方差结构性变点的虚拟变量分别引入原始模型中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中金融监管政策冲击是造成股市波动的主要原因。再次,本文对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逐一建立GARCH(1,1)模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接着对预测波动率与历史波动率进行计算得到离差以度量政策事件对上证综指收益率波动的影响程度。我们对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对沪市收益率波动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影响程度最大。进而,将具体的金融监管政策分为利好政策和利空政策,采用事件研究法就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沪市不具有金融监管政策效率,未达半强式有效。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我们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两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建议,并根据本文的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本报记者 赵彤刚 丁冰[2](2008)在《国有股减持 一波三折》文中研究指明国有股减持的一波三折,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减持试点可以追溯到1999年,但从2001年6月22日《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到4个月后该方案被叫暂停,再到次年6月23日最终停止,许多老股民都用“等着楼上第二只靴子掉下”来描述那一年心中的不安。
杜葳[3](2005)在《国有股减持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国家,特殊的国情导致了我国的证券市场在建立的过程中形成了国有股比重大、不能上市流通的特殊的股权结构。这种股权结构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为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股票市场迅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减持国有股,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刻不容缓。为此,国家在2001年实施了国有股减持试点,这次试点由于种种原因,在经历了一年之后被暂停。虽然国有股减持暂停了,但是它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门话题。2003年,“全流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5年,国务院又一次提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正式实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改革的成功与否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企改革进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本文针对国有股减持这个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阐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国有股、国有股减持的基本概念,国有股减持的实施过程,失败的原因以及减持国有股的重大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这两个概念的详细对比,重新界定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而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指出目前的国有股减持工作应该基于全流通之上;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了已有的几种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利弊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新方案。第四部分给出了一些国有股减持应该坚持的原则,以确保全流通和国有股减持的顺利实施。
林琼[4](2005)在《行政过度是导致中国股市泡沫的重要原因》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股票市场近十多年的发展,几乎没有脱离短线炒作的泡沫状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行政过度,即政府对股市过于频繁的控制和干预。本文从股市历年政策信息中,选取属于行政过度的实例,对其内容和发布形式进行评判,并分析其对股市的影响程度。
高峰[5](2005)在《为了实现资本市场伟大转折》文中指出一缕霞光,穿透云雾,升腾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一场改革,几经风雨,托起中国资本市场的希望…… 4月29日,一个困扰着中国资本市场数载的“老大难”问题尘埃落定。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按?
余伟[6](2004)在《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从原计划经济下走出来的上市公司,仍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上市公司中大量的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存在,以及市场的不统一,导致了上市公司治理状况和经营绩效整体上低下。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面临的压力将急剧加大,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变现有的股权结构和治理,从而改善经营绩效,以面对外来竞争。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可以利用国有股和法人股减持收入来注入。正是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选择了进行了本文的分析。论文结构(一)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上市公司经营指标做了统计性分析,发现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对以前总体有所提高,但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具有大量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企业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采取改革措施以改善现有的治理经营状况,以应对外来竞争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二)对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宏、微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和内、外部治理机制两部分。在对宏、微观经济状况(特别是近期的宏微观经济状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不能找到明显的证据,以证明宏微观经济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需要对公司本身的治理和经营进行分析,引出了下面对治理机制的分析。治理机制分为两个方面,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分析中发现,外部金融市场、接管市场的治理效力缺失,使得企业(特别是公司经营管理层)缺乏实质上的外来还贷和接管压力,存在侥幸心理。而在对内部治理机制进行分析时发现,董事会形同虚设,不过成了部分人的俱乐部,“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WP=4>综合这些原因,发现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其导致了公司治理上的严重缺陷,即所有者治理缺位或低效。因此,改变现有的股权结构势在必行,而本文主要选择了并购接管作为突破方式。(三)分析了并购接管行为对公司治理状况的影响。本章先对以前的国有股减持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以前存在的国有股减持方式都主要以二级市场为突破口。但是从股市建立以来,大量的国有企业评估上市,政府与小股东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利益分歧,而之所以这种分歧没有爆发出来,就是一直默认了国有股(包括法人股)不参与流通这一规则。如果直接以二级市场为突破口,面对众多的投资者,难以找到合适的方法以平衡其中的关系,势必破坏二级市场的健康发展,只能另寻道路。选择民间战略投资者作为减持对象成为一种可能。首先,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民间已经集聚了大量的资金,涌现出了不少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完全可能拥有对这些国有股减持的支付能力;其次,不少国有上市公司主要因为经营管理上的原因导致效益低下,把民间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心得应用到其中,可以极大提高这些公司的经营绩效;再次,国家宪法修改,明确提出保护私人合法财产,因此,民间资金可以放心进入而没有后顾之忧。不少学者已经运用实证的方式论证了并购接管行为对公司治理和绩效的影响,本文不再单独作论证,只是借用了部分论证结果。大量的论证结果表明,并购接管对于公司治理和绩效有正面的效应。(四)提出“两步走”的方式。根据前面的分析,提出先减持国有股(包括法人股)给民间战略投资者,以改善经营绩效;同时成立全国统一的国有股流通市场,供这些减持股份流通,并暂时限制入市投资者身份;逐步扩大该市场投资者范围,以类似于B股市场的操作方式,逐步实现该市场与流通市场的一致化,最终实现统一并轨。(五)提出部分相关措施建议。论文方法 <WP=5>本文运用了规范论证和实证论证两种方法。本文各部分主要采用了实证和规范交替运用的方式。在需要论证的部分,首先采用统计性实证分析(或是借用的实证分析结果),然后依据理论,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理论论证。同时应用了比较的方式,将各类型的国有股减持方式予以对比分析,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优缺点。论文创新之处 本文中的创新之处在于拟设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减持后流通市场,以进行这些减持的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全国性统一价格形成,又不会直接对二级市场形成巨大压力。这就与现在直接以二级市场为突破口的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且能够较好的解决眼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公司治理和绩效问题。
张长起[7](2004)在《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外关于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已有研究成果 从微观个体角度和投资角度进行研究的比较多 而从整体角度和宏观角度开展的研究并不多见 中国股票市场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表明 以转轨经济为背景的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特殊的新兴市场 它是在以公有产权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其功能和规制架构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本文在研究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过程中 立足于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异化及其特殊性 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运用新古典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交易费用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和法经济学等理论 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归纳出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是功能性风险 规制性风险和人为操纵风险这些风险同成熟股票市场的风险一样 对股市的自身运行和宏观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危害性 基于这种分析 笔者进一步提出了防范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基本思路全文除导言部分以外共分 8 章导言部分主要提出了论题的研究价值 归纳了研究的基本假设 研究方法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第 1 章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系统 较全面的回顾与评述 提出了从整体和宏观角度 对中国股票市场自身特有的风险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第 2 章探讨了关于股票市场风险的一般理论 并把这些理论作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的指导 对股票市场风险的概念 成因和衡量进行了概括并从本文的研究视角对股票市场风险进行了界定第 3 章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背后的深层次矛盾进行了分析 以此搭建起深刻认识中国股票市场风险表现和异化的研究平台 探讨了在强制度变迁下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源头和基本表现第 4 章从对中国股票市场上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的分析出发 研究由于其主导地位及其一致性行为给中国股票市场带来的功能性风险 指出 以国有上市公司为主体的股市主体 普遍将中国股票市场作为了融资场所 而忽视了其他功能第 5 章从对中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在宏观上管理国民经济的职能 和作为产权人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的二重性分析出发 指出政府偏重经济职能而在规制安排和监管上的缺陷 形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规制性风险第 6 章从对中国股票市场存在较严重的结构不合理和市场信息不对称明显的分析出发 指出缺乏对市场参与者间市场博弈的有效制衡 带来了中国股票市场的人为操纵风险 1<WP=4>第 7 章通过对成熟股票市场和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后果的回顾 指出股票市场的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发展 股市的运行和投资者的信心都具有巨大的危害性 所以提出对风险的防范是极具现实性的第 8 章针对中国股票市场因上市公司 政府行为和市场参与者博弈中存在功能性风险 规制性风险和人为操纵风险的特殊状况 提出了从重塑政府职能 强化市场监管和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防范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基本措施
卢华[8](2004)在《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变迁与投资者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股票市场的形成是中国股份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相结合的产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股市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者是股票市场的重要微观主体之一,庞大的投资者队伍已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特殊和重要的参与群体。本文基于制度—行为互动的理论模型,运用行为金融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变迁过程与投资者行为间的互动关系。 居民部门是中国股市的主要资金供应者,也是股市扩容和发展的最直接推动力,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选择是决定金融市场发展和结构变化的基础力量。从股票市场本身的运行特性来看,其波动性不仅可能由于股票所表征的特定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波动,还可能由投资者间的互动所引发,投资者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投资决策将受到其自身认知缺陷、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性。因此,股票市场本身是一种具有内生脆弱性的制度安排。但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特征既有与其他国家投资者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在中国特殊的市场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模式,如过度频繁交易、政策依赖心理等。这些行为特征的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股权分裂的市场结构和政府不符合市场精神的行政方式。因此,政府行为与政策本身往往成为引发中国股市脆弱性的因素。这种分割的市场结构在使中国股票市场快速成长起来的同时,也成为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的桎梏。 然而,从已进行的改革及其停滞的过程来看,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变迁有着与其他领域已进行的变革不尽相同的逻辑。在不改变市场结构的前题下进行的增量改革先行的市场化改革非但未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为进一步改革设置了障碍。政府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之间的角色冲突以及传统的行政思维严重干扰了改革措施的制定。投资者的“用脚投票”表明,作为有自身利益追求的个体其对改革方案的接受将制约着改革的进程和股市功能的发挥。改革的停滞没有带来市场运行的改观,投资者信心的丧失及离场,反而使中国股市的融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价值发现功能及投资增值功能等都处于全面紊乱和退化之中。严峻的现实昭示着中国股票市场面临着艰巨而又紧迫的制度变迁进程。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功能在于增进秩序,因此,要通过股市的结构性变革、制度安排的完善、行政逻辑的转换、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来消除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性风险的根源。
牟永宁[9](2003)在《国有股流通:没有正解》文中提出国有股二级市场减持旧话重提当属空穴来风。实际上,无论有关部门是否在讨论减持或流通方案,这个问题都已无法回避。
于天飞[10](2003)在《国有股减持的可行性方案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国有股问题形成的分析,指出国有股在国民经济中的过大比重是传统经济体制在新体制的胚胎中的延续。 通过对国内外国有资产减持问题的分析,指出国有股减持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方向是正确的,符合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但由于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涉及面广,操作复杂,实施难度大,故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研究论证。 通过对国有企业发展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运用制度变迁的有关原理对国有股从非流通到流通的演进与制度变迁分析,以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变迁本质的分析,结合现今国有股全流通问题的讨论,指出对中国这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国家来说,会不断面临路径依赖问题,最终会引起人们对基础性制度安排的反思,并将导致人们观念上的重大突破。而观念上的突破则显得异常珍贵与重要。 通过对向社会各界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的结果的分析,提出运用存量发行方式结合专项投资基金的一种新的减持方案,就其可行性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该方案是现今解决该问题的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案之一。
二、国有股减持大事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股减持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重要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实证研究的逻辑 |
2.1 股市波动 |
2.1.1 国外学者对股市波动的研究 |
2.1.2 国内学者对股市波动的研究 |
2.2 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2.2.1 国外学者对政策事件影响股市波动的研究 |
2.2.2 国内学者对政策事件影响股市波动的研究 |
2.3 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 |
2.4 文献评述 |
2.5 本文实证研究的逻辑 |
第三章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突变检测与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匹配 |
3.1 ICSS算法及修正ICSS算法 |
3.1.1 ICSS算法 |
3.1.2 修正的ICSS算法 |
3.2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突变检测与政策事件匹配 |
3.2.1 数据来源 |
3.2.2 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收益率序列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3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变点与相应政策事件 |
第四章 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
4.1 ARMA模型及GARCH族模型简介 |
4.1.1 ARMA模型 |
4.1.2 GARCH族模型 |
4.2 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的预处理 |
4.2.1 平稳性检验 |
4.2.2 自相关检验 |
4.2.3 ARMA模型定阶 |
4.2.4 ARCH效应检验 |
4.3 未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
4.3.1 GARCH族模型拟合 |
4.3.2 ARMA-GARCH族模型拟合 |
4.3.3 不同残差分布下的ARMA-GRACH族模型拟合 |
4.3.4 最优拟合模型选择 |
4.3.5 ARMA-EGARCH模型对上证综指历史波动率的总体拟合效果 |
4.4 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
4.4.1 考虑结构性变点的ARMA-EGARCH模型 |
4.4.2 考虑金融监管政策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
4.4.3 考虑其他政策事件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
4.4.4 综合考虑各类政策事件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
第五章 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的GARCH模型预测及结果修正 |
5.2 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比较研究 |
5.3 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
5.3.1 事件研究法 |
5.3.2 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国有股减持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部分 国有股及国有股减持概述 |
一、国有股问题概述 |
(一) 国有股的概念 |
(二) 我国目前的股权结构产生的问题 |
二、国有股减持概述 |
(一) 国有股减持实践 |
(二) 国有股减持失败的原因 |
(三) 国有股减持的现实意义 |
第二部分 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 |
一、全流通的概念 |
二、全流通与国有股减持的区别与联系 |
(一) 全流通与国有股减持的区别 |
(二) 全流通与国有股减持的联系 |
(三) 在全流通的框架下进行国有股减持 |
第三部分 国有股减持方案分析 |
一、现有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分析 |
(一) 配售类方案 |
(二) 基金类方案 |
(三) 权证类方案 |
(四) 预设未来流通权类方案 |
(五) 股权调整类方案 |
(六) 开辟第二市场类方案 |
(七) 其他类方案 |
二、国有股减持全流通方案设计 |
(一) 方案的基本原理 |
(二) 方案的假设 |
(三) 方案的求解过程 |
(四) 操作程序 |
第四部分 国有股减持政策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6)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第一章 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公司绩效的相关引述 |
第二节 样本的选取与描述性分析 |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公司经营外部环境分析 |
第二节 外部治理机制分析 |
第三节 内部治理机制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并购行为与公司绩效相关性分析 |
第一节 国有股减持相关状况 |
第二节 国有股减持的基本方式简评 |
第三节 并购重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分析 |
第四节 并购行为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相关理论解释 |
第四章 “两步走”方式的提出 |
第五章 结论与相关改进措施 |
参考文献 |
后 记 |
致 谢 |
(7)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基本假设 |
0.3 研究方法与结构 |
0.3.1 研究方法 |
0.3.2 基本框架与内容 |
0.4 主要观点与主要创新 |
0.4.1 主要观点 |
0.4.2 主要创新 |
1 股票市场风险研究 文献回顾与评述 |
1.1 对风险的一般认识 |
1.1.1 对风险的定义与理解 |
1.1.2 对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
1.2 股票市场风险研究的一般理论及其评述 |
1.2.1 现代金融市场理论对股票市场风险的论述 |
1.2.2 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对股票市场风险的论述 |
1.2.3 对股票市场风险计量方面的研究简要评述 |
1.2.4 对股票市场风险研究一般理论的总体评述 |
1.3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研究文献综述及文本的研究视角 |
1.3.1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研究文献的简要评述 |
1.3.3 本文的研究视角选择 |
2 股票市场风险的一般理论 |
2.1 股票市场风险概述 |
2.1.1 股票市场风险的定义和内涵 |
2.1.2 股票市场风险的特征 |
2.1.3 股票市场风险的分类 |
2.2 股票市场风险的成因 |
2.2.1 股票市场的内在脆弱性 |
2.2.2 引起股票市场风险的外部因素 |
2.3 股票市场风险的衡量 |
2.3.1 衡量股市整体风险的指标 q 比率 |
2.3.2 衡量个股系统性风险的指标 值 |
3 股票市场风险在中国的表现及其异化 |
3.1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表现的基本描述 |
3.1.1 股票价格明显背离股票自身真实价格 |
3.1.2 股票市场效率低下阻碍市场功能发挥 |
3.1.3 股票价格变化与宏观经济走势不协调 |
3.2 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理解 |
3.2.1 制度变迁中的双轨结构安排矛盾突出 |
3.2.2 行政干预下的股票价格巨幅波动频现 |
3.2.3 股票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信用扭曲严重 |
3.3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异化的特征 |
3.3.1 中国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政府调控色彩 |
3.3.2 规制建设滞后使市场规范发展受到抑制 |
3.3.3 市场结构不合理导致市场创新难以实现 |
4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分析之一 功能性风险 |
4.1 中国股票市场上国有企业的主导性地位 |
4.1.1 国有企业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具有绝对优势 |
4.1.2 上市公司国家股在总股本中具有绝对优势 |
4.1.3 国有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特征 |
4.2 国有上市公司的一致性行为分析 |
4.2.1 中国上市公司行为的决定因素分析 |
4.2.2 国有上市公司行为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 |
4.2.3 国有上市公司一致性行为的主要表现 |
4.3 国有上市公司的一致性行为加大了股票市场功能性风险 |
4.3.1 国有上市公司上市包装与寻租获取融资机会 |
4.3.2 国有上市公司操纵经营利润实现再融资目的 |
4.3.3 国有上市公司业绩下降并随意改变募资用途动摇诚信基础 |
5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分析之二 规制性风险 |
5.1 中国政府偏重经济职能在股票市场中的表现 |
5.1.1 依靠行政干预手段实现股市融资功能的最大化 |
5.1.2 通过控制市场主体实现政府经济利益最大化 |
5.2 政府行为的扭曲使市场监管行为产生偏差 |
5.2.1 政府管理职能与监管核心问题一般理论 |
5.2.2 中国股票市场中政府管理职能的偏差和监管缺陷 |
5.3 中国政府偏重经济职能的结果是规制安排严重滞后 |
5.3.1 证券立法缺陷给执法和司法带来困难 |
5.3.2 会计法规缺陷造成会计作假十分普遍 |
5.3.3 信息披露制度缺陷削弱监管的威慑力 |
6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分析之三 人为操纵风险 |
6.1 中国股票市场中的信息问题 |
6.1.1 中国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
6.1.2 中国股票市场在信息结构上的特点 |
6.1.3 中国股票市场信息噪声的表现 |
6.2 不完全信息下的市场博弈分析 |
6.2.1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上市包装 |
6.2.2 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动态博弈下的利润操纵 |
6.2.3 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的投机化表现 |
6.2.4 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性泡沫特征 |
6.3 中国股票市场庄家的市场操纵 |
6.3.1 信息成本与机构投资者信息优势 |
6.3.2 股市庄家与股市坐庄的资源条件 |
6.3.3 股价波动与股市庄家的市场操纵 |
7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的危害性分析及风险防范的提出 |
7.1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对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 |
7.1.1 股票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负效应 |
7.1.2 股票市场风险引发经济危机 |
7.1.3 股票市场风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 |
7.2 股票市场风险影响中国证券业的健康发展 |
7.2.1 股票市场风险打击市场投资者信心 |
7.2.2 股票市场风险弱化股市再融资的功能 |
7.2.3 股票市场风险造成证券业发展受阻 |
7.3 股票市场风险的防范 |
7.3.1 风险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
7.3.2 股票市场的风险防范 |
8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
8.1 重塑政府管理职能健全防范股票市场风险机制 |
8.1.1 规范政府行为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 |
8.1.2 健全政府防范股票市场风险的机制 |
8.2 树立正确的监管思路改进监管体制 |
8.2.1 重新确立中国股票市场的监管原则 |
8.2.2 转变证券监管思路提高监管效率 |
8.2.3 改进证券监管体制 |
8.3 改革国有上市公司妥善解决国有股遗留问题 |
8.3.1 加快国有上市公司的重组降低功能性风险 |
8.3.2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上市公司股票的全流通 |
8.4 健全市场中介机构推动金融创新 |
8.4.1 健全股票市场中介机构完善社会公正服务系统 |
8.4.2 着力金融创新增强对股票市场风险的防范能力 |
8.4.3 开发推介新的金融投资品种 |
8.5 开展投资者教育引导理性的投资行为 |
8.5.1 构建多层次的投资者教育体系 |
8.5.2 投资者教育的内容及形式 |
8.5.3 构建多层次的投资者教育体系 |
8.6 谨慎稳妥地推进中国股票市场国际化进程 |
8.6.1发展多层次市场体系 |
8.6.2 大力优化机构投资者 |
8.6.3 谨慎稳妥地推进中国股票市场国际化进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变迁与投资者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制度与行为:金融研究维度的拓展 |
0.2.1 现代经典金融理论的回顾与述评 |
0.2.2 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 |
0.2.3 金融系统的制度分析 |
0.2.4 有关金融市场制度变迁与投资者行为互动的研究概况 |
0.2.5 国内学者对股票市场制度变迁及投资行为的研究概况 |
0.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0.4 本文结构安排 |
0.5 主要创新之处 |
1 核心概念、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
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1.1 制度 |
1.1.2 制度变迁 |
1.1.3 投资者行为 |
1.2 制度与行为:理论模型的构建 |
1.2.1 马克思关于制度与行为关系的论述 |
1.2.2 制度经济学和西方社会学理论中有关制度变迁与行为关系的研究 |
1.2.3 理论模型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
1.4.1 问卷调查 |
1.4.3 其他数据来源 |
2 市场空间、制度供给与投资者选择:中国股票市场的形成 |
2.1 市场空间:中国股票市场形成的背景分析 |
2.1.1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与中国融资体制变迁 |
2.1.2 企业改革、资本短缺与融资行为创新 |
2.1.3 社会变迁与自主决策的投资主体的形成 |
2.2 投资者自发交易与制度需求 |
2.2.1 流动性需求与股票的柜台交易 |
2.2.2 制度需求:投资者自发交易与股票柜台交易的困境 |
2.3 股票场内交易市场的制度优势与投资者选择 |
2.3.1 政府的制度供给与中国股票场内交易市场的设立 |
2.3.2 政府偏好与投资者选择:场内交易制度优势的确立 |
小结 |
3 中国股市投资者参与动因与结构特征 |
3.1 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参与概况 |
3.2 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参与动因 |
3.2.1 投资者金融资产配置需求与投资渠道限制 |
3.2.2 股票的投资工具属性与投资者选择 |
3.2.3 个别投资者高收益的示范效应 |
3.2.4 银行利率下调与机会成本下降 |
3.3 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分析 |
3.3.1 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股市投资者结构 |
3.3.2 投资者资金结构 |
3.3.3 个人投资者的其他结构特征 |
3.4 中国以个人为主体投资者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 |
小结 |
4 市场逻辑与投资者行为 |
4.1 股票市场的交易制度与投资者间交易关系 |
4.1.1 中国股票市场的交易制度与价格形成机制 |
4.1.2 中国股票市场的交易效率 |
4.1.3 投资者间的交易关系与交易实现 |
4.2 中国股市投资者个体行为特征及其检验 |
4.2.1 风险态度 |
4.2.2 心理账户 |
4.2.3 框架依赖 |
4.2.4 思维捷径与经验法则偏差 |
4.3 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群体行为机制 |
4.3.1 中国股票市场群体类型及其特征 |
4.3.2 投资者群体的对称性互动 |
4.3.3 投资者群体的非对称性互动 |
4.3.4 投资者群体心理与股价变动 |
4.3.5 反馈环作用机制 |
4.4 市场逻辑与股市监管 |
4.4.1 “市场失灵”与政府职能 |
4.4.2 股票市场监管的规则公平与投资者权益 |
小结 |
5 制度变迁下的中国投资者行为 |
5.1 转轨市场中政府的职能和行为目标 |
5.1.1 有限理性:政府行为的认知制约 |
5.1.2 转轨市场中政府职能的拓展 |
5.1.3 政府行为目标多元化 |
5.2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适应性调整与投资者行为 |
5.2.1 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适应性调整与行政力量的深度介入 |
5.2.2 股票市场制度安排适应性调整的积极作用 |
5.2.3 低价行政性垄断控股权与市场失灵 |
5.2.4 公司控制权散失与股市投资者盈利方式 |
5.3 政府政策的短期行为对投资者收益的影响 |
5.3.1 政府政策的短期行为与制度形成障碍 |
5.3.2 制度认知与投资者收益 |
5.3.3 政策频变与投资者交易效率变化 |
5.4 制度缺陷与市场脆弱性 |
5.4.1 市场脆弱性与股市泡沫的形成及崩溃 |
5.4.2 泡沫形成与崩溃过程中投资者的行为特征 |
5.4.3 中国股市脆弱性引发的机制 |
小结 |
6 政府与投资者:行为逻辑与制度变迁 |
6.1 股价变化的“公告板”效应与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
6.1.1 股价变化的“公告板”效应 |
6.1.2 中国政府管理股市方式的转变 |
6.2 制度认知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变迁 |
6.2.1 一个投资者与政府的互动模型 |
6.2.2 增量改革非效率:新股发行制度的复归 |
6.2.3 制度认知与中国股票市场国有股减持流通的改革实践 |
6.3 投资者的行为逻辑与市场的发展 |
6.3.1 投资者选择与股市发展 |
6.3.2 投资者离场:新兴市场的创设风险 |
6.3.3 损失归因与中国股票市场隐性风险累积 |
小结 |
7 政策启示 |
7.1 积极稳妥地进行非流通股的流通变革,构造理性投资的市场基础 |
7.2 完善制度安排,消除群体性非理性行为的制度基础 |
7.3 规范政府行为,畅通民意渠道 |
7.4 构建诚信市场,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 |
小结 |
本文主要结论 |
附录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国有股减持的可行性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章 国有股减持概述 |
第一节 国有股减持定义 |
第二节 国有股非流通问题的来由及未来陷阱 |
第三节 国外“国有股减持”情况简析 |
第四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有股减持大事记 |
第五节 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 |
第二章 七类国有股减持方案分析 |
第一节 方案类别一 配售 |
第二节 方案类别二 股权调整 |
第三节 方案类别三 开辟第二市场 |
第四节 方案类别四 预设未来流通权 |
第五节 方案类别五 权证 |
第六节 方案类别六 基金 |
第七节 方案类别七-1 其他(存量发售) |
第八节 方案类别七-2 其他(股债转换) |
第九节 方案类别七-3 其他(资产证券化) |
第十节 方案类别七-4 其他(分批或一次性划拨社保基金) |
第三章 国有股减持制度分析 |
第一节 国有经济根本性缺陷分析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发展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国有股从非流通到流通的演进与制度变迁分析 |
第四节 国有股减持的制度框架 |
第五节 国有股减持的成效性分析 |
第四章 国有股减持的可行性方案 |
第一节 国有股减持要解决几个原则性的问题 |
第二节 运用专项投资基金减持国有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三节 国资减持的趋势性分析 |
第四节 现阶段国资减持的实际运作分析 |
第五节 国有股减持的未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四、国有股减持大事记(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D]. 陶桅. 东南大学, 2019(06)
- [2]国有股减持 一波三折[N]. 本报记者 赵彤刚 丁冰. 中国证券报, 2008
- [3]国有股减持相关问题研究[D]. 杜葳.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2)
- [4]行政过度是导致中国股市泡沫的重要原因[J]. 林琼.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08)
- [5]为了实现资本市场伟大转折[N]. 高峰. 证券时报, 2005
- [6]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的策略研究[D]. 余伟. 西南财经大学, 2004(03)
- [7]中国股票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 张长起. 复旦大学, 2004(01)
- [8]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变迁与投资者行为研究[D]. 卢华. 复旦大学, 2004(01)
- [9]国有股流通:没有正解[J]. 牟永宁. 银行家, 2003(08)
- [10]国有股减持的可行性方案分析[D]. 于天飞. 南京林业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