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利率改革及其深化

论我国利率改革及其深化

一、试论我国利率改革及其深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明步[1](2015)在《金融脱媒深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影响研究 ——基于利率渠道和金融资产价格渠道实证》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深化改革及金融市场的发展,资产价格类工具为主的直接融资的比重也在不断攀升。同时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快,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互联网金融将金融脱媒深化推到了更高一个台阶,其中金融负债方脱媒的深化,促使货币乘数变得复杂且更大,从而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面临严峻挑战,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它的有效性是日益下降的,以货币供给为中介目标的数量调控,转向以短端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价格调控月愈加显得迫切。基于已有国内外关于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对金融脱媒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金融脱媒的定义与度量,分析了现阶段金融脱媒深化在我国的特征表现状及原因,其次对利率、资产价格两个渠道分析了金融脱媒深化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其中考虑到我国利率分为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将每个传导渠道分为三个阶段,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两个维度,以及是否加入金融脱媒深化指标下的分析,最后在实证方面,通过建立VAR模型,对模型进行单位根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研究了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利率、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的影响。

钱晓霞[2](2018)在《金融开放进程下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新常态下政府“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提出,未来几年将成为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时间窗口。金融开放在为我国经济金融创新发展带来利益的同时也蕴含着较大的风险,特别是随着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频率和波动性显着增加,而短期跨境资本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投机性和破坏性,会对我国金融稳定产生剧烈冲击,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开放带来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已成为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的重要金融摩擦之一。可见,在金融开放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研究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理论回顾和国内外学者研究作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梳理了金融开放、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探究了我国金融开放的深化路径和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状况,然后采用MS-VAR、TVP-SV-VAR、主成分分析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系统探讨了金融开放下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冲击效应。基于分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论文主要从金融机构稳定、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资产价格稳定这三个视角出发,结合理论研究、实证检验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路径与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提出了要完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构建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政策思路。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系统梳理了 19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1987-1990年台湾资产泡沫、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这四个典型案例,深入研究了金融开放和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些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体大多面临着资本账户盲目开放、汇率制度僵化、杠杆率高、—·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前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历也给我国金融开放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2)本文构建了符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状况的银行稳定性指数,然后通过M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全球市场外部冲击下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全球风险因素、美国数量型以及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整会对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和银行稳定性产生一定冲击,但外部冲击对我国银行稳定性的直接冲击较弱,其主要通过短期跨境资本渠道产生影响;当受到次贷’ 危机、欧债危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及退出、美联储加息等外部冲击时,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和银行稳定性指数的波动性显着增强,并形成非对称效应。(3)本文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我国股票价格稳定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MS-VAR模型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目前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仍处于较严格的管制状态,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股价波动的直接影响较弱且不显着;在间接影响机制中,短期跨境资本通过货币供给渠道影响股价稳定的传导冲击作用较为强烈,而通过银行信贷和汇率变动渠道的传导作用相对较弱。(4)本文构建了 TVP-SV-VAR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开放进程下人民币汇率波动、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和股价波动的联动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这三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动效应,且其联动关系与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紧密相关。接着论文通过构建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在外界突发性金融事件冲击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和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股票市场的非对称效应。(5)本文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构建了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主要从协调配合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构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预警体系、丰富并优化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稳步推进金融开放和改革这几个方面着手,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逆周期、跨时间和跨市场的系统性调控,从而为我国金融开放下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鲍岱钦[3](2009)在《中国林业发展的小额贷款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林业发展及山区林业扶贫问题已得到我国政府、国际社会及学术界的极大关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如何充分发挥支持林业发展的核心作用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林农贫困的关键除了自然、历史原因外,缺乏信贷资金支持是重要原因。调查研究显示,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林区的中小企业和林户在贷款取得方面显得更为困难。金融机构没有能够很好地为林区和林农提供金融服务,林区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无法满足,成为形成当前林区经济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但是,大多数有关林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上,对林农及小型林业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只是浅尝而止,由于林业贷款机制必须与不同林业地区发展不同阶段特点相结合,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这是解决林农缺乏资金支持问题的重点,因此,有必要系统地加以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通过系统研究,找出林农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和融资需求的特点,为设计符合林农需要的信贷支持模式打好微观基础。二是在对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对林业贴息贷款、林业小额信贷、林权抵押贷款这三种最主要的中国休业信贷产品进行定义和剖析,通过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三种林业信贷产品在市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适用情况。三是从比较研究出发,研究尼泊尔、危地马拉、苏丹、秘鲁四个发展中国家对社会林业、森林经营认证、非木材林业产品的不同微型金融支持方式,研究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社会发展基金、贸易融资等不同融资形式在林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中国林业发展的微型金融制度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措施及方法。四是对于中国最重要林业信贷形式——林权抵押贷款进行重点研究,从中国林权制度入手研究林权抵押贷款的一般特性,对福建省林权抵押贷款的实践进行分析,建立林权抵押贷款价值分析的模型,从现金流分析入手,着重研究林权抵押贷款的价值(LEV),并通过建立蒙特卡罗模型对林权抵押贷款价值进行风险分析。五是对以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以缓解交易成本问题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切入点,对林业小额贷款中的联保贷款机制、动态激励制度、分期还款制度进行研究,剖析小额信贷的作用机制,以此为出发点,对社区基金这一小额信贷应用于林业生产的具体模式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安徽霍山社区基金发展案例。六是为国家制定针对性的金融业支持林农发展措施提供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如下:(一)从林业生产的微观单位——林农入手,研究了林农经济、社会、生产活动的特点及融资困境,最后得出小额贷款业务具有解决林农融资困境创新作用的结论,为研究小额贷款业务应用到中国林业扶贫实践解决了微观分析的问题。(二)以比较经济学的方法,借鉴尼泊尔、危地马拉、苏丹、秘鲁四个发展中国家微型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经验,得出微型金融能以多种形式为林农及林业中小企业提供不同服务的结论,弥补了国内相关研究中对不发达国家中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研究不足的缺陷。(三)以模型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现有三种主要林业贷款形式进行比较研究,从资源的有效配置角度得出结论:当市场环境处于中等完善的情况下,小额信用贷款是最优的林业贷款方法,当市场比较完善的情况下,林地抵押是最优的贷款方法,而当市场十分不完善的情况下,扶贫贴息是最优的林业贷款方法。(四)为解决银行在林业贷款中价值与风险评估问题,以最大林地期望价值(Landexpectation value,LEV)为理论基础,建立林权抵押贷款价值分析的模型。运用计算机随机模拟方法,建立蒙特卡罗模型,对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随机模拟测算,进行林权抵押贷款的VAR值分析。(五)从小额信贷业务的一般理论作用机制出发,对林业地区社区基金这一重要的小额信贷业务变种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

秦涛[4](2009)在《中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已经成为经济的核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当金融因素的作用受到限制时,经济增长必然遭遇资本投资不足和金融资源低效配置的约束。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林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广泛而有效率的信用活动和金融运行,以保障持续增加的资本投入和会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毫无疑问,我国现阶段林业仍具有显着“产融弱质性”,面临严峻的资本形成不足、发展资金短缺的困境。林业资本形成缺口必然导致出现林业投资缺口,从而对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这必然形成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严重制约。因此,迫切需要在公共财政经常性账户纳入预算和已有稳定来源的资金支持之外,制定新的特殊政策,允许从全社会范围合理并适度地筹措资金,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提高林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以满足林业建设的需要。林业金融支持正是为弥补林业资本形成不足造成严重资金缺口而出现的一种创新制度安排,林业金融运行的核心集中于林业金融资源配置及其效率实现,林业金融资源配置是由其金融制度、体系、治理、运行机制等共同决定的过程,效率取决于制度供给的完备性和有效率的传导。林业金融支持基本职能在于实现对林业金融的动员和配置,林业投资风险规避与防范,以保证林业资本的顺畅循环、周转和有效流动,满足林业产业发展日益增强的资金需求,林业金融支持理应成为推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机制和重要途径。本文借鉴产业经济学、金融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合理因素,从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基础、产融互动和林业金融资源效率等多个角度,论述了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金融支持内在机理,并基于金融战略视角,从林业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会融运行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林业资本形成缺口模型”梳理林业产业发展进程中金融支持的内生逻辑和现实依据,为林业金融支持框架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林业金融支持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及体制的完善能够提供林业发展所需要的金融资源集聚与配置机制,通过以财政性融资、政策性融资和商业性融资所构成的三维空间支持体系奠定了我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基础平台。在林业金融支持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分别从金融需求和供给角度对林业融资需求和引资能力进行分析。首先,对我国林业信贷融资需求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信贷供给理论探讨林业面临信贷约束和融资困境的本质原因,提出利用抵押品替代和扩展机制,以及通过建立林业金融服务体系来缓解林业信贷融资困境。其次,通过对商品林投资收益率和投资风险水平进行评价,分析林业政策以及不同因素对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而认识在现有的政策条件还无法改变商品林投资收益率低、投资风险大的基本状况,对商品林投资还不能产生足够的激励,提出通过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林业金融工具创新机制、完善林业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和健全林业产业政策体系来解决林业资本形成不足,林业产业“吸融力”不强的困境。第三,分别就抵押品替代和扩展机制三种应用模式、林业金融工具创新机制以及林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进行论述。随着林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和健全林业金融支持体系及其高效率的金融制度,日益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林业金融支持不仅仅具有经济职能,同时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和政策取向。林业金融支持必须坚持促进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以市场化为导向,从完善林业金融支持体系制度供给、优化林业金融支持供给结构、制定并协调林业财政与金融协调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化,从而促进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力度和效应,增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综合能力与比较利益。

沈洁[5](2006)在《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文中认为利率市场化是资本市场中资金价格体系的革命,是我国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市场的必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整个金融部门乃至全社会经济达到均衡。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率自主权的同时,也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新的冲击和更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提早准备,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及国内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是本文涉及的两大内容。 论文拟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利率市场化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国内外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从国外各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案例和国内目前的现状看利率市场化可能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冲击。 第三部分,寻求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指出商业银行必须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合理的产品定价体系,开发中间业务产品,完善金融外部市场机制等措施来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 总之,利率市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加入WTO,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我国金融业融入世界经济金融竞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如何增强国内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有助于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黄小彪[6](2003)在《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美国为范例,在比较系统和深入地揭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原理及其在美国的成功实践基础上,运用制度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进行研究。 论文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系统地探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原理以及抵押支持证券的设计技术。包括SPV的“破产隔离”和“真实出售”制度、信用工程技术、现金流分割技术、抵押支持证券的价格和价格敏感性分析、政府对证券化的管理等。 然后运用制度经济学制度创新理论,分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创新在我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指出这将是一场政府推动型的制度创新。接着研究了政府在这场制度创新中的作用和行为模式选择。论文进一步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分工理论来描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创立后的发展成熟过程,指出其发育状况将取决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因此逻辑性地指出证券化的推动力将来自经济体制改革以至于政治体制改革。 文章最后对我国住房抵寸甲贷款证券化的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强调有必要区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创立条件和深化条件,尽快在我国建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而逐步深化这场制度创新。文章指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生活的很多方面,其发展不能被孤立起来,应该将其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进行研究。文章提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战略是:在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主导下,以“入世”为契机,以国际化为突破口,利用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作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验场,并在取得必要的运作经验之后,积极在国内进行试点、规范、推广并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在我国建立一个发达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全面发展。

李军峰[7](2009)在《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农村金融组织研究》文中认为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阻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核心瓶颈是“三农”融资困难,造成“三农”融资困难的突出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诱发的机会主义行为,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严重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正规金融组织进入农村市场的重要障碍。因此,将信息不对称理论运用到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研究之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在分析农村金融组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相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沿用了与城市金融相对应的“农村金融”概念。从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活动看,农村金融可划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角度,又可以把农村金融组织分为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由于不同性质的金融组织获取的信息来源渠道不同,从而其融资的效率是有差别的。信息不对称是影响金融市场运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构成了正规金融组织撤出和难以进入农村经济的主要障碍。(2)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的历程,指出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商业性金融组织大规模撤出农村,农村资金大量流出农村经济,造成的后果是金融组织体系与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之间信息沟通的严重阻隔。从历史的角度看,解决“三农”融资困难的策略应该是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满足各种类型的农村金融需求。(3)若存在较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就可以较好的挖掘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中有效金融需求,缓解“三农”融资困难。农户的金融需求取决于农民家庭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对比,通过对华北平原地区农村的调查发现,农村信息传播不畅通,致使农户收入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农民家庭信贷需求是不完全有效的。通过分析河北省乡镇企业的融资情况发现,乡镇企业在发展上所面临的巨大融资困难问题,信息不对称和金融压抑是主要原因,其中前者是首要原因。(4)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思路,本文以狭义货币M1作为主要参考的金融指标,计算经济金融相对比例,将正规金融组织的金融供给和非正规金融组织的金融供给都考虑进来,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相比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供求缺口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两个相对隔离的市场上的信贷活动表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非正规金融组织由于具有信息优势,所以在发放贷款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利率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农户,并倾向于选择市场型农户开展业务;正规金融组织也具有向市场型农户发放贷款的倾向,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率非市场化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正规金融组织不能够运用差异利率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农户。(5)通过研究信号传递模型,从金融组织的立场出发,将信号传递机制倒过来设计就形成了信息甄别机制,就可以有效降低逆向选择问题的发生。通过将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同时纳入信贷合同的设计中就会加大对信息的依赖程度,发现农户获得的产出份额与监督信号在信贷合同制定中是相互关联的;在信贷合同实施过程中,农户的努力工作程度与其从金融组织获得的贷款额度无关,这样就可以有效缓解道德风险的发生。(6)典型国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解决金融供给主体与金融需求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较好的满足了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需求。多数国家将农村金融组织区分为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和小额信贷组织,其中,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信贷渠道多样化,是美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特色;合作金融是德国农村金融的主体;日本农业金融既有强大的农协系统的合作金融,又有政府办的政策性金融,两者相辅相成;印度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发展中农业国的代表,该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非常发达;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是孟加拉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7)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过程中应遵循适应性、效率性和稳定性的基本原则。从金融供给来看,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领域,农业银行应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作为“三农”服务主力军的作用,邮政储蓄银行也需要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各种小额信贷组织。从金融需求来看,应提高农户信贷需求有效性,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投资收益率,加快转变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全文研究内容包括:引言、信息不对称与农村金融组织理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及面临的问题、“三农”金融需求分析、农村金融市场非均衡的分析、信息甄别和监督机制的设计、典型国家的农村金融组织模式稽考、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发展对策、研究总结与展望,共计九章。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关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复杂工程,信息不对称是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重要问题。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运用信息不对称原理,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在发展中遇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找到了制约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症结。针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通过研究信号传递模型和最优激励与监控模型,探索建立市场信息甄别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把熵理论运用于分析农户收入的不确定性,发现如果农村中信息通畅,则农户收入会稳步提高,即农户收入水平的熵会降低。(2)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现象,本文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市场也被分割为正规金融组织主导的部分和非正规金融组织主导的部分。为了说明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失衡状态,本文在分析农村金融供给时,既考虑了正规金融组织的供给,也考虑了非正规金融组织的供给,得出了相对准确的需求缺口。(3)在提出“农村金融组织提供金融服务群体类型的多样性程度”和“农村金融组织对农村金融需求的适应性”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构造了简单的模型,说明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解决“三农”融资问题的必然选择。

刘奎[8](2003)在《我国金融抑制与深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深化是金融学、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深化理论不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取得蓬勃的发展,成为金融研究的主流和焦点。研究的领域逐步从发展中国家扩展到所有国家,不仅是要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问题,而且要解决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如何充分深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似乎只是两条平行直线,相互之间没有多少联系。金融改革侧重于在既有的管理框架和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变革;而我国的金融深化研究则主要是介绍西方的理论成果,简单地把金融深化的政策建议引进到中国。那么金融深化理论到底适不适用于我国,该理论在我国的运用是否只是程度和顺序的问题?还是有其他更深层的作用机理?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是金融深化分析框架在我国的延伸,是在学习吸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金融学、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前提,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对我国金融抑制的独特机理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揭示我国金融抑制的特征与金融环境的缺陷,建立度量金融深化的指标体系,提出我国金融深化的重点、途径和方式,试图对深化金融深化理论及促进我国金融改革有所裨益。 在此之前,本文重点做了两点准备:一是对东南亚金融风暴形成的真正原因进行了分析;二是解决了“金融深化”的度量问题,提出了新的度量指标。因为不论是东南亚风暴、还是我国M2/GDP指标的矛盾,其实质都是“金融深化”的理解和度量的问题,不解决“金融深化”概念的误区,什么是抑制什么是深化无从谈起;不解决金融深化的度量问题,金融到底是走向深化还是走向抑制难以说清。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是: (1)综合阐述了金融抑制和深化的基本理论,主要评述了麦金龙的“渠道效应论”和肖的“债务媒介说”。以及1990年以后金融深化理论的新发展,在简略论述了第一代、第二代麦—肖学派的研究成果以后,论述了麦金龙的“自由化顺序假说”、赫尔曼等人的“金融约束论”,并重点分析了金融约束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和作用机理、以及金融深化理论的理论根源和前提条件。 (2)分析了东南亚金融风暴产生的深层原因,指出金融深化并不是金融风暴的真正原因,实体经济结构的缺陷和对“金融深化”理解不当而实施的表层改革措施才是罪魁祸首。通过对相关国家在危机中的表现和危机后的恢复情况分析,说明从长远来看,危机对促进各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健康有效的金融体系、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长期利益不容忽视。 (3)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金融深化历程和当前抑制的现状,看重剖析了我国金融抑制的状况和后果,并对我国金融抑制的正负效应进行定量分析。 (4)在分析金融度量影响因素及传统度量指标缺陷的基础上,构造了金融对经济作用的模型,提出了新的金融深化度量指标。 (5)深入分析我国金融活动的作用机理,重点剖析我国信贷资金的租金化及其独特的作用方式,我国国有银行科层组织体系的影响,国有银行经理人行为特征和国有银行内部人控制现象。 (6)深入分析了我国金融深化的权变变量一金融脆弱性与效率的均衡;金融环境与金融作用机理的渐进发展。 (7)认为我国金融深化的前提是解决银行体系大量的坏账问题、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及与国有银行产权同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产权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建立主办银行制度来优化金融运作机制,使银行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发挥其增加投资、筛选项目、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孙冀昆[9](2014)在《我国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金融成为了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最受关注的领域。我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引致着对金融深化改革的需求。几十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金融深化程度提高,货币化指标和金融相关比率不断提高,金融机构规模不断扩大,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证券市场发展迅速,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加快。本文研究了金融深化理论和中国金融深化进程,从信用深化角度入手重新分析了我国金融深化的作用机制,分析了金融相关比率FIR衡量金融深化的作用机制,用索洛模型核算FIR中实质资本,并对我国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为金融深化理论与我国现实经济金融相互作用的结合提供了实证依据。从分析中得出了我国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的结论,金融深化应当从信用深化入手,发挥信用工具配置资源的作用,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从而提高社会生产率。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金融深化的建议,希望对我国金融和经济发展有一定作用。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金融学、经济学理论为前提,分为5章:第一章分析了金融发展在中国的实践,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我国经济增长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深化,我国金融深化改革需要进行总结和建议。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历史纵向概括和横向比较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本章主要内容还有金融深化理论的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和不足。第二章从我国金融改革进程展开,对金融深化进行了逻辑定位,认为金融深化是一个过程。对我国的金融深化分析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利用传统金融深化指标分析;对我国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三章对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理论研究。回顾了传统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对我国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从信用深化入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源的优化组合,信用工具比传统的储蓄投资对配置资源有更好的作用,金融深化即是通过信用规模扩张,提高信用品质促进经济增长的。第四章实证分析我国金融深化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在金融深化的指标上选取了金融相关比率FIR,从信用深化的角度分析了用金融资产衡量金融深化的作用机制。利用索洛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估算社会实质资本,二者之比为本文选取的金融相关比率。利用金融相关比率分析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状况。运用计量模型,通过ADF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了我国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结论。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根据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金融深化的建议。

马延安[10](2015)在《中国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农村目前存在的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我国在2006年首次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2008年提出建立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2010年要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2012年要求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进行特别监管,提出“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的政策;2014年要求推动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在适当板块(主板或创业板)上市;2015年提出支持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这些优惠政策的推出,对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需求逐步呈现多样化、多层次性,而农村金融供给仍存在抑制性,不能满足金融需求,农村金融供求的非均衡特征明显,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以,改变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问题,促进实现供求平衡,有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繁荣。本研究立足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通过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在总结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历史与现状,揭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东北地区农村金融的供求关系,探究东北地区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成因,借鉴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有益经验,以期从宏观层面的制度法规建设、中观层面的区域金融体系构建、微观层面农户发展资金需求的满足这三个层面上,探索破解金融供给抑制、促进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包括七章。第一章,导论。在评述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手段以及本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二章,理论基础。概述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等典型金融发展理论,及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农村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指出制度变迁,特别是金融制度创新对于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三章,东北地区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变。通过对我国和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体系进行概括,分析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历史变迁,以及它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适应性和作用力。第四章,东北地区农村金融供求分析。以农村金融改革为背景,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东北地区农村金融的需求和供给的现状及特点,探究东北地区农村金融供求的非均衡性特征。第五章,东北地区农村金融供给的抑制性分析。概述东北地区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现象,利用博弈论中的最优解分析东北地区农村的正规金融供给,探讨与农村正规金融相对应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供给的制度变革。第六章,国外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分析比较美、日、法、印等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吸取有益经验,为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模式选择提供参考。第七章,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提出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于内生性与多元化的要求,探索金融供给导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路径及优化对策。本研究认为:东北地区农村的正规金融存在商业性金融淡出、政策性金融受到局限、合作金融力量不足的问题,而非正规金融缺乏规范,民间金融资金实力有限,导致东北地区农村的金融供给不能满足金融需求;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东北地区农村供给型的金融抑制,表现为市场准入限制、利率管制等,阻碍了诱致性制度创新。从国外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来看,立足国情、立法保障、政府扶持、市场主导,是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一般选择。因此,应立足东北区域特点,坚持内生性和多元化原则,选择商业银行直接进入、间接进入、中介主导进入等模式,推动金融供给导入农村金融市场。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征信体系的建设,改善其金融生态环境;构建适合农村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开发开创适应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增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形成一套完整的扶持体系,以期改善农村金融供给失衡的局面,增强农村金融的发展能力。

二、试论我国利率改革及其深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我国利率改革及其深化(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脱媒深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影响研究 ——基于利率渠道和金融资产价格渠道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金融脱媒相关文献综述
        1.2.2 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
        1.2.3 文献评述
    1.3 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我国金融脱媒相关问题分析
    2.1 金融脱媒概念的界定
    2.2 金融脱媒程度的度量
    2.3 现阶段金融脱媒深化的特征表现
        2.3.1 金融机构组织资产结构发生变化
        2.3.2 直接融资市场迅猛发展
        2.3.3 金融脱媒长期稳定,短期波动明显
    2.4 我国金融脱媒的成因分析
        2.4.1 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是金融脱媒的前提
        2.4.2 资产配置多元化发展是金融脱媒的内在动力
        2.4.3 互联网金融及微观主体是金融脱媒的外在推力
第三章 我国金融脱媒深化与货币政策的利率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理论分析
    3.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3.1.1 利率传导理论
        3.1.2 资产价格传导理论
    3.2 金融脱媒深化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有效性影响
        3.2.1 金融脱媒深化对管制利率传导渠道的影响
        3.2.2 金融脱媒深化对市场利率传导渠道的影响
    3.3 金融脱媒深化对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渠道有效性影响
        3.3.1 金融脱媒深化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其到资产价格变动阶段的影响
        3.3.2 金融脱媒深化对从资产价格变动到最终目标需求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金融脱媒深化与货币政策的利率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实证分析
    4.1 研究数据说明
        4.1.1 模型及变量的选取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 实证分析
        4.2.1 ADF检验和协整检验
        4.2.2 AR检验
        4.2.3 脉冲响应分析
        4.2.4 方差分解
    4.3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应对金融脱媒深化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效性的建议
    5.1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利率传导渠道效率
    5.2 推动并加快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转型到价格型
    5.3 提高微观主体的敏感性
    5.4 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建立理财产品风险监管制度
    5.5 推动商业银行以客户导向为核心的业务转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金融开放进程下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搞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主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金融开放
        1.4.2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
        1.4.3 金融稳定
        1.4.4 宏观审慎管理
    1.5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回顾
    2.1 金融开放、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的研究综述
        2.1.1 金融开放的有利因素和风险研究
        2.1.2 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
        2.1.3 金融开放下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
    2.2 跨境资本流动对各金融系统稳定性冲击的研究综述
        2.2.1 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体系稳定的研究综述
        2.2.2 跨境资本流动与货币市场稳定的研究综述
        2.2.3 跨境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稳定的研究综述
        2.2.4 跨境资本流动与房地产市场稳定的研究综述
        2.2.5 跨境资本流动与资产价格稳定的研究综述
    2.3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研究综述
        2.3.1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综述
        2.3.2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与宏观审慎监管
    2.4 理论回顾
        2.4.1 货币危机理论
        2.4.2 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
3 我国金融开放和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状况研究
    3.1 我国金融开放的深化路径及现状评估
        3.1.1 我国金融开放的深化路径研究
        3.1.2 我国金融开放的程度和现状评估
    3.2 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状况分析
        3.2.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的衡量指标和估算方法
        3.2.2 我国不同时期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状况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机构稳定的影响
    4.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金融机构稳定的理论机制研究
        4.1.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银行金融机构稳定的理论机制研究
        4.1.2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非银行金融机构稳定的理论机制研究
    4.2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银行金融机构稳定的实证研究
        4.2.1 银行稳定性指数构建
        4.2.2 外部冲击下短期跨境资本对我国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检验
        4.2.3 实证研究结论和政策展望
    4.3 本章小结
5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
    5.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的理论机制研究
        5.1.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货币市场稳定的影响
        5.1.2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外汇市场稳定的影响
        5.1.3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资本市场稳定的影响
        5.1.4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影响
        5.1.5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和各金融市场间的网络传导机制研究
    5.2 金融开放下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金融市场稳定的案例研究
        5.2.1 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危机案例回顾
        5.2.2 新兴市场经济体案例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5.3 本章小结
6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资产价格稳定的影响
    6.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我国股票价格稳定的传导渠道分析
        6.1.1 理论机制梳理
        6.1.2 基于M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6.1.3 结论和建议
    6.2 人民币汇率波动、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和股价波动的联动效应研究
        6.2.1 TVP-SV-VAR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6.2.2 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的设定和分析
        6.2.3 结论和建议
    6.3 本章小结
7 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研究
    7.1 宏观审慎管理研究
        7.1.1 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稳定
        7.1.2 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管理、宏观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7.1.3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研究进程和现状
    7.2 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设计
        7.2.1 实现跨境资本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
        7.2.2 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7.2.3 丰富并优化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
        7.2.4 稳步推进金融开放战略,维持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和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政策展望
        8.2.1 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开放
        8.2.2 加强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8.2.3 继续深化国内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中国林业发展的小额贷款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森林资源的短缺及林农的贫困是本文研究的基本动因
        1.1.2 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支持林农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研究的直接动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2.2.3 学科建设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1.1 小额信贷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1.3.1.2 投资自然的新经济思想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2.1 农村金融研究
        1.3.2.2 中国小额信贷理论与政策
        1.3.2.3 林业在扶贫开发作用研究
        1.3.2.4 金融业支持林业发展研究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2.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4.2.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4.2.3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1.4.2.4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1.4.2.5 比较分析法
    1.5 创新之处
        1.5.1 选题上的创新
        1.5.2 方法上的创新
        1.5.3 内容上的创新
2 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价值决定理论
        2.1.1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1.2 可持续林业的林地价值理论
    2.2 金融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2.2.1 农村经济发展中资本的重要性
        2.2.2 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渗透
        2.2.3 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2.4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成长的作用
    2.3 小额信贷理论及实践
        2.3.1 小额信贷的基本含义
        2.3.2 穷人信贷需求和小额信贷的基本特点
        2.3.3 国际范围内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
        2.3.3.1 微型金融的发展
        2.3.3.2 微型金融的发展趋势
        2.3.4 典型小额信贷机构
3 中国林业生产及林农融资困境
    3.1 中国林业发展与扶贫工作
        3.1.1 中国森林丰富地区贫困问题现状
        3.1.2 中国林业地区贫困问题的成因
        3.1.3 扶贫与林业发展
    3.2 中国林业制度安排对林业生产的影响
        3.2.1 分散经营导致的土地细碎化使林农成为林业生产实际主体
        3.2.2 林业税费负担过重阻碍林业生产发展
        3.2.3 木材采伐限额制度使林业贷款规律不同于一般农业贷款
        3.2.4 林业土地征用制度不规范
        3.2.5 林业产权制度的不确定性
    3.3 林农生产活动特点及其融资困境
        3.3.1 林农经济活动的特点
        3.3.1.1 林农生产活动的特点
        3.3.1.2 林农经济活动的特点
        3.3.1.3 林农社会活动的特点
        3.3.2 林农的融资困境
        3.3.2.1 陕西佳县——银行对生态脆弱地区抽血的典型案例
        3.3.2.2 对福建林农融资困境的调查
4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主要林业信贷产品
    4.1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4.1.1 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4.1.1.1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
        4.1.1.2 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4.1.1.3 农业发展银行是最主要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4.1.1.4 邮政储蓄是农村地区重要的资金来源
        4.1.1.5 新型金融机构为"三农"经济提供低成本、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
        4.1.1.6 农业保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4.1.2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2.1 农村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4.1.2.2 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4.1.2.3 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
        4.1.2.4 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
        4.1.2.5 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尚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4.2 中国林业信贷主要产品及创新
        4.2.1 林业贴息贷款
        4.2.1.1 林业贴息贷款的演变
        4.2.1.2 林业贴息贷款对象、利率和期限
        4.2.1.3 林业贴息贷款申报程序
        4.2.1.4 林业贴息贷款存在的问题
        4.2.2 林业小额信用贷款
        4.2.2.1 中国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4.2.2.2 林业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重要作用
        4.2.3 林权抵押贷款
        4.2.3.1 农地制度改革
        4.2.3.2 林权抵押贷款
    4.3 林业扶贫贴息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比较
        4.3.1 模型的参数介绍
        4.3.2 有关信贷资金供给技术的数理表述
        4.3.3 模型的解
        4.3.4 模型的结论
5 国外小额信贷支持林业发展经验借鉴
    5.1 尼泊尔社区林业地区的小额信贷业务
        5.1.1 尼泊尔 PARBAT 地区的社区林业
        5.1.2 林农发展计划
        5.1.3 林业发展计划
        5.1.4 结论
    5.2 危地马拉森林经营及采伐权系统的小额信贷支持
        5.2.1 危地马拉 PETEN 地区社区林业发展情况
        5.2.2 BANCAFE 银行的林业小额信贷服务
        5.2.3 BANRRAL 银行的林业小额信贷服务
        5.2.4 存在的问题
        5.2.5 结论
    5.3 苏丹由阿拉伯胶生产者协会提供的小额信贷融资
        5.3.1 苏丹的小额信贷
        5.3.2 苏丹 ELMIREHBIBA 地区阿拉伯胶生产融资活动
        5.3.3 阿拉伯胶生产协会的小额信贷服务
        5.3.4 结论
    5.4 秘鲁对巴西坚果生产的小额信贷服务
        5.4.1 秘鲁的小额信贷业务
        5.4.2 Madre DE DIOS 地区的小额信贷服务
        5.4.3 秘鲁 AGROBANCO 银行的小额贷款
        5.4.4 小结
    5.5 国外林业发展小额贷款支持的启示
6 林权抵押贷款及价值评估
    6.1 中国林权制度及林权抵押贷款的特征
        6.1.1 中国林权制度
        6.1.2 抵押在贷款中的理论作用
        6.1.3 林权抵押贷款的特征
        6.1.4 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及防范
    6.2 福建省的林权抵押贷款实践
        6.2.1 福建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背景分析
        6.2.2 福建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主要做法
        6.2.3 福建省"林权抵押贷款"的主要模式
        6.2.4 福建省林权抵押贷款取得的成效
        6.2.5 当前"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
    6.3 林权抵押贷款价值评估模型分析
        6.3.1 建立林权抵押贷款价值评估模型的关键参数
        6.3.1.1 林权抵押贷款所要考虑的林业投资成本与收益参数
        6.3.1.2 林权抵押贷款所需要考虑的风险参数
        6.3.2 建立林权抵押贷款价值评估模型
        6.3.3 通过林权抵押贷款价值评估模型进行蒙特卡洛模拟分析
7 小额信用贷款支持林业发展机制研究
    7.1 小额信用贷款的作用机制
        7.1.1 联保贷款模式缓解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问题机制
        7.1.2 联保贷款模式解决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机制
        7.1.3 检验性贷款和后续放款承诺
        7.1.4 分期还款制度的作用机制
    7.2 社区发展基金
        7.2.1 社区发展基金的产生背景及原因
        7.2.2 社区发展基金的基本特点及运作模式
        7.2.3 社区发展基金的作用及意义
    7.3 安徽霍山社区林业中的社区发展基金案例研究
        7.3.1 霍山社区发展基金的发展阶段和实施步骤
        7.3.2 社区发展基金项目的基本运作模式
        7.3.2.1 村组基金模式
        7.3.2.2 社区股份基金模式
        7.3.3 霍山社区林业及社区发展基金的成功借鉴
8 小额贷款促进林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完善小额贷款业务支持林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8.1.1 构建清晰、稳定的林业产权制度
        8.1.2 强化林农和农户的信用道德建设
        8.1.3 努力改善林农所在地区的信用环境
        8.1.4 实现森林生态产品补偿制度,增加林农收入
        8.1.5 逐步降低林业税费,增加林业还款能力
    8.2 中国金融业支持林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8.2.1 银行提供符合林农和中小林业企业需求的低成本金融服务
        8.2.2 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实现金融机构与林业产业的双赢局面
        8.2.3 继续推进适合林业生产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8.2.4 构建支持林业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8.2.5 积极探索林农和社区林业信用体系建设
        8.2.6 发展林业保险业务
9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中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现实意义
        1.1.3 理论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研究的体系结构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思路
        1.3.3 分析框架
        1.3.4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林业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2.1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2.2 产融结合理论
    2.3 金融发展理论
    2.4 金融创新理论
3 林业金融支持机理与金融支持体系框架
    3.1 我国林业金融支持的经济学机理
        3.1.1 林业金融资源效应作用机理
        3.1.2 林业金融支持效应传导机制
        3.1.3 林业金融支持效应传导渠道
    3.2 林业资本形成机制与投资效率分析
        3.2.1 林业资本形成缺口模型构建
        3.2.2 林业投资来源与结构分析
        3.2.3 林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3.3 我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总体框架
        3.3.1 林业金融支持内在逻辑框架
        3.3.2 财政性融资支持体系框架
        3.3.3 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框架
        3.3.4 商业性金融支持体系框架
4 林业融资需求分析与信贷约束解决机制
    4.1 林业融资需求与信贷约束程度分析
        4.1.1 林农融资需求与信贷约束分析
        4.1.2 林业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分析
    4.2 林业信贷供给理论与影响因素分析
        4.2.1 林业信贷供给理论分析框架
        4.2.2 林业信贷约束影响因素分析
    4.3 抵押机制在林业信贷融资中应用模式
        4.3.1 抵押机制作用机理与应用总体框架
        4.3.2 林权证抵押贷款模式与效果评价
        4.3.3 林业贸易信贷融资机制应用模式
        4.3.4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融资机制创新
    4.4 林业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路径
        4.4.1 普惠金融体系基本框架结构
        4.4.2 林业金融服务体系设计思路
5 林业产业吸融力(引资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
    5.1 商品林投资盈利能力总体评价
        5.1.1 基于文献研究成果汇集计算
        5.1.2 基于典型地区造林成本计算
        5.1.3 基于典型栽培模式成本计算
        5.1.4 基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观察
    5.2 商品林投资风险种类及水平测定
        5.2.1 商品林投资风险分类
        5.2.2 商品林投资风险评估
    5.3 投资收益率与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5.4 增强林业产业引资能力总体思路
        5.4.1 创新林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5.4.2 完善林业产业政策保障体系
        5.4.3 健全林业产业政策扶持体系
        5.4.4 林业金融工具创新机制设计
        5.4.5 建立林业风险管理防范体系
6 林业融资模式优化与金融工具创新机制
    6.1 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6.1.1 林业企业股票融资模式设计
        6.1.2 林业企业债券融资模式设计
    6.2 林业信托融资模式创新方式
        6.2.1 信托融资制度内涵及功能优势
        6.2.2 林业信托融资模式可行性分析
        6.2.3 林业信托融资的主要操作模式
        6.2.4 林业信托融资中的关键问题
        6.2.5 林业信托融资项目典型案例
    6.3 林业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应用模式
        6.3.1 产业投资基金经济学内涵及特点
        6.3.2 设立林业产业投资基金可行性分析
        6.3.3 林业产业投资基金组织运营模式
        6.3.4 林业产业投资基金实施障碍分析
        6.3.5 林业产业投资基金优惠政策设计
    6.4 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体系
        6.4.1 林业风险投资的经济学机理
        6.4.2 林业风险投资制约因素分析
        6.4.3 林业风险投资运行机制设计
        6.4.4 林业风险投资政策保障体系
    6.5 林业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创新
        6.5.1 资产证券化融资运作过程
        6.5.2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特征
        6.5.3 林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机理
        6.5.4 林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
        6.5.5 林业资产证券化发展策略
    6.6 林业项目 BOT 融资模式应用与创新
        6.6.1 BOT 融资基本模式分析
        6.6.2 林业项目 BOT 融资可行性分析
        6.6.3 林业项目 BOT 融资应用模式
        6.6.4 政府在林业项目 BOT 融资中作用
7 林业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构建
    7.1 林业一体化风险管理体系总体框架
        7.1.1 林业风险管理工具组合模式
        7.1.2 林业风险管理具体实施策略
    7.2 林业保险业务创新与发展模式
        7.2.1 林业保险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7.2.2 林业保险经营中的技术难点
        7.2.3 林业保险业务创新发展思路
        7.2.4 林业保险组织运营模式设计
    7.3 林产品期货市场重建与发展策略
        7.3.1 林产品期货含义与基本特点
        7.3.2 林产品期货市场功能与作用
        7.3.3 林产品期货发展可行性分析
        7.3.4 林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策略
8 我国林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与发展模式
    8.1 我国林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模式
        8.1.1 林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原则
        8.1.2 林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方式
        8.1.3 林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主体
        8.1.4 林业金融支持制度供给结构
    8.2 我国林业金融支持发展模式
        8.2.1 财政性融资支持发展模式
        8.2.2 政策性金融支持发展模式
        8.2.3 商业性金融支持发展模式
        8.2.4 金融支持体系互动发展模式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基本结论
    9.2 创新之处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1:林农信贷约束调查问卷分析
附件2:商品林项目投资收益情况表

(5)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第3章 利率市场化概述
    3.1 利率市场化内容
    3.2 国内外利率市场化的情况
第4章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冲击
    4.1 从国外案例看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带来的冲击
    4.2 从国内的现状看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第5章 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5.1 提高资本充足率
    5.2 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5.3 建立合理的产品定价体系
    5.4 其他应对措施
    5.5 完善金融市场外部机制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各国的发展
    1.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内涵
    1.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运作原理
    1.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1.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核心--特设机构(SP0)
    1.5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信用增级技术
    1.6 各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状况及其模式选择
第二章 从金融工程学看美国市场上MBS产品开发及其借鉴意义
    2.1 抵押传递证券运行原理分析
    2.2 抵押传递证券的衍生产品分析
    2.3 政府机构担保抵押传递证券和非政府机构担保抵押传递证券
    2.4 美国MBS产品创新对我国MBS产品开发的借鉴意义
第三章 从制度经济学看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创新的必然性
    3.1 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创新理论及其启示与思考
    3.2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各有关主体的潜在收益与成本分析
    3.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与中国住房金融制度选择
    3.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创新的必然性及其创新主体分析
第四章 政府的作用及其行为模式选择(上)--政府对住宅市场和住宅金融的干预
    4.1 政府对住宅市场的干预
    4.2 政府对住宅金融市场的干预
第五章 政府的作用及其行为模式选择(下)--健全和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制度环境
    5.1 推动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法律制度建设
    5.2 关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税收制度建设
    5.3 关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会计制度建设
    5.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金融监管
    5.5 政府为住房金融及其证券化提供担保
第六章 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看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深化
    6.1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及其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启示
    6.2 从新兴古典经济学原理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挥了专业分工的优势
    6.3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深化必须克服的障碍--交易成本分析
第七章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深化有赖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7.1 改革房地产管理体制,健全和规范住宅市场秩序,努力降低商品房价格,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
    7.2 大力培育住房金融一级市场
    7.3 深化政府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7.4 建立健全我国住宅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7.5 加快立法,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第八章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构思
    8.1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流程设计
    8.2 对我国证券交易结构模式选择的思考
    8.3 我国住房抵押支持证券的品种选择
第九章 我国MBS产品的定价及其价格敏感性分析
    9.1 固定收益证券的风险溢价分析
    9.2 最优提前还款条件下MBS的价格分析
    9.3 基于实际提前还款条件下的MBS的收益率及定价模型研究
    9.4 MBS的价格敏感性分析
    9.5 关于我国住房抵押支持证券定价的思考
第十章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中国的前景展望
    10.1 以“入世'为契机,以国际运作为突破口,逐渐推进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
    10.2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设及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的证券化
    10.3 以住房抵寸甲贷款证券化为基础,推动我国城市土地证券化
    10.4 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作为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
    10.5 关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7)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农村金融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农村金融组织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1.1.2 农村金融组织构成中的问题
        1.1.3 信息对称状态与农村融资关系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1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发挥金融系统功能
        1.2.2 通过金融组织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2.3 从信息经济角度为农村金融改革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框架
        1.4.3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5.3 本研究的创新点
    1.6 本章 小结
第二章 信息不对称与农村金融组织理论
    2.1 农村金融组织的概念
        2.1.1 农村金融的含义
        2.1.2 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
        2.1.3 农村金融组织
    2.2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构成
        2.2.1 金融组织体系
        2.2.2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构成
    2.3 信息不对称与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
        2.3.1 信息与农村金融市场主体
        2.3.2 信息不对称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表现
    2.4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逆向选择问题
        2.4.1 基本模型
        2.4.2 信息对称条件下的竞争均衡
        2.4.3 正规金融组织撤出农村市场的经济学理由
        2.4.4 逆向选择与金融组织的信贷风险
    2.5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道德风险问题
        2.5.1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区别
        2.5.2 基本模型
        2.5.3 农村金融市场上道德风险的两个突出表现
        2.5.4 有效抑制农村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措施
    2.6 本章 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及面临的问题
    3.1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概述
        3.1.1 20 世纪90 年代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
        3.1.2 21 世纪以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的新变化
        3.1.3 农村金融市场新一轮改革的简单评价
    3.2 我国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发展和被取缔
        3.2.1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性质和类型
        3.2.2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发展和被取缔历程
        3.2.3 农村合作基金会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3.3 商业性农村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
        3.3.1 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概况
        3.3.2 中国农业银行撤出农村地区的原因及影响
        3.3.3 中国农业银行重新融入农村经济的可行性
    3.4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
        3.4.1 “乡社制度”及其特征
        3.4.2 “县社制度”及其特征
        3.4.3 2003 年以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3.5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面临的问题再讨论
        3.5.1 信息不对称的壁垒难以打破
        3.5.2 农村信用社垄断着农村金融市场
        3.5.3 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处于供求失衡状态
        3.5.4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不健全
    3.6 本章 小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4.1 农村金融需求的主要发展特征
        4.1.1 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
        4.1.2 农村金融需求增长显着
        4.1.3 导致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原因的深层次性
    4.2 农户的金融需求
        4.2.1 信息熵及其对农户信贷决策的影响
        4.2.2 农户信贷需求:以河北省平原农村为例
        4.2.3 农户金融需求的有效性分析
    4.3 乡镇企业的金融需求
        4.3.1 乡镇企业金融需求的基本情况
        4.3.2 乡镇企业金融需求现状:以河北省乡镇企业为例
        4.3.3 河北省乡镇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4.4 本章 小结
第五章 农村金融市场非均衡的分析
    5.1 农村金融市场非均衡概述
        5.1.1 农村金融市场非均衡问题的提出
        5.1.2 农村金融市场供求总缺口的测算
        5.1.3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非均衡状态分析
    5.2 农村金融市场被分割的原因分析
        5.2.1 农村金融市场被分割的现状
        5.2.2 农村金融市场被分割的原因
    5.3 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客户类型倾向
        5.3.1 基本分析模型
        5.3.2 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客户类型倾向
        5.3.3 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局限性
    5.4 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行为选择
        5.4.1 正规金融组织对不同类型的借款人的选择
        5.4.2 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5.4.3 正规金融组织对借款农户类型选择的实证分析
        5.4.4 正规金融组织的优势
    5.5 本章 小结
第六章 信息甄别和监督机制的设计
    6.1 农村金融市场信息甄别机制的设计
        6.1.1 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号传递机制
        6.1.2 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甄别机制
    6.2 农村金融市场信息激励和监督机制的设计
        6.2.1 激励和监督机制的功能
        6.2.2 信息不对称下最优激励机制设计
        6.2.3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监督机制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典型国家的农村金融组织模式稽考
    7.1 美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7.1.1 美国政策性农村金融组织
        7.1.2 美国合作性农村金融组织
        7.1.3 美国商业性农村金融组织
        7.1.4 美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特点
    7.2 德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7.2.1 德国政策性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7.2.2 德国合作性农村金融组织
    7.3 日本农村金融组织
        7.3.1 政策性农村金融组织
        7.3.2 合作性农村金融组织
        7.3.3 民间农业金融组织
        7.3.4 日本农村金融组织的特征
    7.4 印度农村金融组织
        7.4.1 政策性农村金融组织
        7.4.2 合作性农村金融组织
        7.4.3 商业性农村金融组织
    7.5 孟加拉国农村金融组织
        7.5.1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现状
        7.5.2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组织结构特征
    7.6 本章 小结
第八章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发展对策
    8.1 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必然性分析
        8.1.1 构筑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的简单模型
        8.1.2 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必然性
    8.2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
        8.2.1 适应性原则
        8.2.2 效率性原则
        8.2.3 稳定性原则
    8.3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发展需求方面的政策建议
        8.3.1 提高农户信贷需求有效性
        8.3.2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投资收益率,增强农业金融需求有效性
        8.3.3 转变农村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村金融需求有效性
    8.4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发展供给方面的政策建议
        8.4.1 农业发展银行应进一步拓展支农领域
        8.4.2 农业银行应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
        8.4.3 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发挥为“三农”服务主力军的作用
        8.4.4 邮政储蓄银行应积极扩大为“三农”服务范围
        8.4.5 应大力推广农村地区小额信贷
    8.5 本章 小结
第九章 研究总结
    9.1 研究总结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8)我国金融抑制与深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1.2 已有的研究和本文的起点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基本框架
    1.4 本文的研究路线
第2章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基本理论
    2.1 金融发展的早期理论
    2.2 金融抑制的特征及其作用机制
    2.3 金融深化的特征、效应及其政策主张
    2.4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模型及其对传统货币理论的修正
    2.5 金融深化论的深入研究
第3章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的发展
    3.1 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的发展
    3.2 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实证研究
    3.3 对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的批评
    3.4 金融约束论
第4章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
    4.1 亚洲国家金融深化的内容、方式及效果
    4.2 亚洲金融风暴的形成过程及理论检讨
    4.3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与实质分析
    4.4 金融风暴后亚洲各国经济和金融恢复状况以及亚洲金融改革的整体评价
第5章 我国金融深化历程和现状
    5.1 经济改革前的金融抑制和20余年的金融深化改革
    5.2 现阶段我国金融抑制状况分析
    5.3 金融抑制的直接后果
    5.4 我国金融控制的正效应
    5.5 金融抑制政策的负效应
第6章 金融深化的度量
    6.1 传统金融深化度量指标
    6.2 我国金融深化程度的传统指标度量
    6.3 金融深化度量的新视角以及金融影响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6.4 金融深化的度量
第7章 我国金融活动作用机理——抑制机理的深入分析
    7.1 我国信贷资金的租金化及其形成机理
    7.2 我国国有银行的科层组织体系与资金配置机理
    7.3 国有银行经理人行为特征与资源配置机理
    7.4 国有银行内部人控制现象
    7.5 我国资金配置的作用机理综述
第8章 我国金融深化权变变量分析
    8.1 金融业固有的脆弱性
    8.2 金融效率与金融脆弱性
    8.3 我国的金融环境现状
    8.4 我国金融环境的渐进发展和作用机制的变化
第9章 我国金融深化的途径和方式
    9.1 金融深化的重要前提—消除银行不良资产
    9.2 金融深化的重要条件—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
    9.3 金融深化的关键--金融产权变革
    9.4 建立高效的治理结构—金融深化的阶段性目标
    9.5 实施非公有制企业战略,进行增量优化
    9.6 试行主营银行制度,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
第10章 全文总结
    10.1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10.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9)我国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二、我国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我国金融改革进程和金融深化情况分析
    第一节 我国金融改革的总体回顾
        一、1949-1978 的金融抑制阶段
        二、1978 年后的金融改革进程
    第二节 我国金融深化现实分析
        一、金融深化的逻辑定位
        二、传统金融深化指标对我国金融深化的分析
        三、我国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我国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传统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
        一、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模型
        二、修正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和 AK 模型
    第二节 传统金融深化理论在我国运用的特殊性
    第三节 我国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第四章 我国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指标的选取
        一、金融深化指标的选取
        二、经济增长指标
    第二节 数据的选取和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二、数据的整理分析
    第三节 我国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
        一、格兰杰因果检验
        二、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我国金融深化的总结分析
    第二节 我国金融深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10)中国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主要的创新与存在不足
        (一)主要的创新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金融抑制与农村金融理论概述
    一、金融发展与金融抑制理论
        (一)政府干预抑制与金融活动
        (二)金融抑制缓解与金融深化
        (三)政府适度干预与金融约束
    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分析
        (一)农村金融功能分析
        (二)国内对农村金融行为的认识
    三、农村金融制度演化与变迁
        (一)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及其动力
        (二)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演化变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北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演变发展
    一、中国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
        (二)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发展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
        (四)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变迁
    二、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发展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基本内涵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组织形式
    三、东北地区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
        (一)农村金融组织及其服务建设
        (二)农村金融组织运行及其规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北地区农村金融的供求分析
    一、东北地区农村金融的需求分析
        (一)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
        (二)农户信贷资金需求分析
        (三)农村企业信贷资金需求分析
    二、东北地区农村金融的供给分析
        (一)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
        (二)农村信贷资金供给分析
        (三)东北地区农村资金外流
    三、农村金融供求关系的非均衡性
        (一)农村金融供给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二)农村金融供求非均衡性拉高农村借贷成本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北地区农村金融供给的抑制性分析
    一、东北地区农村金融供给型抑制的表现及影响
        (一)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表现
        (二)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影响
    二、东北地区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的形成及原因
        (一)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的形成
        (二)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的成因
    三、东北地区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的抑制机制分析
        (一)农村金融改革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损益分析
        (二)农村正规金融制度供给方式决定的博弈分析
    四、东北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制度供求失衡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制度需求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政策门槛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供求失衡的表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
    一、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模式的一致性
        (二)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模式的差异性
    二、国外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启示
        (一)政策支持
        (二)国情选择
        (三)立法保障
        (四)适度干预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深化东北地区农村金融改革
        (二)合理定位政府的职能与作用
        (三)完善农业担保和信贷保险体系
        (四)构建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
        (五)引导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发展
    二、东北地区金融机构供给导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路径
        (一)商业银行的直接进入模式
        (二)商业银行的间接进入模式
        (三)商业银行的中介主导进入模式
    三、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实现供求平衡具体对策
        (一)健全农村征信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二)建设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服务
        (三)完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引导农村金融发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四、试论我国利率改革及其深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脱媒深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影响研究 ——基于利率渠道和金融资产价格渠道实证[D]. 赵明步. 广西大学, 2015(03)
  • [2]金融开放进程下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D]. 钱晓霞. 浙江大学, 2018(08)
  • [3]中国林业发展的小额贷款支持研究[D]. 鲍岱钦.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4]中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 秦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5]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D]. 沈洁. 同济大学, 2006(08)
  • [6]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研究[D]. 黄小彪. 华南师范大学, 2003(03)
  • [7]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农村金融组织研究[D]. 李军峰. 河北农业大学, 2009(02)
  • [8]我国金融抑制与深化研究[D]. 刘奎.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2)
  • [9]我国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 孙冀昆. 云南财经大学, 2014(09)
  • [10]中国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 马延安.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论我国利率改革及其深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