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法与四步法注射治疗痔疮的对比观察

一步法与四步法注射治疗痔疮的对比观察

一、一步法与四步法注射治疗痔疮的对比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谢松波[1](2021)在《肾锥体解剖在经皮肾通道建立中的研究》文中提出融合肾锥体(FRP)是最常被忽略的关键解剖结构,肾锥体之间在重度融合的情况下出现边界模糊。截止目前,尚未发现在正常肾组织的肾锥体内有血管走行。在肾脏的大体解剖研究中发现了融合肾锥体,这就需要对这一结构进行相关的研究,为指导临床提供实验数据。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肾锥体解剖在经皮肾通道建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并检测51个肾脏标本,所有标本均为肾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完整肾脏,且肾肿瘤最大径≤3cm,切除病变及病变周围组织,保留其他正常的肾组织。把正常肾组织部分纵行剖开,充分暴露每一个肾锥体。直视下观察并区分正常的肾锥体,FRP及肾柱的解剖结构,然后制定四种不同的穿刺路径。根据不同的穿刺路径,创建了A、B、C、D四个实验组,在A组中,穿刺位于所有正常肾锥体的中心;B组在FRP一侧的正中实施穿刺;C组在FRP的中心实施穿刺;D组在肾柱中央实施穿刺。穿刺操作由同一位医生在直视下施行,穿刺后,插入斑马导丝实行顺行扩张,并创建20F(导管的粗细使用F表示,英文为:French unit,1F=0.33mm)规格的实际操作通道。每个实验组以此方法反复创建通道20个,仔细取出带有完整通道的组织块,取下的组织块要包括三个部分,即肾髓质层、皮质髓质结合处、肾皮质的一部分。这部分实验我们使用了29个肾脏标本(其中1个标本取材不符合入组规则),每一个肾脏标本进行多部位穿刺,并且制成包括完整扩张通道的一个组织块或包括完整的扩张通道的多个组织块,随后,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抽取样本,并将与通道垂直的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各级血管的损伤情况。为了更好地了解穿刺通道的扩张引起的肾血管损伤情况,根据通道的直径尺寸大小,实验分为6组:8F,12F,16F,20F,24F,30F,且每组需要按20个通道标准建立,使用相同的方法观察和分析具有不同通道大小的血管的损伤情况。操作由同一医生沿所有正常肾锥体的中心线实施逆向穿刺,通过顺序扩张的方法建立不同尺寸规格的实际操作通道。这部分实验我们使用了22个肾脏标本。结果:1.肾动脉造影显示肾脏的血液供应相当丰富。肾脏的动脉分为六个级别,当肾动脉的I级分支进入肾脏时,它被分为两个主干,即左右两个或前后两个II级动脉。主干动脉的分支产生肾段动脉,该肾段动脉变为III级动脉。肾段动脉再次延伸至四级分支也就是叶间动脉。叶间动脉被分为弓形动脉,向下逐渐变为V级动脉,最后一个分支是小叶间动脉,其变为VI级动脉。在大体解剖标本上,我们观察到正常肾锥体的所有肾乳头与肾小盏都一一相对应,相邻肾锥体的肾柱结构清晰可见,并且明显可以看到叶间动脉的走形。2.扩张后,可以看到C组的通道处有少量乳白色脂肪结缔组织,D组通道可见很多白色脂肪结缔组织围绕。分析得出,四种穿刺方法的血管损伤程度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其中,A组,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A组与D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其余的组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3.直视下观察30F通道的标本的肾实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撕裂伤,显微镜下的病理切片显示只有30F通道损伤了Ⅲ级血管。总共6种通道对比,可以有15组比较数据统计,6种通道大小总体血管损伤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7)。在分组对比中8F与30F通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在12F和30F通道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9),在16F与30F通道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1),在20F与30F通道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1),在24F和30F通道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7),在8F12F,8F16F,8F20F,8F24F,12F16F,12F20F,12F24F,16F20F,16F24F,20F24F中,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肾柱和联合肾锥体穿刺后,穿过肾柱的叶间动脉与融合肾锥体的叶间动脉损伤百分比和血管总体损伤成度均明显增加。2.24F可能是扩张安全通道尺寸的关键环节即边界值,当通道比24F大的时候,更容易增加血管损伤的风险。

冯港军[2](2021)在《基于β2-AR纸基亲和色谱的大黄炮制品靶向成分筛选》文中提出如何发现中药靶向活性成分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关键问题,其核心在于高效辨识方法的建立,迫切需要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实现中药靶向活性成分高效辨识。本论文以β2-肾上腺素受体(beta2-adrenoceptor,β2-AR)为例,将β2-AR固定至具有天然多孔纤维结构的纸基材料聚四氟乙烯膜上(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建立了β2-AR纸基亲和色谱模型,并应用于生大黄、酒大黄和熟大黄的靶向成分辨识及其含量差异研究,为揭示大黄炮制科学内涵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能为中药活性成分快速筛选提供方法借鉴。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β2-AR纸基亲和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与表征。从基因工程菌株中获得卤代烷烃脱卤素酶(Halo)标签融合β2-AR,利用酶与其底物6-氯己酸间的特异性脱卤反应,将β2-AR固定至6-氯己酸修饰PTFE膜上,制备β2-AR纸基亲和色谱固定相;采用FTIR、XPS、荧光分析法对固定化β2-AR形貌进行表征,色谱法对膜上受体活性进行表征。结果显示,β2-AR已成功固定至PTFE膜表面,且具有特异性识别配体活性,为受体-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和中药靶向成分筛选奠定了方法学基础。2.基于β2-AR纸基亲和色谱模型,采用前沿分析法和竞争置换法研究固定化受体-药物的相互作用。前沿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班布特罗三种配体在固定化β2-AR上存在一类结合位点,吸附过程符合单朗格谬尔等温吸附模型,结合常数排序为沙丁胺醇>班布特罗>特布他林。竞争置换研究表明:沙丁胺醇与β2-AR结合常数范围为1.11~1.54×105L/mol,与前沿分析法所得结果(1.51×105L/mol)无显着性差异。五种配体的结合常数排序为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甲氧那明>盐酸异丙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本论文所建立的固定化β2-AR纸基亲和色谱模型可用于受体-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能为药物成分活性评价提供高效方法。3.采用β2-AR纸基亲和材料对大黄炮制前后靶向活性成分进行筛选,HPLC-MS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大黄泻下β2-AR靶向活性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以及大黄素甲醚。泻下强弱以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酚葡萄糖苷为指标,依次为: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明确了炮制降低大黄泻下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其他中药炮制前后功效物质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赵蕊[3](2018)在《肝靶向药物甘草次酸氨基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甘草次酸是从中药甘草中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研究证实甘草次酸具有抗肿瘤作用,同时在肝细胞中有丰富的结合位点,具有明确的肝靶向性。当前,以甘草次酸为母核,通过结构修饰,发现靶向抗癌药物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实验室前期合成的TOGA与TNGA,是川芎嗪小分子与甘草次酸羧基位分别以酯键和酰胺键相连的化合物,通过体外活性测定发现两结构抗癌活性并不显着。结合实验室前期工作基础及相关文献报道发现引入氨基酸残基对药物活性增强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可降低细胞毒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靶向作用,为高效低毒抗癌药物的发现提供重要的方向。研究目的:本课题意在对实验室前期合成的甘草次酸衍生物TOGA及TNGA深入进行结构改造并增强其抗肿瘤活性。基于甘草次酸结构本身的靶向性,结合拼合原理及化合物活性改善方法,将氨基酸小分子引入衍生物结构中,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靶向性,进而提高其抗癌活性。同时结合相关机制及成药性探究,发现高效、低毒的靶向抗癌药物。研究内容:本实验以TOGA及TNGA为结构修饰前体,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氨基酸残基合成系列甘草次酸氨基酸衍生物,并通过核磁、质谱等手段确证其化学结构。将合成的系列化合物通过5种癌细胞模型(HepG2人肝癌细胞模型,Hela人宫颈癌模型,A549人肺癌模型,BGC-823人胃癌模型,MDCK犬肾上皮细胞)进行活性评价,通过MTT法对化合物抗癌活性进行验证,筛选出高效低毒的优势化合物。后期对初步活性测定得到的优势化合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确认其起效官能团,推断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进行验证。对优势化合物的体外血浆及肝微粒体稳定性进行探究,结合药代动力学、药物体内分布及裸鼠移植瘤实验,对化合物成药性及肝靶向性进行初步评价,为新药的后续开发提供必要的依据。研究结果:本实验通过化学拼合原理合成甘草次酸氨基酸衍生物34个,通过细胞MTT实验对其进行体外抗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较起始物活性得到增强,其中化合物TOGA-X1,TOGA-X4,TOGA-X5,TOGA-X17抗癌效果甚至强于阳性药顺铂,对MDCK正常细胞杀伤作用进行评价后,最终得到高效低毒的抗癌先导化合物TOGA-X4。通过对化合物结构母核及药效基团进行替换增减,结合细胞活性实验,对候选药物进行构效关系分析,最终确定TOGA-X4为候选药物。结合细胞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术,发现TOGA-X4能够诱导HepG2细胞出现早期凋亡。通过体外稳定性实验探究,发现化合物TOGA-X4在体外大鼠血浆孵育2 h后剩余化合物含量62.7%,体外大鼠肝微粒体孵育1h后剩余化合物含量71.3%,可认为该化合物在体外基本稳定。对TOGA-X4进行微球制剂,提高其水溶性,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进行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发现化合物在体内血浆中6h和12h浓度明显升高。通过动物体内分布实验探究,发现在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中,化合物在肝脏中分布随时间增加逐渐增多,最终趋于稳定,可认为该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肝靶向性。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表明,TOGA-X4给药剂量为80mg/kg时,抑瘤率达49.5%,但在肝脏,肾脏和心脏中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与5-Fu相比要好得多,证明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研究结论:起始物TOGA和TNGA经结构修饰后,活性明显增强,且TOGA衍生物抗癌活性普遍强于TNGA衍生物,其中筛选出的低毒高效候选药物TOGA-X4能够对肝癌细胞进行有效杀伤,而对正常细胞杀伤较小,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早期凋亡。在体外血浆及肝微粒中能够较为稳定的存在,结合药代动力学实验,体内分布实验及药效学实验表明TOGA-X4能够定向进入肝脏中,具有良好的肝靶向作用。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体内抑瘤效果,达到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为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周艳华[4](2014)在《牛囊胚两步法玻璃化冷冻管内解冻方法的优化及其原理初步分析》文中指出牛胚胎程序化冷冻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当中,冷冻程序较统一,技术相对成熟。玻璃化冷冻是继程序化冷冻之后发明的一种简单高效的冷冻方法,细胞无需经历缓慢的程序化降温过程,在玻璃化液中短暂处理后直接投入液氮冷冻即可。该方法不需要昂贵的程序化冷冻仪,操作省时,节约资金。牛胚胎玻璃化冷冻虽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冷冻方案多种多样,极不统一,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首先,解冻程序不统一,研究者对分步解冻与一步解冻各执己见,没有提出明了的解析,让生产者无从参考:其次,细胞在玻璃化液中的处理时间不确定,预处理时间从1min至20min均有报道,玻璃化液中的处理时间从30s至3min均有采用。处理时间范围如此宽泛,不便于生产者参考。牛卵母细胞是研究抗冻保护剂渗透的理想半透膜模型,本研究以MII期牛卵母细胞为模型,从原理上分析了抗冻保护剂的添加与脱除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时间与胞内抗冻保护剂浓度的关系。并将结论用于优化牛囊胚两步法玻璃化冷冻和管内解冻,以期简化和统一牛胚胎玻璃化冷冻方法,为指导生产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用蔗糖浓度较高的玻璃化液处理牛卵母细胞后可采用较低浓度的蔗糖溶液甚至DPBS脱毒。实验3.1中,牛卵母细胞经过EG20(20%v/v乙二醇的DPBS溶液)预处理3min,分别移入ES1(40%v/v乙二醇+0.3M蔗糖的DPBS溶液)或ES3(40%v/v乙二醇+0.8M蔗糖的DPBS溶液)中处理30s。ES1组以DPBS、0.25M蔗糖、0.5M蔗糖脱毒后的存活率分别为3.33%、56.67%和76.67%;而ES3组脱毒后的存活率分别为56.67%、83.33%和96.67%。(2)实验3.2中,牛囊胚经EG20预处理3min后,分别以EG40(40%v/v乙二醇的DPBS溶液)、ES1、ES2(40%v/v乙二醇+0.5M蔗糖的DPBS溶液)或ES3处理30s,均采用DPBS脱毒,脱毒后各组胚胎再扩张率分别为90.32%、93.33%、86.60%、75.00%。表明采用EG作为抗冻保护剂处理牛囊胚后,即使玻璃化液中不添加蔗糖,也可以用DPBS直接脱毒;(3)实验4.1中,当卵母细胞经过EG20处理5min,EG40处理30s后,将其移入Gly30(30%v/v甘油的DPBS溶液)和Gly40(40%v/v甘油的DPBS溶液)中时可以观察到卵母细胞体积膨胀,表明经过两步EG处理后胞内EG的摩尔浓度高于胞外Gly40的摩尔浓度(5.6M);(4)实验4.2,4.3中,经公式计算与实验验证,表明,牛卵母细胞经EG20处理5min,在EG40中(EG浓度为7.2M)体积收缩至0.5V时(约30s)胞内的EG浓度为6.9M,体积恢复至0.75V时胞内的EG浓度为7.1M;实验4.4中卵母细胞经过EG20处理5min,在ES3中处理30s时,经计算胞内的EG浓度为7.55M;(5)实验4.5中,卵母细胞经过EG20处理5min,移入Gly50中处理30s直接投入液氮冷冻,获得了81.08%的存活率和孤雌激活后19.96%的囊胚发育率。该两步法中,第一步采用EG预处理,第二步采用了渗透性较差的甘油作为玻璃化液,说明两步法玻璃化冷冻方案中,如果采取了合适的预处理,第二步抗冻保护剂渗入胞内是不必要的,细胞在玻璃化液中仅需要一个脱水的过程即可;(6)实验5.1中,采用EG20为预处理液,EFS1液(40%v/v乙二醇+18%Ficoll+0.3M蔗糖的DPBS溶液)为玻璃化液冷冻牛囊胚,其中EG20预处理3min组冷冻解冻后囊胚存活率显着高于预处理5min组(79.41%vs.71.42%,P<0.05)。说明冷冻牛囊胚时采用EG20预处理3min即可达到较好的渗透效果;(7)将预处理确定为EG20处理3min,实验5.2中,分别采用EFS1、 EFS2(40%v/v乙二醇+18%Ficoll+0.5M蔗糖的DPBS溶液)、EFS3(40%v/v乙二醇+18%Ficoll+0.8M蔗糖的DPBS溶液)或EFS4(35%v/v乙二醇+18%Ficoll+0.5M蔗糖的DPBS溶液)液冷冻保存牛囊胚,当蔗糖浓度由0.3M (EFS1液)提高至0.5M时(EFS2液),冷冻解冻后囊胚再扩张率有所提高(80.65%vs.83.33%),但差异不显着(P>0.05)。当玻璃化液中的蔗糖浓度提高至0.8M时(EFS3液)胚胎解冻后存活率显着降低(19.44%,P<0.01),说明玻璃化液中蔗糖浓度较高时会使玻璃化液的毒性增加。当玻璃化液中的蔗糖浓度较高时(0.5M),将其中EG浓度降低至35%(EFS4液),获得了较理想的冷冻效果(90.00%,P<0.05)。结论:采用EG作为抗冻保护剂处理牛囊胚后,允许直接采用DPBS脱毒。经过合适的预处理后,细胞在第二步玻璃化液中仅需要一个脱水的过程即可使得胞内的EG达到玻璃化的浓度。经过计算,当细胞外添加较高浓度的蔗糖时,胞内的EG浓度会高于胞外玻璃化液中的EG浓度。冷冻牛囊胚时,玻璃化液中添加了较高浓度的蔗糖时,适当降低其中的EG浓度可以获得较好的冷冻效果。

王铁石[5](2014)在《D-吡喃半乳糖甲基丙烯酸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及其聚合物自组装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由于聚乳酸是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聚合物材料,近几年已被广泛用于医药领域。到目前为止,聚乳酸已被用来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再生材料、组织工程支架、可吸收缝合线等。虽然聚乳酸材料具有众多优点,但由于其疏水性和缺乏功能活性侧基,严重影响到材料和细胞间的亲和性,导致聚乳酸材料在某些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利用亲水的生物材料对其进行改性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四步法合成了具有不同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两亲性含糖三嵌段共聚物,聚(6-O-甲基丙烯酰基-D-吡喃半乳糖)-聚乳酸-聚(6-O-甲基丙烯酰基-D-吡喃半乳糖)(PMAGP-PLA-PMAGP)。首先,以L-乳酸和1,4-丁二醇为原料在Sn(ot)2的催化下缩聚合成双端羟基聚乳酸(HO-PLA-OH);然后,通过端羟基与α-溴代异丁酰溴的酯化反应转化为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大分子引发剂(Br-PLA-Br),进一步引发含糖单体6-O-甲基丙烯酰基-1,2,3,4-双-O-异亚丙基-D-吡喃半乳糖(PMaIPG)的ATRP聚合得到三嵌段聚合物(PMAIpGP-PLA-PMAIpGP);最后,在三氟乙酸催化体系中脱去保护基团得到基于聚乳酸的两亲性含糖三嵌段共聚物(PMAGP-PLA-PMAGP)。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渗透凝胶色谱(GPC)对合成的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半乳糖的引入使嵌段聚合物具有两亲性,因此在水中能够自组装形成以PLA链段为核,PMAGP链段为壳的胶束。通过芘荧光探针法研究了不同分子量嵌段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发现疏水链段PLA相同的聚合物的CMC值,随着亲水链段PMAGP的增加而变大。通过动态光散射(DLS)测量了不同胶束的粒径,并用透射电镜(TEM)对胶束的形貌进行了直观观察,发现合成的嵌段聚合物PMAGP-PLA-PMAGP能在水中自组装形成分散均一的球形胶束,胶束的粒径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变大。并以其作为药物载体研究对紫杉醇(PTX)的包封及不同pH环境下的体外释放,发现PTX在偏酸性环境中的释放更快些,是很有开发前景的药物载体。体外溶血实验和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纳米粒子是无毒的、生物相容的,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制剂静脉注射使用。并重点研究了PTX载药胶束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毒性,表明PMAGP-PLA-PMAGP作为药物载体实现了对紫杉醇药物的缓释,使药物在保持一定浓度的情况下,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去唾液酸糖蛋白(ASGP),也称为半乳糖受体,能与半乳糖化的聚合物特异性识别。而ASGP大量存在于哺乳动物肝癌细胞表面,因此半乳糖化的聚合物能被该类细胞特异性识别内吞。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研究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聚合物PMAGP-PLA-PMAG-FITC对HepG2细胞的靶向识别,发现含有半乳糖的胶束能够被HepG2细胞特异性识别吞噬聚集在细胞内部。表明含有半乳糖的胶束在肝靶向给药载体上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例如:包封疏水性药物能够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缓慢释放药物、增加药物在体内外的稳定性、降低副作用、无免疫抑制作用。

王瑞聪[6](2014)在《水溶性大分子改性制备新型温敏聚合物》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水溶性的具有大量羟基或氨基的大分子为底物,通过修饰改性,使其在水中具有温敏性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用具有不同碳链长度的饱和脂肪酸对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醇(HPG)进行酯化改性,当饱和脂肪酸链长大于等于10时,聚合物不具备温敏性能;当链长小于等于8时,可以制备出温敏HPG。通过改变脂肪酸的取代度和溶液浓度可以控制溶液的浊点温度(CP)在0-100℃范围内可调。2.用五种异丁酰胺化的氨基酸衍生物对HPG进行酯化改性,制备出一系列温敏HPG。研究了溶液CP与氨基酸衍生物种类、取代度以及聚合物浓度的关系。溶液的CP可在0-100℃范围内可调。3.用三种氨基酸衍生物对聚乙烯醇(PVA)进行酯化改性,成功制备出一系列线型PVA温敏聚合物,并考察了氨基酸衍生物种类、取代度以及聚合物浓度对溶液CP的影响。溶液的CP可在0-100℃范围内可调。用温敏PVA分散金纳米粒子(AuNPs)制备出了PVA/AuNPs温敏复合物。与纯PVA分散的AuNPs相比,该温敏复合物在保持AuNPs稳定性方面具有更优异的性能。4.用三种氨基酸衍生物对β-环糊精(β-CD)改性,制备出一系列CP可调的温敏CD。考察了氨基酸衍生物种类和取代度以及聚合物浓度对溶液CP的影响。5.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N-异丁酰基-L-缬氨酸(Val-IBAm, VI)作为通用温敏基团对其它四种水溶性多羟基或多氨基大分子进行改性,这四种大分子分别是聚丙烯酸羟乙酯(PHEA)、羟乙基纤维素(HEC)、超支化聚乙烯亚胺(HPEI)和聚烯丙基胺(PAAm)。研究表明,通过控制Val-IBAm的接枝取代度,可以成功制备一系列CP可调的温敏PHEA、HEC、HPEI和PAAm。

兰薇[7](2013)在《基于“广枣—冰片”配伍设计的没食子酸冰片酯体内外代谢研究》文中指出中药作为庞大的天然产物数据库吸引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重要来源。并且中药的应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独特、丰富的理论基础,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历经两千多年临床验证,这使得以中药为源泉筛选的活性化合物分子具有更大的优势。中药最大的特点是复方配伍,即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以上药物配合同用。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思想,可为创新药物的设计提供灵感。本文以广枣-冰片配伍为出发点,全面分析了广枣果肉的化学成分及其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考察了冰片对广枣的入血活性成分没食子酸在药动学及组织分布上的影响,为冰片与没食子酸的组合提供佐证;在此基础上合成了可体现活血化瘀-芳香开窍“广枣-冰片”配伍特点的活性化合物——没食子酸冰片酯(Bornyl gallate, BG),并对其展开体内外药物代谢研究,拟揭示其在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其药理学、毒理学研究以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全文共分为六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LC/Q-TOF/MS分析方法在广枣药材果肉提取物中检测了42个化学成分,并推测其结构,其中17个是在广枣中新发现的成分。广枣给药后,在大鼠血浆中检测到的成分包括入血原型成分13个;由原型成分转化生成的代谢产物7种,观察到有显着变化的应激成分3个。入血成分以有机酸类成分为主,代谢产物多为酸类的Ⅱ相反应结合产物。实验结果从血清药物化学的角度说明广枣的药效物质基础为有机酸类成分。2.采用HPLC-DAD法测定了SD大鼠分别灌胃没食子酸药液和没食子酸加冰片药液后,没食子酸在大鼠血浆和组织样品中的含量,计算了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并通过双侧非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了配伍冰片前后,没食子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和组织分布的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一方面,冰片可使没食子酸在大鼠体内的部分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显着变化,其中α,t1/2α增大,CL/F减小,MRTO-t增大,AUC增加了约1.6倍,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略有增加。另一方面,冰片对没食子酸的组织分布总体上影响不大,但是使心和脑中的没食子酸含量有所增加,使肾中的含量显着减少。提示冰片可以增加没食子酸在体内的含量,增大生物利用度,进一步证明了冰片对没食子酸具有促进吸收,减慢代谢的增效作用。3.将没食子酸与冰片组合,合成可体现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的“广枣-冰片”配伍特点的化合物3,4,5-三羟基苯甲酸冰片酯(BG)。对三种合成路线进行了考察,并对获得的产物进行了LC. MS、IR和NMR结构表征,确认所合成的产物均为没食子酸冰片酯,为下一步的体内外代谢研究提供了高纯度、结构确切的原型化合物。4.对BG在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HPLC-DAD法测定了BG的代谢稳定性并鉴定出参与BG代谢的CYP酶亚型。结果表明BG经过0.25mg/mL鼠肝微粒体代谢,t1/2为14.88±0.22min,内在清除率CLint值为0.932±0.014mL/min/mg;参与代谢肝药酶为CYP2C8酶系;提示BG在肝微粒体中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对CYP2C8酶有抑制或诱导作用的药物合用时会产生相互影响。然后通过LC/Q-TOF/MS法鉴定了BG在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产物,发现BG生成了5个羟基化代谢产物。5.研究了BG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和组织分布情况。研究发现灌胃给药时BG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过程符合二室模型,静脉注射时为三室模型;t1/2≈3h说明BG属于快速代谢药物,生物利用度为27.3%。组织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由高至低依次为肾>肝>脑>心。与没食子酸相比,BG在组织中的含量更高,脑中含量增大尤为显着,这与引入冰片基后,极性降低,亲脂性增强有关,说明BG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和组织膜,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能直达病所。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结果表明BG具有继续开发的潜力。6.应用HPLC/Q-TOF/MS分析方法检测并鉴定了BG在大鼠血浆和尿液中的9种代谢产物,包括同分异构体在内共18个化合物;初步推测BG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结果表明BG在体内产生多种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包括羟基化、水解、O-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产物,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BG-O-葡萄糖醛酸和O-甲基-BG-O-葡萄糖醛酸,提示O-甲基化和葡萄糖醛酸化是BG最主要的代谢途径。

林凯璇[8](2013)在《肝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建立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恶性肿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90%以上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肿瘤的侵袭转移。目前临床主要依靠血清标志物和影像学手段来评估肿瘤复发转移转移和监测治疗疗效。由于大部分恶性肿瘤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的血清标志物,而影像学很难在转移早期检测到微小病灶,因此,需要其他诊断和检测方法以便提高肿瘤检出率和检测复发转移。肿瘤转移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两条途径,由于淋巴管不像血管具有交叉的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和周细胞,也没有用于贯穿的完整基底膜,更像一个盲端而非转移细胞的中转站,所以几乎所有远处转移都是通过血源性传播引起。目前认为,上皮来源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病灶脱落,内渗进入血管形成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随着血液循环播散到远处器官,为恶性肿瘤复发复发转移奠定基础。肿瘤细胞入血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它可以在肿瘤原发灶很小甚至未形成前就出现在外周血中,而且CTCs来源于肿瘤病灶,其基因突变和蛋白变异与其原发肿瘤基本一致,可以直接反应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转向探索CTCs的价值和开发检测方法。此外,由于确诊肿瘤的“金标准”——组织/细胞病理学存在标本取材困难,创伤性大,受患者身体条件限制,无法动态监测疾病进展等弊端,外周血CTCs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简便易行、可连续实施的活检方法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每毫升外周血通常含有1×107个白细胞和5×109个红细胞,相对于血细胞来说,存在于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数目非常少,称为稀有细胞。如何富集和鉴定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成为CTCs检测最大的技术障碍。为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用于CTCs富集和鉴定技术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s admistration, FDA)批准了CellSearch系统用于检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TCs,成为第一个获准进入临床运用的检测方法。CellSearch系统主要由免疫磁珠正性富集和免疫荧光鉴定肿瘤细胞的方法组成,即利用结合在磁珠上的抗上皮细胞分子标志EpCAM捕获外周血中异常存在的上皮来源细胞,在磁场作用下将之分离出来,再用抗角蛋白标志CK8/18/19-PE和细胞核DAPI染色而鉴定。CellSearch系统理论上适用于所有上皮来源恶性肿瘤CTCs的临床检测,但是实际上它并不适用于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CTCs富集。HCC是一种起源肝细胞的上皮恶性肿瘤,但上皮普遍标志EpCAM表达水平较低,仅为35%,而且目前认为EpCAM还可能是一种肝癌的肿瘤干细胞标志而非HCC的普遍标志。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由于其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肝癌是恶性肿瘤第三大致死原因。我国集中了全世界约55%的新发病例,由于大部分HCC缺乏早期症状,患者诊断时往往已为中晚期。临床主要依靠a-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和影像学诊断,如超声(ultrasonography, US)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来诊断肝癌及其复发转移转移。虽然AFP是目前公认的用于诊断HCC的血清标志,但临床约有30-40%的HCC患者外周血AFP水平不高。US和CT虽然能客观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等信息,但很难检测到直径<1.0cm的微小病灶。因此,通过CTCs检测来提高HCC检出率和疗效检测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辅助诊疗方法。如上所述,目前美国、中国唯一获得批准的CTCs检测方法—-CellSearch系统并不适用于HCC的外周血CTCs检测。因而,本文旨在建立肝癌,尤其是HCC适用的外周血CTCs检测方法。此外,通过随访一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病例,对其4年来病情进展、治疗经过和外周血CTCs数目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动态监测不同疾病进程外周血CTCs数目改变,结合血清学、影像学和治疗手段,探讨CTCs在上皮来源恶性肿瘤复发转移和疗效评估中的意义。复发转移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文献调研,在细胞系上比较和选择HCC候选标志分子。如选择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 GPC3)、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ASGR)的两个亚结构蛋白ASGR1和ASGR2、肝细胞抗原(hepatocyte, Hep)和AFP等6种候选标志分子,用免疫荧光法分析它们在7种人肝癌细胞HepG2、Hep3B、Bel-7402、 Bel-7404、SMMC-7721、HuH-7、SK-HEP-1和1种永生化人肝细胞系HL-7702上的表达水平。综合候选标志分子表达率和荧光强度,选定表达率和荧光强度高的标志CK、ASGR1和GPC3作为鉴定肝癌CTCs的组合标志分子。为最大程度保留外周血中可能存在的CTCs,我们选择免疫磁珠负性富集(negative selection)策略去除大部分血细胞,再对剩下的所有有核细胞进行CTCs鉴定,即选择HCC组合标志+/白细胞标志CD45-/细胞核染色DAPI+的细胞被认为是HCC的CTCs。同时,验证该方法对HCC细胞的回收率。确定富集和鉴定HCC的CTCs方法后,并在临床样本中验证了该方法的特异性。此外,在肝癌细胞上分析了肝癌干细胞(liver caner stem cells, LCSCs)的相关标志分子,如EpCAM、CD90和CD133,积累了实验数据。第二部分:随访一例晚期低分化ESCC病例4年(2009年至2013年),动态监测其外周血CTCs改变。记录和对比不同病程和治疗前后外周血CTCs数目和形态改变与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方案和疗效的相关性,分析监测外周血CTCs改变在评估疾病进展和治疗疗效中的意义。结果:第一部分: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肝细胞普遍标记物CK.ASGR1、ASGR2在所有细胞系包括肝癌和正常肝细胞都表现(+)~(+++)荧光强度。Hep表现并不突出,大部分细胞系呈现弱阳性,甚至阴性。肝癌特异标志物GPC3在肝癌细胞表现为(+)~(+++)荧光强度,但正常肝细胞表现为(-)。HepG2、 Hep3B和HuH-7仍旧保持分泌AFP。CD45是造血细胞特异性标志物,所有肝细胞都表现为阴性。回收率实验显示免疫磁珠负性富集能捕获75%HCC细胞。我们选定CK、ASGR1和GPC3作为HCC CTCs鉴定标志物结合免疫磁珠负性富集。利用该方法我们成功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捕获并鉴定到CTCs,而未在正常人外周血找到CTC。肝癌干细胞数目很少,视野中一般只有几个甚至没有EpCAM、CD90或CD133阳性细胞,其余细胞则染色阴性。有的阳性细胞比周边细胞体积大,有的则呈分裂状态。第二部分:患者确诊为ESCC,病理分期:T3N2M0,临床分期:Ⅳ期。从2009年到2013年我们共监测患者术前术后、治疗前后CTCs13次:术前CEA正常,发现1个可疑CTC,无远处转移;术后CTCs数目激增到14个,之后出现转移病灶;虽然经放化疗,CEA保持正常,但CTCs数仍保持较高水平,患者之后出现肺转移;调整治疗方案后,CTCs出现凋亡数目增多,且总数逐渐下降;术后33个月,可见14个CTCs,2个月后复查CTCs仍有14个,行PET检查怀疑复发;再次调整治疗方案,复查CTC为零,患者病情稳定。期间CEA一直保持正常水平。结论:第一部分:在培养细胞上评估候选标志分子,确定CK、ASGR1和GPC3可用于肝癌细胞鉴定;利用免疫磁珠负性富集有效捕获到外周血HCC细胞;结合免疫磁珠负性富集和HCC标志荧光染色的方法可以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捕获并鉴定CTCs。部分HCC细胞上少量表达LCSCs标志物,且表达LCSCs的细胞多核大,呈分裂状。第二部分:随访1例ESCC患者4年来病情进展、治疗经过和CTCs变化,提示CTCs是监测复发复发转移和治疗效果的窗口,能较血清标志CEA和影像学检查更为敏感地反映上皮来源恶性肿瘤的病程变化和治疗疗效。主要创新点:1、在7个人肝癌细胞和1个体外培养人肝细胞上筛选和评估了7个HCC和3个肝癌干细胞候选标志分子,获得表达率和荧光强度高的CK、ASGRl和GPC3作为鉴定肝癌CTCs的组合标志分子。2、初步建立了HCC外周血免疫磁珠负性富集和鉴定方法,即选择HCC组合标志+/白细胞标志CD45-/细胞核染色DAPI+的细胞被认为是HCC的CTCs。3、动态监测外周血CTCs数目和形态改变,随访低分化ESCC病例4年,提示CTCs是监测复发转移和治疗效果的窗口,能较血清标志和影像学检查更为敏感地反映上皮来源恶性肿瘤的病程变化和治疗疗效。

王洪进[9](2012)在《小鼠和山羊性成熟前卵巢卵泡发育与雌激素受体表达及其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物发育良好的卵子经体外成熟、授精、胚胎培养可获得完整的后代个体,大量的比较研究证实性成熟前一些哺乳动物如小鼠、猪、牛、山羊等卵泡卵子在体外成熟和受精后的发育能力很低,甚至不形成胚胎,这显示性成熟前卵母细胞发育存在缺陷,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或机制尚不清楚。人们试图通过一些途径或方法如改善培养介质、使用各种刺激等提高性成熟前卵泡发育的潜能,一直未达到预期效果,这显然制约对性成熟前雌性动物卵泡卵子的利用,成为动物克隆、胚胎移植工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本研究以小鼠、沂蒙黑山羊、波尔山羊为动物模型,以性成熟的卵巢卵泡为对照,使用连续组织切片技术、HE染色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放射免疫技术、荧光定量RT-PCR等技术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试验,探讨了卵巢卵泡发育、雌激素分泌和α、β两种雌激素受体表达性成熟前后的差异规律;另外,研究了使用外源性激素E2、FSH和LH处理对性成熟前小鼠卵泡发育、雌激素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为探索改善卵泡发育潜能的途径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小鼠血液雌激素在性成熟前(25d)较低,而性成熟(32d至38d)极显着升高(P<0.01),且维持较高的水平;随日龄增加,小鼠卵巢卵泡发育渐至成熟,其内α型雌激素受体和β型雌激素受主要分布于颗粒细胞内,呈现不同的表达规律:性成熟前α型受体表达极少,到性成熟后显着升高(P<0.01);β型受体性成熟前大量表达,较α型受体多,性成熟后略有降低。2.沂蒙黑山羊和波尔山羊性成熟前卵巢皮质较薄,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数量多,发育不充分,细胞结构较完整,形态小,成熟卵泡很少;性成熟卵巢和卵泡发育良好可见明显的黄体结构,初级卵泡、次级卵泡丰富,成熟卵泡较多。性成熟前波尔山羊和沂蒙黑山羊卵巢α、β雌激素受体表达均低于性成熟卵巢内的表达;且无论性成熟前还是性成熟卵巢,α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均显着低于β雌激素受体。3.经E2、FSH和LH处理的20日龄小鼠可以不同程度增加卵泡的数量,经FSH和LH处理的小鼠优势卵泡数量较多,排卵提前;经三种激素处理后卵泡内α、β两种雌激素受体阳性颗粒细胞增多,其中FSH和LH对α雌激素受体增加显着,优势卵泡内颗粒细胞增加显着;雌激素分泌在三种激素作用下变化不一致,其中FSH和LH具有促进内源性雌激素分泌的作用,而外源性雌激素有降低内源性雌激素作用的趋势。结论:小鼠和山羊研究证实性成熟前卵泡雌激素受体表达较性成熟低,这可能是卵泡卵子发育潜能低下重要原因之一;使用合适的调控处理方法可以改善性成熟前小鼠卵巢卵泡的发育与卵泡内α、β雌激素受体的分布、表达,对探索提高性成熟前动物卵泡发育潜能的途径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翁林岽[10](2012)在《细胞低温保存跨膜传质机理及保护剂溶液冻结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低温生物学是热科学、工程学和生物学与医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低温保存技术和低温医疗技术是低温生物学的两个最重要的应用。其中,低温保存技术对于胚胎干细胞、血液和珍稀动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及人体器官移植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制约低温保存效果的最关键因素是冷冻保存对生物材料产生的低温损伤,如冰晶损伤和溶质损伤等。使用低温保护剂能够有效抑制低温损伤,从而大幅提高生物材料的冻存后复活率。因此,典型的程序化慢速冷冻保存过程包括低温保护剂导入、程序化降温、液氮温度下长期保存、复温和保护剂洗脱五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生物细胞和组织均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这些反应是由细胞内外温度、压力、溶液组成、蛋白质活性及新陈代谢率的变化引起的。所以,预测上述物化参数的变化,分析低温损伤机理,探索提高冻存后复活率的有效方法,对于低温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深远意义,也是低温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应用物理化学、热力学和传质学理论研究了程序化慢速冷冻保存细胞过程中的跨膜传质情况,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分别对醇和二甲基亚砜水溶液的冻结特性进行了量热分析和分子机理探究。首先,本文以保护剂溶液相图为基础数据建立了适用于非理想溶液的细胞脱水模型。该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传统的理想溶液脱水模型低估了冷冻过程中细胞的胞内水量。而后,本文从Gibbs自由能理论出发建立了计算冷冻和复温过程中水和保护剂跨膜传递量的热力学模型,该模型针对真实溶液环境建立,避免了传统模型对细胞膜的理想半透膜假设。本文应用该模型预测了ICR小鼠精子细胞和人角膜基质细胞在冷冻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另外,本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了甲醇/氯化钠/水和1,2-丙二醇/氯化钠/水三元体系的相图,不仅进一步扩展了新模型的适用范围,而且证明了在有限浓度范围内利用甲醇/水、1,2-丙二醇/水和氯化钠/水体系的二元相图合成相应三元相图的可行性。本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了冻结醇和二甲基亚砜溶液的未冻水量,建立了保护剂溶液中冰的融化潜热与溶液初始浓度的定量关系。量热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大,冻结溶液中未冻水量增多。针对宏观实验结果,本文还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统计计算了乙二醇、甘油和二甲基亚砜溶液的氢键特性和水的自扩散系数,发现未冻水量与保护剂-水氢键的比例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从而证明保护剂分子与水分子间氢键是冻结溶液中存在未冻水的直接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冷冻保存过程中细胞的生物物理反应,计算胞内水和保护剂含量的变化;扩展了低温保护剂溶液的热力学数据;从宏观和微观层次上解释了醇和二甲基亚砜的低温保护机理,为确定合理的低温保存方案提供依据。

二、一步法与四步法注射治疗痔疮的对比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步法与四步法注射治疗痔疮的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肾锥体解剖在经皮肾通道建立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肾锥体概述
    1.2 猪肾融合肾锥体解剖结构
    1.3 经皮肾镜取石术应用解剖
        1.3.1 肾脏的大体解剖
        1.3.2 肾的毗邻
        1.3.3 肾盂肾盏集合系统
        1.3.4 肾脏的血管系统
    1.4 穿刺技术在经皮肾镜取石术通道建立中的现状
        1.4.1 影像学诊断及术前穿刺全过程的诊断进展
        1.4.2 术中引导穿刺方法
        1.4.3 穿刺仪器的进展
        1.4.4 穿刺培训系统的进展
    1.5 经皮肾穿刺术中通道建立致出血的原因
    1.6 解剖学经皮肾通道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肾脏样本选取的标准
        2.1.3 切除肾脏样本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损伤情况评估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β2-AR纸基亲和色谱的大黄炮制品靶向成分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纸基亲和色谱方法的建立
    1.3 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1.3.1 光谱法
        1.3.2 平衡透析法
        1.3.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1.3.4 分子对接技术
        1.3.5 亲和色谱法
        1.3.6 其他方法
    1.4 研究对象简介
        1.4.1 大黄简介
        1.4.2 β_2-肾上腺素受体简介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β_2-AR纸基亲和色谱模型的建立及表征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β_2-AR纸基色谱固定相的制备
        2.3.1 β_2-AR的诱导表达
        2.3.2 β_2-AR的定向固定
    2.4 β_2-AR纸基色谱固定相的表征
        2.4.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2.4.2 荧光分析法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4 固定化β_2-AR活性表征
    2.5 β_2-AR纸基亲和色谱条件优化
    2.6 结果与讨论
        2.6.1 β_2-AR的诱导表达
        2.6.2 β_2-AR纸基的红外光谱表征
        2.6.3 β_2-AR纸基的荧光显微镜表征
        2.6.4 β_2-AR纸基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2.6.5 固定化β_2-AR活性表征
        2.6.6 β_2-AR纸基亲和色谱条件优化
        2.6.7 稳定性考察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定化β_2-AR与六种配体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部分
        3.3.1 前沿分析法研究β_2-AR与三种工具药的相互作用
        3.3.2 竞争置换法研究β_2-AR与五种工具药的相互作用
        3.3.3 吸附能量分布模型研究β_2-AR与三种工具药的相互作用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前沿分析法测定β_2-AR与三种配体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
        3.4.2 竞争置换法测定β_2-AR与五种配体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
        3.4.3 能量分布模型测定β_2-AR与三种配体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黄炮制前后β_2-AR靶向成分变化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主要仪器
        4.2.2 主要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大黄炮制品提取液的制备
        4.3.2 大黄提取液色谱分离条件
        4.3.3 大黄提取液β_2-AR靶向成分筛选
        4.3.4 大黄提取液β_2-AR特异性成分的质谱鉴定
        4.3.5 大黄炮制前后β_2-AR靶向成分变化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大黄提取液β_2-AR靶向成分筛选
        4.4.2 大黄提取液β_2-AR靶向成分鉴定
        4.4.3 大黄炮制品β_2-AR靶向成分研究
        4.4.4 大黄炮制品泻下作用评价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肝靶向药物甘草次酸氨基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具有肝靶向作用的抗癌药物研究进展综述
        1 信号通路介导的肝靶向药物
        2 载体介导的肝靶向药物
        3 受体介导的肝靶向药物
    第二节 甘草次酸常见结构修饰方法综述
        1 对甘草次酸A环的结构修饰
        2 对甘草次酸C环的结构修饰
        3 对甘草次酸E环的结构修饰
        4 对甘草次酸多环同时进行结构修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甘草次酸氨基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癌活性评价
    第一节 甘草次酸氨基酸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
        1 仪器与试剂
        2 川芎嗪中间体的合成
        3 甘草次酸氨基酸系列衍生物的合成
    第二节 甘草次酸氨基酸衍生物的抗癌活性评价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小结
    第三节 甘草次酸氨基酸衍生物构效关系探讨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小结
第三章 化合物TOGA-X4对HepG2细胞抑制增殖的初步机制探讨
    细胞染色及凋亡实验探宄TOGA-X4抗癌相关机制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小结
第四章 TOGA-X4成药性初步评价
    第一节 TOGA-X4体外血浆稳定性及肝微粒体稳定性研究
        1 TOGA-X4体外血浆稳定性研究
        2 TOGA-X4体外肝微粒稳定性研究
    第二节 TOGA-X4微球制剂相关实验结果
        1 TOGA-X4最优制剂工艺结果及其相关实验结果
        2 TOGA-X4药代动力学及体内分布实验结果
    第三节 裸鼠移植瘤实验探究TOGA-X4抗肝癌效果实验结果
        1 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
        2 化合物毒性检测结果
        小结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牛囊胚两步法玻璃化冷冻管内解冻方法的优化及其原理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和胚胎冷冻保存研究进展
        1. 超低温冷冻保存原理
        2. 胚胎的冷冻保存
        3. 卵母细胞的冷冻保存
        4. 影响冷冻保存的因素
    第二章 牛胚胎两步法玻璃化冷冻管内解冻方法的研究进展
        1. 慢速冷冻管内解冻研究进展
        2. 玻璃化冷冻管内解冻研究进展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三章 抗冻保护剂添加、脱除与细胞的渗透压耐受性研究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牛卵母细胞在EG中的处理时间与胞内CPA浓度之间的关系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牛囊胚两步法玻璃化冷冻管内解冻方法的优化
        摘要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
前景与展望
    1. 采用干冰进行长期玻璃化冷冻保存的思路
    2. 混合型抗冻保护剂的优越性
    3. 采用超纯水配制预处理液或许能达到更好的渗透效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D-吡喃半乳糖甲基丙烯酸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及其聚合物自组装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乳酸的简介
        1.1.1 聚乳酸的发展
        1.1.2 聚乳酸的改性
        1.1.3 聚乳酸的应用
    1.2 糖聚合物的简介
        1.2.1 糖聚合物的发展
        1.2.2 糖聚合物的合成
        1.2.3 糖聚合物的应用
    1.3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概述
        1.3.1 活性/可控聚合的发展
        1.3.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1.4 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
        1.4.1 聚合物胶束的简介
        1.4.2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1.4.3 聚合物胶束的应用
    1.5 靶向抗癌载药体系
        1.5.1 抗癌药物的简介
        1.5.2 载药体系的分类
        1.5.3 靶向载药体系
        1.5.4 靶向药物载体的优点
        1.5.5 半乳糖介导的靶向载药体系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聚乳酸含糖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预处理
        2.2.2 双端羟基聚乳酸 HO-PLA-OH 的合成
        2.2.3 大分子引发剂 Br-PLA-Br 的合成
        2.2.4 含糖单体 MAIpGP 的合成
        2.2.5 PMAIpGP-PLA-PMAIpGP 的合成
        2.2.6 PMAGP-PLA-PMAGP 的合成
        2.2.7 PMAGP-PLA-PMAGP-FITC 的合成
    2.3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2.3.1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2.3.2 渗透凝胶色谱(GPC)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糖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及载药研究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3.2.2 PMAGP-PLA-PMAGP 胶束的制备
        3.2.3 载药胶束的制备
        3.2.4 空胶束和载药胶束的表征
        3.2.5 载药胶束稳定性研究
        3.2.6 载药胶束体外释放研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临界胶束浓度(CMC)
        3.3.2 空白胶束与载药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3.3.3 载药胶束的稳定性与体外释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糖嵌段共聚物的生物医学应用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溶血率的测定
        4.2.2 细胞毒性的测定
        4.2.3 载药胶束药效的测定
        4.2.4 细胞的内吞实验
        4.2.5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血率分析
        4.3.2 细胞毒性的分析
        4.3.3 载药胶束的药效分析
        4.3.4 细胞内吞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水溶性大分子改性制备新型温敏聚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不同拓扑结构的温敏聚合物
        1.2.1 线型温敏聚合物
        1.2.2 梳形温敏聚合物
        1.2.3 星形温敏聚合物
        1.2.4 树形和超支化温敏聚合物
    1.3 温敏聚合物主要的制备方法
        1.3.1 温敏单体与其它单体共聚
        1.3.2 亲水单体与疏水单体共聚
        1.3.3 聚合物端基或侧基部分或全部修饰
    1.4 温敏高分子的应用
        1.4.1 化学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1.4.2 作为催化剂载体的应用
        1.4.3 药物可控释放
        1.4.4 分离方面的应用
        1.4.5 其它方面的应用
    1.5 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醇的温敏改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测试仪器
        2.2.3 饱和脂肪酸对 HPG 的温敏改性
        2.2.4 氨基酸衍生物的制备
        2.2.5 氨基酸衍生物对 HPG 的温敏改性
        2.2.6 不同浓度聚合物水溶液 CP 的测定
        2.2.7 聚合物水溶液 cmc 的测定
        2.2.8 聚合物溶液中粒子动态光散射(DLS)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饱和脂肪酸改性 HPG 的制备
        2.3.2 饱和脂肪酸对 HPG 改性的表征
        2.3.3 饱和脂肪酸对 HPG 改性溶液 CP 的影响因素
        2.3.4 氨基酸衍生物改性 HPG 的制备
        2.3.5 氨基酸衍生物改性 HPG 的表征
        2.3.6 氨基酸衍生物改性 HPG 溶液 CP 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聚乙烯醇的温敏改性以及在稳定金纳米粒子方面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氨基酸衍生物的制备
        3.2.4 PVA-VI, PVA-AI 和 PVA-GI 的合成
        3.2.5 金纳米粒子(AuNPs)的制备
        3.2.6 聚合物与 AuNPs 复合物的制备
        3.2.7 改性 PVA 聚合物和 PVA-AuNPs 复合物溶液浊点的测定
        3.2.8 聚合物 X 射线衍射的测定
        3.2.9 聚合物水溶液动态光散射的测定
        3.2.10 PVA 和温敏 PVA 再分散金纳米粒子性能的测定
        3.2.11 PVA-AuNPs 与 PVA-VI-AuNPs 抗盐能力的对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温敏响应 PVA 的合成
        3.3.2 温敏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3.3.3 改性 PVA 的红外表征与分析
        3.3.4 改性 PVA 的核磁谱图分析及取代度的计算
        3.3.5 聚合物的 XRD 表征与分析
        3.3.6 AuNPs 的 TEM 表征
        3.3.7 聚合物水溶液 CP 的影响因素
        3.3.8 复合 AuNPs 后对聚合物 CP 的影响
        3.3.9 聚合物再分散 AuNPs 的研究
        3.3.10 聚合物复合 AuNPs 抗盐再分散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氨基酸衍生物作为通用基团对聚合物的温敏改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氨基酸衍生物的制备
        4.2.4 β-CD-VI, β-CD-AI 和β-CD-GI 的制备
        4.2.5 HEC-VI 的制备
        4.2.6 PHEA-VI 的制备
        4.2.7 HPEI-VI 的制备
        4.2.8 PAAm-VI25.0的制备[127]
        4.2.9 不同条件下聚合物水溶液的浊点测定
        4.2.10 不同浓度温敏聚合物水溶液的 CP 测定
        4.2.11 不同 pH 值时 HPEI-VI 水溶液 CP 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温敏β-CD 的合成
        4.3.2 温敏β-CD 的表征
        4.3.3 温敏β-CD 溶液 CP 的影响因素
        4.3.4 HEC-VI 的合成
        4.3.5 HEC-VI 的表征
        4.3.6 HEC-VI 溶液 CP 的影响因素
        4.3.7 PHEA-VI 的合成
        4.3.8 PHEA-VI 的核磁表征及取代度的计算
        4.3.9 PHEA-VI 溶液 CP 的影响因素
        4.3.10 HPEI-VI 的合成
        4.3.11 HPEI-VI 的核磁表征及取代度的计算
        4.3.12 HPEI-VI 溶液 CP 的影响因素
        4.3.13 PAAm-VI 的合成
        4.3.14 PAAm-VI 的核磁谱图及取代度计算
        4.3.15 取代度对 PAAm-VI 溶液 CP 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广枣—冰片”配伍设计的没食子酸冰片酯体内外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以中药为源泉的创新药物研究
    1.2 新药开发中的药物代谢研究
    1.3 广枣的研究概况
    1.4 立论依据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LC/MS法鉴定广枣化学成分及其体内代谢产物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冰片对没食子酸体内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没食子酸冰片酯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没食子酸冰片酯在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没食子酸冰片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5 结论
第七章 没食子酸冰片酯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3 实验方法
    7.4 结果与讨论
    7.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肝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建立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肝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个案随访:CTCs是食管癌监测复发转移和疗效的窗口
    1 病例简介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AOM/DSS模型与炎症相关癌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简表
硕士研究生个人简历
致谢

(9)小鼠和山羊性成熟前卵巢卵泡发育与雌激素受体表达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在生殖中的作用
        1.1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1.2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
    2 雌激素研究进展
        2.1
        2.1.1 雌激素
        2.1.2 雌激素的作用机制
        2.2
        2.2.1 雌激素受体
        2.2.2 雌激素受体的结构(特点)
        2.2.3 雌激素受体在组织中的分布
        2.2.4 雌激素受体在卵巢不同细胞中的定位与功能
    3 FSH、LH 的概括
        3.1 L H 和 FSH 的来源
        3.2 L H 和 FSH 的生物学特性
    4 发情周期激素的调节
    5 卵泡发育
        5.1 卵泡的分类
        5.2 卵泡选择的调控
        5.3 卵泡优势化的调控
        5.4 优势卵泡成熟、排卵或闭锁的调控
        5.5 卵巢激素及其它生长因子对卵泡发育的调节
    6 实时定量 PCR(Real Time PCR)
        6.1 荧光嵌合法(SYBR GreenⅠ)的原理
        6.2 荧光探针法的原理
        6.3 实时定量 PCR 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研究
    8 小鼠性成熟前卵巢卵泡发育与雌激素分泌及其受体分布表达规律的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1.1 主要试剂、仪器及其来源
        8.1.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8.1.2 试验方法
        8.1.2.1 样品采集
        8.1.2.1.1 小鼠性成熟判断
        8.1.2.1.2 采集样品
        8.1.2.2 石蜡切片标本制备
        8.1.2.3 冰冻切片标本制作
        8.1.2.4 H E 染色
        8.1.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8.1.2.5.1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试验步骤
        8.1.2.5.2 冰冻切片免疫组化试验步骤
        8.1.2.6 血清雌激素检测
        8.1.2.7 图像分析
        8.1.2.8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性成熟前与性成熟小鼠血液雌激素浓度变化
        8.2.2 性成熟前后小鼠卵泡发育的动态变化
        8.2.3 小鼠性成熟前后卵巢内两种亚型雌激素受体的分布
        8.2.4 小鼠性成熟前后卵巢内两种亚型雌激素受体的含量变化
        8.3 小结
    9 山羊卵巢雌激素受体定量表达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条件优化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主要试剂、仪器
        9.1.2 试验前的准备
        9.1.3 试验方法
        9.1.3.1 样品来源
        9.1.3.2 卵巢组织总 RNA 的提取
        9.1.3.3 RNA 质量的鉴定
        9.1.3.4 PCR 预试验
        9.1.3.4.1 cDNA 的合成
        9.1.3.4.2 PCR 温度及优化
        9.1.3.4.3 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9.1.3.5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9.1.3.5.1 cDNA 的合成
        9.1.3.5.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扩增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对波尔山羊和沂蒙黑山羊α、β雌激素受体 PCR 扩增效果
        9.2.2 最佳引物
        9.2.3 PCR 反应条件的优化
        9.2.4 荧光定量反应条件
        9.3 小结
    10 性成熟前和性成熟山羊卵巢卵泡发育规律和雌激素受体表达差异性比较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材料
        10.1.2 方法
        10.1.2.1 总 RNA 提取
        10.1.2.2 反转录体系
        10.1.2.3 PCR 检测
        10.1.2.4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10.1.2.5 结果统计分析
        10.1.2.6 石蜡切片标本制备
        10.1.2.7 HE 染色
        10.2 结果
        10.2.1 山羊卵巢组织形态学研究
        10.2.2 性成熟前后波尔山羊和沂蒙黑山羊α、β雌激素受体表达检测结果
        10.3 分析
        10.4 小结
    11 小鼠性成熟前卵泡发育与雌激素受体表达的调控研究
        11.1 材料与方法
        11.1.1 试验材料
        11.1.1.1 试验材料的选取
        11.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1.2 试验方法
        11.1.2.1 血清雌激素检测
        11.1.2.2 卵巢组织发育及细胞定位分析
        11.1.2.3 卵巢雌激素受体分析
        11.1.2.4 图像分析
        11.1.2.5 小鼠性成熟判断
        11.1.2.6 数据处理
        11.2 结果与分析
        11.2.1 E_2、FSH 和 LH 对性成熟前小鼠卵巢卵泡发育的影响
        11.2.2 E_2、FSH 和 LH 对性成熟前小鼠卵巢卵泡内雌激素受体的影响
        11.2.3 E_2、FSH 和 LH 对性成熟前小鼠卵巢成熟卵泡亚细胞内雌激素受体分布的影响
        11.2.4 E_2、FSH 和 LH 对性成熟前小鼠血液雌激素含量的影响
        11.2.5 E_2、FSH 和 LH 对性成熟前小鼠卵巢卵泡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11.3 小结
    12 讨论
        12.1 性成熟前小鼠和山羊卵泡发育组织形态发育规律
        12.2 性成熟前小鼠和山羊雌激素受体发育规律
        12.3 卵泡发育的调控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细胞低温保存跨膜传质机理及保护剂溶液冻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科学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低温生物学的早期发展
        1.2.2 现代低温生物学的发展
        1.2.3 热力学模型的发展
        1.2.4 低温显微镜和热分析的低温生物学应用
        1.2.5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低温生物学应用
    1.3 当前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细胞脱水的非理想溶液模型
    2.1 细胞脱水模型概述
    2.2 非理想溶液模型的建立
        2.2.1 动态降复温过程的模型建立
        2.2.2 平衡降复温过程的模型建立
        2.2.3 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的确定
        2.2.4 渗透系数的确定
        2.2.5 理想条件下模型的简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理想溶液与非理想溶液模型的比较
        2.3.2 非理想模型预测胞内溶液过冷度
    2.4 本章小结
        2.4.1 主要内容小结
        2.4.2 本章主要贡献
3 甲醇、1,2-丙二醇/NaCl/水三元体系相图测定及应用
    3.1 保护剂溶液相图概述
    3.2 热分析
        3.2.1 概述
        3.2.2 差热分析
        3.2.3 差示扫描量热仪
    3.3 三元相图的测定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4 三元相图的合成
        3.4.1 基本理论
        3.4.2 相图合成步骤与结果
    3.5 本章小结
        3.5.1 主要内容小结
        3.5.2 本章主要贡献
4 低温保存过程保护剂与水耦合跨膜传递模型
    4.1 跨膜传质模型概述
        4.1.1 等温模型
        4.1.2 非等温模型
        4.1.3 非理想和非稀溶液模型
    4.2 保护剂-水耦合跨膜传递模型的建立
        4.2.1 理想稀溶液保护剂-水耦合传递模型
        4.2.2 真实溶液保护剂-水耦合传递模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理想条件下模型的统一
        4.3.2 保护剂跨膜传递的影响
        4.3.3 非等温两参数模型的低温生物学应用
    4.4 本章小结
        4.4.1 主要内容小结
        4.4.2 本章主要贡献
5 醇和DMSO保护剂溶液冻结特性量热分析
    5.1 低温保护剂概述
    5.2 DSC实验方法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溶液熔点T_m
        5.3.2 溶液质量渗摩尔浓度π
        5.3.3 溶液冻结特性
    5.4 本章小结
        5.4.1 主要内容小结
        5.4.2 本章主要贡献
6 醇和DMSO溶液冻结特性分子动力学模拟
    6.1 量子力学和非量子力学计算机模拟
        6.1.1 量子力学计算
        6.1.2 非量子力学计算
        6.1.3 分子动力学模拟
    6.2 溶液分子动力学模拟细节
    6.3 水自扩散系数D
    6.4 氢键
        6.4.1 什么是氢键?
        6.4.2 氢键准则
    6.5 结果与讨论
        6.5.1 DMSO溶液水自扩散系数分析
        6.5.2 DMSO溶液氢键特性分析
        6.5.3 醇溶液氢键特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6.6.1 主要内容小结
        6.6.2 本章主要贡献
7 总结及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本文中主要物理量的单位及量纲
附录B DMSO分子力场
附录C 乙二醇和甘油分子力场
附录D TIP3P水分子力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一步法与四步法注射治疗痔疮的对比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肾锥体解剖在经皮肾通道建立中的研究[D]. 谢松波.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β2-AR纸基亲和色谱的大黄炮制品靶向成分筛选[D]. 冯港军. 西北大学, 2021(12)
  • [3]肝靶向药物甘草次酸氨基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D]. 赵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6)
  • [4]牛囊胚两步法玻璃化冷冻管内解冻方法的优化及其原理初步分析[D]. 周艳华.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5]D-吡喃半乳糖甲基丙烯酸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及其聚合物自组装行为研究[D]. 王铁石. 济南大学, 2014(02)
  • [6]水溶性大分子改性制备新型温敏聚合物[D]. 王瑞聪. 天津大学, 2014(11)
  • [7]基于“广枣—冰片”配伍设计的没食子酸冰片酯体内外代谢研究[D]. 兰薇. 西北大学, 2013(11)
  • [8]肝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建立和应用[D]. 林凯璇. 南方医科大学, 2013(12)
  • [9]小鼠和山羊性成熟前卵巢卵泡发育与雌激素受体表达及其调控研究[D]. 王洪进.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10]细胞低温保存跨膜传质机理及保护剂溶液冻结特性研究[D]. 翁林岽.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标签:;  ;  

一步法与四步法注射治疗痔疮的对比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