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电力行业合格人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电力行业合格人才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培养电力事业合格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孙在丽[2](2019)在《新时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为导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关系到高校以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面对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变,市场经济深入推进,多媒体传播迅速发展等各种挑战,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认真落实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政策,教师队伍建设方向更加明确具体,教师队伍培养规划更加全面,教师队伍构成更加合理,教师队伍保障机制日益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初步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影响因素,探析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恢复调整时期。第二阶段贯穿90年代,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改进时期。第三阶段是从进入新世纪到十八大召开之前,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推进阶段。第四阶段是从十八大召开至今,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期。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四个层面的挑战:高校之间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保障不足等。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本文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抓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机遇,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原则,利用和落实好国家的政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在资料的收集和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主要用到文献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实证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首次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及体制研究领域的空白;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归纳思政课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从思政课教师的选拔培育、成长发展、专业化建设及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健康发展。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分析。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的理论等。通过理论研究,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方法论的指导。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本章节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有益探索,为总结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奠定基础。第三章是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四章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通过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选拔培养机制,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成长发展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适合思政课教师的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陈吉胜[3](2015)在《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 ——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水利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利事业发展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条件,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强调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对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水利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水利人才的重要渠道受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关键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理应包括高职教育质量的研究。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成为高等教育提升质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应用性、技能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成为许多用人单位选聘的主要对象。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背后隐藏着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高职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更关系到为国家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这一重要使命的问题。同时,水利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地增强也需要建立在对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基础之上。为此,切实提高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研究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根据研究设计,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具体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从理论入手,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总的来说,按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路,依次阐释回答“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关概念,分别解决现状、原因和对策的问题,既有现实的关照,又有政策的支撑,既解决理论问题,也解决实践问题。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指的是水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好坏优劣程度。衡量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究竟如何,评价“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好坏优劣程度”,通常要通过具体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自身特点,提出了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包括能力素质、生存工作、感受反映和发展进步等在内四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即从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性、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就业成就感、用人单位满意度、发展空间等八个维度进行。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的“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全社会劳动者的充分就业”、“统筹兼顾”、“广开就业门路”、“健全就业保障”等观点成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即“统分统包”政策、“双向选择”政策、“自主择业”政策等成为本研究的政策依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水利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本研究的目标依据。在实践上,以衡量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八个维度为逻辑起点,分别制定学校问卷、学生问卷、用人单位问卷,采用多角度、多维度、全方位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形成了对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状认识,成为本研究的实践基础。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论证,本研究遵循从问题找原因的思路,依据用人单位卷、学校卷和学生卷所设计的项目及调查结果,以定性的因果分析为主,参考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建立直接二元关系,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解释结构模型,找到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深层次原因,即“社会保障”、“主动帮助别人,常为人分忧解难”、“求真务实,有强烈事业心”、“顶岗实习”、“个人爱好要求”、“增加社会实践课”、“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情况了解不够”等八个方面,并对这八个方面进行归类,即分别从“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以及“用人单位要求”来分析其原因。从原因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从而得出结论,是研究的逻辑终点。本研究根据影响因素的特点,将系统论作为提出提高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策略的理论框架,提出基于系统论的毕业生就业分析框架,最终提出:1、提高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要准确办学定位。即从层次上和类型上,其办学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面向水利行业生产第一线、以技术应用为主的水利专门人才和技术人才,水利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具有更宽泛而不是更精深的专业知识,要求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即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提高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应改革水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在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上,需要考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方式,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同时,要整合传统优势和现代特色等方面。在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上,应从培养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入手,重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等的培养,提升毕业生的自主就业创业能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上,要贯彻“三全”就业指导,使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和方法。3、提高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应完善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1)制定相关就业政策,需要加强就业扶持措施、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切实执行就业政策等;(2)健全毕业生人才资源市场:构建统一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水平;加大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3)构建就业社会反馈机制:扩充反馈主体、丰富反馈内容、畅通反馈渠道、实现反馈的常态化。

李贵海[4](2016)在《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选择及其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作为党成立的策源地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基地,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党的建设走过了90多年的风雨征程,积累了许多十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重要的启迪。目前世情、国情、党情、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都呈现了的深刻变化,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高校党组织面临的各种考验和挑战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这就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深化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党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在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党的科学化水平建设。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旨在对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选择及其路径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论文总体上有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分析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与意义、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评述、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几方面内容。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构成,各章节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全面系统地梳理了90多年来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科学地总结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高校党的建设经历了1921—1937年、1937—1949年、1949—1978年、1978年至今等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科学系统地总结90多年来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第二章在系统揭示了新世纪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的主要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存在的现实问题。第三章在深入分析和解读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蕴含的价值判断、目标要求。第四章紧密结合目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新常态,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正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进而对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结语部分在总揽全篇的基础上,得出五点思考: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先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治校理念的科学化、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制度作保障、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的方法来推进、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重视高校党组织自身生命力来源以及自我更新机制的科学化。

张艳霞[5](2018)在《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部署,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如何将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转化为高校党组织的思想共识和实践成果,是当前高校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任务,必须向基层党组织延伸。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整个组织体系的基石,是党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战斗堡垒,是党与高校广大师生员工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的政治核心,在高校党的组织架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和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和组织育人的最前沿。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新要求,需要系统地研究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本研究从系统的视域出发,立足于系统性、整体性和时代性,围绕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框架,重点研究了全面从严治党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历史考察问题、现实审视问题和实践路径问题,系统研究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一基础问题,力求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下规范科学的发展。本研究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方面组成,其中正文分为四部分内容,具体概括如下:引言部分主要围绕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的内在逻辑,具体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研究重点与难点、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为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准备工作。第一章是全面从严治党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探源。探究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关论述为理论起点,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明确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涵,厘清了对概念的模糊认识;通过研究综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梳理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阐述;通过归纳总结,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指导,为本研究的后续开展厘定了基本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基本方向。第二章是全面从严治党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回顾,在还原历史面貌的基础上,总结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启示。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历史进程可分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过渡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四个发展阶段;其基本经验为: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坚持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坚持立德树人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坚持改革创新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其重要启示主要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治要求,提升党组织管党治党能力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组织保证,发扬党内民主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活力源泉。第三章是全面从严治党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实审视。从现实的整体性出发,对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已取得的主要成效、管党治党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取得的主要成效表现为:高校党委领导体制得到确立、基层党组织基本制度得到完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从现存问题上看,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组织设置凝固化、党的活动形式化、队伍管理宽松化、条件保障虚置化。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思维理念不适应、理论指导不自觉、主体责任不落实,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第四章是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实践路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应该是一个多视角、多层面协同推进的过程。从研究的完整体系出发,在树立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的理念、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的内容体系、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的精准程度、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的体制机制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应树立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理念,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理念,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理念,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理念来思考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重点在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力,增强规章制度执行力,凝聚党内关怀服务力,健全防范风险监控力四个方面来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内容体系;在精准设置党支部、精准建设活动载体、精准规范工作流程、精准运用现代媒体四个方面来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的精准程度;在建立责任明晰的领导体制,优化党员队伍的动态机制,健全党内民主的运行机制,强化关键队伍的建设机制,细化责任导向的考核机制、实施层级治理的监督机制六个方面来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的体制机制建设。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面从严治党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系统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提出了本研究需要进一步改进的主要方面。

周洪宇,程光旭,宋乃庆,王晓杰,孙绵涛,康翠萍,陈鹏,龙宝新,祁占勇[6](2018)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后,全国上下掀起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此次全国教育大会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会议梳理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和现实针对性,是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学习贯彻大会精神,最重要的是全面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意义,认真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靠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了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实质,2018年9月13日由长江教育研究院、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研究评价中心与陕西师范大学一起发起了"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高端研讨会。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的特殊使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等重要论述进行了全面、深刻、细致的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是新时代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南,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依据。高端研讨会之后,为及时有效地呈现研讨会的成果,我们组织了7篇笔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就新时代教育研究者的使命、师范大学的内涵建设、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教师职业声望等主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讨论。

肖薇薇[7](2017)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国复兴,必定有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为国育才铸魂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突出协同创新,推进内涵发展,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创新。特别是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指明了方向。本文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这一中心,从研究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出发,以湖北省部分高校为对象开展实证调研,同时以学界已有的相关实证调研数据和结果为补充借鉴,综合考察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发展现状,在对所遇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视角,尝试以理论模型阐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内在机理,进而从理论层面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四个层次的七章内容:第一层是理论基础层:确立了本文研究的理论边界和内涵。主要包含第一章,对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概念及内涵分别作出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论述。本文重点对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建设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理论辨析,进而探讨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二层是实证调研分析层:通过实证调研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主要包含第二章,主要是围绕教职工与大学生两个群体,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研了湖北省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现状,本文立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了学界已有的相关实证研究,探讨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建设成果与存在问题,并进一步尝试对所遇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层是运转原理的阐释层: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整体运转原理进行模型构建并展开了深入分析。主要包含第三章,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意义、构建逻辑、构建原则的分析,深入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思路、构成要素,本文还尝试搭建了理论模型以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发生、运转、自我优化等问题的论述,同时强调了始终坚持高校党委“一元”领导等原则的重要性。第四层是协同机制构建层:从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视角,尝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划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机制体系。主要包含第四、五、六、七章,本文深入探讨了多维共治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等,并从科学内涵、运转原理与构建策略等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这些协同机制的构建思路,尝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智慧支持。

米华全[8](2020)在《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识形态建设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工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网络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自由竞争的主要空间。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更多机遇,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迫切而重要的任务。高校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事关根本、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关键之举。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辨析了相关概念的内涵。然后,从历史发展和现实境遇两个维度切入,回顾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分析了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紧扣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实际,构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实现路径。按照以上的逻辑思路,本文运用概念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法、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对策举措等,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提出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归纳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观点,介绍了政治传播学、网络传播学、新媒体等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第二,厘清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本文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发展历程划分为探索应对、蓬勃发展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并从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和目标导向等方面总结了工作经验。同时结合新时代背景,分析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和挑战,着重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确立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宏观思路和微观策略。一是明确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目标、理念遵循和基本原则。二是针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内容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方法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三是构建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保障机制体系,主要包括责任落实、成效测评和考核激励机制,协同治理和运行监管机制,法律法规和技术保障机制等。在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和实践探讨的基础上,本文确立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整体而非局部、系统而非零散的研究体系,希望能为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朱远来[9](2012)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和哈萨克族地区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和适应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新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充分发挥出文化功能,肩负起传播新观念、塑造培育现代化人的神圣责任、由此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发展民族教育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大计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和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对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和分析的框架,通过对所选取的哈萨克族聚居地区有代表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伊犁师范学院等所属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学校教育的田野调查,结合当前哈萨克族教育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背景,借助历时与共时的比较,为正确制定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规划提供明确有针对性的实证依据,为当前哈萨克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后继的研究以及教育政策的关怀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与咨询,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的状况及动态、研究依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在叙述新疆哈萨克族形成发展简史、经济社会及人口分布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探讨了哈萨克族教育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作用机制,从传统游牧经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定居及人口的国际迁移等方面对哈萨克族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思考和建议;第三部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借鉴教育人类学和教育生态学有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哈萨克文化生态环境中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分析了它们与哈萨克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第四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从新疆清末民初,盛世才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回顾了哈萨克族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形成发展的主要历程;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回顾了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就新时期以来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牧区教育以及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与分析;第六部分,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详细描述了新疆哈萨克地区一个哈萨克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级贫困县-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该县“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以来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反映出了当前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新疆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第七部分,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哈萨克族师资和各类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伊犁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现状的细致描述,结合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实际,就伊犁师范学院如何实现弘扬与传承哈萨克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针对新形势下新疆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建议;第八部分,结语。对照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哈萨克族现代教育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无一不与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当前新疆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哈萨克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够均衡,软硬件建设和发展不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政府大力推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工程,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对缩小民、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培养和增强各族师生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与支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要抓好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把普及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作为新疆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作为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重镇的伊犁师范学院必须认真研判形势,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确立“地方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总体定位的基础上面向区内,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做优做强传统教师教育专业,同时主动适应区域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管理服务现代化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学院从传统师范教育为主体向现代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并重转型,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迈进。学院要继续运用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服务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要在传承与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孙树彪[10](2019)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文中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事关当代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深刻诠释了内涵式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在新形式下如何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立德树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辟了人的发展新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内涵式发展中立德树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会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内涵式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教育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关键,显示了大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新时期高校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价值导向功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说明了内涵式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履行教育本身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对突破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局限有着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则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结合现实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人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和人才二者的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优化途径,明确了新时期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尝试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培养电力事业合格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培养电力事业合格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趋势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主要的创新点
第一章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第一节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
    第二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的理论
    第三节 新时代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
        三、培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成绩与经验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恢复调整阶段(1978-1989 年)
        二、加强改进阶段(1990-1999 年)
        三、规范推进阶段(2000-2012 年)
        四、质量提升阶段(2012 年至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
        一、建设了专业化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二、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领导
        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
        四、尊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五、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育
第三章 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现状及成因
    第一节 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二、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自身的诉求
    第二节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普通高等学校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发展的不平衡
        二、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挑战
        四、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不足
    第三节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普通高等学校体制机制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本身的影响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长效机制建设
    第一节 完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培育机制
        一、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工作
        二、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育工作
    第二节 健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成长发展机制
        一、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
        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互动的交流机制
        三、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机制
        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指导机制
    第三节 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
        一、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助力教师队伍的发展
        二、以学科带动和学院建设助力教师队伍的发展
        三、以构建课堂合力助力教师队伍的发展
        四、打造高标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第四节 建立适合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保障激励机制
        一、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
        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职称评定的单独系列管理机制
        三、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立体多元的激励机制
结语
附录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参考文献

(3)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 ——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 加强高等教育提升质量研究的迫切需要
        (二) 提升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实需要
        (三) 提高水利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客观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 研究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要义把握
    一、水利高职院校的历史溯源及基本蕴含
        (一) 水利高职院校的历史溯源
        (二) 水利高职院校的基本蕴含
    二、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 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内涵
        (二) 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主要特征
    三、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概念界定及背景分析
        (一) 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概念界定
        (二) 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背景分析
第二章 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基本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就业观
        (一) 就业是民生之本
        (二) 实现全社会劳动者的充分就业
        (三) 统筹兼顾
        (四) 广开就业门路
        (五) 健全就业保障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
        (一) “统包统分”政策
        (二) “双向选择”政策
        (三) “自主择业”政策
    三、水利高职院校培养目标
        (一) 水利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形成
        (二) 水利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内容
        (三) 水利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点
第三章 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状调查
    一、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问卷设计
        (二) 调查研究路径
        (三) 调查样本分布
        (四)巧查样本巧度、倍度分巧
    二、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良好态势
        (一) 毕业生就业率居位高
        (二) 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高
        (三) 毕业生就业成就感比例高
        (四) 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三、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毕业生就业岗位优势不显
        (二) 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不强
        (三) 毕业生工作环境存有不理想状况
        (四) 毕业生持续发展不畅
        (五) 部分用人单位评价不满
    四、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二) 来自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三) 来自高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影响
        (四) 来自用人单位要求的影响
第四章 提高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思考
    一、提出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策略的理论框架
        (一) 系统论概述
        (二) 系统方法的核心概念
        (三) 基于系统观的分析框架
    二、准确水利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一) 办学定位的内涵
        (二) 水利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要求
    三、改革水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 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三)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四、完善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一) 制定相关就业政策
        (二) 健全毕业生人力资源市场
        (三) 构建就业社会反馈机制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活动和学术成果

(4)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选择及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高校党的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一、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
        (一) 1921年-1937年高校党的建设及其特点
        (二) 1937年-1949年高校党的建设及其特点
        (三) 1949年-1978年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及其特点
        (四) 1978年至今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及其特点
    二、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
        (一)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高校领导
        (三)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四) 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五)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第二章 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一、新世纪以来高校党的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 掀起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论学习的新高潮
        (二) 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全面推动了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科学化进程
        (三) 不断改革和加强了学生党员发展机制和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 大力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科学治校理政能力
        (五) 积极推动和谐校园与大学文化建设,开辟了高校党建科学化新境界
    二、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一)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 当前高校党的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三章 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一、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任务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一) 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任务的提出及其动因
        (二) 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二、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要求
        (一) 切实提高高校党组织的政治理论水平,实现理论建设创新化
        (二) 高校育人、党建为魂,实现思想建设入本化
        (三) 始终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党风建设清廉化
        (四) 着力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实现选人用人制度化
        (五) 不断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改革,实现领导管理规范化
第四章 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路径思考
    一、切实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向
        (一) 进一步强化形势教育和理论武装,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
        (二) 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高校党建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构建和完善高校党的建设理论体系
        (三)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四) 进一步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以弘扬先进文化、继承光荣传统为重点引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二、切实坚持以科学制度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基础
        (一) 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形成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二) 健全和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实现高校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环境
        (三) 建立和完善高校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不断拓展和增强制度反腐的广度和力度
        (四)不断加强高校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师生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
    三、切实坚持以科学方法激发高校党建工作生机活力
        (一) 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为着力点,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活力
        (二) 以创新大学生党员发展机制为基础,切实提高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 以党风廉政建设为关键,推动形成以党风促校风带学风的良性互动机制
        (四) 以创优争先为实践抓手,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
        (五) 以信息网络化建设为突破点,不断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广泛性和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时代的要求
        (二) 现实的需要
        (三) 个人的志趣
    二、研究意义
        (一) 有利于丰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
        (二) 有利于深化高校党的建设研究领域
        (三) 有利于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有效地延伸
        (四) 有利于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内外研究趋势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六、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全面从严治党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探源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概念梳理
        (一) 组织及其建立发展所必备基本条件
        (二) 基层党组织含义与设置要求
        (三) 高校基层党组织设置、职责与功能定位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
        (一) “全面”是深化高校基层党建的基础
        (二) “从严”是深化高校基层党建的关键
        (三) “治党”是深化高校基层党建的核心
        (四) 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 全面从严治党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 中国共产党创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二) 社会主义过渡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年)
        (三)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1978年-2012年前)
        (四)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2012年后)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经验
        (一) 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 在坚持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 在坚持立德树人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四) 在坚持改革创新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启示
        (一)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建设首要任务
        (二) 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政治要求
        (三) 提升党组织管党治党能力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保证
        (四) 发扬党内民主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力源泉
第三章 全面从严治党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实审视
    一、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 高校党委的领导体制得到确立
        (二) 基层党组织基本制度得到完善
        (三)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
    二、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组织设置凝固化
        (二) 党的活动形式化
        (三) 队伍管理宽松化
        (四) 条件保障虚置化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 思维理念不适应
        (二) 理论指导不自觉
        (三) 主体责任不落实
第四章 全面从严治党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的理念
        (一) 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理念
        (二) 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理念
        (三) 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理念
        (四) 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理念
    二、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内容的体系
        (一) 夯实理想信念教育力
        (二) 增强规章制度执行力
        (三) 聚焦党内关怀服务力
        (四) 健全防范风险监控力
    三、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的精准程度
        (一) 精准设置支部
        (二) 精准建设活动载体
        (三) 精准规范工作流程
        (四) 精准运用现代媒体
    四、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的体制机制
        (一) 建立主责明晰的领导体制
        (二) 优化党员队伍的动态机制
        (三) 健全党内民主的运行机制
        (四) 强化关键队伍的建设机制
        (五) 细化责任导向的考核机制
        (六) 实施层级治理的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6)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新时代教育研究者的使命与担当
论新时代师范大学内涵建设的三个“基本点”
    一、牢固树立“党领导教育”的理念,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
    二、立德树人, 坚持把育人工作融入教育事业的每个方面
    三、狠抓师德师风建设, 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持
“劳动教育”:内涵、意义及推进路径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二、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 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有利于推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三) 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实践创新
        (四)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劳动教育”推进路径
        (一) 树立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 营造劳动教育文化氛围
        (二) 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
        (三) 调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力量, 形成劳动教育多方合力
        (四)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督导和评价机制, 引导劳动教育健康发展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关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目的的创新发展
    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体系的创新发展
    三、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内容的创新发展
    四、将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到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上的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刍议
    一、不断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倡导中国话语的素质教育理论
    三、涌现扎根中国的先进教育思想
    四、建立中国教育理论话语权体系
    五、坚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开放包容思想
以提高教师社会声望为抓手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教师社会声望是教师职业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客观反映
    二、教师社会声望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与社会风气构成的综合体
    三、教师社会声望是社会组织自觉建构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对教育领导不动摇
    二、坚定社会主义教育办学方向
    三、坚守教育发展的中国特色

(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逻辑展开
    四、重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一)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 可能的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系统分析法
        (三) 实证研究法
        (四) 跨学科研究法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理论考察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相关概念厘定
        (一) 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及内涵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内涵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概念及内涵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系统学的理论阐释
        (二) 协同学的理论阐释
        (三) 管理学的理论阐释
        (四)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阐释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现状考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现状的调研分析
        (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学生调研数据统计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教职工调研数据统计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调研结果分析
        (四) 对学界已有的相关实证调研数据的统计借鉴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系统内部诸多要素之间彼此孤立脱节
        (二) 系统内部的协同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互补
        (三) 教书与育人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
        (四) 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没有明显提高
        (五) 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遵循不够切实
        (六) 对教书育人规律的把握不够深刻
        (七) 对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没有贯彻始终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 工作理念有待”协同”跃迁
        (二) 工作环境有待”协同”应对
        (三) 工作内容有待”协同”融合
        (四) 工作方式有待”协同”创新
        (五) 工作队伍有待”协同”建设
        (六) 工作制度有待”协同”完善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内在机理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内在机理的学理价值分析
        (一) 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协同理论的融合创新
        (二) 有助于探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本质
        (三) 有助于探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逻辑
        (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思路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
        (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理论模型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 始终坚持和加强高校党委的”一元”领导
        (二) 科学树立育人和办学两大维度互联的协同目标
        (三) 不断创新教学、实践和党建立体互融的协同方式
        (四) 努力探索有机、有效且科学相统一的协同策略
第四章 多维共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
    ―、多维共治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的科学内涵
        (一) 多维共治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的基本概念
        (二) 多维共治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的主体构成要素
        (三) 多维共治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的实践意义
    二、多维共治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的运转原理
        (一) 核心目标: 提升高校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能力
        (二) 根本原则: 坚持党的”一元领导”建设
        (三) 本质特征: 完善各职能部门的”多元共治”
    三、多维共治的领导管理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 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领导决策
        (二) 沟通协商管理协同计划方案
        (三) 在决策与管理的互动中优化领导决策
第五章 有机互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
    一、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科学内涵
        (一) 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基本概念
        (二) 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
        (三) 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现实意义
    二、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运转原理
        (一) 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实践目标
        (二) 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原则
        (三) 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特征
    三、有机互联的运行监督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 实现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会贯通
        (二)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同向同行
        (三) 实现以文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同步共育
        (四) 构建网络与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同轴共转
        (五) 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共联
        (六) 打造思想政治工作校外资源与校内要素的协同共为
        (七) 构筑紧密相随且有机互联的监督体系
第六章 立体互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
    一、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科学内涵
        (一) 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基本概念
        (二) 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
        (三) 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实践意义
    二、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运转原理
        (一) 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构建目标
        (二) 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原则
        (三) 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特征
    三、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 强化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协同理念
        (二) 设立立体互融的评价考核标准
        (三) 推动工作实效评价与工作过程评价相结合
        (四) 实现师德师风考核与思想政治素养考核相结合
        (五) 搭建评价考核结果的科学反馈平台
第七章 联动互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
    一、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科学内涵
        (一) 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基本概念
        (二) 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
        (三) 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现实意义
    二、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运转原理
        (一) 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目标
        (二) 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原则
        (三) 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特征
    三、联动互补的激励保障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
        (二) 工作队伍保障、物质保障、环境保障与制度保障有效融合
        (三) 激励与保障协同激发主客体的精神动力
        (四) 激励与保障协同营造积极健康的管理文化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的访谈提纲
致谢

(8)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资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1.2 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1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2 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3 江泽民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2.4 胡锦涛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2.3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论述
        2.3.1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观点
        2.3.2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论述
    2.4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借鉴
        2.4.1 政治传播及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2.4.2 网络传播及“把关人”理论
        2.4.3 新媒体及自媒体理论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概念辨析
    3.1 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解析
        3.1.1 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
        3.1.2 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功能
        3.1.3 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类型
    3.2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1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3.2.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要素
        3.2.4 高校网络与现实意识形态建设关系辨析
    3.3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及价值
        3.3.1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特点
        3.3.2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意义
第四章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
    4.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
        4.1.1 探索应对阶段(1994年—2003年)
        4.1.2 蓬勃发展阶段(2004年—2011年)
        4.1.3 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至今)
    4.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4.2.1 推动阵地建设,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体系基本建成
        4.2.2 加强内容供给,“正能量”在网络空间中赢得话语权
        4.2.3 健全法律法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制度机制不断完善
    4.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启示
        4.3.1 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占领意识形态网络阵地
        4.3.2 坚持创新导向,推进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创新
        4.3.3 坚持目标导向,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育人导向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境遇和问题分析
    5.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5.1.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阵地不断拓展
        5.1.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式更加多样
        5.1.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法规不断完善
        5.1.4 青年学生网民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
    5.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5.2.1 网络意识形态生成“个体化”“离散化”的冲击
        5.2.2 网络意识形态内容“碎片化”“泛娱乐化”的冲击
        5.2.3 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去中心化”“圈群化”的冲击
        5.2.4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戏谑化”“视觉化”的冲击
    5.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3.1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滞后、阐释力不足
        5.3.2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依托载体乏力、影响力不足
        5.3.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5.3.4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欠缺、引导力不足
        5.3.5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责任落而不实、管控力不足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理念和原则
    6.1 坚持以掌握“三权”,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
        6.1.1 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6.1.2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6.2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6.2.1 “五大发展理念”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高度契合
        6.2.2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6.3 坚持以“四个相统一”为原则
        6.3.1 坚持党的领导与育人为本相统一
        6.3.2 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相统一
        6.3.3 坚持线上治理与线下推进相统一
        6.3.4 坚持宏观引领与精准施策相统一
第七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7.1 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建设
        7.1.1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7.1.2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
        7.1.3 不断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7.2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7.2.1 深化媒介融合,构筑校园全媒体阵地
        7.2.2 深化思政课改革,构筑课堂教育阵地
        7.2.3 深化实践锻炼,构筑课外教育阵地
        7.2.4 强化阵地管理,确保导向正确、管控有力
    7.3 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队伍建设
        7.3.1 进一步壮大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
        7.3.2 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7.3.3 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的媒介素养
    7.4 改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方法
        7.4.1 坚持“疏”“堵”结合,强化议程设置
        7.4.2 实现“两个转变”,突出隐性教育
        7.4.3 把握网络话语特征,转换话语方式
        7.4.4 树立大数据思维,推进精准施策
第八章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保障机制
    8.1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落实、成效测评和考核激励机制
        8.1.1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落实机制
        8.1.2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测评机制
        8.1.3 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
    8.2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协同治理和监控管理机制
        8.2.1 构建高校内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协同治理机制
        8.2.2 构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应急预警、应对处置和评估反馈机制
    8.3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信息技术保障机制
        8.3.1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
        8.3.2 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信息技术保障机制
第九章 结语: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哈萨克族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哈萨克教育的研究
    三、文献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概况
    一、哈萨克族与哈萨克先民
    二、哈萨克族的人口与分布
    三、经济生活
第二节 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
    一、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二章 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第一节 文化生态环境理论概述
    一、文化与教育
    二、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第二节 宗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一、宗教的本质与教育
    二、哈萨克族原始宗教与教育
    三、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教育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与教育
    一、民俗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二、哈萨克民俗的教育功能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清末民国初年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的兴起
    一、清末新疆近代学校教育的兴起
    二、新疆哈萨克经文宗教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变
第二节 盛世才统治时期新疆哈萨克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措施
    二、盛世才统治时期哈萨克族各级各类教育的新发展
    三、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三区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
    二、三区政府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疆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性质和任务
    二、哈萨克族教育的整顿与改造
    三、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五、民族语言文字与教材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疆哈萨克族教育
    一、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义务教育和“两基”工作
    三、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牧区教育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育 第五章 新形势下新疆哈萨克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为例
第一节 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
    一、尼勒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近年来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证描述
    一、尼勒克县“两基”攻坚达标工作情况
    二、尼勒克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情况
    三、尼勒克县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三节 对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后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实背景
    二、尼勒克县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民汉合校的现状
    三、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中尼勒克县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与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民汉合校对尼勒克县双语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五、尼勒克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六章 当代哈萨克文化和教育的重镇—伊犁师范学院
第一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 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伊犁师范学院最具办学特色的院系--人文学院发展现状扫描
第三节 连心牵手促发展—对伊犁师范学院对口支援工作现状的考察
    一、对口支援的基本情况
    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对口支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第四节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伊犁师范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伊犁师范学院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今后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录辑要 附录2:尼勒克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布局图 附录3:2011年秋季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幼儿园免费教育教学用书发货结算专用表 附录4:“国培计划”初中数学02班课程培训总结报告 附录5:“国培计划”--网络课堂培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6: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
    2.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逻辑分析
        2.1.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
    2.2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现实依据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德树人”
        2.2.2 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承担的重大使命需要“立德树人”
        2.2.3 破除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需要“立德树人”
    2.3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彰显“立德树人”
        2.3.2 科教兴国战略彰显“立德树人”
        2.3.3 “四个全面”的教育理论彰显“立德树人”
第3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3.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3.1.1 市场经济道德困境对教育的冲击
        3.1.2 教育的工具理性局限
        3.1.3 内涵式发展是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提
    3.2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3.2.1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3.2.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3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
        3.3.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3.3.2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3.3 德育优先教育原则
第4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4.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1.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4.1.2 科学技术是“人才”的内在规定
    4.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
        4.2.1 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
        4.2.2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4.3 培养“人才”与培养“人”的关系
        4.3.1 “人”决定“人才”的价值导向
        4.3.2 “人才”是“人”的实践形态
        4.3.3 “德才兼备”是两者的统一
第5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
    5.1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5.1.1 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
        5.1.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5.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思想品德
        5.1.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政治价值观
        5.1.5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价值观
    5.2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5.2.1 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2.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标准
        5.2.3 培育“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观
    5.3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精神
        5.3.1 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3.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大学精神”理想
        5.3.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培养电力事业合格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新时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 孙在丽.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水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 ——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陈吉胜. 西南大学, 2015(11)
  • [4]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选择及其路径研究[D]. 李贵海.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5]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 张艳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9)
  • [6]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J]. 周洪宇,程光旭,宋乃庆,王晓杰,孙绵涛,康翠萍,陈鹏,龙宝新,祁占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研究[D]. 肖薇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8]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 米华全.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 朱远来.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10]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 孙树彪.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电力行业合格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