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熔渣中Nb_2O_5向钢液内还原的数学模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栋[1](2017)在《电渣重熔含铝钛不锈钢的冶金反应和成分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1Cr21Ni5Ti、OCr18Ni1OTi为代表的含铝钛钢种是钛稳定化的不锈钢,为了保证良好的耐晶间腐蚀性,钢中需要加入一定量的钛。铝是作为炼钢或电渣重熔过程中的脱氧剂加入而残留于钢锭中。由于钛和铝均为强铁素体形成元素,过高含量会增加奥氏体不锈钢中的铁素体含量,恶化其热加工塑性,同时提高不锈钢的裂纹敏感性。鉴于铝、钛元素在钢中的上述特性,在进行含铝钛钢种冶炼时严格控制钛、铝元素的成分区间对提高该类钢种的耐腐蚀性、热加工塑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电渣重熔作为生产该类高品质特殊钢的终端工艺,在重熔过程中严格控制铝、钛的含量及沿电渣锭轴向的均匀性对提高该类钢种的组织、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电渣重熔含铝钛钢种中的成分均匀性的控制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渣系作为最基本的解决途径,开发了适用于“高钛低铝”型钢种的重熔渣系;第二,冶炼工艺作为重要的解决手段,建立了电渣重熔过程中的动力学传质模型,研究保护气氛下冶炼工艺对目标钢种的合金成分影响机制,提出合理的冶炼工艺;第三,通过热力学平衡及元素质量平衡建立了电渣重熔中的脱氧热力学模型,为大气气氛下电渣重熔中的脱氧制度奠定基础。首先,本文采用1Cr21Ni5Ti不锈钢及若干组渣系进行了 MoSi2电阻炉的渣-金平衡实验的研究。通过测定钢中的铝、钛含量随渣-金接触时间的变化趋势,研究不同渣系对钢中铝钛含量的影响,并采用热力学及炉渣分子离子共存理论进行了机理分析,得到了含铝钛钢种的重熔渣系的设计原则。渣-金平衡实验表明:采用低CaO渣系使得“高钛低铝”型钢种中的铝钛含量变化较小;随着渣中CaO含量的升高,钢中“烧钛增铝”现象越明显。采用炉渣分子离子共存理论的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渣中CaO含量的增加,lg(aTiO23/aAl2O32)的值呈降低的趋势,当反应温度T和△G一定时,钢中的铝钛比lg([Ti]3/[Al]4)随着lg(aTiO23/aAl2O32)的下降呈降低的趋势,从而引起“烧钛增铝”的现象发生。因此,低CaO的渣系更适用于“高钛低铝”型钢种的电渣重熔。其次,基于薄膜理论和渗透理论,详细分析了电渣重熔中电极端部的金属熔化至滴落、熔滴穿过渣池、金属熔池三个阶段的传质机理,建立了电渣重熔过程中的传质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对其进行编程求解,得到电渣锭中合金元素的含量随电渣锭高度的变化规律图。分别采用5%CaO和18%CaO含量的渣系进行了结晶器容量为50公斤的电渣重熔实验,得到实际电渣重熔中低CaO渣系有利于“高钛钕低铝”型钢种的冶炼;将传质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电渣重熔中的熔渣、电渣锭的成分进行比对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同时,结合模型和实验开发了含铝钛钢种的新型电渣重熔工艺。电渣重熔中的熔渣是一个先升温再恒温的过程,在升温阶段由于3[Ti]+2(Al2O3)=4[Al]+3(TiO2)反应的平衡常数随着温度的不断变化,使得电渣锭中的铝钛呈不均匀变化。因此,在采用低CaO的基础渣系上,首先确定了渣中TiO2的含量,即铝钛反应在1477 ℃下相平衡时的TiO2含量值;其次在电渣重熔初期的升温阶段内持续均匀地补加额外的TiO2,补加总量为在1677 ℃和1477 ℃下计算得到铝钛反应相平衡时TiO2含量的差值。本实验中采用含0.03%Al和0.66%Ti的1Cr21Ni5Ti不锈钢电极,及CaF2:CaO:Al2O3:MgO:TiO2=59:5:18:10:8的渣系,在重熔初期的前13分钟内加入6%的TiO2,得到了铝钛成分均匀的电渣锭。新型电渣重熔工艺能够使得电渣锭中的铝钛呈均匀分布。最后,建立了电极氧化增重模型和脱氧热力学模型。电极氧化实验表明1Cr21Ni5Ti不锈钢的激活能为231.433 kJ/mol,在直径60 mm的自耗电极、熔速为66 kg/h的重熔条件下,其到达渣面时单位面积的FeO的增量为IFeO=0.068 g/cm2。基于热力学平衡和各个元素的原子质量平衡,建立了电渣重熔中的脱氧热力学模型。该模型在非保护气氛下重熔时,具有简便、修正系数少等优点,能够较准确地计算出电渣重熔时的各个元素的变化趋势。热力学脱氧模型计算以及实验结果表明:在大气气氛下脱氧剂铝粉的收得率为80%;在重熔初期升温阶段内补加额外的TiO2有助于改善铝钛成分的均匀性;为防止过多的铝粉溶解到渣中造成钢液增铝,在整个重熔过程中脱氧剂铝粉的加入量不宜过高。
周江峰[2](2017)在《复合氧化钼压块直接合金化炼钢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氧化物矿直接合金化是一种炼钢新技术,它主要特点是将合金元素以氧化物矿的形式添加到钢水中,通过还原剂还原,合金元素进入到钢水中达到炼钢合金化的目的。氧化物矿直接合金化技术与传统炼钢合金化工艺相比,其省去了铁合金冶炼环节,缩短了整个炼钢流程,具有低能耗、低成本、减少污染等优势,有助于实现钢铁行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化发展。本文对由MoO3、还原剂(C和SiC)、CaO制备的复合氧化钼压块代替钼铁直接合金化炼钢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利用热重分析手段对氧化钼挥发的特性进行了研究,运用XRD检测技术对复合氧化钼压块的自还原产物的物相组成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复合氧化钼压块直接合金化炼钢实验,确定了最优的冶炼工艺参数和最佳的Mo收得率,以期为三氧化钼代替钼铁炼钢的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1)根据已知的基础热力学数据推导了C、SiC、Mn、Si、Al、Fe等还原剂还原三氧化钼和钼酸钙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绘制了各个还原剂还原氧化钼和钼酸钙的热力学状态图。综合考虑还原能力与成本因素,选择SiC和C分别作为复合氧化钼压块直接合金化的还原剂。(2)由三氧化钼挥发动力学分析表明:三氧化钼的挥发面积越大,挥发速率也就越快。当温度为1600℃时,纯三氧化钼粉几乎挥发殆尽,而相同质量的三氧化钼压块挥发率为76%。因此,将氧化钼粉压制成块可以有效抑制三氧化钼的挥发。(3)通过热重实验,研究了还原剂(C或SiC)、CaO对MoO3挥发的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达到1300℃时,纯三氧化钼挥发率达85.68%,而单一添加CaO或还原剂(C或SiC)后,氧化钼挥发率均为20%左右,而混合添加还原剂和CaO的实验组,三氧化钼的挥发率仅有10%左右。(4)在高温箱式炉中进行了复合氧化钼压块的自还原实验,运用XRD检测技术对复合氧化钼压块的自还原产物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低温时,产物物相中有MoO2存在,而到高温条件下才发现Mo的存在。这表明还原剂(SiC或C)还原MoO3是一个逐级还原的过程,在低温条件下,还原剂(C或SiC)先将MoO3还原为MoO2,随着反应温度的逐渐升高,再将MoO2还原为金属Mo。同时,随着CaO添加比例的提高,产物中CaMoO4所占比重增大,更有效的抑制了MoO3的挥发。(5)在100kg的中频感应炉内模拟转炉直接合金化工艺,进行了复合氧化钼压块直接合金化炼钢实验。实验中压块迅速熔化,钼元素收得率随合金化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最终达到稳定值。由实验结果可知,对于含C的复合氧化钼压块,当合金化时间为8min,压块组分摩尔比为MoO3∶C∶CaO=1∶2.25∶0.5时,钼元素的收得率最高为97.48%;对于含SiC复合氧化钼压块,当合金化时间为8min,压块组分摩尔比为MoO3∶SiC∶CaO=1∶0.75∶0.75时,钼元素的收得率最高为97.94%。
任德龙[3](2014)在《多组分耦合反应模型在含铌铁水渣金反应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铌资源丰富,包头白云鄂博矿是多金属共生矿,占有全国约95%的铌资源储备量,但由于其资源共生关系复杂且含铌矿中铌品位低,造成我国在开发、利用该矿产资源时存在诸多的困难。含铌铁水含有丰富的铌资源,为高效合理的利用这部分铌资源,我国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工艺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含铌铁水冶炼过程中所涉及的渣-金反应体系包含多个反应,这些反应同时发生,互相耦合、影响,使得反应体系变得十分复杂。本文从多组分耦合反应模型基本思想出发,建立铌氧化物直接合金化模型;将含铌铁水底吹氧气传氧模型与多组分耦合反应模型结合,建立中频电炉底吹氧气脱硅保铌模型,采用C++语言进行编译,利用模型分别对铌渣直接合金化实验以及含铌铁水底吹氧气脱硅保铌实验进行数值模拟,将多组分耦合反应模型应用到含铌铁水的渣-金反应过程中,对含铌铁水渣-金反应动力学过程进行描述。通过模型的计算,得出的结论如下:(1)铌氧化物直接合金化过程的数学模型以及含铌铁水底吹氧气进行脱硅保铌实验的数学模型适用于含铌铁水冶炼的渣-金反应动力学过程。(2)用铌渣直接作为添加剂进行合金化过程中,钢液中初始[Si]含量及渣中(%FeO)与(%Nb2O5)比值大小的变化对(Nb2O5)的还原速率以及平衡时钢液中的[Nb]含量影响较大,熔池反应温度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弱。(3)底吹氧气脱硅保铌实验中加入成分为CaO(60%)-CaF2(25%)-SiO2(15%)的造渣剂,能够有效的抑制铌的氧化,增大硅-铌氧化分离的程度。(4)含铌铁水底吹氧气脱硅保铌加渣实验中,铌元素开始氧化之前,界面氧含量增加缓慢,且一直低于铁液中氧含量,反应体系一直处于非平衡状态。铌元素开始氧化时,铁液中[Si]含量约为0.081%,界面氧含量约为0.66×10-3%。
苑伟[4](2014)在《白云鄂博富铌铁矿配碳球团还原与熔分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云鄂博矿是富含多种有价资源的贫铁矿,而且共生关系复杂、晶粒细小、矿相复杂、品位偏低,因此对于白云鄂博矿的综合利用面临很多困难。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主要利用其铁与稀土资源,而铌、钪等有价资源几乎没有被利用,尾矿不仅对周边产生环境产生威胁,而且使大量资源闲置。本文利用管式炉进行加热还原白云鄂博富铌铁矿配碳球团试验,研究球团还原熔分过程中铌、磷、铁的迁移行为。通过研究为白云鄂博矿综合利用探求新方法,为未来研究转底炉处理白云鄂博矿做初步探索。论文的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对白云鄂博富铌铁矿低温还原和高温还原熔分过程进行研究。试验首先对白云鄂博富铌铁矿进行基本分析,确定化学成分和主要物质矿相,随后试验分别采用控制还原时间,还原温度的方法研究较低温度铁氧化物被还原的基本规律,而在1400℃以碳氧比与还原时间为变量研究还原、熔分过程中铌与铁、磷的行为。在低温还原试验中提高还原温度对铁氧化物金属化率提高显着,而且在还原初期高价铁氧化物还原成浮氏体后在试样中产生堆积现象;1200℃保温7分钟条件下球团表面渗出半熔融小渣珠,渣珠成分处在CaO-SiO2-FeO渣系的橄榄石相生成区,熔化温度低于1200℃;球团碳氧比、还原熔分时间是控制铌磷迁移的关键因素,它决定渣铌磷比和铌回收率两个指标。配碳球团中铁氧化物在渣金分离时渣铁基本分离;渣金分离初期渣金界面发生磷元素的迁移,渣铌磷比快速上升,随后大量铌元素被还原进入铁相,铌磷比也随之下降;渣金分离后渣相中存在氟化钙相和混合渣相,混合渣中赋存铌、稀土元素,而氟化钙相不含有价元素。
赵丽树[5](2013)在《CaO-SiO2-Al2O3-MgO-FetO渣系热力学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aO-SiO2-Al2O3-MgO-FetO五元渣系的热力学性能对于熔融还原铁水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系统研究了CaO-SiO2-Al2O3-MgO-FetO五元渣系FetO活度、硫容量、磷容量等热力学参数,并对该渣系的各组元活度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熔融还原铁水质量提供理论基础。利用Mo | Mo+MoO2| ZrO2(MgO) | Fe+(FeO)+Ag | Fe固体电解质电池技术测定了CaO-SiO2-Al2O3-MgO-FetO五元渣系的FetO活度,研究了炉渣成分、反应温度和气氛条件对FetO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元渣系的FetO活度受炉渣成分、温度和氧分压的影响显着。当温度和三元碱度不变时,MgO含量在5%~10%范围内增加,炉渣的FetO活度减小;MgO含量继续增加,FetO活度随之增加。当二元碱度不变时,FetO活度随Fet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FetO活度随二元碱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FetO活度的影响与体系的气氛有关。在纯Ar气氛条件下,温度对FetO活度的影响不明显。当温度一定时,FetO活度随体系氧分压的升高而增大;当CO、CO2和Ar配比一定时,FetO活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采用气—渣平衡法测定了CaO-SiO2-Al2O3-MgO-FetO五元渣系的硫容量,研究了炉渣成分、反应温度和气氛对该渣系硫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和体系气氛一定时,五元渣系的硫容量随着MgO含量的升高而降低,随FetO含量或碱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炉渣成分和CO、CO2、SO2、Ar配比一定的条件下,硫容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一定的温度下,硫容量随体系氧分压的升高而增加。采用气—渣—金平衡法测定了CaO-SiO2-Al2O3-MgO-FetO五元渣系的磷容量,研究了炉渣成分、反应温度和气氛等因素对磷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三元碱度、Al2O3和FetO含量一定时,炉渣的磷容量随MgO含量升高而减小。当反应温度一定时,磷容量随二元碱度或Fet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一定的炉渣成分和体系氧分压条件下,磷容量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反应温度和炉渣成分不变时,磷容量随体系氧分压的增加而增大。利用熔渣结构共存理论建立了CaO-SiO2-Al2O3-MgO-FetO五元渣系的组元活度计算模型,分析了炉渣成分与各组元活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二元碱度一定时,随着MgO含量的增加,炉渣的MgO、CaO和FetO活度均增大,SiO2活度显着降低,A1203活度略有上升;随着FetO含量的增加,FeO活度和CaO活度升高,Si02活度降低,A1203活度略有增加,MgO活度先升高后降低;炉渣的二元碱度增加,MgO活度先升高后降低,FetO活度和CaO活度明显升高,A1203活度略有升高。当二元碱度低于1.3时,Si02活度随二元碱度的增加而降低,之后Si02活度受碱度的影响不大。
武文华,周荣章,林宗彩[6](1993)在《熔渣中Nb2O5向钢液内还原的数学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建立了钢中 Si 还原熔渣中 Nb2O5的数学模型,并取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又用该模型研究了初始 Nb2O5浓度、初始 Si 浓度、传质系数 kmnb和渣钢接触面积 A/V 对 Nb2O5向钢液内还原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 Nb2O5浓度由10%提高到40%,Nb2O5的还原速度略被加快,而初始 Si 浓度由0.20%提高到0.80%后,Nb2O5的还原速度明显被加快了:kmNb对(Nb2O5)还原速度的影响十分明显,当 kmNb由6.2×10-4cm/s 提高到5.0×10-3cm/s 时,还原 Nb2O5的时间由38min 降为8.5min;A/V 对 Nb2O5还原速度的影响最为明显,A/V由0.16cm2/cm3提高到16cm2/cm3时,还原 Nb2O5的时间由8.5min 降为30s.
二、熔渣中Nb_2O_5向钢液内还原的数学模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熔渣中Nb_2O_5向钢液内还原的数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渣重熔含铝钛不锈钢的冶金反应和成分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电渣重熔的概述 |
2.1.1 电渣重熔的基本原理 |
2.1.2 电渣重熔的基本特点 |
2.1.3 电渣重熔的发展及现状 |
2.2 电渣重熔用渣系的研究现状 |
2.2.1 渣系在电渣重熔过程中的冶金作用 |
2.2.2 电渣重熔用渣系的分类和常见渣系 |
2.3 含铝钛钢种的电渣重熔 |
2.3.1 含铝钛钢种概述 |
2.3.2 电渣重熔中易氧化元素的控制研究 |
2.3.3 电渣重熔含铝钛钢种的渣系研究 |
2.3.4 电渣重熔渣系的组元活度的研究 |
2.4 电渣重熔中的传质模型研究 |
2.5 电渣重熔过程中脱氧的研究 |
2.5.1 电渣重熔过程中脱氧的意义 |
2.5.2 电渣重熔过程中氧的来源 |
2.5.3 电渣重熔过程脱氧的研究方法 |
2.6 文献评述 |
第3章 高钛低铝型钢种的渣系研究 |
3.1 电渣重熔高钛低铝型钢种的渣系开发原则 |
3.2 实验钢种和渣系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装置 |
3.2.3 实验步骤 |
3.2.4 渣金平衡的实验结果 |
3.2.5 实验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渣重熔中元素传质的动力学模型 |
4.1 电渣重熔过程中元素传质的动力学模型 |
4.1.1 模型的基本分析和假设 |
4.1.2 传质模型 |
4.2 传质动力学模型中的参数 |
4.2.1 各阶段温度和活度系数的求解 |
4.2.2 电极端部各个参数的分析 |
4.2.3 金属熔滴处的各个参数的分析 |
4.2.4 金属熔池处的各个参数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渣重熔中渣系对电渣锭成分的影响 |
5.1 电渣重熔实验 |
5.1.1 实验设备 |
5.1.2 实验方案 |
5.1.3 实验过程 |
5.2 实验结果 |
5.3 熔渣中TiO_2含量对Al_2O_3和TiO_2活度系数的影响 |
5.3.1 电渣重熔实验中的热力学分析 |
5.3.2 渣金平衡实验确定TiO_2的含量 |
5.4 传统工艺下铝钛含量的规律研究 |
5.5 铝钛成分均匀性的控制技术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渣系对电渣锭洁净度的影响研究 |
6.1 钢中洁净度及非金属夹杂物的研究 |
6.1.1 电渣重熔后氧、硫的变化 |
6.1.2 钢中夹杂物的实验研究方法 |
6.1.3 钢中夹杂物的数量与尺寸分布 |
6.1.4 钢中夹杂物的类型与形貌 |
6.2 重熔渣系对钢中氧含量的影响研究 |
6.3 电渣重熔过程中夹杂物的转变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大气下电渣重熔中的脱氧热力学模型 |
7.1 电渣重熔过程中电极氧化增重模型 |
7.1.1 钢的高温氧化 |
7.1.2 电极氧化的热重法实验研究 |
7.1.3 电极氧化动力学分析 |
7.2 脱氧热力学模型 |
7.3 模型的应用 |
7.3.1 电渣重熔实验 |
7.3.2 电渣重熔体系的温度变化 |
7.3.3 电渣重熔中FeO增量及脱氧剂的分析 |
7.3.4 电渣重熔中成分均匀性的控制研究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和科研、获奖情况 |
作者简介 |
本论文包含的图、表、公式及文献 |
(2)复合氧化钼压块直接合金化炼钢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炼钢合金化的现状 |
1.2 氧化物矿直接合金化的概述 |
1.2.1 锰矿的直接合金化 |
1.2.2 钒氧化物的直接合金化 |
1.2.3 铬矿的直接合金化 |
1.2.4 钨矿的直接合金化 |
1.2.5 铌矿的直接合金化 |
1.3 国内外氧化钼直接合金化的研究现状 |
1.4 氧化钼直接合金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氧化钼直接合金化热力学分析 |
2.1 氧化钼还原热力学理论 |
2.1.1 C与三氧化钼的还原反应 |
2.1.2 Si与氧化钼的还原反应 |
2.1.3 Fe与氧化钼的还原反应 |
2.1.4 Mn与氧化钼的还原反应 |
2.1.5 Al与氧化钼的还原反应 |
2.1.6 SiC与氧化钼的还原反应 |
2.1.7 氧化钼还原热力学状态图 |
2.2 钼酸钙还原热力学理论 |
2.2.1 C与钼酸钙的还原反应 |
2.2.2 Si与钼酸钙还原反应 |
2.2.3 Fe与钼酸钙还原反应 |
2.2.4 Mn与钼酸钙还原反应 |
2.2.5 Al与钼酸钙还原反应 |
2.2.6 SiC与钼酸钙还原反应 |
2.2.7 钼酸钙还原热力学状态图 |
2.3 复合氧化钼压块直接合金化还原剂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抑制氧化钼挥发的实验研究 |
3.1 氧化钼挥发的热力学 |
3.2 氧化钼挥发的动力学 |
3.2.1 氧化钼挥发的动力学公式 |
3.2.2 氧化钼挥发动力学实验 |
3.3 抑制三氧化钼挥发的研究 |
3.3.0 各种添加剂的理论计算 |
3.3.1 实验原料 |
3.3.2 实验设备 |
3.3.3 实验方法 |
3.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复合氧化钼压块自还原产物的物相研究 |
4.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温度对MoO_3自还原的影响 |
4.3.2 添加CaO对MoO_3自还原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复合氧化钼压块直接合金化炼钢实验 |
5.1 复合氧化钼压块制备 |
5.1.1 压块原料 |
5.1.2 压块制备设备 |
5.1.3 压制方法 |
5.1.4 压块相关物性参数 |
5.2 中频感应炉内复合氧化钼压块直接合金化实验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2.4 实验结果与讨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3)多组分耦合反应模型在含铌铁水渣金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文献综述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
1.3 铌的氧化动力学 |
1.3.1 含铌铁水的选择性氧化 |
1.3.2 含铌铁水提铌工艺及实验 |
1.3.3 含铌铁水中铌氧化的动力学研究进展 |
1.4 铌的还原动力学 |
1.4.1 铌氧化物直接合金化 |
1.4.2 铌氧化物还原动力学研究进展 |
1.5 渣-金反应动力学模型 |
1.5.1 渣-金反应动力学机理模型 |
1.5.2 耦合反应动力学模型 |
2 铌氧化物直接合金化渣金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 |
2.1 铌氧化物直接合金化模型的建立 |
2.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2.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3 模型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
2.2 模型的验证 |
2.2.1 铌渣直接合金化实验及实验结果[16] |
2.2.2 模型初始条件和参数一览 |
2.2.3 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2.2.4 不同实验条件对铌氧化物还原速率的影响 |
2.3 模型的应用 |
2.4 小结 |
3 中频电炉底吹氧气脱硅保铌数值模拟 |
3.1 底吹氧气脱硅保铌实验 |
3.2 底吹氧气脱硅保铌模型概述 |
3.3 传氧模型的建立 |
3.3.1 数学模型 |
3.3.2 模型中主要参数的处理 |
3.4 不加渣底吹氧气脱硅保铌实验数值模拟 |
3.4.1 数学模型 |
3.4.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3.4.3 不加渣底吹氧气脱硅保铌实验及结果概况 |
3.4.4 不加渣底吹氧气脱硅保铌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3.5 加渣底吹氧气脱硅保铌实验数值模拟 |
3.5.1 数学模型 |
3.5.2 加渣底吹氧气脱硅保铌实验 |
3.5.3 加渣底吹氧气脱硅保铌模型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3.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白云鄂博富铌铁矿配碳球团还原与熔分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白云鄂博矿资源简介 |
1.2 世界铌资源概况 |
1.3 白云鄂博矿铌资源开发历史 |
1.4 钢铁冶金技术的发展 |
1.4.1 钢铁冶金未来发展趋势 |
1.4.2 气基直接还原法 |
1.4.3 熔融还原法 |
1.5 铌、磷在渣金熔分过程的行为 |
1.6 实验背景与意义 |
2 研究内容 |
2.1 实验方法 |
2.2 实验原料 |
2.3 铁氧化物、铌氧化物、稀土氧化物的还原热力学分析 |
3 实验 |
3.1 配碳球团低温还原过程实验 |
3.1.1 还原时间对低温还原的影响 |
3.1.2 还原温度对低温还原的影响 |
3.1.3 小结 |
3.2 高温还原时球团渣金分离实验 |
3.2.1 碳氧比对高温还原熔分的影响 |
3.2.2 时间对还原过程的影响 |
3.2.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CaO-SiO2-Al2O3-MgO-FetO渣系热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炉渣的组成和作用 |
1.1.1 炉渣的组成 |
1.1.2 炉渣在冶炼过程中的作用 |
1.2 炉渣的结构和性能 |
1.2.1 炉渣的结构 |
1.2.2 炉渣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能 |
1.3 炉渣硫容量的研究现状 |
1.3.1 气—渣—金平衡法测定硫容量 |
1.3.2 渣—金平衡法测定硫容量 |
1.3.3 硫容量预测模型的应用 |
1.4 炉渣磷容量的研究现状 |
1.5 炉渣组元活度的研究现状 |
1.5.1 组元活度试验测定研究 |
1.5.2 组元活度计算模型研究 |
1.5.3 Fe_tO活度的研究现状 |
1.6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CaO-SiO_2-MgO-Al_2O_3-Fe_tO五元渣系Fe_tO活度的研究 |
2.1 试验原理 |
2.1.1 ZrO_2固体电解质 |
2.1.2 渣系Fe_tO活度的测定与计算 |
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原料的准备 |
2.3.2 操作步骤 |
2.3.3 试验误差分析 |
2.3.4 平衡时间的确定 |
2.4 试验方案 |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5.1 MgO含量对氧化铁活度的影响 |
2.5.2 Fe_tO含量对氧化铁活度的影响 |
2.5.3 碱度对氧化铁活度的影响 |
2.5.4 温度对氧化铁活度的影响 |
2.5.5 气氛对氧化铁活度的影响 |
2.6 小结 |
第3章 CaO-SiO_2-MgO-Al_2O_3-Fe_tO五元渣系硫容量的研究 |
3.1 试验原理 |
3.2 试验方法 |
3.2.1 原料的准备 |
3.2.2 试验设备及步骤 |
3.2.3 试验方案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MgO含量对硫容量的影响 |
3.3.2 Fe_tO含量对硫容量的影响 |
3.3.3 碱度对硫容量的影响 |
3.3.4 温度对硫容量的影响 |
3.3.5 气氛对硫容量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CaO-SiO_2-MgO-Al_2O_3-Fe_tO五元渣系磷容量的研究 |
4.1 试验原理 |
4.2 试验方法 |
4.2.1 原料的准备 |
4.2.2 试验步骤 |
4.2.3 试验方案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磷容量与MgO含量的关系 |
4.3.2 磷容量与Fe_tO含量的关系 |
4.3.3 磷容量与碱度的关系 |
4.3.4 磷容量与温度的关系 |
4.3.5 磷容量与气氛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5章 CaO-SiO_2-MgO-Al_2O_3-FeO五元渣系组元活度的模拟计算 |
5.1 炉渣组元活度计算模型的建立 |
5.1.1 结构单元的确立 |
5.1.2 计算模型 |
5.2 计算结果及讨论 |
5.2.1 MgO含量对各组元活度的影响 |
5.2.2 FeO含量对各组元活度的影响 |
5.2.3 二元碱度对各组元活度的影响 |
5.2.4 Al_2O_3含量对各组元活度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介 |
四、熔渣中Nb_2O_5向钢液内还原的数学模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渣重熔含铝钛不锈钢的冶金反应和成分控制研究[D]. 侯栋. 东北大学, 2017(06)
- [2]复合氧化钼压块直接合金化炼钢实验研究[D]. 周江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3]多组分耦合反应模型在含铌铁水渣金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 任德龙.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4(02)
- [4]白云鄂博富铌铁矿配碳球团还原与熔分的试验研究[D]. 苑伟.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4(02)
- [5]CaO-SiO2-Al2O3-MgO-FetO渣系热力学性能的研究[D]. 赵丽树. 东北大学, 2013(03)
- [6]熔渣中Nb2O5向钢液内还原的数学模拟研究[J]. 武文华,周荣章,林宗彩. 化工冶金, 19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