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剂量的维生素E预防和治疗烧伤后器官损害

适当剂量的维生素E预防和治疗烧伤后器官损害

一、维生素E防治烧伤后脏器损伤的适宜剂量(论文文献综述)

吴蓓雯,叶向红,李素云,邵小平,唐小丽,谌永毅,秦莉媛,戚倩,曹伟新[1](2021)在《提高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临床管理实践的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服营养补充是无肠内营养禁忌证的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患者首选的营养治疗。患者的依从性是影响口服营养补充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提高患者对口服营养补充的依从性对于实现营养治疗目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受到来自患者、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制剂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临床实践情境中患者对口服营养补充的依从性并不理想,亟待进一步规范口服营养补充的临床管理实践,以提升患者对口服营养补充的依从性,具体内容包括:(1)营养治疗的最佳团队建设;(2)口服营养补充治疗计划实施前的患者评估;(3)口服营养补充患者的健康教育;(4)口服营养补充不耐受症状的预防与处理;(5)影响营养素摄入的疾病和症状的处理;(6)提高患者对制剂接受度的方法;(7)患者的随访与监测。

徐倩[2](2021)在《健脾益气活血方治疗卡培他滨相关性手足综合征(脾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曾勇,李小英,蒋秋萍,彭媛[3](2021)在《综合防治方法预防和治疗严重烧伤患者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采用综合防治方法(早期液体复苏、抗感染、清创、创面覆盖、早期肠内营养等)预防和治疗严重烧伤后并发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特重度烧伤患者(烧伤面积≥50%TBSA,Ⅲ度烧伤面积≥20%TBSA)65例的临床资料。给予患者早期有效液体复苏,局部外用抗菌药物,早期大面积切、削痂和同种异体皮或异种皮及时覆盖创面,尽早开始肠内营养,减少氧自由基损害、控制过度炎症反应等综合措施,观察治疗结果和脓毒症、MODS的发生率。结果:65例严重烧伤患者治愈62例(95.38%),死亡3例(4.62%);发生脓毒症10例(15.38%),MODS 6例(9.23%)。结论: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即早期充分液体复苏和坏死组织的彻底清除,根据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全身、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早期有效覆盖创面及肠内营养等,对预防和治疗严重烧伤后脓毒症及MODS具有较好的效果。

林心然[4](2021)在《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既往相关研究及导师临床治疗发现,羌月乳膏对治疗神经性皮炎(局限性)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本研究以诊断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激素类药物尤卓尔软膏作为阳性对照药物,通过皮肤屏障测试仪及皮损症状评分与自拟中医证候评分对受试者皮损的不同疗程阶段进行量化评分,以各项评分总分计算有效率与皮肤屏障观察指标为临床观察数据,评价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的有效性与对皮肤屏障的修复情况,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为丰富神经性皮炎外治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撑与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非劣性随机阳性平行对照的方法。收集我科符合纳排标准的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用药为羌月乳膏,对照组用药为尤卓尔软膏,指导两组受试者均按照统一的方法用药,试验组用药疗程为28天,对照组按照用药说明疗程为14天。于三个时间观测点记录治疗情况,分别为治疗前、治疗14±3d、治疗28±3d。而后通过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最后对所有入组患者随访观察,评估复发情况。研究结果:1有效率对比:治疗14±3天后,试验组总有效率76.47%,对照组总有效率88.24%。治疗28±3天后,两组总有效率相等,均为88.24%,故比较两组治疗显效率,试验组显效率为79.41%,对照组显效率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6%,对照组尚未有不良反应报告。试验组复发率17.65%,对照组复发率26.37%。试验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经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2临床症状指标评分均值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临床症状总分均值为试验组22.79±0.30,对照组22.44±0.23,两组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总分均值为试验组9.53 ±0.35,对照组10.65 ± 0.33,经比较两组评分均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主客观临床症状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面积、色泽、肥厚程度、苔癣样变数目、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除主观症状(包括瘙痒及失眠焦虑症状)外,试验组的各项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的皮肤屏障指标评价对比:治疗前,试验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12.33±6.15、10.29±0.89、55.29±2.50、70.15±1.18;对照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10.06±2.24、11.44±1.14、60.38±2.11、69.94± 1.2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靶皮损皮肤屏障数值均与自身正常皮肤皮肤屏障数值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23.41±13.68、2.97±0.33、62.00±2.13、80.88±0.91;对照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 14.79±1.99、8.35±0.90、60.29±1.88、72.47±0.93。除水分度评分(ML)经检验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项评分数值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不同转归组的皮肤屏障修复情况对比: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组患者经皮水分流失(TEWL)进行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及无效组患者经皮水分流失(TEWL)及皮肤屏障评分值对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显效组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皮肤水分度(ML)与皮肤屏障评分值分别与好转组、无效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且三组的数值评分依次降低,无效组皮肤屏障评分为最次,试验组药物对皮肤屏障修复程度优于对照组药物。研究结论:1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神经性皮炎患者的皮损形态、面积、色泽、肥厚程度及苔癣样变数目。对于该病瘙痒症状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皮肤屏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值流失、促进表皮修复作用有关。2本研究对照组采用的药物是弱效激素尤卓尔软膏,两者均对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有治疗效果,羌月乳膏疗效非劣于尤卓尔软膏。3在皮肤屏障修复方面,羌月乳膏优于尤卓尔软膏,其疗效与皮肤屏障修复程度呈正相关,证明羌月乳膏在改善皮损症状方面更具有优势。4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有缓慢持续作用,患者依从性高,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坚持使用可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徐倩[5](2021)在《健脾益气活血方治疗卡培他滨相关性手足综合征(脾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6](2020)在《烧伤休克防治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指明休克是烧伤早期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虽然烧伤休克是一个老问题,但其临床治疗常不及时、不规范,致使休克期度过不平稳甚至休克难以纠正,导致早期感染和脏器并发症。为规范烧伤休克防治,专家组从主要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与诊断、防治、监测以及有关注意事项等方面讨论形成了本共识,作为烧伤休克防治的参考,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

贾丹[7](2020)在《猪源益生菌的益生潜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益生菌(Probiotics)是一类当摄入足够的量时,能给予宿主健康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在过去数百年里,益生菌主要应用于食品保健行业。近年来,研究发现益生菌在防治动物腹泻、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畜禽免疫机能、提高饲料转化率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益生菌用作饲料添加剂还可有效避免抗生素带来的耐药菌株出现、抗生素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益生菌成为广泛认可的安全、有效、环保、绿色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我国是畜牧业大国,养殖业对益生菌的需求量较大,而我国饲用益生菌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商品化的益生菌产品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分离猪源益生菌,通过综合评价其体内外益生特性,筛选出安全、有效的猪用益生菌,为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菌种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不同地区的健康猪粪便样品中分离并鉴定出32株乳酸菌和20株芽孢杆菌,通过溶血试验和药敏试验评价菌株的体外安全性。结果表明:52株新分离株均无溶血活性,对13种抗生素的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初步判定上述菌株为安全的。2.依次通过抑菌试验、耐酸耐胆盐试验、模拟胃肠道试验、表面性质测定、黏附性测定、拮抗致病菌黏附能力及产淀粉酶和蛋白酶能力测定综合评价新分离株的体外益生特性,最终筛选出3株细菌有显着益生特性,分别为约氏乳杆菌GHZ10a、唾液乳杆菌ZLp4b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SC16a。试验结果显示:3株新分离株表现出对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豚鼠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鲍氏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溶血性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分别在pH 3.0和含0.3%猪胆盐的PBS中耐受2 h后存活率高于70.0%;在模拟胃液中耐受3 h、模拟肠液中耐受6 h后有较好的存活率;有较高的疏水性、自聚性和Caco-2细胞黏附性;能通过竞争、排斥和置换的方式有效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Caco-2细胞;菌株GHZ10a和ZLp4b能同时产生蛋白酶和淀粉酶,菌株BSC16a可产生蛋白酶。3.分别利用上述3株益生菌的低、中、高浓度菌液饲喂小鼠30 d,研究菌株的体内安全性和益生特性。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小鼠无任何不良症状,解剖后无眼观病变,肠道切片未观察到病理变化,脏器指数无显着差异;菌株ZLp4b和BSC16a的低浓度饲喂组小鼠的十二指肠V/C值(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菌株GHZ10a和ZLp4b饲喂组小鼠的增重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菌株BSC16a饲喂组小鼠血清中IgA、IgG、IgM、IL-2、IFN-γ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的菌株GHZ10a可显着提高小鼠血清中IgM和IL-2的含量,而仅有中剂量的GHZ10a可促进小鼠IgG的分泌;菌株ZLp4b的高、中、低饲喂组中小鼠血清中IL-2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仅有高浓度的ZLp4b可促进小鼠IgG和IgM的分泌。4.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3株新分离菌株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小鼠肠道中的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为小鼠肠道中的优势菌群;与对照组相比,约氏乳杆菌GHZ10a饲喂组小鼠肠道中厚壁菌门和乳杆菌属的相对含量显着增加(P<0.05);唾液乳杆菌ZLp4b饲喂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下降,在属水平上,拟普雷沃菌属、布劳特氏菌属、瘤胃梭菌属和Marvinbryantia属的丰度显着增加(P<0.05);贝莱斯芽孢杆菌BSC16a饲喂组小鼠肠道菌群的拟普雷沃均属、瘤胃菌科未定属、布劳特氏菌属、Ruminiclostridium属、Oscillibacter属、Muribaculum属、分节丝状菌属和Butyricicoccus属的丰度显着增加(P<0.05)。综上,本研究筛选出3株安全性高、耐受性强、抑菌谱广、黏附性高、可抑制致病菌黏附Caco-2细胞、能分泌蛋白酶和淀粉酶、有提高小鼠生长性能、增强机体免疫、改善肠道结构、调节肠道菌群作用的猪源益生菌,可作为安全有效的猪用益生菌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曾慧红[8](2020)在《雷帕霉素对辐射致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众所周知,机体内的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对辐射最为敏感。临床上,许多接受辐射治疗的癌症患者常伴随急性和慢性肠道及骨髓损伤,这限制了癌症的成功治疗;在核意外事故或核恐怖袭击条件下,最先损伤的系统也是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出现急性放射综合征。虽然已有缓解辐射导致的急性造血系统损伤药物如氨磷汀(Amifostine)和优保津(Filgrastim)等在临床应用,但目前尚没有公认的能有效缓解辐射导致的急性肠道损伤药物,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辐射导致肠道损伤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有必要通过了解其机制寻找新的防治方法。mTORC1信号通路作为细胞内多条通路的枢纽,参与多种重要生理病理过程,如胰岛素/胰岛素受体通路、PI3K/Akt通路和AMPK通路等。但在辐射条件下,肠黏膜上皮细胞内mTORC1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辐射导致的肠道损伤?改变mTORC1信号通路状态能否保护或修复肠道的辐射损伤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通过观察不同剂量X射线全身辐射后小鼠的生存情况和肠黏膜病理变化程度以确定后续实验的辐射剂量(第一部分);系统观察了X射线全身辐射小鼠小肠隐窝细胞mTORC1信号通路及与此相关的细胞自噬、细胞凋亡、NF-κB信号通路和DNA损伤等病理生理变化以了解mTORC1信号通路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第二部分);应用雷帕霉素短暂抑制辐射激活的mTORC1信号通路,观察其对小鼠存活、肠黏膜机械屏障及肠道干细胞损伤等的影响以进一步证实mTORC1信号通路的作用和作为干预药物的防护效果(第三部分);并从细胞自噬、细胞凋亡、NF-κB信号通路和DNA损伤修复等方面深入研究雷帕霉素抑制mTORC1信号通路对肠黏膜辐射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第四部分)。第一部分不同剂量X射线辐射致小鼠肠黏膜损伤目的:以X射线全身辐射建立小鼠辐射模型,观察辐射对小鼠肠黏膜机械屏障和肠道干细胞的损伤。方法:120只8周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 Gy组、8 Gy组、12 Gy组和正常对照组共4组。小鼠采用Elekta Precise直线加速器进行X射线全身一次性辐射建模,辐射总剂量分别为4 Gy、8 Gy和12 Gy,辐射速率为2.28 Gy/min。正常对照组不辐射。40只用于观察各组小鼠30天内生存情况;80只建模后取材,辐射小鼠各组观察时间点为6h,1d,2d,3d和7d。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DAO活性观察肠道通透性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空、回肠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空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Olfm4+肠道干细胞、Lysozyme+潘氏细胞和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的分布及变化,PAS染色观察杯状细胞变化,嗜银染色观察小肠嗜银细胞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ZO-1、Occludin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随着X射线辐射剂量增加,小鼠体重降低;辐射后30天内生存率观察,辐射剂量越大,小鼠存活时间越短。12 Gy组小鼠5天内全死亡,8 Gy组14天内全部死亡,4 Gy组小鼠全部存活;2.不同剂量X射线辐射后,空肠和回肠肠绒毛出现倒伏、缩短和上皮脱落以及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出血等病理变化,肠上皮细胞微绒毛和细胞内线粒体等细胞器超微结构有损伤,其中12 Gy辐射损伤最严重;不同剂量辐射后空肠、回肠损伤分数均升高,且辐射剂量越大升高越明显。辐射后回肠的损伤分数变化与空肠相似,但比空肠轻。3.不同剂量X射线辐射可导致DAO活性增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8 Gy组和12 Gy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X射线辐射均导致空肠、回肠Olfm4阳性细胞数量减少,但不同剂量的作用差异很大。4 Gy、8 Gy辐射后阳性细胞数减少后快速回升,12 Gy辐射后则持续减少。5.X射线辐射可导致空肠、回肠肠绒毛杯状细胞、嗜银细胞数量减少。与正常组相比,4 Gy组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 Gy辐射后细胞数减少后回升,12 Gy组则持续减少(P<0.01或P<0.05)。不同剂量X射线辐射后空肠潘氏细胞数量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的变化趋势,回肠潘氏细胞数在4 Gy辐射后变化不明显,但8 Gy和12Gy辐射后阳性细胞数减少。6.通过观察8 Gy X射线辐射后肠黏膜ZO-1和Occludin蛋白,各时间点均表达降低且分布异常(P<0.01)。结论:不同剂量X射线辐射均可不同程度损伤空肠、回肠肠黏膜,破坏肠黏膜机械屏障,而且造成肠道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分化异常。第二部分mTORC1信号通路在辐射致小鼠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目的:以X射线全身辐射建立小鼠辐射模型,观察辐射对小鼠空肠隐窝细胞mTORC1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DNA损伤情况,探讨mTORC1信号通路在辐射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85只8周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4 Gy组、8 Gy组、12 Gy组和正常对照组共四组。采用Elekta Precise直线加速器对小鼠进行X射线全身一次性辐射,建立小鼠辐射模型,辐射总剂量分别为4 Gy、8 Gy和12 Gy,辐射速率为2.28 Gy/min,辐射组小鼠观察时间点为6h,1d,2d,3d和7d,其中8 Gy增加12h观察时间点,正常对照组不辐射。各组小鼠处死前两小时腹腔注射Brd U溶液(100mg/kg),麻醉后留取空肠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肠隐窝pS6表达变化、Brd U+增殖细胞数量变化、细胞核内γH2AX和53BP1阳性焦点数变化,免疫荧光双重染色观察Olfm4+小肠干细胞内pS6表达变化,TUNEL法观察肠隐窝凋亡细胞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S6、pS6、mTOR、pmTOR、LC3B、p62、Akt、pAkt、p65和pp65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不同剂量X射线全身辐射小鼠后空肠肠隐窝pS6免疫阳性蛋白积分光密度值明显高于正常组,蛋白印迹检测也显示8 Gy肠隐窝pS6、pmTOR蛋白高表达(P<0.01);辐射后pS6和Olfm4阳性染色共同表达于同一肠道干细胞,肠隐窝细胞(包括肠道干细胞)内mTORC1信号通路被激活。2.不同剂量X线辐射均导致空肠Brd U+增殖细胞数量减少,但不同剂量的作用差异较大。4 Gy和8Gy组辐射后阳性细胞呈现降低-升高-恢复正常的变化规律,12 Gy组则持续减少(P<0.01)。不同剂量辐射后肠隐窝凋亡细胞数明显比正常组多(P<0.01或P<0.05)。3.8 Gy辐射后肠隐窝内p62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LC3BII/LC3BI的比值较未辐射组显着降低(P<0.01或P<0.05);辐射后细胞自噬受到显着抑制。4.与正常对照组比,8 Gy辐射后肠隐窝pAkt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辐射后肠隐窝p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5.8 Gy辐射后小鼠肠隐窝细胞核内γH2AX和53BP1焦点数明显高于未辐射小鼠肠隐窝细胞(P<0.01)。结论:辐射后肠隐窝细胞内mTORC1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过度激活,细胞自噬受抑制,辐射引起肠道隐窝细胞DNA损伤和细胞凋亡。第三部分雷帕霉素对辐射致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以X射线全身辐射小鼠构建辐射模型,探索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C1信号通路,对辐射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90只8周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辐射组,雷帕霉素处理组和雷帕霉素对照组,40只用于观察小鼠30天内生存率,50只按实验需要处理小鼠并取材,采用Elekta Precise直线加速器对小鼠进行8 Gy X射线全身一次性辐射,雷帕霉素处理组全身辐射后6h给小鼠皮下注射雷帕霉素(4mg/kg),以后隔天注射1次,雷帕霉素对照组小鼠不辐射但同时间点给药,单纯辐射组和正常对照组不给药,观察时间点为辐射后1d,3d,7d。各组小鼠麻醉后留取空肠标本,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DAO活性观察肠道通透性变化,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空肠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空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Olfm4+肠道干细胞、Lysozyme+潘氏细胞,pS6,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的分布及变化,免疫荧光双重染色观察Olfm4+小肠干细胞内pS6表达变化,PAS染色观察杯状细胞变化,嗜银染色观察嗜银细胞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ZO-1、Occludin、S6、pS6、mTOR、pmTOR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雷帕霉素处理后能显着降低由辐射导致的肠隐窝pS6、pmTOR蛋白高表达(P<0.01),并可明显减弱肠隐窝和肠道干细胞辐射后增强的pS6荧光强度,能有效抑制辐射导致的肠隐窝细胞包括肠道干细胞内的mTORC1信号通路。2.雷帕霉素处理组在辐射后30天仍有30%的小鼠存活,而单纯辐射组小鼠全部死亡,雷帕霉素处理后可提高辐射小鼠生存率(P<0.05)。3.与单纯辐射组相比,雷帕霉素处理后小鼠血清DAO活性明显降低(P<0.05);空肠黏膜的病理变化明显改善,肠绒毛增高,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减轻,微绒毛的形态和数量得到改善,紧密连接结构趋于正常,损伤分数显着降低(P<0.01)。4.与单纯辐射组比,雷帕霉素处理后辐射小鼠空肠肠黏膜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升高(P<0.01),在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的分布增加,结构也更清晰。5.雷帕霉素处理组1天和3天Olfm4+细胞数量比辐射组少,但辐射后7天肠隐窝内肠道干细胞的数量多于辐射组(P<0.01);辐射后,雷帕霉素处理可增加肠黏膜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数量(P<0.01)。雷帕霉素处理促进了肠道干细胞数量及细胞分化功能的恢复。结论:短暂使用雷帕霉素可抑制辐射激活的mTORC1信号通路,促进肠道干细胞的恢复以及肠黏膜损伤的修复。第四部分雷帕霉素对辐射致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目的:以X射线全身辐射小鼠为模型,探索雷帕霉素对辐射损伤肠黏膜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65只8周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辐射组,雷帕霉素处理组和雷帕霉素对照组,采用Elekta Precise直线加速器对小鼠进行8Gy X射线全身一次性辐射,雷帕霉素处理组全身辐射后6h给小鼠皮下注射雷帕霉素(4mg/kg),以后隔天注射1次,雷帕霉素对照组小鼠不辐射但同时间点给药,单纯辐射组和正常对照组不给药,观察时间点为辐射后12h,1d,3d,7d。各组小鼠处死前两小时腹腔注射Brd U溶液(100mg/kg),麻醉后留取空肠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肠隐窝Brd U+增殖细胞数量变化、细胞核内γH2AX和53BP1阳性焦点数变化,TUNEL法观察肠隐窝凋亡细胞变化,qRT-PCR法检测肠隐窝Puma、Bcl2、Bcl-xl、Bax和Bak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LC3B、p62、Akt、pAkt、p65和pp65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单纯辐射组LC3BII的表达量低于LC3BI量,而雷帕霉素处理后LC3BII的表达量高于LC3BI,LC3BII/LC3BI的比值比单纯辐射组高(P<0.01)。单纯辐射组肠隐窝p62的表达明显比正常对照组高,而雷帕霉素能显着降低辐射导致的p62表达升高(P<0.01)。雷帕霉素处理组肠隐窝pAkt、pp65表达较单纯辐射组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5)。2.雷帕霉素处理后小鼠肠隐窝内Brd U+细胞数较单纯辐射组明显减少,雷帕霉素能有效抑制辐射后肠隐窝细胞的过度增殖(P<0.01),雷帕霉素处理后肠隐窝凋亡细胞数量也减少(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辐射后肠隐窝内表达高水平的促凋亡相关基因Puma和Bak m RNA,雷帕霉素处理能显着降低辐射后Puma和Bak m RNA的表达量(P<0.01或P<0.05)。3.雷帕霉素处理后肠隐窝细胞内γH2AX和53BP1焦点数较单纯辐射组明显减少(P<0.01),雷帕霉素减少了辐射后肠隐窝细胞的DNA损伤。结论:mTORC1信号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通过促进细胞自噬,抑制细胞过度增殖和凋亡,抑制激活的Akt、NF-κB信号通路,促进DNA损伤修复,以达到对辐射损伤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全文结论综合以上四部分内容,全文结论如下:1.X射线全身辐射可造成实验小鼠肠黏膜病理损伤,机械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肠道干细胞数量减少与分化能力下降。2.X射线全身辐射激活肠隐窝上皮mTORC1信号通路,抑制细胞自噬,激活Akt和NF-κB信号通路,加速DNA损伤和细胞凋亡产生病理变化。3.雷帕霉素通过短暂抑制X射线辐射导致的肠隐窝干细胞mTORC1信号通路激活,恢复肠道干细胞数量和分化能力,维持肠黏膜机械屏障结构的完整性,提高辐射小鼠的生存率。4.mTORC1信号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通过促进细胞自噬,抑制激活的Akt、NF-κB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促进DNA损伤修复,以达到对辐射损伤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张骏[9](2020)在《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肝细胞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排在世界第五位,是世界第三高死亡率的肿瘤。目前有多种HCC治疗方案,但是全球HCC患者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5%,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切除术、化学疗法通常会有严重的副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和研究出一种安全有效的新药物或药物传递系统来改善以上的弊端,从而到达预防和治疗HCC的目的。国内外研究报道狼毒、京大戟、蒲公英等中药对多种肿瘤模型具有显着抑制作用,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中的单体成分(雷公藤红素、斑蝥素)对肿瘤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羽扇豆醇是狼毒、京大戟、蒲公英等中药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大量研究证实羽扇豆醇在多种肿瘤细胞系和癌症模型中发挥了显着的抗肿瘤作用。但是,由于羽扇豆醇存在不溶于水,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开发使用。因此,需要一种新型药物载体改善其作用性质以及它的靶向性。本课题首先构建一个具有肝靶向性长循环能力的羽扇豆醇脂质体,然后作用于HepG2细胞研究该制剂的靶向性以及肿瘤相关的蛋白信号通路,最后利用SB(睡美人转座子)介导的高压尾静脉注射转染AKT/c-Met诱导的小鼠HCC模型作为实验动物模型,进一步验证最佳剂量下的羽扇豆醇肝靶向长循环脂质体的抗肿瘤能力、靶向能力及其分子机制。本课题为羽扇豆醇给药系统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为基因转染建立的小鼠原位肝细胞癌模型应用于靶向给药体内药效学评价提供新的依据。方法:1.采用HPLC建立羽扇豆醇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超滤离心法、过膜法以及鱼精蛋白沉淀法进行筛选适合羽扇扇豆醇脂质体包封率测定的方法;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考察适合脂溶性药物的脂质体制备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筛选影响羽扇豆醇普通脂质体的因素,为后续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工艺提供参考。2.以包封率和粒径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主要影响因素对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制备工艺的影响,优选最佳制备工艺;考察不同的冻干保护剂对羽扇豆醇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优选最佳冻干保护剂;采用TEM、SEM观察脂质体的形态,动态光散射法测粒径、PDI、ZETA电位;采用透析的方法考察游离羽扇豆醇、羽扇豆醇脂质体、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的体外释放行为,并对体外释放进行模拟方程拟合;以包封率和粒径为评价指标,考察游离羽扇豆醇、羽扇豆醇脂质体、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的稀释稳定性、长期稳定性以及血浆稳定性。3.体外靶向性研究中,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的羽扇豆醇制剂对HepG2细胞摄取效果来进行定性研究;采用HPLC检测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的羽扇豆醇制剂在HepG2细胞中的摄取量来进行定量研究;体内靶向性研究,采用活体成像仪进行检测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的制剂在FVB小鼠体内各脏器的分布情况。4.采用HPLC对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的羽扇豆醇制剂在SD大鼠中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进行检测,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DAS3.0软件以非房室模型进行统计矩拟合分析。5.体外药效学评价中,采用CCK8法测定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羽扇豆醇制剂对HepG2细胞生存率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羽扇豆醇制剂对细胞凋亡、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羽扇豆醇制剂对HepG2细胞AKT/mTOR和Ras/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6.采用高压尾静脉转染技术,在FVB/N小鼠肝脏内同时过表达AKT(带有HA-Tag)和c-Met(带有V5-Tag)进行肝细胞癌模型造模,研究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羽扇豆醇制剂对AKT/c-Met诱导的小鼠肝脏外观、肝脏重量、病理学组织的影响;采用qPCR检测相同剂量不同剂型羽扇豆醇制剂对AKT/c-Met诱导的HCC小鼠肝癌标志物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同剂量的不同剂型羽扇豆醇制剂对AKT/c-Met诱导的小鼠AKT/mTOR和Ras/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结果:1.建立了羽扇豆醇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羽扇豆醇在氯仿中的溶解度最高,在水中不溶;最终确定过膜法为羽扇豆醇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薄膜分散法为羽扇豆醇脂质体的制备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法确定了影响羽扇豆醇脂质体制备工艺最大的因素是药脂比、磷胆比、PEG2000-DSPE。2.通过正交试验工艺考察,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最终确定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最佳制备工艺为磷胆比7:1,药脂比1:10,Gal-PEG-DSPE在处方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0%;以包封率和粒径为评价指标,选择蔗糖为冻干保护剂时所有比例粒径和包封率均在合格范围内,且在15%的质量百分比的时候包封率最高,最终确定加入处方质量比15%的蔗糖为冻干保护剂;释放度考察中游离羽扇豆醇(Free Lupeol)在10h内释放了接近70%,而羽扇豆醇脂质体(Lupeol-L)、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Gal-Lupeol-L)在10 h内只释放了大约40%,动力学拟合后发现Free Lupeol的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Lupeol-L、Gal-Lupeol-L的释放符合Weibull方程;稀释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羽扇豆醇脂质体在稀释20倍的条件下比较稳定,长期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羽扇豆醇冻干脂质体在4℃冰箱存放6个月是稳定的,溶血性考察结果表明Free Lupeol有轻微溶血,而Lupeol-L、Gal-Lupeol-L不溶血。3.体外靶向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靶向组的摄取强度要高于游离药物组和非靶向药物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Gal-Lupeol-L是游离Lupeol摄取量的1.65倍,是Lupeol-L摄取量的1.17倍(P<0.05);体内靶向性研究结果表明Gal-NR-L组在小鼠肝脏部位的荧光一直持续到24h,而游离NR和NR-L组的小鼠在肝脏部位的荧光5 h时基本消失。4.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羽扇豆醇靶向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约为游离药物组的3倍;羽扇豆醇靶向组的平均滞留时间MRT和血浆半衰期T1/2分别约为游离药物组的2.36倍和3.21倍。5.Free Lupeol、Lupeol-L、Gal-Lupeol-L作用于HepG2细胞24 h、48 h的IC50值分别为163μM、126μM、87μM,122μM、82μM、61μM;Free Lupeol、Lupeol-L、Gal-Lupeol-L的凋亡率分别为4.3%、8.73%、18.51%,Gal-Lupeol-L可以阻滞HepG2细胞于G2/M期;与Free Lupeol组相比,Gal-Lupeol-L组处理后的HepG2细胞AKT/mTOR相关蛋白(p-AKT308、p-AKT473、p-RPS6、FASN)、Ras/MAPK通路下游的主要效应分子p-ERK1/2表达以及肿瘤增殖标志物PCNA表达也都显着降低。6.成功制备了高压尾静脉转染AKT、c-Met质粒共表达的肝细胞癌模型,Gal-Lupeol-L给药组小鼠的肝脏指数和肝脏重量较游离组明显减轻(P<0.05);Gal-Lupeol-L组相较Free Lupeol组的小鼠肝脏肝小叶结构更为清晰,空泡减轻的更为明显,胞浆更加丰富;与Free Lupeol和Lupeol-L组相比,Gal-Lupeol-L给药后的小鼠肝脏AFP、GPC3、Epcam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的更为明显(P<0.01);与Free Lupeol处理组相比,Gal-Lupeol-L组处理后的AKT/c-MET诱导的HCC小鼠的AKT/mTOR相关蛋白(p-AKT308、p-AKT473、p-RPS6、FASN)、Ras/MAPK通路下游的主要效应分子p-ERK1/2表达以及肿瘤增殖标志物PCNA表达降低的更为明显。结论:成功的制备了包封率高、粒径小于200 nm的肝靶向羽扇豆醇脂质体;相较于游离羽扇豆醇和非靶向羽扇豆醇脂质体,它在体外和体内都具有更好的靶向性;在药动学方面,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和血浆半衰期T1/2都要优于游离羽扇豆醇;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在体外对HepG2细胞显示出比较好的细胞毒性、凋亡效率,对AKT/c-Me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降低的效果更好;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对AKT/c-Met诱导的HCC小鼠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并且相关通路抑制作用相较于游离羽扇豆醇和非靶向羽扇豆醇脂质体更好。

吴婷[10](2020)在《普氏原羚硒缺乏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明硒缺乏对普氏原羚生理参数、体内代谢物质的影响,筛选具有硒缺乏诊断功能的生物标志物,探讨缺硒地区普氏原羚不曾出现缺硒症状的原因,以及为后期人工种群饲喂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本试验中通过向普氏原羚喂养60 d缺硒(Se)饲料建立Se缺乏动物模型,包括两个处理,每个处理7个重复。采集不同阶段颈静脉血,检测血液矿物质元素含量、生理生化指标和血清中的代谢产物。结果表明:(1)饲喂缺Se饲料40d后普氏原羚血液中Se含量极显着减少(P<0.01)。饲喂试验结束时,试验组血Se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Cu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5),Mn、Fe、Zn三种元素含量在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WBC、RBC、Hb、MCH、MCHC在试验组和对照组普氏原羚血液中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试验组普氏原羚血清中的GSH-Px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T-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CAT、T-AOC和MDA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4)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中PCA得分图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血清代谢谱之间有显着差异。OPLS-DA得分图显示两组间代谢物分散聚集现象明显,OPLS-DA模型下发现正、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分别有40种和53种。主要受影响代谢途径包括初(次)级胆汁酸、不饱和脂肪酸、氨酰tRNA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精氨酸、脯氨酸和嘧啶代谢途径、胆汁分泌和蛋白质消化吸收途径等10条代谢途径,涉及26种差异代谢物。其中假尿苷与普氏原羚的硒缺乏显着相关,ROC分析的AUC>0.85,是有效的诊断指标。综合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代谢组学结果分析,缺Se饲料的饲喂对普氏原羚体内脂质、能量代谢以及免疫系统和肝脏系统的功能等造成了影响,但是多种发生改变的指标之间在功能上有弥补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另外,血清分析监测的差异代谢物的倍数改变值都不高,这也是普氏原羚不曾表现出与同流域藏绵羊相同缺Se症状的原因。

二、维生素E防治烧伤后脏器损伤的适宜剂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生素E防治烧伤后脏器损伤的适宜剂量(论文提纲范文)

(3)综合防治方法预防和治疗严重烧伤患者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液体复苏
        1.2.2创面处理
        1.2.3 肠内营养
        1.2.4 抗感染及辅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3讨论

(4)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与治疗
        1 古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古代文献对病名的认识
        1.2 古代文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治疗举隅
        2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3.1 内治法
        3.1.1 从血瘀论治
        3.1.2 从血虚论治
        3.1.3 肝郁化火
        3.1.4 风湿蕴热
        3.2 外治法
        3.2.1 洗剂
        3.2.2 酒剂、酊剂
        3.2.3 醋剂
        3.2.4 熏蒸剂
        3.2.5 膏剂(软膏)
        3.2.6 油剂
        3.2.7 中医其他疗法
        3.2.8 中西医联合外治
        4 中医对与皮肤屏障的认识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 流行病学
        2 西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精神心理方面
        2.2 神经——内分泌——免疫方面
        2.2.1 神经系统
        2.2.2 免疫系统
        2.2.3 内分泌系统
        2.3 胃肠功能紊乱方面
        2.4 机械物理刺激方面
        2.5 遗传方面
        2.6 其他方面
        3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进展
        3.1 系统治疗
        3.1.1 抗组胺药
        3.1.2 钙剂及维生素类
        3.1.3 镇静安眠抗抑郁药
        3.1.4 病损封闭
        3.1.5 雷公藤制剂
        3.1.6 免疫调节剂
        3.1.7 其他药物治疗
        3.2 局部治疗
        3.2.1 糖皮质激素制剂
        3.2.2 免疫调节剂
        3.2.3 非甾体抗炎药
        3.2.4 维生素D3衍生物
        3.2.5 角质松解剂与维A酸类制剂
        3.3 物理疗法
        3.4 其他
        4 西医对本病与皮肤屏障的认识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2.1 设计类型
        2.2 设计方法
        2.3 样本量估算
        3 研究对象
        4 诊断标准
        4.1 西医诊断标准
        4.2 中医诊断标准
        5 病例选择
        5.1 纳入标准
        5.2 排除标准
        5.3 剔除标准
        5.4 受试者退出的条件
        5.4.1 受试者自行退出
        5.4.2 研究者决定的退出
        5.5 脱落病例的处理
        6 治疗方案
        6.1 治疗药物
        6.1.1 治疗组药物
        6.1.2 对照组药物
        6.1.3 用药方法
        6.1.4 注意事项
        6.1.5 合并用药规定
        6.1.6 研究设备
        7 数据观察
        7.1 一般数据观察
        7.2 临床观察指标
        7.2.1 皮肤屏障数据评分
        7.2.2 皮损主客观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8 时间节点
        9 疗效评判
        10 安全性评价
        11 不良事件处理
        12 统计方法
        13 技术路线
    二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情况
        2.1 性别
        2.2 年龄
        2.3 职业
        2.4 BMI指数
        2.5 学历
        2.6 民族
        3 临床情况
        3.1 病程
        3.2 靶皮损部位
        3.3 过敏史
        3.4 治疗史
        3.5 既往史
        4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果
        4.1 治疗前评分对比
        4.2 结果评分
        5 不良反应
        6 随访情况
    三 结论与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与讨论
        2 临床资料分析与讨论
        3 治疗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疗效分析
        3.2 皮肤屏障数据分析
        4 安全性及随访分析
        5 药物分析
        5.1 对照组药物选取
        5.2 羌月乳膏方药分析
        5.3 羌月乳膏疗效评价
        6 神经性皮炎治疗与皮肤屏障修复关系探讨
结语
    1 结论
    2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猪源益生菌的益生潜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益生菌概述
        1.1.1 益生菌
        1.1.2 乳酸菌
        1.1.3 芽孢杆菌
        1.1.4 酵母菌和霉菌
    1.2 益生菌的功能及作用方式
        1.2.1 抑制病原菌,改善胃肠道环境
        1.2.2 增强宿主免疫系统功能
        1.2.3 提供营养物质
    1.3 益生菌的筛选方法
        1.3.1 安全性
        1.3.2 同源性
        1.3.3 耐受性
        1.3.4 黏附性
        1.3.5 抑菌性
        1.3.6 临床有效性
    1.4 益生菌的应用
        1.4.1 益生菌在人类医疗中的应用
        1.4.2 益生菌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1.4.3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4.4 益生菌在农业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猪源益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初步安全性评价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
        2.1.2 培养基及缓冲液
        2.1.3 试剂
        2.1.4 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的分离纯化
        2.2.2 细菌的形态学鉴定
        2.2.3 细菌的16S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
        2.2.4 溶血活性试验
        2.2.5 抗生素抗性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株的分离及形态学观察结果
        2.3.2 细菌的16SrRNA鉴定结果
        2.3.3 溶血性试验结果
        2.3.4 抗生素抗性试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猪源益生菌的体外筛选及益生特性评价
    3.1 实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及细胞
        3.1.2 培养基、缓冲液及试剂
        3.1.3 试剂
        3.1.4 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抑菌性试验
        3.2.2 耐酸耐胆盐试验
        3.2.3 模拟胃肠道试验
        3.2.4 表面性质测定
        3.2.5 黏附性测定
        3.2.6 抑制致病菌黏附性测定
        3.2.7 产蛋白酶及淀粉酶能力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抑菌活性测定结果
        3.3.2 耐酸耐胆盐能力测定结果
        3.3.3 胃肠道耐受性测定结果
        3.3.4 表面性质测定结果
        3.3.5 黏附性测定结果
        3.3.6 抑制致病菌黏附性测定结果
        3.3.7 产蛋白酶及淀粉酶能力测定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猪源益生菌的体内安全性及益生特性评价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株
        4.1.2 试验动物
        4.1.3 试剂
        4.1.4 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饲喂用菌液制备
        4.2.2 试验设计及饲喂方案
        4.2.3 小鼠生长状态观察及生长性能测定
        4.2.4 小鼠剖解后脏器状态观察及样本收集
        4.2.5 脏器指数计算
        4.2.6 小鼠肠道病理变化及形态观察
        4.2.7 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4.2.8 基于16SrRNA测序研究小鼠肠道菌群变化
        4.2.9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小鼠生理及剖检变化观察结果
        4.3.2 小鼠肠道病理变化观察结果
        4.3.3 小鼠脏器指数测定结果
        4.3.4 小鼠肠道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变化
        4.3.5 小鼠生长性能测定结果
        4.3.6 小鼠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检测结果
        4.3.7 小鼠肠道菌群菌群变化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雷帕霉素对辐射致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辐射与肠黏膜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
        1.2.2 mTORC1 信号通路与DNA损伤
        1.2.3 雷帕霉素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1.3 本研究提出的假说和验证方法
第2章 不同剂量X射线辐射致小鼠肠黏膜损伤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药物及试剂的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建立
        2.2.2 标本的留取
        2.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2.4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2.3.1 X射线辐射后小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
        2.3.2 X射线辐射后小鼠肠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2.3.3 X射线辐射对小鼠血清DAO活性的影响
        2.3.4 X射线辐射对Olfm4~+肠道干细胞的影响
        2.3.5 X射线辐射对肠道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2.3.6 X射线辐射后肠黏膜超微结构变化
        2.3.7 X射线辐射后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变化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mTORC1 信号通路在辐射致小鼠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建立
        3.2.2 标本的留取
        3.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3.2.4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3.1 X射线辐射激活肠黏膜m TORC1 信号通路
        3.3.2 辐射后肠隐窝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变化
        3.3.3 X射线辐射抑制肠隐窝细胞自噬
        3.3.4 辐射激活肠隐窝Akt和 NF-κB信号通路
        3.3.5 辐射造成肠隐窝细胞DNA损伤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雷帕霉素对辐射致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实验药物及试剂
        4.1.3 主要药物及试剂的配制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建立
        4.2.2 标本的留取
        4.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4.2.4 统计学处理
    4.3 结果
        4.3.1 雷帕霉素能有效抑制辐射导致的肠隐窝细胞过度激活的mTORC1信号通路
        4.3.2 雷帕霉素延长辐射小鼠生存率
        4.3.3 雷帕霉素处理后能减轻辐射导致的肠黏膜病理损伤
        4.3.4 雷帕霉素处理后可降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改善辐射导致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
        4.3.5 雷帕霉素处理后可促进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恢复,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
        4.3.6 雷帕霉素促进辐射小鼠肠隐窝干细胞恢复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雷帕霉素对辐射致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主要实验试剂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建立
        5.2.2 标本的留取
        5.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5.2.4 统计学处理
    5.3 结果
        5.3.1 雷帕霉素可有效促进辐射后肠隐窝细胞自噬
        5.3.2 雷帕霉素应用能有效抑制辐射小鼠肠隐窝细胞Akt和 NF-κB信号
        5.3.3 雷帕霉素应用能抑制辐射后隐窝细胞过度增殖和细胞凋亡
        5.3.4 雷帕霉素应用能减少辐射后隐窝细胞的DNA损伤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肝细胞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脂质体中羽扇豆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羽扇豆醇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及制备方法的考察
        2.3 羽扇豆醇溶解度的测定
        2.4 羽扇豆醇普通脂质体影响因素考察
    3 实验结果
        3.1 羽扇豆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2 羽扇豆醇包封率及制备方法的考察结果
        3.3 羽扇豆醇溶解度测定结果
        3.4 羽扇豆醇普通脂质体影响因素考察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制备工艺及表征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正交试验法优化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处方
        2.2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冻干工艺的考察
        2.3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理化性质的考察
        2.4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稳定性的考察
    3 实验结果
        3.1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制备工艺的考察结果
        3.2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冻干保护剂考察结果
        3.3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理化性质的考察结果
        3.4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制剂稳定性考察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内和体外靶向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外靶向性研究
        2.2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内靶向性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外靶向性研究结果
        3.2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内靶向性研究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羽扇豆醇标准溶液的配制
        2.2 血浆样品的处理
        2.3 羽扇豆醇体内分析方法的考察
        2.4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羽扇豆醇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3.2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3.3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3.4 统计矩拟合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对HepG2 细胞行为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抗体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复苏
        2.2 细胞培养
        2.3 细胞冻存
        2.4 工作液的配制
        2.5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2.6 细胞凋亡实验
        2.7 细胞周期实验
        2.8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促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结果
        3.2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
        3.3 细胞周期实验结果
        3.4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促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体内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1.2 抗体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质粒的提取及鉴定
        2.2 质粒溶液的配制
        2.3 高压尾静脉转染造模
        2.4 分组与给药
        2.5 小鼠肿瘤检测
        2.6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2.7 肝组织中RNA的提取和q RT-PCR(即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
        2.8 羽扇豆醇靶向脂质体抗AKT/c-MET诱导HCC分子机制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质粒酶切实验结果
        3.2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对AKT/c-Met诱导FVB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3.3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对AKT/c-Met诱导小鼠肝脏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3.4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对AKT/c-Met诱导小鼠的肝脏肝细胞癌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影响
        3.5 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对AKT/c-Met诱导的HCC小鼠肝脏的AKT/mTOR以及Ras/MAPK相关蛋白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普氏原羚硒缺乏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普氏原羚研究现状
    1.2 硒
        1.2.1 硒的生物学功能
        1.2.2 硒的吸收和转运
        1.2.3 缺硒对动物的影响
    1.3 代谢组学应用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制缺硒动物模型
    2.1 方法与材料
        2.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2.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普氏原羚血液硒含量
    2.3 分析与讨论
        2.3.1 饲喂缺硒饲料对普氏原羚血液硒含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缺硒饲料对普氏原羚血液矿物质元素含量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方法与材料
        3.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3.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普氏原羚血液矿物质元素含量
        3.2.2 普氏原羚生理生化指标
    3.3 分析与讨论
        3.3.1 饲喂缺硒饲料对普氏原羚血液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3.3.2 饲喂缺硒饲料对普氏原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缺硒饲料对普氏原羚血清代谢组的影响
    4.1 方法与材料
        4.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4.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4.1.3 代谢组学分析方法与条件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1.5 主要试剂
        4.1.6 数据处理
    4.2 饲喂缺硒饲料对普氏原羚代谢组的影响
        4.2.1 试验质量控制
        4.2.2 组间PCA分析
        4.2.3 组间OPLS-DA分析
        4.2.4 组间差异显着的代谢物
        4.2.5 不同代谢产物涉及的KEGG代谢途径分析
        4.2.6 生物标志物
    4.3 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5.3 本研究的不足
    5.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四、维生素E防治烧伤后脏器损伤的适宜剂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口服营养补充依从性临床管理实践的专家共识[J]. 吴蓓雯,叶向红,李素云,邵小平,唐小丽,谌永毅,秦莉媛,戚倩,曹伟新.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1(05)
  • [2]健脾益气活血方治疗卡培他滨相关性手足综合征(脾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徐倩.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综合防治方法预防和治疗严重烧伤患者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效果分析[J]. 曾勇,李小英,蒋秋萍,彭媛. 感染、炎症、修复, 2021(02)
  • [4]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D]. 林心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健脾益气活血方治疗卡培他滨相关性手足综合征(脾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徐倩.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6]烧伤休克防治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9)
  • [7]猪源益生菌的益生潜能评价[D]. 贾丹.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8]雷帕霉素对辐射致小鼠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 曾慧红. 南昌大学, 2020(08)
  • [9]羽扇豆醇肝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肝细胞癌研究[D]. 张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普氏原羚硒缺乏的代谢组学研究[D]. 吴婷.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适当剂量的维生素E预防和治疗烧伤后器官损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