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与放权相结合——从扬州高校图书馆改革实践看高校图书馆合并管理模式

统一与放权相结合——从扬州高校图书馆改革实践看高校图书馆合并管理模式

一、统分结合:从扬州大学图书馆的改革实践看合并高校图书馆的一种管理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杨天竹[1](2020)在《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提供办事群众转递公共服务的有机载体,充分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服务型政府的以办事群众为核心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建设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不仅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更充分体现出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本文所述香坊区是哈尔滨市四大主城区之一,属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百姓大众对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需求与服务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以社会保险的量化需求为例,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多,基层服务量也随着办理人次、服务项目、百姓需求而增长。目前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提高完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已经成为政府公共部门的必然选择。为解决百姓“最后一公里”的民生保障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优化服务协同推进的部署,全国的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都加快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推行一站式服务的总体部署。在促进一站式服务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因缺乏科学和先进的理论指导,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遭遇诸多瓶颈,导致困难和问题大量出现。为了突破这些瓶颈,进行一站式服务研究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查阅网络材料、书籍、期刊杂志、政策文件等途径获得大量文献资料,搜集现阶段国内外“一站式服务”研究情况,分析了解“一站式服务”的内涵及外延,从理论上建立完整的框架进而支撑整篇论文。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一站式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国内典型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对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进行优化设计,并提出了“一站式服务”顺利运转的保障建议,确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可以为办事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期待可以为全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提供行动指南和必要的支持。

庄三舵[2](2017)在《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放性和共享性是我国大学城在规划建设之初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和价值预期。我国大学城的物理形态形成后,在校际资源共享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与大学城规划目标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资源共享无论是在数量、内容、层次上,还是在质量、广度、深度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探索,现象描述、个案研究、经验性总结较多,系统性、普适性、理论性研究较少。本文按照“存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我国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与对策开展研究。围绕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在界定、梳理了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必要性与可能性、支撑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两个角度剖析原因所在;最后,根据问题的原因所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制度创新促进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在我国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中,存在着“经济人”特性、交易费用、委托代理制度、资源配置制度、评价制度、协调管理制度等制度安排方面的障碍,应该通过完善利益保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健全法律政策制度、建设资源共享网络管理平台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促进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组织结构优化促进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我国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存在组织结构方面的障碍,高校内部、高校外部、大学城等三类组织结构总体上呈现直线型形式,均难以横向协调各独立主体间的关系、(柔性)整合各类资源,难以为校际资源共享提供组织支撑:大学城组织结构中的地方政府、大学城管委会等两个组织机构,定位不准、角色不清、关系不畅、职责不明、支持不足。大学城应该建立校际矩阵式组织结构和网络式组织结构;地方政府应该履行服务协调、方向引领、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大学城管委会应该进行身份合法性确认,确立服务与协调的角色定位,职责职权不宜涉及一般性行政职权和社会事务,并通过各级政府纵向委托、授权和大学城各利益相关者横向分权协作,建立职能综合、机构精简、灵活高效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从制度安排和组织结构的视角,研究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问题。(2)首次对地方政府以及大学城管委会在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中的角色定位、职能职责进行了分析。(3)首次对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现状、问题、原因、对策”进行系统考察、理性分析和梳理提炼。

毛丽娟[3](2014)在《作者群体与志书编纂 ——以清代云南方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方志空前发展,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中央的重视、地方官员的积极倡导、士绅学人的主动参与。具体说来,朝廷不仅制定统一的修志标准,还颁布官员修志的奖惩制度;地方官员落实修志制度,组织发动地方人士广泛参与,设置修志机构,筹备经费;士绅学人逐渐形成修志理念,自发申请修志,及时记载、留存一地文献,融入群体交流。清代云南在修志机构、职务分工方面,为群体进行方志文化的交流构建平台。文章针对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考察:首先,考证清代云南方志的存佚总量。前辈学者虽有论着涉及清代云南方志的数量,但在方志范围、数量上还有探讨的空间。笔者以国外收藏中国地方志的目录书为基础,考察国外主要机构收藏清代云南方志的概况、版本及价值;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基础上,结合近些年出版的方志丛刊、各方志数据库、收藏云南方志的主要机构所编制的目录等进行综合梳理,补充完善国内现存清代云南志书数量;在现存志书序跋、凡例的基础上,辅之以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等书目对散佚志书的考录情况,考证清代云南方志散佚数量,以期展现较为完备的清代云南方志文本。其次,汇考清代云南方志作者群体资料。有关群体的学术研究成果不甚其数,但对方志的作者群体进行全面考察,并兼及地方官、士绅、学人三类不同身份的群体的研究仍未见。笔者在翻阅现存清代云南方志的基础上,对方志的作者群体进行全面梳理,考证其身份、籍贯、参修志书、担任职衔等内容;从身份角度,将作者群体分为地方官、士绅、学人三类亚群体;再进一步探讨各群体在方志编纂过程中的互动,以期从作者群体的角度对方志编纂进行新的解读。再次,解析作者群体方志编纂意识的变化过程及其缘由。方志的编纂意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全文的主线。文章大致将此过程分为被动修志、主动修志、修志意识强化三个时期。并考察三类群体参与度、各自修志的原因,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编纂方志的特点,再以典型方志为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呈现三类作者群体编纂方志意识的变化轨迹。最后,考察作者群体中“我者”与“他者”的变化以及方志话语权的转移。作者群体中“我者”与“他者”的变化、交流为文章的暗线,我者指代的人物身份从云南土着,到“云南人”,再至国内民众;他者指代的人物身份从以汉族为主的外来文化移民,到“外省人”,再至外国势力。方志话语权从中央拥有,到士绅学人争取,再至先进思想的主导者掌握。文章对群体间形成的关系网络及其地域、身份的流动进行考察,最终以期透过群体的各种交流,表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冲突、融合的过程。

赵光南[4](2011)在《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肇始于农地制度改革的农村经济制度改革,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实现粮食的增长,释放出了巨大的活力。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在世界所有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家庭承包经营的农地制度模式,在世界农地制度改革史上已经是无可争议的成功的范例。农业财富的积累为支持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直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与农业相关的各种因素都在不断变化中。工业的发展凸显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实,工农业发展的平衡被打破;城镇化的发展使得人口快速向城市集中,城乡发展显现二元化的新格局;农村经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相对发展迟滞甚至徘徊的阶段。尽管国家加大对农业各种支惠政策,但是粮食的每一斤增长,农业的每一步发展,都要付出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多的努力、更大的代价,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我们面临的十分严峻而又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阐释了农地制度的基本理论。结合对中国历史和国外农地制度的考察分析,通过对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探索出农地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农地制度应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农地制度改革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改革的侧重点应从重视土地的所有制转变为重视土地的使用制;政府作为农地制度决定性主体的作用不可替代;农地制度改革应该保证农业生产者拥有自主经营权;农地制度改革应充分考虑其所受到的土地资源条件的约束;农地制度改革应充分重视配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等。本文对家庭承包经营农地制度如何进行改革与完善,提出系列观点并进行理论分析。鲜明地指出农地改革的目的,总结出农地制度改革的六大现实需要。从改革的困难、改革的时机等方面分析农地制度改革面临的形势;从以何种方式改革方面提出以强制性深化诱致性;从采取何种改革模式方面回答了如何以多元化包容多样化;从采取何种改革手段方面提出以务实性体现有效性;从降低改革成本角度指出改革路径要以渐进性化解风险性,以及正确统筹好改革中的几个重要关系的必要性。比较精当地确定了农地制度改革的四条原则:遵循并综合运用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规律;注重农地改革中的稳定与发展和公平与效率问题;以促进农地资源利用的科学高效专用为核心;降低改革成本,统筹兼顾,力忌顾此失彼。对改革方案的设计,毫不含糊地提出要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框架下进行,因为这是几十年来农地制度改革探索出的基本成果,必须予以坚持。改革的方案在坚持市场、公平、民主、民本基础上,向“三权分离,两大义务;四能结合,垂直管理;统分明责,以统惠分;分区统筹,因地制宜”的改革方向努力。把农地改革的基本内容确定为:划定农地红线,农地农用;设定国家和农民为不同性质主体的产权结构,即国家为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农户为农地承包权主体,农户获得永久的、完整的农地承包权;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国家垂直的农地管理机构行使农地的所有权职能,从法律、组织、运转机制等方面加强农地管理体系建设;改革农地使用权的获得方式,转化地租理论为地租实践,实行农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建立农地纠纷的救济机制;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保障失地农民和人地比例较小地区的农民;保障农民合理合法流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统筹考虑促进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稳步健康有序发展。明晰农地的各项权能,把农地划分为三项主权利和四项从权利,共七项权能,即农地所有权、农地承包权、农地经营权及农地收益权、农地流转权、农地继承权、农地退出权。把明晰附着于农地上的各项义务,归纳为两大义务,即农地承包税、农地承包退出义务。对建立农地制度改革的保障体系,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农地流转,对农业现代化的国际规律,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很强的对策建议。

曹明国[5](2008)在《多校区高校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就多校区高校图馆现行管理模式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了通借通还的意义,提出了通借通还服务方式,以真正做到各校区馆藏资源的共享生、传递性和便捷性。

王安春[6](2008)在《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 ——以江西省铅山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地制度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本文以铅山县农地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经济学、历史学以及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了解放前铅山县的土地产权关系;解放后土地改革与土地产权关系的变化;集体化与土地集体所有权的确立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及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发展的历史方向。主要研究结论是:1.封建土地产权清晰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土地产权界定不清晰,权利面临着来自众多方面或明或暗的冲击和侵削,正是这种对权利的冲击和侵削,使农民的收益权受到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根除了铅山县千年来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土改的制度变迁产生了巨大的绩效。2.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发展的社会主义合作经济,通过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运动所建立的人民公社体制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私有土地制度,农地产权关系变得紊乱不清,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因其低效率而陷入困境,土地也重新回归“队为基础”的传统村社。然而作为“基础”的生产队,其土地等产权实质上也是残缺模糊、低效的。3.集体经济的低效导致了农村长期的贫困,面对生存危机,农民自发地开始包产单干,农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新体制也因此而确立。家庭承包责任制制度在改革的初期取得了十分显着的制度创新绩效。然而自1982年铅山县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起,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弊端就不断显现。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的名存实亡,集体土地所有权因权利主体的缺失而难以有效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也因此而常常受乡村行政组织的控制,农民集体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这说明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目前这种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能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建立一种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和内容的土地产权制度。4.比较学界对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提出的方案和建议,目前理论界的各种主张各有其优点,也各有局限。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提出,尊重地方制度创新,学界对农地产权改革提出的方案和建议都可以尝试的创新思路。

郑庆胜[7](2007)在《高校多校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文中指出高校多校区的产生使高校信息资源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多校区类型不同,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本文对多校区的类型及其特征、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徐志玮[8](2006)在《“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文中提出本文就“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探讨了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看待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应用现代高科技术来发展高校图书馆以及随着图书馆的发展,必将引起高校图书馆的合并。参考文献6。

陆建芳,孙杰[9](2004)在《高校多校区图书馆文献资源整合与布局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定科学的文献资源建设原则,制定合理的文献资源建设目标与规划,采取可行的文献资源整合方案,选择合理的文献资源布局模式,对高校多校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布局。

陆建芳,孙杰[10](2004)在《高校多校区图书馆文献资源整合与布局策略》文中认为制定科学的文献资源建设总体原则 ,制订合理的文献资源建设目标与规划 ,采取可行的文献资源整合方案 ,选择合理的文献资源布局模式 ,对高校多校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布局

二、统分结合:从扬州大学图书馆的改革实践看合并高校图书馆的一种管理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分结合:从扬州大学图书馆的改革实践看合并高校图书馆的一种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现状分析
    2.1 哈尔滨市香坊区概况
    2.2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基本情况
        2.2.1 “一站式服务”组织架构
        2.2.2 “一站式服务”工作人员构成
        2.2.3 “一站式服务”内容情况
        2.2.4 “一站式服务”流程
    2.3 “一站式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3.1 “一站式服务”调查
        2.3.2 “一站式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3.3 “一站式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典型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借鉴
    3.1 国内典型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3.1.1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3.1.2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3.1.3 济南市历下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3.1.4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经验介绍
    3.2 对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优化设计
    4.1 优化设计原则和思路
        4.1.1 优化设计原则
        4.1.2 优化设计思路
    4.2 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优化框架
    4.3 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优化内容
        4.3.1 优化服务主体
        4.3.2 优化服务内容
        4.3.3 优化服务流程
        4.3.4 优化服务配套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保障措施
    5.1 组织保障
        5.1.1 加强组织领导
        5.1.2 加强制度建设
    5.2 经费保障
        5.2.1 做好经费预算
        5.2.2 规范经费使用
    5.3 服务能力保障
        5.3.1 强化科技手段
        5.3.2 整合网络公共资源
        5.3.3 构建多层次、信息化服务平台
    5.4 专业人才保障
        5.4.1 “一站式服务”大厅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5.4.2 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5.5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
        5.5.1 强化安全预防
        5.5.2 制定完善信息安全措施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行政权力清单
附录B 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共服务事项
附录C 窗口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D 窗口工作人员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研究概况
        1.2.2 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视角
    2.1 相关的概念界定
    2.2 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2.1 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2.2.2 资源共享的可能性
    2.3 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范围、内容与层次
        2.3.1 资源共享的范围
        2.3.2 资源共享的内容
        2.3.3 资源共享的层次
    2.4 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相关理论
        2.4.1 制度理论
        2.4.2 组织理论
第3章 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现状与问题
    3.1 资源共享的现状
        3.1.1 硬件资源共享
        3.1.2 软件资源共享
    3.2 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3.2.1 规划目标与实际进展
        3.2.2 共享内容与层次
        3.2.3 共享质量与受益面
第4章 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制度安排分析
        4.1.1 “经济人”特性分析
        4.1.2 交易费用分析
        4.1.3 委托代理制度分析
        4.1.4 资源配置制度分析
        4.1.5 评价制度分析
        4.1.6 协调管理制度分析
    4.2 组织结构分析
        4.2.1 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分析
        4.2.2 高校外部组织结构分析
        4.2.3 大学城组织结构分析
        4.2.4 地方政府在大学城发展中的角色分析
        4.2.5 大学城管委会角色分析
第5章 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对策研究
    5.1 制度变迁与创新
        5.1.1 利益保障机制的完善
        5.1.2 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
        5.1.3 法律政策制度的健全
        5.1.4 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
    5.2 组织结构的选择与设计
        5.2.1 校际矩阵结构
        5.2.2 网络式结构
        5.2.3 地方政府职责的厘清
        5.2.4 大学城管委会角色的重构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作者群体与志书编纂 ——以清代云南方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资料来源
    四、创新及解决的问题
上编
    第一章 组织与文本:清代云南修志平台的建构
        第一节 清代国家修志制度与云南修志机构的建立
        一、清代修志制度
        二、云南修志机构
        第二节 作者群体数量及职务分工、身份构成
        一、修志群体数量
        二、参修者职务分工及特点
        三、三类亚群体的身份构成
        第三节 清代云南方志文本的总量
        一、国内对清代云南存志的着录
        二、国外藏清代云南方志概况
        三、清代云南存佚方志订补
        四、清代云南方志总计
    第二章 群体被动修志:过渡期的迎合
        第一节 清初初次修志及作者群体的被动性
        一、初修志书概况
        二、因维护与展现中央对云南的统治而修志
        三、为应付《大清一统志》诏令与政绩考核而修志
        第二节 群体被动修志的特点
        一、志书成稿仓促
        二、地方士绅、学人参与度低
        三、经费以官员捐助为主,士绅较少捐资
    第三章 群体编纂意识产生:主动参与及话语权的争取
        第一节 群体主动践行修志活动
        一、发起:官员主动发起,士绅自发申请修志
        二、机构:岗位设置完备,用人理念成型
        三、纂修:各群体积极参与
        第二节 各群体积极修志之因由
        一、官员:纪民事、昭国典、励官箴
        二、士绅、学人:入仕途、树威望、存文献
        第三节 修志背后的话语权之争
        一、共性与个性在体例、内容上的书写
        二、主纂群体话语权之争
        三、士绅群体私修志书
    第四章 群体修志意识强化:特殊时期的情感表达
        第一节 在科举与新学间作者群体意识的变化
        第二节 外敌入侵下作者群体对传统方志书写的调整
        一、重地舆、边界的记载
        二、适应时务变化的编修
        第三节 爱国思想与新学教育背景下作者群体对志书的创新
        一、乡土志的创编
        二、传统方志的革新
    第五章 群体间的关系网络及其对云南方志的影响
        第一节 作者群体间关系网络的建构
        一、关系网络类型
        二、网络中的多向流动
        第二节 关系网络对方志事业的影响
    结语
下编
    一、清代云南方志提要
    二、清代云南方志作者群体资料简编
附录一 清代云南修志编年
附录二 清代云南现存方志总表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马克思等对土地制度问题的基本观点
        二、西方学者对农地制度的理论研究
        三、当代国外学者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等问题的研究
        四、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结构和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和内容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地制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引致制度变迁
        三、强制性制度变迁
        四、诱致性制度变迁
        五、路径依赖理论
    第二节 农地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农地制度的涵义及其功能
        二、农地制度的基本内容
        三、农地制度的特点
        四、农地制度的外部环境
第三章 国外农地制度模式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农地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国外农地所有制度
        二、农地使用的基本形式
        三、农地管理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国外几种典型的农地制度模式
        一、美国
        二、日本
        三、英国
        四、德国
        五、法国
        六、墨西哥
        七、前苏联和东欧转型国家
    第三节 国外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农地制度应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二、农地制度改革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
        三、改革的侧重点应从重视土地的所有权能转变为重视土地的使用权能
        四、政府作为农地制度主导性主体的作用不可替代
        五、农地制度改革应该保证农业生产主体拥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
        六、农地制度改革应充分考虑其所受到的土地资源条件的约束
        七、农地制度改革应充分重视配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前农地制度及述评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农地制度及其政策思想
        一、井田制
        二、王田制
        三、占田制
        四、均田制
        五、方田法和经界法
        六、更名田
        七、租佃制
    第二节 近现代中国的农地制度
        一、太平天国的土地思想
        二、孙中山的土地观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思想
第五章 对新中国成立后农地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
    第一节 第一次农地制度改革
        一、第一次农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及内容
        二、第一次农地制度改革的性质
    第二节 合作化运动和第二次农地制度改革
        一、合作化运动
        二、第二次农地制度改革
    第三节 第三次农地制度改革
        一、改革的时机
        二、改革的动因
        三、改革的目标
        四、改革的形式
        五、改革的过程
第六章 农地制度家庭承包经营的变迁和价值
    第一节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地制度
        一、基本内容
        二、主体权利
    第二节 家庭承包制下农地制度改革的诱致性
    第三节 家庭承包制下农地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
        一、家庭承包制下农地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表现
        二、家庭承包制下农地制度改革路径依赖的原因
    第四节 农地调整与农地制度安排的稳定性
        一、农地调整难以阻止的原因分析
        二、农地承包期从“变”到“长久不变”的演变
        三、保持农地制度安排稳定性的取向与现实意义
        四、农地调整的市场化流转
    第五节 家庭承包经营制的价值分析
        一、局度一致的政治意愿
        二、推动经济起飞巨大贡献
        三、制度经济学的经典范例
        四、独具特色的伟大实践
第七章 家庭承包经营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第一节 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目的和现实需要
        一、农地制度改革的目的
        二、农地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农地制度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农地制度改革面临的形势
        二、农地制度改革面临的任务
    第三节 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原则
        一、重视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规律的综合运用
        二、稳定与发展和公平与效率是农地改革天平中不可或缺的砝码
        三、促进农地资源利用的科学高效专用
        四、降低改革成本,切忌顾此失彼
    第四节 农地制度改革方案的设计
        一、明晰农地权能,实行三权分离
        二、利用调节杠杆,建立退出机制
        三、实行国家垂直管理,严守农地红线
        四、完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做好“统”的文章
        五、分区域规划,按特点定位
    第五节 农地制度改革的保障体系
        一、推进工业化、加快城镇化
        二、培育农地流转市场,引导适度规模经营
        三、大力发展农业合作化组织
        四、科学制定农业补贴等财政支持农业政策
        五、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六、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第六节 适度规模与农地流转
        一、实现农业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二、集约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三、农地流转的理论依据
        四、农地流转的国际实践
        五、农地流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六、循序渐进推进农地流转
        七、逐步健全农地流转市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5)多校区高校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及发展现状。
    (一)形成一个完整的图书馆系统
    (二)丰富藏书规模和馆藏资源
    (三)实现统一管理体制
二、多校区高校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的意义。
三、多校区高校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的服务模式
    (一)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二)实体文献服务方式
    (三)数字文献服务方式
    (四)对资料室进行分馆化改造

(6)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 ——以江西省铅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现有观点的简要评述
    1.3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地点选择的理由
    1.4 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有关产权的理论概述
        1.6.1 产权的定义及其与所有权的关系
        1.6.2 产权的具体内容及其结构
        1.6.3 产权的类型
        1.6.4 产权的功能和产权的基本特征
        1.6.5 农地概念的解释、农村土地产权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内涵
第2章 1949年以前铅山县农地产权的基本状况
    2.1 封建社会时期农地产权产权制度与绩效
        2.1.1 土地占有状况
        2.1.2 农地产权制度的主要形式——租佃经营的基本情况及产权特征
        2.1.3 自耕农所有制下的"产权合一"
        2.1.4 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交易
    2.2 根据地的土地改革及其绩效
第3章 土地改革阶段的农地产权私有化
    3.1 土地改革运动过程
        3.1.1 土改运动的准备
        3.1.2 铅山县的土改分田:永平区鲤鱼洲乡的分田情况
        3.1.3 土改复查,颁发土地证、确定产权
    3.2 土地改革对农地产权的影响
    3.3 土地改革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绩效
第4章 合作化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
    4.1 互助组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
        4.1.1 互助组的产生和发展
        4.1.2 互助组时的农地产权特点
        4.1.3 互助组的绩效分析
    4.2 初级社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
        4.2.1 初级社的形成和发展
        4.2.2 初级社的产权分析
        4.2.3 永平区八都乡先锋农业社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初级社产权的绩效分析
    4.3 高级社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
        4.3.1 高级农业合作社的产生
        4.3.2 高级社产权的基本特征
        4.3.3 高级合作社的产权绩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5章 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农地产权
    5.1 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及其演变过程
        5.1.1 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
        5.1.2 以生产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的建立
        5.1.3 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的建立
    5.2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地产权分析
    5.3 人民公社农地产权产生的问题
        5.3.1 "一平二调"的兴起
        5.3.2 "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命令风和特殊化作风盛行
        5.3.3 农业生产的大幅度下降
        5.3.4 农民以多种方式对人民公社制度的抵制
第6章 家庭责任制时期的农地产权特征及其绩效
    6.1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确立
        6.1.1 联产到组责任制的推行
        6.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及迅速发展
        6.1.3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及
    6.2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地产权制度特征
    6.3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地产权绩效
第7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存在的缺陷
    7.1 从铅山县的农地流转看土地家庭承包制存在的缺陷
        7.1.1 土地承包者自耕及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7.1.2 土地使用权流转制的创设及其对铅山县的影响
        7.1.3 80年代中后期铅山县的土地流转
    7.2 从铅山县的农民负担看土地家庭承包制存在的缺陷
        7.2.1 1984年陈坊、福惠两乡五个村的农民负担情况
        7.2.2 80年代中后期至2002年税费改革前的农民负担情况
        7.2.3 2002年税费改革后的农民负担情况
        7.2.4 农民负担问题原因分析
    7.3 从铅山县二轮承包中的土地调整看土地家庭承包制存在的缺陷
        7.3.1 "第一轮土地承包"时的土地调整
        7.3.2 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中的农民心态调查
        7.3.3 土地频繁调整的原因
    7.4 从铅山县的土地征用看土地家庭承包制存在的缺陷
        7.4.1 铅山县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
        7.4.2 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造成耕地锐减和资源闲置
        7.4.3 征地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8章 多元化与农民意愿的尊重:铅山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与选择
    8.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缺陷
        8.1.1.农地所有权主体模糊和行政权力的介入
        8.1.2.土地所有权效力不完全,产权权能缺失
        8.1.3.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社区性和土地承包权的非排他性
    8.2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观点的比较与选择
        8.2.1 有关农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观点的比较与选择
        8.2.2 有关土地经营权改革思路的比较与选择
    8.3 多元化与农民意愿的尊重:铅山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与选择
        8.3.1 铅山县农村实施土地产权制度创新面临的外部环境
        8.3.2 铅山县农村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土地功能差异分析
        8.3.3 多元化与农民意愿的尊重:铅山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与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来发展高校图书馆
2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3 图书馆的发展, 必将引起高校图书分馆的合并
    3.1 传统的、封闭式的高校图书分馆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3.2 高校图书分馆的合并, 符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观点

(9)高校多校区图书馆文献资源整合与布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定科学的文献资源建设总体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1.2 重点性原则
    1.3 协调性原则
    1.4 高起点原则
2 制定合理的文献资源建设目标与规划
    2.1 制定文献数量增长目标
    2.2 确定各种类型文献的收藏比例
    2.3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规划
3 采取可行的文献资源整合方案
    3.1 进行文献资源调查研究
    3.2 选取文献资源整合范围
        (1) 整合全部文献。
        (2) 整合部分文献。
    3.3 确立文献资源整合依据
        (1) 按学科专业整合文献。
        (2) 按办学层次整合文献。
    3.4 确定文献资源整合内容
        (1) 选择文献。
        (2) 文献再加工。
        (3) 整合书目数据。
4 选择合理的文献资源布局模式
    4.1 整体布局模式
        (1) 一馆布局模式。
        (2) 总分馆布局模式。
        (3) 并列馆布局模式。
        (4) 独立馆布局模式。
    4.2 局部布局模式
        (1) 全开架开放式布局。
        (2) 流阅一体化布局。
        (3) 师生一体化布局。
        (4) 书刊一体化布局。

(10)高校多校区图书馆文献资源整合与布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定科学的文献资源建设总体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1.2 重点性原则
    1.3 协调性原则
    1.4 高起点原则
2 制订合理的文献资源建设目标与规划
    2.1 制定文献数量增长目标
    2.2 确定各种类型文献的收藏比例
    2.3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规划
3 采取可行的文献资源整合方案
    3.1 进行文献资源调查研究
    3.2 选取文献资源整合范围
    3.3 确立文献资源整合依据
    3.4 确定文献资源整合内容
4 选择合理的文献资源布局模式
    4.1 整体布局模式
    4.2 局部布局模式

四、统分结合:从扬州大学图书馆的改革实践看合并高校图书馆的一种管理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尔滨市香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研究[D]. 杨天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8)
  • [2]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庄三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2)
  • [3]作者群体与志书编纂 ——以清代云南方志为例[D]. 毛丽娟. 复旦大学, 2014(12)
  • [4]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研究[D]. 赵光南. 武汉大学, 2011(04)
  • [5]多校区高校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探讨[J]. 曹明国. 科学决策, 2008(12)
  • [6]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 ——以江西省铅山县为例[D]. 王安春. 福建师范大学, 2008(12)
  • [7]高校多校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J]. 郑庆胜.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13)
  • [8]“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J]. 徐志玮.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01)
  • [9]高校多校区图书馆文献资源整合与布局策略[J]. 陆建芳,孙杰. 津图学刊, 2004(06)
  • [10]高校多校区图书馆文献资源整合与布局策略[J]. 陆建芳,孙杰. 图书馆学研究, 2004(03)

标签:;  ;  ;  ;  ;  

统一与放权相结合——从扬州高校图书馆改革实践看高校图书馆合并管理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