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奥陶统

上奥陶统

一、西北地区的上奥陶统(论文文献综述)

文铭[1](2019)在《赣西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页岩孔隙是页岩气赋存和聚集的主要场所,通过研究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有助于认识研究区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对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赣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王音铺组—观音堂组页岩以及上奥陶统新开岭组—下志留统梨树窝组一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在查明两套目的层页岩地质特征、地化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利用扫描电镜,气体吸附实验以及FIB-SEM等实验方法对页岩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影响两套目的层页岩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经过研究发现王音铺组—观音堂组页岩有机质丰度高,TOC平均含量在6%以上,其热演化程度极高,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介于3.2%~4.15%,主要发育沥青质孔隙,其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和中孔提供,影响页岩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有机质丰度以及热演化程度,高的有机质丰度不仅给该目的层页岩提供了大量的孔体积,同时提供了大量的比表面积,王音铺组—观音堂组页岩大部分的微孔、中孔均有机质所提供,因此高的有机质丰度有利于该目的层微孔和中孔的发育。由于极高的热演化程度,该目的层页岩发生有机质石墨化,其孔隙发育以及连通性受到影响,表现为发育孔隙较少,孔径较小,部分有机孔被堵塞。上奥陶统新开岭组—下志留统梨树窝组页岩有机质丰度较低,平均TOC含量小于2%,生烃物质基础较差,其热演化程度较高,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介于2.5%~3.2%上之间,有机质类型主要为无结构干酪根,有机质孔隙发育较差,该目的层页岩孔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由脆性矿物溶蚀形成的粒间孔和粒内孔。影响上奥陶统新开岭组—下志留统梨树窝组一段页岩孔隙结构的因素主要是有机质丰度,过低的有机质丰度导致该目的层孔体积、孔比表面积均不如王音铺—观音堂组页岩。无机矿物对两套目的层页岩的孔隙均有一定影响,粘土矿物中伊利石与王音铺组—观音堂组页岩孔比表面积以及孔体积相关性最好,伊蒙混层与绿泥石对上奥陶统新开岭组—下志留统梨树窝组一段页岩孔比表面积以及孔体积相关性最好。脆性矿物对两套页岩孔隙的发育有一定积极作用,尤其是上奥陶统新开岭组—下志留统梨树窝组页岩,由于其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质孔隙发育较差,该目的层页岩孔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由脆性矿物溶蚀形成的粒间孔和粒内孔。

常晓琳[2](2018)在《晚奥陶世古海洋环境演化过程 ——来自塔里木和中扬子地区的沉积学与地球化学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奥陶纪末期发生了显生宙以来首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在此过程中受到重创。关于此次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奥陶纪古海洋学研究的热点,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奥陶纪末期的两次冰川事件和海洋大规模缺氧事件是此次大灭绝事件的主因。然而,几乎所有对海洋缺氧事件的研究均仅关注于奥陶纪末期近100-200万年内的海洋环境变化,鲜有关注晚奥陶世以来至大灭绝前夜古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历程。而后者对全面评价古海洋环境变化规律及其极端变化对海洋生物演化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为揭示奥陶纪生物从大繁荣走向大灭绝过渡时期的古海洋学重大变化模式和规律提供有力的证据。基于此,本论文选择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的大湾沟剖面与中扬子地区宜昌市普溪河剖面出露的上奥陶统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层记录中的草莓状黄铁矿大小和形态分析、微球粒成因研究、沉积相/微相的精细刻画、碳、锶同位素与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重建晚奥陶世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过程,探讨环境的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塔里木柯坪地区的大湾沟剖面为全球上奥陶统下部桑比阶(Sandbian)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与点位辅助层型剖面(GSSP),该剖面桑比阶—凯迪阶地层出露完整,富含生物化石。本次研究对大湾沟剖面的上奥陶统地层进行了系统密集采样,并进行碳、氧、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测定,获得该地区碳、氧、锶同位素演化特征。根据锶同位素及生物地层对比厘定了各界线年龄值:桑比阶—凯迪阶界线为453 Ma,其浪组/印干组为450.6 Ma,印干组/铁热克阿瓦提组年龄为450Ma。根据大湾沟剖面碳同位素曲线变化特征,识别出了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Guttenberg碳同位素正偏移(GICE)事件,首次发现了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的GICE并不仅限于桑比阶—凯迪阶界线处的短暂而迅速的单次正漂移,而是具有三段式的波状变化规律,可依据波峰将其划分为GⅠ、GⅡ与GⅢ三个波段。该认识得到了中扬子宜昌地区普溪河奥陶系金钉子剖面上奥陶统碳同位素曲线的佐证,仅在漂移幅度上有所差别。在碳同位素地层曲线阶段性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了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析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相结合的方法,重建了晚奥陶世的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变化历程。来自塔里木盆地柯坪大湾沟剖面和中扬子区普溪河剖面的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最大粒径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比值成明显的负相关,与δ13C曲线则成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它们共同表明,晚奥陶世,塔里木盆地及中扬子地区的古海洋环境经历了极其相似的四个阶段:桑比期—凯迪期初,古海洋环境从硫化环境→次氧化→氧化环境;早凯迪期,为反复的缺氧—硫化阶段,研究区开始长期遭受硫化水体的侵扰;早—中凯迪期,水体硫化持续时间延长,为变化程度剧烈的次氧化—幕式缺氧阶段;中凯迪期进入稳定的滞留缺氧阶段,此时由于海退,水体不断变浅,将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岩性与生物量变化相结合,显示出缺氧硫化水体可能已经侵入到了透光带,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将以往认为是在赫南特阶中期发生的缺氧事件时间大大提前,长期的硫化缺氧环境极可能是奥陶纪末灭绝事件(Late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简称LOME)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还首次在上奥陶统地层中发现了连续沉积的微球粒,按照成分可分为铁质微球粒、钙质微球粒、硅质微球粒、钛铁质微球粒和有机质微球粒。钙质微球粒、有机质微球粒仅分布与坎岭组下部的层位,结合同层产出大量细菌化石与宏观古生物化石,推断其为生物成因微球粒,应形成于氧化环境;硅质和钛铁质微球粒在剖面其浪组中部连续产出,结合其外部形态、成分组成与塔里木盆地构造背景,认为是同时期周边地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所致。很好的佐证了草莓状黄铁矿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分析所得的古海洋环境研究结果:坎岭组下部的氧化环境与草莓状黄铁矿所反映的一致,并且火山微球粒频繁出现的层位对应于氧化还原环境频繁变化的早凯迪期,指示火山事件的频繁发生可能是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波动的主要原因。在大湾沟剖面还进一步通过全岩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识别出了陆源风化加强、火山—热液活动、古生产力变化等重大地质事件。其中通过Hf、Zr、Th、∑REE及Eu*,识别的陆源输入加强事件,其原因可能为火山运动致使陆地生态系统崩溃并促进了大陆风化作用的加强。此外,研究剖面所有样品都表现出明显的正Eu异常,变化趋势由强烈到弱而稳定,说明火山岩浆活动对该地区的影响为先强烈后稳定的过程,这与火山成因微球粒所得结论较为一致。结合上述多方面的分析,本次研究认为火山岩浆活动和与之伴随的海洋缺氧/硫化等一系列环境恶化事件早在晚奥陶世中期已出现,长期的环境恶化可能是晚奥陶世生物大灭绝的主因,而其它环境变化事件(如陆源风化加强、火山—热液活动、古生产力)促进了海洋缺氧事件的发生,与生物灭绝之间存在一定的成因联系,但相关证据仍需进一步补充研究。

李一凡[3](2016)在《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细粒沉积岩形成环境与孔隙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细粒沉积岩记录着奥陶纪-志留纪之交重要的古环境变化,同时也是是页岩气储集的有利层段。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资料和钻井资料,通过露头描述、岩心观察、显微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岩石矿物分析和地球化学等手段,对目的层的岩相特征、层序与沉积相特征、古环境特征和孔隙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分析了有利层段在层序格架中的展布特征。研究区目的层分为了7类岩相:生物扰动黏土岩、黑色硅质页岩、生物碎屑岩、黑色硅质-泥质页岩、黑色钙质粉砂岩、灰色硅质-泥质粉砂岩和深灰色泥质-硅质粉砂岩。沉积过程主要为悬浮沉积和远岸底流的推移载荷搬运沉积。生物扰动黏土岩反映了五峰组沉积早期的有氧事件,黑色硅质页岩和黑色硅质-泥质页岩中的底栖粪球证明了间断性贫氧事件的存在。目的层划分为了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sq1包括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浅水泥质陆棚和深水硅质陆棚,平面分布稳定,sq2包括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浅水灰(泥)质陆棚、深水硅(泥)质陆棚和浅水粉砂质陆棚,平面上“南浅北深”特征明显。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值变化与不同沉积环境的有机质来源有关,而硫化物δ34Ssulfide值则与沉积速率和底层水氧化还原条件相关,两者反映了相对海平面变化。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参数分析了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和沉积速率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认为氧化还原条件是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沉积速率为有机质富集的次要因素,而古生产力对有机质的富集无明显影响。识别了粒间孔、粒内孔、粘土矿物结构孔和有机孔等四类孔隙。成岩早中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对陆源碎屑粒间孔、原生粘土矿物结构孔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而自生石英粒间孔和有机孔则在成岩过程中逐渐发育并得到了有效保存,是主要的孔隙单元。黑色硅质页岩富含有机质和自生石英,为孔隙最发育的岩相单元。结合有机质富集条件和孔隙发育特征,认为层序sq1中的海侵体系域晚期至高位体系域和层序sq2中的海侵体系域至高位体系域早期发育潜质页岩气储集层段。

龚根辉[4](2015)在《华南早古生代前陆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文中研究指明华南早古生代晚期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热事件,形成了一条沿NE走向延伸超过2000km的造山带及其西北缘的大型沉积盆地。该沉积盆地为研究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的性质以及造山带的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素材。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块东北缘早古生代沉积盆地进行沉积学、砂岩骨架颗粒统计、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揭示沉积盆地的性质、形态及其时空演化过程,讨论盆地源区性质和成分,探讨沉积盆地发育与造山带隆升剥蚀之间的关系,揭示区域构造演化特征。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研究区上奥陶统及志留系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呈下细上粗的韵律,下部沉积岩以灰黑色、青灰色和灰绿色为主,上部以黄绿色、紫红色和土黄色为主;盆地沉积相由下部浅海相向上部三角洲相过渡。盆地沉积学特征在横向上差异显着,总体由东部向西部粒度变细,岩性由岩屑砂岩向石英砂岩转变。同时,盆地沉积厚度等值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靠近东南部造山带等值线密,且沉积厚度大;往北西克拉通一侧等值线稀疏,且沉积厚度小。盆地的沉降中心呈狭长带状分布与造山带基本平行,并由靠近造山带方向向克拉通方向迁移。盆地的发育时间与造山带的隆升时间耦合。以上特征表明研究区早古生代晚期沉积盆地为前陆盆地。(2)研究区三个剖面砂岩碎屑组分在Q-F-L三角图解和Qm-F-Lt三角图解上指示沉积岩源区来自再旋回造山带。各组样品的平均Al2O3/TiO2比值介于15-22之间;具有较低的Eu/Eu*比值、Gd/Yb(N)比值、La/Th比值和LREE/HREE比值以及较高的Hf含量;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图上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并且显示明显的负铕异常。指示沉积岩源岩为后太古代花岗岩和/或花岗闪长岩或者来自上地壳。然而碎屑锆石研究表明,盆地北部(即研究区)和中、南部物源明显存在差异,北部地区沉积物主要以900-720Ma的碎屑锆石年龄为主,指示物源以下伏裂谷层序为主;而盆地中部和南部则主要以1100-900Ma的碎屑锆石年龄为主,并且还有少量570-510Ma的组分,指示物源以下伏震旦系至中奥陶统为主。(3)古流向研究表明浙西北地区晚奥陶世至志留纪一直发育自东向西的古水流;高家边组时期黄山剖面出现自东向西的古水流;坟头组时期黄山剖面出现分别向北东和北西方向的双向古水流,而巢湖地区则以自西向东的古水流为主。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同一时代各组样品的SiO2/Al2O3, Zr/Ti和Zr/Sc比值从靠近造山带的临安剖面往远离造山带的黄山剖面递增,又从黄山剖面向巢湖剖面递减。临安剖面样品具有比黄山剖面和巢湖剖面更低的Th/Sc和La/Sc比值和更高的Co/Th, Eu/Eu*和Cr/Th比值,表明后者相对前者更加偏酸性。古水流和地球化学证据指示前陆盆地存在来自东部造山带和西部前缘隆起的双向物源。(4)研究区常山县东南部下石炭统叶家塘组含砾石英砂岩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上奥陶统之上。上奥陶统产状近直立、下石炭统产状较平缓,表明主要受早古生代构造事件的影响。在常山县西北部则为上泥盆统西湖组与中志留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因此推测常山地区为前陆盆地楔顶带和前渊带的分界线。根据该原则可推断前陆盆地的楔顶带和前渊带分界线大致在江西境内沿婺源-景德镇-鄱阳-修水向西延伸,至湖南境内转向西南沿常德-怀化延伸至贵州会同-独山,或可延伸至滇桂边界。(5)长坞组沉积时期盆地的构造沉降速率超过了沉积物的供给速率,前渊沉积了巨厚的浅海相泥岩。晚奥陶世末,造山带持续隆升并向克拉通方向传播,前陆盆地物源供应充足,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沉积相也由浅海相转变成三角洲前缘相。高家边组开始出现460-425Ma的碎屑锆石,表明此时同造山岩浆岩已经发生了隆升剥蚀,那么其盖层和围岩必定也发生了大规模的隆升剥蚀。此后同造山碎屑锆石含量明显增加,表明随着造山作用的持续进行,同造山的岩浆岩不断隆升剥蚀的过程。

戈一伟[5](2014)在《塔里木盆地塔西北地区寒武系烃源岩评价》文中提出塔西北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地区,主要包含有柯坪隆起,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阿瓦提断陷。该研究区域地质情况复杂,是塔里木盆地与南天山陆内构造带交叉发育的地区,有巨大的油气潜力。虽然该区域经历过多次勘察,但是针对该区寒武系烃源岩详细资评工作尚不全面,其空间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演化史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总体的勘探程度不高。本文旨在对塔西北地区寒武系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优质烃源岩的发育与沉积相的关系,对重点区域进行油气资源量计算,对今后的油气资源探索做出有益的指引和规划。塔西北寒武系烃源岩按岩石类型划分包括泥质岩烃源岩和碳酸盐岩烃源岩。泥质岩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柯坪隆起和巴楚隆起,柯坪隆起泥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以肖尔布拉克剖面为代表,高丰度的烃源岩厚度约6~8m。巴楚地区泥质烃源岩贡献有限。总的来看,泥质岩烃源岩厚度以巴楚隆起北部为中心向四周歼灭,最厚处约40m。碳酸盐岩烃源岩在塔西北地区广泛分布,厚度分布以巴楚为中心,向东北方向阿瓦提断陷,西南方向麦盖提斜坡和东南方向歼灭,最厚处约200m。综合“八五”、“九五”及“三次资评”研究成果,结合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源岩的实际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塔西北地区烃源岩有机碳下限0.5%较为合适,在高成熟度的地区可降低为0.4%。塔西北地区烃源岩中等—好级别,潜力巨大。有机质类型以III型为主。塔西北地区烃源岩属于中等—数于过成熟演化阶段,成熟度多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总体来看,塔西北寒武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且成熟度高,是塔里木盆地的重要优质烃源岩。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是与沉积相密切相关的。泥质烃源岩往往发育在如陆棚相(具上升洋流的陆棚相、正常陆棚相),局限台地相和盆地等这些低能环境中。碳酸盐岩烃源岩多发育在蒸发台地相、斜坡相、潮坪相等高能环境。巴楚地区沉积相大多为台地相;柯坪地区沉积相多为陆棚相、盆地相;麦盖提地区和阿瓦提地区沉积相以浅海陆棚相为主。这与寒武系泥质岩烃源岩和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分布是相符合的。通过热演化史模拟分析:加里东晚期—海西早中期,寒武系烃源岩达到生排高峰期。以液态烃成藏为主;海西晚期,普遍达到高成熟阶段,生成湿气、凝析油气;喜山晚期,全部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至今处于干起阶段。运用成因体积法进行测算巴楚隆起的资源量油为7.245×108t,气为2.602×108t,油加气为9.847×108t;麦盖提斜坡资源量为油7.993×108t,气为3.915×108t,油加气为11.908×108t。巴麦地区的总资源量为21.755×108t。经对比资源结构油比气更占优势。认为巴楚—麦盖提地区潜力巨大,建议重点勘探。

郑孟林,邱小芝,何文军,费李莹,唐勇,贾希玉,陈磊,孔玉华,吴海生[6](2015)在《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动力学演化》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石油勘探资料和前人成果,对昆仑造山带以北、贺兰山构造带以西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都赋存在稳定的板块(地块)之上,具有多期叠合与改造特征,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盆地类型;震旦纪—早二叠世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域控制,以板块(地块)之间的开合与盆地的形成、消亡为特征,中生代为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盆地、山脉的形成受特提斯洋及深部构造背景的影响,新生代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远距离效应,形成了现今盆山构造格局;盆地深部构造与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盆地深部构造与造山带深部构造的相互作用以及浅层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西北地区盆地动力学演化的基础;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经历了洋-陆转化和陆内演化两大盆地演化阶段,在两大盆地演化期间,新疆北部、塔里木、柴达木及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的盆地形成与消亡改造的关键构造事件具有一致性;受区域大地构造的控制,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阿尔金构造带以东地区的沉积建造、构造活动特征存在显着差异,控制了盆地烃源岩发育部位与层系,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古隆起和山前构造带,使得各盆地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也存在差异性。

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鲍志东[7](2004)在《中国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文中指出本文是笔者等的中国早、中、晚寒武世和早、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诸文的继续。在对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其他地区 (主要是蒙兴地区、昆仑秦岭地区、西藏地区、海南岛和台湾地区 )的地质资料 ,编制出了中国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图 ,并撰写出本文。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研究程度较高 ,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都是定量的。其他地区的研究程度较低 ,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则是定性的或概略性的。在中国晚奥陶世 ,早、中、晚寒武世和早、中奥陶世一直存在的“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的岩相古地理基本格局已经改变 ,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中的北山槽地和蒙辽吉槽地已不再是槽地而变成了台地。因此 ,准噶尔台地、北山台地、蒙兴台地、蒙辽吉台地和华北台地就连在一起了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北方台地群。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其他古地理单元也与以前各世的大不相同或有所不同。这是晚奥陶世晚期大规模海退的结果

于涛[8](2021)在《浙西北地区下古生界沉积环境、物源及盆地原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华南板块是欧亚大陆东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扬子与华夏地块组成,二者之间的江南造山带是理解华南构造演化、岩浆过程及成矿效应的关键。关于扬子与华夏地块的最终拼合时间与机制,以及扬子地块东南缘早古生代沉积盆地的构造属性,有多种模型被提出,主要基于火成岩与变质岩研究,而对沉积岩的研究有限。本文以浙西北地区下古生界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沉积相解剖,分析其沉积环境时空演化规律,重建扬子地块东南缘早古生代古地理格局,对盆地内沉积岩进行碎屑组分、砂岩重矿物组合、全岩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结合盆地内发育的多层斑脱岩的年龄及性质,讨论沉积物的物质组成,源区方向、性质及构造背景;综合前人的区域地质研究,探讨盆地原型,从而为华南板块的构造演化提供证据。沉积特征表明,浙西北地区的寒武系-中奥陶统,盆地内广泛发育正断层,以发育碳硅质岩、碳酸盐岩浊积岩、滑塌堆积为特征,表明此时为深水斜坡环境;上奥陶统黄泥岗组、砚瓦山组发育大量碎屑流成因的砾岩及瘤状灰岩,长坞组则发育代表深海环境的巨厚海底扇沉积,上述特征均反映了强烈的构造活动以及盆地持续拉张的状态。上奥陶统文昌组-下志留统发育潮坪相及浅海陆棚相沉积,至中上志留统,发育三角洲沉积。沉积相时空展布及古流向表明,盆地整体呈现出SE高NW低的古地貌特征,物源来自SE方向。岩石学特征表明,研究区砂岩样品主要由棱角状-次棱角状的岩屑(杂)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组成,成熟度低,为近源快速堆积形成;岩屑成分主要由流纹岩、安山岩、花岗岩、石英片岩、板岩、千枚岩、粉砂岩以及燧石组成,与砾岩成分一致。重矿物组合显示以金红石、电气石、铬铁矿为主,同时出现少量石榴子石、磁铁矿、辉石、锐钛矿、榍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沉积分选及再循环作用未影响到样品组分,岩石微量元素主要受到母源区性质及构造背景控制,研究区物源主要为中性-长英质的岛弧环境下的岩石,以及少量镁铁质岩石。上述碎屑岩组成特征共同表明物源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以及少量镁铁质岩石、变质岩、沉积岩,源区构造背景为岛弧。碎屑锆石U-Pb测试结果显示438Ma及818Ma的主峰年龄,东南方向的浙江中部为主要物源区,陈蔡群、河上镇群、双溪坞群及八都群为研究区提供了主要的碎屑物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438Ma的峰值年龄来自双溪坞岛弧、陈蔡增生杂岩及侵入其中的镁铁质岩石。古地理特征及物源分析结果表明,浙西北地区早古生代为一弧后盆地,经历了先持续拉张,经巨厚海底扇等碎屑物质堆积填满之后,逐步萎缩的过程。盆地与双溪坞弧、陈蔡增生杂岩及其中弧相关镁铁质侵入体配套,证明早古生代扬子地块东南缘为一活动大陆边缘。上述认识为华南板块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与思路。

刘存革,李国蓉,罗明霞,邵小明,罗鹏,刘永立,高利君[9](2016)在《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与柯坪露头中上奥陶统地层对比及烃源岩分布》文中提出柯坪露头奥陶系地层是塔里木盆地大型碳酸盐岩台地的西延部分,两者经历了相同的沉积演化过程。以古生物资料为基础,通过碳同位素地层对比,认为沙雅隆起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发育的中达瑞威尔阶碳同位素正漂移(MDICE)和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内发育的凯迪阶早期古登伯格碳同位素正漂移(GICE),分别对应于柯坪露头萨尔干组下部和其浪组中下部的正漂移,推测其浪组上部存在加里东中期Ⅱ幕构造运动的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之上的其浪组和印干组地层对应于沙雅隆起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受早—中奥陶世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北部中下奥陶统台地东侧表现为陡坡,台地厚度向西北逐渐减薄,沙雅隆起西北地区和阿瓦提—柯坪北部地区属于斜坡—盆地沉积体系。萨尔干组海相烃源岩主要由达瑞威尔阶中晚期凝缩段沉积构成,结合露头和沙雅隆起钻井电性特征,认为该套烃源岩在阿瓦提和沙雅隆起西北地区也有分布。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柯坪、塔中和沙雅隆起小型碳酸盐岩台地之间的凹陷是GICE对应的良里塔格组烃源岩有利发育地区。印干组烃源岩分布范围最广,在阿瓦提和沙雅隆起均有分布。

傅力浦,胡云绪,张子福,王树洗[10](1993)在《鄂尔多斯中、上奥陶统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文中认为鄂尔多斯中、上奥陶统的生物带序列划分以与陇县龙门洞的笔石带和耀县桃曲坡牙形石带的对比为基础。多门类化石表明,陇县平凉组顶部C.spiniferus带与北美的相似,已进入卡拉多克末期,为背锅山组定为阿什及期沉积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准确对比了本区7个区带的生物层序,并划分出9个腕足生态群落、5个沉积相和5个遗迹组合。在弄清本区岩相变化的基础上对各岩石地层组作了对比和厘定,并分析了本区海平面升降事件及生物地理区系特征。根据生态群落与海水深度的对应模式,本文尝试作出本区兰维尔期至阿什及期5幅海水等深线图。根据本区南缘从含BA2-3Rhynchotrema-Eospirigerina群落的浅水区-含 BA4-5 Foliome-na群落的半深水区一含Nereites遗迹组合、海绵骨针、放射虫、火山碎屑、滑塌灰岩及深色泥岩的深海区发育良好的斜坡台阶,作出了属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南缘的大陆边缘模式。

二、西北地区的上奥陶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北地区的上奥陶统(论文提纲范文)

(1)赣西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页岩孔隙表征技术
        1.3.2 页岩孔隙类型划分
        1.3.3 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2.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赣西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储层地质地化特征
    3.1 研究区下古生界页岩地质特征
        3.1.1 沉积环境
        3.1.2 矿物组成特征
    3.2 研究区下古生界页岩有机地化特征
        3.2.1 有机质丰度
        3.2.2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第4章 研究区下古生界页岩孔隙结构及其物性特征
    4.1 研究区页岩孔隙形态特征
        4.1.1 扫描电镜下页岩孔隙形态特征
        4.1.2 氮气吸附下的孔隙形态特征
    4.2 研究区页岩孔比表面积与孔体积特征
        4.2.1 比表面积特征
        4.2.2 孔体积特征
    4.3 研究区页岩孔隙连通性特征
    4.4 研究区页岩物性特征
第5章 研究区下古生界页岩孔隙结构发育的影响因素
    5.1 矿物组成
        5.1.1 粘土矿物
        5.1.2 脆性矿物
    5.2 有机质丰度
    5.3 热演化程度
        5.3.1 有机质石墨化及其特征
        5.3.2 有机质石墨化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晚奥陶世古海洋环境演化过程 ——来自塔里木和中扬子地区的沉积学与地球化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晚奥陶世古海洋环境及生物灭绝事件研究现状
        1.1.2 晚奥陶世大洋缺氧事件研究进展
        1.1.3 晚奥陶世碳同位素研究进展
        1.1.4 晚奥陶世火山作用记录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2.1.1 塔里木盆地大地构造背景
        2.1.2 中扬子地区构造背景
    2.2 塔西北柯坪地区奥陶系
        2.2.1 概况
        2.2.2 研究区上奥陶统实测剖面描述
        2.2.3 研究区上奥陶统年代地层
        2.2.4 研究区晚奥陶世沉积环境
    2.3 中扬子宜昌地区奥陶系
        2.3.1 概况
        2.3.2 研究区上奥陶统实测剖面描述
        2.3.3 研究区上奥陶统年代地层
第3章 上奥陶统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处理与测试方法
        3.1.1 野外样品采集与制样
        3.1.2 碳、氧、锶同位素可靠性评价
        3.1.3 碳、氧、锶同位素测试方法
    3.2 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锶同位素
        3.2.1 锶同位素数据结果
        3.2.2 锶同位素对沉积环境的响应机理
        3.2.3 锶同位素曲线全球对比
    3.3 研究区上奥陶统碳、氧同位素
        3.3.1 大湾沟碳同位素数据结果
        3.3.2 碳同位素对沉积环境的响应机理
        3.3.3 研究区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对比
    3.4 同位素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划分
第4章 晚奥陶世古海洋环境演化
    4.1 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指标与机理
        4.1.1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统计指标与机理
        4.1.2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与机理
    4.2 前期处理与测试方法
        4.2.1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统计方法
        4.2.2 主微量(稀土)元素测试方法
    4.3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统计与缺氧事件
        4.3.1 草莓状黄铁矿形态、粒度分析结果
        4.3.2 草莓状黄铁矿粒度分析与缺氧事件识别
    4.4 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微球粒研究与古环境分析
        4.4.1 微球粒研究背景
        4.4.2 材料及试验方法
        4.4.3 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微球粒分布特征
        4.4.4 微球粒与环境响应
    4.5 研究区晚奥陶世环境演化
        4.5.1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分析与环境恢复
        4.5.2 塔西北地区晚奥陶世陆源输入变化
        4.5.3 塔西北地区晚奥陶世火山—热液活动
        4.5.4 塔西北地区晚奥陶世古生产力变化
    4.6 研究区晚奥陶世环境变化及生物灭绝之间的联系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3)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细粒沉积岩形成环境与孔隙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细粒沉积岩的岩相分类与沉积过程
        1.2.2 细粒沉积岩层序地层学
        1.2.3 细粒沉积岩稳定同位素特征与相对海平面变化
        1.2.4 细粒沉积岩元素地球化学与有机质富集因素
        1.2.5 细粒沉积岩孔隙分类与分布特征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性认识
        1.5.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1.5.2 论文创新性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扬子板块构造演化特征
        2.1.2 黔中隆起构造演化过程
    2.2 地层发育特征
        2.2.1 区域地层发育
        2.2.2 区域地层与笔石带等时对比
第3章 细粒沉积岩岩相特征与层序特征
    3.1 岩石矿物特征
    3.2 典型井岩相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3.2.1 岩相分类方案
        3.2.2 岩相类型与沉积特征
        3.2.3 沉积环境分析
    3.3 区域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演化
        3.3.1 黔西北地区层序简述
        3.3.2 层序内关键界面的识别
        3.3.3 典型井层序与沉积相分析
        3.3.4 连井层序沉积相对比
        3.3.5 平面沉积相展布与演化
第4章 细粒沉积岩古环境特征与有机质富集因素
    4.1 实验方法和数据
        4.1.1 方法与步骤
        4.1.2 实验结果
    4.2 相对海平面变化
        4.2.1 有机碳同位素特征
        4.2.2 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特征
    4.3 氧化还原条件特征
        4.3.1 Ce/Ce~*异常
        4.3.2 微量元素富集程度
        4.3.3 U_(EF)-Mo_(EF)交汇特征
        4.3.4 C_(org):P摩尔比率
    4.4 古生产力特征
    4.5 沉积速率
        4.5.1 稀土元素特征
        4.5.2 Si/Al比率
        4.5.3 Ti/Al比率
    4.6 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
第5章 细粒沉积岩孔隙发育特征与控制因素
    5.1 孔隙类型
        5.1.1 粒间孔
        5.1.2 粒内孔
        5.1.3 粘土矿物结构孔
        5.1.4 有机孔
    5.2 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
        5.2.1 岩相类型与矿物成分
        5.2.2 有机质
        5.2.3 成岩作用
第6章 层序格架内有利岩相层段发育与展布
    6.1 三级层序sq1
    6.2 三级层序sq2
第7章 结论
致谢
附表
参考文献
附录

(4)华南早古生代前陆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2.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区域构造演化简史
        2.2.1 结晶基底
        2.2.2 华南统一地块的形成
        2.2.3 晚新元古代伸展事件
    2.3 研究区早古生代晚期地层序列
3. 盆地沉积学特征
    3.1 典型剖面沉积学特征
        3.1.1 临安剖面沉积特征
        3.1.2 黄山剖面沉积特征
        3.1.3 巢湖剖面沉积特征
    3.2 盆地沉积特征横向对比
    3.3 沉积盆地古流向特征
    3.4 砂岩骨架颗粒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沉积岩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
    4.1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方法
    4.2 样品特征与年代学结果
        4.2.1 碎屑锆石样品特征
        4.2.2 碎屑锆石年代学结果
    4.3 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对源区的指示
    4.4 本章小结
5. 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方法
    5.2 主微量元素特征
    5.3 源区物质成分
    5.4 地球化学特征对盆地物源的指示
    5.5 本章小结
6. 早古生代晚期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
    6.1 早古生代晚期沉积盆地的性质
    6.2 盆地与造山带演化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5)塔里木盆地塔西北地区寒武系烃源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1.2 研究现状
        1.2.1 海相烃源岩评价指标体系与进展
        1.2.2 寒武系烃源岩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区域构造格局
    2.3 沉积环境
    2.4 寒武系地层
第3章 寒武系烃源岩分布
    3.1 泥质岩烃源岩空间分布
    3.2 碳酸盐岩烃源岩空间分布
第4章 寒武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海相烃源岩评价标准
    4.2 寒武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2.1 有机质丰度
        4.2.2 有机质类型
        4.2.3 有机质成熟度及热演化
第5章 不同沉积环境烃源岩发育规律
    5.1 泥质岩源岩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
    5.2 碳酸盐岩烃源岩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
    5.3 烃源岩发育模式
第6章 寒武系烃源岩评价
    6.1 巴楚—麦盖提地区寒武系烃源岩条件评价
        6.1.1 烃源岩综合评价
        6.1.2 油气资源量预测
        6.1.3 资源结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动力学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盆地基底
2盆地地质结构
    2.1准噶尔盆地
    2.2塔里木盆地
    2.3柴达木盆地
    2.4阿拉善—河西走廊—中祁连地区
3盆地动力学演化
    3.1深部动力学
    3.2动力学演化
4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5结语

(8)浙西北地区下古生界沉积环境、物源及盆地原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浙西北盆地大地构造位置
    2.2 浙西北盆地区域岩石组成
        2.2.1 镁铁-超镁铁质岩(蛇绿岩)
        2.2.2 区域相关岩群
    2.3 浙西北盆地早古生代地层序列
        2.3.1 寒武系
        2.3.2 奥陶系
        2.3.3 志留系
第三章 沉积相时空分布特征
    3.1 盆地寒武系沉积相分布特征
        3.1.1 下寒武统
        3.1.2 中寒武统
        3.1.3 上寒武统
    3.2 盆地奥陶系沉积相分布特征
        3.2.1 中下奥陶统
        3.2.2 上奥陶统
    3.3 盆地志留系沉积相分布特征
        3.3.1 下志留统
        3.3.2 中志留统
        3.3.3 上志留统
第四章 古水流特征
    4.1 寒武系古水流分布特征
    4.2 奥陶系古水流分布特征
    4.3 志留系古水流分布特征
    4.4 古水流特征小结
第五章 沉积岩岩相学分析
    5.1 砾石成分及碎屑组分分析
        5.1.1 砾石成分分析
        5.1.2 碎屑组分分析
    5.2 砂岩重矿物组合特征
    5.3 碎屑组成分析小结
第六章 碎屑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1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6.1.1 主量元素
        6.1.2 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
    6.2 风化作用和分选
    6.3 源区岩石类型
    6.4 构造环境分析
第七章 碎屑岩地质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
    7.1 碎屑锆石形态学及成因类型
    7.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7.3 碎屑锆石Hf同位素特征
第八章 斑脱岩特征
    8.1 岩石学特征
    8.2 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
    8.3 地球化学特征
第九章 讨论
    9.1 扬子地块东南缘古地理格局
        9.1.1 浙西北地区沉积相时空演化
        9.1.2 扬子地块东南缘沉积基底地势特征
    9.2 浙西北盆地下古生界碎屑物源分析
        9.2.1 物源性质
        9.2.2 碎屑物源区
    9.3 浙西北盆地原型分析及对华南构造演化的启示
第十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与柯坪露头中上奥陶统地层对比及烃源岩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柯坪与台盆区寒武—奥陶系沉积背景
2 柯坪露头与沙雅隆起中上奥陶统地层对比
    2.1 碳同位素地层对比
        2.1.1 研究现状
        2.1.2 牙形石生物地层
        2.1.3 同位素正漂移对比
    2.2 萨尔干组与恰尔巴克组地层对比
3 奥陶纪碳酸盐岩台地演化与烃源岩分布
4 结论

四、西北地区的上奥陶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赣西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文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2]晚奥陶世古海洋环境演化过程 ——来自塔里木和中扬子地区的沉积学与地球化学证据[D]. 常晓琳.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3]黔西北地区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细粒沉积岩形成环境与孔隙表征[D]. 李一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4]华南早古生代前陆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D]. 龚根辉. 浙江大学, 2015(10)
  • [5]塔里木盆地塔西北地区寒武系烃源岩评价[D]. 戈一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6]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动力学演化[J]. 郑孟林,邱小芝,何文军,费李莹,唐勇,贾希玉,陈磊,孔玉华,吴海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5(05)
  • [7]中国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J]. 冯增昭,彭勇民,金振奎,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2004(02)
  • [8]浙西北地区下古生界沉积环境、物源及盆地原型分析[D]. 于涛.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9]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与柯坪露头中上奥陶统地层对比及烃源岩分布[J]. 刘存革,李国蓉,罗明霞,邵小明,罗鹏,刘永立,高利君. 石油实验地质, 2016(02)
  • [10]鄂尔多斯中、上奥陶统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J]. 傅力浦,胡云绪,张子福,王树洗. 西北地质科学, 1993(02)

标签:;  ;  ;  ;  ;  

上奥陶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