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光度误差及其在吸收测定中的应用

统计光度误差及其在吸收测定中的应用

一、统计光度误差及其在吸光光度法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莫名月,史春雨,景婷[1](2021)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于模块化教学的分析化学教学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模块化教学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明确分析化学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基础上,构建了模块化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体系。以应用为导向,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用、创"五位一体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多元教学模式,尝试了分析化学模块化教学新方法。探索了分析化学模块化教学考核评价新方法,分析化学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

张开骁,陈敦军,胡利群,张廷志[2](2021)在《光谱综合实验仪在开放式创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对新型光电材料与器件的创新研究,经过多年的实验创新教学探索,结合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开发设计了新型光谱综合实验仪。相关实验内容可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环境、水文、农业、数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既可以用于基础实验教学,也适合开放式创新实验教学,还可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陈永雷,何疆,陈宏丽,陈兴国[3](2021)在《编写分析化学教材的思考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分析化学教材是本科生学习分析化学、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编写符合这些要求的分析化学教材已成为分析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介绍了笔者在编写分析化学教材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以及所编写的《分析化学》教材的特色,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王金婷[4](2021)在《高残碳无氨固化酚醛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

石东东[5](2021)在《大气苯系物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也带来了雾霾频发、酸雨增加和城市热岛等大气环境问题,其污染源主要有自然和人为导致的火山喷发、森林火灾、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使得大气环境监控与治理已成为研究热点。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中比较活跃的成分,是臭氧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而苯系物是VOCs的重要组分,其排放需要进行管控,因此,研究大气苯系物监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技术,研究大气苯系物在中红外的吸收特性,并分析其激光雷达系统的探测性能,为大气苯系物的激光遥感探测提供技术支持。首先,基于比尔-朗伯特定律和差分吸收探测的原理,比较分析几种光谱法测量痕量气体技术的优缺点,提出探测苯系物浓度的路径积分式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技术,并对其关键模块进行设计。其次,基于多普勒展宽、压力展宽和混合展宽的原理,分析不同温度不同气压下苯系物谱线展宽大小,建立谱线展宽随高度变化的模型,在近地面的展宽约为6.82×10-2cm-1,并基于计算化学方法,分析苯、甲苯、乙苯以及二甲苯吸收谱的位置和强度,主要讨论3000cm-1~3500cm-1之间吸收产生的振动状态,表明,苯、甲苯、乙苯以及二甲苯在3090cm-1附近都是苯环CH单键的伸缩振动。再次,基于HITRAN数据库和NIST数据库,分析比较痕量气体吸收截面、吸收系数和透射函数等参数的关系,依据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波长的选择原则,以苯气体为优化目标,对比分析水汽和苯的吸光度大小,得出测量苯气体的最优工作波长对为3090.89cm-1(ON)和3147.74cm-1(OFF)。最后,根据路径积分式差分吸收(IPDA)激光雷达的原理,构建痕量气体数浓度的反演模型,分析系统的回波信号和信噪比,开展不同浓度、不同能见度、不同硬目标反射率和不同功率条件下的系统探测性能仿真,得到可探测的最大距离,并通过讨论大气消光和硬目标反射率的误差,得出可探测的最小分子数,即系统探测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当待测浓度分别为0.1ppm、1ppm和10ppm时,吸收波长通道信噪比阈值为1的最大可探测距离分别约为0.94km、0.79km、0.36km;分子数浓度的变化,对参照波长通道的回波信号影响很小。大气能见距离为2km、5km和10km时,其可探测的最大距离约为0.94km、1.28km和1.43km。最后讨论了消光系数与硬目标反射率误差带来的影响,对于探测距离为0.8km,当消光与硬目标反射率的误差为0.01时,系统的最小探测分辨率约为0.046ppm。

彭远芳[6](2019)在《基于液体传感阵列农残快速检测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农药生产及用量大国,因农药残留导致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现有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中,以色谱法为代表的仪器分析法,由于设备庞大、检测过程繁杂等原因不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一些可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筛查方法,如酶传感器法,其精准度有待提高;而光谱法基于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且方便集成于便携式设备等优势,满足市面上对农药残留检测产品系统化、微型化、实时检测的要求。本文基于光谱法中吸光光度法的检测原理,根据课题组对交叉响应阵列已有的研究基础,结合微流控芯片高通量、微型化等优势,旨在研发一种新的农药残留检测装置。文中利用微流控芯片上交叉响应阵列的各敏感点与不同农药作用前后吸光度的变化存在差异的原理,设计了一套农残检测装置,为基于液体交叉响应阵列的便携式农残检测仪器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基础。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对吸光光度法的理论研究,结合交叉响应阵列原理和微流控芯片技术,通过对系统的功能分析,提出了装置总体设计方案,将研究工作划分为离心式微流控芯片设计、检测装置各零部件设计、下位机硬件及其控制软件的设计三部分内容。(2)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优势,采用离心式微流控芯片作为交叉响应阵列的反应载体,利用液滴在圆盘上受离心力后的惯性运动原理,使用Solidworks软件对离心式微流控芯片的结构、尺寸进行了设计,并使用Fluent软件完成了芯片流道内流体流动的建模仿真。然后基于离心式微流控芯片的结构及电子元器件的安装方法,对该装置的其他部件进行了设计、仿真。最后利用3D打印技术,完成了各设计部件的加工。(3)根据基于吸光光度法的检测装置对下位机控制电路的功能需求,使用Autilm Designer完成了下位机硬件电路原理图的设计。主要包括微控制器模块、光源驱动模块、主轴电机驱动模块、信号处理模块、电源模块和串口通信模块。然后,在KeilμVision平台完成了对主轴电机驱动模块及串口通信模块的软件设计。(4)系统的调试及验证。分别对装置各零部件、硬件功能模块、软件控制模块进行独立调试及整体测试。使用所设计的装置对配置的4种农药溶液进行了检测试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了模式识别,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该装置可用于不同大类农药溶液的检测区分。

秦寒[7](2019)在《酸性染料锦纶染色残液回用方案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提出印染生产中存在较高的能耗与污染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在不断缩减能耗和污水排放量的趋势下,节能降耗技术的研发是学术界与工业界关注的重点。染色残液回用技术是指将染色后的残液直接补充部分染料和助剂后再用于染色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可减轻污水处理负担,还可以提高染化料的利用率,具有较高的工业应用价值。但残液回用时,染料和助剂的补加用量较难确定,且色光难控制,染色残液回用技术的实际应用受到影响。本文以锦纶酸性染料染色为例,采用“染料补加量理论计算-建立实际用量调整因子—实际用量调整-结果验证”的思路,建立染料残液回用的应用方案。首先,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建立浓度分析方法;再通过浓度分析方法确定残液回用理论补加量;随后分析实际补加量与理论补加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出调整因子,提高染色残液回用的准确性;最后,通过中试生产进行残液回用,分析本研究回用方案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建立针对二组分、三组分染液的浓度分析方法。运用最大吸收波长-联立方程法、吸收光谱峰面积法、比值导数法,比较各方法所测染料含量和实际量的误差。染液浓度在1×10-380×10-3g/L时,针对二组分染液的三种方法相对误差均可控制2.15%以内,其中最大吸收波长-联立方程法计算最为简单,实用性最强。三组分染液分析时,三种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均小于二组分浓度分析方法,方法准确性顺序为:最大吸收波长-联立方程法<吸收光谱峰面积法<零交点比光谱-导数吸光度法,当染料浓度为1.8×10-330×10-3g/L时,零交点比光谱-导数吸光度法相对误差控制在6.50%以内,可用于三组分染液浓度分析。(2)以染料浓度分析方法为基础,计算残液中染料的浓度,确定染料补加量的理论值。根据最终的染色效果评价方案(判断条件:K/S值和反射率曲线重合性好,Lab值稳定,ΔE<1,牢度和匀染性),对染色配方进行修正调整,确定实际补加量。通过对浓度范围与溶液组成(双组分、三组分)各异的多种残液回用情况分析,建立染料补加用量理论计算值和实际值之间的数据关系。单组分残液回用时,实际值等于理论值。二组分残液回用时,理论计算值与实际补加值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酱红B、黄2R、藏青PA-01三种染料的计算调整因子分别为2.23%、0.71%、2.82%,染料的上染百分率是影响调节因子的主要因素,上染百分率与染料之间的竞染作用是影响回用实际补加量的主要因素。三组分残液回用时,理论计算值与实际补加值同样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酱红B、黄2R、藏青PA-01三种染料的计算调整因子为-1.86%、-1.15%、1.94%,结果表明,染料之间的竞染作用、染料饱和吸附量影响三组分染料补加量。(3)以实验室残液回用方案为基础,将其应用于中试生产中,并对残液染色面料进行色差测试。回用方案同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不同配方的染色残液均可回用三次;采用酱红B、黄2R和藏青PA-01两双拼中样染色加工时,回用液染色面料ΔE<0.7,三拼中样染色加工时,回用液染色面料ΔE<1.0;采用LD黑染色时,回用液染色面料ΔE<0.5。

黄小文,李廷希,张强,田秀娟,于青[8](2014)在《分析化学中吸光光度法教学内容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吸光光度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教学内容的编排是否合理,对于学生掌握该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教材,对吸分光光度法这一章的内容编写顺序是否合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阎永胜[9](2004)在《气浮分离、固相萃取与光谱法联用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新型分离、富集技术的综述,尤其是对固—液分离富集技术(离子交换树脂为固相分离介质)与光谱法联用(树脂相光谱法)及溶剂浮选分离富集技术(惰性气体为动力)与光谱法联用(溶剂浮选光谱法)的综合研究发现:固相光谱法和溶剂浮选光谱法作为一种分离/富集技术与光谱法联用,具有集分离、富集、增敏、测定于一体的特点,具有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特别适用于复杂样品、高纯物质低含量杂质及低组分环境水样的分析。(1)传统的固体光度法(以树脂相光度法为例)需特制1mm比色皿,且需在比色皿底部打一小孔(以放出液体防止散射),操作繁琐,装皿困难且因树脂水射散影响准确度和精密度,加之富集倍数有限影响方法灵敏度,使本方法推广应用受限制。本研究通过实验建立一种新的操作方法,以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使树脂相光度法的推广及应用由可能变成现实,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即通过缩小树脂颗粒增加树脂的粘着性(湿体)和吸附面积(进而提高吸附效率),通过在石英上制作薄层以克服传统树脂相光谱法的不足,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制作薄层简化了操作手段,克服了散射因素,使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进一步提高。本课题通过自提出新方法—薄层树脂相光度法,广泛地在低含量组分分析中特别是在环境样品分析中应用,验证方法的可靠性,为大面积推广建立广泛的理论和应用基础。传统的树脂相光度法的建立,对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富集机理的研究不十分清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验预先设计上往往是盲目的,容易失败。本课题通过实验研究了离子交换吸附的详尽机理,增强了实验前的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初步实验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富集是由于捕集离子与被测离子配位后又与离子交换树脂缔合(或同时进行)形成三元或多元等离子对缔合体系所至,进而提高最方法灵敏度(增敏),由于缔合体系形成使某些体系分子吸收光谱红移。本课题通过条件实验找出了影响离子交换与吸附的热力学因素(如温度、树脂粒度、树脂用量、定容体积、吸附时间、晾干时间等),以创造最佳测定条件提高方法灵敏度,并应用于环境样品中Fe、Co、Cu、Ca、Mg、Si、P、Bi、Cr、Mo等元素的测定。 <WP=5>本课题如能进一步延深,可进一步推广到其它固体吸附材料中应用如(纳米TiO2,SiO2)进而建立新的薄层固相新光度法;并利用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验成果应用于杂多酸催化剂的离子交换负载,进而研制出离子交换树脂负载杂多酸催化剂以应用于有机合成。(2)传统的浮选光谱法(主要是光度法)系指通过振荡使样品中被测离子或元素化合物与捕集剂结合,在两相界面中生成第三相(一般是固体),然后通过洗涤、再溶解方法利用光谱法实施对被测组分的测定,操作步骤繁琐,误差传递过程多,富集倍数有限,影响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本研究通过惰性气体为动力来代替传统的振荡为动力,利用配位化合物在气-液两相界面中的表面效应,实施被测物质在两相间转移,通过控制气体流量使体系不生成第三相,只在上层生成溶于有机溶剂的真溶液,进而大大减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方法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由于借助于气泡实现相转移,克服了萃取浮选(振荡)与相比有关、富集倍数有限,进而获得了高的灵敏度。本课题设计了一种气体浮选流程,实施高富集倍数分离(与相比无关),并减少了有机溶剂用量,以克服传统萃取浮选试剂用量大、萃取效率低的缺点,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本课题进一步研究了惰性气体在两相间分配的作用机理,以减少实验盲目性,增强预见性,并应用于环境中Cr、Mo、Pb、Mn、Cu、Se、I-、烟碱、Vc、SO32-等元素和化合物的测定。本课题成果进一步应用可代替传统萃取方法,在工业上的应用前景广阔,可大大节省有机溶剂用量,减少污染,降低成本,特别是在食品营养物质提取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意义重大,亦可用于污水或其它环境样品中某些成分的定向捕集浮选。

徐嘉凉,汤晓东[10](2002)在《比光谱-导数吸光光度法及其应用与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比光谱 导数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主要试验条件的选择及其在多组分混合物同时测定中的应用与进展。全文共引用了参考文献 5 0篇

二、统计光度误差及其在吸光光度法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计光度误差及其在吸光光度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于模块化教学的分析化学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构建模块化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体系
    2.1 模块化教学基本要求
    2.2 模块化教学目标
    2.3 模块化教学内容
3 尝试分析化学模块化教学新方法
    3.1 以应用为导向,学生为主体,“五位一体”教学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多元教学模式
4 探索分析化学模块化教学考核评价新方法
5 结语

(2)光谱综合实验仪在开放式创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理
2 实验仪器
3 实验内容
4 实验教学模式初探
5 结语

(3)编写分析化学教材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性
2 时代性
3 前瞻性
4 适用性
5 结语

(5)大气苯系物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2 痕量气体检测原理与系统设计
    2.1 比尔-朗伯特定律
    2.2 痕量气体探测方法对比与分析
        2.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2.2 差分光学吸收光谱
        2.2.3 可调谐吸收光谱
        2.2.4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
    2.3 IPDA激光雷达系统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苯系物分子谱线展宽及振动特性
    3.1 苯系物的谱线展宽类型及半高宽
    3.2 苯系物在标准大气模型下的展宽
    3.3 计算化学仿真计算
        3.3.1 仿真平台简介
        3.3.2 BTEX的红外吸收谱线
        3.3.3 分子产生的振动
    3.4 本章小结
4 大气苯系物吸收谱线的特性分析
    4.1 HITRAN数据库
    4.2 NIST数据库
    4.3 苯系物的谱线对比
        4.3.1 HITRAN数据与NIST数据对比
        4.3.2 NIST数据与计算化学结果对比
    4.4 系统波长选择及优化
        4.4.1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波长的选择原则
        4.4.2 系统波长的选择
    4.5 本章小结
5 IPDA激光雷达系统性能仿真
    5.1 IPDA激光雷达浓度反演方法
    5.2 IPDA激光雷达系统性能仿真
        5.2.1 不同能见度条件
        5.2.2 不同硬目标反射率
        5.2.3 不同激光器功率
        5.2.4 不同水汽浓度
    5.3 可测量的最小浓度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液体传感阵列农残快速检测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农药残留的现状和危害
    1.2 农残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1.2.1 色谱法
        1.2.2 传感器检测法
        1.2.3 光谱法
    1.3 农药残留检测仪的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液体传感阵列农残检测装置设计方案
    2.1 检测原理
        2.1.1 吸收光谱分析技术
        2.1.2 朗伯-比尔定律
    2.2 实验方案的选择
        2.2.1 实验材料的选择
        2.2.2 离心式微流控芯片
    2.3 系统功能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
        2.3.1 系统功能分析
        2.3.2 整体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装置各部件设计及加工
    3.1 离心式微流控芯片设计
        3.1.1 原理
        3.1.2 芯片结构设计
        3.1.3 流体仿真
    3.2 装置机械部件设计
        3.2.1 装置底座
        3.2.2 支撑盘
        3.2.3 装置上盖
        3.2.4 光学系统安装部件
    3.3 芯片及装置各部件的加工
    3.4 装配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下位机硬件及其控制软件的设计
    4.1 微控制器模块
    4.2 光源驱动控制模块
        4.2.1 光源选择
        4.2.2 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4.3 主轴电机驱动模块
        4.3.1 硬件电路设计
        4.3.2 驱动软件设计
    4.4 信号处理模块
        4.4.1 光电传感器的选型
        4.4.2 电流电压转换电路
        4.4.3 电压放大滤波电路
    4.5 电源模块
    4.6 串口通信模块
        4.6.1 硬件电路设计
        4.6.2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模块测试
        5.1.1 芯片离心测试
        5.1.2 电源模块测试
        5.1.3 电机驱动测试
        5.1.4 LED光源测试
        5.1.5 串口通信测试
    5.2 整体测试
        5.2.1 实验步骤
        5.2.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酸性染料锦纶染色残液回用方案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染色废液回用现状与分析
    1.3 染料浓度测定方法
        1.3.1 色谱法
        1.3.2 光谱法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多组分染料浓度分析测定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2 溶液配置
        2.1.3 溶液吸光度测定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分析方法的建立
        2.2.2 二组分混合染料浓度分析
        2.2.3 三组分混合染液浓度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染色残液回用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药品和仪器
        3.1.2 染色配方与工艺
        3.1.3 染料性质探究
        3.1.4 染色残液制备
        3.1.5 染料浓度测定
        3.1.6 残液回用步骤与补加量关系
        3.1.7 残液回用染色面料评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染料的上染性能
        3.2.2 回用液染色效果评定方法的确定
        3.2.3 单组分残液回用
        3.2.4 二组分残液回用
        3.2.5 三组分残液回用
        3.2.6 牢度比较
        3.2.7 匀染性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厂中样生产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药品和仪器
        4.1.2 染色配方与工艺
        4.1.3 残液回用补加量确定
        4.1.4 残液回用面料效果比较
        4.1.5 匀染性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二组分中样残液回用
        4.2.2 三组分中样残液回用
        4.2.3 酸性LD黑色中样残液回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8)分析化学中吸光光度法教学内容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吸光光度法基本理论
    1. 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简介
    1. 2 朗伯—比尔定律[3 -4]
        1. 2. 1 朗伯—比尔定律的推导及数学表达式
        1. 2. 2 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
        1. 2. 3 应用朗伯—比尔定律时应注意的事项
    1. 3 分光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2 吸光光度法的测定条件
    2. 1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2. 2 标准曲线及其异常情况
        2. 2. 1 标准曲线
        2.2.2标准曲线的异常情况
    2. 3 吸光光度法测定条件的选择
        2. 3. 1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2. 3. 2 参比溶液的选择
        2. 3. 3 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3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3. 1 目视比色法
    3. 2 示差吸光光度法
    3. 3 双波长吸光光度法
    3. 4 导数分光光度法
    3. 5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实例
4 结论

(9)气浮分离、固相萃取与光谱法联用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现代分离、富集技术及应用概述
    1.2 固相萃取分离/富集技术与分光光度法联用(固相光度法)研究进展
    1.3 浮选分离/富集技术与分光光度法联用(浮选光度法)研究进展
2 薄层树脂相光度法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1 薄层树脂相光度法研究概述
    2.2 薄层树脂相光度法测定Fe(Ⅱ)、Fe(Ⅲ)Fe(Ⅱ)/ Fe(Ⅲ)的研究
    2.3 薄层树脂相吸光光度法测定痕量Co(Ⅱ)、Cu(Ⅱ)、Ca(Ⅱ)、Mg(Ⅱ)研究
    2.4 薄层树脂相光度法测定Si(Ⅳ)、P(Ⅴ)、Bi(Ⅲ)、Mo(Ⅵ)的研究
    2.5 薄层树脂相吸光光度法同时测定Cr(Ⅱ)/Cr(Ⅵ)、Fe(Ⅱ)/Co(Ⅱ)、Fe(Ⅲ)/Co(Ⅵ)
3 气浮溶剂浮选光度法及其在环境分析中应用研究
    3.1 气浮溶剂浮选光度法研究概述
    3.2 气浮溶剂浮选缔合物光度法测定痕量铬的研究
    3.3 气浮溶剂浮选光度法测定Mn(Ⅱ)、Pb(Ⅱ)、Cu(Ⅱ)的研究
    3.4 气浮缔合物溶剂浮选光度法测定烟草中烟碱的研究
    3.5 气浮溶剂浮选光度法测定Vc、硒、SO32-、碘的研究
4 全文总结、建议及其它
    4.1 全文总结
    4.2 进一步的工作及建议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英语缩写及符号表

(10)比光谱-导数吸光光度法及其应用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比光谱-导数吸光光度法同时测定二元混合物的含量比光谱-导数吸光光度法最初用于二元混合物的同时测定。若a、b两组分服从比耳定律, 且具有吸收加和性 (比色皿长度为1cm) , 则
2 零交点比光谱-导数吸光光度法同时测定三元混合物的含量
3 双除数因子比光谱-导数吸光光度法同时测定三元混合物含量
4 比光谱-导数吸光光度 (计算) 法
5 比光谱-导数吸光光度法的条件选择
6 比光谱-导数吸光光度法的应用与进展

四、统计光度误差及其在吸光光度法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于模块化教学的分析化学教学实践[J]. 莫名月,史春雨,景婷. 广东化工, 2021(24)
  • [2]光谱综合实验仪在开放式创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张开骁,陈敦军,胡利群,张廷志.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23)
  • [3]编写分析化学教材的思考与实践[J]. 陈永雷,何疆,陈宏丽,陈兴国. 大学化学, 2021(09)
  • [4]高残碳无氨固化酚醛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金婷.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5]大气苯系物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研究[D]. 石东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6]基于液体传感阵列农残快速检测装置的研究[D]. 彭远芳. 重庆大学, 2019(01)
  • [7]酸性染料锦纶染色残液回用方案的建立与应用[D]. 秦寒.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8]分析化学中吸光光度法教学内容的探讨[J]. 黄小文,李廷希,张强,田秀娟,于青. 广州化工, 2014(08)
  • [9]气浮分离、固相萃取与光谱法联用及应用研究[D]. 阎永胜.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10]比光谱-导数吸光光度法及其应用与进展[J]. 徐嘉凉,汤晓东.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2(07)

标签:;  ;  ;  

统计光度误差及其在吸收测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