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徐淼淼[1](2020)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于EFQM卓越模型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众多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研究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的发展对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与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完善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今外部云诡波谲、内部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以及高职扩招百万的生源量化目标均对高职院校的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如何促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EFQM卓越模型是欧洲质量奖的管理模型,它致力于组织提升质量效益,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卓越发展,它的非规范性框架适用于所有组织,这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与提升提供新的视角与途径。EFQM模型的非规范性管理框架适用于所有组织,那么其适用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合理性何在?EFQM模型内部要素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要素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如何基于EFQM模型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模式如何?本文从EFQM卓越模型视角出发,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对EFQM卓越模型进行详细阐述,其次对EFQM卓越模型的应用进行可行性及逻辑性分析,随后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接着分析该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原则,并探索其运作的要素:“引擎”主体,管理要素,工具技术,进而从内外部角度构建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模式,与此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法分析G高职的应用情况。最后从高职院校内部、政府和社会外部的角度提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完善的策略。除绪论之外,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EFQM卓越模型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以及内涵特征,分析阐述8个基本理念,九大基本准则和RADAR逻辑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首先从可能性和必然性两个角度对EFQM模型的应用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从准则和RADAR两方面进行逻辑性分析,最后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第三部分是阐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首先分析运作的基本原则,基于原则和EFQM模型从内外部角度探索具体运作模式。第四部分是以G高职为例阐述其应用的背景、具体应用情况以及应用中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实施该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基于G高职应用的问题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和外部监控体系完善两方面提出相关策略。
林琳[2](2020)在《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对各领域的全谱渗透,前现代、现代、解构性后现代与建设性后现代的交汇通融,科学与人文在长期的对垒后趋向有机融合等,都对教育包括本科教育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自201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在扩大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水平,这是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下,在中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技术的打压,人才交流的封锁等都要求中国更加急迫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质量监测与保障举措,对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乎我国本科教学的定位与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由此,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重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对于确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新使命、新方案、新标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有机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在人民日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论述到中国的确在走向生态文明,并提出怀特海的思想极富启迪。“怀特海的全集翻译与研究”被列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研究方向,可见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的深刻性与洞见性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立足有机、整体与过程,他们都诉诸感性活动主体。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在主体性方面颇具特色,其根植于自身融合式的哲学体系,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具有启示意义。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和研究综述主要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从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国外内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三大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出发,阐释怀特海本人的“是其所是”及其价值理论的“在其所在”,即怀特海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次,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本体意义,即价值是事件的内在实在性;价值尺度涉及“强度”、“满足”与“秩序”价值包含一种对“重要性”的判断;价值存在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具体性;道德价值:道德在于支配过程;价值的三重图式包括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价值的多重维度包括:善、真、美、冒险及平和;在其评价理论中认为评价是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并具有三重特征。最后阐述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第三部分,在对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Nvivo12软件对国家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进行词频分析、对国家审核评估标准中的要素进行一级编码并标明参考点。对29个地方政府的审核评估标准中与教育部颁发文件不同的8个省份的审核评估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阐释其特点。对随机抽样的33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标准及其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四个自编问卷《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求《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所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对调查问卷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上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于本科教学评估认知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之间的关系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即高需求水平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强于低需求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针对问卷的不足采用访谈研究法,对25名被访者按照审核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人文性与关系性等问题进行访谈,基于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审核评估标准文本的内容研究及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现状的调查研究,在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包括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学生、教师主体的缺位;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使得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内在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内容本身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对价值的分割,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第五部分,在怀特海价值理论视域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整合旨趣。其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其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有机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第二,本科教学审核标准价值关系应走向有机追求。首先,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者、政府机构人员、社会第三方评估人员等审核评估利益相关者。其次,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最后,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通过研究学校标准变革的逻辑,有利于确立理性化的标准变革目标与对策,同时这也是确保审核评估标准变革有效性的前提。第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矛盾的化解。在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中,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矛盾应达到有机的统一。具体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第四,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以及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李倩[3](2019)在《保定H中等职业学校“三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校管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是一种动态化的管理,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改革与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直接面向社会、面向企业输出技术劳动者,其管理水平直接体现着职业教育管理水平。中职学校只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管理模式,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当前,中职学校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的运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缺失,职业能力不足;行政管理的工作推诿、效率低下;教学管理的不规范、不专业等问题。因此,应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反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本论文以保定H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准军事化、行政管理企业化、教学管理专业化“三化”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多个层面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调研出学生管理准军事化、行政管理企业化、教学管理专业化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分析“三化”管理模式的“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三化”管理模式改革的对策:学生管理准军事化和人性化相结合;行政管理企业化和弹性化相结合;教学管理专业化深度发展;建立“三化”管理联动机制,畅通教学、学生和行政工作管理渠道。
董红静[4](2019)在《中职语文情境教学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 ——以Y市某三所中职学校的调查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内部国情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对中职生的教育教学也越发重视。同时,随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势在必行。这也对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作为文化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被学生抱怨枯燥无味。大家对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了基本清晰的认知,其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中职语文教学基于其特殊的教育对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语文教学则更应当侧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性所在。要想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建立具有中职特色的语文教学新课型,建立新的教学目标,构筑新的评价体系,优化原有的教学内容。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使学生舒心学习,健康学习,加紧研究新型教育方式势在必行。本研究主要针对Y市三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研究等方式,对中职语文情境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寻找改进策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师生情境教学的理解和实施,以及学校情境教学的管理。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境教学与管理的现状,笔者主要从实施情境教学的影响来进行访谈概述,旨在进一步发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和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从阅读文献和访谈中可以看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管理相对宽松。通过阅读文献,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关于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要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科学规范化管理,有必要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管理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不断完善修正新型教学模式,同时从管理的角度研究提高语文情境教学效果的方法。
王晓东[5](2019)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与对策研究 ——以铜仁市A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教学形势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案已经不再适应培育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课堂教学模式亟需作出改变。课堂教学管理是针对课堂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管理的课题,能够对课堂环境、课堂关系、课堂纪律等进行全方位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维持良好的班级纪律,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素质。课堂教学管理理论近些年被广泛研究,在小学、中学、大学课堂教学中均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课堂教学管理具有综合性与专业化的特点,由于教师素质、数量有限,且现有的考试制度与课堂教学管理锲合度较低,在课堂教学管理实施中遇到了较多困境。本文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背景出发,通过相关的理论的指导,开展研究工作。贵州省是我国相对贫困的省份,该省多数地区教学水平较低,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A中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收集信息,分别对课堂教学管理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该校课堂教学管理实施的真实情况。本文从课堂纪律管理、课堂关系管理与课堂环境管理三方面分析A中学初中课堂教学管理相关情况。发现A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1)课堂环境单调固化,缺乏灵活性。(2)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无法得到及时调和,影响课堂关系的构建。(3)A中学现行考核制度与课堂管理制度不相契合。结合调查结果,本文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1)A中学师生课堂观念尚未实现转变,依然较为传统。(2)学生对课堂管理的参与度低,在纪律管理、关系管理等方面都缺乏主动性的发挥空间。由此,本文提出改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的建议:(1)开展课堂环境管理,通过多种方式创建英语学习氛围。(2)进行课堂关系管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3)进行课堂纪律关系,完善纪律制定标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纪律的制定,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蔺艳娥[6](2016)在《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到目前为止,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三种模式。它们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网络教育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威胁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质量保障并不是一个产品或结果,而是一个流动的持续过程。从较宽泛的意义讲,教育一经产生就有了某种形式的质量保障活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基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起监控和调节作用。我国远程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质量保障活动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运行机制。函授教育在我国大规模发展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函授教育质量保障实践包括严格的输入、输出办学模式,教育政策的规范引导以及教育评估监督;其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办学思想、教材建设、师资建设、自学与面授以及函授站管理等方面。广播电视教育的繁荣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举措有“五统一”质量管理模式、教育政策引导规范、教育评估和毕业生追踪调查等;其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质量保障要素的讨论上,包括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六要素说、八要素说和“五统一”质量管理模式等。网络教育始于1999年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启动。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方式有教育政策规范引导、教育评估监督、年报年检制度、网络统考制度、部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其理论探讨集中体现在远程教育质量观的讨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与要素的讨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策略的讨论等。在这三种模式发展过程中,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脱离的一面;明显地表现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双向互动关系。理性地总结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互动过程,其成就集中表现在:实践发展推动人们认识与观念的深化,教育政策对实践发展起到指引、调节与规范作用。但是,其存在问题必须予以重视,主要表现为:理论发展的依附性导致实践的无根性,理论发展滞后导致实践的盲目性,实践发展遵循外生型路线,实践主体之间力量的消解削弱了实践效力及其向理论的转化。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远程教育学科基础理论薄弱,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缺乏独立性,缺乏对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转化应用程序的研究,远程教育实践的行政主导色彩浓厚,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存在着隔阂。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有利于远程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此,本研究初步构建了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机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构成一个互动系统,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教育中介、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主体、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主体构成系统要素,而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系统各要素的固有特性及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在这一系统中,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发展应具备科学化、体系化、本土化、独立化、时代化特征;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应走向专业化、自治化、独立化;教育中介联结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在国家、群体、个体层面分别是教育政策、规章制度、行为规则;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主体应提高专业素养、深入研究实践、变革研究方法;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主体应强化反思意识与能力,强化理论素养与思维能力,强化理论综合应用能力,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形成统一的理念、认识、意志与行动。在此基础上,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相互理解与对话,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双向转化,其互动系统运行具有整体性、有机性、结构性、动态性特征。
陈晓雨[7](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引导和督促受教育者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从而深化对政治理论知识认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最终实现综合素质提升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高校在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形式,轻效果”等倾向,致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存在“两张皮”现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未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应有作用。面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知信分离的现状,深化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倡导在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导向,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归纳分析、实地考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在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查阅资料,掌握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整体情况,以H校为典型案例,依据实地考察,分析和研判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总结出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成效与存在的不足,从而尝试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提升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成效包括:增加了实践教学参与比例,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性,促进了实践教学运行规范化,推动了实践教学内容求实化;不足包括: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课程内容特殊性把握不准,实践教学场所资源匮乏,实践教学主体参与深度不够,实践教学途径单一且流于形式。本文的落脚点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存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笔者对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存不足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众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经验,提出了如下建议:深化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准确把握实践教学内容,充分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全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李蓉[8](2019)在《一名兼职辅导员平衡教学与管理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针对作为L高职院校新任兼职辅导员的Y老师,针对Y老师兼任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和困惑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取叙事研究的方法并结合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方法,对师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访谈、分析,在讲述Y老师的成长故事的同时从时间、精力和能力三个维度,以自我、同事及学生三个视角对Y老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得出影响Y老师难以平衡教学与管理的原因。第一:内部原因。主要是职业倦怠和自我反思不足。第二:外部原因。主要是培训体系不完整、管理制度的缺失和进修交流不易实施。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第一:自我发展是根本。这就需要了解自我专业水平和发展需求、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充实自己、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协调好教学与管理工作。第二:需要学校支持。学校需要制定完备的兼职辅导员选拔与培训制度、落实平台搭建健全考评体系、建立激励保障制度。
冯晖[9](2016)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主体,教师教学绩效是衡量高校质量水平的关键因素。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校正面临着教学质量“稀释”问题,期待通过教学绩效促进教师发展,并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聚焦点。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者、利益相关者等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强调通过教育与培训提升教师知识素养,进而提高教学绩效。但教师人力资本的技术与工具理性特征无意中又将教师塑造成了功利的“经济人”,在竞争中人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多,因此,教育的功利性增强并不利于教师教学绩效的有效提高。高校管理者从评价理论视角强调通过建立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投入,提高教学绩效。但研究表明教师教学评价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结果,甚至还给教师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教育研究者从教育社会学视角主张通过建立共同体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达到提升教学绩效的目的。教师社会资本属于教育社会学领域研究范畴,是嵌入于教师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教师可投资、获取和利用,并最终实现教学期望的有效社会资源的总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不仅对教师教学绩效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来源于各民族教师之间的社会联系及互相信任的教师社会资本,反映了教师在多元文化背景高校环境内的社会网络联系以及教师所感知到的心理环境,它们将会对教师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最为直接和深刻的影响,进而导致教师表现出不同的绩效结果。因此,本研究基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实际需要的综合考量,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和绩效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探索多元文化情境中高校教师的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的影响关系,旨在探寻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中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着力点。由于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关系研究关注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国内外经典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多元文化环境特点和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教师教学问题的现状需要,探索了高校教师社会资本生成的目标取向、条件、载体、路径和机制;基于外因与内因辩证原理的思考,探索了高校教师社会资本各要素对教学绩效的影响关系和作用机理。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师社会资本(外因)维度、教学绩效(结果)维度进行了提炼,基于动机心理学和社会交换理论分析并界定了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教学知识获取是高校教师社会资本影响教学绩效的中介变量(即内因),并建构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影响教学绩效的概念模型,包含了自变量(教师社会资本)、中介变量(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知识获取)和因变量(教学绩效)三类变量及其相应的路径关系。并从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知识获取、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效能感、教学知识获取与教学绩效、教学效能感与教学绩效四个方面提出了20项研究假设。通过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对教学绩效的影响关系和作用机理,以此检验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验证和明确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的内在关系。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前测问卷做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对信度和效度的分析,筛选测量题项并形成正式问卷,通过正式问卷调查,收集了431个有效样本数据,样本主要来自西藏、内蒙古、新疆三个民族自治区六所普通高校民、汉教师,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问卷的结构进行了检验;第二部分主要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研究的理论模型和相关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第三部分是对被试的背景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深度访谈。通过理论、实证及质性研究,本研究的结论是:(1)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是由结构性社会资本和关系资源社会资本两大维度组成,具体可由5个子维度的测量量表进行有效测量;(2)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教学知识获取要素是影响教师教学绩效的内因,在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关系间起中介作用;(3)教师社会资本对教学绩效有正向影响,但是一个间接过程,影响的基本路径是:教师社会资本通过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形成和教学知识获取行为进而影响教学绩效水平的提高,即外因(社会资本)通过内因(教学效能感、教学知识获取)而对结果(教学绩效)发挥更大的影响作用;(4)教师社会资本各维度通过中介变量对教学绩效的影响均呈现出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5)在边疆少数民族高校教师的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中,男女教师之间基本上不存在差异,但高校教师在民族身份、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等变量中都存在有显着差异。相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的理论贡献是:(1)比较全面阐释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的基本结构与要素,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会资本理论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建的研究;(2)扩展了教师教学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的领域,识别了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知识获取在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揭开了高校教师社会资本对教学绩效影响过程中的“黑箱”,丰富了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教学绩效提升的研究;(3)从微观层面验证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的功效,丰富了个体社会资本微观效能的研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分析,本研究成果对实践的启示:(1)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为高校的教学管理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思路;(2)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自我诊断,将“关系”转化为社会资本以提升教学绩效提供了理论指导;(3)营造合作与交流的良好教学氛围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提高教学绩效的根本保证;(4)建构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是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尽管采用了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关系展开论证,但仍然存在—定的局限性,后续的研究可从这些方面考虑:(1)针对教师社会资本各要素对教学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的结论,通过对教师社会资本各要素的比较研究,探索所存差异的原因。(2)通过科学方法开发出更加适合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实际的测量量表。(3)对多元文化高校教师社会资本的保障机制做更加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的探索和研究,使其真正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有益补充。(4)全面深入探索新疆高校教师与教学绩效的关系,提高新疆高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伍家文[10](2009)在《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育的内容、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的。中学英语课程是中学英语教育的核心,是中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学英语教育目标的基本载体。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梳理了我国1978年到2008年这段历史时期(为行文方便,本文将这一时期简称为“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实践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具体分析了这一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英语教材、教学法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发展变化及特点,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及相关理论。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内容、意义、理论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全面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学术界在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已经取得的成就和不足,阐明了本研究欲弥补的薄弱环节。第三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的发展。阐述了中学英语课程及相关概念的发展。在梳理、分析英语课程及其相关概念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英语教材、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评价等概念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厘清这些概念的实质,掌握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理论发展的脉络,把握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提出适合我国中学英语课程实际的理论观点,以便为研究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第四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阐述了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按照这一时期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实际,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每一阶段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采取的具体的课程措施,分析、总结了各阶段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基本要素的具体实践及分析。分别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英语教材的使用、英语教学法的应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等课程要素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较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以进一步阐述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同时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我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材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六章,对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在全面分析、总结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低效”和“英语过热”的问题和现象,指出要确保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对我国现有的英语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实情的中学英语课程理论,准确定位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和中学英语新课程相配套的英语测试体系。另外,课程发展必须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课程改革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
二、关于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于EFQM卓越模型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与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需要 |
2.高职院校亟待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3.EFQM卓越模型适合引进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增添理论积淀 |
2.实践意义: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良性健康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关于EFQM卓越模型的研究 |
2.关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
3.已有研究述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质量保障体系 |
2.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 |
3.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EFQM卓越模型概述 |
(一)EFQM卓越模型的基本概念 |
(二)EFQM卓越模型的核心内容 |
1.基本理念和准则 |
2.RADAR逻辑 |
(三)EFQM卓越模型的内涵 |
1.EFQM卓越模型是一种非规范性管理框架 |
2.EFQM卓越模型以RADAR评估为主要管理手段 |
3.EFQM卓越模型是一种认证激励手段 |
三、基于EFQM卓越模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的构建 |
(一)EFQM卓越模型用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
1.EFQM卓越模型应用的可能性 |
2.EFQM卓越模型应用的必然性 |
(二)EFQM卓越模型应用的逻辑性分析 |
1.准则的对应性分析 |
2.RADAR的逻辑性分析 |
(三)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框架的构建 |
四、基于EFQM卓越模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 |
(一)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运作的原则 |
1.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 |
2.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
3.注重发挥领导的作用 |
4.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 |
5.坚持过程管理与监控 |
6.以评估结果为导向 |
(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模式 |
1.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 |
2.外部质量监控反馈 |
五、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应用 |
(一)学校概况 |
(二)G高职应用的背景 |
1.教学诊改浪潮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提供外部环境 |
2.政府支持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创造有益条件 |
3.学校管理文化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提供思想动力 |
(三)G高职的具体应用 |
1.内部质量管理运行 |
2.外部监控反馈情况 |
(四)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六、实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 |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管理的改进 |
1.进一步提高领导者的管理能力 |
2.组建扁平化的专业内部评估机构 |
3.建设全面的人员管理系统 |
4.进一步整合合作伙伴和资源 |
5.健全学习..创新的动态评估反馈系统 |
(二)外部监控体系的完善 |
1.国家顶层设计,政策制度引领教育质量发展 |
2.建设长效的人才需求预估机制 |
3.扩大公共媒体监督的影响力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呼唤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变革 |
(二)本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审核评估标准进行价值取向分析 |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启示意义 |
(四)个人对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兴趣与关注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一)本科教学 |
(二)审核评估标准 |
(三)价值 |
(四)评价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 |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
(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
(三)国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反思 |
二、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 |
(一)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
(二)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
(三)国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反思 |
三、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一)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
(二)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
(三)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
(四)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
(五)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反思 |
第二章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 |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形成的“在其所在” |
(一)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主义诗篇激发了怀特海的灵感 |
(二)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割裂的历史背景 |
(三)怀特海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的诠释 |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
(一)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
(二)价值的三重图式:自我、他者及整体的关系 |
(三)价值的多种维度:善、真、美、冒险及平和 |
(四)评价理论: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 |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 |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局限 |
第三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历史与文本分析 |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发展的历史阶段 |
(一)本科教学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准备(1985-1990年) |
(二)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试点和探索(1990-2001年) |
(三)开展水平评估标准的阶段(2002-2008年) |
(四)依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审核评估标准(2009年-至今) |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文本分析 |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特点 |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词频及编码分析 |
(三)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的价值关系分析 |
第四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现状 |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的意义 |
二、调查的对象、程序与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二)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三)审核评估标准需求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四)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五)调查内容的关系机制分析 |
五、调查结果讨论 |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部分讨论 |
(二)相关分析讨论 |
(三)结构方程模型讨论 |
第五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 |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 |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 |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 |
(一)学生与教师主体的缺位 |
(二)审核评估标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 |
(三)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 |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矛盾 |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 |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分割 |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 |
(二)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 |
(三)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 |
第六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 |
一、正确定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选择 |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 |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 |
二、确定本科教学审核标准的价值追求 |
(一)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 |
(二)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 |
(三)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 |
三、处理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冲突 |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 |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 |
四、实现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的价值融合 |
(一)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 |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
(三)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
结论 |
一、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研究的总结 |
二、对未来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 |
附录2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 |
附录3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 |
附录4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 |
附录5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协议 |
附录6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提纲 |
附录7 国家及各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
附录8 抽样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
附录9 访谈情况记录表 |
附录10 文本及调查图表索引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保定H中等职业学校“三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学校管理模式 |
1.2.2 学生管理准军事化 |
1.2.3 行政管理企业化 |
1.2.4 教学管理专业化 |
1.3 研究现状 |
1.3.1 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2 学生管理准军事化的研究现状 |
1.3.3 行政管理企业化的研究现状 |
1.3.4 教学管理专业化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保定H中等职业学校“三化”管理模式实施概况 |
2.1 “三化”管理模式实施的背景 |
2.2 学生管理准军事化的应用 |
2.2.1 健全准军事化管理机构 |
2.2.2 制定与准军事化相匹配的规章制度 |
2.2.3 实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日常行为管理 |
2.2.4 建立准军事化特色的军营文化 |
2.3 行政管理企业化的应用 |
2.3.1 实施企业化目标管理 |
2.3.2 制定企业化管理制度 |
2.3.3 建立企业化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 |
2.4 教学管理专业化的应用 |
2.4.1 教师专业化培养 |
2.4.2 建立职业化课程体系 |
2.4.3 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力度 |
2.4.4 制定规范化教学管理制度 |
2.4.5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考评机制 |
第三章 “三化”管理模式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 |
3.1 “三化”管理模式实施的现状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工具的制定 |
3.1.4 调查的实施 |
3.2 调查访谈结果的分析 |
3.2.1 学生管理准军事化的效果分析 |
3.2.2 行政管理企业化的效果分析 |
3.2.3 教学管理专业化的效果分析 |
3.3 “三化”管理模式实施的成效与问题 |
3.3.1 “三化”管理模式实施的成效 |
3.3.2 “三化”管理模式实施存在问题及分析 |
第四章 完善“三化”管理模式改革思路与对策 |
4.1 “三化”管理模式的管理理念和相互关系把握 |
4.1.1 “三化”管理模式的管理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
4.1.2 教学管理专业化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实现学生“成才” |
4.1.3 学生管理准军事化是教学管理专业化的基础,实现学生的“成人” |
4.1.4 行政管理企业化是学生“成人”和“成才”的保障 |
4.2 完善“三化”管理模式改革对策 |
4.2.1 学生管理准军事化和人性化相结合 |
4.2.2 行政管理企业化与弹性化相结合 |
4.2.3 教学管理专业化深度发展 |
4.2.4 建立“三化”管理联动机制,畅通教学、学生与行政管理渠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中职语文情境教学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 ——以Y市某三所中职学校的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及管理的理论问题 |
一、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及管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情境教学 |
(二) 中职语文情境教学 |
(三) 教学管理 |
二、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及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 合作学习理论 |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影响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及管理的因素 |
(一) 学校因素 |
(二) 教师专业素养 |
(三) 学生态度 |
第二章 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及管理现状调查—以Y市某三所中职学校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方法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内容 |
二、中职语文情境教学情况调查结果 |
(一) 中职师生对语文情境教学的态度调查 |
(二) 中职教师实施语文情境教学的方法调查 |
(三) 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实施的效果调查 |
三、中职语文情境教学管理情况调查结果 |
(一) 教师专业身份调查 |
(二) 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调查 |
(三) 学校管理措施调查 |
(四) 师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态度调查 |
第三章 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师生缺少对情境教学的热情 |
(二) 教师开展情境教学的方法单一 |
(三) 情境教学实施的效果不明显 |
二、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及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学校对情境教学的管理不明确 |
(二) 教师的情境教学管理能力和观念的局限 |
(三) 中职学生学习条件的不足 |
第四章 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及管理改进对策 |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一) 大力引进优秀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学习 |
(二) 转变教师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 |
(三) 明确“章法”,指导教师开展情境教学 |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一) 帮助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提高学习、生活的积极性 |
(二) 督促学生阅读专业相关的课外书籍,拓宽视野,夯实语文基础 |
(三)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整体素养 |
三、提高教学管理效果 |
(一) 组织针对性强的培训学习 |
(二) 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助推情境教学 |
(三) 丰富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与对策研究 ——以铜仁市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课堂教学管理 |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五节 研究目的及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现状——以铜仁市A中学为例 |
第一节 初中英语课堂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第二节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访谈 |
一、针对教师的访谈情况 |
二、针对学生的访谈情况 |
第三节 调查及访谈结果 |
一、课堂环境管理 |
二、课堂关系管理 |
三、课堂纪律管理 |
第三章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分析 |
第一节 A中学教学管理问题分析 |
一、课堂环境单调固化,缺乏灵活性 |
二、学生逆反心理影响师生关系建设 |
三、考核制度与课堂管理制度分离 |
第二节 A中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
一、师生课堂观念尚未转变 |
二、学生对课堂管理参与度低 |
第四章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改进策略 |
第一节 课堂环境管理,创建英语学习氛围 |
第二节 课堂关系管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
第三节 课堂纪律管理,完善教学方式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二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三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访谈提纲 |
致谢 |
(6)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教育质量对远程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关系既重要又复杂 |
(三) 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丰富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
(四) 个人经历与研究兴趣的结合将为促进本职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内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
(三) 对国内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研究的评价 |
四、概念界定 |
(一)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 |
(二)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 |
(三)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实践 |
(四) 互动关系 |
五、理论基础 |
(一) 毛泽东的认识论与实践论 |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三) 系统论 |
(四) 哲学解释学理论 |
六、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七、创新与不足 |
(一) 可能的创新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 |
一、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萌芽期 |
(二) 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初创期 |
(三) 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繁荣期 |
(四) 我国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期 |
二、我国三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 |
(一) 函授教育及其特征 |
(二) 广播电视教育及其特征 |
(三) 网络教育及其特征 |
三、我国远程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
(二) 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三) 为我国学习化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
(四) 为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方式 |
四、我国远程教育历史发展中的质量保障机制及其意义 |
(一) 远程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质量保障机制 |
(二) 远程教育发展中质量保障的意义 |
第三章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
一、函授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
(一) 严格的输入、输出模式 |
(二) 函授教育政策法规的规范 |
二、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
(一) 端正办学思想 |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三) 加强函授教材建设 |
(四) 强化自学和面授辅导 |
(五) 加强函授站管理 |
三、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
(一)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
(二) 函授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
第四章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
一、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
(一) 教育质量“五统一”模式的构建 |
(二) 政策法规指导与规范办学质量 |
(三) 学生调查与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 |
二、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
(一) “三要素说”的提出 |
(二) “四要素说”的探讨 |
(三) “六要素说”的讨论 |
(四) “八要素说”的完善 |
(五) 教育质量“五统一”模式的构建 |
三、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
(一)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
(二) 广播电视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
第五章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
一、网络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 |
(一) 政策主导与规范下的曲折发展 |
(二)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 |
(三) 电大系统的“五要素”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四) 教育教学评估实践 |
(五) 年报年检制度的实施 |
(六) 网络统考制度的实施 |
二、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探索 |
(一) 网络教育质量观的讨论 |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要素与标准的讨论 |
(三)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策略的讨论 |
三、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互动关系 |
(一)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促进 |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相互错位 |
四、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
(一)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实践的发展趋势 |
(二) 网络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发展趋势 |
第六章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 |
一、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理性总结 |
(一)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成就 |
(二)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存在的问题 |
二、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基础薄弱 |
(二)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缺乏独立性 |
(三) 缺乏对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转化应用程序的研究 |
(四) 远程教育实践发展行政主导色彩浓厚 |
(五)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存在隔阂 |
三、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 |
(一)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系统的构建及其要素分析 |
(二) 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系统运行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三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四 教育学主体性教育论 |
五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概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
(一)实践教学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 |
(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特征与原则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征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原则 |
四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以H校为例 |
一 个案基本情况简介 |
(一)个案概况 |
(二)个案简介 |
二 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 |
(一)增加了实践教学参与比例 |
(二)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性 |
(三)促进了实践教学运行规范化 |
(四)推动了实践教学内容求实化 |
三 H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分析 |
(一)实践教学课程虚化严重 |
(二)对课程内容特殊性把握不准 |
(三)实践教学场所资源匮乏 |
(四)实践教学主体参与深度不够 |
(五)实践教学途径单一且流于形式 |
四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
一 深化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
二 准确把握实践教学内容 |
三 充分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
四 积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 |
五 全面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
六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一名兼职辅导员平衡教学与管理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辅导员 |
2.兼职辅导员 |
3.高等职业院校兼职辅导员 |
4.平衡 |
(四)文献综述 |
1.关于兼职辅导员的相关研究 |
2.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1.叙事研究方法 |
2.叙事研究中的资料收集 |
3.研究中的角色定位 |
4.研究中的伦理道德处理 |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图 |
二、她从哪里来——Y老师的学习经历 |
(一)Y老师的求学经历 |
1.Y老师本科之前的求学经历 |
2.Y老师的本科经历 |
3.Y老师的研究生经历 |
(二)Y老师的工作经历 |
(三)小结 |
三、她在哪里——作为兼职辅导员的Y老师 |
(一)我教得好吗? |
1.自己的感受 |
2.学生怎么说 |
3.其他同事怎么说 |
(二)我管理得好吗? |
1.自己的感受 |
2.学生怎么说 |
3.同事怎么说 |
(三)我能做到教学与管理的平衡吗? |
1.自己的感受 |
2.学生怎么说 |
3.同事怎么说 |
(四)小结 |
四、她要去哪里——Y老师直面的挑战 |
(一)Y老师的困惑和迷茫 |
1.学生怎么说 |
2.Y老师怎么说 |
3.学校怎么说 |
(二)Y老师的困惑、迷茫的原因 |
1.内部原因 |
2.外部因素 |
五、如何回到这里——助力Y老师做到教学与管理的平衡 |
(一)自我发展是根本 |
1.了解自我专业水平和发展需求 |
2.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充实自己 |
3.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
4.协调好教学与管理工作 |
(二)学校支持是要务 |
1.制定完备的兼职辅导员选拔与培训制度 |
2.落实平台搭建 |
3.健全考评体系 |
4.建立激励保障制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一)学生访谈提纲 |
(二)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9)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提升高校教师教学绩效的趋势要求 |
1.1.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的特殊性 |
1.1.3 教学实践中的个人困惑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教师社会资本 |
1.3.2 高校教师 |
1.3.3 教师教学绩效 |
1.3.4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
1.3.5 教学效能感 |
1.3.6 教师教学知识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4.3 论文结构 |
1.4.4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社会资本研究 |
2.1.1 社会资本内涵分析 |
2.1.2 社会资本的层次和维度研究 |
2.1.3 社会资本测量 |
2.1.4 教师社会资本 |
2.2 关于绩效研究 |
2.2.1 绩效概念辨析 |
2.2.2 绩效结构分析 |
2.2.3 高校教师教学绩效的测量 |
2.3 关于社会资本与绩效关系研究 |
2.4 文献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结构与教学绩效维度分析 |
3.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生成分析 |
3.1.1 获取社会教育资源:教师社会资本生成的目标取向 |
3.1.2 机会、动机与能力:教师社会资本生成的条件 |
3.1.3 社会关系网络:教师社会资本生成的载体 |
3.1.4 信任:教师社会资本生成的机制 |
3.1.5 互动与嵌入:教师社会资本生成的路径 |
3.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的结构与要素 |
3.2.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结构分析 |
3.2.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的要素分析 |
3.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教学绩效维度分析 |
3.3.1 教学绩效维度分析 |
3.3.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绩效 |
3.3.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情境绩效 |
3.4 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教学绩效的内在因素分析 |
3.4.1 教师认知结构因素对教学绩效的影响 |
3.4.2 教师教学效能感因素对教学绩效的影响 |
3.5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的关系 |
3.5.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任务绩效的关系 |
3.5.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情境绩效的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 概念模型 |
4.2 研究理论假设构建 |
4.2.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知识获取 |
4.2.2 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师教学效能感 |
4.2.3 教学知识获取与教学任务绩效 |
4.2.4 教学效能感与教学绩效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关系问卷的编制 |
5.1 预测问卷的设计 |
5.1.1 预测问卷设计的原则 |
5.1.2 预测问卷设计的过程 |
5.1.3 小范围访谈与座谈 |
5.2 预测问卷的内容与施测 |
5.2.1 预测问卷内容 |
5.2.2 预测问卷施测与被试分布 |
5.2.3 预测问卷信、效度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 正式问卷形成与施测 |
5.3.1 正式问卷的形成与被试样本 |
5.3.2 问卷各量表的描述性统计与信度检验分析 |
5.3.3 样本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5.3.4 样本变量的相关性检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关系概念模型检验 |
6.1 模型检验方法 |
6.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2.1 模型设定 |
6.2.2 模型识别 |
6.2.3 模型评价 |
6.2.4 模型修正 |
6.3 研究假设检验 |
6.4 分析与讨论 |
6.4.1 教师社会资本对教学效能感、教学知识获取的影响 |
6.4.2 教学效能感、教学知识获取对教师教学绩效的影响 |
6.4.3 教学效能感、教学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关系群体差异分析 |
7.1 研究方法 |
7.1.1 定量研究 |
7.1.2 质性研究 |
7.2 研究过程 |
7.2.1 研究样本 |
7.2.2 背景变量设定 |
7.2.3 质性研究资料收集与分析 |
7.3 研究结果分析 |
7.3.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性别差异分析 |
7.3.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民族身份差异分析 |
7.3.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年龄差异分析 |
7.3.4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教龄差异分析 |
7.3.5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职称差异分析 |
7.3.6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学历差异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
8.1.2 教学效能感与教学知识获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
8.1.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资本对教师教学绩效有正向影响 |
8.2 相关建议 |
8.2.1 以培育优质的教师社会资本替代教学管理 |
8.2.2 营造合作交流平台以形成发展合力 |
8.2.3 建构教师教学共同体以保障教学资源获取渠道 |
8.3 研究的贡献、局限与展望 |
8.3.1 研究的贡献 |
8.3.2 研究的局限 |
8.3.3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关系》预测问卷 |
附录二:《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关系》正式问卷 |
附录三:正式问卷与预测问卷编号对应表 |
附录四:质性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五: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 |
后记 |
(10)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内容和目的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内容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理论和视角 |
1.3.1 研究理论 |
1.3.2 研究视角 |
1.4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基本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研究状况介绍 |
2.1.1 和本研究有直接关联的着作 |
2.1.2 和本研究有关的着作 |
2.1.3 硕博论文类 |
2.1.4 报刊发表的论文类 |
2.2 研究成果综合分析 |
2.2.1 研究时限一般到20世纪80年代 |
2.2.2 涉及到中学英语课程方面的内容较少 |
2.2.3 缺乏从课程论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
2.2.4 缺乏专题性的研究 |
第3章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的发展 |
3.1 中学英语课程内涵的拓展 |
3.1.1 从"教学内容"到"过程体系"——论课程概念内涵的变化 |
3.1.2 从"狭义"的英语课程到"广义"的英语课程 |
3.1.3 对英语课程要素认识的发展 |
3.2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英语课程标准)理论的发展 |
3.2.1 从"英语教学大纲"到"英语课程标准" |
3.2.2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含课程标准)的类型分析 |
3.3 中学英语教材理论的发展 |
3.3.1 从狭义的"教科书"到广义的"教学材料" |
3.3.2 英语教材的功能从"学科内容"到"学习刺激物" |
3.4 中学英语教学法理论的发展 |
3.4.1 英语教学法发展概述 |
3.4.2 外语教学法概念中的层次性 |
3.4.3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法的类型分析 |
3.5 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理论的发展 |
3.5.1 教育评价、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概念辨析 |
3.5.2 从"分离式"英语测试到"交际性"英语测试 |
第4章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的发展轨迹 |
4.1 中学英语课程逐步恢复阶段(1978年——1985年) |
4.1.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变革为中学英语课程的恢复提供了可能 |
4.1.2 1978年、1982年两次外语教育工作座谈会和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促进了中学英语课程的逐步恢复和初步发展 |
4.1.3 中学英语课程逐步恢复阶段的特征 |
4.2 中学英语课程稳步发展阶段(1986——2000年) |
4.2.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中学英语课程的稳步发展 |
4.2.2 全国中学外语教学改革座谈会的召开和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为中学英语课程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具体方案和学术支持 |
4.2.3 中学英语课程稳步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特征 |
4.3 中学英语课程深化改革阶段(2001——2008年) |
4.3.1 中学英语课程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
4.3.2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开始了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历程 |
4.3.3 中学英语课程深化改革阶段的特点 |
第5章 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基本要素的具体实践及分析 |
5.1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发展研究 |
5.1.1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历程 |
5.1.2 历次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
5.1.3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
5.2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材发展研究 |
5.2.1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历程 |
5.2.2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材编排思想的发展分析 |
5.2.3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材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
5.3 新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法的发展研究 |
5.3.1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法的发展历程 |
5.3.2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法发展中的理论争鸣及分析 |
5.3.3 中学英语教学法发展中引进与消化、继承与发扬的问题 |
5.3.4 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影响 |
5.4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发展及分析 |
5.4.1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 |
5.4.2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评价发展中的问题及分析 |
5.4.3 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的建议 |
第6章 对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
6.1 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
6.1.1 充分吸收、借鉴西方语言教学改革的经验 |
6.1.2 主动顺应21世纪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 |
6.1.3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学英语课程理论体系 |
6.2 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改革对策 |
6.2.1 对中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的分析与改革对策 |
6.2.2 正确认识和处理"英语过热"现象 |
6.2.3 正确认识与引导中学英语课程"回归"现象 |
6.3 正确定位我国中学英语课程 |
6.3.1 理论界对我国英语课程定位问题的争论 |
6.3.2 "外语"与"二语"及相关概念的辩析 |
6.3.3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定位为外语教学 |
6.4 英语课程改革要重视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
6.4.1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
6.4.2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重新定位 |
6.4.3 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含义和内容 |
6.4.4 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和参加的课题研究 |
四、关于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于EFQM卓越模型视角[D]. 徐淼淼.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2]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3]保定H中等职业学校“三化”管理模式研究[D]. 李倩. 河北大学, 2019(04)
- [4]中职语文情境教学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 ——以Y市某三所中职学校的调查为例[D]. 董红静. 扬州大学, 2019(02)
- [5]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与对策研究 ——以铜仁市A中学为例[D]. 王晓东.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6]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研究[D]. 蔺艳娥. 陕西师范大学, 2016(11)
-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H校为例[D]. 陈晓雨.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一名兼职辅导员平衡教学与管理的叙事研究[D]. 李蓉.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资本与教学绩效关系研究[D]. 冯晖. 南京大学, 2016(08)
- [10]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D]. 伍家文. 西南大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