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效唑在初结果桃树上的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沙建川[1](2020)在《苹果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苹果果实品质日益受到重视,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是苹果重要的品质指标之一,而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叶片光合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数量。明确光合同化物向果实的转运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将为生产上制定合理的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为此,以垄栽5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苹果(Malus pumila Mill.)为试材,利用13C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苹果不同发育时期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特性,明确了同化物向果实转运最多的时期,进一步明确了在关键期内不同枝类叶片和不同叶果距叶片的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特性。并在关键期内分析了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叶果比、氮水平、钾水平、多效唑、脱落酸和赤霉素)对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花后不同时期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特性研究:果实的δ13C值和13C分配率随果实发育时期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花后120~135 d较高,在花后135 d达最高水平。在花后120~135 d叶片在保持较高光合作用的前提下,叶片Rubisco酶活性开始降低,叶片已出现适度衰老,促进了同化物向外转运。在花后120~150 d,果实单果重和纵横径出现快速增加,为同化物在果实卸载增加了库容。在花后120~135 d,果肉的山梨醇脱氢酶(SDH)和淀粉酶(AM)活性、果肉的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的含量以及果柄组织的糖转运蛋白Md SOT1、Md SOT2、Md SOT3、Md SUT1和Md SUT4和果肉己糖转运蛋白Md HT2.2基因表达水平较高。同时果柄组织和果肉间的山梨醇含量差达全年最高水平。这些因素共同提高了果实库活力,进而提高同化物向果实的转运效率。2.在花后120~135 d,不同枝梢叶片(营养梢、长梢、中梢、短梢、果台副梢和叶丛梢)和距果实不同距离的叶片(距果实20、40、60 cm短梢和长梢叶片,分别用S20、L20、S40、L40、S60、L60表示)的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果实13C累积量为短梢>果台副梢>中梢>长梢>叶丛梢>营养梢;S20>L20>S40>L40>S60>L60。等叶果距下短梢叶片较长梢叶片的13C同化物更多地向果实输送,在叶果距为20、40、60 cm时,果实13C累积量分别增加10.91、5.28、1.14 mg,且在果实13C累积量上叶果距较枝条类型更具支配优势。不同枝梢生长特性表明随着枝条长度增加,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同化物合成水平出现降低趋势,离果实近的叶片呈增强趋势。叶片IAA、GA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在较长枝条叶片出现积累,叶片ABA含量则在较短枝条富集。3.不同叶果比和摘叶方式(每种叶果比处理分两种摘叶方式,均匀摘叶和留近果叶去远果叶)对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摘叶后10 d,摘叶处理均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Rubisco酶活性和叶片糖代谢水平,均以T3处理(叶果比30:1且均匀摘叶)下最高。摘叶后20 d,过度摘叶(T1~T3处理)降低了叶片光合作用和糖代谢水平,加速了叶片衰老;适度摘叶(T4~T6处理)下各项指标均高于摘叶后10 d,均以T4处理(叶果比30:1且留近去远摘叶)下最高。T4处理下的13C自留量和13C输出量分别达最低和最高水平,分别为60.4%和39.6%。果实13C累积量随叶果比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以T4处理最高。同一叶果比处理下留近去远摘叶较均匀摘叶可缓解叶片衰老程度。适度摘叶可提高源叶光合作用和糖代谢水平,防止叶片早衰,促进同化物向果实转运,提高果实品质。4.叶片尿素涂抹浓度对13C同化物和15N向果实转运的影响:对叶片(短梢、中梢、果台副梢和距果实20 cm内叶片)进行尿素水溶液涂抹,随着尿素浓度的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光合速率、山梨醇和蔗糖含量、S6PDH、SPS酶活和13C同化能力均先升高后降低,均以0.6%尿素处理最高,其次是0.9%尿素处理。果实13C累积量随着尿素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0.9%尿素涂抹处理最高(1.21 mg·g-1),清水对照最低(0.51 mg·g-1);果实15N累积量随着尿素浓度增加呈一直升高趋势。0.9%尿素涂抹处理使叶片出现适度衰老,尿素浓度过低延缓叶片衰老,过高则使叶片过度衰老。以上结果表明,0.9%尿素浓度处理在维持较高光合作用的前提下使叶片出现适度衰老,利于叶片内部营养物质向外输送,向果实转运的同化物增多,同时避免了过多地氮素向果实的输入,为果实后期糖代谢提供了充分的碳源物质。5.叶片钾素涂抹浓度对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对叶片(短梢、中梢、果台副梢和距果实20 cm内叶片)进行钾素水溶液涂抹,K3处理(1.5%K2O)显着提高了叶片Rubisco酶活性、净光合速率(Pn)、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山梨醇和蔗糖含量、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S6PDH)和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及13C同化能力;提高了果柄组织山梨醇转运蛋白基因Md SOT1、Md SOT2和蔗糖转运蛋白基因Md SUT4的表达,促进了糖在果实中的卸载。13C自留量以CK最高,为82.6%,K3处理最低,为60.5%。果实13C累积量随钾素浓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以K3处理最高(1.31 mg·g-1),CK最低(0.57 mg·g-1)。表明叶施钾素水溶液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叶片PSII光化学效率和碳同化关键酶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叶片同化物的合成能力和向外输送能力,促进了糖向果实的定向转运,同化物向果实转运数量以1.5%K2O涂抹叶片处理最多。6.多效唑对秋梢生长及13C同化物和15N向果实转运的影响:随多效唑浓度增加,秋梢叶片的IAA、GA3、和ZR含量降低,ABA含量增加。多效唑处理还降低了秋梢叶片的叶面积、秋梢长度、每枝叶片数量和Rubisco酶活性,但是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无显着影响。当多效唑浓度超过1500 mg·L-1时,各项指标出现明显变化,过度抑制了秋梢生长。13C和15N同位素双标记表明多效唑处理协调了果实膨大期的秋梢和果实的碳氮营养,降低了秋梢叶片的δ13C和Ndff值,减少了果实中的氮积累,但增加了果实中的碳积累。并且适宜浓度多效唑处理(1000~1500 mg·L-1)提高了果实产量、品质以及树体贮藏营养。7.外源脱落酸对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在果实膨大后期对果实进行脱落酸涂抹,随ABA浓度增加,糖代谢相关酶活性、蔗糖转运蛋白基因Md SUT1和Md SUT2.2与山梨醇转运蛋白基因Md SUT3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均以100 mg·L-1ABA处理最高。Fluridone处理(ABA生物合成抑制剂)则显着抑制了糖代谢酶活性和糖转运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其他处理,100 mg·L-1ABA处理显着减少了叶片13C含量,增加了果实13C含量,提升了13C同化物由叶向果的转运速率。适宜浓度外源ABA提高了成熟期果实可溶性糖含量。8.外源GA3对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在幼果期对果实进行GA3涂抹,随着GA3浓度增加,苹果的单果重、果实纵横径、种子和果肉GA3含量和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均在200 mg·L-1 GA3处理时达到最高。较其他处理,200 mg·L-1GA3处理显着减少了叶片13C含量,增加了果实13C含量,提升了13C同化物由叶向果的转运速率。100~300 mg·L-1外源GA3提高了成熟期果实可溶性糖含量。
盛利,陈莉,丁军[2](2020)在《多效唑对羽衣甘蓝苗期生长的影响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草花在园林景观利用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草花生产中育苗技术是关键环节。为提高草花苗木质量,在羽衣甘蓝育苗过程中,进行了喷施多效唑的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可有效控制其植株高度,提高种苗质量,而对其开花质量观赏效果无影响。
王祯仪[3](2020)在《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沙区植被盖度和防风固沙效果。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浓度、施药频次及作用时间展开全面研究,通过测定大白刺的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物质、根系及残留等指标,培育出矮壮、分蘖多、根系发达的植株,并筛选出改善大白刺构型的最佳施用方法,这不仅为降低施用量和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继续探明人工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固沙机制和抗风蚀效应,基于室内风洞模拟,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白刺的防风固沙效果展开研究,为干旱区风沙危害防治和防风固沙林设计提供参考,并为人工调控大白刺理想构型标准参数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1)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够降低植株的株高、冠长、叶长、叶宽、地上鲜重及干重,而且能促进基径、冠幅、叶片数、叶厚、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支强度、根尖数、根鲜重及干重。但是高施药频次(4次)会使促进作用减弱。低于0.1mm径级的根系对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最强烈。交叉数的变化幅度较分叉数相对平缓。通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TOPSIS法对不同施药频次间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中得知,当施药频次为一次或两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施药;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施用较低浓度300mg/L施药。(2)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减弱其促进作用,且各试验小区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了试验一区蒸腾速率外)。当施药频次仅为1次时,蒸腾速率的最佳施药浓度为900mg/L,但是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处理浓度都不宜超过750mg/L。7月和8月的植物光合特性指标均高于9月,且8月的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峰值。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当施药频次为1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当施药频次为2次或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3)除试验四区外,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它试验小区内的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药频次间的养分回收效率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各养分回收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施药浓度的上升,养分回收效率会出现一定的负值,且高施药频次(4次)会降低植物养分的回收效率,同时各试验小区对照组的养分回收效率均为负值。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植物养分而言,当施药频次为1次或2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浓度处理;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较高浓度750mg/L处理;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处理。(4)植物中的残留浓度(量)远高于土壤,且施药浓度与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越高。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各试验小区内土壤和植物中残留浓度逐渐下降,且原始附着量与施药浓度呈正比,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始残留浓度(原始附着量)就越高。高施药频次和高浓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完全降解的时间会滞后。由此证明该上述施用方法(高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5)纺锤形大白刺对风速的减弱效果最佳,且行距越大其效果越稳定,而半球形和扫帚形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多。大白刺对风速的有效减弱高度在0.2cm~14cm内,且对风速的有效减弱距离主要集中在第一排前侧0.5H至最后一排后侧-0.5H处。不同大白刺构型对风速的减弱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风速和行距对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影响较小。不同集沙仪高度下各大白刺构型的粒级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在粒径为500μm~250μm范围内的中砂,其次是250μm~100μm粒径范围内的细砂,黏粒含量最少。各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风速下17.5cm ×17.5cm行距内纺锤形大白刺和17.5cm × 26.25cm行距内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最好。8m/s风速下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优于纺锤形和半球形;而12m/s和16m/s风速下17.5cm×35cm行距内不同大白刺构型间阻沙效果差异较小。
李莹[4](2020)在《生长调节剂对环江县引种薄壳山核桃‘绍兴’控梢促果影响初探》文中指出在广西河池等地引种的薄壳山核桃多数品种均已进入挂果期,但普遍存在树体营养生长旺盛、开花结实能力参差不齐、花少果少、落花落果、果实产量低、果实品质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户的经济收入。因此,本试验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选用不同浓度的新型果树促控剂PBO(P1-500倍液、P2-200倍液、P3-100倍液)和多效唑(D1-1000mg/L、D2-2000mg/L、D3-3000mg/L),对环江县思恩镇引种薄壳山核桃‘绍兴’进行单株枝条叶面喷施处理,并进行枝条生长量、叶片生理及营养指标、果实相关指标的测定和比对分析,探讨不同浓度下两种生长调节剂对‘绍兴’控梢促果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法筛选出最佳喷施调节剂及其处理浓度,以期为引种薄壳山核桃‘绍兴’控梢促果的化控管理生产实践提供参考,试验结果如下:1.PBO和多效唑对薄壳山核桃‘绍兴’枝条生长的影响(1)对结果枝的影响:PBO和多效唑各喷施处理均能显着抑制‘绍兴’结果枝的节间伸长,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各处理中以3000mg/L的多效唑的抑制作用最佳,但各处理对结果枝直径增量无显着影响。(2)对营养枝的影响:PBO100倍液和多效唑各喷施处理均能显着抑制‘绍兴’营养枝节间的伸长,各处理中以3000mg/L的多效唑抑制作用最佳;多效唑和PBO各处理均能促进营养枝增粗生长,且以1000mg/L的多效唑的促进作用最佳。2.PBO和多效唑对薄壳山核桃‘绍兴’叶片生理及营养指标的影响(1)对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PBO和多效唑各喷施处理对‘绍兴’叶片的比叶重增量、叶绿素SPAD值及其增量、碳氮营养物质含量均有一定的提升效果。各浓度中以3000mg/L和2000mg/L的多效唑处理分别对比叶重和SPAD值增量最大;PBO和多效唑部分处理对‘绍兴’果实发育后期(9月26日)叶片的碳氮营养物质有显着提升效果,其中以3000mg/L多效唑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且显着高于CK,以2000mg/L多效唑处理的叶片淀粉含量最高且显着高于CK,但PBO和多效唑各处理对‘绍兴’果实发育后期(9月26日)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无显着提升效果。(2)对叶片营养元素的影响:PBO和多效唑各喷施处理能使‘绍兴’叶片P含量下降速率有所减缓,且多效唑处理组能使果实发育后期的叶片N、K含量有所提升,从而延缓叶黄期,增长光合作用周期,有利于叶片有机物的积累。(3)对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PBO和多效唑各喷施处理后近一个月内对‘绍兴’叶片内源GA3、IAA、ABA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处理后14d~28d均能使‘绍兴’叶片GA3含量显着低于CK;经PBO和多效唑处理的叶片内源IAA含量与CK相比先显着升高(7d),后降至低于CK(14d~28d),到28d又有回升的趋势,说明PBO和多效唑喷施处理对‘绍兴’叶片内源IAA含量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多效唑在果实发育期进行叶喷施处理的28d内具有显着提升‘绍兴’叶片内源ABA的含量的作用,且该作用期较PBO的作用期(21d)长。3.PBO和多效唑对薄壳山核桃‘绍兴’果实的影响(1)对坐果率的影响:PBO各喷施处理均能提高‘绍兴’的坐果率,各处理浓度中以PBO200倍液的保果效果最理想且与CK之间的差异达极显着,但多效唑喷施处理组对‘绍兴’坐果率无显着提升作用。(2)对坚果表型性状的影响:PBO和多效唑喷施处理对‘绍兴’坚果表型性状产生一定影响,两者均能使平均单果重、仁重和出仁率与CK相比有所提升,但这种提升效果不显着。(3)对果仁营养品质的影响:PBO和多效唑各喷施处理对‘绍兴’的果品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在PBO和多效唑各处理的果实营养品质指标中,以1000mg/L的多效唑在提升果仁还原糖含量和降低单宁含量方面效果显着且最优,以PBO500倍液在增加果仁纤维素含量方面效果显着且最优,以PBO100倍液在增加果仁粗脂肪含量方面效果显着且最优,但PBO和多效唑各喷施处理对果仁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着提升作用。主成分综合评分表明,PBO和多效唑6种喷施处理对薄壳山核桃‘绍兴’当年的枝叶和果实均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且多效唑处理组整体化控效果优于PBO处理组,其中以2000mg/L的多效唑的喷施效果最佳。
邵琪锋[5](2020)在《修剪和外源物质对辽东楤木矮化及侧枝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辽东楤木(Aralia elata(Miq.)Seem)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的林区中,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是一种营养价值极其丰富的药食两用山野菜。由于现阶段辽东楤木在露地生产中栽培技术不成熟,顶芽顶端优势较强侧芽萌发率低,植株过高采摘难度大、单株产量低、越冬死亡等一系列问题,使辽东楤木资源急剧减少,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辽东楤木为供试材料,通过研究不同修剪方式和外源物质处理对辽东楤木矮化效果和矮化后侧枝生长的影响,旨在为辽东楤木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试验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的修剪方式可以显着促进辽东楤木矮化及侧枝生长。修剪方式为11片叶时,留7片叶短截(D11L7);6片叶时摘心(Z3);留枝长度20 cm冬剪(W1)处理下,辽东楤木矮化效果显着优于其他处理。3种处理显着降低了辽东楤木株高,同时显着提高辽东楤木叶片中IAA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效地抑制叶片内源激素IAA、GA、ZR的合成,促进ABA合成。修剪方式为11片叶时,留7片叶短截(D11L7);6片叶时摘心(Z3);留枝长度40 cm冬剪(W3)时,辽东楤木侧枝萌发数量、侧枝生长速率、嫩芽单株产量较高,侧枝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侧枝成熟度较高,侧枝内源激素IAA、GA、ZR含量较高。(2)适宜浓度的三碘苯甲酸可以有效促进辽东楤木矮化及侧枝的生长。150 mg/L三碘苯甲酸(T3)可以显着降低辽东楤木株高,植株茎粗、叶片数和叶面积显着增大,叶片中IAA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抑制叶片内源激素IAA、GA、ZR的合成,促进ABA合成。150 mg/L三碘苯甲酸(T3)处理下,辽东楤木侧枝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侧枝成熟度显着增加,侧枝内源激素IAA、GA、ZR含量较髙,ABA含量较低。(3)冬剪矮化后施用浓度为0.10 mg/L芸薹素内酯(B2W),辽东楤木侧枝生长速度和内源激素IAA、GA、ZR含量显着增加,ABA含量逐渐降低。三碘苯甲酸矮化后施用浓度为1200 mg/L矮壮素(C3T),辽东楤木侧枝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侧枝成熟度最大。(4)侧枝的成熟度显着影响辽东楤木反季节生产中嫩芽的生长及品质,侧枝成熟度为3级时,其嫩芽的萌发率和单株产量增高,且嫩芽的相对生长速率随天数变化整体表现为慢-快-慢的趋势,符合“S”生长曲线规律,嫩芽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VC、多糖等营养成分含量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皂苷和黄酮的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辽东楤木矮化的最佳措施为留枝长度20 cm冬剪(W1),促进辽东楤木侧芽萌发和侧枝生长的最佳措施为11片叶时,留7片叶短截(D11L7),促进辽东楤木侧枝成熟的最佳措施为三碘苯甲酸矮化后施用浓度为1200 mg/L矮壮素(C3T)。在反季节生产中应选择成熟度高、木质化程度良好的侧枝(3级),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
王成荣,杨军,张金云[6](2019)在《江淮丘陵精品桃栽培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江淮丘陵区域桃园面积迅速扩大,经济效益呈下滑趋势,结合连续几年优质高效桃园建设的成功经验,从选择优良适销品种、采用适宜机械化的栽培模式、配套长枝修剪等轻简化管理技术,并突出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及土壤改良剂应用、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和优化施肥措施、果园生草、绿色防控病虫害和疏花疏果实行健康栽培管理等方面,综合阐述了江淮丘陵区域黏重土壤条件下精品桃生产的关键适用技术,供业界参考。
韩旭[7](2019)在《PBO在红凤凰桃上施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在桃树上叶面喷施PBO能够延缓树体营养生长、控制上强、均衡树势、提升果实营养物质的积累。为了明确PBO在‘红凤凰’桃上的应用效果,本试验以四年生‘红凤凰’桃为材料,定期喷施100倍、150倍、200倍浓度PBO,清水为对照,研究其对新梢生长、二次枝数量、叶片SPAD值、果实产量及品质等的影响,确定PBO在‘红凤凰’桃上的最佳施用浓度。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PBO对叶片、枝条的影响表现为PBO 100倍处理组平均叶面显着性小于对照组,为41.83 cm2;叶片增厚也最为显着,为41.83 mm。PBO处理能显着性提升叶片比叶重,但PBO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显着。PBO能显着提升叶片SPAD值,150倍时提升最为显着。PBO浓度越高,对枝条营养生长的延缓作用越显着,在PBO浓度为100倍时,新梢生长量、二次枝数量、徒长枝数量、节间长度的降低最为显着。2.不同浓度PBO对果实产量、外部品质的影响表现为:PBO浓度为150倍时对产量提升最大,为32715.65 Kg/hm2。不同浓度PBO的使用能显着提升‘红凤凰’桃的单果重与果径,差异不显着;对果形指数没有显着性影响。3.不同浓度PBO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表现为:PBO浓度为150倍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提升最为显着,分别比对照高19.81%、31.53%、29.89%、10.09%。4.不同浓度PBO对果实耐贮性的影响:PBO浓度过高会降低‘红凤凰’桃果实的硬度与耐贮藏性,PBO浓度为100倍时,果实贮藏12 d腐烂率最高,为71.88%。
罗梦娜[8](2019)在《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和玉米内源激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生长调节剂以及化控技术已成为我国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优质高产栽培中的重要配套技术措施。本论文通过大田小区试验,分别在小麦开始冬前分蘖(立冬时节)叶面喷施一种本实验室发明的组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抽丝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6-苄氨基腺嘌呤(6-BA)溶液(0 mg/L、50 mg/L、100 mg/L、200 mg/L、400 mg/L和500 mg/L),观察喷施不同生长调节剂后小麦的分蘖数、生物量和叶片、叶鞘、根三个部位的内源激素含量,以及玉米穗位叶和子粒中内源激素的含量,研究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分蘖期和玉米灌浆期内源激素的变化与生长状况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喷施组合型生长调节剂14天后(冬至前2天),小麦叶片中生长素(IAA)含量降低、6-BA的含量升高,脱落酸(ABA)的含量降低,而赤霉素(GA)的含量变化不大;叶鞘中GA和IAA的含量降低、6-BA的含量升高,根系中6-BA的含量升高,GA含量变化不大。在喷施28天(小寒前两天)和35天后显着降低叶片中IAA和GA的含量、提高6-BA和ABA的含量;叶鞘中IAA和GA的含量降低、6-BA的含量升高;小麦根中GA含量升高,6-BA含量也有所升高。从喷施后第7天,冬小麦的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开始逐渐增加,并在后期达到显着水平,而地下生物量的变化不大。(2)喷施不同浓度的6-BA溶液7天后(灌浆初期),玉米穗位叶中IAA、6-BA和玉米素(ZT)的含量显着升高,在喷施浓度为100 mg/L时测得内源IAA、6-BA和ZT的含量最高;喷施14天后,穗位叶中IAA、6-BA和ZT的含量显着升高,且均在喷施浓度为100 mg/L时,其含量最高;喷施21天后,6-BA和ZT的含量显着升高,在6-BA喷施浓度为100 mg/L时测得的含量最高;喷施28天后,穗位叶中各激素含量增加、但均不显着。喷施6-BA溶液后随时间的推移,穗位叶中ABA的含量逐渐增加、GA含量逐渐降低,IAA、6-BA和ZT的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喷施14天后ZT的含量达到最高峰,在喷施21天后,IAA和6-BA的含量达到最高峰。(3)喷施6-BA溶液,玉米子粒中IAA的含量均显着提高,且在6-BA喷施浓度为100 mg/L时含量最高;在喷施7天和14天后,ZT的含量显着升高,在喷施28后,6-BA的含量显着升高,并且均以6-BA的喷施浓度为100 mg/L时含量最高;在喷施28天后(灌浆后期)ABA的含量显着升高,也以6-BA喷施浓度为100 mg/L时含量最高;喷施6-BA对GA的含量影响不明显。喷施不同浓度的6-BA溶液后随时间的延长,籽粒中ABA的含量逐渐增加、GA的含量逐渐降低,IAA和CTK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喷施14天后,籽粒中IAA的含量达到峰值,在喷施21后,ZT和6-BA含量及二者的总含量达到峰值。综上所述,在冬小麦分蘖前喷施组合型生长调节剂,使叶片和叶鞘中IAA含量降低、6-BA的含量升高,使根系中GA和6-BA的含量升高,有利于促进小麦分蘖和地上生物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进地下根系的生长。在玉米抽雄初期喷施浓度为100mg/L的6-BA,能有效调节叶片和籽粒中内源激素的代谢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进而提高籽粒产量。
江秀娜,刘燕榕,洪生标,汤楷,韦小莲,张锴滨,杜晓霞,郑丹虹[9](2019)在《多效唑在蝴蝶兰开花株上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空调低温处理初期用多效唑处理蝴蝶兰,能够显着缩短花梗长度,使植株矮化,增强艺术组盆的层次感,提高蝴蝶兰的观赏价值。本试验结果表明,多效唑对蝴蝶兰植株有明显矮化作用,但处理时期基质的干湿情况对试剂吸收的影响较大,同时不同品种对多效唑的吸收转化效率存在一定差异。使用多效唑时,为了达到预期效果,须经过多次试验并根据蝴蝶兰品种特性采用适当浓度。
纪兆林,汪孝璊,王汝艳,董京萍,徐敬友,童蕴慧,金唯新,宋宏峰[10](2017)在《多效唑对桃枝枯病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对桃枝枯病的调控作用,通过毒力测定、离体枝条接种、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研究多效唑对桃枝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病菌侵染和病害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多效唑对桃枝枯病菌的EC50值为1.623 mg·L-1,能显着破坏菌丝形态,使菌丝畸形、细胞膨大;400、500、600、700及800 mg·L-1多效唑药液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枝枯病菌在桃树离体枝条上的扩展,其中600 mg·L-1多效唑抑制作用最为明显,病斑大小较清水对照和甲醇对照分别减少71.15%和69.70%。600 mg·L-1多效唑对病菌侵染后枝条H2O2和MDA含量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因此,一定浓度的多效唑能减轻病菌对寄主的危害,对病菌侵染的抑制作用可能与通过提高抗氧化物质活性和调控寄主抗病性有关。
二、多效唑在初结果桃树上的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效唑在初结果桃树上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苹果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苹果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研究进展 |
1.2 源库特性对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 |
1.2.1 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1.2.2 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1.2.3 流系统及其作用 |
1.3 源库关系的调控策略 |
1.3.1 叶片营养与衰老调控 |
1.3.2 叶果比调控 |
1.3.3 果实库强调控 |
1.4 植物激素在同化物向果实转运中的作用 |
1.5 苹果糖代谢相关酶及糖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
1.5.1 果实糖代谢相关酶研究进展 |
1.5.2 苹果糖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
1.6 ~(13)C稳定同位素在植物光合同化物转运与分配中的应用 |
1.7 技术路线 |
1.8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材与处理 |
2.2 测定方法 |
2.2.1 植株解析样品测定 |
2.2.2 叶片生理特性及光合参数测定 |
2.2.3 激素含量测定 |
2.2.4 山梨醇和蔗糖含量测定 |
2.2.5 糖代谢酶活性测定 |
2.2.6 果实品质测定 |
2.2.7 山梨醇和蔗糖转运蛋白基因表达测定 |
2.2.8 苹果根系贮藏营养测定 |
2.3 ~(13)C和~(15)N计算公式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果实发育期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特性 |
3.1.1 不同时期果实δ~(13)C值 |
3.1.2 不同器官~(13)C分配率 |
3.1.3 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Rubisco酶活性 |
3.1.4 果实单果重、纵横径和硬度 |
3.1.5 果肉和果柄山梨醇和蔗糖含量 |
3.1.6 果肉激素含量 |
3.1.7 果肉糖代谢酶活性 |
3.1.8 果肉和果柄山梨醇和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及果肉己糖转运蛋白基因表达 |
3.2 不同枝位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运输与分配特征 |
3.2.1 不同梢类叶片光合特性 |
3.2.2 不同梢类叶片山梨醇和蔗糖含量 |
3.2.3 不同梢类叶片内源激素含量 |
3.2.4 标记叶片和果实~(13)C分配参数 |
3.2.5 果实~(13)C累积量 |
3.2.6 果实、标记叶片和其他器官~(13)C分配率 |
3.3 关键时期源强调控对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 |
3.3.1 叶果比和摘叶方式对苹果~(13)C同化物向果实转运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2 氮水平对苹果叶片~(13)C同化物和~(15)N向果实转移分配的影响 |
3.3.3 钾水平对苹果果实膨大期~(13)C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 |
3.3.4 多效唑对果实膨大后期~(13)C同化物向果实转运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3.4 关键时期库强调控对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 |
3.4.1 外源ABA对苹果果实膨大后期~(13)C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的影响 |
3.4.2 外源GA_3对苹果幼果期~(13)C同化物向果实转运及糖代谢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特性 |
4.2 明确同化物向果实转运较多的叶片类型 |
4.3 关键时期源强调控措施与叶片同化物转运 |
4.3.1 叶果比调控 |
4.3.2 叶片营养调控 |
4.3.2.1 叶片氮素调控 |
4.3.2.2 叶片钾素调控 |
4.3.3 秋梢管理 |
4.4 关键时期库强调控措施与叶片同化物转运 |
4.4.1 外源脱落酸调控果实库强 |
4.4.2 外源赤霉素调控果实库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多效唑对羽衣甘蓝苗期生长的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效唑对羽衣甘蓝种苗生长高度与冠幅的影响 |
2.2 多效唑对羽衣甘蓝种苗植株全重、根净重、根长的影响 |
3 讨论 |
(3)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方法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效果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
1.2.5 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征 |
2.3 植被特征 |
2.4 水文状况 |
2.5 地貌特征 |
2.6 土壤类型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方法 |
3.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
3.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3.3.3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测定 |
3.3.5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防风固沙效果的风洞模拟 |
3.3.6 土壤粒度参数的测定 |
3.4 数据处理 |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
4.1 对植株枝系特征的影响 |
4.1.1 对植株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
4.1.2 对植株分枝特征的影响 |
4.2 对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
4.2.1 对植株部分根系指标的影响 |
4.2.2 对植株根系分支强度的影响 |
4.2.3 对植株根尖数的影响 |
4.3 对植株叶片特征的影响 |
4.4 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4.4.1 对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
4.4.2 对植株鲜干比的影响 |
4.4.3 对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判 |
4.5.1 植物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4.5.2 植物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4.5.3 植物生长指标TOPSIS法判读 |
4.6 小结 |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5.1 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
5.1.1 同一时间内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 |
5.1.2 不同时间内光合指标变化的趋势比较 |
5.1.3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
5.1.4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2 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5.2.1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
5.2.2 植物应激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
5.2.3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
5.2.4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多重比较 |
5.2.5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5.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评判 |
5.3.1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
5.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5.3.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TOPSIS法判读 |
5.3.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
5.4 小结 |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
6.1 植物养分对不同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响应特征 |
6.1.1 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6.1.2 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6.1.3 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
6.2 不同施用时间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
6.2.1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6.2.2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6.2.3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
6.3 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
6.4 植物养分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6.5 小结 |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特征 |
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浓度 |
7.1.1 土壤中残留浓度分析 |
7.1.2 植物中残留浓度分析 |
7.2 不同时间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动态特征 |
7.2.1 土壤中残留动态特征 |
7.2.2 植物中残留动态特征 |
7.3 小结 |
8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防风固沙效果 |
8.1 大白刺构型对气流场的影响 |
8.1.1 半球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1.2 扫帚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1.3 纺锤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2 大白刺构型对过境风速的影响 |
8.3 大白刺构型的风速降低率 |
8.4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和集沙量 |
8.4.1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特征 |
8.4.2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分布 |
8.5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径组成 |
8.6 大白刺构型的分形维数特征 |
8.7 小结 |
9 讨论与结论 |
9.1 讨论 |
9.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9.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
9.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性 |
9.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施用方法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
9.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旱生灌木构型的影响 |
9.1.6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水分利用的关系 |
9.1.7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环境适应性 |
9.1.8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工程治沙 |
9.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生长调节剂对环江县引种薄壳山核桃‘绍兴’控梢促果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薄壳山核桃概况 |
1.1.1 薄壳山核桃价值 |
1.1.2 薄壳山核桃引种情况 |
1.1.3 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概况 |
1.2 薄壳山核桃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薄壳山核桃内源激素研究概况 |
1.2.2 薄壳山核桃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概况 |
1.2.3 薄壳山核桃营养物质研究概况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况 |
1.3.2 PBO和多效唑控梢促果研究概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供试材料 |
2.4 试验仪器及药品 |
2.4.1 试验药品 |
2.4.2 试验仪器 |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1 枝条节间生长量的测定 |
2.5.2 叶片生理及营养指标的测定 |
2.5.3 果实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PBO和多效唑对薄壳山核桃‘绍兴’枝条生长的影响 |
3.1.1 对结果枝生长的影响 |
3.1.2 对营养枝生长的影响 |
3.2 PBO和多效唑对薄壳山核桃‘绍兴’叶片生理及营养指标的影响 |
3.2.1 对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2 对叶片营养元素的影响 |
3.2.3 对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 PBO和多效唑对薄壳山核桃‘绍兴’果实的影响 |
3.3.1 对坐果率的影响 |
3.3.2 对坚果表型性状的影响 |
3.3.3 对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
3.4 综合评价 |
3.4.1 主成分提取 |
3.4.2 主成分分析 |
3.4.3 主成分得分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PBO和多效唑对枝条生长的影响 |
4.1.2 PBO和多效唑对叶片的影响 |
4.1.3 PBO和多效唑对果实的影响 |
4.2 结论 |
4.2.1 PBO和多效唑对‘绍兴’枝条生长的影响 |
4.2.2 PBO和多效唑对‘绍兴’叶片生理及营养指标的影响 |
4.2.3 PBO和多效唑对‘绍兴’果实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修剪和外源物质对辽东楤木矮化及侧枝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辽东楤木的研究进展 |
1.2.2 修剪对植物矮化效果及侧枝生长的影响 |
1.2.3 外源物质对植物矮化效果及侧枝生长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修剪对辽东楤木矮化效果及侧枝生长的影响 |
2.2.2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矮化效果及侧枝生长的影响 |
2.2.3 外源物质对矮化后辽东楤木侧枝生长的影响 |
2.2.4 辽东楤木矮化后侧枝成熟度对其反季节生产的影响 |
2.3 指标测定方法与数据处理 |
2.3.1 指标测定方法 |
2.3.2 数据处理 |
2.4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修剪对辽东楤木矮化效果及侧枝生长的影响 |
3.1.1 修剪对辽东楤木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2 修剪对辽东楤木矮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1.3 修剪对辽东楤木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1.4 修剪对辽东楤木侧枝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5 修剪对辽东楤木侧枝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3.1.6 修剪对辽东楤木侧枝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1.7 修剪对辽东楤木侧枝成熟度的影响 |
3.1.8 修剪对辽东楤木侧枝光和参数指标的影响 |
3.2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矮化效果及侧枝生长的影响 |
3.2.1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2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矮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2.3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2.4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侧枝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5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侧枝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3.2.6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侧枝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2.7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侧枝成熟度的影响 |
3.2.8 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侧枝光合参数指标的影响 |
3.3 外源物质对矮化后辽东楤木侧枝生长的影响 |
3.3.1 外源物质对矮化后辽东楤木侧枝生长速度的影响 |
3.3.2 外源物质对矮化后辽东楤木侧枝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3.3.3 外源物质对矮化后辽东楤木侧枝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3.4 外源物质对矮化后辽东楤木侧枝成熟度的影响 |
3.4 辽东楤木矮化后侧枝成熟度对其反季节生产的影响 |
3.4.1 侧枝的成熟度对辽东楤木嫩芽萌发的影响 |
3.4.2 侧枝的成熟度对辽东楤木嫩芽产量的影响 |
3.4.3 侧枝的成熟度对辽东楤木嫩芽营养成分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修剪和三碘苯甲酸对辽东楤木矮化效果的影响 |
4.2 修剪及外源物质对矮化后辽东楤木侧枝生长的影响 |
4.3 辽东楤木矮化后侧枝成熟度对其反季节生产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江淮丘陵精品桃栽培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选优适销品种 |
1.1 突出优势 |
1.2 区域布局 |
1.3 选择原则 |
1.4 品种选择 |
1.4.1 蟠桃。 |
1.4.2 圆桃。 |
2 实行健康栽培 |
2.1 改良土壤 |
2.1.1 增施有机肥。 |
2.1.2 增施生物菌肥。 |
2.1.3 增施土壤改良剂。 |
2.1.4 持续改土。 |
2.2 实行起垄栽培 |
2.3 推广生草栽培 |
2.3.1 生草选择 |
2.3.1.1 自然生草。 |
2.3.1.2 桃园种草。 |
2.3.2 生草处理。 |
2.4 合理调控新梢 正确使用多效唑进行新梢生长调控。 |
2.4.1 时间不能太早。 |
2.4.2 浓度不能太高。 |
2.4.3 不与农药混合。 |
2.4.4 调控不能过度。 |
3 推广轻简化管理 |
3.1 整形修剪标准化 |
3.1.1 推行宽行密植。 |
3.1.2 推广高冠整形。 |
3.1.3 快速培养树型。 |
3.1.4 培养结果枝组。 |
3.1.5 冬季长枝修剪。 |
3.1.6 成年树标准化修剪。 |
3.2 水肥一体化 |
3.3 操作机械化 |
4 优化施肥措施 |
4.1 早施基肥 |
4.2 巧施追肥 |
4.3 喷施叶面肥 |
5 绿色防控病虫害 |
5.1 规范防控措施 |
5.2 彻底清园 |
5.3 刮涂树杆 |
5.4 深翻树盘 |
5.5 物理防治 |
5.5.1 黏虫黄板诱杀。 |
5.5.2 性诱剂诱杀。 |
5.5.3 迷向防治技术。 |
5.5.4 杀虫灯诱杀。 |
5.6 药剂防治 |
5.6.1 防治时间。 |
5.6.2 虫害药剂。 |
5.6.3 病害药剂。 |
5.6.4 协同防治。 |
6 加强果实管理 |
6.1 疏果定果 |
6.2 产量控制 |
6.3 果实套袋 |
6.3.1 果袋选择。 |
6.3.2 套袋时间。 |
6.3.3 撕袋时间。 |
6.4 适时采收 |
7 小结 |
(7)PBO在红凤凰桃上施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历程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
1.3.1 植物生长促进剂 |
1.3.2 植物生长抑制剂 |
1.3.3 植物生长延缓剂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趋势 |
1.5 PBO在果树上的应用现状 |
1.5.1 PBO对果树枝、叶的的影响 |
1.5.2 PBO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叶片指标测定 |
2.2.3 枝条生长指标调查 |
2.2.4 果实外在品质测定 |
2.2.5 果实内在品质测定 |
2.2.6 产量和耐贮性测定 |
2.2.7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浓度PBO处理对叶片生长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1 叶面积、百叶厚度、比叶重 |
3.1.2 总叶绿素含量 |
3.2 不同浓度PBO处理对枝条生长的影响 |
3.2.1 新梢生长量 |
3.2.2 节间长度、徒长枝与二次枝数量 |
3.3 不同浓度PBO处理对果实外在品质的影响 |
3.3.1 单果重 |
3.3.2 果实硬度 |
3.3.3 果径与果形指数 |
3.4 不同浓度PBO处理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3.4.1 可溶固形物含量 |
3.4.2 可溶性糖含量 |
3.4.3 可滴定酸含量 |
3.4.4 维生素C与可溶性蛋白含量 |
3.5 不同浓度PBO处理果实产量和耐贮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浓度PBO对‘红凤凰’桃营养生长的影响 |
4.2 不同浓度PBO对‘红凤凰’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8)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和玉米内源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研究现状 |
1.3.2 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1.3.3 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作用 |
1.3.4 生长调节剂在小麦分蘖上的作用 |
1.3.5 生长调节剂在玉米灌浆上的作用 |
1.4 立题背景和目的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栽培条件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1 小麦测定项目 |
2.2.2 玉米测定项目 |
2.2.3 植物内源激素的测定方法 |
2.2.4 仪器设备 |
2.2.5 实验试剂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对比结果与分析 |
3.1.1 标准溶液和小麦及玉米样品内源激素的分离图谱 |
3.1.2 不同预处理方法得到的小麦叶片中五种激素的检测结果 |
3.1.3 不同预处理方法得到的玉米叶片中5 种激素的检测结果 |
3.2 喷施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分蘖数和生物量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2.1 小麦分蘖数和生物量差异 |
3.2.2 小麦叶片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 |
3.2.3 小麦叶鞘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 |
3.2.4 小麦根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 |
3.3 喷施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穗位叶和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3.1 玉米穗位叶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 |
3.3.2 玉米籽粒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喷施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分蘖数和生物量的影响 |
4.1.2 喷施生长调节剂对小麦不同器官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
4.1.3 喷施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叶片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
4.1.4 喷施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籽粒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多效唑在蝴蝶兰开花株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调查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蝴蝶兰开花株花梗长度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蝴蝶兰开花性状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10)多效唑对桃枝枯病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植物和药剂 |
1.2 多效唑对桃枝枯病菌抑制作用测定 |
1.3 对病菌菌丝形态破坏作用观察 |
1.4 桃离体新梢接种试验 |
1.5 H2O2含量测定 |
1.6 MDA含量测定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效唑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2.2 多效唑对菌丝形态的破坏作用 |
2.3 多效唑对病菌病斑扩展能力的控制作用 |
2.4 多效唑对病菌侵染新梢后H2O2含量的影响 |
2.5 多效唑对病菌侵染新梢后MDA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四、多效唑在初结果桃树上的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苹果叶片同化物向果实转运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 沙建川.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2]多效唑对羽衣甘蓝苗期生长的影响初探[J]. 盛利,陈莉,丁军. 现代园艺, 2020(21)
- [3]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D]. 王祯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4]生长调节剂对环江县引种薄壳山核桃‘绍兴’控梢促果影响初探[D]. 李莹. 广西大学, 2020(02)
- [5]修剪和外源物质对辽东楤木矮化及侧枝生长的影响[D]. 邵琪锋.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6]江淮丘陵精品桃栽培管理关键技术研究[J]. 王成荣,杨军,张金云. 安徽农业科学, 2019(14)
- [7]PBO在红凤凰桃上施用效果研究[D]. 韩旭.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和玉米内源激素的影响[D]. 罗梦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9]多效唑在蝴蝶兰开花株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 江秀娜,刘燕榕,洪生标,汤楷,韦小莲,张锴滨,杜晓霞,郑丹虹. 现代农业科技, 2019(07)
- [10]多效唑对桃枝枯病的调控作用研究[J]. 纪兆林,汪孝璊,王汝艳,董京萍,徐敬友,童蕴慧,金唯新,宋宏峰.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