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小夹板治疗骨折30例(论文文献综述)
裘兴栋,刘利娜[1](2021)在《活血利水方联合正骨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30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活血利水方联合正骨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温州市中医院骨科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正骨小夹板固定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和营止痛汤,治疗组口服活血利水方。2组均连续治疗3周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2组复位前肿胀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复位后1周、2周和3周肿胀度均较同组复位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位后2周和3周的肿胀度均较对照组同期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位后3周的关节活动度(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复位后6周,2组ROM均大于同组复位后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ROM增加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半年内,治疗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1/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6%(5/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利水方联合正骨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可显着减轻肿胀症状,有效改善ROM,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许明熙,盛雷,汪礼军,许冰[2](2021)在《《外科学》骨折外固定应用理论存疑及辨析》文中认为小夹板和石膏绷带是骨折外固定的主要方法,我国本科教材《外科学》对其应用理论的表述存疑:一是小夹板的固定指征被明显低估,其分论章节的所有病种无此疗法,实质仅在骨折概论中成为摆设;二是石膏绷带的固定指征弃重取轻,把应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的根本性第一指征排除在外。必须明辨是非,克服局限思维,填补理论漏洞,同等重视骨折的非手术治疗。小夹板疗法丢不得。只有坚持疗法多样性,才能互补替代,满足所有骨折患者的医疗需求,切实做到教材应用理论为全民服务,不漏一人。
吴小宝,陈燕超,王振盛,林锋山[3](2021)在《行手法整复结合小夹板石膏固定在肱骨髁上GartlandⅡ型骨折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手法整复结合小夹板石膏固定在肱骨髁上GartlandⅡ型骨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0例肱骨髁上GartlandⅡ型骨折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用手法整复结合小夹板石膏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微创穿针石膏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优良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为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提携角、屈曲角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肱骨髁上GartlandⅡ型骨折患儿采取手法整复结合小夹板石膏固定的效果显着,可减轻术后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伟业[4](2021)在《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月至2019-01月天津医院急诊复位室和肢体矫形一病区骨质疏松型Colles骨折患者共6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运用中医骨伤三期辨证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用药对骨质疏松和骨折进行中医药的系统治疗;同时骨折经指套悬吊牵引及中医手法整复后,试验组用夹板进行外固定,对照组用石膏进行外固定,骨折愈合后均择机拆除外固定。记录并统计治疗前及辨证三期用药11周后骨密度,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即时、两周复查、四周复查、以及两组患者拆除外固定两周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评分测定,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基线资料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VAS评分、骨折分型,均无统计学差异;骨密度对比分析结果:三期辨证用药后试验组骨密度值:-1.96±0.25,对照组:-1.97±0.19,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三期辨证用药完成后组间骨密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掌倾角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周、四周、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对比均是p<0.05,有统计学意义;尺偏角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两周组内对比统计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周、四周、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对比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桡骨高度拆除固定两周后实验组为:1.33±0.28,对照组:1.36±0.27,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时间(周):实验组为:11.81±4.91,对照组为:12.89±3.32,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腕关节Gartland和Werley功能评分,试验组优良率为:93.75%,对照组优良率为:71.4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周试验组VAS评分组间对比p<0.05,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统计结果为p<0.05;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VAS评分组内对比统计:试验组为p<0.05,对照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四周两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对骨质疏松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效果,对骨折部位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复位和固定,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综上所述,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冷继扬[5](2021)在《中医与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文献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其高发病率以及潜在的对老年群体生活的致残性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祖国医学传统小夹板技术是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小夹板技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因固定而产生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并使患者感觉舒适,耐受性好,给骨折患者的快速愈合和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创造有利的良好条件。本文通过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传统中医蒙医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行整理分析,全文总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第二部分分别从历史、理论、治疗、护理康复等方面分别整理归纳分析了中医与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治特点,第三部分对中医与蒙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进行对比,结果认为历代中医和蒙医都十分重视骨折治疗的发展,在漫长过程中二者形成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整体来看二者对骨折的治疗的理念以及方法有很多相通之处,但蒙医骨科在喷酒治疗、药物以及护理上有很多独特之处,可以进一步继续研究。
田亚良[6](2021)在《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肱骨近端骨折指上臂肱骨与肩关节盂相邻一端的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5.03%,其中绝大多数患者为60岁以上成年人。伴随全球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肱骨近端骨折在高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也逐年显着攀升。目前尚无统一指南明确指示某种方案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金标准”。有文献报道称约4/5的肱骨近端骨折均可采用保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保守疗法主要有三角巾悬吊、石膏外固定、小夹板外固定、甩肩疗法和肩胸绷带疗法等。其中小夹板疗法是上世纪50-70年代以方先之、尚天裕为代表的前辈们在继承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的基础上研发和推广应用的以柳木板、绷带和纸压垫为组合来固定骨折的一套系统疗法,是中西医结合治骨折的智慧结晶,深受国内外同行认可。小夹板疗法中夹板原材料便宜、取材方便,且针对肢体不同部位的骨折有不同类型的夹板设计,这使得小夹板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简单、方便、有效、价廉等特点。但有些部位骨折固定时所使用的小夹板在临床应用中不尽人意,比如肱骨近端骨折所使用的肱骨小夹板常出现菱形结易变形、绑带固定易松散、板与板间易横向移位和纵向滑动等现象。我院程灏主任医师在保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方面颇有心得,并对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所使用的传统小夹板添加新元素,发明了新型小夹板(专利号:ZL201320216756.0)。经过“正骨手法配合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研究”的课题验证(2014年首都特色项目,课题编号:Z141107002514093),新型小夹板能够解决传统小夹板使用中的部分问题,扩大了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适用范围且疗效显着。手法整复也称手法复位,是指术者单独或在助手协助下通过拔伸收展、端提摇摆等正骨手法将错位的骨折断端整复至对位对线满意乃至接近解剖复位的过程,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中国古代医家在对骨折的治疗中就意识到手法整复对骨折治疗的重要性,并根据不同骨折类型提出相应的整复手法。清代吴谦等精研历代骨伤手法,在御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总结性地提出了正骨八法,即摸、端、接、推、提、拿、按、摩,并系统描述了操作步骤。上世纪50年代末,方先之、尚天裕等前辈汇集中医骨伤各家优势,在中西医结合治骨折方面不断探索,逐渐开辟一套以内因为主导、以手法整复为特点、以小夹板固定和功能锻炼为主要内容的新疗法。在骨折整复方法上,前辈们总结出手摸心会、屈伸收展、拔伸牵引、成角折顶、夹挤分骨等十大正骨手法。这些整复手法对现今中医骨伤科临床保守治骨折仍有重大指导意义。肱骨近端骨折的整复手法就是对手摸心会、拔伸牵引等十大正骨手法的灵活运用。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传统方法是根据患者肩关节X线片上骨折移位程度,先以手法整复骨折端移位,再以小夹板外固定患肢。但在使用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我们发现有半数以上的老年患者因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及中重度骨质疏松等全身性内科疾病或畏惧整复时的疼痛不适合或不接受手法整复。对此情况,我们只能在未行手法整复情况下直接给予患者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后期随访发现,这部分患者中绝大部分人也能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研究目的收集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设计未手法整复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与手法整复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对照研究方案,据研究结果探讨两组在肩关节功能和影像学的差异。研究方法以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前是否接受手法整复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初步分为未手法整复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以下称未手法整复组)和手法整复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以下称手法整复组)。组间采取异体配对设计确保基线资料的均衡性(P>0.05)。首先收集汇总接受新型小夹板治疗患者的年龄、性别、肱骨近端骨折分型、外观照、肩关节X线片、肩关节功能评分表等资料。对两组患者依次按骨折类型(Neer分型和中医分类)、年龄、性别这3个基础条件进行1:1配对。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和样本量估算结果,最终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的30对(60例)患者。其中NeerⅢ型骨折36例,NeerⅣ型骨折22例,NeerV型骨折2例。每例患者均随访至治疗后第12周。汇总两组患者复查期间的肩关节X线片和末次随访填写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等相关资料,对两组患者影像学评估和肩关节功能评价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研究结果治疗后第12周时,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如下:在疼痛评分上,未手法整复组为27.67±3.14,手法整复组为28.17±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上,未手法整复组为15.37±3.05,手法整复组为16.00± 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肌力评分上,未手法整复组为4.50±0.51,手法整复组为4.63±0.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上,未手法整复组为28.93±6.31,手法整复组为31.13±2.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局部形态评分上,未手法整复组为4.83±0.38,手法整复组为4.87±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评分上,未手法整复组为81.30±10.00,手法整复组为84.80±4.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时,未手法整复组治疗前后轴心距(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肱骨干轴线到肱骨解剖颈中点的距离,单位:mm)分别为6.84±2.22和5.81±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散距离(肩关节侧位X线片上肱骨干轴线与肱骨近端前后侧缘相切的两平行线的距离,单位:mm)分别为46.55±6.36和45.70±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整复组治疗前后轴心距分别为6.76±1.51和5.30±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散距离分别为46.16±5.74和45.95±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时,治疗前未手法整复组和手法整复组的轴心距分别为6.84±2.22和6.76±1.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未手法整复组和手法整复组的离散距离分别为46.55±6.36和46.16±5.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2周未手法整复组和手法整复组的轴心距分别为5.81±1.03和5.30±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2周未手法整复组和手法整复组的离散距离分别为45.70±5.04和45.95±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后第12周时,未手法整复组影像学评价虽不及手法整复组,但肩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所以我们认为临床上对于因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及中重度骨质疏松等全身性内科疾病或畏惧整复时的疼痛而不适合或不接受手法整复患者在未手法整复的情况下直接使用新型小夹板治疗也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之一。未手法整复组第12周的影像学评价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所以我们认为小夹板作为一种弹性固定方式,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过程中能够对骨折端起到一定的慢性复位作用。
唐昊[7](2021)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在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比较两者在临床应用上的优劣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纳入了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福州第二医院小儿骨科的30例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与30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侧别、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外固定拆除时间、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Baumann角、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在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平均10.6个月(6-20个月),平均年龄为3.75岁(1-9岁)。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左侧发病者为33例,右侧发病者为27例。手法组和克氏针组在外固定拆除时间(27.47±2.15 VS 27.57±2.08)天、并发症发生率(0.00%VS 3.33%)和术后末次随访Baumann角(70.88°±5.36°VS 71.56°±4.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发现1例尺神经损伤,手法组未发现术后并发症。而在临床疗效评价上,术后末次随访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提示手法组和克氏针优良率均为100.00%,其中手法组:优28例,良2例,中0例,差0例;克氏针组:优30例,良0例,中0例,差0例。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石膏外固定在治疗Ⅱ型肱骨髁上骨折上拥有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相似的疗效,并且具有安全性高、痛苦小、疗程短、费用低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张经龙[8](2021)在《消炎1号膏外敷联合小夹板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桡骨远端骨折手法闭合复位后,消炎1号膏外敷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和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从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骨伤科门诊及住院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年龄为60岁—75岁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骨折手法闭合复位,试验组以消炎1号膏外敷联合小夹板外固定4-6周,对照组以小夹板外固定4-6周,两组患者均有口服骨化三醇抗骨质疏松治疗。在复位固定后当天、第3天、1周时对患者进行VAS评分和腕关节周径的测量,治疗后8周进行腕关节活动度测量和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并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1.VAS评分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均可减轻患者腕关节疼痛(组内比较,P<0.05);从改善程度方面,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2.腕关节周径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均有利于患者腕部软组织肿胀消退(组内比较,P<0.05);且改善程度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3.腕关节活动度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之间腕关节活动度比较,P<0.05,说明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G-W腕关节评分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改善患者的G-W腕关节评分,且总体效果相当,组间比较,P>0.05;试验组在G-W评分上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总疗效比较:试验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6.67%;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总疗效,P>0.05,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未发现试验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闭合复位后,应用消炎1号膏外敷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在骨折前期改善患者腕关节疼痛、软组织肿胀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后期两者总疗效对比相当。
刘飞强[9](2021)在《自拟强骨活血汤在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近期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自拟强骨活血汤在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减轻痛苦,尽早康复。方法此次研究病例来自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一科住院部病房,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其中对照组30例予常规治疗,试验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服用自拟“强骨活血汤”治疗,疗程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肩关节周径、VAS评分、钙磷乘积值,对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将P<0.05设定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研究共入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0例,试验组30例,均完成临床观察。2.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患肢分布、骨折分型),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患侧肩关节周径、VAS评分及钙磷乘积值的比较,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3.两组患者术后患侧肩关节周径比较:试验组术后第4天、7天、14天肩关节周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试验组术后第4天、7天、14天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术后钙磷乘积值比较:试验组术后第14天钙磷乘积值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近期运用自拟强骨活血汤在减轻肩关节肿胀程度、缓解疼痛、提高钙磷乘积值有积极治疗意义,无明显不良反应。
向明[10](2021)在《壮筋续骨汤联合康复锻炼对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壮筋续骨汤联合康复锻炼对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为壮筋续骨汤促进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伤科住院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且符合纳入标准、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切开复位锁定钢板(LPHP)内固定术后常规治疗+康复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壮筋续骨汤。随访时间为12周,采用临床愈合时间,临床疗效评定,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上述相关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分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各随访时间点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相比,试验组在术后2周、术后4周、术后8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周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VAS评分方面:两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术后3天、术后1周、术后2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4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临床愈合时间方面:在随访中评定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试验组临床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临床疗效方面:术后12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试验组治愈25例,好转5例,未愈0例;对照组治愈17例,好转13例,未愈0例,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筋续骨汤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确切,相比常规术后处理更具优势,能更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患者康复锻炼的效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肩关节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运用推广。
二、中西医结合小夹板治疗骨折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小夹板治疗骨折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利水方联合正骨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5.1 基础治疗 |
1)正骨小夹板固定。 |
2)常规康复功能训练。 |
1.5.2 对照组 |
1.5.3 治疗组 |
1.6 观察指标 |
1)肘上肿胀度。 |
2)关节活动度(ROM)。 |
3)并发症。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复位前,复位后1周、2周、3周的肘上肿胀度比较 |
2.2 2组复位后3周、6周ROM比较 |
2.3 2组复位后半年内的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2)《外科学》骨折外固定应用理论存疑及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夹板的固定指征不可低估而成为摆设 |
2 石膏绷带的固定指征不可弃重取轻 |
3 闭合性长骨干不稳定性骨折外固定探讨 |
4 必须同等重视骨折的非手术治疗 |
5 教材应用理论必须为全民服务,不漏一人 |
(3)行手法整复结合小夹板石膏固定在肱骨髁上GartlandⅡ型骨折患儿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
2.3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
3 讨论 |
(4)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Colles骨折病因病机 |
2 中医骨折治疗原则 |
3 中医骨伤科骨折的治法 |
4 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5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病例来源 |
2 实验设计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影像学检查 |
2.4 康复锻炼 |
3 临床疗效观察及评定 |
4 数据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患者基线数据分析 |
2 患者治疗指标分析 |
2.1 骨密度的分析 |
2.2 掌倾角和尺偏角分析 |
2.3 桡骨高度分析 |
2.4 骨折愈合时间分析 |
2.5 腕关节Gartland和 Werley功能评分组间对比 |
2.6 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
2.7 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变化分析 |
讨论 |
1 Colles骨折流行病学及分型 |
2 中医药治疗Colles骨折的历史沿革 |
3 夹板治疗Colles骨折的优势与研究方向 |
4 中医骨伤三期辨证的优势 |
5 指套悬吊牵引的临床优势与禁忌症 |
6 利用网络药理学对部分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初探 |
7 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综述 Colles骨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诊断 |
2 中医和西医的分型 |
3 治疗 |
3.1 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3.2 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康复方法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医与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文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蒙医两种传统民族医学的比较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
1.1 中医治疗骨折病的发展简史 |
1.2 中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论特点 |
1.3 中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 |
1.4 中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
1.5 中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护理和康复 |
第二部分 蒙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
2.1 蒙医骨伤学的发展简史 |
2.2 蒙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论特点 |
2.3 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 |
2.4 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
2.5 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护理 |
第三部分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蒙医的整体比较 |
3.1 中医与蒙医治疗骨折发展历史的对比 |
3.2 中医与蒙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理论特点对比 |
3.3 中医与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诊断的异同比较 |
3.4 中医与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对比 |
3.5 中医与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护理和康复对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蒙医特殊术语注释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肱骨近端骨折的保守治疗现状 |
1 肱骨近端的解剖 |
2 肱骨近端骨折的分型 |
2.1 Neer分型 |
2.2 中医分类 |
3 肱骨近端骨折的保守治疗 |
3.1 中医夹板外固定 |
3.2 石膏外固定治疗 |
3.3 甩肩疗法 |
3.4 其他保守治疗方法 |
4 肱骨近端骨折的并发症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方案 |
1 病例选择标准 |
1.1 诊断标准 |
1.2 分型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方案设计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配对方法 |
3 治疗过程 |
3.1 新型肱骨近端小夹板 |
3.2 手法整复方法 |
3.3 新型小夹板外固定 |
3.4 康复训练及观察周期 |
4 观察项目 |
4.1 肩关节功能评价 |
4.2 影像学评估 |
4.3 肩关节并发症的统计 |
5 数据处理 |
研究结果 |
1 基础资料 |
2 肩关节功能评价 |
3 影像学评估 |
4 并发症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小夹板材料的记载 |
2 新型小夹板的特色 |
3 祖国医学对手法整复的认识 |
4 新型小夹板与骨折治疗四原则 |
5 本研究的意义和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分组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Gartland分型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1.8 脱落标准 |
1.9 脱落处理方法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治疗方法 |
1.1 术前术后处理及随访 |
1.2 克氏针组手术方法 |
1.3 手法组正骨方法 |
1.4 复位后处理及中药熏洗 |
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1 外固定拆除时间 |
2.2 肘关节功能评分 |
2.3 Baumann角(Baumann's angle) |
2.4 并发症发生率 |
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外固定拆除时间 |
2.2 术后末次随访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 |
2.3 术后末次随访Baumann角 |
2.4 术后末次随访并发症发生率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1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
2 解剖与损伤机制 |
3 临床和影像学评估 |
4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
4.1 保守治疗 |
4.2 手术治疗-闭合复位 |
4.3 手术治疗-切开复位 |
5 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 |
6 传统医学对肱骨髁上骨折的认识 |
7 关于本研究的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典型病例 |
文献综述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国内外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消炎1号膏外敷联合小夹板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的选择 |
1.1 病例的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
1.6 伦理学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意外情况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检测方法 |
2.6 疗效评价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腕关节周径的组间对比 |
3.4 VAS评分 |
3.5 腕关节周径 |
3.6 腕关节活动度对比 |
3.7 Gartland-Werley腕关节机能评分 |
3.8 两组总疗效对比 |
4 讨论 |
4.1 中医认识 |
4.2 西医研究现状 |
4.3 中药外敷治疗骨折的机理 |
4.4 中药外敷对骨质疏松的研究 |
4.5 消炎1号膏药理分析 |
4.6 消炎1号膏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优势 |
4.7 治疗后结果分析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药外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自拟强骨活血汤在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近期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及分型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病例分组 |
4.2 术前处理 |
4.3 手术方法 |
4.4 分组治疗方案 |
4.5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可比性比较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2 两组患者疗效性观察项目比较 |
3 术后患侧肩关节周径的比较 |
4 术后VAS评分的比较 |
5 术后钙磷乘积值的比较 |
6 安全性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认识 |
1.1 肱骨近端解剖结构 |
1.2 发病机制 |
1.3 肱骨近端骨折分型 |
1.4 治疗方式 |
2 中医对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药治疗 |
3 自拟强骨活血汤的组方分析 |
3.1 组方依据 |
3.2 组方配伍分析 |
3.3 单味药功效及药理学分析 |
4 统计结果分析 |
4.1 治疗前结果分析 |
4.2 治疗后患侧肩关节周径分析 |
4.3 治疗后VAS评分分析 |
4.4 治疗后钙磷乘积值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肱骨近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壮筋续骨汤联合康复锻炼对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收集 |
2 病例分组 |
3 诊断标准 |
3.1 中医诊断标准 |
3.2 西医诊断标准 |
3.3 分型标椎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脱落病例处理 |
研究方法 |
1 治疗方法 |
1.1 手术治疗方法及过程 |
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3 疗效评定标准 |
3.1 VAS评分 |
3.2 术后1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 |
3.3 临床愈合时间 |
3.4 肩关节功能评价标准 |
4 安全性监测及不良反应记录 |
4.1 安全性监测 |
4.2 不良反应记录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性别比较 |
1.2 两组年龄比较 |
1.3 骨折分型比较 |
2 治疗前指标分析 |
2.1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对比 |
3 治疗后指标的分析比较 |
3.1 两组术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
3.2 VAS评分比较 |
3.3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
3.4 术后12 周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
4.1 安全性分析 |
4.2 不良反应分析 |
讨论 |
1 国内外对肱骨外科颈骨折的认识 |
2 切开复位LPHP内固定术 |
3 功能锻炼 |
4 中医药在骨折术后的运用 |
5 课题主方特点及现代药理分析 |
5.1 药物作用及特点 |
5.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壮筋续骨汤联合康复锻炼对Constant-Murley评分的影响 |
6.2 壮筋续骨汤联合康复锻炼对VAS评分的影响 |
6.3 壮筋续骨汤联合康复锻炼对临床愈合时间的影响 |
6.4 壮筋续骨汤联合康复锻炼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
7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8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中西医结合小夹板治疗骨折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利水方联合正骨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30例临床观察[J]. 裘兴栋,刘利娜. 中医儿科杂志, 2021(06)
- [2]《外科学》骨折外固定应用理论存疑及辨析[J]. 许明熙,盛雷,汪礼军,许冰. 医学与哲学, 2021(22)
- [3]行手法整复结合小夹板石膏固定在肱骨髁上GartlandⅡ型骨折患儿治疗中的应用[J]. 吴小宝,陈燕超,王振盛,林锋山. 中外医学研究, 2021(26)
- [4]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D]. 张伟业.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医与蒙医对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文献比较研究[D]. 冷继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6]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田亚良.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7]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对比[D]. 唐昊.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消炎1号膏外敷联合小夹板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经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自拟强骨活血汤在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近期作用的临床观察[D]. 刘飞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壮筋续骨汤联合康复锻炼对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D]. 向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