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配煤 提高经济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杨延,刘卫[1](2021)在《提高水煤浆浓度的工艺措施及技术应用》文中认为水煤浆气化是应用广泛的一种气化技术,而水煤浆浓度作为水煤浆气化工艺的重要控制指标,直接影响着煤气化过程的氧耗、煤耗及整个气化装置的生产成本。简介水煤浆制备的技术要点,以陕西延长石油兴化化工有限公司水煤浆气化装置制浆系统为例,阐述其通过优化原料煤煤种和科学合理配煤以及新上料浆细磨系统提高水煤浆浓度的工艺措施和技术应用。实践表明,落实工艺措施和应用提浓技术后,陕西兴化气化装置制浆系统的水煤浆浓度由59.60%提高至约64%,粗煤气中有效气(CO+H2)含量提高2个百分点,气化装置氧耗有效降低,氨醇产品产量明显提高。
朱亚波[2](2021)在《煤质变化对锅炉运行的影响及优化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保证燃煤锅炉的燃烧效率,设计人员会结合锅炉结构及运行特性对燃煤性能中的各项参数进行设计,以确保锅炉能够达到设计的燃烧效率。但是很多火电厂为了节省成本,一般会采用掺烧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这样就会导致燃煤参数偏离设计值。由于掺烧技术不合理,不仅会影响锅炉燃烧热效率,而且还会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首先阐述了煤质变化对锅炉运行产生的影响,然后对提高燃煤锅炉运行效率的优化措施进行分析,以提高电厂经济效益。
徐浩伦[3](2020)在《干燥煤粒径分布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自从1992年日本的新日铁公司开发出将煤水分降到2%-4%的干法选煤预压系统(DAPS)以来,干燥煤炼焦工艺因其能有效减少炼焦加热燃料、改善装煤条件、延长炉体寿命、缩短炼焦时间和提高焦炭质量等优势被广泛关注。但是影响焦炭质量的除了装炉煤水分外,还包括装炉煤的煤质、细度、堆密度和炼焦工艺等因素。目前,中国大多数焦化厂采用的是先配后粉的备煤工艺,未考虑到各单种煤的硬度差异,不能使各单种煤在炼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成焦性能。同时,我国焦化生产中一般只以细度来表示入炉煤料的粒度特征,而这一概念只能说明煤料中小于3 mm的煤粒占全部煤料的质量百分比,而不能表示煤粒粒度分布的均匀性。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干燥煤炼焦工艺,通过研究干燥煤炼焦配合煤的粒径大小与粒度分布状况对胶质层性质、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焦炭质量的影响,对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优化备煤和配煤结构、提高焦炭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对十种单种煤进行了工业分析、全硫分析和黏结指数测定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不同粒度下的十种单种干燥煤(水分为2%)进行胶质层实验,得到干燥煤粒度对胶质层指数的影响规律。然后从微观角度研究了不同煤样成焦光学组织含量的变化以及干燥煤粒度对单种煤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最后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配煤方案,对干燥情况下的配合煤进行了5kg小焦炉配煤炼焦实验,并对所得焦炭样品进行了冷态强度、热态性能分析以及SEM表征,结合单种煤不同粒度下形成的焦炭特征,深入研究了干燥煤配合煤细度和粒径分布对焦炭抗碎强度和耐磨强度、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变化规律和影响机理。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干燥炼焦煤粒度变化,胶质层指数的变化规律因煤种而不同,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总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终体积收缩度X值总体呈增大趋势。(2)随煤种变质程度的升高,镶嵌状组织结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纤维状、片状组织含量升高。且干燥煤粒度对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结构含量和OTI指数影响不一。大部分干燥煤随粒度的增大,OTI指数减少,各向异性含量降低,焦炭质量下降。(3)在干燥煤炼焦的情况下,合适的配合煤细度和合理的粒度分布,有利于提高焦炭质量。在水分为2%、试验用煤配煤比的前提下,改变不同粒径配入比例,可以确定,当干燥配合煤细度为90%,粒度为0-0.5 mm,0.5-1 mm,1-2 mm,2-3 mm,>3 mm占比分别为17.50%,20%,31.25%,21.25%,10%时,焦炭机械强度、焦炭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最佳。(4)与湿煤炼焦方案相比,干煤炼焦方案所得焦炭的各项性能指标均明显改善。当煤粒大小适中时可以有效减少裂纹中心的产生,合理的粒径分布还可以使焦炭气孔减少,表面光滑,气孔壁增厚,减少与CO2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焦炭热反应性。
刘有势[4](2020)在《智能配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实际炼焦生产过程中,在炼焦工况平顺及单煤质量稳定的前提下,焦炭质量主要受到配合煤质量的影响,而配合煤质量由单煤质量和配煤比决定,因此影响焦炭质量的主要因素是配煤比。本文从焦化厂实际炼焦生产数据出发,挖掘煤-焦-工况数据关系,提出一种配煤比计算方法,能够准确地计算出配煤比,提高了配煤工作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从炼焦配煤生产过程出发,分析了单煤与配合煤之间的关系,采用线性加权构建了配合煤质量预测模型。详细分析了影响焦炭质量的因素,包括配合煤质量以及炼焦工况,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了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并对考虑工况与不考虑工况的预测模型进行了预测精度的对比分析。为了提高神经网络预测精度,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构建的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并对BP神经网络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进行了预测精度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改善了焦炭质量预测精度。2.针对传统人工配煤工作效率低、质量波动大等缺点,分析了实际炼焦生产过程数据,从焦化企业的质量报表与生产工艺报表中分析、提取影响焦炭质量的炼焦生产过程数据,完成了配合煤质量-炼焦工况-焦炭质量数据的精确匹配,基于需求的焦炭质量参数、给定的工况数据以及单煤质量参数,考虑生产成本和库存等相关约束,提出了一种智能配煤计算方法,建立了配煤比计算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快速计算出配煤方案。对实际焦-煤-工况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整理了专家经验,建立了优化配煤比的专家知识库。3.在.NET开发平台下,以C#和SQL数据库为开发工具,完成了智能配煤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该系统在焦化厂运行稳定。企业反馈结果表明该智能配煤系统能够满足焦化厂实际生产需求,所设计的智能配煤算法能够快速、准确的计算配煤比,节约了成本,降低了生产风险,提高了焦炭质量预测精度。
王卫星[5](2019)在《汾西矿业选煤厂精煤配煤方案研究》文中认为为解决汾西矿业集团公司高硫煤滞销的问题,利用汾西矿业选煤厂5.00 Mt/a的配煤设施,以集团各矿自产煤为原料,生产出硫分低于1.30%的强粘结性、强结焦性、高热强度、质量稳定的产品,配煤产品的小焦炉试验结果显示,配煤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了产品指标要求,不仅解决了高硫煤远距离运输面临的环保问题,而且创造了经济效益。
邓孝天[6](2019)在《提高达钢5#高炉喷煤量的研究》文中认为高炉喷煤是指在高炉在冶炼过程中,直接从风口向炉内喷吹经过研磨的煤粉的一种工艺,是高炉冶金工业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手段。四川达钢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和试验适宜的煤种和合理的配煤比,以提高喷煤比,降低喷煤成本,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兰炭和干熄焦除尘灰作为相对廉价的固体燃料适量配入喷吹用煤,可以较大幅度的降低生产成本。本文通过对达钢现有喷吹用煤和兰炭、除尘灰的可磨性、燃烧性、爆炸性、反应性研究得出:(1)兰炭粉煤达到了达钢高炉喷吹用煤的标准,可以在达钢高炉进行混合喷吹。但是兰炭粉煤的水分高,灰分高、恒容低位发热值低、可磨性较差,单混合喷吹比例应≤20%。(2)干熄焦除尘灰的反应性、燃烧性、可磨性都较差,但从节约成本,利用废弃资源的角度出发,5%的配加比例是合理的。(3)经过工业试验证明,20%兰炭粉煤+45%恒大煤+30%瑞升烟煤+5%干熄焦除尘灰的混合煤配比确实具备良好的经济性能及喷吹性能。(4)20%兰炭粉煤+45%恒大煤+30%瑞升烟煤+5%干熄焦除尘灰的混合煤配煤方案在在粒度组成为小于200目的比例为60%,水分含量1%及富氧2-3%的条件下能达到最好的燃烧效率。(5)在为期一个月的工业试验过程中,5#高炉采用了20%兰炭粉煤+45%恒大煤+30%瑞升烟煤+5%干熄焦除尘灰的混合煤配煤方案,经济技术指标有较大的提升,综合燃料比降低了1.69kg/t;焦比降低了7.18kg/t;喷煤比提高了5.48kg/t。5#高炉使用混合煤试验方案每年能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则为1566万元。
刘京瑞,冯帅,尹志华[7](2019)在《高炉喷吹用煤合理配煤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经济效益,河钢邯钢对喷吹用煤的最佳煤种和合理的配煤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单种煤粉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可磨性、灰分成分、灰熔点、爆炸性、着火点、燃烧率测定,确定了3#烟煤和无烟煤Ⅲ为河钢邯钢高炉喷吹用烟煤的首选煤种,且3#烟煤配加比例控制在45%~55%较为适宜。
梁向飞[8](2019)在《优化配煤炼焦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迁安中化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配煤炼焦生产中,存在优质焦煤配用比例过高、区域性炼焦煤及低价炼焦煤资源配比较低问题,导致焦炭成本较高。本文结合配煤生产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优化配煤炼焦技术研究与实践,以提高配煤炼焦技术水平、优化配煤结构、降低配煤成本。通过设计和研发符合本公司生产工艺特点的配煤管理系统,现实了配煤工艺控制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可视化管理,提高了专业人员工作效率和配煤过程控制水平,建立了配煤优化数学模型,为优化配煤炼焦技术创造了条件。运用性价比排名的煤质评价方法,指导炼焦煤采购,淘汰劣质资源,优化了炼焦煤煤源结构。进行了40 kg小焦炉试验和工业焦炉试验,证实了降低优质主焦煤配用比例的优化配煤结构方案的可行性,确定优化配煤结构中各煤种的使用比例范围。优化配煤结构应用于工业实践,焦炉生产操作稳定,焦炭质量稳定,满足高炉使用。通过开展配煤炼焦技术研究与实践,优化了配煤结构,节约优质焦煤配比20%,区域性资源(肥煤和1/3焦煤)配比增加5.72%,低价炼焦煤资源(气煤和瘦煤)配比增加配比14.47%。在合理利用资源同时,配煤成本降低44.02元/t,节省成本1780万元/月。图21幅;表26个;参42篇。
徐巧婉[9](2013)在《合理配煤入洗,确保肥煤质量》文中研究说明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地位的根本保证,在当今煤炭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煤炭企业必须着力提高煤炭的质量,调整产品结构,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以井陉矿业集团瑞丰煤业分公司的多种煤种合理配洗为例,介绍了配洗煤选取的指标,遵循的相关原则,配煤过程等,为相关煤炭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王振学,王升宇,孙明辉[10](2013)在《预测煤质趋势 合理配采配煤 提高经济效益》文中研究指明道清煤矿煤层埋藏较深且地质条件复杂,经常出现无煤和薄煤带,给采区布局和成本管控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煤炭市场的疲软,售价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加强成本管控、煤质管理和煤质预测、合理配采配煤、提高售价、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目前煤矿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合理配煤 提高经济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理配煤 提高经济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提高水煤浆浓度的工艺措施及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煤浆制备的技术要点 |
1.1 正确选择制浆用原料煤 |
1.2 粒度级配技术 |
1.3 合理选择制浆工艺与设备 |
1.4 选择性能匹配的制浆添加剂 |
2 提高水煤浆浓度的工艺措施及技术应用 |
2.1 优化原料煤煤种和科学合理配煤 |
2.2 新上料浆细磨系统 |
2.2.1 高、中浓度磨矿级配制浆工艺概况 |
2.2.1. 1 高、中浓度磨矿级配制浆工艺一 |
2.2.1. 2 高、中浓度磨矿级配制浆工艺二 |
2.2.1. 3 高、中浓度磨矿级配制浆工艺三 |
2.2.2 陕西兴化新上料浆细磨系统简况 |
3 结束语 |
(2)煤质变化对锅炉运行的影响及优化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煤质变化对锅炉运行产生的影响 |
1.1 发热量 |
1.2 挥发分 |
1.3 灰分 |
1.4 颗粒度 |
1.5 含水量 |
2 提高燃煤锅炉运行效率的优化措施 |
2.1 采用在线掺烧优化系统 |
2.2 选择合理的配煤方式 |
2.3 加强煤场库存结构的优化管理 |
2.4 加强电厂的全过程管理 |
3 结束语 |
(3)干燥煤粒径分布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炼焦煤资源现状 |
1.1.1 我国炼焦煤资源组成及分布特点 |
1.1.2 我国焦炭行业面临的问题 |
1.1.3 炼焦煤的生产工艺 |
1.2 煤干燥技术 |
1.2.1 煤干燥简介 |
1.2.2 煤干燥类型 |
1.2.3 技术优势 |
1.2.4 煤干燥技术发展展望 |
1.3 炼焦煤粒度调整技术 |
1.3.1 我国主要的备煤工艺 |
1.3.2 入炉煤的选择性破碎工艺 |
1.3.3 煤粒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
1.4 胶质层指数 |
1.4.1 胶质层指数含义 |
1.4.2 胶质层指数测定原理 |
1.4.3 胶质层指数测定的影响因素 |
1.4.4 胶质层指数的应用 |
1.5 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研究 |
1.5.1 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简介 |
1.5.2 图像特征分析简介 |
1.5.3 焦炭光学组织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
1.5.4 焦炭光学组织结构在焦炭行业的应用 |
1.6 焦炭 |
1.6.1 黏结与成焦机理概述 |
1.6.2 焦炭质量评价 |
1.6.3 影响焦炭质量的主要因素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2 实验原料 |
2.3 原料煤预处理 |
2.4 主要实验方案 |
2.5 煤质分析 |
2.6 焦炭光学组织结构分析 |
2.7 小焦炉实验 |
2.8 焦炭性质分析 |
2.8.1 焦炭冷态强度检测 |
2.8.2 焦炭热态强度检测 |
2.8.3 焦炭表征 |
第3章 单种煤的性质分析和胶质层实验 |
3.1 单种煤的性质分析 |
3.1.1 单种煤的工业分析及全硫分析 |
3.1.2 单种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分析 |
3.2 不同粒度下单种煤的胶质层实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干燥煤炼焦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研究 |
4.1 焦炭样品的制备 |
4.2 光片的制备和观察 |
4.3 各煤样成焦光学组织结构分析 |
4.3.1 煤的变质程度与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的关系 |
4.3.2 干燥煤粒度对焦炭光学组织结构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粒径分布的干燥煤配合炼焦实验 |
5.1 配煤比及各煤种用量 |
5.2 配合煤细度对焦炭性能的影响 |
5.3 不同粒径分布下的干燥煤配合炼焦 |
5.4 干燥煤粒度对焦炭质量影响的机理分析 |
5.4.1 焦炭的表征 |
5.4.2 干燥煤粒度对热解熔融过程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智能配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智能配煤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炼焦配煤理论基础 |
2.1 炼焦配煤生产过程及相关技术原则 |
2.1.1 炼焦配煤工艺 |
2.1.2 配煤理论及相关技术原则 |
2.2 焦炭质量影响因素及质量指标分析 |
2.2.1 配合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
2.2.2 炼焦工况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
2.2.3 焦炭质量指标分析及参数确定 |
2.3 BP神经网络与粒子群优化算法 |
2.3.1 BP神经网络理论 |
2.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2.4.1 主成分分析 |
2.4.2 线性回归原理及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配煤系统方案设计与数据分析 |
3.1 智能配煤系统的方案设计 |
3.1.1 智能配煤系统框架设计 |
3.1.2 智能配煤系统功能描述 |
3.2 数据分析 |
3.2.1 数据生成流程 |
3.2.2 实际炼焦生产数据分析 |
3.2.3 数据匹配关系分析 |
3.3 智能配煤系统关键算法设计 |
3.3.1 煤-焦-化数据挖掘算法设计思路 |
3.3.2 单-配合煤数据挖掘算法设计思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配煤算法设计 |
4.1 智能配煤算法结构 |
4.2 最优配煤比计算 |
4.2.1 约束条件设计 |
4.2.2 焦炭质量到配合煤的计算 |
4.2.3 配合煤到配煤比的计算 |
4.3 质量预测算法设计 |
4.3.1 配合煤质量预测 |
4.3.2 焦炭质量预测 |
4.4 配煤专家知识库 |
4.4.1 焦煤数据回归分析 |
4.4.2 配煤专家经验规则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开发与应用 |
5.1 系统硬件部署 |
5.2 智能配煤系统数据库设计 |
5.2.1 煤焦化数据库 |
5.2.2 智能配煤系统数据库架构设计 |
5.2.3 智能配煤系统数据流程 |
5.3 系统实现 |
5.3.1 数据分析功能 |
5.3.2 智能配煤比计算与质量预测 |
5.3.3 在线监控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5)汾西矿业选煤厂精煤配煤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及必要性 |
1.1 配煤系统基本情况 |
(1)精煤产品的存储流程。 |
(2)精煤产品的配煤流程。 |
(3)配煤后产品的装车流程。 |
1.2 配煤的必要性 |
2 原料煤性质分析 |
2.1 煤质指标分析 |
2.2 岩相分析 |
2.3 煤灰成分组成 |
2.4 小焦炉试验结果分析 |
3 产品指标要求 |
(1)炼焦精煤: |
(2)焦炭强度指标(40 kg小焦炉试验): |
(3)镜质体反射率: |
4 配煤方案 |
5 效 益 |
5.1 直接效益 |
5.2 间接效益 |
6 结 语 |
(6)提高达钢5#高炉喷煤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高炉喷煤的意义和发展现状 |
1.1.1 高炉喷煤的意义 |
1.1.2 国内外高炉喷煤的发展与现状 |
1.2 高炉喷煤对煤粉的要求 |
1.2.1 高炉喷吹的煤种 |
1.2.2 高炉喷吹用煤的工艺性能 |
1.2.3 性能要求 |
1.3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背景 |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炉喷煤基础理论研究 |
2.1 喷煤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2.1.1 煤粉燃烧对风口回旋区的影响 |
2.1.2 不同煤种气化能力 |
2.1.3 未燃煤粉气化对高炉冶炼过程影响 |
2.2 煤粉在高炉内的燃烧及特点 |
2.2.1 未燃煤粉在高炉内的行为研究 |
2.2.2 高炉内煤粉的燃烧特点 |
2.3 喷煤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2.3.1 对炉缸煤气量和燃烧带的影响 |
2.3.2 对理论燃烧温度影响 |
2.3.3 对料柱阻损和热交换影响 |
2.3.4 喷煤对铁矿石还原的影响 |
3 达钢喷吹用煤的物理化学性能 |
3.1 达钢喷吹用煤的试验煤样 |
3.2 煤的可磨性能试验设备及方法 |
3.2.1 实验设备 |
3.2.2 实验方法 |
3.3 煤的燃烧性试验研究设备及方法 |
3.3.1 实验设备 |
3.3.2 燃烧率的测定方法 |
3.3.3 煤粉燃烧率 |
3.3.4 实验方案 |
3.4 爆炸性试验的设备及方法 |
3.4.1 实验原理、设备及方法 |
3.5 煤的反应性试验研究设备及方法 |
3.5.1 煤粉气化原理 |
3.5.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4.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 可磨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1 单种煤数据 |
4.1.2 单种煤可磨性试验数据分析 |
4.1.3 混合煤可磨性试验数据 |
4.1.4 混合煤可磨性试验数据分析 |
4.1.5 小结 |
4.2 燃烧性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1 单种煤燃烧性的试验数据 |
4.2.2 单种煤燃烧性的试验数据分析 |
4.2.3 混合煤燃烧性的试验数据 |
4.2.4 混合煤燃烧性的数据分析 |
4.2.5 小结 |
4.3 爆炸性试验结果分析 |
4.3.1 单种煤爆炸性试验数据 |
4.3.2 单种煤爆炸性数据分析 |
4.3.3 混合煤爆炸性试验数据 |
4.3.4 混合煤爆炸性数据分析 |
4.3.5 小结 |
4.4 反应性试验结果分析 |
4.4.1 单种煤试验煤样粒度分布 |
4.4.2 单种煤反应性试验结果 |
4.4.3 单种煤反应性试验数据分析 |
4.4.4 反应后损失率 |
4.4.5 混合煤反应性试验结果 |
4.4.6 混合煤反应性试验数据分析 |
4.4.7 混合煤反应后的损失率 |
4.4.8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5 混合煤的优化选择及工业试验 |
5.1 混合煤试验方案经济性评价 |
5.2 混合煤试验综合性能评价 |
5.3 混合煤其他条件下的燃烧性能 |
5.3.1 混合煤不同粒度的燃烧试验方案 |
5.3.2 混合煤不同粒度的燃烧试验数据及分析 |
5.3.3 达钢喷吹用混合煤煤粉粒度的选择 |
5.3.4 混合煤不同水分含量的燃烧试验方案 |
5.3.5 混合煤不同水分含量的燃烧试验数据及分析 |
5.3.6 达钢喷吹用混合煤煤粉水分的选择 |
5.3.7 混合煤不同富氧条件的燃烧试验方案 |
5.3.8 混合煤不同富氧条件的燃烧试验数据及分析 |
5.3.9 达钢喷吹用混合煤富氧率的选择 |
5.4 达钢影响喷煤比的因素 |
5.4.1 达钢5#高炉喷煤现状 |
5.4.2 5#高炉影响喷煤比的因素 |
5.4.3 5#高炉提高煤比的措施 |
5.5 工业试验过程及指标 |
5.6 试验方案经济效益计算 |
5.7 本章小结 |
6.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高炉喷吹用煤合理配煤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喷吹用煤的煤质指标 |
2 喷吹用煤灰分的化学组成及灰熔点 |
3 喷吹用煤的着火点、燃烧率 |
3.1 单品种煤的燃烧率 |
3.2 混合煤粉的燃烧率 |
4 结论 |
(8)优化配煤炼焦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配煤炼焦概述 |
1.1.1 炼焦煤资源概况 |
1.1.2 配煤炼焦的目的和意义 |
1.1.3 配煤炼焦的原则 |
1.2 配煤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1 煤岩学配煤理论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2.3 国内研究状况 |
1.3 配煤炼焦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1 区域性配煤 |
1.3.2 精确配煤 |
1.3.3 优化配煤结构 |
1.3.4 配煤专家系统的开发 |
1.4 课题研究背景和思路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配煤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
2.1 配煤管理系统整体目标 |
2.2 配煤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架构 |
2.2.2 系统功能结构 |
2.3 配煤管理系统功能描述 |
2.3.1 数字化煤场 |
2.3.2 料仓管理 |
2.3.3 炼焦煤供应信息 |
2.3.4 煤焦质量信息 |
2.3.5 配煤专家 |
第3章 优化炼焦煤结构 |
3.1 炼焦煤资源构成 |
3.2 炼焦煤煤质分析和评价意义 |
3.3 煤质分析 |
3.3.1 煤质指标的选择 |
3.3.2 试验设备和分析方法 |
3.3.3 炼焦煤常规指标分析 |
3.3.4 炼焦煤煤岩分析 |
3.3.5 炼焦煤结焦试验分析 |
3.4 煤质评价 |
3.4.1 气煤 |
3.4.2 1/3焦煤 |
3.4.3 肥煤 |
3.4.4 焦煤 |
3.4.5 瘦煤 |
3.5 优化煤源结构 |
3.5.1 标准的选定 |
3.5.2 性价比计算模型 |
3.5.3 应用效果 |
3.5.4 煤源结构优化结果 |
第4章 优化配煤结构试验 |
4.1 配煤结构存在的问题 |
4.2 40kg小焦炉试验 |
4.2.1 试验设备及方法 |
4.2.2 试验基础方案的选择 |
4.2.3 试验方案设计 |
4.2.4 试验方案配合煤岩相分析 |
4.2.5 40kg小焦炉试验结果分析 |
4.3 工业焦炉试验 |
4.3.1 中化公司配煤炼焦工艺流程 |
4.3.2 配煤炼焦工业试验 |
4.3.3 工业炼焦试验结论 |
第5章 工业炼焦实践 |
5.1 配煤结构调整情况 |
5.2 配合煤质量变化情况 |
5.3 焦炭质量变化情况 |
5.4 焦炭产率变化情况 |
5.5 化工产品产量收率变化情况 |
5.6 高炉生产情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合理配煤入洗,确保肥煤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配煤方案编制问题 |
1.1 配煤方案的编制原则 |
1.2 配煤入洗方案编制方法 |
1.3 配煤方案中各指标的选取 |
2、配煤过程控制 |
3、肥煤出产的其他相关因素 |
4、结语 |
(10)预测煤质趋势 合理配采配煤 提高经济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 煤质预测 |
2 煤质预测方法 |
3 合理配采煤洗选加工 |
4 经济效益对比 |
5结语 |
四、合理配煤 提高经济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水煤浆浓度的工艺措施及技术应用[J]. 杨延,刘卫. 中氮肥, 2021(02)
- [2]煤质变化对锅炉运行的影响及优化措施[J]. 朱亚波. 化工设计通讯, 2021(02)
- [3]干燥煤粒径分布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徐浩伦.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4]智能配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有势.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汾西矿业选煤厂精煤配煤方案研究[J]. 王卫星.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9(09)
- [6]提高达钢5#高炉喷煤量的研究[D]. 邓孝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高炉喷吹用煤合理配煤的研究与实践[J]. 刘京瑞,冯帅,尹志华. 河北冶金, 2019(01)
- [8]优化配煤炼焦技术的研究与实践[D]. 梁向飞.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合理配煤入洗,确保肥煤质量[J]. 徐巧婉.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3(09)
- [10]预测煤质趋势 合理配采配煤 提高经济效益[J]. 王振学,王升宇,孙明辉. 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