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与发动机结下不解之缘

陶瓷与发动机结下不解之缘

一、陶瓷与发动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论文文献综述)

胡天娇[1](2021)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新旧教材必修部分内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与分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准备及教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不但与教师实现优质的课堂和优秀的教学成绩息息相关,同时,教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教材内容的分析就异常重要和关键,受到了国内外国家层面和无数教育行业人士的普遍重视。对我国目前高中化学教材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版本的教材无论是在逻辑组织还是内容的选择方面都存在某些不同之处。由于当前我国广大的高中教师面临着业务繁忙和升学压力巨大的问题,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的过程中去分析比较不同版本教材的相应内容,去实现更加精致的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成绩,因此,广大教育界的研究人员有必要针对不同版本的教材或同一版本的新旧教材进行比较。不仅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博采众长”做出相应的参考;也有利于一线教师扩充自己的教学视野和对所教知识的全面系统地把握;还能够为教材编写人员后续编写教材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基于此,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选择对人教版高中化学2007版与最新的2019版的必修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和分析,既研究了两套教材的内容、结构、栏目、插图和习题等,还选择了必修教材中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和“元素化合物”两部分内容为代表,系统研究了两套教材该部分内容对于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情况,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教材的使用和修订提供一定的借鉴。全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阐述选题的缘由;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教材比较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研究目的、整个研究过程的思路与主要方法及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阐述和界定了核心概念,呈现了主要的理论。主要介绍了与本研究有关的重要概念,介绍了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要素及各自内涵。第三部分为两套教材表层结构——知识编排、栏目设置、插图应用、习题选择等方面的分析和阐释。比如通过比较发现,两套教材都选择了将大量的图片穿插在知识中从而使内容更加活泼和有趣,不同的是新版教材对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如与生产生活科技进步相关的插图使用数量更多,而旧教材则更多地选择了与实验现象相关的图片。第四部分为对两套教材深层结构比较。选择“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和“元素化合物”两部分内容,统计了该内容中导学、活动、特色栏目及习题系统对于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情况,并进行了比对分析。第五部分为教材修订及使用建议。通过第三章和第四章研究的内容,对教材今后的改进和修订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见解;也结合了当今高中教育教学的现状,对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和如何使用新教材的建议。第六部分为对两套教材进行比较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以及今后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需要重点改进和提升的方向。通过对人教版新旧教材的仔细比对和研究,发现两套教材在相似中体现了差异性。从内容选择来看,整体变化不大,但是新教材对内容的编排顺序作了调整。从每章的导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不仅重视内容的介绍,还强调学法指导。从教材栏目设置来看,两套教材差异较大,新教材增加了大量贴合时代发展、符合高中生认知、方便教师授课的栏目。从插图选择来看,二者都安排了大量图片以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但是新教材的图片侧重于现代科技生产的进步,旧教材更注重实验现象的展示。从课后习题的选择来看,新教材的题目少而精,但是旧教材的题目则比较关注学生的课外实践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从核心素养的体现情况来看,二者都较好地在各个版块渗透了核心素养,只是体现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差异。总之,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考虑周密的细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同时教材的可读性更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了高中生职业发展规划,更加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广大教师如果能够认真比对分析,科学合理地使用新教材,应该能够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一定的帮助。

秦志伟[2](2020)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文中提出董绍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自从20年前在法国接触陶瓷基复合材料那一刻起,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国后,他带领团队突破设备、技术等重重封锁,克服资金、场地短缺等重重困难,为我国新一代空间动力系统、高分辨率空间遥感和新型飞行器研制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作出了巨大贡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董绍明深知自己所从事的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带领团队稳扎稳打、精益求精,

王艳[3](2020)在《林彬的“陶瓷人生”》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先进陶瓷加工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科研和教学一线奋战30余年的林彬,不仅是这一进程的见证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对林彬来说,一间小小的实验室不仅是科研的沃土,也是他人生梦想的承载之地。57岁的林彬,是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对真理的渴求,对科研的热爱是他始终保持最初的热忱,在科研道路上不懈探索的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进陶瓷

石文展[4](2020)在《GH5188合金电流辅助扩散连接/气胀成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钴基高温合金GH5188相比于镍基高温合金具备较高的初熔温度、更好的抗腐蚀抗氧化性、更好的持久性、优良的抗冷热疲劳性能与焊接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电流辅助成形技术是一种利用大电流流经金属导体时产生焦耳热从而使金属坯料温度在较短时间内升高至成形所需温度的快速高效的热成形技术,本文将电流辅助成形技术应用到GH5188高温合金板材的扩散连接与气胀成形工艺当中,深入探讨了GH5188高温合金板材在电流辅助扩散连接与气胀成形过程中的工艺特点。首先对GH5188高温合金的电流加热行为展开了研究,对GH5188加热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最后进行了GH5188电流加热实验。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了GH5188双层板电流加热后的温度分布和电流密度分布,由双层板中线温度分布曲线得知GH5188电流加热后板材中间存在均温区。通过GH5188电流加热实验,发现GH5188温度达到平衡后负极温度比正极温度高,存在极性效应。通过改变电源电流大小得到了不同电流密度的升温曲线并分析了其特点。为了探索电流辅助成形技术应用在GH5188高温合金板材扩散连接的可行性,自主设计了全新的电流辅助扩散连接设备。对GH5188电流辅助扩散连接过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改变电流加载方式改善了电流辅助扩散连接过程中升温速率过慢的情况,探讨了空洞对电流及温度场的影响。通过实验测试了GH5188合金板材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电流辅助扩散的平衡温度,并进行了GH5188电流辅助扩散连接实验。对焊缝处进行线扫描分析了各元素分布情况,通过元素分布特点推断出焊缝处析出的物质大部分为M6C。最后对试件进行了剪切强度测试,当电流密度10A/mm2,扩散连接压力12MPa,保温时间45min时的剪切强度为615MPa。最后探究了GH5188高温合金板材电流辅助气胀成形试件的性能,设计了一套电流辅助自由胀形模具,并对GH5188电流辅助自由胀形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模拟结果显示随着高径比变大,胀形件顶端温度逐渐降低。在模拟中还发现了电流辅助自由胀形过程中电流流线存在绕流现象。设计了一套板材电流辅助扩散连接/气胀成形装置,可以为GH5188双层结构零部件的制备提供一种加工思路。

孟祥玮[5](2019)在《短切碳纤维增强Cf/SiC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基(Cf/SiC)复合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高比刚度、高热导、低密度等优点,且具有独特的裂纹偏转、纤维拔出、纤维脱粘等能量耗散机制,使其表现出类似金属的非灾难性破坏特征,大幅度提高其作为高温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军事、能源等领域工程应用领域的可靠性。采用连续碳纤维制备的Cf/SiC复合材料在不同的方向上物理及力学性能差异较大,限制了其作为精密元件的工程应用。因此,开展具有各向同性Cf/SiC复合材料制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短切碳纤维作为增强体,采用注浆成型结合反应烧结工艺,实现高致密各向同性Cf/SiC复合材料制备,研究了碳纤维体积分数、颗粒尺寸及其颗粒级配、分散剂含量、粘结剂含量、混合浆料时间和投料方式对Cf/Si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对于以注浆成型法来制备复合材料,浆料的粘度和由浆料得到的素坯的显气孔率都会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浆料粘度会对注浆成型过程中的气体的排出、填充的均匀性等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素坯的孔径结构及后续的熔渗反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TMAH和PVP作为分散剂时,添加0.1 wt.%的TMAH的浆料粘度最低,无团聚现象,素坯的显气孔率较低,同时添加4 wt.%的PVP能得到较高的素坯显气孔率(45.98±0.37%),这有助于反应烧结过程;而粘度随混料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投料方式对浆料粘度及素坯的性质影响不大;提高粘结剂PVA的含量会使浆料的粘度增大;碳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会使空间阻力增大,分散越困难,而碳纤维较低的密度导致素坯的体积密度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升高而降低。较大颗粒的SiC有助于降低素坯的显气孔率,而且50μm和5μm粒径的SiC颗粒进行颗粒级配得到的素坯显气孔率最低(41.88±0.78%)。实验中利用所制备的素坯,通过硅的熔渗反应,制备了高致密、性能优异的Cf/SiC复合材料。研究表明,添加35 vol.%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可达412±47 MPa,然而碳纤维过量导致纤维的“架桥”效应造成较多的坯体缺陷,进而导致材料性能的下降;减小SiC粒径可以有效降低复合材料的脆性较高的残余硅的含量及尺寸,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对颗粒级配的研究表明50μm和5μm粒径的SiC颗粒级配后的力学性能最高,弯曲强度可达到357±41 MPa。添加了PVA的复合材料体现出高致密度、低显气孔率的特点,添加4 wt.%PVP的复合材料中生成了大量纤维状的β-SiC相,此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最大,达到432±39 MPa。通过树脂-乙醇溶液的浸渍裂解引入裂解碳后,可以有效避免碳纤维的损伤,而且随树脂浓度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致密度越高和力学性能也相应提高。然而树脂浓度过高时坯体的显气孔率会急剧下降,不利于熔融硅的渗透,无法实现复合材料的致密化烧结。

樊振中[6](2019)在《熔模精密铸造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熔模精密铸造技术在航空航天军工装备、民用航空以及商业航天领域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高温合金、钛合金、铝合金与镁合金熔模精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侧重介绍了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比阐述了熔模精密铸造技术与增材制造、半固态成形、注射成形等新型工艺技术,展望了熔模精密铸造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与热点。

郭晓亮[7](2018)在《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源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北联大是抗战期间高等教育联大模式的典型代表,立足西北使高等教育由点扩展到面并不断向纵深推进。西北联大承袭了中国最早的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集四所工学院之大成,包括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战后未复员的北平大学工学院、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以及中英合创的私立焦作工学院。这些历史悠久、素有渊源且特色突出的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资源汇入西北联大,使其工学院不仅成为规模最大的学院,而且通过四个阶段、两轮整合优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在力求全面的学科建设上,还是在紧密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上,抑或在精英教育的办学特色上,西北联大工程教育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为此,运用期刊文献分析法、统计归纳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在全面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时间演进为主线,纵横结合、点面结合,探讨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的来源、传承与发展,尤其是“二源兼济”“四源合流”的两轮整合过程,并以学科建设为线索对西北联大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的整合优化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北联大之辗转播迁、西北联大科技学术期刊、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思想、两院院士对工程教育之回忆等视角,多维度地论述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源自平津、扎根西北传承繁衍的过程及其历史贡献,从而挖掘出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的科技品格和兴学强国的联大精神,以资今日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战时特殊阶段的典型代表,其传承与发展的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特色突出,源于平津,滋育西北,繁衍全国。(2)继西北联大第一轮初步整合后,以国立西北工学院为载体实现了我国华北、东北、中原三大区域,国立、私立两种体制,各具特色的四大工学院的第二轮整合,从而实现了我国战时高等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一次优化配置。(3)形成了73名教授副教授、208名教职员工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教授90%以上具有留学经历,培养出土木、矿冶、机械、电机、化工、纺织、水利、航空、工业管理九大学科2 222名毕业生,首开矿冶学科、北方工业管理学科、工科研究所和西北工科研究生教育之先河,水利、航空、纺织等学科亦在全国领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4)与西北工业实践密切结合,完善了通专并重、学以致用的课程体系,开拓了冶金物理化学等9个新兴工程技术学科,开展了安康砂金调查、佛坪县铁矿调查等十多次科学考察,成为第一轮西北大开发的先声,完成了“八惠渠”建设等数十项重大工程及发明创造,后继院校师生中走出魏寿昆、师昌绪、高景德等89位两院院士,将多个领域推进到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5)传承了北洋大学的国际办学起点,发展了精英教育模式,形成了以李仪祉“教育家眼界需注射于世界”和李书田“国家危亡之挽救、中华民族之复兴”“尤其以应用科学为国家富强枢纽”等为代表的立足西北、融汇世界的高远抱负,丰富了战时工程教育思想,为世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战时教育模式提供了成功案例。研究结论认为:(1)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来源与整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主要进行了两轮整合,即1931-09-18“九一八”事变后至1937-09-09西安临大建立前的西北联大工程教育内迁阶段,1937-09-10西安临大建立起至1938-07-06工、农两院分立前的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整合阶段,1938-07-07东工、焦工汇入西工并由联大分立起至1945-08-14抗战胜利前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工程教育整合阶段,以及1945-08-15抗战胜利后至1949-09-30建国前的迁回复校与继续发展阶段。(2)西北联大传承了中国最早的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是近代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布局的重要转折,使高等工程教育由沿海向内陆移布,由点扩展到面,由边缘向纵深推进,从而改变了原来西北地区几乎没有高等工程教育的局面,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的充实与发展。(3)西北联大工程教育通过传承整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作出了多项重大科技贡献,保存和光大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文脉,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和双一流建设积累了教育基础和人力资本,实现了工程学术的优化提高与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传承至今的优良科技传统。(4)兴学强国的联大精神与独具特色的战时工程教育思想,是西北联大工程教育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兴学强国精神在各后继院校间激荡、内化,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工程精神与科技品格,独特而丰富的战时工程教育思想使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的整合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使命感。虽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西北联大工程教育仍存在一定局限,但总体而言其成绩值得肯定、经验值得借鉴。

邓贤[8](2016)在《五百年来一大千》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少年生死劫1民国五年(1916年)初夏的一天,艳阳普照满眼苍翠,重庆求精中学17岁的天才少年张正权与同学行走在山川如画的返乡小道上,如同置身一座绵延百里的风景画廊。但是不久他们这种好心情就被子弹击碎了——张正权也就是未

张笔峰[9](2015)在《高比冲空间轨控发动机燃烧室用C/SiC复合材料服役特性及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高比冲空间轨控发动机技术是现代航天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性能发动机燃烧室材料是高比冲空间轨控发动机发展的核心关键。C/SiC复合材料以其低密度、高强度、抗氧化、耐烧蚀等优点成为高比冲发动机燃烧室最具潜力的候选材料之一。目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C/SiC复合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武器系统轻小型、快响应姿轨控发动机燃烧室。与轻小型、快响应姿轨控发动机相比,高比冲空间轨控发动机的工作温度更高、工作时间更长,且需长时间空间服役,这对燃烧室材料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为推动C/SiC复合材料在高比冲空间轨控发动机中的应用,本文针对高比冲空间轨控发动机燃烧室的服役环境,开展了C/SiC复合材料服役特性及优化研究。C/SiC复合材料应用于高比冲轨控发动机燃烧室将面临宇宙空间环境(简称空间环境)和发动机燃气环境的考验。本文参照相关试验标准,通过地面模拟试验,具体包括高真空、超低温、冷热交变、冷热交变及振动耦合、原子氧及紫外辐照等环境试验,系统的研究了C/SiC复合材料在空间环境中的服役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SiC复合材料在空间环境中组成、结构和性能稳定。C/SiC复合材料在10-7Pa的真空环境中保存24h,其质量和力学性能没有明显变化;经-196℃环境储存60天,或经-196℃200℃冷热交变100次后,C/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无明显变化;经-100℃180℃的冷热交变及加速度达40g的随机振动耦合环境考核,由于材料内部的残余拉应力得到释放,C/SiC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提高了约20%;在通量达9.6×1015(cm2·s)-1、粒子能量达5e V的原子氧环境中暴露15h,C/SiC复合材料表面有轻微氧化,但力学性能没有明显变化;在波长为100150nm、辐照度为0.75W/m2的紫外辐照环境中暴露15h,C/SiC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以及力学性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C/SiC复合材料作为发动机燃烧室材料,具备良好的耐热性能是其实现应用的前提。本文首先针对高比冲空间发动机燃烧室壁温高达1800℃的高温热环境,研究了C/SiC复合材料在1800℃下的耐热特性,并针对材料耐热性能的不足,从降低碳纤维活性及纤维表面保护涂层等方面入手,开展了C/SiC复合材料耐热性能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1800℃热处理1小时后,C/SiC复合材料弯曲强度不足原始强度的20%,材料耐热性能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在1600℃以上高温环境中碳纤维与基体中的氧化物杂质发生碳热还原反应而严重受损,进而导致C/SiC复合材料强度大幅下降。对比了T300和T1000两组碳纤维增强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耐热特性,T1000纤维虽然活性较低,但并不能减缓高温下基体中氧化物杂质对纤维的侵蚀,两组复合材料均表现出较差的耐热性能。碳纤维表面沉积SiC涂层未能有效改善材料的耐热性能,SiC涂层与碳纤维的膨胀系数存在明显差异,涂层中存在大量的微裂纹,微裂纹的存在延续了基体中氧化物杂质对碳纤维的侵蚀。碳纤维表面沉积碳涂层可显着改善C/SiC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碳涂层发挥了阻挡层和牺牲层的作用。碳涂层保护的C/SiC复合材料经1800℃热处理1小时后,弯曲强度为270MPa,其强度保留率从无纤维涂层样品的不足20%提高到70%。发动机燃气环境是指发动机点火工作时产生的高温、高压、高速、腐蚀性气体环境。本文研究了C/SiC复合材料在高比冲空间轨控发动机燃气环境中的氧化烧蚀特性。以四氧化二氮和甲基肼为氧化剂和燃料,氧燃比为1.65,发动机燃烧室压力为1.0MPa,发动机燃气中心温度约3100K,燃烧室内壁约1800℃,发动机累计工作373s后,C/SiC复合材料燃烧室喉部氧化烧蚀严重,喉径扩张率达到4%。C/SiC复合材料在发动机燃气环境中的氧化烧蚀表现为氧化/挥发与机械冲刷并存的模式。燃气的热化学氧化以水汽氧化为主,1800℃下SiC基体被迅速氧化为液态SiO2和气态的SiO和Si(OH)4,在高速气流作用下液态产物和气态产物都瞬间流失;失去SiC基体的保护,碳纤维在被水汽氧化的同时,还受到高速热气流严重地机械冲刷。为提高C/SiC复合材料在燃气环境中的抗氧化烧蚀性能,设计了在材料表面以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超高温ZrC陶瓷涂层的优化方案。ZrC及其氧化物ZrO2熔点分别达到3420℃和2677℃,发动机工作时,ZrC涂层氧化生成的ZrO2能够牢固附着在材料表面,ZrO2的存在一方面可抑制底层SiC基体的氧化烧蚀,另一方面SiC基体氧化形成的液态SiO2,可进入ZrO2的裂纹,形成具有良好抗氧化烧蚀特性的ZrO2-SiO2复相玻璃防护层。设计了ZrC的CVD沉积系统,采用螺旋送粉器实现了锆源的精确供应,确认了有效沉积区在恒温区zone3的位置。优化了CVD ZrC涂层的组成及结构,并对优化后ZrC涂层的本征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1500℃,40k Pa下,源气中C/Zr比为1:1时能够得到致密、均匀、纯度较高且沉积速率较快的ZrC涂层。ZrC涂层的显微维氏硬度为22.7GPa,纳米压痕硬度为25.3GPa,弹性模量为327GPa,断裂韧性为0.88 MPa·m1/2。涂层与C/SiC复合材料、石墨以及CVD SiC的结合强度分别为5.2、4.5和1.5MPa。研究了ZrC涂层组成结构的高温演变,发现ZrC涂层中存在的微量Zr O2高温下能够进一步与无定形碳发生碳热还原反应,涂层中碳、氧含量下降。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ZrC晶体逐渐趋向于比表面能最低的(111)晶面生长,同时ZrC涂层表面逐渐呈现层状台阶形貌,表现出二维形核台阶侧向生长特征。氧乙炔焰能够较好的模拟发动机燃气环境。本文采用氧乙炔焰模拟考核了ZrC涂层对C/SiC复合材料抗氧化烧蚀性能的优化效果。试验中氧乙炔焰温度约3000K,烧蚀时间30s,研究发现ZrC涂层显着提高了C/Si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有涂层保护C/SiC复合材料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从无涂层保护材料的52.5mg/s和93.2μm/s降低到0.43mg/s和1.7μm/s。

王义[10](2015)在《铝硅酸盐纤维增强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续氧化物纤维增强氧化物(Oxide/Oxide)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具有高韧性、高比强度和高比模量,抗氧化性能和介电性能优异,是目前高温结构和功能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以连续铝硅酸盐(AS)纤维和氧化物(SiO2和Al2O3-SiO2)溶胶为原料,在纤维和基体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经溶胶-凝胶(Sol-Gel)工艺制备了ASf/Oxide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界面特性的影响。从力学性能优化的角度出发,开展了ASf/Oxide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研究,采用的界面相为裂解碳(Py C)和牺牲碳(FC)。最后,从高温应用的角度出发,对优选的ASf/Oxide复合材料的力/热/电等综合性能进行了研究。对AS纤维组成、结构和力学性能的高温演变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S纤维主要由γ-Al2O3和无定形SiO2组成,经1100℃处理后,发生莫来石化反应。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莫来石晶粒逐渐长大。AS纤维表面均匀致密,经高温处理后,纤维表面逐渐变粗糙并形成明显的晶粒和微孔。纤维发生的晶型转变和晶粒长大过程对其力学性能影响较大。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纤维的强度分散性逐渐增加,单丝拉伸强度逐渐降低。当热处理温度低于1300℃时,强度保留率≥73.26%;1400℃热处理后,强度保留率降至33.69%。SiO2溶胶中胶粒粒径较小、分散均匀度较高。其凝胶为无定形结构,经1400℃煅烧后,SiO2玻璃中析出方石英。当烧结温度超过1000℃时,SiO2陶瓷的烧结程度较高,致密度>90.0%。Al2O3-SiO2溶胶由球形SiO2胶粒和棒状勃姆石胶粒组成,胶粒粒径较大。其凝胶由勃姆石和无定形SiO2组成,经1300℃煅烧后,发生莫来石化反应。当烧结温度超过1200℃时,Al2O3-SiO2陶瓷烧结程度较高,致密度>80.0%。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SiO2和Al2O3-SiO2陶瓷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均逐渐升高。开展了ASf/Oxide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密度逐渐升高、孔隙率逐渐降低,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和断裂韧性均先升高后降低。900℃制备的ASf/SiO2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和断裂韧性均达最大,分别为119.7±7.5(MPa)、10.8±0.7(MPa)和4.0±0.4(MPa·m1/2)。当热处理温度高于1100℃时,ASf/SiO2复合材料中基体裂纹会贯穿纤维,纤维压入测试(Fiber push-in test)研究证实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显着增加,TEM分析证实纤维与基体之间发生了扩散反应;1100℃制备的ASf/Al2O3-SiO2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和断裂韧性均达最大,分别为90.0±6.8(MPa)、11.1±1.0(MPa)和3.6±0.2(MPa·m1/2)。当热处理温度高于1200℃时,ASf/Al2O3-SiO2复合材料中基体裂纹会贯穿纤维,界面剪切强度显着增加且发生界面反应。研究了ASf/Oxide复合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弹性模量则一直降低。900℃时,ASf/SiO2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达最大,为132.2±14.5(MPa);1000℃时,ASf/Al2O3-SiO2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达最大,为122.7±7.9(MPa)。开展了ASf/Oxide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研究,结果表明:当CVD Py C涂层的沉积温度为1000℃、沉积时间低于5h时,涂层的生长过程受表面反应控制,涂层结晶性较好、厚度适中,涂层纤维的强度保留率较高。引入Py C界面相后,ASf/Oxide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显着弱化,力学性能有所提升。TEM分析证实Py C界面相为乱层结构,且与纤维和基体的理化相容性较好。将Py C界面相氧化后,纤维与基体之间留下缝隙,形成牺牲碳(FC)界面相,载荷传递主要通过界面处的机械互锁和摩擦力来实现,纤维增韧机制可以有效发挥。缝隙宽度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当初始界面相沉积时间为3h时,1200℃制备的ASf/FC/SiO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优,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106.4±6.7(MPa)和23.3±3.0(GPa);当初始界面相沉积时间为3h时,1300℃制备的ASf/FC/Al2O3-SiO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优,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100.9±7.2(MPa)和30.0±1.4(GPa)。研究了ASf/FC/Oxide复合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1100℃时,ASf/FC/SiO2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106.5±15.8(MPa)和14.5±5.3(GPa);1200℃时,ASf/FC/Al2O3-SiO2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83.0±5.1(MPa)和20.2±1.3(GPa)。采用图像关联法(DIC)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断裂过程,发现复合材料中初始裂纹的诱导载荷低于峰值载荷,且高温时裂纹扩展速率变慢。研究了ASf/Oxide复合材料的热物理性能、介电性能和热稳定性(热老化和抗热震),结果表明:ASf/SiO2和ASf/Al2O3-SiO2复合材料的室温热导率分别为0.28W/(m·K)和0.30W/(m·K),且均随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室温热膨胀系数(CTE)分别为2.42×10-6/K和2.35×10-6/K。ASf/SiO2复合材料的CTE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当温度超过210℃后稳定至5.19×10-6/K;ASf/Al2O3-SiO2复合材料的CTE随温度的升高缓慢增加,室温1000℃区间内的平均CTE为5.03×10-6/K。ASf/SiO2和ASf/Al2O3-SiO2复合材料的室温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分别为3.63、0.28×10-2和4.75、0.19×10-2,且频散效应不明显,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1200℃时,两类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分别增加至4.38、5.53×10-2和5.50、2.55×10-2(f=9.375GHz)。经1200℃处理10h(或热震考核20次)后,ASf/SiO2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保留率为34.7%(或58.6%);经1300℃处理10h(或热震考核20次)后,ASf/Al2O3-SiO2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保留率为78.0%(或74.6%)。可见,ASf/Oxide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适中、热膨胀系数较低、介电性能和热稳定性优异,是较优异的高温结构和功能材料。相对而言,ASf/SiO2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更为优异;ASf/Al2O3-SiO2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更为优异,服役温度更高。

二、陶瓷与发动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陶瓷与发动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新旧教材必修部分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化学教材比较研究现状
        1.2.2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核心素养
        2.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3 化学教材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发展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3 两套教材表层结构比较研究
    3.1 中小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3.2 两套教材体系结构比较分析
        3.2.1 两套教材章、节介绍
        3.2.2 两套教材结构的比较
        3.2.3 两套教材特色内容比较
    3.3 两套教材栏目设置比较分析
        3.3.1 两套教材栏目介绍
        3.3.2 两套教材栏目数量统计
        3.3.3 两套教材探究活动比较
        3.3.4 “科学视野”与“科学·技术·社会”比较分析
    3.4 两套教材插图比较
        3.4.1 旧教材插图数量分析
        3.4.2 新教材插图数量分析
        3.4.3 两套教材插图比较分析
    3.5 两套教材习题比较
        3.5.1 两套教材习题数量比较
        3.5.2 两套教材习题性质比较
    3.6 本章总结
4 两套教材深层结构比较研究
    4.1 对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统计方式
    4.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物质及其变化”部分体现情况的比较
        4.2.1 “物质及其变化”的结构
        4.2.2 导学系统的比较
        4.2.3 活动系统的比较
        4.2.4 课后习题的比较
        4.2.5 特色栏目的比较
    4.3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元素化合物”部分体现情况的比较
        4.3.1 “元素化合物”的结构
        4.3.2 导学系统的比较
        4.3.3 活动系统的比较
        4.3.4 课后习题的比较
        4.3.5 特色栏目的比较
5 教材修订及使用建议
    5.1 教材修订建议
    5.2 教材使用建议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论文所获奖项
致谢

(2)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论文提纲范文)

“这是一类大有前途的材料”
“Nothing is everything”
心里有一只无形的推手

(3)林彬的“陶瓷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与陶瓷结缘 奉献青春
砥砺深耕 硕果累累
授业解惑 甘为人梯

(4)GH5188合金电流辅助扩散连接/气胀成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钴基高温合金简介
        1.2.1 钴基高温合金的发展
        1.2.2 钴基高温合金的特点
        1.2.3 GH5188研究现状
        1.2.4 Haynes188 研究现状
    1.3 扩散连接与气胀成形技术
        1.3.1 扩散连接技术
        1.3.2 气胀成形技术
    1.4 电流辅助成形技术
        1.4.1 电流辅助成形技术原理
        1.4.2 电流在热加工领域的应用现状
    1.5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拉伸实验
        2.2.1 实验方案介绍
        2.2.2 实验结果
    2.3 电极夹头设计
    2.4 实验设备介绍
第3章 GH5188高温合金板材电流加热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案
    3.3 有限元模拟分析
        3.3.1 GH5188电流加热过程理论分析
        3.3.2 GH5188电流加热有限元建模
        3.3.3 GH5188电流加热有限元分析结果
    3.4 实验
        3.4.1 GH5188电流加热实验方案介绍
        3.4.2 GH5188电流加热实验结果
    3.5 实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GH5188合金板材电流辅助扩散连接工艺
    4.1 引言
    4.2 GH5188合金电流辅助扩散连接装置与工艺
        4.2.1 扩散焊模具设计
        4.2.2 加压系统
    4.3 GH5188高温合金电流辅助扩散连接中的温度分布特点
        4.3.1 GH5188电流辅助扩散连接温度分布有限元模拟
        4.3.2 GH5188高温合金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扩散连接温度测量
    4.4 GH5188电流辅助扩散连接实验
        4.4.1 GH5188电流辅助扩散连接实验方案
        4.4.2 GH5188电流辅助扩散连接组织特点
        4.4.3 GH5188电流辅助扩散连接元素分布特点
        4.4.4 GH5188电流辅助扩散连接后力学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GH5188合金电流辅助气胀成形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电流辅助自由胀形模具设计
    5.3 电流辅助自由胀形温度场模拟
        5.3.1 有限元建模过程
        5.3.2 不同高径比下双球胀形件温度场分布
        5.3.3 减薄率对电流流线影响
    5.4 GH5188电流辅助自由胀形加压曲线的确定
        5.4.1 有限元前处理
        5.4.2 材料属性的设置
        5.4.3 其它条件的设定
        5.4.4 有限元模拟结果
    5.5 电流辅助扩散连接/气胀成形装置设计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短切碳纤维增强Cf/SiC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_f/SiC复合材料的增强相及基体简介
        1.2.1 碳纤维的基本性质
        1.2.2 SiC陶瓷的基本性质
    1.3 C_f/SiC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C_f/Si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4.1 C_f/SiC复合材料的成型方法
        1.4.2 C_f/SiC复合材料的烧结方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及性能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过程
    2.4 性能表征
        2.4.1 体积密度
        2.4.2 显气孔率
        2.4.3 Zeta电位
        2.4.4 抗弯强度
        2.4.5 相组成
        2.4.6 微观形貌
        2.4.7 浆料粘度
        2.4.8 热重
第3章 C_f/SiC复合材料素坯的注浆成型研究
    3.1 引言
    3.2 浆料流变性能的表征与分析
        3.2.1 分散剂含量对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3.2.2 混料方式对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3.2.3 粘结剂含量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3.2.4 短切碳纤维含量对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3.2.5 SiC颗粒粒径及级配对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3.2.6 浸渍树脂对素坯体积密度及显气孔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C_f/Si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4.1 引言
    4.2 短切碳纤维的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3 SiC粒径及级配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4 分散剂PVP的含量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5 素坯中树脂碳源引入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熔模精密铸造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熔模精密铸造技术的研究应用
金属合金的精密铸造
    1 高温合金
    2 钛合金
    3 铝合金
    4 镁合金
增材制造技术
半固态成形技术
注射成形技术
熔模精密铸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7)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与西北联大之重要意义
        1.1.2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的重要地位与目前研究的不足
        1.1.3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的精神财富及其现实意义
        1.1.4 西北联大后继院校对相关研究的日渐重视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战时高等教育及高校内迁的研究
        1.2.2 关于西北联大及其工程教育源流院校的研究
        1.2.3 关于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的研究
        1.2.4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5.1 研究特色
        1.5.2 主要创新点
    1.6 行文说明
第二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之源:特色突出的四大工学院
    2.1 抗战期间高等教育大迁徙与西北联大概况
    2.2“良风所播,直迄今兹”:第一所现代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
    2.3“培养韧作人才,完成建设事业”:战后未复员的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
    2.4“沈阳设校,经始维艰”: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
    2.5“远仿欧美之成规,近应社会之需要”:中英合创的私立焦作工学院
第三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第一轮整合:二源兼济“尽瘁此临时教育事业”
    3.1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来源与整合发展的四个阶段
    3.2 西安临大工学院之二源兼济:北洋与平工
        3.2.1 学科布局与师资队伍
        3.2.2 救亡教育与学术讲演
        3.2.3 立足西北与初步整合
    3.3 西北联大工学院之传承移布:“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
        3.3.1 行军秦岭移布陕南
        3.3.2 扎根城固并序连黉
        3.3.3 弦歌不辍播火西北
第四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第二轮整合:四源合流“奠定西北工程教育基础”
    4.1 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考察视角
    4.2 特色突出、素有渊源的优质教育资源:“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
    4.3 兼容并纳的学科布局:“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
    4.4 通专并重、学以致用的课程体系:“学扎实学深透”“推广应用于工业”
    4.5 阵容严整、眼界开阔的师资力量:“知为先,行为重”
    4.6 目标式培养培植真才:“全部延聘,供不应求”
    4.7 强有力的行政保障:“责任綦重,筹思而力行”
第五章 西北联大之工程学术与社会服务:“以应用科学为国家富强枢纽”
    5.1 来之不易的图书与仪器设备:“经行千里,历时兼旬”
    5.2 注重学以致用:“使与学校课程相辅而进”
    5.3 作出重大科学贡献:“阐明自然界各种力量”“驾驭而利用之”
    5.4 结合实际开展科学研究:“自力更生,复兴民族”
    5.5 立足地方推进社会服务:加紧“内地之建设与开发”“科学化之推行”
第六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之播迁:以“经始维艰”之东北大学为例
    6.1 建校初衷与“九一八”后迁校北平
    6.2 迁校西安与工学院并入西北联大
    6.3 改为国立暂迁开封、归聚西安与学生护校运动
    6.4 再迁三台与战后复校沈阳、长春
    6.5 东北大学辗转播迁的历史原因
        6.5.1 国民政府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6.5.2 国民党为维护政治统治推行的党化教育
        6.5.3 抗战形势的发展与保存高等教育火种的需要
        6.5.4 学生运动的风起云涌
    6.6 小结
第七章 西北联大科技学术期刊:“科学之昌明与工业之进展,尤非赖此不为功”
    7.1 西北联大工科来源院校主要科技学术期刊
        7.1.1 国立北平大学
        7.1.2 国立北洋大学
        7.1.3 东北大学
        7.1.4 私立焦作工学院
    7.2 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及其子体院校主要科技学术期刊
        7.2.1《西安临大校刊》与《西北联大校刊》
        7.2.2 国立西北大学
        7.2.3 国立西北农学院
        7.2.4 国立西北医学院
        7.2.5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7.3 国立西北工学院主要科技学术期刊及其科学传播
        7.3.1 国立西北工学院主要科技学术期刊
        7.3.2 国立西北工学院月刊
        7.3.3 西工友声
        7.3.4 纺织通讯
        7.3.5 机工通讯
        7.3.6 办刊特点及科学传播
    7.4 小结——兼与西南联大期刊比较
第八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思想(上)——工科教授之世界视野:“取人之长而不盲从,存己之长而有鉴别”
    8.1 西北联大工科教授留学简况
    8.2“教育事业,实国家民族灵魂之寄托”“取人之长而不盲从,存己之长而有鉴别”的教育思想
    8.3“教者能熟习渊博,能揣度国情与时间”“训练脑筋之悟性,有推绎之能力”的教学方式
    8.4“冷静细密的头脑,平稳踏实的脚膀”“所以增加熟练,所以补专门教育与职业学校教育之不足”的培养目标
    8.5“国家危亡之挽救,中华民族之复兴”“一观他人之现代文明,又焉敢不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怀
    8.6 小结
第九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思想(中)——长校人李书田:“内求生存之自给,外御强暴之侵凌”
    9.1 救国抱负:“国家危亡之挽救、中华民族之复兴”,“尤其以应用科学为国家富强枢纽”
    9.2 战时教育:“内求生存之自给,外御强暴之侵凌”,工程教育当“出其工程学术以解决之”“出其所造就者以担当之”“设计创置并厘定运用之方”
    9.3 树志模式:“深厚的科学基础”“实际的工程技术”“组织与管理能力”“创业与刻苦的志气”“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的兴趣”之“五端方针”
    9.4 精英教育:“重质不重量,教学谨严,风格独存”“北洋功课旧以森严闻世,望门墙者愈多,良风所播,直迄今兹”
    9.5 学科建设:“有大学之日,就有工程科系”,战时“学术救国之思潮,愈益发舒”
    9.6 播火西部:“教育事业,实国家民族灵魂之寄托”“仍本北洋过去重质不重量,‘实事求是’之精神,选拔优秀培植真才”
    9.7 小结
第十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思想(下)——工程教育代表人物:“嘉言之发抒,懿行之习现”
    10.1“民族性之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之造就”:胡庶华与战时教育
        10.1.1 战时与平时:“战时要有平时的镇静,平时要有战时的紧张”
        10.1.2 联大精神:“经长途之跋涉,受生活之辛苦”“正人心,厚风俗”.193
        10.1.3 国防与教育:“群策群力,实行全国总动员”“执挺可以制敌,投戈可以讲艺”
        10.1.4 小结
    10.2“有志气,抓机遇”“以为祖国培养英才为己任”:魏寿昆与科学救国
        10.2.1 辗转西北:“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10.2.2 严谨治学:“分辨是非,提纲携领”“互为因果,循环联系”
        10.2.3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责无旁贷”
        10.2.4 小结
第十一章 两院院士忆联大:“卧薪尝胆,分秒必争”“爱国是一种永不衰减的动力”
    11.1 西北联大及其主要工科后继院校两院院士概况
    11.2 联大学脉,传承西北:“坚持工程教育的战略地位不动摇”
    11.3 联大校风,源远流长:“实事求是,贵在探索”
    11.4 爱国精神,化育学人:“无穷的爱国心、无穷的救亡图存思想”
    11.5 学科创新,砥柱中流:“创新是奋斗的核心,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1.6 小结
第十二章 西北联大工程教育之传承整合与联大精神:教育长征,薪火相传
    12.1“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传承中国最早的工程学术与高等工程教育
    12.2“尤负西北文化重责”:共享交流整合,由点及面形成西北高等工程教育基本格局
    12.3“集四大工程学府之精粹”:立足实际构建并完善学科体系,形成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
    12.4“治学严谨,驰誉海内”:秉承从严治学理念,形成勤奋求实学风
    12.5“出其工程学术以解决之,出其所造就者以担当之”:致力于工程技术救国,积极服务国家生产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五百年来一大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少年生死劫
    1
    2
    3
    4
第二章百日强盗
    1
    2
    3
    4
第三章扶桑东渡
    1
    2
    3
    4
    5
第四章百日和尚
    1
    2
    3
    4
    5
    6
第五章拜师学艺
    1
    2
    3
    4
    5
第六章英雄莫问来路
    1
    2
    3
    4
    5
第七章天生我才
    1
    2
    3
    4
    5
第八章迷途知返
    1
    2
    3
    4
    5
    6
第九章红颜知己
    1
    2
    3
    4
    5
    6
第十章京华烟云
    1
    2
    3
    4
    5
第十一章莫使金樽空对月
    1
    2
    3
    4
    5
第十二章长兄如父
    1
    2
    3
    4
    5
第十三章崭露头角
    1
    2
    3
    4
    5
第十四章天地吾师
    1
    2
    3
    4
    5
第十五章身陷囹圄
    1
    2
    3
    4
    5
第十六章虎口脱险
    1
    2
    3
    4
    5
第十七章千里跋涉
    1
    2
    3
    4
    5
第十八章兄弟情深
    1
    2
    3
    4
第十九章青城悟道
    1
    2
    3
    4
    5
第二十章善子之死
    1
    2
    3
    4
    5
第二十一章大漠探幽
    1
    2
    3
    4
    5
    6
第二十二章敦煌面壁
    1
    2
    3
    4
    5
第二十三章大师归来
    1
    2
    3
    4
    5
第二十六章东张西毕
    3
    4
    5
第三十章人生绝唱
    2
    3
第三十一章尾声:五百年来第一人
    1
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张大千

(9)高比冲空间轨控发动机燃烧室用C/SiC复合材料服役特性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比冲空间轨控发动机
    1.2 高比冲空间轨控发动机对燃烧室材料的需求
    1.3 高比冲空间轨控发动机燃烧室材料研究现状
    1.4 C/SiC复合材料在发动机燃烧室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提出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用原材料
        2.1.1 增强碳纤维
        2.1.2 陶瓷先驱体
        2.1.3 其他原料
    2.2 实验过程
        2.2.1 C/SiC复合材料制备
        2.2.2 纤维涂层制备
    2.3 物理及力学性能测试
        2.3.1 密度和开孔率的测定
        2.3.2 力学性能测试
        2.3.3 抗烧蚀性能测试
    2.4 物相组成与微观组织结构表征
        2.4.1 微观形貌分析
        2.4.2 微观结构分析
        2.4.3 化学组成分析
第三章 C/SiC复合材料空间环境服役特性研究
    3.1 C/SiC复合材料在高真空环境中的服役特性
    3.2 C/SiC复合材料在超低温环境中的服役特性
    3.3 C/SiC复合材料在冷热交变环境中的服役特性
    3.4 C/SiC复合材料在冷热交变及振动耦合环境中的服役特性
        3.4.1 耦合环境下C/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3.4.2 耦合环境下C/SiC复合材料残余应力研究
    3.5 C/SiC复合材料在原子氧环境中的服役特性
        3.5.1 原子氧环境C/SiC复合材料质量及力学性能变化
        3.5.2 原子氧环境C/SiC复合材料组成及结构变化
    3.6 C/SiC复合材料在紫外辐照环境中的服役特性
        3.6.1 紫外辐照环境C/SiC复合材料质量及力学性能变化
        3.6.2 紫外辐照环境C/SiC复合材料组成及结构变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SiC复合材料耐热特性及其优化研究
    4.1 C/SiC复合材料耐热特性研究
        4.1.1 C/SiC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研究
        4.1.2 C/SiC复合材料热损伤机理分析
    4.2 C/SiC复合材料耐热性能优化研究
        4.2.1 纤维活性对C/SiC复合材料耐热特性的影响
        4.2.2 纤维涂层对C/SiC复合材料耐热特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SiC复合材料燃气氧化烧蚀特性研究及优化
    5.1 C/SiC复合材料高比冲发动机燃气烧蚀特性研究
        5.1.1 高比冲发动机C/SiC复合材料燃烧室试车考核
        5.1.2 高比冲发动机燃气环境C/SiC复合材料氧化烧蚀机理分析
    5.2 C/SiC复合材料抗氧化烧蚀涂层体系与工艺设计
        5.2.1 C/SiC复合材料抗氧化烧蚀涂层体系设计
        5.2.2 C/SiC复合材料抗氧化烧蚀涂层工艺设计
        5.2.3 CVD ZrC沉积系统设计及实现
        5.2.4 CVD ZrC有效沉积区设计与确认
    5.3 ZrC抗氧化烧蚀涂层组成结构优化研究
        5.3.1 沉积温度对ZrC涂层的影响
        5.3.2 源气C/Zr比对ZrC涂层的影响
    5.4 ZrC抗氧化烧蚀涂层本征性能研究
        5.4.1 ZrC涂层力学性能研究
        5.4.2 ZrC涂层组成及结构高温演变研究
    5.5 ZrC涂层对C/SiC复合材料抗氧化烧蚀性能优化研究
        5.5.1 ZrC涂层氧乙炔焰烧蚀考核
        5.5.2 ZrC涂层烧蚀机理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铝硅酸盐纤维增强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Oxide/Oxide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1.1 研究现状
        1.1.2 发展趋势
    1.2 氧化物纤维的类型及性能
        1.2.1 石英纤维
        1.2.2 氧化铝纤维
        1.2.3 铝硅酸盐纤维
    1.3 AS_f/Oxide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技术
        1.3.1 界面控制技术
        1.3.2 基体控制技术
    1.4 AS_f/Oxide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4.1 SI-W/HP工艺
        1.4.2 EPD/HP工艺
        1.4.3 PIP工艺
        1.4.4 Sol-Gel工艺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增强纤维
        2.1.2 陶瓷基体
        2.1.3 其他原料
    2.2 材料制备
        2.2.1 氧化物陶瓷块体的制备
        2.2.2 AS_f/Oxide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纤维表面Py C涂层的制备
    2.3 性能测试
        2.3.1 纤维的强度
        2.3.2 溶胶的物性
        2.3.3 基体的密度
        2.3.4 纤维与基体的弹性模量
        2.3.5 基体的韧性
        2.3.6 复合材料的密度与孔隙率
        2.3.7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3.8 界面结合强度
        2.3.9 复合材料的热物理性能
        2.3.10 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2.4 分析与表征
        2.4.1 热分析
        2.4.2 FT-IR分析
        2.4.3 Raman分析
        2.4.4 XRD分析
        2.4.5 EDS分析
        2.4.6 XPS分析
        2.4.7 SEM分析
        2.4.8 TEM分析
        2.4.9 NMR分析
第三章 铝硅酸盐纤维与氧化物基体的特性研究
    3.1 AS纤维组成、结构和性能的高温演变行为
        3.1.1 原始纤维分析
        3.1.2 纤维组成和结构的高温演变行为
        3.1.3 高温处理对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3.2 SiO_2基体的特性研究
        3.2.1 SiO_2溶胶的特性分析
        3.2.2 SiO_2凝胶的无机化过程研究
        3.2.3 SiO_2基体的烧结特性研究
    3.3 Al_2O_3-SiO_2基体的特性研究
        3.3.1 Al_2O_3-SiO_2溶胶的特性分析
        3.3.2 Al_2O_3-SiO_2凝胶的无机化过程研究
        3.3.3 Al_2O_3-SiO_2基体的烧结特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S_f/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界面调控研究
    4.1 AS_f/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4.1.1 AS_f/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4.1.2 AS_f/SiO_2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
        4.1.3 AS_f/SiO_2复合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
    4.2 Py C涂层的制备及其对纤维的性能影响
        4.2.1 沉积温度对纤维的性能影响
        4.2.2 沉积时间对纤维的性能影响
    4.3 Py C界面相对AS_f/SiO_2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4.3.1 AS_f/Py C/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4.3.2 AS_f/Py C/SiO_2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
    4.4 AS_f/FC/SiO_2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4.4.1 AS_f/FC/SiO_2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4.4.2 AS_f/FC/SiO_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S_f/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界面调控研究
    5.1 AS_f/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5.1.1 AS_f/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5.1.2 AS_f/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
        5.1.3 AS_f/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
    5.2 Py C界面相对AS_f/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5.2.1 AS_f/Py C/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5.2.2 AS_f/Py C/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界面微观结构
    5.3 AS_f/FC/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5.3.1 AS_f/FC/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5.3.2 AS_f/FC/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S_f/Oxide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6.1 AS_f/Oxide复合材料的热物理性能研究
        6.1.1 AS_f/SiO_2复合材料的热物理性能研究
        6.1.2 AS_f/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热物理性能研究
    6.2 AS_f/Oxide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研究
        6.2.1 AS_f/SiO_2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研究
        6.2.2 AS_f/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研究
    6.3 AS_f/Oxide复合材料的热老化性能研究
        6.3.1 AS_f/SiO_2复合材料的热老化性能研究
        6.3.2 AS_f/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热老化性能研究
    6.4 AS_f/Oxide复合材料的抗热震性能研究
        6.4.1 AS_f/SiO_2复合材料的抗热震性能研究
        6.4.2 AS_f/Al_2O_3-SiO_2复合材料的抗热震性能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陶瓷与发动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新旧教材必修部分内容为例[D]. 胡天娇.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只能成功,不能失败[J]. 秦志伟. 智慧中国, 2020(12)
  • [3]林彬的“陶瓷人生”[J]. 王艳. 今日中国, 2020(11)
  • [4]GH5188合金电流辅助扩散连接/气胀成形性能研究[D]. 石文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短切碳纤维增强Cf/SiC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 孟祥玮.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19(03)
  • [6]熔模精密铸造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 樊振中. 航空制造技术, 2019(09)
  • [7]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源流研究[D]. 郭晓亮. 西北大学, 2018(01)
  • [8]五百年来一大千[J]. 邓贤. 当代, 2016(04)
  • [9]高比冲空间轨控发动机燃烧室用C/SiC复合材料服役特性及其优化研究[D]. 张笔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11)
  • [10]铝硅酸盐纤维增强氧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 王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陶瓷与发动机结下不解之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